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色彩装饰画教案 变写生画为装饰画教学反思(通用5篇)

时间:2023-09-24 00:46:47 作者:书香墨 最新色彩装饰画教案 变写生画为装饰画教学反思(通用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色彩装饰画教案篇一

装饰画对于学生来说,即熟悉又陌生,他们虽然在生活见过,却很少仔细观察过,因而在课堂上我把观察、感受作为本课的重点。如欣赏部分,我花了很多的时间收集各种各样的废旧材料,制作一些各种形式的装饰画,再加上一些优秀作品供学生欣赏。通过学生直观的观察、触摸感觉各种材质的形态、色彩、肌理等特征,更进一步了解到合理的利用一些废旧材料,制作出来的装饰画的确感觉很美,学生眼界大开了,思维打开了,更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他们都能积极讨论发表个人的看法与设想:“利用什么废旧材料制作什么、利用材料的什么特征来创造什么样的装饰画。

在教学环节设计上,我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课堂结构严谨、清晰、层层推进。先让学生了解、观察身边的废旧材料,再来出示欣赏利用这些材料制作出的装饰画,感受只要会应用材料特点、图案设计比较新颖,都会出现让人意想不到的美的效果,以身边的看不起眼废旧材料来引到一些其它材料的边角余料,如果做有心人,这些材料会做得更精美、更漂亮。在作业部分,我打破以往美术作业的模式,将独体完成的作业改成合作完成的作业。首先让学生举手谈一谈自己准备了哪些废旧材料,是如何应用这些材料的特征,设计制作装饰画,然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大家谈一谈,如何应用大家准备的材料来进行创作更好、更美的装饰画,这样由个人设计,到集体出谋划策,完成更好的作品,这样即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发挥了集体协作的意识,课堂教学设计由浅入深,由抽象认识到具体的认知规律。

在教学方法上,我以启发,诱导为主,注重学生学习的探究和合作,如在观察、分析各种废旧材料的形态、色彩、肌理等特征时,我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兴趣,提出问题:“你对哪些废旧材料感兴趣?利用它能制作什么内容的装饰画?“这样的方式激活学生思维,诱发积极的言语应答。

探究性学习是选修课学习的主要方法,怎样利用废旧的材料设计什么内容的装饰画是他们很感兴趣的内容,在他们眼里装饰画是很美的,怎么可能是一些废旧的材料呢?在学生观察分析中,我把废旧材料分了一个类别,在黑板上展示了各种类别的废旧材料制作的装饰画让学生对照性的观察分析,废旧材料的确能变废为宝,制作出漂亮的装饰画,这种边观察、边分析、边讨论学生都能全心地投入,主动地学习,积极性非常高,学习的效果也比较好。从教学中我看到学生的想象力是惊人的,只要给他空间、时间,他们就能插上想象的翅膀飞翔。其实一开始当我说你觉得怎么好看就怎么装饰时学生还有点怀疑,有的问“我可以随便画吗?”我说可以啊,他们可兴奋了。在整个活动中我没有增加任何的要求,只是根据学生的想象给予技能上的指导。由于学生在画自己的所想,所以作画时显得特别愉悦,也就是在这样的气氛中产生了那么多的创意,我也受益非浅,有的学生的设计我还没有想到。

通过本期的教学实践,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感觉到现代美术教学要敢于打破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通过探索、交流、表现、评价等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开展美术活动,鼓励探索学习,合作学习,让学生在探索中增长才干,发展个性。

我想作为一名老师应当不是我说你做,唯师唯书,而要善于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独立思考,产生自己的思想,如果我们的教育总是建立在一个问题只有一个答案的基础上那我们的教育就是失败的。我们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允许标新立异。其实兴趣的产生离不开学生的想象,因此我们老师要释放自己的思维,这样才能以极大的热情积极主动的探索对此感兴趣,感到好奇和喜欢画画。而且每个学生在发展的方向、起点、速度及最终达到的水平上都存在着差异。教师都应学会观察、判断学生的经验水平、发展进程和学习特点。

世界上没有两片同样的树叶,那么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也是我们的教育所在,相信学生,如果用这样的观念来教育学生,那么学生一定会成长得更棒的!

色彩装饰画教案篇二

我执教的《变写生画为装饰画》在xx小学录播室展开。在备课阶段,我就一直在思考如何能够充分的体现“生本教育”,如何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多数的学生都对本节课的内容感兴趣,想学,主动学。结合平日的教学,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我将毕加索、装饰画、装饰画的绘画方式都融合在一个探险大闯关的形式之中,运用闯关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这次的作业设计上,我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协同完成本节课的课堂作业。教学的道具准备上,事先我已录制好本课的绘画内容;并将道具一一裁剪准备好。

在上课的过程中,我意识到几点问题:

一、我在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的时候,语言和身体姿态可以更加夸张生动些,让学生切实的走进本节课的情境。

二、在课堂内容的设计上,学术性还是稍微欠缺了些,在以后的教学上,要尽可能多的加入更加专业的观念。

三、课堂作业的布置上,我的想法和形式是可行的,但在时间的把握上还要多留意。

四、学生作业的展示上,由于时间没把握好,展示时就稍显仓促,没能好好的.将学生的作品摆放整齐,好好展示。以上这几点,是我在教学过程在意识到的问题。

课后的评课过程中,几位老师都给了我很多建议;首先,在为学生选择的写生画上,主体不够突出,今后可以选择一些主体明显的,学生可能更好的来表现。其次,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小组奖励的方式来进行,同学间更有竞争性。最后,还有老师提出,我上课前的语速稍快,总结的`时候还不够深入。可以适当的添加拓展环节,让本节课的内容更加深入人心。

经过本次的教学活动及评课活动,我得到了很多的启示。在今后的教学上,我要更好的把握住教学的重难点,突出课程的知识性,不仅要将课堂内容设计的生动有趣,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也要将基础的教学任务落到实处,不断的摸索进步,需求更加适合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教学方法。

色彩装饰画教案篇三

色彩对于事物的表现能力有着其他形式无法比拟的超强效果,在我们生活里,色彩无所不在,它是构成我们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我们对每一件事物的认知,都是从色彩与形状开始的。我们也在用色彩创造丰富的视觉空间,用色彩的语言与社会进行沟通。日常生活中,人们对颜色的反应都是有一定的规律。为此人们把每种颜色都赋予了特殊的感情意义。

色彩构成(interactionofcolor),即色彩的相互作用,是从人对色彩的知觉和心理效果出发,用科学分析的方法,把复杂的色彩现象还原为基本要素,利用色彩在空间、量与质上的可变幻性,按照一定的规律去组合各构成之间的相互关系,再创造出新的色彩效果的过程。色彩构成是艺术设计的基础理论之一,它与平面构成及立体构成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色彩不能脱离形体、空间、位置、面积、肌理等而独立存在。作为一个网页设计师,只有掌握色彩构成原理,熟知各色彩的相互关系及各种色彩的生理或心理作用,结合自己所具备的平面构成知识,在网页设计中正确用色,才能实现传达特定信息和渲染页面的效果的目的。

1、色彩的性质

a、光与色彩色彩是由光的刺激而产生的一种视觉效应。光好似产生色的原因,色是光感觉的结果。光在物理学上是电磁波的一部分,其波长自700~400nm,在此范围称为可视光线。当把光线引入三棱镜时,光线被分离为红、橙、黄、绿、青、蓝、紫,因而得出的自然光是七色光的混合。这种现象称作光的分解或光谱,七色光谱的颜色分布是按光的波长排列的。

b、物体色物体本身不会发光的,之所以能看到它,是因为光源色经物体表面的吸收、反射,反映到视觉中的光色感觉。物体在自然光照下,只反射其中一种波长的光,而其它波长的光全部吸收,这个物体则呈现反射光的颜色。如果某一物体反射所有色光,那么我们便感觉这个物体是白色的;如果把七色光全部吸收,那么就呈现一种黑色;实际上,现实生活中的颜色是极其丰富的,各种物体不可能单纯反射一种波长的光,它只能对某一种波长的光反射得多,而对其它波长的光按不同比例反射得少,因此,物体的颜色不可能是一种绝对标准的色彩,而只能是倾向某一种颜色,同时又具有其它色光的成分。所以说物体的色彩是受光源的色彩和该物体的选择吸收与反射能力所决定的。

c、计算机色彩显示我们知道物体的色彩是对色光反射的结果,那么,计算机显示器的色彩如何生成的?彩色显示器产生色彩的方式类似于大自然中的发光体。在显示器内部有一个和电视机一样的显像管,当显像管内的电子枪发射出的电子流打在荧光屏内侧的磷光片上时,磷光片就产生发光效应。三种不同性质的磷光片分别发出红、绿、蓝三种光波,计算机程序量化地控制电子束强度,由此精确控制各个磷光片的光波的波长,再经过合成叠加,就模拟出自然界中的各种色光。

2、视觉的生理特性

a、视觉的适应

(2)暗适应和明适应相反的过程称作暗适应(例如,夜晚从灯光明亮的大厅步到户外),暗适应过程大约需5~10min的时间。

(3)色适应由一个色光环境到另一个色光环境,人的眼睛由感觉到差异的存在到差异消失的适应过程称作色适应。如当我们从普通灯光(带黄橙光)的房间到点日光灯(带蓝白味光)的房间,开始觉得两房间的灯光色彩有差异,可是过不久,便会不知不觉地习惯下来,就觉得没有什么区别了。

b、色感觉恒常当我们看物象时,常常进行着心理的调节,就不会被进入眼内的光的物理性质所欺骗,而能认识物象的真实特性。视觉的这种自然地或无意识地对物体的色觉始终想保持原样不变和“固有”的现象,就是色感觉恒常,也叫视觉惰性。

(1)明度恒常把一个浅色的物体放置在阳光下,一个白色的物体放置在阴影处,虽然在阳光下浅色物体对光的反射量比在阴影处是白色物体对光的反射量多,但我们仍然感到阳光下的物体是灰色的,而在阴影处的物体是白色的,这种现象称为明度恒常。

(2)大小恒常人们面向前方,两个等大的物体,一个放置在近处,一个放置在远处,虽然近处的物体比远处的在视网膜上的成像大很多,但是我们认为是同样大小。这现象称为大小恒常。

(4)色感觉恒常的条件色彩感觉的恒常现象是有条件的。当色彩环境或照明条件发生变化时,色感觉的恒常现象不能维持。去掉环境及与周围的关系,色感觉的恒常也难以维持。

c、视觉的阈值两种刺激差别未到达定量以上,则无法区别异同,此定量叫阈值。未到达阈值为相同,超过阈值为不同。例如:人的眼睛无法分辨速度过快、面积过小、距离过远、差别过小的物体。任何现象在未达到阈值以前都认为相同、消失、无法分辨。视觉的这种特性,为色彩的空间混合、网点印刷、电脑显像等生理理论根据。也为我们对色彩和构图的统一与变化、具象与抽象等提供了应用依据。

3、彩的混合色彩有两个原色系统:色光的三原色、色素的三原色。色彩有三种混合方式:正混合、负混合、中性混合。

a、原色不能用其它色混合面成的色彩叫原色。用原色却可以混出其它色彩。原色有两个系统,一种是色光方面的,即光的三原色,另一种是色素方面的即色素三原色。色光的三原色:红光(red)、绿光(green)、蓝光(blue)。色素的三原色:品红(magenta)、黄色(yellow)、青色(cyan)。

b、色彩的正混合正混合指色光的混合。将太阳光线引入三棱镜时,光线被分离为红、橙、黄、绿、青、蓝、紫的光谱。同样,我们可以在实验室里把单色光混合成其它色光,得出台下实验结果:红光+绿光+蓝紫光=白光红+绿=黄光红光+蓝紫光=紫红光可以看出色光的混合特征,两色或多色光相混,混出的新色光,明度增高,明度是参加混合各色光明度之和。参混合的色光越多,混出的新色的明度就越高,如果把各种色光全部混合在一起则成为极强白色光。所以把这种混合叫正混合或加法混合。在色环上,相混合的两色光在色相环上的距离较近,中等,较远相混,形成的新色光均为相两色光的中间色光。相距近混了的新色光纯度高,相距远混出的新色光纯度低,相距最远的补色光相混,混出的光为白光,其纯度消失。混出新色光的明度为参加相混色光明度之和。电脑显示器的色彩是通过荧光屏的磷光片发出的色光通过正混合叠加出来的,它能够显示出百万种色彩,其三原色是红(red)、绿(green)、蓝(blue),所以称之为rgb模式。

c、色彩的负混合负混合指色素的混合,色素的混合,色素的混合是明度降低的减光现象,所以叫负混合或减法混合。颜料、染料、涂料等色素的性质与光谱上的单色光不同,是属于物体色的复色光,色料的显色是把白光中的色光经部分选择与吸收的结果,所反射的和所吸收的色混合的结果,而是吸收部分相混合所增加的减光现象。在色环上相混合的两色距离近,距离中等,距离较远的色相混,混合的结果均为相混两色的中间色。两色相距较近时,混出的色纯度降低得少;两色相距远时,混出的色纯度降低得多。若两色为相距最远的互补色时,混出的新色纯度消失,明度降低为黑灰色。因此要混合出纯度较高的新色彩,一定要选择在色环上距离较近的色,如用黄绿和蓝绿混出的绿色,一定比用黄色和蓝混出的绿色的纯度高。由于各色料的本质的不同及混合时分量的误差都会影响混色的结果。还有些色彩是无法用其它色彩混合出来的。在理论上,将品红(magenta)、黄色(yellow)、青色(cyan)三种色素均匀混合时,三种色光将全部吸收,产生黑色,但在实际操作中,因色料含有杂质而形成棕褐色,所以加入了黑色颜料(black),从而形成cmyk色彩模式。这是电脑平面设计的专用色彩模式,在印前处理中有着最重要的作用,是四色印刷的基础。

d、色彩的中性混合中性混合包括回旋板的混合方法(平均混合)与空间混合(井置混合)。

(1)回旋板的混色回旋板的混色是属于颜料的反射现象。如把红色和蓝色按一定的比例涂在回旋板上,以每秒40-50次以上的速度旋转则显出红紫灰色。可是如果我们把红和蓝两色光用加法混合则成为淡紫红色光,明度提高。把红和蓝颜料用减法混合,则成为暗紫红色,明度降低。通过以上不同方法的混合对比,发现用回旋板的方法混合出的色彩其明度基本为参加混合色彩明度的平均值,所以把这种混合方法叫中性混合。回旋板的中性混合实际是视网膜上的混合。正如上面举的例子,由于红、蓝两色经回旋板快速旋转使红、蓝二色反复刺激视网膜同——部位,红、蓝,红、蓝,交替而连续不断,因此在视网膜上发生红、蓝两色光混合而产生红紫灰色的感觉。

(2)空间混合(并置混合)由于空间距离和视觉生理的限制,眼睛辨别不出过小或过远物象的细节,把各不同色块廓受成一个新的色彩,这种现象称为空间混合或井置混合。如果我们把红、蓝色点(或块)井置的画面经过一定的距离,我们发现红色与蓝色变成了一个灰紫色。同样,胶版印刷只用品红、黄、蓝三色网点和黑色网点便可印出各种丰富多彩的画面,除重叠部分的网点产生减色混合外都是色点的并置混合,这种井置混合叫近距离空间混合.空间混合的距离是由参加混合色点(或块)面积的大小决定的,点或块的面积越大形成空间混合的距离越远。回旋板的混合和井置混合实际上都是视网膜上的混合。这两种混合均为中性混合,混合出新色彩的明度基本等于参加混合色彩明度的平均值。

色彩装饰画教案篇四

《春雨的色彩》是一篇语言优美,充满诗意的课文,讲的是春雨沙沙沙的下,三只小鸟在争论一个有趣的问题: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春雨是绿色的,春雨落到草地上,草就绿了。春雨淋到柳树上,柳枝也绿了。”“春雨的是红色的,春雨洒在桃树上,桃花红了。春雨滴在杜鹃丛中,杜鹃花也红了。”“春雨是黄色的,春雨落在油菜地里,油菜花黄了。春雨落在蒲公英上,蒲公英花也黄了。”

多么恬美的意境,多么令人遐想联翩呀!学完这篇课文,孩子们沉浸在那对春天的想象中,从他们的小嘴里迸发出许多优美的词句。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教师的任务之一。我利用一幅春雨图质疑(老师不知给图画中的春雨涂上什么颜色,你们认为春雨是什么颜色呢,让学生展开想像畅所欲言)将学生引入情境,自然引出课题。

二、自主合作读句识字

在识字教学中,我把学习的权利充分还给孩子,采用了多种识字方法,如:自由认读、同桌互读、小老师带读、齐读。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生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认识生字,由扶到放,反复认读、巩固识字。为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利用“小动物找家”的游戏,来巩固识字,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三、朗读感悟体会情趣

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另外,关于春天的歌曲有很多,在学习课文的过程当中,学生们都会产生思想共鸣,我提示他们,你们谁能唱一首关于春天的歌曲呀?其中一个女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会唱春天在哪里。”下面的同学看着我,几个孩子已毫无顾及地哼唱起来。看者孩子们跃跃欲试的样子,我笑了。她的精彩表演使大家的情绪空前高涨。而后孩子们一起唱,配上动作,边歌边舞。“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这里有红花呀,这里有绿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天真稚气的歌声在教室里回荡,讲台上站满了一群手舞足蹈、兴致昂然的孩子,当然还包括我这个老师,多么欢快的时光呀!

课堂中的这一幕,是我始料未及的。虽然我的教学设计之中有这个环节。但是没有想到课堂气氛会如此热烈,是孩子们的兴之所至感染激发了我,让我感悟到,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学情纳入即兴创造的成分,甚至可以超越目标设定的要求。我想,这样的课堂会使我们的孩子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变得更加生机勃勃,充满智慧。

春雨的色彩原文欣赏:

春雨,像春姑娘纺出的线,轻轻地落到地上,沙沙沙,沙沙沙……

田野里,一群小鸟正在争论一个有趣的问题: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

小燕子说:“春雨是绿色的。你们瞧,春雨落到草地上,草就绿了。春雨淋在柳树上,柳枝也绿了。”

麻雀说:“不对,春雨是红色的。你们瞧,春雨洒在桃树上,桃花红了。春雨滴在杜鹃丛中,杜鹃花也红了。”

小黄莺说:“不对,不对,春雨是黄色的。你们看,春雨落在油菜地里,油菜花黄了。春雨落在蒲公英上,蒲公英花也黄了。”

春雨听了大家的争论,下得更欢了,沙沙沙,沙沙沙……

色彩装饰画教案篇五

《装饰画》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是牵着、赶着学生走,还是抓住学生的心理引领他们学有所获呢?

《装饰画》是人美版小学美术第十二册中的内容。导课时我展示了几幅学生作品,询问他们感觉如何,结果出乎我的预料,竟然有学生说:“画面黑乎乎的,不好看!”我觉得他是无理取闹,就说:“你的审美观有问题!”其实对于学生的回答我简单粗暴的处理是不恰当的,学生心理上是不会接受的,我应该再次引用《论语》中的“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让这名学生具体说说为什么觉得不好看。他经过仔细观察后,也许就会对自己轻易下的结论感到后悔。我再适时地用《弟子规》中的“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进行教育就有实效了。在引领学生欣赏丁绍光的作品《乐园之梦》时,谈及感受我以为学生会说很美,却没想到有学生说画面很乱,我顺势组织学生进一步观察画面为什么让人觉得乱,学生开始注意到作品中线条的运用,接着我再稍加引导他们就感受到了线条的丰富和疏密变化。此时我本还可以让那名学生再说说自己的感受,他也许就有了不一样的想法。然后由他或其他学生针对这件事情引用传统文化表达一下自己的'感受,我相机点拨,学生就自然而然从中受到了教育。但是由于缺少经验,我错失了这次机会。

课堂教学要张扬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见解,使学生不人云亦云,迷失自我。每一次问题的提出,学生不可能完全按照我们的预想来回答,即使他们的答案让我们觉得匪夷所思,也不要轻易否定他们的想法。有想法就说明他们已经对于我们提出的问题思考了,只是思路跑偏或者是他们的主观臆断,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我们要循循善诱,慢慢转变他们的想法,使他们真正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再结合传统文化进行反省,这样的教育才是成功的。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