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堂吉诃德读书笔记(优秀7篇)

时间:2023-10-02 03:06:52 作者:薇儿 最新堂吉诃德读书笔记(优秀7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堂吉诃德读书笔记篇一

在最近几天,我翻阅了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塞万提斯写的代表作《堂吉诃德》,感受深刻。下面是《堂吉诃德》的大概内容和我读后的一些感想。

作品主人公堂吉诃德是一个不朽的典型人物。书中写着,这个瘦削的、面带愁容的穷乡绅,由于爱读骑士文学,入了迷,竟然骑上一匹瘦弱的老马驽骍难得,找到了一柄生了锈的长矛,戴着破了洞的头盔,要去游侠,除强扶弱,为人民打抱不平。他雇了附近的农民桑丘·潘沙做侍从,骑了驴儿跟在后面。堂吉诃德又把邻村的一个挤奶姑娘想像为他的女恩主,给她取了名字叫杜尔西内娅·台尔·托波索。于是他以一个未受正式封号的骑士身份出去找寻冒险事业,他完全失掉对现实的感觉而沉入了漫无边际的幻想中,唯心地对待一切,处理一切,因此一路闯了许多祸,吃了许多亏,闹了许多笑话,然而一直执迷不悟。他把乡村客店当做城堡,把老板当做寨主,硬要老板封他为骑士。

店老板乐得捉弄他一番,拿记马料账的本子当《圣经》,用堂吉诃德的刀背在他肩膀上着实打了两下,然后叫一个补鞋匠的女儿替他挂刀。受了封的骑士堂·吉诃德走出客店把旋转的风车当做巨人,冲上去和它大战一场,弄得遍体鳞伤。他把羊群当做军队,冲上去厮杀,被牧童用石子打肿了脸面,打落了牙齿。桑丘·潘沙一再纠正他,他总不信。他又把一个理发匠当做武士,给予迎头痛击,把胜利取得的铜盆当做有名的曼布里诺头盔。他把一群罪犯当做受迫害的绅士,杀散了押役救了他们,要他们到村子里找女恩主去道谢,结果反被他们打成重伤。他的朋友想了许多办法才把他弄回家去。在第二卷中,他继续去冒险,又吃了许多苦头,弄得一身病。他的一位朋友参孙·卡拉斯科假装成武士把他打翻了,罚他停止游侠一年。堂吉诃德到死前才悔悟。

作者以犀利的讽刺笔锋对西班牙的上层统治阶级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和嘲讽,对人民的苦难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小说揭露了西班牙统治阶级外强中干的本质和彬彬有礼的外表下掩盖着的阴险、凶残的本性。小说中写到官僚们贪污纳贿,买卖黑权,卖官鬻爵的社会现象,好大喜功的国王疯狂的军事侵略,几千名无辜士兵,尽成炮灰。在面临重重危机的情况下,统治阶级以挑起宗教冲突或民族矛盾来摆脱困境,劳动人民被逼迫生活不下去了,只好铤而走险起来反抗。

主人公堂吉诃德这个人物的性格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他是神智不清的,疯狂而可笑的,但又正是他代表着高度的道德原则、无畏的精神、英雄的行为、对正义的坚信以及对爱情的忠贞等等。他越疯疯癫癫,造成的灾难也越大,几乎谁碰上他都会遭到一场灾难,但他的优秀品德也越鲜明。桑丘·潘沙本来为当“总督”而追随堂吉诃德,后看无望,仍不舍离去也正为此。堂吉诃德是可笑的,但又始终是一个理想主义的化身。他对于被压迫者和弱小者寄予无限的同情。从许多章节中,我们都可以找到他以热情的语言歌颂自由,反对人压迫人、人奴役人。也正是通过这一典型,塞万提斯怀着悲哀的心情宣告了信仰主义的终结。这一点恰恰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旧的信仰解体、新的信仰尚未提出的信仰断裂时期的社会心态。

在当时黑暗腐朽、贫富悬殊的社会里,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不恤丧身”、立志扫尽人间不平的堂吉诃德。小说中的主人翁生活在资本主义兴起时期,充满着崇高的理想主义精神,总幻想扫除一切社会不平,这就与客观现实造成了冲突,这一冲突既具有喜剧性又具有悲剧性。这个犯了时代错误的堂吉诃德却要在现实生活中恢复过了时的骑士精神,因而使得他成了一个夸张的、滑稽的、喜剧性的角色。

但是作者在种种场合中,反复突出他醉心铲除人间罪恶的这一特点,从而展示出他性格中的高贵品质,即为了追求正义、理想而置身危险于不顾,愿为社会而不惜牺牲自已的生命。因此与单纯的喜剧性角色不同,他又是一个带有悲剧因素的人物,一个有着崇高精神境界的“疯子”!

堂吉诃德读书笔记篇二

我最近读了一本书,叫《堂吉诃德》。读完后心中感慨万分。

这本书讲的是吉哈诺原本是一位绅士,由于读了大量的'游侠骑士的小说,所以变得疯疯癫癫,竟想模仿游侠骑士,并把自己改名为堂吉诃德。他又收买了一个农民当他的仆人,这个人叫桑丘。他们去周游世界。一路上,堂吉诃德老是把客栈看成城堡;把店主的女儿看成公主;把风车看成巨人;把羊群看成军队···他总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但有时会给他人带来更大的困难和危险。直到他临死时,才悔悟过来。

这本搞笑的讽刺书籍常常令我忍俊不禁,开怀大笑。堂吉诃德的所为实在太幽默了,桑丘也是傻乎乎的。虽然有时他们会帮人家倒忙,但他们是善良的,是无恶意的,只是有点傻罢了。

其实,堂吉诃德如果不看那些骑士小说的话,绝对是一个完美的绅士。他是很富有哲学的。桑丘当海岛总督之前,他还叮嘱桑丘做总督的一些行为,比如要公正、仁慈还有宽容什么的,这证明堂吉诃德并不是傻到极点的人,不然绝对说不出这种话。也证明他是公正、仁慈和宽容的。而且他很讲义气,别人帮助了他,他永远不会忘记,并且努力报答。他也不会忘记那些与他朝夕相处的朋友,比如桑丘,他跟着堂吉诃德受了不少苦,挨了很多骂名,堂吉诃德悔悟时将家产分了桑丘一半,作为报答。

桑丘也是好样的。他在海岛当总督时公正,秉直,破了无数案子。给当地人民无数的温暖。走的时候他也没有拿走当地任何财产,只身来,只身去。跟现在的那些贪心的官是典型的对比。

读过这本书,我懂得了凡事都要适可而止,否则会像堂吉诃德一样,疯疯癫癫,不务正业。

我记住了,“休息时间”也是很重要的!

堂吉诃德读书笔记篇三

寒假,我读了一本名叫《堂吉诃德》的书。它的作者名叫塞万提斯,写的是主人公堂吉诃德很喜欢骑士小说,他想做一名真正的骑士,便从家中的古物中,找到了一副盔甲,带上了自己的“随从”桑丘,就这样上路了。

他们上路后,由于堂吉诃德神志不清,闹出了很多笑话,如:他把客店当成了地堡,把风车当成了巨人,他还把苦役犯当成了受害的骑士........等等,但他还是执迷不悟,最后,堂吉诃德在死前才明白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多么的疯狂,并写下了遗嘱,不准自己的外甥女嫁给读过骑士小说的,如果嫁了,就要把财产捐给慈善机构。

我觉得《堂吉诃德》这本书,讥讽了骑士小说,反映了当时人们生活的`疾苦,揭露了十六世纪西班牙存在的各种问题。

这本书语言诙谐,生动,有趣,富有诗意。我很喜欢看这本书。

堂吉诃德读书笔记篇四

这本书的作者是塞万提斯,是16世纪一个西班牙作家。这本书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讲述了一个年轻人由于读当时风靡的骑士小说入了迷,自己效仿骑士小说中的那样给自己取名为堂吉诃德,并亲身扮成骑士出去冒险的事情。他后来三次被送回家乡,最后一次被送回家乡时临终悔悟给这本书增添了色彩。这本书塑造了堂吉诃德这个可怜可笑又可悲的人物。我认为堂吉诃德的做法是不对的。一件事都应该把握好合理的尺度,不能太过于依赖或排斥,就像玩游戏一样,只要把握好合理的分寸,不要沉迷于其中,适量游戏还是十分有益的。另外,书本上的内容不可以全部地相信,孟子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多读书必然好,可阅读时对书本上的知识也要进行合理的选取,不要一味、盲目的相信书里的一切都是对的。

但是堂吉诃德身上也有我们需要向他学习的`优点,比如他十分正义。虽然他身上一股鲁莽的冲劲我们不应该效仿,但是我们必须为他的正义点赞。帮助弱小,乐于助人是他所奉行的骑士道精神,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品质,尽管他十分的愚昧,莽撞。在生活中,也许有些事情我们并不敢挺身而出,可我们可以从微不足道的小事做起,比如给行动不方便的人让座,这便是我们中国公民所奉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二字。

堂吉诃德身上另外一个优点,也是当今社会最重要的品质:守信。当堂吉诃德被打败后,遵守约定,回到家乡,一年内不离开家乡。最后终于在那里逝世了。可能有人会说,堂吉诃德是因为骑士道的原因才乖乖回到了家乡,可我们不可否认,堂吉诃德还是一个守信的人。如今,守信才能交到朋友,守信才能生意兴隆,守信才能国泰民安。所以由此可见守信的贵重,古代的郭靖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堂吉诃德读书笔记篇五

经过几年的挣扎,终于在病毒流行的这几天把《堂吉诃德》读完了。

首先,我觉得虽然我读了一遍,却好像我的脑袋里并没有留下什么有用的东西,感觉依然空空如也。但即使如此,我对最后的部分还是有些印象的,最后的结尾按照作者的愿望,堂吉诃德悔悟了。他的肉体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也正如骑士道在作者脑海中应有的归宿。说实话,我对这个仓促的结局并不是感到很满意,但在这里也不深究了。

对于整本书,我觉得也许作者的意图在于讽刺当时社会上骑士小说的流行,但不知为何在我读来更像一本真切的人物传记与一方的风土人情记叙。

经典为何是经典?经典的精髓是扎根于时代的。正如莎士比亚的戏剧能深刻反映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思想生活,从而有的放矢的批判,《堂吉诃德》在被阅读时,也许更应该被放在一个骑士小说祸害百姓的背景下。

堂吉诃德,当之无愧的主人公,沉迷于骑士小说,在大多数人眼中他是疯傻的,他的眼中,是与常人生活不一样的骑士道世界。他可以把铜盆当做头盔,可以为了骑士道不吃肉,可以听信各种谗言,可以忍受各种苦难。他在自己的世界里挥刀舞枪,“行侠仗义”,大多数不是帮了别人的倒忙,就是无中挑衅,再吃一回苦头。纵有真才实学,却只能被骑士道思想操纵,可叹、可悲。

他已对骑士小说疯魔,并且还把自己的思想成功灌入了桑丘的脑海中。仅有的科学知识不能帮他辨明真假,只能在骑士道休息时才能出来冒个泡。因此,他必定是不能与常人相融的。别人都当他是个疯子、傻子,尽可能的取笑他,并以此为乐。最典型的是最后部分的公爵夫妇,总是想方设法、绞尽脑汁的捉弄堂吉诃德和桑丘取乐,直到最后两人快回家时还不肯放过最后的机会。正如书中所说,被捉弄的人固然傻,可是这两口子捉弄两个傻子捉弄的那么起劲,可见自己也傻得不轻。

从这种意义上来讲,骑士小说不止害一个人,还欲要整个社会在骑士的刀枪下陪葬。

但是,抛开某方面来讲,堂吉诃德的确可以说是个高尚的人。他懂得天文地理,说出来的话也使人佩服。他可以在危难面前镇定自如,舍生忘死的去拼搏;他可以在狄艾果面前侃侃而谈教育,俨然儿子们的人生好导师,他可以为了心上人杜尔西内娅坚定不渝,始终如一……他不缺财富,不缺才华,唯独缺了点心眼。

故事中其他人物也是值得肯定评价的。参孙、神父、理发师,为了堂吉诃德,也是不辞辛劳了。桑丘,这位忠诚、口直心快、又具有管理才能的侍从,虽然也有点傻里傻气,嘴上一直说要离开,却一直跟主人上刀山下火海,是可遇不可求啊。

对堂吉诃德这个人,我不吝于自己的批评,却要给他更多的赞美。我宁愿视他一位勇于追求自己理想的勇者,在路上不服输、不丢初心,即使这个理想在世人眼中荒诞不经。

堂吉诃德读书笔记篇六

这本书讲了一位名为吉哈达的绅士,他本来是一个正常而又斯文的人,但却迷上了骑士小说。

他买了一本又一本骑士小说,看得废寝忘食,终于有一天,他有了一个全世界疯子也从来没有过的念头——他要去做一个游侠骑士,为人们打抱不平。

他带上村里一个名为桑丘的人,做自己的侍从,骑上马,全身披挂地出发了。

他去到一个客店,门口站着两个娼妓,在他看来这就是一间城堡,他认为那两个妇女是富家小姐。晚餐的黑面包散发着臭味,却被堂吉诃德说成是上等白面包。

这次出行很短暂,三天后他回了家,一天到晚都在胡言乱语。

村里的神父决定将那些害人的骑士小说全部烧掉,只留下不害人的书。可是这样做也无济于事,因为他已经全部记住了。

他再一次出了门,答应桑丘,自己一定会给予他一个海岛。

他们日夜行走,他把骑士书里的一切搬到现实生活中来。他虚构的心上人,令他疯得更加过分了。

他前去一个村子里寻找他心中的这位小姐,见到的却是奇丑无比的村姑,他认为一定是魔法师,把她变成这样的。

后来,他们遇上了十分富有的伯爵夫妇,他们给堂吉诃德最好的待遇,堂吉诃德感觉到自己已经成为了一名真正的骑士了。因为不管在哪一本奇书中读到的,都是上千仆人管家,围着骑士们,每天都能吃到美味的佳肴,而现在这一切都成真了。

这对于他的仆人桑丘来说,十分不可思议。伯爵夫妇决定把这个玩笑开久一点,于是拿了一块自家的地,充当桑丘梦寐以求的海岛。

可是海岛总督干了没多久,海岛就被敌人包围了,他觉得自己担不起这个重任,下台了。

终于,堂吉诃德在外当骑士的日子结束了,他和桑丘向老家的方向走去,临终时,堂吉诃德对神父本人说,他这辈子都被骑士小说毁了。

大家发现,他头脑终于清醒了。不久后,这位著名的骑士便与世长辞了。

读完这本书,我体会到了堂吉诃德虽疯癫,却也做了一些好事,他的大胆令人佩服。还有桑丘,他忠心耿耿为主人服务,主人将自己的家产给了他一部分,他如此忠诚,获得奖励也是应该的。

堂吉诃德读书笔记篇七

很多人都难以理解塞万提斯是怎样凭借一个疯骑士跻身于世界文豪之列。没 看过《堂吉诃德》的人也很难想像,为什么一 会满口疯言的“狼狈相”骑士会成为许多人心中一个不可磨灭的印迹。

事实上,初看《堂吉诃德》时,我也是同样的无法理解,如果没有学校的要求,我相信这会是一本我一辈子也不会去涉足的书。然而,要理解一本书更是要理解一本书的丰富内涵,要认识一个人物,更是要认识一个人物的各角度心理。

作为《堂吉诃德》的作者,塞万提斯本人具有相当坎坷的人生经历。我个人认为书中的佩莱斯上尉的经历,在一定程度上便是他自己的写照。常年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塞万提斯见识了太多发生在贫苦百姓身上的故事,也见识了新旧文化的种种交融和冲突,也因此,在《堂吉诃德》这部书中,虽然堂吉诃德自认为游侠骑士,自认所见到的全是城堡宫殿和贵妇公主,但这部书记录的又恰恰全是市井小民的喜怒哀乐。

再来谈本书的主角――――“狼狈相”骑士堂吉诃德,初看堂吉诃德,认为他只是一个小丑状的疯子骑士,用其好笑的行径逗乐读者。然而看久了,便渐渐感到了这个人物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堂吉诃德并不是一个疯子,相反,他博览经书,对事有独到的见解,在不谈“骑士道”时思路清晰而敏捷―――这在本书中多处都有提到,甚至是特别地强调。我不认为塞万提斯如此强调只是为突显堂吉诃德受骑士小说的影响之深,我认为这更是为了烘托堂吉诃德这个人物的丰富内在。

我更愿意把堂吉诃德视为一个对信仰热烈的追求者。他所追求的信仰便是他认为的游侠骑士的骑士道,因此他会攻击任何不相信骑士道的人,他会与想像中的巨人决斗,他会为了臆想中的心上人拼上性命,他会根据约定而好好回到家中。这一切只因那是他的信仰的正义。而堂吉珂德的悲剧正在于,他所信仰的骑士道是封建腐朽的产物,而他又身处于新旧思想交替的时代。他深感世道对平民百姓的不公,有着变革的强烈想法,同时他又深信腐朽的骑士道。在这种深刻的矛盾下所诞生的堂吉诃德,是一个可怜又可爱的人物。

有人说,读《堂吉诃德》,第一遍是笑,第二遍是哭,第三遍是思考。初读这本书,我会认为堂吉诃德很可笑,可读到后面却又会感到他的可悲。最令我记忆犹新的一个情节是,堂吉诃德救一个被老板鞭打的小伙计安德列斯,然而因此安德列斯不但没得到报酬还被痛打了一顿。当他再次见到堂吉诃德时,竟说:“下次您如果见到了我,哪怕我被切成碎块,也请您别来救我,帮我。”情节令我心寒,一心想帮人的堂吉诃德,却得到被帮者如此评价,实在是让人笑不出来。

这便是我眼中的《堂吉诃德》,一个看似荒诞,却又令你笑,令你哭,令你思考的故事。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