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语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优质8篇)

时间:2023-10-14 19:30:04 作者:琴心月 最新小学语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优质8篇)

高二教案的制定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以满足他们的各种学习需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二教案范文,希望能对教师们的教学提供一些启示和参考。

小学语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篇一

这篇课文上完第二课时的时候,我的一个学生跑到办公室来跟我说:“老师,刚开始我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感觉没什么,你讲了之后我觉得有好多东西要学。”真是这样的!我用了三课时才上完,而且上完之后还经常有补充内容要讲,这不由得让我回过头来又好好地再看再想。的确,这篇课文包含了很多东西。

首先是学习作文修改的方法。从叶老的修改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语句要怎样写才干净、不啰嗦;怎样用词才准确、符合实际;书面语言应如何规范使用。

其次是学习课文中运用的写作手法:通过描写景物抒发作者当时的心情,以及景物所代表的象征意义。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在肖复兴记忆里是永远挥抹不去的叶老的'音容笑貌、亲切教诲、殷殷期待和热情鼓励。

最重要的,是学习叶老先生的为人、为文。叶老先生的人品和文品是一致的:认真、平和,温暖如春风拂面;一丝不苟到一字、一句、一标点。

小学语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篇二

在教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时,我预设了这样一个环节,“读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这时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叶圣陶对文章一丝不苟”,有的说“叶圣陶待人平易真诚”,有的说“叶圣陶给了作者很多帮助,使作者受益匪浅”,有的说“叶圣陶的人品和文品堪称楷模”……于是,我捕捉学生的回答,说:“那么,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叶圣陶老先生对文章一丝不苟,待人平易真诚呢?”学生细读课文,圈点勾画,抓住了重点词句理解、感悟这个故事。

课堂上,珍视多元。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繁琐分析来代替”,“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过程中进行”,在课堂上,我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认真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声音,看到学生积极思维,大胆表达。结果,学生的热情很高,对话水平也提高了。

课堂上,巧用时机。在学生领悟课文之后,一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文章题目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看题目文章应重点写爬山虎,而文中写爬山虎的段落只有两段,那为什么用‘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呢?’”我及时抓住学生产生的这一疑惑,引导学生回归整体,讨论课文为什么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

以上是这课的收功之处。

课堂上,导语作用不够。我这样导入:“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们一天天长大。成长的'过程中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故事,这些故事感动着我们,让我们不能忘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肖复兴的成长故事中,相信你读了这个故事后,会有更多的感悟和理解。”如果从叶圣陶写的《爬山虎的脚》导入我认为效果会更好。因为我们前段时间学过爬山虎的脚。

小学语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篇三

一、课前,我认真预习了教材,并反复朗读了几遍,这是一篇人文优美的文章。从课题的“那片”一词就暗示了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睹物思人,感人致深。课前,我在教学上润于了写作训练。“以物思人”的文题,比如“一张照片”“月夜”“还是那片绿叶”“那片火红的枫叶”等。学生题材新颖,内容具体,事例典型,我并安排学生足够的时间修改,同时并出示修改作文的最基本方法与修改符号。1、把用词不准确的地方改准确。2、把不通顺的句子改通顺。3、把长句断成短句。4、删去重复啰嗦的词句。5、增添一些词句,使表达的意思更清楚,更完整。6、改正错别字和使用不当的标点符号。针对我班学生,修改作文不是难点,通过学生亲临实践,很自然地引进了新授内容,看看叶老先生是怎样批改作文的。出示资料袋“一张画像”让学生先读原文,再读修改后的文章,然后谈谈自己的体会。也就是从叶老先生修改的作文中,能体会到叶老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

二、借机出示课题,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我出示了课文第九自然段,让学生反复地读,并要求背诵仿写。本自然段就三句话。第一句“融洽”;第二句“亲切、质朴、融化”;第三句“绿得沉郁”。这样不但有利于背诵理解,而且有利于仿写。第10自然段最后一句“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这句话与题目呼应,含蓄地写出了作者15岁时那个夏日午后的事情一直留在脑海中,叶圣陶先生的音容笑貌一直激励着作者前进,像这样的句子文中有,让学生多读几遍课文,然后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写作文和修改作文方面的体会。这个环节学生表现还是不错,有的说,我知道了写作文要写得真实,要有感情。也有的说,无论批改作文还是写作文,也要像叶老那样仔细认真,一丝不苟。还有学生说,读了这篇课文,我觉得我们的`语文老师就是这样……这是从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而获得的信息,从语文基础上,学生也不错,毕竟四年级了,知道怎样去预习新课,怎样清扫字词障碍,学生会用工具书,大多数学生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学完本课,我在反思: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参与的兴趣与自寻新知的动力,我也设计了多个环节展开教学:“旧文引新文,激发学生求知欲”“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寻求新知”“在练习中巩固新知,深化新知”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借用作者的思想与知识,特别是叶圣陶先生为肖复兴修改习作的方法,那不仅仅是修改作文,是做人的原则,更是教育我们要怎样做人。然后师生采用“共议”“共体会”“共总学法”通过修改训练,层层深入形成阶梯性,有目的地促进学生修改自己习作的能力。

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性的文章,在回忆中主要写了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邀“我”到家中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老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著称楷模的文品与人品。一个久负盛名的作家,一个稚气未脱的少年,虽相差悬殊,却成了一见如故的朋友。这一切都源于叶圣陶先生那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使人倍感亲切与温暖,同时叶老也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要想写好作文,首先要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君子不重则不威。”

同时,我也注重了如下方面:首先是“读文学写”本文是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借景抒情是指作者通过对具体景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或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借景抒情的关键在于对所描写的景物要有深刻,独特的感受,情与景要互相协调,情由景生,这样与景相生相成,这样才能产生独有的艺术魅力。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就是借景抒情,作者两次写到爬山虎,通过对爬山虎的生动描写来抒发情感。那么,我们在写作文中如何来借景抒情呢?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实写实练”比如:我让学生写“秋天的故事”为了使习作动笔成功,我们可以通过描写秋天的景物来抒发不同的情感。有个学生这样开头“秋雨拍打着我的脸,一堆堆深灰色的密云,低低地压着大地……”就这一句突出了人物深沉而揪心的情感。“九月的天空湛蓝而深远,九月的田野七彩纷尘,九月的人们匆忙而急促”“迷人的秋色,像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迎着客人惊喜的目光轻轻展开……”同样写秋,这一句就烘托出人物轻松愉快的心情。读起来情感细腻。总是,高兴时花儿会笑,伤心时鱼儿伤心落泪,这就是借景抒发感情。首先,必须情由景生,有感而发,景触心弦,情动于衷,不言不快,这样才能达到情中有景,景中有情地境界。然后,必须以情为主,以景为辅,写景目的是为了抒情,笔在写景,心里却是“字字是情,句句是情。”

学学作者拟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题好,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就像本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读起来就扣人心,抓人眼。如果从作者的思想情感去分析文题,为什么本课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因为作者的作文写得亲切自然,叶老批改作文时“如文见人,如文见心”。所以才请作者到他家做客,叶老的教导,教会作者怎样做人,怎样作文,时间已去多年,所以以此为题。

总之,从本课的教学上,我深知语文的深度与广度,“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小学语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篇四

从课题的“那片”一词就暗示了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睹物思人,感人致深。课前,我在教学上润于了写作训练。“以物思人”的文题,比如“一张照片”“月夜”“还是那片绿叶”“那片火红的枫叶”等。学生题材新颖,内容具体,事例典型,我并安排学生足够的时间修改,同时并出示修改作文的最基本方法与修改符号。1、把用词不准确的地方改准确。2、把不通顺的句子改通顺。3、把长句断成短句。4、删去重复嗦的词句。5、增添一些词句,使表达的意思更清楚,更完整。6、改正错别字和使用不当的标点符号。针对我班学生,修改作文不是难点,通过学生亲临实践,很自然地引进了新授内容,看看叶老先生是怎样批改作文的。出示资料袋“一张画像”让学生先读原文,再读修改后的文章,然后谈谈自己的体会。也就是从叶老先生修改的作文中,能体会到叶老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

借机出示课题,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我出示了课文第九自然段,让学生反复地读,并要求背诵仿写。本自然段就三句话。第一句“融洽”;第二句“亲切、质朴、融化”;第三句“绿得沉郁”。这样不但有利于背诵理解,而且有利于仿写。第10自然段最后一句“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这句话与题目呼应,含蓄地写出了作者15岁时那个夏日午后的事情一直留在脑海中,叶圣陶先生的音容笑貌一直激励着作者前进,像这样的句子文中有,让学生多读几遍课文,然后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写作文和修改作文方面的体会。这个环节学生表现还是不错,有的说,我知道了写作文要写得真实,要有感情。也有的说,无论批改作文还是写作文,也要像叶老那样仔细认真,一丝不苟。还有学生说,读了这篇课文,我觉得我们的语文老师就是这样……这是从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而获得的信息,从语文基础上,学生也不错,毕竟四年级了,知道怎样去预习新课,怎样清扫字词障碍,学生会用工具书,大多数学生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学完本课,我在反思: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参与的兴趣与自寻新知的动力,我也设计了多个环节展开教学:“旧文引新文,激发学生求知欲”“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寻求新知”“在练习中巩固新知,深化新知”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借用作者的思想与知识,特别是叶圣陶先生为肖复兴修改习作的方法,那不仅仅是修改作文,是做人的原则,更是教育我们要怎样做人。然后师生采用“共议”“共体会”“共总学法”通过修改训练,层层深入形成阶梯性,有目的地促进学生修改自己习作的能力。

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性的文章,在回忆中主要写了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邀“我”到家中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老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著称楷模的文品与人品。一个久负盛名的作家,一个稚气未脱的少年,虽相差悬殊,却成了一见如故的朋友。这一切都源于叶圣陶先生那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使人倍感亲切与温暖,同时叶老也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要想写好作文,首先要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君子不重则不威。”

同时,我也注重了如下方面:首先是“读文学写”本文是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借景抒情是指作者通过对具体景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或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借景抒情的关键在于对所描写的景物要有深刻,独特的感受,情与景要互相协调,情由景生,这样与景相生相成,这样才能产生独有的艺术魅力。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就是借景抒情,作者两次写到爬山虎,通过对爬山虎的生动描写来抒发情感。那么,我们在写作文中如何来借景抒情呢?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实写实练”比如:我让学生写“秋天的故事”为了使习作动笔成功,我们可以通过描写秋天的景物来抒发不同的情感。有个学生这样开头“秋雨拍打着我的脸,一堆堆深灰色的密云,低低地压着大地……”就这一句突出了人物深沉而揪心的情感。“九月的天空湛蓝而深远,九月的田野七彩纷尘,九月的人们匆忙而急促”“迷人的秋色,像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迎着客人惊喜的目光轻轻展开……”同样写秋,这一句就烘托出人物轻松愉快的心情。读起来情感细腻。总是,高兴时花儿会笑,伤心时鱼儿伤心落泪,这就是借景抒发感情。首先,必须情由景生,有感而发,景触心弦,情动于衷,不言不快,这样才能达到情中有景,景中有情地境界。然后,必须以情为主,以景为辅,写景目的是为了抒情,笔在写景,心里却是“字字是情,句句是情。”

学学作者拟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题好,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就像本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读起来就扣人心,抓人眼。如果从作者的思想情感去分析文题,为什么本课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因为作者的作文写得亲切自然,叶老批改作文时“如文见人,如文见心”。所以才请作者到他家做客,叶老的教导,教会作者怎样做人,怎样作文,时间已去多年,所以以此为题。

总之,从本课的教学上,我深知语文的深度与广度,“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小学语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篇五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是小学语文人教实验教材第七册第七单元中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本组教材以“成长的故事”为专题进行编排。课文记叙了肖复兴回忆少年时代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课文借抒情景,感人至深,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教育性。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及基础教育跨越式创新发展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朗读感悟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多种形式读、分层次读,让学生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感悟叶圣陶先生一丝不苟的文品及平易近人的人品。

2、情感体验法:在本节课中,充分利用绿叶书签,使学生很自然地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及“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的理解。

3、讨论交流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4、整合学习法:根据课程标准提出“教材内容要简化头绪,加强整合”的思想,选择与本课内容密切相关的本组略读课文《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进行对比阅读,通过阅读从不同角度讲述的成长故事,获得成长的启迪,深化思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使整组教材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

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设计以下几个教学环节,以达到落实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

(一)复习引入,指导学法。

在引入新课时,我以“交流上节课收获”的方法,首先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内容,以及如何修改作文的方法,并相机奖励写有修改方法的绿叶书签,为突破难点埋下伏笔。再小结课文第一部分的学习方法:“读、划、议、品”,为学生学习新知做铺垫。

(二)自主学习,寻求新知。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轻松、平等而又浓烈的气氛中主动获取新知。在理解课文这个环节中,我这样安排:先出示自学提纲:课文中那些语句表现了叶老先生平易近人的人品?“我”的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学提纲,采用“读、划、议、品”的学法,在自主探究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在汇报环节中,用写有文中出现的人物优秀品质的词语的绿叶书签作为奖励,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热情。

(三)以读促思,加深理解。

在教学中要巧设问题,引导思考,同时要体现一个“读”字,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整节课里,我让学生在层层深入的初读、细读、赏读中,在形式多变的个人读、分组读、齐读中,品读课文重点词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引导学生理解:“融化”一词,一般指什么?(固体遇热变为液体的过程。)在文中又是指什么呢?(作者心情从紧张到轻松的变化。)再指导学生朗读:“你能读出这种心情的变化吗?”这样,使学生在细细品味中读得有滋有味,从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以问启思,突破难点。

教学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把学生引入问题的天地,就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学生各抒己见,听、说、读、思的能力提高了,语文学习就更有趣了。本课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写作手法上质疑,如: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来定题呢?通过读、思、议,学生明白了作者正是借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来表达自己对叶老的无限怀念之情,感悟课文“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总结全文的环节中,我邀请得到写有修改作文方法、文中体现叶老先生优秀品质的词语的绿叶书签的同学站起来,把叶片上老师写的话读给大家听。引导学生体会老师今天送给大家的仅仅是这一枚枚绿叶书签吗?借这一枚小小的绿叶书签,不仅解决了教学重点难点,叶片中所包含的期待也许还将影响学生的一生,这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习效果的目的。

(五)拓展阅读,深化体验。

为进一步深化体验,结合本课教学内容,精心挑选本组略读课文《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及拓展资源文章进行相关对比阅读,通过阅读从不同角度讲述的成长故事(名人与孩子、老师与学生、父子或同龄人之间),获得成长的启迪,深化思维,为第三课时的打写做好充分的情感准备,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

(六)课外延伸,强化目标。

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作业:请你运用学到的修改方法精心修改自己的一篇习作,作为礼物送给成长的道路上给我们以帮助、启迪的良师益友,表达我们的谢意。希望凭借这一课外学习活动,进一步强化本课知识、情感目标。

看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的还看了:

小学语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篇六

一、课前,我认真预习了教材,并反复朗读了几遍,这是一篇人文优美的文章。从课题的“那片”一词就暗示了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睹物思人,感人致深。课前,我在教学上润于了写作训练。“以物思人”的文题,比如“一张照片”“月夜”“还是那片绿叶”“那片火红的枫叶”等。学生题材新颖,内容具体,事例典型,我并安排学生足够的时间修改,同时并出示修改作文的最基本方法与修改符号。1、把用词不准确的地方改准确。2、把不通顺的句子改通顺。3、把长句断成短句。4、删去重复嗦的词句。5、增添一些词句,使表达的意思更清楚,更完整。6、改正错别字和使用不当的标点符号。针对我班学生,修改作文不是难点,通过学生亲临实践,很自然地引进了新授内容,看看叶老先生是怎样批改作文的。出示资料袋“一张画像”让学生先读原文,再读修改后的文章,然后谈谈自己的体会。也就是从叶老先生修改的作文中,能体会到叶老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

二、借机出示课题,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我出示了课文第九自然段,让学生反复地读,并要求背诵仿写。本自然段就三句话。第一句“融洽”;第二句“亲切、质朴、融化”;第三句“绿得沉郁”。这样不但有利于背诵理解,而且有利于仿写。第10自然段最后一句“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这句话与题目呼应,含蓄地写出了作者15岁时那个夏日午后的事情一直留在脑海中,叶圣陶先生的音容笑貌一直激励着作者前进,像这样的句子文中有,让学生多读几遍课文,然后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写作文和修改作文方面的体会。这个环节学生表现还是不错,有的说,我知道了写作文要写得真实,要有感情。也有的说,无论批改作文还是写作文,也要像叶老那样仔细认真,一丝不苟。还有学生说,读了这篇课文,我觉得我们的语文老师就是这样……这是从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而获得的信息,从语文基础上,学生也不错,毕竟四年级了,知道怎样去预习新课,怎样清扫字词障碍,学生会用工具书,大多数学生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学完本课,我在反思: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参与的兴趣与自寻新知的动力,我也设计了多个环节展开教学:“旧文引新文,激发学生求知欲”“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寻求新知”“在练习中巩固新知,深化新知”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借用作者的思想与知识,特别是叶圣陶先生为肖复兴修改习作的方法,那不仅仅是修改作文,是做人的原则,更是教育我们要怎样做人。然后师生采用“共议”“共体会”“共总学法”通过修改训练,层层深入形成阶梯性,有目的地促进学生修改自己习作的能力。

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性的文章,在回忆中主要写了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邀“我”到家中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老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著称楷模的文品与人品。一个久负盛名的作家,一个稚气未脱的少年,虽相差悬殊,却成了一见如故的朋友。这一切都源于叶圣陶先生那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使人倍感亲切与温暖,同时叶老也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要想写好作文,首先要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君子不重则不威。”

同时,我也注重了如下方面:首先是“读文学写”本文是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借景抒情是指作者通过对具体景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或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借景抒情的关键在于对所描写的景物要有深刻,独特的感受,情与景要互相协调,情由景生,这样与景相生相成,这样才能产生独有的艺术魅力。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就是借景抒情,作者两次写到爬山虎,通过对爬山虎的生动描写来抒发情感。那么,我们在写作文中如何来借景抒情呢?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实写实练”比如:我让学生写“秋天的故事”为了使习作动笔成功,我们可以通过描写秋天的景物来抒发不同的情感。有个学生这样开头“秋雨拍打着我的脸,一堆堆深灰色的密云,低低地压着大地……”就这一句突出了人物深沉而揪心的情感。“九月的天空湛蓝而深远,九月的田野七彩纷尘,九月的人们匆忙而急促”“迷人的秋色,像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迎着客人惊喜的目光轻轻展开……”同样写秋,这一句就烘托出人物轻松愉快的心情。读起来情感细腻。总是,高兴时花儿会笑,伤心时鱼儿伤心落泪,这就是借景抒发感情。首先,必须情由景生,有感而发,景触心弦,情动于衷,不言不快,这样才能达到情中有景,景中有情地境界。然后,必须以情为主,以景为辅,写景目的是为了抒情,笔在写景,心里却是“字字是情,句句是情。”

学学作者拟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题好,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就像本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读起来就扣人心,抓人眼。如果从作者的思想情感去分析文题,为什么本课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因为作者的作文写得亲切自然,叶老批改作文时“如文见人,如文见心”。所以才请作者到他家做客,叶老的教导,教会作者怎样做人,怎样作文,时间已去多年,所以以此为题。

总之,从本课的教学上,我深知语文的深度与广度,“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篇七

上课的导入我先让学生谈谈对叶圣陶的了解,然后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一片课文《爬山虎的脚》,让学生通过对比今天要学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有什么不同,然后让学生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语,接着我检查孩子读书和生字词的情况,最后通过品词析句来学习课文第一部分,引导学生就“叶老是怎样修改‘我’的作文的”和“‘我’有什么感受”这两个问题进行交流,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修改作文的方法。学生解决这一问题时,我让学生边读书边用笔画出修改处,再用不同的符号把表达作者感受的句子标识出来;还让学生认真阅读课后“资料袋”中《一张画像》的修改原稿,然后通过讨论交流,了解叶圣陶先生用了哪几种方法修改这篇课文。

在“愣住”中放大作者此时的内心感受。在字词句的修改中,学生感受到叶老的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在评语中,让学生感受到叶老的平和,以及对一名文学爱好者的鼓励和殷切期望。这一股股暖流给予作者春风拂面的感觉,树立了写作的信心。

教学时,我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凭借教材,实现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机统一。

教材中,作者在叙述叶老怎样修改“我”的作文时,蕴含了修改作文的方法,既具体又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水平。在教学中我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这个资源,让学生从中学习修改作文的基本方法。叶老先生修改的作文及其对作者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我也利用这些资源,不仅让学生体会如何作文,更让学生体会如何做人。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寻求新知。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轻松、平等而又浓烈的气氛中主动获取新知。在理解课文这个环节中,我这样安排:先出示自学提纲:1、拿到叶圣陶为我修改的作文,我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2、画出相关句子,然后读读。学生根据我出示的自学提示,快速读课文去找到答案。

三、整合资源,实现教学资源的教材与多种文本的有机融合。

语文学习的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所以,我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充分运用已有的资源,如:《一张画像》的原文及修改文、学生自己的习作等,把语文学习从课本延伸到其他相关文本,拓展语文学习的途径,在开放中丰富教学资源,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回过头来,再看整个教学过程。觉得还是有不少的缺点。

小学语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篇八

《月光启蒙》一文中作者孙友田的母亲的一言一行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母亲的一言一行有着一定的距离。如何引导学生把自己母亲的言行去等同于文中的母亲的言行,成了我教学设计中的一大困惑。为了提高学生的认识,我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是这样做的。

在学生朗读、领悟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生对文中的母亲是饱含深情的,对母爱的认识是到位的,于是我让学生先找自己的母亲与文中母亲的共同点,在共同点的讨论过程中,学生的认识是统一的,但随后在不同点的讨论上却发生了分歧,部分学生对家长(母亲)的体罚行为认为不是母爱。抓住这一点,我引导全班学生进行大讨论:我先让他们分成“两派”,各说各的理,各陈述自己的观点,进行辩论。在他们辩论的同时,我在一旁加以引导,终于使全体学生都能真切地体会到:“母亲所做的一切,都是对我们的爱,都是为我们的健康成长着想的。”

为此,我又一次穷追猛打,对母亲我们有了深刻的认识了,特别是对母亲曾经有过误解的孩子。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