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标准教学设计(优秀15篇)

时间:2023-12-01 13:20:36 作者:笔舞

一个好的教学计划能够帮助教师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教学计划的编写需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教学理论的引导,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3、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4、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时分配】。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现在我们这儿正值什么季节?(秋季)你能回忆起我们以前学过的关于秋的诗句吗?(枯藤老树昏鸦、霜叶红于二月花……)在文人那里,秋天是忧伤的、哀怨的、令人顿生惆怅。可在劳动者的眼里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是喜庆的日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何其芳的《秋天》。

二、范读课文,注意下列问题。

1、找出诗一描写了几种景物?

2、思考这几种景物组成了几幅画面?

3、通过画面的描绘,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4、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答案:

1、诗中写了露珠、伐木声、幽谷、镰刀、背篓、竹篱、瓜果、江面、冷雾、网、乌桕叶、桨、草野、蟋蟀、溪水、牛、牧羊女。

2、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3、抒发诗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4、略。

三、品读诗歌,体会诗歌意境。

1、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2、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些词语或句子,为什么?

四、延伸拓展。

我们学习了优美的诗歌,欣赏了美丽的画面,下面就该我们描绘我们自己的秋天了。

以“秋天”为题写一段描景抒情的文字。(以诗的形式来写)。

五、作业。

摘抄以秋为内容的文字,并做点评。

新人教版六上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我爱银河》.。

2、欣赏歌曲《啊,高山》.。

教学目标:

1、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情。

2、能自主学唱歌曲和处理歌曲,合唱和谐优美。

3、初步学会八六拍的指挥图式。

教学过程:

1、导入。

师:本单元的标题是“星空畅想”。星空能引起人无数的遐想。自古到今,关于星空有着很多美丽的神话故事。例如“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人”,还有牛郎与织女的'故事等,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有关星空的美丽传说?生答。

下面我们来学习一首童声合唱歌曲《我爱银河号》。

2、学唱歌曲。

(1)听范唱录音。

(2)简介“银河合唱”。

(3)随录音学唱第一乐段的歌谱和歌词。

(4)随教师的琴声学唱第二乐段。

(5)将两个乐段连起来演唱。

3、欣赏歌曲《啊,高山》。

(1)初听歌曲录音。

(2)根据歌词内容进行讨论。

(3)学习八六拍。

(4)复听。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星空畅想。

新人教版六上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词语的反义关系。

3、在识字、朗读的过程中,陶冶美好的情操,培养关爱他人的感情。

教学重点:会写8个字。

教学难点: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字。

课前准备:助人为乐的图片和词语卡片。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一年级学过的对子歌,揭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自由读文,圈生字。

2、找出文中藏有的对子。出示对子,指名读,齐读。

3、出示带音的生字,指名领读。交流识字方法。

出示课件例如:

“炭”(利用儿歌来记):青青一座山,伐木在林间,木材变成炭,温暖留人间。

“恨”认识(竖心旁)拓展怕忧悔惊情怜。

漠扩词沙漠、冷漠、漠不关心、冷漠无情。

贫--富对比。

索取--奉献对比分别造句进行理解。

5去掉音,指名读,开火车。

6巩固生字,出示词语,摘苹果,抢读。

三、生字回文,理解课文。

(1)指名读文,在朗读课文中巩固识字。

(2)让学生说说从本课中体会到什么,或者提出不懂的问题。对“冷漠、热忱、雪中送炭、饥寒、温饱”,美、丑分别举例子说一说等较难懂的词语,可适当做点解释。

(3)自由练习读文,举行抢答赛:利用反义词词义相反的特点,让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以抢答赛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快速反应能力。

(4)自由练习背诵。

四、总结。

通过课文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要善于帮助别人,人人献出一点爱,人间永远是春天。

[识字六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内容来源: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

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对象:一年级学生。

设计者:杨蕊/郑州市第九十二中学一年级语文教师。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基于识字写字:喜欢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学习独立识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

(2)基于阅读: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读词语、朗读课文让孩子产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愿望。有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的思想。

(3)基于口语交际: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2.教材分析。

《操场上》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识字课。本课有一幅表现操场上热闹的图,6个表示体育运动的词语和一首儿歌。图上画了小学生在操场上所玩的大部他体育活动,儿歌概括了操场上活动的情形。告诉学生体育锻炼可使身体更强壮,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

3.学情分析。

(1)基于识字写字:学生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生字,但识字方法较少;生字“跑、足”的笔顺需要指导。

(2)基于阅读: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通过读词语、朗读课文让孩子产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愿望。

(3)基于口语交际:能认真听别人讲话,需要培养了解讲话主要内容的能力。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的12个生字,正确书写7个生字,认识足字旁、提手旁和单人旁。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

评价任务:

1、通过展开小组讨论,交流识字经验,学会运用多种多样的方法识字。

2、通过“反复诵读、以读带讲”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体验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通过读词语、朗读课文让孩子产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愿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用时:5分钟)。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看课件,说说课间还可以开展哪些活动。

认读生字“操”、“场”认识提手旁(评价任务一)。

环节二。

二、自读词语和儿歌。(用时:10分钟)。

1.老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认真听,注意生字读音。

2.学生自读,提示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学生展示朗读课文。

(完成目标二)。

通过听范读、自读等方式能正确朗读课文。

(评价任务二)。

环节三。

识字写字。

(24分钟)。

活动一。

1.老师领读、学生领读12个生字。

2.同桌互读、开火车、展示朗读、男女生赛读12个生字。

3.做游戏读词语。

(完成目标一)。

通过指名读、小组赛读、同桌互读、开火车读、交流识字方法等方式正确认读12个生字。

(评价任务一)。

活动二。

1.说说每个字的结构,观察其在田字格中所占的位置。

2.教师范写,学生描红练习,教师巡视指导、相机指导。同桌交流评价。

3.对照田字格师评。

(完成目标一)。

通过观察、老师范写、练写、对照等方式正确书写“足字旁”的笔画。

比较“足字旁”和“足”的异同。

(评价任务一)。

环节四。

反复诵读。

(8分钟)。

1.指名读儿歌。

2.师生接读儿歌。

3.配乐朗读儿歌。

(完成目标二)。

通过指名读、师生接读、配乐朗读的方式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

(评价任务二)。

板书设计:。

7.操场上。

跑足。

教学反思:《操场上》是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第二册的一篇识字课。本课有一幅表现操场上热闹的图画,6个表示体育运动的词语和一首儿歌。新课程致力于构建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我以“自立、合作、探究”为原则,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全过程,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充分利用教材优势,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愉快地学习。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平时喜欢在操场上做什么体育活动,学生的积极性马上调动起来了,他们争着发言,都想告诉我他们喜欢在操场上做什么体育活动。这时我就让他们看看课件中图上的小朋友在操场上做什么。学生边说边学习了词语,这就把观察图画、认识事物、学习汉字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些形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中愉快地学习。

二。教学中创设自主学习的时间,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快乐识字。

1.合作识字,体验情操。合作识字就是指学习者在小组学习中、同伴相互学习中识字。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同座为学习小组,交流自学情况。这样既让学生学得快乐,记得轻松,又让学生体验到与伙伴合作的乐趣.

2、探究识字,培养能力。探究识字就是在识字过程中让学生自主识字,初步寻找汉字的规律,培养自主认字能力。在教学时我根据教材特点,让学生做做“打球、拔河、拍球”以及“跳高、跑步、踢足球”的动作,看看发现了什么特点,学生在实践中就发现“打、拔、拍”这些动作是跟手有关的,所以“打、拔、拍”用了提手旁,而“跳、跑”这些动作是跟脚有关的,所以用了足字旁。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既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识字效率,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3.比较观察,示范演示。写字是是低年级一项十分重要的'教学任务。虽然是电脑时代,但仍需要把字写得规范、端正、美观,这不仅是交流的需要,也是提高个人文化修养和民族素质的需要。因此,老师要十分重视写字指导,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和板书示范,把每个字一笔一画的起笔、止笔,一笔一画的占格、占位,每个字的间架结构,每个部件的高矮肥瘦,部件、笔画之间的穿插挪让等都交代得清清楚楚,边讲解边示范,然后让学生写字,课内保证了写字时间。这样每节课有3---5分钟时间写字,细水长流,一定能提高学生写字能力。

l在丰富的活动中,在有趣的游戏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下子高涨起来,课堂一下子热闹起来。整堂课,无需老师过多语言的引领,学生便踊跃地投入到学词、识字中来。表演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时,课堂气氛更是热闹非凡,学生争先恐后地到前边表演,看着他们的演技,我不禁感叹“动”起来的魅力真是不可小觑。更值得一提的是,开火车认读生字、词语时,真是前所未有的顺畅,一遍下来,全班无一人停顿,看来,课下做足功课,课上就会收获成功的喜悦。

《想别人没想到的》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语文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尤其需要师生默契的配合。教师对课文知识内容及思想内容入情入理,动人心弦的完整分析对开启学生心智的大门,既活泼又有秩序地进行课堂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课堂上师生保持融洽和谐的关系,除运用课文的情感力量拨动学生的心弦外,还要做到对学生真诚、关心、负责、谦让,采用激励机制,让学生敢思敢言,并在言的过程中充分肯定,多加鼓励,使学生时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样,课堂气氛融洽,师生关系就会水乳交融,课堂教学就会情趣盎然,事半功倍。

同仁们,也许你们会认为这些都是大道理、行话套话吧!但是,请你相信:只要用心体会、认真钻研、敢于探索,你在教学中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这次的教学评讲活动,我在上《想别人没想到的》这一课时,真正感受到了“感动学生,学生就会感动你”的快乐体验。

【浙江省宁波市江东区实验小学 李 妙】。

〖围绕专题组织单元,进一步加强教材的整合性〗。

以专题组织教材内容,体现整合,这一编写思想在教学实践中已得到了老师们的充分肯定。本册教材的整合性进一步得到加强,每一单元教材从导语到课文到语文园地,不仅围绕本单元的专题合理安排,而且加强了单元内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联系与整合。

在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间,用一段流畅的文字,很自然地由精读课文过渡到略读课文,并提示略读的方法与要求,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更好地发挥陶情冶趣和训练阅读的功能。如,学了精读课文《画杨桃》,在略读课文《想别人没想到的》前有这样一段话:“画杨桃告诉我们,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所不同。下面这篇课文又会告诉我们什么呢?读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这段话承上启下,既概括了前面精读课文所学的内容,同时也引出略读课文所学的内容和要求。

新课导入要精挑细选。

1、一只猴子每分钟掰玉米一个,在果园里,5只猴子5分钟掰玉米几个?

2、为什么青蛙可以跳得比树高?

4、三个人共撑着一把小伞在马路上走,却没有人淋湿,为什么?

这样的设计,一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迅速集中注意力。二来可以放松学生紧张的心情,另外还能帮助教师顺利地导出课题。希望很美好,但根据公开课上的情况,效果并没想象中好。

如在课前导入后教师问学生:“你是怎么知道脑筋急转弯的答案的?你是怎么思考的?”学生当时的回答肯定不是教师想要的。

究其原因,第一,学生对猜脑筋急转弯虽然很有兴趣,但猜脑筋急转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题目只有当他们看到过答案才会想到。第二、如果学生猜不出来,教师比较难引导。因为猜脑筋急转弯根本没什么方法。通过这种“想别人没有想到的”方法引导到本文课题《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似乎关联性不是特别强。与“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主题相关的故事有不少,如:《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聪明的韩愈》、《爱因斯坦救妈妈》等。

我还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个将领,给三个人各一张白纸,看谁在纸上画的兵士多,画多少就给他带多少兵士。结果,第一个人在上面画了许多人,第二个人画了许多人头,而第三个人画的是从城门伸出来的一面旗子,旗子上写着一个“帅”字。结果,第三个人就成了一军的统帅。如果用这样一个故事来做导入,或在课前让学生进行评析研究,学生肯定既有兴趣又能把三张画的内容研究得一清二楚。假如有了这样的铺垫,相信学生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上会很容易。对本文的三张画,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与前故事中的第一、第二幅画几乎相同,学生对小徒弟的画的理解是一个难点。

小徒弟以少代多又与前故事中的第三幅画蕴意相似,只要理解了小徒弟以少代多这个难点,学生对下面的一个环节表现肯定会很出色:请你以画师的口吻来评评三位徒弟的画。记得当时的课堂上学生们似乎对小徒弟的画的内涵还不是了解得很透彻,因而当起师傅就不是很像,当得不太顺。我想究其原因,就在于学生对于小徒弟的画的蕴意还未完全理解。

由此而感:课堂导入的选择也要精挑细选,既要考虑到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要让它为更好地理解课文服务。

语文基于标准教学设计

设计者:陈朝霞/郑州市航空港区龙王办事处赵郭李小学。

目标确定的依据。

1.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的年龄所制,对于战争与和平了解得并不多,战争的场面能从电影、电视中的镜头见到过一些,也可能从电视新闻中看到一些发生在遥远的国家中的战争。对于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感受不会很深刻,因此学习本组课文时,要从学生现有的经验出发,师生共同广泛地搜集资料,给学生比较广阔的视野,比较详实的资料,比较感兴趣的材料。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战争,了解战争中孩子的生活,了解战争给每个人带来的灾难,只有学生有了深刻的内心感受,才会痛恨战争,呼唤和平,也才能达到本组教材的教学主旨“了解战争,呼吁和平,为世界和平做点事情”。

目标。

1.读、写并积累本单元与战争相关的词句。

2.培养学生的关注新闻的意识。

3.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交际能力。

4.通过看图说话,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感悟力,激发他们痛恨战争,同情战争中的无辜着的情感,理解对和平得呼唤。

5.突出本组训练重点,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从字里行间了解了战争给孩子们带来的苦难,聆听了他们对和平的呼唤,现在就让我们再次读读那些词句,更深刻的感受一下吧!

二、学习“读读写写、读读记记”

1、学生自由读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2、小组学习:读词语,相互正音,交流词语的意思,交流读记词语的方法。

3、学生书写“读读写写”得词语。

4、师听写。

三、学习“我的发现”

1、学生自由读这些句子。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你发现了什么?

3、全班交流:你发现了什么?这两组句子中带点得部分表达了怎样不同的情感?

4、从课内外阅读材料中找一找类似的句子,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5、教师小节。

四、学习“日积月累”

1、自由读“日积月累”中的成语。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读成语,集体正音。

3、再读成语,边读边思考这些词语的意思,并在小组里讲讲这个成语的故事。

4、总结:流传千古的词语中,能看到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能让我们多日积月累些成语,把这里的成语背下来。

第二、三课时。

一、触景生情。

1、搜集残酷战争相片。

二、真情表达。

1、下面,我们就围绕这张相片,展开想象,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

2、指导观察和表达。

a、整体感知图中的景和人,说一说,图上讲的是什么?

c、完整表达,教师鼓励学生调动以学的知识或课外资料帮助表达,力求说清楚、说完整、说具体。

d、在说得基础上,帮助学生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

三、课外延伸。

搜集更多的有关战争给人类造成的事实和英雄人物的事迹,并讲给你的朋友听。

第四课时。

一、提问导入。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现实社会里,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新闻的存在,你们平时都用什么方式来了解新闻的?作为“地球村”的村民,我们应该关注国门外发生的事情。让我们召开一次新闻发布会。

二、召开新闻发布会。

1、主持人宣布相关要求。

2、“时事”、“教育”、“日常生活”三个版块代表分别发言,每人发言后有一分钟的提问时间。

3、评价他们的发言,教师参与交流、指导。

4、总结他们的优缺点再次准备。

5、新闻发言人发言。

6、选出“最佳新闻发言人”“最佳新闻”“头条新闻”等。

7、主持人宣布新闻发布会结束。

三、师生总结。

1、通过今天的发布会,你有一些什么样的收获?

2、同学们,作为新世纪的建设者,我们从小就要学会关心国内外大事,同时,我们还要通过各种渠道锻炼自己的口才,增加自己的胆识,像这样的发布会我们以后还会经常进行,希望更多的人能通过这种活动锻炼自己,提高自己。

语文基于标准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领悟并在习作中运用“比照”的写法。

2、背诵积累对联,提高记忆力,感受颐和园、大明湖等美景。

3、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习重点:背诵积累对联,提高记忆力,感受颐和园、大明湖等美景。学习难点:

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评价方案:

通过点名说,以及小组的交流回报来检测目标达成度85%。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课件。

1自学“我的发现”,思考这种写法叫什么?有什么好处?学生准备:

1、“我的发现”,这种写法叫什么?有什么好处?

2、背诵“日积月累”的四副对联。

3、我搜集的有关我国“世界遗产”的资料有:

【我的疑问】预习中,我遇到的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预设:

【学始于疑】——我思考、我收获。

1、“我的发现”:这种写法叫什么?有什么好处?

2、“日积月累”:体会这些对联的描绘的美景。

【质疑探究】——质疑解疑、合作探究。

1、“我的发现”:这种写法叫什么?有什么好处?

(1)从小林的发现中,我知道这些句子的后半部分,都拿我们熟知的事物来()。

(2)从小林的发现中,我知道这样写的好处是(),使读者很容易想象出所描写事物的特征。

奇文共欣赏,人在水天一色之中(滕王阁对联)高阁逼云霄举头红日近。

远山收入画回首白云低(黄山玉屏楼)万山拜其下。

孤云卧此中(黄山文殊院)。

(1)这次资料搜集的范围是有关我国()的资料,可以是()、()、(),也可以是()、()。

(3)在搜集中遇到什么了什么困难?你是怎样克服的?

(4)资料展示:展示搜集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简要说说搜集的过程。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作业设计:

1、用比照的方法来写一处景物。(如学校篮球场)。

2、搜集描写名胜古迹的对联两副。

3、进一步搜集整理相关资料。板书设计:

我的发现。

用熟知的事物来作比较,可以使句子更具体形象。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以“保护文物”为题,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文物保护意识。学习重点、难点:

以“保护文物”为题,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文物保护意识。

评价方案:

提出具体要求,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课前准备:

相关图片【预习自测】。

认真阅读课本96页“口语交际:保护文物”内容,思考:

1、读了那则报道,我的感受是:

2、保护长城,我的建议是:

3、我还搜集到其他文物古迹被破坏的情况:

1、保护长城,我们小组的建议有哪些?

2、我们小组还搜集到哪些其他文物古迹被破坏的情况?:

3、保护文物,我们小组准备怎么做?

先各小组讨论交流以上三个问题,组长主持,副组长记录,人人参与,推荐上台展示人选。然后全班展示:每个问题确定三个小组上台展示,其余小组作点评。别人在展示时,全体同学,认真倾听,准备点评,或作补充。

作业设计:

1、分类整理我们班保护文物的建议和做法。

2、将有关文物被破坏的情况与家长交流,听听他们的看法,看看还有哪些好的建议和做法。

板书设计:

保护文物。

交流文物古迹被破坏的情况制定保护文物古迹的措施。

课后反思:

第三、四课时。

学习目标:

学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提高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学习重点、难点:

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评价方案:

【预习自测】认真自学课本97页“习作”,思考:

1、这次习作的内容是:写介绍“世界遗产”的()。

2、导游词可讲景点风光,还可以讲与景点有关的()、(),还要提示参观浏览的()。

3、我准备介绍的“世界遗产”是(),重点介绍的内容是()。

教学预设:探究案【范文学习】《故宫》导游词。

亲爱的游客们:(称呼)。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向导,我姓张名静宜,叫我张导好了。现在我将带领你们游览故宫,欣赏我国的文化遗产。(问候、自我介绍、交待浏览地点)。

故宫为我国明清二朝的皇宫,也是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所以我们在游览时应当不乱扔垃圾、不触摸物品,这样才能欣赏到有着历史气息的故宫。(提醒游人游览时应注意的地方)。

进了太和殿的大门,展现在大家面前的便是一座座雄伟的宫殿。正前面那座最大的木。

构建宇,很是引人注目,那就是太和殿。它是皇权的象征,每当有重大活动是,皇帝都在此举行。后面的一排金碧辉煌的尬宫殿,分别是中和殿、保和殿。(按照游览顺序介绍)。

游完了辉煌的太和殿,再向北走,我们能感觉到这儿的生活气息很浓。这里的一切起居用品在当时都是堪称一流的,后宫里的户外养心之处是御花园。它格局、布局紧凑,古色古香,花草树木点缀其间。亭台楼阁相依相承。是个清心雅致、赏心悦目的好地方。大家跟着我走,故宫东边这座角楼和其它三座角楼遥相呼应。它们的造型奇特、精美绝伦,与周围环境构成一幅完美的图画。

这气魄雄伟的工程凝结了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呀!其实故宫是在1987年12月申遗成功,从此以后便成为文化遗产的旅游胜地。

这次旅途到此结束,祝大家愉快!谢谢!(告别语)【合作探究】。

1、从上面的范文,你发现如何写导游词?

1、自主完成习作。

2、根据自己写的导游词演一演小导游。

3、展示优秀的导游词。板书设计:

写导游词。

你想介绍哪一处“中国的世界遗产”?

重点介绍什么?最有特色的内容是什么?

课后反思:

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1、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深化实施素质教育,扎实开展教学研究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2、加强校本研训途径和方法的研究,加强集体教研活动,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3、搭建合作共享互动展示的平台,优化教学过程,减少无效和低效的教学活动,实行精细化教学,向40分钟要质量。

评比分三个内容开展。

(1)选择上课内容,设计教案。教学目标应体现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学设计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

(2)备课组、年级组内开展集体备课活动,交流探讨对教材的理解、教学设计的方法和教学策略的指导思想,对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设想及做法。

(1)试教修改,使教学设计更加完善。

(2)在本班进行公开教学。课堂教学要重视目标意识,目标达成度要高;凸显教学的重点,对教学难点的突破方法合理,效果明显;课堂训练精而有效,提高40分钟的效率。评选小组、学校教师一起听课。

3、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价评:上交一份教学评价。(第15、16周)。

(1)开展一次“怎样的课才是一节好课”专题式学习讨论活动。

一年级、预初、初一语数英教师。

组长:车先林。

组员:李勇、夏茂进、龚根弟、郭伟峰、朱成兵、赵艳。

评选产生“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评价”优胜奖和鼓励奖(各50%)。分部对获奖教师颁发获奖证书并通报四中、四小、二小表彰。

标准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起始阶段,是搞好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作为一名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其一生的学习反思都可以说是在为教学做准备。针对具体的教学,更是需要进行富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准备。教学准备就是掌握“内外之道”,即先学好、后教好。教师先要通过持续和充分的学习来提升自己,苦练内功,从而消化吸收教学内容,然后才有可能自如地运用一定的形式和方法,去展开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制定教学方案,并走向教学实践。

建议课堂流程设计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完成:

学习目标是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习活动的核心。围绕三维目标设计。

教学方法是组织运用教学资源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手段、策略。

教学目标不会自动实现,而是需要好的教学方法去达成。能否根据课程性质、教学内容特点以及教师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适当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高效课堂里的教学方法通常有案例教学法、活动体验法、讨论法、讲授法等。

在教学策略上例如:先设预习课,后上展示课,先独学、对学、群学再进行教学互动,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等等。

一、二、三、四„„”不是随意划分的,而是按照教学内容的内在理路逻辑地展开的。实际上,教学过程是教学内容的问题凭借教师的引导在学生思想中展开的过程。

教学过程要和课堂实录区分开来,只需将所教内容按逻辑划分好步骤或板块,然后分别说明每个步骤或板块通过这种形式进行教学的原因或达到的目的即可。

五、作业与活动设计。

作业与活动,都是由学生来完成的,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必要途径。高效课堂模式下,作业与活动一般安排在课堂,学生必须动脑、动手、用心,教师更要首先用心设计。

六、教学反思。

另外还可以包括教师小结等内容。

标准教学设计

分析《课程标准》对相关教学内容的要求。

(二)教材分析。

分析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每本教材和每个模块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学生分析。

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2.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

3.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

2.教学重点与难点。

(五)教学策略。

介绍进行课堂教学所要采取的方法与技巧。

(六)教学用具。

1.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准备;2.教学用具的设计与准备。

二、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部分。

设计出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准备和探究的问题及方案要求。

(二)新课导入部分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引语及导入方案,要着力于起到“凝神、起兴、点题”的作用。

(三)师生互动部分。

1.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结构(包括板书)。2.写出每个教学步骤(含设计目的和意图)在教学结构设计中要注意体现下列6个原则: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3.设计出以任务型教学指导下的师生互动方式。4.争取准备两、三种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教学安排。

5.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处理,发掘出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及育人作用。6.课堂教学要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学生的分组活动。

(四)课堂。

总结。

部分。

1.设计出针对教材知识内容的系统的回忆巩固问题及方案。2.设计出发散、扩展、升华学生思维的问题及复习巩固方案。

(五)课后作业部分。

三、

课后系统部分——教学反思要求:

1.评价出你的每节课的教学设计的实施结果。

2.对你的每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及时的修改、补充、完善。3.写出你的教学感想、心得、体会。

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认识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象。

2、理解、学习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3、探究文学作品风格与作家个人遭遇之间的关系。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词、短语或语句来描绘你印象中的泰山呢?(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二)朗读诗歌。

1、老师范读《望岳》。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3、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三)了解诗的内容。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四)再次朗诵,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

出示问题,小组研讨: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研讨后,师生共同赏析:

“岱宗”两句:“远望”(补充背景常识:此句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200公里。)。

问(1):“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朗,也更强烈。)。

问(2):此句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诗人是如何写的?对你有何启发?(没有抽象地说,而是别出心裁的写出自己的体会,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的高。

“造化”两句:“近望”问:能否通过对这两句品度,各用一个字分别概括诗人眼中泰山的特点?(“神”或“秀”,“高”。这两句诗突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荡胸”两句:“细望”问:展开合理的联系和想象,用你的语言再现当时的画面。

“会当”两句:由“望岳”想到了将来的“登岳”。

(五)进一步感悟作者情感。

1、问: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败后消极颓废情绪吗?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你还能联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诗句?(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再次齐读诗歌,读出感情来。

(六)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问: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谈谈这首诗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指出来并说明理由。

(示例:1、炼字。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的有情有义。割——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割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2、哲理美。3、虚实相生......)。

(七)背诵古诗。(齐背)。

【知识扩展】。

望岳扩写作文。

天空布满了乌云,天气显得要与冰霜相媲美,并向人们头上肆意地甩着灰色的大雨点。

泰山威武的身躯在他步步登上开阔地时展现。他坐在一块大石头上,随他同行的朋友朋友也坐在他的身边。“好一座威武雄壮的泰山哟!”他的眼眸中略显光芒。“那是那是,这可是五岳中的东岳泰山呢!”他再次定睛于泰山之景。高大的泰山如同是有千万根柱子将它支持住,使它高耸入云。云雾在它周围环绕,将泰山的顶端渲染的扑朔迷离,愈发让人觉得泰山绝顶飘渺不定,令人不可捉摸。

他闭上了眼睛,享受着徐徐的风吹拂在脸上所带来的清凉,舒适。年轻的他有着一颗热血的心。他想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写下辉煌的一笔,他渴望能造福于百姓,他渴望建功立业,在他看来,这一切会是不久的现实。

他张开了眼睛,太阳正好出来,照在泰山上。高高的泰山挡住了光线。只有南面沐浴在阳光下,北面照射不到光线。何等高的高山啊!何等美的美景啊!

他不禁激动起来,从包中拿出纸笔,提笔写下《望岳》。随后,他大声喊道:“我今后不仅要远望与你,我还要从你的绝峰上俯视大地,俯视一切的一切。我渴望着与你再次见面,渴望攀上人生绝顶,实现我的目标。这是我的使命!”

大道上,行人中穿梭着两个人,其中一人眼放豪光,眉宇间透露出几丝不俗的气势。他大笑了几声,又踏上了他的征途。

标准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备课的主要工作和备课成果的物化经历。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它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题的学问,它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教学设计主要解决的问题:“我要去哪儿?”——教学目标;“我如何去那里?”——教学内容分析与组织、学情分析、教学策略与方法的选择、教学用具和媒体的确定;“我怎么判断我已到达了那里”——教学评价。

1.系统性原则。

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由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评估等子系统所组成,各子系统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诸子系统中,各子系统的功能并不等价,其中教学目标起指导其他子系统的作用。同时,教学设计应立足于整体,每个子系统应协调于整个教学系统中,做到整体与部分辩证地统一,系统的分析与系统的综合有机地结合,最终达到教学系统的整体优化。

2.程序性原则。

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诸子系统的排列组合具有程序性特点,即诸子系统有序地成等级结构排列,且前一子系统制约、影响着后一子系统,而后一子系统依存并制约着前一子系统。根据教学设计的程序性特点,教学设计中应体现出其程序的规定性及联系性,确保教学设计的科学性。

3.可行性原则。

教学设计要成为现实,必须具备两个可行性条件。一是符合主客观条件。主观条件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已有知识基础和师资水平;客观条件应考虑教学设备、地区差异等因素。二是具有操作性。教学设计应能指导具体的实践。

4.反馈性原则。

教学成效考评只能以教学过程前后的变化以及对学生作业的科学测量为依据。测评教学效果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反馈信息,以修正、完善原有的教学设计。

二、教学设计各要素及要求1.教学目标。

(1)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学生情况、自身特点等,提出明确的“三维”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的表述应具体、准确、精炼,可操作、易落实和可检测性。

(3)教学目标的表述有四个基本的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水平。

2.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内容概述及教材处理。

(2)教学内容的功能与价值,即教育价值、知识序列和核心知识。

3.学情分析。

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学生的能力与素养、认知基础与经验、学习方法与习惯、学生的态度与风格、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倾向、学生潜在状态和学生个体差异等情况。

4.教学策略与方法(1)要依据教学的具体目标与任务、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本身素质、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制定或选择具体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

(2)教学策略与方法的运用,要树立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要树立整体的教学观点、要坚持以学生的主动自主学习为主、寻求教学策略的多样化整合和变通运用。

5.教学用具。

填写使学生能直观、形象地理解教学内容所使用的各类器具、药品及教师授课时使用的用具。

6.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是指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及由内容所反映的思想方法,也可以称之为学科教学的核心知识。一般来说,教材中最基本、这一关键的概念、理论和方法是教学的重点。

(2)教学难点是指大部分学生难以理解掌握、运用的知识,复杂的技能和生疏的技巧等不易理解或掌握起来有困难的部分。一般来说,教材中抽象的、复杂的、容易混淆或容易发生误解的知识是教学难点。(3)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不仅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还要考虑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7.学生课前准备。

包括物质准备、精神准备、收集资料准备和心理准备,还包括预习的内容和思考的问题等其他准备。

8.教学媒体选择。

为了保证媒体的运用效果,选择、运用应注意媒体使用的必要性、目的性、启发性、结构性和教学最优化性,而且演示与讲解要相结合。

(1)媒体类型包括印刷材料、图表、实物、标本、模型、投影、录音、录像、课件、网络、实验等。

(2)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提供事实,建立经验;创设情境,引发动机;举例验证,建立概念;提供示范,正确操作;呈现过程,形成表象;演绎原理,启发思维;设难置疑,引起思辨;展示事例,开阔视野;欣赏审美,陶冶情操;突出、强化教学重点;突破、化解教学难点;归纳总结,复习巩固等。

(3)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设疑—播放—讲解;设疑—播放—讨论;讲解—播放—概括;讲解—播放—举例;播放—提问—讲解;播放—讨论—总结;边播放、边讲解等。

教学过程是教学活动的启动、发展、变化和结束在时间上连续展开的程序结构。教学过程不仅是认识过程,也是心理活动过程、社会化过程。

(1)要遵循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尊重学生权益,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2)要构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积极实施问题-探究、情境-陶冶、目标-导控等教学模式,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3)通过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多种方式,有效实施教学。

(4)教学过程要认真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材为主源、问题为主轴、训练为主线”的“五主”原则。

(5)有效地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创设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6)教学中要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各环节时间分配要科学合理。

(7)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积极构建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引发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8)要优化教学手段。要尽量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

10.教学流程。

(1)课堂教学流程是指课堂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与联系的形式。课堂教学流程中各要素的空间关系则主要是指教学内容的层次关系、课堂教学的逻辑关系等。

(2)教学流程图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是表示整个教学过程的具体步骤的图表,包含教学进程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资源和媒体运用等,都将在教学流程图中得到体现。

(3)教学流程图包括开头、过程、内容和结尾。

11.作业练习(1)作业练习设计要具有针对性、典型性、整体性、实用性、层次性、拓展性和多样性等原则。

(2)作业练习内容要有目的性,要紧扣教材内容,体现教学目标,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减轻学生负担(题量适当)。

(3)作业练习要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包括能针对所提供的情境提出探究意义的问题或者猜想,针对情景的项目任务设计,对一定信息做出合理解释等。要设计开放性作业、实践体验性作业和合作学习式作业等。

(4)作业练习形式要多样化,包括笔纸作业、口语交际作业、综合实践作业、实验操作作业、小组合作作业、个性化作业、表现性作业等。作业的设计要做到有计划、有针对性、要使学生练得精、练得巧、连到点子上,要通过“变式”联系,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以点带面,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5)作业练习应该考虑学生基础与发展的客观差异,设计作业应体现层次性,为不同学生提供水平的作业,支持学生在不同层面上巩固知识。

12.板书设计(1)板书要为教学服务。

(2)板书要符合科学性、规范性、目的性和艺术性原则。

(3)板书要展示课堂教学中的精髓内容、重点突出、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成为教学内容的思路和流程图。

(4)板书要精心设计。板书直观形象、简明扼要、趣味横生、条理分明、流程严谨和具有启发性。

(5)板书要力求字迹工整、书写美观、布局合理、层次清楚、详备得当、突出重点、图文并茂、设计独到、灵活多样。

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数学课程标准(**年版)》有关本课的目标要求是: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数学课程标准(**年版)》有关本课的内容要求是: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正方体,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这就要求掌握特征、解决问题都应在“探索”的基础上进行,探索结果的呈现需要学生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2、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上,第一次学习立体几何图形的有关知识。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平面图形,并且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将为进一步认识其它立体图形和学习有关计算打好基础,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至关重要的一课。所以我把本课的重点定位在,正确地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3、学情分析:

在低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简单的几何体有了感性的认识,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的形状,也进行过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组成的物体的学习,这些都是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基础。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已能从生活中找到大量的形状为长方体、正方体的素材,并能通过这些素材发现长、正方体的一些基本特征。学生已经具有一些数学学习的方法,能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去发现、探究新的知识,具有一定的认识水平。

学习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猜想、操作、想象、推理、探索等数学活动,主动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关于面、棱、顶点的特征,理解长方体长、宽、高的含义。

2、通过操作比较,自主探索并发现长方体顶点、棱、面之间的关系,理解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3、学生在亲自动手操作过程中,建立起空间观念,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评价任务:

1、学生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学具,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正方体和长方体由那些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名称是什么以及有数量是多少,并做相应的记录(完成目标1)。

2、利用拼成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框架和学具,小组之间相互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各有什么特征,并将讨论结果填到记录单上(完成目标2、3)。

3、小组展示长方体与正方体对比表格纸,反馈交流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相同点和不同点(完成目标2)。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认识其长、宽、高。

难点: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具各一个。

学生:长方体和正方体学具各一个、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框架的塑料棒若干,任务单一份。

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以学生为本,按照学生的学来设计和组织教师的教。摈弃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实行启发式、精讲多练、理论与实践密切联系、穿插交融而互动的教学模式。

2、基本结构。

结构清晰,重点突出。

(1)课程基本描述(课程名称、英文名称、学时、授课对象、开课单位等);(2)教学目标;(3)授课对象分析;(4)教材的选择与分析;(5)课程讲授(知识点与学时分配、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设计);(6)作业设计(课程论文设计、大作业设计、实验设计);(7)考试方法设计(考题设计、记载办法及正态分布设计)。

3、教学目标。

满足教学大纲的要求,适合学生的能力与个别差异。

教学目标是指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学到了什么,是知识与技能,还是态度与观念。教师可以用行为目标、学习目标或作业目标等术语,用精确的行为动词来描述教学目标。教师在阐述教学目标时主要应参考学习结果的外显行为。

4、学生分析。

分析学生的初始能力,了解学习者的特征。

对学生的分析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及其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为了下阶段教学决策提供依据。一般包括对学生的认知成熟度、性别、动机水平、焦虑水平和学习风格等方面的分析。

5、教材分析。

教材的选择具有针对性,适合授课对象。

选择适当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分析教材及参考书的特点。

6、教学手段。

分析有哪些教学媒体可以使用以及每种教学媒体的教学特性是什么。良好的教学设计应是对现有多种媒体条件进行最优良整合,发挥其最大的应用价值,包括传统媒体、多媒体等。

7、作业设计。

教学模式研究型,将学习与研究融入教学过程。

所谓“研究型”教学模式,就是强调学习与研究的结合,建立一种基于研究探索的学习模式。教师应以“学习和研究相结合”为指导思想,设计研究型、设计型作业,设计大作业、课程论文、课程设计,设计实验。

8、考试设计。

实行累加式、重能力、求创新的考试方法。

累加式,即一门课程的成绩由多个环节的成绩累加而成,例如平时作业,课堂讨论、课程论文(设计)、大作业、实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环节的成绩各占一定比例。重能力求创新是指要考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9、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选择适当,运用灵活。

教学策略意指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活动的程序、方法、形式和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1)教学传递策略,是指教学信息以什么样的媒体形式、按照什么样的顺序传递给学生的。教学顺序的安排要符合从整体到部分、由一般到个别、从已知到未知的规律,同时要充分注意学习内容之间的横向联系。(2)教学组织策略。基本上有三种教学组织形式,集体授课、个别化学习和小组学习,各有其使用条件和适用的对象,在实际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要综合考虑、组合使用。(3)教学管理策略,主要包括教学进度管理、教学资源管理和教学活动的控制管理。

10、设计效果。

教学设计多次应用于教学活动,不断完善,教学效果良好。

教学设计只有应用于教学,才能够检验其合理性,并通过真实教学效果的反馈来进一步调整、完善下一循环的教学设计。原则上,参加教学设计评比的课程,不应少于三个教学循环。教学效果是检验教学设计成功与否的重要参考,可以学生评教、专家评教和院系评价三个方面综合评定。

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本学年,“零起点教学”成了一个热门话题。所谓“零起点教学”,就是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新一轮课改,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用课程标准来替代原来的教学大纲,要求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来实施教学。但现实并不乐观。虽然新课改已经推进了十二年,很多教师也在不断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变革,研究性学习、小组活动……等学习方式逐渐被师生们所接受,可多数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研究并不深入,不少教师手边根本就没有自己学科的课程标准,“跟着感觉走”的教学依然非常普遍。

教学不基于课程标准,就像火车不在既定的轨道上行驶一样,不仅会迷失方向,而且容易拔高教学要求,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今天课堂教学中的很多问题与此是有很大关系的。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一个核心的要求,是要依据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以及学科教育的规律来实施教学,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是落实这一要求的具体体现。

课程标准是对学生预期学习结果的规定。它有如下特点:

第一,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学习内容、知识点的具体规定。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恰当的学习内容来开展学习活动。全国有不同版本的教材,为这种选择提供了可能。

第二,课程标准对学习结果所做出的规定,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教师在保证基本要求有效落实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机会。

第三,课程标准没有规定具体的学习内容和教学顺序,它既赋予了教师更大的教学自主权,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教师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执行者,而应该和学生一样作为主体参与教育过程,课程的生成性成为可能。

之前的教学大纲,“刚性”的要求很鲜明,规定了学科教学的具体内容、顺序及其要求。教师必须按照大纲规定的内容、顺序和课时进行教学,不能越雷池一步。换句话说,它在一定程度上不仅限制了教师教什么,而且还限制了教师怎么教。

教学大纲的“刚性”要求,对教师的影响是很大的。在制定学期教学计划时,教师考虑较多的是“何时能完成教学内容”,而关于“如何完成教学内容”以及“完成的效果如何”却少有考虑;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许多教师更关注的是教科书中的教学内容,更多的是依据教科书的内容安排教学,至于为何选择这些内容、如此安排教学顺序的原因,教师却缺少深入的思考;教师习惯于“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比较关注教科书的内容细节以及教学时间的安排,较少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正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课程标准被隆重推出。

课程标准没有指出具体的教学内容要点,也没有要求教学顺序,更没有给出具体的教学方法,有的只是教学建议。因此,基于标准的教学,一定不是一种标准化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

从教学的角度看,实施任何一项新的课程计划或者政策通常包括三个要素:使用新的教学材料,使用新的教学方法,改变教学的理念。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基于标准的教学也是如此,推出了新的课程标准以及与之配套的教材,推行综合实践活动、小组活动等多样化的教与学的方式,更为重要的是,教学的理念也随之发生变化。

要求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来确定学习的内容,明白学生做到什么程度才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水平,知道为此需要运用的教学策略、需要建立的评价机制,等等。在教学实践中,让教师来适应新的教材、运用新的教学方式都是比较容易的,但转变教学理念往往很困难。但教师的教学理念不发生改变,很难保证新课程的有效落地。新一轮课改十多年的现实,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最关心的是学科中一个个具体的知识和技能,希望学生能够记住它,并在需要的时候能够用它来解决问题。但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最需要教师清楚的是学生达到标准时的具体表现,以及可以通过怎样的途径来评价学生是否达到了标准要求的水平。为此,课堂教学的设计需要有新的模式,逆向设计,就是其中被大家所认可的一种模式。

逆向设计是一种面向目标、又确保目标得以实现的设计。该模式主张在教学设计中首先明确学习目标,然后确定针对目标的评价方式,最后再来规划学习经验和教学。其核心的步骤如下:

开展逆向设计的第一步,就是要思考学习目标是什么?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应该知道什么?应该理解什么或者能够做什么?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应该是怎样的?换句话说,要能够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比较清晰地明确教学的三维目标。

即教师要在设计教学流程之前,先设计学生的学习评价,以便知道学生通过学习是否达到了学习目标的要求,能够通过具体的实证资料来说明学生已经实现了预期的学习结果。教学的三维目标,都应该是可以观察和测量的,都可以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及课堂或者课后的作业来进行验证。因此,测量工具的编制很重要。

传统的教学不会在教学流程设计之前就关注评价,也不关注课堂上的即时评价,通常是教完了一个单元之后才做一次检测,以此来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结果。这很不利于课堂教学的落实,也很难起到通过评价改进教学的作用。

目标明确了,评价的方式也清楚了,教师的教学设计针对性就会更强,就会兼顾目标和评价这两头,通过恰当的教学组织,来让学习达到预期的效果。

之所以强调教学观念的转变,从基于课程标准的逆向教学设计模式中就可以明白。观念决定行为,没有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观念,就不可能有逆向教学设计这样的行为。

要实现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需要在课程标准的研读和评价工具的研制上下功夫。

如前所述,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要求通常是一个学段结束的时候学生应该达到的学习水平,需要教师通过一节节的教学逐渐加以落实。这其实给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能将课程标准的要求细化为每一节课具体的学习目标。

为了帮助教师做到这一点,安斯沃斯从技术层面提出了解析课程标准的方法:

1)确定与教学相符合的某一具体内容标准;

2)列出内容标准中的概念和技能,创建知识技能结构图;

3)分析主要知识技能,确定学生学习的核心要点;

4)用学生能明白的语言,表述实质性的学习问题;

5)依据概念和技能,设计表现性的学习任务;

6)确保标准中的知识技能要求能反映在表现性学习任务中;

7)创建与表现性学习任务相符合的教学纲要;

8)设计学习结果的评分标准或评价量表。

美国评价专家斯蒂金斯认为,任何课堂教学的质量最终都取决于该课堂所运用的评价的质量,如果评价能够在课堂层面得到良好的运行,那么学习将会得到极大的改善。“为了确保学生最终实现学习目标,教师在教学前就应该清楚学生达成学习目标后的表现是怎样的。”评价不仅仅是对教学、对学习的判断,更是促进教学和学习的工具。

学习评价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是一般性的了解。比如口头提问,直接谈话等等;二是日常性的考查或者考试,比如随堂小测试、课后测验、单元测验、期中或者期末的考试等等;三是开放性的提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对一些事件进行分析和判断等;四是实践性作业,比如实验、小制作、课题研究等等。选择什么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最基本的一条原则就是看它能否直接评价学习目标中反映的学习结果。

上述的各种评价方法,换一个角度来看,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客观性的评价,一类是表现性的评价。客观性的评价大家非常熟悉,不用多说。表现性的评价有四个基本的特征,分别是建构性、标准性、过程性和真实性,是对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给予的评价。一个最为典型的事例就是跳水比赛,针对这样一项运动(真实性),我们要观赏从起跳到落水的全过程(过程性),为此要制定评价的规则(标准性),明确达到某种程度的运动员,可以得到多少分,并根据该运动员在空中重现标准动作的情况(建构性)来加以评判。

教学活动设计的一种关键的策略是“围绕问题”进行的,明确的中心问题可以减少教学活动设计的随意性,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中心问题通常与这节课的核心知识有关。由此出发可以抓住一节课的核心概念和关键技能,也能够很方便地构建起教学活动的内在框架。

如何确定中心问题?仍然可以从三维目标的角度来思考。有的教学内容,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在学科的'知识体系、知识结构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它本身就是中心;有的知识虽然在学科中的位置不重要,但这一知识呈现的过程中人们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很有借鉴意义,那么其中的过程和方法就成为中心;还有的知识,从学科内容组成的角度看并不重要,也少有方法论的意义,但在给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浸润方面有很重要的价值,那么它就会成为该领域的中心。

中心问题有两个方面的功能:它可以成为教学活动的支撑点,引导教学活动的开展,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它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