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农学毕业论文(通用13篇)

时间:2023-10-22 18:07:17 作者:梦幻泡 实用农学毕业论文(通用13篇)

条据书信可以有效地减少误解和争议,提供证据支持。对于一些复杂的事实,我们可以通过图表、图片或附件来更好地展示和证明。随后将展示一些精选的条据书信模板,供大家参考和应用。

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论文

按照现行的教学计划,农学专业往往论文和实习结合,安排在第6学期和第7学期之间,而其他专业往往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以河南当地农业生产情况为例,小麦一般在10月份种植,来年6月份收割;紧接着是玉米种植,并在10月收割。周年生产,一年两熟。而学生的实习被集中在一段时间进行,时间安排上跟不上农事进程,也覆盖不了哪怕一季作物的全生长期。由于需要集中时间实习,另一方面也导致其他时间的理论学习时间安排很紧凑。在平时,同学们很难抽出足够的时间参加到老师的实验中去。因此,目前的教学计划,难以让同学们有充分的时间对作物整个生长期进行实习和观察,更遑论周年的观察和研究了。由于时间上不能保证,即使有同学愿意提前参加到老师的科研中,以备以后写毕业论文,也很难保证有足够的时间承担实验任务,所得到的数据质量也不高,毕业论文的质量自然容易大打折扣。

1.2生产、科研与教学脱节,经费缺乏。

作为地方院校,农学专业的老师课题申请竞争很激烈,不少老师基本没有课题经费支撑研究。因此,对于农业生产,往往也离得比较远。即使有部分老师有些小课题,也只能是小打小闹,脱离生产。另一方面,学校扩招,教学经费却并未相应调整。由于对毕业论文的指导,往往是由老师命题作文,出现与生产脱节,炒冷饭的现象也不少。由于研究命题本身缺乏鲜活,也难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1.3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价体系存在缺陷,难以起到导向作用。

尽管目前已经建立了毕业论文的监督与评价指标体系,但是其可操作性仍然不强。对毕业论文的评价,往往对格式、形式过于重视,对成绩分布、材料是否齐全较多关注,而对于实习过程监管、论文学术水平的评价等实质性的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监控手段。老师们往往因为不忍心影响学生毕业,也存在放水的问题。由于这些原因,毕业论文评价指标体系并未真正起到导向作用。而同学们也往往因此而存侥幸心理,做论文时不好好做,写论文时东抄西抄,甚至有造假的情况。

一些同学学习态度松懈,未能认真对待毕业论文工作。认为大四找工作忙,学校不会怎么样。而学校也因为近年就业压力大,而存在放松监管的情况。这更助长了学生们学习态度上的松懈。

知识面狭窄,求知欲不足,难以应付综合性的作业。现有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养成了学生被动受学的习惯。不少学生,在大学四年中,习惯于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的学习模式,平时很少浏览专业期刊,知识面狭窄,对行业缺乏基本的了解。这样的情况,是很难想象能够在毕业论文写作中能够写出新意和深度的。

综合素质不强,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弱。一些同学缺乏基本的分析综合能力,逻辑思维混乱,语言表达功底差。写出来的文章,不知所云。语病连篇。大学院系往往没有开设大学语文课程,使同学们失去了提高的机会。英语过级的强制要求,使得很多同学把大量的时间都用在背记英语单词上面。

要提高毕业论文的教学效果和论文质量,根本还在于学生,毕竟论文是要学生自己写出来的。而各种制度和教学计划,都应该围绕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如何杜绝学生的侥幸心理进行设计和管理。为此,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实现毕业论文教学质量提高。

2.1鼓励紧贴农业生产实际的选题。

农学类本科生的培养,主要目的为服务于农业生产。如果学生学习时就脱离实际,毕业后即使参加农业方面的工作,也很难短时期内适应过来。当前不少农学类本科生毕业后,往往在农资行业工作。这类岗位酒需要扎实的农业生产实践经验。因此,如果在毕业论文选题时,就贴近生产实际,将有利于毕业生的能力培养。院校各级部门应该设计配套政策,鼓励指导老师提供紧贴生产实际的选题。同时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当地农业科研活动,既提高教师本身的业务能力,也为学生实习提供经费保障,以实现以科研促教学的目的。

2.2根据农业特点,对教学计划作出相应调整。

农业生产周期长,难以重复。因此,在毕业论文工作中,要求在实习实践,论文工作时间安排上作出调整。如刘世亮等提出的全程实习模式,能够较好地解决毕业论文时间难保证问题。但是,要实现全程实习教学,必须要在课程设置上作出较大的调整,严格控制学生理论课学习负担,以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老师的科研工作。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取消专门的实习时间,通过教学时间表的调整,让学生自由安排时间,达到实习和毕业论文工作的目的。

3评价指标要作导向性的调整设计。

在毕业论文评价指标中,应该减轻对形式审查的重视,而把更多的注意放到学术价值评价上,同时,应该把是否联系实际,以及论文工作的过程纳入考核的内容。这样,真正从评价指标的导向上,让学生和指导老师对毕业论文重视起来,并主动地把毕业论文工作于农业生产实际相联系。院校各级管理部门应该严格把关,真正做到鼓励先进,鞭策落后。这样,从制度上杜绝学生侥幸心理。

4鼓励学生尽早参加老师的科研活动。

大学生在进校后,应尽早完成专业教育,并在第二学期开始,鼓励学生参加到教师的科研活动中去,在具体的科研中,认识农业生产,拓宽视野。学生们只有到具体的生产实际中去体验,才有可能逐步培养专业兴趣。也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自己认识到毕业论文将从哪里出来。

5经常举办学习交流专题报告会,分享乐趣和经验。

院系学生工作部门应该密切配合,经常举办特定专题的学习交流报告会。在报告会上,让学生们有充分的机会展现自己的学习成就,并和更多有兴趣的同学交流经验。

6对学生开展针对性指导。

很有必要针对本科生开设大学语文教育。同时也要增加开设一些科学方法方面的选修课,培养同学们养成按照科学的方法训练自己的综合分析、资料收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学术交流能力。

农学毕业论文【精选】

植物学是研究植物界和植物体的生活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内容包括植物的形态构造、生理机能、生长发育的规律,植物与环境的相互植物学论文范文关系以及植物分布的规律,植物的进化与分类和植物资源利用等。因此植物学是一门描述性很强的学科,而自然界中的植物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在一般规律中常常存在特殊现象,以致初学者对植物学这门课程感到无所适从,认为植物没有规律可循,对知识死记硬背。

“比较”是人们常用的思维方法,是找出事物之间的差异点和共同点的思维方法,通过事物间相同特征或相异特征的比较,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区别。事物之间在现象上和本质上都存在着同一性和差异性,现象上的同一和差异一般来说是容易识别的,而本质上的同一和差异就不那么容易识别。植物学主要研究植物形态、器官结构、及其发育规律,许多知识点具有可比性,运用比较法可帮助学生接受新知识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能融会贯通,开拓学生的思维,并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在植物教学中,既要求学生找出差异性极大的植物特征之间本质上的共同点,又要求学生找出表面上极为相似的植物特征之间本质上的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比较的方法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好地掌握植物学知识。

一、植物学教学中常用的几种比较教学法。

比较在学术研究中是不可或缺的好方法,同样在教学实践中也不失为一种扩展思路、(请你支持提高效率的重要方法。在植物学教学过程中使用比较的方法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系统地掌握植物学基础知识。比较教学的方式很多,根据比较对象的性质可分为对比法、类比法、排比法、借比法;按照知识点出现的时间顺序可分为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根据所采取的具体形式不同可分为实物比较法、图形比较法、列表法等。由于植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导致在植物学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比较法的类型多样化,往往是几种方法结合使用。

(一)对比法。

对比法是通过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反或对立的不同事物之间的比较来证明论点。在植物学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横向图形对比法,例如,作为被子植物的两大类群———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它们的根、茎、叶的结构有很大的差异,我们在讲述这两大类群结构的时候可以同步参照植物结构图来讲解,使复杂的知识点变得更加直观。在讲述这两大类群植物叶的结构时最先讲述它的最外层是初生保护组织———表皮,这时提出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叶表皮的不同之处:双子叶植物叶的表皮细胞形状不规则,保卫细胞呈肾形;单子叶植物叶的表皮细胞呈长方形,而且沿叶片长轴成纵向排列,保卫细胞呈哑铃形。叶中进行光合作用的部位是叶肉,双子叶植物叶肉有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分化,属于异面叶;单子叶植物的叶肉没有海绵组织和栅栏组织的分化,细胞比较均一,属于等面叶。这样学生很容易对植物叶的结构有全面、系统的了解。

在讲述营养器官的结构部分时,也可以采取纵向的对比。例如,在讲述茎的初生构造时,可以先复习根的初生构造。根和茎虽然共同构成了植物体的轴向系统,但是由于它们的生活环境和功能不同,使得它们的结构也存在着差异,可以从它们的表皮、皮层、维管柱三方面进行比较。由于此部分内容前面已经讲过,可以采取列表比较的方式,综合比较这几个器官的特征,从而对植物营养器官有全面的理解。

由于现在的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缺少来自生活的感受,采用实物对比法使学生对知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我们在讲述营养器官的变态时,用新鲜的马铃薯与番薯来演示块茎与块根差别,用皂角刺和洋槐刺来演示茎刺与叶刺的差别,利用杨树枝条与柳树枝条来讲述茎的分枝方式,利用种实物讲述植物分科的知识,使学生对知识具备感性认识,学习效果很好。

(二)类比法。

细胞进行一次平周分裂后形成,外层细胞参与外壁的构建,并且为内部细胞提供营养物质,所以都称为周缘细胞;而内层细胞将来形成配子,又都称为造孢细胞。造孢细胞的发育过程也很相似:进行减数分裂形成单核花粉粒和单核胚囊,二者经过几次有丝分裂形成单倍性的配子体,即成熟花粉粒(雄配子体)和成熟胚囊(雌配子体)。它们的结构也可以用类比的方式来讲述:成熟花粉粒的结构是一个或二个裸露细胞(无细胞壁的单倍性的生殖细胞)游离在单核的营养细胞中;成熟胚囊虽是七个细胞,但这七个细胞中的八个核都是单倍性的,而且中央细胞和卵细胞之间几乎没有细胞壁相隔,而中央细胞也能为卵细胞(生殖细胞)发育提供营养。所以在讲述胚囊结构时结合花粉粒的发育能使学生对被子植物配子体的发生有更深刻的了解。

在植物教学过程中,可采用类比的知识点很多,如茎尖与根尖,导管、管胞、筛管与筛胞,玉米、小麦、水稻根的结构,根瘤与菌根,各种类型的花序等以及在植物分类教学。

(三)排比法。

排比法原是一种修辞方法,我们采用这种修辞方法的结构,对三个或三个以上对象的特征进行比较,能表现教学节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在植物进化史的教学中可以采用排比的方式。学生在学习植物各大类群时,都觉得植物界各大类群尤其是高等植物这一部分摸不着头脑。我们在讲述这部分时抓住这样一条主线:各大类群中的配子体和孢子体在其生活史中的地位以及二者的关系。在苔藓植物中,配子体占主导地位,孢子体寄生在配子体上,不能独立生活:蕨类植物中孢子体占主导地位,配子体可以独立生活,但孢子体是在配子体上萌发的;在裸子植物中,孢子体占绝对优势,配子体寄生在孢子体内;到了被子植物,孢子体高度发达,而配子体极度简化,不能独立生活,即花粉粒和成熟胚囊。所以抓住配子体和孢子体在其生活史中的地位这条主线,就能对各大类群的主要特征有系统的理解。在讲述裂果类型时,掌握每种果实由几心皮组成,开裂时沿几条线开裂;根据花序轴状态、小花柄长度、小花性别比较各种类型的无限花序。在植物分类学的知识中也可采用排比法,如根据花冠的特征比较豆科中含羞草科、蝶形花科、云实科三个近缘科的特征。通过花托类型、心皮、子房、托叶、果实来比较蔷薇科中绣线菊亚科、蔷薇亚科、梅亚科、苹果亚科的差异。

(四)借比法。

借比法就是把难以想象、比较抽象的植物结构,借助学生所熟知的一些事物进行比较的方法。如在讲述合点区与反足细胞时,把合点区比作货站,把反足细胞比作搬运工人,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植物胚珠通过维管束把营养释放在合点区,而反足细胞把营养物质转运到胚囊中,起到短途运输的功能。我们在讲述植物检索表时把它比作字典,学生对检索表的功能与编制很容易接受。通过借比法使一些枯燥的知识变得鲜活,激发学生学习植物学的兴趣。

二、在植物学教学中,选择和应用比较教学应注意问题。

(一)研究大纲,熟悉教材,依据教学目的任务。

植物学内容繁杂,前后联系密切,教师要熟悉教材本论文由无忧论文网整理提供。

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论文

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环节是本科教学工作中重要的一环,既是对本科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创新能力的形成打下基础,也是对本科教学质量的一个综合检验。随着本科教育的规范化,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已经成为本科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甚至有下滑的趋势,这已经是本科教育中比较普遍的问题。笔者想把从事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工作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和认识提供给大家,抛砖引玉,还望方家多加指教。

农学方向专业毕业论文题目选题

2、微信与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与创作。

3、从“内”“外”之争到文化诗学--文化诗学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语言学转向述评。

4、中国古代文学在对外汉语中的跨文化教学。

5、文学传播学的创建与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

6、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

7、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主要特征。

8、中国古代文学的重数传统与数理美--兼及中国古代文学的数理批评。

9、再论古代文学文体学的内涵与方法。

10、“诗言志”: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的一个标本。

11、论中国古代的文体学传统--兼论古代文学文体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12、学科史·研究史·学术史--国学与古代文学关系的三个视角。

13、困窘与出路:古代文学研究“文化学转向”的背后。

14、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现代化”的点滴思考。

15、论古代文学的当代价值及其呈现。

16、中国古代文学传播方式及其影响略论。

17、智慧的启迪:浅谈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的现代价值。

18、武则天的人格与重要人际关系考论。

19、中国三大神话母题研究。

20、《聊斋志异》中的妒、悍妇群像研究。

21、《儒林外史》与科举制度研究。

22、唐传奇爱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23、媒介环境视阈下文学创作的职业化之路--以晚清报人小说家为研究中心。

24、《淮南子》神话艺术解读。

25、沤社研究。

26、《史记》在元代的传播接受研究。

27、唐代青楼题材小说研究。

28、近世京津词坛研究。

29、《盛京时报》小说研究。

30、明清小说与韩国汉文小说女将形象比较研究。

31、宋代出使文学研究。

32、唐前曹植接受史。

33、黄庭坚隐逸诗及其隐逸思想研究。

34、论楚辞《九歌》中的自然崇拜。

35、魏晋南北朝涉医文学研究。

36、明清小说“乡村描写”研究--以名着为中心。

37、牟氏家谱研究牟菲菲中国海洋大学。

38、陆游诗歌的地域文化研究--以绍兴、汉中为中心。

39、清代医者形象研究。

40、西域文化对汉代文学的影响。

41、《齐民要术》研究。

42、明末清初人情小说的“情”与“理”

43、唐代奏议的文学研究。

44、姜夔诗歌艺术研究。

45、明清长篇家庭小说中的婚姻关系研究。

46、唐诗对汉代怀才不遇人物形象的接受研究--以贾谊、冯唐、李广、汲黯为例。

47、钟馗故事的文本演变及其文化内涵。

48、曹植悲剧命运原因之解析。

49、杨万里交游诗研究。

50、明清李杨题材传奇研究。

1、海明威战争小说中的人道主义分析。

2、英美社会与文化论文。

3、王子复仇记》主题分析。

4、哈姆雷特之性格分析。

5、论悲剧《李尔王》的艺术技巧。

6、浪漫主义文学与新古典主义文学之对比研究。

7、王国维的“出入说”与华兹华斯的诗论。

8、由爱反映出的个性-《简.爱》中情爱的分析。

9、浅析王尔德的文艺主张。

10、托马斯.哈代-一个传统主义者还是现代主义者。

11、苔丝:一个纯洁的女人。

12、殖民地时期美国文学的特点。

13、华盛.欧文-真正的美国文学之父。

14、清教与美国文学。

15、论马克吐温的艺术风格。

16、论亨利詹姆斯的“国际题材”

17、美国现实主义文学运动的特点。

18、美国梦与美国噩梦-试析《大人物盖茨比》。

19、当代汉语文学与外国文学的联系。

20、《章鱼》:有的放矢的一本小说。

21、《第二十二条军规》与黑色幽默。

22、从女权主义的视角解读《简.爱》。

23、《红字》里的象征主义。

24、解读《老人与海》的主题思想。

25、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子形象。

26、意象派诗歌与中国古诗的比较。

27、《榆树下的欲望》与《雷雨》的对比研究。

28、尤金奥尼尔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29、价值观的碰撞-中美交流的根本冲突。

30、《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个人主义。

31、早期美国现实主义小说初探。

32、自由之旅-析马克.吐温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

33、浅谈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中的“性格”和“环境”的关系。

34、海明威小说的叙述声音。

35、从嘉莉妹妹的形象看德莱塞的女性观。

36、《红字》中的海斯特?白兰形象解读。

37、《白鲸》的宗教意义透视。

38、《老人与海》中主人公圣地亚哥的命运新析。

39、从《永别了,武器》看海明威的写作技巧。

40、论海明威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41、《欲望号街车》的幻想与现实的对立。

42、静水流深-----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

43、《喧哗与骚动》的象征意义。

44、哈代小说中的自然主义。

45、《太阳依旧升起》中“迷惘的一代”

46、白色和红色-----苔丝的双重象征色。

47、挣扎于“围城”中的悲剧人物-方鸿渐。

48、论《红字》中海斯特和丁梅斯代尔对爱情、罪恶、生活的态度。

49、关于斯佳丽的生活观。

50、论哈克的流浪汉形象。

1、影视剧作人物塑造研究(可侧重电影或电视)。

2、从《长征》看我国革命历史体裁电视剧的创作走向。

3、电影叙事的结构模式分析。

4、中国早期电影研究。

5、女性电影研究。

6、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影视剧中的大学生形象。

7、新时期文化背景下的第五代电影。

8、当前“红色经典重拍热”透视。

9、中韩(或中日)偶像剧比较。

10、第五代电影研究(作品或导演研究)。

11、第六代电影研究(作品或导演研究)。

12、年度中国电影(或电视)发展综论。

13、武侠神怪片对中国电影发展的贡献。

14、电视电影在我国的发展概况。

15、电影修辞格的运用(可分析一种或多种)。

16、如何看待当前涉案剧的“反面人物人性化”

17、电影叙述中的视点运用(结合具体作品)。

18、底线不是低浅——对戏说剧的伦理反思。

19、《武训传》批判与新中国电影评论。

20、中国式大片与西方大片的叙事特色比较。

21、世界经典影片的文本分析(自选一部影片)。

22、从借用到化用——民俗在我国影视作品中的运用。

23、新世纪以来的电影市场研究。

24、视听语言与影视作品的节奏营造(或意境营造)。

25、三十年代左翼电影的艺术成就初探。

26、近年来中国大陆谍战剧的剧作特色分析。

27、中国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与女性意识。

28、影视剧作结构类型分析(可选择某一种剧作类型分析)。

29、类型片研究(自选一种类型片)。

30、影视艺术的媒介特性。

31、名著影视改编的得与失。

32、影视艺术的审美特性。

33、近年来影视剧做的改编特色分析。

34、当代电视文化特征。

35、四十年代文人电影研究。

36、影视艺术的商业性与艺术性。

37、两部《小城之春》的比较研究。

38、电影纪实性研究。

39、中外剧作观念的比较。

40、电影艺术的记录性和与艺术性。

41、影视剧作情节构架的意义与作用。

42、中国记录电影风格与特色。

43、影视改编理论研究。

44、影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

45、小说写作与影视剧作比较。

46、影视艺术的录制整合性。

47、独立制作电影研究。

48、蒙太奇思维的独特性。

49、影视编剧的时空结构研究。

50、蒙太奇结构的类型。

农学方向专业毕业论文题目选题

2、高中化学教学中记忆策略的探索与应用。

3、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课外延伸现状及策略研究。

4、初中化学概念学习分化的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5、高中化学新手型教师与经验型教师pck比较的个案研究。

6、化学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

7、初中生化学符号学习的调查及评测研究。

8、中学生化学课程内容学习取向的调查研究。

9、《化学与生活》教科书的价值取向与教学实践研究。

10、高中化学教师教学效能感研究。

11、基于工作单的学生化学实验探究能力评价研究。

12、基于学习理论分析英国《高级化学》教材设计特点。

13、构建化学概念图的高三化学复习策略的实践研究。

14、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化学模糊观念的探查与成因分析。

15、中学化学学科观念的初步研究。

16、高中生化学学业成绩不良的成因及对策的个案研究。

17、化学学习策略体系及初高中生化学学习策略差异研究。

18、高等师范院校化学教学论课程改革的理论探索。

19、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对中学生化学学习的影响。

20、中学化学教学与教材中化学史的研究。

21、使用新实验教材以后高中学生化学探究学习能力的评价。

22、无机化学锚栓工程应用关键技术研究。

23、浅谈讨论式教学在化学课中的应用。

24、新的课程标准对中学化学教师教学的要求。

25、课程改革中提高中学化学教师素质的途径。

26、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指导中学化学课堂教学。

27、化学实验教学如何营造建构主义之教学环境。

28、新课标下的化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研究。

29、中学生化学学习与非智力因素关系的研究。

30、中学化学说课的学科性要求。

31、化学模块课程有效教学研究。

32、化学探究活动实施与探究能力培养研究。

33、化学实验教学创新研究。

34、化学学习质量发展性评价研究。

35、化学课堂教学评价研究。

36、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研究。

37、化学教学模式创新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研究。

38、化学优质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

39、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研究。

40、高中化学必修课程教学的基础性。

41、教学设计及课件二氧化碳的性质。

42、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尝试。

43、从实验细节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44、化学科学探究实验的优劣探讨。

45、新课程标准下佛山市南海区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行为初步调查研究报告。

46、新课程实验教学初探。

47、新课程标准下“和谐化学教育”的探究。

48、在教学中渗入环保教育。

49、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的改进。

50、实施新课程探究性教学的有效途径。

1、用火焰光度法测定减水剂中碱含量。

2、结晶法纯化叶酸的条件优化。

3、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耐硫阳极的制备与性能。

4、单壁碳纳米管模板法快捷制备高纯度氮化硼纳米管技术。

5、直接接触换热过程中液滴群混沌行为与传热系数耦合关系。

6、花岗岩废渣微晶玻璃的析晶过程。

7、基于强抗积碳的co_2重整镍基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8、混合胺溶剂吸收co_2的内冷流程模拟。

9、自密实混凝土性能及工程应用研究。

10、椭圆形内伸自紧密封高压快开人孔可行性分析。

11、双效气液并流工艺中海水脱硫特性的模拟研究。

12、陶瓷膜制备及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13、双液滴同时撞击液膜的动力学演变。

14、高强混凝土单轴压缩声发射频率特征试验研究。

15、基于离子凝胶技术制备微米级氮化硅蜂窝陶瓷。

16、铌酸铋锶基铋层状结构复相陶瓷的介电弛豫性能。

17、铒镱双掺钇钪铝石榴石纳米粉体的制备与发光性质。

18、放电等离子烧结sic/bn复相陶瓷的制备及力学性能。

19、晶核剂对高炉渣微晶玻璃晶化行为的影响。

20、热泵除霜技术发展研究。

21、以碳酸钙为模板制备空心羟基磷灰石微球及其表征。

22、镁铝尖晶石粉体的制备与表征。

23、冷却设施循环水系统节水潜力分析。

24、玻璃微珠球化炉流场及粉料球化数值模拟研究。

25、石墨烯改性lifepo_4/c正极材料低温电化学性能研究。

26、纳米薄片状氯氧化铋的制备及其热解行为研究。

27、低浓度电解液管电极电解加工冷却孔实验研究。

28、二段炉及一段炉冷集气管联合烘炉。

29、内浮顶甲醇储罐液位计的选型。

30、关于氨压机的工艺应用及其布置与配管设计的研究。

31、烧结烟气氨法脱硫与氧化脱硝复合技术。

32、某反应再生管系柔性问题的分析及对策。

33、稻壳灰改性铝酸盐水泥的试验研究。

34、化工机械事故的控制与分析。

35、连接短节法兰开裂的失效分析。

36、电解锰粉制备高纯氯化锰除杂工艺研究。

37、油墨印刷方法对浮选脱墨的影响研究。

38、改性骨炭对含锌废水的吸附研究。

39、哌啶基氯代苯甲酰胺非肽类小分子的合成及表征。

40、丙酮保护法合成单硬脂酸甘油酯研究。

41、含苯并噻唑链段耐热环氧树脂材料的制备及其固化动力学研究。

42、木质纤维素基吸油树脂插层有机蒙脱石吸油性能研究。

43、黏结剂相对分子质量对浇注pbx固化应力的影响。

44、山东省丛藓科苔藓植物研究。

45、槲皮素自微乳制剂的制备。

46、涤纶网络丝生产工艺对其网络牢度及m率的影响。

47、通过强化职业技能鉴定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探索。

48、类石墨结构氮化碳的制备及光催化降解造纸废水的研究。

49、光诱导电子转移反应在有机合成的运用与实践探讨。

50、单向碳化硅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吸波性能的研究。

1、浅谈水性防腐涂料常见缺陷的防治。

2、结晶法纯化叶酸的条件优化。

3、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耐硫阳极的制备与性能。

4、单壁碳纳米管模板法快捷制备高纯度氮化硼纳米管技术。

5、直接接触换热过程中液滴群混沌行为与传热系数耦合关系。

6、花岗岩废渣微晶玻璃的析晶过程。

7、基于强抗积碳的co_2重整镍基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8、混合胺溶剂吸收co_2的内冷流程模拟。

9、自密实混凝土性能及工程应用研究。

10、椭圆形内伸自紧密封高压快开人孔可行性分析。

11、双效气液并流工艺中海水脱硫特性的模拟研究。

12、陶瓷膜制备及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13、双液滴同时撞击液膜的动力学演变。

14、高强混凝土单轴压缩声发射频率特征试验研究。

15、基于离子凝胶技术制备微米级氮化硅蜂窝陶瓷。

16、铌酸铋锶基铋层状结构复相陶瓷的介电弛豫性能。

17、铒镱双掺钇钪铝石榴石纳米粉体的制备与发光性质。

18、放电等离子烧结sic/bn复相陶瓷的制备及力学性能。

19、晶核剂对高炉渣微晶玻璃晶化行为的影响。

20、热泵除霜技术发展研究。

21、以碳酸钙为模板制备空心羟基磷灰石微球及其表征。

22、镁铝尖晶石粉体的制备与表征。

23、冷却设施循环水系统节水潜力分析。

24、玻璃微珠球化炉流场及粉料球化数值模拟研究。

25、石墨烯改性lifepo_4/c正极材料低温电化学性能研究。

26、纳米薄片状氯氧化铋的制备及其热解行为研究。

27、低浓度电解液管电极电解加工冷却孔实验研究。

28、二段炉及一段炉冷集气管联合烘炉。

29、内浮顶甲醇储罐液位计的选型。

30、关于氨压机的工艺应用及其布置与配管设计的研究。

31、烧结烟气氨法脱硫与氧化脱硝复合技术。

32、某反应再生管系柔性问题的分析及对策。

33、稻壳灰改性铝酸盐水泥的试验研究。

34、化工机械事故的控制与分析。

35、连接短节法兰开裂的失效分析。

36、电解锰粉制备高纯氯化锰除杂工艺研究。

37、油墨印刷方法对浮选脱墨的影响研究。

38、改性骨炭对含锌废水的吸附研究。

39、哌啶基氯代苯甲酰胺非肽类小分子的合成及表征。

40、丙酮保护法合成单硬脂酸甘油酯研究。

41、含苯并噻唑链段耐热环氧树脂材料的制备及其固化动力学研究。

42、木质纤维素基吸油树脂插层有机蒙脱石吸油性能研究。

43、黏结剂相对分子质量对浇注pbx固化应力的影响。

44、山东省丛藓科苔藓植物研究。

45、槲皮素自微乳制剂的制备。

46、涤纶网络丝生产工艺对其网络牢度及m率的影响。

47、通过强化职业技能鉴定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探索。

48、类石墨结构氮化碳的制备及光催化降解造纸废水的研究。

49、光诱导电子转移反应在有机合成的运用与实践探讨。

50、单向碳化硅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吸波性能的研究。

农学毕业论文

文献综述9-11。

1.1.2研究意义12。

1.2.1研究内容12。

1.3.1技术路线14。

2.1.1绝对优势理论17。

2.1.3要素禀赋理论18。

3.1.1分析思路25。

5.1加快构建统一的农产品市场体系51。

5.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降低交易成本52。

6.2论文不足56。

农学硕士毕业论文选题

稀植栽培春小麦分蘖特性及产量变化规律研究。

黑龙江省水稻生态平衡施肥决策支持系统总体设计及部分模块功能实现。

烟草根系生长发育动态模拟模型及其可视化研究。

番茄内源激素含量与其耐温度胁迫的关系。

农业推广硕士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土壤水分与水稻氮素状况光谱特征研究。

玉米小斑病菌t毒素及sa诱导玉米抗小斑病的研究。

袁隆平成功之路回眸。

内蒙古有机农业发展问题研究。

合并高校发展战略研究。

重庆地区高校研究生创造性动机及其特征的初步研究。

农学毕业论文字

研究的背景。

研究意义与目的。

研究的意义。

研究的目的。

国内外研究文献述评。

农户分化与农业经营主体技术需求行为。

农业技术推广中农技的供需契合研究。

农户技术选择与影响因素分析。

参与式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需求驱动理念下的农业推广理论内涵与实践。

需求驱动理念下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优化路径研究。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研究的基本思路。

所用研究方法。

论文的结构安排。

论文的创新点。

2论文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

基本概念。

需求。

农业技术。

农业技术推广。

农业经营主体。

需求导向型农技推广机制。

需求导向型农技推广机制研究理论依据。

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

内生增长理论。

系统理论。

3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历程。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特征与现状。

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特征。

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现状。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问题与挑战。

农技推广方式不健全。

农技推广机构工作效率不高。

农技推广人员素质不高,业务能力有限。

现代农业技术的有效需求不足。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效率分析。

模型选择与数据说明。

实证结果分析。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创新案例分析。

“大荔模式”

彭州市、武川县“农户需求型农技推广运行机制示范”项目。

4需求导向型农技推广机制的运行机理分析。

需求导向型农技推广机制的理论内涵及构建原则。

需求导向型农技推广机制的理论内涵。

需求导向型农技推广机制的构建原则。

需求导向型农技推广机制系统构架。

需求导向型农技推广机制系统的要素构成。

相关阅读:

需求导向型农技推广机制系统要素的相互关系。

需求导向型农技推广机制的运行机理研究。

需求导向型农技推广机制中不同行为主体的角色与分工。

需求导向型农技推广机制的运行步骤和程序。

5需求导向型农技推广机制的系统动力学研究。

系统动力学的发展历程。

系统动力学的理论内涵及相关概念。

系统动力学的理论内涵。

系统动力学相关概念。

系统动力学的基本观点及分析、解决问题的主要步骤。

构建系统动力学数学模型的`基本原理。

需求导向型农技推广机制的系统动力学建模与仿真。

需求导向型农技推广机制的系统动力学分析。

两种类型农业技术的系统动力学分析。

6需求导向型农技推广机制运营模式的比较与选择——基于沿海地区的调查问卷。

不同农业经营主体的技术需求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小规模农户的技术需求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专业大户的技术采纳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家庭农场的技术需求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技术需求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不同农业经营主体技术获取途径分析。

农业…经营主体技术获取途径的理论依据。

四类农业经营主体的技术获取途径分析。

需求导向型农技推广运营模式的构建与比较。

7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实践经验与启示。

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实践经验。

印度以农民需求为导向建立的农技推广体系发展实践。

荷兰以农民需求为导向建立的农技推广体系发展实践。

日本以农民需求为导向建立的农技推广体系发展实践。

澳大利亚以农民需求为导向建立的农技推广体系发展实践。

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农技推广经验的启示。

农业技术研发、推广和应用环节的高度统一。

充分发挥企业和民间机构在农技推广活动中的优势和作用。

树立“以农民为本”的农技推广理念,注重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围绕农民需求开展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8需求导向型农技推广保障体系研究。

需求导向型农技推广机制运行的制度环境保障。

建立健全适宜于需求导向型农技推广机制运行的法规。

制定适宜于需求导向型农技推广机制运行的政策。

需求导向型农技推广机制运行的组织保障。

农户系统的组织构建。

推广系统的组织构建与变革。

研发系统的组织构建与变革。

需求导向型农技推广机制运行的人力资源保障。

农民人力资源开发。

农技推广人员的成长体系培育。

农技研发人员的人力资源保障。

需求导向型农技推广机制运行的物质保障。

9研究结论及展望。

研究结论。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大学农学毕业论文范文

近年大学毕业生人才招聘会上,农学专业人才成为亮点,农学人才逐渐成为职场新宠。21世纪中国所需的农业科技人才可能要达到几百万。现代农业的概念远远超过人们的传统所认为的,种菜种粮。养猪养鸡的范畴,已经涵概生态,营养,动植物检疫,食品加工、克隆、花卉、草坪、农药、化肥、农产品的国际贸易、农村社会的发展、规划、开发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进期,农业人才招聘会频频举,农业人才走势上扬,一向相对冷门的农业类人才逐渐成为职场新宠。随着国内绿色景观神态的逐渐重视和深度开发、农业、园林、绿化、环保,园林/园艺景观设计及建筑规划类人才成为城市建设的新宠也是当前人才市场供求的热点;从而绿色之旅和以人文为主题的农家之旅成为当今旅游的业的时尚,与园林,环保形成了就业链;一向相对冷门的农业人才近两年来也备受社会的关注。以往作为冷门的农学也开始回暖。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农业科技方面的人才,农学作为培养农业生产很研究方面的高级人才的学科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近几年毕业生一次就业率有减小趋势,而考研的百分率却有较大增长。但是随着社会对农业、对农业院校观念的转变,以后,随着国家对农业的重视,学校自身实力、知名度提高。现代农业依靠生物技术提高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社会上对农业认知发生变化,大家逐步改变了原来的“学农就是种地”,农就是和黄土地打交道的传统观念,农学类专业都呈现出蓬勃的上升之势,就业面也越来越广,社会地位和声誉都在提高。

1、植物生产类。

一般可以都到农业、园林及植物所等科研、生产及管理机构工作。

2、动物生产类。

一般可以到农业、园林及植物所等部门从事科研、技术开发、生产及管理等工作。

3、水产类。

一般可以到水产部门工作,也可到海洋、海运、轻工、外贸、环保等部门从事科研工作,也可选择这方面的项目进行操作。

4、动物医学类。

一般可以选择到各级兽医防治、科研、教育、生产和行政管理部门及动物检疫站、商品检验局、生物药品制造及动物食品加工单位工作。

5、森林资源保护与环保类。

大多可以从事水土保持、沙漠治理、园林、野生动物及自然保护区等方面的工作。

农学毕业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经济持续发展,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不断显现。在我国经济中,农业经济是其核心组成要素,而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离不开农业经济管理。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还需要多角度、多层次出发,采取可行的措施,优化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不断促进新时期农业的持续发展,不断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管理;策略;探讨。

在国家社会发展的道路上,农业经济发展占据重要位置,能够折射出我国已有的综合国力,也是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浪潮中,农业经济管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同时,在新农村建设下,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管理都被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农业又是新时期农村得以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必须意识到农业经济的重要性,促进农业的综合发展。在此过程中,要全面而客观地分析农业的现状,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以此,不断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农业经济管理概述。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农业发展关乎我国经济发展,乃至社会的稳定、和谐,必须把农业、农业经济放在核心位置。就农业经济管理而言,它是以国家制定的经方针政策、市场环境等为中心的管理活动。在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要全面分析当地的市场经济条件、市场环境,以国家制定的政策方针为基点,使农业经济发展目标明确化,优化信息化再生产过程、生产资料再生产过程的各要素,确保农业经济持续发展,逐渐走上规范化、法制化、信息化的道路。

1、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生产化。随着科技持续发展,现代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到不同行业、领域中,和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紧密相连。对于农业经济管理来说,也需要满足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灵活应用信息化技术,优化农业经济管理,使农业生产处于高效运转中,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促进新农村建设。自出台农业合作政策以来,农业经济合作不断发展,农业化机制不断完善。在一些大企业的作用下,逐渐实现了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大大提高了农业的经济效益。

2、农业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农业经济管理思维的转变。在新农村建设中,实现现代化的农业经济管理已成为核心内容,要不断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在新时代下,社会市场竞争日渐激烈,想要促进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注重农产品的深加工,提高农产品质量。在此过程中,必须转变农业经济管理思维与方法,优化农业增长方式,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二、基于新农村建设的农业经济管理策略。

1、优化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在新时代下,农业经济逐渐走上转型的道路,而农业经济管理逐渐融入到农村农业经济活动的不同环境中。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也更加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在发展农业经济的过程中,要优化已有的经济管理模式,促进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不能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要遵循新时期市场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

2、优化农业经济结构,促进农业的科技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下,要以社会市场为导向,优化农业经济管理方法与管理方针。改变传统农业发展方向,优化传统农业经济结构,融入更多新的元素,促进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要采用深加工的方法,美化传统农产品包装,提高食品的安全性,不断提升农产品的市场影响力,促进农产品销售,不断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构建产业链。在此基础上,要运用各种科学技术,不断增加农业产量,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与质量,提高农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能够在社会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走上长远的发展道路。

3、注重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建设,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在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必须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系统化地训练,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能够紧随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有效解决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在此过程中,要加大宣传力度,使相关工作人员意识到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具备必要的政治素质,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特别是要强化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以此,强化他们的现代农业经济管理意识,具备较高的综合知识能力素质,确保各方面工作的顺利开展。政府部门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健全已有的群众利益维护机制,有效处理好他们之间的矛盾,能够兼顾各方面利益,需利用自身的服务与经济职能,加强农业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实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顺利流转。在此基础上,政府部门还要从不同角度入手,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以定期、不定期的形式,进行村级资产清查,相关部门要做好农村离任干部的资管审计工作,加强各地区农业经济管理,使各地区的农业经济都能迈入崭新的阶段。

4、注重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与产业化发展。想要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水平,必须注重它的信息化与产业化发展。政府部门要把农业放在重要位置,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注重农业经济管理队伍的建设,引进大量优秀的专业人才,优化队伍结构,引进各种先进的农业设备。在产业化、信息化发展的道路上,要实施人才战略,巧妙地利用人才项目、招商引资等方法,把各种高新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优化农业结构,注重科技创新,为农业经济管理注入更多的科技含量,提高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扩大各地区农业发展规模,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农村建设下,政府部门必须意识到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能够从不同角度入手,优化已有的管理制度,注重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其信息化、产业化等水平,在维护农民切身利益的同时,能够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效率与质量,促进各地区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为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不断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更好地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2]肯四才。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措施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3:143.

[3]刘庆发。从新农村建设环境分析农业经济管理[j].东方企业文化,2015,19:78.

农业经济管理毕业论文范文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

[摘要]对于农业大国来说,为了更好地进行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想方设法促进国家农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在我国的经济管理中,农业经济管理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而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如何做好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对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文章结合实际简要分析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对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现状加以分析,并据此提出一些做好新农村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新农村建设;发展。

对于作为农业大国的我国来说,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国家社会发展的重点,且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充分体现出我国的综合国力。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现代化程度的不断加深,随着科学技术被广泛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当中,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为了寻找出一条适应市场发展的农业经济模式,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就要在把握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发展趋势、分析当前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探寻做好新农村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对策。下面结合实际对此加以探讨,以期为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1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趋势。

1.1农业经济管理更加现代化,农业经济管理思维向现代农业管理转变。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药内容就是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实践提示,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水平是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得以提高、农民收入得以增加的重要物质保证。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实现农村经济管理现代化趋势已经无法阻挡。此外,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为确保农业经济发展,将着重加强农产品的深加工,在注重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同时,也将对农产品的可持续发展给予更多的重视。因此,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势在必行,而转变我国经济管理方式和思维也是大势所趋。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今后必须重视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和思维方式的转变。

1.2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被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农业经济管理也需要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最大限度地满足时代、市场对农业经济管理的新要求,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农业经济管理当中,以提高信息交换的实效性,保障农业生产过程的高效性,以提高农民的收入。

1.3农业经济管理生产化。

随着农业合作政策的出台,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由利益政策连接起来的农业经济产业化机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某些大型企业的带动下,开始实现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不仅使大型企业的生产需求得以满足,也促使农产品实现标准化生产,充实了农民的腰包,增强了的农业经济效益。由此可知,农业经济管理产业化也将是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2新农村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尚未建立健全新农村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体制。

虽然我国的市场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尚未给予农业经济发展高度的重视,且重视程度远远不如工业发展,这样导致当前仍然未建立健全和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导致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也和农业社会结构不相适应。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滞后性导致农业经济管理活动失去了执行力,不利于农业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2.2部分农业经济管理人员未充分认识加强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对于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的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国家相关部门和领导都对此予以了高度的重视,且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出台了相关政策。但是,部分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尚未充分认识到加强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忽视农业经济管理所产生的作用和效果,他们的思想观念尚未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与时俱进。这样使得他们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无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够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要求的指导下有充足的执行动力,容易在实际工作中出现原本应当避免的漏洞,对农业经济管理造成极大的影响。

2.3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工作素质有待提高。

不少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缺乏与时俱进的思想,不能够及时吸取新政策的营养,不能够在掌握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对农业经济管理方法、模式加以研究,缺乏工作责任心,缺乏主动探究新型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的积极性,不仅有的管理人员不具有比较高的执行能力,而且自身知识结构单一,综合素质水平低下,导致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不能够适应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对当地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造成某种程度的限制。

3做好新农村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策略。

3.1完善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体系,转变农业经济管理思想。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为做好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就要对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加以优化和完善,建立一个和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体系,以满足社会经济变化需要。此外,还需要转变农业经济管理思想,如应当更新农业发展观念,完善新型农业经济结构,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注重农产品深加工,实现农产品多元化发展;想方设法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等。

3.2重视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建设,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大力加强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建设,定期对农业经济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增强他们对加强农业经济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他们的工作责任心,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水平,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帮助他们逐步形成全新的现代经济管理意识,提高他们的知识能力素质,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以适应当前经济的发展趋势。

3.3大力推进农业经济管理产业化发展。

政府部门应当加大对农业经济的资金投入力度,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想方设法引进更多的现代化设备,吸引和招收高素质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投入到农业经济管理当中。结合实际,建立相应的合作社,注重原料生产加工,做好农产品原料加工的基地规划和特色产业园建设,使其符合国家新农村建设体系的构建要求。重点扶持农业龙头产业,促使农民、企业和市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相关部门需要在相关政策上给予产业化经营商相应的优惠,促使其更好地发展,以促进相关专业化合作组织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3.4大力推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

政府应该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村资金投入计划,结合不同的农业发展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当地发展的具体方针政策,给予适当的资金倾斜投入,从而帮助农村农业的信息化建设。此外,在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升过程中,应该重视对现代信息化技术人员的教育,培养农业信息化所需要的真正技术人才,这样才能够实现信息化建设与农业发展的有效结合,加快我国农业的建设。与此同时,不仅要鼓励技术人员勇于创新,以研发出满足农业经济管理需要的相关信息化技术,还需要重视对农民进行教育培训,教授给农民一些最基本的农业信息化知识,确保他们具有最基本的信息化能力。总之,应当充分认识到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加以解决,实现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科学、有效的农业经济管理,保证农村经济可以一直沿着科学发展和和谐发展的道路稳定向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整体需要。

参考文献:

[1]肯四才。新农村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措施探讨[j].经济管理,2014(12):143.

[3]徐雪,孙航。贵州省黄平县农业经济管理发展调研[j].商场现代化,(22)89.

农学毕业论文

01我国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作物可以任选)。

02浅析大豆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作物可以任选)。

03牡丹江市水稻生产情况及发展趋势(结合学生自身所在地区,自选作物)04水稻稻瘟病发生情况及综合防治现状(作物和病害可以任选)。

05玉米田化学除草现状及发展趋势(作物可自选)。

06我国水稻分子设计育种研究进展(作物可自选)。

07(作物和病害可自选)。

08水稻育种研究进展(作物可自选)。

09烟草氮代谢研究进展(作物可自选)。

10浅析温度对玉米产质量的影响(可以是温度、水分、肥料)。

11大豆重迎茬问题研究进展。

12保护地栽培现状及应用前景分析。

13黑龙江省春小麦生产主要问题解析(作物可自选)。

14作物群体结构研究进展。

15特用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

16钾肥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质量的影响(也可以是氮肥、磷肥或其他肥料,作物自选)17玉米冷害研究进展(作物可自选,可以是水稻、高粱等)。

18黑龙江省甜玉米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19。

20作物源库关系研究进展。

21作物水肥耦合效应研究进展。

22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作物上的应用现状及前景。

23高油大豆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也可以是高蛋白大豆、高淀粉玉米、糯玉米、甜玉米等)。

24我国青贮玉米生产情况分析。

……………………………………………………………………………更多内容定制可与本站联系。联系方式:

qq:147729230。

农学毕业论文

1.1.1研究背景11。

1.1.2研究目的11。

1.3研究目标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8。

1.3.1研究目标18。

1.3.2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8。

1.4.2研究方法19。

2.1.1效率的定义21。

3.1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概念及类型分析25。

3.1.1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概念25。

3.1.2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类型25。

3.2.2信贷支农领域不断扩大26。

3.2.3信贷支农业务日益创新26。

3.4.2回归分析30。

4.1.1ccr模型32。

4.2.1测度样本选取33。

4.3.2样本不同年份纯技术效率评价36。

4.4.1信贷支农技术效率明显下降38。

4.4.2信贷支农纯技术效率持续上升38。

4.4.3信贷支农规模效率逐渐降低38。

5.1信贷支农效率指标体系构建39。

5.4.2业务结构因素43。

5.4.3资产质量因素43。

5.4.4资产配置水平因素43。

5.5.2扩大涉农贷款比例44。

5.5.3降低不良贷款率44。

6.1.1完善福建农村金融法律制度环境45。

6.1.3创建福建农村金融有效政策环境46。

6.2坚持福建省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经营方向46。

6.3完善福建省农村信用社农户信用贷款方式46。

6.5.1建立一支素质高质量好的信贷人员队伍47。

致谢54。

农学毕业论文字

摘要:农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建设信息化的农业经济管理对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信息资源。

一、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对农业信息化不够重视在我国目前阶段的农村中,许多村干部甚至是负责农业经济的会计人员对农业信息化管理都不是很了解,更加谈不上实施和建设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体系了。我国农村中农业经济的发展重点也不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甚至一些地方政府的领导和会计人员简单地认为使用计算机就等同于农业信息化管理,这也导致了地方政府的管理人员缺乏对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的热情和主动性。

2.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展受阻当前,我国农民对农村经济信息化管理的概念还比较陌生,这就导致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工作迟迟未取得成效,虽然一些地方政府在国家的号召下建立了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的专门部门,但缺乏对其运行的管理意识和管理经验,使得这些部门和管理机构都十分缺乏专业性,也导致了农业发展中的经费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在我国农村中还无法全面实现农业信息的共享,使得我国农业信息的数据库建设受阻,无法指导农民获得最新的农业市场信息。

3.审计人员对信息化技术的了解不够专业我国基层农业中的从业人员,甚至是政府部门的一些政府职员的综合素质水平都较低,没有受过专业的教育和指导,这就使他们对工作中的一些问题无法充分解决,尤其是一些新的事物和新的技术。在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中,地方政府的一些审计人员没有经过专门的经济管理培训,缺乏信息化的管理意识和管理知识,甚至对计算机的知识都不是很了解,这就导致他们在工作中无法充分的应用信息化技术,也无法获得高效、有用的信息,这也是阻碍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一个因素。

二、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中的。要点。

1.增加对农业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向地方政府充分宣传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的相关知识,引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并纠正他们对农业信息化认识的错误观点。然后加大政府部门的宣传力度,让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走进农民当中,推动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的建设,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为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3.加强对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人员的培训农业信息化管理的整体建设水平取决于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人员和管理人员,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手段越来越多样,对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要定期对地方政府的政府职员进行信息化技术的培训,尤其是涉及到农业经济管理部门的审计和会计人员,以更好地建设我国农业经济的信息化管理。

三、结语。

农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建设信息化的农业经济管理对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