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教学现状及对策思考(优质22篇)

时间:2023-11-20 18:09:11 作者:GZ才子 农村小学教学现状及对策思考(优质22篇)

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优秀作文可以传递作者的情感与思想,我们需要学会用文字表达内心的世界。以下是一些优秀作文的摘录,它们以不同的主题和形式展现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初探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及对策思考

误区一:为求写作速成的“背诵模式”

身处农村的小学生从小活动范围有限,学生视野不开阔,对外面世界的了解并不像城市孩子,而农村的小学教师还有一大批是从前的社请教师转正过来的,他们其中好多都没有受过严格的师范教育,虽说已具备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在新一论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学方法依然显出无法适应的迹象,比如,为了让孩子能在考试之中得一个比较好的成绩,不昔花大量时间让学生们背诵《同步作文》《作文大全》等里的范文,致使形成比较别扭的习作,比如:

妈妈,我想对您说:为什么别人都有星期天,我却没有,每当我熬下星期五已经累得不行了,可您却给了我最大的压力,星期六不让我玩,就让我做作业,可是作业做的时间长了,也会让我厌烦。

……。

有一次,学校组织春游,你却不让我去,后来我给我的几个朋友说了,是他们说服了你,你才让我去春游。

在路上我们蹦蹦跳跳的走着,我们玩了一会儿,就又到其他地方去,可您就是不让我去。

我就觉得很后悔,人家来了,说那儿的山多美水多美,当时我却为什么不能去,在回家的路上我们搭了个公共汽车,我突然间看见了一片白菜,我高呼起来,好大的白菜呀!有的同学听见了哈哈大笑起来,骂我傻瓜,人家说那是花菜,顿时我脸通红,像布不一样。

――习作《我真想有一个星期八》。

这篇作文题目与其为《我真想有一个星期八》,还不如命为《妈妈,我想对您说》更为恰当。文不对题,却强拉硬拽,很显然在进入考场前小作者已经准备了一篇作文。这样的作文教学存在的弊端在于:(1)在没有教会学生如何对待优秀范文的情况前,这种教法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时间结构,徒增学生的学习负担。(2)破坏了正确认识作文乃至正确学习语文的观念,使语文的学习变得枯燥而没有生气。(3)虽然说我们可以在范文当中积累好词好句,但若教师对这篇范文的构思不加以引导,学生在考试作文中将生硬组织,甚至笑话百出。(4)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这种做法严重的影响了作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导向,在这类习作中,作者之所写乃他人的感情,自我已不复存在。

误区二:考试作文之中的片面字数要求。

我们翻开一篇失败的考场作文,往往看到的是字迹密密麻麻,写了几页,细读之下不知所云,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有些段落东拼西凑,无法衔接,互无关联。细想之下,很是不解:既然所写内容与题目要求无关,学生为何还要写这些内容?既然所写段落互无关联,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脑筋东拼西凑?在一次家长座谈会上,一位家长说起孩子的语文试卷时道:“我们家孩子的作文一个字也没写,难怪语文只考了40分,考试作文阅卷老师只看开头和结尾,中间写的越多分数就越高……。”后来才知道,持这种观点的人并不限于某些家长,我们很多一线教师和学生都抱着这种态度对待考场作文,这也就不难解释前面提到的一些考场作文的情况了。作文教学陷入“篇幅”误区,忽视学生思维的培养,考场作文真正变成了劳而无功的体力活。

误区三:一步欲登天,方知作文难。

很多一线教师都感叹作文难教,特别是在农村小学,老师们常说:有些学生你不管怎么样想办法,他就是写不出一篇完整的作文来。殊不知,“写一篇完整的作文”本身就是对小学生作文的错误要求,的确,一个三年级学生有时连一件完整的事情都难以用话语说清楚,更何况让他述于笔端。在作文教学中,教师片面要求学生多写,忽视了教学的循序渐进原则,导致学生越写越不爱写,因为后一篇作文是建立在前一篇在作文的失败心态上来写的,没有成功感的写作,成了学生心头的一种障碍。

误区四:浮泛的写作辅导课。

在好多偏远的农村小学,写作辅导课往往流于形式。在一堂写作辅导课上,老师读一篇上次作文中的优秀范文,接着另外布置一篇作文,再读一篇刚刚布置的要求下的范文,然后就让学生开始作文。这样的作文辅导课,只是流于形式的范文阅读课,教师没有站在作者的角度谈一谈范文是如何构思的,小作者细腻的心理就体现在作文当中,但参与这堂课的学生却浑然不知,我们可以从这篇范文中引发那些思考,还可以在那些角度再行文拓展,范文中有没有不足之处等等,在这趟习作辅导课全没有体现。

误区五:写作材料的“生米”现象。

“春天的时候,白杨树的叶子好绿好绿,那棵大白杨树在我爷爷家门前,叶子大大的。

夏天的时候,大白杨树的叶子是绿绿的,看起来好美好漂亮,过了些日子,白杨树的叶子依然是绿绿的,而且越来越多。

……。

白杨树就像北方的农民,我爱白杨树!”

――习作《家乡的白杨树》。

关于写作材料的重要性问题,很多人都会想到这一句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材料,写作就是一句空话,上面的这篇习作是典型的没有材料可写、小作者平时积累不多且观察不够仔细的一类,小作者一次又一次的写白杨树的“绿”但白杨树毕竟不是松树,反复的写白杨树的“绿”却不是为了突出它的这个特征,导致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作者并没有观察到白杨树的其它特征,一如“高大”“挺拔”“笔直”“实用价值”等,而作者却在文尾拿来《白杨礼赞》中的感情,在这篇习作中显得很生疏,读之,如揭开盛有“生米”的锅就吃起来一样感到生硬。在教学写作的过程中,缺少对学生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影响到他们的写作习惯,而且也达不到启迪儿童智慧的目的。

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五组语文园地习作部分是这样安排的:“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我们来写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对于农村学生,对于世界遗产的了解仅限于课本和课堂老师的穿插的阅读材料,没有材料,如何作文?这时候学生才明白“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道理。

见于以上五个作文教学中的误区,笔者做了一下几个方面的反思,以期有益于农村教学一线的老师。

反思一:合理使用《同步作文》。

应合理使用《同步作文》《优秀作文》等书籍,学生在读一篇好的范文前,教师应指导学生认识它的写作角度,即切入点,其次想一想范文的构思,并要求学生要养成写作前先列提纲的好习惯,最后才考虑和学习这篇范文中的好词好句。在初学写作阶段,也不妨将范文结构放在其次,读完范文后让学生想一想所写事情是否有趣、是否真实,自己有没有类似的经历、体会、想法等,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

反思二:宁可少些,也不空写。

考场作文与自由作文、课堂作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考场作文除了要按题目要求写之外,还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考查学生的写作基本功、提取信息和组织材料的能力。作文教学是一个真正体现教师“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一节成功的作文教学课,必然要从细微之处触动学生的心灵,也要在宏观对一篇习作进行把握,这即是作文的构思。在没有真情实感,没有在头脑中形成至少粗略的构思前,切莫急着下笔,宁可少些,也不空写,作文犹如做人,要诚实,只有真挚的情感,才能感动读者,教育家赵谦翔说:“作文源于做人,复归于做人,此即以人为本。”

反思三: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循序渐进培养思维。

在小学三年级,可仅指导学生写片段,写一句话作文;四、五年级可适当学着描写、状物,写一棵树、一个人等,这时候学学生注意力的形成尤为重要,引导学生换个角度观察景物;六年级可学着描述一件事,交代清事情的起落、发展即可,可适当穿插细节描写,用一两个常见的修辞手法,举行一次春游,写下他们在春游中的所见所想。丁有宽说:“高年级要求学生观察景物能懂得寄情于静,情景交融,展开想象;观察人物能抓住特征,分析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2]在习作辅导课上,教师要多一些鼓励帮助,少一些批评,使学生的写作信心培养起来,他们会爱上写作、乐于写作。

反思四:形式多样的写作辅导课。

在范文诵读中,抓住闪光点,启发学生,比如有篇题为《童年趣事》的习作,写有一天小作者一个人在家看电视剧《白蛇传》,看到电视上白娘娘的打扮,给自己偷偷的“化妆”的事,其闪光点就是作文选材有趣味性,真实生动地表达作者“自我”;教师的写作辅导课可选择成功与失败作文相互比较的形式,在读范文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比较两篇习作的优劣;写作辅导课也可在户外去上,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的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写作辅导课也可以设计一次活动,为校园除草,在山上植树,观看一次电影,让学生讨论从中获得的启发,并把它们写下来。

反思五:去什么地方找下锅的米。

当学生苦于写作没有材料可用的时候,老师首先想到的应该是我们的学生思维不够开阔,学生往往经历了不少事情却记住的很少,他们往往并不自发地、主动地对某件事情追根究底,除非那是一件足以引起他们好奇心的事。“然而,远非各种活动都是引人入胜、津津有味、饶有趣味的,因而并非都能自动引起儿童的积极动机。”当诸如《童年趣事》《最难忘的一件事》这样的作文题目出现时,他们很快会完成一篇习作,完成后才突然发现,所写的这件事并不是作者心里最有趣的,也不是最难忘的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笔者认为原因首先是学生急于下笔,其次是没有在那件最难忘的事情中提取最有价值的启发,在头脑中没有形成牢固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发挥作用的是意志动机――自我命令,自我促进,自我开导……”[4]写作教学,最重要的是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我们可以按照这样的方法设计进行写作训练:(1)呈现一个简单的物体,一顶草帽,一幅画,一支笔,一双鞋等,让学生思维法散开来,想到什么就写什么。(2)五、六年级可以设计让学生有顺序的写一写“我们的校园”“我的家乡”等。(3)从真实的记忆、学习的积累、交往的困惑、深刻的阅读中获得材料,先思考,直到作文的结构已在心中时再下笔,即做到胸有成竹,再落墨于纸。

小学作文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口头到笔头,从句到篇的过程,小学作文教学对语文老师来说是一种挑战,在偏远农村,小学语文老师只有在认真、仔细、扎实的教学中不断反思,才能逐渐形成成熟的作文教学法。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初探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及对策思考

对于农村小学教学来说,作文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习作成了小学生谈之色变的科目。为了写好作文,师生往往付出了许多努力,但常常收效不大。通过《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加之自己十多年来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小学作文教学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注重平时积累。

作文也像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一样需要积累,比如好词、佳句、精彩片段、名篇佳作等。

1.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奠定了基础,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比如,在教完《颐和园》这课后,就让学生积累一些好词佳句,为以后写熟悉的景物作铺垫。

2.多写日记来积累。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是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听到的,可写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了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比如,每组织学生参加一次体育竞赛、进行一次文艺演出,都可让学生把当时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

二、注重学以致用,结合实际及时指导。

小学生的知识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及时指导很重要。大家都知道《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包含深情的文章,我在教完这篇课文后,举行了一次“我思念的××”为主题班会活动,要求学生把自己最思念的'亲人(不管是生离的,还是死别的)用几句话描述出来,同学们踊跃发言,其中有一位女同学是这样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啊,转眼间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到了,半年前与妈妈分别的情景又浮现在我的眼前。记得妈妈要去杭州打工的前一天夜晚,我总跟在她身旁,她出去我跟着,她睡觉我伴着,而且我还紧紧地捏着她的手,生怕她即将离去。第二天,我早早地起床了,发现妈妈提着包已跑出了家门,我连头也没梳,散着发就在后面追,我边追边喊,妈妈也边跑边抹泪。到了夜晚,我觉得房子里空荡荡的,怎么也睡不着,只好抱着妈妈睡过的枕头闻闻她留下的体味。这样的描写最感人,学生也能说真话、实话。

三、注重作文的评价。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十分重要。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因而对学生的文章不能千篇一律地说好,也不能一棒打死,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给予表扬。记得有一次,我发现一个平时作文很差的学生在文章中准确地用了一个表示时间过得很快的词“刹那间”,于是我在批语中这样写道:今后能多看点书,认真作好记录,老师相信你的作文会更上一层楼!这样做,能让一些后进生得到鼓励,看到希望。

总之,作文教学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必须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才能于学生有所裨益。

农村小学数学教研活动现状及对策思考

近年来,农村小学教研活动现状令人堪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与学校的长足发展。经过分析、概括,我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学校领导重视不够,教师对数学教学认识不到位

1、认识水平低,观念陈旧

学校工作千头万绪,领导的主要精力放在学校安全、教学常规管理上,很精力投入到教研活动的开展上来。其中也存在一些学校中层领导认为到数学组可以享享福,轻松轻松,有的甚至教研活动想参加就参加,不光不身体力行,还起到很坏的影响。

2、志向水平低。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

3、意志薄弱,缺乏热情。对教研工作冷淡,偶遇困难、挫折就停止不前。

二、教研组长工作能力有限

由学校一些在业务上稍微好一些、肯钻研的年轻老师来担任,工作经验主要通过平时自身学习再加上少有的一些县级培训获得,在开展工作经验上主要通过自身摸索慢慢积累。自身属于数学业务骨干还要担任毕业班教学工作,还有其它教务任务,工作任务较重。因而学习提高的时间也不是太多。

三、教师结构不够合理

以我校为例,17位教师中35岁以下的占35%,其余8位教师年龄在45岁左右。且大部分都是原先民师转正。本科学历达29%,大专学历占71%。教师中一直从事数学教学工作的占29%,有四位教师由于工作岗位需要有些时间从事其它学科教学,还有一位教师今年刚从语文学科转到数学学科中来。从教师的年龄、学历、教龄层次来看,农村小学的教师队伍还有待优化,还处在尚不成熟阶段。

四、教研形式单一,内容空洞

学校教研工作每学期均以开展校内互听互评活动为主,教师外出培训、学习观摩的机会也比较少,教研工作缺少生机与活力,教师对参加教研活动的兴趣不浓。教研组工作大部分处于被动状态,没有很好地发挥教学助推器的作用。教研工作重视教学实践,忽视理论学习,教师业务理论水平不高。

五、教研任务繁重,教师参与度不高

任务那就更多了。数学教研活动往往是教研组少数教师来承担,很多教师因年龄偏大、工作繁重在思想上不愿意去承担上课等一系列教研任务。每次参加教研任务有些教师只是去签个到,缺乏主动性,在整个活动中只是听众。

针对以上现状,对如何提高农村小学数学教研活动提出了几点思考。

(一)在活动形式上,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为了调动全体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强化教研活动的内容和质量,学校在活动的形式上可以采取:

1、每个教研组每学年开展一项校级课题研究。为了形成学科教学的规范和特色,每个组结合自己的实际每学年至少开展一项课题研究,全组教师围绕课题承担相应的研究任务。这样一来,便于学校对教研活动的宏观控制,有利于确定教研的主攻方向,并保证活动持续稳定向前发展。

2、每人开展一个专题研究。结合组的教研课题研究,每位教师都要开展一个专题的研究,形成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教学特色。这样一来,教师便会去努力学习他人的教学经验、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试验、探索、创新、提高,逐步行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二)在活动内容上,专题讲座(培训)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教学活动没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不进行必要的教学实践,就不能真正地掌握教学规律。

首先,要立足于现状,打牢基础,大力开展新课程标准、新教

材的培训。可在每学期开始的第一个月的集体教研活动时,综合制定学期教学计划,组织教师进行读好“三本书”(课标、教材、教参)的全员培训。

其次,启动以提高全体教师业务素质为核心的“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如“小学教师教学基本功”和“学科教育基本功”的训练等,并将综合基本功的训练贯穿于教研活动之中,旨在使全体教师通过学习,掌握现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学期结束每位教师要撰写一篇教学设计、教学论文、教育叙事(案例)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本人富有创新性的.教育教学特色。

(三)在活动主体上,骨干教师引路与青年教师练功相结合

教研活动的主持人一般应由五年以上教龄的骨干教师担任。他们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学识基础,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他们引路,负责传、帮、带,效果会更为明显。

对于青年教师则应“压担子”,鼓励他们争做科研型的教师,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改革,参与学科教学的教研教改活动,把上好“三门课”作为步入名师的“三步曲”,即“推门课”(事先不打招呼随时进入教室听课)、“开门课”(组织全体教师观摩)、“出门课”(“开门课”中涌现出来的教学能手,推荐其参加乡[镇]、县级的教学竞赛)。通过教学竞赛等环节,产生地区“名师”,并给以相应的荣誉称号和物质奖励,以激发青年教师积极参与教研活动的热情。

六、保证教研经费

学校要安排教研经费为教师的外出学习培训免除后顾之忧。比如说暑期培训只要老师参加而不需支出经费,教师不需要为报销经费而犯愁,因而参与培训的效果比较好。

七、培训机会多些

现在教研活动高层次的教研活动出区的机会每学期寥寥无几,县市级参研人数每次都有人数限定。上级教研机构在参研人数上可多向农村一线教师特别是农村村小的老师倾斜,为他们提供稍多一些的教研培训机会。定期对分管教研的教研组长开展培训,指导学校教研工作有计划、有步骤、有效地开展。

八、在制度上保证教研活动的顺利开展

随着绩效工资的实施,教研活动应作为绩效考核的重头戏。应使教师意识到承担教研任务是工作的一部分,要形成我要参与的积极状态。

总之,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一定要重视农村小学教研活动的开展,培养出科研型、创新型教师队伍,这是提高农村学校办学水平的根本保证。

(1)、计算能力差。

在我所在的地区绝大多数的农村小学生口算、笔算能力很差,特别是在四年级学习了计算器的使用后,他们的计算就主要依赖计算器了。由于农村经济的活跃,学生们差不多是人手一机,由于用计算器计算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学生在考试时也没有强调不能使用计算器,所以教师对学生使用计算器一般不反对,甚至还鼓励学生使用,因为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可是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六年级的学生在8分的口算题中,如果不允许使用计算器,就没有几个学生能得满分,甚至有人得零分。

(2)知识应用能力差。

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差,表现在平时就是所学知识能够记住但不会应用,例如学习了圆的面积公式,能够背诵出来,但很多人不能熟练运用。表现测试中主要是解应用题的能力差。一般在近30分的应用题中,能够得到15分的不到40%。不少学生连最简单的应用题也不会解答,只会把题中的一些数据用运算符号连起来。

(3)综合能力差。

绝大多数的农村小学生缺乏学习数学应有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表现在毕业时,及格率只有50%-60%。

2、 教师队伍素质不高。

存在优秀教师流动的现象与付出与劳动不等价的现状。

3、 教学方法上的问题。

4、   学校只重语数,不重视音体美等体艺课。

5、 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初探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及对策思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就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但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存在很多弊端,特别是农村小学的作文教学,脱离了社会的需要,违背了儿童身心的发展。要适应社会发展,就要改变作文教学观念。

农村是个广阔天地,有着取之不尽的作文题材库。但一提到写作文,小学生们就感到很头疼,不住的抓耳挠腮。他们怕作文,不会写作文,不爱写作文。乡村教师在教学时还采取“教师命题―指导―学生习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的教学模式,结果作文教学质量还是提不上去。“农村孩子见识面窄,作文素材贫乏;农村孩子惯用方言,表达不清楚”成了怕作文的理由。某些教学方法,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改革农村小学作文的教学方法,大面积提高小学作文水平,已是当务之急。

在刚接触作文的小学阶段,影响学生作文的因素很多,但主要表现在家庭教育、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等方面。

2.农村小学生的作文受学校教学模式化的影响。由于受“一切为了升学”的思想影响和错误教学观念的误导,不少农村语文教师盲目地做一些作文教学无用功。他们被学生一塌糊涂的作文整怕了,每谈到作文练笔,就让学生写日记,每天一篇不能遗漏,抽时间还要检查,且不知有多少学生把它当作一回事,记流水账,敷衍了事成了日记的主要内容;每论到积累作文素材,就让学生分类背范文及作文选,亦不知增加了学生的负担,还抹杀了学生写作个性的创造。还说什么犁不着便耙着,以此来搪塞作文教学之任务。到头来有些学生照样写不出一句通顺的话,写不出一篇意思明白的文章。还有部分教师对每单元编排的“口语交际”栏目视而不见,认为只是城区学生才能做得到,农村学生只会哑口无言,殊不知学生有口难言,有多少心里话没机会发挥表达,于是学生的说话能力被埋没。

基于上述原因,教师们只要求学生把文章写的漂漂亮亮,不问学生写的是不是真人真事,也不管文章是学生自己写的还是抄别人的。有一些教师倒是要求学生写真人真事,而且强调必须写思想感受,但是脱离学生实际,让他们用自己的嘴巴说大人的话,造成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成人腔比较严重,缺乏儿童特有的情趣。

3.农村小学生写作文,受家庭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农村地区的父母,(本网网)全身心种地挣钱,无暇顾及子女的学习,把所有的一切交给了学校。有些家长有时间也没能力辅导,造成家庭作文指导一片空白,再加上农村学生买不起课外书,更造成知识的贫瘠。

1.农村地区有着广博的作文素材。学生们身处农村,跟大自然零距离接触。山水林田路,牛羊鸡猪鸭,上树掏鸟窝,下河捕鱼摸虾……万事万物与孩子朝夕相处;一年四季,有田野风光最美的景,也有人间最朴实的情。只要老师引导但当,学生就有写不完的话。

2.农村学校有着雄厚的师资力量。当前无数的大中专师范毕业生都到农村学校工作,他们年青有才能,工作富有激情,完全有能力把学生的作文教好。

3.国家对农村学校的教育非常重视。义务教育阶段,国家从免费教科书的发放,到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投入;从贫困生活补助再到营养午餐的实施的一系列政策,都是对农村学校教育大力支持的有力见证。农村学生享受优质教育的同时,自然汲取了丰富的作文教学资源。

其实,作文的教学方法跟其它课程一样,总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在遵从规律的同时,只要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身心发展相协调,加以创新,作文的教学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1.作文教学中,给学生树立写作信心。怕写作文已成了大多数学生的习作通病。他们面对浩如烟海的文化资源无所适从,总感到迷茫。他们总以为自己前途渺茫,无论如何也写不出什么好文章来,便灰心丧气。这时做教师的一定要开导学生:我们学过的课文都是作家写出来的,作家之所以能成为作家,并不是他们天生就会写文章,他们跟我们一样,起初什么都不会,后来经过努力拼搏才把文章写好的。所以我们小学生,开始写不好作文不要紧,慢慢的一定会写好的。相信每位同学未来都能成为大作家。

2.帮助学生找作文源头。作文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有丰富的作文素材,学生在生活中只要多留心观察,亲身体验配合小练笔,就能写出内容真实的作文来。另外,准备一本摘录本,每天摘录一些妙语佳句及远程教育资源,并把一些恰当的语句用到自己写的文章里。

3.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要让学生说最感兴趣的事。教学《语文园地》时“口语交际”千万不要跳过,学生哪怕只能说出一句完整的话,也要鼓励;要让学生写感兴趣的作文,哪怕写的较差,只要有微不足道的成功,都可以打“及格”,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4.让每位学生经常写书信。农村孩子面薄胆小,向老师谈心羞于启齿。平时写作文,多数学生抱着应付的心态,不把作文当成一回事。但写书信给老师或亲友就会竭力把意思表达清楚,这不失为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一种方法。

总而言之,农村的学生并不笨。我们只有从农村实际出发,根据农家孩子的特点,帮助他们养成留心观察、注意积累、勤于练笔、乐于交流等良好习惯,指导他们把生活实践、乡土题材与作文知识联系起来,才能使他们爱写作文、会写作文、写好作文。

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及对策论文

摘要:小学教育是一个人受教育的基础阶段,是学生今后进行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石,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小学体育教育作为小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今后综合素质的发展与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的教育理念已经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大部分家长、教师以及学生对小学生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只是一味地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因此,导致当前小学体育教育的发展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严重制约了小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因此,本文基于当前小学体育教育的基本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小学体育教育今后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

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及思考论文

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日益扩大,而广大农村地区没有得到普遍发展是制约发展中国家经济腾飞的关键因素.农业能够吸纳大量的劳动力,农业同样对国民收入、出口国内粮食和原材料的'供应起很大作用,同时还是本国工业的巨大市场.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离开占其绝大多数的小农的发展,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发展.而要推动这种发展,最终须依靠增加资本和技术的投入,改变原先各种资源的组成比例.加强农村地区的信贷工作有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改善农民收入,从而促进农村地区的普遍发展.

作者:徐春铭张涛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经贸学院,210095刊名:农业经济pku英文刊名:agriculturaleconomy年,卷(期):2001“”(7)分类号:f8关键词:

文档为doc格式。

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及对策论文

一、物质利益受到侵害。

一是土地承包权没有保障。3月,我镇各村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刚刚结束,就有一个村民来反映,新当选的村委会要收回他承包的土地。当时我们看了该村民拿来的土地承包证书,我们知道,我国农村第二轮土地承包,承包期30年不变,所以该村委会收回他的土地是不对的。我们研究了一下有关政策,有三种有关政策,有三种情况村委会不能收回土地。一是村民外出将土地交给村委会,这种情况是村民将土地交给村委会代保管,村委会不能将土地收回,村民回来后,要求继续承包土地,村委会必须将土地交给该农民。二是依据法律,村民有权将自己承包的土地转包,村委会不能以你已将土地转包他人而将土地收回。三是如果该村民外出打工,承包的土地由基亲属代为耕种,村委会不能以此为由将其土地收回。此类信访问题在98―较多,占信访量的1/3。现在还存在一些遗留问题。

二是局部过重的农民负担。至,这两年有部分村民来访,反映其所在村闲置干部过多,(其中有个村有57个干部),农民负担过重,还有一个村的来访者反映该村土地税定得过高,超出村民承受能力。

三是农村资源发包缺乏透明度。农村机动地、“五荒”和集体资产的发包、转让、出售,暗箱操作且价格低廉,有的“近水楼台先得月”,使集体利益受损,农民看在眼里,痛在心里,“物不平则鸣”,故而上访。4月2日,中内泡135名村民到区政府上访,4月3日到市政府上访。9日、16日又到区政府集体上访。4月10日又到市里上访,并在市政府滞留两天一夜。他们这次大规模上访的原因就是因为该村委会在没有征得村民同意的情况下,将村集体的水面低价承包给了他人。

二、民主权利受到侵犯。

一是政务财务公开不到位。农民是农村的主人,有权利参与集体事物管理和建设,有权对集体重大事项和财务状况进行监督。但个别村屯无视农民的种种权利,公开流于形式,“说芝麻避西瓜”,搞“模糊战术”,农民“雾里看花”,疑窦顿生,有被愚弄的感觉。98、99两年我办共接待因村务财务不公开而上访案4件次。

二是基层民主工作有薄弱环节。实行村民自治后,个别村民主建设没有到位,尤其是农民对村级事务的民主监督无法行使,主人公地位没有保障。例如有的村民来反映该村的理财小组等于虚设,根本派不上用处。

三、村级事务管理混乱。

有的村帐目不公开,个别村干部有贪污嫌疑,有的凭借权利乱用“两工”,有的资源发包上多吃多占、偏亲向友,“肥水不流外人田”,看着“糊涂帐”农民心犯嘀咕,事不顺,心不平,如梗在喉,不吐不快。几年来,我办共接待因此来访5件次。

四、工作方法简单生硬。

在税费征缴、“一事一议”、村委会换届选举和分摊任务时,有的镇、村干部缺乏必要的思想教育,重“统”轻“疏”,话没说透,理没说清,干群沟通少,工作线条粗,农民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故心存芥蒂,对干部不信任。我经常接待这样的来访者,他们进政府就要找区长,找区委书记,待问明原因是,他因事找到镇、村干部时,他们的回答是“愿上哪告上哪告”,或者说“我就不管”。

五、干部作风问题。

农村干部工作较为辛苦,但由于方式方法问题,一些农民不理解,因而管理工作难做,逐渐失去了责任感。有的缺乏民主,涉及农民利益的事情,往往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拉大了同群众的距离,增加了干群的对立情绪,有的办事不公平,偏亲向友,以势压人,谋取私利,甚至奢侈浪费,违法乱纪,加大了集体亏空,加重了群众的愤懑情绪。在干群矛盾面前,有的缺乏自省,认识不到干部作风是干群紧张的导火索和崔化剂,片面归结为农民素质低而加以推卸。20初,有一个村的村民到市、区集体访,反映了14个问题,经区里调查核实后给予答复。但他们不服,最后演变为要求罢免该村的村委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干群关系紧张。

六、政策法规落实走样。

有的村干部政策水平低或者出于少数人利益需要,在贯彻落实农村各项政策时,或截留政策,或曲解政策,或擅定土政策。殊不知,农民已从宣传媒介上知晓了政策精神,这样做只能引发矛盾,效果适得其。,不知出于何原因,在第一轮土地承包期未满之时,有一个村擅自将土地进行了调整,结果导致97-98年产能建设用地补偿款无法发放,部分村民越级访不断,至今不能解决。

主要对策。

一、健全工作机制,强化工作意识。

作列为重要内容,从而增强各级农村干部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三是强化信访工作逐级负责制。为避免推诿扯皮现象,工作中应该严格坚持“分级负责,归口办理,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这样,目标清晰,责任清楚,便于跟踪问效。四是实行领导包案制。我区每年都将较为重大的信访案进行“三包一保”,并以文件形式下发,那里就包括我们的镇领导和村领导。“三包”是包接待、包处理、包落实,一保是保稳定。五是实行信访首问责任制。凡第一个接访者必须突破时空限制,“一竿子插到底”,直到将上访问题处理完毕,力避“踢皮球”和“接力赛”。六是强化“一案三查”制度。为避免出现重访、缠访和越级访现象发生,可实行“三查”,即一查上访问题产生的原因,二查接待处理中有无违法现象,三查上访者有无违法行为,这样三管齐下,多头并举,标本兼治,有助于消除有访不查,查而不结,结而无果的弊端。七是实行责任追究制。对那些不负责任造成严重后果的领导,实行责任追究。

二、加强政策法律宣传,重视思想引导。

农民之所以上访或者说在上访过程中有违法行为,都是因为他们对党在农村的政策和相关的法律法规知之甚少。这样就要求我们必须通过各种形式经常的向农民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如土地承包、农民负担、合同管理、税费改革和村民自治等,同时要宣传《信访条例》、《黑龙江省逐级访规定》《黑龙江省信访收容遣送工作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例如《信访条例》第十二条规定:“多人反映共同意见、建议和要求的,一般应当采用书信、电话等形式提出,需要采用走访形式的,应当推选代表提出,代表人数不得超过5人。”《黑龙江省信访收容遣送工作规定》中的第七条规定:上访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者,可予以收容遣送。(1)所提出的信访事项已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得到解决。仍坚持无理要求,经批评教育无效,继续纠缠不休者;(2)将老人、病残人、儿童舍弃在信访接待单位,进行要挟,经批评教育仍不改者;(3)围堵、冲击国家机关、拦截公务车辆造成不良影响串联怂恿上访人员纠缠取闹经批评教育无效者;……(8)其他严重影响信访秩序、国家机关工作秩序,经批评教育不改者。上述行为违反治安管理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通过宣传,不断增强农民的法律责任感,增强自觉履行义务的自觉性。

三、变上访为下访,化被动为主动。

农村信访干部要屏弃传统的“你上访,我接待”“你提问题,我协调”的工作方法,变静为动,变上访为下访。这不是简单的概念转换,也不单单是工作机制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工作作风的转变。对待下访问题,我们应注意勤、快、实。“勤”,即要多下基层,勤深入到群众当中。为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只有善于倾听民声,捕捉民意,才能化解矛盾稳人心,我们党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作风才能落到实处。“快”,即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要树立“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的观念,清除群众问题“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错误思想倾向。要抓住解决问题的大好时机,及早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给群众一个及时、满意的答复。”实’,即实实在在为群众办事。要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常怀爱民之心,常行为民之举,始终把发展经济和增加群众收入放在首位,尽快让群众富裕起来。实事办多了,矛盾就减少了,上访问题自然会得到解决。

四、狠抓政策落实,坚持依法信访。

在贯彻落实上级方针、政策时,要严格按政策办事,严格工作程序。对政策落实不到位或有偏差的.应及时予以纠正,对侵犯集体和村民利益的及时查处,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年春中内泡村水面外包一案的及时解决,就是依法信访的典范。有一个村因占地补偿问题引起群众上访,此问题经过市纪检监察部门调查合适后,给相关领导进行了党纪、政纪处分。同时,对那些无理取闹的上访者也要依法打击,依法维护我们的信访秩序。“7.30”事件中的违法者受到了法律的制裁。从这几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依法信访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执法机关要依法行政,二是对违法上访者进行打击。要注意的是我们的村委会是没有执法权的。

五、讲究工作方法,顺应民心民意。

农村在开展工作时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各方面关系,力求动机与效果、手段与目的、过程与结果的有机统一。把握不准的问题要调查研究,不轻易表态,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取得谅解,限期解决。对涉及面广、事关重大的问题要周密考虑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多发挥村民理财小组、民调小组等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还要注意信息沟通,把一时解决不了的重大问题及时向上级部门反映,争取上级的支持。同时耐心细致的做好上访群众的疏导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激化矛盾。

一、物质利益受到侵害。

一是土地承包权没有保障。203月,我镇各村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刚刚结束,就有一个村民来反映,新当选的村委会要收回他承包的土地。当时我们看了该村民拿来的土地承包证书,我们知道,98年我国农村第二轮土地承包,承包期30年不变,所以该村委会收回他的土地是不对的。我们研究了一下有关政策,有三种有关政策,有三种情况村委会不能收回土地。一是村民外出将土地交给村委会,这种情况是村民将土地交给村委会代保管,村委会不能将土地收回,村民回来后,要求继续承包土地,村委会必须将土地交给该农民。二是依据法律,村民有权将自己承包的土地转包,村委会不能以你已将土地转包他人而将土地收回。三是如果该村民外出打工,承包的土地由基亲属代为耕种,村委会不能以此为由将其土地收回。此类信访问题在98―99年较多,占信访量的1/3。现在还存在一些遗留问题。

二是局部过重的农民负担。年至年,这两年有部分村民来访,反映其所在村闲置干部过多,(其中有个村有57个干部),农民负担过重,还有一个村的来访者反映该村土地税定得过高,超出村民承受能力。

三是农村资源发包缺乏透明度。农村机动地、“五荒”和集体资产的发包、转让、出售,暗箱操作且价格低廉,有的“近水楼台先得月”,使集体利益受损,农民看在眼里,痛在心里,“物不平则鸣”,故而上访。2001年4月2日,中内泡135名村民到区政府上访,4月3日到市政府上访。9日、16日又到区政府集体上访。4月10日又到市里上访,并在市政府滞留两天一夜。他们这次大规模上访的原因就是因为该村委会在没有征得村民同意的情况下,将村集体的水面低价承包给了他人。

二、民主权利受到侵犯。

一是政务财务公开不到位。农民是农村的主人,有权利参与集体事物管理和建设,有权对集体重大事项和财务状况进行监督。但个别村屯无视农民的种种权利,公开流于形式,“说芝麻避西瓜”,搞“模糊战术”,农民“雾里看花”,疑窦顿生,有被愚弄的感觉。98、99两年我办共接待因村务财务不公开而上访案4件次。

二是基层民主工作有薄弱环节。实行村民自治后,个别村民主建设没有到位,尤其是农民对村级事务的民主监督无法行使,主人公地位没有保障。例如有的村民来反映该村的理财小组等于虚设,根本派不上用处。

三、村级事务管理混乱。

有的村帐目不公开,个别村干部有贪污嫌疑,有的凭借权利乱用“两工”,有的资源发包上多吃多占、偏亲向友,“肥水不流外人田”,看着“糊涂帐”农民心犯嘀咕,事不顺,心不平,如梗在喉,不吐不快。几年来,我办共接待因此来访5件次。

四、工作方法简单生硬。

在税费征缴、“一事一议”、村委会换届选举和分摊任务时,有的镇、村干部缺乏必要的思想教育,重“统”轻“疏”,话没说透,理没说清,干群沟通少,工作线条粗,农民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故心存芥蒂,对干部不信任。我经常接待这样的来访者,他们进政府就要找区长,找区委书记,待问明原因是,他因事找到镇、村干部时,他们的回答是“愿上哪告上哪告”,或者说“我就不管”。

五、干部作风问题。

农村干部工作较为辛苦,但由于方式方法问题,一些农民不理解,因而管理工作难做,逐渐失去了责任感。有的缺乏民主,涉及农民利益的事情,往往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拉大了同群众的距离,增加了干群的对立情绪,有的办事不公平,偏亲向友,以势压人,谋取私利,甚至奢侈浪费,违法乱纪,加大了集体亏空,加重了群众的愤懑情绪。在干群矛盾面前,有的缺乏自省,认识不到干部作风是干群紧张的导火索和崔化剂,片面归结为农民素质低而加以推卸。2001年初,有一个村的村民到市、区集体访,反映了14个问题,经区里调查核实后给予答复。但他们不服,最后演变为要求罢免该村的村委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干群关系紧张。

六、政策法规落实走样。

有的村干部政策水平低或者出于少数人利益需要,在贯彻落实农村各项政策时,或截留政策,或曲解政策,或擅定土政策。殊不知,农民已从宣传媒介上知晓了政策精神,这样做只能引发矛盾,效果适得其。19,不知出于何原因,在第一轮土地承包期未满之时,有一个村擅自将土地进行了调整,结果导致97-98年产能建设用地补偿款无法发放,部分村民越级访不断,至今不能解决。

主要对策。

一、健全工作机制,强化工作意识。

一是建立农村信访领导责任制。把农村信访工作摆上镇村党政主要领导的工作日程,切实做到党政一把手负总责、负全责。二是建立信访目标考核制。将农村信访纳入各级干部工作目标考核范畴。在考核、评估和使用干部时,把其分管或主管的信访工作列为重要内容,从而增强各级农村干部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三是强化信访工作逐级负责制。为避免推诿扯皮现象,工作中应该严格坚持“分级负责,归口办理,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这样,目标清晰,责任清楚,便于跟踪问效。四是实行领导包案制。我区每年都将较为重大的信访案进行“三包一保”,并以文件形式下发,那里就包括我们的镇领导和村领导。“三包”是包接待、包处理、包落实,一保是保稳定。五是实行信访首问责任制。凡第一个接访者必须突破时空限制,“一竿子插到底”,直到将上访问题处理完毕,力避“踢皮球”和“接力赛”。六是强化“一案三查”制度。为避免出现重访、缠访和越级访现象发生,可实行“三查”,即一查上访问题产生的原因,二查接待处理中有无违法现象,三查上访者有无违法行为,这样三管齐下,多头并举,标本兼治,有助于消除有访不查,查而不结,结而无果的弊端。七是实行责任追究制。对那些不负责任造成严重后果的领导,实行责任追究。

二、加强政策法律宣传,重视思想引导。

农民之所以上访或者说在上访过程中有违法行为,都是因为他们对党在农村的政策和相关的法律法规知之甚少。这样就要求我们必须通过各种形式经常的向农民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如土地承包、农民负担、合同管理、税费改革和村民自治等,同时要宣传《信访条例》、《黑龙江省逐级访规定》《黑龙江省信访收容遣送工作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例如《信访条例》第十二条规定:“多人反映共同意见、建议和要求的,一般应当采用书信、电话等形式提出,需要采用走访形式的,应当推选代表提出,代表人数不得超过5人。”《黑龙江省信访收容遣送工作规定》中的第七条规定:上访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者,可予以收容遣送。(1)所提出的信访事项已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得到解决。仍坚持无理要求,经批评教育无效,继续纠缠不休者;(2)将老人、病残人、儿童舍弃在信访接待单位,进行要挟,经批评教育仍不改者;(3)围堵、冲击国家机关、拦截公务车辆造成不良影响串联怂恿上访人员纠缠取闹经批评教育无效者;……(8)其他严重影响信访秩序、国家机关工作秩序,经批评教育不改者。上述行为违反治安管理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通过宣传,不断增强农民的法律责任感,增强自觉履行义务的自觉性。

三、变上访为下访,化被动为主动。

农村信访干部要屏弃传统的“你上访,我接待”“你提问题,我协调”的工作方法,变静为动,变上访为下访。这不是简单的概念转换,也不单单是工作机制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工作作风的转变。对待下访问题,我们应注意勤、快、实。“勤”,即要多下基层,勤深入到群众当中。为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只有善于倾听民声,捕捉民意,才能化解矛盾稳人心,我们党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作风才能落到实处。“快”,即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要树立“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的观念,清除群众问题“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错误思想倾向。要抓住解决问题的大好时机,及早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给群众一个及时、满意的答复。”实’,即实实在在为群众办事。要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常怀爱民之心,常行为民之举,始终把发展经济和增加群众收入放在首位,尽快让群众富裕起来。实事办多了,矛盾就减少了,上访问题自然会得到解决。

四、狠抓政策落实,坚持依法信访。

在贯彻落实上级方针、政策时,要严格按政策办事,严格工作程序。对政策落实不到位或有偏差的应及时予以纠正,对侵犯集体和村民利益的及时查处,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2001年春中内泡村水面外包一案的及时解决,就是依法信访的典范。有一个村因占地补偿问题引起群众上访,此问题经过市纪检监察部门调查合适后,给相关领导进行了党纪、政纪处分。同时,对那些无理取闹的上访者也要依法打击,依法维护我们的信访秩序。“7.30”事件中的违法者受到了法律的制裁。从这几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依法信访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执法机关要依法行政,二是对违法上访者进行打击。要注意的是我们的村委会是没有执法权的。

五、讲究工作方法,顺应民心民意。

农村在开展工作时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各方面关系,力求动机与效果、手段与目的、过程与结果的有机统一。把握不准的问题要调查研究,不轻易表态,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取得谅解,限期解决。对涉及面广、事关重大的问题要周密考虑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多发挥村民理财小组、民调小组等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还要注意信息沟通,把一时解决不了的重大问题及时向上级部门反映,争取上级的支持。同时耐心细致的做好上访群众的疏导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激化矛盾。

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现状的思考

《体育课程标准》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体育课程能增进身体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进社会适应能力,获得体育的健康知识和技能。可以说,小学体育教学极为重要。我国目前的农村小学体育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但学生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现针对本地实际情况,肤浅探究如下:

一、 普遍存在的问题:

1、教师自身的业务能力不强,专业教师欠缺

农村小学的体育教师基本都是兼职教师,他们缺乏最基本的体育理论知识及相应的技能,而且这些教师都要承担语文或数学学科的教学任务,这些学科是“应试”科目,要参加一年一度的验收评比,因而体育课也就不那么重要了。即使想上好体育课,因为没有体育方面的专业知识,不懂得体育课的教学方法,也只能勉强上阵。

2、运动场地、体育器材不能满足体育教学要求

由于收费限制,财政投入又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导致学校经费相当紧张,有的学校篮球场已成草地,篮球架有架无板,什么乒乓球桌、鞍马、铅球、接力棒之类的体育器材少之又少,完全不能满足学生体育活动的需要。

不到补充,破损的器材不能及时维修,给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留下严重的安全隐患。

3、教学方法趋于“自由涣散”,组织教学常见“放羊”型

这种教学模式的存在还是很具普遍性的。在指导思想上,老师认为体育课就是让学生放松一下,让他们玩,学生的任务是学好语文、数学。因此,对体育教学工作较不重视,想“上”就“上”,不想“上”就改“上”其它课。即使“上”,也是让学生自由活动。这种体育教学完全处于随意“放羊”的状态。在此情况下,由于无教师的指导及组织,学生只能漫无目的地活动,甚至聊天,久而久之,学生对体育的理解就是“玩”。

二、因地制宜,遴选教学内容。

1、要善于简化、整合教材

一是在具体的教材内容上,简化教材的技术结构,逐步改变纯竞技式的、成人化的运动项目,渗透一些与教材项目有关又能进行游戏或比赛的内容,如小学体育教材中蹲踞式跳远中的踏板起跳、空中技术就应简化,让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二是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抓住运动中的主要因素简化规则。如球类教材中,篮球的“三人制比赛”,足球的“三人或五人比赛”等内容,可以简化规则,从而简化活动形式。

在教学内容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要知道大多数的学生不是运动员,不能用训练运动员的标准来对待体育课。如国外的一些体育课,小学生经常是赤脚在不同的场地上练习跑,在严寒的冬季,穿着短衣短裤在外面跑,就是要适应生活,适应生存。这种对竞技运动项目内容的改造,已经为大家所公认。

2、从生活实际中选取教材,挖掘校本教材

现代教育观念告诉我们,学习的内容越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就越是容易接受。这不仅是语文、数学学科这样,体育教学也是这样。在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有着大量的体育素材可以供教学选取。例如我们经常可以在操场上看到学生在玩一些自编的游戏,女生的跳橡皮筋、跳格子、跳-楼梯,男生的奔跑追逐、骑马打仗、斗鸡等,学生有自己玩的规则,大家都能很好地遵守,甚至并不需要裁判。这一类的游戏,有的是流传下来的,有的是学生自己发明的,学生玩的是那么的高兴,他们的身心在游戏中都获得无比的愉悦,如果能引入课内,必然会产生良好的效果。地方、民族与民间有着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内容可供我们选择,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这些内容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而现在,我们可以较多地选取适合我们需要的内容来充实教学,如滚铁环、抽陀螺等。体育活动本来就是广大民众健身自卫的重要手段,千百年来,祖祖辈辈流传下来许多饶有兴趣、行之有效的内容就在我们的身边,是体育课教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是我们教学内容选择的重要组成部分。

组织教学时,也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联系生活,走进大自然,从大自然中去体会运动的乐趣。如在教学《立定跳远》一课时,当你直接说出这个动作的术语时,很大部分的学生不知道做什么也不知道怎么做,那么就可以在教学前引导学生去观察大自然中一些能跳的动物,并引导学生说一说、动一动、想一想,把自己了解到的,一一介绍给大家。这样不仅贴近了生活,还使学生兴趣盎然,便于对立定跳远方法的理解。因此我认为在不影响适当的运动量及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我们可以改变常规,不依照常规或惯例来上课。这是“课程改革”赋予我们的大好空间。

《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现状的思考》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渔农村中学教学的现状及思考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体,课堂教学有效研究是中学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要将素质教育要求落实到数学学科教学中,就必须要优化教学过程,从课堂教学入手,研究实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型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一词最早出在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乔伊斯和韦尔的关于教学理论的论述中,上个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虽然系统完整的教学模式是从近代教育学形成独立体系开始的,但做为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在中外教学实践和教学思想中,很早就有了教学模式的雏形,而且每个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都在自觉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传统教学模式中最典型的是课改前我国教育界倍加推崇的苏联著名教育家凯洛夫提出的: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新授知识—巩固训练—布臵作业的“五步教学法”。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这一教学模式让教师领悟和掌握了课堂讲授教学的步骤、门道和技巧,课堂教学的效率效果因此得到了提升。但作为一种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法最大的弊端就是“三中心”:以课本知识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教师的讲授为中心。片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教学生学会书本知识,不教学生“会学”知识,不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没有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从西方引入的“反传统”教学模式,使人们认识到学生应当是学习的主体,由此开始了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的研究。尤其是最近十年,伴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各种教学模式百花齐放、争相斗妍,比较知名的有“成功教育”教学模式、主体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模式、“双主”教学模式、“尝试教学模式”、“自学辅导教学模式”等等,其中反响最大的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这些模式最大的共同点,是以学生的自学为主,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由于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学习基础薄弱等多种因素影响,学生往往很难发挥其主体作用。不管是什么好的教学模式都尚未达到人们理想的教学效果,特别是数学课教学越来越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负担加重,教学双方都苦不堪言。因此各种教学模式往往流于形式,很难达到初衷目的,甚至有些教学模式不仅扼杀了学生创新的欲望,而且抹煞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反观当前课堂教学的现况,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我们的课堂教学,大多数只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课堂教学经常处于“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的“师授生受”的状态,课堂上仍然是以教师为主导,教师辛苦,学生痛苦。如何摆脱这一现状呢?我们应该大力开展和推广以学生“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工作,应该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办法。

教师的价值和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实际上课堂教学的层次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教师的个人素质和专业水平。其次,很多教学模式,通常都注重小组合作与展示,造成课堂时间浪费,只好向课堂两头延伸,大量挤占了学生课余生活时间。此外,很多教学模式都要求教师编写学案,大大增加了教师工作强度,客观上给新教学模式的推广造成了障碍,等等。所有这些都有待在我们今后的研究中加以改进。 我们这里推崇的是高中数学实验式教学模式,这是建立在数学实验的基础上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不同于单纯的数学实验课,更不同于各种教学模式的实验,是把数学实验和数学教学有机的整合,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高中数学实验式教学模式以“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数学教学是再创造再发现的教学”为基本理念。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选择和使用合适的课程材料,恰当的教学工具,先进的教学技术,组织学生进行适当的数学实验或演示,使学生在数学实验与操作的过程中进行观察、分析、探索、猜想和归纳,从而亲身体验数学、理解数学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不是单纯的数学实验,它是数学实验与数学教学的有机整合,它是基于数学实验基础之上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数学实验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实践与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符合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与数学教育中忽视创造性能力培养之间的矛盾,与当前社会对数学教育的要求相一致。

《渔农村中学教学的现状及思考》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及思考论文

随着“进城热”一浪高过一浪,如今农村很多青壮年劳动力都进城务工,大量“留守儿童”“留守村”随之出现。绝大部分学龄儿童被父母留在家里,依靠年老的爷爷奶奶或者寄养于亲戚或者学校。第一监护人的分离,所导致的不仅仅是孩子在学习上的放任自流,还有孩子感情的缺失,很多孩子断乳开始就离开父母的监护,他们一年或者两年见到父母一面,也有的孩子几年也见不到父母的面,依靠电话建立的感情显得空虚而薄弱。所赖以依靠的爷爷奶奶不负重荷,除去务农这些繁杂的体力劳动还有老无依靠的情感压力,致使其能给孩子一口饱饭就是最高保障。

“留守儿童”的感情缺失所表现的对于老师同学的不信任以及弱于律己是小学教育面对的一道障碍,在学生和老师之间缺少纽带。唯一依靠的隔代老人过分的溺爱或者对于正面教育的不理解,使一线教育工作者颇感压力。

二、新的农村政策下出现了年龄最小的“工薪阶层”

国家对于农村的补偿性政策从春季学期开始,取消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寄宿生住宿费,取消中小学校借读费,只能按照原“一费制”相关标准收取作业本费,除此之外,学校不得向学生收取任何费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展的所有教育教学活动和各种基本办学支出,一律在财政安排给学校的公用经费预算中开支,不允许通过向学生收费来解决。省财政承担所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寄宿制学校就读的寄宿中、小学生,每生每天最低生活费1元,全年300元(每年在校天数按300天计算,下同)的费用。其中,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家庭的寄宿生,小学生每生每天最低生活补助费2元,全年补助600元,初中生每生每天最低生活补助费3元,全年补助900元。

这些新的政策,带来的不仅仅是农村教育支出的变化,还滋长了包括家长在内的惰性和优越感。很多学生变成了“工薪阶层”,不依赖于父母反而有助于父母,一部分学生学习不再是理想或者改变命运的阶梯,而是“有偿劳动”,显得理直气壮。

三、就业形势对于农村教育的误导。

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和新的变化,很多学生以及家长觉得上学不再是唯一途径。很多大学毕业就业困难,少数就业的收入也不是很理想。在家长和学生眼里,大学毕业和在外打工收入没有什么区别。特别是近几年,很多在城里务工的农民工,也在县城或者是条件好的地方买房置业,孩子也有了不错的学习生活环境。反而那些按部就班上大学毕业就业的显得清贫很多。一味强调表面的物质利益,误导了很多家长以及学生,小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也受到了影响。

四、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上述一系列新的状况,需要工作在第一线的农村小学教育工作者投入更多的心血使农村教育“更上一层楼”。最重要的是要强调安全工作,因此,有以下几点建议:

1、要学校明确领导及教师责任,真正从制度上完善学校安全制度。要进一步明确学校是安全工作责任主体、校长是学校安全第一责任人,对学校安全负总责,班主任是直接责任人,其他负责人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对分管范围内的安全工作负责。

2、要把学生安全放到学校价值观中,真正从根本上给予重视。具体来说,要把安全工作当做成绩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安全问题纷繁复杂,特别是体育课及课外活动,容易引起伤害事故发生。还有就是课间学生在操场、教室玩耍,或是自己不小心,或是他人推搡打闹,或是学校设施设备的因素,引起伤害事故。可以通过开展讨论会等方式让老师真正认识到安全问题的重要性,从而从一定程度上加强教师对学生安全意识的教育。同时也可以定期放一些宣传安全教育的影片来宣传其重要性。

3、学或放学时的伤害是学校安全管理最为薄弱、也最为艰难的环节。既包括上学前放学后这一时段发生在校园的伤害事件,也包括发生在路途中的'伤害事件。因此学校可以和村委会达成一致,定期对家长做一些安全教育的宣传,这样可以使学校家长达成一致,形成一股强大的保障力,从各方面对孩子们的安全得到保障。对那些“留守儿童”,建议形成互助组,不能在安全这道环节忽视任何一个人。

人身安全固然重要,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媒体的强大作用,使得很多孩子出现“早熟”,因此,对农村小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以及性教育也显得格外重要,对于这一点,有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可以开展心理辅导课或者心理辅导工作室,给孩子健康的心理教育,正确认识周围发生的事情。及时解除内心阴霾,使每个孩子都有一颗健康阳光的心灵。

第二,进行实时的家长培训,或者印发宣传册,要求每一个家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做出好的表率,比如不看淫秽内容的光盘,不谈不适合孩子的成人话题等等。遇到问题,正确教导,不避讳更不能误导。

第三,对于四年级到六年级的学生,要有正常的生理卫生讲解。让孩子们对于自身有正确的认识。

农村教育是一项艰巨庞大的工程,需要每一个教师及时学习,适应新的形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一起努力,为这项工程增砖添瓦。

农村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直观生动的物理实验,激发学生对物理课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掌握物理知识。在进行物理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储存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为物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相应的基础。

一、问题与现状。

目前,实验教学在农村中学物理教学中,是一个薄弱的环节。不少校长对实验教学不够重视,教学经费投入不足,没有购置相应的实验器材和设备,有的学校将原有的实验室改为他用。仅有的几样器材也成为尘封的文物。对于大纲规定的实验,不能正常开展,使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整体较差。教师都不同程度地只重视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二、方法与对策。

针对这种现状,我认为在农村中学,要加强物理实验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加强管理,让学校领导重视经费投入,改善实验条件。

教育主管部门要强化管理,将实验教学纳入年度考核中,督促校长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实验教学条件,让物理教师成为能做有米之炊的巧妇。

1.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积极地观察物理现象。

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对实验发生的条件进行思考,重视,过程和现象。例如,在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时,要提醒学生注意:(1)摩擦起电的两种物质是什么?(2)摩擦后会发生什么现象?通过观察,学生自己得出摩擦起电的结论。通过对上述物理现象的观察和思考,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相应的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科学思想和思维方法。

2.维修改进,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

将学校实验室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整理,能使用的重新使用,损坏不是很严重的进行维修,部分使用不方便的进行改进,这样,就可以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器材进行物理实验,()从而保证实验教学的有效开展。例如,在进行“光的.反射和折射”教学时,本人将学校废弃的光俱箱进行维修,利用学生带来的激光手电作光源更换已损坏的光源。这样,就可以很直观地进行实验,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光学的基本知识。

3.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做好分组实验。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要求:“重视实验教学,训练学生用实验解决物理问题,使学生的各项智力因素都得到发展。”如,在“用伏安法测量导体的电阻”的实验教学中,先提出问题:根据我们学过的知识,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测量导体的电阻?要用到哪些实验器材?完成哪些实验步骤?然后组织各个小组进行讨论并设计出实验方案,再进行测量,最后交流实验结果。通过这样的分组实验,能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且能使学生从对知识的被动接受向主动获取转化。

4.变“废物”为宝,利用学生的随身物品开展实验。

在物理教学中,不能简单地认为实验必须是在实验室用专业的实验器材进行的科学探究。利用学生手头随手可得的“废物”进行实验和探究,可以让学生将物理生活化以及将生活物理化。讲到摩擦生热时,让学生用钢锯条锯木头,感受温度的变化,从而理解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讲到惯性时,让学生用手头的文具盒和废纸进行实验……物理研究如此深刻,既增强了学生和物理课的亲近感,又可培养学生对现实生活的物理化模型构建。另外,由于这些“废物”的原本用途并不是进行实验的,这样也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5.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进行小制作和课外小实验活动。

“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日常的课堂教学,由于时间、空间及条件的限制,不可能让学生十分自由地进行科学探究和动手实验。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余,利用生活中的一些物品进行小实验和小制作。如,可制作简易的验电器、光学相机、试电笔、液体密度测试仪等。这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良好渠道,可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更大的发展。

总之,加强农村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从领导做起,加大经费投入,为实验教学提供必备的条件,引导教师克服困难,利用现有的各种教学资源,进行实验教学。这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育途径。

参考文献:

[1]陈建翔,王松涛。新教育:为学习服务。教育科学出版社,.

[2]连榕。教师专业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单位甘肃省通渭县寺子川初级中学)。

农村基层人才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重大历史任务。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组织基础,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肩负着重要职责,发挥着重要作用。要胜利完成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伟大历史使命,关键是要把农村党组织建设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目前,我县共有个行政村,有农村党总支个,村支部个,村级配套组织齐全的占%,村支书、主任交叉任职率%;村支部班子平均年龄岁,支部书记50岁以上的名,40―50岁的名,40岁以下的名;班子成员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全县共有农村党员名,平均每村名,平均年龄岁,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初中文化程度的占%,无职党员有名,占农村党员的%。总的来说,经过近几年全县各级党组织的共同努力,我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各项工作取得明显进步。主要表现在:

一是村级班子结构得到优化。充分利用村“两委”换届的有利时机,积极推进村级班子的优化,通过推行“两推一选”,试行“两推直选”,把一批政治素质好,群众威信高,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的“双高、双强”型干部选拔进了村级班子,村“两委”成员平均年龄比上次换届时下降了岁,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提高了个百分点,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改善。

二是村级管理日趋规范。各村普遍建立健全了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村务、财务公开等制度,坚持大事和群众商量,村务向群众公开。特别是通过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各村党组织按照争创“五个好”的要求,认真落实各项工作制度,坚持做到“五有十全”,促进了全县村级组织“五项规范”建设,全县40.6%的村达到了“五项”规范化要求,农民群众的参政议政意识明显增强,民主权益得到有效保护。

三是后进贫困村治理整顿取得明显成效。我县始终把治理整顿后进贫困村作为全面提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整体工作水平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上下联动,常抓不懈。通过开展“三级联创”,大力实施“双百”工程,特别是今年开展的先进性教育活动和百村集中整顿等大型专项活动,采取部门包村、强村强企带动、机关干部下派、联村共建等一系列有效措施,较好地解决了后进贫困村班子软弱、工作被动、干群关系紧张、思想落后、致富无门路等各种困难和问题。今年以来,通过帮扶为个后进村配强了村级班子,为个经济发展缓慢的后进村选定了个致富项目,协调发展资金余万元,为群众办实事好事件。

四是村级组织的工作水平得到提升。各村基层党组织从推进全县三个文明发展的大局出发,牢固树立大局观念,强化发展意识,紧紧围绕全县的中心工作,竭尽全力发展农村经济,引导农民脱贫致富,使我县涌现出了一大批经济发展专业村、带头村,如我县的等村,目前人均纯收入已分别达到元和元,近几年平均增幅都在元以上,成为全县乃至全市的经济发展明星村。

五、是“联村自治”试行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市委领导的指导下,按照“维护既有利益,发展共同利益”的原则,去年在全市率先开展了“联村自治”试点工作,目前我县已建联村个,涉及村庄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有力的促进了农村人才、资源、技术、市场的整合,以前一些小村、弱村自身解决不了像水、电、路、医、学和产调等问题,在联村内部都得到了迎刃而解,推动了全县农村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近几年我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随着农村改革的逐步深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层班子中还存在少数软弱涣散后进村,战斗堡垒作用不能得到发挥。近几年虽然下大力对后进村进行了整顿,但仍有少数村“两委”关系不理顺,家族矛盾严重,工作相互拆台,闹不团结,工作难以形成合力;有的支部书记人选难选,班子缺员,后继乏人;有的干部“滥竽充数”,出工不出力,虽然是老百姓选出来的,但工作能力和水平无法体现,自己却又想占这一席之地,有好争着干,难事躲的远,麻烦事不想管,工资领一份,给其他成员带来负面影响。

2、基层干部发展集体经济的能力较弱,服务群众的能力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后,我县大部分村的集体经济消失,“空壳”村占到了%以上,有债务的村占到了%以上,加之村干部面对新形势,一时又拿不出发展农村经济、壮大集体实力、增加农民收入的好办法和好措施,致使农村基层组织工作失去了长期依靠的主要载体,也失去了联系群众的主要物质纽带。同时,由于集体经济薄弱,无钱办事,又影响了村级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特别是随着农民生产经营的相对独立,经营方式和社会生活的分散,从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农民对党组织的依赖。

3、农村党员队伍整体素质还比较偏低,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几年来,我县虽然采取措施加大了农村党员的教育培训力度,发展党员时向年轻化、知识化青年农民倾斜,但这些工作还远不能带动整个党员队伍面上整体素质的提高。从整体上看,仍然存在着党员队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接受能力差,观念更新慢,能力弱化等问题。目前全县农村党员45岁以上的占到了%,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到了%,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大多数比较欠缺,严重制约了模范带头作用的.发挥。主要原因:一是个别农村基层党组织对党员的教育管理重视程度不够,教育管理方式陈旧落后,缺乏吸引力和创造力,创新的手段和方法不多。二是农村党员的教育管理难度加大,特别是一些外出流动党员,因流动性大,长期游离于党组织教育管理之外,农村党组织想管却一时又管不了。三是农村党员后备力量不足,培养发展党员存在“矮子里面拔高个”现象。随着时代的变迁,价值观念的变化,农村大部分有一定文化,脑子比较灵活的青年都外出务工或经商办企业,留在村里的大多是老实型、老年型、老化型的人,培养发展党员缺乏应有的后备人选;也有极个别支部书记思想观念有问题,担心发展新党员会对自己的位置有威胁,长期不发展党员,导致党员队伍老化,严重影响了农村党员队伍素质的提高。

4、少数村工作管理运行机制不健全,民主政治建设还不够完善。在讨论村中大事、村务管理和财务管理时,个别党员干部仍习惯于用行政手段或行政命令来解决问题,工作方法简单,作风粗暴,工作飘浮,群众的正当权益和合理要求往往得不到及时保护和满足,有的对群众关心的重大事项公开不够及时、彻底,导致群众疑心,引起干群关系紧张。个别村党组织对基层的一些工作关系把握不准,协调不顺,如党支部领导核心地位与村委会村民自治的关系、乡镇政府与村委会村民自治的关系、组织调整与依法罢免的关系等。

5、农村基层干部工资待遇普遍偏低,激励保障措施乏力。全县农村干部的年工资平均在元,最高的元,最低的只有元,这种低收入与繁重工作任务不成正比,加之无论干好干坏大多都难以改变的农村人身份,致使许多村干部感到生病养老无保障,提拔升迁无盼头,经济上无想头,工作上无劲头,难以做到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就一无是处,任何盲目乐观和悲观的态度都是不可观、不科学的。从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角度看,把问题考虑的充分一些,对于今后解决问题有百益而无一害。基于此,我们必须及早找到解决加强和改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金钥匙”,为全面加快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可靠的组织保证。

1、以提高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重点,切实夯实新农村建设这个堡垒。“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和改善村级党组织是关键。首先,要选好配强村级班子。“村子富不富,关键看支部;班子强不强,关键看班长”。为此,围绕选好一班人,选准“领头雁”,一定要拓宽选人用人渠道,村支书人选要突破地域界限和身份界限,尤其要积极鼓励回乡务工知识青年、退伍军人、民企经营人员等一些文化水平高、办事公道正派、原为群众办事、有能力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党员,通过选拔进入村级领导班子,使他们成为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带头人。要积极探索实施“一村一名大中专毕业生村官”计划,把有文化、懂技术、工作热情的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到村级班子中,优化班子结构,提高工作质量。

其次,要进一步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要大力提高基层干部科学发展、致富群众的本领;执行政策、依法办事的本领;艰苦奋斗、务实创新的本领,使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体现先进性。要进一步改变培训方式,根据各村和干部特点,采取分类分层、小班、学用结合的培训方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要切实关心农村基层干部的切身利益,积极创造条件,改善他们的工资待遇,最大限度地解决好他们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后顾之忧,让他们干有所为,退有所安,充分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第三,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后进村的治理整顿。认真落实以为后进贫困村办实事、办好事为主要内容的县乡工作组帮扶承诺制度,切实抓好班子软弱涣散、经济相对贫困、整体工作落后的后进贫困村治理整顿工作,认真解决村级组织无办公场所、无致富门路的问题,促进后进贫困村各项工作上水平上台阶。

2、继续试行联村自治,积极创新农村基层组织运转机制。科学合理地设置基层党组织,是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前提。要继续探索联村运行机制,及时“联村自治”试点的好经验、好做法,宣传联村自治的好典型,通过联村努力把基层班子联优、干部队伍联强、干部群众联心、经济联强。同时,要在以建制村为主设置党组织的基础上,努力构建以村党组织为主体,产业党支部为骨干,专业党小组为基础的新型组织体系;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村个体民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单独组建或联合组建党的组织,并按照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灵活生动的原则,积极开展各项活动,不断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吸引力。

3、全面提高农村党员素质,切实把新农村建设这个先锋激活。一是要丰富教育内容。在抓好政治理论素质提高的同时,更要注重农村实用技术、国家法律法规的培训,努力把党员培养成“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新法、新策、新技术、个个掌握”的党员。二是要创新发挥作用载体。按照因人制宜,发挥专长的原则,通过“设岗定责”,给每名党员安排合适的岗位,让党员有“位”。对党员履行义务情况,要通过实行目标管理、量化考核,让党员有“责”,激发党员的工作热情和责任感。对流动党员,要通过建立流动党员临时党支部、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建立流动党员活动卡等方式,加强管理和监督,让每一名流动党员有“家”,引导他们多为家乡建设做贡献。三是要提高发展党员质量。在继续抓好“双培”的同时,积极探索在外出务工人员、经商办企业优秀人才、专业协会负责人中选拔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的有效方式,努力改善农村党员队伍的年龄、文化和知识结构,不断增强生机和活力。要坚持“两推一公示”制度,增加工作透明度,严把发展党员“入口关”。要严肃工作纪律,建立发展党员追究制度,对违背程序发展党员的要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4、大力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切实提高农村基层组织领导新农村建设工作水平。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障,特别是对于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激发和调动广大农民群众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为此,要进一步健全农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规范村“两委”的具体职责和工作程序,保证村民自治健康发展。要抓好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村务公开等有效措施的落实,切实保障村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激发群众参与村务管理的热情和积极性。

5、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切实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服务能力。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只有坚定不移地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要立足现有,充分发挥农村集体房屋、设备等闲置资产,以及土地资源广阔的优势,积极引进项目和资金,盘活现有资产,实现集体资产的保值增收;要追求应有,善于培植和壮大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形成专业生产基地,增加集体收入。同时,要按照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的要求,建设龙头加工型企业或经济合作组织,科学合理地确立适合本村本地发展、有广阔市场前景的优势项目,通过示范引导,联村发展,不断做强做大,促进农民稳步增收。

农村党建工作的现状思考和对策

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是新时期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决定性因素。搞好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是一项具有伟大战略意义的工程,任重而道远。随着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深入和“两个四项”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村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进一步提高,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工作能力和水平明显增强。但是,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农村党组织建设仍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一、基本情况

1、党员基本情况:红响辖8个村民小组,共有人口1762人;有1个农村党支部,共有党员36名,占全乡党员总数的10%,占全村农民总数的2%。在这36名农民党员中,55岁以上的27名,占75%; 文盲、半文盲党员8名,占22 %;高中及以上的1人,占2.7%;困难党员14人,占38.8%;致富带头人11人,占30.5%。

2、村党支部班子情况:村党支部委员总数为5人,35岁以上的 5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5人。

责。村党支部的作用发挥较好,主要原因是该村的支部书记是多年的老书记,在长期的基层党建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工作方式方法灵活多样,处事公道,能充分利用该村的各方面条件,带领群众致富。以抓烤烟产业化发展为主,实现助农增收目标,全村种植烤烟1700亩,实现产量60万斤,创产值300余万元。今年更是办事大胆,在上级的支持下,投资85万元修建村级水泥公路5千米,预计08年三月竣工,还在烟草公司帮助下,大力实施烟水工程,改善全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受到群众一致好评。

4、村集体经济收入情况:村级经济薄弱,没有村办企业,主要来源为少量的林地租金和政府给予的产业发展工作奖金,并无其他任何收入。

二、红响村党建工作开展的情况与成效

1、强化管理,严格基层组织建设制度。建立健全了党员登记制度,村支部日常工作考核制度、中心组成员理论学习制度等。

2、对换届后的村组干部进行了法律法规知识、财务管理知识、农村相关科技知识、党风廉政建设、党务知识等的培训。

3、不断完善和创新载体,切实加强党员队伍建设,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2

(1)、发展好党员。村党支部认真遵循发展党员的“十六字方针”,严把入口关,同时积极疏通出口,纯洁党员队伍。今年该村发展党员3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6名。

(2)、加大了对党员队伍的教育工作。2017年在乡党委、政府的组织下,该村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此次活动,让该村党员受到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大部分党员在此次活动之后,对我们党的事业有了新的认识,都表示要把热情继续投入到建设美丽、富裕、文明的新护家工作中去。同时,我们在该村开展了大规模的信访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和干部集中下访活动。通过对有关法律法规及党和国家的农村政策的宣讲、乡班子成员到村讲课、印发宣传资料到每户等多种形式,对全村广大党员进行了信访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同时对所有影响稳定,影响发展环境的矛盾、问题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摸底排查。

(3)、开展了共产党员向组织和所在区域群众作出承诺的活动。此项活动的开展,得到了全村广大党员的支持和认同。通过此项活动的开展,进一步融洽了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为该村全年各项重点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舆-论支持。

实施了五大关爱工程。同时,对有一定特长的贫困党员和农村乡土人才登记造册,建档管理,适时培训,充分发挥其特长作用。

(5)、认真开展了“双向培养”工作。拟定了今年的培养计划和明确了培养对象,并落实了具体责任人。要求将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员,将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同时将这部分同志做为村级后备干部的培养对象进行登记造册。目前该村的“双向培养”对象有16人。

(6)、该村评选出了党员示范户,并建立了长效管理机制。全村共有党员示范户10户。

4、村级组织阵地建设情况。村组织活动场所相对简陋,设施较差,远远不能满足村级系统化工作的开展。

5、党费收缴情况。目前该村的党费收缴工作顺利,所有农村党员都能主动上交党费。

三、农村党建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村级组织建设面临三大难题。一是农村的集体经济都相对薄弱,导致村党支部在为群众办实事上心有余而力不足。二是村干部待遇低,影响了干部队伍的稳定,难以调动积极性。三是村党支部的活动阵地建设相对简陋,和日益发展的农村现代农业经济现状不相适应。

《农村党建工作的现状思考和对策》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对农村中小学德育现状的分析和思考

主要是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加之学生的成绩又要与教师的绩效工资挂钩,学校和老师受社会压力和功利主义的影响,部分教师传统的应试观念难以转变,不得不为了学校的名誉和单纯的成绩而忽视对道德教育的开展,在教学中重智育轻德育,这样的教育环境与方式导致目前出现了很多在校时贪玩、不喜欢学习、甚至厌学,目无尊长,在家不听从父母教导。在周六、 周日或躲在一起打游戏机, 或三五成群地在同学家看电视,高分低能、学优品劣的“高分缺德”学生。

的学校在德育过程中担负着重大责任,应“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抓紧抓实,常抓不懈。学校应尽量采取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把德育落到实处。学校教育能否培养出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德育工作的成效。面对这样的局面,学校如何应对呢?在此,本人试图就农村小学如何开展学校德育工作谈谈点滴拙见。

一、要充分认识学校德育的内涵和意义

学校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德育的内涵和意义,这对于广大教育 工作者切实开展德育工作至关重要。小学阶段正处于人的发展的基础阶段。儿 童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 可能出发。儿童的品德行为处在“质”的形成与变化过程中,正由低级向高 级发展,可塑性强,只要正确地引导,就能促进儿童的“质变”向健 康的方向发展,反之,如果在德育的某一环节上出现偏差,则将是儿 童的“质变”向不良的方向发展。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不仅是现代 精神文明的体现,也决定着我国未来的社会面貌和民族精神。当今世界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所以,德育具有重要的奠基意义。

二、优化环境,活动与情感育人

进取,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面对社会、家庭在教育方面的负面影响,学校应当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利用校园主阵地,主动出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寓教育于讲故事之中;联系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以表扬为主,坚持正面教育;身教重于言教,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

《对农村中小学德育现状的分析和思考》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农村基层人才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

近期,**县委组织部组成调研组,就税费改革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了认真地调查研究,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通过调研我们感到,税费改革既给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总的来看,机遇大于挑战。

一、税费改革给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带来的发展机遇。

推进农村税费改革,是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农村继土地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之后的第三次重大改革。农村税费改革顺应了形势发展的需要,深受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欢迎,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1、减轻了农民负担,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以往的实践充分表明,农民负担、税费征收问题是造成农村党群干群关系紧张的最重要原因之一。税费改革前,由于税赋政策不尽合理、收费项目过多过滥,农民负担居高不下,由此引发了大量的矛盾和冲突。受税费问题的影响,部分群众对基层组织和干部产生了对立和抵触情绪,使党群干群关系恶化,基层组织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削弱。税费改革后,农民负担大幅度下降,调动和保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增强了农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据统计,全县农民总负担由原来的944.3万元减少到221万元,全县农民人均降低负担89元,减负幅度达76.6%。,我县落实了免征农业税、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取消统一规定的农村义务工政策,全县农民实现了“零负担”。

2、乡村干部得到“松绑”,有利于腾出精力抓大事。税费改革前,农村基层干部的主要精力用于催种催收、催粮催款。有时为了完成任务,甚至强迫农民种这种那,引起了群众的不满。特别是收缴统筹提留款,被基层干部称为“天下第一难”。一年到头忙收款,干部叫苦,群众骂娘,影响了基层干部的形象。实施税费改革,扭转了基层组织一直存在的职能错位、越位和不到位的现象,使乡村干部从收钱收粮的繁重事务中解脱出来,有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为群众谋利益、办好事。

3、村干部工资得到保障,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注入新活力。靖宇县地处山区,村小人少、居住分散,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农民收入水平低,村干部工资低且没有保障。不少村干部不但连续多年拿不到工资,还要向村里垫付资金,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全县不能完全兑现村干部工资的村44个,占行政村总数的39.6%;完全不能兑现的村有59个,占行政村总数的53%。税费改革后,村干部工资作为转移支付资金的一部分相对固定下来,村干部工资有了保障,调动了村干部工作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热情。

4、精简了干部职数,改善了班子结构。撤并乡镇是确保税费改革顺利进行的一项配套改革。税费改革前,我县乡镇规模一般比较小,全县12个乡镇111个行政村,平均每个乡镇9.25个村,最小的乡镇才4个村。“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乡镇小领导干部和机关干部却不少,领导干部9―10人,机关干部60―70人。税费改革后,全县乡镇从12个撤并到8个,撤并比例33.3%,精简局级领导干部39人。现在已对乡镇编制已重新进行了核定,我县目前有乡镇行政事业人员775人,税费改革后,按照《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免征农业税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所核定的乡镇编制数,乡镇行政事业人员将得到大量精简,干部队伍素质将得到大大提高。税费改革对村干部职数也做出了规定,大村不超过5人,中村不超过4人,小村不超过3人。春,村“两委”进行了新一轮换届选举,全县村干部由换届前的578人,精简到371人,减幅达36%。“两委”换届通过“两推一选”和“直选”的选举方式,拓宽了选人渠道,提高了村班子整体素质,改善了村班子整体结构。全县村干部平均年龄43.4岁,比换届前下降了1.3岁,其中35岁以下的年轻干部78人,比换届前增加10.4%;中专或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112人,比换届前增长15.5%。

5、乡村债务的锁定,有利于农村基层组织轻装上阵。多年来,由于执行政策的偏差和工作上的失误,导致乡村两级形成了大量的债务。主要是发展乡村企业的亏损、各种不切实际的达标升级活动、农民拖欠的各种税费和各种借款的本息等。据初步统计,目前,我县村级债务近3960万元,债务和债权相抵,净债务达3008万元。沉重的债务负担,使农村基层组织步履维艰,困难重重。税费改革中,在认真清理核实乡村债权债务的基础上,对已经发生的债务进行锁定,不准息转本、利滚利,严禁新增乡村不良债务,这样有利于农村基层组织轻装上阵。

二、税费改革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带来的挑战。

税费改革的积极意义是十分显见的,但在具体实施中也出现了一些矛盾,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产生新的挑战。

1、农村党建工作经费紧缺,党建工作受到制约。农村税费改革后,实行“三免一补”,这就使过去以农业税及农业特产税为主体的乡镇可用财力下降,虽然有上级政府下拔的转移支付资金,但也难以弥补财政缺口,直接影响到乡村工作的正常运转。据测算,今年加上中央和省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全县乡镇一级可用财力尚有缺口1200余万元。在有限的办公经费面前,乡镇往往确保“硬件”运转,即公共行政性支出,压缩甚至冻结“软件”支出,即党建办公经费支出。因为乡镇公共行政性支出,上级有明确的规定,可以列入年初财政预算,而农村党建工作经费支出上面没有明确的规定,只能挤占有限的办公经费,杯水车薪,严重制约了党建工作正常开展。

2、“统”的功能弱化,农村干部对如何开展工作变得无所适从。税费改革后农村形势发生变化,村干部“统”的功能弱化,不少乡村干部表现出许多不适应,主要表现为:一是无所作为。有的村干部认为,税费改革后,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性更强了,税收由税务部门征收,村干部没有任务了,可以混日子了。二是无可奈何。村集体经济无调控余地,乡村干部想为群众办些实事,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心有余而力不足;想带领群众跑码头、奔市场,可两手空空,举步维艰,很难在群众中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很难把上级党委的要求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三是无能为力。相当一部分基层干部驾驭市场经济和带领农民发展经济的能力较弱,思维方式仍停留在抓传统农业上,存在着“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软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敢用”的困惑,难以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

3、实行“一事一议”制度,村里公益事业发展受到影响。税费改革后取消了公积金和“两工”,村级公益事业的筹资筹劳问题实行“一事一议”。在具体实践中,“一事一议”制度在一定时间内面临“三难”:一是难组织。一些群众对农村公益事业“政府搞、集体办”的观念根深蒂固,认为“一事一议”制度名义上是给自己民主权利,实际上不是要群众出劳,就是让群众出资。因此,对“一事一议”制度不热心、不认可,导致有的村召开村民大会,商讨村里公益事业时,村民(村民代表)不参加会议,或者到会人数太少,会议开不成;二是难议成。由于当前部分农民群众的素质还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利已主义思想严重,在议事时往往从自身利益、眼前利益考虑,缺少全局观念和长远打算,对于不直接涉及自身利益的,都认为与已无关,要往外拿钱十分困难,很难议成事。三道湖镇护林村在准备维修该村一个自然屯的巷道时,组织村民“一事一议”。到会的村民中,自然屯的村民坚决要求修,其他的村民大部分说“我不走这条道我不出钱”。由于自然屯的村民人数少,因此这项公益事业用“一事一议”没有议成;三是难办大事。“一事一议”筹资方式实行上限控制,规定人均每年不得超过15元。我县的各行政村人口相对较少,平均每村732人左右,每年也仅能筹集资金10980元左右,对于农村众多的公益事业而言,数量微乎其微,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4、由于税费的取消,出现了干部和村民互不接触的“空白区”及村民的难管理。税费改革前,虽然村干部与村民存在收缴税费的“制度性矛盾”,但它也是村干部与村民沟通的一道桥梁,是村干部管理村民的一个“把手”。税费改革后,各项税费取消了,消除了村干部与村民的“制度性矛盾”,也减少了村干部与村民的沟通。调查中了解到,一些村民认为农村“两委”既然没有钱给大家办事,有没有“两委”跟自己没什么关系;还有的认为,只要不收钱,谁做村干部都一样,甚至认为有没有村干部都一样。村干部与村民的关系突然出现了互不接触的“空白区”。这个“空白区”的出现,也给村民的教育管理带来了难度。现在村干部对村民失去了有效的制约,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村里开展什么工作或搞什么活动,全得靠村干部上门商量、“看面子”才参加。在县里组织的“送科技下乡”活动中,各方专家纷纷深入农村免费传授种养殖技术知识。由于村民欠缺致富意识,思想认识不端正,参加学习的.热情不高,村干部没办法得上门求,上门请。有的是给村干部面子才去的;有的以没时间为由推托;有的干脆就说,我就不去你能把我咋地。如此的服务都不易,可想其它工作有多难。

5、税费改革后,一些潜在矛盾有所抬头。一是农民种地热情升温引发的矛盾。税费改革后,由于实行“三免一补”政策,农民种地的热情空前高涨,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村里之间、个人或村里与林业部门之间的土地纠纷不断增多,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并发生了林业部门砍农民庄稼的事件。二是村级债务锁定引发的矛盾。我县村级债务3008万元,村集体债务绝大多数是欠国家银行和村民的,形成过程复杂且时间久远。应该说这与税费改革没有直接关系,但税费改革中对已经发生的债务进行了锁定,制止新债,明确责任,逐步化解。农民感到,村集体收入渠道狭小,逐步消化、慢慢偿还自己的债务没了指望,因而引发了“打酒朝提瓶的要钱”的浪潮。三是离岗村干部与在岗村干部之间的矛盾。调查中了解到,由于村干部一减再减,以及其他原因离岗的干部一增再增,数倍于在岗干部。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位置摆不正,不能自觉服从在岗干部的领导,不配合在岗干部的工作,有的甚至故意刁难,起反作用。一些在岗干部深有感触地说,普通群众的工作好做,离岗干部的工作却难做。

总之,税费改革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进程中出现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不可避免。从表面情况看,税费改革后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影响,直接原因是乡村收入减少。但从深层次分析,主要还是农村经济薄弱,乡村干部整体素质与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不适应。如思想观念滞后,使农村基层组织缺乏应对变化的思想基础;集体经济薄弱,使农村基层组织缺乏稳定队伍的物质基础;整体素质不高,使农村基层组织缺乏为民服务的能力基础,等等。

从调查结果看,尽管税费改革后短时期内会给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带来一些影响,但从根本和长远意义上说,税费改革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农村的最好实践,是农村经济发展中顺民心、聚民力、带民富的具体体现,是加强和巩固农村基层政权的根本措施。因此,我们要以改革的精神研究和解决面临的新问题,不断开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新局面。

1、建立党建工作办公经费支出保障制度,确保农村党建工作正常开展。建议上级有关部门应根据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党建工作实际,将乡镇党建工作经费列入财政支出预算,并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相关要求中,明确党建经费的支出来源,以强化各级党委对乡镇党建工作的高度重视,消除少数基层组织认为税费改革后党建工作可抓可不抓的错误观念,纠正个别乡镇党委在税费改革后,减少党建工作办公经费,削弱党建工作或不抓党建工作的错误倾向,要达到“三个确保”:确保党建工作经费足够支出,确保基层组织抓党建工作的思想不放松,确保乡镇党建工作力度不减弱。从而有效地保证乡村两级党组织有足够的经费开展党建活动,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

2、加强乡镇党委建设,切实发挥农村基层组织“龙头”作用。乡镇党委既是处于农村工作第一线的基层党组织,又是村级党组织的“龙头”,对乡镇工作负有全面的领导责任。因此,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必须首先抓好乡镇党委建设。一是要加强乡镇领导班子建设。抓好乡镇党委建设,必须抓好领导班子建设,尤其突出抓好一把手。在培养教育上,采取到高等院校进修、到发达地区参观考察、举办培训班、召开经验交流会、征集“一把手”工作研讨文章等形式,不断提高乡镇“一把手”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带班能力。在选拔任用上,以政绩论英雄,注重公论,真正把那些有真才实学、群众公认的干部选拔到“一把手”岗位上;把那些政绩平平、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干部坚决调整下来。二是加强乡镇干部的培训学习。每年要举办各类乡镇领导干部培训班,进行集中培训。对自学内容进行布置,提出明确要求。通过督查,调阅笔记等方式促进领导干部的自学,不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领导能力。三是加强对乡镇领导班子的考核。建立考核结果反馈制度,加大组织监督力度。每年对乡镇领导班子进行全面考核,考核结束后,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工作情况和思想状况加以总结评定,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组织建议。并对所有班子分类排队,以适当形式将考核结果在全县范围内进行通报。同时,要求各乡镇领导班子,针对考核反馈出来的问题召开民主生活会,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意见。四是加强乡镇党委制度建设。进一步明确农村基层党建责任制,乡镇党委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党委副书记作为具体责任人要主动抓。同时,要建立健全“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民主集中制”、“党建联系点”、“党建工作例会”等规章制度。并要求各乡镇党委每年召开党委会研究党建工作不少于4次,进一步强化乡镇党委管党意识。

3、选准配强村班子,打牢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根基。税费改革后,对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切实解决好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双带”作用不强、年龄老化和村干部队伍后继乏人的问题,必须做到四点:一是选配机制要“新”。坚持和完善村党支部换届选举“两推一选”和村委会“直选”办法,进一步探索在选拔村干部中扩大民主的有效途径。积极提倡村党支部书记通过选举担任村委会主任,提倡“两委”成员按规定的选举程序交叉任职,努力建设精干、高效、务实的村班子。二是选人标准要“高”。税费改革后,村干部要由“政治型”向“经济型”、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由“守家型”向“创业型”转变。因此,在选拔村干部时,要坚决摒弃“拿得住混混,说得出狠话,保得住稳定”的干部就是好干部的传统认识,必须把是否具有“双带”能力,作为新时期选拔农村党员干部的一条基本标准,大力选拔那些“发展思路清、说话有份量、协调方法多、带动能力强”的优秀分子进入村级领导班子,担负起富民强村的重任。三是选拔视野要“宽”。对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班子比较弱或本地一时没有村支部书记合适人选的村,要坚决摒弃“矮子里面挑将军”、“拉郎配”的做法和组建凑合型、过渡型班子。要从县直机关副局级后备干部中选派一批有发展潜力的优秀年轻干部到村挂职锻炼,从乡镇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分流人员中选派一批年富力强、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到贫困村、后进村任职,这样既有利于锻炼干部,为分流机关富余人员拓宽渠道,又有利于优化村干部队伍的结构。四是治村人才要“备”。大力加强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按照村干部职数1:1的比例,建立村级人才库。着眼村级班子的长远建设,注意把那些“人品正、作风好、有本事、威信高”的回乡知识青年、退伍军人、企业骨干,以及外出务工经商优秀人才纳入视野,重点加以培养。认真落实《吉林省一村一名大学生――农村优秀青年素质提升项目》,积极选拔农村优秀青年,并输送到大专院校学习。通过几年的努力,达到“一村一名大学生”目标。对那些能够认真贯彻党的农村政策、办事公道正派、“双带”能力强、党员和群众拥护的优秀人才,要及时充实到村级后备干部队伍或班子中来。

4、转变职能和改进工作方式方法,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注入活力。一是要创新基层党组织的设置形式。随着农业产业化发展,可以考虑围绕农业产业化目标,把党组织建立在产业链上,按照区域经济布局,建立某个产业的党组织。新形势下,一大批农民在致富过程中自发地形成了许多分工相对明确、经营相对集中的行业协会,为方便党员在行业协会中充分发挥作用,必须依托行业协会设置党的组织。经济发展较快,党员人数超过50人的村,可以建立村党总支,按照党员从事的致富项目或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划分专业党支部。二是要转变基层党组织的职能。税费改革后,基层党组织要从催种催收的直接抓生产中解脱出来,转到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上来,把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办起来不合算的事情办好;要从兴办公益事业派工难、集资难中解脱出来,转到“一事一议”、民主决策上来,做到大家的事,大家议、大家办;要从收粮逼款的群众对立面中解脱出来,转到集中精力抓经济、一心一意谋发展上来。总之,随着村级组织的职能转变,村干部要做好“五员”,即农村政策的宣传员、发展经济的服务员、实用技术的指导员、农副产品的销售员和劳务输出的联络员。三是要改进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在工作推动上,要注意采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典型引路的方法。特别是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中,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不能强迫农民种这种那,要通过自己试着干,做给别人看,引导农民干。在处理村务上,要由封闭向公开、民主转变。全面推进以财务公开为重点的村务公开,规范公开的时间、阵地、程序、内容,做到真公开、常公开;创新民主管理手段,制定《农村“两委”工作规范》,规范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关系和工作。村内的集体生产和公益事业,实行“一事一议”。对“一事一议”所议项目在事前、事中、事后都要公开,特别是对筹款项目、工程进度情况、完工后的资金使用情况等,要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四是要提高村干部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村干部要自觉增强法律意识,强化法制观念。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首先要考虑有无法律依据,是否违法。要根据不同的工作岗位,学习有关岗位专业法律法规,切实做到依法行政、依法办事。

5、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增强农村基层组织凝聚民心的物质基础。解决好“三农”问题,不仅要通过税费改革减负增收,更重要的是通过加快发展致富。只有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了,农村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在发展问题上,在搞好引导农民增收致富的同时,要着重抓好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着力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强化发展集体经济的观念。广大基层干部必须看到,沉重的村级债务,国家背不起,群众不答应,必须依靠村级组织自身来消化,不发展集体经济是死路一条。税费改革后,虽然兴办公益事业实行“一事一议”,但筹资投劳实行上限控制,财力非常有限。要搞好投资较大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必须发展集体经济。再说,即便是在农村实现了“零负担”,如果集体经济是个“空壳”,一年不能实实在在地为群众办几件实事,群众不会满意,这就显得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尤为紧迫和重要。二是正确认识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形式。过去一提发展集体经济,就搞集体投资办企业,结果由于产权不清、机制不活带来了很多问题。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要用全新的理念,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既可以充分利用和挖掘集体的荒山、荒滩、荒地和水面等资源的潜力,通过租赁、承包、拍卖和股份合作等形式,进行农业综合开发,又可以坚持自愿、有偿、规范的原则,返租倒包农户的承包地,创办农业公司,一头联接市场,一头联接农户;可以以水、电、路和厂房等配套的基础设施吸引投资办厂,集体收取资产占用费;又可以对长期亏损、扭亏无望的企业,通过承包、租赁、拍卖等途径,盘活集体资产。三是提高村干部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抓好省里即将出台的《―全省农村基层干部培训规划》和“一村一名大学生”培训规划的落实,由普及型培训向深化型培训和学历型培训拓展,并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制订好培训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培训。县委组织部在重点抓好村党支部书记业务、技术技能培训的同时,抓好村干部学历教育工作;县农业局、民政局重点抓好村委会主任、村文书的培训;乡镇重点抓好村“两委”成员和后备干部的培训。培训内容由以种植、养殖技术为主向市场经济知识拓展,由技术类知识向管理型知识拓展。县委组织部每年要组织一批或几批“两委”负责人到农业产业化水平高的发达地区参观学习,解放思想,开阔视野,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6、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强化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按照上级要求,结合本县实际,将全县组织工作进行量化、细化,制定组织工作目标管理细则,使基层党建有抓手。乡镇党委实行村干部任期目标和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细化考核办法,对村干部半年、全年的工作情况进行考核。对年内完成工作目标较差的进行警告,对完成差的予以撤职处理或依法予以罢免;对当年受警告,来年工作仍没有改进的,同样予以撤职处理或依法予以罢免。积极探索村干部工资分配形式,把年度工作完成情况同工资直接挂钩,切实增强村干部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同时,各级党组织要关心、爱护农村基层干部,体谅他们的疾苦,当好他们的坚强后盾,为农村基层干部开展工作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农村党建工作的现状及思考和对策

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是新时期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决定性因素。搞好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是一项具有伟大战略意义的工程,任重而道远。随着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深入和“两个四项”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村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进一步提高,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工作能力和水平明显增强。但是,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农村党组织建设仍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一、基本情况

1、党员基本情况:红响辖8个村民小组,共有人口1762人;有1个农村党支部,共有党员36名,占全乡党员总数的10%,占全村农民总数的2%。在这36名农民党员中,55岁以上的27名,占75%; 文盲、半文盲党员8名,占22 %;高中及以上的1人,占2.7%;困难党员14人,占38.8%;致富带头人11人,占30.5%。

2、村党支部班子情况:村党支部委员总数为5人,35岁以上的 5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5人。

责。村党支部的作用发挥较好,主要原因是该村的支部书记是多年的老书记,在长期的基层党建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工作方式方法灵活多样,处事公道,能充分利用该村的各方面条件,带领群众致富。以抓烤烟产业化发展为主,实现助农增收目标,全村种植烤烟1700亩,实现产量60万斤,创产值300余万元。今年更是办事大胆,在上级的支持下,投资85万元修建村级水泥公路5千米,预计08年三月竣工,还在烟草公司帮助下,大力实施烟水工程,改善全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受到群众一致好评。

4、村集体经济收入情况:村级经济薄弱,没有村办企业,主要来源为少量的林地租金和政府给予的产业发展工作奖金,并无其他任何收入。

二、红响村党建工作开展的情况与成效

1、强化管理,严格基层组织建设制度。建立健全了党员登记制度,村支部日常工作考核制度、中心组成员理论学习制度等。

2、对换届后的村组干部进行了法律法规知识、财务管理知识、农村相关科技知识、党风廉政建设、党务知识等的培训。

3、不断完善和创新载体,切实加强党员队伍建设,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2

(1)、发展好党员。村党支部认真遵循发展党员的“十六字方针”,严把入口关,同时积极疏通出口,纯洁党员队伍。今年该村发展党员3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6名。

(2)、加大了对党员队伍的教育工作。2017年在乡党委、政府的组织下,该村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此次活动,让该村党员受到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大部分党员在此次活动之后,对我们党的事业有了新的认识,都表示要把热情继续投入到建设美丽、富裕、文明的新护家工作中去。同时,我们在该村开展了大规模的信访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和干部集中下访活动。通过对有关法律法规及党和国家的农村政策的宣讲、乡班子成员到村讲课、印发宣传资料到每户等多种形式,对全村广大党员进行了信访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同时对所有影响稳定,影响发展环境的矛盾、问题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摸底排查。

(3)、开展了共产党员向组织和所在区域群众作出承诺的活动。此项活动的开展,得到了全村广大党员的支持和认同。通过此项活动的开展,进一步融洽了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为该村全年各项重点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舆-论支持。

实施了五大关爱工程。同时,对有一定特长的贫困党员和农村乡土人才登记造册,建档管理,适时培训,充分发挥其特长作用。

(5)、认真开展了“双向培养”工作。拟定了今年的培养计划和明确了培养对象,并落实了具体责任人。要求将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员,将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同时将这部分同志做为村级后备干部的培养对象进行登记造册。目前该村的“双向培养”对象有16人。

(6)、该村评选出了党员示范户,并建立了长效管理机制。全村共有党员示范户10户。

4、村级组织阵地建设情况。村组织活动场所相对简陋,设施较差,远远不能满足村级系统化工作的开展。

5、党费收缴情况。目前该村的党费收缴工作顺利,所有农村党员都能主动上交党费。

三、农村党建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村级组织建设面临三大难题。一是农村的集体经济都相对薄弱,导致村党支部在为群众办实事上心有余而力不足。二是村干部待遇低,影响了干部队伍的稳定,难以调动积极性。三是村党支部的活动阵地建设相对简陋,和日益发展的农村现代农业经济现状不相适应。

《农村党建工作的现状及思考和对策》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对小学评价现状的思考与对策

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而写字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基础之基础。学生通过长期的写字训练,可以受到美的熏陶,陶冶高尚的情操,培养坚毅的意志、良好的习惯,有益于提高他们的道德、文化素养。但在小学实际教学中,写字却并未受到重视,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问题之一:认识模糊,对写字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主要表现为:1、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许多学校虽然开了写字课,但形同虚设:或让学生做作业,或挪用上其他课。2、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和写字教学虽连在一起,实际上教学中重识字轻写字的现象极为严重。3、教学要求不严,学生写字习惯差。进入课堂,可以看到,学生写字时的坐姿和执笔方法非常糟糕。翻开学生的各科作业,字迹潦草、行款不整齐、卷面不整洁等现象很普遍。

问题之二:方法单一,教学模式僵化,写字教学枯燥乏味

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并没有吹进写字教学的课堂。在写字教学中存在着模式单一、僵化的现象。写字教学中“满堂灌”、“满堂练”的状况极为普遍,在写字课堂上常常是教师讲一笔,学生练一笔,或是教师大讲特讲书写技巧,学生却听得漫不经心,这样的的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问题之三:急功近利,只重视特长生的培养,而忽视学生整体的提高

为应付各种比赛与考核评估,众多学校只重视写字特长生的培养,而忽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例如,有的学校以书法兴趣小组的形式对个别写字特长生强化训练,以培养书法精英为目标,而对大部分学生的写字练习不采取任何措施。这样的方式面对的只是少数学生,达不到普遍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和艺术素养的目的。

二、对策思考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采取相应的措施,扎扎实实地进行写字教学,切切实实提高写字质量。

对策之一:统一多方认识,重视写字教学

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人文内涵的外在显现。“在汉字进入电脑以前,写字曾被普遍看成了读书人的‘门面’,不能不重视。但电脑和汉字输入技术却使写字的‘必要性’越来越小,同时也为‘藏拙’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其实,写字的好处不仅仅在实用,其更大意义在于,练习写字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修养的过程。”因此,在信息化时代来临的今天,写字教学仍然要引起学校、家庭、社会多方的重视。

1、统一认识

首先从学校领导层面上要充分认识写字教学的重要意义。重视写字教学不能只局限于几个写字特长生,要把提高全体学生的写字素质当作学校教学的目标。郭沫若先生也曾说:“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要人人都成为书法家,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格,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因此,写字教学中进行一些带有提高性质的书法培训是必要的,但首先要让所有学生把字写端正,写规范,从小打好写字基础。其次,引导学生练就一手好字不仅仅是写字教师或语文教师的任务,是全体教师的责任;同时,也要争取获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2、多管齐下

作为语文教师,重视学生的写字教学,当然是责无旁贷,但要想让绝大多数的学生写好字,光靠语文教师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取得其他任课老师和家长的支持,因此在写字教学中要努力做到以下三个结合:课内指导与课外练习相结合,以练为主;写字作业与各科作业相结合,做到“提笔即是练字”;教师水平提高与学生水平提高相结合,师生同练。

3、时间保证

切实提高写字水平,必须充分保证训练所需时间,但又不能占用其它学科的教学时间,导致喧宾夺主。要想解决这些矛盾,首先要用足、用好正常的写字时间,按课程计划认真上好每周一节写字课,保证每天的20分钟写字课绝不挪作他用;其次,要把写字作业与其它作业结合起来,这既保证了练字的时间,又使各科老师和家长积极参与,形成一个“门门学科不松劲,学校家庭共努力”的练字氛围。

对策之二: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写字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习活动的一种内在动力。因此,在写字教学中我们要坚持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贯穿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写字课与其它学科相比,确实是比较枯燥的。如何让枯燥的写字教学变得相对生动些,让学生成为写字的主人,这需要我们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以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对小学评价现状的思考与对策》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对当前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现状的思考

中共中央胡-锦-涛强调,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央从推进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对于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这就深刻阐明了当前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在教育这个系统工程中,德育处于统帅的地位,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由于种种原因,德育工作在实践中很难到位。下面就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具体情况谈谈自己的一管之见。

一、目前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政府各级部门加大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工作力度,农村小学的德育工作得到了改善和加强,取得的成绩是主流,但我们必须看到农村小学德育工作还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突出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象给青少年学生的成长带来了消极的影响。二是校园周边环境失调。据了解,有的学校所在地无证录像厅、桌球室、游戏机室、网吧遍布隐蔽的角落,校园门前的摊点驱之不去,所有这些失调失控的环境,无疑对涉世不深,自控力差,易受暗示的青少年学生产生诱惑和影响,这也是青少年学生厌学、逃学、甚至违法犯罪的诱因之一。

2、学校在德育工作中角色尴尬,影响了德育工作的实效。 一是重视德育仍停留在口头上,德育工作难落实。在农村一些中小学,工作计划上写着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可落实在实际工作中的内容是虚的多,实的少,空口说教的多,丰富多彩的活动搞得少,德育工作难上常规。如:(1)学校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不能正常进行或仪式不规范。(2)少队活动的开展有名无实。一是大部分学校缺少德育基地;二是教学设备相对落后,空口说教,对学生没有吸引力;三是怕耽误学生学习;四是怕外出发生安全事故。(3)家校一体的德育体系成为空想。家长外出务工人员增多,教师家访流于形式,教师倒是有时间,可人家家长没“空”。就连一学期一次的家长会,许多家长也借口“忙”懒得参加,久而久之,学校也对家长会失去兴趣,有的学校干脆把家长会开在纸上。(4)每学期邀请公安、司-法-部门的同志或者其他校外辅导员到学校作各种专题报告也只是有计划而没有落实。一方面这些人不容易请得动;其次是请得动也招待不“周”。

三是学校经费紧张,德育工作投入难保证。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有的内容将对学生产生终生的影响,必须要有必要的投入。但有的农村学校维持日常开支就已经捉襟见肘,哪有这部分闲“投入”,有的学校甚至连一张名人名言也找不出来。

3、家庭教育失当,造成学校德育工作开展困难。

当前,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推进的社会转型时期,学校德育管理中出现了一些令人颇感头疼的问题。如:(1)独生子女傲气十足。这些孩子在家娇生惯养,凡事以自我为中心,自律能力差,与同学相处难。(2)富裕家庭的孩子花钱大手大脚。有些家长认为,挣钱就是为了孩子,因此,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这些孩子没钱不上学,吃零食不分场合,甚至花钱请人写作业。(3)部分贫困家庭的孩子有自卑感。这些孩子认为自己吃穿衣着不如别人,觉得自己低人一等,缺乏自信心,性格孤僻。(4)父母外出打工家庭的子女管不住也无人管。许多家庭父母双双外出打工,爷爷奶奶往往是疼爱有加,只管吃穿,不管其它,更别说抽时间与老师交流。

4、教育内部德育工作评估失策,挫伤了学校做好德育工作的积极性。

《对当前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现状的思考》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农村小学素质教育实施的现状及思考

前几年,我聆听了一场关于素质教育的专题报告。报告会上,一位知名教授风趣地说:“我们的许多教育工作者在轰轰烈烈地喊素质教育,扎扎实实地搞应试教育。”当时,与会者一笑了之,但是仔细一想,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国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的现状。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由于我国的基础教育在“应试教育”的轨道上运行多年,人们在思想观念、政策导向、管理体制乃至教育的内容与方法等诸多方面,都形成了一整套固定的模式,因此,要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决非轻而易举的事。其次,片面的教育评价制度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社会对老师和学校的评价看学生的考试成绩,上级对老师和学校的评价也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因此,学校对老师的评价不得不看学生的考试成绩,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只能看学生的考试成绩了。考试成绩似乎变成了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评价标准,谁还敢马马虎虎搞应试教育?第三,应试教育是相当一部分农村家长的需要。农村的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因为他们长年都在田间地头辛苦劳作,为改变命运而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儿女的身上,而“成龙成凤”的最好办法就是考取大学,跳出农门。你在学校学不会考试,你就别想考上大学,就不能改变命运。所以,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得学会考试,其他的事情等到大学毕业以后再说。老师和学校迫于各个方面的压力,不得不“轰轰烈烈地喊素质教育,扎扎实实地搞应试教育”。

二、农村小学素质教育的实施

在农村小学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一)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力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

2017年,我省的“两基”工作顺利通过“国检”以后,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还远没有达到实施素质教育的标准要求。小到图书、仪器、办公设施设备,大到校舍、体育活动场地场馆,都不同程度地欠缺。农村小学软件和硬件设施配备不齐,严重地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发展。特别是进入网络信息时代的今天,办学条件和素质教育的矛盾显得尤其突出。显然国家已经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在小学开设有信息技术课。但农村小学有这么一个学科却没有专职教师,没有电脑,更不要说语音室。因而,信息技术课仅仅成为一个摆设而已。而农村小学师资的培养更是进入了一个怪圈:农村小学培养出来的优秀教师被挖走了(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之常情、可以理解),城市学校落聘下来的教师分流到农村小学来,还美其名曰“支教”、“交流”。这种恶性循环对于农村学校来说,不亚于一场灾难!在这样的前提下,加强农村小学素质教育的确举步维艰。但是,在一些发达的地方却做得比较好,他们是把落聘的教师送到专业学校进修学习,而把一些优秀教师轮流下放到农村学校支教,为农村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这两种做法决然不同,两种做法的结果也决然不同。

“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力量”不应该只是一句响亮的口号。它作为政府行为应该得到具体落实,否则实施素质教育将是一句空话。

(二)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小学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担负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的重要任务。素质教育决不仅仅是学习书本知识那么简单,更不是应付考试,那种拿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教育成果标准的做法不仅是片面的,而且是有悖素质教育目标的,甚至是荒谬的。我们应该把教育扩展到生活的范畴,把学校扩展到社会的范畴,所有的生活都可看作是课程,社会应该就是一所大型学校。农村小学教师要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有这样的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做到教与学的统一。

其实,艺术家不一定非得背来“四书五经”,数学家不一定非得有个好嗓音,平民百姓为什么一定要样样精通?人是有差异的,现实生活中的各个岗位也千差万别,所需的人才也不尽相同。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人都有才,但人人都不一定是全才。每个人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只有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才能成才。认识了这样的人才观,我们就不会把学生暂不需要的东西强加在他们身上;我们就会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我们就会主动去了解学生,发现学生。换句话说,我们要通过知识经验的传递去帮助学生形成主动发展的机制,不断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最终学会做人。

《关于农村小学素质教育实施的现状及思考》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农村小学校本教研现状调查及思考

充分了解校本教研的现状,是有效开发和利用校本资源、制定切实可行的校本教研制度、促进校本教研持续发展的基础。

2017年11月6日至9日,我们对江苏北部连云港、淮安、宿迁等市19所农村中心小学进行了调查和走访,共发放问卷975份,收回863份,回收率85.5%;访谈19次,访谈对象涉及学校各层次人员,计278人。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初步结论与建议如下:

一、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一)校本教研保障

人力资源保障。45.2%的教师认为要坚持在实践中学,在学中实践,认为在教学中用最实在的素材进行分析,探索经验最有说服力;33.7%的老师认为需要更新校本教研观念,这说明目前参与校本教研的教师群体,对校本教研还没有真正认识到位;21.1%的老师认为要利用培训的方式来增强校本教研人力资源的保障,说明校本人力资源的质量亟待提高。

物力资源保障。69.4%老师认为校本教研亟需添置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设备,41.8%教师认为促进校本教研开展的主要因素是校本教研信息,反映出农村学校校本教研的开展,物力资源是“瓶颈”。

时间保障。47.4%的教师认为应跳出“单以学生成绩论英雄”的误区,重视校本教研实绩在教师评价中的地位,为教师积极参与校本教研营造宽松的氛围;30.2%和22.4%的教师希望适当减轻工作负担和合理分配工作、学习的时间以保障校本教研开展,表明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村教师课务相对繁重,工作和学习时间难以合理分配。48.7%的教师认为每周专用的校本教研时间为2小时左右,反映出教师对校本教研精力的投入还很不足。

空间保障。26%和32%的教师认同以年级组和学校共同体为主的校本教研组织形式,而42.1%的教师认同以学科组为主;以学科组为主要形式组织,应为平行班较少的农村小学首选,以保证同学科教师广泛参与,同时也能让不同年级的老师了解本学科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科教学衔接和连贯性。

制度保障。

制度构成。调查中,85%的学校基本上没有文本式、健全的校本教研制度,校本教研中教师的理论学习、对话交流、课题研究和教研激励等方面基本上没有制度保障;关于校本教研参与情形,43.1%的教师认为是消极应付。

制度实施。调查显示大多数教师希望学校能根据学校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校本教研制度,认为校本教研制度应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实施中既要有纲性,还要关注学校和师生的发展,他们约占被调查总数的43.5%;另外有32.6%教师认为校本教研还可针对学校阶段性工作重点,体现动态目标管理。

(二)校本教研活动

1、校本管理与专业引领。

校本管理。调查中63.5%的教师认同校本教研是全体教师的职责,只有17.5%的教师认为校本教研是专业人员的职责,关于校本教研活动对教师的作用,认为科研水平得到了提高的教师占34.5%,这表明教师对校本教研的重要性是肯定的。而14.7%的教师认为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并未收到实效,表明校本教研应该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包容性。

专业引领。调查中19%的教师认为校本教研需要专业人员与骨干教师的引领,52.5%的教师认为校本教研的最佳研究方式是教师“同伴互助”,反映出“专业引领”和“同伴互助”在校本教研中没有能发挥其特有的功能。

2、教师个体校本教研活动。

教师校本教研意识。认为校本教研主要职责是科研人员和骨干教师的占19%?,是全体教师的占63.5%,是专业管理人员的占17.5%,说明广大教师大多数能把自身认定为校本教研的主体,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把自己置身校本教研之外。

教师的校本教研素质。认为提高教师科研素养的主要方法靠理论学习、日常教学实际及校本教研活动相结合的占22.7%,认为需要在教学中反思、在积极参与中锻炼的占30.9%,46.3%的教师认为合作研究、互相学习是提高教师科研素养的主要方法。这说明大多数教师在校本教研中,能坚持应用研究,重视同伴合作,但忽视了理论学习,这是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型难的重要原因。

3、教师群体校本教研活动。

群体校本教研氛围。认为需要领导重视的占34.3%,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高、端正态度的占35.7%,认为必须落实相应激励机制的教师占30%,反映出校本教研群体氛围极大地影响着校本教研的健康发展。

骨干教师作用。被调查教师中,肯定骨干教师在校本教研中发挥实践示范作用的占52.3%,理论引导作用的占13.4%,传帮带作用的占38.3%,这充分说明骨干教师在校本教研中发挥着多方面的引领作用,但更重实践示范则表明校本教研仍滞留于操作层面。

《农村小学校本教研现状调查及思考》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与思考

主要是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加之学生的成绩又要与教师的绩效工资挂钩,学校和老师受社会压力和功利主义的影响,部分教师传统的应试观念难以转变,不得不为了学校的名誉和单纯的成绩而忽视对道德教育的开展,在教学中重智育轻德育,这样的教育环境与方式导致目前出现了很多在校时贪玩、不喜欢学习、甚至厌学,目无尊长,在家不听从父母教导。在周六、 周日或躲在一起打游戏机, 或三五成群地在同学家看电视,高分低能、学优品劣的“高分缺德”学生。

的学校在德育过程中担负着重大责任,应“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抓紧抓实,常抓不懈。学校应尽量采取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把德育落到实处。学校教育能否培养出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德育工作的成效。面对这样的局面,学校如何应对呢?在此,本人试图就农村小学如何开展学校德育工作谈谈点滴拙见。

一、要充分认识学校德育的内涵和意义

学校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德育的内涵和意义,这对于广大教育 工作者切实开展德育工作至关重要。小学阶段正处于人的发展的基础阶段。儿 童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 可能出发。儿童的品德行为处在“质”的形成与变化过程中,正由低级向高 级发展,可塑性强,只要正确地引导,就能促进儿童的“质变”向健 康的方向发展,反之,如果在德育的某一环节上出现偏差,则将是儿 童的“质变”向不良的方向发展。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不仅是现代 精神文明的体现,也决定着我国未来的社会面貌和民族精神。当今世界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所以,德育具有重要的奠基意义。

二、优化环境,活动与情感育人

进取,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面对社会、家庭在教育方面的负面影响,学校应当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利用校园主阵地,主动出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寓教育于讲故事之中;联系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以表扬为主,坚持正面教育;身教重于言教,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

《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与思考》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现状思考

金堂县广兴中学 陈灵琼 农村中学英语教学因生活环境、文化氛围、教学设施等诸多方面的影响与城市相比有很大的差距 ,英语教学仍习惯于沿用陈旧的教学方法,教师只重视文章的讲解,语法的运用,忽视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多数学生听不懂,说不出,读不准,写不成。因此,必须在英语教学中,把听说读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化。

一、培养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上、提高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须着力激发学生“好之”、“乐之”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英语学习的意愿,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七年级学生开始学英语时,对英语怀有强烈的新奇感,每一个音素;每一个词和每一句话对他们来说都是新鲜的,浓厚的好奇心,求知的欲望变成强烈的学习热情,同学们的学习劲头很足。 如何才能保持这种学习的热情,进一步培养兴趣呢?唯一的方法是使学习英语的过程学习得很愉快,轻松,使学生从英语学习中得到无穷的乐趣,把童年的愉快的学习方法 ----游戏带进课堂。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各种教学方法、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运用新异刺激,唤起好奇注意,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学,从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我们还可以根据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小事情,如打招呼,借东西,问路等,应用所学内容编成对话,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参与活动来维持和保持较强的求知欲和新鲜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重要手段。如学唱英语歌曲,猜迷语,组织英语书法比赛等。

二、养成习惯,奠定学生学习的基石

目前,大部分农村七年级学生是初次学习英语,从开始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对学习英语的全过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农村中小学生从小无拘无束,因此在低年级的英语教学中教师绝对不可以任其自然,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培养学生认真“听”的习惯。

禁教师高谈阔论,课后学生如听天书般毫无收获。

2、培养学生大胆“说”的习惯。

农村学生胆小怕羞,初学英语时很难主动开口。英语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作为语言课,必须亲身体验才能掌握要领。开口是学生学好英语的第一关,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克服怕羞的心理状态,敢于积极参加各种教学活动,并能机械地模仿学习。教师开始时不必提出过高的要求,允许学生说错,以摆脱逆反心理,逐渐提高说的能力。

3、培养学生经常“读”的习惯。

农村学生由于地域限制,很少跟别人用英语交际,因此,熟读和背诵是乡下学生学习英语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尽管新课改反对学生死记硬背,但最基本的知识点还是要学生强化记忆,而强化记忆最有效的途径就是经常反复朗读,要让学生明白 “先死后活,不死不活”的道理,即学生只有首先熟悉一些基本的知识要点,才能灵活运用。若没有掌握基本的知识要点,使用时也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只有养成经常“读”的习惯,才能凭借语言的“惯性”来解决语感、语调等一系列问题。

4、培养学生规范“写”的习惯。

从教字母开始,教师应严格要求学生规范书写,按四线三格确定每个字母所处的位置。要求书写规范、工整、美观、大方。既要笔画正确,更要间距合理、卷面整洁。一旦养成错误的书写习惯就很难纠正,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好胜心强的心理特征,经常组织英语书法比赛,培养审美情趣。

5、培养学生及时“做”的习惯。

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有机延伸,学生只有在认真听的基础上,通过及时做才能消化、复习、巩固课堂教学内容。 “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学生要养成“先懂后做,先做后玩”的习惯,严禁学生养成边做边玩、做事拖拉、三心二意的不良习惯。“抄作业”的陋习一旦产生,学生将会丧失学习英语的信心,只有培养出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使学生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兴趣,也才能逐步地获得好的学习效果。

三、授人以渔,提高学生学习的成效

英语教学不只是教给学生几个单词、几句句型,几种语法,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在不断的学习、探索中掌握学习语言知识的基本方法,为今后的自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培养学生的语音拼读能力。

培养学生的拼读能力是培养其英语自学能力的立足点。针对不少学生记不住单词的发音与拼写的烦恼,要抓好拼读入门关,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对英汉、英英的音素进行适当的比较,注意字母与音素、字母与音标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观察、发现、联系、对比、总结、归纳的认知学习和迁移学习能力。

2、指导学生单词记忆的方法。

单词是学习外语的一大障碍。尤其是农村学生,在学校英语学习的时间少,在家又缺少家长的督促,一些困难学生就是在单词记忆上拉下了好多。所以教师应尽力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单词记忆的方法,在课堂上完成新单词的记忆。要引导学生根据单词的拼写、读音、构词法、类别、搭配等内在规律,学会“拼读记忆法”、“构词记忆法”、 “搭配记忆法”、“联想记忆法”、“归类记忆法”、“比较记忆法”、“情景记忆法”等,促进学生多、快、好、省地记忆单词。

3、在有意义的情景中学习语法。

b:i’m watching tv./ i’m playing basketball.接着让学生模仿演练,再进行变换人称训练,互问互答。学生在听、说、读、演、玩中发现、掌握、运用语法规律,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认识结果加以梳理,精要讲解。

农村学生英语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我们有恒心、有耐心、更有信心,需要我们在这方面不断探索、实践、总结和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尽量弥补农村中学英语教学存在的不足,使农村中学的英语教学质量从根本上得到提高。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