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林业技术创新与现代林业发展论文(模板18篇)

时间:2023-12-06 06:03:46 作者:文轩

优秀的范文是经典的结晶,它们可以为我们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这是一份多样性的范文范本集合,涵盖了不同主题、不同风格的作品,希望能够满足大家的需求。

林业技术创新与现代林业发展论文

摘要:林业的发展对于我国市场经济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林业技术创新的过程中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制约着林业效益的提升。

文章就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林业技术创新的未来发展方向,同时还分析了林业技术创新对现代林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希望能够给相关人士提供宝贵意见。

前言。

科技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林业是目前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支柱产业,为社会的稳步前进提供动力。

随着外部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林业必须做好技术创新工作,实现科技型林业,这也是林业发展转型的突破口。

因此,林业单位开始加强对林业技术创新工作的重视,并在引进先进林业技术的同时不断创新适合自身发展的林业技术。

不过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创新和制度的不完善以及经验的欠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矛盾,使得林业技术创新很难推动现代林业的发展,这些问题应该引起相关人士的思考。

1.1创新意识欠缺,资金投入不足。

自从国家提出可持续发展以来,林业实现快速发展,并且已经引起世界范围内的关注。

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前外部发展环境的需求,林业单位必须重视林业技术创新,但是由于我国林业都集中在比较偏远的地区,使得创新意识比较缺乏,而且林业工作人员已经适应传统的发展模式和经营理念,所以没有兴趣进行林业技术创新,始终还是沿袭着过去的林业发展模式。

虽然有些林业单位已经认识到林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性,而且已经开始着手进行技术创新,但是由于缺乏资金的支持和高素质人才的帮助,使得相关工作很难进行下去。

1.2体制建设滞后,主体地位不明确。

当前我国林业基础创新主要依靠林业高等院校以及相关的科研机构,而在具体的工作中林业单位参与度不高,而且只投入比较少的科研经费,这就导致整个创新过程比较混乱,使得科研成果和林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并不一致,这不仅不会促进现代林业的发展,而且还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所以,作为林业单位必须确定林业技术创新在整个林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把林业技术创新和林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才能够帮助林业产业快速地实现经济转型,实现现代林业的快速发展。

1.3科研成果过少,成果转化率过低。

根据相关的调查显示,我国林业的科技成果比较少,而且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也比较低。

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我国林业对创新意识的提升并不重视,而且国家对林业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也比较少,缺乏相关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

因此,培养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林业技术创新队伍,以及提高林业单位人员的素质,已经成为林业部门应该关注的重点课题。

林业技术创新与现代林业发展论文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只有科技创新,才能促进发展。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林业已经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但是当前已经遇到瓶颈。在国家的大力倡导下,各级政府部门都加大了对科技的重视程度,林业也是如此。经过十来年的发展,科技对我国林业的贡献率已经由的35.4%扩大到了的43.6%,虽然这一成就值得自豪,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科技对我国林业的贡献率仍远低于发达国家[1]。使大家充分认识到林业技术创新在现代林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并积极投身其中,促进我国林业科技水平的提升,提高科技对我国林业的贡献率,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实践,谈谈林业技术创新对现代林业发展的重要性。

1优化林业产业结构。

林业的产业结构,主要体现在品种上。传统品种经过多年的繁殖,将会逐步出现退化、生命力减弱、抗逆性降低,因而必须及时培育新品种。当前我国的林业生产中仍然以传统品种为主,这也是影响科技对我国林业贡献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我国对林业新品种的需求极为迫切。而新品种的培育是一项技术含量较高的'创新性工作,只有林业技术创新,才能及时培育新品种,提高产品质量,优化林业结构。

2提高产出投入比。

传统的林业经营模式,具有投入较高而产出较低、经营时间长、风险大、收益不确定的特点,因而难以引起人们的兴趣[2]。通过一定的林业技术创新,可以改变这种状况。如通过一定的技术来缩短林木的生长时间;通过培育新品种提高抗逆性来减少损失;通过提高科技含量而减少人工、设备的使用来减少投入;通过深加工来提高林业产品的附加值来增加收益等等。通过这些技术创新,能够降低林业经营风险、提高收益,从而吸引更多的人从事林业经营,促进林业产业发展。

3打破林业发展瓶颈。

当前,我国的林业产业发展已经遇到瓶颈,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一是我国的林业经营模式仍以粗犷式为主,难以精确控制林业经营中的各种影响因素,从而导致林业生产效率较低、产出不高。二是受到科技水平的影响,当前我国林业产业经营中的科技含量不高,对于病虫害防治、幼苗成活率、授粉率等控制力度不强。只有进行技术创新,一方面实现林业的精细化经营,即在林业管理中要使用数字化、自动化、精准化管理设备,对林园的水分、温度、养料、日照进行直观的测量,准确把握并分析出此阶段作物所需的外部环境及肥料供给,并给出合理化意见,对所缺或过剩的元素进行调节,使林木管理员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环境处理。另一方面,通过高科技的应用,提高对病虫害防治的水平,减小病虫害对林木带来的损害,通过合理控制各种影响因素,提高幼苗成活率及授粉率等,促进林业的发展。

4减少人力浪费。

林业是规模化产业,林业企业所经营的面积一般都较大,因此,林业工人劳动强度大、工作重复性高。但是,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各种精密仪器的应用,可大大降低各种重复性的劳动,减少人工的浪费。另外,林业从业人员一般文化水平不高,凭借多年的经验积累来从事林业相关工作。但是要提高林业技术的创新性,势必要引进一些高层次的人才,他们在利用其专业的技术水平促进林业技术创新的同时,还可以带动其他人学习相关知识,提高林业从业人员的整体业务水平,改善林业从业人员的结构。

5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发展林业产业,一方面可以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改善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生存条件,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3]。当前已经逐步出现了可持续经营技术、生态系统恢复、荒漠化防治技术、森林资源培育技术、重大森林灾害有效控制技术、湿地生态系统及森林生态系统等林业创新技术,其目的都是把自然环境与林业从相互影响变成相辅相成,从而达到生态系统、动植物多样性系统、林业系统、可循环系统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和谐统一。

6引领市场走向。

下游产业的发展,对于上游产业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因此,通过技术创新,开发新品种,不断提供具有特殊性能特点或者高质量水平的产品,当这些具备特殊性能或者高质量水平的产品供应不足时,将会引起下游的蜂拥而至,从而设计出合适的产品来适应原料,达到引领市场发展的目的。如果这一过程持续进行,将会带动林业的下游产业跟随前行,一方面带动整个林业行业发展,同时也避免了林业市场受市场盲目性与滞后性带来的危害,在一定的情况下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赢得发展主动权,有助于林业物价的稳定和林业大环境的良性发展。

7小结。

林业技术创新对于现代林业发展的影响涉及到各个方面,只有充分了解林业创新的重要性,才能重视林业技术创新,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加大林业技术创新投入,最终促进林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为当地的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林业技术创新与现代林业发展论文

思想观念决定着行动。

培养林业工作者们的创新意识,转变传统工作模式理念是落实林业创新工作的首要问题。

为此,各地区的林业工作站可以通过开设讲座,发放林业技术宣传单等方式加大林业技术创新的宣传力度,也可以建立林业示范园,将林业技术创新带来的新技术应用其中,让人们真正感受到林业技术创新带来的成果,帮助提高人们的创新意识。

为了保证林业技术创新的质量,政府要加大相关的财务支持,并建立更加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吸引更多社会资金的投入。

2.2完善机制,确立主体地位。

当前在林业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经营效果不佳、林业人员收入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着林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所以林业单位应该建立并完善林业技术创新机制,进而解决所存在的这些问题,进一步提高林业的市场竞争力。

林业企业是林业经济发展的主体,林业企业的相关需求和林业发展的目标紧密相连,在现代林业发展中融入林业技术创新,能够有效地推动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2.3加强培训,建设创新队伍。

针对我国林业技术科研成果较少、高素质的科研和管理人员欠缺的现状,林业技术创新工作先要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建立一支年龄、职称结构合理并且技术创新能力过硬的技术队伍。

要加强对现有人员的培训工作。

例如以林业工作站或林业企业的名义邀请林业技术方面的专家学者讲授林业技术创新的相关知识。

也可以组织技术人员参加社会和网络上的培训课程,加深对林业技术创新知识的理解。

可以通过调整薪酬结构和奖惩机制等提高林业企业和林业工作站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和挽留力度,使更多的高素质科研管理人员参与到林业技术创新工作中来。

林业技术创新与现代林业发展论文

摘要:本文针对现代林业发展的特点,深入分析林业创新对现代林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探讨了现代林业发展中的林业技术创新问题,并分析林业技术创新对林业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林业论文。

创新一词,最早起源于拉丁文,究其本质来说,创新是推动一个民族和社会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著名美籍奥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层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到关于技术上的创新的具体定义。技术创新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包含了许许多多的方面,如新工艺、新产品的开发,也包括将这些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在市场上得到实现。依此,林业技术创新就是要实现林业科研成果产业化、商品化,并体现出规模效益。林业的建设要实现公益性、社会性和生态环境的全面发展,因此林业技术的创新必须要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实现环境的生态保护,保证国土安全,推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1对林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

在传统的观念中,林业的经营一直被当做“靠天吃饭”的产业,这种消极观念严重的阻碍着林业技术的创新,技术的运用可以推进林业的发展,有无技术、技术水平高低不是林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普遍忽视林业科技投入、研究开发与应用。

2.2林业科技体制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科技经费结构不合理。

我国的林业科技创新一直依靠与科研机构或者高等院校,然而这种方法不能使技术的创新与企业的需要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因此,在以后的林业科技创新上,应当以企业作为主体,使技术的创新和企业生产的需要保持一致,推进林业技术的不断前进。

2.3优秀林业科研成果少,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

据有关研究测算,我国农业科技获奖成果的转化率仅有50%左右,大大低于欧美国家70%的水平,我国林业科技成果转化低于农业,只有34%;林业技术储备不足,优秀林业科技人才缺乏,尤其是从事高新技术研究和高层次经营管理的人才奇缺,直接影响了高新技术成果的研究及转化。

3.1要调整林业科技的布局。

就目前来说,我国的林业科研机构相对力量分布较散,主要以行政区域设置,个数多,力量薄弱,科研课题少,经济也相对困难,发挥不到林业科研机构应有作用,对其发展调整迫在眉睫。笔者认为,对于林业科技力量来说,应将其划分成总体与局部的发展关系,总体是指加强我国林业队伍的建设实力和林业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使其成为林业科技发展的龙头,而局部就是在国内各省、各省区域内设立专业的林业科技研究所。

3.2加大科技体制改革力度。

在林业技术的发展改革中,须对林业科技的体制进行大幅改革。在改革中,本着“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改善精神,对于一些非盈利性和公益性的科研机构改革则需遵循分类指导的改善原则。在改革中,切实做到科技攻关,稳定一部分专业的科研人员来重点从事相关生态环境建设技术有关的科学研究;再对于一些具有开发能力的部分组建科技开发公司,将其直接面向市场,加快科研成果的转换,从而实现科研与生产的有机结合,来开发带动科研的新机制。

3.3加强科技推广队伍建设。

在林业科技推广中,由于推广工作人员工作的面对面性,其在工作中都与当地农户直接交流,因此,科技推广员的工作业务素养是林业科技进步的过渡和转折,科技推广员工作的效率直接关系到林业建设的发展。作为最受地方农户欢迎和尊敬的推广员,在面对机构的改革中,需要进一步充实和加强对工作的认识,要把深切的认识统一到国家对于农村农业的意见、政策上来。

3.4努力抓好各类林业技术人员的培养。

在目前市场经济体制发展中,在对于如何发展林业技术创新问题的长效机制中,培养一只高素质和适应能力强的管理人才队伍也是必不可缺的。在对于管理人才的选拔上,本着造就一支高学历、专业性强、职称结构合理的综合型技术队伍,形成一支具有一定的文化技术水平和以林、农技术专业人才为骨干的林、农队伍。若想实现此目标,则需拓宽人才的培养渠道。首先,在现有的队伍中以现有的有工作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为培养对象,充分利用当前社会各种培养教育学校来通过学习成为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和产业人才。最后,是在对于农民技术人才的培训上,对其重点培训农、林业实用技术以及退耕还林等相关技术的培训上,使其树立起正确的林业技术意识和了解正确的林业技术知识。

4、总结。

综上所述,林业的良性发展对于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盛世兴林,科教为先进,只要我们本着扎实工作、积极进取的向上工作精神,就一定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林业创新之路,为推动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康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胡晓光.浅析现代林业生态建设[j].黑龙江科技信息,,(19).

[2]牛婷.科技创新如何推动林业的可持续发展[j].北方经济,,(04).

[3]王永清,黄金凤.可持续发展林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研究[j].中国软科学,,(03).

现代林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论文

森林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承担了人类生活资源、能源等载体。尽管当今社会是科技社会、知识经济社会,但其发展的基础也都要通过林业体系得以完成。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构成产业,林业发展或生产能否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生态环境和国民经济的影响极大。就我国目前林业发展情况看,不同地区林业发展情况也有所不同。我国林区大多地处偏远山村,经济发展缓慢,但却要通过大量资源、能源消耗满足地区人们基本生活,直接造成林区破坏。以我国广西为例,其具有我国知名的雨林地带和园林景观,但经济发展落后也是广西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为保障地区经济发展,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内,广西始终通过伐木、开采森林资源达成经济发展目标,直接导致大部分林区被毁,严重影响地区生态和资源华宁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我国当前科学发展观理论指导和可持续发展要求,重点阐述现代林业生产可持续发展战略,望对我国林区或林业产业发展提供帮助。

1.1广西壮族自治区概述。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我国南部边界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少数民族聚集地。从广西的地势条件看,其地处我国云贵高原边界,山区、丘陵地势较多,形成了很多高原的地理格局,为广西林业发展创造了条件。从旅游产业看,广西拥有丰富的园林景观资源,无论是平原地区的园林建筑,还是山地、丘陵的森林资源都极为丰富,也正因如此,才有了对广西现代林业科技发展情况的研究。

1.2.1科技实力不足,影响林业生产技术。

就广西林业发展来说,技术不足是其在发展林业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广西地处我国南部边界,离中心发展区域较远,整体经济水平、科技实力和人才储备量并不足。技术能力是贯彻现代林业生产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而推动技术建立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经济和人才的支持。由此证明,广西开展林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1.2.2林业开展经济结构存在不合理,亟待优化。

林业尽管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应加以控制,但这种控制并不证明要对林业整体发展实施国家垄断。目前,广西在开展林业生产中过度依靠国家设置的林场完成林业生产,这种结构是不科学的。从我国东北地区林业经济结构发展看,其重视当地农民的树苗培育,推动大规模集体化林业种植,不仅解决了该地区农民经济问题,也推动林业生产规模的扩大。通过国家监管还能保障生态效益实现,这些都是广西林业经济结构优化需要注意的问题。

1.2.3林业生产模式过于传统,缺少市场引导。

正如上文所述,我国目前林业生产模式过于传统,多数是通过国家有关部门进行管理,缺少竞争意识和商业化思维,由此直接导致我国林业生产规模、模式和技术停步不前,其根源都在于缺少推动林业生产的推动力。对于林业生产的推动力来说,市场化发展趋势无疑是主要推动力。通过将林业生产模式向市场化引导,能够有效推动广西林业生产中的技术缺失、对林业生产发展重视程度不足的问题,也能落实我国关于林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现代林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论文

摘要:纵观各国的发展史,发展就伴随着各种资源的开采和耗费,并带来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人类现代文明发展到今天,科技已成跨越式进步,这意味着人们的开发手段日益高效,对资源的索取更加强烈。在这种情况下,生态环境遭到严重冲击。因此,必须强调可持续发展。针对我国林业发展的诸多问题,本文重点探讨了营林工程对林业的恢复和发展的重要性。希望为我国林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一条新出路。

1我国林业当前的基本情况和问题。

我国的地理状况决定了我国林业资源丰富。我国疆域辽阔,跨多个气候带,为不同林木的生长提供了有力条件。例如,北方地区以针叶林为主而南方地区则以热带雨林为主,这就使林业资源的种类包含了世界上林木的大部分品种[1]。

2营林工程肩负的首要任务和营林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发展理念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林业对生态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政府相继出台有力政策,在开发的同时,保证林业能够迅速恢复,实现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然而在实际的营林过程中,也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2]。

2.1营林工程首要任务。

2.1.1营林工程自身的建设营林工程的成功首先要有自身完善的体系。营林的自身建设是指林业产业建设、林业生态系统建设和林业安全保障系统建设的有机结合。营林建设要实事求是,从我国发展林业产业的生产实际出发,摒弃以前简单的发展方式,以全面林发展业产业为依托,满足供需要求,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2.1.2林业资源的恢复和扩展如前所述,我国既有令世界羡慕的林业资源,也面临着过度开发,人均占有量少,林业面积覆盖率低等问题。机会与挑战同在。政府早已出台了退耕还林等措施,并且已经初见成效,许多地方的生态得以恢复。但是,我们还必须能够做到因地制宜,大面的退耕还林对农业也会造成影响。必须制定合理有效的计划,严格按时间地点有目的、有秩序的退耕还林。

2.2营林工程面临的主要问题与解决方案。

2.2.1营林方式老旧营林工程还处于刚刚兴起的阶段,这也就使得许多地区的营林建设不到位,缺乏先进的营林工具,管理模式和政策法规。落后的生产工具必然会限制营林的效率,耗费大量人工而没有巨大成效。因此,各地区在营林护林的过程中,必须参照成功地区的经验少走弯路,同时加大基础建设投入,使现代科技真正有用武之地[3]。2.2.2监管无力即使是在示范点或地区,也存在监管无力的现象。在营林成功后,必须巩固劳动成果,实行有力严格的监管制度。这样千辛万苦营造的林区才会得到保护,目的才能真正实现。要做到这一切,还需要国家出台新的法律,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

3营林工程的重要性。

3.1改善气候。

近几年来,北京等北方城市沙尘暴频发。尤其是在春天,随着气候转暖,季风的来临,在缺乏植被保护的情况下,沙尘滚滚而来。并且呈向南方扩散的趋势。这已经为人们过度开采,乱砍滥伐敲响了警钟。土地荒漠化是沙尘暴天气的根本原因,防林护林是有效减低沙尘暴爆发频率的最有效手段。

3.2水土保持。

营林工程能够最有效地保持水土。由于植被破坏,无数的宝贵土壤随雨水进入江河。以黄土高原为例,其每年流失的土壤实在让人触目惊心。水土的流失会在让土地贫瘠的同时,堵塞河道,甚至抬高河床,导致堤坝决堤。给沿河人民的生活和生命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与此同时,营林的成功还可以保持生态平衡。林区本身就是丰富而活跃的生态系统。

3.3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

营林工程在恢复林区后,自然可以为人们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可以为人类提供良好的林木原料,其相应的动植物资源也满足人们的生活消费需求。除了林业自身的经济价值,林区还可以产生一系列增值价值,如林产品产业链、观光旅游景点等等。

4结语。

总而言之,林业资源是我国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动力。其本身就能能改良人们的生存环境,防风固沙,改善小气候。在为人们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健康,美好的生产环境。所以,要坚定不移地支持营林工程,进一步加大营林投入力度,为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系统,保障人们的实际生产,为构建和谐社会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王宛江.营林造林基础建设的探讨[j].中国城市经济,(18):3.

[2]赵岩峰.浅析林业可持续发展建设中的营林工作[j].民营科技,2011(08):90.

[3]蓝林忠,付芬芳.营林工作对林业可持续发展重要性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7:)34.

现代林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论文

营林生产并不同于工业生产或者农业生产,可以依靠产出的产品来获得经济效益,而营林生产的经济效益主要是依靠对林业资源的采伐来获得。众所周知,林业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在营林生产的过程中,因此要保持伐种结合,在采伐的同时,也要保证新苗的培育与种植,使林业资源始终能够可持续性发展。从以往的工作情况来看,我国主要采用的是粗放型的营林生产方式,对于造林与护林方面的结合工作做得并不完善,因此造成林业资源被大量破坏。如今,人们已经逐渐识到林业资源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国家也采用了集约型的管理方式代替了传统的粗放型管理方式,既可以对林业资源进行有效的经营与保护,又可以促进营林生产经济效益的提高,最终实现“双赢”。

二、林业生态与营林生产的矛盾与联系。

1、林业生态与营林生产之间存在的矛盾。

林业生态与营林生产之间受到利益变化的影响,产生了一种相互制约的矛盾关系。由于利益的主体发生了变化,利益的取向也就产生一定改变。林地区域的承包人在林地区域林业资源的种植、看护等方面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由于承包人所承包的林地区域属于其个人的经营项目,经营的目的在于最大程度的获取经济利益,而承包人在进行林木采伐的时候,容易忽略对林木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性的考虑。从长远的角度上来看,这种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生态效益的行为,并不能使承包人获得最大限度的经济利益。不顾林业生态环境的砍伐,只会使该地区的林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最终导致无树可砍的情况。也不能完全禁止对林木的砍伐;如果施行只种不砍的政策,那么将会使林木区域的承包者失去承包的动力,不利于林业生态的发展。因此,在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时,要根据林木区域的实际情况,采用科学的方法来对其进行衡量,并制定合理的采伐标准,既要满足承包者对营林生产的利益要求,又要保证林业生态的稳定发展。

2、营林生产和林业生态的联系。

营林生产和林业生态除了具有相互制约的矛盾关系以外,还具有相互促进的发展关系。从营林生产发展的长期角度上来看,对林业生态的有效保护,可以使营林生产始终可以保持有木可伐的状态,能够始终保持着高效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起到促进林业生态发展的作用。林业生态的`可持续性发展离不开营林生产工作的支持,只有保持营林生产的范围不断扩大,才能提高营林生产的效率,而营林生产获得的经济效益,也是维护林业生态的资本。而营林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林业生态的平衡,同时林业生态要向维持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两者之间始终保持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承包者在看待营林生产的获利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到林业生态与营林生产的联系。

良好的生产经营管理方式,可以使营林生产的经济效益得到显著提高,对林业生态的环境效益也起到重要作用,是其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近年来我国的营林生产形势的转变已经基本完成,但由于转变并完成的时间较短,实践经验并不充足,还不能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熟练运用。因此需要加强对林业资源进行集约化生产方式的管理,以免在经营管理方面出现问题。

2、提高营林生产的技术水平。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我国各领域的技术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使用科学的方法强化林业生态与营林生产的技术水平,可以使其获得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并为二者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较大的助力。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一定改善,林木区域的承包者对营林成产的投资力度也逐渐加大,引进了不少优秀的林木品种,为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持,确保二者始终可以保持健康的发展状态。此外,由于气候条件和土质情况对林木的生长影响很大,因此在引进林木品种时,一定要注意品种的应季性,确保该品种适合在该地区与该气候条件下生存,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3、完善法律制度,健全林业评价机制。

(1)完善法律制度法律作为一项具有约束性的手段,在林业生态与营林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在促进二者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完善林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健全林业的生态评价机制;而我国也正在逐渐完善林业相关法律法规的过程中存在的不健全情况,促进林业持续发展;在完善林业相关法律法规的同时,要充分的考虑到我国实际的情况,不能只做理论性分析,要保证制定的法律制度可以在使用过程中发挥其实际作用,为林业生态与营林生产能够长久稳定提供坚实基础。

(2)健全林业评价机制从我国目前的形势来看,关于林业生态方面的评价机制还不健全,尤其是在维持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上,还欠缺一些实践经验与科学合理的方法。因此,我们要加强营林生产的管理以及对林业生态的保护,逐步健全林业评价机制,协调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之间的关系,保证二者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相互协调的关系。因此,要不断对二者进行调查,逐渐健全我国的林业评价机制与法律机制。

4、改变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的传统结构。

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因此只有加强对二者之间关系的分析与探讨,加强对二者关系的协调,使其始终沿着正常轨道不断前进与发展。由于我国传统的营林生产方式与林业生态管理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从事营林生产的管理者应该不断地通过优化林业产品等方式,对林业经济的结果进行适当调整,强化林业生产的科技手段和技术,逐步完善林业生态与营林生产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林业资源的评分等制度,来促进二者的相互协调运作,为促进我国林业经济发展以及提高社会水平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林业技术创新与现代林业发展论文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现代林业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当前阶段,技术创新已经成了各行各业重视的问题,它直接影响到行业的发展的速度。本文将就现代林业技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应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现代林业;技术创新;对策。

在行业的发展过程中,技术创新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其对经济的发展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目前,我国现代林业的技术创新出现后劲不足的情况,极大的阻碍了行业的发展进步。因此,必须加强技术创新的力度,探索出更加先进的技术手段,保障我国林业产业的稳定发展。

1.1对技术创新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知。

由于林业产业从业人员管理经营观念以及技术手段陈旧等原因,我国传统的林业产业依旧停留在原始的“靠天吃饭”的阶段,无法有效的解决行业发展中遇到的自然问题,对于林业产业的巨大潜力缺乏一定的了解,导致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技术创新与探索等方面的投入都十分有限。在这种落后理念的影响下,我国林业产业工作人员对于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不具备充分的认知了解,对我国现代林业的发展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

现阶段,在我国现代林业发展过程中,产业实践与技术科研是两个毫无关联的系统,理论研究的成果根本无法在林业产业化的过程中发挥作用,这是我国林业产业技术创新中出现了另一大问题。因此,为了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将技术创新与产业实践严密的结合起来,较好的解决产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促进我国林业产业化进程的持续推进。目前,我国林业科技体制已经无法适应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技术创新与产业实践之间出现了巨大的偏差,无法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1.3林业科研成果平均水平不高且转化率低。

林业科研成果质量水平普遍偏低也是阻碍我国现代林业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导致这要现象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林业产业科研经费不足。当前阶段,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领域是工业以及农业,致使林业等一批产业得不到有效的重视。科研经费的缺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技术创新的实施。其次,缺乏高素质的技术人员。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林业产业在技术创新以及管理经营方面出现了严重人力资源缺乏现象。巨大的人才缺口导致我国林业产业先进技术的研究以及转化遇到了不小的困难。

目前,我国林业产业的发展面临着创新力不足、产业机构不合理、经营管理不科学等多方面问题,导致林业产业的经济效益难以实现巨大突破。针对以上问题,为了使我国林业产业的发展与社会注意市场经济相适应,必须不断完善林业产业技术创新机制,为林业技术的研究提供良好的环境。完善林业产业技术创新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首先,明确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将科学技术的研究放在了林业产业发展的首要地位。改变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积极开展林业技术的'创新探索活动,促进技术手段以及经济效益的双重发展。其次,加强林业产业队伍的队伍的建设,加强技术研发以及经营管理方面人才的培养,提升技术人才的专业素质以及经营人员的管理能力,为林业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最后,加强林业产业企业的技术研发积极性。林业技术的创新发展不仅需要国扶持,企业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力量,对相关数据信息进行系统性的整合汇总,为技术的研发提供有效的根据。

2.2加强林业技术的推广普及,提升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加强林业技术推广队伍的建设,能够有效的提升林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进步。这就需要根据林业部门根据工作内容的不同,有针对性的开展培训活动提升林业产业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首先,根据工作性质的不同将工作人员进行分配,其次,积极开展培训活动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的提升林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构建良好的科研氛围,实现林业技术的不断发展。

想要实现林业技术创新活动的高效开展,必须要提升林业产业工作人员的创新探索意识,充分调动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因此,林业产业机构要通过举办专题讲座的方式加强宣传工作,使人们认识到林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促进人们创新意识的培养。除此之外,政府部门要对林业产业进行一定的财务扶持,保障林业技术科研经费的充足,为林业技术创新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3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现代林业若是要实现持续长久的发展,必须对现有的技术进行创新,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提升林业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以及工作积极性,优化产业机构,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现代林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论文

工业文明的进一步发展过程中,在对环境方面也带来了很大污染,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是对这一问题的重要应对方法。在山东的林业发展中,将可持续发展的策略进行科学实施,就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能保障环境生态平衡。通过此次理论研究,对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实现就比较有利。

1.1.1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优化改善有着积极作用,有利于生态的平衡发展。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愈来愈大的时代,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通过林业的种植就能对这一问题得以改善,保障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可以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进行有机结合[1]。将林业资源进行扩大化对生态平衡的维护比较有利,对促进人和自然和谐等也有着积极作用。

1.1.2山东的林业可持续发展对稳产以及增收的作用也比较突出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农业的稳产增收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这就需要在健康化的农业生态系统的.建立上得以充分重视,尤其是对比较恶劣的自然条件,在林业上进行加强和完善,就能保障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对促进国民经济基础的产业发展也比较有利。

1.2.1从我国山东省的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现状来看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这就使得林木的不合理密度有了进一步增大,在林木的生产环境上得到了改变,从而会对农作物的产量带来相应影响[2]。加上单一化的树种就比较容易出现病虫害问题,在市场经济的调节上很难进行预测。

1.2.2山东的林业发展中在山区林业方面还存在着相应问题山东人民通过对森林来获取生活资料的思想比较深,从而就比较容易出现对森林的乱砍滥伐的现象,这对原有的自然植物的破坏就比较严重,会造成水土流失的问题。还有是山区建设的观念相对比较落后,在对一些新技术的掌握上存在很大难度,这些就会对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相应影响。

对当地居民的生态环境意识要进行加强,从而有效保护森林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进入到新的发展时期,生态文明的发展开始逐渐的崛起,人们在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上也得到相应提高,生态文明建设也对林业的发展赋予了新的使命。只有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上进行有效提高,才能保障林业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2.2为促进山东的林业可持续发展,就要能注重生态高效林业的优化发展。

在生态高效林的发展中要建立在和环境相适应的发展模式上,对林业产品的生产得以重视,还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发展建设过程中对新的造林技术的应用要能充分重视,选择树种的时候和当地的发展特色紧密结合,在布局上要科学合理的呈现,将立体式的开发能够得以充分重视,将生态林业和生态农业进行科学的结合。

还要能充分重视林业的特殊地位,在资金的投入上能够稳定持续。森林有着公益性强以及可再生的特点,但是在实际的生长周期上相对比较长,造成破坏之后就很难再恢复[3]。可持续策略的实施,要充分注重对阶段林地所有权以及经营权分离下的问题,对大范围集体区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得以充分重视,对林业的特殊地位要能得以充分重视,对以往的林业不合理的问题要能充分重视。

这一措施的实施也是对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有利保障措施。当地的政府要结合实际的发展,进行制定相应针对性政策,保障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实施[4]。只有在这些方面得到了加强,才能真正的有利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对当地的经济提高才能起到促进作用。

3、结语。

总而言之,对山东林业可持续发展就要注重方法措施的科学实施,要能从多方面进行充分重视,只有在这些方面得到加强,才能真正有利于实际的发展。进入新的发展时代,保障环境的和谐发展和经济的和谐发展比较重要,此次从理论上对实际的林业发展进行分析,希望能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林业技术创新与现代林业发展论文

摘要: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林业在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过程中贡献出了重要的力量。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当前,在发展现代化林业的过程中,同样需要依托于林业技术的创新。

基于此,文章在简要叙述林业技术创新重要性的基础上,探讨当前我国发展现代化林业的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从林业技术创新的角度提出解决相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旨在为加快我国现代林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在我国现代化林业的发展过程中,林业技术创新能够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其重要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优化林业产业结构。

在我国现代化林业的发展过程中,林业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实现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当前,我国多数林业产品的生产,仍旧是沿袭着传统林业产品的种植模式,并没有较好的应用科学技术。

传统的种植模式有其自身的优势,然而,面对复杂多变的生态环境,传统的种植模式在林业产品生产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传统林业品种表现出繁衍期过长、生命强度较低、抗病虫害能力较弱等缺点。

因此,发展现代林业要紧跟科技水平提升的步伐,通过林业技术创新,用新技术培育出新的品种,从而提高林业产品的质量。

与此同时,通过对旧品种进行更新换代,有助于提高林业产品的产出,实现更多的经济效益,使得我国的林业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的优化。

1.2推动林业绿色化进程。

在我国现代化林业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实现林业技术创新,有助于推动林业绿色化进程,进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一方面,在林业的发展过程中,应用新技术与新方法,有助于转变过去传统的林业粗放型管理模式,完善我国林业的发展环境。

传统的粗放型管理模式由于缺乏先进技术的有效支撑,导致其对于温度、养料、日照以及水分等缺乏精确的测量与控制。

因此,林业产品成活率低、授粉率低、花期受损、水腐烂根、光合作用不充分等问题层出不穷,林业产品质量的低下,极大地妨碍了我国林业的发展。

林业技术创新有助于加快集约型管理模式的有效落实,使我国林业管理逐步向数字化与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新型林业管理过程中,应用集约型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实现对水分、温度、养分及日照的精确测量。

通过精确的测量,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对重要的数据进行采集,并选用适当的分析方法,判断出该阶段林业作物所需的外部环境和化肥供应。

有助于相关管理人员对林业作物进行调节所缺或过剩的元素,实现林业管理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另一方面,在林业的发展过程中,应用新技术与新方法,可以促进林业的可持续经营。

举例来讲,荒漠化防治技术、森林资源培育技术、生态系统恢复、重大森林灾害有效控制技术、湿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等方面的林业技术创新,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林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

这种有机结合,进一步促进了林业的良性循环发展,使得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

1.3优化林业产业人员结构。

传统林业产业工作人员的工作量相对来讲比较大,无论是工作的重复性还是不可控制性都比较高,为相关的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而林业技术创新的融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劳动强度,降低工作重复性,有助于提高工作的可操作性。

传统的林业产业相关工作,需要林业工作人员累积大量的工作经验,如果相关工作人员经验不足,不仅不利于林业工作的有效开展,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林业产品的质量。

而科学技术的有效融入,将会为林业带动一批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优秀人才,提升林业从业人员的整体水平。

近年来,我国现代林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对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然而,我国现代林业的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尤其是对林业技术创新缺乏科学合理的认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发展现代林业的过程中,有时仍然摆脱不了旧有的经营理念,即“林业靠天吃饭”。

受这种理念的影响,在林业经营过程中,多数仍采取粗放型管理模式。

通过上文的分析了解到,粗放型管理模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不适用于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对林业技术创新的必要认识,导致了我国林业产业普遍忽视林业科技投入、研究开发与应用,使得我国林业的现代化发展面临着极大的困难与挑战。

2.2林业科技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不相称。

近年来,我国林业的科技创新一直依托于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

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对于林业的科技创新贡献出了重要的力量。

但是,由于科研经费的结构不合理,未能将林业的技术创新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导致了大量的林业科研成果难以得到有效的转化。

由于未能与市场实际需求相匹配,使得林业产业的经济效益无法得到有效实现。

在林业的科技创新中,应当以市场需求为主导,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将林业技术创新融入企业生产,推动林业技术的产业化发展。

2.3优秀林业科研成果少,成果转化率低。

我国的林业技术与林业经济存在着严重的脱节,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比较低,不利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只有34%。

另外,我国林业技术储备也不足,缺乏优秀林业科技人才,尤其是从事高新技术研究和高层次经营管理的人才,严重制约我国林业高新技术成果的研究和转化。

要想从根本上摆脱粗放型管理模式,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实现我国林业的现代化发展,离不开林业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

为了不断提高林业生产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必须建立完善的林业产业技术创新机制。

应当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则,确立林业企业在林业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引导科技活动的方向,推动科技力量进入林业产业。

为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现代化林业,必须建立完善的林业生态技术创新的投入机制。

为了加快林业生态技术创新的步伐,应当进一步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改变传统的林业生态科技创新的研究模型。

通过引入必要的竞争机制,加大科研和管理制度创新,充分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3.3加强科技推广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人才是林业科技创新全面展开的必要条件,创新人才的培养迫切需要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在现代林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建立林业教育发展的战略地位,深化林业教育的改革,普遍提高林业工人质量,形成林业技术创新机制和林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4结束语。

我国在推进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林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林业的现代化发展被提上日程。

任何领域的发展和进步都离不开该领域的科学技术进步,而发展现代化林业,构建优美的林业建设环境,同样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有效支撑。

研究林业技术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高治强.林业技术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北京农业,(33).

[2]周湘南.探析林业技术发展在林业建设中的重要性[j].现代园艺,(16).

[3]王占龙,徐天华.新时期林业推广技术应用的几点思考[j].中国林业产业,2016(09).

[4]朱莉.林业建设中林业技术发展的重要作用探讨[j].中国林业产业,2016(09).

现代林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论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青海林业也发展较快,在青海林业的发展过程中,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要注重青海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还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问题,从以往的发展经验看,将林业资源脱离经济发展这个大环境,将不利于林业的长远规划和发展,只有将林业资源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提高林业的综合效益,才能促进青海林业可持续发展。鉴于此,笔者对青海林业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相关思考。

一、概述青海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当前,青海林业发展的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林业经营理念不先进、林业品种引进不合理、林业产业体制不完善,其具体内容如下:

1.林业经营理念不先进。

林业经营理念不先进是青海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之一。在林业经营管理中,青海林业虽然提出了分类经营理念,但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做到落实,分类经营还仅仅停留在意识领域,缺乏实际行动做支撑,而在进行生态公益林的规划时,没有把那些脆弱的`生态资源如森林资源等归入其中,而却把一些没有必要进行保护的区域划分到了生态公益林当中,这些都是不符合分类经营这个理念的,也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林业品种引进不合理。

林业品种引进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青海林业的发展。就目前而言,青海林业在进行经营管理时,对于林业品种的引进缺少重视,没有很好的引进优良品种,制约着青海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从青海林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在青海省中,沙棘面积就达到了将近16万公顷,而现在对这部分的改造面积却不到5%,还需要投入很大的人力和物力来进行改造,要想实现青海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引进优良的新品种以及合理的划归经济林。

3.林业产业体制不完善。

林业产业体制不完善使得青海林业发展陷入困境。从青海林业的发展现状看,由于政府对林业扶持较少,尤其是林业产业体制方面工作的不到位,使得青海林业发展受阻,青海省在发展林业时没有起到很好的鼓励、支持的作用,没有足够的资金和科学技术的支持,没有相关政策的引导和管理,而且全省从事林业发展的企业规模都不是很大,究其原因,这都是由于林业产业体制不完善造成的。因此,探索青海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势在必行。

为实现青海林业可持续发展,在了解青海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青海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1.优化林业经营理念,鼓励青海林业发展。

优化林业经营理念,鼓励青海林业发展,是青海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青海林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从经营理念入手,重视经营理念的引导作用,不断优化林业经营理念,鼓励青海林业的发展,无疑将对青海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具体做法上,我们应从青海林业发展的长远考虑,注重发展生态林业,确保青海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政府也要加大对青海林业的宣传,鼓励青海林业的发展,使青海林业为青海经济的发展助一臂之力。

2.合理引进林业品种,开发生态经济林业。

林业品种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林业的效益。合理引进林业品种,开发生态经济林业,对青海林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在青海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合理引进林业品种,即根据青海林业发展的需要,引进优良的新品种并合理划归经济林。青海省地处高原,一方面,选用经济价值较高的浆果类植物,在取得一定的产业优势、经济优势的同时,还可以大大提高果农的经济收入,为青海省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在推动青海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中,生态经济林的开发,如发展具有高原特色的森林、花卉或者是灌木等,能够在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能满足该地生态效益的需求。

3.完善林业产业体制,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完善林业产业体制,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在青海林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也不容小觑。在青海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加强对青海林业体制建设,完善林业产业体制,对青海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大有裨益。在完善林业产业体制的过程中,政府应起主导作用,加大对林业产业的扶持,建立相关的制度明确产权和经营权,使青海林业的发展有章可循,可以保障农民的权益不会收到侵害,使收益的农民积极投身到林业产业的建设中。不仅如此,通过以政府为向导,结合社会资金,大力发展林业的发展以及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创建特色的产品,以此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都将推动青海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

总之,青海林业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在青海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优化林业经营理念,鼓励青海林业发展;合理引进林业品种,开发生态经济林业;完善林业产业体制,加大政府扶持力度,面对青海林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积极探索青海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青海林业发展水平,促进青海林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曹伟,康凯.浅谈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j].中国-东盟博览.,(06).

[2]徐通.基于城市林业资源调查有关问题探讨[j].现代园艺.,(08).

[3]何文萍.自然保护区林业资源保护利用及可持续发展对策[j].绿色科技.2016,(07).

[4]李航.林业资源保护中护林防火技术的应用[j].农业与技术.2016,(06).

[5]胡云云.我国森林资源结构变化分析[j].林业资源管理.,(s0).

现代林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论文

可持续发展,堪称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国策”,在这其中,林业的作用也很关键。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保持环境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就当前的林业发展现状来看,林业新格局的职能部门,要在现有的基础前提下,统筹好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让林业生态保持长久健康可持续发展。黑龙江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政府相关的林业管理部门鼎力相助,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能力,在原来的基础上,得以大大提升,在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的同时,还把林业资源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发挥到极致,最终让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让人和社会的关系更和谐。就现在黑龙江林业资源的发展实情来看,保持林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让当代人和子孙后代受益匪浅的“工程”,它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不是单个人或是单个单位企业就能完成的“任务”,可持续发展需要每一个社会公民都积极参与进来才行。因此,黑龙江林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部门、林业职能部门的通力合作,大力支持,结合林业发展的实情,鼓动社会全员参与进来,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更好、更顺利地推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一企两社现代农业发展论文

农业作为一个基础性的产业,需要政策和资金的大力支持。政府要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建立健全保障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各级政府要按照中央“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指示精神,落实有关农业现代化建设规划以及各项发展农业现代化的鼓励政策和补贴政策,积极引导和做好“三农”工作;同时,将水利工程项目、农业资源开发项目、土地整理项目等重点向规模化示范区倾斜,重点建设与农业现代化相匹配的'基础设施、生产设施和管理设施;此外,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逐年增加财政投入农业的比重,还要建立健全多渠道、多元化投资农业的机制,并落实好土地出让资金投入农业。

1.2严格保护土地资源,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要加强基本农田和标准农田的建设与管护,坚决制止粮田抛荒,推进粮食功能区建设,形成一批设施完善、技术先进、稳产高产的粮食生产田块,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同时,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要求,优化农业产业布局,优先在土地流转入股、农田布局合理、粮田集中连片的区域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使规模化经营的粮田沟渠路配套、土地平整肥沃、农田林网成方,增强防灾抗灾能力。此外,要大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推广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1.3加强技术培训,加快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加强农民培训,造就一支能力强、素质高的职业农民队伍是现代农业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此外,还要高度重视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和技术培训,加快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1.4加快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

组建专业合作组织,培育种粮大户、粮食专业合作社和农机植保服务组织,推进粮食规模经营和全程机械化生产。积极鼓励和引导粮田规模经营户、种粮能手、农机大户、粮食经纪人等加强生产联合,开展合作经营,组建以从事粮食生产为主的各类粮油、农机等农民专业合作社。充分利用农村承包土地流转入股,加快发展粮食生产规模经营,实行规模经营的粮田由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并大力培育和支持具有一定生产能力和管理水平的农户参与规模化粮食生产。

1.5构建与完善农业科技推广及社会化服务体系,提供综合配套服务。

农业科技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驱动力,因此,要坚持农业科技创新,强化农业科技推广,重视农业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农业科技支撑体系,构建起以科研单位、龙头企业、技术推广部门为主体,市、县、乡三级支撑的特色农业技术研发推广服务体系,以项目推广、综合服务、技术承包、技术转让、入股、开发等方式,强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公益性职能,发挥其主导带动作用。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农技推广活动,切实加大农业科技开发、科技推广、技术培训的服务力度,加强农业推广人员的管理,建设高素质的农技推广队伍。要积极同省内外科研力量紧密合作,建立各种“产、学、研”合作模式,促进农业科研、教育的有机结合,使科技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同时,要积极推进区镇两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为农业劳动力提供技术服务等。

2小结。

发展现代农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个复杂而缓慢的过程,要促进吴江区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重要引导作用,还要充分发挥农民和农技人员的主体作用,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一企两社现代农业发展论文

现代农业是不同于传统农业的说法。针对传统农业只进行农产品生产与存储不同的特点,现代农业是运用现代科学和管理技术,将农产品从种植、存储、加工,再到营销等一系列环节全部把控好。真正实现产、供、销的经济模式,做到农工贸三位一体的农业循环,保证农民高效益、高收益的农业模式。所以在现代农业建设过程中,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势不可挡,同时也无可替代。抓住现代农业发展的契机,理顺现代农业建设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关系,找出问题所在,寻找突破口,最终实现现代农业建设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大丰收。

首先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机械化,所以农业机械化发展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只有实现了农业机械化,才能保证现代农业的生产效率,保证大规模农业能够实现。在现代农业建设中,机械化程度越高,所需要的劳动力就越少,但是所产生的效率与效益越高。农业机械化已然成为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它突破了人类所能承担的农业极限,让农业加快向专业化、商品化,产业化升级换代,不仅提高农业发展的规模,而且还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所以农业机械化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其次,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对劳动者的文化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所以无形之间提升农业从业者的素质,这对现代农业建设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管理几亩地玉米的农民与管理上千亩地玉米的农民在思想上、技术上、文化上肯定千差万别,不论是从生产、加工还是销售,这二者所面临的技术、知识、眼界都不可同日而语。这对于现代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所以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的速度也随着从业者的素质提升而增加。

现代农业建设需要农业机械化,但在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过程也存在许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都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发展。首先在农业机械化过程中,机械装备水平过低,在现代化农业发展的结构中存在矛盾,例如在农产品加工过程的机械化程度很高,但是在农业播种与生产过程中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过低,目前中国农业生产高性能机械还较少,而且配套机械较少,农业机械作业单一,尤其在水稻、玉米、小麦这三种农作物中,除了小麦农业机械化程度稍高,其余水平均在最底层。其次,农业机械研发能力、创造能力低下,不能满足市场需要,更无法保障现代农业建设的要求。目前市面上自动化程度高、性能好、用途广的农业机械大部分还是进口机械国产水平较低。紧接着就是农业机械服务面较窄,目前市面上主要是针对大规模、大平原、交通优势明显的农业区域而制定的农业机械,而中国地大物博,农业环境复杂,且农业从业者众多,广大农民需要的农业机械品种较多,无法一一满足。最后,农业机械投入大,见效慢。虽然国家财政补贴支持农户购买农业机械,但是对绝大部分农村而言,农机效益不明显,使用率较低,农机投入较大,回本困难。正是这些问题的困扰,导致了国内农业机械发展受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缓慢的局面。

三、发展农业机械化所采取的措施。

(一)加快国家立法,促进农业机械全面发展。

针对国内农业机械结构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国家需要从宏观角度去解决。为了实现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全面现代化目标,国家应该在政策上适当倾斜,对主动研发和推广小规模农业生产的机械公司予以政策上的补贴,例如在税收、场地、资金来源等方面进行帮扶,吸引更多地方性农机企业加入农机研发与生产中,针对各个地区的农业发展结构进行农机生产,保证当地农业机械对现代农业做出贡献。

(二)加快农业机械研发水平,推动农业机械发展。

国内农业机械研发水平还较低,阻碍了国家从战略上实现现代农业建设的步伐,而且还加大中国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农业差距,不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所以国内农业机械企业和机构需要加大农业机械自动化、高级化、规模化、产业化的研发,例如在小麦收割机上实现播种、收割、除杆等一体化的高级农业机械,各地政府要努力撮合企业与机械研发机构、地方高校、国家机关进行合作,共同推进农业机械向着更高的水平迈进,保证中国现代农业能够有效推进。

(三)推动农业机械服务产业化,提高现代农业建设。

农业机械化的服务也需要产业化,这样才能保证农业机械能够配套使用。针对国内农业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不可能做到以家庭承包为单位的农业个体户拥有数台不同的农业机械。所以农业机械服务就必须做到全面发展,保证农民在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处的农业机械使用。例如对于大规模农业的农药喷洒需要,完全可以以县为单位,集体组织采购小型喷气式飞机,实现农药、化肥的喷洒服务。还有对于大型联合收割机,可以成立农业机械合作社,以合作社为单位,保证每个村都能实现在农产品收割季节花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的目的。还要依托互联网技术,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让农业机械使用率达到最高,减低机械闲置率与保养成本,切实为农户服务,推动现代农业的建设。

(四)加大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提高农业机械占有率。

农业机械虽然使用方便,但毕竟成本较高,而且回报缓慢,如果没有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农民也只能是望“机”兴叹罢了。所以政府与企业需要研究出农业机械补贴标准,尽可能实现多级补贴,一步到位。帮助农户能够买得起、用得上,实现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高质量、高效率,加快推动现代农业的建设。

四、结束语。

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想实现产业化、规模化、自动化、全面化同样也离不开现代农业的发展。所以只有现代农业发展与农业机械化并肩前行,才能保证农民、农村、工业、经济共同发展。

一企两社现代农业发展论文

我国农业经过建国六十多年的持续不断的发展,特别是通过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近四十年的全方位的发展,我国农业的传统的“小农经济”模式已经愈来愈显示出其发展空间和经济效率方面的局限性,于是关于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模式的讨论也就越发被社会各界有识之士所重视。关于世界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类型,主要有所谓的“美国模式”和“日本模式”两种较为典型的划分。

这两种模式可以说是当今世界上已经成功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的国家中比较极端的两种情形,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则是沿着这两种模式的中间的某种程度的状态和轨迹来发展本国的现代农业的。“美国模式”的典型特征是“大而粗”的土地和资本双要素密集型的“大农场经济”模式。所谓“大”是指美国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是大规模的种植园农场,这是由美国“地多人少”的基本国情和自然禀赋决定的。所谓“粗”是指美国的“大农场经济”模式的现代农业是一种较为粗放型运作的农业模式,农业产出的增长主要依赖于土地要素投入的增加和以大型农业机械被代表的农业资本投入的增加来实现的,而对于单位土地的产出的提高则较为轻视,这当然是由于在美国拥有极为富裕的土地资源,土地的价格较为低廉,所以通过增加土地要素的投入来提高农业的产量显然要比通过提高单位土地的产能来提升农业的产量要更加具有吸引力。这样,在土地和资本的双要素驱动下美国形成了典型的“大农场经济”模式,而美国的农业人口在英文中则被称为“farmer”即“农场主”较为贴切。“日本模式”的典型特征是“小而精”的劳动和资本双要素密集型的“小农经济”模式。所谓“小”是指日本的农业生产单位一般来说规模都比较小,这主要是由于日本“岛国”的自然禀赋严重制约着日本农业生产单位的规模程度,全国都难以找到较大规模的平原地区,并且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同时也是日本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也已经成为了日本的工业中心,土地资源极为稀缺,所以在日本很难有农户能够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像美国那样规模的“大农场经济”,而只能选择较小规模的生产模式。所谓“精”是指日本的农业生产模式在土地和劳动力的配比上相对于美国来说极其的偏重于对劳动要素的投入,以与其“人多地少”的国情现状相适应。

日本的平均每个劳动力所能够耕种的土地面积在1980年时是美国的二十五分之一,而每个农业劳动力所贡献的产量在1980年时只是美国单位农业劳动力产量的六点五分之一。但由于是“小而精”的生产模式,在1980年日本农业每亩的单位产量则是美国同期的六倍之多,而在1970年则甚至达到了惊人的十倍之多。就土地要素和劳动要素的配比来说,日本的农业模式是典型的“劳动要素密集型”的,由于其单位劳动力所能够耕作的.土地面积较少,所以虽然其单位土地面积的农业产量较高,但当其与美国这样典型的“地多人少”的“新大陆”国家比较单位劳动力的产量时,自然会显得单位劳动力的产能是非常低下的。

二、对于我国又快又好的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几点建议。

对于我国目前现代农业的发展策略来说,首先应该划分清楚现代农业的迥然不同的两种产业领域。首先,针对传统的较低单位土地面积产值的基础粮食种植产业而言,其现代化的进程必然是向着“地多人少”“、大而粗”的美国模式靠拢,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加的降低粮食生产的单位成本,才能使最终产出的粮食能够在日益全球化的粮食市场上取得竞争力。所以,针对我国像东北、华北这样的传统的粮食主产区,其农业现代化的路径必然是走美国这样的“大农场经济”经济模式,即通过不断发展完善我国的土地流转制度,使耕地愈来愈集中于数量不多的少数大规模农场中,使得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能够实现规模经济效益。而对于像华东、华南这样的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多年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高速发展,相对于这些地区非常稠密的人口而言,其土地资源已经非常稀缺,传统的粮食生产在农业中的比重已经降到了非常低的程度,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与日本农业生产的情形较为相似,所以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这些地区应该以日本的“小而精”的“小农经济模式”为参考,大力发展“设施蔬菜”“、林果种植“”花卉、养殖”等“高值农业”的产业模式,通过不断提升农业的产业附加值来提高单位土地的产值,从而实现这些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综上所述,对于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的讨论,期中一定要遵循的一个核心原则就是,必须根据某一区域的具体实际来研究制定该地区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式和路径,特别要将该地区的自然禀赋作为考虑问题的首要因素之一,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探寻出符合当地客观实际的最优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径,才能为我国农业的全面现代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媒介素养教育看高职院校技术创新发展论文

【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技术创新文化的现状以及技术创新文化缺失的原因,进而提出高职院校技术创新文化的提升路径。

教育高职院校在大力推广媒介素养教育的大背景下,要将“技术创新文化”的培育与发展,要将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作为高职院校发展的战略重点。20世纪50年代后期,“技术创新”概念从日本引进国内,到90年代,则陆续开展了“技术创新”的相关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正朝着文化建构的方向发展。可以说,高职教育技术创新文化的构建已然成为当下高职院校保持长期稳定竞争优势的核心动力。

(一)技术创新主体价值取向偏离。

就价值而言,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可分为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从社会价值来看,许多高职院校片面迎合市场经济的需求,“重技能轻德行”,过分追求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从个体价值来看,学生更加看重自我的利益得失,更富有鲜明的个人色彩和功利色彩。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饱受计划经济办学体制的影响,思维方式单一、传统、僵滞,这些已形成深深的烙印。高职院校以“专业技能”为指挥棒,整个工作模式单一狭隘。从理论上看,单一思维方式的生态链比较脆弱,就容易产出“断裂”现象。高职教育在实践办学中有些习惯是可怕的,重轻科研,重视论文发表的刊物级别,重视论文和课题的数量,明知不科学,但是难以改变,缺少大学所倡导的学术自由,这些固化的模式已经严重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创新发展。

(二)技术创新文化积淀缺失。

在高校竞争力培植过程中,高职院校技术创新文化生态存在学术基础薄弱、技术原创力不足、轻视技术研发等问题。比较突出的表现在:一是技术研究团队合作缺失,个体素质不高。在高职院校中高层次学者本来就缺少,技术研究主体个体素质必然不高,除教师个体科研水平偏低外,他们还缺乏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二是技术研究基础条件简陋,技术原创力不足。笔者在浙江省高职院校调研期间,很多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仪器设备以及图书资料等基础设施达不到技术创新的基本要求,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职院校科学技术工作的开展。此外,高职院校科学技术研究氛围不浓,学术研究还处在粗放型评价阶段,功利性比较强,原创力不足。这种情形下,很难有突破性的技术创新成果出现。

(三)“重传授轻创新”现象依然明显。

虽然我国高职教育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技术文化的传播与传授,但也紧紧停留在思想层面,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教育者偏爱科学研究,缺少技术研发的动力。而当下,技术研发工作主要阵地还是在企业,这也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核心资本。高职院校技术研发优势已不存在,经费紧张,校企合作也只能停留在表层。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缺少契合度,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高职院校仅仅是技术传播基地而不是技术源。与国外相比,我国高职院校技术研发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这也与我国当下国情和经济发展有很大关系,西方一些国家都会将一些技术研发专项研究课题交给高校,提供较大的资助力度,高校的研究成果直接服务于政府和企业界。如果我国的技术研发项目能在一定程度上向高校倾斜,也会对高职院校技术研发工作的开展,技术创新文化水平的提升有很大帮助。

二、技术创新文化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认识观念不到位。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其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高职院校在校生人数节节攀升,已占普通高等教育的半壁河山。在学校技术创新方面,一些发展观念相对封闭落后,影响了学校的创新教育的`发展进步。即使有些高职院校意识到技术创新文化的重要性,也多数停留在思想层面,缺少对技术创新力的真实投入,领导和管理者们观念滞后,高职院校技术创新力缺失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技术创新文化基础薄弱。

我国高职院校的大规模发展也就是近十几年的时间,相对于传统的普通本科高校,其文化基础、历史底蕴是比较薄弱的。尽管现在很多学校不断扩大规模,建设新校区,但是技术创新文化等软实力的培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去不断积累。

(三)基础措施缺失。

由于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意识到技术创新文化对于学校发展的重要性,文化基础薄弱,也就根本没有相应的研究对策,没有意识,基础薄弱,缺乏对策,致使技术创新文化的培育停留在任其发展的层面,这种恶性的循环如果得不到根本性转变,高职院校的技术创新文化的培育无法有效发展。

(一)倡导技术创新“文化自觉”的氛围。

高职院校要想技术创新文化迅速提升,形成文化品牌,亟需加强文化建设,达成文化共识形成“文化自觉”。唤醒文化自觉是培植技术创新文化的前提。这里所指的“文化自觉”,是指全体师生对其所生活的文化的感悟和体会;是文化创新、文化传播和文化选择的必要条件。发展创新文化,必须继承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充分吸收国外文化成果,进一步肯定技术创新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加强技术文化生态建设,不断推进对技术创新文化的认识阶段,达到全体师生的意识觉醒。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办学历史不长,文化沉淀不深,校园文化建设浅表化,特色不鲜明。应该说,技术文化的传播需要人文教育,通过不断地加强人文教育才能达到技术与文化的融会贯通。唤醒文化自觉必须从加强人文教育做起,开设人文必修课程,加强人文环境建设,重视学风、教风、校风,可以说人文教育的回归,有利于文化自觉的唤醒。

(二)以技术创新理念为核心重塑大学精神。

技术创新文化覆盖创新理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机制体制和文化观念,大学精神作为高校观念文化的核心,也是技术创新文化的重要内容。要让技术创新理念在学校生根、发芽、结果,就需要在大学精神中培育技术创新文化,大力倡导职业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独立精神等。重塑高职院校大学精神要注重技术创新意识的培育,这其中主要包括了超越意识、求异意识、问题意识。因为创新本来就是一个去旧出新的实践,保持独立的思维,敢于超越,不惧权威。培养技能型人才,要着眼未来,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走在时代的前列,所以,创新就需要把眼光超前,否则失去了创新理念,大学精神也就不能代表技术创新的观念文化了。

高职院校从事技术创新工作的群体主要是教师队伍,他们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是高职院校技术创新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要把好队伍建设的关,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以教师培养方案为依托,建立健全教师培养体系,明确教师出国深造、进修学习、下企业的要求,加大经费投入。技术创新力的提升需要团队建设作为保障,抓好专职教师的队伍建设,做到各类学科的优势互补和协调发展,一方面要加强动手能力,一方面要提高理论水平,及时补充技能性知识,增派专业教师深入相关企业锻炼,做到理论与技术的共同进步。技术创新文化在高职院校生根发芽,一是要完善高职教育的层次体系,使其培养的人才在市场经济下更具竞争力,二是要重视人才培养制度的创新,才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具有不可替代性,三是要重视学术制度的创新,才能保证快速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

【参考文献】。

[1]壮国桢.文化转型:高职院校技术文化的构建[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6。

[2]艺华.关于创建一流职业技术大学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

[5]申明.大学文化与地域特色[j].教育评论,,1.

一企两社现代农业发展论文

摘要: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信息服务的作用不断增强。农业推广人员掌握信息服务能力是十分必要的技能,通过农业科技信息服务能够提升当地农业发展的质量、效率和水平。本文对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农业科技信息采集的基本原则、采集程序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期提高农业推广工作人员对于农业推广信息的服务能力。

关键词:现代农业;农业推广;信息采集。

一、农业科技信息采集的基本原则。

农业推广信息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现代化农业发展而及时掌握与农业相关的科技、销售、服务等方面的信息,在农业科技信息采集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能动性及及时性原则。

对于农业推广而言,应主动采集与农业发展相关的信息,同时还应及时将有用信息进行采集、整理、分析、加工和推广。对于农业推广技术人员而言,要有高度的信息意识以及对信息的采集、整理、分析、加工和推广能力。在农业推广工作中,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精”,能够及时掌握和推广当地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点、难点、热点,推进当地农业发展。

(二)真实性、有效性原则。

信息的根本属性是真实性、有效性,对于农业科技信息而言,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农业、农村、农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采集信息的过程中,一定要把信息的含金量、实用性和可靠性作为首要考虑的要素。

(三)实用性与效率性原则。

对于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而言,发布的各类科技信息应是当地或一定区域内关系到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的重点、难点和热点信息。因此,农业科技信息的实用性非常重要,只有符合农业、农村、农民需求的信息才是有价值的信息。同时,信息发布后,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信息才是好的信息。

(四)系统性与全面性原则。

对于农业科技信息而言,信息提供者在对信息采集、整理后,应对信息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加工,做到信息的来源、目的、意义、实施、效果和评估等方面的系统性分析和全面性分析,确保农业科技信息的价值。

(五)规范性与计划性原则。

对于农业科技信息的采集而言,不但要体现其价值性、科学性、真实性等方面的属性,而且要考虑信息的积累与信息采集的规范性,通过对农业科技信息采集进行制度规范、完善管理,形成农业科技信息分类数据库,作为农业、农村、农民决策的参考依据。同时,对于农业推广服务、农业经济管理部门还应制定农业科技信息采集的计划,通过计划促进信息采集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

(六)预测性与动态性原则。

对于农业科技信息而言,在信息的采集过程中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对于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趋势和需求具有一定的预测性,确保提供的信息有前瞻性和实用性。同时,对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科技发展等领域动态变化进行掌握,确保信息的指导性作用。

二、农业科技信息采集的程序。

在农业科技信息的采集方面应遵循一定的程序,确保农业科技信息采集的合规性、科学性。一般农业科技信息采集应按照确定采集目标、制定采集计划、采集工作实施、采集效果评价进行。

(一)确定采集目标。

1.确定信息服务的对象。

针对不同的目标群体提供的信息内容、层次、深度都应区别对待,对于不同区域的农业科技信息采集也应有所区别对待。

2.确定信息收集的内容。

明确信息需求者后,有针对性地进行信息采集,使采集的信息内容真正为信息需求者服务。

3.确定信息采集的范围。

对于信息需求者进行需求分析后,应明确信息采集的范围,这个范围可以从两个维度进行采集,一是横向采集,采集与信息需求者相同、相关或相类似的信息,进行横向的比较研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二是纵向采集,对一定区域、空间、时间内的连续数据、信息进行采集和分析,进行数据比较研究,为信息需求者提供客观、可靠、具有可参考性的信息。

4.确定信息采集的数量。

根据信息需求者使用信息的目的确定信息采集的数量,如对于农业产量的分析,可以对近5a或10a的信息进行分析,而更长时间的信息受气候环境、科技环境、劳动力环境变化的影响已不具有客观的参考价值,因此,信息采集的数量应根据信息需求者和农业科技推广的实际需要进行掌握。

(二)制定采集计划。

采集计划是根据农业科技推广的实际需要,在一定的时间节点内,进行的信息采集工作安排,对于信息采集计划应做到规范、周密、合理和具有可操作性。

(三)采集工作的实施。

按照采集计划进行有条不紊的工作,做到信息采集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实用性。

(四)采集效果评价。

对于信息采集、发布后对当地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进行客观分析、客观评价,从而为今后的信息采集工作的质量、效率提供参考依据是信息采集的收尾工作。

三、结语。

农业科技信息对于现代化农业有着巨大的帮助作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应熟练掌握农业推广信息采集技术,更好地服务现代化农业发展。

作者:于恩晶单位:大庆市大同区农业指导站。

参考文献:

[1]薛春茂.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与技术,2014(5):228.

[2]钱学军.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农业信息化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

[3]崔岩.农业信息化组织体系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一企两社现代农业发展论文

(一)注重巩固农机作业队伍。

北京鑫利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拥有机手30余名,为留住技术人才,该社把“用人”和“养人”结合起来。由于农机合作社具有“春耕、夏耘、秋收、冬闲”的特点,因此,有些机手为养家糊口会放弃机手的工作而转行。为避免此情况发生,该社提高机手工资待遇并给予一定生活补助,机手人均月工资5000元,并上五险,一天三顿免费用餐,组长手机费全额报销,如个人购车,单位补贴5000元。即使冬季在家休长假,5000元月工资仍旧发放,此举增强了该社的凝聚力,保持了机手队伍的长期稳定。

(二)注重利用自身优势多元化发展。

北京金鑫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充分利用顺义区大力发展苜蓿草的优势,研制出独具特色的饲料营养配方。在饲料中添加了含蛋白较高的紫花苜蓿,既保证了肉羊育肥期所需的营养,同时降低了饲养成本。截至,企业存栏肉牛2500头,出栏5000头;存栏肉羊8000只,出栏15000只。这家企业又成立了有机肥生产子公司,利用养殖场的牛粪生产有机肥,并把有机肥用于农田种植,既环保,又养地。此外,北京荣萍种植专业合作社以农机服务和大田种植业为主营业务,自主经营粮田2.5万亩(其中北京地区1.6万亩,河北省衡水0.9万亩),以种植小麦和青饲玉米为主,全年种植业毛收入3900余万元。这种“一企两社”的经营模式,大大提升了综合生产能力。

(三)注重用诚信开拓市场。

北京荣萍种植专业合作社向20多家奶牛场提供青贮饲料时,采取“先用料,后付款”的办法,并公开承诺,如在45天内,发现产品质量不合格,可免收料款。尽管料价比其他厂家每斤高出2~3分,仍赢得了客户争相购买。就北京地区而言,能够提供青贮饲料的企业有5家,而三元奶牛场只和该社签订合同,并口头约定,其他单位要入围销料,须经该社担保才能实施。由此可见,北京荣萍种植专业合作社不仅拥有高速、高产、高效的产销能力,更加具备“以诚为本、以信为先”的经营理念。

(四)注重建立友好合作关系。

目前,北京鑫利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为迪尔(中国)公司北京区最大的客户,每年应迪尔公司邀请,参加迪尔公司组织的'技术培训交流会,同时,迪尔公司会派专家到该社,针对大型先进农机器具的使用与维护进行现场讲解与指导。迪尔公司还邀请该社社长和办公室主任赴德国参观学习。在双方不断友好接洽的过程中,鑫利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得到迪尔公司先进的技术支持,使该社踏上了农机服务的高速发展之路。

二、多方面为社会做贡献。

回顾“一企两社”的发展历程,其为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贡献可概括为“五个作用”。

(一)对提高农民就业率起到促进作用。

两个合作社将李遂地区及其他镇的部分农民组织起来,开展合作经营。其中加入“北京鑫利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302户,加入“北京荣萍种植专业合作社”270户,社员共计572户。这些成员,以不同的入股方式投入到现代化农业生产中,对保持社会稳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对调整种植结构起到示范作用。

北京荣萍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一年种植两茬方法追求经济效益。上茬种植小麦,作为种子销售,每公斤3.1元,平均亩产550kg,产值为1705元;下茬种植青贮玉米,亩产青饲料3.5t,每吨按420元计算,亩产值1470元。两茬合计,亩总产值3175元,剔除两茬生产成本900元/亩和土地流转费用1200元/亩,亩获纯利1075元。

(三)对农民增收起到促进作用。

农民自己经营粮田,几乎都种植一茬,经营得好,亩获纯收入300~400元,按三口之家5亩地计算,年获土地收益1500~元,且包括自己的劳动成本。而土地流转后,合作社向农民支付每亩1200元的土地流转费,按同样人口和面积,年获纯收益5000~6000元,较自家经营高出3500~4000元。

(四)对“社与社”、“企与社”之间起到互利作用。

“一企两社”在生产经营中,实行独立核算,彼此之间实现互惠双赢。在“社与社”之间,种植合作社整合6万余亩成方连片的土地,为农机合作社进行农机作业时提供了用武之地;而农机高效作业,缩短了收种时间,给两茬种植创造了条件。在“社与企”之间,种植合作社能给养殖企业提供青贮饲料,而养殖企业又给种植合作社提供充足肥源。同理,养殖企业的饲料和粪便由农机合作社负责运送,而农机合作社通过运输服务增加收入。(五)对城镇化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北京荣萍种植合作社与上千户农民签订土地租赁合同,有利于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巩固土地承包关系,促进土地流转,有效保持了农村的稳定性。同时,促使放弃土地的广大农民,解除后顾之忧,纷纷向城市流动或二三产业转移,实现身份转变,共享城乡改革发展成果,对加快城镇化进程起到助推器作用。

三、多种形式促进合作社规范化建设。

经过持续发展和不断完善,北京鑫利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已被列入全国农民合作社国家示范社名单,更需要把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对此,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规范化建设。

(一)健全合作社规章制度。

章程是决定合作社发展方向的根本制度,制定并完善符合自身特点的章程,是农民合作社运行管理的基本遵循。引导合作社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财务会计、社务管理、盈余分配等各项制度,完善成员账户和档案,进一步明确资产产权权属关系,使合作社做到依法规办社、照章程制度办事。

(二)制定合理运行机制。

尽管北京鑫利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发展规模比较大,人员比较多,但没有系统化的人员管理模式,没有具体的人员分工,“一人管多事,多人管一事”工作方式,导致室内“忙时空无一人”的现象。对此现状,应合力分配人员,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有条不紊地运行合作社管理机制。此外,合作社还需设立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发挥各会作用,尊重成员的主体地位,坚持“一人一票”的民主决策办法。“三会”要切实履行好各自的决策、执行和监督职责,有效运转、密切配合。建立完善的运行机制,真正实现民办民管民受益。

(三)加快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大型先进的农机装备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北京鑫利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社长金振启看到中国农业大学学生的潜力,经北京市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推广站的撮合,在该社搭建了“校社共建”的人才培养平台。除此之外,还需要建立人才引进机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机人员、农村能人加入合作社,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合作社工作,不断提升合作社经营管理水平。

(四)推进合作社示范社建设。

引导示范是促进合作社规范发展的有效手段。北京鑫利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和北京荣萍种植专业合作社仍要深入推进示范社创建,完善民主管理,增强服务意识,让广大农民群众更多受益,提高合作社凝聚力和吸引力,认真总结并借鉴其他各地依法办社的先进典型经验,引导和促进本社规范化发展,加快推进示范社建设。

四、总结。

农民合作社日渐蓬勃发展,形势喜人。现已成为带动农户进入市场的基本主体,发展农村经济的新型实体,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有效载体。当然合作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强合作和完善组织监管机制,依托农业主管部门,负责合作组织管理、监督和协调,进行规范化建设。“一企两社”模式的深入探索,在实践中取得了丰硕成果,并在社会发展中产生了积极的反响。金振启曾被评为郊区经济发展“十大”杰出典型和京郊十大新闻人物,而北京鑫利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被评为了全国合作社示范社。北京金鑫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现代农业创造了无限的价值、商机,铸就出辉煌的业绩。这种有分有合、抱团发展的经营模式,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成功典型。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