孙景坤先进事迹心得体会(专业16篇)

时间:2023-11-06 15:50:38 作者:BW笔侠 孙景坤先进事迹心得体会(专业16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对过去经验的反思和总结,也是对自己进步的一种肯定和鼓励。在下面的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人写心得体会的不同风格和思考方式。

孙景坤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

坚决执行命令,与敌人血战到底,顽强拼搏直到胜利,这是战时一名军人对祖国、对人民的致礼。

1953年,孙景坤荣获一级战士荣誉勋章,并受到金日成将军的接见。同年,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英雄报告团成员,孙景坤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亲切接见。

这样一位英雄,本可以留在城市,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享受优渥的待遇,过安逸的生活,但想到家中父母年迈,当兵7年只与父母和妻子见过寥寥几面,1955年复员后,孙景坤选择回到家乡山城村务农。

村民们当时并不知道眼前的孙景坤是战功赫赫的英雄,但他们觉得,他上过战场,又是党员,一定能带领大家过上好日子。在这样的期许下,孙景坤当了村里的生产队队长,在这个岗位上,孙景坤要为全村谋划,据他的大儿子孙福贵回忆,小时候他们很少能够见到父亲,他总是早出晚归,奔波忙碌,很少有闲下来的时候。

子女们幼时觉得有些陌生的父亲,却是村民们的“老熟人”,每一户贫困户的冷暖他都牵挂在心。那些年,他带领村民们大力发展粮菜生产,还种下了数万棵松树和板栗树;洪水侵蚀农田,他就带领村民建起简易大坝,挡水造田。那时,机械化还远远没有普及,这些工作,都是用着极其简陋的设备,靠着孙景坤和村民们的双手一点一点干出来的!如果说,村民们一开始相信他是因为他政治过硬,那么后来村民们爱他敬他,是因为他真的给大家带来了扎扎实实的好日子!1983年不再担任村干部后,他仍然是村里最受敬重的老人之一。

孙景坤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1955年孙景坤复员回乡,在外征战多年的他,放弃了留在城市的机会,毅然回家乡务农。他将自己的组织关系交到村支部,把退伍手续交给地方民政部门,悄悄地把各种功绩证明收藏起来。回乡第三天,孙景坤就拿起农具到生产队劳动。

山城村党支部书记邱大鹏告诉记者,复员回乡后,孙景坤当上了山城村生产队队长。“别小看这个职务,这需要极好的口碑和信任。”邱大鹏说,那会儿,村民们并不知道他立下的赫赫战功,可大家都觉得,他是党员,上过战场,政治上过得硬、靠得住。孙景坤果真不负众望,带领乡亲们大力发展粮菜生产和村里建设,用几年的时间栽下了大量的松树和板栗树。

山城村有一条河,常年引发水灾,洪水泛滥、侵蚀土地,孙景坤便带乡亲们一起挡河造田,改造了一百多亩耕地,建起了简易大坝。“那时候没有机械化设备,孙景坤就带头用土篮挑、人扛、手推石头和土,每天起早贪黑,一干就是几个月,村民们见他这样辛苦,都劝他歇两天,但孙景坤却说等着修完了再一起歇。”山城村妇女主任刘玉慧回忆说,虽说是简易坝,但在当时确实起到了防洪的作用,守住了农田,保住了集体财产,通过这个事儿,孙景坤更是受到了村民们的爱戴。

在生产队期间,孙景坤始终保持忠诚担当本色。为了让村民们尽快脱贫致富,孙景坤组织村民先后成立了共同致富小组、扶贫致富小组,还动员村民将40亩地重新分配给5户从黑龙江迁来的贫困户。

多年来,孙景坤始终遵守组织纪律,在家乡务农这些年,他处处以一个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1988年,在开展“三先一优”“三先二优”竞赛活动中,孙景坤吃苦在前、不求享受,很多人不理解,“你本来可以躺在功劳簿上,为啥还这么拼命干?”孙景坤认真地说:“为啥不干,战争年代只有干,才能走出活路。我躺着享受,我那些死去的战友能安生吗?”孙景坤义无反顾地带领村民开展竞赛活动,他因此先后获得金山镇优秀共产党员、“先锋杯”党员光荣称号。1991年,在“学雷锋、比奉献、做先锋、创一流”竞赛活动中,中共丹东市委组织部授予孙景坤先进党员称号。

孙景坤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村里常有人对孙景坤说:老孙,你参加革命除了带回一些奖章和一身伤疤外,什么好处都没有得到,太吃亏了。孙景坤却说:“从我参加革命那天起,从没想过什么叫吃亏,什么叫好处,也根本没有想过要捞点什么。”

孙景坤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上世纪70年代,他把19岁的大儿子送去参军。孩子穿起军装意味着什么?孙景坤深有体会。要保卫国家和人民的安定、和平、康乐,就得有人付出牺牲,对自己的得失,孙景坤从不皱一下眉头。

孙美丽回忆说:“我8岁上学,家里连4块钱的学费都拿不出来,因交不起学费和腿有残疾,同学们歧视和欺负我。按说父亲是生产队长,只要写个介绍信,学费就可以免了,可他坚决不给开。”就这样,大女儿小学仅念了半年,便退学回家务农。

孙美丽在生产队干活时,队里见她手脚勤快、干活麻利,给她的工分从3分涨到7分。孙景坤知道后,开会严厉地批评了组长,并要求把工分降下来。后来,当地电话局招一批话务员,选中了孙美丽,孙景坤得知后,硬是把她的名额让给了别人。孙美丽说,父亲在生产队当了20多年队长,每每有单位占地招工,父亲都毫不犹豫地把机会让给别人。家里姐弟七人,除了两个弟弟正常招工外,其余几人都是农民。

孙景坤觉得自己没有做错,但很长时间他都没有得到子女们的理解。孙美丽说,年轻时,她对父亲有很多抱怨,十分不理解父亲为何对家人、对自己这样“苛刻”。可随着年岁渐长,她渐渐明白:经历过生死的父亲,总想回馈社会更多,“他是在替战友活着”!

孙景坤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村党支部书记邱大鹏说,他每次与老人交流,都能从他身上看到朴实纯粹的闪光点,“是触及心灵的”。

孙景坤和大女儿住在一起,房子年久失修,每逢外面下大雨,家里就会下小雨,对此,他总是说:“自己修一修就行了。”屋里没有卫生间,老人上个厕所都困难,房子冬冷夏热,冬天只能自己烧小锅炉,老人岁数大不抗寒,夏天有的时候都要穿棉袄,但他常常说:“和当年在坑道相比,我受这点苦又算得了什么。”

邱大鹏说,孙景坤日子过得清贫,离开村里后,近些年来,老人的生活来源主要依靠低保金,随着上级部门发放的伤残金等待遇有所提高,老人生活也得到改善。为了让老人日子更宽裕,村里也曾多次找企业赞助,想帮帮老人,但每次都被他拒绝,“不是我应得的,我坚决不能拿。”邱大鹏说,在孙景坤的心里,总是先想着党、想着国家、想着别人,而把自己摆在最后。这就是孙景坤一生不变的精神境界,更是一名老共产党员坚守了一辈子的初心。

在军旅生涯中,孙景坤南征北战,经常几天几夜吃不上一顿饱饭,因此患了严重的胃病。回到家乡后,由于一直没钱治疗,每当犯病了,他就吃上两片止疼片顶一顶。他曾突发心脏病,在市中心医院做了支架手术,病虽然治好了,可是七八万元的医疗费全是借的,这对于他来说是笔不小的开支,可即便这样,他也从没有向组织张过口。

在生活最困难的时候,有人让他“找一找组织”,但他从没动过这个念头,用他的话说,“我的一百多个战友都牺牲在战场上,长眠在他乡,我还活着,已经很知足了,如果我再麻烦组织,怎么对得起我那些战友们。”

孙美丽告诉记者,2011年,元宝区委区政府考虑到父亲年事已高,居住条件不好,曾安排他到原丹东第二福利院生活。可老人因不习惯、想家等原因,最后被接回由她照料。孙美丽说,前几年还好,可今年她都69岁了,再加上自幼患小儿麻痹,右腿落下残疾,现在身体已大不如前,照顾老人有些吃力。不久前的一天深夜,她搀扶老人下床方便,不料与父亲一同栽倒在地,为了不惊动在隔壁屋熟睡的丈夫,孙美丽折腾了两个多小时才把父亲扶回炕上。“虽然觉得不舍,但看到老人被安顿得这么好,能更舒适地安享晚年,我心里头也就踏实了。”孙美丽感激地说。

掸掉战争的尘埃,掩盖身上的伤疤,孙景坤甘于清贫、埋头苦干,他用行动展示了一名共产党员的精神境界,他用辛勤的汗水与村民们一起建设了秀美的村庄。走出山城村,周围翠绿漫染的山岗仿佛在告诉人们,这里有一个无悔的英雄。

孙景坤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走进金山镇山城村,拐过一条狭窄偏僻的小巷,踩着坑洼不平的土路,会看到一个不起眼的平房,这便是孙景坤大女儿孙美丽的家,孙景坤此前就居住在这里。走进屋内,墙上贴满了老人的照片和有关资料,无声地诉说着他清贫朴素的生活和辉煌的过去。

走近细看,有摄影家为他拍摄的胸前戴满军功章的照片,有记录他在上甘岭战役的文字资料,也有孙景坤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英模代表与毛泽东同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合影。一桩桩、一件件,让人仿佛走进了那个硝烟弥漫、激情如火的岁月。

孙景坤的故事,要从72年前的1948年说起。那年1月,24岁的孙景坤怀着对共产党的无比热爱,告别新婚才5天的妻子,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随40军119师357团先后参加四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解放长沙、海南岛等战役,在辽沈战役中荣立三等功、平津战役和解放海南岛战役分别荣立二等功。战斗中,他多次负伤,在解放四平的战斗中,孙景坤是机枪手,是敌人火力重点打击对象,密集的子弹像刮风一样扑向他,他身上的伤疤就是最好的见证。

1949年,孙景坤因为在部队表现出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刚从海南岛战场撤回来的孙景坤随部队集结安东(今丹东)待命。部队驻地离他家不到五里地,步行也就20分钟,已经两年没见亲人的孙景坤却只是默默地望着家的方向。抗美援朝初期,孙景坤与敌人激战受伤后被送回国内治疗。养伤期间,排长催他回家看看父母,他默不作声,排长又说,怎么也得让媳妇看见你还是个大活人呢,他才告假匆匆回了一趟家。随后,孙景坤不顾腿伤没好利索,再次过江奔赴前线。

当年打了多少仗,孙景坤已经记不清了。不过,有一场战役,却永远烙刻在他的心底,那就是惨烈的上甘岭战役。

1952年10月27日中午时分,孙景坤所在部队坚守在上甘岭161高地,在击退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后,部队伤亡惨重,161高地三面处于敌人的火力控制之下,增援部队很难上去。当时担任副排长的孙景坤带领9名战士,带着8箱手榴弹、2箱子弹,从敌人火力死角突上阵地。在击退敌人疯狂反扑中,孙景坤击毙21名敌人,和最后剩下的3名战友顽强地坚守在阵地上。

孙景坤的外孙子毕元发对姥爷关于这场战役的讲述至今印象深刻,“战斗异常激烈,‘守着是死,不如拼命搏一把。’依靠多年的作战经验,姥爷知道敌人炮火最猛烈的地方,往往是敌人进攻的突破口。很快,他就发现了一处盲区,敌人的火力打不到那里,他主动请战,跟战友借着坑道掩护奋力狙击,最终打退了敌人的进攻。”毕元发说,事后战友们在炮弹掀起的泥土石块和牺牲的战士身边,找到了昏迷的姥爷,他的腿部等多处受伤,耳朵也被震得几天都听不见声音。

孙景坤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

甘于清贫,无私奉献,这是一名共产党员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永恒的致礼。

接受了采访后,老人有些倦了,工作人员帮助老人躺下,半梦半醒间,老人又将右手举到了耳边,从姿势上来说,这一个躺着的军礼远远称不上标准,可在内涵上来说,这又是一位军人,用72年的漫漫岁月,敬出的最标准的军礼。

接受采访时,孙景坤老人刚刚出院不久。考虑到老人的身体状况,我们的采访时间一缩再缩。老人的精神大不如前,谈吐已不再清晰,但是,敬礼时,他仍然尽力地坐直了身体。

老人话不多,反复提起的两个词,是奉献和幸福。他的心中,似乎从来没有自己应该得到什么;他想到的,总是自己还能做些什么。战时勇往直前、建设时事必躬亲、为下一代做爱国主义教育、捐出自己珍藏的奖章和证书……当我们赞他伟大,唤他英雄时,他想到的,却是已经长眠的战友。

“他们才是真的英雄,与他们相比,我还活着,就已经很幸福了。”类似的话,老英雄张富清也说过。他们并不相识,却因为相同的信仰而在思想上产生了共鸣。

孙景坤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几十年来,孙景坤将自己过往的功绩尘封起来,如果不是一个村民的意外发现,他在战火纷飞年代的功绩将会被掩埋一辈子,即便是孙景坤的亲生儿女都不知道,父亲原来隐藏了这样一个大“秘密”。

孙景坤的大女儿孙美丽回忆说,父亲很少谈过往的作战经历和功绩,直到几年前,同村的一位村民拿着一本小册子找到孙景坤,指着书上说的英雄问他,“孙老,这是您吗?”当时,他矢口否认,“不是我。”“这上面可有你的照片和名字,怎么还会有错?”孙景坤也只是笑笑,并没有多说什么。

“这时我们才渐渐知道爸爸那些年在战场上经历了什么。当年那么多战友在他面前倒下,他是不愿回忆起那段经历,那是他心里永远的痛。”孙美丽说。

就这样,孙景坤是“战斗英雄”的消息,在村里迅速传开了。不少人感到震惊,“都知道他当过兵,没想到他是那么大的英雄。”有人感到不解,“他那么大的功劳,怎么不见他提什么要求。”还有人感到惋惜,“如果当初留在城里,可能早就成了国家干部,换成我可做不到。”

上世纪90年代,各地相继开展关心下一代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孙景坤作为复员军人,被邀请为青少年讲战斗故事,在他讲述自己的战斗经历时,大家深受震撼。媒体对此作了报道,老人也拿出了压在箱底的军功章和相关证明材料,这些媒体报道被老人珍藏保留,有的还放大贴在家里的墙上,这段尘封的往事才被真正揭开。

“我们的日子虽然平淡,但过得踏实。这是姥爷留给我们的一笔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毕元发说,姥爷很疼爱他,从小就教育他“要做个好人”。在他眼里,姥爷和蔼可亲,可他从来没有想过,姥爷竟然还是一位战斗英雄,由此更是多了份钦佩。

2016年5月,当得知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正在征集历史文物资料时,孙景坤考虑再三,毅然把珍藏几十年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立功证书、立功喜报和部分珍贵的老照片捐献出来。他对抗馆工作人员说,“我还活着已经很幸福了,真正的英雄是那些牺牲了的战友,他们不该被遗忘……”言语间,充满了对已故战友的崇敬与怀念。

孙景坤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

28年的村干部生涯,吃苦在前,不计回报,这是一名共产党员在和平时期对人民的致礼。

在村民心中,孙景坤德高望重,但是在家里,他却不是一个被子女理解的父亲。因为没钱交学费,有的孩子早早辍学;大女儿孙美丽在生产队时,手脚麻利,组长想给她涨工分,孙景坤却认为组长是看了自己的面子,是一种变相的不公平,因此严厉地批评了组长,严词拒绝涨工分;每逢有单位占地招工,即使选上了他的子女,孙景坤也会毫不犹豫地要求他们把机会让给别人。

这么多年,家里一直过着清贫的日子。亲朋好友有时候也会劝他“去上面找一找”,每每这时,孙景坤总会坚决地表示自己干革命不是为了回报,他还经常提起死去的战友,“他们才是真的英雄,与他们相比,我还活着,就已经很幸福了。”

不计付出,不求回报。但每当社会需要他时,他又总是有求必应。上世纪90年代,各地相继开展关心下一代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孙景坤作为复员军人欣然受邀,为青少年讲战斗故事。

学习孙景坤徐振明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之際,中央宣傳部以雲發布的方式,向全社會宣傳發布中國人民志願軍老戰士孫景坤、徐振明的先進事跡,授予他們“時代楷模”稱號。

孫景坤、徐振明同志的先進事跡被廣泛宣傳報道后,在全社會引起熱烈反響。廣大干部群眾和部隊官兵認為,孫景坤、徐振明同志是中國人民志願軍老戰士的杰出代表,是永葆革命本色的抗美援朝老英雄。要尊崇英雄,關愛楷模,學習抗美援朝老英雄的崇高精神風范,立足本職奮斗,積極投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披荊斬棘、奮勇前進,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創造新的歷史偉業。

長春中醫藥大學黨委宣傳部副部長於瑤說:“徐振明同志轉業后選擇為楊靖宇將軍守陵,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信仰和忠誠。”吉林省教育廳思政處干部張天一說,作為徐振明同志的家鄉人,要深入開展向徐振明同志學習的活動。

吉林省白山軍分區政治部原副主任畢緒增說:“作為一名退休干部,要以孫景坤老人為榜樣,不忘初心,發揮余熱。”“孫景坤同志甘於奉獻、甘於清貧、艱苦奮斗,始終保持了共產黨人的本色。”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三師圖木舒克市黨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王建波表示。

在孫景坤的家鄉,遼寧省丹東市金山鎮山城村召開學習孫景坤英雄事跡座談會。村民於淑梅說:“孫景坤老人是我們村的榜樣,我一定要把老英雄的事跡講給兒孫聽。”

“孫景坤、徐振明同志身上體現了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我們要以實際行動向兩位老英雄學習。”河南省平輿縣人武部政委曹英華說。

日前,地處太行山上黨革命老區的海軍航空大學某場站開展了“學習英雄孫景坤、徐振明先進事跡專題黨團日”活動,四級軍士長趙冬亮說:“學習兩位前輩的事跡,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他們不變的初心和崇高的風范。”學習了兩位同志的事跡,武警警官學院學員十四大隊新學員表示,要傳承紅色基因,始終保持優良作風。

重慶市退役軍人事務局思想政治和權益維護處處長李春國說,將以學習宣傳孫景坤、徐振明同志事跡為契機,推動形成關心國防、尊崇軍人的社會風尚。

学习孙景坤徐振明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辽宁丹东,凤凰山下。老兵孙景坤一身戎装,端坐在丹东光荣院特护区的房间中。阳光透过窗户,照在孙景坤胸前的8枚军功章上,熠熠生辉。

72年前,孙景坤入伍,敬出了人生第一个神圣的军礼,从此南征北战。辽沈战役中,荣立三等功;平津战役中,荣立二等功;解放海南岛战役中,荣立二等功;抗美援朝战争中,荣立一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

深藏功名,返乡务农。

1948年,24岁的孙景坤告别新婚妻子,毅然参军,一年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他随部队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征战中落下20多处伤疤。

孙景坤选择了深藏功名,返回家乡务农。

曾经和孙景坤一起生产劳动、如今86岁的老党员刘振发说:“只知道孙队长当过兵,去过朝鲜,带领山城村第一生产队过上好日子,但也是刚听说他立过一等功、当过大英雄。”

“只有在睡不着觉的时候,父亲才偶尔会和我谈起抗美援朝的往事。”大女儿孙美丽说。一个夜晚,孙景坤给孙美丽讲:晚秋初冬,孙景坤所在排进入一片高粱地,子弹炮弹如同刮风下雨一般打来,一个排的战士除了孙景坤外全部牺牲。“每当谈起这些,父亲总是眼含热泪。”

虽已96岁高龄,老人还清晰地记得自己共获得了8枚军功章。

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平移重建征集资料,孙景坤默不作声地将立功证书、立功喜报和部分珍贵老照片捐出来。纪念上甘岭战役60周年时,相关部门邀请他去北京参加活动,需要穿军装拍照,他才从箱子底下找出军功章挂在胸前。

吃苦在前,不求享受。

1955年,孙景坤复员。丹东市安排他到工厂当车间主任,但他却申请回故乡山城村,并担任第一生产队的队长。

山城村处于鸭绿江支流大沙河转弯处,是防洪能力最薄弱的地方,修堤筑坝迫在眉睫。当时,没有机械化设备,独轮车都罕见,孙景坤就带头用筐挑、用肩扛,运送土石。

经过几年的努力,大坝越建越高,越建越厚实,两岸土地得以保护,村民的生命财产有了保障。

上世纪80年代以后,大沙河堤坝不断完善,原有的泥坝被石坝替代,但大坝的基础依然是孙景坤带领一队社员打下的。如今,大沙河河坝两岸,成了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

“他深爱家乡每一寸土地,那时候没有吃不了的苦!”刘振发曾是第二生产队队长,“村里种植蔬菜,要挑粪施肥,一个担子挑两个木桶,装满了有100多斤,还要走8公里的盘山土路,孙景坤每天都带头干。”

回乡务农数十载,孙景坤吃苦在前、不求享受。“躺着享受,对得起牺牲的战友吗?”

朴实纯粹,回馈社会。

“我之前以为父亲就从来没替我着想过,但两年前他的一句‘我对不起你’,让我知道他一直是爱我的。”孙美丽强忍着泪水说,“8岁上学,因交不起学费和腿有残疾,同学们欺负我。按说我爸是生产队长,只要开个介绍信就可以免学费,可他坚决不给开。”

在生产队当了20多年队长,每每有单位招工,孙景坤都毫不犹豫地把机会让给别人。家里儿女7人,除了两个儿子正常招工外,其余都是农民。孙美丽16岁时,电话局选电话员,但当她报上名时,却被父亲拿下来给了别人。“父亲说,你文化低,别耽误了事儿。”

年轻时,孙美丽对父亲有一些抱怨,不理解父亲为何这样“苛刻”。但随着年岁渐长,孙美丽终于渐渐明白,父亲总想更多地回馈社会。

“老人从来没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他身上那朴实纯粹的闪光点让人感动!”山城村党支部书记邱大鹏说。

孙景坤先进事迹观后感个人感悟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年轻干部要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字字珠玑,句句箴言,使人醍醐灌顶。诚然,身处波澜壮阔的新时代,面对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广大年轻干部唯有提高想干事之认知、练就能干事之本领、确保干成事之效能,才能奋发有为、不辱使命,做新时代“硬核”的年轻干部。

“不为斜阳影便移”,年轻干部需以志为引,提高想干事之认知。想干事,就是胸怀壮志,不懈追求,始终保持干事业的激情和良好精神状态。正所谓“精神振奋则百业俱兴,形神怠驰则百事俱废”,有了向志向进取的良好心态,就有了想干事的觉悟。枪林弹雨的革命年代,孙景坤等志愿军老战士“舍生忘死,血战沙场,誓死保卫华夏大地”,用一生点燃信念的火种,让革命精神世代相传;一穷二白建设时期,彭士禄等党员干部“从零开始,奋起拼搏,立志报答吾国吾民”,以坚定的决心力创一个又一个奇迹,为今后改革开放造就有利环境……他们,身处恶劣境地,却心怀“国之大者”,为国为民,乐于负重前行。时至今日,身处“天降大任于斯人”的新时代,广大年轻干部定要以志为引,坚守为民初心,把“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定有我”的为民精神作为人生追求,秉承想干事的态度,始终保持干事热情,主动、积极承担工作,慎始慎初,善始善终,方为年轻干部本色。

“宝剑锋从磨砺出”,年轻干部需以责为重,练就能干事之本领。古语云,“责重山岳,能者方可当之。”有了过硬本领,才能真负责、有作为,这就要求必须以责为重,勤学、善思以及常践。凿壁偷光,匡衡终成经学名家,是勤学之力;贯通经籍,班固编纂自成一体,是善思之功;为民跋涉,黄大发绝壁凿出“生命渠”,是常践之效。现如今,广大年轻干部担负着党和人民交付的重要职责,更应主动加快知识更新,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知行合一,锤炼能干事的过硬本领。因此,要紧密结合新时代新实践,紧密结合思想和工作实际,舍得花精力,全面系统学,及时跟进学,有针对性地重点学,多思多想、学深悟透,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同时不断学思悟践,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自觉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相长。

“不负苍天不负民”,年轻干部需以绩为本,确保干成事之效能。我们常说,“为政之要,重在履职,贵在成事。”能否干成事,是最能展现出一个干部党性作风和从政本分的重要评断。焦裕禄任职兰考,整治三害,力改人民生存环境;孔繁森远赴西藏,改善民生,书写仕途非凡业绩。他们以只身之力,力图“积土成山,积水成海”,终不负党和人民之托,实至名归。处在大有可为的新时代,不论是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还是履行新使命新任务、解决新矛盾新问题,都需要广大年轻干部以实绩做担当,勿畏难,敢啃“硬骨头”,敢挑“硬担子”,敢攻“硬任务”,时刻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实劲去解决难点症结,把工作任务一步一步向前推进;同时也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力戒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不做“表面文章”,力求实效,干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实绩。

雄关漫道,任重而道远。广大年轻干部在其位、任要职、负重望,只有起而行之、勇挑重担,在日积月累中修炼干事“硬实力”,成长为新时代“硬核”干部,定能不负韶华,于时代一角画下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

时代楷模孙景坤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20__年,王秀丽看到了张桂梅在全国xx大代表大会上的新闻,她喊着,我有一个梦想。办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中,那个声音从小县城传到了全国。在公交车上,王秀丽给她发了一条短信,祝贺她的梦想终于要成真了。

最初,张桂梅提出这个想法时,一片谩骂声淹了过来。“别人说我得精神病了,或者是荣誉得太多了,得出瘾来了,老想怎么着怎么着。”那时候王秀丽也劝她,已经得了这么多项全国荣誉了,可以好好地到老了,躺在荣誉上,过完这一生。还有一次县委组织的论证会上,所有专家都投了反对票,“什么年代了还把男女分开?”

他故意问她,我们办一所高中最起码要有实验室吧,你觉得这个实验室大概要花多少钱?

她说,两万够了吗?

你做梦去吧!杨文华干脆地说。他觉得自己非常自信,毕竟经验上远远超过她。他发现张桂梅不仅理想主义,还非常幼稚,对建一所学校一无所知。

谁也没有说服谁。后来他听说,张桂梅去昆明“化缘”了。他还听到了她当时的“化缘文案”:我们全县十多万人,一个给我10块钱,我也是好几百万了,全省那么多人,一个人给我5块钱……“你说天真不天真?”

在昆明,张桂梅请云南省总工会的人把她的身份证、劳模证明、报纸报道和种.种获奖资料复印了一大堆,她上街去募捐,一是为了办女高,二也是为了儿童之家。最初答应当儿童之家的院长,一个基金会一年提供7万块钱资金,她也天真地以为,足够了。

第一次去要钱,她下不了车,也张不了口,满大街转悠。她住在省总工会花钱开的宾馆里,翻来覆去睡不着,要不着钱,干赔住宿钱和吃饭钱,自己在干些什么事啊,“我的生命的意义在哪里?”天亮了,她继续坐车,看到一个楼梯上铺着红色地毯的房子,想着这样的地方一定有钱。她进门,对方一看,你是张桂梅老师不是?三个月前听你的报告。那时她刚被评为十大女杰,学习的标语还没有撤下,转头就变成乞丐了,“有个地洞钻进去算了”。她说明来历后,对方批了一个五千的条,说给孤儿院,办学校不管。

后来她有经验了,不去单位找难堪了,就在街上要,她拉着人问,你能不能给我点钱,我有个孤儿院,我想办个学校。人家说,好手好脚不干活,戴个眼镜出来骗人。姐姐听说了,也说她:你的脸皮真厚啊,这是人做的事吗?是什么让你变成了这样。

那5年里,除了克服自己的清高和难堪,她还要面对身体的衰弱,她被查出癌细胞转移到肺,怕身体完全垮掉,她没有选择化疗,因此引发了一系列并发症,常常感到呼吸困难。在昆明,她老怕自己忽然窒息,把自己憋死。即便如此,“化缘”来的钱远远不够。

转机在20__年出现。“最最直接的,我不回避,就是张老师干到xx大代表了”,这个曾经坚定的反对者杨文华,看着张桂梅在北京“一炮放出去了”。“华坪通天了”,各级的压力就来了,女高的建设进入了实质性阶段。

xx大新闻播出那天,王秀丽收到了张桂梅的回复,只有一句简短的“谢谢”。后来见面,王秀丽就说她,你还挺傲娇的呢。但她知道,张桂梅有很多很多的困难和委屈。女高建校那年,张桂梅有一次打电话给王秀丽,在电话里一直哭,说,你要是再不来,我就要死掉了。王秀丽赶紧去找她,半个小时后到了,张桂梅还在哭,也不说为什么。那天,王秀丽没去上班,就陪在她身边,静静地听她哭完。

孙景坤时代楷模先进事迹心得

96岁高龄的孙景坤,曾舍生忘死、血战沙场,作战英勇荣立一等功。

在辽宁省丹东市光荣院,一件挂满军功章和纪念章的军装挂在孙景坤老人的床头。这是他那段戎马生涯的见证。

1948年参军入伍的孙景坤,曾参加过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多次重大战役,并立下赫赫战功。

1950年,孙景坤随部队集结安东(现辽宁丹东),待命入朝作战。

孙景坤结婚7天后就参军入伍。而现在,老家山城村就在眼前,但大战在即,他从未向部队提出探亲的要求。

1950年10月19日夜,孙景坤和战友们一起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孙景坤所在的志愿军第40军119师357团很快就与美军在朝鲜战场西线展开激战,冲锋在前的孙景坤腿部中弹,被送回丹东治疗。

养伤期间,他也没能回家看一眼。“养了一个多月伤,心里时刻想着奋战在朝鲜战场的部队和战友。”腿伤还没好利索,孙景坤就第二次过江奔赴前线。

战火无处不在。孙景坤乘坐的军列在途中遭到敌机狂轰滥炸。车翻了,人散了,人生地不熟,语言又不通,他一时无法找到自己的部队。无奈,他沿着铁路线又回到丹东寻求帮助。

经多方联系获悉,他所在的357团正向砥平里地域集结。前线战事正酣,孙景坤一秒也等不了,他搭乘过江军列,第三次跨过鸭绿江,向部队奔去。

浴血奋战守高地,作战英勇荣立一等功。

1952年10月,在配合上甘岭战役的一场战斗中,身为副排长的孙景坤接到了增援161高地的命令。当时,161高地三面处于敌人的火力控制之下,送弹药上去要冲过十几条封锁线。

冲上阵地的孙景坤,和所剩无几的战士们投入到激烈的战斗中,他们打退了敌人多次反扑,孙景坤一人就击毙了21人,最终守住了高地。“算上我只剩下4个战士,其他人都牺牲了。”

因为作战英勇,孙景坤荣立一等功。1953年,他被授予抗美援朝一级战士荣誉勋章,回国后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解甲归田,拿起锄头,带领乡亲致富。

1955年,复员的孙景坤放弃到城里工作的机会,选择回乡务农。“咱没多少文化,还是回家本本分分做个农民。”

回乡后,他把各种奖章奖状精心包好、放到箱底,扛起锄头、下地种田。很快,正直能干的他被选为生产一队队长,带领村民们向着贫困这个“敌人”发起新的冲锋。

他们大力发展粮菜生产,用几年的时间栽下了13万棵松树和板栗树,还修建水坝、改造耕地。

村民们都非常信任他,一有困难,孙景坤就想方设法帮他们解决,但孙景坤自己的孩子却沾不上一点光。

孙景坤在家务农的大女儿孙美丽,今年快70岁了。因为小儿麻痹,孙美丽从小右腿落下残疾。

孙美丽回忆:“当时电话局招工人,要电话员,我非常高兴,心想这回能当工人了,但俺爸知道后,说什么也不让我去。”

原来,孙景坤的坚持,是为了把机会让给生活更困难的家庭。他对女儿说:“我让你去,别人怎么办?不能一切为自己着想,要多为群众想、为国家想。”

1973年11月,部队来征兵,孙景坤的大儿子孙福贵报名参军。这一次,孙景坤不仅没有阻止,还非常赞成儿子的选择。

孙福贵说:“当年和父亲一起当兵的很多战友牺牲在战场,他能回来就很不容易。所以我当兵,他非常支持,继续保家卫国,为国家作出贡献。”

“我是在替战友活着”

在惊涛骇浪中向死而生,也在平凡的日子里甘守寂寞清贫。虽在战场立下赫赫战功,但在回到家乡之后的几十年里,孙景坤却从未提起这些荣耀。

上世纪90年代,抗美援朝纪念馆移地改建,向社会征集文物。孙景坤决定将自己的立功证书等纪念物品捐献出来,那时候人们才知道他是抗美援朝的战斗英雄!

为什么对自己的功劳不提不念?为什么不向组织要求待遇?

摩挲着旧军装上的军功章,老人说出心底的想法:“当年村里10个年轻人一起参军入伍,回乡的只有3个。和牺牲的战友比,我做这点事算得了啥?条件再艰苦,能比战场上苦?我活着,是替战友们活,我要把他们想干却来不及干的工作干好,才对得起他们。”

96岁志愿军老战士:我是在替战友活着。

上战场,舍生忘死,不辱使命;回故乡,深藏功名,一心为公。向老英雄致敬!

孙景坤先进事迹观后感心得

1955年,孙景坤复员。丹东市安排他到工厂当车间主任,但他却申请回故乡山城村,并担任第一生产队的队长。

山城村处于鸭绿江支流大沙河转弯处,是防洪能力最薄弱的地方,修堤筑坝迫在眉睫。当时,没有机械化设备,独轮车都罕见,孙景坤就带头用筐挑、用肩扛,运送土石。

经过几年的努力,大坝越建越高,越建越厚实,两岸土地得以保护,村民的生命财产有了保障。

上世纪80年代以后,大沙河堤坝不断完善,原有的泥坝被石坝替代,但大坝的基础依然是孙景坤带领一队社员打下的。如今,大沙河河坝两岸,成了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

“他深爱家乡每一寸土地,那时候没有吃不了的苦!”刘振发曾是第二生产队队长,“村里种植蔬菜,要挑粪施肥,一个担子挑两个木桶,装满了有100多斤,还要走8公里的盘山土路,孙景坤每天都带头干。”

回乡务农数十载,孙景坤吃苦在前、不求享受。“躺着享受,对得起牺牲的战友吗?”

孙景坤先进事迹观后感个人感悟

孙景坤(1924年—),男,汉族,辽宁安东(现丹东市)人,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1948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1月复员回乡务农。

孙景坤在革命战争年代冲锋陷阵、不怕牺牲。在解放战争中,他先后参加四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解放长沙战役和解放海南岛战役,荣立二等功两次、三等功一次,被授予解放东北纪念章、解放华北纪念章、解放华中南纪念章和解放海南岛纪念章。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他参加了一系列战役,特别是在上甘岭战役中英勇作战、坚守阵地,荣获一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1953年6月被授予抗美援朝一级战士荣誉勋章,同年7月他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英雄报告团成员受到了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2020年10月14日被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1924年,孙景坤出生在安东(现丹东市)山城村。

1949年,孙景坤加入中国共产党,从四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到解放海南岛战役,随40军119师357团从北打到南。

1950年,孙景坤随部队奔赴朝鲜。

1952年10月,身为副排长的孙景坤接到了增援上甘岭161高地的命令,161高地被敌人三面围攻,已经有8批战友牺牲在了支援的路上。面对敌人的疯狂反扑,孙景坤和战友奋力反击。从中午12点坚守到半夜12点,共打退了敌人6次进攻,孙景坤一人就击毙了21人。

1953年7月,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英雄报告团成员,孙景坤在北京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1955年复员后,孙景坤主动放弃在城市工作的机会,回到家乡当了20多年生产队队长,组织村民成立致富小组,种植板栗、修路治河。

1984年,孙景坤组织村民先后成立了共同致富小组、扶贫致富小组,还把分给自己的40亩地重新分配给5户从黑龙江迁来的贫困户。

2020年8月12日,孙景坤丹东市光荣院里安享晚年。

孙景坤先进事迹观后感心得

那时的他们虽然早已年过半百,但是精神状态依然高于同龄人不少的他们却在几十年前为祖国生生的杀出了一条血路。

这样的老人现在还有不少,每次的阅兵仪式上都能见到他们的身影向我们微笑着挥手致意。

而每次看到他们,那段历史就像他们胸前佩戴的军章一样,赫然出现在我们眼前,提醒着人们记住那段艰难困苦、包裹着血与泪的历史,告诉人们如今祖国的安宁和平多么的来之不易!

而这一切的美好便是这些老人们用他们的大好青春,一生时光带给我们的。

今天这位即将到达期颐之年的老人,他也如上面那些老人们一样,默默无名,深藏功名大半年,记得“朝鲜战场,却差点忘了女儿。

他们不仅是戎马一生的军人,更是民族的战斗英雄。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