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复习教案第二讲实数的运算(热门22篇)

时间:2023-12-04 12:31:31 作者:JQ文豪

教学工作计划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请大家参考以下教学工作计划范文,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教学工作。

中考数学复习教案第二讲实数的运算

教学内容:练习课(单元整理和复习三)。

完成p25:8――――-p26:11及思考题。

教学要求:

1、学会看懂简单的统计图表,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2、能够根据图意写出算式,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掌握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一套口算卡片一套。

教学过程:

一、口算。

12-712-412-314-8。

16-96+813-614-5。

(全班齐练,集体订正)。

评讲:16-9=?你是怎样想的?

二、计算。

17-8-39+4-611-6+7。

5+9-85+4+68+7-9。

(全班齐练,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三、比一比。

夺红旗,比一比,看哪个组能够最先夺到红旗。

要求:选出8个同学分成二组,进行接力赛。对于做得又对又快的组给予鼓励。

1)11-812-613-714-9。

2)12-713-811-615-9。

四、看图。

电脑出示第九题的图。

1)让学生看图,同桌互说图意。

2)指名说图意。

3)学生列式解答,并与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再指名说。

五、用数学。

电脑出示第p26:11题图。

问:你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你解决图中提出的这个问题吗?试一试。

你是怎样想的?说说你的想法。

六、思考:

我们一队有12个男生,老师让每两个之间插进一个女生的话,可插进多少个女生?

(1)学生讨论。

(2)根据题意进行实际的演示。

中考数学复习教案第二讲实数的运算

半命题作文从结构形式看一般有三种类型:

1.命前半题。

如:“________滋润我成长”(湖北荆门中考作文题)。类似的题目:“________(诚信、团结、正义、公平、孝义等)抵万金”(贵州安顺中考作文题)、“________的光芒”(20湖北十堰中考作文题)。

2.命后半题。

半命题作文以命后半题较多,如“最新中考”1、3是命后半题,所以应引起考生的高度重视。

3.命中间的部分。

如:“因为________,我爱上读书”(2016山西中考作文题)、“我________,我快乐”(2016年四川雅安中考作文题)、“那些年,________相伴”(2016年福建厦门中考作文题)。

技法荟萃)。

纵观近年各地中考作文题,不难发现半命题作文在各省市中考题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可见,作为一种传统的命题形式,在话题作文、选题作文备受推崇的今天,半命题作文不但没有被人们冷落,反而呈上升趋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从历年的评卷中发现,不少考生在半命题作文的审题上出现失误,不能正确审题补题。

一、半命题作文审题技巧。

1.要读懂题目,对题目作适当分解。

一般来说,一道作文题可分解为标题、材料、要求三部分。当然,并不是每道作文题都有这三个部分。作文要符合题意,就必须对试题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准确、细致、全面的审查。只有这样,在行文时才能不折不扣地按要求表述,否则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如作文题“在________中成长”,它给出了填充处可供选择的四个词语(幸福、快乐、竞争、挫折),而且规定填充处只能从中选出一个,不能超越这个范围。有的考生没有注意这个要求,选择了其他词语,大意失荆州。

2.寻找关键词。

关键词是试题中的重点,文章该写什么,甚至该怎么写,都可以从这个词中看出。如“这也是一种________”一题中,“这”显然是关键词,它是指示代词,指代比较近的事和物。比较近,就暗示考生所写的要突出真实、真切之感,最好是写自己的感受。把“这”字替换一下,就可以明了写作的内容,如失败、挫折、平凡、缺憾等。另一个关键词是“也”,“也”表示同样。写一些表象和实质有差异的事情或现象,但经过自己独特的理解,终有所悟。一个“也”字,要求文中有考生认识的转变,可以不交代这个认识的变化过程,但要有体现“也”字的点题内容。

二、半命题作文补题技巧。

1.点示范围式补题。

这种形式的补题所形成的一个完整的命题,既不能表现题材,也不能表现主题,它只是一个标准的宽泛的点示写作取材范围的文题。如“最新中考”2016年湖北随州中考作文题“家有________”,可补写为“家有温暖”“家有亲情”“家有书香”。补写后的文题考生在选材和立意上相对自由,有适合自己的写作空间。

2.突出材料式补题。

这种形式的补题突出了作者最为熟悉的题材,它表示作者取材的范围,全篇文章将用作者选定的材料来表现一定的主题。如“最新中考”2016年安徽中考作文题“你是我最________的人”,填充后的文题可为“你是我最贴心的人”“你是我最感激的人”“你是我最牵挂的人”“你是我最欣赏的人”,必须通过写贴心、感激、牵挂、欣赏等来表现文章的主题。

3.立意角度式补题。

这种形式的补题将文章的立意方向作了确定,作者必须选出一定的材料来表现这种立意。如文题“我生活在________”,完成题目后可写为“我生活在关爱之中”“我生活在向往之中”“我生活在幸福里”等。这“关爱”“向往”“幸福”就是作者要表现的主要内容。

4.反弹琵琶唱新词式补题。

反弹琵琶是一种典型的求异思维,俗称“唱反调”,它突破常规思维朝相反的方向发展,创立一种跟原意相反但又合情合理、新颖的立意。如中考作文题“晒出我的________”,大多数同学可能会填上诸如“成功”“幸福”“母爱”等意义积极的词语。有一位同学就拟题为“晒出我的失败”,这违反人们正常思维模式的补题,十分吸引人。在晒出失败中感悟生活的哲理,文章的立意显得更高。

5.去俗取新或独辟蹊径式补题。

作文贵在出新,关键是题材出新,考场作文,最主要的还是突出一个“新”字。只有避俗取新、独辟蹊径才能夺魁。如文题“________,谢谢你”,大多数同学写的无非是爸爸、妈妈、班主任、同桌、警察叔叔之类的人,都是写熟、写滥了的题材,而有一位考生却大胆求异出新,出人意料地写了“孔子,谢谢你”,真心感谢了数千年前的孔圣人。或写“困难,谢谢你”,写自己在与困难作斗争中的感悟和收获。

中考数学复习教案第二讲实数的运算

知识点:

平方根、立方根、算术平方根、二次根式、二次根式性质、最简二次根式、

同类二次根式、二次根式运算、分母有理化。

教学目标:

3.掌握二次根式的运算法则,能进行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会进行简单的分母有理化。

考查重难点:

1.考查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有关试题在试题中出现的频率很高,习题类型多为选择题或填空题。

2.考查最简二次根式、同类二次根式概念。有关习题经常出现在选择题中。

3.考查二次根式的计算或化简求值,有关问题在中考题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在选择题和中档解答题中出现的较多。

教学过程:

1、内容分析。

(1)二次根式的有关概念。

(a)二次根式。

式子叫做二次根式.注意被开方数只能是正数或o.

(b)最简二次根式。

被开方数所含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

(c)同类二次根式。

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后,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叫做同类二次根式.

(2)二次根式的性质。

(3)二次根式的运算。

(a)二次根式的加减。

二次根式相加减,先把各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再把同类三次根式分别合并.

(b)三次根式的乘法。

二次根式相乘,等于各个因式的被开方数的积的算术平方根,即。

二次根式的和相乘,可参照多项式的乘法进行.

两个含有二次根式的代数式相乘,如果它们的积不含有二次根式,那么这两个三次根式互为有理化因式.

(c)二次根式的除法。

二次根式相除,通常先写成分式的形式,然后分子、分母都乘以分母的有理化因式,把分母的根号化去(或分子、分母约分).把分母的根号化去,叫做分母有理化.

2、教学实例:中考总复习示例。

3、课堂练习:中考总复习作业。

4、课堂小结:

5、板书:

6、课堂作业:中考总复习作业。

7、教学反思:

中考数学复习教案第二讲实数的运算

知识点:。

教学目标:。

了解分式的概念,会确定使分式有意义的分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会约分,通分。会进行简单的分式的加减乘除乘方的运算。掌握指数指数幂的运算。

考查重难点与常见题型:。

(1)考查整数指数幂的运算,零运算,有关习题经常出现在选择题中,如: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2)考查分式的化简求值。在中考题中,经常出现分式的计算就或化简求值,有关习题多为中档的解答题。注意解答有关习题时,要按照试题的要求,先化简后求值,化简要认真仔细,如:

化简并求值:

教学过程:

1、知识要点。

(1)分式的有关概念。

分子与分母没有公因式的分式叫做最简分式.如果分子分母有公因式,要进行约分化简。

(2)分式的基本性质。

(m为不等于零的整式)。

(3)分式的运算。

(分式的运算法则与分数的运算法则类似).

(异分母相加,先通分);。

(4)零指数。

(5)负整数指数。

注意正整数幂的运算性质。

可以推广到整数指数幂,也就是上述等式中的m、n可以是o或负整数.

2、教学实例:中考总复习示例。

3、课堂练习:中考总复习作业。

4、课堂小结:

5、板书:

6、课堂作业:中考总复习作业。

7、教学反思:

浙教版五年级数学《小数混合运算》复习课教案

教案说明:

教学内容: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小学数学九年制义务教材第九册).。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熟练掌握运算的定律和性质,从而使运算简便.。

(2)认识并了解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中的几种简算形式.。

(3)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教学重点:

运算定律在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中的使用方法.。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在篇子上,学生集体练习)。

(1)0.3+1.4+0.7+0.6。

(2)1.25×52×0.8。

(3)5-1.42-0.58。

(4)36×2.5。

(5)8.3×8+8×4.2。

订正口算.(请学生叙述是怎样计算的)。

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学习了运算定律和性质在小数四则运算中的使用.。

今天我们进一步研究其使用方法.。

二、判断下列各题能否进行简算.。

(1)0.35+0.65×0.3+0.7。

(2)6.3+3.7÷0.25×4。

(3)10.5×4.2×5.8×10.5。

(4)3.14-1.25+0.75。

(5)3.28×2.7+7.3×3.82。

小结:在使用运算定律和性质前,既要注意数字特征又要注意符号特征.。

三、计算下列各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在篇子上,学生进行练习)。

(1)3.46×5.4+4.6×3.46。

(2)0.48+0.25×1.22×4。

(3)18.65-3.4×2-9.6÷3。

(4)3.7×6.3+2.7×3.7。

师:(1)请学生在篇子上完成下列练习.。

(2)(通过直投)请学生叙述计算方法.。

(3)请学生讨论总结这几道题的简算特点.。

小结:简算有多种使用情况,审题和使用过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四、选择你认为适当的方法进行计算.。

(1)0.7×0.3÷0.7×0.3。

a.原式=(0.7×0.3)÷(0.7×0.3)=1。

b.原式=0.21÷0.7×0.3=0.3×0.3=0.09。

c.原式=0.7÷0.7×0.3×0.3=1×0.3×0.3=0.09。

(2)7.6×2.7+7.2×(11-3.4)。

a.原式=20.52+7.2×7.6=20.52+54.72=75.24。

=7.6×10-7.6×0.1=76-0.76=75.24。

(3)4.8×5.2+7.3×4.8。

b.原式=4.8×(5.2+7.3)=4.8×1.25=(4+0.8)×12.5。

=4×12.5+0.8×12.5=50+10=60。

五、下面各题能否进行简算:(学生讨论研究)。

(1)36×0.42+6.4×4.2。

(2)7.5×45+2.5×17。

板书:创造性简算。

六、小结:

师:(1)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2)对于今天所学的知识还有什么疑问?

七、板书设计:

中考数学复习教案第二章代数式

1、代数式:用运算符号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而成的式子叫做代数式。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代数式的分类:

2、单项式:只含有数字与字母的积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

注意:单项式是由系数、字母、字母的指数构成的,其中系数不能用带分数表示,

3、多项式:。

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其中每个单项式叫做这个多项式的项。多项式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整式。

用数值代替代数式中的字母,按照代数式指明的运算,计算出结果,叫做代数式的值。

注意:

(1)求代数式的值,一般是先将代数式化简,然后再将字母的取值代入。

(2)求代数式的值,有时求不出其字母的值,需要利用技巧,“整体”代入。

4、同类项:所有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分别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几个常数项也是同类项。

典型例题1:

解题反思:

此题考查了整式的混合运算化简求值,熟练掌握运算法则是解本题的关键.

典型例题2:

解题反思:

本题是对数字变化规律的考查,观察出分裂的奇数的个数与底数相同是解题的关键,还要熟练掌握求和公式。

二、整式的运算法则。

1、去括号法则。

(1)括号前是“+”,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一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不变号。

(2)括号前是“”,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一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变号。

2、整式的加减法:(1)去括号;(2)合并同类项。

去括号法则:括号前面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不变;括号前面是“c”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c”号去掉,括号里的各项都变号。

添括号法则:括号前面是“+”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括号前面是“c”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变号。

合并同类项: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及字母的指数不变。

整式的加减实际上就是合并同类项,在运算时,如果遇到括号,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典型例题3:

解题反思:

本题考查图形的变化规律,观察得出“每一行和每一列的个数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注意:

(1)单项式乘单项式的结果仍然是单项式。

(2)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结果是一个多项式,其项数与因式中多项式的项数相同。

(3)计算时要注意符号问题,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括它前面的符号,同时还要注意单项式的符号。

(4)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展开式中,有同类项的要合并同类项。

(5)公式中的字母可以表示数,也可以表示单项式或多项式。

(7)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这个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单项式除以多项式是不能这么计算的。

中考数学复习教案第二讲实数的运算

1.在对已学知识的整理和复习中,进一步理解加法、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能合理、灵活、正确地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2.能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加法、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引导观察。

谈话:下面是某新华书店销售的三种图书的价格。

出示:

书名。

每本书的价钱(元)。

《数学故事》。

12。

《成语故事》。

15。

《科幻故事》。

18。

提问:观察表格,你能从中获得哪些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如:买一本《数学故事》和一本《成语故事》要用多少元?买三本书一共要用多少元?三年级有5个班,每个班买3本《数学故事》,一共要用多少元?等等)。

随着学生的回答,投影出示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

2.解决问题。

提问:同学们很会动脑筋,提出了这么多数学问题,你想解答哪些问题?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解答,并想一想才能怎样比较快地算出结果。

学生独立解决自己所选择的问题,教师巡视。

反馈:你解决了哪些问题?是怎样计算的?(着重交流是怎样运用加法或乘法的运算律使计算简便的)。

板书:12+15+1812×3×5。

12+18+1512×5×3。

比较:观察上面的两组算式,你想到了什么?

3.揭示课题。

谈话:看来,我们在解决问题时,经常要运用加法、乘法的运算律,使计算简便。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律。(板书课题:运算律复习)。

提问: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律?你想怎样复习?通过复习达到什么要求?

二、合作交流,知识梳理。

谈话:下面就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本学期学过的运算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整理出来,并在小组内交流你整理的结果。

学生独立完成整理,教师巡视。

学生中可能出现的整理方法有:举例,文字描述,字母表示等。

小组活动:同学们都用自己的方法整理了已经学过的运算律,请把你整理的结果和小组里的同学一起分享,并讨论一下,能把你们小组同学的各种方法整理在一张表格里吗?试一试。

组织交流,由小组选派代表,交流整理的方法和完成的表格。

根据学生的整理结果,完成下面的表格:

举例。

文字描述。

字母表示。

加法。

交换律。

结合律。

乘法。

交换律。

结合律。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填一填。

出示题目:

下面的计算分别应用了什么运算律?在括号里填一填。

86+35=35+86()。

72+57+43=72+(57+43)()。

76×40×25=76×(40×25)()。

125×67×8=125×8×67()。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2.辨一辨。

出示题目:

先在括号填上适当的数,再连一连。

81+()=0+81乘法交换律。

16×4×25=16×()加法交换律。

184+168+32=184+()乘法结合律。

a×56×b=()×56加法结合律。

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交流。

3.比一比。

下面每组题的计算结果相同吗?为什么?

(1)88+(24+12)(2)28×15。

(88+12)+247×(4×15)。

(3)856-(656+120)(4)540÷45。

要求:比较每组的两道题,它们的计算结果相同吗?各是应用了什么运算律或运算性质?

4.算一算。

出示题目:

你能分别算出三角形、正方形中几个数的和,圆中几个数的积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算法,并说一说怎样算比较快。

四、灵活应用,解决问题。

1.下面是某校学生生活区今年上半年用电情况,根据相关信息,解决下列问题。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求出一共用电多少千瓦时,看哪一组算得又对又快。

分组汇报怎样算比较快。

提问:解决了上面的问题,你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吗?

2.下面是四(2)班马小平同学阅读三本课外书的情况统计。

提问:根据表中数据,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提问:怎样分别求出每本课外书一共有多少页呢?怎样算比较快?自己先想一想,再独立解决。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后,指名介绍自己的算法。

师生共同评价各种算法,并总结应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的方法。

五、全课总结,质疑问难。

提问:今天的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题吗?

学生交流,并评价自己与同伴的表现。

六、课后延伸,挑战自我。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995+996+997+998+999125×(17×8)×4。

1+2+3+4+5+95+96+97+98+99。

25×32×125。

浙教版五年级数学《小数混合运算》复习课教案

教学要求: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正确地运用定律进行简算,培养学生正确、迅速、合理、灵活的运算技能。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0.125?0.8=0.1。

75.8?0.758=100。

7.49+12.51=20。

100?0.01=10000。

248.54?48=200.54。

7.24?2.4=4.82。

0.25?18?4=18。

0.46?52+0.46?48=46。

2、简便计算下列各题。

5.25?12+4.75?12。

0.25?8?0.125?0.4。

12?0.25。

1.25?1.46?0.46?1.25。

问:你是根据哪些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

二、新授。

1、揭示课题:在四则运算中,有时也可以应用运算定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2、出示例题:1.8?2.58+1.8?1.42+0.5。

问:这道算式有什么特点?运用什么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学生尝试计算)。

1.8?2.58+1.8?1.42+0.5。

=1.8?(2.58+1.42)+0.5问:你根据什么定律得到这一步的`?

=1.8?4+0.5。

=7.2+0.5。

=7.7。

小结:在四则混合运算中,有时可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可使计算正确、迅速、合理、灵活。

3、基本练习。

1.56?1.7+0.44?1.7?0.7。

11.72?7.85?(1.26+0.46)。

4、补充例题: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技巧训练。

学生试算:3.72?5.92?0+40?0.25。

=0+10=10。

(1?0.39)?(4.82?0.82)3.92?0.3+1.44?1.2。

=0.61?4=1.176+1.2。

=2.44=2.376。

小结: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一样,在计算过程中可根据题目及“0”或“1”数字的特点,使计算既合理又正确、灵活。

三、巩固练习。

1、改错:

2.4+7.6?(8+1.4)4.76?(1.8?0.8?4)?0.5。

=10?9.4=4.76?(1?4)?0.5。

=94=4.75?0.25?0.5。

=4.75?0.125。

=4.625。

2、课堂练习。

练习十第5题。

课后小结:

中考数学复习教案第二讲实数的运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24页整理和复习第1题及第25页练习六1-3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归纳整理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2、通过一图四式的练习,使学生熟练地掌握20以内退位减法,进一步提高每个学生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的熟练程度。

教学重点:

系统整理20以内退位减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我们已经学完了,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20以内退位减法。

教师在黑板上出示20以内退位减法表,并提问。

1、想一想20以内退位减法一共有几道题?

2、找一找减法表中有什么规律?怎样才能很快地记住这36道题?

二、探索规律,汇报交流。

学生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1、竖着看,在排列上有什么规律?

(1)每一竖行的减数都不变。

(2)每一竖行的被减数从上到下依次递增1,这样它们的差也依次递增1。

[引导学生得出:减数不变,被减数越大。差也越大。

2、横着看,在排列上有什么规律?

(1)每一横行的被减数都不变。

(2)每一横行的减数从左往右依次少1,这样它们的差也依次递增1。

三、掌握算法。

[想一想:20以内的退位减法题,你是怎样算的`?

四、归纳整理。

[动脑筋想一想你还能发现什么有规律的排列?还能把这些卡片重新有规律的排列一下吗?

五、口算练习。

1、教师任指表中一题,学生以最快速度口算出答案。

2、教师随意指出表中一题,让学生找出与这道题得数相同的所有试题。

3、针对学生容易出错的题目重点练习。

4、做练习六第3题。

[全班同时开始做题,教师计算时间,看谁又对又快。要求每分钟完成8-10题。

5、完成练习六第1题,夺红旗比赛,培养学生计算能力。

6、完成练习六第2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熟练运用退位减法表中的规律,掌握得数相等的两个减法算式的特点。

六、总结并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练习,使学生在有梯度的练习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了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在老师的鼓励下,运用想加算减法,学生计算的速度有了明显的提高。

数学二年级总复习第二课时的教案

教科书第100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整理与复习的过程,进一步加深对三位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在整理和复习中初步感悟整理知识的方法和策略。

3.在合作过程中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复习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复习了万以内数的认识,这节课我们接着复习有关数的`运算。(板书课题:数的运算)让同学想一想,在本册中学习了哪些数的运算。

学生经过回忆答出:

(1)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的口算。

(2)加、减法的估算。

(3)三位数加、减法的笔算。

(4)有余数的除法。

二、整理与复习数的运算。

1.复习口算。

以卡片的形式出示教科书136页第8题。学生抢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复习估算。

教师:如果我们想知道它们的结果大约是多少,有办法吗?(估算)指名两人说出估算的结果,集体订正时,说估算过程。

指出:估算时,要把每个数看成跟它接近的整百数进行口算,这是估算的方法。

3.复习加、减法的笔算。

教师:如果我们还想知道精确的结果,又该怎么办?(笔算)。

找两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

教师:看着黑板上的竖式,小朋友想一想,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时应注意什么?

当学生有了想法后,首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这时应留出充足的时间,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从而使学生学会与人交流,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

经过讨论,小组统一认识,然后进行全班交流,估计会有以下说法:

(1)首先要书写认真,相同数位对齐。

(2)计算时应从个位加起或减起。

(3)计算三位数加法时,哪一位上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一,下一位相加时不要忘了加上进位的“1”。

(4)计算三位数减法时,哪一位上不够减,就要向前一位上借“1”当“10”,和这一位上的数合起来再减。经过讨论交流,全班统一认识。

4.巩固练习。

教师:小朋友们已经知道了在计算三位数加减法时,应注意什么,现在请大家计算下面的题目,完成教科书136页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复习有余数的除法。

教师:小朋友们已经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了,下面有两道填空题,会填吗?

出示教科书132页第5题。

学生纷纷举手,指名回答。

教师:有不同意见吗?你能根据这两句话列出算式吗?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写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时,指出列出的算式是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并让学生说出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我们应注意什么?为什么?

强调: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必须小于除数。可结合两道填空题加深理解。

三、综合练习。

1.教科书103页第10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教科书105页第16、17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全课小结(略)。

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全册第二单元《混合运算》单元教案

教学目标:

让学生经历联系生活中的问题来进行除法和加、减法的运算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除法和加、减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我根据本节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及小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问题,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2.过程与方法:掌握混合运算计算过程,能熟练计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对、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能够正确计算。

教法学法:

1.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的特点,我主要采用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情景创设,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和小组合作法,并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采用这些方法及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学生通过小组内交流从题目中获得的数学信息,说说解题思路,来解决实际问题。

3.学生通过独立列式计算,交流计算顺序和结果,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1)出示7×6+24,指名学生板演计算,总结运算顺序。

(2)课件出示例2.

(3)找出例2中的数学信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4)在同学们提的问题中选择“每个足球比篮球多多少元?”来研究。

二、学生交流、合作、探索、归纳方法。

(1)鼓励学生探究。

师:关于这一节的问题,每个足球比篮球多多少元?老师想放手让同学们自己解决,依托小组的力量,先独立思考,再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

生: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参与其中收集信息。

(2)学生代表汇报本组内的发现,教师补充,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计算步骤,和书写格式。

(3)及时总结:在一个算式里既有除法也有加减法,我们应该按怎样的顺序计算。(先算除法,再算加减法。)。

三、巩固拓展强化新知。

学生说说计算顺序。

(2)给计算顺序分类,(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含有两级运算的按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计算。)。

(3)画出第一步计算什么,再计算。

设计意图:练习时按照,先说计算顺序,再画出第一步计算什么,最后计算的模式进行练习,这样学生有说到做,明确了计算顺序,提高了计算能力。

四、归纳总结。

(1)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含有两级运算的按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计算。

(2)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板书设计:

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10(元)。

1.当综合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时,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2.在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时,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通过板演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计算过程,让学生直观的了解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并及时的进行计算顺序的文字总结,给计算顺序分类明确。达到学生正确计算的目的。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全册第二单元《混合运算》单元教案

四年级(上册)教材初步教学了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和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学生已经知道: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乘法;算式里有除法和加、减法,应先算除法;算式里有括号,应先算括号里面的。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继续教学混合运算,算式里都有三个运算符号。结合运算教学,在“想想做做”里还安排了许多需要两、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全单元内容分四部分编排。

第35~36页教学不带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

第37~38页教学带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

第39~40页教学带有中括号的四则运算混合。

第41~42页通过单元练习整理运算顺序。

在前两部分内容里没有教学新的运算顺序,只是加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或算式的小括号里都要先算乘、除法的认识。在第三部分内容里的中括号是新知识。

教材里还安排了一道思考题,在四个“3”之间填入合适的运算符号和括号,使组成的各道算式的最后得数各不相同,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运算顺序的重要性。编写了一篇“你知道吗”,介绍括号的发明与使用。

1选择适宜的呈现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

运算顺序是人们共同遵循的计算规则,是一整套合理的规定。教学运算顺序和混合运算,既要让学生知道并遵守规定,还要让他们体会这些规定的合理性。本单元教学的混合运算内容比较多,教材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呈现方式,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

(1)联系现实素材,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运算顺序。

第35页例题进行两个积相加的三步计算,两个乘法可以同步计算是这道混合运算的教学重点。教材设计了一个购物情境,求买3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一共要多少钱。解决这个问题只要把象棋的总价和围棋的总价相加,需要先分别算出买3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的钱,这两个总价没有谁先算、谁后算的必要。所以在列出的综合算式里应先算乘法,而且两个乘法可以同步完成。学生在这样的现实情境中理解了运算顺序。

第39页例题教学中括号,涉及到什么时候需要中括号、有中括号的算式按怎样的顺序运算两点教学内容。教材选择兴趣小组活动这个素材,已知合唱队84人,求合唱队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需要先算出美术组的人数。但是,美术组人数是通过(8+6)×2求的,如果列出84÷(8+6)×2则出现一个矛盾:按原有的运算顺序不是先算美术组的人数。为了解决这个矛盾,要用到中括号。在84÷[(8+6)×2]这个综合算式里,先算美术组有多少人应该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学生联系实际问题的解决步骤,体会了中括号的意义,体验了运算顺序。

(2)以已有的运算顺序为依据,通过演绎推理解决稍复杂的混合运算。

第35页“试一试”150+120÷6×5里有乘、除计算,还有加法计算,和例题的不同之处是这里的乘、除计算不能同步进行,必须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第37页例题300-(120+25×4)是有小括号的算式,在小括号里既有乘法、又有加法,还需分两步计算。这两道混合运算题里都有学生以前未接触过的内容。

在这两道题里不教学新的运算顺序,而是教学如何准确、灵活地运用已有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教学策略是让学生在独立计算的时候进行演绎推理,经历“观察算式——回忆运算顺序——规划计算步骤——按次序进行计算——反思并积累体会”的过程,既发展数学思考,又提升掌握运算顺序的水平。在演绎推理过程中,回忆起相关的运算顺序和规划计算步骤是重要环节。提升混合运算能力,不能疏忽反思,要经常积累体会。

观察算式里的运算符号,获得的视觉信息作用于大脑,激活了贮存的运算顺序。如看到150+120÷6×5这个算式里的加法、除法和乘法,就会想起先算乘、除法,再算加法。看到算式300-(120+25×4)里有括号,就会想到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因此,进行混合运算首先要仔细观察算式,了解其中有哪些运算。各次“想想做做”里安排的“比一比、算一算”,同组的几道算式里的数都相同,运算符号及括号的位置不同,应用的运算顺序随之有所变化。这些练习有助于学生细致地观察算式,加深对运算顺序的认识。

150+120÷6×5和300-(120+25×4)这两道混合运算题,第一步先算什么,都不是一条运算顺序的规定就能最终确定的。在前一道算式里先算除法,还因为在120÷6×5这部分有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顺序。在后一道算式里先算小括号里的乘法,还因为有先乘后加的顺序。发展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就寓于这样的数学思考之中。

一道式题算完以后,回顾一下所用的运算顺序以及计算步骤,从中获得体会就是在总结、积累计算策略。每次反思的时间不需要多,往往瞬间就能完成,教学中要经常引导学生这样做。

(3)教学中还应注意的地方。

第一个地方是第35页“试一试”。四年级(上册)教学运算顺序时只计算含有两个运算符号的式题,因此,在一道算式中只会是乘除同级运算与加减同级运算或者是乘、加(减)与除、(加)减两级运算。把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分成两条,即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的,算式中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本单元教学三步的混合运算,算式里有三个运算符号,出现了乘法、除法、加(减)法存在于同一算式的情况,需要把原来分两条表述的运算顺序合并成一条完整的运算顺序。“试一试”下面的一句话是对原有运算顺序的重组,虽然不是全新的知识,但毕竟是新的认识,教学中要有相应的建构过程。

第二个地方是第37页“想想做做”第2题。其中出现了类似(26+14)×(70-30)这样的有两个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两个小括号里的运算可以同步进行。教材没有为这种情况设例题,也不想直接告诉学生可以怎样算。希望学生在自己的思考与计算中体会可以这样算,自觉地这样算。

第三个地方是第41页第2题。不算出得数直接判断各组的两道题哪一个得数大。这里的判断是在掌握运算顺序,对算式“整体——部分——整体”感知基础上进行的,能发展学生的数感。学生的思考应该是多样且具有个性的。

2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

结合计算教学,本单元编排了许多实际问题,有两步计算的,也有三步计算的。都安排在“想想做做”里,要求学生独立解答。这些实际问题的题材广、类型多、无固定模式可套。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对学生既要放手,又不能放任。所谓放手就是尽量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答,不要编许多例题一类一类地教。所谓不放任就是要给学生必要的指导,要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学生在第一学段学习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积累了一些数量关系和思考方法。给学生的指导应体现在帮助他们回忆和应用已有的解题经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解题策略。

(1)用列表等方法整理条件和问题,从中找到解题线索。

学生在四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里已经学习了用列表等方法解决问题,在本单元要继续使用这些方法。在解题前让学生选择适当的方法整理,特别是学生解题遇到困难、思路打不开、解法想不出的时候,更要提醒他们整理信息。这种策略用于第36页第4、6题,第38页第6、8题,第42页第8题特别有效。

(2)分析问题的数量关系,从中找到解题步骤。

学生对求两个数有一共多少、求两个数相差多少、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等问题是比较熟悉的,知道这些问题分别用加法、减法和除法计算。第38页第7、9题,第41页第4题和第42页第7题都是求总和或求相差数的问题。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如果有困难,只要指导他们读读要求的问题、想想应该用什么方法算、找找还缺少什么条件,他们就能逐步理出解题的思路。

还有一些问题是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这些数量关系往往是通过与问题直接有关的某个已知条件表达出来的。如第36页第5题“我们组比你们两组的总人数多6人”,第37页第5题“五年级的参赛人数是三、四年级参赛的总人数的2倍”。只要指导学生找到这样的条件,弄懂这些条件的意思,困难也就解决了。

新课程解决实际问题不是不讲数量关系,恰恰相反,新课程十分重视数量关系。《标准》明确指出:“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学生掌握数量关系是伴随着对四则计算意义的理解和对实际问题的“数学化”思考实现的。

三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整理和复习》的教案

请每一位学生用适当的方式将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作一个概括性的描述。用文字、表格、框图等方式表示出本单元的知识结构。

提示整理知识的一般方法:

3.根据目录和例题,概括出本单元的知识。用自己理解的方式表示出来。

1.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将自己整理的知识在小组交流。教师巡视;寻找整理得较全面、较有逻辑性的学生作品,利用实物投影仪在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对展示的作品做评价。

2.教师将自己整理的本单元知识结构图向学生展示(如本书第13页知识结构图)。对着结构图,引导学生系统回忆本单元所学知识:

(1)口算除法、估算

(2)笔算除法:一位数除两、三位数

(3)除法的验算:利用乘法验算除法

(4)除式中的零:被除数中间、末尾有零的除法,商中间、末尾有零的除法

3.提出问题和介绍经验

师:“对以上学习内容,你有什么疑问?你有哪些成功的体会可向同伴介绍的?”

组织学生质疑、释疑并交流整理知识的体会。

1.出示教科书第35页第1~3题(或让学生翻开书自读这3题)。然后让学生独立作业,可直接写在书上。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1)这3个问题的解答有什么共同点?(都用除法计算,根据除法含义直接列式。)

(2)你是用什么方式来完成这3道题的计算的?(第1题用口算,第2题用估算,第3题用笔算。)

(3)说一说口算、估算、笔算的过程。

2.请学生当小老师,由小老师点名让3~6名学生上台说口算、估算、笔算的过程(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作业或写在黑板上)。其他同学对他们的说算理过程进行评价。

七年级数学有理数及其运算复习教案

本节是在学习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的基础上。引入了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学生通过讨论、理解有理数混合运算顺序,掌握有理数混合运算.它是有理数运算的推广和延续。

本节课的重点是能熟练的按照有理数的运算顺序进行混合运算。难点是在正确运算的基础上,适当的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首先,我先复习了运算律,既是对上节的复习,又对这节学习作铺垫。又通过详细分析了例题,小组讨论。学生自主学习,使他们更明确了运算顺序,进行有理数运算,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第三,在例题的讲解中穿插了让学生自己动手锻炼的过程.及时的反馈学习情况.最后,通过“算24点”游戏,创设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思维,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

课后的专家的对教学过程和课堂的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了肯定,同时也提出了建议,希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例题的难度降低,让学生能更好的适应.

本次活动,无论是课上,还是课后的研讨,老师们都表现出高度的热情,整个研讨过程都呈现出浓厚的氛围。通过本次活动,锻炼和提高了我们的教学能力,相信通过坚持不懈地实践,我们教师的专业成长步伐会更快!

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习《简便运算》教案设计

1、巩固通过观察数的特征,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简便运算的计算技能,进一步培养简算意识。

2、能迅速地根据题目的具体数据特征和符号特征,准确地、灵活合理地进行小数乘法简便运算。

3、通过计算、比较、归纳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数感。

灵活运用计算策略进行简便运算,提高学生计算思维能力。

课前游戏:谁是我的好朋友?

(意图:通过游戏提高对乘法简算特殊积的关注,为小数乘法简便运算的练习作好准备。)刚才同学们说的数都有意图与我的数凑整,今天我们进一步来练习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出示课题: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一、提供数据编题复习。

1、出示一组特殊数据,选择其中的一些数进行自由编题,要求:根据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定律编出不同类型的题,越多越好。

课件出示:2.5、12.5、0.4、19.9、80、6.7、1.02、3.3。

生自由编题,师巡视找出不同类型的简便运算题并做一定指导。

2、反馈所编算式(板书),提问:你是依据乘法的什么运算定律编题的?

2.5×80×0.4。

2.5×12.5×80。

12.5×6.7+12.5×3.3。

2.5×4.4。

12.5×1.02。

80×19.9。

随机复习三种运算定律及公式(板书)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乘法。依据: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还有不同情况的简便运算吗?一一反馈板书。

刚才我发现还有很多同学编的题目很好,请你与同桌进行交流分享。

3、解题后小结解题方法和注意事项:

解题方法:

(1)、审题:看清题目有什么特征,是否可以用简便方法计算;

(2)、转化:合理地把一个因数分成两个数的积、和或差;

(3)、运算:正确应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4)、检查:解题方法和结果是否正确。

观察数字特征和式题结构特征,以正确判断是否能运用运算定律。通过计算,回顾了小数简便运算都是观察数的特征,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凑整,通过口算使计算简便。

二、魔术变身加深理解。

1、在学生所编原始简便运算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改编,老师改编、指生改编,指生反馈。随机讲解达成目标。(板书)。

2.5×80×0.4。

2.5×12.5×802.5×12.5×0.32。

1.25×67+12.5×3.3。

2.5×4.42.5×4×1.12.5×(4+0.4)。

12.5×1.0212.5×5.612.5×20.1。

80×19.9。

2、解题过程中随机小结:

(1)我们要找出能凑整的'数时,要根据它不同的“藏”法,采用不同方法把它“找”出来。

(2)在不同的情况下“拆”的方法也会不同,但无论怎么拆都不能改变式子的大小。不同的拆法可能会用不同的定律进行计算,往往解决一道题的方法不是唯一的,从观察中思考,选用优化的解题策略不但正确率高,而且能为我们节约许多时间。

(3)利用积因变化规律进行变形,出现了相同因数再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在不同的情况下,要灵活地选用不同的技巧把数进行凑整,使计算简便,但是万变不离其中,方法始终一样是利用简便运算的定律。

三、灵活运用提高能力。

1、我来当当小医生(典型错误情况)学生现场做题中来。

2、灵活运用大比拼(练习纸)。

(一)第一回合。(只需写出关键步骤)。

(1)3.5×13×2(2)125×8.8。

(3)2.8×3.7+2.8×6.3(4)(2.5-0.25)×4。

(5)7.3×0.99(6)4.5×10.2。

(7)7.8×99+7.8(8)2.5-2.5×0.6。

(9)6.8×0.41+0.59×3.4×2(10)0.25×1.25×32。

(意图:综合练习,检测学生小数乘法简便运算的熟练性和灵活性。)。

(二)第二回合。(提高题)。

3、解决问题。

四、畅谈收获,总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和自己比你哪方面有了提高?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复习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

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的运算定律》,下面,我从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四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想进行阐述。

首先,谈谈教学目标的设定。本课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经历规律的探究过程,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能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运算。

2、在猜想、验证结论应用的过程中,习得举例验证的方法,感悟符号思想,培养实事求是的品质。

3、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

设定以上教学目标的依据有以下三点:

一是基于对课标的理解。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验证等过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独立思考,感悟数学基本思想。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关注过程目标,关注核心概念的落实。

二是基于对教材的分析。

加法运算定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中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是在学生掌握了四则运算的意义的基础上教学的。运算定律是运算体系中最具普遍意义的规律,是运算的基本性质,可作为推理的依据。本单元所学习的五条定律,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被称为“数学大厦的基石”。学好本课,既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体会四则运算间的关系。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积累丰富的四则运算活动经验。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我认为这样安排,旨在依托四则运算的意义,调动学生的经验,通过对比引导学生习得验证的方法,在验证的过程中加深对规律的理解,发展归纳推理能力和符号意识。

三是基于对学情的认识。

从经验上来看,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积累了一定的加法运算定律的计算经验,对四则运算的意义有了理性的认识,这些都有助于他们学习本课。从认知水平看,四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理解抽象的运算定律对他们来说就有一定的难度。

据此,我将本课的重难点确定为理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意义。难点拟定为领悟举例验证的方法。

然后,谈谈教法设计。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要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创造性思维,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情,本课以引导探究为主,综合运用启发谈话法、直观演示法进行教学。导入环节用学生日常学习中熟悉的等式引导学生观察提出猜想,然后采用启发谈话法,组织学生举例验证,最后借助点子图用多媒体课件直观演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道理,使学生更加信服。

接着,谈谈学法设想。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本课在学法指导上力求突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学生以猜想――验证――结论――应用为学习思路,不断提高学习能力。新课导入环节,学生观察题组,提出猜想,探究环节,学生先独立思考验证的方法,再合作交流,这样相互启发,让学生意识到尽可能全面的举例验证才能证明结论正确,从而习得验证的方法。在练习环节中,学生独立思考,或填空,或判断,不断内化新知。

最后,谈谈教学流程的预设。

基于以上构想,为达成教学目标,本课教学拟定为以下环节:

环节一:导入新课。

以题组的形式,激活学生的经验,便于学生提出猜想。

环节二:探究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第一步,提出猜想。以“仔细观察,试着用一句话说说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题组一和题组二,提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猜想,教师相机板书。第二步,验证猜想。以“是不是任意的数相加都有这种规律呢”?的问题让学生意识到,通过几个例子得出的发现只是猜想,要想应用还必须验证,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以“你打算怎样验证呢?”启发学生思考验证的方法。抓住两个要素:要素一:数是任意的,可以是小数、整数、分数,要素二:要通过计算,根据结果来判断。这样做旨在让学生感悟应用不完全归纳时举例尽可能全面,并且感受数学的严谨性,用事实说话。第三步,总结规律。在学生举例验证和教师演示后及时提炼规律,形成统一的认识,方便学生使用。

环节三:课堂梳理,巩固练习。

这个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巩固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练习题1是填空练习,意在巩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特点,提炼字母公式,建立模型。练习2是判断练习,意在加深加法运算定律的认,区别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练习3是探究4个加数的简便运算。意在突出规律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加法运算定律的价值。

环节五:自我评价。

课标指出:要重视课堂教学评价,使之成为教师改进教学和激励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信心。通过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激励学生更好地学。

以上就是我全部说课内容,根据课堂生成情况有可能会有所调整。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敬请各位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复习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4页第5题,练习十七的第7一12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运算定律。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加法乘法。

交换律:a+b=b+aab=ba。

结合律:(a+b)+c=a+(b+c)(ab)c=a(bc)。

分配律:(a+b)c=ac+bc。

然后引导学生对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进行横向比较。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都是把两个数交换位置,运算结果相同;不同点:运算方法不同。)。

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都有三个数,不管相邻的哪两个数先进行运算再同另一个数运算,结果都不变;不同点:运算方法不同。)。

通过比较,使学生明确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表达式类似,只是运算方法不同。

2.练习。s。

(1)做第81页的第5题。

让学生看一看这道题中的算式各符合哪个运算定律,然后分别填在横线上。

(2)做练习十七的第8题。

根据运算定律给每个算式填上适当的运算符号或数,订正时,说一说依据。

二、复习简便算法。

1.让学生做下面的题,并说一说怎样做简便,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82十78十2263550。

136十68十641258050。

25十43十75十574542520。

271十53十47十29627十387。

2.让学生口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469十98437305。

469一983244852。

3.让学生做练习十七的'第9题,指名说一说简便计算的依据。

三、巩固练习。

2.做练习十七的第10一12题。

(1)第10题,让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时,说一说运算顺序。

(2)第11题,独立做,集体订正。

(3)第12题,让学生先自己做。其思路是:先求出第一个小长方形木板的面积,然后求它的宽,最后根据边长的特点分割。

2.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让他们做练习十七的第13一14题和第81页的思考题。

思考题,让学生自己找规律填数。

七年级数学有理数及其运算复习教案

3.注意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难点:准确地掌握有理数的运算顺序和运算中的符号问题.。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计算(五分钟练习):

(17)(-2)4;(18)(-4)2;(19)-32;(20)-23;

(24)3.4×104÷(-5).。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b+ac.

二、讲授新课。

1.在只有加减或只有乘除的同一级运算中,按照式子的顺序从左向右依次进行.。

审题:(1)运算顺序如何?

(2)符号如何?

一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整理和复习》教案

一、课前准备。

提示整理知识的一般方法:

3.根据目录和例题,概括出本单元的知识。用自己理解的方式表示出来。

二、师生共同展示、交流自己整理的本单元知识结构图。

(1)口算除法、估算。

(2)笔算除法:一位数除两、三位数。

(3)除法的验算:利用乘法验算除法。

(4)除式中的零:被除数中间、末尾有零的除法,商中间、末尾有零的除法。

3.提出问题和介绍经验。

师:“对以上学习内容,你有什么疑问?你有哪些成功的体会可向同伴介绍的?”

组织学生质疑、释疑并交流整理知识的体会。

三、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1)这3个问题的解答有什么共同点?(都用除法计算,根据除法含义直接列式。)。

(3)说一说口算、估算、笔算的过程。

四、小结。

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习《简便运算》教案设计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29页的例8及相关练习。

1、理解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改成除以这两个数的积的算理。

2、理解一个数乘以一个数的多种简便算法的算理。

正确、合理地进行简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情感态度:通过灵活、合理的简便算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重点:使学生理解除法性质及其乘、除法的多种简便算法的算理。

难点:选择合理的简便算法。

一复习导入:

1、听算:24×5=25×4=8×125=20×5=。

1250÷125=560÷56=等。

2、复习减法性质:板书:a—b—c=a—(b+c),逆运用:a—(b+c)=a—b—c。

3、课件出示情境图,引入新课。

二、探究学习新课。

(一)除法性质。

(1)审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按照老师要求列综合式解答。

方法一:先求每个小组购买树苗用了多少钱?方法二:先求一共买了多少棵树苗?

1250÷25÷51250÷(25×5)=50÷5=1250÷125=10(元)=10(元)。

答:每棵树苗10元钱。

(3)引导学生观察两种解法,初步发现:1250÷25÷5=1250÷(25×5)。

2、出示29页的例8的问题(2):每支羽毛球拍多少钱?

(1)问: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两个条件?(让学生在例题中找,指名回答,师据生回答在例题中划出。)。

(2)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列式解答。

(3)指名汇报,师板书如下:

330÷5÷2330÷(5×2)=66÷2=330÷10=33(元)=33(元)。

再次发现:330÷5÷2=330÷(5×2)。

(4)出示:240÷5÷6()240÷(5×6),810÷27÷3()810÷(27×3),让学生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符号。

3、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几组算式的左右两边各有什么特点?

4、小组讨论,归纳概括规律。(课件出示文字,师据生回答板书字母公式。)。

5、练习: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2000÷125÷81280÷16÷8640÷5÷64630÷(9×5)。

(二)一个数乘以一个数的多种简便算法。

1、再看例8。出示(1)王老师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

(1)找出所需条件,放手让学生列出算式,板书:12×25。

(2)小组合作探究,寻找不同的简便算法。

(3)启发、引导学生想出这种算法:

12×25=12×100÷4=1200÷4=300。

2、再看例8,师在例题里划出“还买了25筒羽毛球,每筒32元,”问:根据着两个条件,又可以提出什么问题?(买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

3、放手让学生自己列式解答,然后把不同的算法板书。

三、巩固练习。(略)。

四、课堂总结。

五、作业布置。《新课堂》第17页的习题。

教学反思:

除法运算性质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乘法运算定律和减法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是教学的重点,而学习这个运算性质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能更简便灵活地进行计算,因此我有意识地强化了“根据算式特点灵活运用除法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这也是本课的难点。为了突破重难点,我在设计时作了这样的处理:

1、教学中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

因为有减法性质的基础,我认为学生应用类比迁移能够比较自然地想到除法的运算性质,所以我依托“类比迁移”的数学思想,以“半放半扶”的教学思想,和有意识地合理处理教材,联系学生的`知识实际和生活实际(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等),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采用这种教学思路的更多意义在于渗透一种“学习方法”,这对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应该是有帮助的。

2、有意识地强化了“要根据算式特点合理选择方法灵活计算”这一数学思想,并将这个难点分散与各个环节。如在(1)新授环节,解决例题时,引导学生按要求想出两种方法(方法一:1250÷25÷5方法二:1250÷(25×5)),引导学生比较后有意识地追问,如果让你选择一种,你会选哪一种?为什么?引导学生初步体会可以根据算式中的数据特点,灵活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2)练习设计中渗透和强化在巩固除法运算性质的同时,用你认为最合理的方法进行计算。

3、注意了解答应用题的学法指导。如学习例8时,通过引导学生:

(1)由问题找条件;

(2)由条件提问题等方式引导他们学会审题,在此基础上,再由学生选择方法列式解答。与此同时,还注意了引导学生按照不同思路寻求应用题的不同解法和计算题的不同简便算法,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也培养了运用知识的灵活性。

不管对教材和学生的理解是否到位和准确,也不管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合理,要上好一节课还在于课堂节奏的有效把握。本课现场教学是有遗憾的。

2、过高估计了学生的能力,导致浪费了不少时间。如补充例题:“要求学生按照老师给出的思路列综合式解答”就是这样。

3、由于时间问题,未能按预定设计完成巩固练习。

一节原本可以上得很轻松自如的课却出乎意料地变成紧张急促,着实值得自己反思。有遗憾就会有收获,“追求课堂实效,重视课堂节奏。”还需要在平时不断历练。

七年级数学有理数及其运算复习教案

1.1正数和负数(2)。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深化对正负数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和表示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

教学准备:彩色粉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思考并讨论.

(数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是基准.

二、讲解新课。

度,用负数表示低于海平面的某地的海拔高度。例如,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为8848.43米,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为—155米。记账时,通常用正数表示收入款额,用负数表示支出款额。

思考:教科书第4页(学生先思考,教师再讲解)。

三、课堂练习课本p4练习1,2,3,4。

四、课时小结。

引入负数可以简明的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对于相反意义的量,如果其中一种量用正数表示,那么另一种量可以用负数表示.在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时,把哪一种意义的量规定为正,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要特别注意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建立正负数概念后,当考虑一个数时,一定要考虑它的符号,这与以前学过的数有很大的区别.

五、课外作业教科书p5:2、4。

板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复习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

一、素材的选取。

本单元我们选取的素材是高速运转的济南长途汽车总站和高速运转的济青高速,选取这个素材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济南长途汽车总站,连续多年创下旅客发送量、发送班次和售票收入三项全国第一,被称为“中华第一站”。据说济南长途汽车站占地110亩,日客流量4万多,客票年收入达到4—5亿元。1999年被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授予“中华第一站”称号,这个荣誉一直保持到今天。

(2)山东的高速公路全国闻名。说起山东的高速公路来,在全国是的,俗话说得好“要想富,先修路”。据有关经济专家研究,一个国家的富裕程度与其公路的优劣,成正相关。可见,我省经济之所以能够高度发展,寻其原因,不言而喻。

(3)以比较真实的数据为素材,体现了数学的价值。本单元提供的数据与第一单元一样,都是一些真实的数据。旨在说明交通生活中也实实在在存在着数学,数学无处不在。

二、本单元的情景串。

本单元有2个信息窗。

1、情景图的解读。

此信息窗的题目为“高速运转的长途汽车站”。情景图上呈现的是一幅济南长途汽车总站的真实照片。照片的下面附有一张2003年济南长途汽车总站大巴车中巴日发送旅客情况统计表。

2、情景图中的信息。

是2组数据:

(1)平均每天发车的数量。

(2)平均每车次的乘客人数。

3、例题的设置与功能。

本信息窗一共有3个例题,包含的知识点分别是:

(1)乘法结合律。

(2)乘法交换律。

(3)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乘除法各部分的关系。(第六题)。

高速山东乘法运算律小学数学教案范文总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