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艺术教学探索(模板18篇)

时间:2024-05-14 08:29:04 作者:笔尘

范文范本是学习写作的重要资源,通过模仿范本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接下来是一些值得阅读的范文范本,相信能够为大家拓宽写作思路和提供参考。

信息时代艺术教学的探索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初中英语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完善,其中互动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中的应用更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文章主要对初中英语互动教学艺术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初中英语;互动教学;模式;分析。

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单方面地讲解灌输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无法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互动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提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营造出轻松活跃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

一、实现英语的趣味教学。

初中生正处于好奇心比较重的阶段,对新鲜事物很感兴趣。因此教师应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提高英语课堂的趣味性,促进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并且教师将自己的课堂设计得生动有趣,能够促进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保持长久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并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等因材施教,吸引学生在英语课堂中的注意力,使其感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使得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加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初中英语教学中涉及很多单词、语法等较为枯燥的学习内容,因此教师应丰富教学形式,灵活应用教学方法,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同时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将英语知识和一些有趣的小游戏结合起来,如单词接龙、单词对对碰等。教师在讲解英语单词时可以将单词的中文和英文写在两张纸片上,让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拿着中文意思的纸片,一组拿着英文的纸片,讲解完单词后,让学生在一定时间内找出对应的中英文单词纸片,对于快速完成的小队给予一些小奖励等,增强英语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通过这种有趣的方式,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加强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促进了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教师应在英语课堂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营造出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思考,对英语知识的学习产生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复述故事的方式来营造故事情境,并借此来熟悉将要学习的英语知识。如教师可以通过视频的方式来播放打乱顺序的几个片段给学生,然后学生根据每一个小片段来用英语表达呈现的内容,为大概理解课文内容做好准备。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讨论几个片段正确的顺序,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学生可以通过寻找课文中能反应故事情节先后顺序的词,教师还可以借助一些辅助手段来创设情境,如教师可以通过模型、图片、多媒体等来丰富英语教学的内容,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更大的热情,并提高学生语言思维的能力和实际应用的能力。

三、开展英语的小组活动。

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全面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创造互动的机会,并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做好教学层次的划分,促进学生能够达到自身最大限度的进步。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设疑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和教材中的知识做到有效地互动。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合作完成课文的阅读,进行语言能力的训练,增强学生的语感,让学生在课文中感受英语语言。其次,教师在安排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应注意进行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在互动学习中都能够感受自身的进步,并在共同的学习过程中相互补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可以定期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开展一些竞赛、游戏、辩论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团队合作的精神以及互动学习带来的乐趣。教师可以让其自主分配任务,在课前进行活动资料的收集,然后将搜集的信息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然后在课堂上让每个小组推荐组长来介绍其任务的完成情况,再将所有学生的意见集中起来,共同讨论,让学生能够更牢固地掌握相关知识,在互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的意识。最后,教师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和补充,完善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促进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和互动,提高初中英语教学效率。总之,互动教学是促进师生关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重要的教学模式,教师应不断关注它的发展状况,对自身的教学方式进行及时的改进和完善,培养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陈锦.初中英语互动教学模式研究[j].新课程导学,,(6).

[2]刘娟.初中英语互动教学的重要性[j].文理导航,2015,(9).

信息时代艺术教学的探索

江西省新余市长青小学钟丽凤。

摘要:

远程通讯和信息技术的进步是当代社会重要的变革力量,这种力量打破了地域和社会的疆界,促进了人与物在世界范围内流通,进而推动了国际化和全球化的形成。信息技术已进入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全球走向高度一体化,再没有一个国家与世隔绝了。瞬间传递信息已成为新形式的资本,信息技术不仅促使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对教育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艺术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信息化社会对教育的诸多影响,对教育提出的挑战,同样也反映在艺术教育方面。信息化社会对艺术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对教育与艺术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迎接信息化社会挑战的同时,信息技术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普遍渗透与艺术教学已成为新世纪艺术教育最具特色的一道风景线。“无限宽带”所带来的信息不仅促使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对教育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信息化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主要体现在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教师角色、学生学习等多方面。

首先,信息技术改变人们对教学概念的认识,远程教育的诞生打破了“学校中心”或“课堂中心”的教育模式,并使教育目标发生了变化。培养具有高度创造性,并具有很强的自学能力以及信息检索、获取、处理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成为信息化社会的教育目标。

其次,信息技术使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它打破了传统班级授课制的教学模式,使个别化教学模式、小组协作式教学模式、在线学习、在线讨论都成为可能,从而使“因材施教”成为现实。

再则,信息技术改变了教师的角色和作用。教师由知识技能的讲演者、传授者,变为学生能力构建的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信息化社会中,学生学习活动的性质发生了变化。网络给学生学会求知和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以及创造能力可以得以充分发挥和发展。

艺术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信息化社会对教育的诸多影响,对教育提出的挑战,同样也反映在艺术教育方面。

艺术教育除了面临上述的挑战外,还要对应来自艺术方面的挑战。在信息化社会,人们可以用传统的方法来创作和接受艺术作品,也可以采用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方式来创作、表现、传播与体验丰富多样的感官信号。艺术创作与表现、传播与体验等方式的转变对艺术教育提出的挑战体现在多方面。

1.艺术创作方式和传播手段趋向多样化。

首先,利用画板、图像处理等软件创造艺术作品,人们可以像游戏那。

样愉快地作画,既可以表现想象中的形象,也可根据偶发联想进行创作,产生许多用颜料、材料来绘制所达不到的效果。特别是利用计算机进行美术设计,不仅可以缩短调色、涂色、划线、书写美术字的时间,提高了效率,而且大大扩展了表现的幅度。运用计算机进行艺术创作,还可以融造型、音响等综合手段为一体,使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相辅相成,创造出崭新的艺术境界。

其次,除了以往通过印刷手段广泛传播艺术作品外,还可以通过电视、传真、互联网等多种途径传播艺术作品。尤其是通过互联网在瞬间就可以将作品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因此,从某种角度看,可以认为互联网是一座为艺术家提供最大作品展示空间,容纳最多观众的世界最大的美术馆。

2、艺术体验方式趋向多样化。

与此同时,艺术体验方式呈现出多样化倾向,体验的范围扩大了,速度也随之提高。人们可以去美术馆观看原作,也可以欣赏画册,还可以利用电子资料库进行高效率检索式的欣赏,或通过网络随时访问世界各地的美术馆。即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艺术信息,也可以进行长时间深入细致的研究。例如用超级链接来仔细观察、研究一幅画或一座雕像的细节等。而通过多媒体技术,面对运用综合手段创作的艺术作品,人们可以同时获得视觉、听觉等多方面的体验。在这里,没有拥挤的人群,也不用匆忙,还可以问任何问题而不必担心显得无知。

更值得一提的是,与以往相比,艺术体验、接受的方式更具有参与性。数字化高速公路提供了改编艺术作品的手段,使“已经完成不可更改的艺术作品”的说法成为过去时。每个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美术作品上进行各种数字化操作,将作品改头换面。在自己的美术馆中,可以移动墙壁,增加虚幻的展厅,重新摆放美术品。每个听众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改变音乐的表现。例如,改变音量,把音乐转换成卡拉ok,甚至调整演奏的配器。据11月26日“中日之桥”节目报道,日本开了更具有参与性的游戏软件。如果要实现当指挥的梦想,只要面对荧屏打拍子,根据拍子的节奏,游戏机荧屏里就会出现一支乐队,并演奏起音乐来。但如果指挥棒挥舞得过快或过慢,音乐都会自动停止。这些艺术体验方式的变化对艺术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对教育与艺术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教育和艺术领域正以积极的姿态迎接着信息化的挑战。而处于教育和艺术两顶大伞下的艺术教育理应以更积极的姿态对应信息化社会的挑战。在寻找对策之前,我们还需要对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

1、文字优先与图像优先。

人类传递信息的主要方式有两种:一是语言文字,二是图像。在人类尚未发明文字之前的远古时代,人类用壁画、岩画记录了当时的社会情况,使信息获得了凝固性和长久性,超越了当时的'时代,留存至今。这些图像成为今人了解人类早期生存状态的媒介体。自文字诞生以后,文字逐渐成为人类知识和观念的载体。但在教育尚未普及之际,只有贵族才能接受学校教育,由于大多数平民不识字,图像依然担负着传递信息的重任。例如,在哥特式教堂的彩色玻璃窗上布满了图画,那是给不识字的人读的《圣经》。中国的古代壁画,也起着传播宗教、宣传道义等作用。之后,随着教育的普及,人们学会通过语言文字表达思想以及了解世界。在信息传播方式中,文字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阅读图像和创作图像反成了专业人士的“特权”。

进入现代社会,图像在信息记录与传播中的作用正在逐渐地增大,例如,从文字记录到图像传真,从静态图片到动态影片,从无声影像到声画合成,从平面记录到全息储存等。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网络的进一步普及,图像记录和传播的作用也将不断增大。

2、视觉优先与亲身体验。

伴随着图像作用的日趋增大,图像媒体对人们视觉造成的影响也在逐渐增大。与人的其他感觉相比,视觉感觉越来越占据优先的地位,但同时也带来了缺少亲身体验的问题。

首先,从接受的角度来看,原来必须走出户外才能看见外面的风景。现在,随着摄影、电影、电视、卫星通讯技术的普及,人们不需要移动身体,坐在家中也能看见世界各地的景物。但必须注意到,人眼通过这些不断更新的信息传递设备所看到的只是现实世界的图像,所获得的经验也只是间接经验,此时涉及的仅仅是“看”这一种感觉。而如果置身于大自然或现实社会中,人们在“看”景物的同时还能感受到阳光、风、雨的抚摩,闻到多种气味,听到各种声音,全身的感觉器官都参与其中。

其次,从创造的角度来看,运用电脑美术手段创造的只是一种虚拟的空间。人们在运用电脑进行美术创作时,实现的仅仅是人机间的对话,却无法获得采用各种材料,运用各种工具创作艺术作品时所能获得的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等丰富多样的体验。

3、信息过剩与精选信息。

随着信息化社会中信息传递方式日趋快速和多样,以及艺术表现方式、手段和欣赏范围的不断扩散,艺术已经走出了殿堂,标志、广告、卡通以及各种具有审美价值的生活用品纷纷涌入人们的生活。以往,如果不是刻意追求的话,人们是很难获得艺术方面的信息的。而如今,无论是行走在大街上,还是打开家中的电视机,随时随地都能获得艺术方面的信息。当艺术走进普通人的生活时,与其他信息相似,它也产生了过剩现象。

此时,如果不具备较强的精选信息与价值判断能力的话,而对大量的艺术信息,人们会发生价值判断方面的混乱。那些被艺术信息包围着的大中小学生乃至成年人在不知应做如何选择的情况下,易于产生消极接受信息、思考类型化等一系列的问题。

总而言之,在信息化社会中,信息技术在对艺术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的同时,也为艺术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问题的关键在于对应信息化社会对艺术教育提出的要求,取信息技术之长而避其之短,通过美术教育让学生不仅学会主动接受信息的方法,而且学会选择、创造以及传递、交流美术信息的方法,从信息的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发信者”。

大班艺术教学计划

新学期,对家长来说蕴含着新的希望,对老师来说,面临新的挑战。本学期,我将会严格要求自己,认真总结上学期的工作,吸取经验,反省不足,在新的《纲要》和《学校幼儿园教研计划》的指导思想引导下,以儿童为本,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1、愉快的参加音乐活动,积极体验参与音乐活动和用音乐与他人交往的快乐。

2、用正确的姿势、自然好听的声音唱歌,初步学会领唱、齐唱、轮唱,能运用不同的速度、力度去正确地表现歌曲的情感和风格。大胆、独立地在集体面前唱歌、表演,并能尝试用不同的合作形式演唱。能根据歌曲内容进行即心表演和创编歌表演,并能为熟悉、工整的歌曲续编歌词。

3、能按音乐的内容、风格和节奏特点做各种基本动作、模仿动作和舞蹈组合动作,熟悉一些民族民间舞蹈。能根据乐曲的内容、性质创编相应的动作。根据音乐游戏的音乐、内容创编不同的动作,创造性地表现角色的音乐形象。

1、培养幼儿从生活出发观察生活、热爱生活,并会描述生活中常见的动物或事物。注重幼儿艺术思维能力的培养。老师作用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

2、引到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在游戏中发挥孩子们的想象与潜能,并能用线条、颜色来表达自己的所想、所感,用绘画表现出来。

3、熟练掌握油画棒、水彩笔等材料、工具的使用方法。注重幼儿自身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去思维去发现。

4、熟练掌握用油画棒在作品上大面积涂上底色,注重幼儿构图技能的培养,充分体现自我创造能力。

5、在了解本班幼儿发展情况下,注重幼儿的经验积累,开展多种活动方式、方法,加强幼儿与老师、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互动学习。增强幼儿之间的友谊与合作能力,发展交往能力。

6、注重幼儿美术兴趣的培养。通过活动,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培养幼儿参与兴趣。

信息时代艺术教学的探索

[提要]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作者对课堂激趣艺术的有益尝试:谜语激趣、以情导趣、意境呈趣、趣例生趣。[关键词]课堂教学激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从平淡中看到瑰丽,从困难中奋然而起,它能让学生获得探求真理与增长能力的.最佳心态。大凡教育行家都十分重视激发学生兴趣,主张要努力把课上得“情趣横溢”,“每节课都要让学生有笑声”。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来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和聪明才智,从而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在初中政治课课堂激趣方面的尝试及其意义。

一、谜语激趣。

猜谜语是一项高雅而有趣的游艺活动。中学生因思维敏捷、兴趣广泛,尤其喜欢参与。因此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不失时机地穿插一些自编的谜语作为课堂的“插、科、打、诨”,也算别开生面。我通常采用的方法有三种。

第一,以班上学生的姓名作谜底拟出谜面进行猜谜活动,满足了学生渴望被赏识的心理需要,增进了师生感情。如:

现代与古代――靳西(今昔);

久旱的大地――潘宇(盼雨);

准备远航――张帆;

刘关张结拜之地――陶园(桃园);

千里沃野好风光――田丽;

刘邦项羽交锋――王战;

第二,以教材中的专用名词作谜底拟出谜面,调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既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如:

枯木逢春――法律(发绿);

皇帝审案――垄断(龙断);

“”――开放(开方);

默读――心理学(打一学科名称);

最佳演员――优角(打一数学名词);

[1][2][3][4]。

声乐艺术教学的几点探索

摘要: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历史悠久,其文化内涵和底蕴极为厚重。

传播民族声乐艺术,不单单是延续声乐艺术,更是发扬光大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

伴随着日益深化的改革开放,人们也开始拥有了时尚化和快餐化的审美取向。

尽管在传播过程中,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也同样面临着诸多困境,亟待我们去突围,以促进多元化时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健康发展。

当今时代,大众文化开始趋向于消费式和快餐式的发展模式。

作为高雅艺术的民族声乐,由于群众基础的严重匮乏,特别是因为对年轻一代失去吸引力而被束之高阁。

目前,我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种种的困境。

而作为我国文化艺术宝库的瑰宝,传播民族声乐艺术,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光荣使命。

本文通过研究民族声乐艺术传播的相关问题,旨在为突破民族声乐发展的瓶颈献计献策,使民族声乐艺术能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以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而重获人们的喜爱和欢迎。

一、中华民族声乐艺术传播困境。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在多元化背景下,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随着丰富多样的传播渠道和传播媒介,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播态势极其良好。

但因为受到民族声乐自身的特点以及传播效果、受众和传播内容的影响,民族声乐在传播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的困境。

1.娱乐性与审美性的失衡。

现代社会处处充满着竞争,而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使人们更趋向于一种娱乐式和快餐式的艺术形态,对于民族声乐艺术,已经很少有人能静静的欣赏了。

由于严重缺失受众群体,民族声乐试图探索一条有效的发展和传播途径,而探索的路程并非一帆风顺。

由于目前开始逐渐向娱乐性的方向倾斜,以迎合受众的心理,使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承出现了审美性和娱乐性的失衡。

民族声乐艺术实现自身价值的关键所在,就是观众的喜爱和欢迎。

所以,为了与群众的审美趋向相适应,民族声乐艺术不仅要更好的彰显自身的个性,同时还应在教育、表演方式和创作方面及时的更新、与时俱进,赶上时代发展的主流,这样民族声乐艺术才能更好的与时代精神相符合。

2.民族性与教育性的失衡。

中西方音乐艺术的沟通和交流的历史极其漫长,是在曲折中不断发展的。

由于国家政策的导向和支持,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兴起了多种唱法,在这一时期,提出了“三种唱法”。

通过对比,西洋唱法越来越突出,并取得了更大的进步。

在国际大型的赛事中,我国一些年青的美声学子频频展露头角。

基于这样的背景,西洋唱法开始备受追捧和重视,导致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中民族性与教育性的失衡,出现了日益减弱和淡化民族观念的现象。

很多人迎合潮流,认为美声唱法是最好的,最时尚的,将我们的民族性逐渐丢失。

在民族声乐教育中,为了解决声音基本训练的问题,而单纯的分割各种唱法,或者是只用科学的唱法训练,而没有将民族的特殊和个性彰显出来。

3.专业性与大众性的失衡。

目前,在音乐领域内,具有名目繁多的电视选秀节目,并且有越来越多的地方卫视热衷于这类节目。

而流行音乐在形式各异的音乐选秀节目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和流行音乐相比,民族音乐的却备受忽视,甚至很难找到立足之地。

一方面,是因为确实存在着社会化的影响因素,人们的思维方式开始不断的更新换代,同时随着日益兴盛的大众传媒,快餐式的文化普遍被人们所接受,在这种形势下,流行音乐更容易受到欢迎。

由于流行音乐成为人们的焦点,使民族声乐艺术遭受冷遇,在传播的过程中,也自然受到阻碍;另一方面,和流行音乐相比,民族声乐的专业性更强,如果大众的知识水平达不到一定的层次,就不能对民族声乐艺术很好的欣赏。

同时,由于一些年青的观众将民族声乐艺术视为是“麻烦的高雅艺术”,使民族声乐被束之高阁。

民族声乐艺术在传播的过程中,正是受以上两个因素的影响,而出现了专业性与大众性的失衡。

1.对现代化媒体充分利用,更好的传播民族声乐文化。

目前,在人们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经被新媒体所充斥,现代化大众传媒是人们参与社会经济和获取各种信息的重要途径。

中华民族声乐艺术利用大众传媒的传播,能更好的走进人们的生活,赢得广泛的群众基础,被人们所认可和接受。

现代大众传媒涵盖了报纸、广播等各种形式,每一种传播媒介的特点都是非常的独特。

在对中华民族声乐艺术传播的过程中,需要对每一种传播媒介自身的优越性充分的挖掘,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情最大限度的激发出来,以实现最佳的传播效果,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和喜爱。

虽然,大众传媒已经成为传播民族声乐艺术的重要渠道,但在传播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为了博人眼球,而一味迎合商业化的需要,强制向公众传播。

而是应该通过有效的引导,使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将其先进的正能量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不仅向广大群众广泛传播,同时还要将正能量的民族声乐文化推向全世界。

2.对大众健康的审美取向正确引导。

虽然民族声乐类电视选秀节目已经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和流行音乐类电视选秀节目相比,其上升的数量还相对较少。

目前,流行音乐类电视选秀节目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

各大卫视为了获得更高的收视率,吸引更多的注意,对各类选秀形式,往往在挖空心思的更换。

如2012年浙江卫视的《好声音》,凭借其专业的导师带队和新颖的形式,而赢得了较高的收视率和良好的口碑,将流行音乐类选秀节目推向新的高潮。

而随着蓬勃发展的音乐类电视选秀节目,巨大的冲击着我国民族声乐类电视选秀节目,甚至影响到中央电视台权威的青年歌手大奖赛的发展。

尽管从收视率来看,江西卫视《中国红歌会》还比较平稳,但还是竞争不过流行音乐类节目的收视率。

所以,必须从整体上规范电视歌唱选秀节目,才能促进电视歌唱选秀节目的健康发展。

希望通过规范,促进流行音乐类和民族声乐类电视节目的均衡发展。

保留那些有积极影响的、制作精良的流行音乐类电视节目,取缔那些重复的质量差的节目。

同时,要将现有的民族声乐类电视选秀节目的质量提升,鼓励推陈出新,制作更多精良的作品。

让更多优秀的民族声乐艺术走进观众的视野,以更好的传播民族声乐艺术文化。

3.树立正确的民族声乐传播意识。

首先,我们应该对在民族声乐艺术中蕴含的价值正确认识,将传播民族声乐艺术作为我们每一个人的神圣使命和光荣职责,对民族声乐艺术进行积极的传播;其次,从更深层次意识到,民族声乐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标识,彰显了民族特色。

民族声乐艺术之所以能够立足于世界音乐艺术舞台的根本,就是其独具特色的民族性。

而一旦这种民族性丧失,中华民族音乐也就失去了生命和活力。

因此,在对中华民族声乐艺术传播的过程中,我们应始终坚持民族声乐艺术的民族性,保持民族声乐艺术的民族魅力,通过融合流行因素,加以创新,以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新颖的形式呈现出来。

同时,还应对全世界各个民族的声乐艺术精髓积极主动地吸收,将借鉴其他民族声乐艺术和继承本民族声乐艺术的关系处理好,推动民族声乐艺术的进一步发展,走国际化的道路,与全球化的趋势相适应,使中华民族声乐艺术能走向更高的舞台。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在传播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面临着诸多挑战。

为了走出民族声乐艺术传播中的困境,我们应对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充分利用,以更好的促进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播。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是我们民族所特有的,蕴含着厚重的文化内涵,唱出了我们心上的歌。

在当今社会趋向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我们应对民族声乐不断创新,使其彰显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

同时,还要营造良好的环境,以更好的发展民族声乐艺术。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树立正确的民族声乐传播意识,使民族声乐艺术得到更好的传承,能受到全世界的瞩目。

参考文献:

〔1〕张晓农.声乐艺术之多元文化符号解析[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

〔2〕张冠宇.浅谈声乐艺术指导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j].黑龙江教育(综合版),2004,(z4).

〔3〕王德芳.刍议声乐艺术与歌唱艺术的异同[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2).

〔4〕高勤学.谈声乐艺术中的声与情[j].职业技术,2006,(18).

〔5〕李英.浅论现代科技之于声乐艺术的二元性[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7,(04).

〔6〕刘娜.论声乐艺术教育发展的三个着力点[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8,(08).

〔7〕韦家燕.关于声乐艺术中“声”与“情”关系的哲学思考[j].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3).

〔8〕赵玲.论声乐艺术中声、情、意的结合[j].社科纵横,2009,(06).

文档为doc格式。

探索幼儿泥塑课的艺术教学

题:

中国传统艺术欣赏——泥塑艺术。

二、课。

型:课堂讲授。

三、目的要求:

1.通过泥塑艺术欣赏能力的培养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和正确的价值观。

2.通过泥塑艺术欣赏能力的培养提高大学生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

3.通过泥塑艺术欣赏能力的培养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创新能力。

四、重点、难点:大学生如何欣赏泥塑。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

以讲授法联系案例,采用多媒体教学。

六、授课效果分析:

通过本次授课让学生了解了中国传统的泥塑艺术,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的文化修养。

九、教学进程(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及时间分配等)。

(1)导入课题:泥塑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艺术,泥塑艺术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今天,我就来带大家欣赏中国的传统艺术。(2)教学内容:

中国传统艺术欣赏——泥塑艺术。

1.含义:泥塑,即用粘土塑制成各种形象的一种民间手工艺。在民间俗称“彩塑”、“泥玩”。

2.发展历程:起源、泥塑历史、3.造型特点4.制作工艺。

5.泥塑模制的制作步骤:制子儿、翻模、脱胎、着色。

11.泥塑艺人12.名家艺人。

13.黄陂县泥塑厂--泥塑人才的摇篮14.佛教中的泥塑15.泥塑与世界杯。

八、课堂总结:本课使得同学们真正了解到了泥塑艺术并且使得同学们对我国传统艺术产生了极大兴趣。

信息时代艺术教学的探索

淄博陶瓷艺术档案记录了陶瓷艺术的产生、发展,见证了一代又一代艺术大师的勤劳与智慧。对研究淄博陶瓷文化,创新陶瓷技艺有独到作用。信息网络时代,信息获取方式更加快捷,信息内容更加多元。应当充分发挥新时代信息交流的优势,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档案资源,使陶瓷档案走出“深闺”,犹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焕发新活力。

1增添新的档案内容,强化陶瓷艺术的传承性和教育性。

进一步完善相关档案立档、归档工作,丰富档案资源。目前现存档案大多只限制于陶瓷艺术本身,而忽略了与陶瓷共生的口头文字、故事和民间传说等资料,这将是下一步档案整理工作的重点。应当广泛搜集与陶瓷有关的民间小故事、民俗趣事,使史料更加丰富,形象,增添趣味性。建立传承人专项档案。为著名陶瓷艺术大师整理个人资料,搜集其个人事迹,包括早期求学经历、主要成就、获奖证书、重要活动邀请函、发言稿等。着重反映其个人思想文化认识对其陶瓷作品的影响,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应当加大对陶瓷档案编研工作的投入力度,发掘淄博陶瓷地方特色,树立新的编研风格,独树一帜,扩大影响力。发展陶瓷相关期刊,面向全社会征稿。民众也可以写散文表达自己的“陶瓷情结”亦或是自己搜集到的想与大家分享的陶瓷信息。让杂志变成广大陶瓷爱好者表达情感,交流想法的媒介,使档案摆脱“冰冷的外套”,变得鲜活起来。

2树立新的宣传理念,强调生活化宣传思想。

档案并不应该仅仅作为历史学家和专业人员的研究材料,还应当成为一种文化休闲的方式。尤其是像陶瓷制作此类民间艺术的档案更应该走进民众生活,丰富人们精神世界。档案馆可以尝试简单仿制一些制陶的工具,模拟制陶过程,由档案馆专业人员讲解指导,让游客可以亲身体验制陶过程,拉近与民众之间的距离。尝试举办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可以利用已有的陶瓷档案,理解经典陶器的设计理念,举办类似于t恤设计大赛这类比较简单,专业性要求较低,公众参与度高的比赛。要求设计融入陶瓷元素,设计原始资料由相关的档案馆提供。提高陶瓷相关档案的利用率,借此了解陶瓷蕴含的艺术内涵,起到文化普及的作用,也可以开展类似的摄影大赛、征文比赛、民间艺术知识竞赛等。加强档案利用与旅游业之间的联系开发新的档案资料旅游价值。目前淄博博山区仍遗留22座古圆窑。这些古窑址不加以保护,将逐渐被拆除,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档案馆可以尝试与有关文化部门合作,对这些古窑全面调查、登记造册,建立档案。同时绘制古圆窑分布地图,丰富档案编研工作。详实新颖的档案记录,将为古窑址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同时可以建立古窑址档案专题,将博山古圆窑遗址和已经开发的淄川区磁村古瓷窑址、寨里大张古瓷窑址的档案资料整合起来,集中研究,绘制系列图集;举办三地联合古窑址专题档案展览,丰富窑址资料,增加吸引力。

3采用新的科学技术,确保档案宣传工作艺术性和科学性。

科学性体现在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交流手段,让陶瓷档案的宣传形式更加多样、形象。信息网络时代使人们获得信息更加方便快捷,为传播前沿信息、表达意见、征集建议提供更广阔的渠道,倘若档案宣传能够巧妙运用现代科技,便更容易被民众接受,摆脱“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尴尬境地。当下微博也是一个很好的宣传手段。微博适应了当今人们快速简洁的阅读方式,也适用于档案宣传发布消息的工作。开拓微博宣传,在微博上面有话语权,可以使接受微博的受众从中得到档案信息。淄博档案部门可以通过微博征集档案信息,征集陶瓷档案展示的主题。陶瓷艺术要面向大众宣传,毋须太多专业化理性说明,应该更加注重其人文情怀,通过微博,围绕馆藏档案资源征集当地民间艺术发展过程中的趣事,编辑成册,为档案编研工作提供更多民意信息,可以第一时间了解民众态度。同时也应进一步加强与网络媒体的.合作,将一些新鲜的视频互动技术引入档案宣传领域,增强档案宣传的趣味性。爱奇艺公司最近新推出了视链技术,主要作用在于当人们在观看视频时,点击人物图像便可知道其演员信息。通过对影视剧中人物的注释,并链接至有关的信息介绍页面,为用户提供更立体化的观映体验。同样这一技术也可以用于陶瓷档案的宣传,用于陶瓷档案宣传片、相关科普纪录片制作,将有关陶瓷技艺制作的特别说明、民间趣味小故事融入其中,让人们点击有关图片,便可获得相应资料。在档案网站建设方面可以采用seo搜索引擎优化技术,增加特定关键字的曝光率以增加网站的能见度,达到进一步推广有关陶瓷档案的网络资料。seo技术是指通过采用易于搜索引擎索引的合理手段,使网站各项基本要素适合搜索引擎的检索原则从而更容易被搜索引擎收录,提高在搜索结果中的排序。其对于相关网站的改进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改进关键词:了解各网站陶瓷艺术相关档案的内容,归纳总结独具特色的关键词,增强不同文章区分度,提高检索准确性。

进行链接优化:合理的链接有利于提高页面的相关性和被检索出来的频率。例如在一篇有关陶瓷档案的结尾附上“同类文章“列表,实现陶瓷档案信息链条化和系统化。既方便了访问者查阅资料,又有助于搜索引擎检索。陶瓷档案作为这一古老艺术产生发展的真实记录,对当今陶瓷技艺的发展有重要的参考和利用价值。而实现档案价值的根本途径在于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档案资源,加大宣传力度。网络信息时代,我们应当多渠道、多角度、多方式挖掘陶瓷档案内涵,使其摆脱以往给人的“陈旧、落后”的印象,让淄博陶瓷艺术魅力被更多人知晓,让经典得以继续传承。

大班艺术教学设计

1.欣赏中国和外国有特色的建筑,感受中外建筑风格的不同特点。

2.对各种经典的建筑感兴趣,并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

1.经验准备:教师提前阅读中外建筑的相关资料,便于及时引导与梳理。

2.课件准备:“中国建筑”组图;“中国建筑局部”组图;“外国建筑”组图。

3.材料准备:画笔、画纸。

一、讨论关于“建筑”的话题,激发活动兴趣。

——除了我们平时住的房子,你还见过什么特别的建筑吗?

——那些建筑有名字吗?

——有些什么地方让你印象深刻?

二、出示组图“中国建筑”,引导幼儿欣赏中式建筑的风格。

——你知道这些建筑物的名字吗?

——它们给你什么感觉?

小结:这些都是中国建筑,它们的名字叫布达拉宫、故宫、天安门和天坛,这些建筑都非常古朴、宏伟、有气势。

三、出示组图“中国建筑局部”,通俗介绍中式建筑的特点,带领幼儿感受中式建筑的美。

——中式建筑的屋檐是什么材质?什么造型?(木质、反翘)。

——中式建筑大多是什么色彩?(古朴或吉祥色彩)。

——中式建筑多以什么为装饰图案?(龙、凤、狮等)。

四、出示组图“外国建筑”,引导幼儿欣赏外国建筑的风格特点。

——这些建筑和前面的给你什么不一样的感觉?

——你觉得它们漂亮吗?

小结:中式建筑多以木瓦为主材,外国建筑多以砖石为主材;中式古建筑楼层大多不高,外国建筑喜欢“顶天立地”,所以大多都很高。虽然中国古代建筑和外国建筑风格不一样,但都很漂亮。

五、讨论交流,鼓励幼儿大胆表达。

——你最喜欢哪座建筑呢?

——你喜欢它的什么地方?

小结:每个人的审美不一样,所以喜欢的建筑物也不一样。

六、发放绘画材料,鼓励幼儿画出自己喜欢的建筑物。

——你还记得你喜欢的建筑吗?

——试着把它画出来吧!

区域活动:在语言区,投放中外建筑的照片,引导幼儿进一步感受中外建筑的风格并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附【小知识】。

中国建筑特点。

中国建筑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最精彩、最直观的传承载体和表现形式。主要有四大特点:。

(1)大气:体现在大门、大窗、大进深、大屋檐,给人以舒展的感觉。大屋檐下形成的半封闭的空间,既遮阳避雨,起庇护作用,又视野开阔,直通大自然。大气,最充分地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天人合一”的思想。

(2)生气:体现在四角飞檐翘起,扑朔欲飞,让建筑物(包括塔、楼)的沉重感显得轻松,凝固中体现灵动。

(3)富丽:体现在琉璃材料的使用上。它寿命长,颜色鲜艳,在阳光下耀眼夺目,在各种环境中显得富丽堂皇。

(4)重山林风水:有山,易取其势,视野开阔,排水顺畅;有林,易取其物,苍柴丰盛,鸟鸣果香;有风,易得其动,空气清新,消暑灭病;有水,易得其利,鱼虾戏跃,鹅鸭成群。故此,若靠山面水,侧有良田沃土,阳光充沛,兼有舟楫之便,当然是公认的宜于人类生存的最佳选址。

中外建筑的不同。

1.建筑材料的不同。

外国建筑基本上都是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来营造的,属于砖石结构系统。诸如埃及的字塔,古希腊的神庙,古罗马的斗兽场、输水道,中世纪欧洲的教堂……无一不是用石材,无一不是这部“石头史书”中留下的历史见证。而中国建筑是以木材来做房屋的主要构架,属于木结构系统,因而被誉为“木头的史书”。

2.建筑空间的布局不同。

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平面铺开,类似于“四合院”模式。例如:北京明清宫殿、明十三陵、曲阜孔庙…与中国相反,西方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偏向高空发展。

3.建筑的发展不同。

中国的建筑形式和所用的材料3000年不变。与中国不同,西方建筑经常求变,其结构演得比较急剧。从古希腊古典柱式到古罗马的拱券、穹隆顶技术,从哥特建筑的尖劵、十字拱和飞扶壁技术到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无论从形象、装怖和空间布局,都发生了很大変化。这反映了西方人敢于独辟蹊径、勇于创新的精神。

4.建筑价值的不同。

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不靠计算,不靠定量分析,不用形式逻辑的方法构思、而是靠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言传手教,靠实践,靠经验。外国建筑美的构形意识其实就是几何形体,“适用、坚固、美观”这一经典的建筑三要素观点,被后人奉为圭臬,世代相传。

信息时代艺术教学的探索

[提要]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作者对课堂激趣艺术的有益尝试:谜语激趣、以情导趣、意境呈趣、趣例生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从平淡中看到瑰丽,从困难中奋然而起,它能让学生获得探求真理与增长能力的最佳心态。大凡教育行家都十分重视激发学生兴趣,主张要努力把课上得“情趣横溢”,“每节课都要让学生有笑声”。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来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和聪明才智,从而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在初中政治课课堂激趣方面的尝试及其意义。

一、谜语激趣。

猜谜语是一项高雅而有趣的游艺活动。中学生因思维敏捷、兴趣广泛,尤其喜欢参与。因此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不失时机地穿插一些自编的谜语作为课堂的“插、科、打、诨”,也算别开生面。我通常采用的方法有三种。

第一,以班上学生的姓名作谜底拟出谜面进行猜谜活动,满足了学生渴望被赏识的心理需要,增进了师生感情。如:

现代与古代――靳西(今昔);

久旱的大地――潘宇(盼雨);

准备远航――张帆;

刘关张结拜之地――陶园(桃园);

千里沃野好风光――田丽;

刘邦项羽交锋――王战;

第二,以教材中的专用名词作谜底拟出谜面,调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既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如:

枯木逢春――法律(发绿);

皇帝审案――垄断(龙断);

“”――开放(开方);

默读――心理学(打一学科名称);

最佳演员――优角(打一数学名词);

儿行千里母担忧――离子反应(打一物理名词);

促膝谈心――相对论(打一物理名词);

大河上下――流通(打一商业术语);

顿失滔滔――冻结(打一金融名词);

猜谜语活动既启发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也给学生设置了一个竞争舞台,学生能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打破了“也无风雨也无情”的平淡,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二、以情导趣。

心理学表明:中学生总是希望得到人们(主要是老师和家长)的理解。这种理解常以情感的沟通和谐为满足。教学活动不仅是传授知识、发展能力、提高觉悟的活动,而且还是师生双方情感交流的过程。一般来说,学生对某一学科的老师有了稳定而浓厚的情感,就不会视学习如重负,而会乐此不疲。因为学生只有对老师感到亲切,才敢于独立思考,敢于交流,敢于无忧无虑地质疑问题,积极接受我们所讲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以教师应千方百计地加强师生感情的培养,通过情感交流来激兴求趣。

教师课堂语言的亲切自然、情真意切是沟通师生之间情感的重要基矗教师可通过充满温情、丰富多彩的语言,营造一种爱意融融的氛围,让学生有一种充满温馨的亲情感受。从而调动师生一起学,一起想,一起爱,一起恨,在思想感情上引起共振,产生共呜,使学生在亲切有趣的气氛中接受知识,陶冶情操,升华思想,获得理性的美和美的理性的感受。介于此,在教学中,我常采用情感呼唤式的语言,使之带着暖意,带着激励,流进学生的心田,赋予其热情和毅力;或采用商讨式的语言,避免一种权威性的肯定或否定,把教师和学生摆在平等的位置上对话,从而获得一种民主的学风;或采用委婉式的语言,以机智的幽默取代简单的挖苦讽剌和粗暴的干扰逼迫,从而造成了学生愉悦的心境,使他们不知不觉地接受了自己的主张。

比如对瞌睡现象的处理。我曾经这样“表扬”过一位上课瞌睡的学生:“咱班的学生与外班的学生就是不一样,外班的学生一看书就睡觉,咱班的学生睡着觉还在看书。”听后同学们哈哈大笑,睡觉的学生也因没受到老师的批评而暗自庆幸。这是一种以风趣幽默的语言逗学生开心来驱散睡意的方式,但其中更包含着老师对这个班集体深切的爱。学生一旦体验到了这种感受,就会形成一种强大的动力,这动力是对老师更大的信任和不懈的支持。

学生上课不带书也是不稀奇的现象。对于这类事情老师们通常的处置方法是不分清红皂白地批评一通,以期除“根”,但效果却不尽人意。应该另辟新径,以情感人:发现有学生没带书,老师就悄悄地到邻班去借书交给他们,并叮嘱以后不要再发生类似的事情。这个意外的举动,往往使学生感动倍至,你会发现这节课上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专心,都认真,并且在以后的.课堂上,他还会再接再励,以回报你的理解和关怀。正所谓:感人心者莫过于情。

三、意境呈趣。

意境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语言刻意创设一种情景,把学生带入预备的或悲愤或热烈的意境之中,让他们心灵深处受到强烈的震撼而产生共呜,从而和我们所要传授的知识相呼应。为此,要求教师情随境迁,情以文异,情以理发。它表现为:时有气吞山河之慨,时有满面含春之雅,时有拔地而起之势,时有寒塘映月之静。这种意境能强烈地感染学生更好地接受新知识。如在讲我国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统治农民的三大手段时,很多同学对封建迷信、封建道德、封建宗族观念的罪恶残酷性并不真正理解,于是我就给大家讲鲁迅笔下祥林嫂的悲惨故事。语言含肃蕴悲,充满感情,一下子吸引了全体同学的注意力,他们被我所创设的意境所感染,屏息静听着,并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时而嘘唏长叹,时而义愤填膺。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牵动着学生们的心,她的不幸遭遇和惨死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封建礼教是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达到了情理交融,以情感人,以情明理的目的。

又如讲“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时,就可以给学生创设如下意境:从雅片战争的烽火到甲午海战的硝烟;从公车上书之壮举到戊戌六君子暴尸街头;从谭嗣同“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哀惋到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告诫;从芦沟桥的炮声到渡江作战的号角……从这一幅幅悲壮激越的历史画卷讲去,一直讲到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再到近十余年改革开放的伟大业绩。让学生领悟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求中国的历史真谛,更加热爱我们的党,更加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从而激发他们努力学习,为祖国贡献力量的雄心壮志。

四、趣例生趣。

思想政治课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通过传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学生进行理想、道德教育和人生观、世界观教育。这样,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就不能仅限于课本知识,而应该“百花齐放”,结合时代需要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以丰富的知识和新颖的观点来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培养他们观察社会,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作为一名合格公民所应具备的社会责任感。为此,我常常把有趣的事例穿插在教材内容中,引发学生思考讨论,达到教育的目的。例如结合“责任感”教学,我给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

1.评“杞人忧天”。

2.“智者是拙者的奴仆”吗?

3.牛打嗝问题值得研究吗?

4.人能不能仅满足于丰衣足食?

问题一出,同学们就因问题的新奇而被吊起了一探究竟的胃口,在大家各抒己见的基础上,我进一步总结说:“杞人忧天”并不可笑,现代天文学家们随时都在观测着宇宙万物的变化,忧虑着地球的安全,怕小行星、慧星等和地球过于亲近;牛打个嗝其成分是什么,全球有多少牛,嗝出的废气每日有多少,每月有多少,每年有多少?对于这些,我们普通人司空见惯,谁也不会去想它,更不会去研究,而科学家们却在探讨这是否会对地球大气造成污染,带来损害,当我们的经济还不够发达,当某些人为了钱还在污染大气,污染江河,侵占耕地时,科学家们却在研究牛打嗝等事关人类生存的大事了。这一节课同学们听得都很认真。许久,他们还在思考着、议论着。

中学生因其年龄较小,生活阅历和知识层次都有一定的局限,但他们关心国际、国家大事,所以我们应该引导他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和才干。使他们尽早接受新颖的知识。在一次教学中,我适时地给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一条江中的鱼只在河道中心线一侧游动、生活,是否可能?如果是真的,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同学们七嘴八舌,讨论热烈,大多数同学认为不太可能,不能想象这是真的。我揭谜底说:“据《中国青年报》96年4月份一篇文章报道,原中苏界河乌苏里江中的鱼就只在河界苏方一侧来回游动,不敢在中方一侧出没,原因是我方渔民的狂捞滥捕太厉害了。”听到这些,同学们情绪有些激动,唏嘘感叹之声表明他们的思想受到了震动,对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等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讲“改革”一课时,我引用《俄皮鞋匠用卢布钉鞋后跟》一文说明全盘西化的休克疗法与我国渐进式改革的成败得失,再从卢布与美元汇率原来相差无几,到卢布今天4000多卢布兑换一美元,再谈及我国人民币与美元汇率一直稳定在8元多一点,及其在俄、越、港、韩等国家和地区的良好信誉,来阐明改革的两种情况对人民、对社会的不同影响,进一步引发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伟大成就及其艰难不易。使同学们结合自己的观察与感受,进一步坚定了对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信念,也加强了政治课的教育说服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学生不是待灌的瓶,而是待燃的火”。不管我们采取什么方法,其目的都在于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和兴趣,点燃他们的智慧之火,让其主动地、活泼地发展自己。

信息时代艺术教学的探索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回顾艺术与科学的发展历史。论证了科学领域的进步是艺术发展的重要源泉和推动力,分析了信息时代艺术与科学的紧密联系,并展望了信息时代艺术的发展趋势.倡导艺术家积极地去应对信息化浪潮的冲击,用新的观念和形式反映新的时代。

科学与艺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们共同谱写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历程。进入20世纪下半叶以来,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以数字技术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有力地推动了人类社会和文化的进程,也强烈地冲击着艺术的各个领域,在许多方面已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因而引起了许多科学家和艺术家的忧虑和思考。我们所熟知的呐喊者、曾获诺贝尔物理奖的李政道先生,就多次发起组织了“科学与艺术”研讨会,还与中国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合作举办了“清华大学科学与艺术展览会”,来探索科学与艺术的共同特征和相互影响,促进科学与艺术的交流,他指出,“科学与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对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与艺术的关系做出了肯定的回答;而同样是获诺贝尔奖的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却指出,现代科学呈现出越来越远离哲学和艺术的趋势,各门自然科学之间形成了严格的分类,研究范围日趋狭窄,研究方法也偏重于理性、单向的思维方式,与艺术审美的感性思维日益对立、分裂,而许多艺术家也固守在“自我表现”的精神领地里,以不变应万变,从传统中来获得一丝慰籍,不敢正视现代科技和媒介带来的挑战。那么,在跨入新世纪后,艺术的发展应该自成一统,坚守门户,还是融入信息化的大潮,与时俱进创造新的艺术?在这里我们不妨以古推今,从艺术与科学的历史发展及其本质特征中去寻找答案。

一、历史上艺术与科学密不可分。

纵观人类文明进程,艺术史上的几个辉煌时代和重大飞跃,无不与科学的进步有着密切的联系,甚至是直接的动因。在这一点上,东西方因审美理想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特点。

艺术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时期,出现在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时代,那是一个“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处处震撼人心的时代,我们今天所说的科学连同哲学第一次在人们中间觉醒”。希腊人摆脱了宗教、神学的束缚,开始毫无成见地探索事物的本性,在科学、哲学、艺术上都创造了辉煌的成就,成为欧洲文化的摇篮,并且奠定了崇尚科学的基础。著名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把数学当作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本质,提出“美是和谐”的原则,对美的形式原理进行数学研究,从而发现了“黄金分割”规律,并把这些原理运用到建筑、雕刻、绘画、音乐等各门艺术中去,使希腊的艺术成为艺术史上不朽的经典,至今人们还在不断地从中获得灵感和启示。因而可以说,没有科学精神的觉醒,就没有希腊艺术的辉煌。

艺术史的第二个高峰,是在欧洲科学与艺术联姻的文艺复兴时期。古希腊文明衰落后,逐渐走入了中世纪神权统治的阴影。14至16世纪,在经历了千年禁锢后,新生的资产阶级以人文精神为武器,把人们从封建神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在古典规范和科学精神的指引下,追求艺术和文学的复兴,让艺术去表现人性而非神权,让科学为社会服务,为人而创造,于是,忠于自然的科学精神复苏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极大地震撼了封建传统,使人们对世界有了新的认识,也对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艺术家为了尽可能像镜子一样去表现真实,而研究几何学、透视学、解剖学、印刷术等,最终造就了一个大师辈出的时代。达·芬奇就是整个文艺复兴时期最卓越的代表之一,他不但是天才的艺术家,还是卓越的科学家、机械工程师和建筑师,他的研究范围涉及音乐、绘画、透视、数学、解剖学、光学、力学、植物学、地质学、工程机械、军事技术等领域,并且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和建树,这些知识也为他的艺术追求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在他的经典作品《最后的晚餐》中,严谨的透视关系,不但从视觉上延伸了修道院大堂的空间,而且还巧妙地利用透视的灭点突出了画面的核心人物;而面对《蒙娜丽莎》永恒、神秘的微笑,人们不得不惊叹达·芬奇娴熟的解剖知识和空气透视法的运用。很难想象,如果达·芬奇对自然科学没有深入的研究,也就诞生不了这些旷世杰作。文艺复兴另一巨匠米开朗基罗,描绘在西斯庭礼拜堂天顶上千变万化的人体运动,所表现出生命的活力和美感,之所以令世人为之震惊,与其充分运用解剖学、透视学的科学成果是分不开的。科学精神的回归,终于使艺术走出了千年的神权阴影。

第三次艺术上的繁荣出现在20世纪中期之后,高科技使人类社会跨入信息时代,各种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生活的面貌,计算机技术、多媒体、人工智能、人机交流、虚拟技术以及声、光、电、磁等科研成果,迅速地影响和渗透到艺术活动之中。如摄影技术从黑白、彩色到数码,电影也从黑白到彩色,从无声到有声,从蒙太奇到三维动画特技;绘画从传统的写实到综合材料、超写实主义、构成主义,动态艺术,装置和超前卫艺术等,艺术家们的创作已不仅限于颜料、纸、布,立体与平面的界限在逐渐消失。还有电视、电脑绘画、虚拟现实等,不但为艺术家提供了从未有过的传播媒介,而且已经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种类,艺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空前的繁荣时代。

通过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回顾,不难发现,科学与艺术始终是交织在一起,共同改变着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科学家们不懈地努力,用美的原则去探索、认识世界,而艺术家则借助于科学的进步,孜孜不倦地创造美的形式。艺术的繁荣与发展,总是与科技的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古希腊时期,文艺复兴时期与当代社会,不但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人类文化艺术繁荣的时代,艺术的发展和革新,无不是从思想的解放和科学理论的引导而开始,这种现象的历史重复,有力地证明它并不是一个偶然现象,而肯定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科学领域的发明、发现是艺术发展的重要源泉和推动力,它为艺术家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表现方式和物质条件。“科学技术对艺术的影响是广泛和深刻的,除了将自然科学的成果直接应用到艺术领域外,更重要的是以科学的思维方法来促进艺术家文化心理结构的改变,从而推动艺术创作观念和方法的革新,推动艺术形态的发展。”从艺术的本质特征来讲,所有的艺术门类都具有两个显著的特征,即创新性和时代性。创新性和时代性也是科学的本质特征。两者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信息时代也不例外。

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也是严酷的自然法则,更是艺术的生命力所在。早在三千年前中国商代的青铜器上,就刻下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铭文,来表达先民对艺术创新的重视。艺术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结晶和最高境界,千百年来人们为了营造理想中的精神乐园,与自然抗争,与宗教抗争,与统治阶级抗争,不管条件多么艰苦,艺术创新之火一直不曾熄灭,艺术家正是从这一不竭的源泉中不断汲取力量、灵感,来进行美的创造。在此过程中,艺术的创新自然而然地与科学的进步同步起来。造纸技术的的发展,对中国绘画艺术特征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油画材料和制作技术的改进,使色彩的表现极大地丰富起来;光色原理的发现以及色彩生理、心理学研究的成果,造就了印象派、现代派的艺术经典。在信息时代,除了新的思维、理论而引发的创新外,把新的表现载体,即形式,技法、工具、材料媒介等作为艺术创新的突破点,也是艺术家们通常的选择。

大班艺术教学设计

1.学习有计划、有目的地自制生日蛋糕,获得多元的生活经验。

2.在活动中能积极大胆地与同伴和成人交往。

3.有良好的操作习惯和卫生习惯。

围裙、头巾、消毒纸巾、餐具、一次性手套、面粉、白糖、鸡蛋、奶油、水果。

2.我们都吃过生日蛋糕,那你们知不知道生日蛋糕是由哪些东西做成的吗?(幼儿自由说,有的孩子说是奶油做的,有的孩子说是蛋做的,还有的孩子说是大米做的。老师小结:生日蛋糕由面粉、鸡蛋、白糖、奶油做成的)。

3.我们知道了做生日蛋糕需要哪些东西,那你们知道怎么做的吗?我知道有的小朋友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看过,那谁来说说,生日蛋糕是怎么做的?小朋友七嘴八舌说了很多,有的说是把所有东西放在一起,然后放在锅里煎,有的说是放在微波炉里烤。(老师小结:先把鸡蛋搅拌,加入白糖,搅拌成纯泡沫型,然后加入面粉,搅拌成没有颗粒状的蛋面糊,然后倒入烤盘,把面糊铺均匀,进行烤制),同时出示示意图。本环节通过谈话的方式引起幼儿的活动欲望,幼儿的发言很积极,就连平时不爱发言的孩子也很积极,同时我准备了制作蛋糕的示意图,很形象直观的给幼儿展现了制作蛋糕的步骤。

1.看这里准备了这么多东西(出示面粉、白糖、鸡蛋、筷子、碗)我们将在这里来进行制作蛋糕,我们做的蛋糕是用来吃的,在做的时候要特别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小朋友回答:要先洗手,不要弄得到处都是,注意卫生。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头巾、围裙、袖套、还有擦手的消毒纸巾,大家准备好了;就可以动手做了(在戴头巾和系围裙的时候,如幼儿有困难,老师可以鼓励幼儿互相帮忙或请周围的老师帮忙)并且告知幼儿他们在做的同时,蛋糕师傅也在做,到时比比看谁做的蛋糕最好吃。本环节幼儿通过观察、动手进行准备工作,让他们感觉到学习就是一件很好玩的事儿,也让他们有主动参与的欲望。丰富的活动材料也让幼儿有很高的学习欲望。

2.老师与幼儿一起制作蛋糕,并对幼儿的活动情况进行关注,及时进行指导。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是花样百出,有的孩子鸡蛋不会搅拌,更有的孩子鸡蛋不知怎样打碎,在搅拌鸡蛋的时候没有力度,搅拌不均匀,还有的弄得到处都是,但孩子们很聪明,慢慢的知道怎样搅拌才不会把鸡蛋弄出来,最后加面粉搅拌的时候更是没有力气了,但是孩子们的兴趣很高,都想亲手做出蛋糕来请*老师吃。本环节非常热闹,孩子们很兴奋,但闹而不乱,孩子们的习惯很好,能及时的弥补自己的不足,不断地总结,都想做得更好。

3.将幼儿搅拌好的面糊送入烤箱,制成蛋糕。(孩子们在等待的时候就自己把桌子收拾干净)。

4.将幼儿制作的和师傅做的比较,为什么我们做的没有师傅做的好?小朋友做的蛋糕很硬,不松软,而蛋糕师傅做的颜色好看,又很松软,(因为我们搅拌的力度不够,没有把面粉搅拌均匀,所以做的蛋糕就不好,说明要做好一件事不容易。同时也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

5.你们觉得这个蛋糕漂亮吗?那我们来把它打扮漂亮一点。小朋友想一想,怎样才能把蛋糕打扮得很漂亮?小朋友回答:把蛋糕切成好看的形状,圆形,心形,三角形,宝塔形,半圆形,星星型……在蛋糕上面用奶油做小动物、小朋友、小花、小草、用水果来装饰四周……)幼儿开始制作、打扮。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兴趣也很高,因为让他们亲自象蛋糕师傅一样用纸袋装上奶油做装饰,只是在运用的过程中由于力度掌握的不好,奶油一下多,一下少,做出来的东西不是很成型。本环节充分的展现了孩子们的创造力,想象力,给足了孩子们充足的空间,让他们自由的展示自己的才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6.展示劳动成果,分享劳动的感受。

(1)你们的生日蛋糕做好了吗?闻一闻,啊,真香呀!

(2)你给你的生日蛋糕起个名字?(小兔请客、美丽的鲜花、金孔雀、六角亭、小猪噜噜……)。

(3)你们亲手做了生日蛋糕,有什么感受?(高兴、愉快、觉得好好玩,还想再做一次,觉得自己很能干,同时也觉得蛋糕店的师傅很了不起,也很辛苦,能做出这么多好看的生日蛋糕……)。

(4)那现在我们一起和*老师来分享我们自制的生日蛋糕好吗?

今天大家的表现真棒,代老师觉得你们真的变能干了,回到家也亲手做一个蛋糕来送给爸爸妈妈,好吗?他们肯定会很高兴的。

代老师能根据幼儿的兴趣设计这次活动,让我们感觉很新颖,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活动过程中获得了多元的生活经验,他们在亲自操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老师没有硬性的给孩子灌输知识,而是通过他们的说(自由发言),看(操作示意图)让他们获得知识,这点代老师设计得很好,在整个过程中孩子们的兴趣都很高,师幼互动方面也做得很好,老师每次抛出去的“球”小朋友都能接住,还有就是小朋友能在等待蛋糕成熟的过程中能自己收拾好桌面,这一点设计得很好,培养了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还有就是在后面装饰蛋糕这个环节好像小朋友的兴趣还要高涨一些,同时也通过这个环节可以看出这个班的小朋友对于装饰画有很好的基础,每个孩子的图案都不一样,总之觉得代老师这次很成功。

这次活动虽说有这样那样的优点,但也存在不足,幼儿的合作意识还不是很强,我在这方面强调的不够,特别是在制作面糊这个环节,完全可以两人一组来完成,说不定搅拌出来的面糊会更好一些,孩子们看示意图的能力还待加强,在以后的活动中应多让幼儿看图,理解其意思。

本次活动我觉得最大的亮点是孩子们后来的装饰蛋糕,这个环节充分展示了幼儿想象力、创造力和的动手能力,孩子们运用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奶油装在纸袋里进行操作,那种兴奋劲别说了,就连我自己都觉得好玩儿,虽然才接触有点不熟练,但孩子们能在操作过程总结经验,使之运用自如,就像***小朋友说:老师我知道怎样做了,把纸袋想成是一支水彩笔,需要细的线条就要轻一点握纸袋,粗的就要握重一点……孩子们装饰好了生日蛋糕那种自豪感非常明显,就连平时不爱动手、动手能力很差的***小朋友都有自己的作品,增强了他的自信心,这点我非常高兴,看来组织活动还是要从幼儿的兴趣出发,以幼儿为本,这样才能充分的调动幼儿积极性。通过这次活动,我深切的感受到新教学法对教师的工作和教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感受到了自己教学上的不足,以后要更加严格要求自己,积极进取,博采众长,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教学水平。

大班艺术教学设计

1、了解中国画颜料中的花青色和钛白色,感受青花瓷盘中色彩的独特美。

2、尝试运用已有的中国画颜料对盘子进行装饰。

3、与同伴分享青花瓷盘创作的成功。

1、青花瓷盘幻灯片;2、圆形的纸盘,花青色颜料、钛白色颜料、棉签;3、教师装饰好的青花瓷盘。

一、参观青花瓷盘展览会。

二、教师启发幼儿说一说在展览会中你看到了哪些青花瓷盘。

提问:(1)青花瓷盘主要都是什么形状的?

(2)青花瓷盘上有什么图案?

(3)青花瓷盘上主要有哪些颜色?

三、幼儿欣赏青花瓷盘的幻灯片。

1、感受青花瓷盘色彩的独特美。

2、欣赏青花瓷盘图案的装饰美。

3、欣赏青花瓷盘装饰的多样性。

四、出示教师作品。

五、介绍操作材料。

1、操作材料:盘子和颜料的使用方法。

2、幼儿创作。指导幼儿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创作;帮助能力较弱的幼儿掌握装饰的方法;指导能力较强的幼儿大胆进行图案的设计。

3、幼儿请客人老师欣赏自己的作品。

4、展示幼儿作品。

六、小结:在生活中青花不仅可以运用在盘子上,在瓶子、服装、拎包等很多生活用品中都运用了青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青花带给我们的美吧。

七、延伸活动:感受青花瓷的艺术美。

幼师打击乐教学的实践探索艺术论文

初中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观察能力和动手制作能力的双重基础教育,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觉得应该对美术教育的重要性有重新的思考。老师主动担负起美术教育的导演特色,充分挖掘美术教育的潜力和资源,根据各校学生实际情况,因校制宜,因材施教,使美术老师大胆地进行美术校本特色教育的探索和研究,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本校特色的美术教育的新思路。

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丰富美术教学素材库。

我认为,特色化美术教学要顺应教改的需要,努力开发各校本地的美术课程资源,也就是说校本课程应贴进本地区生活,大胆对原有教材进行增改。“增”即补充一些学生愿意学、教师擅长或有特殊意义的内容,引导学生把美术学习与生活经验、周围环境相联系,表现生活、赞美生活、运用生活。我们正是基于这一点,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新课程标准合理地选择,触景动笔,开展了校内校外实物写生的校本教材的探索、研究,依托本地资源开展课程教学,既神形兼备,又便于操作,这样的教学深受学生欢迎。

二、活用多种材料,开拓表现方法。

运用不同的绘画工具、材料作画,会呈现出异彩纷呈的效果。老师尽可能和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多种材料,给学生提供各种绘画技法指导,让学生在尝试新的画种的绘画过程中,掌握一些新的表达方式,更加随心所欲地创作,感受美术创作表现的多样性。例如,进行盘画教学,起初是以绘画的方法在真实盘子上创作,接着又引导学生用泥塑的方法造型,然后又引导学生用纸浮雕的形式表达,呈现出不同的立体效果,学生很感兴趣,受到启发的同学还尝试运用树叶,种子等身边能找到的材料进行设计,有一定的创新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想像创造能力。这样才能更好更有成效性的开发我校的盘画教学特色,从中提高学生艺术综合素质,这是我们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三、结合时代发展,拓展美术教育特色。

当前,低碳生活成为人们倡导的一个生活目标。在选择内容的时候,我们要寓趣味性于教育意义的内容中,通过有教育意义的趣味课,能够使学生在美术学习的同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利用取材于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各类废弃物,设计成可以欣赏的艺术作品,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环保意识,倡导低碳生活的意义。在教学中结合环保教育,学生不但掌握创作的技巧以及创作中的应变能力,还使孩子们了解可以将一些物品变废为宝,潜移默化中渗透了环境保护的教育,从而也使许多学生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四、注重校本教材内容的层次性和阶段性。

从学校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利用校本教材,让每一课内容的选择和实施又都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阶段性,这样使各个层面上的学生都获得发展。例如,用泥成图中摆脱纸和笔的束缚,让学生用双手和泥土进行创作。低年级的学生想像丰富,但在造型和构图能力上还较低,在了解和泥成图的创作过程基础上,让学生将泥形摆上课桌,利用勾勒法、捏造法、拼贴法进行有趣想像创作。内容比较简单,难度也不大,易于操作。中年级学生在基本的创作方法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采用探究组合法及其他的方法进行创作。创作作品的方法要多样,内容上应该讲究创新;高年级学生有一定的造型能力、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我们引导学生用泥巴进行造形设计,并进行色彩渲染,形成彩泥造型中各种动物或常用物品,提高学生造型能力和创新的能力,同时也提高学生做事认真细致的良好的精神。这种泥塑的方法表现,现在我们想在不同的年级尝试用纸造型的方法进行设计,使其立体感更强,更富有装饰的味道。

五、让“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贯穿于教学中。

在特色美术教学活动中,老师要让学生亲身地参与搜集、整理材料,体验创作,课堂上注意体现以课堂时间、以教室空间、以活动主动权、以探索权利、以创新可能、以个性张扬的教学特色,满足学生自主的需要,让他们得到美术创作的乐趣,真正做到以“因材施教”、“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短短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学生能说的学生说,学生能做的学生做,学生能想的学生想,学生能写的学生写,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充当的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如在泥巴造型趣味课中,先让学生体验收集生活中的素材,进行归类整理,然后确定主题,大胆选择“奇”、“异”、“怪”之类,并展开自己的想象,在相互合作讨论交流之中完善着自己的想法,使孩子们在思维火花碰撞中找到了回归自然的乐趣。他们的创新的想法,表现得淋漓尽致,想象力得以充分发挥,思维更加活跃,兴趣更加浓郁了。

六、学生主动参与美术活动意识显著增强。

美术校本特色的教学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实践中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美术兴趣和表现的欲望,在调查、分析、发现、实践、创作等各个环节各个过程中,学生显示出了极大的热情。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主动地观察、探究、交往、审美、创作、评价,发展了多方面的能力,形成了健康向上的个性。

总之,美术根植于生活,生活中蕴含着无限的美。在现实生活中,老师要学会利用各种自然资源,让学生发现美、欣赏美,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只要将其合理利用,开发与探索都可以成为初中美术教育的特色内容。在特色化美术教学的探索中,老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努力引导他们走向自然,在熟悉生活中中寻找美,在取材中欣赏美,在绘画中创造美,真正让学生嗅出生活的清新,看出生活的美丽,品尝生活的快乐,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描绘生活,创造生活。

大班艺术教学设计

1.感受异域风情的舞曲,尝试用不同的手指动作表现阿拉丁买灯的故事情节。

2.迁移生活中买卖游戏经验,通过观察、比较、语言提示灯发放记忆动作。

3.体验买灯游戏中有趣动作交流并感受期待带来的快乐。

经验准备:了解阿拉灯神灯的故事。

物质准备:面纱、铃铛数量与幼儿人数相等,投影、电脑。

1.故事导入:

阿拉丁到集市去买灯,一开始他准备出2块钱,卖灯的人不同意,他想:“那就再加一块钱吧。”3块钱卖不卖?还是不行!那就5块钱吧。卖灯的人终于同意了,好开心啊,阿拉灯围着灯仔细的看了看,终于决定用擦的方法来试一试这盏灯是不是神灯。

2.感知音乐结构,尝试用动作表现不同的手部动作:

(1)教师随乐动作,幼儿初步感受音乐。

(2)教师随乐动作,引导幼儿进一步感受2、3、5块钱动作的不同。

师:2块钱怎么出的?3块钱怎么加的?5块钱又怎么出?

3.进一步感知动作,玩神灯游戏。

(1)教师带领幼儿随乐表演。

师:现在我们跟着音乐一起来试一试。

(2)创设买灯场景,教师带领幼儿随乐动作。

(3)教师带领幼儿起立动作。

(4)配班教师扮演卖灯的人,教师带领幼儿游戏。

(5)配班教师和个别幼儿一起扮演卖灯的人,教师带领幼儿游戏。

(6)个别幼儿扮演卖灯的人,教师带领幼儿游戏。

大班艺术教学设计

:新疆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各民族共同团结是发展的前提,11月26日是一年一度的古尔邦节,班上有很多少数民族小朋友,我与汉族小朋友们一起走进他们盛大节日,了解他们的风俗,体验一大家人过节的乐趣。于是我将我园的园本课程《古尔邦节》做了一些调整,设计了本次活动。

1、通过活动使幼儿感受古尔邦节节日的快乐气氛。

2、引导幼儿初步了解回族人民是怎样过古尔邦节的。

3、指导幼儿自主选择多种材料制作过节的食品和服装,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

教学难点:引导幼儿初步了解回族人是怎样过古尔邦节的。

教学重点:引导幼儿制作回族服饰和食品。活动准备:

1、布置回族家庭的场景。请来一位回族老师和回族小朋友。

2、《花儿与少年》音乐,回族小帽20只。

3、准备一些馓子、油香、等食物。

4、有关回族过古尔邦节的录像片。宰羊、做粉汤、油香、馓子、烤肉、拜年、唱歌跳舞等。

5、分组活动的材料:玩具羊、玩具刀、彩笔、小纸盘、毛线、皱纹纸、橡皮泥等。

一、以回族老师过节请客的形式引出课题。

1、教师带领幼儿听《花儿与少年》音乐跳回族舞蹈入场。

2、师:“小朋友,刚才你们跳的是什么民族的舞蹈呢?”

师:“今天还有一些回族朋友请你们到她们家来作客,我们来看看她们是谁?”

回族老师:“小朋友,你们好,我是马老师,这是我的女儿迪娜,今天是古尔邦节,我和我的女儿请你们来我家作客,一起来庆祝我们的古尔邦节,好吗?”师:“今天是古尔邦节,是回族的节日,让我们先为马老师送上节日的祝福吧。”(指导幼儿学说问候语和学习简单的回族礼节)马老师:“小朋友们请坐吧。”让幼儿知道古尔邦节是回族的'传统节日,类似于汉族人的春节。)。

二、了解回族在古尔邦节时都做些什么。

1、通过询问主人了解节庆内容。

师:“我们请马老师的女儿说说他们是怎么过古尔邦节的。”

2、教师播放录像片段,引导幼儿观察画面,说说古尔邦节的节日内容。

师:“马老师的家里还有他们过古尔邦节的录像,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在过古尔邦节时都做些什么。”如:宰羊、做油香、馓子、穿漂亮的衣服、唱歌跳舞等。

请幼儿互相讨论。

师:“请小朋友们说一说回族在古尔邦节时都做些什么呢?”

三、教师提议请大家帮助回族老师家准备过节的食品和服装。(以教师与回族教师互动的形式引出这一环节。)。

师:“哎,马老师,刚才我们从录像里看到你们过古尔邦节时要做许多食物,一定会很忙吧。”马老师:“是的,我和我的女儿都快忙不过来了,”师:“小朋友,我们一起来帮帮她们吧。”

1、以一问一答形式向大家介绍材料。(将材料分成两组。制作食品和服装)。

2、幼儿自由选择材料进行制作。将制作好的食物摆在餐桌上,请制作服装的小朋友将做好的服装给几位回族小朋友穿在身上。

四、师生共同品尝美食,欢庆节日。

1、回族老师招待大家品尝美食:“小朋友们,请来品尝美食吧。”

2、播放花儿与少年音乐,带领大家一起跳舞,感受古尔邦节的快乐氛围,结束。

大班艺术教学设计

1、尝试报纸的多种玩法,发展想像创造力和合作能力。

2、学会废旧物品利用,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1、足够数量的报纸。

2、小奶瓶、包装纸、瓶盖、蜡笔、剪刀、透明胶、字卡、

湿巾。

3、轻音乐、ppt。

一、找一找:教师出示汉字卡片,看看谁能快快在报纸上找到,调动起幼儿和报纸玩的兴趣。

教师:我们可以用报纸玩认字的游戏,还可以用报纸玩什么呢?

二、玩一玩:讨论、尝试报纸的各种玩法。

折报纸:幼儿可根据已有的折纸经验折出喜欢的作品。

撕报纸:可按自己的意图撕出不同的图案。

重点:激发幼儿的想象创造力,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

团报纸:把报纸团成球,可互相扔或滚动或放在头上顶。

踩报纸:两个幼儿踩不断折叠变小的报纸。

重点:增强幼儿的合作能力,体验合作带来的乐趣。

三、做一做:创意设计、创意表演。

1、自由组合,分组设计报纸服饰,教师个性指导。

教师了解幼儿的构思,并帮助有困难的小朋友,解决幼儿制作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做鞋子时可以采用折的方法,也可以采用剪贴方法,服装设计时,报纸不够大可以将几张报纸用双面胶粘贴起来做。

2、幼儿穿戴好报纸服饰,伴随音乐自由个性表演。

同伴间互相帮忙穿好服饰,也可自愿组合进行表扬。

四、看一看:通过观看ppt,

了解其他班级小朋友用报纸都做什么,拓展幼儿的经验,为下一次的活动开展做铺垫。

环境问题已变成全球性问题,每个人都在关心着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对于即将进入小学的大班孩子来说,培养他们关注周围环境质量,萌发初步的环保意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艺术领域《好玩的报纸》它是主题活动《报纸的再利用》环保系列活动的内容之一,活动充分挖掘幼儿的已有经验,将探索尝试报纸的多种玩法和创意的制作作为教学的载体,帮助幼儿获得新的经验,拓展幼儿的认知外延。活动开始,通过幼儿在报纸上找教师出示的一个个汉字游戏,充分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探索报纸的玩法中,让幼儿充分体会到废旧报纸的价值,在创意设计、创意表演中牢牢把握孩子的生活经验,真正让孩子体味自由创造美。为了能让幼儿积极动脑,大胆想象思维,在活动中我为孩子们提供了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本次活动的难点是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利用旧报纸玩出花样。为了能实现目标,我先通过让幼儿自由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尝试,只要是幼儿尝试操作的、创造的,我及时给予肯定,并注重幼儿的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倡导自主的、探究的合作的现代化儿童学习方式。

大班艺术教学设计

幼儿园美术欣赏是幼儿形成美术素养的重要基础和载体。由于教师自身审美水平、欣赏能力、理论知识的限制,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仍普遍以绘画、手工为主。美术欣赏活动是幼儿园美术教育的主要内容,其中,名画欣赏作为欣赏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却是一个“死角”,一直未被深入挖掘。

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和幼儿一起发现美的事物的特征”、“创造条件让幼儿接触多种艺术形式和作品”。

《指南》艺术领域也从感受和欣赏、表现与创造两个方面,强调让幼儿学会发现和感受自然界与生活中美的事物,让幼儿欣赏多种艺术形式和作品,萌发对美的感受和体验。

因此,我将美术欣赏活动逐步融入到美术教学活动中,让美术教育活动形式更加丰富多彩。通过美术欣赏活动,“创造条件让幼儿接触多种艺术形式和作品”。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和提高幼儿对美的感受能力和欣赏能力,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1、欣赏蒙德里安《红黄蓝构成》系列作品,观察其中的线条和色块,领略格子画的特点及其含义。

2、能运用格子画的特点,尝试用不同工具、不同材料以手工、绘画等多种方式进行美术创作活动,加深对蒙德里安作品风格的感受和体验。

3、乐意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创作的快乐。

重点难点。

感知作品的用色风格和构图特点。

1、ppt:蒙德里安《红黄蓝构成》代表作品。

2、视频剪辑:作品欣赏——生活中的蒙德里安。

3、取材于周边日常用品,材质不同的手工材料若干。

4、4、剪刀、颜料、笔刷等物品。

一、幼儿欣赏作品,感受作品的色彩和构图的特点。

1、游戏导入,说说生活中带格子元素的物品。

2、欣赏蒙德里安作品与众不同的格子画,感受其色彩和构图风格。

师:今天老师带你们走进特别的格子世界,看到这些画,你想到了什么?

(教师开放性的提问是幼儿与作品之间进行对话的桥梁之一。开放性问题的提出成为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有效手段。问题的提出触动了孩子的话匣子,根据生活经验争先恐后说出了自己想法)。

3、引导幼儿进一步细致观察,了解其颜色、图形的特点。

师:仔细观察,这些画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师:他们使用了哪些相同的颜色?

(引导幼儿找出蒙德里安作品中的用色风格和特点)。

师:这些红、黄、蓝色块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师:除了这些色块,你还看到画面中有什么?

师:仔细观察这些线条是有变化的,哪里不同?

师:画上所有的黑线条都是什么线?

(这是重难点。幼儿在自主欣赏是容易易被色块吸引而忽略线条的特点。让幼儿伸出小手,比划画面中的线条画一画,感受水平横线和垂直竖线的特点对蒙德里安作品构图能准确体验、表达。)。

4、欣赏蒙德里安《红黄蓝构成》系列作品,加深对蒙德里安作品用色风格和构图的理解。

师:不仅是这几幅作品,蒙德里安的其他作品,也都呈现出这种风格。

(通过欣赏画家的系列作品,进一步感知蒙德里安作品的用色和造型独特之处。)。

二、情感迀移经验提升。

1、通过对比欣赏,让幼儿发现含有蒙德里安元素风格的设计出的作品更加的时尚前卫。激发幼儿创作的激情,鼓励幼儿发现身边美好的事物。

(走进生活中的蒙德里安,通过欣赏他人参考画家的`作品风格进行的有关建筑、服装、装饰、生活用品等方面的设计。引导幼儿了解实用美术作品的价值,激发幼儿进行创作的兴趣。)。

三、幼儿讨论尝试进行美术创作。

1、出示材料,交代任务。

(选取幼儿常见的生活用品作为创作材料,让萌发幼儿对艺术、生活、美好事物的感受和联想)。

师:现在请大班的孩子做设计师,你可以自由选择材料和工具,根据蒙德里安画的风格进行设计。

(创造机会和条件,提供丰富的材料、工具,支持幼儿自主选择,对幼儿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

2、引导幼儿讨论操作策略。

师:说说看,你想选择什么材料?怎样进行设计?

3、幼儿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鼓励幼儿根据所选材料的形状大胆运用不同色块进行构图、粘贴和绘画。)。

四、幼儿展示和欣赏作品。

教师将幼儿创作的作品拍成照片,利用多屏互动功能导入电子白板,引导幼儿相互欣赏评价同伴的作品。

以游戏的形式导入,以生活中常见的包含格子元素的物品为切入口,打开孩子们的话匣子,引出活动的主题。开放性问题的提出“你想说什么”“你觉得这些画看上去像什么?”,让孩子们结合生活经验说出自己的想法。在幼儿欣赏作品、感受作品色彩和构图特点这一环节,孩子们观察思维敏捷,相当非常仔细。他们结合自己的不同体验,大胆说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教学的重难点得以化解、突破,从而帮助幼儿初步建立了一些感知审美能力。

蒙德里安其他作品的欣赏系列作品,让孩子们进一步感知了画家作品的用色和造型独特之处。当他们看到人们参考画家的作品风格进行的有关建筑、服装、装饰、生活用品等方面的设计,是那么美观、实用、贴近生活时,个个都从内心发出一声声惊叹!体会到艺术的神奇魅力,激发了他们的创作兴趣。

幼师打击乐教学的实践探索艺术论文

[摘要]设计专业素描教学一直是各高校设计艺术教学的重要基础,怎样更好地联系专业特点来安排教学环节,各有说法。本文从环艺专业特点出发,安排有特色的环艺专业素描教学,内容贴合环艺特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关键词]环艺专业特点素描造型手段质感描绘空间联想。

素描作为造型手段,对于从事美术设计工作的人来说,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素描的教学方式或者说是怎么教更有实际效果,这在各专业领域又是存在很大分歧的。

绘画领域的素描更多的是解决绘画的一些基础问题,诸如造型能力、明暗塑造能力等等,注重的是绘画性,是感性思维,作品更多的是反映作者的直观感受。而设计讲求的是理性规划,传统绘画的直观感性思维和注重对象的传移摹写能力或多或少会阻碍到学生设计思维的培养。在我国过去的设计教学中,很长一段时间里,基础素描课教学主要都是沿用美术学院绘画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模式,学生锻炼到了较扎实的造型能力,却忽视了创意能力的培养。

所以现在的设计院校素描基础课普遍都开始注重学生创意思维的启发引导,重表现形式和构成效果而轻形体塑造、明暗光影,主要是发散思维式的教学。但是设计也是多元的,各专业特点不同,对素描基础的要求会不会也应该具有针对性呢。装潢专业对创意的需求高,而环艺对空间表达能力有更高要求,服装更注重人体造型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职业院校,培养学生的主要目标就是讲求实用性,这就有别于本科院校,要求我们要把教学思路放在对学生的实践技能的培养上。

有鉴于此,我们针对环艺专业特点进行了一些素描基础课程的改革和新的教学思路的尝试,希望能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

环艺专业培养的主要方向是使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能掌握对特定空间的规划设计并把设想直观的反映在效果图中。这就要求我们对学生的培养要注重两个方向:一是学生的空间设计的创意能力,二是把这个创意表达出来的动手绘制能力。想清楚了这些,我们的素描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开设了。

我们把整个素描课程分成二段来开设:素描一,用传统写生教学的方式,注重造型摹写能力。素描二,主要是对本专业的家居物品进行描绘和创意,注重表现能力和创意能力。

在素描一的教学中,把学生考前所学绘画基础充分调动起来,有针对性地进行造型,结构,明暗体积的系统训练,让学生能掌握基本的造型能力,了解物体的结构规律,理解明暗关系和体积空间的表现。课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造型基础训练。教师先摆出一组大小、高低、形体有变化对比的一些静物。先不必太繁杂,让学生先找出考前的绘画基础并熟练手法,等第二张作业开始提高要求,安排静物造型可以稍为复杂些,数量也适当增加,要求学生深入观察,认真塑造对象的造型特征。

第二阶段:在有了一定的造型能力之后,我们要对学生进行物体结构的深入剖析。仍然是把静物作为描绘对象。先安排一些结构较简单的物体,教师先讲解或示范画出其结构特点,再让学生动手去体会这种结构的画法,并学会观察分析物体的结构规律。在第二张提高作业里,可摆放一些结构较复杂的物品如玩具汽车、台灯等,提高训练难度,锻炼造型表现和结构理解。

第三阶段:有了造型能力,并理解了对象的结构特征,我们开始进行物体的明暗关系研究和体积的塑造了。先是简单物品组合,教师给出范画要求,让学生明白要达到的目标,由易到难,后期给出较大型的组合静物。要求学生深入刻画,能把之前的.教学要求:造型、结构关系和明暗光影关系完整的体现出来。这样,素描一的教学目标就算完成了。

到了大一的第二学期,学生们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大学生活之后,对学习和周边事物的观察都会有了新的认识,并且也进行了一些设计基础课程的开设,如构成学等,头脑中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设计理性思维,这时候的素描二课程就要把学生的绘画所学转化或体现到设计概念上来。所以我们的课程开设更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思维方式的转换。在注重创意能力的启发的同时,手绘能力的培养当然也是贯穿始末的。这样才能让学生更结合实际的来训练素描技能。

素描(二)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以致用,把所学绘画基础直观的用在后续专业课程中去,如手绘效果图和空间专题设计。所以,我们不再像素描(一)那样摆出物体让学生摹写,而是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找出一些与环艺设计有关系的家居生活物品来进行描绘和创意想象,这样既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也让他们更清楚所学的目的性。素描(二)课程内容同样也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质感描绘。把本段课题内容和素描(一)联系起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手绘表达能力。质感描绘,重点要求学生所画出的作品一定要能体现特定对象的质感特征,也就是说描绘如木质、金属、皮革等等就一定要让观者能清楚的看出是这种材质。这需要培养学生的耐心,因为质感描绘需要花较多时间在画面的深入刻画上。适当时候教师要动手辅导或示范讲解画法。作业尺幅不必要求过大,八开以内为宜,主要是让学生多动手,多表现几种不同的质感材料。

第二阶段:元素构成。与前继所学构成学课程中的平面构成内容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进一步把绘画思维转换到设计概念中去。在元素构成里面,我们给定学生用桌椅为元素进行构成练习。画面形式可以是以单一的桌或单一的椅为元素来构成,也可以是桌椅两种元素的组合出现。要求画面要有一定的形式美和秩序美,即是疏密、高低、方圆、曲直、黑白等一些规律美感,把绘画与设计理念结合起来。画面的技法形式是素描形式,要注意对象的形体、结构和明暗光影,而画面的组织形式却是构成当中的点、线、面关系。作业量为三到五幅,让学生先进行草图练习,教师引导并给予适当示范,演示构成法则,让学生明白要求,从而能更顺利的达到教学目标。

第三阶段:空间联想。注重学生创意能力的培养启发思维的多元化。空间联想可能是素描(二)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了学生一直以来的学习思路特别是基础绘画方法都是对照对象摹写的,突然进行一些空间的想象是有难度的,更别说把构思想法表达出来了。所以先要对他们进行引导。可以给出一些优秀作业和名家创意作品,进行分析,启发学生们的思维,让他们进入创意构思状态。同时也要给出一些限制:如我们是环艺专业,那我们的画面要具有纵深空间效果的,而且最好是家居生活空间的。可以是联想出来但实际生活中不存在的,画面效果也要是素描形式,也就是具有明暗、空间和形体塑造等。这样,学生在天马行空之余又有所选择,所想所述尽量能靠近其专业特征。

以上是笔者在近年来的环艺素描教学中的一些想法和教学实践,拿出来希望大家商榷,给予指导,以便于今后更好地教学,同时也希望能给各位同行带来一些教学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

[1]冯峰.设计素描.岭南美术出版社,.12.

[2]林家阳.设计素描教学.东方出版中心,.5.

[3]王中义,许江.从素描走向设计.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2.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