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优秀18篇)

时间:2024-01-14 02:34:41 作者:碧墨

教学计划的制定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能力水平来个性化安排。小编为大家收集了一些成功的教学计划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

小学二年级《登鹳雀楼》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认字,巩固看拼音识字的能力。

2、

读诗体会这首古诗的节奏和韵味美,理解古诗的意思并会背诵。3、认识本课的八个生字,学会笔画“竖折”,并学写“山、日”。

学习重点:

1、能借助拼音认字读古诗。

2、正确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学习新笔画。学写生字。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识字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教学准备:

录音带、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旅游,这个地方叫鹳雀楼,看,我们到了。

播放鹳雀楼的录像。

2、看课文中的图,说说景象如何?

3、有一个古人他到了鹳雀楼这个地方,还写了一首诗,我们听听吧!做好指读姿势。

4、你们想读这首诗吗?请你准备好,小声地方跟着老师读一读。

学生活动:学生手指书边读诗边认字。

5、自己再读一读,在不认识的字上点上点。

6、这次咱们指着书大声地跟着老师读,注意点点字的读音。

二、理解古诗意思。

1、我说一句话,你说一句诗中的话,咱们试试。

师:太阳靠着远山落下去了。

生:白日依山尽。

师:黄河之水向大海奔去。

生:黄河入海流。

师:要想看得更远,就要登上更高的地方。

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你们真棒,将来也能成为一个小诗人,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诗中的景象(播放录像)太阳下山,江水滚滚,奔腾而去。

3、见到美景,你再来读诗,读出你的高兴与喜悦吧!

学生活动:学生们做好指读姿势,配上音乐全班齐读诗歌。

4、我们看着黑板上的诗,听着音乐,配上手上的动作,现来读读。

5、谁愿意读读这首诗,其他同学做好指读姿势。

指名读2到3人。

三、读文后识字。

过渡句:古诗大家都会读了,这些字你认识吗?

(字词课件)。

1、文中“白日”“依山尽”变红,指名读。

2、“黄河”“入”变红,指名读、抢读。

3、“千里目”变红,小老师带读。

师:这些变红的字词,回去了,你还认识吗?

点击变红的字词,回到诗中,边点击生边读。

4、出示词卡:有些生字要搬家,跑到了我手上,你还认识吗?

(生字卡)黄、入、海、流、千、更、层、楼、

5、生字宝宝见到你们这么聪明又跑回诗里了。

看书,做好指读姿势,我们再来读诗。看看还认识他们吗?

6、这么美的诗你们能背下来吗?孩子们试着自己背一背。给一定时间自背后指名背。2到3人背。

四、指导书写。

1、过渡语:太阳西下的景色多美呀!诗句里的字会写就更好了。

2、学习新笔画:竖折。

板书:竖折。

3、看哪个字用上“竖折”了?“山”

4、观察“山”字的结构,两笔与“竖折”的关系。

带着学生在田字格中写“山”。

5、在田字格中临写“日”。

观察“日”的结构、笔顺、感知“日”的笔顺。

总结:先里头后封口或先内再外。

6、自己喜欢写哪个字就写哪个字。

五、作业。

将今天学习的古诗背给家人听。

附:板书设计。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读:

1、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2、读中想象画面,读出意境。

说:

3、联系生活和画面说说“依”、“尽”、“欲”、“穷”的意思。

4、说说诗歌描绘的画面。

任务一:读准题目。

1、板题,读题,认读写好“楼”字。

2、用“登”字说话:登泰山、黄山……登沭滨大厦、东方明珠……。

任务二:读准节奏和韵味。

1、范读。

2、自由读。

3、指名读。

4、齐读。

任务三:读想象画面。

读一句。

1、诗人等鹳雀楼看到什么景物?(看:白日、黄河)。

2、自由读,想象画面。

3、说说自己想象到的画面。相机点拨理解“依、尽”。

4、加上动作读出自己的感受。

读二句。

1、诗人想到什么?(想:)。

2、自由读。

3、说说诗人想到什么?相机点拨理解:欲、穷。(板书:欲穷、上)。

4、加上动作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加上动作感情背诵全诗。

任务四:拓展运用。

新年,收到表格短信,他祝我新的一年,学习更上一层楼!是什么意思?

还可以祝福什么?工作、生意、研究、成绩……给你的亲戚朋友送上一句祝福?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1、学习8个生字,理解诗中生字的意思,学写生字“雀”。

2、落实本课生字词,借助图片理解“白日”、“依”、“鹳雀”等词语。了解即“入海流”是“流入海”,“千里目”是“目千里”。了解古诗对仗的特点。

3、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4、背诵古诗。

二、教学重难点。

1、借助诗句体会傍晚黄河的壮观景象。

2、借助古诗体会“站得高,看的远”的道理。

3、默写古诗。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2、出示鹳雀图,这就是鹳雀,谁来读它的名字?

3、(课件示鹳雀楼图)由于很久以前,鹳雀这种鸟经常喜欢停在山西的一座楼阁上休息,人们就把这座楼称为“鹳雀楼”。示“楼”词,齐读。

4、鹳雀楼初建时不怎么有名气的。直到唐代,有位名叫王之涣的大诗人,他有一次登上这座楼,作了一首诗,从此以后,这座楼就名扬四海了,成为我国著名的四大楼之一。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这首诗吧!

3、诗的名字就叫登鹳雀楼,

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一)初读古诗正音。

1、请同学打开书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学生自读,指名读,正音)提醒“更”是后鼻音。

(二)识记生字。

1、同学们,这些红色的生字你认识吗?你能记住哪个字?(指名说)。

(三)理解词义、诗句的意思。

1、请同学们再读古诗,将你的理解和疑问与同学们交流一下。(指名说)。

2、出示第一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句诗中你理解哪个词语,或者你还有哪些疑问,我们一起交流交流。(指名说)。

预设学生回答1)、白日指夕阳。

2)、依指挨着。

3)、尽指消失。

3、指名说第一行的意思。傍晚,太阳挨着连绵起伏的山渐渐消失了。

6、入指流入,这里是入海流,其实应该是流入海。古诗为了押韵和对仗的工整常常这样倒着表达。你能说说这行的意思吗?(指名说)。

7、谁能连起来说说第一行的意思?(指名说)黄河流入了大海。

8、出示第二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预设:1)、欲:想要。穷:尽,完。

2)、目:看。字典中有两个意思(眼睛、看)学生选择。“千里目”和“入海流”一样倒过来理解,应理解为目千里。

9、谁能说说这行诗的意思。(指名说)想要看完远处的景色。

10、更指再,上指登上。

11、指名说第四行。(再登上一层楼)。

12、谁能说说第二句诗的意思?(指名说)想要看完远处的景色,再登上一层楼。

13、现在谁能连起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呢?请同学们先跟同桌说一说(指名说)。

三、品读古诗,深化诗意。

1、请同学们在读古诗,想象哪句是写诗人看到的景色?(学生自读,指名说)。

2、诗人首先看到了什么?(夕阳沿着山落下了)你从哪里看出是夕阳呢?(依山尽)同学们你们看(出示图片)你看到了什么景色?(指名说)太阳沿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渐渐的消失。

多么美丽的景色啊,你能读好吗?

4、接着诗人又看到了什么呢?(指名说)黄河入海流。

出示视频,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指名说)你觉得这是怎样的黄河?(滔滔不绝的黄河,奔流不息的黄河,雄伟壮丽的黄河。)。

5、你能读出黄河奔流不息的气势吗?

6、诗人看到如此美丽的落日不禁吟道(白日依山尽)诗人登上黄鹤楼向西望去,只见(引读:白日依山尽)。接着诗人又向东望去,只见黄河之水奔流不息不禁吟道(黄河入海流)。

7、谁能读出诗人眼前壮观的景象?(指名读)。

8、看着这样的景色,诗人又想到了什么?出示第二句(指名读)为什么想要看得远就得更上一层楼呢?(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9、同学们,当诗人站在鹳雀楼的第一层时他看到这样壮观的景色,如果再上一层楼他会看到什么?(指名说,眼界更开阔,看得景色更多)。

四、了解古诗写作特点,背诵并默写古诗。

1、同学们,诗的语言是凝练的,古诗中有对仗的特点,就向对对子,你瞧白日对黄河,依山尽对入海流,千里目对一层楼。这就是对仗,相信你现在读得更好(指名读)能试着背一背吗?能试着默写吗?(学生默写)。

五、拓展延伸。

2、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王勃的《滕王阁序》他这样写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出示图片)这句是说,晚霞中野鸭在水面飞翔,天空和水面浑然一色。

3、岳阳楼的诗句请大家课后去搜集。

六、教学生字词。

1、(出示“雀”)这节课,我们还要来写好这个“雀”字。

2、“雀”是上下结构,它的偏旁是下面的“隹”。

3、教师范写说注意点。(短竖,左点,右点略高;瞥连短竖要写长,一竖连瞥往下写,点下四横长短异,最后一横拉拉长)。

4、学生书上描红,作业本上写一个,师生评价后再写一个。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理解课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

理解诗意。

投影片。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首古诗。

2、板书课题。

指名拼读登,要求读后后鼻音。教学登字头,指名拼读鹳。

3、解题。

登,是登上的意思。鹳雀是一种鸟儿,样子像鹤。在山西省永剂县有一座楼,常有鹳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鹳雀楼。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1、投影出示课文内容,学生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2、范读。

1、指名读,理解意思。

2、出示课文图,设置情境: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诗人在黄鹤楼上看到了什么?(太阳、青山、黄河)这轮傍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它会怎样落下去呢?课文中哪个次是*着的意思。(依)。

引导学生理解尽,再演示太阳落山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

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傍晚,一轮太阳挨着群山缓缓沉落,滔滔的黄河水奔腾咆哮着向大海流去。

3、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

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这一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

2、指名读三四行。

3、理解:欲:想要。穷:穷尽。千里目:就是看到了更远的地方。更:再。

4、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必须登上高一层楼。

练说全诗的意思。

1、齐读课文。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指导生字书写。

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生字书写。

投影片。

1、出示生字:登,指名分析字形,说说偏旁名称。

2、指名背诵课文。

1、出示生字,指名读。

2、引导用生字组词。

楼(楼层高楼楼房钟楼)。

依(依*依依依山傍水)。

尽(尽头用尽尽力穷尽)。

入(进入入门出入)。

穷(穷尽贫穷穷苦)。

3、教学字形。

指名分析字形,说说记忆方法。

讲解欲、登、楼的笔顺。

4、指导书写。

5、学生描红。

1、读一读,抄写。

山白日千里目。

海黄河一层楼。

2、根据诗意说出诗句。

滔滔的黄河水向大海流去。

傍晚的太阳*着连绵起伏的山渐渐落下去了。()。

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再登上一层楼。()。

小学二年级《登鹳雀楼》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四个生字。认识“黄、更、层、楼”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朗读诗句中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2、简单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情感。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

2、板书课题。指名拼读“鹳”。

3、解题。登,是登上的意思。鹳雀是一种鸟儿,样子像鹤。在山西省永剂县有一座楼,常有鹳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鹳雀楼”。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二、自渎课文。

那么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那打开书,自己读读课文吧!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准字音,把不认识的字和不明白的地方画出来。(学生自渎课文)。

三、学习生字。

2、(出示生字卡片)这一课的生字宝宝很想认识大家,我们先和它们打招呼,叫出它们的名字就能和它们成为朋友。

3、小朋友读得好,但是想和生字宝宝成为朋友不仅要认识它们,还要会写。下面,我们一起把其中的4个生字好好的写一写。

4、指导写字,注意笔顺。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学生观察教师运笔,重点区别“人”“入”的写法,强调第二笔捺的位置,可采用儿歌指导记忆:“人”“入”笔顺都相同,不同之处要分清,“人”字捺在撇下面,“入”字捺在撇上边。千:去掉一笔是“十”。目:去掉一笔是“日”,再去掉一笔是“口”。

5.过渡:我们认识了生字朋友,它们回到课文中,你还认识吗?(指名读,男女生读)大家都读对了,而且都会自己停顿啦,真了不起!下面跟着老师读一遍吧。

四、品读诗句。

1、刚才让大家把不明白的地方画出来,小朋友们是不是发现古诗跟我们平常的课文比起来,有点难理解啊。但小朋友别着急,让我们先来看看书上的插图,图上画了什么呀?(在哪里看?他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色?感觉怎样?)。

2、我们再来仔细地读诗,先读诗的第一句话。示“白日依山尽”,指名读。问:白日指什么?(必要时解释为何称“白日:可能是因为想和早上初升的太阳区分开来,所以称为白日;可能是因为当时山谷里的云雾很重,遮挡了太阳的光线,使得太阳看上去成白乎乎的了)太阳怎样呢?看图,读句,想。

依山是说太阳下沉时是怎样的?(紧挨着西山)依山尽是说太阳——指名再说说这句诗描绘的情景。

我们来把这个壮观的情景画下来吧?怎样画呢?

简笔画:连绵起伏的山让生添画“白日”,再次感受“依山尽”。

多美的夕阳下山图呀!这句话谁能读好?指名读,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或她读出了什么样的情景?)再指名读,齐读。

3那第二句写的什么呢?读“黄河入海流”

这句诗向我们描述了怎样的情景?指说。从这句诗的哪里知道黄河水流向大海?

那我们能用我们的朗读表现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吗吗?指名,评,读出气势。

4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正挨着群山下沉,脚下的黄河水正滚滚流入大海。诗人观察的视野是多么开阔呀!这景象是多么壮丽啊!我们把这句话连起来读读,好好的欣赏一下这种壮丽的景观。(示第一句话)指名,两边赛读,齐读。

引:千里目指想怎样?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必须要——。

哪个字表示还要登楼?示“更”。(只要再登一层就足够了吗?一层并不是真的一层,而是还要往上的意思。)。

引导说:诗人想:要想——,就必须要——。(如果站在原地的话,再好也只能看到那些景色)这是因为——?让生试说。(登高才能望远)。

指导读。评。还有什么地方也需要更上一层楼?

小结:是呀,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包括小朋友们学习也是,想要得到更多,都需要更上一层楼,都需要更加努力才行!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对这句话的新的理解、感受,好吗?自由练习,赛读,齐读。

五、情境中指导背诵,

带上动作,你已经是诗人了。

六、板书设计。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1.指名背诵《夜宿山寺》。

2.学习《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1)简介作者。(板书:王之涣)

(2)释题。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永济县。因常有鹳雀在那儿栖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取名为“鹳雀楼”,楼共三层。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眺望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想得很多,就在楼上写了《登鹳雀楼》这首诗。指名说出题目的意思。(将学生引入诗境)

1.学生默读诗句,理解词语,并结合词义自己小声说出每句诗的意思。注意启发学生,对每个词加以理解后,适当添加一些恰当的词语,再调整一下顺序,把意思连起来。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4.指其中一组讲给其它小组听。

5.小组内互讲。(以上学生活动不少于15分钟,意在培养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

第一、二句:理解“白日”“依”“尽”“入海流”的意思。这里教师应向学生讲清:鹳雀楼距离黄河入海处有千里之远,在楼上是看不到黄河流入大海的。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第三、四句:理解“欲”“穷”“千里”“目”“更”各是什么意思?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板书:白日

黄河

流)

2.出示投影,教师指图描述。(这就是鹳雀楼。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气势壮丽的景色:夕阳靠着山慢慢地落下去,黄河水滚滚地向大海流去。)

3.学生边想象,边描绘画面。

4.小组内互相描绘。(培养学生观察、理解、想象和表达能力)

6.指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7.小结:后两句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蕴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至今常常被人们所引用。(引导学生领悟哲理,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1.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同座互读互评,指名读,大家评)

2.小结。

3.背诵全诗。

通过学习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适时教育学生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预习《翠鸟》一课。要求读课文,注意字的读音,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1、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认字,巩固看拼音识字的能力。

2、

读诗体会这首古诗的节奏和韵味美,理解古诗的意思并会背诵。3、认识本课的八个生字,学会笔画“竖折”,并学写“山、日”。

1、能借助拼音认字读古诗。

2、正确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学习新笔画。学写生字。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识字能力。

体会古诗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录音带、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新课。

1、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旅游,这个地方叫鹳雀楼,看,我们到了。

播放鹳雀楼的录像。

2、看课文中的图,说说景象如何?

3、有一个古人他到了鹳雀楼这个地方,还写了一首诗,我们听听吧!做好指读姿势。

播放配乐朗读《登鹳雀楼》。

4、你们想读这首诗吗?请你准备好,小声地方跟着老师读一读。

学生活动:学生手指书边读诗边认字。

5、自己再读一读,在不认识的字上点上点。

6、这次咱们指着书大声地跟着老师读,注意点点字的读音。

二、理解古诗意思。

1、我说一句话,你说一句诗中的话,咱们试试。

师:太阳靠着远山落下去了。

生:白日依山尽。

师:黄河之水向大海奔去。

生:黄河入海流。

师:要想看得更远,就要登上更高的地方。

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你们真棒,将来也能成为一个小诗人,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诗中的景象(播放录像)太阳下山,江水滚滚,奔腾而去。

3、见到美景,你再来读诗,读出你的高兴与喜悦吧!

学生活动:学生们做好指读姿势,配上音乐全班齐读诗歌。

4、我们看着黑板上的诗,听着音乐,配上手上的动作,现来读读。

5、谁愿意读读这首诗,其他同学做好指读姿势。

指名读2到3人。

三、读文后识字。

过渡句:古诗大家都会读了,这些字你认识吗?

(字词课件)。

1、文中“白日”“依山尽”变红,指名读。

2、“黄河”“入”变红,指名读、抢读。

3、“千里目”变红,小老师带读。

师:这些变红的字词,回去了,你还认识吗?

点击变红的字词,回到诗中,边点击生边读。

4、出示词卡:有些生字要搬家,跑到了我手上,你还认识吗?

(生字卡)黄、入、海、流、千、更、层、楼、

5、生字宝宝见到你们这么聪明又跑回诗里了。

看书,做好指读姿势,我们再来读诗。看看还认识他们吗?

6、这么美的诗你们能背下来吗?孩子们试着自己背一背。给一定时间自背后指名背。2到3人背。

四、指导书写。

1、过渡语:太阳西下的景色多美呀!诗句里的字会写就更好了。

2、学习新笔画:竖折。

板书:竖折。

3、看哪个字用上“竖折”了?“山”

4、观察“山”字的结构,两笔与“竖折”的关系。

带着学生在田字格中写“山”。

5、在田字格中临写“日”。

观察“日”的结构、笔顺、感知“日”的笔顺。

总结:先里头后封口或先内再外。

6、自己喜欢写哪个字就写哪个字。

五、作业。

将今天学习的古诗背给家人听。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识不写。

1出示生字:登,指名分析字形,说说偏旁名称。

2指名背诵课文。

1出示生字

楼 依 尽 人 欲 穷

2引导用生字组词

楼(楼层 高楼 楼房 钟楼)

依(依靠 依依 依山傍水)

尽(尽头 用尽 尽力 穷尽)

入(进入 入门 出入)

穷(穷尽 贫穷 穷苦)

3教学字形/article/

(1) 指名分析字形,说说记忆方法。

依和衣比较,入和人比较,穷和力比较,层和云比较。

(2) 讲解欲、登、楼的笔顺。

4指导书写

欲:

楼:

1读一读,再抄写

山 白日 千里目

海 黄河 一层楼

2根据句意说出诗句

(1)滔滔的黄河水向大海流去。( )

(2)傍晚的太阳靠着连绵起伏的山渐渐落下去了。( )

(3)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

(4)再登上一层楼。( )

板书设计:

白日依山尽,

景 (看)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理 (想)

更上一层楼。

小学二年级《登鹳雀楼》的教学设计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

2、学科:语文。

3、学生课前准备:(1)自学生字。

(2)初读古诗,了解古诗大意,给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3)用百度搜索查阅王之涣和鹳雀楼相关资料。

(4)画纸、彩笔。

(2)依据《新课程标准》、班级学生学情,结合百度搜索,确定《登鹳雀楼》一课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制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

(3)用百度搜索《登鹳雀楼》朗读录音学习参考,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古诗。搜索《登鹳雀楼》歌曲音频资料,引导学生学会用多种形式学古诗。

(4)用百度搜索《登鹳雀楼》一课课件作参考,搜索相关图片整理制作ppt课件用于课堂教学。

教材分析: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五言绝句,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王之涣所作,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时的所见所思。诗虽短小,但内容却很丰富。整首诗气势恢弘,意境高远。这首诗由两个工整的对偶句组成,巧合天成,意境浑圆深远,读起来琅琅上口。

诗的前两句写登楼所见。前一句是眼见之景,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依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渐渐落下去;后一句由实及虚,抒写目送黄河远去,想象黄河入海的开阔意境。诗人融情于景,为后两句析事明理铺垫。

诗的后两句写登楼所思。作者由景生情,抒发了他高瞻远瞩、蓬勃向上的情怀--“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学习生字,背诵课文。

难点是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喊班级口号:“天天有进步,人人在成长!”教师对学生提出希望,相信大家这节课都会有进步。

二、图画导入,了解诗意。

1、导语导入:老师知道小朋们友们非常喜欢画画,上课前老师找到了这样一幅画。

2、谁能根据这幅画编一个故事或说一段话?

生交流。

学生动脑想办法。

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6、很好,我们开课就先认识了两个生字,大家都在努力使自己进步,为自己鼓掌。知道这个楼的名字怎么来的吗?课件出示鹳雀楼资料。

生(齐):登到最顶层!

生:因为站得高就看得远。

8、你说得太好了!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明白了这个道理,想要看得更远就要站得更高,于是就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利用小学生喜欢绘画的特点,教师以画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鹳雀楼、高山、夕阳、诗人、黄河”,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理解这首古诗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使学生对作者、诗意,留下深刻印象,自然进入到古诗的学习中。)。

三、指导朗读古诗。

1、出示诗人,了解诗人。

2、课件出示古诗。教师示范读古诗。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学会生字,理解词语。

3、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一、导入新课。

1、教师简介鹳雀楼: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的永济县。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鹳雀楼。楼一共三层,在楼上可以望见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的名胜。唐代有位著名的诗人叫做王之涣,他登上这座鹳雀楼后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篇——《登鹳雀楼》。鹳雀楼也因此而名扬四海。

师板书课题(生用手书空跟着写)。

2、师简介作者王之涣。

过渡: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回到古代,站在鹳雀楼上看一看那滚滚流向大海的黄河。

二、看图激趣初读古诗。

1、师出示课文插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2、同学们,在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王之涣就来到这里,看到了这幅景色,写下了这样一首诗。借助文中的拼音读一读。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渐入诗境理解古诗。

1、自由读古诗,读后想想:

(1)诗人哪两句是写登上鹳雀楼看到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哪两句是写看到眼前的景象,诗人想到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小组讨论、交流上述问题。

3、质疑、解疑,重点理解:

欲:想要。穷:尽。目:眼睛。“千里目”是夸张的说法,指看到更远的地方。

4、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什么道理。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要奋发向上,不断进取。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听教师范读,体会诗的节奏和重音。

2、指名读,集体评议。

3、同桌互背。

4、情境体验:把自己装扮成诗人,看图吟诵古诗。

五、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自己分析字形。

2、重点指导:

入:与“人”的区别。

穷:部首是“穴”(穴宝盖)。

3、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书写。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本课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上鹳雀楼后根据自己的所见有感而发,写下的一首名诗。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学会生字,理解词语。

3、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一、导入新课

1、教师简介鹳雀楼: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的永济县。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鹳雀楼。楼一共三层,在楼上可以望见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的名胜。唐代有位著名的诗人叫做王之涣,他登上这座鹳雀楼后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篇——《登鹳雀楼》。鹳雀楼也因此而名扬四海。

师板书课题(生用手书空跟着写)

2、师简介作者王之涣

过渡: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回到古代,站在鹳雀楼上看一看那滚滚流向大海的黄河。

二、看图激趣初读古诗

1、师出示课文插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2、同学们,在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王之涣就来到这里,看到了这幅景色,写下了这样一首诗。借助文中的拼音读一读。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渐入诗境理解古诗

1、自由读古诗,读后想想:

(1)诗人哪两句是写登上鹳雀楼看到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哪两句是写看到眼前的景象,诗人想到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小组讨论、交流上述问题。

3、质疑、解疑,重点理解:

欲:想要。穷:尽。目:眼睛。“千里目”是夸张的说法,指看到更远的地方。

4、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什么道理。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要奋发向上,不断进取。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听教师范读,体会诗的节奏和重音。

2、指名读,集体评议。

3、同桌互背。

4、情境体验:把自己装扮成诗人,看图吟诵古诗。

五、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自己分析字形。

2、重点指导:

入:与“人”的区别。

穷:部首是“穴”(穴宝盖)

3、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书写。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二类生字,能根据书中注解理解古诗含义。了解诗人王之涣。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本诗,体会诗人的表达意图,学会自主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对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背诵古诗,体会古诗含义。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王之涣的另外一首诗《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结合学生的预习介绍诗人王之涣。

王之换:字季凌,原籍晋阳,是当时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之一。

3.介绍古诗的创作背景。

二、熟读古诗。

1.教师范读。

2.生自由练读古诗。

3.指名读。

4.齐读古诗。

三、借助资料,理解诗意。

古诗大意:太阳,渐渐落下山岗;黄河,朝着大海奔流。要遥望千里,要穷尽目力,就必须再登上一层高楼。

四、尝试背诵古诗。小组评比,看谁是“背诵大王”。

五、积累《乐游原》。

1.诗意:傍晚时分,马车载着我的悒郁,我登上乐游原,夕阳无限美好,只可惜,已靠近日落的黄昏。

2.赏析:李商隐一生蹉跎不遇,此诗就是他感慨岁月易逝、工业未成的作品。在傍晚时分,诗人感到心情不畅。为何心情不畅呢?诗里没有明说。在百无聊赖中,诗人驱车到乐游原上。乐游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在此可以登高望远。诗人既“意不适”,来到乐游原就是为了登高望远以削忧的。他确实看到了美好的风景:夕阳缓缓西沉,西天是一片灿烂绚丽的霞光。但诗人睹此美景,心理却另有感慨。念及自己一生,始终被挤在党争的夹缝中,郁郁不得志,如今垂垂已老。正如西阳,虽然美丽绚烂,但毕竟已近黄昏了,他不可能再辉煌多久的。

六、布置作业:默写古诗。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理解课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

理解诗意。

投影片。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首古诗。

2、板书课题。

指名拼读登,要求读后后鼻音。教学登字头,指名拼读鹳。

3、解题。

登,是登上的意思。鹳雀是一种鸟儿,样子像鹤。在山西省永剂县有一座楼,常有鹳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鹳雀楼。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1、投影出示课文内容,学生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2、范读。

1、指名读,理解意思。

2、出示课文图,设置情境: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诗人在黄鹤楼上看到了什么?(太阳、青山、黄河)这轮傍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它会怎样落下去呢?课文中哪个次是*着的意思。(依)。

引导学生理解尽,再演示太阳落山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

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傍晚,一轮太阳挨着群山缓缓沉落,滔滔的黄河水奔腾咆哮着向大海流去。

3、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

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这一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

2、指名读三四行。

3、理解:欲:想要。穷:穷尽。千里目:就是看到了更远的地方。更:再。

4、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必须登上高一层楼。

练说全诗的意思。

1、齐读课文。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指导生字书写。

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生字书写。

投影片。

1、出示生字:登,指名分析字形,说说偏旁名称。

2、指名背诵课文。

1、出示生字,指名读。

2、引导用生字组词。

楼(楼层高楼楼房钟楼)。

依(依*依依依山傍水)。

尽(尽头用尽尽力穷尽)。

入(进入入门出入)。

穷(穷尽贫穷穷苦)。

3、教学字形。

指名分析字形,说说记忆方法。

讲解欲、登、楼的笔顺。

4、指导书写。

5、学生描红。

1、读一读,抄写。

山白日千里目。

海黄河一层楼。

2、根据诗意说出诗句。

滔滔的黄河水向大海流去。()。

傍晚的太阳*着连绵起伏的山渐渐落下去了。()。

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再登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2、通过读、唱、吟、舞、背各种方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意及诗中蕴含的哲理,感受学习的快乐。

有感情的吟诵诗文,理解诗意。

师:呵!小朋友们可真精神啊!谁愿意给老师背首古诗听听? (通过背古诗,以旧引新)

1、接题,介绍鹳雀楼

(出示鹳雀楼图片)

师:这座楼叫鹳雀楼(板书:鹳雀楼)。因为有一种鸟叫鹳雀,在它们飞累的时候经常到这座楼上休息,所以人们就称这座楼叫鹳雀楼,本来鹳雀楼并不出名,因为唐朝诗人王之涣一首《登鹳雀楼》而出名。登上这座楼,前可望中条山,下可瞰黄河水。可惜,后来被黄河水冲没了,但是诗人的这首诗却被千古传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和诗人一起登楼赏诗吧!(板书:登)

2、读通诗文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生读、齐读。

3、读懂诗意

师:同学们,听你们读的这么好,我也想来读读这首诗,好吗?在老师读的时候,你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听,你可以闭上眼睛,也可以看着老师,用心去聆听一下这首诗,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好吗?(教师配乐范读古诗)

提问:(1)听了老师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指生说、单个读句子。(老师中间评价学生)

(2)除了看到太阳落山,你还看到了什么?(指生说)

(3)见过黄河吗?那今天咱们一起再去参观一下黄河好吗?(先播放奔腾的黄河水,再出示平静的黄河图片)

师: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她有时汹涌澎湃怒气冲天,有时风平浪静和蔼可亲,她那弯弯曲曲的身体流啊流,最终流入哪里?(大海)齐读:黄河入海流。

师:现在谁自己来读读这句诗?(指生读,老师评价)

师:站在鹳雀楼上,看着美丽的夕阳西下(齐读:白日依山尽)看着流入大海的黄河水(齐读:黄河入海流)真像是在欣赏一幅奇妙的画,我真不想走啊,因为我还想看到比这更美,更远的景色,我掂起脚,伸长脖子,还是看不到,怎么办呢?给我想个办法吧!

指生说,读后两句诗。

师:现在谁来登高望远呢?指生读。

举例讲解登高望远的内在含义。

师:同学们,诗人用了短短的二十个字,就让我们看到了这么美丽的景色,还告诉了我们一个登高望远的道理,这让我不仅想再一次来读这首诗。(齐读)

1、教唱古诗

师:同学们读的真好,现在老师特别想送给大家一首歌,大家想听吗?

(1)老师范唱两遍,学生听;

(2)老师教唱古诗;

(3)拍手唱。

2、吟古诗

师:古诗被你们唱活了,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古诗不仅读得要好,而且还要会吟,要吟出是的韵味来。什么叫吟呢?半唱半读就叫吟。自己先练练,(自由练习)谁来试试?(指生吟古诗,老师调空并讲方法和示范)

3、舞古诗

师:同学们可真棒啊,把这首诗吟得那么有韵味,老师想再送大家一支舞,好吗?(教师范舞古诗,学生看),想让你们的手脚也动起来吗?那就跟着老师一起舞起来吧!

教学舞古诗。

4、背古诗

师:同学们舞的真好看,像一个个小小的舞蹈家,那现在我来考考咱们的舞蹈家,谁能单独站起来不看大屏幕边背边舞呢?(指生边背边舞)

男女比赛背古诗,齐背古诗

下课。

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1、有感情朗读古诗,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蕴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

3、复习生字,掌握生字。

有感情朗读古诗,理解诗意。

理解古诗蕴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

课件。

(一)课件导入,了解诗意。

师:老师知道小朋友喜欢画画,上课前老师也准备了一幅画。想看吗?

(介绍画上的内容)。

师:谁能根据这幅画编一个故事?

(生编故事)。

师:你编得真好,老师也想编一个。

师:为什么登上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

生:因为站得高看得远。

师:是啊,诗人也明白了这个道理,于是就写了一首诗《登鹳雀楼》。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古诗。

(二)师生竞赛,朗诵古诗。

2、(出示课文内容)指名朗读。

3、师:读得不错!老师也想和大家比赛读,行吗?请同学们当评委。(师配乐朗读)。

生评价。

4、生练读。

5、分句指导。

6、整体读。

7、学生上台表演读。

8、配乐集体朗读。

(三)多种形式,学习生字。

生读生字。

(四)登高望远,想象说话。

生想象说话。

(五)小结。

是啊,只有站到高处才能欣赏到更远更美的风景。人生也是一样,要有意义就必须不断进取。同学们,希望你们努力学习,把心中最美的风景变成现实。

教学反思:这首古诗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朗读古诗,了解诗意,明白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了教学重点,学生掌握较好。我一共分为五个部分来进行的。在导入过程中利用小学生喜欢画画的特点,用图画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高山,夕阳,诗人,黄河。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理解道理:站得高,看得远。使学生对诗意留下深刻印象,自然进入到古诗中。在学古诗中以读为主,设计师生背诗比赛的活动,调动了学生读诗背诗的`积极性。让学生评价老师背诗的“秘密”,通过自主探究,在评价中学会了朗诵的技巧。在拓展部分让学生想象说话,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更能联系生活理解古诗道理。在教学中,还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如:在课件中出示的课文内容用拼音打出来会更好些。学生的朗读需要加强,老师还要进一步指导。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1、知识方面: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情感方面: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技能方面:能初步学会借助插图、工具书等途径学习古诗。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感情读诵古诗。

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这节课学生要通过读、想、议等形式,主动地探求知识,进入古诗的意境。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积极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

一、做必要的讲解和说明。对作者和鹳雀楼教师做一些详细的说明,帮助学生来理解这首诗。

二、从指导读出停顿入手,教给学生“音断而意不断”的方法。这样可以快速地读出诗的韵律美感。

三、学法随评语等途径渗透。教给学生“利用手中资料或插图来帮助学习古诗”的方法。弄懂重点词语的意思。

四、自读自悟,鼓励质疑。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教师根据具体情况来使学生从原有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认识和提高。

五、引导合作在合作中探索规律,了解方法,理解全文大意。

六、结合实际拓展延伸,突破难点。结合学生实际来深层次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一、导入新课,释题激趣。

1、同学们,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到山西永济县去看一座楼,(出示图片)这是一座三层的楼阁,因为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飞来休息,所以被人们称为“鹳雀楼”。伸出手,和我一起写写它的名字,师生齐板书。(加拼音,小字头加“隹”字旁。)谁来叫叫这座楼的名字呢?(指多名学生读)。

2、鹳雀楼刚刚建好的时候还不怎么有名气。唐代时候,有一位名叫王之涣的大诗人来到这里(板书:王之涣),他登上这座楼作了一首诗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想。从此以后,这座楼就名扬四海啦。这首诗的题目就叫:登鹳雀楼,谁来读读课题。

4、诗中到底写了些什么呢?打开书,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欣赏一下这首千古名诗吧!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请小朋友先自己读一读这首古诗。

2、(出示全文)指名读,检查读诗。纠正字音。齐读这首诗。

3、老师读一读这首诗。学生仔细听一听,老师的读法与他们有什么不同?指导:读出节奏,要在每行的前两个字后面停顿!

4、一起学着老师在书上标出停顿的地方,然后练习读一读,指名再读,齐读。

三、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常言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中到底写了些什么呢?

2、登上鹳雀楼诗人看到了什么?请小朋友读读第一句,然后看看图想一想,再说一说。

(2)再指名说。多美的夕阳下山图呀!提示:“黄河入海流”我们可以调过来理解——就是“黄河流入海”。

(3)(条条江河通大江啊!)诗人在楼上看着黄河水流向大海。想象着黄河水进入大海的场面。想去看看黄河水流入大海的场面吗?播放录像。(叙述:一泻千里的黄河水,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一直向东汇注到浩瀚无涯的大海。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呀!)。

(4)看了录像,你觉得黄河怎么样?——能用朗读来表现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吗?指名读,师评(你边读边想,所以读得好!很有气势!)男女比赛。

(5)师边深情地叙述边板画: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正挨着连绵起伏的群(西)山下沉,脚下的黄河水正滚滚地流入大海。诗人观察的视野是多么开阔呀!让我们再把这句话连起来好好的读读。(师生齐读!)。

3、看着这样壮观的情景,诗人情不自禁地想到——(生齐读)读了这句,头脑里有什么小问号吗?(重点:欲穷更千里目)谁能帮帮他?你是怎么知道的?(表扬,联系上下句理解,会学习)故事中有些字很难知道意思,其实我们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来查找答案。今天,老师查找资料,知道这些词语的意思,(老师出示词语意义)。现在能完整的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自己读读诗,看看字意,试着说说,一会儿我们全班来交流。(工具书的作用真不小,这么快就解决问题了。)。

4、诗人说的再登一层,真的是让我们再登一层吗?还记得《小松树和大松树》一课吗?小松树长之所以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那是因为——大山爷爷把它托起来的呀。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板贴:登高才能望远)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曾说过类似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这就是名扬天下的古诗“登鹳雀楼”。今天小朋友们学得真棒,老师要奖励你们,我给你们配乐配录像,请你们来配音,一边读一边想像诗句中的画面,可以加上自己的感情,甚至动作。相信你们这次会读得更好。现在你们就是大诗人王之涣了,试试看——个人读,齐读。

7、小朋友读得多好呀!让老师更喜欢这首诗了。我们把它背下来好吗?谁来试试?(学得好,记得牢啊!向你们学习)。

8、回去我们也像这样把古诗背给家长听,告诉他们诗意和作者,能行吗?

四、总结全文,拓展廷伸。

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话可是一句千古名句啊,鹳雀楼的名气之大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这句诗。因为它不光用在登楼上,经常被别人用在学习、工作等许多地方用来鼓励自己或别人呢!当我们的班长被评为校“三好学生”的时候,老师为了让他不骄傲,继续努力,争取更大的荣誉,就会鼓励他,在他的素质报告书上写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采访学生:

(1)当你跳绳比赛中取得年级第一的时候,我们同学们也可以这样对你说—谁来说?

(2)虽然你钢琴已经考过5级,但老师还想对你说,你猜,说什么?其他同学也可以帮忙。

2、从你们的话中,老师感受到了你们那不断进取、奋发向上的决心。是呀,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要想更上一层楼,都需要再做一番努力!今天我们更上一层楼,明天,我们就会“穷千里目”!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读出对这首诗的新的理解、感受。(配乐)。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本课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上鹳雀楼后根据自己的所见有感而发,写下的一首名诗。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学会生字,理解词语。

3、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简介鹳雀楼: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的永济县。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鹳雀楼。楼一共三层,在楼上可以望见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的名胜。唐代有位著名的诗人叫做王之涣,他登上这座鹳雀楼后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篇——《登鹳雀楼》。鹳雀楼也因此而名扬四海。

师板书课题(生用手书空跟着写)。

2、师简介作者王之涣。

过渡: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回到古代,站在鹳雀楼上看一看那滚滚流向大海的黄河。

二、看图激趣初读古诗。

1、师出示课文插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2、同学们,在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王之涣就来到这里,看到了这幅景色,写下了这样一首诗。借助文中的拼音读一读。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渐入诗境理解古诗。

1、自由读古诗,读后想想:

(1)诗人哪两句是写登上鹳雀楼看到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哪两句是写看到眼前的景象,诗人想到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小组讨论、交流上述问题。

3、质疑、解疑,重点理解:

欲:想要。穷:尽。目:眼睛。“千里目”是夸张的说法,指看到更远的地方。

4、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什么道理。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要奋发向上,不断进取。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听教师范读,体会诗的节奏和重音。

2、指名读,集体评议。

3、同桌互背。

4、情境体验:把自己装扮成诗人,看图吟诵古诗。

五、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自己分析字形。

2、重点指导:

入:与“人”的区别。

穷:部首是“穴”(穴宝盖)。

3、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书写。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注重创新思维、想象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给学生创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机会,采用读、想、议、画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指导背诵。

1.认识4个生字,会写4个字,能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知道诗歌的内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学习生字、背诵课文。

理解诗歌内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学生:本课生字卡片、画纸、画笔。

教师: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1课时。

一、看图释题,感知全诗。

1.课件出示书上插图,提问:

孩子们,请你们仔细观察,你在图上看到了哪些景物?

2.简介作者王之涣及鹳雀楼的地理位置。

小朋友们在图上所看到的这座楼,名叫鹳雀楼,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位于山西省永济县的黄河边上,楼高三层,建好后有鹳雀在上面栖息,因此而得名。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听老师范读。

学生评价。

2.自读,初步感知古诗内容。

(1)请孩子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古诗。

(2)你认为哪些字难读,需要给大家提个醒?在难读的字下做上记号。

(3)学生交流,练读难读的字。

(4)小老师教读难读的字。

3.检查学生认字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打乱顺序,学生抢读,教师重点指导“登”、“雀”、“鹳”的字音。

(2)学生在学习小组内利用生字卡片用同桌互读、抽卡片读、开火车读等方式比赛认字,互当小老师考考别人。

(3)教师抽读,适时鼓励。

三、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主识字,分四人小组交流识字方法,互相检查识字情况。

2?借助多媒体课件,师生共同交流难写的字,教师范写。

重点指导“入”,将“入”与“人”比较记忆。

3?学生认真完成课后第三题的“描描写写”,为自己满意的字画上“”。

四、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指导读诗,读出节奏。

(1)请生赛读,师生共同评价。

(2)根据评价,画出诗的节奏。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能按照这样的节奏朗读吗?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自己练习练习。

(3)同桌孩子比赛朗读,互相评价。

(4)全班齐读,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2图文对照,了解诗意。

(1)反复吟诵,图文对照,同桌互相说说诗的大致意思。

(2)课件播放与诗相配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全班交流对诗的理解,教师适时点拨“欲”、“穷”的意思。

(3)作者登上鹳雀楼后,他能看见些什么呢?他会想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大胆地想象一下。

你可以用语言说一说,也可以用你手中的画笔画一画。

(4)结合评价学生发言和绘画,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更上一层楼以后会看见什么?

(5)教师小结:

要想看得远,就要站得高,登得越高,眼界就越开阔。

五、熟读成诵,想象意境。

2配乐朗读古诗,想象诗歌意境。

(1)配上动作,表情朗读。

(2)闭眼想象画面读。

3借助媒体指导熟读成诵。

4抽学生背。

5齐背古诗。

六、总结全诗,拓展延伸。

孩子们,祖辈们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古诗,你们想多了解它们吗?老师给大家推荐《必背古诗80首》、《唐诗300首》等课外阅读资料,希望你们能和古诗交上朋友,在今后的学习中“更上一层楼”。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