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偷书贼读后感(优秀5篇)

时间:2023-10-07 06:44:26 作者:雅蕊 最新偷书贼读后感(优秀5篇)

读后感是种特殊的文体,通过对影视对节目的观看得出总结后写出来。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偷书贼读后感篇一

花了两周的时间和孩子共读了这本书,书的角度很独特,开始的时候,从死神的角度来描述一个纳粹时期德国一个小镇上的故事。

九岁小女孩莉赛尔在战乱中失去弟弟并被德国慕尼黑贫民区的一户人家收养,她的养父教她认字读书,将她带入了文字的世界。莉赛尔从此对阅读有了强烈的执着。书本让她熬过了现实的苦难,也不可思议地帮助了周围同样承受苦难的人。

在那个最黑暗最残酷的战争年代,大人彼此仇恨咒骂,老师狠毒无情,战火纷飞威胁着每个生命,但幸好莉赛尔又遇到那么多让人温暖的人,这些人在纳粹的恐怖气氛下依然保留善意,养父母冒着风险收留犹太人,镇长太太分明知道小女孩偷了她的书却依然为她敞开大门,大男孩鲁迪一直勇敢的陪伴,这些在死神的描绘下让我们看到了战争中的美好,然而战争永远伴随着尖叫和鲜血、痛苦和伤痕、绝望和死亡。

以死神开头也以死神结束,莉赛尔的小镇遭到空袭,除了莉赛尔所有的人都在睡梦中死去,死神捡起一个个灵魂,那个时候,你仿佛看到莉赛尔站在灰蒙蒙的烟雾中,绝望的看着她的逝去的亲人,眼眶湿润了。

孩子很少读有关战争的书,她问我什么是纳粹,为什么要杀犹太人,简单的给她讲了一下,看到她严肃的表情,也没再多说什么,这本书或许让她感到了战争的残酷,但我想她更了解了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像战乱中开出的小花。

第一次看这个书名觉得好奇怪呀,其实我不太愿意阅读外国的书籍,因为和我们中国的国情呀现状呀都联系不大,但是这本书还是吸引了我,因为它的名字。

据我看它的评价所知它可以媲美《解忧杂货店》和《追风筝的人》,用阅读的力量战胜孤独和恐惧,这本书将改变你的人生!这本书讲的是二战期间,九岁的德国姑娘莉泽尔和弟弟被送往寄养家庭。弟弟不幸病死在火车上。在埋葬弟弟的荒原上,莉泽尔捡到了一本对她意义非凡的书《掘墓人手册》。来到慕尼黑贫民区的寄养家庭,莉泽尔夜夜抱着《掘墓人手册》入睡。养父为安慰她,每晚给她朗读手册的内容,还教她阅读。莉泽尔发现书的诱惑比食物更难抗拒,忍不住开始偷书。

于此同时纳粹开始对犹大人愈加残酷的压迫,焚烧犹太“有毒”书籍,捣毁每一家犹太店浦,直至将犹太人集体驱赶到集中营。她和养父养母一起,在苦难中掩藏了穷途末路的犹太人马克斯。而当战争降临到她身边后,书将成为她生命中最后也最恒久的希望。战争是残酷的,不管是被侵略国还是侵略国,无数的家庭都被冲击的支离破碎。看到孩子和大人们在空袭中躲藏的惊慌无助的眼神,真是让人心疼。

感谢《偷书贼》,感谢莉泽尔、汉斯、鲁迪、马克斯、罗莎、伊尔莎,感谢你们这么乐观的面对苦难,感谢你们面对残忍这么美丽的生活,感谢你们告诉我文字的力量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你们努力生活,尽管悲伤不断袭来,你们还是努力微笑。

偷书贼读后感篇二

题记:

黑色的外表,让这本书看起来冷酷无情。“你听过死神讲故事吗?他首度开口,理智、冷静却幽默,甚至还带着一点温暖,娓娓道来一个与他相遇三次的小女孩的故事。”

正文:

静静的,夜色黯淡了,微弱的灯光下,我又一次拿起了这本沉重的书,细细品读这个和死亡有关的故事。

故事的讲述者,那人很特别。虽然上帝命他冷酷无情,但他却是灵魂的守护者。虽然他不能让一个人长寿或者立刻死去,但他对活着的人,却充满了怜悯和慈爱。他正是这么看着莉赛尔和她的父母、她最好的小男友、她的马克斯、她的镇长夫人朋友和她身边的邻居们的,他们,正在经历一场生死之战。

故事开始的那年,莉赛尔9岁。父亲死了,弟弟死了,她被寄养到离家很远的一户人家。可能是因为纳粹,寄养户是个不怎么宽裕的人家,但有一个爱唠叨其实人很和善的妈妈,有一个教她读书认字教她关怀与爱的爸爸,这就足够了。在偶尔得到一本书后,莉赛尔开始了阅读旅程,文字的力量和想要用文字表述的渴望在她小小的身体里从此生根,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

在弹奏手风琴的养父的帮助下,莉塞尔学会了阅读,静观生活艰苦,她却发现了一个比食物还难以抗拒的东西—书。于是便是题目的由来,她开始偷书。一系列的小事情,堆积成为莉塞尔的生活。鲁迪、莉赛尔的养父母、小盗贼、足球伙伴、送掉两个儿子上战场的邻居太太、装着对这一切漠不关心的镇长夫人,等等。这条汉密尔街上住了那么多的人,每个都有对战争和元首的自我理解,然后在一阵炮灰中,全部化成了灰烬。

后记:

我会想念你,那个奔跑的!那个偷窃的!那个假装内酷的!那个其实善良的!我还怀念那些有生命的文字,它们不止有生命,还能拯救灵魂。似乎我该流一滴眼泪,看看是不是变成了文字,是不是会有生命,是不是能够成为一颗种子,变成一颗苍天大树。长成的树应该会开花的吧。.。墓地就在树旁,碑很长,碑文很短。

偷书贼读后感篇三

当我第一眼看到这本书十时,我还以为这是一本报告文学题材的书,可能记录了一个人{}从偷书而走向犯罪道路的事情,可当我把它带回家去阅读时才知道这是一个感人泪腑而又如实的反映了二战时期德国底层与犹太人的生活.9岁小女孩莉赛尔和弟弟在战乱中被迫送到寄养家庭,但弟弟不幸死在旅途中,莉赛尔在弟弟冷清的丧礼后偷了一本掘墓工人的手册,为的是要纪念自己永远失去的家庭。寄养家庭位在慕尼黑凋蔽贫困的区域,大人彼此仇恨咒骂,老师狠毒无情,战火时时威胁人命。莉赛尔每晚抱着掘墓工人手册入睡,恶梦不断。养父为了让她安眠,于是为她朗诵手册内容,并开始教她识字。

多年以后,死神前去迎接莉赛尔的灵魂。死神坐在喧嚣的大马路旁,忍不住感叹道:“人哪!人性萦绕我的心头不去!人性怎能同时间如此光明,又如此邪恶!”

偷书贼读后感篇四

列宁说过,“书籍是巨大的力量”。一本好书不仅仅能给人知识,更能净化人的心灵。最近读的一本书是《偷书贼》,“偷书贼”的书名相当奇特,令我充满好奇。

《偷书贼》以一个9岁的小女孩莉赛尔为主线。莉赛尔于故事开始,便接连失去了挚爱的亲人,莉赛尔在弟弟冷清的丧礼后偷了一本掘墓工人的手册,为的是要纪念自己永远失去的家庭。寄养家庭位在慕尼黑凋蔽贫困的区域,大人彼此仇恨咒骂,老师狠毒无情,战火时时威胁人命。莉赛尔每晚抱着掘墓工人手册入睡,恶梦不断。养父为了让她安眠,于是为她朗诵手册内容,并开始教她识字。学会认字进而开始读书的莉赛尔,尽管生活艰苦,吃不饱穿不暖,却发现了一项比食物更让她难以抗拒的东西——书,她忍不住开始偷书,用偷来的书继续学习认字。从此莉赛尔进入了文字的奇妙世界,让她熬过了现实的苦难。

本书最吸引人的一个地方是以死神的角度来述说这个故事,他以尖锐的观察力与一点点嘲讽和感情,看着世上的人相互厮杀却又相互扶持,在这本书中,死神以诙谐的语气告诉我们这个故事,而有时也会无奈的透露出他对这份工作的不愿意,更表现了对人性复杂的感慨于惊叹。作者正是利用了这个不属于人类的局外人从而客观冷静的对一切的一切加以评论、思考。书中最值得我们深思的句子,大多出自死神之口,也正是他的这个特殊的身份,不止一次的向我们透露着真相:人性的丑与美。

从书中,我体会到,不可小看平凡的力量,平凡的小女孩莉赛尔以文字化解了战乱时期许多人的惶惶不安,说明了再平凡的人也能以平凡的力量在他人心中造出不平凡的自己。每个人都是平凡的,平凡中孕育着力量,积聚力量,平凡便会变成不平凡。

如果说有一本书能同时表现出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温暖,如果说有一本书能让人体会到人于人的疏离和真挚的情感,如果说有一本说会让人在看的时候痛哭流涕,看完后却能露出满足的微笑,如果有这样一本书,我想这本书就是《偷书贼》吧。这是一个文字如何喂养人类灵魂的独特故事,一个撼动死神的故事。《纽约时报》对《偷书贼》的评论是:能让人决定重生的,只有书。翻开《偷书贼》能找到书的力量和文字的力量。


偷书贼读后感篇五

关于战争创伤、生命与死亡的书不少,这本分外打动我。也许当时病弱,不能阅读只能听书,格外容易被感动,书中的情绪丝丝缕缕渗入心中,几次眼眶发热,只好抬头望天快速眨眼不让泪水掉落。

人愿意同情弱者。当作者巧妙地运用死神视角讲述战争的惨烈,客观地告诉你残酷的现实,你很容易被带入故事。和人类自相残杀的残忍相比,死神似乎都显得温情仁慈,让我想起了布拉德皮特饰演的男性死神…书中的死神似乎没有明显性别区分,冷静克制兼有力量与仁慈。

回头说弱者。主人公是个小女孩,先后失去了父母被一户小镇居民收养。她成了孤儿,但又拥有养父母的真心疼爱和朋友们的友谊,似乎为她的不幸做出了补偿。我不喜欢养母口口声声的叫她小母猪,但后来发现她是刀子嘴豆腐心的人。这里的爸爸我很喜欢,宽厚包容重诺善良有音乐细胞,平常的`苦日子在他面前变得丰富多彩,他是家里伟岸的支撑。我都有些羡慕丽泽尔了。女主在这样的家庭中养成了善良正义好学的品质。记得有一幅照片,一位拾荒者坐在破箱子上认真地读书。周遭破败的一切因她的专注欣悦而明亮起来。那是对知识文明的向往,一种美好的希望。丽泽尔的喜欢阅读对书籍的喜爱拥有同样的含义。看起来女孩很可怜,但她又很强韧,对犹太人的帮助对书籍的冒险抢救及防空洞中为大家读书显示出她的成长和强大。同样是弱势一方的马克思和丽泽尔有共同之处,顽强生存绝处挣扎。他们既弱小又强大,体现了生命力的伟大,这种反差很动人。

作者运用了多处巧妙的反语,营造出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偷、贼,习惯中是贬义词,但书中反映的是求知欲、对文明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马克思的“偷了天空”反映对自由的渴望。我们常说的“偷得浮生半日闲”那是忙碌之余偶得闲暇的窃喜欢悦;恋爱的人总是说“你偷走了我的心”那是深情的告白与娇嗔;古语有言: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偷本书与妄图控制世界二者比较,对同胞同类的屠杀就格外血腥残暴,这是一种对战争和贪欲的有力控诉!

作者运用文字功力高超,他把“文字用到了正确的地方”。用丽泽尔的普通生活映衬战争的恐怖毁灭,显出平淡生活的温情可贵;用简单易懂的文字记录表达人物内心深处的风暴、回忆、痛悔、美好情感的复苏……比如马克思写的“俯视我的人”、“捡字人”,还有丽泽尔的笔记书,用油漆画在地下室的画与诗,都变成打动读者的一幅幅画面。

作者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角色:活力四射青涩少年爱却说不出口,性格古怪爱发射痰炮的邻居大婶儿,忧郁优雅的镇长夫人,狂热的纳粹党员……外表凶悍的养母夜里抱着爸爸的手风琴思念在战场的丈夫,丽泽尔对死去少年的一吻,亲生母亲与女儿离别的站台,镇长夫人的信与点心……那么多感人的片段定格成凝固的瞬间,让我难以忘怀。

这样的笔力深刻刻画了人性的复杂,它既是善良的也是残忍的,既是美好的也是丑恶的,既是真实的也是沉重的。作品在痛苦过后怀有希望,丽泽尔在苦难之后幸存下来拥有了爱情家庭子女长寿,经历苦难的人分外珍惜幸福。他们应该得到幸福。

在阅读中成长,在阅读中洗礼,在阅读中升华。希望世界和平稳定,亲人不再离散。人类要学会汲取教训,不断前进走向光明,让战争屠杀成为不再重演的历史。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