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书课后题答案(实用16篇)

时间:2023-12-01 14:01:12 作者:GZ才子

范文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和评价自己的写作,找到不足之处并进行改进。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在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时,我们需要对所总结的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

《观潮》课后习题及答案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长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一、写出本课中带有下面偏旁的生字,并用生字组成词语。

氵:

二、看拼音写词语。

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字组成词语。

若()若()()()相接。

人()人()()()并进。

山()地()()天()地。

四、按课文内容填空。

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过了一会儿,只见()。

2、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再近些,只见()。浪潮越来越近,();那声音()。

五、选词填空。

平静安静宁静。

1、房间里非常(),只听见钟表的嘀哒声。

2、几只小船飘荡在()的湖面上。

3、夜晚,()的乡间小路上连一个人影都没有。

二、观潮余波闷雷颤动沸腾坦克山崩地裂浩浩荡荡风号浪吼若隐若现。

三、若隐若现水天相接人山人海齐头并进山崩地裂漫天卷地。

四、1、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五、1、安静2、平静3、宁静。

散步课后题答案

一、写出本课中带有下面偏旁的生字,并用生字组成词语。

氵:

二、看拼音写词语。

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字组成词语。

若()若()()()相接。

人()人()()()并进。

山()地()()天()地。

四、按课文内容填空。

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过了一会儿,只见()。

2.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再近些,只见()。浪潮越来越近,();那声音()。

五、选词填空。

平静安静宁静。

1.房间里非常(),只听见钟表的嘀哒声。

2.几只小船飘荡在()的湖面上。

3.夜晚,()的乡间小路上连一个人影都没有。

《观潮》课后习题及答案

【编者按】要想学好数学,多做试题是难免的,这样才能够掌握各种试题类型的解题思路。在考试中应用自如,使自己的水平得到正常甚至超长发挥。

一、熟读课文,并将第三段译成现代汉语。

设题意图:熟读课文是为了培养语感,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领略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和弄潮的民俗。第三段描写了弄潮儿高超的技巧,写得简练又精彩。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一定要对译,可以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适当润色,争取用现代汉语表现出弄潮儿的风采,译文也不要强求一致。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1、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2、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3、倏而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4、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5、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6、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设题意图是使学生积累文言词语,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记住它们的意义。

1、既望:农历十六。

2、方:当……时。

3、倏而:突然;略:一点点。

4、逝:去,往。

5、文:画着文采。

6、溯迎:逆流迎着潮水;出没:健儿在水中忽隐忽现。

三、把下面这首宋词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酒泉子。

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设题意图:这首词同课文的题材一致,本题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像、联想,参照课文中的有关描写,将词中描写的内容展开,不限字数。

词的上阕写观潮,下阕写弄潮儿的表演。写观潮,写到了人群涌动的盛况和潮水汹涌的气势;写弄潮儿的表演,写到了他们高超的技艺和观潮人的感受。所以在改写时,可以选取第一人称的视角,抓住观潮人、潮水、弄潮儿、自己的感受四点来写,重点要放在潮水和弄潮儿上面。

〖补充注释〗。

潘阆宋人,生年不详,卒于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字逍遥,大名(今属河北省)人。曾在洛阳卖药,北宋太宗至道元年(995年),以能诗受荐举。自制《忆余杭》多首,一时盛传,曾得苏东坡的欣赏,把它写在玉屏风上,石曼卿还使人照词意作过画。

《酒泉子》原词共十首,都是对杭州名胜的回忆。它们和唐五代词人所填的《酒泉子》不同,是潘阆的自制曲。钱塘,今杭州市。

万面鼓声中江潮来时,潮声像万面金鼓,一时齐发,声势震人。

弄潮儿指钱塘江畔观潮时踏潮献技的人,他们都年轻力壮,善于泅水。

《匆匆》课后习题答案

1、以读、评、议为主要方式,促进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深入体会作者由于时光流逝而产生的悲伤、惆怅、无奈之情。

2、以学生的生活体验与作者的感受为切入点,激发学生与作者的感情共鸣,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珍惜生命、提升人生价值的意识。

3、运用电教媒体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恬淡、优美的画卷和忧伤低沉的乐曲中受到感染与熏陶。

4、引导学生采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式获取情感体验,得出自己的观点。允许学生合作讨论中发表不同的意见,实现个性化的阅读。

2、学生发言。

1、教师小结过度:

2、学生欣赏课件。

3、学生划出描写时间流走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

4、小组讨论汇报:作者的时间是怎样流逝的。

5、看着时间悄悄流走,作者的心情怎样?有感情的朗读相关句子。

1、小结过度:

2、抽学生说。

3、出示课件。(关于人一生可以做什么事的资料)。

4、小组讨论交流:

时光既然如飞驰的马车,匆匆而过,我们该如何把握好分分秒秒的时间呢?

5、学生用座右铭小结本环节。

1、学完课文,你想象一下,假如你是作者,你会在怎样的环境里怎样读这篇文章?

2、抽学生读。其他学生评议。

1、学过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2、学生回答。

课后读一读朱自清的《绿》、《春》、《荷塘月色》。

《匆匆》课后习题答案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录自己喜欢的句子,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懂得珍惜时间。

学习重点: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懂得珍惜时间。

学习难点:

领悟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却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

学习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出示课件。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我的几张老照片,大家有兴趣看看吗?

2、教师随课件介绍:

这是我儿时的照片,天真无邪的笑容中透着几分顽皮。

这是我青年时的照片,青春正如花般绽放着。

慢慢地我步入了中年,这是我与学生在毕业典礼后的合影。看着学生长大了,我开心地笑了,不过此时已有几丝鱼尾纹悄悄地爬上了我的眼角。

4、那时当我再回首来看这些老照片时,我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5、是啊!当皱纹悄悄爬上我的额头、眼角,当时间用无情的刻刀在我脸上写下岁月的沧桑时,我多想抓住时间的脚步,留住我的青春岁月、花样年华啊!于是朱自清的散文《匆匆》便引起了我的共鸣,我特别喜欢这篇文章,今天便跟大家一起去品味其中的滋味。

6、板书课题。谁按自己的理解读一读。(指名读题)。

二、整体感知。

1、让我们一起走进《匆匆》这篇脍炙人口的美文,在他轻灵、细腻、诗意化的语言中去触摸时间这个精灵。

2、出示课件读书建议:

选择自己习惯的方式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的匆匆的?划出有关句子反复读一读,再就你的体会与同桌交流。

(生自读交流,师巡视辅导)。

3、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的匆匆的呢?

第二课时。

三、精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1、随着学生的交流。课件相机出示第三自然段。

2、时间这个精灵它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作者是如何具体地描述出它的匆匆脚步的呢?请大家把心沉进去,再读一读,想一想,感受一下日子匆匆流逝的足迹。

(生自读、品味)。

3、(指名交流)时间的脚步你们感到到了吗?谁能来说说。

4、是啊,作者通过写自己的日常生活来将无声无形的时间具体化了,让我们感受到了时间它就在我们平凡的生活中,在一个又一个极普通的日子里匆匆流逝了,让我们真切地触摸到了时间这个精灵的脚步。

(生自练读,师巡视辅导)。

5、乐于交流,善于交流,让我们在交流中学会交流。大家喜欢哪些句子就来给大家读一读,好吗?大家别忘了听完后用自己的方式夸夸他。(指名读后评读)。

6、读得这么美的句子,老师也忍不住想来读一读,愿意听吗?如果你觉得我哪个地方读的好,别忘了也夸夸我,可以吗?(师范读)。

这么多的同学在夸我呢!说说为什么夸我!

这么有感情的朗读,那么你听出了什么感情?听了心理有着怎样的想法?

7、同学们还想读吗?那么再有滋有味地读一读吧。(生再练读)。

读得这么投入,让我们再一起来试试,老师起头,读到你特别喜爱的句子时就站起来读,好吗?准备好了吗?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师生齐读,出示课件)。

四、审视自己,反思过去。

1、作者的时间步履匆匆,那么你的时间又是怎样过去的呢?

能像作者这样具体地拣拾起时间的足迹吗?

2、点生仿照着说句子。

3、评:你夸他什么?

五、精读第4自然段,提升认识,升华感情。

1、是啊!闲聊时,日子从我们的嘴边溜去;跳橡皮筋时,日子从皮筋底下钻过去;打电子游戏时,它遍轻灵地从我们的鼠标上夸过。从我们手边飞逝了某一日,你觉察它去的匆匆了,惋惜时,日子便又随着我们的叹息声轻轻飘去了。

时间就这样白白流逝,我们甘心吗?那作者甘心吗?请大家从文中找出有关句子作依据。

(生自默读,找出有关句子,谈理解)。

2、是啊,作者为时光匆匆逝去感到了痛苦,并发出了不甘心虚度此生的呐喊,这一个紧跟着一个的问题中实际上蕴涵着答案,你能试着按你的理解解答吗?(师读课文生试答)。

生问读,师答。

延伸朗读:同学们,你们愿意白白走着一遭吗?

我们能让一生中最宝贵的时光在闲聊中、嬉闹中消磨、打发掉吗?

4、多么动听的声音,多么响亮的回答啊!这里老师想送给大家一句名言,它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说的。(课件出示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师读名言)。

六、品读。

学到这里,大家对时间一定有了许多新的感悟,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悟再次走进文本,选择你喜欢的部分用自己的方式尽情去读吧。

1、生自由读文。

2、点生读,如果喜欢哪些句子,就大胆地来展示吧!

七、作业超市。

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些对时间的感悟走向课外更广阔的语文天地——生活舞台吧!

(课件出示)。

1、录制课文朗读录音带,与你喜欢的人一起欣赏。

美文推荐:《绿》《荷塘月色》《背影》《给亡妇》。

3、搜集阅读有关时间方面的诗词、格言、警句及名人珍惜时间的故事,准备开展交流。

4、以“日子”为主题,自创一首诗或写一篇文章,记录下你或你身边人的日子,再谈谈你对此的看法和感受。

结束语:

同学们,往者既可鉴,来者犹可追,过去如果由于某钟原因浪费了不少时间的同学,那么就从现在起开始抓紧每一天吧,因为抓住了今天,你将赢得明天!

附:板书设计。

洗手时……。

吃饭时…。

默默时…… 只有徘徊。

匆匆(无奈、追寻)。

遮挽时…… 只有匆匆。

躺在床上时……。

散步课后题答案

母亲本不愿出来;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酷冬。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直;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同他的时日还长,我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根据本文内容把下面的短语补充完整。

的儿子()的父亲()的菜花()的桑树。

2.这篇文章是按照____的顺序叙述的。

3.用//把这篇文章分为两部分。

4.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酷冬。这个熬字说明了什么?

5.为什么我决定走大路?

6.说说你对文中画线部分的理解。

【答案】。

1.强壮高大金色整齐。

2.事情发展。

3.1~4自然段为第一部分,5最后为第二部分。

4.说明母亲身体状况很不好,大约离去的日子不远了。(意思对即可)。

5.因为我同儿子的时日还长,同母亲的时日已短。因此决定依照母亲的意见,走大路。(意思对即可)。

6.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的分量很重,老人和孩子就是全世界。照顾好老人和孩子,这是人到中年的神圣责任!(意思对即可)。

工程力学课后答案

1、掌握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公理。

2、熟练运用各个力学公理。

教学重点难点。

静力学公理的运用。

教学过程。

所谓公理就是无需证明就为大家在长期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所公认的真理。静力学公理是静力学全部理论的基础。

公理一二力平衡公理。

此公理给出了作用于刚体上的最简力系平衡时所必须满足的条件,是推证其它力系平衡条件的基础。在两个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的物体称为二力体,若物体是构件或杆件,也称二力构件或二力杆件简称二力杆。

公理二加减平衡力系公理。

在作用于刚体的任意力系中,加上或减去平衡力系,并不改变原力系对刚体作用效应。

推论一力的可传性原理。

作用于刚体上的力可以沿其作用线移至刚体内任意一点,而不改变该力对刚体的效应。

则f1、f2、f构成的力系与f等效。将平衡力系f、f2减去,则f1与f等效。此时,相当于力f已由点a沿作用线移到了点b。

由此可知,作用于刚体上的力是滑移矢量,因此作用于刚体上力的三要素为大小、方向和作用线。

公理三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作用于物体上同一点的两个力可以合成为作用于该点的一个合力,它的大小和方向由以这两个力的矢量为邻边所构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来表示。如图1-3a所示,以fr表示力f1和力f2的合力,则可以表示为:fr=f1+f2。即作用于物体上同一点两个力的合力等于这两个力的矢量合。

在求共点两个力的合力时,我们常采用力的三角形法则:(如图1-3b)所示。从刚体外任选一点a作矢量ab代表力f1,然后从b的终点作bc代表力f2,最后连起点a与终点c得到矢量ac,则ac就代表合力矢fr。分力矢与合力矢所构成的三角形abc称为力的三角形。这种合成方法称为力三角形法则。

推论二三力平衡汇交定理。

刚体受同一平面内互不平行的三个力作用而平衡时,则此三力的作用线必汇交于一点。

证明:设在刚体上三点a、b、c分别作用有力f1、f2、f3,其互不平行,且为平衡力系,如图1-4所示,根据力的可传性,将力f1和f2移至汇交点o,根据力的可传性公理,得合力fr1,则力f3与fr1平衡,由公理一知,f3与fr1必共线,所以力f1的作用线必过点o。

公理四作用与反作用公理。

两个物体间相互作用力,总是同时存在,它们的大小相等,指向相反,并沿同一直线分别作用在这两个物体上。

物体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同时出现,同时消失。可见,自然界中的力总是成对地存在,而且同时分别作用在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上。这个公理概括了任何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关系,不论对刚体或变形体,不管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都适用。应该注意,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虽然等值、反向、共线,但它们不能平衡,因为二者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不可与二力平衡公理混淆起来。

公理五刚化原理。

变形体在已知力系作用下平衡时,若将此变形体视为刚体(刚化),则其平衡状态不变。

此原理建立了刚体平衡条件与谈形体平衡条件之间的关系,即关于刚体的平衡条件,对于变形体的平衡来说,也必须满足。但是,满足了刚体的平衡条件,变形体不一定平衡。例如一段软绳,在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拉力作用下处于平衡,若将软绳变成刚杆,平衡保持不变。把过来,一段刚杆在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压力作用下处于平衡,而绳索在此压力下则不能平衡。可见,刚体的平衡条件对于变形体的平衡来说只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板书设计。

1、公理一:二力平衡公理。

在作用于刚体的任意力系中,加上或减去平衡力系,并不改变原力系对刚体作用效应。

3、公理三: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两个物体间相互作用力,总是同时存在,它们的大小相等,指向相反,并沿同一直线分别作用在这两个物体上。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说社戏教程课后答案

我想,作者在写社戏的时候,也仅仅是把社戏作为一个引子而已,真正要写的是他们自我表演的戏,自我演的戏那才是真正难忘的好戏。

赵庄的戏在文章中只是一个引子,他们的戏才是文章的主体,在这出戏里,主角是一群十二、三岁的孩子。戏台是大航船。戏份是月下行船、赵庄看戏、归航偷豆。舞台背景是月下河流、豆、麦田。(我把这个板书在黑板上)在这样的背景中,再这样的舞台上,一群朝夕相处的孩子,他们心里是快乐的!

小时侯,我们也有过类似的经历。那时侯,临村放电影,村里的伙伴们老早就明白了。相约晚上一齐去看。夜里,爸妈一般是不会让我们出去,更何况是去临村。但看到一大群伙伴一齐去,也就没说什么了。月夜,一群人,唧唧喳喳,有说有笑直奔二三里外的临村。一路上,脚下高低不平,但也没能阻止我们的兴致。有时候,等我们跑到的时候,电影都快散场了,又跟着人群往回赶,在人群中东奔西突,快活无比。当然了,在路上也会埋怨今万拖后腿的那个伙伴,相约下次必须早些出发。早到的时候,大伙挤在一齐,席地而坐,很兴奋。看着看着,银幕上的人物就渐渐依稀了。等到人声鼎沸的时候,才明白电影散场了。揉揉模糊的眼睛,把还在睡的伙伴推醒。路上照旧快活。此刻才明白,看什么电影无所谓,看电影那只是一个借口,关键是大伙在一齐。

在社戏里也是如此,到赵庄看戏也只是一个借口,一个引子。骨子里,他们是期望能大伙一齐去。只要大伙在一齐,就是快乐无比!

你看那月下行船,大伙摇撸的摇橹,陪我说话的说话,不亦乐乎!船外,月色如水;夹岸,豆麦清香。当真令人心旷神怡了!至于在赵庄看的戏那就不用说了:我看不清、听不见,只觉得戏子的脸都渐渐的有些依稀了。伙伴呢,年小的在大哈欠,大的在说各自的话,都没心思看戏。而回去的时候,大家又象来时一样踊跃,拔橹、摇橹,大船快的就象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或笑或骂,又都兴奋了!

至于那水煮罗汉豆真的好吃吗?未必,只但是是伙伴们自我动手做的罢了,才觉得食之如饴。小时侯,在家乡放牛,荷花塘干涸了,许多的小鱼小虾,都躲在一个个水窟里苟延残喘。我们找来几个大的河蚌壳,洗净,再舀上些水,架在土块堆的灶上。把那些抓来的小鱼小虾放在蚌壳锅里煮,等鱼变白了,虾变红了,没盐没油的抓起来就吃,而且还你争我抢的,好似什么龙肝风胆似的。吃完以后,发现手上全是黑灰,脸也成了大花脸。此刻回忆的时候,觉得那时侯真快乐!

这篇文章,我象这样讲的时候,同学们都很活跃,都回忆说他们都有个类似的经历。书中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以自我的生活经历来感悟书中的资料,比起我们空洞的说教好得多了!

《社戏》其实就是孩子们自我演出的一出快乐的夜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木兰诗》课后习题附答案

骑____汗()____卷()____燕()____。

()____()____()____()____。

二.多义字辨析。

市:东市买骏马。

愿为市鞍马。

将:将军百战死。

出郭相扶将。

帖:昨夜见军帖。

对镜帖花黄。

机:不闻机杼声。

万里赴戎机。

三.形似字注音组词。

拆()____戎()____傍()____。

折()____戍()____滂()____。

柝()____戊()____榜()____。

析()____戌()____谤()____。

四.解释加点的词语。

1.木兰当户织______。

2.昨夜见军帖______。

3.旦辞爷娘去______。

4.万里赴戎机______。

5.朔气传军柝______。

6.木兰不用尚书郎______。

7.出郭相扶将______。

8.出门看火伴______。

五.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5.写木兰矫健雄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蜀道难》课后题答案

1.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庄生晓梦迷蝴蝶蓝田日暖玉生烟。

b.只是当时已惘然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c.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百年多病独登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解析:选c。c.均为介词,比。a.名词,对男子的尊称/名词,生成、出现;b.形容词的词尾,……的样子/代词,这样;d.名词,疾病/动词,担心、忧虑。

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可以横绝峨眉颠b.铁骑突出刀枪鸣。

c.老大嫁作商人妇d.只是当时已惘然。

解析:选d。d.惘然:失意的样子;心里好像失掉了什么东西的样子,古今意义相同。a.可以:古义为“可以凭借”,今义为“可能或能够;许可”。b.突出:古义为“突然冲出”,今义为“鼓出来;超过一般地显露出来”。c.老大:古义为“上了年纪”,今义为“排行第一的人;某些帮会或黑社会团伙对首领的称呼”。

3.下列各项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b.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c.转徙于江湖间d.血色罗裙翻酒污。

解析:选d。d项为被动句,其余均为状语后置句。

4.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方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侧身西望长咨嗟b.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c.闻舟中夜弹琵琶者d.雄飞雌从绕林间。

解析:选d。d项,形容词用作名词,雄鸟,其余均为名词作状语。

5.名句默写。

(1)尔来四万八千岁,________________。西当太白有鸟道,________________。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________________。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________。

(3)间关莺语花底滑,________________。冰泉冷涩弦凝绝,________________。

(4)《锦瑟》的颈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不与秦塞通人烟可以横绝峨眉颠。

(2)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猿猱欲度愁攀援。

(3)幽咽泉流冰下难凝绝不通声暂歇。

(4)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归园田居课后练习答案

1、解释下列字的含义:

带:_______。

荷:_______。

荒秽:_______。

2、“但使愿无违”中“愿”是什么愿望?

3、仔细品味下列陶渊明的诗句,说说它们在动词的使用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1)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2)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时运(其一)》)。

(3)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拟古(其七)》)。

(4)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荫。(《和郭主簿(其一)》)。

(5)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习题答案:

1、带,通“戴”。荷,扛着。荒秽,荒地杂草。

2、远离尘世,回归自然的愿望。

3、这些动词(“翼彼新苗”里的“翼”名词用作动词)都是常见字眼,诗人用起来,却显得新鲜有味。它们既形象,又将无生命的事物写得情意绵绵,读起来觉得格外亲切。如“有风自南,翼彼新苗”的“翼”字,那微微的.南风温存地抚爱着幼嫩禾苗的景象,如在我们眼前。“中夏贮清荫”的“贮”字,清幽凉爽的林荫好像是可以贮存、可以掬取的一泓清泉。

《木兰诗》课后习题附答案

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部分,看看这些句子各有什么句式特点,从诗中再找出一些类似的.句子。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这两句是复沓句。复沓与叠句的区别是,复沓可以更换少数词语,而叠句的词语完全相同。“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两句,以及“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节八句,也是复沓。

2.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这两句是顶真句。顶真,又称“联珠”。“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也是顶真。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这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句。此外,“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也是很工整的对偶句。另有“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等不甚工整的对偶句。

5.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这几句是排比句。“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一节四句,也是排比句。

《化石吟》课后练习及答案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3分)。

骸骨()裹藏()葱茏()潜行()猛犸()。

2.《化石吟》是一首的抒情诗,读这首诗可以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思。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的意思。(3分)。

3.简要地分析一下这首诗前后照应的特点。(3分)。

4.诗的一二两节采用问句的形式,有什么作用?(3分)。

5.根据课文内容以及生物课、课外获得的知识回答: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3分)。

6.划分诗句最后一节的朗读节奏。(4分)。

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

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

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

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

7.与下面诗句衔接最紧密的一句是()(3分)。

朋友,不要说地上是阴影,那是因为你总低着头。。

a、抬起你的头,大步往前走,把阴影永远留在你的身后。

b、挺起你的胸,抬起你的头,把阴影永远留在你的身后。

c、抬起你的头,迎着太阳走,把阴影永远留在你的身后。

d、迎着太阳走,誓死不回头,把阴影永远留在你的身后。

8.将下面的句子改为一个反问句。要求:不能改变原义;词语可以适当增删;词序可以调整。(3分)。

基础会计学课后答案

简答题(共10分),注:任选一题回答。

1.简述总帐于明细帐的联系与区别,说明总帐与明细帐平行登记的要点。

答:联系:总帐和明细帐核算资料相同。区别:总帐是所属明细帐的总括,对明细帐起着控制统驭的作用;明细帐是总帐的详细记录,对总帐户起着补充说明的作用。

平行登记的要点:(1)登记的经济业务资料一致。(2)登记的方向一致。(3)登记的金额一致。

2.为什么要设置“待摊费用”、“预提费用”帐户试分别说明它们的结构。

答:由于企业按权贵发生制进行会计核算和费用的确认,这使得费用的发生期和归属期有时不在同一期,为了正确进行费用和成本的核算,会计上设置了“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对那些在本期支付,而应在以后各期摊销的预付费用在“待摊费用”中核算;对那些先预提记入成本和费用,而以后支付的费用在“预提费用”中核算。

“待摊费用”属于资产类帐户,借方核算企业已经支付但应由以后各期摊销的各项预付费用;贷方核算应由本期摊销记入成本和费用的数额。余额在借方,反映尚未摊销的各项预提费用。

工程力学课后答案

掌握力系的简化与平衡的基本理论,构筑作为工程技术根基的知识结构;通过揭示杆件强度、刚度等知识发生过程,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理论分析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发挥其它课程不可替代的综合素质教育作用。

二、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工程对象中力、力矩、力偶等基本概念及其性质;能熟练地计算力的投影、力对点之矩。

2.掌握约束的概念和各种常见约束力的性质;能熟练地画出单个刚体及刚体系的受力图。

3.掌握各种类型力系的简化方法和简化结果;掌握力系的主矢和主矩的基本概念及其性质;能熟练地计算各类力系的`主矢和主矩。

4.掌握各种类型力系的平衡条件;能熟练利用平衡方程求解单个刚体和刚体系的平衡问题。

5.理解材料力学的任务、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和基本变形的特征;掌握正应力和切应力、正应变和切应变的概念。

6.掌握截面法;熟练运用截面法求解杆件(一维杆件)各种变形的内力(轴力、扭矩、剪力和弯矩)及内力方程;掌握弯曲时的载荷集度、剪力和弯矩的微分关系及其应用;熟练绘制内力图。

7.掌握直杆在轴向拉伸与压缩时横截面的应力计算;了解安全因数及许用应力的确定,熟练进行强度校核、截面设计和许用载荷的计算。

8.掌握胡克定律,了解泊松比,掌握直杆在轴向拉伸与压缩时的变形计算。

9.掌握剪切和挤压(工程)实用计算。

10.掌握扭转时外力偶矩的换算;掌握圆轴扭转时的切应力与变形计算;熟练进行扭转的强度和刚度计算。

11.掌握纯弯曲、平面弯曲、对称弯曲和横力弯曲的概念;掌握弯曲正应力公式;熟练进行弯曲强度计算;掌握杆件的斜弯曲、弯拉(压)组合变形的应力与强度计算。

12.掌握梁的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和积分法,了解叠加法求梁的挠度和转角。

三、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绘制物体受力分析图;

2.力线平移定理及力系的平衡方程及其应用;

3.轴向拉压的强度条件、静定桁架节点位移计算;

4.圆轴扭转时横截面上的切应力与相对扭转角及扭转的强度和刚度条件;

6.平面对称弯曲梁的弯曲正应力及梁变形的积分法和叠加法。

教学难点:

1.平面力系物系平衡问题的解法;

2.简单桁架的内力计算及静定桁架节点位移计算;

4.计算梁变形的积分法和叠加法。

四、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部分静力学基本概念与公理(4学时)。

1.静力学基本概念与公理。

2.约束和约束力。

3.受力图。

第二部分汇交力系(1学时)。

1.汇交力系的合成。

2.汇交力系的平衡条件。

第三部分力偶系(1学时)。

1.力对点之矩矢。

2.力对轴之矩。

3.力偶矩矢。

4.力偶等效条件和性质。

5.力偶系的合成和平衡条件。

第四部分平面任意力系(8学时)。

1.力的平移。

2.平面任意力系向一点简化。

3.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条件。

4.刚体系的平衡。

5.静定与静不定问题的概念。

第五部分绪论(2学时)。

1.材料力学的研究对象。

2.材料力学的基本假设。

3.外力与内力。

4.正应力与切应力。

5.正应变与切应变。

第六部分轴向拉伸与压缩(含实验共10学时)。

1.基本概念。

2.轴力与轴力图。

3.拉压杆的应力与圣维南原理。

4.材料在拉伸与压缩时的力学性能。

5.应力集中概念。

6.失效、许用应力与强度条件。

7.胡克定律与拉压杆的变形。

8.简单拉压静不定问题。

9.连接部分的强度计算。

第七部分扭转(6学时)。

1.基本概念。

2.动力传递与扭矩。

3.切应力互等定理与剪切胡克定律。

4.圆轴扭转横截面上的应力。

5.极惯性矩与抗扭截面系数。

6.圆轴扭转破坏与强度条件。

7.圆轴扭转变形与刚度条件。

第八部分弯曲内力(2学时)。

1.基本概念。

2.梁的计算简图。

3.剪力与弯矩。

4.剪力、弯矩方程和剪力、弯矩图。

5.剪力、弯矩与载荷集度间的微分关系。

第九部分弯曲应力(6学时)。

1.基本概念。

2.平面对称弯曲正应力。

3.惯性矩与平行移轴定理。

4.平面对称弯曲矩形截面切应力。

5.梁的强度条件。

6.梁的合理强度设计。

7.双对称截面梁的非对称弯曲。

8.弯拉(压)组合。

第十部分弯曲变形(含实验共6学时)。

1.工程中的弯曲变形问题。

2.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

3.用积分法、叠加法求弯曲变形。

4.简单超静定梁。

5.梁的刚度条件和合理刚度设计。

文档为doc格式。

《木兰诗》课后习题附答案

一、复述这首诗的故事情节,背诵全诗。

本题检查学生是否从整体上把握了诗歌内容,要求学生比较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不仅要掌握诗中叙事的各个环节,而且要注意抓住重点,做到详略得当。复述也是一种很好的口语练习,教师要引导学生清晰流畅有条理地表达。要让学生在复述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二、翻译下列句子,注意上下句的意思是互相交错、补充的。

这些句子都容易引起学生的误解。本题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句意,并了解古诗词中常见的“互文”现象。题干已经简要说明“互文”的含义,教师可以明确指出并要求学生画线加以重点标示。然后通过翻译这四个句子,引导学生切实体会“互文”的内涵。

翻译这四个句子应注意两个原则:一要理解其“互文”的含义;二要考虑本课的诗歌特征,不能为了体现“互文”而使译文变成散文失去诗味。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到东市买了骏马,去西市买了鞍鞯,往南市买了辔头,从北市买了长鞭。

这四句的意思是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不是一处地方买一样东西。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军身经百战生存无几,壮士(木兰)戎马十年胜利归来。

这两句的意思是征战多年,经历很多战斗,许多将士战死沙场,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

3.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打开我东屋的闺门,坐在我西屋的床上。

这两句的意思是每间房子都要开了门进去看看,不是开了东阁的门而不进去,然后转到西阁的床上去坐着。

4.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对着窗户梳理美丽的鬓发,对着镜子贴上好看的花黄。

这两句的意思是当着窗户,对着镜子,先理云鬓,后贴花黄。

三、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部分,看看这些句子各有什么句式特点,从诗中再找出一些类似的句子。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注意这首诗在句式上的一些民歌特色。学生只要注意到这些句子的特点即可,至于所涉及的修辞手法,可以提及,但不必深究。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这两句是复沓句。复沓与叠句的区别是,复沓可以更换少数词语,而叠句的词语完全相同。“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两句,以及“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节八句,也是复沓。

2.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这两句是顶真句。顶真,又称“联珠”。“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也是顶真。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这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句。此外,“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也是很工整的对偶句。另有“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等不甚工整的对偶句。

5.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这几句是排比句。“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一节四句,也是排比句。

四、讨论:一千多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原因是什么?

本题主要引导学生认识木兰的形象。认识木兰的形象要抓住两个方面:一是人物的传奇性,一是人物性格的丰富性。要引导学生紧密联系课文内容,从故事情节中体察木兰的思想感情,并加以适当概括。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