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做青团子(热门15篇)

时间:2023-12-09 20:35:29 作者:温柔雨

优秀作文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语文成绩,还能够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受益匪浅。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一些优秀作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清明节做青团子作文

我独自一人,徘徊在水乡烟雨迷蒙的小巷,长长的弄堂口,我又一次见到了青团,浓郁的水汽夹杂着淡淡的艾香,把我带回了那久别的故乡。

小时候,我关于青团的记忆,全都来自于我的外婆。外婆烧菜很好吃,做点心的手艺也堪称一流。她点心中做得最好的,就是青团。

新摘下的艾草,只在水里漂一漂,加一点石灰水上锅去蒸,待到锅盖在浓厚的水汽中噗噗跃动,艾草也就蒸好了。一开锅盖,水汽便卷携着清苦微甜的艾香你推我攘地挤出了锅,散了满屋,满屋便都是故乡艾草的清香。

艾草放凉后,便要用纱布过滤。这是年幼的我被允许参加的为数不多的部分。我把软烂的艾草裹在细纱布中轻轻挤压,青绿的汁液便一点点渗了出来,一滴滴滴落在碗中,绽放成一朵朵转瞬即逝的碧玉做的花。

将艾草汁倒入和好的`糯米粉中,稍加搅拌,艾草汁便在盆中轻轻地流转起来,它和米粉首尾相接,互相追逐着旋转,待到和好了面,外婆微笑着,熟练地把面团分成一个个小剂子,在剂子上用拇指按出一个小坑,在坑里放进一团豆沙,再用手掌并指轻轻揉捏,面皮温柔地将豆沙菓覆,青团便圆圆地窝在掌心。

青团蒸透了,拈起一个放入口中,牙齿微微用力破开薄而柔韧的表皮,滚烫的豆沙馅便迫不及待地流淌而出,活泼泼地在舌尖上流动。它以豆沙温润的甜,卷携着艾草清苦微甜的香,它以故乡的气息,席卷过饱受化学添加剂折磨的日渐麻木的舌尖,席卷过迷醉于城市灯红酒绿而日渐浮躁的灵魂。

“姑娘,青团要趁热吃,热着吃才好吃。”阿婆的声音把我从故乡的记忆中唤醒,暮然回首,眼前仍是那异乡的烟雨迷蒙。手中捧着的青团已凉了,舌尖上仍残留着异乡青团的滋味,尽管皮厚馅少,內馅也是西化的巧克力馅,于我却有些太过甜腻了,与记忆中故乡的味道更是相去甚远,但我仍细细咀嚼,慢慢品尝,卑微而贪婪地寻求着故乡的味道。在那些青团、年糕、米花糖前踌躇,在那些水车、瓦檐、青石板旁徘徊,于其中寻求那一丝丝故乡的影子,攫取着有关于故乡的一点一滴,一丝丝在心中缭绕成故乡昔日的梦影。

去不了的地方叫远方,回不去的地方叫家乡,我又何尝不知道这一点。我仅希望借食青团缅怀那一处故乡、那一段过往,却仅是聊慰吾心罢了。

人不能忘本。也许,我们也正需要一些像青团一样传统的味道,需要来自乡村纯净质朴的气息,带给我们这些尘世中的人们些许心灵的依托,带给我们被遗忘的故乡的感动。

感动,在这样一个秋天,也会在以后的每一个秋天……

清明节做青团子作文

4月4日,清明节到了,我和爸爸妈妈到乡下去过节。

到了乡下,我看见爷爷奶奶在拎石灰,哥哥姐姐在拔艾草,姑姑在绞艾草汁,大爸和大妈在煮红豆,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看到这些我就问奶奶我干什么。奶奶说:“你去揉糯米团吧!”说完奶奶就低下头继续忙活了。一听说可以揉糯米团,我可高兴坏了。像揉橡皮泥一样,多有趣啊!说时迟,那时快,我手上抹了点油,拿起泡透了艾草汁的绿莹莹的糯米块,就开始揉青团。

糯米可不像我喜欢它那样的喜欢我,一开始它一点也不听我的话呢!我揪下的糯米太多,我的手又太小了,所以第一个糯米团怎么也揉不圆,最后我只得在砧板上用两个手滚来滚去,好一会儿,一个特大号超级难看的青团终于被我“滚”好了。接下来,我吸取了前面的教训,每次只揪一小块糯米,糯米少了,揉起来就容易了。一眨眼的工夫,我又揉好了五个青团,这时盆子里的糯米也已经没有了。我就把刚刚揉好的青团挖一个大凹槽放进了盛有石灰水的锅里。过了一会儿,姑姑让我倒红豆沙。我一看,不由地大吃一惊,糯米团不但由翠绿色变成了青灰色,而且圆球形也变成了铁饼形啦!姑姑在后面喊:“快点放呀!快点放呀!”姑姑一催,我不管三七二十一,赶紧把红豆沙倒了下去,然后就跟哥哥姐姐一起到田野里去玩了。

该吃午饭了,奶奶叫我们回来吃饭。只见爸爸边端着一个特大号青团边喊:“小妞做的特大号青团来喽!小妞做的特大号青团来喽!”哥哥开玩笑地说:“嘿!世上谁都想不出来做那么大号的青团呀!”妈妈在一旁一本正经地说:“张爔文,撒红豆沙要均匀地撒,不能一把丢下呀!”我也不生气,而是不紧不慢地让大妈把特大号青团切成13份,然后自己拿起一份美滋滋地吃起来。大家也都拿起一份吃起来,不一会儿,盘子里的青团就都溜到大家的肚子里去了。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今天,天气并不怎么好,雨一直下个不停,但是吃着自己亲手做的青团,我的心里一片阳光灿烂。

清明节做青团子作文

我们家每年都少不了吃青团的环节,临近清明,厨房里就会多上一盆青团馅。奶奶先是剁好馅,再和些面粉,艾草碾碎后掺进面粉里,原本洁白无瑕的面粉变成了鲜绿色,用勺子上馅,就可以放进锅里蒸上一会儿了。

奶奶知道我喜欢吃煎过的东西,特意把青团放到煎锅里煎至两面金黄,再让我慢慢品尝,咬一口,外香里软,一股艾草的清香在嘴里扩散开来,再往里咬一点,就能品出五香的气味了。

青团不仅可以充当主食,还可以当点心呢!学业繁重的六年级自然会有数量惊人的作业。每当我结束白天的学习,一脸倦意地回到奶奶家吃完了饭,奶奶总会拿着两个热好了的青团走过来,对我说:“回家作业写累了,别忘了吃点心哦!”这时的我,手里捏着热腾腾的青团,心头也会突然一热,啊,奶奶!您为我无私地付出,该让我如何报答啊?夜里,我做完作业,顺手拿起那两个还有余温的青团,忍不住大口吞下去,要知道,这可是奶奶对我的爱呀!

贴心的'奶奶知道,我不喜欢长时间吃同样的一种食物,就不断地变着法儿更换花样,有时是蚕豆青团,有时是红豆青团,甚至还有虾仁青团……奶奶不愧是我的“知已”在各种方面上都尽可能地使我满意,不愧是我的“私人厨师”啊!

奶奶做的青团,在亲戚好友之间也是出了名的一道美味,每当扫墓时亲戚们对青团赞不绝口时,最高兴的还是我,原来奶奶做的青团这么好啊!我真幸福!

这就是牵动我情思的青团,奶奶的青团,让我终生难忘……

清明节做青团子作文

青团是一种民间小吃。它的颜色是绿色的,外形是椭圆的,它是用糯米与艾草的.汁混合后在蒸煮形成的,它的口感软糯,一口咬下去,艾草的清香在口中能游荡,让人吃了还想再吃。

虽然青团的历史不是很悠久,但是关于它还有个故事。

传说有一年的清明节,李秀成为了逃避清军,请了一个农民帮他躲过了清兵的追捕,但清兵添兵设岗,防止他人带吃的给李秀成。那个农民心生一计,采了艾草回家,用艾草的汁与糯米混合做成了团子。青色的团子混在了青草里面,躲过了哨兵并带给了李秀成。李秀成吃到了团之后,安全返回了大本营。之后,李秀成下令要太平军团学会做青团,以御敌自保,青团就这样流传开了。

关于青团,我自己也有一段经历。

没吃青团之前,我非常抗拒。青团那绿色的样子,我看到就会犯恶心。就算大人们把青团放在我嘴边,我都不会去吃,反而还会神情厌恶地推开。那段时间,我看见青团都绕着走。直到有一次,我中午没吃饱饭,肚子饿得呱呱乱叫,家里又没有其他东西吃,无奈之下我拿出青团一脸嫌弃但又无可奈何地一口咬了下去,香甜软糯但又甜而不腻,糯又不黏的青团被我咬在了嘴里。我尝到了味道后,三五除下就把一个青团给消灭掉了。吞下去后,嘴里还留着艾草的清香,让我回味无穷。

从此以后,我对青团的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现在,青团变成了我最爱吃的零食了。

清明节做青团子作文

我身处烟雨江南,有数之不尽的美食小吃,可这么多年来,我却独爱他——青团。

与北方人富有浓烈文化气息的高粱红、玉米烧比起来,江南一带的青团真的不算什么,或许,淡出人们视线的青团,才是四月真正的味道。

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如此记载青团的'制作:“捣青草为汁,和粉做团 ,色如碧玉。”青团是以柔软细腻的手磨米粉做原材料,取艾草之叶捣碎,在石灰水里腌渍后,过滤出汁液,再兑入由七分糯米,加三分粳米的米粉中包为团子。

馅分为甜咸两种,甜馅一般为豆沙馅,咸馅一般为鲜肉馅,无论甜咸,包馅时,均放入一小块猪油。蒸熟后的青团,视觉看起来色泽青翠、光亮细结;嗅觉闻起来清香自然;味觉尝起来细腻香甜、糯韧绵软。

记忆最深的是在三年前。我和父母划船去周庄,一路上吃着青团,哼着小调,好不自在。

寻访前人的足迹。青团早已被岁月冲刷去了,但也只有远离尘世的喧嚣,重返这片土地,才能领略这一美食。

清明节做青团子作文

今天我们上了一节活动实践课,内容是做团子。同学们都很兴奋,都期待到底做什么团子。终于等到老师来教我们做了。

老师先教我们把大大的面团分成一小坨一小坨,然后一小坨面粉使劲搓圆,最后用大拇指按一下,一个团子就做好了。看老师做挺简单的,到自己做的时候还是有点难的,有些同学把面团搓到一半的时候,面团就散架了,根本搓不起来,还有的同学团子是搓圆了,但是用大拇指按下去的时候,面团也散架了。我想我是不是也会失败呢?我拿起一个面团小心翼翼的'把它搓圆,不能太用力也不能太轻,不一会儿就挫圆了,我用大拇指轻轻一按,我居然成功了。我还和同学比赛了,我比他多做了十个,我赢了。活动最后,老师把我们的劳动成果都下锅煮了。虽然吃的时候分不清哪个是自己做的,但是都是我们亲手做的,大家都吃得特别开心。

今天的活动很有意义,我希望以后还有这样的活动。

清明节做青团子作文

这是一种节日的特有食物,既可以和家人一起吃,也适合用来祭祖,是很受欢迎的供品,在南方地区比较流行。家家户户通常会在节日的前几天就开始制作,以糯米为原料,有圆圆形状的,也有饺子形状的,咸甜口味兼备,甜的以豆沙馅为主,咸的可以用炒熟的青菜做内陷,讲究的人们还会用模具压花,成品后很美观,再用艾叶包裹起来,味道特别香。

吃青团子有什么寓意。

清明节与寒食节有关,源于周代的禁火旧制。在此期间不能生火,只能提前准备好冷食,青团就是其中一种实用的食物,易于保存不会短时间内坏掉。它的外观大部分是圆形的,象征一家团圆,也代表着希望和生命,古时候是一种辞旧迎新的过渡仪式,用它祭祀完祖先,意味着告别过去,过上全新的日子。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打马球,也是端午之戏之一。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蹴鞠。三国曹植《名都篇》中有“连翩击鞠壤”之句。唐代长安,有宽大的球场,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马球。章怀太子墓中《马球图》,画出了唐代马球的兴盛:画上,二十多匹骏马飞驰,马尾扎结起来,打球者头戴幞巾,足登长靴,手持球杖逐球相击。《析津志》记辽国把打马球作为节日的传统风俗,于端午、重九击球。《金史·礼志》也记金人于端午击球。宋代有“打球乐”舞队。至明代,马球仍流行。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清明植树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清明节植树的习俗,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关于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种传说。最古老的传说,是说为了纪念教民稼穑耕作的祖师—神农氏,后来由此发展出祈求长寿的意蕴。再晚点的传说与介子推有关。据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时,发现介子推死前曾经靠过的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更晚点的传说是唐太宗给大臣柳圈,以示赐福驱疫。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清明节,中国民间有插柳习俗。专家介绍说,清明插柳习俗,其来源普遍存在三种说法。

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据说,插柳的风俗,是为了清明与柳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中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最为精彩隆重。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

清明节做青团子作文

清明节有许多习俗,平时一到清明节,爸爸妈妈都会到商店里去买现成的青团,一个个青团圆圆胖胖的,惹人喜爱,下午,老师带我们亲手做青团,亲自感受清明节的习俗。

前一天晚上,我和妈妈买了几根黄瓜,把它们一起放在榨汁机里,那嫩嫩的黄瓜被榨汁机慢慢地”吞”了下去。

今天我们组带来了五花八门的原料,你瞧,王枣枣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馅儿,张泽龙带来了碧绿的青汁,尹株文带来了做得过程中所需要的工具……大家一边忙着摆放用具,一边交头接耳地交谈着该怎样做,一个个兴奋不已。

开始和面粉了,老师向盆里倒了点水,然后把面粉倒进了里面,还请了几位和面高手—-几位同学的妈妈,奶奶来和面。陈冠宇的妈妈拉起袖管儿,把自己纤细的手放进了面粉中,顿时,面粉象散了队的队员各向自己的`外面逃去,阿姨用手来回搓着,面团象一个个孩子乖乖就范,任凭她的揉搓,随着搓的节拍上下翻飞,老师把青汁倒入面团中,不一会儿,面团娃娃就换上了节日的盛装,一身碧绿的燕尾服加上胖胖的身体,更显得可爱。

老师把面团一点一点地分给我们,说了做时的注意点,不一会儿老师就开始宣布做了。我先请教了陈冠宇的妈妈,然后拿起一些面粉,搓成”小圆子”再把中间部分捏凹下去,我学着老师的样子把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放在圆的底部,把左右手的大拇指放在圆的顶部,用力捏凹下去,一下子,面团被捏变了形,我拿起一点芝麻放进了里面,小心翼翼地包了起来,可是这调皮的芝麻一下子从里面逃了出来,呀,这下子青团了”大花脸”,外面一黑一白,可真有创意!我不灰心,继续搓着,我把捏好的青团往芝麻里一放,顿时,青团一身黑,成了”黑团”,我一边看一边笑,把它放进了盆里,…我环顾四周,只见旁边的同学都做的热火朝天,有的同学高兴得手舞足蹈,有的同学老是做不起来,愁眉苦脸,还有的同学跑前跑后,着急得直跺脚……看着青团被送进食堂,我心里痒痒的,非常想吃。

在等的这段时间里,我心里万分焦急,想着想着,我仿佛置身于其中,感受着青团的美味。

过了一会儿,青团上来了,我口水直流三千尺,赶忙咬了一口,滚烫的青团在我的舌尖上上下翻飞,再咬一口,美味的芝麻一口流入我的嘴,哇,真是好吃呀!

通过这次活动,既让我们增强了动手能力,又让我们更加了解了清明的习俗,真是一举多得啊!

清明节做青团子作文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到了,在这个清明节里,我们四年级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活动----清明时节、青团飘香。

下午一点钟到了,我们班同学迫不及待地将教室里的桌子以四个为一份,搬到了一起。我们组八个人小心翼翼地把各自带来的材料放在桌上。我们组同学带来的材料可真不少:有一次性手套,有一次性围裙,有塑料盆,还有芝麻和豆沙馅儿。

一些和面的高手---请来的家长,陆陆续续地走进了教室。只见他们麻利地把面粉、生粉和青团汁放在起,使劲和了起来。不一会儿,面团和好了。随着老师把注意点简单地说了一下后,同学们就有条不紊地做了起来。

开始做青团了,我先从青团上用力扯下一小块,把它轻轻揉成圆形,再把它使劲压成扁圆,仔细地把一小勺芝麻倒在了上面。可是,刚倒上去的芝麻却一骨碌从上面滑落下来。我想:只要把面团的四周做成凸起来的样子,馅儿就不会滑落下来了。说干就干,我急忙把面团四周捏成凸起来的样子。果然,芝麻滑不下来了。接着我轻轻地把面团四周凸起来的部分往上捏,搓成圆形,这样,我做的第一个青团就大功告成了。最后,我用同样的方法又做了许多大小各不样的青团。班上同学们做青团的场面好不热闹,同学们有的在使劲压面团,有的在小心翼翼地往面团里增馅儿,有的在用力搓面团,还有的同学在捏面团……场面热闹非凡。第一课下课了,我们把做好的青团放在托盘里。瞧!我们做的青团的.样子可真不少,有北极熊,有火腿肠,有水枪,还有火箭……随着我们啧啧的赞叹声,老师和家长开始颁奖了,我们组得到了心灵手巧奖。

老师让几个同学把托盘送到食堂里去煮。我们在教师里等待着,在这四十分钟里,我们班同学个个急的象热锅上的蚂蚁,有的同学急的上蹦下跳,有的同学急的坐立不安,还有的同学甚至把没用完的馅儿放在嘴里了。突然,听见“砰”地一声,门被人打开了。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去抢青团。我拿了两个青团去送给英语老师,又拿了一个自己吃,这青团香喷喷,热乎乎地,在甜味中还包含着蔬菜的清香,真是美味极了。

通过了这次亲手做、吃青团的活动,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古往今来人们对清明的喜爱之情。

清明节做青团作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当清明节到来时,我会不由自主的想到青团。今天就把做青团的秘诀传给大家。

把买回来的艾草摘去根,只要叶,如果自家种的更好,把叶放入有“忘情”地锅中,下锅时,犹如一条绿色的瀑布直流而下。艾草煮到易碎时乃可捞出。捞出后,把艾草剁碎,如果不想有苦味就撒上一层白糖,倘若下完雪的田园。将糯米粉和粘米粉放入容器中,加入少量的油,揉一揉,直到不沾手。

然后,捏成圆形,将弄好的豆沙包裹在里头,把青团放入蒸笼里蒸6到12分钟。好了,可以出笼了。

品尝到的时刻,最让人兴奋的。青团在我嘴中,外面的皮胚像q弹的果冻滑入我的口腔,而豆沙像一层和好的水泥,铺满整个口腔。

杨梓贺。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不过我们这次不讲节气,不讲节日,讲的是节日中的美食——青团。

首先,先把嫩嫩的艾草取下茎,只留叶,清洗干净后放入锅中,并加入开水煮烂,主是为了让艾草去苦。然后,立刻放入凉水中冷藏,让它保持原本的鲜嫩,煮完后有何用呢?一会儿就告诉你。

接着,将糯米粉和粘米粉放入容器里,并且放入艾草汁搅拌均匀,加入少许的食用油,可以让面团更加的丝滑。

这时,准备出我从超市里买来的豆沙,做成球,再把面团做一个小窝,轻轻的把豆沙放进去,最后轻轻的把口封上。这样一个如同小青球似的青团做好啦。

最后,把青团放在锅里蒸12分钟,随后一股“仙气”飘出来,夹着淡淡的清香。

咬一口,啊!青团的皮胚如同齐天大圣在我的口里滚来滚去,随后那豆沙像埋伏好的士兵,全都跑了出来,在我的口里东撞西撞,一瞬间,那q弹、软嫩和豆沙的香气直冲我的天灵盖,让我久久不能回神。

清明节做青团的作文

青团应该是清明前后应时当令的新鲜玩意,在东坡诗里写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时候踏青,呼吸一点新鲜空气,看着新鲜的绿色,吃团,喝寒食粥,若是再应景的下些小雨,尤有韵致,身心一快。怪不得有诗人说:“这是在吃春天”。

青团又叫艾米果,清明稞,碧青油绿,糯韧绵软,甘甜细腻,蒸好几摞小笼,一屋子热气腾腾。熟了以后,绿绿的松软的皮儿,皮亦微皱,不软不硬有咬劲,带有清淡却悠长的艾草香气,味甚隽,远胜年糕汤圆,一口入肚,三春不忘,是寒食时节流行于江浙沪一带天然绿色健康的时令食品。艾草有平喘、利胆、消火、抗菌、驱寒、除湿等功效,而小麦草的汁有去油解腻、消食降火的功效,同时还能起到美容的作用。

青团品类也颇多,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党皆可满足。虾子冬笋以鲜著称,虾子放的太多,会汪出些许汁水,“鲜得连眉毛都掉了”。豆沙馅心甜而不腻,沙色紫的发黑。红豆水滤去皮,熬烂,澄出细沙,加少量白糖,北方叫“澄沙”,南方叫“洗沙”。初期的青团最离不开豆沙。豆沙又最能吸油,故易作馅。

青团历史悠久,比如清朝的袁枚在《随园食单》里面就专门写了作为糕点之一的青团的作法:“捣青草为汁,和粉作粉团,色如碧玉。”艾草回家洗净煮烂挤汁,最好采用清明前的艾,这个时候是最嫩的,嫩绿的样子,嫣然可爱。将艾在开水中略烫,沥去水,碎切,揉进糯米粉内,与糯米粉同抖匀,乃以蒸成,候冷,尤妙。

入口细嚼半天,说不出话,顷刻下肚,鲜嫩腴美,不可名状,意犹未足。至于为什么吃青团,众说不一。传说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被清兵追捕后设岗,每一个出村人都要接受检查,防止他们给李秀成带吃的东西。一位农民在思索带什么东西给李秀成吃时,一脚踩在一丛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来时只见手上、膝盖上都染上了绿莹莹的颜色。他顿时心生一计,连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净煮烂挤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一只只米团子。然后把青溜溜的团子放在青草里,混过村口的哨兵。李秀成吃了青团,觉得又香又糯而且不粘牙。天黑后,他绕过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营。后来,李秀成下令太平军都要学会做青团以御敌自保。吃青团的习俗就此流传开来。另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跟随晋文公的介子推。介子推当年跟着晋文公各国逃亡,立下过功勋,后来晋文公发达了,介子推不肯接受晋文公的回馈封赏而隐居。晋文公重视介子推的才能,于是在绵山找到他,想让他出山帮自己,介子推死活不出山,晋文公就索性放火烧山,想逼他出来,最后介子推宁可被烧死也不出来。悔恨交加的重耳下令举国在他的忌日禁止用火,人们开不了灶,只好吃冷食,提前蒸好的米食成了填饱肚子的首选。

青色寄托着古人助长阳气增长的愿望,寒食小温担任着俗世纷扰的小确幸。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清明节做青饼作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年的清明时节,临海的人民都要吃青团。虽然青团在江南地区非常普遍,但是,我的家乡——临海的青团却有它的独到之处。每年清明节快到时,外婆都会拿着篮子去田埂里找一种野菜,那种野菜叫做“青”。它们在田埂里非常多见,叶子圆圆的,略带一些毛,非常矮小。不一会儿,篮子里就装满了“青”。回到家后,外婆会把这些“青”放在灶头上煮熟,然后再捣成汁,接着把这些汁与糯米粉和在一起。渐渐地,糯米粉从纯白色变成了翠绿色,非常可爱。然后再把一团糯米粉做成一个个碗的性状,像玩橡皮泥一样,这就是我家乡的青团雏形了。

如果你喜欢吃甜食,那么可以在青团里塞入豆沙;如果你爱吃咸味的,那么就可以放入豆腐干丁、笋丁、肉丁、咸菜等。无论什么味的,味道都非常鲜美。包好的青团再用鲜楮树叶垫上。这样,一个完整的青团子就做好了。什么时候想吃,就把它放到蒸笼上,不一会儿,就可以尝到它的美味了。清明时节,当然要上坟。这时,在我的家乡青团便是必不可少的东西。人们把对先祖浓浓的思念寄存在这供给先祖青团里了。上完坟,多余的青团可以寄给远在他乡的亲人们,让他们即使在他乡,也能感受到像在自己家乡气息;小孩子们还可以把它用于作野餐的'佳肴,在春天的田野上,看着四周美景,吃着美味青团,真是个不错的选择;还可以在玩累了的时候当做点心,一边休息,一边慰劳自己的胃哦!每次一想起家乡的青团,我便似乎看到了它圆圆的、可爱的模样,又似乎闻到了它的香味,尝到了它的味道。

清明节做青团作文

春风轻轻地吹过江南大地,万物也在微风中渐渐复苏,焕发着勃勃生机。池塘边的田埂上,几株嫩绿的艾草在微风中翩翩起舞。每当看到它们,我总会想起清香甜糯的青团子。

每逢三四月,妈妈就会去市场上买一些新鲜的艾草回来。看到那些青翠欲滴的艾叶时,我就知道,过不了几天,就可以吃上江南一带的特色小吃——青团子。

等妈妈将手头上的家务活忙完以后,搁置了一阵子的艾草和其他的原料陆续被搬进厨房,我的内心就开始激动起来,迫不及待地随着妈妈进入厨房。看着妈妈将散发着独有香味的艾草洗净,放到缸中不停的捣着,嫩绿的汁液在不断地挤压下一点一点的从艾叶中流了出来,留在了缸底中,不一会儿就积了小半缸。此时,妈妈将汁液倒入碗中,只见青绿的汁液在灯光地照耀下一闪一闪地,看得我如醉如痴。

不知过了多久,直到装着艾汁的碗从眼前被端走,我才回过神来。转头一看,妈妈正用糯米粉揉面呢!只见她双手灵活地上下翻飞,不时添加一点清水进去,动作之快看得我都快要发晕了,直到一条绿色的细流从我眼前溜过,倾入白色的面团中,我才从半晕半醒的状态中恢复过来。再定睛一看,只见原本白的发亮的面团,只十几秒的功夫就换上了一件柔和养眼的青绿色衣裳。这时,妈妈将冰箱中的豆沙馅和芝麻馅取了出来,开始包起了青团子。在她飞舞的双手中,一个接一个的青团子不断成型,圆圆的团子整齐地排在菜板上。妈妈还用干净的毛刷在青团子上刷上了一层油,这些青团子像列队的士兵整装待发,在阳光下显得格外醒目。

油烟机呜呜作响的声音。我想进去看看青团子在锅中的样子,却又没法子进去,只能一边懊恼自己心太急以至于被“请”了出来,一边在脑海中想象着青团子在蒸锅中的样子。

“宝贝,吃青团子!”随着母亲一声呼唤,我飞一般地从房子奔了出来,望着正冒着热气,外表上更加晶莹饱满的青团子,我立马咬了一口,哇!外面的面层又软又糯嚼劲十足,里面的馅香甜可口而又不腻。

——我沉浸在青团子的美味中,久久不能自拔。作者:张舒瑞。

清明节做青饼作文

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春节的饺子,清明虽然是祭祖的日子,但是也有它的特色小吃——青饼。

清明节的前一天,我跟着爷爷去了做青饼的地方。这一趟,可真是叫我大开眼界。几个阿婆在哪里把采来的青洗干净,再放到切板上切碎,接着又倒入蒸桶里,放在灶上蒸;另外几个阿公把蒸熟的糯米捣碎,等阿婆把煮好的青倒进搅拌的机器里,就打开开关,一边把青和糯米捣在一起。雪白的糯米和墨绿的青,做出了青色的青团,一个阿婆把青团压成饼,撒上一层面粉,便交给爷爷来切。

爷爷用一个长方形的不锈钢板压在饼上,沿着直线用小刀切下来,再把一条条青条递给另一个阿公,把它们切成匀称的正方形,然后整齐地叠在一起。我在一旁看大家忙得热火朝天,也不禁手痒起来,想亲自做做,便缠着爷爷让我试试。我照葫芦画瓢,先把模型摆好,便动手切了起来。可这青饼放久了,硬邦邦的,我便使出“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力气,终于切开了,刚开始切还好好的,可模具却一点一点的斜下去,我自己竟也没注意,等切好后拿起来一看,原以为会很完美,谁知竟成了一边细、一边粗,看得我哭笑不得。爷爷还逗我说:“哟,都切成这样了,再加几个齿儿就可以当锯子了。”我很不服气,又试了一次。这次,我左手用力压住模具,右手不是靠着磨具切了,而是稍稍离开1㎝左右。切好后,我拿起来一看,yes!我终于成功了!

中午,我提着两大袋青饼回家,嘴上品尝着青饼的清香味道,心里却比吃了蜜还甜!

清明节做青团子作文

迂回的小巷,斑驳的青石板,墨绿的青苔,那凹凸不平的褶皱就像老树身上脱落的树皮,长在岁月的光辉里,却注定要在岁月里失去光华,在喧嚣中被掩盖真容。

多年之后的今天的清明,再次来到这乡间小巷采艾草,想起几年前春日阳光透过层层叠叠的绿叶在青石板上,在草丛中,在青团的蜜汁中流过,此处的清明不是“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的凄凉悲哀伤,而是活泼的,我与父母边采艾草边踏青,乐在其中。空气中弥漫着艾草的清香,我走着。

“这里的艾草不能乱摘的,这是我自家的。”一声粗犷的乡音,带着厚重的乡调传入耳中,我正兴致的采着,父亲犹豫了一下,又答:“那阿姨,我来买点吧。”细一看,那原来是为老妇,身着朴素,脸上的皱纹显露出岁月的沧桑。原来这快是老妇的田,我们便随着老付进了他家要付钱。

那老妇与他的'老爷子的小屋十分简陋,大概也就20来平方,并且那老妇是没有手机的,还是借的手机让我们付的钱。我摘了如许的艾草老妇却只是淡淡一笑,说:“10块钱给你了吧。”我有点惊讶。

老妇和那老爷子都十分淳朴,穿的很简陋,但又不失那一份整洁,原来他们也正做青团子呢,他俩采用的是最传统的做青团方法,煮熟的糯米粉要先和艾草榨成汁混在一起,烧着的柴火散发出糯米香,这种香只有在乡间才能感受到的,老头子拿着一把木锤匀锤,在老妇翻动的糯米团中,每一锤都是那么有力均匀。我看着有点怕,怕老爷子的锤没握好就砸在老妇手上了,可他们配合是如此默契,恰如其分。

我们在一旁看着,惊讶于他们的配合之默契,又感动于他们那份淳朴。“吃几个吧。”老妇平淡的说到,我们品尝这裹上松花粉的一团团的青团,软糯香甜,相比市场上那些黑心商家,这不知好多少。她抬起那双柔和而宁静的眼,又带着厚重的香音微笑着说:“小伙子吃一个吧!”

小巷依然是那么悠长,墨绿的叶子,落下几点细碎的阳光,那座小屋披着午后的光韵,默默守候着,将这美好品质传承下去。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