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单元教学说课稿(案例16篇)

时间:2023-10-29 20:55:07 作者:笔尘 2023年单元教学说课稿(案例16篇)

制作教案模板是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可以让教师更加有条理地进行教学。这里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教案模板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备课工作有所帮助。

教学说课稿

说教材:

本课选自三级教材第四讲,有了前面三讲《从此不怕写作文》、《写好我喜爱的动物》、《写好我喜爱的小物件》的基础,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要按照一定顺序介绍事物的外形特点的方法,但是在运用上还不是很自如。

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按一定的顺序从几个方面抓住特点来介绍自己爱吃的水果;

2、在阅读范文中积累好词佳句,并灵活运用在自己的习作中;

3习作中要做到语句通畅与连贯,用词准确。

说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并具有仔细观察水果和蔬菜的愿望。

说重难点:

能够按照一定得顺序抓住事物的特点介绍水果及蔬菜。

说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对中年级的习作明确提出了以下阶段性目标: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这些目标对于三年级的作文教学来说,可以归结为一句话: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愿望,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写作文。三年级学生刚刚迈入写作的门槛,而作文的要求又比低年级的写话高出一个层次,很多学生便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感觉无从下手,所以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注重提高他们的习作兴趣,打消畏难情绪。

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作文就是指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在这节课中我充分调动学生身上的“五员大将”——眼、手、鼻、口、心,同时又创设多个情景,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从说到写。另外,作文源于生活,重在积累,得益于练笔。

作文过程是观察、活动、思维、想象、表达等有序的训练的过程,而整个过程需要对话的支持。三年级学生刚学习作文,他们需要在交流互动中借鉴、模仿、领悟、创新。这节课我通过生活中的素材,创设情境,平等对话,做到“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心”,在一定程度上能解决学生写的困难的问题。

说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题篇香蕉一个学生每人带一种爱吃的水果

说教学过程:

教学情景一:看图说话,激趣导入

师:金色的秋天来了,爱吃水果的同学可以一饱口福了,因为许多水果正绽放着它们成熟的笑脸,等待着我们去品尝呢?快来看一看都有谁在等待我们吧!(课件出示水果图片)

师:说说你看到什么?紫金色的葡萄。毛茸茸的桃子。红红的大苹果。

师:你最爱吃什么水果?因为什么?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我爱吃的水果》(板书课题)在此,我创设了一个情境。所谓的情境是指:根据教学的需要,把学生带入真实或虚拟的场景、氛围、活动之中,使外部的环境与学生内心的情感建立密切的联系,强调通过观察、感知、体验唤起学生的思维、想象。在这样的情境中,教师语言的描述,情感的传送,起到主导的作用。所以一开始我就创设了这样的情景,从而激发兴趣,渲染气氛,为下面的活动对话奠定基础。

教学情景二:欣赏习作,指导观察

师:我知道你们今天也带来自己最爱吃的水果,请拿出来。

师:我们可以用身体的什么器官去了解它呢?

老师边引说边板书,用眼睛(看),看什么?(形状、颜色)

用手(摸),摸什么?(表面)

用鼻子(闻),闻什么?(气味)

用口(尝),尝什么?(味道)

师:你们都有喜欢的水果,猜老师最喜欢吃什么呢?老师最喜欢吃的水果是香蕉。师:(手拿出香蕉)看香蕉是什么颜色?淡黄。土黄。

师:请同学摸一下,并说说摸的感觉,好吗?很光滑。

师:闻一下,又怎样?很香。

师:(把香蕉打开)说说里面的样子。奶黄色

师:(请学生吃)说说你吃的味道和感觉。香甜甜滋滋软乎乎。

师:刚才大家说得不错,能不能把刚刚说的连成一段话说一说呢?学生自由说,指名说。师:老师把它写成一段话,自由读,并且比较一下,你更喜欢谁说的呢?为什么?可以动笔画一画。

(出示)瞧,香蕉弯弯的,像月牙,又像小船。它穿着淡黄色的外衣,顶端的枝柄就像绑了一个小辫子,显得十分可爱。我用手摸一摸,它的皮非常光滑,把它靠近鼻子闻一闻,一股淡淡的香气扑鼻而来。再把它的外皮剥下来,露出奶黄色的果肉,我忍不住轻轻地咬上一口,软乎乎,甜滋滋的,叫人吃了还想再吃。

师:说说这段话有哪些写得好的地方。(按顺序、比喻、拟人,好词)

教学说课稿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初中阶段打好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了解研究方法的基础。这对后续课程的学习能起到一个很好的铺垫作用。

本节内容主要是关于力的初步概念的形成及控制变量法、归纳法等科学方法的理解和运用。教学要求是b级。这些内容既是对前面学习的“物体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知识的延续和跃迁,又为后面“二力平衡、重力”乃至初三的压强、浮力等内容进行铺垫。可以说本节内容是构建整个初中物理力学体系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形成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的认识。

(2)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理解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4)知道力的三要素。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

(2)通过学生亲自实验、体验并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所产生的效果及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分组实验,能够进行合作与交流。

(2)在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培养分析和归纳能力。

(3)体会透过众多的物理现象分析和归纳出本质的认识论的观点。

(4)体会物理就在身边,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重点:

1、力的概念;

2、力的三要素。

难点: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本节重视力的基本概念的形成过程及伴随的科学方法,以大量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及情景作为知识背景,通过归纳和简单的分析、推理,从而引出概念和规律。

因此,教学中我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边活动(举例、讨论、实验、阅读等)、边分析、边归纳,层层深入,动手与动脑相结合。设计时注重:情景设置生动、设问方向明确、互动目标鲜明、演示实验清晰等教学环节,对学生有意识地进行思维引导。主要表现在:

演示实验,给学生带来震撼:手指轻压桌面,能使桌面凹陷下去?通过精心设计的“微小形变演示仪”将现象放大,使学生惊讶的同时对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有了直观认识;再通过分组实验加深印象。

分析归纳,注重拓展学生思维:老师通过设问、安排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大量的实际现象中进行提炼,得出初步结论,使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得到锻炼,体会学习的经历。

关注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实验、阅读、设计等活动,不仅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锻炼,而且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互助意识,同时也能独立进行探究、创新。

引入课题

投影“神州 6号”发射时的照片,提出问题:火箭为什么能离开地球升空?

学生说出在哪些地方常常提到力?

物理学中的“力”的含义是什么?

1、观察、思考并根据已有知识尝试解释;

2、个别说,其他补充;

结论

展示日常生活、体育运动和工农业生产中的现象,提出问题;

分析归纳得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举例、引导得出“物体间不接触也可有力的作用”;

建立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的概念;

演示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并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介绍实验器材;指导学生完成《活动卡》p49~p50活动;

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发生改变”;

引导学生归纳得出“力的作用效果是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10、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69~71“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 素”;

举例;

讨论归纳;

分组实验(活动卡p49“活动”)

阅读课本p69;

完成《活动卡》p49~p50“观察和描述”、“活动”;

讨论、概括“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哪些情况;

讨论、概括“力的作用效果”指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哪些变化;

阅读理解;

练习;

10、探究:完成《活动卡》p50“进一步探究”;

通过多媒体展示,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设计活动,使学生从熟悉的现象中进行概括,进而对力的初步概念有较科学的定义;

通过阅读、活动、实验等多种手段进一步促进学生较完整地理解力的初步概念;

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刺激学生主动学习并有学好物理的信心和决心;

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进行科学方法的渗透;

拓展应用

引导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现象进行概括、归纳,领会得出结论,并进行运用;

通过实验的设计探究,对学生进一步渗透“控制变量法”这种科学方法的教育。

通过练习,加深对力的初步概念的理解;

通过实验设计和探究,加深对“控制变量法”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对生活现象的解释和分析,加深对物理知识的“学以致用”。

进一步掌握科学方法。

练习

见《“力”课堂工作纸》

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力的初步概念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力的三要素是指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教学说课稿

《物体分类》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数学实验教材第一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内容虽然不多,但很重要,对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起着重要作用。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立足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着眼于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实现,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通过实物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这些几何体的名称,能对简单的几何体和图形进行分类。

(2)情感性目标:创设师生互动情境,在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过程性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由于一年级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要抽象出直观的立体图形,建立表象,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不容易。再加上一年级儿童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差。所以,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再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试着给这些物体分类。

教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但难的就是如何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用数学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所以,我确定了这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应用图形的拼组,解决实际问题。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思想理念,为了有效的体现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索的思想,课堂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展开,让整个课堂都遵循学生思维特点和年龄特征。本着“玩中学、学中玩”的原则,对本课教学内容做了如下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参与教学,很少是因为认识上的需要,教学活动能否激发兴趣,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之所在。为此,我充分利用一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征。让学生上黑板摸一摸,猜一猜袋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使学生感到非常新奇和神秘,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自然地进入到了学习活动中来,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紧接着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圆柱和球,让学生观察他们每一个面都是什么形,不仅认识了这几种物体,也培养了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能力。

(二)、实践探索,认识物体。

“孩子的天性就是爱玩,让学生在玩中感知的知识是最深刻、最牢固的。”因此,本节课我设计“看谁说得准”的游戏,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玩中,在玩中探求、合作,体验。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同时也是对各种不同形状的物体的认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变化过程。本节课我设计让学生当小工程师,要求学生用各类物体搭成自己喜欢的形状,这一活动既加深了学生对各类物体的认识,又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还培养了学生合作创新的能力,创设了民主、平等的氛围,激发了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这一新知的学习过程中。这样,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想”,将“玩”中感受到的体验“数学化”,使教师“教”的内容变成了学生“学”的活动,“教数学”也变成了学生“创造性”地“学数学”,把“静止呆板”的数学变成“活动的”。同时学生自己也体验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性。

(三)、巩固练习,回归生活。

1、第一道练习题是课本65页练一练的第1题,这道题学生既可以连线也可以写序号。在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具体实物中分辨出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哪些是圆柱和球,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2、第二道练习是教科书65页练一练的第2题填表,要求学生能够正确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个数。练习给出的图形不多,也比较简单。在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学生应该能够独立完成。

(四)、内容小结,巩固新知。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和学生一起回顾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些物体。既是学生对这节课知识的自我整理,同时又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然后让学生分辨老师给出的图形是什么物体,再把图片贴在黑板上。这样学生既动脑、动手又动口,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也是对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五)布置作业。

找一找生活中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物品,并与同伴说一说,让学生将所学的内容运用于生活中,再一次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这节课的板书设计,我采用了直观演示法,将这节课所学的几种物体的名称写到黑板上,简单明了,让人一目了然。

语文课教案:挚爱亲情七年级第二单元教学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第二单元的单元教学,取了个名字叫《挚爱亲情》。下面我将从教材、课标、目标、教法、学法、流程和板书等方面对本单元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地位与内容。

2.单元提示。

本单元的课文,从不同的角度书写了亲人间真挚动人的情感。阅读这些课文,可以加深我们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学习本单元,要继续重视朗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在整体感知全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说课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版)》在“阅读”方面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写作”方面指出,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写记叙性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充实具体。

“综合性学习”方面指出,掌握查找资料的基本方法;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在办刊、演出、讨论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三、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对生活充满新奇,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对爱充满渴望。本单元的课文内容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对于刚上初中不久的学生,理解起来比较亲切、平易。

四、说单元教学目标。

1.感受和理解各篇课文所表现的亲情,唤醒和丰富自己的亲情体验。同时深化理解,尽量读出亲情之外的情感内涵。

2.继续学习朗读,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

3.了解不同文章抒情的不同特点:有的显豁直白,有的深沉含蓄。

4.写作中能抓住要素、条理清楚地叙述事情,并养成观察的习惯。

5.学会与同学交流,乐于展示自己。

五、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以上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认为这种情感浓重的作品应该重在阅读与感悟。《新课程标准》对作品阅读的要求是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因此本单元的教学综合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等多种阅读方式,咀嚼语言,感悟真情。在整体阅读中感知,在品读中感悟感动。灵活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六、说流程。

以《散步》为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重点语句的内涵,揣摩语句展示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阅读去品味文中画面的温馨和细节的动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一家三代之间真挚而深沉的爱。

一、情境导入。

播放歌曲《让爱住我家》。

【设计意图】优美的旋律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感知内容。

1.教师师范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在读中感知,通过简单的问题抢答,学生可以快速的熟悉文章内容。

三、品读人物形象。

说一说,你最喜欢文中的谁?并结合课文说出你的依据。

请用“我最喜欢______,因为,从文中____________可以看出他(她)是一个_____________的人”的句式回答。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着用文章的话回答问题。

四、品味语言。

请找出文中你认为最妙的一个词、一句话或一段文字,并说明理由(提示:可以从修辞、环境描写、句式对称美和字词句的锤炼等方面)。

【设计意图】关注本文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在阅读、欣赏叙事散文时,注意品味散文的诗意和情致。

五、探究主旨。

1、对于本文的主旨,可以有哪些理解?有以下不同的看法:(1)本文营造了一家人互敬互爱、互相谦让的和谐氛围。

(2)本文赞美了儿女对父母孝心的可贵,弘扬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美德。

(3)本文表现了中年人在家庭中特殊身份和担当。

(4)本文蕴含着“人生无处不在选择”的感悟。

(5)本文旨在表达一种生命的感慨。

你赞同哪一种,并说说你的依据。

2、文章的标题是《散步》,如果换个角度另拟一个题目,你会以什么为题?

【设计意图】积极调动自主阅读的感受,开放地理解课文,同时引导学生细心品味标题的妙处。

六、拓展延伸。

观看公益广告《妈妈》,话感受。

七、布置作业。

为爸爸或妈妈送上。

生日祝福。

【设计意图】本着“语文来源于生活”的原则,在写中加深对文本的体会。

八、板书设计。

教学说课稿

《梦想的力量》是一篇读起来令人心灵震撼和感动不已的课文。课文充满了浓浓的人性美,小瑞恩的善良、富有同情心令我们倍受感动,文中还有许多人在小瑞恩的感召下伸出了热情的双手,献上了爱心,这同样使我们感受到爱的温暖。

根据目前的情况,现在的学生都不太懂得关心别人的现况,设计这篇课文我意在教育学生做人要善良、富有同情心、懂得关爱他人,做事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想美梦成真,必须要有执著的态度和坚持不懈的奋斗。我设计了五个环节:

1、谈话导入,引出梦想

2、初读课文,感知“梦想”

3、 品读课文,明晰“梦想”之路(抓住字、词、句去感受瑞恩的善良、坚强和执著)

4、研读课文,感悟“梦想”力量

5、联系实际,以学导行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篇幅较长。因此,教学开始前,我首先让孩子们听周笔畅的歌曲《梦想在望》,让学生在感官体验和生活经验是理解的基础让学生初步感知梦想。这样既能有效地缓解学生紧张的情绪,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能让学生初步感受美好梦想会带给人希望和力量,为下面谈感悟做感情铺垫。第二步的初读课文,感知“梦想”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前对我们所学的知识有一定的目标指向,获取初步的感观印象,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积极性。我让学生通过用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初步了解了梦想。我在课堂上能紧紧围绕着两个重点思考题“瑞恩的梦想是什么?梦想是如何实现的”展开读书,思考。“瑞恩的梦想是什么?”学生一找就知道了,也初步感受瑞恩的为人善良、有爱心。关键是梦想是如何实现的,从中去体会梦想的力量,这一环节是学习课文的重点,我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以学定教,适时进行补充、引导、点拨,形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局面,在学生汇报感悟的时候,我适时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让学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充分体会出瑞恩身上美好的品质和坚定执着的精神,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联系到自身实际生活,谈谈自己的梦想,今后怎样更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让学生明白美好的梦想会给人带来希望,会给人带来无穷的动力。做到了学文明理,以学导行。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我能顺利完成,但课堂永远充满了遗憾,回思课堂,有待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

一、 因为这是略读课,要我们在一节课内完成,要完成各项任务势必有很多地方都做的不足,在课堂上如能紧紧把握住学生的情感脉络,多给学生读书的时间,指导学生深入细致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就能更深刻体会瑞恩以及文中其他人物的精神品质。虽然这篇文章语言朴实,但是蕴涵丰富的情感,学生多读不仅能拉近与文本的距离,读出感情,而且越读越有体会。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只有多读,学生才会真正读懂语言文字背后的意蕴,有所感悟,有所收获。让他们明白要想美梦成真必须要有顽强的意志,坚持不懈付出艰苦的劳动。

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的还不足,我还不够放手给学生研究感悟的空间,体现不了学生主体作用。

三、我认为学生的发言面较窄,有部分学生充当了听众的“角色”

路漫漫长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将不断地查漏补缺,使自己的教学技能不断提高。

教学说课稿

本次活动设计的灵感来源于一次班上的幼儿在活动室里运用一些小型物品(如瓶盖、小剪刀、几何体、夹子等)在随意摆弄脸谱造型,有的用瓶盖做眼睛,小剪刀把鼻子,半圆形做嘴巴……幼儿们想象丰富,创造热情高涨,体会着创作的快乐。为了进一步满足他们的兴趣和需要,我将这种活动迁移引申到美术教育之中,于是我便设计了《替换想象画》这一活动方案,旨在于为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引导幼儿展开想象的空间,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尝试和交流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语言表达能力和大胆的果敢精神。

1、借助相似造型,大胆表现与创造人物脸上的几个部位。

2、在活动中发展大胆想象,勇于创造及表现的能力,体验创作的乐趣。

1、知识经验准备:引导幼儿细致观察人物的面部特征、表情变化,积累对人物刻画的基本经验。

2、材料准备。

(1)数量充足的操作材料。

(2)多媒体课件、背景音乐磁带。

(3)水果、字母、数字、蔬菜、食品、动物、图形等背景图。

1、初步欣赏与感知。

(1)师:小朋友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了一篇优美的散文,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播放动画课件:《给老师画像》。

(动画显示老师教画画和“我给老师画像”的过程。图片、朗诵、背景音乐同步播放。)。

(2)引导幼儿说出老师画像里脸上的几个部位分别是什么?(出示老师画像)。

(3)让幼儿认识“替换想象法”。

2、隐性示范与思考。

(1)展示逐步变化的多媒体画面,一支小魔笔从基本点出发,慢慢变成了一个圆形,暂停后,请小朋友猜猜,这支小魔笔究竟想画什么?(让幼儿充分发挥,大胆表述)。

(2)小魔笔画出一张娃娃脸,让孩子说出脸上还缺少什么?

(3)小魔笔施魔法(动画显示小魔笔晃动身体:我变,我变,我变变变)。

(5)引导幼儿进行主题创作。

3、讨论与操作。

(1)观看背景图,自由交流讨论。

(2)让幼儿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自由创作。

4、展示与体验。

让幼儿一起相互欣赏与展示,让幼儿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并感受到其中的乐趣,从而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增强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教学说课稿

我的说课内容是“9加几”,这个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它是学生掌握了11~20各数的认识及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进位加法的基础。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经验,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认知目标:

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和“9加几”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2、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

通过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渗透转化思想,应用“凑十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 “凑十法”的思考过程。

为了完成上述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中完成教学,并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富有情趣的活动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

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容易疲劳,因此,我以学生熟悉的运动会为切入点,将数学知识融于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之中,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很自然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中,我不打算强调各种计算方法的优或劣,也不刻意去提示学生用哪种方法简便,而是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因为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3、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我安排了五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以学生熟悉的运动会为切入点,用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小朋友们,上周我们学校不仅举办了盛大的开幕仪式,还举行了全校运动会。看,比赛开始了,运动场上多热闹!跑道上正在进行三年级的60米跑决赛,运动场的中央还进行着跳绳、踢毽和跳远等比赛项目。在操场四周的看台上,同学们正在为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加油。为了给运动员解渴,他们还准备了一些饮料,已经喝了一些,比赛快结束时,小明问:“还有多少盒?”这样,直接引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观察为运动员准备的盒装饮料,激起学生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意识。

第二个环节: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这一环节是获取新知的过程,教学中我将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这个环节我将分三个步骤来完成。

第一步骤是讨论交流,得出方法。

在这一部分内容里,我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组织学生讨论“还有多少盒”的问题,让学生通过互相交流说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让学生议一议每种方法。在学生评议的基础上,给予学生赞扬和鼓励。根据学生的发言,逐一显示各种解决方法。在交流过程当中,学生探讨出的方法有很多种,思维比较凌乱。可能出现的情况有:(课件三)

(1)依次一个一个的数

1、

2、

3、

4、……

12、13;

(2)先数箱子里的9盒,然后再接着数

10、

11、

12、1

3(3)9和4合起来是13

(4)先拿一盒放进箱子里,补足十,再想“10+3=13”

教师引导学生将第四种方法的思维过程用下图表示出来,想:9加1得10,10加3得13。

9 + 4 = 13通过直观的分析比较,让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方法。第二个步骤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我设计了一个比赛环节:利用主题图让小组成员互相提出加法计算的问题,看谁提得多,并给予奖励。运用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巧妙自然地将9加几的问题搬到黑板上,例如:

踢毽组和跳绳组一共有多少人?9 + 3

踢毽组和跳远组一共有多少人?9 + 7

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自主寻找要解决的问题,并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师只起引导作用。

第三个步骤是归纳算法,巩固记忆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摆圆片,计算9+7,学生也可能出现两种思路

9 + 7 = 16或9 + 3 = 12

这里我没有强调“看大数,分小数”,而是让学生自由地选择“分小数”或“分大数”,只要能凑成十都是可以的。

(3)巩固新知,寻找规律

先让学生发现每个算式的第一个加数都是9,从而引出课题“9加几”,再让学生计算结果。既调节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巩固了9加几的知识。让学生计算出9加几的算式后,再观察得数特点,发现规律,找寻又快又对的计算窍门。

9+1=109+2=119+3=129+4=139+5=1

49+6=159+7=169+8=179+9=18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可以发现和的个位上的数都比第二个加数少1,那我继续追问,这个1到哪去了?学生很自然的想到1和9凑成10了,从而对“凑十法”进一步加深了印象。

(4)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是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灵活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我安排了两个练习。第一个练习是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色彩鲜艳的菠萝、苹果图,培养学生看图列加法算式的能力,(课件八)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第二个练习是根据图意填写算式。这道题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先让学生弄清楚画中的内容,再让同桌互相讨论提出问题。可以自己选择计算出蜜蜂的只数或鲜花的朵数。在计算鲜花的朵数时,学生可能会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把算式填成6+9=15,要给予肯定;在计算蜜蜂的只数时,学生也有可能按蜜蜂的颜色分类把算式填成10+5=15,在肯定学生计算正确的同时,也要表扬他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并用前面学过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

(5)全课小结,完善新知

我先让学生说说这节课里学会了什么?解答这些题你最喜欢用哪种方法?在进行评价时,我会采用目标多元化、方法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来表扬和鼓励学生,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方法得到老师的认可,学习的兴趣会更高,真正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以上是我对“9加几”这部分内容的分析和教学设想。

教学说课稿

大家下午好!很荣幸、今天能和大家一起参与《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一课多式的教研活动、我们尝试从“让多种信息资源走进《品德与社会》”的切入点集体备课。下面、我仅代表我们学校品德科组汇报这一课的教学设想和实践、进行说课、恳请专家们、老师们对我们的工作多多指正。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是北师大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水和我们的生活》里的第一个主题活动。学生参加本课活动、为第二主题的“探索水”、第三主题的“保护水”起到铺垫的作用。是达成“保护环境、爱惜资源”这个目标的基础。

新课标提出“充分地开发并有效地利用各地区的有价值的课程资源、是扩展和深化课程的有效途径。”

首先谈谈、我们对充分利用学科整合的资源的认识。我们认为教师是很重要的一个资源、必须走进备课。我们学校的品德老师都兼任语文老师。语文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学习品德新课标时、我们却找不到这个提法、那是不是品德学科就不需要呢?我们认为不是的、品德新课程标准倡导“以活动为教与学的基本形式”。“引导儿童主动参与各类活动进行教学”。因此课上、我们采用多种活动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充分的自主学习:课前搜集资料。

有效的合作交流: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拓展性的探究学习:创编故事、感悟生活。

充分利用教科书、我根据教材的主题活动设计了四个板块。

引入学生兴未很浓的猜谜语。我们的谜语来自网络、关于“水”的谜语很多、我们挑选描述水的形态、作用方面的、琅琅上口的儿歌谜语、目的的为下一环节“水的重要作用”做铺垫。引入时,老师要代入孩子的角色,和孩子们打成一片,营造猜谜语这种高级智力活动紧张、期待的氛围、调动起气氛、这时、老师就是资源、是孩子丰富情感的资源。

分为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三个部分。

(1)从最贴近学生实际的家庭生活入手、课前、老师布置学生调查家里哪些地方要用水?课上、学生话题很多、涉及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这时、我们适时引入人体水分比例的数据、带给学生数字的震撼、有助于深刻的认识到我们的生活每时每刻离不开水。

(2)讲述学校用水的方面、可以引导学生欣赏生意葱茏的校园绿化、感受水让学习环境干净、富有情趣。

(3)社会生活用水、可能学生一时讲不上、二年级的小朋友对社会生产的认识是有限的、我们可以适当介绍。如广钢生产钢铁要用水、食品厂做馒头要用水。

在这个环节里、教师要发挥好引导的作用。

新课标提出,“《品德与社会》的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的。”就是说,水的重要性不是老师总结出来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学生体验感悟出来的情感活动。在转入“假如生活中没有水”的内容时,我设计一个畅所欲言的环节,说说“停水的时候带来生活的种种不便”,学生有自己的体验,交流活跃,水到渠成,学生内心就有了这般体验“没有水真不方便”!

光感受“不方便”还不够,品德学科要引导孩子学会“负责任地生活”,培养保护环境的公民意识。教材提示我们,要引导学生体验“没有水真可怕!”我的做法是先用真实、震撼的图片强烈地刺激孩子的神经理解生活中极端缺水的画面。然后创设一个“缺水王国”的情景,让学生小组合作,设计挑选角色,想象自己是王国中的一员,编故事。孩子们在创造性的创意活动中,生成珍惜用水、保护洁净水源的愿望。为后面的主题打下情感的基础。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是学生发自内心的感想、从生活中、从课堂上获得、最终应该回到生活实践中去。课后、布置一个“当小小宣传员”作业、让学生向爸爸妈妈、朋友同学、向身边的每一个人宣传水的重要性。我们追求品德源于生活、品德指导生活的境界。

基于“让多种信息走进课程”的理念,回顾整个教学活动,我感受最深的是:教材里学习资源有限,而师生合作创造出来的活动资源却是无限的。我们唯有领会新课标精神,明确《品德与生活》的教育系列,把握活动内容在系列中的地位与联系,同时深挖教材,不断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才能实现生动,高效的课堂。

真希望有更多这样的学习机会,为我们的品德课堂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谢谢!

教学说课稿

今天听了吴老师的课我觉得这节课真是与众不同,虽然用的是旧教材,但却以她对新课标深入的解读讲出了新思想、新理念。不敢点评,只是有以下二点思考。

通过这节课可以感受到吴老师不是在教教材、用教材在教而是站在教改的心理念的高度驾驭教材,设计中力求体现新课程强调的体验性学习,创设一个分月饼的情景引导分数的兴趣。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表示出自己所发现的生活中的一半。有的学生用画图的方法,一个圆分成两半。有个学生在黑板上写了“氵”,老师问:“这是什么意思?”学生说:“我姓江,‘氵’表示江的一半。”来理解不是把知识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想一想从生活中哪里见过,体现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又如:了解分数各部分名称让学生起名。小型辩论会等。不仅让学生用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用身体去亲身经历,用心灵去感悟、体验,其中一个重要理念就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在具体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交流活动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的智慧受到挑战,从而实现有效学习。教师都能够以建构理念为依托,在原有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使学生创造力、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他们主动地建构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和对事物的理解。

学生已理解了什么是分数,但在如何表示上,吴老师并没有强求学生一定用分数来表示,有的学生还在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这时吴老师出示了5/100,让孩子们来表示。结果大多数的孩子都采用了分数来表示,但仍有几个学生坚持用他们喜欢的图形来表示。吴老师没有阻止他们,耐心地等待他们自己的发现。果然,画了一会儿,一个孩子忍不住了,他告诉吴老师:“我不画了。”吴老师问他:“为什么不画了?”孩子说:“画图实在是太麻烦。”这时,吴老师握着他的手说:“感谢你,终于接受了分数。”这个时候,孩子完成对分数的认识是真实的,是自然的,是水到渠成的,他们是从内心深处接受了这一看似抽象却简洁明了的数学语言,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感受到了数学的美和力量。

我会向吴老师学习,把新课标理念贯穿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使他们带着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

教学说课稿

各位老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口技》。

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化结晶的文言文,长期以来对它的教学,我们许多教师一直沿袭“串讲法”:一字一字地讲,一句一句地译,中间再穿插繁博的文言语法,令一篇篇文质具佳的文章支离破碎。学生学习文言文“味同嚼蜡”,教师执教文言文“举步维艰”。今年3月,我参与了我校文言文教学的校本研究,从交流前的准备、教学研究、教学效果和教学反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文言文教学完全可以突破固有的串讲模式,通过教师个性化的文本解读,通过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化,让文言文教学变得有趣、有味和有效。下面请允许我将部分探究成果向各位老师作一个简单的汇报。

首先是教材分析,《口技》是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4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一位口技人高超的技艺,令人深切感受到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本文的“善”是文眼,2-4段详细描写了口技者模仿的各种各样、纷繁复杂的声音,最为精彩,即(下面我所要谈到的)技“善”。这一部分可分为三层:第一层描写了一家人深夜由睡到醒的情景,摹拟的声音有:犬吠声,打呵欠、伸懒腰声,说梦话声,啼哭声,哼唱声,絮叨声,以上种种声音都能惟妙惟肖地一齐发出。这个场景突出了声音的由远到近、由小到大,而且这样的情景在生活中常常遇到,难怪宾客们听得入神,可见口技人设计演出内容的匠心。第二层描写了这家人再次入睡的情景,摹拟的声音有;打鼾声,手拍乳儿声,老鼠作索声,盆器倾侧声,妇人梦中咳嗽声,声音由急到缓、由闹到静,声音的种类较第一层少了,但是这暂时的安稳恰是下面的高潮的过渡。张弛兼具,更显出口技人善于把握演出节奏的能力。第三层是整个演出的高潮,摹拟的是这家人附近的一场大火灾。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口技人摹拟了从失火到救火的全过程。作者用“忽”一字表现出“火起”的声音来得突然,接着口技人为我们再现了因火警而引起的人们惊恐万状的声音,以及火势凶猛的情形,“力拉”、“呼呼”、“许许”等拟声词的使用,加剧了紧张气氛,这是写“失火”。口技人还再现了救火的声音:求救声、泼水声、拉倒屋子的声音、抢夺火中财物的声音,声音由少到多、由简到繁。如此简单的道具,却能表现如此复杂的声音,让宾客如此入情入境,不得不让人赞叹口技人绝妙的口技技艺。

同时,通过文本解读,我发现,在表现手法上,也体现了“善”,即文“善”,具体体现在以下10个方面:

1、叙事有条理:全文以时间先后为顺序,顺着宾客所听到的记叙了三个场面:一是犬吠引起一家四口人的活动;二是不久全家逐渐入睡;三是寂静中突然火起,全家卷入火警。三个层次,井井有条,互相联系,自然合理。口技摹拟的声响也是按照一定顺序描写,使读者有亲闻其声,亲临其境的感觉。

2、行文有波澜:这篇文章的更传神之处,在于行文波澜起伏,跌宕多姿。如四口人入睡以后,“宾客意少舒”,波澜渐低,但“火起”以后形势大变。全文如音乐的旋律,抑扬顿挫,高低起伏,最后一步紧逼一步,一步高似一步。火起以后,波澜达到高峰,千态万状,令人应接不暇。

3、叙中有描写:本文在正面记叙时,勾勒出三幅生动活泼、具体形象的画面。如各种声音,全凭描写的技巧,才能具有直观性和真实感。又如在叙述口技表演过程中随时描写听众的反应,描写他们的神情态度。这种写法,既能具体地显出口技表演的效果,又能间接表现口技技艺的高超。

4、叙议有结合:“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这是议论句,精当地用在口技表演到了高潮之时。它是宾客心理活动的表白,也是给口技“妙绝”的鉴定。议论使文章更丰富了,自然把“妙绝”的口技推向了“绝顶”。

5、首尾有照应:除了记叙穿插描写以外,首尾之间还注意照应。开始与结束两次交代了道具,使人感到道具的确简单,即使全部发挥作用,也难以发出那“百千齐作”的声音,这就不能不叹服艺人绝妙技艺。

6、侧面有烘托:表演前布景、道具简单,表演开始后听众的入神反应,表演结束后的“撤屏视之”,重申布景、道具之简单,这些是从侧面烘托口技艺人技艺的高超。

7、繁简有得当:一事有一事的发展变化,其中有大小,有轻重,有顺逆,有松紧,所以不能平均主义地写。《口技》一文,中间形容口技之妙详写,开头结尾简写;同是写火起,由“忽一人大呼”到“抢夺声、泼水声”具体写,由“凡所应有”到“不能名其一处也”概括写,在繁简方面都处理得很恰当。

8、松紧有节奏:在节奏方面紧松也有分寸。第三段夫妇入睡,微闻鼠声,几乎归于静寂,“宾客意少舒”,随着表演内容的变化和节奏的放慢,听众也从兴奋状态中松弛下来。紧接着“火起”,形势大变,“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以为大火即将烧身,意欲竞相奔命,幻觉当真,如临灾场,紧张之至,无以言表。

9、文字有简练:《口技》所记的事很奇妙,也相当纷杂,作者只用了三百多字,这充分体现了古代文字简练的特点。

10、语言有生动:本文选词恰当,写什么象什么。如写小儿是“含乳啼”,大儿是“絮絮不止”,深巷中犬吠是“遥闻”,老鼠是“作作索索”,无不贴切而生动形象。为了说明声音发生的先后,选用“既而”、“当是时”、“未几”、“俄而”等表示时间的副词,表现时间的推移,变化多样。

通过作者林嗣环精当的文字和多种表现手法的运用,读者在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基于以上解读,我将《口技》的技善和文善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本节课的主体活动也将围绕这一重点与难点有效展开。

一、导入,激趣(约3分钟)。

开始的导入,我采用激趣导入法,通过播放《洛桑学艺》的视频片断,学生暗自赞叹、惊讶的同时,教师顺势导入:洛桑不过三五种声音同时模拟而已,明朝林嗣环写的《口技》更妙,能几十种、几百种声音一起发出,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口技艺人高超的技艺。

如果说一节课是响鼓,那么导入则是第一槌,能够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我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这样的导入确实让学生切身地感受到了口技的魅力,同时也使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充满了期待。

二、读课文,说译文(约15分钟)。

首先,找一名学生朗读第一段,其它同学可以帮其纠正读音。

然后,找一名学生翻译第一段,其它同学可以向翻译的同学提问重点字、词的意思,老师相机点拨。

接下来,依次类推,完成5个段落的文义疏通。

文义疏通完毕,学生再读课文,在理解基础之上的朗读,更加顺畅。

落实“言”,就是充分体现文言文的工具性。在教学中,老师的“言传”固然有一定的作用,但学生的“意会”和兴趣更是可贵。因此在设计上我特别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在交流讨论,探究质疑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奇妙效果。

最后,教师出题,小组竞赛。

这一环节就是检测效果的时候了,热热闹闹的课堂最终还是要回归到题目当中去,通过解题训练能力。我将零散的字词分门别类,讲难点、教方法、教技巧、找规律。比如我设计的:咬文嚼字贯古今(即根据课文里“字”的意思,推测右边词语的意思)。

众妙毕备——丑态毕露(都)..。

宾客意少舒——舒筋活血(伸展,松弛)..。

不能名其一处——莫可名状(说出)..。

几欲先走——走马观花(跑)..。

两股战战——悬梁刺股(大腿)..。

会宾客大宴——会逢其适(适逢,正赶上)..。

变色离席——声色俱厉(脸色)..。

通过这类词语指导学生:学习古文不要只是死记硬背,要学会融会贯通。

除此之外,还有相关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过比较,能帮助学生发现词语含义和各类句式的细微差别,在辨别中加深记忆。通过归类,将散见于课文中的各类知识,归结整理,使之系统化,便于掌握,并且,因新忆旧,温故知新,互相印记,记忆更加深刻。

三、读课文,析文句(约20分钟)。

首先,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出层次。

这个环节,我改变了齐读的方式,让学生杂然的读,各读各的,由于每个学生的理解不同,读出的层次也不尽相同。在第一次执教时,教师没有作示范,学生的层次感不是很清晰,第二次教师注意了这个问题,提出朗读要求之后,随即将第二段做了示范朗读,学生立刻感受到可以通过朗读声音的大小、强弱,读出层次。

然后,在层次清晰的基础上,教师以句子为单位,以对句子的表达作用进行理解为重点,要求学生发言。

刚抛出这个问题,学生也是有些迷惘的,他们不知道从何处下手,从哪个角度入手,于是教师又作了一个示范:就拿第一句来说“京中有善口技者。”

文章开篇就用这句话介绍口技表演者,是本文的一句总说,即全文意在说明这位“善口技者”的技之“善”。

此时,学生们豁然开朗,原来老师是想让他们分析某一个句子的表达作用,也就是这句话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同时还可以抓住一些关键词来分析。接下来,学生们踊跃发言,老师相机点拨,其中确实也擦出了不少智慧的火花。如:

生(回答):“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这句话,将道具一一列举,表现了口技艺人高超的`技艺。

师(追问):四个“一”说明什么?

生(回答):没有其它东西了,就这么些。

师(又问):这些事物对口技声音的发出有没有什么帮助?

生(回答):没有。

生(脱口而出):衬托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师(提升):这里是一种衬托的手法,同时也是在为其高超技艺制造悬念。

再次表现艺人绝妙的技艺。

师(追问):嗯,开头交待,结尾又再提及,这是什么手法?

生(回答出):首尾照应。

师(总结):开始与结束两次交代了道具,使人感到道具的确简单,即使全部发挥作用,也难以发出那“百千齐作”的声音,这就不能不叹服艺人绝妙技艺。

又如:

生(说):“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这句话高度赞颂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妙绝。

师(肯定):“高度”这个词用得好,作者对他的评价极高。这是什么表达方式?生(回答):议论。

师(再问):在这里作用是什么?

生(答道):引起人们的思考,口技人竟然凭借一张口,一个舌头,“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就摹拟出了复杂的声响。

师(总结):对,这是宾客心理活动的表白,也是给口技“妙绝”的鉴定,叙议结合,这是文章的一个妙笔,不仅使文章更丰富了,还自然把“妙绝”的口技推向了“绝顶”。

如此简单的两句话的分析,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的点拨,得出了悬念、衬托、叙议结合、首尾照应这几大写作特点。

再如:

生(说):“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行走。”这三句运用了侧面描写,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而烘托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师(回应):表达得非常好,找得也很全面。能否抓住关键词具体说说听众这三次的心理?谁来说第一句?你来。

生(分析):“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满”字点明人人如此,能把每个人带入到情境中是很不易的。“无不”是双重否定,强调了口技者造成的以假乱真的效果。

师:很好,他在分析的时候,抓住了哪一类词?

生:副词。

师(点拨):再换一类词体会呢?比如:伸颈??

生(很快找到):“伸颈”“侧目”,说明宾客听得入神,唯恐有所遗漏。“微笑”,表示宾客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默叹”,写出宾客为表演者的技艺折服而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

师(总结):你们看,一句话,几个词,就表现了这么多丰富的内容,看来文字虽然简炼,却很生动,也难怪作者能只用三百多字,写尽这么奇妙与纷杂的技艺。

这一组师生对话中,老师让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既让学生学会了赏析句子的一大方法,又巧妙地通过品味字词,体会到本文文字的简炼和语言的生动。

3、全班按提示分角色朗读。

在理解了文章的写法,品味了词句的特点之后,教师再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按照屏幕的提示,读出层次感,读出故事味。

我是这样划分角色的:

(师)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男生)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女生)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1生)忽一人大呼:“火起”,(男生)夫起大呼,(女生)妇亦起大呼。(男生)两儿齐哭。(全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师)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第一次执教时,由于第4段角色变幻比较多,朗读在衔接上显得很不自然,第二次执教,我有意识地在朗读前先对第4段作了指导,教学生学会抢读,即在前一句话音刚落,就接下一句,一遍试读下来,学生们掌握了方法,全文读来也自然水到渠成。

四、读课文,说感受(约7分钟)。

首先,让学生再读课文,要求读出情感,带着对口技艺人深深的评价(赞叹、敬佩)来读。

读完后,我随即请他们就“感受”进行发言准备。其实所有的发言都是在上一环节中铺垫好的,学生只需在此基础上作一些归纳和总结即可。

最后,由老师总结以下几条:

技善——演员表演:道具简单,声音复杂,层次分明。

观众反应:身临其境。

文善——叙事有条理、行文有波澜、叙中有描写、叙议有结合、

首尾有照应、侧面有烘托、繁简有得当、松紧有节奏、

文字有简练、语言有生动。

在学生归纳时,有一些点是没有讲到的,比如:叙事有条理、行文有波澜、繁简有得当、松紧有节奏,老师在归纳总结的时候,就这些内容作一个补充说明,学生的知识得到全面掌握,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得到全面提升。

在整节课上,“读”与“说”两个板块作为教学设计中的两条线索,相互依存、相互交叉、相互交替、相互连缀。由于需要读与说,便充分而科学地保证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与空间,使他们在课中有充分的活动与丰富的积累,有创造的条件与成功的希望。几个小板块细致划分,且不断变化学习的要求与角度,学生能够读得起来,也能够说得起来,整个教学过程由整体——局部——细节,一步一步向前,一层一层深入,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如火如荼的《口技》教学的校本研究即将告一段落了,掩卷而思,在付出辛劳的同时,也颇有收获。具体有以下几点:

1、找准一个突破口。

教学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水平二四年级的武术。

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学情和教学过程三方面进行说课。

武术运动是我国的民族传统运动项目,有着强身健体,强国健民的作用,也是小学体育的教学内容之一。

本次课以武术基本动作组合为主要教学内容,采用游戏、自编的武术操以及武术的基本动作,结合示范等直观教学法,让学生进入跃跃欲试的状态,再通过分组自主创编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展示自我、自主学习、团结合作、注重创新的能力。

四年级学生对中国功夫有极大的好奇心,对武术的学习充满了强烈的愿望和浓厚的兴趣,特别是简单动作的组合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吸引力。

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我在教学中有针对性的采用了讲解示范法、重复练习法、对比练习法、相互评价等教学方法,为学生掌握基本的武术动作提供了保证。

根据以上的教材与学情分析,我确立了本次课的教学目标为:

1、在水平二学生对武术的认知基础上,能自由组合三到五个武术动作;

2、通过活泼有趣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意识;

3、在集体创编活动中能与他人合作完成体育任务。

本节课的重点是弄清动作方向和动作的衔接.

难点是动作准确,做到有力、有神。

第一部分、兴趣导入、活跃身心。

首先通过课堂常规的练习,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培养正确的身体姿势。

接下来,充分利用学生喜爱而且熟悉的游戏进入主要学习内容。第一个游戏为:“超级棒棒狼”。游戏的方法是:教师扮演“棒棒狼”,学生做小羊。“小羊”齐叫“老狼老狼几点了?”老师报一个数字(比如五点了),小羊立即五人一组拉成圈,“离群小羊”要被“狼”吃掉了(过来拍拍老师的手)。通过游戏,不仅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提高团结合作意识,同时进行友伴型分组。在分组的基础上,两人一组进行第二个游戏:“石头、剪刀、布”。在进行游戏时,要求学生将“石头、剪刀、布”的动作按武术要求做出来。如:“石头”为“歇步”、“剪刀”为“弓步”、“布”为“马步”。游戏动作自然过渡到武术的基本步型与手型练习中。

第二部分、掌握技能、合作创新:

首先通过教师的语言与示范让学生学会武术基本手形,了解三到五个步形动作。并带领学生做模仿练习,让学生体会动作的精气神。

然后在练习中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引导学生互相学习、合作探究和自主练习的方法。让学生在练习中适时的配合声音来提升信心与气势。在互练过程中能够互相发现其错误并改正。

最后动作串连,加深印象。教师通过讲解示范、带领练习,将基本手形与步型结合到一起,形成串联动作,让学生体会武术动作的流畅与美观。

让学生通过学习、交流、探讨、展示等方法,掌握串联动作。此时,教师适时的配乐展示《中国功夫》,将课堂教学推向一个高潮,大大调动学生的学武积极性。这时,教师指导学生分组进行组合学习的练习,就能满足学生自我展示、自我创新的心理需求。

具体练习方法如下:

(1)、分成五组自己进行基本动作组合练习。

(2)、小组为单位展示自编动作。

(3)、由教师评价选择出每组做的最好的一名学生委认为小组长。

(4)、由选出的小组长组织本组同学进行练习。

(5)、各小组展示本小组的武术动作。

(6)选择出创编动作做的好的一组,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展示。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既给学生创设交流、合作、自我展示的时间和机会,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尊与自信,自练与自评以及组合与创新的能力。

第三部调整身心、课后延伸:

通过教师点评、学生互评、学生评教师等多元化评价方法对课进行总结;利用教师的展示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武术的兴趣。

我的说课完毕,有不足之处恳请评委老师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教学说课稿

《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抒情的散文。文章条理晰,以风趣亲切的语言,把大猫的古怪性格和小猫的淘气可爱描述的栩栩如生,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学习这篇课文,可以让学生试着比较课文在表达上的不同特点以及和本单元前两篇课文写作手法上的不同之处,其目的,一是让学生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二是引导学生感受“语言大师”写作的精妙手法。通过个性解读、多元感悟课文“人爱猫,猫亲人”的感情主线,从而体会人与猫之间相互信任,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学目标三个维度的有机整合,根据小学四年级素质教育的要求(着重进行篇的训练,加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概括中心思想、理清层次的训练,重视培养观察、分析事物和连段成篇的能力。根据四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分析课文的能力,我要求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理清文章脉络,了解老舍笔下猫的`特点,并是从哪些方面,用什么写作方法来表现猫的性格的。也使学生感受到主人与猫之间那份和谐、美好。

1、掌握13个生字,理解“无忧无虑、任凭、丰富多腔、遭殃、责打、枝折花落”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花猫的古怪和它小时候的可爱。背自己喜欢的段落。

3、学习作者抓住猫的特点描写的方法,体会对猫的喜爱之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学习作者抓住猫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从描写中体会对猫的喜爱之情。)。

凭借本课教材特点、教学重难点,采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法,展示不同形态的猫,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通过讲读、自读,合作交流等方式,锻炼学生自学和解决疑难的能力;“自读,感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架设文本与学生间的交流平台,是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桥梁。

(一)情趣谈话,揭示课题。

t:同学们,从你们带来的照片来看,大家都非常喜欢小动物,老师也带来了一位动物朋友,你们想见识一下吗?(出示猫的图片)这小朋友,大家一定不陌生吧?来,让我们一起来呼唤它(教师板书课题)。

(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话题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领悟感情。

t:读过阅读课文后,大家有什么感受,老舍笔下的这只猫有什么特点?和同桌说说。

(经同学间合作交流后,大致能感受到这只猫淘气可爱,性格古怪,作者喜爱猫的特点。而这些恰好是文章的中心和重点。)。

t:今天我们先来走进大花猫,看看它究竟古怪在哪呢?

(三)重点研读第1――3自然段。

(通过讲读第一自然段,自学二、三自然段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抓重点句“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的方法来建构学习。教师通过引导,加强对学生学法的迁移。并在朗读中体会猫的性格特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阅读后完成填空练习: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既()又();既()又();既()又()。

教学说课稿

《呼兰河传》是现代女作家萧红的长篇自传体、散文体小说,课文节选部分主要写童年的“我”与祖父在蜂飞蝶舞的后花园度过的一段自由幸福的生活,可以作为一篇独立完整的文章来教学。

根据课标精神及课文内容,结合学生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体会儿童天真烂漫的性格特征及“我”眼里的祖父形象。

2、感悟童趣,品味鲜活灵动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运用“三勤四环节”教学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文中人物形象,品味字里行间的童趣。通过比较辨析、趣味朗读,学习课文鲜活灵动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赞美人性和自然的思想感情。

本单元的主要任务是在读书中培养发现意识,质疑精神,探究能力。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要引导学生把质疑探究的水平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学习本课,可以使学生初步领略萧红散文体小说的语言风格,所以,我把品读课文,赏析鲜活灵动的语言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这也是教学难点之所在。另外,初三学生即将跨入青年的人生阶段,学习本课也可以使同学们认识童年在人生中的重要价值,所以,感悟文中的童真童趣,结合背景解读文本也是教学的重点内容。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我采用“三勤四环节”教学法教授本课。在这种教学模式里,具体到本节课,朗读法是使用最为突出的一种教学方法。阅读是一个不断感受、领悟、吸收、内化的过程,只有反复地朗读与品味,才能真正吃透文本。所以我要让学生大声地读,自由地读,读出感情,读出韵味。除此之外,我还会用到讨论点拨法、谈话法、比较辨析法、情景激励法等等。

那么,我应该如何指导学生的学习呢?《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三勤四环节”教学法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在具体的学习中,学生还会用到朗读法、圈点勾画法、讨论法、分析法、比较法等。

因为我采用“三勤四环节”教学法,所以课堂步骤主要由定向诱导、自学探究、讨论解疑、反馈总结这四个环节组成。

“定向诱导”环节主要有两个内容,一是导入新课,二是明确学习目标。当代特级语文教师余映潮认为,语文课开始的第一秒钟就应该是在学语文,所以,我设计了一个简单的交流话题来导入新课:请用一个词表现你的童年。

自学探究由两大板块组成。第一板块是学生根据自学提纲自主学习,第二板块是集体展示、交流自学成果。自学提纲的设计决定着一节课的学习质量,所以一定要根据文本特点以及学生的知识水平慎重拟定。本节课坚持以读导学,以读促学。设计了三个学习步骤:初读,把握内容;精读,探究人物;品读,赏析语言。富有层次感的提纲设计是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的通幽曲径。当然,自学提纲是一种课前预设。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唯预设是从,教师要因势利导,适时适当地调控课堂,让学生自然生成对文章的个性解读。

需要强调的是,在“精读”环节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具体词句分析人物形象。朗读是学生对文章获得真切体验的途径,也是展现学生对课文理解深度的手段。

“品读”是本节课分量最重的一个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学的核心就是语言教学,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根本。为了突出重点,我还给学生提供了几个赏析角度,如:巧用动词,生动的修辞,平实的描摹、体会28段中11个“就”字的作用等等。在交流过程中,为了突破难点,让学生品味11个“就”字的妙处,我还采用了“换一换”、“删一删”的方法进行比较,不仅让学生切身体会文章用词的高妙,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除此之外,我还结合课后练习四,引导学生尝试用不同的语气朗读第28段中的语句,趣味朗读一定会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第三个教学环节是讨论解疑。有价值的疑问,能引导学生完成对课文内涵的深层解读。

在反馈总结这一环节,我紧扣学习目标,设计了两道题:一个填空,一个仿句。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那么黑板也应该是属于学生的学习阵地。所以,我的板书主体部分由学生来完成,我只需要写出课题、作者,并列出简单的表格。当然,“讨论解疑”环节中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也应该在黑板上展示,以示鼓励。

从课堂教学实施的情况来看,本教案内容的安排、流程的设计还是比较合理的,基本达成教学目标。学生在探究学习中较有兴趣,他们对作品的感受能力和理解欣赏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在探究内容方式时机的选择上比较可取的地方有:

一是教学环节中采用一个词概括的形式来达到整体感知目的,学生回答都很好。

二是与百草园片段对比阅读,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加深了阅读理解能力。同时让学生懂得了描写景物的方法。

我觉得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还有值得改进的地方主要是:

学生在赏析点评自认为优美的语句、段落时,显得有点浮光掠影,大多只能从表面上谈谈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了什么内容。文章那种清新、自然、质朴、新鲜、灵动的语言,文章描写出的那种呼之欲出的原生态的生活,文章那种充满浓郁亲情、和谐美好的生活画面,学生还是难以真切的体会出来。一是他们表达驾驭语言的能力还没到,主要是他们不能真切的感受到作品的美丽,这又源于他们不熟悉萧红记作品。

但这样安排客观上也有困难,因为学生初三了,课前很难有时间读整本的书,读一个作家的许多作品,所以这种设想是好的,操作起来有难度。最好课文是在初二阶段,学生有时间读书。

教学说课稿

《黄河魂》是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六单元第23课,课文在教材中的位置是第118——122页。

在本组课文里,我们可以领略到黄河的雄伟气魄。在学习时,要继续复习、巩固前面学到的读书方法。要多读、多想、多体会,获得真切的感受,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1、认识本课7个生字。

2、反复诵读课文,想象瀑布动人心魄的场面,体会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3、了解黄河的胸怀、精神和气概,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边读边想,体会壶口瀑布惊天动地的场面,从黄河身上汲取营养。

1、通过学习,了解壶口瀑布的雄伟壮观,感受祖国母亲河——黄河的伟大。

2、通过朗读,体会课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对祖国山河的赞美。

3、反复体会课文为什么不以“壶口瀑布”为题目?

教师:第四套五十元面额的人民币、图片、挂图、幻灯片、mp3、powerpoin课件、flash课件。

学生: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图片及有关中华民族抗击外敌的历史资料和英雄事迹。

激趣

朗读

品读

本课语言文字优美,特别适合朗读。教学中以读为主,以读代讲。让学生在反复品读中感悟文意,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并从中真切领悟题目的深意。

1、课前做好较充分的准备。

2、重点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壶口瀑布的壮美。

3、启发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培养想象能力,并正确领悟题目深意。

1、以读为主,在读中释词,在读中释句。

2、在读中感受壮观,在读中领悟题目深意。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黄河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而壶口瀑布又是万里黄河最壮观的景象。黄河在这里以雷霆万钧之势,奔腾而来,咆哮而去。你们想了解那动人心魄的壮观场面吗?那我们就随着文中的作者到壶口去看一看吧!

[以问题入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带着好奇心,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1、学生自读课文,将课文读准、读通。

2、思考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观察壶口瀑布的?

1、播放《黄河魂》课件让学生看画面,听声音,感受气势磅礴的壶口瀑布。

2、要求学生小声跟读,边读边找描写壶口瀑布壮观景象的自然段。

l、找自己最感兴趣的句子、段落朗读。

2、推荐选手赛读。

3、播放《壶口瀑布风景》课件。

4、在读中深切感悟哪几自然段是描绘壶口瀑布的。(第3—5自然段。)

1、教师范读第六自然段,引导学生边听边想:作者为什么长时间伫立在壶口瀑布前?

2、齐读第七自然段。(引导学生领悟这不只是写壶口瀑布的气势,而是写黄河的精神、黄河人的精神、黄河的灵魂、中华民族的灵魂。)

3、讨论课文为什么不以“壶口瀑布”为题目?

黄河——伟大祖国的母亲河,中华民族的象征。她那奔腾向前、不屈不挠的精神正是咱们的民族精神。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英雄豪杰为了民族的利益,抛头颅、洒热血,在历史的长河中写下了不朽的篇章,他们的豪情千秋万代、流芳百世,他们的精神就像黄河精神一样:如瀑布一往无前,无坚不摧。

黄河水和黄河精神哺育了中华民族。黄河精神以其巨大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带领中华民族像长流不息的滔滔黄河,奔向美好的未来,但黄河治理势在必行,你对未来的黄河有何设想?人们又将如何更好地开发和利用黄河造福子孙后代呢?请同学们查阅资料,融入自己合理的想象,写一篇以《未来的黄河》为题的想象作文。

[课内与课外结合,教材与生活结合,也体现了语文综合课的趋势。]

1.展示交流所收集到的有关黄河的资料。

2.积累本课的四字词语。

[这一环节让学生互相交流学习,进一步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的感情。]

目睹奇观

震撼、折服

令人

赞美

耳闻轰鸣

感染、激动

1、要进一步强调读,做到读——悟——再读——再悟——升华。

2、悟的程度一切由学生读来决定,决不能由教师包办。

教学说课稿

歌词作者结合儿童心理采用拟人的手法、描绘了一只彬彬有礼、惹人喜爱的小麻雀形象、非常形象化、潜移默化地教给小朋友待人有礼貌的道理。歌曲的节拍是四三拍、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歌曲前两句采用了重复的手法、尤其要注意歌曲进入的第一个音符re的音准、第三乐句在较低音区进行节奏重复、第四乐句重复了一二乐句的素材、形成呼应、倒数第二小节要把三拍子唱满、最后一小节要注意休止一拍结束。

本课的.歌曲比较的简单、学生学习起来比较的轻松、但在歌唱姿势和发声练习方面没有养成习惯、容易喊唱、对节奏把握有时不准确、对于四度音程2—5要提醒学生唱准、教师要多加指点和练习。

1、动脑为歌曲编创歌词、动作;

2、主动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歌唱与表演的优、缺点;

3、自选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重点:

(1)学会歌曲《小麻雀》、并能边唱边演;

(2)自选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3)动脑为歌曲编创歌词、动作。

难点:准确、合理地对他人的演唱进行评价、能指出演唱中的优、缺点。

教具准备:

电子琴、电脑、课件、头饰、打击乐器、录音机、磁带。

(一)、情境导入。

1、请同学们听音乐、和着音乐的节拍、按照老师说的内容进行表演、例如:说小白兔就跟着音乐节拍模仿小兔子跳;说小鸟就一起做小鸟飞的动作等等。

2、谈话: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小鸟的种类?(如:鹦鹉、麻雀、喜鹊等)并让小朋友学一学它的叫声。

(二)、寓教于乐。

1、老师边放边读歌谣(歌曲歌词):小麻雀、喳喳叫、走起路来蹦蹦跳、见了妈妈唱只歌讶、见了小朋友问声好。

2、请小朋友说一说这只小麻雀是一只怎样的小麻雀?(活泼的、调皮的、懂礼貌的小麻雀等)。

3、请大家跟老师一起读一读歌谣、边读边指导。

4、请同学们为歌谣编上动作边做边读、加上表情读。

5、教唱。自选打击乐器为歌谣伴奏、注意要符合歌谣的节拍。(可以多请几位同学来示范、每位同学可以选择不同的打击乐器)。

6、请大家说一说除了加动作读、加打击乐器读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拍手读)说玩后、大家一起拍着手读一遍、节奏自编、但要同歌谣的基本节拍相同。

7、想一想除了为读小麻雀的歌谣、我们还可以把歌谣编成哪种小动物的歌?(如:小猫、小狗、小鸡等)然后请同学们两人一组为自己喜欢的小动物配上歌谣、大体不变、按课本上的要求来变。

读了这么多遍小麻雀的歌谣、你想唱唱吗?

1、然后出示电脑课件2:歌谱:一起来听一遍歌曲。

2、老师范唱、请大家为老师打节拍、注意歌曲三拍子的感觉。

3、放电脑课件中的音乐范唱、请同学们听一听小朋友是怎样唱的并用打击乐器为其伴奏。

4、老师弹琴、请大家小声跟唱、老师大声唱。

5、老师讲解一下演唱中的难点和应该注意的地方,再一起将难点地方唱一唱。

6、点击课件伴奏音乐、请大家跟伴奏音乐唱一唱。

7、边唱边打节拍、注意三拍子菂貂规律。

8、把自己刚才创编的新歌词加入唱一唱、可以边唱边表演、也可以同位两个一起配合着表演。

9、自选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注意节拍及菂貂。

10、一组唱、一组打乐器、和着同学们的歌声听听演奏的效果怎么样。一组玩后、交换玩成。

“今天我们又学习了一首新歌、而且还为歌曲编上了新的歌词、还用打击乐器为歌曲进行了伴奏、大家的表现很好、表演的很精彩、同学们之间配合的也很好、希望大家继续努力、学会更多好听的歌曲。”

教学说课稿

《西游记》的故事中我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着得益于它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而本文中小圣与大圣的斗法,多次变化,正是情节曲折离奇的具体体现。孙悟空是“人、神、猴”的化身,它的机敏、坚毅及无畏精神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在“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我把“了解神话故事离奇曲折的特点”及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作为本课的教学目标。

要想透彻理解本文,必须读原著,把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这样就必须把速读这种读书方法教给学生。另外,《西游记》语言生动形象,诙谐幽默,所以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我把“速读”“品读精彩语言”作为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一般体现在教学目标中。《西游记》吸引人的原因之一就是“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所以把“掌握课文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作为教学重点之一。《西游记》虽然是神话,但也有其深刻的社会意义。正如《聊斋志异》一样,有对黑暗现实的批判,更有对人性真善美的褒扬。所以,把“感受孙悟空机敏、坚毅的品质和无畏的反抗精神,激发学生对孙悟空的喜爱之情”作为本课的又一重点。

由于《西游记》是长篇古白话小说,其语言特征、遣词造句、方言运用等方面都与现代语法有较大差别。如“掣棒抽身就走”“走到那里不见了”等句子,“那”与“哪”、“帅”与“率”、“撺”与“蹿”等通假字,“樗樗”“花鸨”“躘锺”等生僻字,学生较难理解。所以,“体会本文的语言魅力”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1. 默读法。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默读,并有一定的速度,激发学生的阅读体验,准确把握人物形象,为培养学生的速读能力打好基础。

2 讨论法。就情节发展、传神笔法和课文结构、主题、人物形象等解读设疑。更要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合作探究、深入品读神话故事。

3. 探究拓展法。由于本文是长篇节选,与本文相关的情节很多,可以让学生在课外搜集整理。

1. 默读,带着问题、思考着读。

2. 课外阅读,自己动手搜集资料,丰富本文情节。

3. 自查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

4. 合作探究。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合作探究,使学生学有所疑,学有所获。

1. 导语。

由于同学们都熟悉孙悟空,可以直接导入。

2. 知识准备,检查预习。

(1)生字、生词(结合工具书和课后注释)。

(2)作者。

(以上内容用多媒体显示)

(3)题解。

3. 整体感知课文。

问:本文有哪些情节?据此可以几部分?

学生小组探究后交流,教师明确。

全文可以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斗败被围。第二部分:二者斗法,多次变化。第三部分:再次被围。

4. 合作探究,研读课文。

问:你喜欢本文的哪些情节?为什么?

(要引导学生说出“情节”及“原因”,说“原因”要包括“人物形象、特点、语言特点等。)

问:通过前面对情节的赏析,你喜欢本文的那个人物?为什么?

(引导学生分析本文的人物形象:孙悟空、二郎神)

问:本文人物形象鲜明,作者是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的?

(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生动、准确、形象、诙谐、幽默等。)

5. 拓展延伸。

(1)请学生补充讲述与本文有关的情节,也可以是人物别号、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的结果等,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2)谈学习本文后的感悟:主旨。

6. 课堂小结。

7. 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

(2)课外阅读原著《西游记》。

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生齐读:

1 朗读课文,概括故事情节。

2 深入文本,品析情节,畅谈趣味。

明确了方向,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

孙悟空学的本领,又向龙王讨得如意金箍棒后大闹天宫。玉帝派李天王率十万天兵天将都拿孙悟空没办法。这时,观音推荐了二郎神擒拿孙悟空。本课的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

题目简析。

课件出示:

请大家朗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师:文中有许多生字词,课下注释有的,请大家直接把注音注到文中,没有的,你平常也没有积累的圈出来,一会儿咱们一起解决。

师:大家都读完了,咱们先解决字词问题。

生1:翎 师:鳜鱼

生1:概括故事情节。

师:为什么齐天大圣那么厉害,却被二郎神逼得有点儿心慌呢?你从哪儿能找到依据呢?

生1:从第一段孙悟空看到自己的猴子猴孙被抓不觉心慌。

师:从这个情节可以看出什么呢?

生:孙悟空有情有义。

课件出示:

请大家再读课文,划出文中你觉得生动有趣的地方,说说你的看法。

生:孙悟空变土地庙,尾巴竖在后面变作旗杆。我觉得很有趣。

师:露出破绽让我们觉得有趣味,还有什么地方展现了这种破绽之趣吗?

生:孙悟空和二郎神一个变鱼,一个变鱼鹰的描写。

板书:趣在破绽

师:文章中作者描写了大小圣的哪些变化?

生:七次。

板书:趣在变化。

师:文中二郎神对孙悟空的称呼有哪些?表现出人物什么样的特点?

生:看不起孙悟空。

师:孙悟空无所顾忌,想变什么变什么。即使最低贱的花鸨。而二郎神却不愿意再跟他比。可见他自恃身份。这种性格上的反差让人觉得很有趣。

板书:趣在反差。

师:正是这种趣味,让我们对《西游记》爱不释手。我们今天着重对文章的趣味性进行品析,也正是希望大家以后在写文章的时候,能借鉴作者的写法,让自己的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请大家试着描写一段同学间发生矛盾的情形,想想怎样写得生动有趣?

生:可以写出人物的不同性格。可以采用不同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可以用环境来烘托人物。

师:希望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可以为以后的写作提供一点帮助。下课。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