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茶分享演讲稿(实用10篇)

时间:2023-08-31 23:14:12 作者:QJ墨客 黑茶分享演讲稿(实用10篇)

使用正确的写作思路书写演讲稿会更加事半功倍。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能够利用到演讲稿的场合越来越多。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演讲稿,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演讲稿模板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黑茶分享演讲稿篇一

导语:日本茶道是在日本一种仪式化的、为客人奉茶之事。原称为“茶汤”(茶汤、茶の汤)。日本茶道和其他东 亚茶仪式一样,都是一种以品茶为主而发展出来的特殊文化,但内容和形式则有别。茶道历史可以追溯到13世纪。最初是僧侣用茶来集中自己的思想,后来才成为分享茶食的仪式。

村田珠光以此开创了独特的尊崇自然、尊崇朴素的草庵茶风。由于将军义政的推崇,“草庵茶”迅速在京都附近普及开来。珠光主张茶人要摆脱欲望的纠缠,通过修行来领悟茶道的内在精神,开辟了茶禅一味的道路。据日本茶道圣典《南方录》记载,标准规格的四张半榻榻米茶室就是珠光确定的,而且专门用于茶道活动的壁龛和地炉也是他引进茶室的。此外,村田珠光还对点茶的台子、茶勺、花瓶等也做了改革。自此,艺术与宗教哲学被引入喝茶这一日常活动的内容之中并得到不断发展。

继村田珠光之后的就是武野绍鸥(公元一五零二 一五五五年)。他对村田珠光的茶道进行了很大的补充和完善,还把和歌理论输入了茶道,将日本文化中独特的素淡、典雅的风格再现于茶道。

日本战国时代的千利休(公元一五二二 一五九二年),他和薮内流派的始祖薮内俭仲均为武野绍鸥的.弟子。千利休将标准茶室的四张半榻榻米缩小为三张甚至两张,并将室内的装饰简化到最小的限度,使茶道的精神世界最大限度的摆脱了物质因素的束缚,使得茶道更易于为一般大众所接受,从此结束了日本中世茶道界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千利休还将茶道从禅茶一体的宗教文化还原为淡泊寻常的本来面目。他不拘于世间公认的名茶具,将生活用品随手拈来作为茶道用具,强调体味和“本心”;并主张大大简化茶道的规定动作,抛开外界的形式操纵,以专心体会茶道的趣味。

茶道的“四规七则”就是由他确定下来并沿用至今的。所谓“四规”即:和、敬、清、寂。“和”就是和睦,表现为主客之间的和睦;“敬”就是尊敬,表现为上下关系分明,有礼仪;“清”就是纯洁、清静,表现在茶室茶具的清洁、人心的清净;“寂”就是凝神、摒弃欲望,表现为茶室中的气氛恬静、茶人们表情庄重,凝神静气。所谓“七则”就是:茶要浓、淡适宜;添炭煮茶要注意火候;茶水的温度要与季节相适应;插花要新鲜;时间要早些,如客人通常提前十五到三十分钟到达;不下雨也要准备雨具;要照顾好所有的顾客,包括客人的客人。

黑茶分享演讲稿篇二

导语:四大茶道之“禅宗茶道” 僧人饮茶历史悠久,因茶有“三德”,利于丛林修持,由“茶之德”生发出禅宗茶道。僧人种茶、制茶、饮茶并研制名茶,为中国茶叶生产的发展、茶学的发展、茶道的形成立下不世之功劳。日本茶道基本上归属禅宗茶道,源于中国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文化背景不同便形成中国四大茶道流派。贵族茶道生发于"茶之品",旨在夸示富贵;雅士茶道生发于"茶之韵",旨在艺术欣赏;禅宗茶道生发于"茶之德",旨在参禅悟道;世俗茶道生发于"茶之味",旨在享乐人生。

僧人饮茶历史悠久,因茶有"三德",利于丛林修持,由"茶之德"生发出禅宗茶道。僧人种茶、制茶、饮茶并研制名茶,为中国茶叶生产的发展、茶学的发展、茶道的形成立下不世之功劳。日本茶道基本上归属禅宗茶道,源于中国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明代乐纯著《雪庵清史》并列居士"清课"有"焚香、煮茗、习静、寻僧、奉佛、参禅、说法、作佛事、翻经、忏悔、放生……","煮茗"居第二,竟列于"奉佛"、"参禅"'之前,这足以证明"茶佛一味"的说法是于真万确。

和尚饮茶的.历史由来已久。《晋书·艺术传》记载: 敦煌人单道开,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药有松、桂、蜜之气,所饮茶苏而已。

这是较早的僧人饮茶的正式记载。单道开是东晋时代人,在螂城昭德寺坐禅修行,常服用有松、桂、蜜之气味的药丸,饮一种将茶、姜、桂、桔、枣等合煮的名曰"茶苏"的饮料。清钦是宋代以后的事,应当说单道开饮的是当时很正宗的茶汤。

壶居士《食论》中说:苦茶,久食羽化,与韭同食,令^***重。

长期喝茶可以"羽化",大概就是唐代卢金所说的"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与韭菜同食,能使人肢体沉重,是否真如此,尚无人验证。作者壶居上显是化名,以"居上"相称定与佛门有缘。

僧人饮茶已成传统,茶神出释门便不足为怪。

陆羽生于唐开元二十一年(733),抓抓坠地便落于佛的怀抱。《天门县志·陆羽传》载: 或言有借晨起,闻湖畔群雁喧集,以翼覆一婴儿,收畜之。

陆羽3岁时育于竟陵龙盖寺,由主持增智积抚养,9岁跟积公学佛,11岁逃离寺院,随杂戏班子流落江湖,并学习杂艺,有所成。28岁后交了个和尚朋友,就是诗人皎然,又称"释皎然"、"僧皎然",28岁以后长住湖州标山那一带。陆羽自小就跟着积公学习煮茶技艺,并迷上了这门技艺,终于在建中元年.(780)48岁时在湖州完成了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人陆羽能写成此书与他长期在茶区生活有关,但主要得益于佛门经历。可以说,《茶经》主要是中国僧人种茶、制茶、烹茶、饮茶生活经验的总结。中国茶道在寺庙香火中熏过一番,所以自带三分佛气。

僧人为何嗜茶?其茶道生发于茶之德。佛教认为"茶有三德":坐禅时通夜不眠;'满腹时帮助消化;茶可抑制性欲。这三条是经验之谈。释氏学说传入中国成为独具特色的禅宗,禅宗和尚、居上日常修持之法就是坐禅,要求静坐、敛心,达到身心"轻安",观照"明净"。其姿势要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通常坐禅一坐就是三月,老和尚难以坚持,小和尚年轻瞌睡多,更难熬,饮茶正可提神驱睡魔;饭罢就坐禅,易患消化不良,饮茶正可生津化食;佛门虽清净之地,但不染红尘亦办不到,且不说年轻和尚正值青春盛期难免想入非非,就是老和尚见那拜佛的姣姣女子亦难免神不守舍,饮茶既能转移注意力、抑制性欲,自当是佛门首选饮料。

僧人的另一个突出贡献就是种茶,培植名茶。茶产于山谷,而僧占名山,名山有名寺,名寺出名茶。最早的茶园多在寺院旁,稍晚才出现民间茶园。

古代多数名茶都与佛门有关。如有名的西湖龙井茶,陆羽《茶经》说:"杭州钱塘天竺、灵隐二寺产茶。'宋代,天竺出的香杯茶、白云茶列为贡茶。乾隆皇帝下江南在狮峰胡公庙品饮龙井茶,封庙前18棵茶树为御茶。宜兴阳羡茶在汉朝就有种植,唐肃宗年间(757--762)一位和尚将此茶送给常州刺史(宜兴古属常州)李栖驾,茶会品饮有陆羽出席,陆羽称"阳羡紫笋茶"是"芳香冠世产",李刺史心有灵犀一点通,便建茶会督制阳羡茶进贡朝廷,自此阳羡茶点了"状元 ",身价百倍。显然,阳羡茶的最早培植者是增人i一屯溪绿茶站名松萝茶,是一位佛教徒创制的。明代冯时可一《茶录》记载:"徽郡向无茶,近出松萝莱最为时尚。是茶始于一比丘大方,大方居虎丘最久,得采制法。。其后于松萝结庵,来造山茶于庵焙制,远迹争市,价倏翔涌,人因称松萝茶。"武夷岩茶与龙井齐名,属乌龙茶系,有"一香二清三甘四活"之美评。其中又以"大红袍"为佳。传说崇安县令久病不愈,和尚献武夷山茶,这位县官饮此茶后竟出了奇事,一百病全消。为感激此茶济世活人之德,县官亲攀茶崖,把一件大红艳披于茶树之上,故此茶以"大红袍"名之。不论此说是否合情理,武夷茶与佛门有线则是真实无伪的。安溪铁观音"重如铁,美如观音",其名取自佛经。普陀佛茶产于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浙江舟山群岛的普陀山,僧侣种茶用于献佛、待客,直接以"佛"名其茶。庐山云雾原是野生茶,经寺观庙宇的僧人之手培植成家生茶,并进入名茶系可。君山银针产于湖南岳阳君山,《巴陵县志》记载:"君山贡茶自清始。每岁贡18斤。谷雨前知县遣山僧采制一旗一枪,白毛茸然,俗称白毛尖。"此茶仍由僧人种植。黄山毛峰是毛峰茶中极品,《黄山志》载:"云雾茶,山僧就石隙微土间养之,微香冷韵.远胜匡庐。"云雾茶就是今之黄山毛峰。桂平西山茶初产于西山观音岩下。惠明莱因浙江惠明寺而得名。别说产于中国的茶,就是日本的菜也是由佛门僧人由中国带回茶种在日本种植、繁衍并成世界重要产茶国之一。

见之于文字记载的产茶寺庙有扬州禅智寺、蒙山智炬寺、苏州虎丘寺、丹阳观音寺1扬州大名寺和白塔寺、杭州灵隐寺、福州鼓山寺、一天台雁宕山天台寺、泉州清源寺,衡山南岳寺、"西山白云寺、'建安能仁院、南京栖霞寺、长兴顾清吉祥寺、绍兴白云寺、丹徒招隐寺、江西宜慧县普利寺、岳阳白鹤寺、黄山松谷庵i吊桥庵和云谷寺、东山洞庭寺、杭州龙井寺、徽州松萝庵、武夷天心观等等。

毫不夸张地说,中国茶的发现、培植、传播和名茶的研制,佛门僧人立下不世之功。

黑茶分享演讲稿篇三

导语:韩国的饮茶史也有数千年的历史。公元7世纪时﹐饮茶之风已遍及全国﹐并流行于广大民间﹐因而韩国的茶文化也就成为韩国传统文化的一部份。在历史上﹐韩国的茶文化也曾兴盛一时﹐源远流长。

在李丙案的三国史记中写到:“他们注重和合忠节的品德,尊重名誉,心高气正,对自然山川草木有无尽的向往和热爱。新罗的`花郎把儒、佛、仙三教的优点结合于远游山川而使身心得到锻炼。把身心结合于饮茶,而使人体会得到其精神。现在凡是花郎的古迹就能发现与茶有关的石头茶具和有关文物。特别是花郎戒律的 发起者元晓大师甚至达到了和静会通,自得通道的境界。元晓大师的茶禅一体、茶样一如的思想成为和静思想。他不是单纯的和合精神,而是与自然挥为一体:即发叶结果、又回到根上的这种和静的思想中最重要的是寂之寂的思想。这指的是极寂。他是抬回到寂的根源,而寂的根源就是静。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到。“未到美 芸,各归其根,归根回静。”在把静说成归根的这一点上老子和元晓大师是一致的。

元晓大师虽是无师自通的圣僧,大觉国师。但与先前圣哲老 子思想上一脉相称。新罗之后的高丽时期元晓大师的和静思想和茶样一体现受到很高的评价。并且人们把元晓大师称为和静国师,而元晓大师的和静思想就是韩国茶道精神的根源。

从渊博的和静思想中生根生芽的韩国茶道精神在高丽时期郑梦周库奎报、李行等人的诗句及朝鲜时代的西山大师的诗句及草衣样师的东茶颂等诗句中传唱并流传下来。所以韩国茶道精神与新罗的花即精神和和静思想是同质的。

高而时期的茶道精神是由大学茶人李奎报所归纳整理了。从他的蔡诗中可以看到:“农深莲漏响丁东,三语烦君别异同。多劫头燃难自求,片时目击皆成空。厌闻韩子提双乌,深喜庄生说二虫、活水香茶真味道,白云明月是家风。”这里的三语指如来佛的三句话。也就是说饮茶之后领悟了真空妙有的真理。沉浸在清虚静寂的老庄思想当中。李奎报通过此诗把茶的韵味升华到道的韵味,即清静之心和思想。在这里,可以看到他的条精神是清虚和无邪意。让我们再欣赏他的一首茶诗。

传炉活火式自煎,手点火瓮夸色味。

粘粘入口脆且柔,有如乳臭儿与稚。

肃然方文无一物,爱听签声壶鼎里。

评茶品水是家风,不要养生于世荣。

炉前煎茶中可以窥视自得自觉的修行心。茶香入口有如婴儿吸吮母亲的乳一般。指的是无邪意。除了茶壶里的水沸声感觉不到任何事物的诗句,表现了清虚静寂的心怀,评来品水当家风,胜过千年荣华,与陆羽的横行检德精神是相通的。

以上代表高丽时期来精神的李奎报的思想,可以归结成情和、清应、无邪意。

朝鲜时代是民间的茶生活走向衰弱,反而来精神发展到了顶峰的交叉时期。无奈于贪腐的官吏和茶税,焚烧茶园而愤然离走他乡的人逐渐增多,随之茶产量减少,老百姓喝不到茶。但是在深山中僧侣和大学者的心中所种下的茶园是不能烧毁砍光的。草衣禅师是他们当中的一员。在韩国历史上曾经有过的两大圣贤之一的茶山丁若镛信天主教而发配到南方。而当时15岁的小僧草衣就在他的门下学习。通过多年的茶生活更领悟了佛教的禅的玄妙和茶道的玄妙,并通过新罗元晓大师的亲禅一体、茶禅一如的思想来整理了东来领。他的精髓是中正。中正是韩国茶道精神的集大成,后人把草衣尊为韩国的茶圣。

黑茶分享演讲稿篇四

1、品茗谈天地,赏花语人生。

2、茶敬客来茶当酒,云山云去云作车。

3、酒醇饭香茶浓,花鲜月明人寿。

4、烹尝方带酒,滋味更无茶。

5、菜在街头摊卖,茶在壶中吐香。

6、阳羡春茶瑶草碧,兰陵美酒郁金香。

7、兰芽雀舌今之贵,凤饼龙团古所珍。

8、心为茶荈剧,吹嘘成对鼎。

9、泉香好解相如渴,火红闲评坡老诗。

10、香茶一杯解乏力,吉语三句暖人心。

11、近水楼台先得月,芳香茶叶最清心。

12、茗外风清赏月影,壶边夜静听松涛。

13、新茶已上焙,旧架忧生醭。

14、客至心常热,人走茶不凉。

15、香分花上露,水汲石中泉。

16、摆开八仙桌,招徕十六方。

17、莫干清凉世界,竹荫十里茶香。

18、时看蟹目溅,乍见鱼鳞起。声疑松带雨,饽恐生烟翠。

19、七度卢仝碗,三篇陆羽经。

20、尘虑一时净,清风两腋生。

黑茶分享演讲稿篇五

说茶道,就要说到茶的礼仪,即使是刚刚接触茶道的人之中,有的认为茶道的做法简易,也有的认为茶道的礼仪做法十分困难。其实这样的想法是有一些错误的,学习茶道礼仪作法时,应该要自己用心去学习细部的动作,如有不了解时应当请教老师,以获得充分的理解,于是开始累积经验,最后正确的礼仪作法就如你身体的一部份一样,永生都不会忘记。

在茶道的礼仪作法中,有清洗茶筅的部分,初次清洗茶筅时,应当要将茶筅清洗干净,而在客人面前,将茶筅洗净,然后轻敲三下举起两下后,便完成了清洗的动作,而在结束的时候,则是先用热水将茶碗中的余茶洗净,然后在用热水洗净茶筅,最后轻敲两下后举起,如此便完成了结束时的清洗动作。即使同样是茶筅,但是开始和结束时的意义却有不同,请不要加以混淆。

第一、茶具一定要洁净,包括茶杯、茶壶、托盘及装茶叶的罐、盒。

第三、要用双手敬茶,杯把在客人的右边。敬茶时要用茶托盘,如果没有,也要用小茶碟,一手托着小茶碟底部,一手扶着茶杯,双手捧上。手指不能触及杯沿。

第四、第一杯差要敬给来宾中的年长者,如果是同辈人,应当先请女士用茶。

第五、浅茶满酒。说的是给客人斟酒要倒满,敬茶只需七八分满。

除此之外,在品尝茶的时候,在手中茶碗要往哪个方向转动呢?这也是常被问到的问题之一。在喝茶的时候转动茶碗,是为了要避免从正面饮用的意思,将茶碗转动一圈半,并离开茶碗的正面后,便可以开始饮用,而饮用完后再加以清洁嘴角所碰触之处,然而将茶碗转回正面,如此重复。

茶泡好了,你就准备好享受它完全的滋味,美丽的颜色、茶的芳香和口味,以及周围环境。在你自己创造的轻盈和秀丽中呼吸。其中蕴含的道理是:当你使周围的世界平安美丽时,你的心和头脑就有了相同的心境。

然而,诸如此类的茶道礼仪作法,事实上是有相当的意义的。

【演示茶艺 烹茶饮茶的艺术】

黑茶分享演讲稿篇六

-         为家人冲泡两次:第一次是为母亲冲泡铁观音、最后一次泡茶是为老公冲泡白牡丹。

-         为友人冲泡两次:其中一次是参加大学同学相识20周年聚会。

-         与同学、师姐及老师共同品饮五次:普洱茶、凤凰单枞、大红袍、彰平水仙、乌龙茶、绿茶,等等。

-         有幸作为茶主参加了龙禅瑜珈馆的会员生日茶会。

“修敬/静/净心,结善缘,展开艺术的生活。”在茶道初级班的学习即将结束,就以发心贴作为总结的依据吧。

与茶道结缘即在一个“敬”字,对茶叶与茶事的尊敬感召着我,引领我在修习中不断探索。敬,就是对每一个当下的珍惜和感激。这一个“敬”,不仅使我结下了许多善缘,更使我的每一次品饮,都成为一次清静内心的修行。这种静心的感觉在最近的几次独品中犹为明显,在冲泡和品饮中,自己的注意力由外到内,心绪从纷繁复杂的世间慢慢收回,关注到茶、关注到自己、关注到身体的每一个部分,思虑从过往及将来,收拢到今天、此刻、当下。因着这份对当下的关注,每次品饮后,心都像被澄澈的茶水涤荡过一次,宁静而清澈。不知道,这是不是就是一次“净心”呢?内修净心,外结善缘,这就是生活的艺术,艺术的生活吧。

茶道门外初探茶,茶是茶,我是我

茶道门内水入茶,茶无语,水自清

本欲问茶茶问我,观当下,照本心

水到圆融现茶韵,茶如我,我如茶

修得敬心结善缘,愈绚烂,愈清净

品至何时见真性,茶无我,我无茶

发心,

第一节课时的发心贴被我仔细地放在了一处,可当最后一节课再回顾发心时自己却怎么也找她不得,大致记得自己是为了茶本身带来的滋味给心灵的奇妙感受而来的。到最后一课,我的感悟已经有很多不止于茶本身,生活、生命中诸多的命题都可以在茶中找到启示。

知茶,

我用了六次课与白、黄、绿、红、青、黑六种茶“倾心交谈”。你叫什么?你从哪儿来?你喜欢什么?你会到哪儿去?白茶一见如故,黄茶谦逊低调,绿茶久仰大名,红茶温暖可人,青茶内外兼修,黑茶杯中耄耋。

行茶,

于我就是与茶“交谈”的过程,如若身心投入,方得茶之所青睐,方得茶我之所神悦。烧水、暖杯、醒茶、注水、出汤、分汤,茶我的交融就在这一呼一吸的起落之间。

一茶一会,

黑茶分享演讲稿篇七

插花就是把花插在瓶、盘、盆等容器里,而不是栽在这些容器中。所插的花材,或枝、或花、或叶,均不带根,只是植物体上的一部分,并且不是随便乱插的,而是根据一定的构思来选材,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茶道插花的技巧,一起来看看。

(1)是选好切花对象。常用的切花材料,主要有牡丹、芍药、唐菖蒲、月季、蔷薇、菊花、鸢尾、香柳、玫瑰、荷花、牡丹等。

(2)是把握切花质量。即在花蕾尚未盛开时,用利剪剪下,若在花店,花市购买花枝,则要选择含苞欲放、新鲜水灵、没有病虫、花叶俱全的。

(3)是选好花瓶。花瓶要古朴、大方、典雅、洁净、形状、大小要和花枝成配套。为了保持平稳可在花瓶底部放几块小石头,以免头重脚轻,并作点缀。

(4)是注意水质。插花用水最好是"天落水",如用自来水,须事先置于缸中静放三日再用,瓶水不能一劳永逸,应每日添换;晚上,可将花瓶移于室外,接受雨露滋润。

(5)是讲究特殊处理。如牡丹、芍药插瓶前,可把花枝基部划火柴烧焦,即可多开几日,又如玫瑰在蔗糖水中插养,能保持9天不衰。

(6)是设计造型。插花有原则,无定式,因此可以根据需要自由发挥。花枝可插一种或两三种,做到有神有色,搭配巧妙,摆放得体。这一方面,前人曾有这样的经验总结:"一枝二枝正,三枝四枝斜,宜正不宜曲,斗清不斗奢"。

(1)修剪:首先要去掉花卉的残枝败叶,根据不同式样,进行长短剪裁,根据构图的需要进行弯曲处理(为了延长水养时间,适合水中剪取,水中剪取是为了防止空气进入花茎,以免影响花材的吸水性)。修剪根据花材不同,选用的剪法也不同,如:木质部的花材,应采用十字剪枝法,花茎比较粗大的可选用平剪法,一般常用的剪法为斜剪茎法。

(2)固定:为了让花卉姿态按照你的设想进行,一般在花器的瓶口处,按照瓶口直径长度,取两段较粗枝干,十字交叉于瓶口处进行固定。专业插花,还要彩花插、花泥、铝丝等工具进行固定。

(3)插序:一般容易先插花后插叶,这样容易在插叶的时候将花的高度降低。正确的插序应该是选材、选插衬景叶、插摆花。

插花器皿花型设计的必需品花器的种类很多。陶器、玻璃器皿、藤、竹、草编、化学树脂等在材质、形态上有很多种类。花器要根据设计的目的、用途、使用花材等进行合理选择。

玻璃花器玻璃花器的魅力在于它的透明感和闪耀的光泽。混有金属酸化物的

彩色玻璃、表面绘有图案的器皿,能够很好地映衬出花的美丽。

塑料花器比较经济的道具。价格便宜,轻便且色彩丰富,造型多样。设计用途广泛。

陶瓷花器花型设计中最常见的'道具。中式、日式、西洋式各有千秋,且突出民族风情和各自的文化艺术。所以在使用选择上首先应与设计的式样一致为佳。

藤、竹、草编形式多种多样,因为采用自然的植物素材,可以体现出原野风情。比较适宜无造作的自然情趣的造型。

金属花器由铜、铁、银、锡等金属材质制成。给人以庄重肃穆、敦厚豪华的感觉,又能反映出不同历史时代的艺术发展。在东、西方的插花艺术中,它都是必不可少的道具。

素烧陶器在回归大自然的潮流中,素烧陶器有它独特的魅力。它以自身的自然风味,使整个作品显得朴素典雅。

插花基本道具花的造型艺术是离不开各种基本的道具的。合理地选择和使用道具可以延长花期,同时反映出设计者的艺术修养和技术水平。这里介绍的是最基本的道具和资材。

粘性胶带有纸和塑料的。一般用来包在铁丝的外面,特别是经过加工后的花材为了防止脱水而使用。颜色有许多,要根据花茎的颜色和设计的目的选用。

铁丝(或铜丝)固定或保持花枝的形态、人工性地弯曲加工时需要用到铁丝。铁丝的种类很多,而且有不同的型号,根据粗细分为18~30号之间,根据设计意图来选用。

花剪花刀花剪、花刀是剪切花茎、枝条最主要的工具。根据修剪的花材的不同,有选择地使用。一般而言,修剪一些韧性的枝条时用花剪,修剪鲜花的长短时用花刀,因为花刀的切面较平缓,切口要求是斜面,以益于保鲜。

花泥花泥是用来固定花材的、吸水性很强的化学制品。保水性好,使用方法简单。花泥分为鲜花泥和干花泥两种。干花泥一般是茶色的,而鲜花泥是绿色的。花泥有各式各样的形状,要根据花型选定。干花泥用于干花设计,不能吸入水分。鲜花泥需要充分浸透水分才能使用,浸水时要尽量使花泥自然吸水,不要施加任何压力,否则会造成外湿内干的状况,直接影响切花的吸水效力。

黑茶分享演讲稿篇八

当我知道要学习茶道时,我很好奇:茶道是什么呀?同时我也很奇怪,茶道就是喝茶吗?但是喝茶也只有把茶叶放进去,然后加入水就行啦,怎么还需要学呢。

刚坐到位子上,一位端庄大方的茶道老师走上了讲台。她的声音温柔而清晰:“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茶道是什么吗?茶好不好喝?茶分别有绿茶、红茶,白茶、黑茶、黄茶,青茶也叫乌龙茶六大种类。……”讲完茶文化,接着老师又讲起了怎么沏茶……,我竖起耳朵认真地听着,生怕漏了一个过程。

听到老师说:“好了,小朋友们自己动手沏一壶茶吧。”我跃跃欲试了,但是看着桌上洁白的茶器,我既兴奋又紧张。温好了杯,砌茶就正式开始啦。把茶叶放到盖碗里,小心地加入热水,接下去要把茶水倒入公道杯里。可是盖碗不听话啊,水沿着碗壁流到了杯底,弄得桌子上都是水。还好,我事先准备好了餐巾纸,桌子上又变干净了。不过,第一次沏的茶可不能喝,这是在洗茶,于是我把水倒入了水盂里。

我把新泡好的茶依次倒入品茗杯里。第一杯茶,献给妈妈。第二杯献给旁边的小伙伴,第三杯就是我自己的了。按照老师教的茶要品三口。因为“品”字就是有三个口组成的呀。我慢慢地品着,虽然我还没喝习惯它的苦,但是茶真的好香啊!对了,我还知道茶只能沏七次哦,再泡下去就没那么有味道了。

当活动结束时,我把茶器洗得干干静静,按原来的位子摆放整齐。我觉得这次的小记者活动太有趣了,它提高了我的动手能力,让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让我明白了做事情要细心,有耐心,更要有始有终的茶道精神。

黑茶分享演讲稿篇九

中国茶道是以修行悟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是饮茶之道和饮茶修道的统一。中国茶道包括茶艺、茶礼、茶境、修道四大要素。所谓茶艺是指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的一套技艺;所谓茶礼,是指茶事活动中的礼仪、法则;所谓茶境,是指茶事活动的场所、环境、所谓修道,是指通过茶事活动来怡情修性、悟道体道。

道作为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一般指宇宙法则、终极真理、事物运动的总体规律、万物的本质或本源。道,有儒家之道、道家之道,有佛教之道、各家之道不尽一致。中国文化主流是"儒道互补",[隋唐]以降又趋于"三教合一"。一般的文人、士大夫往往兼修儒道佛,即使道士、佛徒,也往往是旁通儒佛、儒道。流传最广,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禅宗一派,便吸收了老庄孔孟的一些思想,而宋元[明清]佛教的一大特点便是融通儒道,调合三教;宋明新儒学兼收道、佛思想,有所谓"朱子道,陆子禅"之说;金元道教全真派祖师王重阳,竭力提倡"三教合一",其诗云:"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释道从来是一家,两般形貌理无差"。

茶道中所修何道?可为儒家之道、可为道家、道教之道,也可为禅宗及佛教之道,因人而异。一般来说,茶道中所修之道为综合各家之道。修道的理想追求概括起来就是养生、怡情、修性、证道。证道是修道的理想结果,是茶道的终极追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证道则天人合一、即心即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极高明而道中庸,无为而无不为。

考察中国的饮茶历史,饮茶法有煮、煎、点、泡四类,形成茶艺的`有煎茶法、点茶法、泡茶法。依茶艺而言,中国茶道先后产生了煎茶道、点茶道、泡茶道三种形式。

茶艺是茶道的基础,茶道的形成必然是在饮茶普及,茶艺完善之后。[唐代]以前虽有饮茶,但不普遍。[东晋]虽有茶艺的雏型(见杜育《荈赋》),还远未完善。晋、宋以迄盛唐,是中国茶道的蕴酿期。

中唐以后,中国人饮茶"殆成风俗",形成"比屋之饮","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唐朝肃宗、代宗时期,陆羽著《茶经》,奠定了中国茶道的基础。又经皎然、常伯熊等人的实践、润色和完善,形成了"煎茶道";[北宋]时期,蔡襄著《茶录》,徽宗赵佶著《大观茶论》,从而形成了"点茶道",[明代]中期,张源著《茶录》,许次纾著《茶疏》,标志着"泡茶道"的诞生。

黑茶分享演讲稿篇十

导语:日本茶道源自中国。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饭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将日常生活行为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熔为一炉,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它不仅仅是物质享受,而且通过茶会,学习茶礼,陶冶性情,培养人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念。

茶道,在多数人眼中,只是由宗教仪式演化而来的一种特殊的饮茶方式,但当人们探索其历史时,便会发现茶道中蕴涵着日本传统审美观,尤其是其中不同于人们观念中的日本审美范式,反映了与日本“物哀”美学不同的审美思维。

在日本美术评论家冈仓天心的《茶之书》中,面向当时对只知暴力的日本的西方社会,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日本茶道的历史、形式、器具、哲学、美学乃至茶人人生的内容,集中体现了他对于茶道艺术的认识及热爱。我曾以为茶道因为其独特的形式与装饰得以广泛传播与传承,但读完此书却感受到了一种不同:是茶道内在的美学与文化精神,才使其历史悠久仍焕发生机、很早就作为文化符号却经久不衰。茶道美学思想影响着日本茶人、美术家与普通人的生命,自上而下地影响着日本日常生活各个方面。正如书扉页上所说,“日本‘武士道’是‘死的艺术’,而‘茶道’则是日本人孜孜以求的‘生的艺术’”,冈仓天心将茶事与茶人的生命观相联系,探索在茶道中他们如何展现艺术、如何完善生命,将大多数人眼中的世俗饮馔之事提升到一种纯粹而唯美的信仰——从一个美学的角度,向西方人、以及正积极“脱亚入欧”的日本人,呼唤传统哲学与美学的精神回归。

日本现代禅学研究者伊藤古鉴曾著《茶与禅》对茶道进行分析,他认为茶道作为一门艺术包含几个层次:茶道技巧,茶事礼法,以及茶事中的“道” 。茶道中的美学即隐藏在这三者之中,其精要便是“和静清寂”。茶道技巧,即茶人如何点茶、如何调制、如何饮茶、如何挑选组合茶具、如何摆放花与挂轴等形式;茶礼,即主客之间相敬之礼,体现在主人如何打扫布置、根据季节及茶会目的来准备、礼尚往来中;茶“道”,便是茶人如何最终通过多年茶道训练,通达茶道艺术的奥义,以启迪自身的长期过程。

在茶道技艺中,体现的是“和清”的自然美。从茶道的鼻祖村田珠光开创佗茶开始,茶人就致力于在寂静与质朴之中,探求淡泊生活中的趣味。珠光之前人们以唐物为贵,茶会以有唐宋茶具而显得上档次,茶具尚华美精致,一味追求奢侈华丽,以至于“斗茶”风气出现。而珠光选择茶碗器具时,反对奢侈华丽之风,提倡清贫简朴,认为和式黑色陶器色彩幽暗,自有朴素、清寂之美。用这种质朴的茶具,真心实意地待客,既有审美情趣,也利于道德情操的修养。在选用和物的基础上,多选用朽叶色、青色茶具等适应闲寂气氛的茶具,例如著名的浅矛茶勺、松屋肩冲等,色彩柔和朴素,甚至较唐代茶碗可称为“拙”;然而正是这种以冷峻、恬淡、闲寂为美的审美意识,珠光才认为有古朴的生活乐趣,能达到心神上的安逸。到了武野绍鸥,和物被大量使用,床间开始悬挂和歌的挂轴,使其更具有美学观感。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休,则为茶道仪式建立独立的茶室、露地、待合、石灯笼等。茶室表面上简陋、狭小、不坚固,却体现了千利休作为茶道和禅宗大师的审美。茶室只有四帖半,但茶人居于其中并不觉压抑,佛家理论中对于大智慧者来说空间也是一种“空”;茶室简陋朴素并无甚要紧,茶人致力的是茶具、茶室、庭院的干净清洁,只有环境清洁和谐才能“进入自明之道”;茶碗拙,但茶人不求器具之华美珍奇,器具不过是器具,和谐、恬静有禅意的气氛才是茶道的最佳体验。

另外,在布置茶室的时候,茶人所欲求的还有一种如出世般的虔诚心境,重视事物自然的美。丰臣秀吉当时希望来利休的庭院一览牵牛花之美,结果待到秀吉进入庭园时,发现满庭芳皆荡然无存,大怒不已,然而他一进入茶室便转怒为敬:一枝白色牵牛花静静立于花瓶中,与四周的阴翳黯淡形成了一种鲜明而独特的静寂之美。千利休的“一枝独秀”告诉人们一朵花比一百朵花更美,所以现代茶室的壁龛里,一般仍然只插一朵花,而且多半是含苞待放的小花,在上面再撒上水珠,晶莹欲滴,力求展现出自然、朴素之风格,与茶室保持协调一致,而这也让宾主得到一种审美的享受。茶花是日本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选用时令花木,而千利休更要求茶人去室外采摘大自然的花。大师们希望花能呈现完整的生命之美,恰如其分地在茶室中与季节、画轴相呼应,真正贴近生命自然的本质,所以至今日本人心中仍始终贯穿着“与自然的和谐”信念,这与茶道的基本精神相通。茶道中的插花在整体上注重自然之美,顺其花枝自然之势,不求华丽、张扬,只求自然简洁、清雅脱俗,使茶道插花更具自然之意境,因而触动人心。《茶之书》中也提到“花瓶滴落的清水其实并不需要加以抹去,因为它暗示着露水一般的纯净与清爽” ,同样体现了日本茶道美学中的自然美思想,即人当与自然相融合,在茶道布置与技艺中,重自然,轻人事,注重生命最本真的和谐,便为美。这种轻视物质、重视精神涵养的思想来自于禅宗,也是茶道诞生的特性之一,当今日本许多艺术、建筑中仍然遵循简洁、自然、和谐的风格,不能不说受到了茶道审美的巨大影响。

茶礼中透视出的是“敬”的人情之美。珠光茶“上粗相,下律仪”,茶具虽然不需精致,但礼仪须体现的是谦和之心。茶道“四规”之一“敬”指人需有敬人与事的心,切勿虚荣自大。举办茶会之前,在仪式上日本的茶道有烦琐的规程,主人须先认真打扫、整理庭院、擦洗茶具,茶叶要碾精细,茶具要擦干净,插花也要根据季节和来宾的名望、地位、辈份、年龄和文化教养等来选择。主人的动作要规范敏捷,“既要有舞蹈般的节奏感和飘逸感,又要准确到位”。种种行为都表示了对来宾的尊重,体现出了主人的真诚的待客之道主人之心。同样,客人须穿着与茶室背景颜色协调的衣着;进入待合之处等待时,武士需解下佩刀,再尊贵的权势进入茶室都须跪爬入室;就坐时必须安静,并先向主人安置于床之间的书画行礼致敬。之后主人要让客人观赏茶器,品尝点心,吸饮抹茶,以真诚的心情来招待客人,达到人与人交流的和敬气氛。而作为茶人对客人最好的招待就莫过于有着悟道意味的茶室氛围,因此供奉着佛画或山水花鸟画的床间里常常也供奉已经开悟的禅宗和尚的墨宝,来表达禅茶一味的最高境界,包括对佛、客、我的真诚与崇敬。从茶礼中我们发现,“敬”的可贵之处在于主客之间均以“一期一会”的敬意来举行茶道仪式。以最真诚的礼节相待,体现了主客之间以茶相敬的纯粹情感,正如仪式本身一样安静却饱含敬意,承载的是朴素却满是人情的崇高情谊。“茶道的本位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意是学习佛祖之行,点茶供佛” ,主人与客人之间礼尚往来的微妙交流,为静寂的茶室增添了一丝浪漫色彩。一碗人情,呈现的是品茶人之间的温暖情意,主客于茶室中得以品天地人心。

在选择器具时轻华美重自然、重视茶道的闲寂气氛等各个方面,茶道的审美,对艺术所作出的贡献无法计量。日本的各个艺术部门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茶人的影响:“茶室”的简洁、闲寂使古典时期的装潢艺术彻底革新,影响了16世纪后的皇宫与寺院;每一座著名的日式花园,都出自茶道大师之手;制陶水平受到茶道大师的启发,并成就了“远州七窑”;在绘画与漆器方面的重大影响更是艺术史上的佳话。然而茶人对于艺术进步的贡献,与他们将茶道贯彻入日常生活中的成就无法相比。在《茶人风范》中,冈仓提出“在茶道大师的看法中,若想真正欣赏艺术,惟有让艺术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才有可能。” 探寻茶道大师艺术特质时,便会发现他们把艺术融入了自己的生命,茶道也是他们从中发现生命的艺术方式。

茶道具有“和清敬寂”的特点与精神,实质上是道教和禅宗思想的外在表现。道与禅,是茶道的精义,从日常生活中启发对于生命的认识,才是茶人以茶道美学审视生命的根本方式。道教对于茶道的贡献在于美学。老庄学说崇尚 “清静无为”,是一种处世之术,通过时间与空间的相对性,提醒人们关注当下和自身。“我们自身之中,融合了神圣与自然,隔开了过去与未来。生活的艺术,便在于不断重新安置周遭环境。” 道家强调清心寡欲,强调我们在尘世中的一切,包括苦难,都必须要接受,因为它们本身同快乐幸福一样,都自然存在于我们的生命中,是生活中原本就不可能避免的体验。因此,道家认为对于生活的一切都要如其所是地接受,尤其是痛苦忧愁,要试图从中发现生命之美。茶人的思想,与道教紧密相关,佗茶之精华便是在闲寂枯淡中,抱朴守拙,选取最粗陋之茶碗,不追求器物的完美与珍奇,而在平常之物与空无的茶室中,去发现空无与自然中的美,去陶冶平和冲淡、安贫知足的精神世界,希望通过发掘“佗之美”来培养茶人欣赏生活与生命过程的美学视角。道教的审美观,与宋代寓言中老子独特的生命审美态度有几分相似:释迦牟尼、孔子,与老子,同立于醋缸——象征着人生——之前,三人各自用手指沾尝一口。实事求是的孔子说醋是酸的,佛陀则谓其苦,老子却称其甜。

如此观茶道,便是修行者以饮茶艺术的方式来审视生命之美的一门学问,这种对生命的态度体现于茶人对待茶事的态度之中,他通过插花发声,通过茶碗发声,通过茶道的艺术形式暗示着自身如何理解与发现生活之美。在茶人的生命中,茶道已由原本的宗教仪式内化成为他们自身的生活方式,从宗教的日常表现——茶道来悟道,以获得对生命真谛的认识。同样,茶道的另一宗教渊源也透视出了这一美学观点——禅宗。

茶道本身作为禅宗宗教仪式的一部分演化而来,从诞生起就有其根源在。早期的茶人也是茶道修禅者,在自古以来的茶人心中,“禅茶一味”是茶道的最高境界,是茶和禅的境界融为一体,即以禅者的悟心也能领悟茶道。茶道的生命在于人们远离凡夫俗子的造作,而达到无心的觉悟,而这种觉悟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与生命的体验相契合;有了自身的精神与觉悟,茶事才能得以发挥禅茶的意义。“日常的行住坐卧、进退举止都非常严格,茶道的清洁、置物,道具的摆放也都非常讲究细致周密……茶人所有的好恶,都表现着茶道的特色,渗透着茶道的艺术之美。因此,自己自身的见解以及思考方法也渗透在这种艺术之美中,而这种渗透在艺术性的东西又渗透着茶道精神。 ”伊藤古鉴的阐释让我们对茶人的理解更深一步,即茶人所受的禅宗修行与欣赏生命美的能力和程度体现于茶道的各个细节中,茶道本身也是茶人贯彻审美观念的行为,一花一画、一举一动皆暗示着茶人的生活方式,以及他对于生命的顿悟和理解,而如千利休这样的大师,一生都在修行、学习,在顿悟中领略生命的真谛与生活之美。茶道作为禅宗修道者的宗教仪式,是其诞生与发展的原本功用,村田珠光、武野绍鸥、千利休首先是作为修禅者的身份参禅、学习与顿悟之后才成为茶道大师,通过他们体现个人风格的.佗茶、禅茶等具体形式,代表着茶人的生活方式,达到对于生命之美的认识,以及对于死亡的认识。从这个层面看,千利休的死亡,不能不说是伟大的。他通过茶道,在长期的修禅过程中体验、坦然接受生命中的不完美,在此基础上发现美,用审美的方式生活,以茶道体验生命的和谐与清寂,带着欣喜,唯美而生,唯美而死,从容地向永恒奔去。

茶中的道,来源于禅宗与道教思想,体现在艺术之中。“禅茶一味”希望修禅者达到的是用审美的眼光来生活,通过茶道的修炼过程来让修禅者发现艺术的本质的美,从中发现生命的本质的美。生命本身不完美,但是通过茶道能够克服生命的残缺,学会艺术的残缺中发现美,发现生活的美。如果说武士道代表的是壮美的死,那么茶道代表的是优美的生。“本质上,茶道是一种对‘残缺’的崇拜,是在我们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为了成就某种可能的完美,所进行的温柔试探。” 冈仓天心在《茶之书》伊始就准确地总结了茶道的根本目的。茶人,修禅者,都是为了发现和成就生命之美而进行茶道及修禅,通过顿悟发现生命中的美。在一种极致的宁静、和谐中,禅茶修炼的发现生命之美的道,。“唯有以美而生之人,能以美而死”,利休最后的茶会,与其说是光荣^***,不如说茶道大师正以一种美的姿态告别人生。能平和地接受死亡,是因为生命已与茶道自他一体,从艺术审美上升到了生命审美的高度。这也是禅宗与茶道传承的生活方式,它至今影响着代代日本茶人,也辐射到了整个的日本文学与艺术进程中。

“茶道是存在于日常生活的烦琐行为之中,以崇拜美为基点的一种仪式。它交给人们纯真与调和,相互慈爱和崇高,社会秩序的浪漫主义。” 与传统眼光中日本的“物哀”美学相比,茶道对于生命审美的美学观念显得极为可贵,代表一种努力探求自然之美、人情之美、生命之美的生活方式,象征着生命与自然的和谐。无论是冈仓天心所处的“脱亚入欧”时期的日本,还是现代摩登发达的日本,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之时,都需要保存这一份传统的、却极具生命力的审美观,现代茶道不能只能流于形式,仍然需要人们来认识和继承茶道以及茶道中的美学。而中国,为何不能从茶这种土生土长的东西里悟得些什么,也值得深深反思。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