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科学小论文(汇总5篇)

时间:2023-09-26 06:04:12 作者:影墨 2023年科学小论文(汇总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科学小论文篇一

小时候就经常听大人们说,黑色吸热,白色反热。

当然夏天大人们把白衣、白裤全找出来,冬天人们大都8爱穿深色羽绒服,我一直不懂这是为什么?这不,今天是个大晴天,终于可以证明这个道理啦!我兴冲冲地跑到楼下,找“实验品”。

虽是隆冬,可雨水不多,所以根本找不到什么冰。

怎么办呢?物品灵机一动,不如就拿我家正冬眠的小乌龟来当这个实验品。

我健步跑上楼去,拿着铲子,挖出了在花盆里冬眠的两只小乌龟,这样好像有点不道德,可是心急的我顾不得那么多。

我知道乌龟在所有冬眠的动物中睡的是最不沉的(至少我家的是),只要气温升到0℃以上,它就会醒来,如果再到10℃以上,它就可以行动自如了。

我分别把它们分别放在一个黑袋子和白袋子里,放在太阳底下,静静地等待着奇迹的`到来。

一个小时,两个小时,……看了半天没什么动静,我急切地打开了两个袋子,它们仍像死了一样,理都不理我,我干脆去做别的事了,说不定时间一长,其中一个就会醒呢。

中午我回来一看,看到的景象让我吃了一惊,黑色塑料袋被划破了,旁边一只乌龟熟睡在那里,这肯定是乌龟干的,塑料袋上的爪印非常清晰,可乌龟又开始冬眠是因为在中午的太阳的照射下,袋子里的温度变高了,乌龟也醒了,乌龟跑出了袋子,可外面气温很低,自然身上的热量支持不了多久,就又冬起了眠。

另一个白色袋子里的乌龟还在“装死”,实验证明了一切。

可是为什么黑色会吸热,我跑去问大人,可他们都说不知道是为什么。

后来我在网上搜寻答案,没几分钟,我便知道了原因。

原来光源发出的光是一种电磁波,包括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以及其他的一些射线,可见光就是我们平时可看见的红橙黄绿蓝靛紫,除此之外,在红光的那一边没有红外线,是不可见的,具有热作用,在紫光的那一边还有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

我们之所以看见物体呈现颜色,是因为它反射了那种可见光,而黑色什么光都不反射,全被吸收了,包括红外线,所以他获得的能量最大,因此感觉比较热了,而白色正好相反。

原来科学那么神奇,我们有多少不知道的和一知半解的东西等待着我们去探索。

科学小论文篇二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小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小论文1

蚊子为什么喜欢叮穿深色衣服的人

大家都知道蚊子吧?一提起它,大家都会认为蚊子是恶魔、的化身,专门吸别人的血。

世界上的蚊子大约有2700多种,吸人血的蚊子只有雌蚊。其实,它们是为了繁行后代,才迫不得已吸血的。

雌性的蚊子在吸人的血时,具有某一种的选性,它们喜欢去吸穿深色衣服人的血。

蚊子多半是喜欢弱光的。当然全暗光或者强光,它们都不会喜欢。当然,蚊子的种类很多种,也有喜欢光线强弱的程度,当然也有所不同的啦。

当我们穿上深色或者黑色的衣服时,光线相对来说暗一些,适宜蚊子的生活习性,理所当然被叮的次数次也就多了。相反,如果穿上艳色或白色地衣服,反射的光比较强,对蚊子有驱避的作用。因此,穿白色衣服或者是艳色被叮的机会就多了很多。在我的观念里,还有一点,因为它们本身就是黑色的,叮穿深色衣服的人就不容易被发现,也不会有生命危险。如果它们叮穿艳色衣服的人的话,就容易被发现一些,所以自身难保了。

同学们,现在你们知道蚊子为什么喜欢叮穿深色衣服的人了吧!

为什么鸡蛋洗干净了反而容易坏

今天是双休日,我闲在家里没事做,就从冰箱里拿出一些鸡蛋,想用清水洗干净。结果没用几天鸡蛋全坏了。

通过这件事使我明白了:多观察、多看书、多思考,会让你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鸡蛋壳的作用

看来,多观察、多动脑筋的收获不小哦!

蒜瓣也能治虫害

一次,我无意中将几个坏了的蒜头扔进了两个花钵里。两个星期后,我发现这两钵花越长越好。而其他花钵里的花因为虫害,有的叶子枯黄了,有的叶片卷起来了,还有的刚长出花苞就凋谢了。看到这种情景,我心想可能是蒜瓣起了什么作用。我决定用蒜瓣做实验,看它能否除害虫。

我找来蒜瓣、水杯和实验用具,将十几个蒜瓣捣烂,用清水浸泡2~3小时,滤清后用喷壶将蒜浆水喷洒在有虫害的花卉上。此后,我每天早晚观察两次,发现叶片上虫卵成了干瘪的空壳,藏在土里的虫子也被逼出来了,一些小蛾子碰了碰叶片也飞走了。过了半个月,所有的花卉都恢复了健康,特别是原来那两盆虫害较重的花也枝叶繁茂,含苞欲放了。看到花苞竞相开放,我心里非常高兴。微风吹来,花草微微点头,好像对我说:“谢谢你为我们消灭了虫害!”

实验成功了!我想,蒜瓣能杀虫卵、驱赶蛾子,是由于它有浓烈的蒜味吧。

夹竹桃可以除白蚁

校园内栽有许多大叶樟树,大部分都有碗口粗了。近两年来,部分樟树出现了黄叶、落叶的现象,这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昵?经我们观察,发现大樟树受到了白蚁的危害。

为了挽救树冠如伞的樟树,我们科技小组的同学在辅导老师带领下,一方面对白蚁的形态特征与生活习性进行观察,同时开展防治试验。

调查后发现,校内樟树80%都受到了白蚁不同程度的侵袭,受危害的还有实地松等树木,受害率达60%。我们对白蚁采取了几种不同的防治方法,分组进行。

第一组:物理方法。用锄头挖出樟树下的白蚁巢穴,集中捕杀。但由于这一方法灭蚁不能彻底,第二年仍有虫害发生。

第二组:给树干刷石灰水。在调配好的每l00kg石灰水中加入0.6,-0.8kg硫磺,搅拌均匀,涂抹在离树干地面以上部分约1.5m。此法可以防止白蚁上树危害,但仍不能防止白蚁危害树根。

第三组:化学灭蚁。使用90%的晶体敌百虫,稀释1000~20xx倍后喷雾,或用80%敌敌畏稀释1000倍后喷雾,还可用80%的甲胺磷乳油稀释800倍喷雾,都有良好效果,但防治不彻底,且有农药残毒。再说校园内喷撒有毒农药对师生健康不利。

第四组:用夹竹桃汁防治。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生长在夹竹桃树旁边的几株樟树没有被白蚁侵袭。于是产生了一个想法:是不是夹竹桃对白蚁有抑制能力呢?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试制了一种生物性杀虫剂——夹竹桃汁,即每15~25kg水中加0.5kg夹竹桃叶,浸泡24小时后,加以揉搓捣烂,到液体呈现白色为止,再加入0.3%的肥皂液0.2kg或0.15%的生石灰水2.5~5kg,即成“夹竹桃除虫剂”经过滤后,将药液喷射于树上和蚁巢中,过滤出来的残渣也可埋入受害树木的根基部。经我们试验,这种防治方法能达到100%的除白蚁功效。

蚯蚓没长眼睛

一场大雨过后,几条蚯蚓在院子里的地面上扭动着身躯,真有趣。我用脚把蚯蚓的道路挡住,原以为蚯蚓会拐弯,可它熟视无睹,继续冲我的脚边爬来。怎么了?难道蚯蚓没长眼睛?于是,我决定捉几条蚯蚓做个实验。

我将两条蚯蚓放在一块湿热板上,用铅笔、红领巾、小树枝分别在它们面前晃动,它们似乎一点都没有察觉。我想,蚯蚓恐怕真的没有眼睛,要不然我这么使劲地在它眼前晃动,它怎么没有反应?也许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

于是,我又找来一根葱,一个色彩鲜艳的玩具,第二次做实验。我把它们分别放在两条蚯蚓的两个侧面。过了约5分钟,两条蚯蚓都同时朝葱的方向扭动,最后都钻到葱的底下去了。

为了证实这个结论,我翻遍了所有的书,终于找出了答案:蚯蚓由于长期在土壤里生活,几乎见不到光线,它的眼睛渐渐退化了,但蚯蚓的前端却有嗅觉器官,它的嗅觉很好,能用它来辨别方向探路。看,和我推测的结果完全一样。

啊!我发现了,我终于发现了蚯蚓的秘密了。

小 制 作

西红柿电池

制作材料:西红柿、铜片、锌片、小灯泡、导线等

制作方法:1、把铜片和锌片插进西红柿的两端。

2、将导线分别拧在铜片和锌片上。

3、将导线的另一端与小灯泡相连,使它们形成一个闭合电路。

4、观察小灯泡是否发光。

让火柴"跳舞

星期天,我和爸爸一块儿做了个“火柴跳舞”的实验。

按照爸爸的吩咐,我端来一盆清水,找来一盒火柴和一瓶胶水。

爸爸先从火柴盒里拿出一根火柴,然后在火柴头上涂了一层厚厚的胶水,再将火柴扔进水里。过了一会儿,奇迹发生了:只见火柴自立于水中,一摇一摆地跳起了“舞”

科学小论文2

去年年底快过节时,母亲给我买来了一个水仙花的球茎,我高兴极了,我按母亲说的把它放进了盆子里,然后倒进干净的水,并在盆子里放了几颗小鹅卵石。

我每隔三四天换一次水,母亲说春节就能开花,还说花特别香。过了几天,水仙抽芽了,很像葱苗。大概一个月后,碧绿的叶片中探出几棵花苞。

春节快到了,那几个花苞还是没有开,它也许不知道我看花的心情是多么迫切啊!春节过了,它不但没开花,而且花苞枯萎了。母亲告诉我,它已死了,再也救不活了。我伤心极了!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找出它死亡的原因。于是,我去电脑上查找资料,原来,水仙花的生长要求有阳光,适宜温为12摄氏度——16摄氏度,假如水温太低,那水仙花就只长叶子不开花,甚至死亡。那段时间,正值南方遭遇五十年一遇的大雪,我们这里的气温降至0摄氏度,一连十几天的低温,我没有采取任何保温措施来保护花苞,导致了水仙花的死亡。它就这样由于我的失误,被冻死了,我后悔末及。

我明白了,养水仙花也需要学问呀!养水仙虽然不需任何花肥,只用清水即可。但是为使水仙生长健壮,白天应拿到阳台晒太阳。假如想推迟花期,可采取降低水温的办法,不可太低,10摄氏度为宜。此外,假如节前10天看不到饱满花苞,可采用给水加温的方法催花,水温以接近体温为宜。有了这次的失败经验,今年年底我肯定能养出清香四溢的“凌波仙子”。

科学小论文3

回到家,我把这个疑问告诉了父亲母亲,可他们都不知道原因,还是爱上网的哥哥在网上帮我找到了答案:原来荷叶的表面有很多很细很细的绒毛,这些绒毛排列得很紧密,而且上面含有蜡质,因此水滴到上面时,铺不开也渗不进去,只能变成水珠滚来滚去,这在物理学上叫做“不浸润”。

荷叶上的水珠不仅不会弄湿荷叶,而且还能顺便带走荷叶表面的灰尘,难怪荷叶看起来总是那么一尘不染。这真是太神奇了!由此我想到要是我们的衣服或者是建筑物上涂料也有这种特性,不就不怕灰尘和雨淋了吗?那该多好啊!

科学小论文4

在自家的厨房里,我们时常可以见到一种白色的颗粒状固体,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盐”。许多人可能认为盐就是我们平常吃的食盐,其实不然,食盐只是盐的一种。自然界中盐的种类繁多,而与我们每日相关的便是氯化钠,俗称食盐。

一、分析问题:

高浓度的食盐水可能会使细胞变性、或因失水而使细胞死亡。

二、实验研究

实验一:

实验目的:探究浓食盐水对蛋白质的影响。

实验器材:2个烧杯、适量的水、20克食盐、玻璃棒、一枚鸡蛋

实验步骤:

(1)用烧杯盛100毫升水,加入20克食盐,并用玻璃棒搅拌使其溶解;

(2)取少量鸡蛋中的蛋清,置于一烧杯中;

(3)倒少量浓食盐水于蛋清中,静置一会儿,观察烧杯中蛋清的变化。

实验现象:烧杯中鸡蛋清发生凝固。

得出结论:浓食盐水会使蛋白质凝固。

实验二:

实验目的:探究浓食盐水对细胞的影响。

实验器材:3个分别标有abc的烧杯、适量的水、三块新鲜小萝卜块、食盐、量筒

实验步骤:

(3)取出萝卜块,分别量出三烧杯中溶液的`体积;

(4)记录数据于下表 :

得出结论:浓食盐水会使细胞失水;浓度越大,细胞失水越多。

三、回答问题:

浓食盐水会使蛋白质凝固,且它的渗透作用使细菌细胞的水渗出而死亡,从而起到杀菌的作用。

此外,当食盐水的浓度为0.9%时,我们称之为生理盐水,在日常生活中也有极大的用处。当人发烧时可以输生理盐水,一般输液用的都是0.9%的nacl溶液,发烧的时候人体丢失的水分增加,所以要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剧烈运动后,应喝适当生理盐水,以补充机体因汗出过多损失的能量。在科学实验课上,也有用在口腔上皮细胞上滴生理盐水,以维持细胞正常形态等。

食盐参与体内酸碱平衡的调节。由na+和hco3-形成的碳酸氢钠,在血液中有缓冲作用。cl-与hco3-在血浆和血红细胞之间也有一种平衡,当hco3-从血红细胞渗透出来的时候,血红细胞中阴离子减少,cl-就进入血红细胞中,以维持电性的平衡。反之,也是这样。

食盐除了用作调味之外,在维持神经和肌肉的正常兴奋性上也有作用。

总而言之,食盐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是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物质。实食盐中也存在许多科学奥秘,正等待我们去研究与利用。

科学小论文5

问题的论证:

大熊猫应该只吃竹子吧!它们只吃竹子,但是,有的可能还吃胡萝卜。它们吃的各式各样,连肉也吃,比如说竹鼠,它们就吃一些死去的竹鼠,所以可以证明,它们是杂食类动物。

问题的结论:

根据上网查资料,我终于明白了,它们谁么都吃,这是我查的资料。大熊猫的食谱非常特殊,几乎包括了在高山地区可以找到的各种竹子,大熊猫也偶尔食肉(通常是动物的尸体,有时也吃竹鼠)。大熊猫独特的食物特性使它被当地人称作“竹熊”。竹子缺乏营养,只能提供生存所需的基本营养,大熊猫逐步进化出了适应这一食谱的特性。在野外,除了睡眠或短距离活动,大熊猫每日取食的时间长达14个小时。一只大熊猫每日进食12~38公斤食物,接近其体重的40%。大熊猫喜欢吃竹子最有营养、含纤维素最少的部分,即嫩茎,嫩芽,和竹笋。大熊猫栖息地通常有至少两种竹子。当一种竹子开花死亡时(竹子每30~120年会周期性地开花死亡),大熊猫可以转而取食其它的竹子。但是,栖息地破碎化的持续状态增加了栖息地内只有一种竹子的可能,当这种竹子死亡时,这一地区的大熊猫便面临饥饿的威胁。

看,大熊猫的食物太特殊真要好好研究一下了。它们的食物太特别了。

科学小论文6

一天,我在一本科学书上看到糖水可以制作隐形的墨水,于是,我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做起了实验。

我先把糖水调好,用毛笔蘸糖水在纸上写了“开门大吉”几个大字,然后把纸门晾干,什么都没有,我开始怀疑书了,最后,我用打火机稍微烧了一下,看见了一个“开”字呈现浅褐色的,我一见,欣喜若狂马上对正看电视的婆婆说:“婆婆,快来,我给你表演魔术!”于是,我又重新拿了一张白纸,写上“婆婆”两个大字,用吹风器把它吹干,就什么也没了,我赶忙问婆婆:“你信不信,我可以不用笔,用火能写出‘婆婆’两个字来。”婆婆,摇了摇头,显然是不信。

打火机,烤了一会儿,可是烤得有点儿久,把纸不小心给烧了,婆婆笑了笑,我有点急了说:“别得意,你等一等。”我又在一张白纸在写了那两个字,然后晾干。这次我只是稍微烤了一会儿,字便显现了出来,我得意地笑着,婆婆赶快从我手中夺去纸翻来覆去地看着,就是不明白。

小伙伴们,你们明白吗,不明白,就让我给你讲一讲吧!

因为用糖水在纸上写了字后,晾干了,字形,图案,就会消失,火烤之后,字形图案会因糖分脱水,而呈现浅褐色。

动动脑筋,想一想除了糖水,还有哪些液体可以做隐形墨水呢?

科学神奇吧!

科学小论文7

星期日,早上七点,外面冷风一阵阵地吹,外面的人冷得要死,父亲严肃地说:“今天这么冷,一定要多穿衣服,还要用热水洗脸。”我认真地说:“多穿衣服是一定的,但是用热水洗脸,我不答应。”父亲生气地说:“您要冻死啊?不行,用热水洗脸。”我也生气了,楞是不答应。

后来我们父子俩决定请别人来说理,看是我的正确还是父亲的好。我来到李爷爷家,李爷爷微笑地对我说:“什么事啊?”我说:“爷爷,早上洗脸用热水洗好还是用冷水洗啊?”李爷爷认真地说:“我知道,是用冷水洗脸好,因为冷水可以给您提高您的免疫能力。”我听了非常高兴。接下来,我去了王奶奶家,王奶奶与李爷爷的答案事相同的,王奶奶还说:“冷水洗脸可以锻炼人的意志。”之后我又去了其他几位爷爷奶奶地家里,得到的答案也是用冷水洗脸好。

回到家,我喜滋滋得向父亲叙说我地“战果”,父亲听了,任然不服。

之后,我就去看书,打开目录,查找冷水与热水的资料。书上说:寒冬腊月,一定要坚持用冷水洗脸,冷水不仅可以锻炼出坚强地意志,提高抗寒能力,同时可以预防感冒,并对神经性头痛,神经衰弱等疾病也有一定的防治作用。我把书上的资料告诉父亲,可是父亲任然不服。于是我和父亲打赌,明天我用冷水洗脸,父亲用热水洗脸,然后一起出去。

第二天,我和父亲请出评委:妈妈和姐姐。早上八点,比赛开始了,我用冷水洗脸,“好冷!”身子也不自觉得抖了一下;父亲用温暖地水洗脸,“好舒服啊!”哼,想引我用热水,不可能。

过了五分钟,我们一起走出去,凉风吹来,我一点也不冷,还很爽,而父亲冻得要死,急忙跑回房间,我和姐姐笑了。妈妈和姐姐说:“冷水洗脸胜!“我很高兴,赢了父亲。

这一次我懂得冷水洗脸好,虽然用冷水洗脸很冷,但是洗好后出门不会觉得太冷。从此,我们家每一个人都用冷水洗脸。

科学小论文8

——警惕全球变暖

最近这几年,大家觉得天气一下子就变热了,原本凉爽的秋天现在几乎要到10月下旬才开始,8月份最热的天居然达到了40度以上。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人类自己惹的祸。

随着人类高科技发展进程越来越快,科学随之产生的副作用逐渐体现出来,全球变暖就是一个例子。天气炎热,在酷暑里泡空调成为了一项新的“业余爱好”,但人们可曾想过,空调会带来什么负面影响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空调排放的气体中含有大量的甲烷,输送到外面,甲烷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气体。同时,空调还会浪费掉许多电,所以要尽量避免用空调,适当即可。

而另一个原因就是:二氧化碳!汽车尾气与工厂废气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最可能导致温室效应(即全球变暖)现在汽车逐渐增多,据有关方面统计,到21世纪,汽车在全世界已有7亿辆,大量的尾气严重影响着我们,咳嗽,喉咙发炎……最重要的是全球变暖。有人统计,美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已达到了20吨一年!中国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人均排放量也有2。51吨一年!我们周围的环境在恶劣地变化。

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森林锐减,水资源破坏,生态链严重被破坏,大量土地贫瘠,水污染严重,据统计全世界10%的河水被污染,新鲜的淡水供应成了问题,同时由于矿物质被大量使用,燃烧出的co2气体导致了大气污染,同时臭氧层被严重破环,南北极出现臭氧层洞,加剧了环境的恶化。这样恶性循环的话,最终会导致人们的生活被严重影响。

这样一来的悲剧是什么呢?当然是显而易见了!天气加热,海平面上涨,南北极冰川融化,海滨城市,岛国被淹。这一切,都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实验证明,以后300年,海平面将上涨半米多,这还是最乐观的数据。再过7年,全球变暖将会无可逆转地持续。更可怕的是,由于北极冰融化,降雨量加强,大量淡水汇入北大西洋,破坏了墨西哥暖流,一旦墨西哥暖流被切断后,欧洲西北部温度将会下降5—8度之多,从而造成的影响,很可能引发新的冰河时期!想必大家一定看过《后天》这部电影,剧中的情景正是几百年后对我们地球的一个真实写照:龙卷风,冰层断裂,温度急剧下降,冰风暴,冻雨,地震,洪水,海啸……这并不是疯狂的幻想,如果人类不停止毁坏环境的话,这将成为现实!全球变暖不仅仅是天气变热,更会牵连出许多负面影响!

科学小论文9

大家一直以为科学很深奥,很难懂,其实不然,只要我们认真观察身边的事情,我们就会发现,其实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在暑假的时候,我准备拿瓶水来解救我的嘴巴。谁料,我猛地一拉,横卧的几只鸡蛋经不住猛烈的摇晃,流出了鲜艳的蛋黄和透明的蛋液。而竖卧的鸡蛋却完好无损。这是为什么呢?我不禁产生了一个疑问。我跑去问爸爸,爸爸说:“你不能一有事情就问,何不自己动手尝试着去寻找答案呢?”

听了爸爸的话,充满好奇心的我为了探个究竟,查了很多资料准备做一个小实验,说动手就动手。我拿了一大团橡皮泥,分成四小团。上面竖直放上四只鸡蛋和一块木板,再放上《新华字典》和《科学书》这两本书。让我惊讶的是,鸡蛋毫发未损!

我想鸡蛋是横放又是什么结果呢?心里想不如动手做,我就在橡皮泥上横放了四只鸡蛋。啊!出人意料的是:刚放上一本《新华字典》,鸡蛋就四分五裂了!

是这几只鸡蛋的壳刚好是薄的呢?不如换别的蛋试试看但结果一样。

我想:这会不会与蛋的高度有关系呢?如果一边把的蛋竖着放,一边把蛋横着放,在横放的鸡蛋下垫点橡皮泥,让这两只鸡蛋一样高,结果又是怎么样呢?我又动起了手来,结果放上一只铅笔盒,原封不动,又放上一本书,横放的鸡蛋“啪”地一声就碎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仔细思考:这蛋是两端壳硬,中间壳软呢?我这想法是对是错呢?。后来,我翻翻科学书,查了查资料,又问了问老师,得出了结论:我的想法是错的。正确的答案应该是:把鸡蛋横放,一压就破了,把它竖起来,就不易破,这说明同样的材料的强度大小,决定于形状的不同。

这就像拱桥和平桥,两者所能承受的重量就不同,拱桥能承受更大的重量。

因为这件事,我养成了遇见问题就要仔细思考不要一有不懂就马上去问,不自己思考的习惯,也明白了自己动手的重要性。

科学小论文10

今日,我和母亲去外婆家,外婆拿出今年刚收的花生,要炒给我们吃。母亲说:“炒花生多麻烦,还得用沙炒。”我说:“干嘛非要用沙子,直接炒不是更快吗?”母亲说:“那我们就来试一试吧,看谁说得对?”

我的方法是直接炒。等外婆把灶烧热后,我把一大碗花生倒入锅内,先用锅铲慢慢翻炒,二十几分钟后,锅里冒烟了,我慌忙加速翻动铲子,可花生还是越来越黑。我说:“花生应该熟了吧!”外婆说:“还早着呢!”我只得耐着性子又炒起来,大约过了一个小时,外婆才说能了。我盛起来一看,花生个个都已经变成“焦黑碳”了。我拿了几个尝了尝,不是焦的就是生的。

唉,看母亲的吧!只见母亲把一大碗沙子倒入锅内翻炒,一分钟后,倒入一碗花生。只见母亲不紧不慢地翻炒着。大约过了半个小时,她把花生盛了起来,滤掉沙子。我不相信母亲能这么快就把花生炒熟,用惊奇的眼光望着母亲炒好的花生:皮略有点泛黄,拨开一看,仁也熟了。我尝了尝,既香又好吃。

“哦,对了!假如直接炒,花生受热的面积小,而且受热不均匀,难怪我炒的花生有的焦,有的生呢!而用沙子炒,沙子受热速度快,传热性能高,它能很快的把自身受到的热均匀地传递给花生,使花生全身也均匀地受热,因此花生反而熟得快。”我大声对母亲说。母亲听了我的想法,赞许地点点头说:“我的女儿真聪明!”

哦,真想不到炒花生还藏着这么大的学问,这真是身边处处有科学啊!

科学小论文11

我先作了一个猜想:假如电视的构造中有一个大圆盘,所有的图片都固定在大圆盘上,因为圆盘与遥控器上天线的关系正如两个能吸在一起的吸铁石一样,所以遥控器可以轻松自如的控制电视,我又做里一个小实验,我在一张长纸条上写了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几个数字,接着,我找来了一支笔,把笔钻进了中间的间隔里,我拿着笔慢慢地转着,上面的数字也在我的眼前慢慢转着,我停止转动,上面的数字也不转了,我飞快的转着笔,上面的数字也在飞快的转动着。

现在,我的手好像遥控器,管理着电视播放的速度和电视播放的频道,而中间的笔,就像天线,传达我控制的东西,并把我控制的东西传达进“电视”而上面写着数字的小纸条,就像是电视,我把遥控器摁快进,电视上节目也播得很快,这一下子我明白了,原来我们看到的电视就是由一些设计的图片绑定在胶片上,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我找到了《十万个为什么.生活篇》这本书,上面说动画片诞生于1831年,法国人普拉托把画好的图片按顺序放在一部有观察窗的机器的圆盘上,图片随着圆盘旋转,形成动的画面,这就是动画片原始的雏形,在这之后,又前后被人经过四次改造,分别是:1906年美国人史蒂沃德,1908年法国人科尔,1909年美国人麦克基,1915年美国人赫德,最后从1928年开始,沃尔特.迪斯尼完善了动画体系和制作工艺,也把动画片的制作与商业价值联系了起来,将动画片推上巅峰。

我想爱画画的同学们,可以自己试着画几幅画,钉在一起,很快的翻动纸,会产生一种和动画片一样的性质。

科学小论文12

其他的落叶是不是也一样呢?我想再去观察观察吧。在这一周里,我去观察了许多树的落叶情况。结果我发现,绝大多数的落叶是“面朝黄土背朝天”。

难道树叶也和我做的风筝一样,一面重一面轻?带着这个假设,我采了许多种不同的树叶进行观察。我发现,叶面表皮好像是里面的叶脉排列稀疏一些,光滑一些,叶背面叶脉排列紧密一些,粗糙一些。于是我在父亲的帮助下,做了一个叶片的模型,用了一些细铁丝,编成了网状,有的稀疏,有的紧密。然后把稀疏的铁丝网和紧密的铁丝网连成正反两面。然后我将“叶片”从空中抛下10次,8次是紧密的铁丝网一面在下,2次是稀疏的铁丝网一面在下。

通过实验,我豁然开朗,于是我又到互联网、书上查找有关树叶的资料,终于明白了落叶“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科学秘密,原来,两种结构不同的细胞层,形成了同一片树叶的“背”与“面”,由于比重不同,树叶在飘落的过程中,会翻转变化,重的一面朝下,轻的一面朝上,这样降落最稳定。因此落地后,细胞紧密而重的一面朝黄土,细胞系数而轻的一面朝天。

科学真有趣,今后我要多做这样的实验,长大后做更多更复杂的实验,为人类造福。

科学小论文13

从原来的农耕社会到现在的科技生活,是科技和创新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数不清的变化:现在的智能手机,即使你到了异国他乡,你也可以跟家人联系,真的是“天涯若比邻”了;现在的飞机,能让我们腾云驾雾;有了望远镜,能让我们变成“千里眼”。

在我家住的小区里,安装了许多的“电子眼”——————摄像头。有了这些电子眼,小区保安就不用在夜里辛苦巡逻,只需要坐在显示屏前,通过监控视频就能观察到小区里的一举一动,小偷就不敢进入小区了。这些电子眼给小区带来了安全。

电子眼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太多的变化,给我们带来了方便,更带来了安全和和谐。在科技越来越发达的未来社会,电子眼将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越来越多、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实,真正给我们生活带来方便的,是聪明勤劳的科学家和发明家们,是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带给我们一个个的奇迹。

科学小论文14

科学课时,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让我们每个同学都去做一个小实验。同学们听了都非常的兴奋,也很感兴趣。

回到家后,我开始琢磨到底做个什么实验呢?突然我想起上星期的“吹气球比赛”,那次我可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吹了5个气球。今天我决定做个“不用嘴吹的气球”的实验。我先准备了一只塑料瓶、一只气球、一只空盆和一瓶热水,开始动起手来。

我先把去掉盖子的塑料瓶放入冰箱,大约十分钟后,我把它取出,放入空盆里,迅速地把气球口紧紧套在塑料瓶口上,再把热水淋在塑料瓶上,只见气球鼓了一下便泄了。我不解的看着气球,“怎么会这样呢?难道是我哪个环节出差错了?”回想刚才的实验过程,会不会是冷冻的时间太短了呢?于是我决定把瓶子冰的时间长点来试试。

在等待的时间里,我先对气球作了一些处理,多吹了几下,使气球皮能够松懈。一个小时之后,我再次取出塑料瓶放入空盆里,套上气球,不断地把热水淋在塑料瓶上,这时我看到气球慢慢地鼓了起来,越鼓越大。“哇,我成功了”!我非常地兴奋。

这是为什么呢?我决定上网来搜索资料。经过查找,我知道了这是空气“热胀冷缩”的原因,同时我还知道了一个道理:如果生活中遇到不懂的问题,应该多查资料,用自身的实际行动去解决。

科学小论文15

问题:我们要砍伐多少树木?

发现问题:

调查结果:

大约1万年以前,地球约有60多亿公顷的森林覆盖着近1/2的陆地,而现在只剩下20多亿公顷了。全球的热带雨林正以每年1700万公顷的速度,急剧减少着,相当于每分钟我们都会失去一块足球场大小的热带森林。

每年全球纸张产量与用量已达3.2亿吨,如果以每吨纸需砍伐4棵平均20年树龄的树木作原料的话,那么1年就有近13亿棵这样的大树从地球上消失。

历史上,森林曾覆盖了地球陆地面积的2/3,进入20世纪以后森林减少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如果照此发展下去,用不了多少年,全世界热带森林资源就可能被毁坏殆尽。

让我们呼吁:我们要从小事做起,节约每一张纸,每一双筷子……把更多的森林资源留给子孙后代!

科学小论文篇三

如果说光是一群人的狂欢,那么影便是一个人的孤单。深情相聚后的离开,发现很多人都转向了孤单,工作,学习,生活都如此。

从小到大,几乎没有一个人生活过,唯独有过两天晚上一个人在家,也是灯火通明了一整晚。那时身边总会有一群人,在家时有家人,在学校时有同学。所以,我害怕孤单,害怕孤单的阴影。放假时,我总会早早的离开,不是为了早早回家,而是为了不被一个人丢在寝室,做最后一个离开的人。那时的时光,总会有温暖的阳光,懒洋洋的洒在我身上,心情总是一片光明,生活中也是一片光明。

骄阳似火的六月,我们就那样匆匆踏上了离别的征程。这一切实际上是四年前已经注定了的,但是仿佛又都是在梦里,一切来得那么突然,那么让人猝不及防。没有时间板着指头历数离别的日子,直到车辆载着我停在下一站的目的地,每个工作日不能够再在那条熟悉的梧桐树下的柏油路上闲逛时,才恍然大悟,离别是真的,那些最熟悉、最依赖的人是真的离开了。此后,便是山长水阔,相隔多地。想念时,只有孤影相伴。

离别的痛苦,离别之时那个艰难的转身,那滴晶莹的泪花,远不能表达。思念,不舍,往往是后知后觉的。无论离别时说的有多么难舍难分,哭的有多么肝肠寸断,等到离开以后才明白,这只是万千难过中的一刻。曾经舍不得扔的东西,历经千辛万险,悉心呵护才能随身带走的东西,这一刻,看着却透出几分凄凉。或许当初应该什么都不带走,什么都换上新的,此刻也不至于会如此伤感。可是,没有人能够这么做,因为孤单的阴影是曾经相聚的光明留下的。

热切盼望的雪天,再不如往前那般吸引人的眼。就算是抱着暖手宝,三两个人蜷缩在教室痛苦地看高数,心中也对室外的雪充满了向往与喜爱。然而,眼前闲暇时光甚多,每天除了七个多小时的上班时间外,都是空闲,特别是周末来临,一整天一整天的闲暇,以前从未有过。可是,此刻窗外飞舞地正起劲的雪花,对我来说却又视而不见。我说,怕冷,其实还不如说是害怕孤单。

光与影是不是会有一种和谐的旋律,或许会有,就如相聚和别离。时间久了,习惯了,适应了,就是一片和谐,但这是一种无奈。或许最理想的状态是这样,相聚的光明想要的时候都在,孤单的阴影需要的时候出现。每天都是一群人热热闹闹的在一起,时间久了会失去自我;每天都是一个人独自思考,时间久了会成为一名患者。而在自己想要和需要的时刻出现的光与影,大抵是最幸福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科学小论文篇四

一.问题的提出

二.查找资料 带着疑惑,我查阅了许许多多的书籍,书上说,盐水的密度比清水大,而且当盐水的浓度增大,密度也会随之增大,只要密度大于物体的密度,那物体就能在盐水中漂浮起来。这就是在盐水中鸡蛋比较容易漂在水面的原因。

三.实验验证 为了证实书上的是否正确,我决定做一个实验。我拿出两个鸡蛋、两个装着水的杯子,一杯是浓度较大的盐水,一杯是清水,我把两个鸡蛋分别放在两个杯子里,装盐水的杯子里的鸡蛋慢慢上浮。而装有清水的杯子里的鸡蛋一直沉在水底,一动不动,丝毫没有上浮的现象。

四.结论 实验证明,盐水的密度比鸡蛋的壳的密度大,浮力足以可以让鸡蛋漂在水面,而清水密度不够鸡蛋壳大,所以不能让鸡蛋漂在水面。鸡蛋在清水里浮不起来,却漂在盐水面上,看起来好像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让它悬浮在杯子中间,就好像人在死海游泳一样,死海浮力大,无论你有多下都好,总是会浮上来的,而在清水里游泳,会下沉的比较深,但当达到一定深度时,水就会有足够的压力便可以浮起来,不过这需要很深。这就是鸡蛋为什么可以在盐水里较易浮起来,而不易在清水里浮起来的原因。

科学小论文篇五

细 菌

在我们这颗蓝色星球上细菌几乎无处不在,每个地方都有它们的踪影。他们形体微小,构造简单,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细菌到底是长什么样的呢?可真让人奇怪。老师给每一个小组发了一个显微镜,之后再在显微镜的载玻片上滴一滴脏水,因为脏水里边细菌较多,很容易观察到细菌。

按照老师的要求,我用底部的镜片把光反射过来,之后再调整一下高度……看见了!忽然,一个椭圆形的黑色细菌从我能看到的范围内一闪而过,貌似毛毛虫,很有弹性的伸缩而过,心里不由感到非常高兴,因为我终于观察到细菌了。

细菌的秘密有很多,它们的繁殖方式也很有趣。它们会分裂,每隔20分钟可以分裂一次,一个变两个,两个变四个,四个又变成八个……我们做了一个模拟的小游戏,准备好10个纸杯,按照1、2、4、8……的数量顺序依次往1至10号杯子中放米粒,我们本来以为10个杯子放不了多少米粒,没想到第十个杯子要放500多粒大米,它们的繁殖速度真是太快了!

细菌对人类而言是敌人更是朋友,有些细菌对人类是有害的,能导致我们生病,比如大肠杆菌、结核杆菌、肺炎双球菌等。而有些细菌是不可缺少的,青霉素等抗生素不知道挽救了多少人的性命。腐败菌虽然能使食物腐败掉,但是如果地球上没有了这类细菌,那么我们的地球早就被各种动植物的尸体覆盖了。我们生活中很多食物也是通过细菌发酵获得的,例如酸奶、酒类、泡菜、酱油等。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细菌,它们每天都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让我们好好学习,努力研究,尽量避免细菌对我们的危害,充分利用好这种微生物,让它们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