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设计图(汇总5篇)

时间:2023-10-09 12:43:30 作者:碧墨 读后感设计图(汇总5篇)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读后感设计图篇一

最近在读毕淑敏的《恰到好处的幸福》,感觉在经历着一场洗礼。以前高中时候也喜欢她的散文“我很重要”,很敬佩她那种自信。

《恰到好处的幸福》适合慢慢品尝,每读完一篇我都思绪万千,让我回味的不是那些文字,而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却强烈感受着的东西。我第一次得以了解――那精神的三间小屋,是盛着我们的爱和恨的小屋,是装着我们得以生存的事业的小屋,是安放着我们心灵净土的小屋!第一次懂得获取幸福的方法很简单,它便是付出、分享和爱的感受;是遇事时所表现的豁达和淡然;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境界!

很多人都在思索如何才能获得幸福?其实应该思索如何才能在遇到问题时让内心做到恰到好处!毕淑敏说:“恰到好处,是一种哲学和艺术的结晶体。它代表的豁达和淡然,是幸福门前的长廊。轻轻走过它,你就可以拍打幸福的门环。”

就像现在,我安静的坐在桌前,写下这些文字,旁边是一杯柠檬水,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我还记得早上课前时,我和李老师一起听孩子背诵所学儿歌,虽然他们还是不能进行齐背,但是我看到了他们的努力,相信他们会在六一展示中有很好的表现;上午课间活动时,猛然间发现平常不爱运动的宝宝竟然主动要求参与游戏;中午放学时,孩子们不用我的提醒就能手拉手站队,这一天又是一个好的开始!

幸福是一种心的富足!我很幸福,希望你们也幸福!

读后感设计图篇二

回到家后,我翻开了毕淑敏的《恰到好处的幸福》,书上有这么一段话,“幸福是一种心的富足,不以物质的多寡来衡量,它是付出、分享和爱的感受。……”到底什么是恰到好处的幸福呢?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不同,简单来讲也许就是快乐地生活吧。在书中,我渐渐找到了答案。

当我们在忙碌、亦或是悠闲的生活中,我们经常被提醒,提醒出门带伞、提醒防贼防盗,提醒各种可能发生的事儿,有的甚至根本不会发生。我们对不可知的灾难总是警觉,而我们却太忽视提醒幸福,幸福出现的时候我们甚至都不曾好好珍惜。于是,我反思,我有没有忽略过幸福。是的,我有,我曾经忽略过幸福。在潘瑜老师分享的教学日记中,提到了有次暴雨,大早上,蔡妈就发消息给她,告诉她上班路上哪一段被淹了,提醒她要绕路而行。这样暖暖的消息我在班级群里也看到了,自己也补充了一条及时路况,而在收发讯息时,我都不曾提醒自己,这就是幸福,这样的幸福来得迅速而又朴素。直到听到潘老师的发言,我才意识到曾经那个暴雨的早上,我是多么的幸福,那一条简单的讯息包含着幸福的味道。我实在太需要提高对幸福的敏感度了。

我在学校有个小家,快乐的四(2)班,那三十二个孩子经常围绕在我身旁,“黑板需要擦吗?”“我来和你一起擦窗吧。”“现在需要我帮忙吗?”“没关系的。”等等等等,这样简单而朴实的话每天都会出现在教室里,有时我会感动,有时却又多此一举的担心这个小家伙到底想要干嘛。看着粗枝大叶的小尉,会主动承担责任,那多交的一元钱始终让我记忆深刻。活动积极分子小张为了班级荣誉竟然在报了4*100后还要报名200米,因为这个项目是我们班女生的弱项,这场运动会下来她有多累。小刘看到同学脚受伤,无法完成接力赛后,主动愿意替同学上场,我们不怕输,我们有强有力的凝聚力。挑食小王子每次和我换菜时,都会给我再留点,一开始,我还想着,嘿,小家伙,分明是想少吃点啊。可是最后我却惨败,一次偶然他说出了心里话,“给老师留点吃吃嘛”。当时我有多暗自惭愧,也只有自己知道了。这样一个个简单而又真实的小事不停上演,他们是由幸福乔装打扮而来,他们悄悄地降临,又悄悄地离开。

我会告诉我自己:我很幸福,因为我有一份不错的工作;我很幸福,因为我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事和朋友;我很幸福,因为我有一群可爱的学生;我很幸福,因为我有一群与我一起携手共进的家长朋友们;我很幸福,因为我有爱我的家人。原来,幸福离我很近。谢谢你们,我很幸福。

读后感设计图篇三

一直喜欢毕淑敏的文字,简单而深刻,或许是她的经历造就的文风吧。

她也是医学生,和我们相似,与其说读恰到好处的幸福,不如说是读毕淑敏有感,这本书里有她的许多作品,都是那么深刻而又有哲理。她喜欢讨论幸福,真诚,善良,平静这些真善美的话题,同时又会对一些假恶丑进行批判,我喜欢这样的作家。

回到书里所说的幸福,幸福是一种心的富足,不以物质的多寡来衡量,他是付出、分享和爱的感受。恰到好处,是一种哲学的艺术的结晶体。它代表豁达和淡然,是幸福门前的长廊。轻轻走过它,你就可以拍打幸福的门环。

幸福感曾经是一个社会话题,关于幸福感的大讨论,曾经引起了不小的社会轰动效应,大家忙于奔波,为了生存而慢慢毁灭,早已忘记了幸福的感觉,"我姓曾"不是闹剧,而是悲剧。在一般人的定义里,幸福的标准往往是票子,房子,车子,位子,然而我们心灵深处需要的真正的幸福就已经被遗忘了。我们的心灵不再富足,甚至有些枯竭,所以许多人开始喝鸡汤,然而心灵鸡汤是没有营养的,他会给你带来短暂的感悟,为什么说是短暂的呢?因为在这个碎片化阅读的时代,我们的脑容量已经不能给他们留下存在的空间了,周围的乱七八糟的事物已经占据了太多的思想空间了。人的精力只有4,就是你只能最多同时做好4件事,不是4k,不是4g,也不是4m,而是4。我们最好一心一意的做一件事情,这样会有最好的效率和效果。

既然鸡汤无法救赎我们的心灵,是时候提醒幸福了。幸福挺坏,挺调皮的,来的时候不打招呼,走了又让人怅然若失的。所以我们应该在幸福来临的时候―――――――提醒它。

当我们一无所有的时候,我们也能够说,"我很幸福,因为我们有健康的身体";当我们身体不再健康时,那些最勇敢的人依然可以笑着说,"我很幸福,因为我们有一颗健康的心";甚至当我们的心也不存在的时候,那些人类最优秀的分子可以说,"我很幸福,因为我曾经生活过。"幸福是需要被提醒的,提醒了,才会更珍惜。

这就是我想向大家推荐毕淑敏散文的原因吧,她的文字让人不自觉地安静,想看懂她写的文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是,要洗去浮躁,静静的想,静静的看,然后慢慢变成一个安静的人。

当然这本书里还有关于苦难,关于生命的意义的讨论,人生路不会是平坦的,一帆风顺的,读一本好书,就是和智者交流,心灵的触碰,或许会给我们的前进带来力量,灵感,好运,又或是一丝温暖。我们或多或少的会感觉到自己在这个外界环境浮躁的世界里难以静下心来阅读,或许你可以尝试一下,在某个安静的周末,拿起毕淑敏的《恰到好处的幸福》,感悟一下大家的思想和灵魂,就变得不那么浮躁了。当然这是鄙人拙见,是不是真的有用,还需要"临床观察"。

读后感设计图篇四

有一次涛涛和妈妈一起去逛街,他们一起吃小吃、喝奶茶、逛超市、买衣服和零食,一整天时间别提过得有多开心了。

准备回家的时候,路过一家玩具店,涛涛说还想买一个玩具。可是妈妈说,家里玩具已经太多了,不能再买。四岁的涛涛开始哭,非要买玩具不可,哭着哭着开始往地上坐,一副不买玩具誓不罢休的架势。

妈妈看到后,火大了,说,今天已经买这么多东西,你怎么还不知足,就知道哭哭哭。期间,妈妈骂的话越来越偏离主题,也开始翻旧账。而涛涛看到妈妈发大火后,眼神从想买玩具的欲望变成了胆怯和紧张,于是哭声越来越小,最后站起来跟着妈妈回家了。

我想起了一个经典的小故事:一个老奶奶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染布,二儿子卖伞。可是自从两个儿子做这行之后,老奶奶就每天都不开心,为什么呢?因为每到下雨天,老奶奶就愁大儿子染不了布;而每到晴天,老奶奶又愁二儿子伞卖不掉。

其实老奶奶只需要在晴天开心于大儿子可以染布,雨天开心于二儿子可以卖伞,心情就可以变好。我们身为局外人一看就知道怎么破局,那就是换个角度看问题,很多烦恼便不复存在。同一件事,同一个人,不同的角度和观点,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和结果。

由此可见,情绪也只不过是自己与自己较劲,家长对孩子发火也是同理,很多时候并不是孩子错了。试想一下,一个四岁的小孩想买玩具不是很正常吗?家长路过服装店还会驻足停留呢,何况是一个小孩子。

大人有自制力,而孩子显然还没有学会这项技能,因此需要家长帮助孩子学会“克制”,而不是打骂,甚至翻旧账,把以前的行为和现在一起算总账,再给孩子随便下一个定义。

拿涛涛和妈妈逛街这件事来说,总体来讲还是开心的一天,只不过最后出现了一点小插曲。但正是妈妈没有处理好这个小插曲,所以,才会让涛涛得出结论:真是糟糕的一天。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对孩子发火、抱怨,不过就是逞一时口舌之快。但你肯定没有想过,其实还有更严重的影响。那就是孩子也会变成一个喜欢抱怨、发火的消极孩子,他很难发现生活中的美好,遇到问题和看待事物时,容易用悲观的态度去解决。当你看到孩子变成这样,也许你会感叹一句“基因的力量真强大”,因为你发现他和你或者他爸爸真的越来越像。

其实不是这样的,这不是基因的力量,而是环境的力量。人一生中所言所行几乎都有两种选择:积极,或是消极。而乐观、积极并不是一种天生的能力。这个观点是儿童教育从业者丽莎·舒格曼在《给孩子恰到好处的爱·做不焦虑的父母》一书中提出的。

从书名可以看出来,作者创作这本书的初衷就是提醒家长:家庭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养育出完美的孩子,而是具备自我调适能力,能够勇敢、从容、乐观地应对生活带来的所有挑战的孩子。父母能够传授给子女最重要的技能,就是跌倒以后可以重新站起来,继续前进。

而积极、乐观就是孩子能够抗击挫折最有力的武器。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大多数父母的愿望就是:希望孩子健康快乐的长大。可你知道吗?能够感知快乐并不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能力,它需要外界植入,或者更准确的说,是经他人传授。

快乐这种宝贵的能力是孩子最早在家庭中习得的,而这个能力的源头就在我们这些为人父母的人身上。当孩子小的时候,家长们能做的,就是强化孩子的认知,即在任何境况下我们都能够选择让自己痛苦,或是让自己快乐。不管什么时候,家长都要在任何可能的情况向孩子强调这个概念。

这是因为,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有助于帮助他们将消极情绪消灭在萌芽中。

先不说这些孩子是因为家长逼得太紧,还是网络的负面示范效应在起作用,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他们还没有学会“乐观”这一技能。《当幸福来敲门》的男主克里斯,妻子离开了,产品卖不出来,还欠了一大堆债务。克里斯独自一人带着儿子生活,他们因为交不起房租,被房东赶出去;和儿子睡在公共厕所;排长队住流浪汉收留所;甚至去卖血换取一晚上的住宿费……

即使生活这样艰难,但他始终让儿子对这个世界充满希望、信心和乐观,还把贫困潦倒、露宿街头的生活,给儿描绘成是:生活在恐龙时代的他们,为了保护自己必须找个山洞躲起来,所以才会住在厕所。

所以,儿子在爸爸的影响下,完全没有对现有的生活进行抱怨,反而会和爸爸说“你是一个好爸爸”。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不管是对孩子还是家长来说,“乐观”都可以成为一种特殊的超能力,让我们披荆斩棘,所向披靡。

孩子或许会为即将离开公园而伤心,也可以为了尽情玩耍了很长时间而感到庆幸;他们可能会因为到了睡觉时间而生气,但也可以因为听睡前故事而开心。因此父母的职责就在于给孩子指出事物积极地一面,带领孩子们转换视角看世界。

长此以往,孩子们就会明白,乐观真的能抵挡住一切的负能量。只有拥有积极的心态、来自家庭的幸福感、来自父母的爱和支持,我们的孩子才能在快乐中茁壮成长,才能让孩子拥有感知快乐的能力。让孩子成为一个乐观、积极的少年、青年、成年人,最终成为新一代的父母。

教育孩子并非易事,这大概就是丽莎·舒格曼一定要写《给孩子恰到好处的爱·做不焦虑的父母》的原因。因为世界上没有完美孩子,而现在各种教育机构又喜欢贩卖焦虑,导致出现了很多所谓的“虎妈”、“鹰爸”,以及越来越多不堪忍受压力的孩子。我们得承认,这一代的孩子确实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不管是学校给的,还是家长强加的,他们真的比我们小时候要累得多。所以,能拥有“乐观、积极”这一超能力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读后感设计图篇五

网上经常看到陪孩子写作业,陷入不良情绪不能自拔的帖子,而后面,也总是有很多家长表示深有同感。

不得不说,家长与孩子的矛盾,大部分是因为做作业产生的。不知从何时开始,作业,已经成为亲子关系的一大障碍。所以,才有“不做作业,母慈子孝;一做作业,鸡飞狗跳”这样一个说法吧。

为什么会这样?大抵是因为我们都希望“培养完美孩子”,对孩子抱有很高的期望,一个个都希望自己家的孩子成为人中龙凤;同时我们也想做“完美家长”,并且这一误区中不可自拔。

前几天,收到一本书——《给孩子恰到好处的爱,做不焦虑的父母》,书中提到的18个育儿误区,都是我们曾经或即将要经历的,深有感触。

《给孩子恰到好处的爱,做不焦虑的父母》作者丽莎.舒格曼,她是全美知名专栏《这才是真相》的作家,《波士顿环球》畅销书作者。她当了十几年的小学教师,并育有两个孩子,在育儿方面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

她把这么多年来的经验写成了《给孩子恰到好处的爱,做不焦虑的父母》一书。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