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时代楷模张连印先进事迹心得体会(10篇)

时间:2023-06-23 08:55:53 作者:曹czj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最新时代楷模张连印先进事迹心得体会(10篇)篇一

张连印始终难以忘怀,当年乡亲们给他胸前戴上大红花、扶他上马参军时的嘱咐:到了部队要争气,听党话、好好干。40年军旅生涯,张连印清晰地认识到,在每一个岗位上都要勤勤恳恳、任劳任怨。

“我知道种树又苦又累,但没人吃这个苦,乡亲们的日子咋会甜?”张连印想起遍地荒滩,看着眼前的黄沙漫卷,自己不可能不管。

为此,张晓斌和爱人专门去了一趟张连印的林场,看到当年的荒山土岭、飞沙走石,如今变得遍野青翠、鸟语花香,想到父亲为种树作出的努力,眼泪直打转。

2015年4月,张晓斌选择以自主择业的方式退出现役,打起背包回到家乡,陪父亲一起种树,每天早出晚归,白天顶着烈日风沙,运苗、栽种、浇水,晚上陪伴父母拉家常。望着满目苍翠的树林,张晓斌越来越理解父亲的选择。

最新时代楷模张连印先进事迹心得体会(10篇)篇二

“不管你多富有,不论你官多大,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忘咱的妈……”

18年间,就在这片脚下的土地,他带领乡亲们植树1.8万亩,其中6000亩是义务植树,1.2万亩是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

创业初期,张连印拿出了全部30万元积蓄,大女儿张晓梅用房子抵押贷款20万元,儿子张晓斌拿出积蓄10万元,小女儿张晓花将3万元转业费和订婚时公婆给的2万元垫入。后来张连印又两次向银行贷款。

然而,村子里张连印自家的老屋,却坍塌得不像样子。

本族的老人劝他:连印啊,你就不想想自家?你家的老屋还是花些钱翻盖一下吧。

张连印却说:“我还是把有限的资金用在绿化荒山上吧!”

生态改善后,乡亲们感念张连印的事迹,自发筹钱建了一座凉亭,想取名叫“将军台”,却被张连印制止,后来立起来的是“张家场乡万亩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纪念碑”。

2015年,儿子张晓斌离开部队选择自主择业,回村跟着父亲种树。

他和群众打成一片,吃农家饭、干农家活、说农家话,谁家有个家长里短,都请他出面主持。在他资金短缺时,3位村民贷款30万元借给他,连借条都不用打。

村民们都说他,“从来不摆谱,看不出是个将军。”

而妻子王秀兰最明白他,“如果乡亲们觉得他和他们一样,他就高兴。”

在张连印的日记本上,记录着一些点滴小事——

“拿完药,在医院门口点了一碗面,自己来了个光盘行动!”

“从左云去大同,坐了公交车,又一次低碳出行。”

最新时代楷模张连印先进事迹心得体会(10篇)篇三

万亩荒山换新颜——张连印用退休后的18年,在风沙满天的雁北大地上,躬耕荒山秃岭,守住了家乡的绿水青山。从士兵、少将到“当代愚公”,张连印坚守理想信念、始终砥砺前行,在绿化荒山的新战场上继续走出一条峥嵘之路。

从立下“义务植树、绿化荒山”军令状的一刻起,这位“树司令”就放弃了安享天伦的舒适,挑起了生态治理的重担。呕心沥血、筚路蓝缕,张连印心中牢不可破的理想信念,赋予了他一往无前的冲劲、迎难而上的闯劲和咬定青山的韧劲。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任何伟大事业都无法毕其功于一役,需要有志之士前赴后继,理想信念代代相传。正因理想信念所赋予的持久定力与不竭动力,人纵然无法一时撼山振岳,但必能久久为功、移山填海。秉持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从无到有、迈向了由富而强,创造了从一穷二白到全面小康的惊世奇迹,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这个历程当中,有多少荒山变绿海的震撼故事,又有多少张连印这样的平凡英雄。

新征程已在眼前,今天的奋斗者更是大有可为。张连印的人生故事鼓励我们,擦亮理想信念明灯,做立根固本、起而行之的实干家,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坚守初心、担当使命,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深耕一块自己的绿洲。


最新时代楷模张连印先进事迹心得体会(10篇)篇四

退休18年来,“老兵”带领乡亲们已为家乡种下200多万棵树。“老兵”名叫张连印,今年76岁,河北省军区原副司令员,少将军衔。他戎马一生,本可以选择安度晚年,却饮风咽沙、倾尽所有,身患癌症仍植树不已,在家乡建起了一道造福百姓的“绿色长城”。共产党员的人生底色:“为党和人民做事不觉得辛苦,反而很快乐”“为何选择了这条千辛万苦的植树路?”有太多的人不解。

“植树造林、防风治沙,利国利民,造福子孙。”张连印说。2003年,山西省左云县,张连印退休后返回家乡。出人意料,卸下钢枪的张连印竟扛起了铁锹。这位从张家场村走出的军队高级干部,退休后要回乡种树?!“植树可以防风固沙,改善家乡自然环境。我没有万贯家财,植树造林是最现实的选择,有多少钱种多少树。”反复琢磨,张连印选定了这条路。

张连印的家乡左云县张家场村,位于毛乌素沙地边缘地带,属于京津风沙源治理区。全村土地超过一半都是荒山荒坡,风起沙扬。

几十年过去,乡亲们虽然从原先的土坯房搬进了砖瓦房,但光秃秃的荒山野坡却没有改变。“绿化家乡、造福乡亲,就是我‘人生最后一个战场’。”当年10月,张连印带着妻子王秀兰回到家乡,打响了植树事业的“第一战”。

最新时代楷模张连印先进事迹心得体会(10篇)篇五

2003年,山西省左云县,张连印退休后返回家乡。

乡亲,在张连印心中的分量很重。他4岁时父亲去世,6岁时母亲改嫁,抚养他长大的奶奶爷爷也在他13岁和16岁时相继去世。“吃百家饭、穿百家衣,我才能长大,乡亲们对我的恩情一辈子也忘不了。”他记得,小时候有时穷得连鞋子都没有。

57年前的那个早晨,张连印终生难忘——村里锣鼓喧天,这个19岁的青年要去当兵了!戴红花、骑大马,乡亲们把炒好的瓜子、煮熟的鸡蛋塞满他的口袋……“你们为我戴红花,我把决心来表达,到了部队听党话,党叫干啥就干啥!”欢送会上,作为新兵代表的张连印即兴创作了快板。这句话,他记了一辈子,也做了一辈子。

参军第二年,由于表现优异,他光荣入党,此后,一路从普通一兵成长为高级领导干部。戎马倥偬40载,每个岗位张连印都成绩斐然——当战士,他年年是“五好战士”;
当连长,他被评为北京军区“四好连队”优秀代表;
他从团长、副师长,干到师长、副军长、省军区副司令员,被授予少将军衔。

张连印的家乡左云县张家场村,位于毛乌素沙地边缘地带,属于京津风沙源治理区。全村土地超过一半都是荒山荒坡,风起沙扬。

几十年过去,乡亲们虽然从原先的土坯房搬进了砖瓦房,但光秃秃的荒山野坡却没有改变。

“绿化家乡、造福乡亲,就是我‘人生最后一个战场’。”当年10月,张连印带着妻子王秀兰回到家乡,打响了植树事业的“第一战”。

最新时代楷模张连印先进事迹心得体会(10篇)篇六

“作为一名退休干部,我想把植树造林作为自己的下一个‘战场’”

张家场村位于我国北方荒漠化土地集中分布的区域。早年的张家场村,大部分区域都是荒山荒坡,黄沙肆虐、尘土飞扬。“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白天点油灯,晚上堵门风”是这个小村曾经的真实写照。

有村民回忆,小时候每天早上起来,透过油纸窗往外看,屋外漫天黄沙,上学走路都要用胳膊挡住脸,风沙刮在身上噼啪作响。

时过境迁,村里的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遍地是樟子松、云杉、油松。记者行走在林间,阳光穿过树叶打在脸上,让人感到暖意融融,天空在绿树的掩映下蓝得耀眼。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啥好都不如空气好!自从有了这些树,我们村也有了湛蓝的天。”一位面色黝黑、头发花白的老人说。

这位老人就是张连印。他身着旧迷彩服,手上拿着铁锹,一眼看上去,更像是一名朴实的农民,而不像退休的将军。

就在这片绿树成荫的茂林中,张连印将他植树的故事娓娓道来……

2003年,张连印退休后回到日思夜想的故乡。站在山上,望向河尾滩旁的荒山秃岭,他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用自己所有的积蓄,在这3000亩荒山上种树!

2004年春,张连印在一片荒滩上建起平房安营扎寨。几间低矮的平房,既是他的家,也是库房。院里停放着一辆已经掉漆的面包车,是张连印在2015年花4万多元买的,也是最值钱的家当。这些年,他就开着这辆面包车,每天带着镐、锹和树苗,翻山越岭上山植树。

除此之外,张连印连政府提供的退耕还林补助都交给了乡亲们。修路、通电、打井、修渠……很快,老两口的积蓄就花光了。

资金有缺口,全家人倾囊相助,找亲戚朋友,多方筹措,大女儿用刚买的新房抵押贷款了20万元;儿子拿出了仅有的10万元积蓄;小女儿将3万元转业费和订婚时公婆给的2万元一并贡献了出来,这才凑够了启动资金,解了张连印的燃眉之急。

最新时代楷模张连印先进事迹心得体会(10篇)篇七

“一个人能力再大也是有限的,众人拾柴火焰高。”张连印当初回乡造林,就是为了带动大家共同来绿化荒山。

第一件事,张连印先后筹措资金数十万元,在家乡的荒山、荒岭上打了8眼机井,修了3500多米的水泥路,挖了3400多米长的灌溉渠,为村里绿化荒山打下了基础。

第二件事,在荒废的河滩上建成了300多亩的苗木繁育基地,将自己摸索出的适合家乡自然环境的20多个树种,育成树苗近200万株,提供给全村、全县绿化荒山。

第三件事,将自己绿化荒山的经验进行系统总结,使张家场村形成的“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种苗繁育基地、农业科技苑、村庄改造”的经验在全县进行了推广。2007年7月,这个村被确定为山西省生态园林示范村。

2011年,张连印被检查出患有肺癌,却仍在第二年开春坚持从治疗地回到荒山造林的一线。“我得让大家都看到我,这样才能发动集体的力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张连印持之以恒的开荒造林精神感染了全县干部群众,使荒山绿化队伍形成了百万之众,县、乡、村、集体、个人绿化工程,在塞外高原星罗棋布,方兴未艾。

张家场村的乡亲们还自发捐款,在张连印植树的一个山包最高处,建起了凉亭,取名“将军台”,以感激他对家乡人民的贡献。

也似乎是命运的眷顾,癌症确诊已经过去10年了,张连印的肺癌已经钙化,身体逐渐健康起来。

如今,数不尽的樟子松、油松、沙棘,已经把荒山、荒坡变成了林地。张连印说,“我在这里多种一棵树,就多培养一名环境‘卫士’。”他也被网友亲切地称呼为麾下205万个环境卫士的“树司令”。

最新时代楷模张连印先进事迹心得体会(10篇)篇八

有着多年领导工作经历的张连印,非常明白凡事“予则立”的道理,一开始他就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开展工作。他首先在省林业勘测设计院专家的帮助下,制定了《张家场生态园林村建设总体规划》,将对村子周围1.1万亩荒山的绿化绘制成蓝图。他与乡村两级签订了合同,明确提出一不要地权,二不要林权,30年后植树造林成果无偿交给乡村。同时,张连印多方筹集资金,雇佣工人,为在严酷的自然条件下绿化荒山打好了基础。

真要在荒山荒坡上植树造林,比想象中要难得多。第一年栽下的树苗,成活率还不到50%。

堂弟张连茂劝他说:“大哥,风沙地里难栽树,村里种了几十年的树都没活几棵,咱就别费心思了。”可张连印不信邪,他坐在成片枯死的树苗前苦思冥想:“很显然,脚下的高原风沙源地吸水速度快,水分保养能力差,树木成活率低,没有科学的栽植办法不成。”随后,他走大同,上北京,四处求教,终于掌握了在沙化地严重地区植树造林的要领。

左云县的气候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无霜期短,每年适宜栽树的时间非常有限,必须抢在_的几天内完成。每到这时,张连印早晨5点就起床带领工人上山植树,午饭就在山上与工人一起吃干粮,每天都干到夜幕降临才收工。由于技术得当、功夫下到,树苗的成活率不断提高,张连印暗自高兴。不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

2004年下半年,由于没人看护,正在疯长的几万株树苗两天之内就被牛羊啃得残缺不全。看着被啃食的树苗,张连印眼含泪花,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放牧的人啊,你可知道这几万株幼苗的成活比养羊赚钱更加艰难!”事后,张连印没有听从别人在林地撒毒药、设栅栏的建议,也没有向乡亲们索赔,他找到村里的干部,把本村的牛倌、羊倌集合起来开了一次会。张连印在会上说:“我是农民出身,知道乡亲们生活不容易,我回来种些小树就是要改善家乡的环境,希望大家能帮一把。”会后,张连印又从有限的资金中为他们每人买了一双胶鞋。

张连印以德报怨的做法感动了饲养牛羊的乡亲们,从那以后,每次放牧他们都非常小心,生怕牛羊再啃了树苗,幼林逐渐茁壮成长起来。

最新时代楷模张连印先进事迹心得体会(10篇)篇九

今年暑期的一天,左云县东南小学学生来到清风林教育基地苗圃参观。基地创办人张连印左手举着一棵樟子松幼苗,右手托着根部的泥土,对这群“红领巾”说。

这是张连印回村植树造林收获的经验,也是他76年执着人生的写照。

1964年2月,村民们敲锣打鼓,送骑着大马、戴着红花的张连印去参军。一个备尝艰辛的苦孩子,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光荣。

他4岁时父亲去世,6岁时母亲改嫁,13岁时奶奶离世,16岁时爷爷病重,成绩优异的张连印初二时不得不辍学回村。他干过木匠,抬过轿子,“护秋”挣工分,编筐还欠债。

爷爷病逝后,张连印独自过活。那时候,村里谁家日子都紧巴。看张连印常常吃不饱,邻里总想办法匀碗饭给他。村干部看他有文化、会珠算,脑子灵、品行好,安排他当小队记工员,后来又当大队会计和村民兵连指导员。

19岁那年,张连印被村里推荐入伍,圆了从军梦。

“你们给我戴红花,我把决心来表达。到了部队听党话,党叫干啥就干啥!”在左云县东街礼堂召开的欢送会上,张连印代表新兵发言。

这个无数次在脑海中闪回、对无数人讲述过的场景,对张连印来说,是装在心里的一抔“连根土”。

入伍第一年获评“五好战士”“技术能手”,第二年入党,第三年提干当排长,第四年当副连长,第五年当指导员,营长、团长、师长、副军长、省军区副司令员,张连印在军营这片沃土扎根拔节,一步步成长为军队高级干部。

退休前一年,张连印回张家场村探亲,看到很多乡亲住上了大瓦房,开上了摩托车,可放眼望去四周几乎看不到绿色,风沙还是拍得窗户“啪啪”作响。

“荒山秃岭和尚头,有河四季无水流”。左云位于我国北方荒漠化土地集中分布区,地处京津沙源风口,沙尘暴危害严重,植树种草成活率低,生态环境一直没有得到较大改善。

张连印登上村里的北梁,回想起另一片山坡。

将军解甲,落叶归根。

最新时代楷模张连印先进事迹心得体会(10篇)篇十

“党指到哪儿,我就打到哪儿,党需要我到哪里去,我就到哪里去。”近日,在省委组织部、省委老干部局联合举行的革命传统教育先进事迹报告会上,左云籍老将军张连印为机关党员干部作革命传统教育报告,满怀激情的演讲引得现场掌声阵阵。

74岁的张连印是某军区原副司令员,少将军衔。2003年5月,他从领导岗位退休后,放弃安逸舒适的生活,回到家乡左云县张家场乡张家场村义务植树造林,自觉扛起带领乡亲们改变家乡恶劣环境的责任。他一干就是16年,绿化荒山荒坡1.2万余亩,被人们誉为“当代愚公”“绿化将军”。近日,山西晚报记者走近这位老人,聆听他的事迹。

熬过苦难童年迎来奋斗的青春

晨曦中,张连印身穿迷彩服、头戴草帽、肩扛铁锹伫立在山头,一抹亮光映照下的剪影稍显佝偻。他眺望着脚下的这片绿色海洋,油松、樟子松、云杉、新疆柳……一排排、一列列。“这就是我的千军万马!”老将军的脸上,满是欣慰的笑容。

“我5岁的时候,父亲因病去世,丢下了23岁的小脚母亲和刚满周岁的弟弟。由于实在没法生活,为了活命,母亲只能再嫁人。”命运让张连印过早地进行了人生抉择:他没有跟着母亲走,而选择留在家里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

苦难出雄才,没爹少娘的张连印,从小有志气,在村中小学念书时考试成绩回回靠前,在中学念书时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还享受国家每月3元的助学金待遇。

屋漏偏逢连夜雨,生活的不幸接连降临在这个风雨飘摇的可怜家庭。无比疼爱张连印的奶奶在他13岁时撒手人寰。没几年,积劳成疾的爷爷因患肺心病也去世了。从此,尚未成年的张连印成了事实上的“孤儿”。

环境的“苦度”决定着骨气的硬度。张连印意识到,他必须得学会坚强,学会克服困难,独立生存。好心的继父也不时过来看望,每次都给他留下几块钱。由于能打会算,生产队照顾他当了不脱产的记工员兼会计。每天收工后,他像大人一样,在野外的十里河畔拾掇“酸刺圪针”(沙棘树根)当柴火烧,还“割条子”(荆条)编筐卖钱,每个筐3毛钱。每年在大爷和叔叔家各吃一顿饭,其余都是劳动回来自己生火做饭。就在这样异常的艰难困苦中,他度过了一年又一年。

“当了兵就有了家。”1964年3月,张连印应征光荣入伍,迎来了火热的青春。

部队是个大熔炉、大学校。从进入军营起,张连印就立志要在部队里磨炼意志、锻炼体魄、提高能力,百炼成钢。他在军训比武等各项活动中积极肯干,一年后就入了党,两年后被提拔为排长。此后历经步兵教导队、炮兵教导队、炮兵学院、空军学院直至国防大学学习,军事政治素质全面提高。就这样,他一路勤奋学习,一路踏实训练,直到成为某军区原副司令员。

花光积蓄义务植树绿化家乡

2003年,张连印从部队退休后回左云县张家场乡张家场村老家走了走。他乘坐吉普车驶入左云县境内后,渐渐拧起了眉头。左云煤炭资源丰富,靠着资源经济,乡亲们的日子过得富裕了。但是满眼的荒山秃岭面貌依旧,到处是肆虐的风沙、干涸的土地。坐在车里,张连印慢慢闭上了眼睛,回到家乡“义务植树、绿化荒山”的想法浮上心头。

做通了家人的工作,张连印放弃了定居石家庄、太原、北京的机会,选择了落叶归根。归就要归彻底,不在大同市,不在左云县城,也不在张家场乡里,张连印笃定踏实地回到了他土生土长的张家场村里。

如今郁郁葱葱的“将军林”,当年是满眼荒凉,除了一块块零星分割的庄稼地,近三分之二是光秃秃的荒滩,没有几棵树木。张连印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和退休金,买工具、买树苗、盖房子、雇工人,拉开了植树大战的序幕。

曾指挥过千军万马的张连印,回到老家又成了普通一兵,他早上5点钟就从炕上爬起来,抱着树苗和植树工人一起上山摸爬滚打。午饭都是从家里带,用开水一泡就顶一顿。干起来一身汗,风沙一吹,又成了一身泥。“我的目标就是带动乡亲们植树,彻底治理京津风沙源重点地区的生态环境。”张连印说。

县里很支持张连印,帮助他依法依规快速办理退耕还林等手续,还帮他们通电、打机井、挖灌溉渠、修水泥路。部队闻讯也赠送了退役的卡车、油罐车、吉普车、浇水车,正好给日常植树工作派上了大用场。

十几年来,张连印花光了自己几十年的积蓄,还向儿女和弟妹们借钱,先后投资数百万元,在荒山、荒岭上打了8眼机井,修了3500多米的水泥路,挖了3400多米的灌溉渠,整个林区由最初的300亩扩大到目前的1.2万余亩。他总结形成的“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种植繁育基地、农业科技苑、村庄改造”等经验,在左云县进行了广泛推广。2007年,张家场村被确定为山西省生态园林示范村。“晨曦初露,看着一出门的满眼绿色,就是我最高兴的时候。”张连印说。

2005年春天,张家场村的乡亲们自发捐款捐物,在张连印植树的山坡上建起一座凉亭,大家准备在凉亭上题刻“将军台”石碑,以此铭记张连印所做的突出贡献,张连印闻讯后坚决拒绝了。他说:“我终生难忘小时候缺爹少娘的苦,终生难忘独自生活的难,终生难忘家无斗粮的穷。是党和人民,是解放军给了我今天的幸福,我要用余生回报恩情,而绝对不是为了给自己树碑立传。”后来,凉亭上,建起了一块“张家场乡万亩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纪念碑”。

张连印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老伴王秀兰向来积极支持他的工作,而且特别赞成他当年的选择,不留恋大城市,甘愿扎根家乡,绿化河山。如今已74岁的张连印,虽然身患重疾但干劲依然不减当年。“来路就是初心,我永远不忘54年前入党时的誓言,我无限感恩党、感恩部队,党需要我到哪里去,我就到哪里去,我要在有生之年继续践行初心,牢记使命,把绿化家乡梦做到底。”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