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我们反思自我阅读过程、提高阅读效果的一种方式。接下来是一些值得一读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
《曾国藩》读后感
利用十余天的时间读完了《曾国藩家训》,对曾国藩的成长过程与为官的经历有了浅显的了解,更对曾国藩的为人处事之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原以为《曾国藩家训》是对其子嗣的教诲篇章,细读书卷才知,作者黄西华利用曾国藩的毕生经历解释着“曾国藩家训”的内涵。这不仅让我了解了曾国藩家训的内容,更让我通过一个个活生生的事例看到曾国藩的为人处事之学。
他的毅力是惊人的,是常人所不具备的,一是坚持写日记,一日不落;二是戒烟成功,虽然戒了很多次,但最后还是凭借自己惊人的毅力戒烟成功;三是每天读书,没有一日不读书,即使晚年视力几乎丧失也没有间断。
读到为学篇之教子读书成大器,也是本书最后的章节,提到: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这也是我要学习之处。
成语睚眦之怨: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像瞪眼看人这样的小怨。引申为极小的怨恨。如:《史记·范睢蔡泽列传》:“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又如:鲁迅《华盖集续编·再来一次》:“我那时和这位后来称为‘孤桐先生’的,也毫无‘睚眦之怨’。”
《曾国藩》读后感
早前曾读过曾国藩家书,那做人立世的谆谆教诲现在已忘的差不多了。读书,尤其是是读名人传记、史书,大体是本着寻明灯、赏皓月来的,在这个已经失去共识且物质追求成为最高道德指数的时代里,充斥着对成功学的顶礼膜拜,要么是诗和远方的虚妄艳羡,慎独、修身的赤子情怀,往往是最不被珍视的。
人无完人,我想圣贤如孔孟,也总有一些人性的弱点需要每天去缠斗的吧。
曾国藩出生耕读乡农,因着读书科举而入仕途,且被道光帝寄予厚待,他的行事风格分为两个阶段:清高壮志的青年孤愤和黄老圆通的徐图而治。他一生勤勉,以书简上的圣贤标准要求己身及后代,他一生不爱金银不贪私欲,唯独对“名”有深重执着,也是因为这种执着,他才会谨慎持重,唯恐在朝廷和百姓的面前掉了洁白的名声,直到名毁津门。他对儒教正统坚决捍卫,却完全不是迂腐顽固的人,相反却一直在接纳新事物新思想,徐图复兴中华民族,比如支持李鸿章的洋务事业,建立建立江南制造局,选送第一批公费留学的少年出去学习先进技术和文化等等,做了许多惠泽后期中华图强的工作。
在看裁撤湘军的决定时,除了他谨慎重名之外,还有对全局“稳定“的维护和把持,意气英豪可以率性而为,但治理一个庞大国家却不能率性而为,就像而今我们社会上一些活跃在网站论坛里的所谓忧国忧民的激愤之士,只顾自己喷的爽快,颇有点想乘乱作乱的意味,读到这里,我终于有点明白上位者所要兼顾的大局稳定的重要意义,以及他们为此而作出的隐忍努力。
曾国藩相人识人育人,被当时及后人称颂,除了过人的辨才能力,最最重要的是他宽阔的胸襟,知自己不足而欣赏他人长处并为他人创造发挥才干的机会,这是非常难得的,就像欧阳兆熊说左宗棠“涤生打仗确不如你,但曾门人才济济,而你楚军,除了你左宗棠之下再无一人”,说的连最自负好辩的左宗棠都无言以对。一个组织里,其领导最重要是会选人用人,有大局观,把握方向,统筹资源,敏于决策,发挥出组织里成员的长处,成就他人成就组织,即是成就自己。
唐浩明不愧是当代研究曾国藩第一人,感谢吴老师推荐!
以史为鉴,收获颇丰,不知会不会又落入知易行难的窠臼,但读书时已经很享受!
《曾国藩》读后感
曾国藩之于后人的最大意义是,他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一个中人,通过陶冶变化,可以成为超人。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真诚地投入自我完善,他的本领可以增长十倍,见识可以高明十倍,心胸可以扩展十倍,气质可以纯净十倍。愚钝之人,也可以通过自我磨砺,也可以看得透,立得定,说得出,办得来。
曾国藩本就是一个很平庸的人,他一生的中最重要的分水岭是在三十岁。自此之后,他做了几件常人做不到的事,而后成就其巅峰人生。
一立坚韧不拔之志。
立志对一个人人格发展的意义是决定性的。人的巨大潜力往往是人类所不自知的。古往今来,立志之人比比皆是,但是真正实行的人,却是凤毛麟角。曾国藩的真正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脚踏实地地实践了自己的志向。
从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初中立场自新之日起,曾国藩开始了对自己全方位的改造,他的办法是日课,即每天所有事情他都要自省,自我监督,以极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从此,一直在生命的最后一天,他从未间断过,即使在最最紧张的带兵作战年代。可想而知,他的这个坚持最终会带给他什么。
二善于借力,用环境逼自己坚持。
归要结底,人是被决定之物。所以从根本上说,外力远远大于内力。一个人,自制力再强,也肯定有被自己打败的时候。所以曾国藩就想尽办法找人来监督自己。他用的这个办法就是把自己的日记公布于众。他定期会把自己的日记,用副本的形式寄回家跟自己的兄弟、儿子阅看,也会寄给自己的亲人阅看。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建立社群,用团队规则的形式来互相约束,其实本质上也是类似的方法。
曾国藩的一生,就是不断自我攻伐、自我砥砺的一生。因此也是不断脱胎换骨、气质变化、增长本领的一生。
梁启超曾盛赞曾国藩时说:
曾文正在军中,每日必读书数页,填日记数条,习字一篇,转棋一局,.....终身以为常。自流俗人观之,岂不区区小节,无关大体乎?而不知制之有节,行之有恒,实为人生第一大事,善觇人者,每于此觇道力焉。
读曾国藩的传记,是充满希望的。我们的人生,只要有立得下远大的志向,吃得了苦中之苦,能耐下性子从最不起眼的小事做起,则人这一生将能做出远超自己所能想象的成就。
曾国藩读后感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从拿到手到读完,仅用了3天的时间,很有收获。以前很多有关书籍都是从曾国藩的成功史、尽孝、军事才能等去说的,这本书的视觉是从他的点滴、从他不成功走向成功、好的与不好的、自我完善的过程等方面描述的,更近距离、更客观的勾勒出了曾国藩这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圣人。这正如书中所说:
曾国藩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他首先是一个人。是一个生活在柴米油盐中的人,是一个终生挣扎、纠结、冲突和矛盾的`人,是一个既有灵魂又有体温的人。
从他的自我完善、他对家人的严格要求与对官场中人的宽恕以待、他与左宗棠一生的关系、包括他的从严治军等等,我感悟颇多:
书中所说,左对曾一生有两个情结:科举情节和喻亮情节。左对曾的书呆子性格很看不上,觉得曾做事四平八稳缺少急智,左对曾多批评少赞赏,而曾对左一直都相当宽容。而时间往往沉淀一切,对曾左的评价,后人明显更赏识前者。
左宗棠身上最大的弱点,就是执着于“争功”。他的心性修养功夫远远不够。只知进取,不能静处。相比左宗棠,曾国藩的为人“全面”得多。这个“全面”一词评价得入木三分。
曾左早期合作顺利,正是建立在曾国藩的深厚修养之上。而左宗棠一生所有的注意力都贯注于事功,在心性上缺乏了这一段功夫。王船山说,圣贤一定是豪杰,而豪杰不一定是圣贤。曾是圣贤,而左仅止于豪杰。这就是二人的根本区别。
曾国藩曾说,对朋友,首先要“诚”,第二要“敬”,其次是“恕”,然后是“浑”(不过于计较)。最后则是要做到“不嫉妒”。曾国藩一生辛苦自持,自言很少有生趣。然而在友情方面的付出与回报,均远多于常人。
曾国藩对刚柔的理解是不同的,他从没有走到“真伪不辩”的情况上去。去忿欲而存倔强,是为刚;凡事皆有极困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是为刚;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是为刚。这种“刚”是骨子里的刚,不是行事表面上的刚。
行事过于方刚者,表面上似乎是强者,实际上却是弱者。“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大柔非柔,至刚无刚”。海瑞等清官典型的长处是表里如一,致命缺点是毫无弹性,在官场上注定处处行不通,只能成为官场上的一种摆设。而曾国藩最终却成就内圣外王之大业,这与他性格中“和光同尘”、稳健厚重的一面直接相关,这是柔的一面。善于与不合理的现状妥协,有尊重规则的智慧,却又能保持洁身自好的底线。这些充分体现了他刚柔平衡的人生智慧。
老子的话“柔弱胜刚强”,但是什么是柔弱、什么是刚强,对这一点到底了悟到什么程度,却往往是人后半生的区分。
曾的人生哲学中还有两点独特的品质。一是尚“拙”。他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笨拙的人没有智力资本,因此比别人更虚心。笨拙的人从小接受挫折教育,因此抗打击能力特别强。笨拙的人不懂取巧,遇到问题只知硬钻过去,因此不留死角。二是有“恒”。曾国藩家书中曾有一段:“人,一要有志,有志则不甘为下流;二要有识,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而自足;三要有恒,有恒则天下断无不成之事。”这三点中他最推崇的是“有恒”。
《曾国藩》读后感
《曾国藩家训》是我最近读过的收获最大的一本书!之前也看过一些写曾国藩的文章,但是对这位大家的了解都只是些皮毛。郦波老师幽默风趣的评说,让我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深刻认识了曾国藩这位大家最真实的一面,他是如何从一个资质平平的甚至愚笨的人,不断自省,不断修身养性,而成为近代史上少有的大家!很多人很推崇曾国藩,包括像毛泽东和蒋介石这样的对手,都不约而同地敬佩着一个共同的偶像,这说明曾国藩除了功业上的成就以及文章、思想之外,他有很多过人之处,那种具有普适价值的智慧与思想尤其值得学习,下面略做总结:第一部分修身、养性,这就是自立、自达;第二部分识人、用人,这就是立人、达人。
14、曾国藩曾经三顾茅庐重用彭玉麟,史上最痴情的高官,当世唯一的一个完人!不爱官,不爱钱,甚至不爱惜自己的性命,但爱民!爱国!一个重情重义的奇男子、大丈夫!
你看他一生重情重义,画尽十万幅梅花以纪念梅姑。
你看他从军数十年,作为水军将领,带兵期间,哪怕身受重伤,也要住在船上,从来不移住到岸上来。
你看他屡次受高官厚禄,却从不为之心动。
你看他一生节俭朴素,从不追求个人享受,到晚年却把一生上百万两白银的官俸捐出来修建学校,补充海军军费。
15、曾国藩从善如流,在创建江南制造局的同时设立了翻译馆,专门翻译西方科技专著,奠定了中国翻译学的基础。中国的第一台蒸汽机、第一艘蒸汽机轮船、第一台汽锤、中国第一台车床、中国第一台刨床、第一艘近代军舰全是从安庆内军械所,从江南制造局里出来的。曾国藩的洋务事业虽没他预期的效果,但为中国近现代工业科技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16、就全体人类的文明史来看,就无数个体的成长史来看,思想、精神、信仰才是人生恒久的力量!
数十年来的教育,一直在知识教育与能力教育之间兜圈子,以为倡导了能力的培养就逃避了知识灌输的嫌疑。但全社会似乎都忘记了,教育最重要的本质是关心生命的成长、启发良善的人性、影响有价值的人生。而这一切既是教育的出发点,又是归宿。
这些看似简单却又复杂的问题,千百年来一直困扰着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度里的每一户家庭,乃至每一个为人父母的人。而中国传统儒家所提倡的以家训教育为主体的家庭教育却给出了最佳答案。
《三字经》里说“养不教,父之过”。儒家向来视家庭教育为人生教育之本,对于孩子的成长,父母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再好的学校与老师也无法取代父亲与母亲——这是教育上最简单的一条真理。
以上是我读此书的一些感想,由于职业的影响,我对涉及教育方面的话题关注较多,也用了很长的篇幅来不厌其烦地阐述,真的是佩服曾国藩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感恩!感动!
曾国藩读后感
第一次读《曾国藩》是在上学的时候,没能坚持下去,这次断断续续的读完。
借用几句名言,写一下观感。
1、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岳麓书院有一副对联,曰: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自古三湘出人才,然人才之中,天赋异禀者少,大多离不开一个勤字。
曾国藩出生普通耕读家庭,科举之路不算顺利,几次之后才获同进士出身,终因诗文和见识打动穆彰阿,才点入翰林,而后十年七迁,官至二品。这其中虽有运气的成分,但跟他的为人处事、治学态度分不开,一曰勤,二曰静,三曰诚;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是他留给子孙的精神财富,自己亦是这么践行。
正如他所说,拙不可怕,天下事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
2、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的这句话为后来的读书人标榜了一个重要的价值观。曾国藩也不例外,出身翰林,其使命是:埋首经丛史集,吟诗作赋、著书立说。然当时的清朝外忧内患,并不太平。带兵打仗,建功立业,为天下生民开太平之世,也是书生的志向。
初练湘勇的曾国藩雷厉风行,奉行“乱世用重典”,却不料成了百姓眼里杀人不眨眼的“曾剃头”。
靖港大败,选择跳江自杀,鄱阳湖之战,全军溃败,选择跳湖自杀。只要有他参与的军事行动,无一例外不是输,而他没有参与的,反而胜者居多。以至于认为自己根本无带兵打仗的才能。
论才华和军事谋略,曾比不过左宗棠,但左宗棠心高气傲,只可居人上不可居人下。曾则不同,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远在左之上。正因如此,三湘才俊愿意跟着他创办湘勇,也正是这批人,建功立业,封侯封爵。
虽无领兵打仗之能,却能运筹帷幄之中,湘勇由农民变成一支能打仗的军队,离不开曾的军事管理。
3、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在战国时代能提出这种思想真是了不起,虽然直至今日,仍是民为轻,官为贵。
在书的最后一章,也即曾国藩生命最后的一段时间,有很多寓意深刻的对话;
陈广敷说他:几十年来,一直囿于忠于一家一姓之小节,遗忘了拯救国家百姓之大义。言外之意是,当掌握二十万湘军的时候,为什么不黄袍加身,建立一个新朝。
国之命运,必有其天数。为或不为或许冥冥中早已注定。
4、师夷长技以制夷。
曾国藩虽崇尚程朱理学,但是没有理学家的固执和刻板,对待洋务这件事情上,虽有排斥,但不盲目。咸丰逃亡热河,以及“天津教案”,让他深刻明白清朝最大的忧患在于外部,要防止洋人入侵,需要有一支强劲的水师,而水师需要装备精良的设备,光靠买不行,要办工厂,而且要有自己的母厂,从原零件的生产到军舰的装备技术一应俱全,要派人出去学习技术,要建立专门的技术学校。
思想之超前,制度之腐朽,要想落地必然会招致许多非议,好在他有个得意门生:李鸿章,李和曾不同,曾做事有太多道德约束以及对整个家族命运的担心,从而事事谨慎,养成了胆小怕事的性格。而李既有文人风骨,却又有痞子手段,加之背后有一支自己的淮军,往往是功成事立。
《曾国藩》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收集、整理了曾国藩和祖父母、父母、兄弟之间信件往来的精华部分,书中通过教导读书、研究学问、修身、立志、坚持……等方面,让我们在他平淡的家事中看到了曾国藩的“真”,从而对曾国藩有了更深一层地了解。
读其家书,我是深深地受教了。
中国自古就有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之说,但要想真正做到这“三不朽”却不是件易事,而曾国藩用他的实际行动像我们述说了。然而要做到这那该需要多大的决心,多大的毅力啊!在我看来,曾国藩是一个好哥哥,也是个孝顺的儿子。他总是告诫弟弟们要好好读书,认真研究学问。他认为自己能够帮助父母亲教育好弟弟们是一件尽孝道的事情,也就尽心教导弟弟们。遇到问题时,他总能够先从自身找错,反省自己的缺陷。在与兄弟间发生矛盾时,他感到很难过,但却不会意气用事去追究对方的过错,而是冷静处理,仔细维护兄弟之间的感情。“兄友”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他曾对其弟说,“凡兄弟有不是处,必须明言,万不可蓄疑问。如我有不是,弟当明诤婉讽。我若不听,弟当写信禀告堂上。”我觉得就是要这样子的。家人之间有什么问题就应该打开天窗说亮话,有什么都说出来。如果有问题而不说,一味地埋藏在心里,那又有谁会知道呢?这样只会让之间的矛盾更加的尖锐,一旦矛盾激发,只会让彼此收到的伤害更大更深。
在其家书中,我们看到了曾国藩对长辈的尊敬。凡有什么都会先跟长辈商量或告诉长辈一声,而不是自作主张,不理会他人的感受,只求自己舒服。遇事就应该有商有量,这样才有助于事情更好的解决。曾国藩的父亲曾在书中对其弟说过,“境遇难得,光阴不再”。是啊,时间很快就会过去,人的一辈子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能够成为一家人是极其不易的,能够成为和睦家庭中的一员,有人关心,有人呵护就更加不易了,因此,我们应该学会珍惜,懂得珍惜,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发现原来自己一直苦苦追求的东西,一直在我们眼前,只是我们一直以为是理所当然,不懂珍惜,等到失去才追悔莫及。
《曾国藩家书》给我的启示远远不只这些,我还需要好好的学习。
曾国藩读后感
曾国藩被称为古今第一完人,看完这本书觉得有些名不副实。《曾国藩》被称为政商必读书,但对我来说只是一本故事书。在我看来,曾国藩不过只是一个长于识人用人,善于长远考虑,老于官场规则,惕于自身修养的普通人而已。至于平定天平天国的武功,我认为更多的还是在于天平天国的“气运”所致,这也是曾国藩自己的说法。湘军战斗力比太平天国军强点,但不客气的说也不过是群乌合之众,只不过为了劫掠财富而打仗而已,湘军能取胜,也不过是五十步之于百步而已。说实话看着这群湘军将领,常常的感叹是“这都能赢?”。而在文章方面,至少从历史来看,其名并不显。略为突出的可能是其治家之言吧,然而实际效果为并没有什么可夸耀的,其弟其子都没有什么建树。
纵观曾国藩所作所为,虽然勠力于重振名教,挽救人心,然而在晚清烂到骨子里的形势下,也毫无意义。从这里我在想,为什么几千年的儒家教育,以致程朱理学的更深入的禁锢下,反而培养出的都是这样一些当官前满口仁义道德,当官后毫无道德可言的.人呢?从位至极品的官员言行来看,他们早已看透这一切,道德的东西对他们来说是没有意义的,最多不过作为粉饰而已。他们既不寄希望于别人的道德,也不强求自己的道德,一切都以办事为第一,虽然大家都知道这块遮羞布也没什么用,但既然都没扯掉,那就心照不宣,继续用着吧。大家都是皇帝的新衣,也就没什么不好意思的。
有所启发的是曾国藩对自己的时刻自省和他的几次为人处世的转变。先是儒法治事,屡屡受挫,而后在陈广敷指点下,杂用老黄,而有起色。这一点可能在现在也是有用的,但并不感冒,宁愿相信曾国藩所说的以诚为先。
全书让我敬佩的两个人,一个是康禄,一个是彭玉麟。康禄在哥哥康福来劝降时的话,不只让康福深受震撼,也让我感动非常,难得这么一个明白人啊,而这一切都是他自己想出来的,难能可贵。而彭玉麟品德高尚,不恋功名,有情有义,可能是湘军唯一一名还算不错的将领。
《曾国藩》读后感
但他天生又苯又慢。
且不说他考了七次秀才才入围,也不说他考进秀才名次之低——倒数第二,就说他背文章吧。
那是个酷暑最热的一天,一个小偷钻进了他的卧室,躲在床底,伺机行事。当时天色已晚,很多人已就寝。曾国藩却挑灯诵书。要命的是,一篇很短的文章,他读了两个时辰都没背诵下来。当时小偷在床底热得浑身发汗,又过度紧张,几乎昏厥。又一个时辰后,曾国藩还在那里磕磕巴巴,背得短斤缺两。小偷忍无可忍,从床底滚出来,拍拍身上的尘土,朗声而诵,势如流水。末,以恨铁不成钢的语气说:“就你这头脑,别读书了,种地吧。”
曾国藩的.苯和慢可想而知,可是就是这么一个又笨又慢的人,灭了天平军,平了天下,挽救了清朝,成就大业。为什么呢?唯一的秘诀是,就是他一生坚持笨拙,不走捷径。
他曾说:“天下任何事都不是侥幸而成。要脚踏实地,不可投机取巧。”他还颤着手,指点道:“今后要立下规矩,无论战役规模多大,指挥官必须谋定而后战,切不可蛮攻蛮打,徒伤士卒。”从此后,湘军打仗,从不主动。纵然是胜券在握时,也不主动进攻。每次和太平军对垒之后,按兵不动,诱惑太平军来攻,使其三番五次进攻,消耗气力后,抓住机会,发动全线反攻,往往一战而定。
指挥军队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其他的了。以致左宗棠这样评价他:“正派而肯任事,但才具似欠火候。”他们曾经有过一段对话,但基本都是左宗棠侃侃而谈,而曾国藩如同听天外梵音。在左宗棠面前,曾国藩可不就是个蠢人。
只是,曾国藩从考进秀才那天开始就笃信这样的信念——既然我是笨人,那将来做一切事都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用笨方法去做,不投机不取巧不走捷径。不断积蓄力量,那么有天总会薄发。
正如诸葛亮,倘若没有饱读书经,又怎能在刘备三顾茅庐时大谈天下事分析地头头是道呢?正如刘备,在曹操眼前浇菜做花,韬光养晦,暗地积蓄力量,最终反败为胜。
荀子曾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可谓万物都是日积月累而成。正如大海是无数小溪汇流而成,高山是无数砾石堆积而成。
荀子还曾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可谓坚持才能成功。水是柔弱的,长时间的坚持却穿透坚硬的石头;绳本非尖利,长时间的坚持后却能割断木头。
曾国藩正是以坚韧的意志踏踏实实做事,一步一个脚印,最终超越了同时代的所有聪明人,甚至还影响了历史上后一个重要人物——李鸿章。李鸿章用同样的方法消灭了捻军——这一清朝的心腹大患。
我想起初学跳绳时,磕磕绊绊,别的同学都能一口气跳上许多个,我却连一个都跳不过。于是,晚上,我趁着别人不注意,独自在操场练习。一个,两个------一天,两天------终于,我能连续跳几十个了,然后就是一发而不可收拾,现在飞快得很。
我想起了学自行车。初学,我需要老爸扶着。没有他,我根本不能上车:不是倒了就是扭了。后来敢上车骑了,在老爸的扶助下,也是歪歪扭扭的,还好几次撞到墙上去。一次,两次……一天,两天……我终于可以潇洒地在风中骑着车了!“哇!”那感觉太好了,就像飞上了天。
其实,我本一拙童!可又笨又慢又何妨?勤能补拙是良训,踏实前进是正道。
《曾国藩》读后感
因上周外出培训,很遗憾没能观看人劳科组织的《曾国藩家训》视频学习,自己随后在图书馆借阅了《曾国藩家训》一书认真阅读。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曾国藩家训》有“千古第一家训”之称,其修身之道、修心之道、劝学之道、交友之道、兴家之道中不乏精粹,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积极传播好家风、家训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身处于浮躁的社会,很难再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直到邂逅《曾国藩家训》,虽时隔二百余年,曾国藩的言语和精神仍熠熠生辉,能够照亮我们日益阴霾的内心。
《曾国藩家训》其主要内容多为曾国藩写给自己的弟兄的信函。修身要勤、兴家要勤、读书要勤、修心要谦、交友要谦、兴家要谦,字里行间感受最深的莫过于一个勤字和一个谦字。
现在做什么事情都喜欢用自信来赞美自己,鼓励自己。甚至有的人把悠悠几千年传统文化中的“谦虚”给遗忘了。新时代的人应该紧跟时代进步的节奏,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谦虚的人更受欢迎。因为谦虚中有一份真诚,有一份恭敬,有一份积极向上在其中。
看了《曾国藩家训》一书,我懂得了要时刻反省自己,每天睡前好好回忆今天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有做错的事,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希望自己在今后的日子里不要再虚度光阴,珍惜美好时光,在岗位兢兢业业,奋力工作,为我矿的安全发展作出一份贡献。
曾国藩读后感
上学的时候教科书上讲他是个镇压革命的刽子手,高中时候很奇怪书店里摆的那么多”国贼“的书,真的好多呀,还灰糊糊的封皮,宛如历史垃圾的颜色,隐隐还知道和厚黑学搅和在一起,对于国贼和厚黑本人都很不感冒,出于反感一直没有想过要读。
后来渐渐明白所谓的太平天国运动不过是一场残暴的'杀人运动,洪秀全荒淫无耻,他建立的暴政只怕比满清贵族更加可怕。渐渐改变了看法,也许曾国藩是个值得了解的人物,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了这本马东玉教授所着的《曾国藩本传》。
原来他的本行是个大学士,出身寒微,生性淳朴,自幼苦读,才思聪颖,中举后中进士,勤学不辍,有人称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理学大师“,而且由于在京颇着清望,得到朝野的一致认可,”十年七迁,连跃十级“”三十七岁至二品者,本朝尚无一人。“如果没有京官以后的对抗太平军,他或者成就一代大儒。
之后白手起家,在八旗兵、绿营兵之外筹建地方武装,初战大败,投水自尽被救起,之后的战事胜多负少,在八旗兵、绿营兵一触即溃的危机关头扭转了形势,步步为营,逐步压缩了太平军的空间。
但是,因为湘军是”团练武装“,打出湖南以后更加无依无靠,曾虽为中央二品大员,但并无地方实权,粮饷兵源到处有求于人,官场腐败、彼此扯皮,皇帝又担心他权力过大处处掣肘,几年下来受尽了气,难以尽述。愤而借父丧委军家居一年半,开始的时候整日漫骂,书中说:”自入仕途,以孔孟入世救世,对自身的修养严厉酷冷,一丝不苟;对社会抱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坚定胸怀。持身严谨,奋发向上,关心国事,留心民情,因而赢得君王信任和同僚的尊崇,十年京官春风得意。正是抱有这种信念,以一文官而白手建军、治军,5年来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出生入死。但是,为什么皇上反而不信任?为什么上至枢垣,下至府县,都那么忌恨自己?“心中苦闷抑郁。
《曾国藩》读后感
不好的习惯:把欣喜当作知识、把收藏当作学习、把阅读当作思考,把存储当作掌握。
发现《曾国藩》时来自于一个朋友的推荐,为什么要说“发现”呢?知道《曾国藩》这本书其实已经很早了,那个时候由于自身的惰性,一直没有翻阅。读到第三本《黑雨》的时候,不经暗叹作者唐浩明,强大的故事构造力,短短半个月时间,把三大本与曾国藩有关的史事,当小说一样一览而尽,甚至常常需要打破作息规律,挑灯夜读。
一个从湖南走出去的小官职,没有任何的家庭背景,如何发展成为国家重臣,曾国藩的官场路,就如同生活中与各种妖魔鬼怪的一场斗争。
第一章中,当曾国藩身边最得力也最亲信的金松龄犯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错误时,曾国藩痛下决心,将金松龄斩首示众,面对曾国藩冷酷无情的赶紧杀绝,我一度想甩书而去,看不下去看不下去,为什么会有这么下的狠心的领导者?当阅读到后面,才明白,也许对于当时的大清,老中堂这一斩钉截铁的做法,才是捍卫了真正的士气之在吧,对于自己的忍痛割杀,可能当之后想起的每一天,惭愧和隐痛的才是对他最大的折磨吧。
曾国藩对战事的敏锐,对人性的洞察、对人情世故的尺度把握、对亲人的严苛礼教,对君的倾心尽力,无疑是当时社会中的宝藏。
对于书籍所牵扯到中国近代史,借用一位书友的评论:“完整地读过两遍,比较佩服的是唐浩明,反而不是曾国藩。唐对曾的了解如此之深,当代应该是拿不出第二个了。曾国藩为人处世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其才干本能在那个历史转折点成为力挽狂澜的人物,可惜视野和格局有限,错过了近代改变中华民族最好的时机,这也是曾身上最大的缺陷。”
《曾国藩》读后感
今天的语文课上,我读了在中国历史上有较大影响的人物之一——曾国藩小时候的故事,读完,我忍俊不禁。
别看曾国藩在中国历史上叱咤风云,其实他小时候可是出了名的笨小孩。不过,虽然他很笨,但是非常努力,性格也很倔,每天都要把老师教过的课文背下来才回去休息。有一天晚上,曾国藩正在灯下读书,一个小偷潜入他们家,准备等他们全家都睡了再下手,可是曾国藩读了一遍又一遍,到了深夜还是不能背下来。小偷不耐烦了,从房梁上跳下来指着曾国藩大骂:“你这么笨,还读什么书?”
曾国藩虽然笨,但他能在无人监管的时候做到“今日事,今日毕”。面对这样的曾国藩,我不由得深感惭愧。有一次,向老师要求我们背一篇小古文,我很不想背。这篇小古文在毕业考试中又不一定要考,考的话怕是要考几天几夜了!回到家里,妈妈没有一直盯着我做作业,等到该读背小古文的时候,我读了几遍,只背得了一两句话,我就开始不耐烦,没有背完就去睡了。
读完这个故事,我暗暗下定决心,我也要像曾国藩那样,用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勤奋,成就美好的未来。
曾国藩读后感
曾国藩,一名出将入相、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连毛主席也曾评价:“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读罢隐卷,他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的做人之道。
曾国藩总是想着精忠报国。当他居丧在家时,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曾国藩虽然想要保卫国家,但他正处于服丧之际,如果贸然出山,就是不孝,将会骂名留世。“自古忠孝两难全”,国难当头,曾国藩既想“捐躯赴国难”,又想表现自己的尽孝之心,只有久久踌躇,深感进退两难。
而当时的曾国藩只是一介书生,对于兵法、列阵、行军等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虽然行军打仗对他来说是困难重重,他自己也是再三踌躇,但他最终还是克服困难,组建湘军,并亲自奔赴战场。当他带领军队讨伐太平军胜利后,朝廷开始处处针对他,但他没有拥兵自重,而是裁军自抑,持盈保泰。
在处理“天津教案”时,为了国家、百姓,曾国藩委曲求全,即便是放弃自己的声誉,背上“卖国贼”的骂名也在所不惜。
这一切举动,都是常人难以做到的,但曾国藩做到了,这完全是出于他对国家的一片赤胆忠心啊!
从无到有,曾国藩不仅创建湘军,还建立了湘军水师。面对强大的太平军,虽然败多胜少,但曾国藩不断吸取教训,改变战术,从不屈服。不仅如此,他还继续创建淮军。可见其百折不挠的决心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平定了起义,曾国藩大力发展洋务,可谓打破清代“闭关锁国”状态第一人。开设铁厂,制造轮船、枪炮等先进武器,曾国藩为中国近代化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正是他的自强不息,保留了晚清的最后一点生气。
正是自我改进的点滴汇聚,使得曾国藩成就了最后的成功。
其实,曾国藩何尝不是我们做人的典范。他的赤胆忠心告诉我们:在任何外界压力下,都要以大局为重;他的自强不息启示我们:面对困难,应百折不挠,永不退缩;他的慎独自省则点醒我们:要学会自我反省,在反思中不断进步完善自身。
学习曾国藩的立身之道、做人之道、治国之道,反思自身行为,我获益匪浅。努力成为曾相这样的国之栋梁,当是我毕生的追求。
《曾国藩》读后感
近日,每遇心中郁塞便静心慕读“曾国藩全集”。
“悔”“敬”“勤”“仁”是曾古人的为人宗旨,静思其中没有一项我能做的到位,特别败在一个“悔”之中。心中积郁甚多如石头般一层又一层压着我,很想大声哭泣只是欲哭无泪,泪已流干心已碎成片。纵是心中一片愤然如火烧般揪心面上还是一片平静。人以镜而正冠看到自己的短处。
“悔”字当头:自不量力,投机取巧,冲动莽撞,不慎言,不居敬,不明强,不自信,不立达,不豁达,不勤劳,没耐性,固执,敏感,骄傲,没有一技之长。
这些都是我的毛病,以些种种致使我现在一事无成,梦想离我如此遥远,“青春有梦,勇敢去追”光“勇”字一味蛮干是没有用的,还有识。御去吧,该放下的就该放弃,沙子终究是沙子---曾经宝石和沙子放在我的面前,我选择了沙子因为它的朴实无华,我也是一个质朴的人。我太怕失去它了抓的越紧它流的越快,我忽略了它的本性,放手吧,放手后我拥有全世界,包括我所遗弃的宝石。
现在终于相信了人生自有定数,该是你的赶也赶不起,不是你的强求也求不来。
《曾国藩》读后感
说起曾国藩,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他在清朝的政治作风,想到的是他政治方面的成就。然而,其实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即将崩溃倾倒的清王朝又延续了60多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这是近代志士仁人脍炙人口公认的一句名言。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了一整套“守穷”的官场绝学。“穷为保官之道,穷为善身之道”这是他的一个信条,这信条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他写一副对联“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来激励自己,一生做个“文官不贪财,武官不怕死”的守穷廉政的好官。在家书里可以看出,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能教导和照顾好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
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今人看来高不可攀的。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人情冷漠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里,认真地读读《曾国藩家书》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真是值得每个人一读,尤其对当今的富二代教育大有裨益。自古看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多因纨绔子弟的“文官爱财、武官怕死”丢了世袭荫泽。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他写出的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个朝代的文坛,可谓是道德文章冠冕一生的人物。
读罢《曾国藩家书》,我油然而生的.除了敬佩还是敬佩!
《曾国藩》读后感
读完曾哥的发迹史,给我最大的感触莫过于对于自身的自律。曾哥严于律己,严于律贪,宽以待人。文章虽然主题性比较强,即更多的是褒扬曾哥,而无批评或指点之处,更无失算和负面描写,让人不难联想到中共的政治宣传。但孔大圣人亦有犯错打盹之时,涤生亦能外乎。
我想之余工作以来的诸多困恼,更多的是自己内心的不安分。这个确确不是个人能够摆脱的戾气,时代使然。一个积极向上的国家必然需要一些不安分的因素,不至于日本死气沉沉。但,不安分也是有内分的,一种是对于自己现实表现不满意,也就是自己的表现没有达到自己所要求的高度。一种就是盲目崇拜物质和硬性的精神刺激,对于内心的贪念无法把控。
身边接触到的社会人士都是底层百姓,他们能够体会到社会的艰辛和不公,但是往往他们只是一味的抱怨而忽略了自身的一些缺陷和不足,又或者他们是选择性遗忘。当一个人在步入中年而鲜有成就的时候,他们会给自己的命运定了基调,失去了奋斗的动力,只是更多的养家糊口,像尹明善和陈晓这种中年创业少之又少,当然成功的更少。因此我们身边充满了对工作和社会的抱怨,充满着悲观的情绪,充满着潜规则和厚黑学的强大市场拥趸。我们大白纸刚出社会很容易受到这些思想的左右,无论你的蛋有多么的定,毕竟对于这些你处于未知状态,未知当然就缺乏判断力。
拜读完此书有一个遐念徘徊在脑中,除了身边的这身衣和手上的iphone我们跟两百年前的人真的有大的区别吗?做事的还在做事,做人的还在做人,拍马的也会做事,做事的未必拍马,也许天上的那朵浮云就一直没有换过吧。又或者这就是黄种人的烙印吧。
孩童的教育告诉我们好人就是好人,永远都是好人,打架的时候也是好人。这种单一的,固化的评判标准,让我们习惯于英雄式的崇拜。当然这些年愚民也开化了,对于粗野的李云龙宠爱说明了百姓们更爱有缺陷的英雄了。
有一点可以确定,虽然很少人能做到,但是人人都会发自内心的喜欢正直,睿智,海量的人。从这点出发我还是更多的相信人之初,性是善的。
曾国藩读后感
记得有一次我和爸爸妈妈聊天,说起我的一个同学家,住的是高档小区好几百平方米的豪宅,她家的客厅都比我们整个家大好多,装修的富丽堂皇,真豪华,好羡慕。还有我的好朋友新搬了家,住的是三层楼带院子的排屋,希望啥时我也能住到她们这样的房子里。
听了我的话,爸爸妈妈相互看了看,会心地一笑。爸爸说:“还记得我给你讲历史故事,说起过晚晴中兴四大名臣都有谁吗?”我说:“记得,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爸爸说:“排第一位的是曾国藩,你想知道他教育子女的家训家规吗?”我说“想啊。”于是爸爸给我讲了曾国藩教育子女的故事。
曾国藩一直要求家人以俭持家、远离奢华。他在京城见到世家子弟一味奢侈腐化,挥霍无度,便不让子女来京居住。曾国藩要求“以廉率属,誓不以军中一钱寄家用。”夫人在家手无金钱,亲自下厨、纺织。
除了“俭”,曾国藩对子女的另一条要求是“勤”。曾国藩坚持给子女写信,为他们批改诗文,探讨学业和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他写信给曾纪泽,要他每天起床后,衣服要穿戴整齐,先向伯、叔问安,然后把所有房子打扫一遍再坐下来读书,每天要练1000个字。
曾国藩留下来16字箴言家风: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曾国藩的'勤奋、简朴、求学、务实的家规家训一直为曾家后人所传承。曾国藩自己对其家规家训也一直身体力行,其一生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
他的子女因从小受到良好家训家风的熏陶,长大都成为了国家的栋梁之才。
爸爸说完曾国藩教育子女的故事,妈妈接着说:“家温馨就好,人生更应追求精神上的富足,这样才会有幸福感。小朋友之间应该不比奢华比节俭,不比享受比勤奋。”妈妈还对我说:“女孩子要大气、有见识,做事有条理、有效率、会勤俭持家。”
听了爸爸妈妈说的话,我想他们其实说的就是“勤”、“俭”二字。再联想到我刚看过的《浙江好家风》读本,里面讲的周氏家训“俭,美德也。俭可养廉,可惜福,可无穷困之忧,可享温饱之乐。故治家以节俭为第一义”。还有周恩来说过“丢掉艰苦奋斗传统才难看”的故事,以及谢杨琳的故事“我来做爸爸的手”。我被深深地触动了。
我想我应该把“勤、俭”当作人生宝贵的财富,勤奋学习、努力修身、参与实践、提高本领。“少年强则国强”,我也努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我的一份力量!
因此也制定了自己的日课七条:
1.早起。冬春6点起床,23点前睡觉,午休1小时。
2.专敬。一是早起后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存在差距。二是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后再做下一件事情。三是保持精神振奋。四是时刻不间断琢磨从事业务工作。五是严以自律,公私分明,时刻与自己的私心作斗争。
3.谨言。一是正确领会领导意图,及时汇报沟通。二是背后莫论人非。三是不当众批评人。
4.保身。一是节劳。保持专注力,勿分散精力;中午午休,工作间隙运动10分钟。二是节欲。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三是节饮食。不饮酒、不吃辣;早起一杯温水、一碗黑米粥;晚饭吃中饭一半并不吃肉;饭前喝汤。四是锻炼。早起做2次平板支撑、俯卧撑、下蹲各10个;下班后跑步30分钟及以上;每周打一次羽毛球。
5.研文。一是每天剖析一段或一篇文章,并记录纳入知识体系。二是不看任何参考资料、用手写文稿的方法检验学习成效。
6.读书留痕。一是读书不二。二是读不懂不往下读。三是每读一次书须做读书笔记。四是每月至少读两本书,每日至少读10页,每读完一本书须写读后感。
7.日有所获。一是用日记反省不足。二是静坐30分钟。三是完成一篇文稿、一次公务活动等较大工作量的须在日记进行总结。四是每日梳理所学,并纳入知识结构。
曾国藩读后感
曾国藩是个褒贬不一的历史人物。他曾因镇压太平天国,剿捻军而被称作“曾剃头”,因处理天津教案被叫做卖国贼。然梁启超却称他为半个圣人。另外两个圣人一是孔子,一是王阳明。为什么一个人会有如此毁誉参半的评价呢?读完唐浩明先生所著的《曾国藩》后,就能了解曾国藩为何会有阴阳两面的评价,也会了解他是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
历史是复杂的,对曾国藩的评价出现褒贬不一的观点也实属正常。但后世对他的为人,修身、治家却是出奇一致的赞誉和认可。做为一个普通人,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是如何修身的。
读罢本书,我认为曾国藩在修身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勤、俭、静、思、谦。
一,勤。勤可以从两方面解读,一是不懒惰,做事不拖延。今日事今日毕。二是勤快,积极主动。如果我们在任何事情上都能做到积极主动,则不仅能完成必须完成的任务,还会获得比预期目标更大的收益和成长。曾国藩曾对他的弟弟们说:“家业之兴衰,全在勤,敬二字上。能勤能敬,虽乱世亦有兴旺气象。一身能勤能敬,虽愚人亦有贤智风味”。
二,俭。保持节俭可以减少我们内心的欲望,让我们更专注。试想,如果你每天都要花大量时间去考虑今天穿哪件衣服,穿哪双鞋子,选哪个发型。留给做事的时间势必会减少。曾国藩的节俭让我印象深刻,即使他官至总督,起居之室也仅有一张竹床,一个跟随他多年的放书的大箱子和一张书桌而已。
三,静。静是要遇事不慌,沉下心来深思熟虑。"每逢大事有静气"。曾国藩是从唐鉴那里学得的静。唐鉴有一次告诉他:“最是'静'字功夫要紧。大程夫子是三代后圣人,亦是'静'字功夫;王文成亦是'静'字有功夫,所以他能不动心。若不静,省身也不密,见理也不明,都是浮的。”在日后即使遭遇太平军的围困之时,曾国藩也能做到打坐一炷香,静静思考御敌良策。尤其在如今这个人心浮躁的社会,我认为“静”才是陶冶心性的金玉良策。遇事尤其需要静下心来,不要让情绪左右你的行为。
四,思。思即反思,自省。经常反思自己的过往,有得时,分析成功的原因;有失时,分析失败的原因。特别是失败后的反思,有助于你突破现有的思维框架。就像曾国藩初创湘军时,与湖南官场和绿营的斗法。曾国藩自认为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且实心实意为朝廷办事。因此处处遵循国法,事事秉公办理。明面上赢得了争斗的胜利,实则埋下隐患,处处遭人掣肘,导致湘军迟迟不得壮大。然静中极思,终得领悟老子的“柔胜刚,弱胜强”“江河所以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也”的真谛。
五,谦。谦即谦虚,不自傲。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如果稍微有点成绩就骄傲自满,目空一切,最后只能固步自封,原地踏步。跟曾国藩同期的左宗棠,年少得志,天赋极高,有勇有谋。但一生成就却逊于曾国藩,本质就在于他过于自傲。他曾问幕僚:为何天下人皆言“曾左”,而不言“左曾”。幕僚答曰:因为曾公眼里常有左公,而左公眼里并无曾公。
其实这些道理人人皆知,然为甚能做到的却寥寥无几?实则知易行难。正如王阳明所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人生需要不断的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