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体育教师论文(通用23篇)

时间:2023-10-30 14:25:05 作者:薇儿 最热体育教师论文(通用23篇)

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写作要求和规范,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这些范文范本的选取是经过精心挑选和筛选的,既有经典的作品,也有当代的优秀作品。

体育教师教学经验论文

在体育教学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体育教师的教学观转变非常重要,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在价值观、学生观和评价观等方面。

一、体育的教育价值观。

教育价值观是指人们对教育功能与价值的理解和认识。体育教师必须形成正确的体育教育价值观,才能自觉推动素质教育、健康教育的贯彻落实、当前理解体育教学的价值与功能应重点抓住以下几点:

1.体育的政治教育功能。

素质教育提出培养学生的目标是“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欲成材,先做人。因为我们培养的是具有一定政治观念和立场,符合一定社会道德规范要求的人。在体育教学中,应发挥体育教学的优势,如在课堂上将中国体育健儿为国争光的事迹,学生的爱国情操;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帮助他们树立目标,培养他们有理想、有毅力等。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加强学生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教学生学会做人,做一个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要求的人。

2.体育的健康驾驭功能。

以往的学校体育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缺少重视。现在学校教育提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把体育课程改为《体育与健康》正是对以往学校体育片面的观点进行纠正。因此体育教师要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健康知识和科学的健身方法,提高学生对自身身体和健康的认识,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促进学生身体的健康发展,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等各方面的适应能力;了解与体育锻炼密切相关的营养、卫生、安全防范等方面知识及其对身体健康的作用,最终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体育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体育教育观,明确体育的教育功能,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

3.体育的心理、社会教育功能。

体育活动中学生如何对待困难和挫折,如何正确对待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努力完成既定目标等方面,表面得极其生动和真实,这种知、情、意、行的高度统一及反馈,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特征。所以体育教师应发挥体育特点,利用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责任感、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和现代社会必须的合作、竞争意识与能力;学会尊重他人和关心他人等。

教师怎样对待学生,取决于教师怎样看待学生,尤其是教师怎样理解学生与教师的关系,这就是教师的学生观问题。体育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1.尊重学生的人格。

学生是有独立人格的人,和教师在人格上完全平等的。在一观点在口头上是没有人反对的,但在实践中真正做到的教师并不多。由于长期以来封建社会传统思想的深刻影响,“师道尊严”在一些教师眼里比维护学生的尊严重要得多。体育课上仍有体罚、变相体罚现象的存在,这并不是为了达到什么体育的目的,而只是教师维护自己面子的产物。一些体育教师甚至以能把学生管得服服帖帖为荣,把讽刺挖苦作为激励学生的有效手段,将打骂学生作为治恶压众的法宝。显然要想彻底解决这类问题,必须转变教师的错误的学生观,在教育过程中必须把学生当做与自己平等的“人”,尊重学生的人格,使教育在平等的条件下得以顺利进行。

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教育的弊端在于忽视了人的独立性和能动性;忽视了人在成长发展过程中的主动性与自觉性,看不到每个人是能够参与和影响自身发展方向的;忽视了每个人都具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基本需要。其结果是,使学生在受教育和成长的过程中失去了应有的愉悦体验,独立个性、主体意识、创造精神受到严重的摧残。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把学生培养城具有主体意识和创造精神的人。这要求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必须把学生视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育过程成为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过程。

3.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每个人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教育本身应该为社会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但是在我们的体育教育教学实践中却很少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硬要用同一动作、同一标准要求所有学生,这是很不合理的,也是根本做不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体育教师的工作不是把学生的身体素质、动作等提高到同一个水平线,而是要承认学生的差异,在教学上根据学生的差异发现和培养学生的长处,使每一位学生能得到健康发展。

三、教师的评价。

体育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仍有许多教师以应试教育的观念来评价学生,在直接影响素质教育的实施。因此体育教授应树立正确的人才评价观,树立人才标准多元化的观念。体育教师应克服单纯以成绩取人的倾向,树立培养创造型人才的观念,克服以“是否老实、听话”来评价学生的倾向,树立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的人才观,克服“一刀切”的评价倾向。在中小学中没有好学生、差学生,都是有希望的学生,没有聪明孩子、笨孩子,都是有潜质的孩子。体育教师应当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评价学生,把评价定位在激励学生的进步上。不再苛求学生之间的相互比较,不再严格划分哪些事好学生,哪些学生是中等生或差学生,而是从每个学生自身的发展中肯定学生的进步,教师应看重学生在任何一方面的点滴进步。

体育教师能做好班主任论文

今天下午,我们xx小学的所有班主任老师一起倾听了教研室袁莉主任的精采讲座。袁主任主要从做智慧型班主任、班级常规建设、班级特色建设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的。她时而幽默风趣,时而严肃认真,时而轻言细语,时而又豪爽大气的语言,让我们听得津津有味,在如何当一名好班主任这点上,让我们受益匪浅、激动不已。

其中,在讲到如何做到“有智慧”时,袁主任向我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到底教育的底线应该是什么?你做到的是宽容还是纵容?你发扬学生的是任性还是个性?并且跟我们举出了教师工作中的两个案例。是的,经常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现在我们的教育讲究的是尊重学生,发扬学生个性。学生不能骂,不能体罚,哪怕就是罚学生站一站,也不能超过几分钟。在要教育出会学习、会生活、会做人的学生,但又必须严格遵守教师的“三从四德”的双重压力下,教师要当一名好班主任,智慧地把握好这个“度”是十分关键的。

“这样不行,那样行!今天不行,明天行!”袁老师再次讲到我们要这样看待我们的学生。有时,我们因为一个学生不学习或学不会或打架斗殴一些事情,气得七窍冒烟。我就用这句话来安慰自己。其实,这句话应该伴随我们育人的整个过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项,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强项。音乐家天生就是个盲人,画家天生就是耳聋,文学家的数学十分差劲,这样的例子不少。我们在育人中,既要看到学生成绩,看到学生的.成功,更要关注学生的成长,更应该坚信,只要充分发挥每名学生的特长,挖崛他的潜力,所有的孩子都可以成才。不同的音符,才有乐章的美妙;不同的落差,才有起伏的壮观;不同的性格,才有生动的和谐,正是有了不同的学生,才能会为社会提供不同的人才。我们班的李继聪同学很调皮,不爱学习。经常是不做作业,就算做也是十分马虎。上课也不听讲,还影响别人……在学习的这个大环境下,确实让我很头疼。可是,我有时想想,他也有很多的优点。他从不记仇,同学也好,老师也好,哪怕对他的态度再不友好,事情过后,他就算什么事情也没发生过一样,仍然主动跟你打招呼。有一次,我看见一个霸道的男孩子用脚踢他,他捂着头也没还手,这说明他是个多么能忍的人啊!他勤劳,每次端饭菜或者一些临时性的劳动任务,他总是最先一个举手,跑在最前一个……仔细想想,李继聪有很多孩子不具备的优点。这些孩子,我们不要死死地抓住他们的弱项,打击他们,甚至于让他们丧失了做很多事情的信心。我们要“以学生的终身培养为目的”,而不是以学习分数,也不是以听话为目的的。这样想,我们在工作中会豁然很多,也会“海阔天空”的。是啊,只要我们摆正心态,对我们自己,对学生都是一种幸福啊!

听了袁主任的讲座,我头脑中浮现出班上一件又一件事情,浮现出一个又一个学生。在我心里,也泛起一阵阵的涟漪,冒出一个个的念头。“班级学术团队”、“名人名言的启示”、“班级理念个性化”……让我又仿佛回到了“激情燃烧的岁月”,学到的太多了,感受到的太多了。但我知道,真正在工作中的实施,肯定有很多的矛盾、挫折,也需要我们“因地制宜”“量体裁衣”。但我想,我会以珍视生命,爱护学生、热爱事业为基点,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做一名孩子们喜欢的好班主任。

体育教师的情绪与教学论文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体育运动的直观性,使“教”与“学”的感知过程充满了情感色彩。作为主导地位的教师,其专业知识水平、智力及专业教育的能力,是教学成功的智力因素,教师的情绪则是影响教学主要的非智力因素,这两类因素对教师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都是缺一不可的条件。教师的情绪会对学生的心理反应产生明显的影响,从而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

一、以平稳的心境走进课堂。

人的心境带有较强的弥漫性。当人处于一种愉快或忧郁的心境中,他往往以同样的情绪状态去看待眼前的一切事物,体育教师也是如此,尤其是年青的体育教师。在当前社会的生存环境下,产生时喜时悲的情绪在所难免,于是在外界刺激的作用下,情绪的反应一般均较强烈。舒畅的时候,觉得事事顺利、时时开心,身边的一切也都染上了欢乐的色彩,接触的学生,尽管他是后进生或调皮捣蛋的学生,教师也能最大限度的宽容;相反,在悲伤和烦恼的情况下,在他看来身边的一切都很不顺心,当时的情绪表现为较明显的失控状态。即使是个别同学之间发生的无意过错,也会得到比较严厉的处罚,甚至会出现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教师暂时产生消极、悲观或颓废的不良情绪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关键在于如何把握住自己的情绪。作为一名教育者,首先要学会有意识的控制、掌握当时的心境,做心境的主人,特别是在“教”与“学”的过程,更要善于把自己溶化于集体之中,暂时摒弃个人因素,用积极、乐观、愉快的'心境去面对所有的同学,渲染课堂气氛。

二、把高昂的激情带进课堂。

人生要有激情,有了激情才会去奋斗,才会不断攀登新的高峰,也正是这种激情,人类才能不断去创新。我们体育运动更富有激情和热情。运动员要满怀激情地拼搏,观众要满怀热情去支持,缺乏了这些感情因素,体育运动就会暗淡无光。

激情是一种强烈、短暂而又具有爆发性的情绪状态。当然体育教师的激情要有一定的尺度,教师发挥激情的目的是在于完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过度的激情会便人理性分析能力受到抑制,自我控制力下降,极有可能做出粗暴、鲁莽的动作。这样很容易造成伤害事故,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到整个课堂正常的教学秩序和组织纪律性。

所以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具备理智的激情,对事态的发展要有全面的眼光,快速而精确地做出分析。当发现学生在掌握动作技术上的错误时,就应该立即有所反映,及时纠正和辅导;而对于一些主观和思想性的问题,就要冷静下来研究倾向,分析成因,认真耐心地做好引导工作。

三、以坚韧的意志力感染课堂。

体育教学大多数在室外进行,外界的各种干扰随时可能影响到教学,由于在教学中学生、教师之间频繁的身体活动,抑或是随着运动强度的加大和运动时间的顺延,学生会出现身体承受能力的变化和机体的运动反应,不论是学生或教师的原因,也常会出现一些意外。面对出现的各种意外,教师能否以坚强的意志来控制自己的行为,并指挥、引导处理问题,控制住整个教学的局面,对教学活动、教学的效果有直接的影响。当然,教会学生掌握体力分配、优化体能是体育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教师在强调意志力的同时要时时关注学生的身体变化,合理组织教学,力求使学生的身心得以全面发展。

总之,体育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主导的地位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整个课堂。只有以健康的情绪来驾驭课堂,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体育教师教学论文

当代社会飞速发展,各类信息可以瞬间传播到学校每个角落,大学生在接受科学文化知识熏陶的同时也受各种各样社会思想和观念的影响,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压力面前,会形成独具个性的应对方式。研究表明,在面对压力时选择积极应对方式处理问题会增加成功率,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如果选择消极应对方式则会影响最终效果。高校是学校教育的最高层次,也是塑造学生正确观念,培养做事能力的关键时期,所以教育工作者应该把握这一重要阶段,在教授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会健康的生活方式及积极处理问题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扰。

武术是高校体育课程中一项重要内容,在发展学生体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激励学生进取精神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武术最本质的特征是技击性,从原始社会人类与自然做斗争,到民众的自身防护都有所表现。技击对于培养人执着追求、勇于拼搏的品质有突出价值,通过武术技击的特点,帮助学生面对竞争和压力时选择正确的应对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实现教育价值最大化,这是本研究的重要目的。

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境况和麻烦,这就出现了各种各样处理问题的方式。心理学称为应对方式,指个体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所采用的认知和行为方式。有的大学生面对压力时会积极主动应付、寻求社会支持,也有的采取消极方式,如逃避和听之任之。大部分学生会选择积极应对方式,但仍有部分学生的应对方式倾向于消极,这是20xx年的调查结果。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社会观念在快速发生变化,我们在校园听到更多的报怨,推诿,看到更多的消极和躲避现象,这必须引起极大的关注。

不同的应对方式表现出积极和消极的不同态度,这些态度会影响任务目标实现,除此还会给大学生带来其他影响吗?研究表明,积极应对方式会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而消极应对方式会降低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这一研究结果提醒大学生应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处理问题,对消极应对方式应该学会一些矫正方法,促进自己的心理健康。

面对迅速发展的社会,学生不自觉地受到各种社会习气的浸染,一些优良的传统品德和观念越来越难在他们身上觅得踪迹。现代物质生活条件明显优越,但是社会竞争却日益激烈,压力越来越重,导致大学生选择不合适的应对方式。对此,有学者提出在高校开设国学课程,重新树立传统道德规范等建议,足见问题之严重。

1、遇到困难表现出沮丧的精神状态。现代大学生伴随着社会快速发展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成长起来,他们养尊处优地长大,习惯了被人照顾,习惯了在顺境中做事,稍遇挫折就垂头丧气,一天到晚挂在嘴边上的就是累、烦,斗志昂扬的精神状态好像只能在励志剧中才能看到。遇到困难,脸上的表情写满了不幸,精神沮丧到让人担心会发生什么事。经常在媒体上看到某某大学生因挫折愤世离去的消息,这也证明了他们心理脆弱的程度。残酷的现实打击着爱幻想的学生,巨大的落差感让他们遇到困难时更显得无精打采,听之任之。意志不强,迎难而下成为形容当代大学生最准确的词汇。

2、社会观念导致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大学生的生活方式随着社会快速发展也“与时俱进”,睡觉时间越来越晚,第二天早晨快到上课才会懒洋洋地爬起来;早餐是边走边吃,踩着上课铃进教室,老师一讲课学生就趴桌子;图书馆进的越来越少,反而成了网吧、台球室的常客;健康的体育活动不愿意参加,喝酒打牌成主要休闲方式;缺少信念,遇事盲目跟随;自我控制能力差,原本的作息规律变得杂乱无章。这样的生活方式期待学生积极面对人生,勇于进取是不现实的,只会让学生越来越慵懒,遇到困难很难积极面对了。

3、解决问题的错误方式。学生在大学阶段应该增强综合素质、培养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以便更好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因此,在学习专业知识时应该寻找优化的方法;在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时,应该友好互助,增强社会交往能力;在处理矛盾时,应该冷静,积极找到突破口。然而,学生遇到困难时缺少毅力和解决问题的信心,他们更喜欢依靠别人的帮助来化解麻烦,解决不了就退避远之,躲避不掉就忍受。对此,应该使学生认识到,每一次经历都是锻炼,而真正有锻炼意义的应是独立思考,勇于探索,找到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

中国武术是在人类为了生存而与自然竞争中产生并广泛传播的,其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技击性。学武之人的最初目的是要掌握一定的技击能力以满足防身自卫的需要,提高心理上的安全感。我们对武术的认知主要来自于武侠电影,一个个见义勇为、功夫盖世的英雄人物深深扎根在观众的心目中。那些快如闪电,连绵不断的肢体动作震荡人心,激发人们崇武尚艺,那些主持正义、惩恶扬善的气节鼓舞着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我国武术素有套路和散打两条路线。套路动作固定,表演性更强。散打则因综合了武术的踢、打、摔等技击精髓,逐渐走入高校体育课程体系中。散打讲究攻防对抗和实战技巧,充分体现了武术的技击本质。在武术课中学习真正实用的踢、打、摔、拿、击、劈、刺等技击原理和方法,让千百年积淀下来的武术技艺精髓得以真实延续。体育的人文价值意义,在于通过体育运动这个载体,帮助学生丰富情感,端正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实用武术技巧中,习者可以在见招拆招中增长应变智慧,在对抗中树立积极应对方式,在挫折中吸取经验教训,在困境与顺境转化过程中丰富感受,振奋精神。

以武术为载体,以技击特性为切入点,帮助大学生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转变消极应对方式,端正人生态度,学习积极的行事哲学。

1、技击精神能激励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历史上,武术一直作为一种军事群体作战技术和个体私斗技术存在和发展,无疑这对培养人们敢拼敢打、勇于拼搏的精神具有最直接的作用。在武术课堂上,要把技击这种拼搏精神教育贯穿始终。面对强敌不示弱,用精神力量支撑技击过程。面对压力,不再是躲避或是忍受,而是情绪高涨,信念坚定。武礼武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在武术上的具体体现,是习武者通过习武过程的锤炼而达到的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这也是大学生需要领悟、锻炼的。对学武学艺、做事做人,都有极强的引领意义。

2、技击过程能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精神。缺少学习动力,加上平淡的生活节奏,在这一代大学生身上难觅青春活力。他们对任何事情都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表现出内心世界的消极懈怠。人最难能可贵的品质就是认真做事,武术技击动作可以锻炼学生的运动感觉能力。动作力度和使用时机等都决定了技术质量和效果,如果把握不准,就会遭受对手的打击。这就需要学生认真学习技艺,做到精益求精。在技击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注意力专注,严格认真做事的态度。从武术技击过程入手,细致研究每个动作细节,认真对待每个对手,培养积极思维习惯、认真做事习惯,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意义。

3、武林争霸赛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真正的高手来自于平时的千锤百炼。现在物质生活极度丰富,衣食无忧的生活让学生满足于现状,安逸的环境使学生意志薄弱。根据武术技击对抗的特点,在课堂上设立争霸赛场,给学生创建锻炼意志、大展身手的平台。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比赛编排,从初级赛开始层层推进,一个个对手轮番挑战,让学生在争霸的过程中感受困难和艰苦,营造一个不退缩,不气馁的运动氛围,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

4、段位制能鼓励学生追求超越。段位制是一项评价习武者水平等级的制度,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引导和激励作用。可以引导大学生通过晋级方式加入武术锻炼行列,通过武术锻炼增进信心,通过进段鼓励学生不断超越。学生学习和生活慵懒疲沓,做事目标不明确,面对压力时常表现出听之任之的态度,这些应对方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学业进步,没有远大理想和勇于超越的气质,怎么会有斗志昂扬的精神状态。教师要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向更高目标前进的勇气,同时在技术指导、心理指导等方面也要有细致安排。考段成功的学生,就成为其他同学学习的榜样,逐渐形成良性循环,促使更多的学生参与武术考段。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环境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都发生着改变。一些消极应对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人成长。通过武术的技击性,帮助大学生建立积极的应对方式。技击精神可以鼓舞坚定信念,技击过程教导学生做事认真细致,通过比赛和考段帮助学生锻炼意志,树立理想,追求进步。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应对方式的办法不只是这些,需要教育工作者继续努力,结合多学科知识帮助学生解决现实问题。

[4]佟月华。大学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xx(1)。

体育教师教学论文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概念、结构、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结构主要由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能力、教学评价与反思能力、教学研究与创新能力等组成,主要存在体育教学基本功较差、体育专业技能能力与理论知识储备不同步、体育教学科研能力不高、体育教学责任感不强等问题,并提出了提升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优化路径,以期为其教学能力培养提供参考。

从哲学上讲,能力是指主体对于所完成任务的作用。教学能力是从事教学活动的主体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是教学活动任务被完成的条件和方式的反映。对于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内涵的界定,应在教学能力定义的基础上来阐述其特殊性。籍此,笔者认为,青年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是指体育教师以认知能力为基础,以一定的生理(身体素质)和心理(个人职业价值取向)为支持条件,以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为必要条件,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带有体育学科特征的专业能力。

体育教学的一般程序可分为教学准备活动、教学实施活动、教学评价活动和教学总结活动。因而,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应当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能力、教学评价能力、教学反思能力、教学创新能力,这五项能力是体育教师应当具备的基本教学能力。对于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来讲,这些能力的表述可以有所不同,但这些能力所要求的内容缺一不可。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结构见。

教学设计能力就是常说的备课能力。在体育教学的设计过程中,教师要依据体育教学目的的决定性原则、教材内容的规定性原则、教学对象的可接受性原则、教学方法的适应性原则和教学活动的教育性原则进行备课。根据这五个原则,我们认为体育教学设计能力包括:处理教材和使用教参的能力、选择教学方法能力、教具设计和操作能力、教案编写能力等4个方面。

体育教学组织能力是指将备课内容在体育教学中组织实施的能力。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动作技术示范能力、因材施教能力等3个方面。

对学生学习的状况进行评价诊断的目的是观察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成功度,排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障碍。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与反思,一是可以判断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适应程度,由此修定教学目标和改进教学方法;二是可以判断一些差生不能进步的原因。除了教学方面的原因外,还有非教学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心理、生理、环境等方面。因此,体育教师的教学评价与反思能力在促进体育教学、提升教学质量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体育教学研究与创新能力是指体育教师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体育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处理,揭示教学问题的本质,得出科学结论,并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在教材教法、教学手段、教学设计等方面进行创造性教学的一种能力。

对于高校青年体育教师而言,由于刚从事体育教学工作不久,尚未完全适应从学生向老师角度的转变,对于体育教学实践中的基本问题往往难以驾驭。例如,部分青年体育教师在编写体育教学教案时常常在网络资源上下载,直接套用。能够参考体育教程,自己编写体育教学教案的老师较少。在体育教学教案设计、体育教学活动设计、体育教学内容掌握事实、体育教学组织形式转换与衔接等方面存在较大问题。此外,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往往照本宣科地传授体育技能,往往忽视学生的掌握情况,较少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交流,致使体育教学效果不理想,难以实现体育教学目标。

3.2体育专业技能能力与理论知识储备不同步。

比较而言,高校青年体育教师一般都具有1~2项专业技能,持有相关专业技能资格证书,能够完成相关体育运动技能。因此,在体育专业技能的展示与示范方面,高校青年体育教师能够将体育专业技能完成过程进行清晰呈现,并获得较好的效果。但是,在讲解体育专业技能的基本原理、动作要领等方面较为欠缺,体育专业技能与理论知识储备不同步,致使学生难以深层次地理解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从而降低了体育教学效果。

对于高校青年体育教师而言,除了完成高校基本体育教学任务之外,还应积极从事体育教学科研工作,研究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反思体育教学效果与改进措施。实际上,多数高校青年体育教师较少对体育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交流,并且在体育课程改革、体育教育教学设计等方面的积极性不高。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发表科研论文的数量不多,从事体育教学科研的能力水平有限。

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在提升自身体育教学能力、增强体育教学责任感方面的意识不强。多数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没有为明确职业生涯设计规划,没有在专业发展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其中,相当一部分青年体育教师甚至连自己的工作职责都不清楚。此外,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责任感方面的意识也不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练习不闻不问,较少对自由散漫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有的甚至听之任之,将“体育教学”视作“养家糊口”的工具。

4.1重视岗前培训,提高认知水平。

对于新进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应重视对其进行岗前培训,对从事体育教学所需的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政策法规等基本知识进行系统培训,提高高校青年体育教师的认知水平,使其树立正确的体育教育价值观,具备从事体育教学的师德素养,从而为体育教学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针对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在教案编写、课程设计、沟通交流等方面问题,高校部门应从青年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基本情况出发,为其配备指导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进行专门指导,对教案编写、课程设计进行辅助修改,并要求青年体育教师跟随指导教师随堂听课,参与课后谈论,撰写听课心得,逐步提高高校青年体育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对于青年体育教师这一群体而言,应针对其特点建立相关的体育教学能力评价体系,不能“一刀切”地搬用学校的综合评价体系。高校青年体育教师评价体系的建立,能够客观地反映青年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科学地反映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为其教学能力的提升提供参考依据。

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与体育科研方面的能力培养,应形成稳定科学的制度。只有相关制度的保障,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才能更好地对职业生涯进行规划,才能够更好地提高体育教学科研能力,从而更好地为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服务。

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结构主要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能力、教学评价与反思能力、教学研究与创新能力等组成。主要存在体育教学基本功较差、体育专业技能能力与理论知识储备不同步、体育教学科研能力不高、体育教学责任感不强等问题。因此,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培养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教学能力结构的构成,针对存在的问题与瓶颈,采取相关优化路径,科学地促进其教学能力的提升。

[1]赵彩红。体育教育专业艺术体操专修生教学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xx.

[2]黄大海。体育教学评价系统分析与智能评价系统设计[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xx.

[3]申继亮,王凯荣。论教师的教学能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1)。

[4]李爱民。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修学生教学能力的综合评价[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2)。

[5]周卫,黄美琼,兰润生。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系统性探索[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xx(1)。

体育教师教学经验论文

摘要:分层导学是倡导有效教学的重要模式之一,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利器。如何让分层导学落到实处,导学问题的设置显得极其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教师是否能够让全体学生迅速主动地学习好本节课的知识点,真正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也关系到“分层导学”六个完整环节的落实效果,进而关系到有效课堂的真正落实。因此,可以说导学问题的设置直接关系到整个课堂的成败。

关键词:“分层导学”;导学提纲;导学问题的设置。

在游惠松先生《持经达易,成就立人》的精神中提到:“要求教师做到凡学生已理解掌握的内容不讲,只对学生迷惑的问题针对性地讲解,且做到言简意赅,时间用得越少也好(建议初中少于10分钟)。”该精神非常明确地指明了教师需要高效地引导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学生所困惑的知识点,精益求精,大胆取舍,促成学生主动性的生成。同时,该模式的执行也可以避免传统教学中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当然,如果能把握好“该讲的讲,不该讲的不讲”这一原则,根据不同学科、不同课程内容的需要,教师不一定要死守10分钟的限制。总的来看,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就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十分钟”看起来很少很短,教师上课貌似轻松,但真正的“分层导学”课则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大量而充分的备课准备。特别是对导学提纲和导学问题的设置更是要精益求精。为了能在短时间内达到高效课堂,并避免重复性讲解,我们往往将导学提纲中的问题与重难点精讲中导学过程中的问题结合起来,甚至问题基本一致。导学提纲为导学过程中的问题做好基础铺垫,导学问题是导学提纲中的再次深度提升。我们往往将一些导学提纲中较难的题目放置在重难点精讲中来导引、精讲和提升。

以下就对导学问题的设置过程和要点做一简要分析。

一、在设置导学问题前吃透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学情分析,做好“分层”

将学生进行分层,大致分为a、b、c三大类学生:a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强,极少让教师担心,他们常常一点就通,能迅速地掌握知识点的内容。对a类学生需要有拔高、发散性的问题指导他们自主学习,最重要的是需要燃起他们的兴趣点,增强发散思维的培养,这样就可以让他们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b类学生学习能力中等,能较好地掌握好基础,但是由于学习习惯等各种原因,他们常常会遗漏或没办法跟进较高层次问题的思考,对b类学生需要做的就是多做情感教育工作,大力鼓励,并严格要求,督促这类学生向a类学生看齐,为他们找好学习的竞争对手和帮手,要求他们从多角度去认识和吃透教材,夯实基础,扎实提升。c类学生基础较弱,学习习惯极差,对教师的依赖程度极高,需要教师的辅助较多,是教师需要多花心思的群体,掌握好学生的具体情况后,再研究导学问题的设置。高效的课堂往往是在分层的基础上进行导学的。

二、针对三个层次的学生,将导学问题进行有步骤地分层。

我们习惯将问题的层次分为:基础题、中等难度题、较高难度题三类。(1)问题应从c类学生入手,从基础的问题讲起,分层导学的问题就必须首先确保将课堂的基础内容让全体学生高效地掌握,基础的知识问题不能设置得太难,必须让全体学生,特别是让c类的学生能容易掌握。(2)设置中等难度题目,激发b类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和求知的欲望,大力鼓励,引导b类学生参与进来。(3)设置较难题目,主要针对a类学生,在引导a层学生思考时,不是意味着将b类和c类学生抛在一边不管,而是在a类学生的启发和带领下一起融入进来,让b类的学生也能透彻理解,让c类的学生也能大体明白。对待学,我们不能“一刀切”,一个标准做到底是错误的,学生的差异性的客观存在要求我们尊重教育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每个学生都能按照自己的特性快乐学习,并达到真正的提高。

三、精心设置和落实导学过程,让三类学生都得到兼顾。

1、导学过程应积极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

初中生的内心是充满求知的世界,他们对很多事物都很感兴趣,但是往往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因为知识的枯燥无味,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没有任何高效的学习动力。当然,设置的问题需要注意几个方面:(1)不能离题万里。(2)容易理解,适合切入知识点。(3)能起到激起学生兴趣的作用。(4)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5)鼓励学生创造性的答案。

2、导学要适时抛砖引玉,举一反三。

对待知识点不能仅限于定性思维答案或者教材只要求的内容。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加入发散思维的问题,大胆鼓励学生将知识点及时运用、扩展、升华。教师在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时,不要过分地限定死答案,而应当适时抛砖引玉,举一反三。如此,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得到较为全面而迅速的提升,而不会过分依赖教师的讲解和答案。适当时机促成学生思维的发散与飞跃,是有效教学所必备的,也是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在综合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学生的学习情况,不生搬硬套答案,让学生自主、主动去摸索答案,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充分的肯定、大力的赞赏,并逐渐地教会学生分析和理解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太难的知识点,一大部分学生会难以接受,特别是c类学生更是如此。而难以接受的知识点是不可能让课堂达到高效的,因此,对难的知识点,教师需要给知识点降低难度。让学生乐于接受。如,巧妙地设置记忆方法,可以减轻学生记忆负担,提升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也增强了导学问题的落实程度。

4、导学过程应设置能让学生及时领悟的衔接问题,并及时获得成功。

如何让学生感兴趣之后,继续探究知识,同一个知识点,有些学生有能力继续探究,而有些学生则到中途便浅尝辄止,而后者往往是知识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如何能让这些学生更进一步地提高自身学习的积极性呢?我想就是要让这些学生及时获得成功,及时享受成功的喜悦,而且这种喜悦是他经过自身的努力后而获得的快感。因此,教师在讲述知识点的过程中,应该要让成绩落后的学生不断地感受这种喜悦。如此,这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不会减弱。

5、巧用多媒体教学辅助导学过程。

在导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往往可以使学生兴趣不减。在讲世界史的过程中,经常运用多媒体放映一些小纪录片(时间5分钟左右为宜),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内容,还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学生没有经历过战争,如何对待战争,如何珍惜和平,学生是较为不理解的。甚至有些学生想法天真,会问教师“为什么我们不战争”等较为不成熟甚至出格的问题。但是运用多媒体往往可以解决很多问题,比如,战争的残酷性在画面中展示得淋漓尽致的时候,学生自然而然就懂得和平的珍贵了。

四、导学问题的设置需要注意的问题。

1、始终记住兴趣是提升学生课堂学习效率最有效的手段。

古语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常常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有学习能力的学生,因为厌学、懒惰、坏习惯而无法全面发挥好自身的学习潜质。甚至,有些学生因一时的成绩落差而影响了长期的学习信心,从此一蹶不振,让家长和教师为之惋惜,最后连学生也自卑不已。在长期的教学中,我们逐渐地认识到了兴趣的重要性,我们发现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它是教师吸引学生主动学习的法宝,是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是学生探究学习源源不绝的动力源泉!因此,教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显得极其重要。

2、问题的导引过程设置需科学。

遵循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发人深省、引人入胜的基本要领,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思维发散能力。教师在导引过程中,需考虑好各种可能出现的答案或问题,并对学生的回答,不管好坏,都要做充分的鼓励和引导。

3、导学问题的设置数量要合理。

题数的设置:总的数目一般为10题以内较为合适(超出10题学生可能没办法完成,数量太少可能很难达到知识点的覆盖)。如,以10题作为参照标准,则基础题目需占70%,即7题,中等难度题占20%,即2题,高难度题10%,即1题,基本做到7∶2∶1的比例。

4、明确分层导学所要达到的目标。

分层教学要促两头、保中间,确保每个学生真正地自主学习,使弱生不弱,使优生更优。正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们不能说“种豆得瓜”。“分层导学”并非要每个学生都达到齐头并进的效果,而是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达到所预期的学习效果,每个个体均存在差异性,我们不能否认这一点,只要最终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出自身的最大效能,学有所获,不断地进步,就达到了我们预期的目标了,所以教师应大力鼓励学生回答和思考问题,并适时对学生进行大力地鼓励。

5、教师要有耐得住寂寞的毅力和肯于钻研的决心。

高效课堂需要背后大量而充分的“三备”,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只有教师课前充分地准备,才可能有高效的“分层导学”课堂。教师应敢于充当鲜为人知的幕后英雄,成为学生学习的推动力。

五、在基础检测、分层运用和分层作业中,加强对导学提纲的补充和完善。

导学问题不一定要全部设置在导学提纲或重难点精讲中,有时候,有些问题通过习题的形式讲解,反而会起到更好的效果。因此,“分层导学”没有将导学过程设定得过分死板,它应当是灵活巧妙的、不拘泥于形式的教学模式。这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和不断地反思,这样才能让“分层导学”模式越发生机与活力。

总之,导学问题的设置是“分层导学”的核心,上好一节课,关键看导学过程,导学过程关键看导学问题和导学方式设置得成功与否。当然,教无止境,“分层导学”的有效发挥,需要仰仗多个环节步骤的齐头并进,真正落到实处,更多更好的教学方式方法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

参考文献:

张熊飞.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陕西人民出版社,—06.

体育教师作用发挥研究的论文体育教师的作用

一个人的思品是素质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它包括认知能力,道德体验能力和行为能力。那么,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循序渐进,拾级而上,充分发挥思品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呢?笔者试就三方面谈一些具体的做法。

一、明理--提高道德认识的能力。

引导明辨是非是“明理”的有效途径,教师应依据教材的特点,运用学生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积极思维,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已有的明辨是非能力,转化为对道德问题探讨的能力,使学生自己形成一定的道德认识。

如在教学《劳动最光荣》时,我首先带领学生参加一次义务劳动--植树。在劳动中,有的学生不怕吃苦,表现得很积极,有些学生怕脏怕累,在劳动结束后,我组织学生谈谈劳动的感想,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最后一致认为,劳动创造了财富,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通过这次劳动和同学们发自内心的讨论,学生初步认识到.从小应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才能真正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动情--提高道德体验能力。

小学生爱听故事,易被生动的故事情节所打动,在教学中教师可把一些课文编成故事,讲给学生听,从而使学生理解人物形象,促进思想认识的升华。在教学《为人诚实正直》时,我请两个同学分别扮演彭总和一名大队干部,学生的情感随着彭总的感情变化而变化,同时也为那个大队干部的报喜而非哀,所以,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彭总为人诚实、正直,自觉抵制浮夸风。同时也认识了社会上那些吹吹拍伯,不敢说真话,不敢伸张正义的人的卑鄙。在活动情节当中,学生通过亲自体验,动了真情,从而使道德体验能力得到了增强。

三、导行--提高行为选择和自我教育能力。

品德行为是对情感的丰富和深化,对认识的巩固和发展。它是思品教学效果的直接体现。由于教学中学生个体的多样化和复杂性,致使其行为也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中注重对行为深层次的分析,有助于提高学生行为的选择能力。如教《尊重别人讲礼貌》,当学生懂得尊重别人讲礼貌是文明的表现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明确在学校、在家里、在社会上怎样待人接物。接着让学生开展“争戴文明花”,“比谁最爱讲礼貌”等竞赛,同学们争做尊重别人,懂礼貌的好学生,一些过去有些不文明、不尊重别人行为的学生表示一定要改正错误的行为习惯,从而提高了学生行为的选择能力。

在思品课的教学实践中除做到上述“明理”、“动情”、“导行”之外,在落实效果和真正把握好“尺度”上也是至关重要的。

1、落实“三个实效”。一是明理到位,达到该明的“理”真正明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二是激发真情,每教课教者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有机地采用一些教学手段,达到真正以自己的真情实感,感染学生、打动学生,以激发学生的真情;三是有效地指导道德行为。教师应针对学生模仿性强的特点,处处为人师表,以自己的形象去影响学生,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为学生日后成为各级各类复合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矗2、处理好“两种教材”的关系。教学中要本着用好教材的.精神,首先必须运用好主教材--教科书,凭借主要教材,层层深入地强化对学生的教育、感染。

如果忽视发挥主教材的功能,热衷使用大量活教材,则会严重影响课堂有限时间内整体效率的提高,当然在根据要求和学生实际充分运用主教材的基础上,适当充实挖掘一些内容,扩展教育因素,有机地用好活教材。

3、把握好“一个规律”。成功的教法都离不开一定的过程规律。以明理而言,它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因此,“明理”教学中必须遵循不同的阶段,精心设计问题,采用由具体到抽象,由抽象再回归到具体,由浅入深的方法增强教学的多层次性并扩大立体受众面。此外,要遵循小学生心理特点与过程,循循善诱。帮助学生发现、分析、归纳、总结,从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方而入手,弄清应该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应该怎样做,借鉴西方小学生能力与素质综合培养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当前小学生素质教育的现实,把握思品学习的规律,以促使学生素质能力的全面提高。

体育教师教学论文

小学体育课是一门非常人性化的学科,它的课堂形式是极具个性的,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老师可以将自己的人格魅力融入体育教学中,这样既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体会到体育的内涵和意义,又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与沟通,为学生今后价值观、人生观和社会观的树立奠定良好基础。本文主要就教师的人格魅力对体育教学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教学建议。

从某种角度讲,“人格魅力”是一种比较意向的事物,它代表的是一种价值、性格甚至尊严层次上的力量,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人格魅力,一个具有强烈人格魅力的人更容易吸引别人的关注和注意力。这种无形的力量可以影响身边周围的许多事物,尤其是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人格魅力发挥重要作用。小学生正处在刚接触外界环境的过程中,对于每一个发现的事物都有新鲜感,体育这门学科本身就具有非常强的互动性,因此,体育老师要利用这一特点,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教学,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感受到不一样的世界,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1.1人格魅力在体育教学中具有极强的感召力。

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具有很强的感召力,这种感召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人格魅力。小学生的活动性和机动性都比较强,户外体育活动往往更能够激发学生探求和学习的动力。在体育课上,学生表现得更加自由灵活,体育老师可以利用这一点,有针对性地安排课程,灵活运用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热情,从而获得学生的认可和支持。在人格魅力的运用上,体育老师应该注意随机应变,不能恪守死板教条,根据不同学生的思考方式进行不同的教育,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性格品质,让老师的言传身教更具感染力和号召力。

1.2人格魅力在体育教学中具有强烈的示范力。

小学体育教学中人格魅力应用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示范力,这种教学方法的基础就是教师本身就有良好的行为品德,在体育教学中无时无刻不将这种人格魅力展现出来。学生通过老师的示范从而不断加深印象,并逐渐成为行为习惯。可能在很多小学学校中体育并不是一门相对非常重要的学科,但是一个合格的体育教师要知道,不管学科多么弱势,教学时间多么有限,都应该尽全力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思想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示范力。小学生对于责任等一些比较意相的品格可能难以理解,但是体育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示范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对这些人格的认识和思考,从而为今后性格和道德品质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1人格魅力会激发学生的进取心。

老师的人格魅力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的进取心,让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这门学科的学习中。人格魅力的体现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更是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小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本身对于人格魅力的感知比较强烈,老师在日常教学中所散发的人格魅力对小学生的品质塑造有非常积极的意义,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进行性格养成和行为锻炼。另一方面,学生在感受到老师的人格魅力后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对老师的好感,从而激发浓厚兴趣,不断寻找与老师相关的事物,学科积极性会极大提高,从而培养学生的进取心,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和创造的过程中发掘潜力,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2.2人格魅力能促进师生感情与交流。

有人格魅力的体育老师能够更快地融入学生的圈子中,与学生畅所欲言,师生关系良好,不仅能够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更加勤奋,而且能让老师清晰地发现学生学习中的不足,有利于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老师在教学中发挥人格魅力时可以采用情景模拟的形式,以体育课堂上田径跑步这一学习内容为例,一些学生因为训练过程太累而不注意学习,老师就可以将这一项目游戏模拟化,将漫长的跑道距离减压成小段持续性锻炼,进行问题回答和比较竞争等形式提高学生的进取心,让学生感受到老师个性化、人性化的教学魅力,从而学习热情高涨,促进师生更好地交流与沟通。

体育本身就是一门多形式的学科,它具有强大的创造性和融合性,老师在体育教学中要融入自己的风格特点,充分展示自己的教学风格,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征服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自己人格魅力的影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社会观和人生观,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体育老师要根据日常课程进行情景教学,通过自己的示范和行为教育,提高学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力和控制力,从而不断提升自己,成长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1]周小林,梁奎,蔡治东。《镜花缘》中的女性体育游戏[j]。体育文化导刊,20xx(04)。

[2]徐建国。苏州市小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xx(02)。

中学体育教师地位分析论文

尊敬的执信中学领导:。

本人诚恳的应聘贵校体育老师,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阅读我的个人求职简历,现呈上我的求职信期望得到您的青睐。

我是土生土长的北江人,但是从小到大都生活在广东,我对这片土地有着真挚的热爱之情。我中学就读于城关中学和北江中学。对于执信中学中学,这个离我家只有几分钟车程的神秘学府,可是我求学时期最渴望并为之敬畏的造就人才的圣地。可惜由于巧合,总是与一中失之交臂,然而今天我能来应聘执信中学体育教师这一职位,甚感荣幸!!!

20xx年,我带着教师的梦想就读于广州体校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在学习期间,我一直坚持学好各门学科,掌握各种专业技能,练就自己的硬本领。在闲暇时间我也经常参与各项学生团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比如大一我就加入了学校社团联合会财务部,不断弥补自身不足,并学会了很多处人处事道理。在寒暑假期间我也不断进行社会实践,锻炼自己各方面能力。例如在学习机构担任小学生、初中生辅导老师,我在其中感受到了学生们的可爱和作为老师的神圣做打字员、东莞打工也很大程度上锻炼了我吃苦耐劳的精神。做服务员也让我感觉无论做任何事,坚持都是很重要的。

我也不仅仅局限于学习有关专业方面的知识,更加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坚持并努力学习英语,过了英语四级,目前还在冲刺英语六级。利用课余时间我自学了photoshop,也基本掌握了office办公软件的运用。

大学,让我学到了很多,个人简历模板,让我成长了许多,也更加让我坚定教师的梦想,把一生奉献给教育事业。我以满腔的热血、昂扬的斗志奋发于我所追求的事业。?再次感谢您阅读我的个人简介,祝贵单位事业蒸蒸日上!!!

此致

敬礼!

xxx。

2017年xx月xx日。

中学体育教师论文

提起体育教师,人们的印象就是身材高大,身强力壮,更有甚者会说: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这里面固然有人们的成见,但和体育教师也有很大的关系。好多体育教师工作做得不够细化,大而化之,久了人们就形成了这种印象。在新的教学形势下,体育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理念,做一个智慧型的教师。

一、什么是智慧型教师。

“智慧型”教师是集维持型、科研型、学者型、专家型、研究型教师的某些特点于一身,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的一类教师,其显著特征是拥有教育智慧。教师的教育智慧是教师理论智慧、实践智慧和情感智慧的有机统一,具有一定的教育智慧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实践的基石。理论智慧是关于什么和应是什么的智慧,教师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和先进的观念等,为教师教育实践提供教材和工具并指明方向。教师的理论智慧体现了教师力求把握教育普遍规律的愿望和能力。教师的实践智慧是一种在教育规律的支配下,将教育理论的普遍规律与教师的'特殊教育经验有机地整合在一定的教育情境之中,能恰当处理随机生成的具体问题的智慧。它是关于怎样做的智慧,是决定教师工作绩效的重要性因素。教师的实践智慧体现了教师应对经验过程中不确定因素即生成性因素的愿望与能力。教师的情感智慧是指教师对自己情绪的把握和控制,对他人情绪的揣摩和驾驭,以及承受挫折、自我激励和进行人际交往的能力,它是关于如何做得更好的智慧,是教师获取理论智慧、实施实践智慧、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动力和调节系统。“智慧型”体育教师是智慧型教师的下位概念,“智慧型”教师所应具备的素养,体育老师也都应该具备。“智慧型”体育教师也是集理论智慧、实践智慧和情。感智慧于一身的统一体,具体表现为在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辨析判断、发明创造和主动适应的能力,以充分的理论知识及其创新能力作基础,在实践中既不墨守成规、传统呆板,又能灵活机动、巧抓时机地开展工作,在情感智慧的调配下,能恰到好处地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课程改革精神只有经过教师的理解和转化,才能在学生身上得以体现。体育课程改革中“实践力量的人”是广大的体育教师。从世界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来看,一个国家可以从国外引进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移植先进国家卓有成效的管理方法,但如果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业务水平不能有效地利用这些技术和方法,.如果执行和运用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己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是不可避免的。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法,再先进的工艺技术,也会在传统人的手中变成废纸一堆。此次新体育课程改革力求与国际接轨,与传统体育课程相比变化较大,教师如果因循守旧,不思进取,问题肯定也会接踵而至。新体育课程的实施呼唤广大教师要成为“智慧型”教师。智慧无极限,通过努力,“智慧型”体育教师可以在不同程度上达成。以新课程的推进为契机,与新课程共同成长,促进“智慧型”教师的积极达成,从而在课程改革中使教师和课程都得到发展而实现“双赢”。新体育课程与传统的体育课程相比,由于课程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体育教师的角色也要相应地发生变化。新课程要求体育教师成为体育课程的决策者、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者、体育教育的研究者。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不仅是传统的教育者,还是新型学习关系中的学习者和研究者:不仅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执行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成果在体育领域中的应用,使体育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方法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为体育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提供了不断创新的条件和机会,同时也使他们为了适应现代体育的需要,不断调整自身素质,以求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一是努力提高体育教师的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知识、专业技术水平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是体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和完善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培养、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所不可缺少的手段。二是在不断更新体育教育观念的同时,采用培训、进修等方式,全面更新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相关学科的文化知识,以增强体育教师的知识面,从而全面提升科学文化素质。三是加强体育教学的研究工作,积极探索体育教学改革的内容与方法,并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科研氛围,以使教师摆脱传统教学的束缚。同时,还要积极引导教师根据教学特点,创造性地提出改革思路,并大胆运用于教学实践中。这样,就能变单纯地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为全面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并使其掌握锻炼方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身心健康的目的。“智慧型”体育教师是一种经过努力可以在不同程度上达到的教师类型,智慧无极限,但可以不同程度地得以体现,在这一点上与课程改革目标的达成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在某一“点”上与新课程结合起来体现自己的教育智慧,然后以点带面,让教师的智慧在体育教育的方方面面得以体现,既提高教学质量,又使教师的人生意义得以升华,从而变“阻力”为“动力”,让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体育教师教学论文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行,高校体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重要科目之一,逐渐为社会所重视,对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应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本文通过介绍教师教学能力的内涵,对目前好笑体育课程改革的意义进行分析,简要概括高校体育教师在课程改革视野下教学能力发展策略。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学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为了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加快体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新课改对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有一定要求,教师应加强对教学能力提升的意识,完善教学方法,提高高校学生体育学习质量和水平。

教学能力,即教师职业能力,是教师在教学中展现的专业能力,能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衡量,对教师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教学能力是对教师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的综合显现,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对于改善教师的教学质量有着促进作用,在教师进行实际教学中,利用教师的专业技巧将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因此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二者相辅相成,互相影响,最终体现在教师的教学当中[1]。

课程改革要求高校体育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不仅要对学生的体育技能和身体素质进行培养,还要求学生应该了解体育理论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帮助学生养成体育习惯,新课改的实施,有助于学生个人能力和个人素质的培养,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为我国的体育事业进步保驾护航。

(一)教学研究能力。

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强化教学质量,需要具备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通过对教学的深入研究,教师的专业技能会快速提高,这样一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便可以将最规范的体育技能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正确规范动作要领,从而有效完成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的效果也会非常理想。在以往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自身的教学研究能力培养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在教学时,基本以教学理论基础知识为主,将教学目标设定为完成教学任务、传授体育常识[2]。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教学模式发生了改变,教学目标也有了很大变化,教学过程中更加看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必须要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深入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收获理想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二)处理信息能力。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时代来临,信息技术得到了普及,在社会中各个行业中广泛应用,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在教育行业中很多科目的教学已经离不开信息技术,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必须要掌握处理信息的能力,灵活应用信息技术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例如,教师在教学之前精心制作课件,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音频或者视频,能够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这样不但提升了课堂教学气氛,还能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可见,教师具备处理信息的能力至关重要。

(三)融合学科能力。

随着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教学过程中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不断将各门学科进行整合,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高校体育教师必须要具备融合学科的能力,努力提升自身的认知程度,掌握各门学科基础知识,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内容,促进学生全面综合的发展,同时有助于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距离,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友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高校体育教师为培养自身的融合学科能力,首先,教师必须要努力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知识;其次要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将体育与其他知识融为一体,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高校体育教师还要经常做出教学反思,总结融合学科教学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找寻改正的方向,如果是由于教师对某项学科知识掌握不足,便加强学习该学科;如果是教学方法存在问题,就要研究出有效的教学方法,积极与其他科目的教师进行沟通和学习,从而快速提高教学水平。这样一来,体育教师就能完美的将学科知识与体育融合在一起,不但培养学生了学生的专业知识,还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4]。

(四)组织教学活动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一般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理论教学阶段,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利用多种教学技巧和教学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诸如,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等等,实践教学阶段,教师应通过了解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进行分层教学,针对不同身体情况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五)教材驾驭能力。

高校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应为绕教材进行教学大纲、教学目标编写,因此需要教师对于大学体育教材全面掌握,同时,教师在熟悉和了解教材的基础之上,还应该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传统体育教学中往往是教师进行体育动作和技巧进行演练,学生跟着教师进行模仿和学习,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方式严重桎梏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新课改要求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因此教师应该及时转变身份定位,作为引导者和掌控者参与到教学当中来,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身体和心理接受能力进行教学,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5]。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校体育教师必须要培养自身的教学研究能力、处理信息能力、融合学科能力、组织教学能力和驾驭教材能力,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生对体育技能的掌握更加扎实,收获理想的教学效果,促使教师能够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同时也能加快高效体育课程教学的改革步伐。

[1]邱蓁蓁。课程改革视野下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j]。赤子,20xx(11):67.

体育教师教学经验论文

摘要:体育教育质量核心元素是提高体育教师教学学术水平,体育教学作为一种学术活动,是高校体育教师综合的学科知识、学科进展、应用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统一。高校的体育教师要在体育教学学术理念正确指导下,建立体育教学学术评价方案,来客观地衡量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学术水平标准。

体育教师教学学术是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理论知识、综合的技术能力、身体素质和道德素养统一。体育教学学术是对体育教学的观念、体育行为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有效检验、批判与重构,使体育教学成为一种学术的反思和实践。

评价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学术对高等体育教育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体育教学学术评价为大学体育教师职称评审、岗位聘任等提供有效依据,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体育教学部门的管理工作,同时促进学校对体育人才的大量引进。对于大学教师而言,其专业发展可理解为体育教学专业能力的发展,而其专业发展与“体育教学学术”息息相关,正确处理“体育教学学术”与“体育专业科研”的关系,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进而为其专业发展奠定基础。

体育教师教学学术评价的内容从两个方面体现:一个方面是对体育教师教学工作进行评价,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等,是将体育教育理论和研究运用于实践中的体育学术性价值取向,另一个方面是对体育教学可见成果的评价,它包括体育教学课件、体育科研工作会议、发表体育学术论文、体育专著、自编体育教材,等方面评价。

高校管理部门在对体育教师学术水平进行评价时,多采用文献资料计量分析法与同行评议法,以上两种评价方法是体育学术界认可的,要对体育教师的体育教学学术作出客观性评价,应把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教学学术档案袋评价方法宏观上见证体育教师教学学术的成长。体育教学工作的评价从体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考核。而体育教学成果评价,则主要对体育教师的学术成果、体育教学创新性等方面进行考核,其中体育教学成果主要包括学术活动、发表及未发表的学术成果。

1.加强管理部门对体育教学学术的'重视。

体育教师的学术水平包括体育的教学学术水平和体育学科学术水平。学校管理部门评价体育教学学术的观念要转变重科研轻教学,要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学具有学术性以及体育教学在学术活动中的重要地位,体育教师应对体育教学理论进行全面掌握,并对其进行深入探究,提高自身对体育教学的理解,并形成独特见解,最终将其运用到具体的体育教学过程中。

体育教师的体育教学学术应重视体育教学过程,在学术评价中,适当增加体育教学学术评价,从本质上鼓励体育教师发展体育教学学术,体育学术评价过程中,应对教师的有效教学效果、学生的有效学习效果及体育知识与技能的发展情况进行充分全面评价,并以此为评价依据进行科学评价。

在体育教学学术水平的评价过程中,通常采用以下两种评价方法,即专家定性判断与定量指标评价法。对于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学术评价,避免评价结果的单一性与片面性,不应仅仅局限于一种评价方法,而应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与手段,提高评价结果的科学性与可靠性。我国高校对体育教师教学成果的评价要对其发表学术成果的数量、字数、类型、出版社级别及课题经费进行综合考量,同时注重对其教学成果的质量考核,同时将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高校要全面统计学术评价,不仅评价其科研水平、科学研究与发展,而且要对体育教师的教学及学术表现进行评价。

我国从事体育科研工作、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等基本上高级教授和管理者,一线体育教师参入甚少,从体育教学学术性的角度来观察,应该把体育教师职称晋级的体育教学与体育科研分离,进一步明确学术评价内容,在体育教师的职称晋升评审时,适当提高体育教学学术评价的占比,鼓励体育教师积极改革体育项目,并参与体育教育科学项目研究,进而提升体育教师的教学学术水平。

三、结束语。

对于高校体育教师而言,教学学术评价有利于加强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当前阶段,高校体育教师学术评价制度欠规范,且评价体系不够系统全面。本文结合体育教师评价现状及问题,通过结合定性评价、定量评价两种方式,根据某高校的体育教师学术评价,对体育教师学术评价体系进行了全面探讨。但由于受到了各种局限,研究还不够深入,这也是我们以后研究的目标。

参考文献:

[2]周鲜华,黄勇,马秀坤.基于“九成份”模型的教学学术评价体系研究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1(7)第13卷第3期.

[3]朱保成,陈晓荣,以提高大学体育教师教学学术水平为切入点注重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实效性四川体育科学[j].2002(12),4.

体育教师教学经验论文

摘要:分层导学是倡导有效教学的重要模式之一,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利器。如何让分层导学落到实处,导学问题的设置显得极其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教师是否能够让全体学生迅速主动地学习好本节课的知识点,真正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也关系到“分层导学”六个完整环节的落实效果,进而关系到有效课堂的真正落实。因此,可以说导学问题的设置直接关系到整个课堂的成败。

关键词:“分层导学”;导学提纲;导学问题的设置。

在游惠松先生《持经达易,成就立人》的精神中提到:“要求教师做到凡学生已理解掌握的内容不讲,只对学生迷惑的问题针对性地讲解,且做到言简意赅,时间用得越少也好(建议初中少于10分钟)。”该精神非常明确地指明了教师需要高效地引导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学生所困惑的知识点,精益求精,大胆取舍,促成学生主动性的生成。同时,该模式的执行也可以避免传统教学中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当然,如果能把握好“该讲的讲,不该讲的不讲”这一原则,根据不同学科、不同课程内容的需要,教师不一定要死守10分钟的限制。总的来看,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就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十分钟”看起来很少很短,教师上课貌似轻松,但真正的“分层导学”课则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大量而充分的备课准备。特别是对导学提纲和导学问题的设置更是要精益求精。为了能在短时间内达到高效课堂,并避免重复性讲解,我们往往将导学提纲中的问题与重难点精讲中导学过程中的问题结合起来,甚至问题基本一致。导学提纲为导学过程中的问题做好基础铺垫,导学问题是导学提纲中的再次深度提升。我们往往将一些导学提纲中较难的题目放置在重难点精讲中来导引、精讲和提升。

以下就对导学问题的设置过程和要点做一简要分析。

一、在设置导学问题前吃透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学情分析,做好“分层”

将学生进行分层,大致分为a、b、c三大类学生:a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强,极少让教师担心,他们常常一点就通,能迅速地掌握知识点的内容。对a类学生需要有拔高、发散性的问题指导他们自主学习,最重要的是需要燃起他们的兴趣点,增强发散思维的培养,这样就可以让他们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b类学生学习能力中等,能较好地掌握好基础,但是由于学习习惯等各种原因,他们常常会遗漏或没办法跟进较高层次问题的思考,对b类学生需要做的就是多做情感教育工作,大力鼓励,并严格要求,督促这类学生向a类学生看齐,为他们找好学习的竞争对手和帮手,要求他们从多角度去认识和吃透教材,夯实基础,扎实提升。c类学生基础较弱,学习习惯极差,对教师的依赖程度极高,需要教师的辅助较多,是教师需要多花心思的群体,掌握好学生的具体情况后,再研究导学问题的设置。高效的课堂往往是在分层的基础上进行导学的。

二、针对三个层次的学生,将导学问题进行有步骤地分层。

我们习惯将问题的层次分为:基础题、中等难度题、较高难度题三类。(1)问题应从c类学生入手,从基础的问题讲起,分层导学的问题就必须首先确保将课堂的基础内容让全体学生高效地掌握,基础的知识问题不能设置得太难,必须让全体学生,特别是让c类的学生能容易掌握。(2)设置中等难度题目,激发b类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和求知的欲望,大力鼓励,引导b类学生参与进来。(3)设置较难题目,主要针对a类学生,在引导a层学生思考时,不是意味着将b类和c类学生抛在一边不管,而是在a类学生的启发和带领下一起融入进来,让b类的学生也能透彻理解,让c类的学生也能大体明白。对待学,我们不能“一刀切”,一个标准做到底是错误的,学生的差异性的客观存在要求我们尊重教育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每个学生都能按照自己的特性快乐学习,并达到真正的提高。

三、精心设置和落实导学过程,让三类学生都得到兼顾。

1、导学过程应积极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

初中生的内心是充满求知的世界,他们对很多事物都很感兴趣,但是往往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因为知识的枯燥无味,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没有任何高效的学习动力。当然,设置的问题需要注意几个方面:(1)不能离题万里。(2)容易理解,适合切入知识点。(3)能起到激起学生兴趣的作用。(4)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5)鼓励学生创造性的答案。

2、导学要适时抛砖引玉,举一反三。

对待知识点不能仅限于定性思维答案或者教材只要求的内容。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加入发散思维的问题,大胆鼓励学生将知识点及时运用、扩展、升华。教师在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时,不要过分地限定死答案,而应当适时抛砖引玉,举一反三。如此,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得到较为全面而迅速的提升,而不会过分依赖教师的讲解和答案。适当时机促成学生思维的发散与飞跃,是有效教学所必备的,也是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在综合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学生的学习情况,不生搬硬套答案,让学生自主、主动去摸索答案,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充分的肯定、大力的赞赏,并逐渐地教会学生分析和理解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太难的知识点,一大部分学生会难以接受,特别是c类学生更是如此。而难以接受的知识点是不可能让课堂达到高效的,因此,对难的知识点,教师需要给知识点降低难度。让学生乐于接受。如,巧妙地设置记忆方法,可以减轻学生记忆负担,提升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也增强了导学问题的落实程度。

4、导学过程应设置能让学生及时领悟的衔接问题,并及时获得成功。

如何让学生感兴趣之后,继续探究知识,同一个知识点,有些学生有能力继续探究,而有些学生则到中途便浅尝辄止,而后者往往是知识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如何能让这些学生更进一步地提高自身学习的积极性呢?我想就是要让这些学生及时获得成功,及时享受成功的喜悦,而且这种喜悦是他经过自身的努力后而获得的快感。因此,教师在讲述知识点的过程中,应该要让成绩落后的学生不断地感受这种喜悦。如此,这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不会减弱。

5、巧用多媒体教学辅助导学过程。

在导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往往可以使学生兴趣不减。在讲世界史的过程中,经常运用多媒体放映一些小纪录片(时间5分钟左右为宜),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内容,还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学生没有经历过战争,如何对待战争,如何珍惜和平,学生是较为不理解的。甚至有些学生想法天真,会问教师“为什么我们不战争”等较为不成熟甚至出格的问题。但是运用多媒体往往可以解决很多问题,比如,战争的残酷性在画面中展示得淋漓尽致的时候,学生自然而然就懂得和平的珍贵了。

四、导学问题的设置需要注意的问题。

1、始终记住兴趣是提升学生课堂学习效率最有效的手段。

古语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常常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有学习能力的学生,因为厌学、懒惰、坏习惯而无法全面发挥好自身的学习潜质。甚至,有些学生因一时的成绩落差而影响了长期的学习信心,从此一蹶不振,让家长和教师为之惋惜,最后连学生也自卑不已。在长期的教学中,我们逐渐地认识到了兴趣的重要性,我们发现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它是教师吸引学生主动学习的法宝,是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是学生探究学习源源不绝的动力源泉!因此,教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显得极其重要。

2、问题的导引过程设置需科学。

遵循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发人深省、引人入胜的基本要领,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思维发散能力。教师在导引过程中,需考虑好各种可能出现的答案或问题,并对学生的回答,不管好坏,都要做充分的鼓励和引导。

3、导学问题的设置数量要合理。

题数的设置:总的数目一般为10题以内较为合适(超出10题学生可能没办法完成,数量太少可能很难达到知识点的覆盖)。如,以10题作为参照标准,则基础题目需占70%,即7题,中等难度题占20%,即2题,高难度题10%,即1题,基本做到7∶2∶1的比例。

4、明确分层导学所要达到的目标。

分层教学要促两头、保中间,确保每个学生真正地自主学习,使弱生不弱,使优生更优。正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们不能说“种豆得瓜”。“分层导学”并非要每个学生都达到齐头并进的效果,而是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达到所预期的学习效果,每个个体均存在差异性,我们不能否认这一点,只要最终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出自身的最大效能,学有所获,不断地进步,就达到了我们预期的目标了,所以教师应大力鼓励学生回答和思考问题,并适时对学生进行大力地鼓励。

5、教师要有耐得住寂寞的毅力和肯于钻研的决心。

高效课堂需要背后大量而充分的“三备”,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只有教师课前充分地准备,才可能有高效的“分层导学”课堂。教师应敢于充当鲜为人知的幕后英雄,成为学生学习的推动力。

五、在基础检测、分层运用和分层作业中,加强对导学提纲的补充和完善。

导学问题不一定要全部设置在导学提纲或重难点精讲中,有时候,有些问题通过习题的形式讲解,反而会起到更好的效果。因此,“分层导学”没有将导学过程设定得过分死板,它应当是灵活巧妙的、不拘泥于形式的教学模式。这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和不断地反思,这样才能让“分层导学”模式越发生机与活力。

总之,导学问题的设置是“分层导学”的核心,上好一节课,关键看导学过程,导学过程关键看导学问题和导学方式设置得成功与否。当然,教无止境,“分层导学”的有效发挥,需要仰仗多个环节步骤的齐头并进,真正落到实处,更多更好的教学方式方法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

参考文献:

张熊飞.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陕西人民出版社,—06.

体育教师教学经验论文

在这一背景下,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要怎样发挥引导作用,上好每一节体育课,强化对学生的体育训练,不断提高学生体育水平呢?笔者结合平时的一些教学实例,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激发参与体育训练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我们对此更有切身的体会。参加体育项目的训练是艰苦的。每个人都有惰性,这是人的本性。所以,每节课的体育课教学,往往有些学生会偷懒,没有学习兴趣,没有训练的兴致,这就、是体育教师必须解决的一个首要问题,必须迈过去的一个“门槛”。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艺术的本职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此时这一“兴趣”被激发唤醒了,学生就有了学习的热情,就有了学习的动力,上体育课就会轻松了许多,就能让体育课堂充满生机、活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创设宽松环境,营造良好氛围。

一个宽松的环境,可以让人产生愉悦的心情,从而更加乐于从事某项活动或工作。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宽松环境的创设也是不容小觑的,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加以落实。如在教排球移动时,我没有单纯地进行移动教学,而是在教之前,用绳子绑住球,两人一组进行一个投一个躲的游戏,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练习了脚步移动,然后再把移动步伐融于排球练习中,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提起来了。

2、多用激励语言,强化学习信心。

学习的兴趣,需要信心的支撑。没有信心,也就没有兴趣。学生的成长需要鼓励,对体育课的兴趣,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激发,才能让兴趣永葆青春活力,长盛不衰。学生在上体育课时有时会遭到一定的挫折,不可能一帆风顺。一般从不会到会,需要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有进步,也会有波动;有成功,也会有失败。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以平常心来对待,寓情于教,循循善诱。在教学中,我多采用鼓励、激励的语言去鼓励学生练习。

二构筑参与体育训练的意识。

参加体育活动意识的强弱或高低直接影响着初中体育课教学的效果。因为大家都清楚,人的意识决定着人的行动。一切人的行动都是由人的意识支配的,有什么样的意识形,态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动。目前,初中体育课的重视程度已经被广大师生所接纳。但体育训练是会有波折的,此时教师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要努力构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训练的意识。

第一,讲解“灌输”。初中体育课的教学,虽然不乏体育技能的训练,但一切教学活动都离不开教师的讲解。通过讲解“灌输”,能让初中学生明确参与体育训练的目的,此时从而端正学习体育、积极参加体育的态度。态度一旦转变,体育课的学习就有了一个落脚点。如,人教版第八册“快速跑”的学习,教师通过讲解快速跑的目的要求以及作用,然后再进行训练,学生就有了一个训练的“意识”,学习起来就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从而增强了学习效果。

第二,测试强化。一些规则或要求,虽然教师讲过了,但学生有时会出现把老师的讲解很快化作一缕青烟的情况。怎么办呢?笔者会通过事先告知学生要通过测试,此时强化他们参与体育训练的意识。这样,很多学生就会更加注意,积极参与一些体育活动训练,从而推动了体育课堂教学的展开与落实。

总之,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课学习的热情,注意构筑学生参与体育课学习的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训练的问题探究,真正把初中体育课教学的有效性落到实处。

中学体育教师教学论文

1.1初中阶段是学生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

从生理的角度来讲,中学生进入了青春发育期,体内机能的健全,骨骼的成长与成熟较快,心肺功能、体温和血红蛋白等生理指标的变化,表明了身体各器官和各系统的发育逐步取向成熟。初中阶段也是学生性格叛逆的特殊时期,这是由于大脑皮层的沟回组织和神经元细胞趋于不断的完善,大脑神经活动的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逐步的平衡,尤其是大脑内抑制机能的成熟,由第一信号系统占优势较快的转化到第二信号系统占主导位置,为中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打下了基础。这就要求中学体育教师进行细心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进行耐心的疏导,体育教学方法要多样化,避免过于单一的练习方式,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初中升学体育考试这一政策的实施,充分说明了国家及相关教育部门对体育的重视程度。河南省的初中升学体育考试迈出了改革的步伐,这一年河南省的初中升学体育考试的满分成绩为50分,并计入中招总成绩,全省要实现自动化测试仪器的使用。河南省的初中升学体育考试经历了四个阶段即: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徘徊阶段和深化阶段,每个发展阶段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及发展趋势。正是因为国家的重视,学生的注意力渐渐的被体育所吸引,积极的练习运动技能,但是其锻炼的动机大部分是出于提高考试成绩,造成初中升学体育考什么就练什么的现象,就是所谓的应试教育。每一项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当然这个影响不能单纯的认为只有积极的影响,或者只有消极的影响,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去考虑问题。这种情况下,体育教师要向学生传授相关的理论知识,让学生真正的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决不能仅仅停留在初中升学体育考试的层面上。让学生快乐的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积极的进行课外体育锻炼,培养自己的兴趣。

1.3教育局、体育局重新颁布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修订)》。

新修订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将学生划分按照年纪划分为不同组别,身体形态中的身高、体重,身体机能类中的肺活量,以及身体素质类中的50m跑、坐位体前屈为各年级学生共性指标。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修订,无疑对学生的体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加强学校的体育工作,促进学生进行积极的参与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及生理机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加强体育锻炼意识。中学体育教师的任务繁重,且关系到国家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的问题。但是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年修订版)》,不少学生纷纷表示出了标准较高,恐怕难以完成,提到引体向上可以用其他的项目来替换,有的学生甚至表示:“比跑步谁跑的快,跳绳谁跳的多就能说明他的身体素质好吗?这又不是在选运动员!”,很显然学生没有完全理解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更有网友称:主动锻炼身体很难坚持,靠外力的推动也是良策。坚持,让运动成为一种习惯,问题就好解决了。看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版)》的实施,有的学生可以接受而有的学生则难以接受。

《礼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意思就是说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相互影响和促进的,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双方都会得到提高。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对待每一个学生,运动技能较好的学生,既要给予他们肯定,还要注意观察其不足之处,以便及时改正;对于运动技能稍差的学生,体育教师要多加鼓励,还要善于观察他们的优势。初中学生个性比较鲜明,教师要经常和学生沟通,发现问题并及时的解决问题。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坚决杜绝用粗暴的方式对待学生,处在这个时期的学生自尊心比较强,一旦伤及自尊学生就很难再投入体育锻炼中,甚至会出现焦虑和抑郁的心理状态。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只追求达到的规定的标准,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心理状态,没有观察到学生是处于一种被动心态的接受,还是处于一种主动积极的心态去接受的,两种心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教学过程中,即使发现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状态的接受,但是某项标准或规定对学生起到良好的影响,教师往往是硬拉硬拽让学生参与锻炼,导致学生课上无精打采,课间休息时却比较活跃,体育教师应该转变一下教学观念,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体育锻炼,真发现体育的乐趣,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体育锻炼。体育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适当的改变体育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基础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技术,还要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其真正意识到体育的重要性,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奠定基础。

3.1学校领导要充分意识到体育教师的重要性。

学校领导是学校一切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决策者,首先学校的领导要重视本校的体育教学和竞赛工作,要配合体育教师开展有利于提高中学生身体健康水平的.体育活动,学校是一个大环境,仅仅靠体育教师的力量是比较单薄的。其次,学校要加强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重视体育教师的培训工作,全面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最后学校要完善体育设施建设,没有充足的体育场地和器材,学生的体质健康从何谈起。

3.2体育教师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

新时期,不断深入素质教育,新旧观念不断的冲撞,教学模式互相碰击,给中学体育教学以极大的震撼,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体育教师要不断的更新教学理念,提升体育教师各方面的能力来完善自己。在体育教学中难免会出现问题,出现问题时教师要给学生讲道理,耐心开导,使学生主动意识到体育课的重要性;在上课过程中体育教师的课堂要生动活泼,教学示范要准确、到位和优美,让学生有主动想要学习的欲望。

新时期的大环境中,体育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了解本专业领域的发展趋势,要不断学习本专业的边缘学科,以更方便地为体育教学服务,全面学习有关体育学科的知识体系,掌握重要的相关信息,与此同时,要不断的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性思维能力,本着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思维能力的原则,在安全的前提下,进行体育教学。

3.4发扬体育的拼搏精神。

体育教师言传身教发扬体育的拼搏精神,在教学工作中体育教师要以身作则、尊重学生和热爱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体育教育的事业中去,认真的学习和研究本领域相关的优秀科研成果,改进教学方法,端正教学态度,培养更多优秀的体育人才,为国家的体育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中学体育教师教学论文

一、指导思想:

以学生身心发展为本,突出“健康第一”,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以适应新世纪的社会生产和现代生活对人体的挑战,造就一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足于“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能力,增强体育意识,掌握锻炼方法,养成锻炼习惯为重点,对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激发学生兴趣,积极引导培养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与,学习方法和自我锻炼方法,不断获取保持身心更有效的能力或适宜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

运动参与: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与行为,激发学生在活动中的兴趣,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认真上好体育课。

运动技能:学会技巧(前滚翻、后滚翻、见肘倒立)并学会适应到生活中,发展柔韧性、灵敏、力量、速度等身体素质。

身体健康:在投掷或球类游戏中进行各种挥动,投掷的练习,在奔跑游戏中能顺利完成移动闪躲等要求。

心理健康: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中与自尊自信的关系,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

社会适应能够体验身体活动能和个人活动的区别,按顺序轮流使用运动场地或设备。

三、教学任务:

重视激发学生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掌握动作概念和动作要领,教师的指导在学生的练习过程中进行。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体育教学的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自尊和自信水平。

全面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和他们在学习中的全面表现。

四、教学要求:

认真备课,上课,提高教学质量,在每堂课前必须认真学习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在上课时面向全体学生,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方法。

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教育方法得当,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对学生要进行摆事实,讲道理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错误。

丰富教学手段与方法,明确教学目标,做好课内外体育锻炼的结合的各项工作。加强教学研究,不断总结教学经验,积累资料,探索资料,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五、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要加强学生注意方面的练习,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体育健康课堂中所常见的体育术语,如向前看、向右看齐、报数、半面向左右看齐等,并能准确的做出各个术语所要求的动作与行为,有些学生由于缺乏体育基础,身体素质差,在课堂学习活动中感到困难较大,尽管很努力,也很难跟上教学要求,得不到好成绩,这是造成现在大部分学生的体质得不到普遍提高的不可忽视的实际情况。

六、教材分析:

1、本套教材是以指导身体锻炼实践活动为主,同时充分发挥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功能,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学内容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方面的内容。通过体育锻炼,既重视对促进学生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全面发展的教育作用,又重视了运动项目的文化性,同时编写了部分与体育有关的健康教育的内容。

2、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和体育锻炼紧密联系,体现了时代信息,文字精炼,插图鲜明活泼,可读性强。特别是阐述教学内容从问题入手,注重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与健康价值观,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提高生活质量,过健康、文明的生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3、教科书采用了主辅栏相结合的结构。主栏简明扼要地介绍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辅栏侧重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拓展和丰富体育与健康知识,特别是开发了活动目的,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在体育实践活动中应用,从而加深和提高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的认识。

七、具体措施:

备课时研究新课程标准,钻研教材,把握重难点,课堂上,激发学生兴趣,采用由易到难,分部教学方法,练习上,精讲多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制定分组与自由结合组织形式,采用辅助与诱导,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给学生足够的发挥空间,鼓励学生创新,有了合适的机会,才能充分让学生去创造。

心理健康方面:正确处理学生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关系,既要注意到体育活动能促进学生的生理健康。

自身言行方面:教师的言行对学生上课情绪影响较大,要及时的指出学生的优缺点,用表扬,鼓励等方法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如当学生练习成功时,及时给予表扬,当学生练习失败时,及时给予鼓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形成积极探索,增进学生的团结协作,集体主义精神,促进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

学生成绩评价方面:建立“课堂表现登记表“的评价制度,每个学生都有100分,根据学生在课堂表现,每节课对表现好与不好的学生进行加减分的制度,由体育小组长进行登记,学期末统一统计,让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结合,以此激发学生的平时表现,促进课堂管理,以鼓励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不断的进步,体会学习过程中的快乐。

八、教学进度:

以18周计算共计54课时(其中室内课5课时),计划教学8个单元,35个内容。

九、考核项目及方法:

本期体育考核项目内容完全依照本年度我区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项目进行。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条件,本年度我校体育考核项目为:50米(男、女子),实心球(男、女子),立定跳远(男子),仰卧起坐(女子)。

成绩按照中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项目成绩标准进行参考。

体育教师教学论文

体育即指身体的教育,是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体育成绩综合考量一个人的体能状态和素质发展,所以,体育是专业而持久的运动。突出国内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是展现我国综合实力,参与国际政治的外交手段。专业素养是指某个专业领域内在的知识、规范和要求,是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包含专业知识、专业技能、道德作风和修养意识等方面。良好的专业素养应该是由专业、全面、高效、奉献、乐观、用心等这些关键词组成。不止是要求体育教师具备专业的体育知识和教学能力,更要求全面的个人素质。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师则注重专业预备教育和入职辅导教育以及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教育,过多限制于职前教育,所以,导致高校体育教育难以实现终身化和现代化,根本无法适应高校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新课改教育即是全球化教育,也是专业化教育。它对高校体育教师提出了新课改的要求。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教师队伍中却不断出现道德失范和专业缺陷等问题。面对新时期的素质教育改革,高校教育更应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我国不少高校的体育教师不仅忽视文化知识和师德教育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完善,还连连出现道德失范和素养不足的课堂丑闻。拜金主义与社会诱惑不断地侵蚀着个别教师的心,严重影响了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健康发展。由此可见,积极提升我国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修养不仅是教育新课改发展的工作任务,也是提升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水平和教师道德修养的唯一途径。首先,在新时期加强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专业修养即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师德修养形成与发展的要求。专业素养的建立可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来完成。其中专业素质是外在因素,师德修养是内在因素。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外部而在事物的内部。所以教师专业素养的建立不可能只靠外部因素的影响,还需通过内部的因素起作用。其中,体育运动技能的教育通过反复学习和锻炼就可达到标准,而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却必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师德和能力。其次,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更离不开具备师德的教育。高校教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培育基地。高校的`体育教师则是这一教育的倡导者。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师德修养不仅广泛影响在校生,而且会通过学生影响家长乃至整个社会。为了适应教育现代化和新课改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高校体育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以人为本,变被动为主动,结合课改精神,根据学生的切实需要,完善教学能力和方式。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加强自我教育,以传递正能量为己任,发挥师德修养的积极作用,不断提高师德水平。

体育新课改对高校体育教师进行素养要求的目的,就是要把高校体育教师根据课改目标规定教师教学变革中所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和专业要求,转化为体育教师的内在价值追求和教育思想自觉,进而发展成为自身的体育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修养,实现高校体育的教育观念、教育内容以及师资队伍。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了两个方面。具体而言,一是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即指教师在体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操、教学水平等方面的学习和实践;二是体育教师的师德修养。即指教师在思想品德、道德情操、礼仪谈吐等方面所达到的道德水平和道德境界。

(一)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即指教师的教育思想或实施教育的思路。高校体育教师应创新教学理念,以培养学习兴趣,学会理解和学会应用为主,改变传统教授或应试教育,开启互动平台,给予学生展现自己训练成果的机会。如今所说的体育新课改亦指阳光体育思想和现代教育观念的转变。体育新课改也要求体育教师加强专业技能和师德修养。我国高校的体育教育面临着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挑战。这个矛盾主要体现在对高校教育的培养理念和教学改革。因而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被赋予了新课改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有助于在与学生交往中以专业技能来开发学生智力,以思想品德来塑造学生品格。一个具有专业素质和高尚师德的体育教师必定会在人才培养战略中做出贡献。

(二)知识结构。

高校体育课程不止要创新教学,更要提高体育素养,在更高的体育领域进行研究。体育教师要不断加强体育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体育教育的修养,对体育教学中的现象和问题不断反思,使高校体育课程建设不断成熟。体育是集合人体所有运动技能的综合学科,涉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种学科理论,要训练标准动作,不仅要对理论知识彻底熟悉,还要对人体机能进行调整,才能达到完美的训练效果。只有具备全面的体育教授经验和体育理念,才能设计出具备体育精神和文化的教学课堂,没有体育精神的课程设计也同样无法引导学生的运动意识和体育意识。

(三)综合能力。

随着高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以及社会对体育人才的要求,社会对高校体育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期望。具体而言,一是教学能力;二是.教研能力;提高高校体育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水平。高校体育教师应具有国际先进的教研意识和现代体育的教授经验,深刻理解体育精神和体育文化的精髓,随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体能状况,与学生沟通合作,了解其需求,发挥其才能。这样才能激励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实现体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一)培养专业的体育素质和高尚的师德修养。

教育重在育人而非教人。体育又是一门身体力行的学科,一个具备良好身体素质的运动员,若是没有清晰的思路和专业的知识一样无法获得胜利,更何况是一个不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运动员。所以,高校体育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知识的厚实基础,更应具备高尚的师德修养。因为教师的思想和行为会直接影响学生。譬如现阶段社会上出现负面教育新闻,有些学校教师对教育事业缺乏责任心,他们的行为不仅给学生带来了严重的心理伤害,更给教师形象和社会秩序造成恶劣影响。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拜金主义和享受主义思想逐渐蔓延,教师的教学能力也随之下降,师德修养也开始令人担忧。为了重塑教育的严肃性和重要性,提高体育教师的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势在必行。高校体育教师要摒除不良思想,宣扬正能量,以专业素质和思想道德为发展目标,不断提升职业道德水平和教学创新能力。

(二)加强文化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

高校体育教师要学以致用,将个人文化素养和师德修养融入教学设计中,将正能量和优秀品德传给学生。还要不断学习文化知识和体育理论,提升自身在文化和专业方面的造诣。其中包括了高校体育的教学理论与艺术概论以及课外辅导的能力以及创作能力。学习新课改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状,依据新课标教学大纲的改革要求,明确自身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原则,利用专业知识和道德修养相结合来制定以人为本的教学计划。组织高校学生学习体育知识和道德理论。以教书和育人为教学标准,在掌握体育教学知识结构的前提下利用师德情感感动和陶冶学生的情操和品格。

(三)学会利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手段。

面对新课改,体育教师应加强学习新的体育教学理论,透彻理解并掌握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思想,根据客观实际的需要,不断改进教法,优化教学过程,努力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高校方面要抓好教师课改培训,引进先进体育设备,提高教学条件,总结工作方法,搭建平台让体育教师在课程改革和创新教学中激发自我提升的愿望。具体而言,一是学会利用现代的教育思想来指导体育教学,并借用科学的教育规律来创新教育模式;二是学会利用先进的科学知识来丰富学生的头脑,并借新课改的教学手段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三是学会利用职业道德的爱心去帮助学生的健康成长。

体育教师教学论文

当代社会飞速发展,各类信息可以瞬间传播到学校每个角落,大学生在接受科学文化知识熏陶的同时也受各种各样社会思想和观念的影响,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压力面前,会形成独具个性的应对方式。研究表明,在面对压力时选择积极应对方式处理问题会增加成功率,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如果选择消极应对方式则会影响最终效果。高校是学校教育的最高层次,也是塑造学生正确观念,培养做事能力的关键时期,所以教育工作者应该把握这一重要阶段,在教授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会健康的生活方式及积极处理问题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扰。

武术是高校体育课程中一项重要内容,在发展学生体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激励学生进取精神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武术最本质的特征是技击性,从原始社会人类与自然做斗争,到民众的自身防护都有所表现。技击对于培养人执着追求、勇于拼搏的品质有突出价值,通过武术技击的特点,帮助学生面对竞争和压力时选择正确的应对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实现教育价值最大化,这是本研究的重要目的。

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境况和麻烦,这就出现了各种各样处理问题的方式。心理学称为应对方式,指个体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所采用的认知和行为方式。有的大学生面对压力时会积极主动应付、寻求社会支持,也有的采取消极方式,如逃避和听之任之。大部分学生会选择积极应对方式,但仍有部分学生的应对方式倾向于消极,这是20xx年的调查结果。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社会观念在快速发生变化,我们在校园听到更多的报怨,推诿,看到更多的消极和躲避现象,这必须引起极大的关注。

不同的应对方式表现出积极和消极的不同态度,这些态度会影响任务目标实现,除此还会给大学生带来其他影响吗?研究表明,积极应对方式会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而消极应对方式会降低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这一研究结果提醒大学生应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处理问题,对消极应对方式应该学会一些矫正方法,促进自己的心理健康。

面对迅速发展的社会,学生不自觉地受到各种社会习气的浸染,一些优良的传统品德和观念越来越难在他们身上觅得踪迹。现代物质生活条件明显优越,但是社会竞争却日益激烈,压力越来越重,导致大学生选择不合适的应对方式。对此,有学者提出在高校开设国学课程,重新树立传统道德规范等建议,足见问题之严重。

1.遇到困难表现出沮丧的精神状态。现代大学生伴随着社会快速发展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成长起来,他们养尊处优地长大,习惯了被人照顾,习惯了在顺境中做事,稍遇挫折就垂头丧气,一天到晚挂在嘴边上的就是累、烦,斗志昂扬的精神状态好像只能在励志剧中才能看到。遇到困难,脸上的表情写满了不幸,精神沮丧到让人担心会发生什么事。经常在媒体上看到某某大学生因挫折愤世离去的消息,这也证明了他们心理脆弱的程度。残酷的现实打击着爱幻想的学生,巨大的落差感让他们遇到困难时更显得无精打采,听之任之。意志不强,迎难而下成为形容当代大学生最准确的词汇。

2.社会观念导致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大学生的生活方式随着社会快速发展也“与时俱进”,睡觉时间越来越晚,第二天早晨快到上课才会懒洋洋地爬起来;早餐是边走边吃,踩着上课铃进教室,老师一讲课学生就趴桌子;图书馆进的越来越少,反而成了网吧、台球室的常客;健康的体育活动不愿意参加,喝酒打牌成主要休闲方式;缺少信念,遇事盲目跟随;自我控制能力差,原本的作息规律变得杂乱无章。这样的生活方式期待学生积极面对人生,勇于进取是不现实的,只会让学生越来越慵懒,遇到困难很难积极面对了。

3.解决问题的错误方式。学生在大学阶段应该增强综合素质、培养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以便更好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因此,在学习专业知识时应该寻找优化的方法;在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时,应该友好互助,增强社会交往能力;在处理矛盾时,应该冷静,积极找到突破口。然而,学生遇到困难时缺少毅力和解决问题的信心,他们更喜欢依靠别人的帮助来化解麻烦,解决不了就退避远之,躲避不掉就忍受。对此,应该使学生认识到,每一次经历都是锻炼,而真正有锻炼意义的应是独立思考,勇于探索,找到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

中国武术是在人类为了生存而与自然竞争中产生并广泛传播的,其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技击性。学武之人的最初目的是要掌握一定的技击能力以满足防身自卫的需要,提高心理上的安全感。我们对武术的认知主要来自于武侠电影,一个个见义勇为、功夫盖世的英雄人物深深扎根在观众的心目中。那些快如闪电,连绵不断的肢体动作震荡人心,激发人们崇武尚艺,那些主持正义、惩恶扬善的气节鼓舞着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我国武术素有套路和散打两条路线。套路动作固定,表演性更强。散打则因综合了武术的踢、打、摔等技击精髓,逐渐走入高校体育课程体系中。散打讲究攻防对抗和实战技巧,充分体现了武术的技击本质。在武术课中学习真正实用的'踢、打、摔、拿、击、劈、刺等技击原理和方法,让千百年积淀下来的武术技艺精髓得以真实延续。体育的人文价值意义,在于通过体育运动这个载体,帮助学生丰富情感,端正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实用武术技巧中,习者可以在见招拆招中增长应变智慧,在对抗中树立积极应对方式,在挫折中吸取经验教训,在困境与顺境转化过程中丰富感受,振奋精神。

以武术为载体,以技击特性为切入点,帮助大学生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转变消极应对方式,端正人生态度,学习积极的行事哲学。

1.技击精神能激励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历史上,武术一直作为一种军事群体作战技术和个体私斗技术存在和发展,无疑这对培养人们敢拼敢打、勇于拼搏的精神具有最直接的作用。在武术课堂上,要把技击这种拼搏精神教育贯穿始终。面对强敌不示弱,用精神力量支撑技击过程。面对压力,不再是躲避或是忍受,而是情绪高涨,信念坚定。武礼武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在武术上的具体体现,是习武者通过习武过程的锤炼而达到的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这也是大学生需要领悟、锻炼的。对学武学艺、做事做人,都有极强的引领意义。

2.技击过程能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精神。缺少学习动力,加上平淡的生活节奏,在这一代大学生身上难觅青春活力。他们对任何事情都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表现出内心世界的消极懈怠。人最难能可贵的品质就是认真做事,武术技击动作可以锻炼学生的运动感觉能力。动作力度和使用时机等都决定了技术质量和效果,如果把握不准,就会遭受对手的打击。这就需要学生认真学习技艺,做到精益求精。在技击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注意力专注,严格认真做事的态度。从武术技击过程入手,细致研究每个动作细节,认真对待每个对手,培养积极思维习惯、认真做事习惯,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意义。

3.武林争霸赛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真正的高手来自于平时的千锤百炼。现在物质生活极度丰富,衣食无忧的生活让学生满足于现状,安逸的环境使学生意志薄弱。根据武术技击对抗的特点,在课堂上设立争霸赛场,给学生创建锻炼意志、大展身手的平台。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比赛编排,从初级赛开始层层推进,一个个对手轮番挑战,让学生在争霸的过程中感受困难和艰苦,营造一个不退缩,不气馁的运动氛围,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

4.段位制能鼓励学生追求超越。段位制是一项评价习武者水平等级的制度,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引导和激励作用。可以引导大学生通过晋级方式加入武术锻炼行列,通过武术锻炼增进信心,通过进段鼓励学生不断超越。学生学习和生活慵懒疲沓,做事目标不明确,面对压力时常表现出听之任之的态度,这些应对方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学业进步,没有远大理想和勇于超越的气质,怎么会有斗志昂扬的精神状态。教师要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向更高目标前进的勇气,同时在技术指导、心理指导等方面也要有细致安排。考段成功的学生,就成为其他同学学习的榜样,逐渐形成良性循环,促使更多的学生参与武术考段。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环境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都发生着改变。一些消极应对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人成长。通过武术的技击性,帮助大学生建立积极的应对方式。技击精神可以鼓舞坚定信念,技击过程教导学生做事认真细致,通过比赛和考段帮助学生锻炼意志,树立理想,追求进步。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应对方式的办法不只是这些,需要教育工作者继续努力,结合多学科知识帮助学生解决现实问题。

[4]佟月华.大学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xx(1).

体育教师教学论文

小学体育课是一门非常人性化的学科,它的课堂形式是极具个性的,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老师可以将自己的人格魅力融入体育教学中,这样既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体会到体育的内涵和意义,又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与沟通,为学生今后价值观、人生观和社会观的树立奠定良好基础。本文主要就教师的人格魅力对体育教学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教学建议。

从某种角度讲,“人格魅力”是一种比较意向的事物,它代表的是一种价值、性格甚至尊严层次上的力量,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人格魅力,一个具有强烈人格魅力的人更容易吸引别人的关注和注意力。这种无形的力量可以影响身边周围的许多事物,尤其是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人格魅力发挥重要作用。小学生正处在刚接触外界环境的过程中,对于每一个发现的事物都有新鲜感,体育这门学科本身就具有非常强的互动性,因此,体育老师要利用这一特点,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教学,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感受到不一样的世界,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1.1人格魅力在体育教学中具有极强的感召力。

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具有很强的感召力,这种感召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人格魅力。小学生的活动性和机动性都比较强,户外体育活动往往更能够激发学生探求和学习的动力。在体育课上,学生表现得更加自由灵活,体育老师可以利用这一点,有针对性地安排课程,灵活运用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热情,从而获得学生的认可和支持。在人格魅力的运用上,体育老师应该注意随机应变,不能恪守死板教条,根据不同学生的思考方式进行不同的教育,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性格品质,让老师的言传身教更具感染力和号召力。

1.2人格魅力在体育教学中具有强烈的示范力。

小学体育教学中人格魅力应用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示范力,这种教学方法的基础就是教师本身就有良好的行为品德,在体育教学中无时无刻不将这种人格魅力展现出来。学生通过老师的示范从而不断加深印象,并逐渐成为行为习惯。可能在很多小学学校中体育并不是一门相对非常重要的学科,但是一个合格的体育教师要知道,不管学科多么弱势,教学时间多么有限,都应该尽全力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思想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示范力。小学生对于责任等一些比较意相的品格可能难以理解,但是体育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示范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对这些人格的认识和思考,从而为今后性格和道德品质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1人格魅力会激发学生的进取心。

老师的人格魅力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的进取心,让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这门学科的学习中。人格魅力的体现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更是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小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本身对于人格魅力的感知比较强烈,老师在日常教学中所散发的人格魅力对小学生的品质塑造有非常积极的意义,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进行性格养成和行为锻炼。另一方面,学生在感受到老师的人格魅力后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对老师的好感,从而激发浓厚兴趣,不断寻找与老师相关的事物,学科积极性会极大提高,从而培养学生的进取心,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和创造的过程中发掘潜力,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2.2人格魅力能促进师生感情与交流。

有人格魅力的体育老师能够更快地融入学生的圈子中,与学生畅所欲言,师生关系良好,不仅能够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更加勤奋,而且能让老师清晰地发现学生学习中的不足,有利于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老师在教学中发挥人格魅力时可以采用情景模拟的形式,以体育课堂上田径跑步这一学习内容为例,一些学生因为训练过程太累而不注意学习,老师就可以将这一项目游戏模拟化,将漫长的跑道距离减压成小段持续性锻炼,进行问题回答和比较竞争等形式提高学生的进取心,让学生感受到老师个性化、人性化的教学魅力,从而学习热情高涨,促进师生更好地交流与沟通。

体育本身就是一门多形式的学科,它具有强大的创造性和融合性,老师在体育教学中要融入自己的风格特点,充分展示自己的教学风格,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征服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自己人格魅力的影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社会观和人生观,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体育老师要根据日常课程进行情景教学,通过自己的示范和行为教育,提高学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力和控制力,从而不断提升自己,成长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1]周小林,梁奎,蔡治东.《镜花缘》中的女性体育游戏[j].体育文化导刊,20xx(04).

[2]徐建国.苏州市小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xx(02).

体育教师教学经验论文

尊敬的老师:

本学期做过一次公开课:跳跃与游戏,也聆听了其他三位优秀体育教师的课。总体而言,上的都很成功,有许多可借鉴学习的地方,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在体育课上都运用录音机播放音乐,来提高教学效果。

音乐也可营造一种轻松活泼的氛围,一些体育动运加上音乐后,会更具美感和欣赏性,如自由体操、双人滑冰等。在体育课上,适时播放音乐,可让一些体育运动、体育游戏更加有趣,学生往往也更喜欢参与其中。如学做广播体操时,以往没有音乐,学生做一会儿,就有些厌倦了,不愿做了;播放音乐后,教学效果就会好很多。再如播放音乐做一些课前的准备活动,或结尾时的放松活动等,都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使用音乐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在录音机选用上,最好是能插u盘,能充电的。

2、跟据课上的具体内容,选择一首或几首合适的音乐。音乐选不好,有时会画蛇添足,事得其反。

3、具备一些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如学会从网上搜索自己想的音乐,选择合适的音乐格式,学会如何下载到u盘等。还要能较为熟练地操作录音机,如播放、循环播放、暂停等。有时音乐较多时,还要学会如何按设想的顺序播放,对此,可以更改这些音乐的名称,按数字1,2,3……的顺序排列即可。

4、随着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和提高,体育课上除利用录音机外,还可充分利用电脑等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多媒体技术可拓展学生的学习方式,更新教师的教学方式,促进师生间、教师间的信息交流;可以弥补教师的一些薄弱环节,给学生更加直观和生动的展现。

教学相长,与时俱进。我们体育老师也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以不断适应如今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

体育教师教学经验论文

从古至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做家长的最大心愿。孩子从呱呱落地到进入幼儿园就读,不知不觉已走过4个春秋,4年的时间里有着颇多酸甜苦辣。孩子是家长的寄托和希望,我们不奢求他一定成名、成才,但我希望他能一生快乐、健康、幸福。我们现在能为他做的就是创造一个受教育的良好环境,培养他自尊、自爱、自强、自信的良好品格,为他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幼儿园则是孩子踏入社会的第一步,也是他开始交往、接触社会的关键一步。上了幼儿园两年的他,较之以往有了很大的进步,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有自己的思想、情感、爱好,这说明孩子已逐渐长大。伴随着成长中的欢乐与烦恼,我觉得自己也在成长。

我坦言,我家孩子的自理能力实在太差,他是家中唯一的小宝宝,从出生开始就在家里当“王”,受尽家人的宠爱。以前总觉得“只要不是什么原则性的问题,顺着他也没什么”,因为大家都认为“毕竟宝宝黏人的时间有限,等他大了,你要宠他,他都不睬你了”。随着儿子的长大,我们感到应该对他严格教育了。顺着古语“三岁定八十”这句话,我们觉的现在不把孩子的心智、性格等调整、教育好,将来吃亏的只有他自己。一开始,我们也不知如何入手,旧时的体罚教育让我觉得心疼,但有时也无可奈何的出招。后来,通过向其他家长、前辈妈妈,以及老师咨询、学习后,现在我俩对孩子的教育已经有了明确的方向和思路,下面是我们的一些想法,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做孩子良好的示范和引导。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作为父母,如何做好孩子的引路人,如何配合好学校的教育,如何才是称职的家长等等,这里大有学问。

二、给孩子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居。温暖安全的家,是孩子学习成长的最佳场所,父母应积极培养孩子的基本生活技能,教育孩子养成待人接物、起居饮食等良好习惯,并经常安排全家人共同开展休闲活动。例如:一起打扫卫生、运动、郊游等,让孩子做一个懂得自尊尊人的现代人。

三、努力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让孩子拥有丰富多彩的生活,以拓宽视野,增长知识。

四、善用表扬和鼓励(即赏识自己的孩子)。作为独生子女,既有很多缺点和不足,又有很多优点。孩子是需要鼓励,需要肯定,需要赏识的,家长拿别的孩子作为自己孩子学习的榜样,容易导致孩子自信的丧失,产生自卑的心理。其实每个孩子都有他自身的闪光点,只要在生活中善于发现,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表扬,让孩子觉得自己有一种成就感。我家孩子比较胆小,跟陌生人接触就害羞。于是我就鼓励他去买东西,在外面吃饭的时候让他去问服务员要纸巾酱油之类的东西。时间长了,他的性格也开始得到改善了。但要记住一点,家长不要滥用表扬,如果把孩子每天正常该做的事(像自己收拾玩具、走路之类)都拿来表扬,久而久之,孩子很可能就会把它当做谋取利益的交换条件,或是要挟家长的资本。

五、其他。

1、耐心教育,讲清道理:对孩子的教育不能操之过急,需要有耐心、不厌其烦,对他的要求要明确,不能含糊其词。讲的时候要具体尽可能的将事情跟他解释说明。

2、宽容待人:在家家都是独生子女的今天,让孩子学会宽容才能让。

他们尽快地融入集体,更好地和别人沟通。平时外出,总会接触到其他的孩子,每次我都会为儿子准备一些玩的和吃的,让他与同伴们共同分享,从中让他学会待人、待客之道。孩子在一起不免会发生一些磕碰的事,自己能解决的我总是不会介入,让孩子在解决问题中成长、在解决问题中学会谦让、在解决问题中学会宽容待人。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困难、挫折之事十之八九,只有坚毅的品格,才能在逆境中寻找出路,感受快乐。

3、杜绝偏食、挑食:一个人偏食、挑食的坏习惯多是幼儿时期家长迁就造成的,因而我们要特别重视幼儿期的偏食、挑食。不应该对孩子迁就,因为这不仅会影响孩子摄入全面、充分的营养,而且会使孩子养成任性、自私、难以自控等人见人厌的性格。

4、让孩子帮忙做事:平时在家,我洗东西时,就会让他帮我端只小凳子等等,而他也很乐意帮我做这些事情。这些事可能在我们家长眼里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事,可就是这种小的不能在小的事才能陪养出具有良好习惯的人,只要我们多留心这种小事,就会让孩子收益一生。

六、磨练自己的孩子。

现在每家只有一个孩子,很容易让孩子养成“娇”、“骄”二气。“宠”和“爱”是两个动作,爱是身不由己的,宠是可以控制的。要做到不娇惯、不纵容。生活上,要让他自己吃饭,自己收拾玩具,尽早地培养生活自理能力。节假日经常带他到处走走,既认识了很多东西,又让他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在孩子犯错误时,决不手软,坚决制止纠正,为此有时不得不动“粗”,要尽早地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误的。

我们深知:教育孩子不仅仅是幼儿园老师的事,家长在做好孩子后勤保障的同时,也要关心孩子在园里的学习生活情况,我们可以在家长会上或每天接送孩子的时候,多跟老师沟通。如果孩子有缺点,在家庭教育中逐步改正,这样才能使学前教育达到最佳效果。

以上是我的一些育儿心得。有道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老师继续给予指导,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体育教师教学经验论文

初中体育课程明确提出一个很重要的指导思想,那就是“健康第一”。随着“健康第一”这一指导思想的普及渗透,其逐渐被人们所认可并接受而加以落实;加上已经把体育课纳入中考必考科目,其成绩计入中考成绩,更引起人们对于初中体育课程的学习训练愈发关注、愈发重视。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学习也较之以前更加重视。在这一背景下,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要怎样发挥引导作用,上好每一节体育课,强化对学生的体育训练,不断提高学生体育水平呢?下面,笔者就这个问题,结合平时的一些教学实例,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激发参与体育训练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话一点都不假。作为教师,我们对此更有切身的体会。参加体育项目的训练,是苦的。每个人都有惰性,这是人的本性。所以,每节课的体育课教学,往往有些学生会偷懒,没有学习兴趣,没有训练的兴致。咋办呢?这就是体育教师必须解决的一个首要问题,必须迈过去的一个“门槛”。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职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这一“兴趣”被激发了被唤醒了,学生就有了学习的热情,就有了学习的动力,我们上体育课就会轻松了许多,就能让体育课堂充满生机、充满活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树立主体意识,关注每位学生。

初中体育课教学,无论学生人数多少,传统的初中体育课教学很多时候都是以教师为中心转动,围绕教材转动,围绕课堂转动,教师教得乏味,苦不堪言;学生学得辛苦,怨声四起,课堂教学效果低下。而新课程提倡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求教师心中要装着每位学生的喜怒哀乐和身心健康,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学生的全面的发展放在首要地位。因此,体育教师要树立主体意识,关注每一位学生,无论哪种学生都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通过指导训练,让每一位学生的体育成绩、体育技能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一定的进步与提高,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热情。那么,要怎样关注每一位学生呢?笔者认为:一要关注差异——根据学生的体能和体育基本技能的差异,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让全体学生都有平等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二要关注需求——根据学生的需求,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养成健全的人格。比如说,学生都爱“出风头”,这并不是说他们的坏处,中学生上体育课都很喜欢跟人家比一下,比谁跑得快、比谁跳得远、比谁扔得远,教师就要利用好学生这些心理特征的“心理需求”,在上课中加一些对抗性的练习。通过这些教学我们从中可以发现,就连平时上课不爱上的`人,积极性都会高涨。所以,如果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好这一点,那教学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创设宽松环境,营造良好氛围。

一个宽松的环境,可以让人产生愉悦的心情,从而更加乐于从事某项活动或工作。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宽松环境的创设也是不可小觑的,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并加以落实。比如在教排球移动时,我没有单纯地进行移动教学,而是在教之前,用绳子绑住球,两人一组进行一个投一个躲的游戏,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练习了脚步移动,然后再把移动步伐融于排球练习中,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提高起来。

3.多用激励语言,强化学习信心。

学习的兴趣,需要信心的支撑。没有信心,也就没有兴趣。学生的成长需要鼓励,对体育课的兴趣,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激发,才能让兴趣永葆青春活力,长盛不衰。学生在上体育课时有时会遭到一定的挫折,不可能一帆风顺,一般从不会到会,这其间要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甚至会出现反复(有进步,也会有波动;有成功,也会有失败)。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以平常心来对待,寓情于教,循循善诱。在教学中,我多采用鼓励、激励的语言去鼓励学生练习。如有些学生在练习排球时,垫球很差,产生不想练的想法,我就说:以你的条件一定能够练好的,注意动作节奏和方法,根据老师所教的方法去尝试一下,别人能行你为什么不行呢?在我的鼓励和激励下,那些不想练的学生又恢复了信心,提高很快。

二、构筑参与体育训练的意识。

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强弱或高低直接影响着初中体育课教学的效果。因为大家都清楚,人的意识决定着人的行动。一切人的行动都是由人的意识支配着的,有什么样的意识形态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动。目前,初中体育课的重视程度已经被广大师生所接纳。但体育训练是会有波折的,教师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要努力构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训练的意识。而这一意识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要立足于平时的不断强化、不断训练,才能逐渐形成并构筑起参与体育训练的意识。这个意识是主人翁的意识,可以改变先前那种“我不参与,是别人硬逼我要参与体育”的被动状态,变成“我要参与体育活动训练”的活跃、生机勃勃的盎然景象。在平时体育课堂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二步法加以落实,强化学生参与体育课堂训练活动的意识的。

一是讲解“灌输”。初中体育课的教学,虽然不乏体育技能的训练,但一切教学活动都离不开教师的讲解。通过讲解“灌输”,能让初中学生明确参与体育训练的目的,从而端正学习体育、积极参加体育的态度。态度一旦转变,体育课的学习就有了一个落脚点。比如说,人教版第八册“快速跑”的学习,教师通过讲解快速跑的目的要求以及作用,然后再进行训练,学生就有了一个训练的“意识”,学习起来就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从而增强了学习效果。

二是测试强化。一些规则或要求,虽然教师讲过了,但学生有时会出现“这耳入那耳出”的情况,把老师的讲解很快化作一缕青烟,跑到九霄云外去了。怎么办呢?笔者会通过事先告知学生要通过测试,强化他们参与体育训练的意识。这样,很多学生就会更加注意,积极参与一些体育活动训练,从而推动了体育课堂教学的展开与落实。

三、引导参与体育活动的探究。

初中学生参与体育课的学习,成绩的好坏、水平的高低,跟学生个人对于教学内容的探究程度的深浅有直接的联系。因此,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同样要积极提倡探究性的学习,通过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获得一些知识技能,从而达到体育课的教学目的。那么,在日常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怎样引导学生对于体育活动的探究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问题,对体育课逐一展开,逐渐深入。在学习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知道必须要解决问题,以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问题的解决,帮助学生来生成新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如《篮球基本技术:运球、传球》一课的学习训练中,要怎样运球?要怎样传球?有哪些基本动作与要领?要达到这些要求及要领,应该怎样训练?……这些问题都需要学生在观看老师的示范中思考,在倾听老师的讲解中揣摩,通过不断思考、揣摩,逐渐掌握动作要领,不断提高体育训练的技能,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总之,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课学习的热情,注意构筑学生参与体育课学习的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训练的问题探究,真正把初中体育课教学的有效性落到实处。

体育教师教学论文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概念、结构、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结构主要由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能力、教学评价与反思能力、教学研究与创新能力等组成,主要存在体育教学基本功较差、体育专业技能能力与理论知识储备不同步、体育教学科研能力不高、体育教学责任感不强等问题,并提出了提升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优化路径,以期为其教学能力培养提供参考。

从哲学上讲,能力是指主体对于所完成任务的作用。教学能力是从事教学活动的主体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是教学活动任务被完成的条件和方式的反映。对于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内涵的界定,应在教学能力定义的基础上来阐述其特殊性。籍此,笔者认为,青年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是指体育教师以认知能力为基础,以一定的生理(身体素质)和心理(个人职业价值取向)为支持条件,以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为必要条件,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带有体育学科特征的专业能力。

体育教学的一般程序可分为教学准备活动、教学实施活动、教学评价活动和教学总结活动。因而,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应当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能力、教学评价能力、教学反思能力、教学创新能力,这五项能力是体育教师应当具备的基本教学能力。对于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来讲,这些能力的表述可以有所不同,但这些能力所要求的`内容缺一不可。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结构见。

教学设计能力就是常说的备课能力。在体育教学的设计过程中,教师要依据体育教学目的的决定性原则、教材内容的规定性原则、教学对象的可接受性原则、教学方法的适应性原则和教学活动的教育性原则进行备课。根据这五个原则,我们认为体育教学设计能力包括:处理教材和使用教参的能力、选择教学方法能力、教具设计和操作能力、教案编写能力等4个方面。

体育教学组织能力是指将备课内容在体育教学中组织实施的能力。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动作技术示范能力、因材施教能力等3个方面。

对学生学习的状况进行评价诊断的目的是观察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成功度,排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障碍。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与反思,一是可以判断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适应程度,由此修定教学目标和改进教学方法;二是可以判断一些差生不能进步的原因。除了教学方面的原因外,还有非教学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心理、生理、环境等方面。因此,体育教师的教学评价与反思能力在促进体育教学、提升教学质量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体育教学研究与创新能力是指体育教师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体育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处理,揭示教学问题的本质,得出科学结论,并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在教材教法、教学手段、教学设计等方面进行创造性教学的一种能力。

对于高校青年体育教师而言,由于刚从事体育教学工作不久,尚未完全适应从学生向老师角度的转变,对于体育教学实践中的基本问题往往难以驾驭。例如,部分青年体育教师在编写体育教学教案时常常在网络资源上下载,直接套用。能够参考体育教程,自己编写体育教学教案的老师较少。在体育教学教案设计、体育教学活动设计、体育教学内容掌握事实、体育教学组织形式转换与衔接等方面存在较大问题。此外,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往往照本宣科地传授体育技能,往往忽视学生的掌握情况,较少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交流,致使体育教学效果不理想,难以实现体育教学目标。

3.2体育专业技能能力与理论知识储备不同步。

比较而言,高校青年体育教师一般都具有1~2项专业技能,持有相关专业技能资格证书,能够完成相关体育运动技能。因此,在体育专业技能的展示与示范方面,高校青年体育教师能够将体育专业技能完成过程进行清晰呈现,并获得较好的效果。但是,在讲解体育专业技能的基本原理、动作要领等方面较为欠缺,体育专业技能与理论知识储备不同步,致使学生难以深层次地理解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从而降低了体育教学效果。

对于高校青年体育教师而言,除了完成高校基本体育教学任务之外,还应积极从事体育教学科研工作,研究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反思体育教学效果与改进措施。实际上,多数高校青年体育教师较少对体育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交流,并且在体育课程改革、体育教育教学设计等方面的积极性不高。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发表科研论文的数量不多,从事体育教学科研的能力水平有限。

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在提升自身体育教学能力、增强体育教学责任感方面的意识不强。多数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没有为明确职业生涯设计规划,没有在专业发展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其中,相当一部分青年体育教师甚至连自己的工作职责都不清楚。此外,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责任感方面的意识也不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练习不闻不问,较少对自由散漫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有的甚至听之任之,将“体育教学”视作“养家糊口”的工具。

4.1重视岗前培训,提高认知水平。

对于新进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应重视对其进行岗前培训,对从事体育教学所需的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政策法规等基本知识进行系统培训,提高高校青年体育教师的认知水平,使其树立正确的体育教育价值观,具备从事体育教学的师德素养,从而为体育教学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针对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在教案编写、课程设计、沟通交流等方面问题,高校部门应从青年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基本情况出发,为其配备指导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进行专门指导,对教案编写、课程设计进行辅助修改,并要求青年体育教师跟随指导教师随堂听课,参与课后谈论,撰写听课心得,逐步提高高校青年体育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对于青年体育教师这一群体而言,应针对其特点建立相关的体育教学能力评价体系,不能“一刀切”地搬用学校的综合评价体系。高校青年体育教师评价体系的建立,能够客观地反映青年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科学地反映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为其教学能力的提升提供参考依据。

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与体育科研方面的能力培养,应形成稳定科学的制度。只有相关制度的保障,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才能更好地对职业生涯进行规划,才能够更好地提高体育教学科研能力,从而更好地为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服务。

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结构主要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能力、教学评价与反思能力、教学研究与创新能力等组成。主要存在体育教学基本功较差、体育专业技能能力与理论知识储备不同步、体育教学科研能力不高、体育教学责任感不强等问题。因此,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培养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教学能力结构的构成,针对存在的问题与瓶颈,采取相关优化路径,科学地促进其教学能力的提升。

[1]赵彩红.体育教育专业艺术体操专修生教学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xx.

[2]黄大海.体育教学评价系统分析与智能评价系统设计[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xx.

[3]申继亮,王凯荣.论教师的教学能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1).

[4]李爱民.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修学生教学能力的综合评价[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2).

[5]周卫,黄美琼,兰润生.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系统性探索[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xx(1).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