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书教学设计方案(模板17篇)

时间:2024-01-16 20:47:14 作者:影墨

总结经验教训,根据过去的工作经验和数据,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计划。计划书范文中可能会有一些特定的专业术语和领域知识,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理解和解读。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一、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读题目。读准“偶”字,问:我们在哪里见过?

2.读作者名,背《咏柳》。

3.朗读整首诗。(重点夯实诗句“乡音无改鬓毛衰”。指导读好“鬓”“衰”,了解“鬓毛”的意思)。

联系熟悉的词语复现,能强化生字的读音,加深“字不离词”的印象;以学生已学过的诗加深对诗人和诗作的认同,增加亲和力;这首诗大部分学生已经有基础,甚至耳熟能详,因此正音的重点就落到难读的第二句上,避免平均用力,凸显难点。

二、扎实识字,端正书写。

2.出示生字词语,以多种方法认读。

3.指导写字。重点指导“客”字。

识字、写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不容忽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为了流程的方便,往往会将识字、写字环节后置,如果课堂时间把握不好,写字容易成为“家庭作业”,得不到教师的具体指导和师生的评价交流。为了扎实有效地识字、写字,将这一环节安排在课中,并在字形的指导上有所侧重,不面面俱到。

三、猜测年龄,理解诗意。

1.过渡:生字会认、会写,让我们把它送回诗句,再正确、流利地读一读?(读全诗)。

2.猜诗人年龄。小朋友能把诗读得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真不简单。现在请你猜一猜,诗人贺知章写这首诗的时候,大概是多少岁?(学生猜测年龄)。

3.引导:猜要有根据。贺知章到底多少岁,黑板上哪个年龄最正确呢?请小组内互相合作,用心读一读课文,不要放过一个字、一个标点、一幅画面,找到一个理由就做上一个记号,试试看,看你能找出几处依据。(学生自学、小组内互学)。

4.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发言以感情朗读来展现)。

“老大”说明年纪很大;“乡音无改”说明他家乡口音没有改变。即使离开了家乡,仍然很想念家乡,忘不掉,也说明他离开家乡很多年啦;“鬓毛衰”指两鬓的头发已经稀稀疏疏,有的都变白了。(看插图:背都有点驼)说明人已经明显老了;“不相识”就是“不认识”。儿童见面了都不认识,也说明他离开家乡已经很久了。

5.解谜:通过大家的.发言、讨论,我们知道,贺知章的年纪应该很大了,诗人到底多少岁呢?(补充资料:贺知章30多岁离开家乡去做官,直到85岁才告老还乡)。

6.评比。谁猜得最准?(请得胜者吟诵课文)。

猜年龄,是理解诗句的一个突破点,也是一个转折点,将学生从静态的写字中激活,课堂好玩了,学生就投入了。不过,“猜年龄”也容易造成信马由缰,为猜而猜的现象,考虑到教学效率,板书时写出年龄的区间,注意收放度的把握。激活思维后,让学生独自品读诗句,观察插图,就是理解诗句、展示推理的过程。当学生有了交流的欲望,再进行同桌或小组合作,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处于愤悱状态的合作,才是真正的合作。推敲诗句的字里行间,都能品味到这是一位长者写的诗。如果学生通过“少小”“儿童”误以为贺知章是个孩子,可以引发争论,体现言语的冲突和智慧,促进对诗句的理解和领会。这样的猜测和揭底,让课堂充满了趣味,充满了挑战,语文课堂仿佛成了一部“开心辞典”。

这里的口语交际,一是明确“笑问”,二是活化诗句,让诗句读起来更可亲、更可感、更有味。

四、了解诗人,拓展补充。

1.过渡:一别就是五十多年,离开家乡的时候是年青人,回来已经“鬓毛衰”。这五十多年里,也许无数次梦回家乡,无数次凝神远望。可是,诗人为什么一直不回家,是不是不想家?(想象说话)。

3.省略。

回乡偶书的教学设计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3、补充:贺知章是浙江绍兴人,镜湖就在绍兴。贺知章告老还乡之后,皇帝把镜湖的一角送给他补贴家用,让他安度晚年。

4、在中国的历史上,贺知章是一位很特别的老人,因为他很长寿,因为他年纪那么大了还能平安地回到自己的老家,实在很难得。让我们在《回乡偶书》的背诵中记住这位老人,缅怀这位诗人。

鄂教版《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本课的四个学会字。

认识一个会认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诵读课文。

3、体验作者重归故里的情感;

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准备:

cai课件;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在生活中运用古诗,导入新课:

1、播放课件,图片:西塞山前飞白鹭;几只游水的白鹅;一处壮观的瀑布;一棵高大的柳树。

师:“大家能用学过的诗句来描绘我们看到的景象吗?”(生背诵相关古诗诗句)。

师小结:一句简单的诗句就可以描绘出我们看到的景象,我们的生活中会经常用到它们。

2、读题;“偶”字注音;再读。

3、板题、释题:回乡偶书(回到家乡,偶然遇到一件事,心中有些感想,就把它写下来。)。

设计意图:通过看图说诗句,让古诗走向生活,启发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古诗,明白学习古诗的作用、意义,感受古诗的魅力。

二、初读古诗,读准生字词。

1、自由地大声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生划出生字,师出示字卡。“同学们看看这些字词读准了没有?”

指名读――小老师带读――齐读。

3、指名读字;师:“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

4、同桌互相读全诗:听一听字音读准了没有?

5、指名读,生评议。及时表扬。

设计意图:交给学生读的目的,让学生读有所获。

三、再读古诗,运用自学方法,品词析句。

1、说说哪些词的意思你不懂,师作上记号。

2、遇到不懂的地方怎么办呢?(生自由说)。

3、师帮助归纳:老师给大家三条求助方法:

1〕看课文插图,用心思考;

2〕查学习古诗的工具书;

3〕求助学习古诗的高手或者求助教室里的老师。

4、生开始自主学习,老师也和你们一起学习。

5、指名说说自己的收获,比比谁知道的最多。重点词句教师板书。

乡音:家乡的口音,方言。

无改:没有改变。鬓毛:鬓角的头发。

相识:互相认识。何处:什么地方,哪里。

6、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每行诗的意思。

7、老师与学生交流学习体会。

师:年少的时候,我背着行囊离开了家乡,来到千里之外的京城求学,可这一走就是几十年呀,今天再回到思念已久的家乡时,已是满头白发的老人了。来到了村口,看到了一群孩子,他们乐呵呵地围着我问长问短,有的说:“老爷爷,您找谁呀?”有的问:“老爷爷,您从哪儿来呀?”我笑着看他们,不知道该说什么,他们哪里知道,眼前的这位老人就是他们爷爷辈的自家人呀。我不禁感叹时间过得太快了,很多事都发生了改变,心里有了很多感慨,于是写下了这首《回乡偶书》。

8、老师说的跟同学们讲的有什么不一样呢?(老师用自己的话,把古诗说成了一个故事。)。

9、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古诗的方法,逐步领会诗句意思,其中的三种“求助方法”还能帮助学生阅读其它古诗。特别是老师把编成一个浅显易懂的故事,让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更浓。

四、自读感悟,体验作者的情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1、想想作者贺知章此时的心情。

2、生自由练习。

3、指名读,生评议。(师提示,为了表达情感,我们还可以加上动作。)。

4、生再试读。可以站起来,自由加动作。

5、指名配乐朗诵。(放课件:配画配音古筝曲《高山流水》)。

6、全班起立配乐朗诵。

设计意图:通过古诗压韵和古筝音韵的结合,帮助学生感悟诗句的语言美。

五、学写本课生字。

1、师指导书写“乡、改”;

师范写“乡”,生仔细观察。想想它和我们学过的哪个部首有些相似。

师范写“改”,生分析其字形。

2、生描红书写。

六、布置作业;

师:这首古诗学得不错,今天你们想做什么样的作业呢?生各抒己见,师帮助归纳。

1、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师:选择自己喜欢的作业,明天老师等待着你们的精彩作品。

设计意图:作业的自主选择,学生的兴趣很浓,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长处来选择自己喜欢的作业,通过读诗、背诗所获的体验来描绘古诗中的场景,来描述古诗所讲述的故事,还可以通过课堂上背诵练习,字词书写练习来完成“默写古诗”这一更高的要求。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认识诗中的5个生字,会写“客、何、音”三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紧扣识字教学,巧妙抓住“客”作为切入点,结合“何来”一词扩展开来,让学生思如泉涌,想象万千,再通过品读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读诗、悟诗中懂得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感。

:一课时。

一、调动体验,激趣引入。

刚才有个小朋友一脸兴奋地告诉我,本周六是他的生日,他想邀请几个小朋友到他家和他一起过生日。看来,这个小朋友是想干什么呀?(生:请客。)他想邀请小朋友到他家去――(生:做客。)小朋友就是他的客人。“请客”、“做客”、“客人”都有一个――“客”字。对,现在我们就一起把这个“客”请到黑板上的田字格中来。(师范写,提醒“横撇”的“撇”和“捺”要写得舒展才好看,生书空。)说说怎么记住这个“客”字,然后生根据同学的发言再写写、记记 “客”。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谈话,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自读全诗,巡视指导:孩子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中恰恰也有一个“客”字,来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不认得的字借助下面的小精灵的帮助来读准。也可以留心一下“客”字在哪里。开始!

2.生划出生字,师小黑板出示(偶、鬓、衰、客、何、音)。“同学们看看这些字读准了没有?”

3.指名读字;师:“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

4.同桌互相读全诗:听一听字音读准了没有?

5.指名读,生评议。及时表扬。

设计意图:(学生自读的目的,让学生读有所获并且懂得读的方法。)

三、找准切入,读诗悟诗。

1.紧扣““客”字”,启发思考:

师:老师刚才说这首诗中也有一个“客”字,发现它了吗?生:“笑问客从何处来”。师:再读读这句诗,思考一下:对这个“客”字你还有什么发现或疑问?生提问:客是谁?从什么地方来的客?为什么要来?师:我们一起写“何来”,在“客”后板书:何来?)师:孩子们都很会动脑,提出了几个很好的问题。现在请孩子们仔细读诗或观察插图,去寻找答案。(生自读诗歌,勾画。)

2.品读诗句,分享感受:

预设一:从诗中“笑问客从何处来”这句来看,他是客,那些不认识他的孩子把他当作“客”了。师:你在诗歌中找到了答案,真会动脑筋!那你来读一读后两句诗吧!

预设二:在插图中也看得出来这个人是“客”,因为他骑着马,马驮了一大包行李,这也是那些小孩认为他是“客”的原因。

预设三:不对不对!他不是客。我查过资料,这首诗是贺知章写自己的回乡经历,他三十六岁外出做官,到八十五岁才告老还乡,你们看第一句诗“少小离家老大回”就是这个意思。师:真棒!把你的理解送进去读一读这句诗。生读。

预设四:我还从第二句诗“乡音无改鬓毛衰”也知道了他不是“客”,他就是这个地方的人,还说着这里的话,几十年了都没改变乡音。

师:乡音的“乡”就是――(生:故乡、家乡的“乡”)你的家乡是――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如果将来你离开了家乡,你会想念家乡吗?(会!)

师: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回”,你们明白了吗?

生:

预设一:因为他思念家乡;

预设二:想回来看一看家乡的人;

预设三:他想吃一吃家乡口味的饭菜;

师:真应了那句“亲不亲,故乡人;甜不甜,家乡水”呀!(随机板书:想家乡!)带着这种心情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生读,语速稍快。)

师:为什么诗人想念家乡,却要等五十年才回来?

生:……

师:是呀!科学技术给我们现代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可诗人的年代就不同了。诗人三十六岁离开家乡,到八十五岁才回来,整整五十年哪!多少个日日夜夜啊!诗人时时刻刻都在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可因为公务繁忙、交通不便就没能回到自己的家乡。而今,终于盼到了这一天!想了多少年,梦了多少年,家乡的一切还如我想像中的一样吗?大家一起来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生读诗句,读得较好,“老大”一词拖得较长。)

师小结:原来这个看似“客”的人其实――(生:并不是客!)不是远道而来的客人“来”了!而是离乡多年的游子――(生:“回”到这里了!)不是 “来”而是――(生:“回”呀!)师:不是“来”――(生:而是“回”呀!)再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生有滋有味地读起来,“回”字咬得特别重。)

回归全诗:五十年了,许多的事情都已经改变了,难怪家乡的小孩子会把我当做客人,笑着问我从哪里来?诗中哪两句说的是这个意思。生: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师:好,我们一起读全诗。 四、以情引读,读中悟情。

师:有人说一首好诗就是一首动听的歌曲,那么这首诗究竟是欢快的歌曲,还是忧伤的歌曲呢?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感受放进诗中,美美地读一读这首诗。

预设一:我认为盼了几十年终于回家了,应该高兴才是。所以我要这样读,生以欢快的语调读诗。师引导同学们以欢快的语调一起读一遍诗。

预设二:诗人终于回家乡了,家乡的儿童是那样热情好客,诗人一定感到非常亲切。我想这样读,生以愉悦舒畅的语调读。

预设三:我想用忧伤的语调来读。诗人回家时已经八十五岁了,家乡的许多事都改变了,当年的朋友大都已经去世了,还被家乡的小孩子当做客人,所以我想诗人的心里一定会有些伤感。生读诗。师:认为他说得有理的跟他一起读全诗。

师:大家读得真好!能读出自己的感悟就是读懂了诗,读出了诗的韵味。看着大家读得这样投入,我也想读一读,愿意给我这个机会吗?(生笑:愿意!)

设计意图:(围绕“客”字做文章:是“客”吗?“客”从何而“来”?不是“客”!“客”为何“回”来?既触发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又落实了诗歌语言的训练点,从而让学生在反复涵咏品味诗歌语言中悟诗情、品诗意,并将这些感受内化成丰富的情感。)

四、背诵诗歌,深情永驻。

贺知章那份浓浓的热爱家乡的深情也深深地打动着我们,让我们把这首诗、这份情永远记在心中。生配乐吟诵。

设计意图:(在深入领会古诗的意境之后,背诵则变得轻而易举。)

五、拓展阅读,加深感悟。

就在刚才,我们一起感受了唐代贺知章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也分享了大家对这首诗的感悟。其实,热爱家乡这一千古不变的情怀,还体现在许多的古诗佳作中。我们熟悉的有――李白的《静夜思》,张继的《枫桥夜泊》……现在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相信读了这首诗,大家对《回乡偶书》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设计意图:(以“热爱家乡”为整合切入点进行拓展,使学生多维度地获取信息,并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回乡偶书》的教学设计

1、图片展示《村居》、《所见》、《小池》诗歌的图片。

师:潘老师知道我们班的小朋友特别聪明,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了几幅图,你能用学过的或自己积累的诗句来描绘看到的景象吗?第一幅,谁来?(不错,用得很恰当。)第二幅,还记得吗?(你会运用学过的知识。)第三幅,谁来试试?(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

2、师:小朋友们看,几句简单的诗句就可以描绘出我们看到的景象,这就是诗歌的.神奇之处。

3、今天我们来学习由贺知章写的一首诗歌,题目叫——《回乡偶书》(板书课题)

4、师:读了课题你知道“偶”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吗?(有不同意见吗?)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回到家乡,偶然遇到一件事,心中有些感想,就把它写下来。)

5、师:你真能干!那么诗人遇到了一件什么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去看一看吧。

1、师:请小朋友们打开课本翻到115页,自由地大声地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2、师:潘老师发现你们读得可认真了,接下来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比比谁的字音读得准。

3、师:好了是吗?那潘老师要来考考你们了,看你们是不是真的能把字音读准了。(出示带拼音生字的卡片)谁愿意来试试?(2个)下面我请一位小老师来带领大家读,谁行?(1个)我们一起来准确地读一读。

5、师:把掌声送给这列小火车。接下来生字宝宝和他们的朋友在一起了,谁来和他们打打招呼?(出示不带拼音的词语)

6、师:生字宝宝真想请它们的朋友来家里做客,而我们今天学的古诗里正有这个“客”字,你找到了吗?(生:笑问客从何处来)

1、师:请再读读这句诗,对这个“客”字你还有什么疑问吗?(“客”是谁?贺知章。“客”从哪里来?板书“何来”“客”来做什么?)

2、师:小朋友们真会动脑筋,提了不少好问题。老师也来问你们一个问题:诗句里的“客”也就是贺知章是指从外地来这里做客的客人的吗?(板书“客?”)请你们仔细地读读诗歌,也可以观察一下插图,找找答案吧。(生自读诗歌,观察插图。)

(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生:他从小离开了家乡,到老了才回来。)(少小、老大变红)

师:你真会读书!从诗句里找到了答案。请把你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师:还可以从哪些词看出贺知章爷爷不是做客的客人?

(生:乡音无改······)

师:“乡音”是什么意思?(家乡话)“鬓毛”呢?(头发,胡须)

师:是啊,潘老师也曾离开家乡去外地读书,每当过节时都特别想念家乡。让我们一起带着这样的心情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师:贺知章爷爷三十六岁离开家乡到外地做官,到八十五岁才回到家乡,整整五十年哪!他时时刻刻都在想念家乡的亲人,盼望着可以早日回家乡看看,现在终于盼到这一天了,可家乡的一切还和他记忆中的一样吗?(生:不一样了,亲人没了······)

师:是呀,如果你是贺知章,当时的心情会怎样?(生:忧伤)

请女孩子忧伤地读读这句诗。男孩子也来试试。

师:原来贺知章不是来做客呀,而是在离开家乡50年后回来了!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2)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如果你是那些孩子,你会以怎样的心情问我呢?(开心,快乐)

师:那我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无奈)为什么?让我们一起带着这样的心情读一读诗歌吧。

8、师:想把这首诗歌记在心中吗?那就试着背背吧。指名背——分组背——齐背

(出示诗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配乐朗诵)

1、师:小朋友们能把诗歌读得这么棒,肯定也能把生字写得很漂亮。请你打开课本117页,仔细观察“音、何、客”这三个字,想一想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大家的?(生交流)

2、师范写“客”,潘老师先带着大家来写“客”字,剩下的两个由你们自己写。

板书:

回乡偶书

客?何处来?

想家乡!

《回乡偶书》的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诗中的5个生字,会写“客、何、音”三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紧扣识字教学,巧妙抓住“客”作为切入点,结合“何来”一词扩展开来,让学生思如泉涌,想象万千,再通过品读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读诗、悟诗中懂得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调动体验,激趣引入。

刚才有个小朋友一脸兴奋地告诉我,本周六是他的生日,他想邀请几个小朋友到他家和他一起过生日。看来,这个小朋友是想干什么呀?(生:请客。)他想邀请小朋友到他家去――(生:做客。)小朋友就是他的客人。“请客”、“做客”、“客人”都有一个――“客”字。对,现在我们就一起把这个“客”请到黑板上的田字格中来。(师范写,提醒“横撇”的“撇”和“捺”要写得舒展才好看,生书空。)说说怎么记住这个“客”字,然后生根据同学的发言再写写、记记“客”。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谈话,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2.生划出生字,师小黑板出示(偶、鬓、衰、客、何、音)。“同学们看看这些字读准了没有?”

3.指名读字;师:“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

4.同桌互相读全诗:听一听字音读准了没有?

5.指名读,生评议。及时表扬。

设计意图:(学生自读的目的,让学生读有所获并且懂得读的方法。)。

三、找准切入,读诗悟诗。

1.紧扣““客”字”,启发思考:

师:老师刚才说这首诗中也有一个“客”字,发现它了吗?生:“笑问客从何处来”。师:再读读这句诗,思考一下:对这个“客”字你还有什么发现或疑问?生提问:客是谁?从什么地方来的客?为什么要来?师:我们一起写“何来”,在“客”后板书:何来?)师:孩子们都很会动脑,提出了几个很好的问题。现在请孩子们仔细读诗或观察插图,去寻找答案。(生自读诗歌,勾画。)。

2.品读诗句,分享感受:

预设一:从诗中“笑问客从何处来”这句来看,他是客,那些不认识他的孩子把他当作“客”了。师:你在诗歌中找到了答案,真会动脑筋!那你来读一读后两句诗吧!

预设二:在插图中也看得出来这个人是“客”,因为他骑着马,马驮了一大包行李,这也是那些小孩认为他是“客”的原因。

预设三:不对不对!他不是客。我查过资料,这首诗是贺知章写自己的回乡经历,他三十六岁外出做官,到八十五岁才告老还乡,你们看第一句诗“少小离家老大回”就是这个意思。师:真棒!把你的理解送进去读一读这句诗。生读。

预设四:我还从第二句诗“乡音无改鬓毛衰”也知道了他不是“客”,他就是这个地方的人,还说着这里的话,几十年了都没改变乡音。

师:乡音的“乡”就是――(生:故乡、家乡的“乡”)你的家乡是――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如果将来你离开了家乡,你会想念家乡吗?(会!)。

师: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回”,你们明白了吗?

生:

预设一:因为他思念家乡;

预设二:想回来看一看家乡的人;

预设三:他想吃一吃家乡口味的饭菜;

师:真应了那句“亲不亲,故乡人;甜不甜,家乡水”呀!(随机板书:想家乡!)带着这种心情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生读,语速稍快。)。

师:为什么诗人想念家乡,却要等五十年才回来?

生:……。

师:是呀!科学技术给我们现代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可诗人的年代就不同了。诗人三十六岁离开家乡,到八十五岁才回来,整整五十年哪!多少个日日夜夜啊!诗人时时刻刻都在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可因为公务繁忙、交通不便就没能回到自己的家乡。而今,终于盼到了这一天!想了多少年,梦了多少年,家乡的一切还如我想像中的一样吗?大家一起来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生读诗句,读得较好,“老大”一词拖得较长。)。

师小结:原来这个看似“客”的人其实――(生:并不是客!)不是远道而来的客人“来”了!而是离乡多年的游子――(生:“回”到这里了!)不是“来”而是――(生:“回”呀!)师:不是“来”――(生:而是“回”呀!)再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生有滋有味地读起来,“回”字咬得特别重。)。

师:有人说一首好诗就是一首动听的歌曲,那么这首诗究竟是欢快的歌曲,还是忧伤的歌曲呢?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感受放进诗中,美美地读一读这首诗。

预设一:我认为盼了几十年终于回家了,应该高兴才是。所以我要这样读,生以欢快的语调读诗。师引导同学们以欢快的语调一起读一遍诗。

预设二:诗人终于回家乡了,家乡的儿童是那样热情好客,诗人一定感到非常亲切。我想这样读,生以愉悦舒畅的语调读。

预设三:我想用忧伤的语调来读。诗人回家时已经八十五岁了,家乡的许多事都改变了,当年的朋友大都已经去世了,还被家乡的小孩子当做客人,所以我想诗人的心里一定会有些伤感。生读诗。师:认为他说得有理的跟他一起读全诗。

师:大家读得真好!能读出自己的感悟就是读懂了诗,读出了诗的韵味。看着大家读得这样投入,我也想读一读,愿意给我这个机会吗?(生笑:愿意!)。

设计意图:(围绕“客”字做文章:是“客”吗?“客”从何而“来”?不是“客”!“客”为何“回”来?既触发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又落实了诗歌语言的训练点,从而让学生在反复涵咏品味诗歌语言中悟诗情、品诗意,并将这些感受内化成丰富的情感。)。

四、背诵诗歌,深情永驻。

贺知章那份浓浓的热爱家乡的深情也深深地打动着我们,让我们把这首诗、这份情永远记在心中。生配乐吟诵。

设计意图:(在深入领会古诗的意境之后,背诵则变得轻而易举。)。

五、拓展阅读,加深感悟。

就在刚才,我们一起感受了唐代贺知章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也分享了大家对这首诗的感悟。其实,热爱家乡这一千古不变的情怀,还体现在许多的古诗佳作中。我们熟悉的有――李白的《静夜思》,张继的《枫桥夜泊》……现在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相信读了这首诗,大家对《回乡偶书》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设计意图:(以“热爱家乡”为整合切入点进行拓展,使学生多维度地获取信息,并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六、板书设计,简洁明了。

客?何来?

想家乡!

《回乡偶书》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偶、鬓、衰、客、何”等5个生字,会写“客、何”两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文,体会诗人感慨万千的真实情感。

3、在读诗、悟诗的过程中,体会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浓浓爱乡之情。

二、教学重点:理解“偶、鬓、衰、客、何”等5个生字,会写“客、何”两个字,理解诗句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三、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感慨万千的真实情感。

(一)从学生的生活经历中导入:

你是哪里人,离开家乡到了宁波,会想念家乡吗?你的爸爸妈妈呢?(指名外地的学生回答)看(出示幻灯片:回家),每年春节人们都会赶着回家过年,为了买一张回家的车票甚至不惜整夜守候在车站,多么感人的思乡之情啊。

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对从小生长的故乡非常依恋,有着浓浓的故乡情结,人在外地而常常心系故乡。

(二)揭诗题,释题意: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描写回家的古诗《回乡偶书》。

1、简介作者。

2、重点书写:偶师板书偶,边释字形,学生跟着书空右半边;读“偶”。

3、理解题意:偶,偶然的意思,偶书呢,偶然间写下的诗。

偶然间写下的诗常常是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才有了一时的感受,诗人贺知章回家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呢,我们就要来细细地读一读他写的这首诗。

(三)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1、范读,听清生字的读音,听清停顿。

2、自由读:(1)读准生字的字音,有节奏地读通诗句。

(2)借助词语手册理解新词语的意思,想想每句诗大概讲了什么意思,实在不明白的划上横线准备提问。

3、交流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与古诗朗读情况。

a、检查生字(幻灯片生字):读生字卡片,重点记“鬓”的字音、字形。

b、指名读古诗,评议要求:字音有没有读准(2个);停顿是否合适(2个);齐读。

(2)说说你已经理解了古诗中那几个词语的意思。

估计学情:少小、老大;回、相见、相识、客、何处、笑问。

(3)说说哪个词你实在想不明白了?

估计:乡音、无改、鬓毛衰。

4、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说一句,幻灯出示一句诗意)用“虽然……但是……”接“乡音无改鬓毛衰”这个句子。

5、齐读:理解了诗的意思,我们应该比刚才读得更好了。

(四)多种方法读古诗,体会诗情。

1、说说你想带着怎样的情感读这首诗呢?

喜悦:因为五十多年没有回到故乡了,是多么的激动和兴奋啊。

重点品读:少小离家老大回。

难过:离开的时候还是小孩子,而回来的时候已经头发都白了,很伤感。

重点品读:乡音无改鬓毛衰。

2、还有两句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

3、指名朗读整首诗,师生共同点评,评议要点:你觉得他读出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4、齐读。

(四)拓展:读贺知章的另一首《回乡偶书》。

(五)写字:客、何、音。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1、认识2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热爱家乡。

重难点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真情实感。

教具学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检查预习

情景创设

导入新课

1、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

2、揭示课题:《回乡偶书》 释题:回乡偶书(回到家乡,偶然遇到一件事,心中有些感想,就把它写下来。)

新课传授

探索研究

1、自由地大声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生划出生字,师出示字卡。“同学们看看这些字词读准了没有?”

指名读——小老师带读——齐读

3、指名读字;师:“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

4、同桌互相读全诗:听一听字音读准了没有?

5、指名读,生评议。及时表扬。

1、说说哪些词的意思你不懂,师作上记号。

2、遇到不懂的地方怎么办呢?(生自由说)

3、师帮助归纳:老师给大家三条求助方法:

1〕看课文插图,用心思考;

2〕查学习古诗的工具书;

3〕求助学习古诗的高手或者求助教室里的老师。

4、生开始自主学习,老师也和你们一起学习。

5、指名说说自己的收获,比比谁知道的最多。重点词句教师板书。

乡音:家乡的口音,方言。

无改:没有改变。鬓毛:鬓角的头发。

相识:互相认识。何处:什么地方,哪里。

6、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每行诗的意思。

1、想想作者贺知章此时的心情。

2、生自由练习。

3、指名读,生评议。(师提示,为了表达情感,我们还可以加上动作。)

4、生再试读。可以站起来,自由加动作。

1、师指导书写“乡、改”;

师范写“乡”,生仔细观察。想想它和我们学过的哪个部首有些相似。

师范写“改”,生分析其字形。

2、生描红书写。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感情导入。

2、从题目知道了什么?

4、这首诗就如大家所说的,诗人带着喜悦、忧伤的复杂感情写了下来。

二、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1、诗写了什么呢?下面自已先读读诗句,把诗中的每一个字音读准,诗中有三个生字,特别要把它们读好,读得流利了就可以停下来了。

2、谁来读?检查个人朗读(四五个学生),教师从旁鼓励、指导。

3、小组各读一句。

三、合作解决,读懂诗意。

1、诗中描写了一件什么事?

2、你读懂了什么?在小组中说说诗句的意思,可以说读懂某一个字,某一句诗的意思,也可以提醒同学们特别要注意哪些字词。

3、师生交流。

解决第一二句诗。

(1)哪个同学来读读第一二句诗?

(2)从第一二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还要同学们注意哪些字词?为什么?

(3)教师注意抓紧第二句诗讲解。谁能用一个关联词语放进这句诗中说说?(虽然--但是)。

(4)再读一读,把这句读好,可以在第二句诗前加上叹一口气再读。

(4)五十多年了,现在就要回到家乡了,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心里是多么感慨啊!我们把作者的心情在朗读中表现出来吧,再把一二句诗读一遍。

解决第三四句诗。

1)哪个同学来读读第三四句诗?

(2)谁知道这两句诗说了什么?

(3)第三四句我们不多讲了,用演吧。谁能来饰演一下诗中的贺知章?儿童?为什么小童问客人?诗人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想象一下来表演。

四、学过这首诗了,你可以感受到作者这次回到家乡是怎样的一番感受吗?

五、我们背一背这首诗,可以背的用背,不能背的用读也可以。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1、认识2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热爱家乡。

重难点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检查预习。

情景创设。

导入新课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

2、揭示课题:《回乡偶书》 释题:回乡偶书(回到家乡,偶然遇到一件事,心中有些感想,就把它写下来。)。

新课传授。

探索研究。

二、初读古诗,读准生字词。

1、自由地大声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生划出生字,师出示字卡。“同学们看看这些字词读准了没有?”

指名读——小老师带读——齐读。

3、指名读字;师:“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

4、同桌互相读全诗:听一听字音读准了没有?

5、指名读,生评议。及时表扬。

三、再读古诗,运用自学方法,品词析句。

1、说说哪些词的意思你不懂,师作上记号。

2、遇到不懂的地方怎么办呢?(生自由说)。

3、师帮助归纳:老师给大家三条求助方法:

1〕看课文插图,用心思考;

2〕查学习古诗的工具书;

3〕求助学习古诗的高手或者求助教室里的老师。

4、生开始自主学习,老师也和你们一起学习。

5、指名说说自己的收获,比比谁知道的最多。重点词句教师板书。

乡音:家乡的口音,方言。

无改:没有改变。鬓毛:鬓角的头发。

相识:互相认识。何处:什么地方,哪里。

6、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每行诗的意思。

四、自读感悟,体验作者的情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1、想想作者贺知章此时的心情。

2、生自由练习。

3、指名读,生评议。(师提示,为了表达情感,我们还可以加上动作。)。

4、生再试读。可以站起来,自由加动作。

五、学写本课生字。

1、师指导书写“乡、改”;

师范写“乡”,生仔细观察。想想它和我们学过的哪个部首有些相似。

师范写“改”,生分析其字形。

2、生描红书写。

《回乡偶书》《赠汪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2、有感情朗读课文,学会吟唱并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

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诗中的感情,并有感朗读。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

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背诗导入。

1、古诗展示。

2、读诗题。

1、请同学展示。

2、板书课题。

1、吟唱背诵古诗。

2、同师书空、读课题。

提高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

二、初读识字。

1、认识5个生字。

2、会写3个生字。

1、指名读文。

2、出示生字卡。

3、指导写字。

1、圈出生字。

2、随文识字。

3、离文识字。

4、说识字法。

5、练习写字。

通过随文识字、离文识字、汇报识字、指导写字来完成识字、写字任务。

三、平仄读诗。

1、指导朗读。

1、平仄规律教读。

1、平仄规律跟读。

增强读诗的兴趣,为后面解诗做铺垫。

四、朗诵感悟。

1、理解诗意。

2、感悟诗情。

1、引导学生看图、读诗,思考诗意。

2、师根据学生汇报点拨。

1、看图、读诗。

2、同桌交流。

3、学生汇报。

4、有感读诗。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自主学习诗意,感悟诗人所表达情感,激发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

五、吟唱背诵。

1、学吟唱、会背诵。

1、播放吟唱曲。

1、学习吟唱。

2、背诵古诗。

六、布置作业。

1、搜集思乡古诗。

2、完成写字。

板书:

贺知章。

思乡。

一、背诗导入:

1、背诵、吟唱。

师:同学们,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积累了很多首古诗了,谁来给大家展示一下?(学生展示)。

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识字。

1、圈出生字词。

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115页,要求:自由朗读,圈出课文中不会和难读的字词,用自己喜欢的办法解决它,并多读几遍。(生自由朗读)。

2、随文识字。

(指名2-3个学生读诗,适时指导读音)。

3、离文识字。

师:了不起,都读对了。现在老师把这些生字抽出来你还认得吗?请你快速并高声地喊出他们的名字?(出示生字卡)衰,古人还把它读成“催”

4、指导写字。

师:这里有三个生字,谁有好办法记住它们?(说方法、说组词)。

5、识字后读文。

师:生字都解决了,相信这一次读诗同学们一定比上一次有进步。(生齐读)。

三、平仄规律读诗。

1、平仄规律教读。

师:有进步!其实,古人读诗非常地好听,像唱歌一样,有高低起伏,有快慢停顿。这首诗古人是这样读的(课件出示读法)请看屏幕,画竖线的地方我们的声音要读的短促一些,画横线的我们读得长一些,听老师来读一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谁能像老师一样来读一读这一句?(指名1-2个,其他跟读)。

2、师手势指导。

老师用手势来帮助你。(教两个学生,大家一起来读这一句)剩下的一句请同学们自己试着读一读。(指名读,一起读)。

四、朗读感悟。

1、小组合作,理解诗意。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诗讲的是怎样的一个故事么?请同学们结合插图再读一读这首诗,把你读懂的地方同你的同桌说一说。(师下去指导)。

2、学生汇报,师相机点拨。

2、客:(谁在笑谁啊?)客指的是谁啊?(贺知章)贺知章是家乡的人,却被孩子们当成了客人,你们知道诗人当时的心情么?(难过)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诗人介绍:作者三十七岁离开家乡,来到千里之外的京城求学,可这一走就是几十年呀,今天再回到思念已久的家乡时,已是满头白发的老人了。)。

师:诗人86岁回到家乡,被当成了客人很难过,亲人都已经不再了,但是贺知章依然选择回到家乡,他对家乡是多么的热爱啊!

同学们,贺知章86岁高龄了,当时又难过,又激动,他能够这样高声地喊么?(师带)。

五、吟唱背诵。

师:贺知章当时读着读着就情不自禁地唱了起来,师吟唱,播放音乐。

六、布置作业。

师:就在刚才,我们一起感受了唐代贺知章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也分享了大家对这首诗的感悟。其实,热爱家乡这一千古不变的情怀,还体现在许多的古诗佳作中。我们熟悉的有《静夜思》、《渡汉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请同学们回家后搜集积累。还有剩下的两个字课后写完。

古诗《回乡偶书》《赠汪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能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培养初步理解古诗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自学、指导理解古诗大意,背诵古诗,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

情意目标:体会同学之间的真挚友谊,懂得珍惜友谊。

二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积累词汇;提高阅读能力。

三教学思路:让学生在诵读中识字,通过多读,和生字见面记字形;尝试按理解交流发现不懂的词语指导加深理解的'流程学习古诗。鉴于二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不需要理解的太深,能力古诗的大意就行。

四课前准备:生字卡片。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授课时间。

第一课时。

一指导预习,读熟两首古诗,在读中和生字见面,自学生字。

二检查识字情况。

1出示卡片,认一认。

踏、客、赠、汪、舟、欲、踏、潭。

2说说自己是怎么记这些字的。

3边读边找诗中的生字,和新朋友打个招呼。

三由生字找出诗句,再理解诗句。

1指名认客、何,这个字在哪句诗里面?读出句子。在诗里面指的是谁?贺知章为什么是客?真的是客人吗?从哪里看出来的?(抓回乡理解课题,过渡到第一句。

从哪里回来?去干什么了呢?(简单介绍诗人生平)。

现在回到了老家,为什么被村上的孩子们当成了客人呢?(过渡到第二句)理解乡音无改鬓毛衰。

读一读,谈感受,想一想诗人回乡的心情。

1认生字赠,理解意思。汪伦是谁?介绍汪伦和李白的友谊。

2读一读,说说自己理解了什么。

3抓重点字理解诗句。舟:小船;将欲:将要踏:踏拍子不及:比不上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4再读,体会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演一演,深化理解。

老师和学生合作演一演《回乡偶书》,体会鬓毛衰笑问等词。学生合作演一演。

五背诵古诗,指导学生读出抑扬顿挫。

六作业:

1熟背古诗两首。

2提高:搜集李白和贺知章的诗,背一背。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少小老大。

相见不相识。

《赠汪伦》依依惜别之情:深千尺不及清。

《回乡偶书》《赠汪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偶鬓衰三个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2、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忧伤之情。

教学重点:

1、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2、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难点: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相关材料和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学:以故事导入。

师:就在这万分感慨之时,老人写了一首诗,板书《回乡偶书》那么这位老人是谁呢?

生:贺知章。

二、自学:

(一)整体感悟:

1、生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师读古诗,然后让学生评价一下老师的朗读。

2、学生划出轻重音,节奏。再读古诗,师生互评。

(二)自学:

自学古诗,看看从诗中你能感受到什么?生自学三分钟。

三、点学:

汇报自学情况。

学生a:我从“少小离家老大回”中感受到了诗人贺知章从小就离开了家,到了很老的时候才回来。

板书:回。请你带着这种感情读读这句诗。

学生b:我从“乡音无改鬓毛衰”中感受到了他的家乡口音没有变,但两鬓已经白了。

点拨:同学们,贺知章回到家乡后,头发都白了,模样发生了变化,你从哪还能了解到。

指导书写“衰”并与“衷、哀”进行区别。

点拨:看图想像,孩子们和贺知章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指导感情朗读。

追问:那我想再问问你们,为什么几十年后作者还要回到家乡来呢?

总结: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生答。

师小结:是啊“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树离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少小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什么都可以改变,但没有改的是他的一口乡音,不能变的是他的那颗思乡之心,那种思乡之情。就让我们大声地把他的那种思念之情读出来吧,齐诗古诗。

四、拓展:

五、总结:

播放诗歌《回乡偶书》,听着这动人的旋律,相信你们不仅仅把诗意理解了,更懂得了诗人贺知章那份念念不忘的思乡之情,孩子们,如果你懂了,就用你的声音大声地告诉我,齐读古诗,结束本课。

六、板书: 。

〔唐〕贺知章。

老大回。

鬓毛衰。

(思乡情)。

古诗《回乡偶书》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版块的内容。本版块的主题是:乡情、友情。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的大诗人贺知章。这首诗是在他辞去官职,告老返回故乡时所做,一共写了两首:本首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这首诗,是唐诗中的极品,它流传之广,应用之多,影响之深。贺知章一生仕途顺利,告老还乡时,可以说是”衣锦荣归.但诗人没有描写那些为世俗所羡的情态,只是刻画一个久客回乡的普通人的真情实感.教学时,要使学生把诗句读通读顺,感悟诗歌情境,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一要求,结合本版块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对本课进行设计。中年级学习古诗应有别于低或高年级,中年级学习古诗应有所侧重,重在抓住重点字词引发想象,重在感悟诗境情感体验。本课我采用读通—理解—想象—体会—背诵的学习方法教学。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目标:学会偶鬓衰三个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能力目标: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情感目标: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忧伤之情。

教学重难点: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相关材料和课件。

教学环节:

一、谈话导入。介绍背景。

二、揭示题目。据题质疑。

三、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四、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五、朗读升华。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

〔唐〕贺知章。

老大回。

鬓毛衰。

(思乡情)。

盛时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读唐诗,或为其鼎盛的岁月而喜;或为其惨淡的人生而悲;或为那大漠孤烟征战将士的思念所动;或为那直下襄阳的欣喜所感染。唐诗是一页页历史,是一幅幅动人的画面。而这首《回乡偶书》更是唐诗中的极品,流传之广,应用之多,影响之深,是一副有声有色的写意画。

一、教材分析和处理:

1、教材位置、内容、特点。

《回乡偶书》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中的一首古诗,这首古诗被安排在第六组课文中。这一组课文主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实现情感熏陶,培养美好情操的依托。

这首诗主要写了诗人回到久别的家乡时的喜悦与感慨,生动含蓄,富有生活情趣。诗中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我们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却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从而使学生感悟到诗人眷恋故土强烈而复杂的情怀。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目的:一是积累古诗词,让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古诗的理解和感悟,懂得热爱家乡,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2、教学目标的制定。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低年级的阅读要求,结合单元训练重点及诗文特点,按照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认识“客”“何”两个字,能够正确书写。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抓住重点词句,在反复品读中理解领悟诗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操。

3、重、难点的确立。

古诗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对于小学二年级学生来说,对古诗的理解比较有难度,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情境,将学生吸引到古诗的意境中来。因而,教学重难点确定为:理解诗意,体会诗境。

二、说教法、学法。

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现代语文教学的一项根本任务,不仅对学生在校内学好语文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对他们的终生学习、终生发展,都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学生学法的掌握,是通过教师的教法来转化生成的。所以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力图体现“教法学法化”。

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品读,促进表达的过程。为此本课我主要采用朗读探究、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的方法。并有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情境再现。

(一)设计理念。

1、着眼于《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体味古诗的内容和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教学中努力体现自主性、实践性,以理解诗句、想像诗境、感悟诗情为教学重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2、力求“重文本”而又“超文本”,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和空间,将学生从课内引向课外,主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和文化积累。

(二)过程安排。

古诗篇幅短小精悍,字面上的涵义是有限的。在教学古诗时,如果直奔主题,就会很容易让古诗的教学变成学生被动的应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所学的内容也总是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为了让古诗的教学内容变得丰满,教学过程变得精彩有趣,我将教学过程划分成以下几个环节:第一环节:诵诗文,创诗境.第二环节:知诗人,解诗题.第三环节:明诗意,悟诗情.第四环节:融诗境,陶其性.

第一环节:诵诗文,创诗境。

在导入环节,我利用课件出示几张图片,让学生能用相关的古诗描述景象,通过看图说诗句,让古诗走近生活,启发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古诗,感受古诗独特的魅力。

第二环节:知诗人,解诗题。

课前布置学生查询古诗作者资料,不仅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还为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有一个很好的铺垫。通过学生的汇报交流,课件出示相应的作者资料,让学生体会到作者贺知章为人旷达,不慕名利,其诗作通俗清新,自成一格。

古诗词中有很多篇目都是感情至深的名篇,诗人在诗中或喜或悲或哀或怒,都是真情流露。从故事的创作背景中去捕捉诗行中的感情形象,去细致入微地感受它们。了解了古诗的创作背景,就能把其中蕴涵的情感揭示出来,从而激活自身的情思和联想,这样诵读就更加充满激情,既感动自己又感动别人。

第三环节:明诗意,悟诗情。

1、初步感知,自主识字。识字是阅读的基础,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在教学过程中,课件出示生字,学生利用不同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达到识字的目的,为理解课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细读品味,感悟理解。古诗因时代久远,语言精练,表达简洁,意蕴深长,学生的领悟是有限的。学生对古诗的主题思想、感情、意境、韵味的感悟,需要日后来咀嚼,需要人生阅历来丰富。所以不必逐字逐句地进行串讲和赏析。在这一环节主要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学生读诗,自主交流读书感受。

(2)指名朗读,理解古诗含义。重在理解“乡音无改鬓毛衰”,使学生体会到诗人以不改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抒发了诗人久而愈深的乡土之情。从而让学生在反复品味诗歌中悟诗情、品诗意,并将这些感受内化成丰富的情感,以突破教学重难点。

(3)质疑问难。“学贵有疑”。“疑”之所以可贵,就是因为它是大脑思考、分析的产物。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而告终的。我事先根本无法完全预料孩子们会说些什么,会问些什么。这就要求我们在上课时必须倾听孩子们的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话,捕捉孩子们身上的火花,根据学生的认知,随时调节课堂教学结构,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诵读诗文,体会诗境。诗词的诵读讲究韵律、节奏感极强,尤其是格律诗,对仗工整,平仄押韵,节奏分明,读来琅琅上口,具有美的旋律和谐之感。加上背景音乐展示配画,在此意境中吟诵,对孩子们更是一种美的熏陶,悟文而移情,读文而抒情,真正进入情动辞发、情景交融的境界。

第四环节:融诗境,陶其性。

语文教学应在情感上下工夫,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理解诗文后用一句话或一首诗抒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更有利于学生有效地吸收语言、转化语言。

面对陌生的学生,面对鲜活的生命个体,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会传递出他们独特的感受与体验,作为教师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及时把握有效信息,让渗透于教学流程每一个环节的评价充满生命力,会给课堂带来末曾预约的精彩。所以在进行教学评价与教学反馈时,力求:用心倾听,真情投入;恰如其分,画龙点睛;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三)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微型的教案,我用抓重点词语的方法,设计了新颖的板书,有助于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体会情感,对整堂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孩子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也许会对“乡音无改鬓毛衰”难以捉摸,也许会对“笑问客从何处来”产生会心的微笑。

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需要做到两点:一是把学生带入情景,让学生想像着读,让学生在情景中自由表达。二是需要借助一定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让学生和前面的诗句进行对比诵读。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一、教材说明及目标简介:

古诗《回乡偶书》是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出版社出版的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八课《古诗二首》中的一首古诗,根据课标要求特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6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韵律、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3、提高诵读和阅读理解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会自主识字和自主感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及对人生的感慨。

二、教学过程实录及评析: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挂图。

师问: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有什么人?他们是什么时候的人?

生:图上有树有房子,像是一个村庄。

生:图上画了一个老人,背着包,好像从外面回来。

生:图上还画了一个妈妈带着一个小女孩,他们看到了这个老人。他们三个人都好像是古时候的人。

2、师小结:

大家都观察得非常仔细,图上画的这位老人叫贺知章,是我国唐代的大诗人,这个地方就是他的家乡,贺知章80岁时,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写下了著名的古诗《回乡偶书》。

板书课题:回乡偶书(唐)贺知章。

3、师:现在你能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生:诗人回到了家乡。

生:我不知道“偶书”是什么意思?

师:偶:偶然,书:写。

偶书:偶然写下的。

师质疑:诗人回到家乡是因为什么才偶然写下了这首诗呢?让我们一起来读古诗。

评析:

通过观察挂图,通过对诗及作者背景的介绍,使同学们一下子进入了古诗的情境之中,为后面的学习做辅垫。

(二)朗读古诗,读准读出韵律。

1、同学们自由读古诗。

2、检查反馈。

指名读、评价:

生:他把鬓毛衰shuai,读成了鬓毛衰cui。

师:这个“衰”字,在古时候时读cui,现在,我们把它读shuai衰老的衰。

这首古诗里,除了“衰”字,还有几个生字,你都能读准吗?

3、出示生字、词、句认读:

少——少年——少小离家老大回。

鬓——鬓毛——乡音无改鬓毛衰。

衰——衰老。

客——客人。

何——何处——笑问客从何处来。

评析:

生字的教学仍是我们二年级的重点,多跟生字见面,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是识字教学的关键。

生:有四行,每一行七个字。

师:像这样的古诗,我们叫它“七言绝句”,像这样的“七言绝句”该怎么读呢?

5、老师范读。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指名读,齐读。

6、我们以前学过的诗,还有哪些是“七言绝句”,谁来背背?比比谁背得好。

生:《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芦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生:《村居》(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鸠。

……。

评析:

古诗的朗读不同于课文的朗读。它的特殊的结构、文体使它有了特殊的读法,那就是诗的韵律和节奏,通过古诗文体分类的简单介绍,使学生了解其节奏,对他们今后学古诗很有帮助。

(三)自主感悟,品读体会。

1、自由读古诗,了解诗意。

2、小组讨论交流:

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3、全班交流,感悟诗意。

生:我知道了“少小离家老大回”就是说诗人小时候离开了家,老了又回来了。

师:讲得真不错,请大家仔细找一找:在第一行诗中有几对反义词?

生:少——老。

生:小——大。

生:离——回。

师:一少一老,一小一大,一离一回,整整几十年了,变化大不大呀!

生:大。

师:从哪儿看出来?

生:鬓毛衰。

师:鬓毛在哪儿?摸一摸。

师:谁来说说“鬓毛衰”的意思。

生:老了,头发白了。

师:同学们,假如你是诗人,回到久别的家乡,心情会怎样?

生:高兴。

生:激动。

品读一、二行: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指名读、齐读。

师:你还知道哪句诗的意思?

生:我知道第二句的意思:小朋友看见了诗人,不认识他,笑着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师:说得真好。质疑:为什么不认识他呢?

生:因为诗人离开家乡时,这些小朋友还没出生。

生:诗人小时候的小伙伴现在也老的老,死的死了。

师:难怪儿童相见——。

生:不相识。

师:笑问客从——。

生:何处来。

师:小朋友把谁当成了“客”?

生:诗人。

师:诗人是客人吗?如果你是诗人,心里会怎么想?

生:伤心。

分角色演一演:想想,他们之间会说什么?

生(小朋友):老爷爷,请问你是哪里人?从哪儿来呀?

生(诗人):小朋友,我也是这里的人,我很小的时候就离开家乡了,现在终于回来了。

品读三、四行:(读出伤心、无奈)。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指名读、齐读。

4、教师小结:是啊!历经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诗人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家乡的小朋友已经不认识他了,真是感慨万千啊!

5、再读古诗,读出韵味,读出感情。

自由读、男女赛读。

评析:古诗重在诵读,在充分让学生的自读感悟的基础上,抓住“少—老、小—大、离—回”三对反义词及“客”字的引导感悟,学生一下子把握整首诗,一切水到渠成。

(四)积累背诵,拓展延伸。

1、自由背诵。

2、引背。

3、完整背。

4、出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外积累。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评析:

由课内到课外,不为教而教,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使中华传统文化能很好的传承下去。

三、总评及反思。

上完了整节课,感觉学生学的轻松愉快,教师教得轻松愉快,古诗的教学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开放的富于情境的学习环境。

古诗所描述的是古时候的人和事,是浓缩的几个字,十几个字,必须借助图画等有效的辅助手段,创设诗中描述的情境来帮助学生理解,通过看、读、说、演等一系列的活动来体会感悟。

2、突出以读为本,落实“读准——读出韵律——读出感情”三部曲。

在读中巩固生字,在读中了解内容,在读中体会情感,个别读、范读、齐读、赛读、引读多形式、多方法,一切尽在读中。

3、抓住“诗眼”,突出学生自主。

诗意的理解是古诗教学的难点。因此,教学中切忌老师包替讲解,而应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让学生在充分读的基础上理解感悟,再抓住“诗眼”,引导点拔,学生方能把握。

古诗《回乡偶书》《赠汪伦》教学设计

这两首诗都是唐诗中的极品。它们流传之广、应用之多、影响之深,都难以估量。

也许,孩子们会对乡音无改鬓毛衰觉得难以捉摸,却对笑问客从何处来产生出会心的微笑;也许,孩子们会对桃花潭水深千尺充满神往,却对不及汪伦送我情感到难以置信。

《回乡偶书》里那个老人家,面对故乡的小顽童,在感叹时移世易之余,涌现在心头的或许是那鞍马困顿的人生旅途,是那故乡的清风明月,是那童年时听到的儿歌、吹起的牧笛,是少小离家老大回时急切的足音贺知章一生仕途顺利,年逾八十告老还乡时,玄宗皇帝亲自作诗送别,还将镜湖赐给他,太子和百官为他饯别,可以说是衣锦荣归。但诗人没有描写那些为世俗所羡的情态,只是刻划一个久客回乡的普通人的真情实感。这一点与史籍记载贺知章一生临达豪迈、不慕荣利是一致的。

《赠汪伦》里的李白和汪伦,桃花潭水和踏歌声,将欲行和送我情,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有形有情的写意画;桃花盛开,潭水轻漾;轻舟欲行,踏歌声起。这是一幅多么令人刻骨铭心的画面!这是多么真挚而动人的送别!

二、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友情。

三、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在语境中整体认读。

第一步:通读课文,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圈画出不认识或觉得容易读错的字。

第二步: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认读生字。提倡学生自主认读,教师注意纠正。

2.调动生活体验识字。

第一步:调动生活体验,获得字音形象。如,家里来了客人的客,体育课上原地踏步的踏。

第二步:由口语上升到书面语。即将学生平时生活中听到或看到的词汇转换成课文中的文字,降低识字难度,加强意义识记。如,无可奈何、如何、何奶奶;泪汪汪、汪老师、一叶小舟、风雨同舟;踏青。

第三步:创设生活情境,利用课文语境,综合运用生字词。教师可以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利用课文出现的语言文字,进行口语交际或书面交流。如,根据赠的意义说几句话;描述你见过的或想象到的潭的情景。

3.指导写字。

在认读和写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识字、写字的规律。如,各-客;河-何。本课要求写的字较少,可以逐个指导。舟字的笔顺是:乘、客二字的撇捺要伸展开。客字的宝盖儿不要写得太宽。音字的第二横应当写长一些,突出主笔。书写何字右边的可字时,横要长些,口尽量向左,竖钩的起笔处不要写在横的末端。

(二)朗读感悟。

古诗因时代久远,语言精炼,表达简洁,意蕴深长,学生的领悟是有限的。学生对古诗的主题思想、感情、意境、韵味的感悟,需要日后来咀嚼,需要人生阅历来丰富。我们不必逐字逐句地进行串讲和赏析。

1.感悟诗歌情境,合理指导朗读。

《回乡偶书》这首诗写自己回到久别的家乡时的喜悦与感慨,生动含蓄,富有生活情趣。首行点明是回乡之作,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句中自对,突出了诗人离乡之久,回乡之晚,概括地写出了自己四十多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朗读时,可以把语速放慢一点。

次行乡音无改鬓毛衰,承接上句,写自己的衰老之感。漫长的岁月,催老了自己的容颜,然而乡音仍然不改。诗人以不改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抒发了自己久而愈深的乡土之情。朗读时,可以突出语音语调的变化。无改读得昂扬一点,衰读得起伏一些。

三、四行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写儿童问话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面。由于久客他乡,家乡的孩子都不认识他,把他当作远方来的客人,围上来有礼貌地加以询问。笑问客从何处来一句极为精彩,只要稍加想象,儿童天真活泼的神态及诗人微微感到惊讶之后不觉有些好笑的感情变化,便会浮现在读者眼前。朗读时,可以读出儿童般的`天真浪漫来。

《赠汪伦》这首诗前一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乎意料之外,朗读时出要读出意外的语气来。

后一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深情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作者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

教学时可以突出下面几点。

1.突出范读。

教师用自己的感情朗读来感染学生,感动学生,为学生提供可资借鉴和模仿的声音形象。

2.创设情境。

3.品味语言。

示例一: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笑能不能改为请问客从何处来?

示例二:忽闻岸上踏歌声中的忽字能否换成才可又?

4.诵读积累。要求当堂熟读背诵。

(三)实践活动。

举行诵读表演:将这两首诗改编成简单的情景剧,排练演出。改编、排练、布景、表演等都由学生自主完成。

片断:指导朗读、实践活动。

(一)指导朗读。

1.朗读全诗,说说读后感。

2.熟读全诗,感情朗读。

(1)自由读:把两首诗读正确,读通顺。

(2)个别读:要求读流利。

(3)范读:让学生在读流利的基础上,感受一下老师的感情朗读,以范读带朗读。

(4)学习感情朗读:要重点体会老大、衰的语调,要读出笑的形象来,读出忽的速度感、意外感。

3.积累巩固。

(1)自由背。

(2)限时背:限两分钟,看谁背得快。

(3)比赛背:小组赛、个人赛,看谁背得好。

(二)实践活动。

五、资料袋。

1.注释。

踏歌古代的一种边歌边舞的艺术形式。舞蹈时成群结队,连臂踏脚,配以轻微的手臂动作。现在,苗、瑶、纳西等民族还有这种舞蹈。到这些地方参观游览时,一般都会有这种表演,游客也可以参与其中,现学现跳。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多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

衰疏落。

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这首诗就是赠给他的。

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2.典故:《十里桃花,万家酒店》。

汪伦非常敬佩大诗人李白的才华,特别想请李白到他家住一段时间,但是又不知道怎样才能请到李白。李白这个人不怕皇帝、不怕官、不爱钱,一生喜欢的就是游山玩水、喝酒、写诗。汪伦根据李白的个性特点,写了一封请帖送到李白手里,上面写着太白先生:这里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不妨择日光临寒舍共赏桃花,共谋一醉。

李白一看十里桃花、万家酒店八个字,眼睛都瞪大了。心想,世上竟有这样的地方?便应邀来到汪伦家。

到了汪伦家之后,每天,汪伦只是陪李白渴酒,向李白请教作诗的学问,带着李白在村子周围看看,连十里桃花,万家酒店提都不提。李白急了,反复要求去赏十里桃花,去万家酒店。汪伦被逼得没办法,只好对李白说:这些地方你都去了。李白被搞得摸不着头脑。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及家长开放活动反思

贺知章老爷爷在他十几岁的时候就和父亲离开家乡去外地上学了,虽然有的时候吃不饱穿不暖,但他十分刻苦,最终做了大官。在他83岁的时候,终于回到了他离开了50多年的家乡,写下了《回乡偶书》这首诗。

一、齐读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回到家乡偶然遇到一件事情,心里有些感想就写下来)现在咱们来看看诗人回到家乡遇到了一件什么事?首先,咱们自由朗读这首诗,同学们想想读古诗应该怎么读?出示成语"抑扬顿挫"解释词义.

用这样的方法读,那么遇到读不懂的怎么办呢?

好了,有了这些好办法,那咱们就一起学习吧,比比谁的收获多。

老师刚才也和同学们用了一样的方法学习,现在我先汇报一下。同学们可以汇报你的朗读成果也可以是你读懂的内容。

二.刚才同学们表现的很出色,为了奖励大家,教给同学们一个新字“客”。古诗中也有一个带有“客”字的句子,谁能读一读。书写“何”字,解释字义。

那么“客”指的是谁呀?他真的是“客”吗?从哪里看出他不是“客”的。

原来他不是客人,也不是来,而是回到家乡呀。

四.一首诗就像一首好听的歌,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之后,那么这首诗究竟是一首快乐的诗还是一首忧伤的诗呢?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背一背。

五、同学们读出了诗的韵味,看来是体会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你还知道哪首诗是写思念家乡的。

六、“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现在同学们可能还体会不到离开家乡的心情,等你长大了,到外地工作了,再回到家乡的时候这种感觉就会更深了,现在就让我们带着浓浓的思乡之情再读一遍。

偶遇一位年轻的母亲,扶着自己的儿子学走路。刚学走路的孩子,他没有掌握走路的方法,这对于他来说,是人生全新的课程,他需要母亲的帮助,那位年轻的妈妈就帮助自己的儿子学走,走了一段之后,孩子似乎想挣脱母亲的双手,自己要试一试。探索是难的,但巧的是,孩子居然知道扶着墙走,孩子可能感觉自己本事更大了,干脆试着离开墙的帮助,自己走。啊,他成功了,母亲蹲在身后叫他:“我的宝宝,你真棒!”孩子回过头来,如水清澈的双眸里尽是成功的喜悦,孩子转身朝母亲走过来,母亲给他鼓掌,可能孩子太激动了,他跌倒了,可是他没有一点迟疑和哭泣,爬起来接着朝母亲走去。我感叹于聪明母亲坚信他的儿子能行,所以选择放手;,我感动于孩子主动,独立,执著,自信的学走,所以,放手,也是一种精彩!

从这节课中,我发现了孩子们是那么有自己的想法,那么有自己的创造,在真实的有情境的实践中,孩子们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锻炼,他们把自己对文本的个性体验,淋漓尽致的表达在自己的表演中,这个表演里有他们自己的见解,体验,积累和创造,而这些正是我们新课程改革所极力倡导的。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回乡偶书》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在老年回到家乡后,感到时光飞逝而写下的一首古诗。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一、二句,诗人置于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环境中,心情难于平静。首句写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次句写自己的“老大”之态,暗寓乡情无限。三、四句虽写自己,却从儿童方面的感觉着笔,极富生活情趣。诗的感情自然、逼真,内容虽平淡,人情味却浓足。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细品诗境,别有一番天地。全诗在有问无答中作结,哀婉备至,动人心弦,千百年来为人传诵,老少皆知。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第一学段应该“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这就从方法步骤(诵读古诗,理解诗意)与培养目标(获得情感体验,有感情地朗读)两个互相联系、螺旋上升的方面,为低年级古诗教学设定了阶段性目标。据此,第一学段教学的重点是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语感。应用板块式教学设计思路,将教学设计成四大板块:情境导入——朗读感悟——情感升华——拓展延伸。

1.认识“偶、鬓、衰、客、何”等5个生字,会写“客、何”两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在读诗、悟诗的过程中,懂得热爱家乡。

认识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搜集有关思乡的古诗,并读一读。

一课时。

板块一:情境导入。

1、播放歌曲《静夜思》,谈话:李白在思念谁?(家乡、亲人、朋友……)。

3、“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漂泊在外的游子,谁不在思念自己的家乡?公元744年,一位86岁的老人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这时,距离他中年离乡已经有50年了。五十年了,踏上故乡的土地,他思绪万千,随笔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名作——《回乡偶书》。

4、简介作者,理解诗歌题目的意思。

板块二:朗读感悟。

1.范读。

2.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3.指名读,强调生字读音,相机指导书写“客”、“何”。

4.结合注释理解古诗大意。

5.学生交流。

6.指导诵读、表演。

板块三:情感升华。

1.“少小离家老大回”,五十年了,诗人迈着蹒跚的步履回到了家乡,看着亲切的乡邻,听着熟悉的乡音,这位86岁的老人心潮澎湃,又写下了一首《回乡偶书》(二)。

2.指名试读,自由读,齐读。

板块四:拓展延伸。

1.故乡,是每个人心里的一盏灯,这盏灯,亮在李白的心里,亮在贺知章的心里,也亮在无数游子的心里。从古至今,正是这盏灯,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不朽的诗篇。

2.齐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泊船瓜洲》。

板书设计。

少小离家乡音无改。

热爱家乡。

《回乡偶书》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在老年回到家乡后,感到时光飞逝而写下的一首古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热爱。教学伊始,我用了耳熟能详的、同样表达思乡之情的《静夜思》创设了情境,把孩子们带入了思乡的氛围之中。低年级的古诗教学,重点在于读,所以,教学中,对于古诗意思的理解以孩子的自读自悟为主,教师只是简单点拨。同时,利用表演,让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寻味的情感,深深地印到学生的脑海里,教学效果良好。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