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学习八德心得体会优秀

时间:2023-07-24 16:40:42 作者:韩ll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经历一些事情后所得到的一种感悟和领悟。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最新学习八德心得体会优秀篇一

道者,道理、真理也。“八德”思想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精髓,它经过几千年的传承,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作为学校教育,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传承文明美德。

中华传统美德具有不朽的历史地位。中华美德集中体现在儒学伦理道德上。联合国高度重视孔子思想在全世界的传承与弘扬,据不完全统计,现有78个成员国建立了孔子学院,孔子的哲学思想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认同,特别是韩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尊“孔”传“孔”走在了我们的前面。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对于弘扬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应该有一种紧迫感。

历史价值,有着指导和推进社会发展与进步的现实意义。弘扬传统美德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目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西方腐朽没落的道德思想和生活方式正通过各种渠道侵入中国社会,广大中小学生面临种种不良诱惑,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面临各种挑战。我们清醒认识到,一部分人荣辱观颠倒,是非感模糊,是因为人们对传统优秀的伦理道德产生怀疑,失去对社会主义道德观和荣辱观的信仰。国家对此十分重视,相继提出了“人文精神”、“以德治国”、“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八荣八耻”等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理念,这一切表明,弘扬传统美德,正本清源,寻找不该失去的精神家园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弘扬传统美德是未来赋予教育的神圣使命。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学校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引领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新的环境、新的要求,要有新的发展平台,这样“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自然成了切入点。我们要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向上的心理,使他们知爱懂礼行孝,形成这种好的品质,使之受益终身,从这一点上讲,我们开展的仁爱教育,是对新课程以人为本理念的践行,是为学生人生的宽度奠基的工程。

走出认识误区,感悟“八德”之道,我们的思想明了,眼睛亮了。大家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仁爱教育的活动中来,从而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工作活力。

家庭和社会是“八德”教育的延伸,我们的“八德”教育以社校共建为平台,按照“学校主导,家庭互补,社教联动”三元构架,力求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辐射一个社区。学校成立了“八德”教育领导小组,聘请了相关家长作校外辅导员,并建立了“八德”教育家校联系卡,这样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家校教育网络。

争取通过坚持不懈的抓学习、抓宣传、抓落实、抓提高,“八德”思想,“八德”精神已内化为师生的自觉行为。

新八德教育学习心得体会5

最新学习八德心得体会优秀篇二

八德教育是做人最基本的教育,是学生除了学好文化知识外还应修习的做人教育,下面是本站小编精心整理的学习八德教育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学习和参阅。

自汉武帝时代起,将儒家学说正式确立为教育政策。其修身教学内容是首重伦理、道德、因果教育。这一政策一直保持到二十世纪上半叶。

一、孝:孝是孝养父母,顺其心意。《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我们是从父母那里获得生命,我们应该知恩感恩。一个人能知恩感恩,孝心才得以萌生,“百善孝为先”。

我们中国老祖宗留下的文字都是智慧的符号。

“孝”为会意字。一个“老”字,加一个儿子的“子”,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孝”字。老是指上一代,子是指下一代,上一代跟下一代融成一体叫“孝”。所以,上一代和下一代密不可分。我们看这个字就好像一个儿子背负着一个老子。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即代代相传。上一代总是想着如何培育下一代,才能对他的父母、他的祖先有所交代;同时为社会培养出一个好孩子,也是对社会有所交代。而孩子理应将奉养父母的责任扛在肩上,时时想着父母、孝顺父母,不仅养父母之身,还要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和父母之智慧,这样才能真正让父母身心愉快,生活更加美满幸福。

圣人的教学,是以孝道为根本,师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我们不管是对自已的父母,还是对一切大众,我们都应当真诚的关怀和爱护帮助,这才是真正的孝道。

二、悌:悌是兄友弟恭。悌为会意字,一个“心”字,加一个弟弟的“弟”,心在弟旁,心中有弟,表示哥哥对弟弟妹妹的关心,就是兄弟间彼此诚心友爱。而弟又有“次第”的意思,即弟弟对哥哥要恭敬顺从。哥哥对弟弟要爱护,并用正知正见来领引他。兄弟之间如能各尽其道,自然和睦友爱。

兄弟之间如手足,要相互关心友爱,彼此息息相通,兄弟之间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如同树木一样,同根连枝。

在家中要敬爱兄长,在学校、社会要奉事师长,礼敬大众。家中兄友弟恭,则父母欢喜。团体相处,礼敬和顺,则社会和谐。尊师重道,则学问德行成就。如此上下和睦,祥和之气弥漫于宇宙之间,这才是真正的自然之道啊!

三、忠:忠是负责尽职。忠为会意字,一个“中”字,加一个“心”字,一心中正名为忠,心存偏邪则不忠。一念不生名为忠,心存二念则不忠,故知真诚恭敬至极,即是“忠”之深义。不忠之人必不诚,表露于外则言行轻薄,多失厚重。

四、信:信为会意字,一个“人”字,加一个“言”字,人言,就是人说的话,也就是说凡是人说出的话都要守信。

民无信不立,人若无信,则于社会无立足之地。与人交往,言必合宜,绝不食言,言既出,事必行。北宋大儒司马光称:“事无不可对人言”。世出世法德行学问之成就,应从不妄语开始。诚实守信,众德之基。

五、礼:礼是人与人往来的法则。曲礼曰:“毋不敬。”强调为人应能承受委屈,处处尊重他人。传统小学教育即是教导待人接物的规矩。行礼应有节度,过与不及皆不合礼。社会有礼,则秩序井然。《礼记》云:“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即洁身自爱,知节用和,克己制欲,不涉奸乱,端正心思,以德治事。

六、义:义是求尽义务,不讲权利。言行思虑合情、合理、合法之谓义。真正认识自己所处身分、地位,负责尽职,各守本分。

在社会活动中言行举止合乎正义和公益,无不公正合宜,不起盗心,不占便宜,不偏不倚,俯仰无愧。凡见他人所需,无条件尽心竭力提供协助,亦是克尽为人之义务。遵礼守义,则无处不受欢迎。

廉洁有守之人,生活再苦,也不愿意问人要一分钱。如此为官,无欲则刚,为国为民处事才能公正严明。南宋名将岳飞云: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怕死,则天下太平。中国历朝选拔官员,均以“孝廉”为准则。

八、耻:耻为耻辱,知耻辱、知错误,则能发奋精进。

孔子曰:“知耻近乎勇。”常怀惭愧,知错能改,自能勇猛精进克服一切烦恼习气,成就大业。不知耻,不改过之人,则肆无忌惮,任意而为,是无善根之人,谁都救不了他。

一个民族的强盛,往往崛起于这个民族自知所遭受的耻辱,继而才能勃发图强之力。历史上越王句践,“卧薪尝胆”,最终灭了吴国,洗刷了会稽山降吴的耻辱就是最好的证明。

以上八德,究其根本均不离五伦中“父子有亲”之“亲爱”,而予以发扬光大。若将此八德落实于现代施政理念,“孝悌忠信”即民族主义精神的基础,“礼义廉耻”为民权主义精神的体现。

我们每一个人如能将“八德”真正落实到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必定能带来家庭幸福、学业有成、工作顺利,进而推动社会安定祥和,人人和睦共处,国富民安,和谐发展,世界和平。

八德,中国封建社会表彰的八种德行,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德"是宋代对中华道德的新建构,是对中华道德的新发展,它一直影响到明清,以致影响到朝鲜、韩国等东亚各国。

孙中山、蔡元培等提出了"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新"八德",这是"中体西用"、中西道德精华相融合的杰作。20xx年公民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20个字"公民道德规范的面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道德建设的新发展,也是对中华美德的新承接。

十年来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和国家教育科学规划,连续开展重点研究课题"大中小学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锁定的八个核心德目是:忠、孝、诚、信、礼、义、廉、耻,意在承接中华传统美德,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体现民族生命力的全新价值。

依据每个德目的不同功能,这八德又大致可分为四个层面:

"孝"与"耻"。"孝"——生生不息的爱心,是道德情感,是道德情感基础和价值动源;"耻"——人之为人的底线,是道德心理,是道德心理基础和价值选择。

这"八德",从社会、经济、政治等等领域,涵含盖了个人与家庭、社会的道德关系。一个中国人,如果能够在不同程度上具备了这八种品德,就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不仅不会落后于时代,而且会成为新世纪的强者。整个国家,建立这种道德规范体系,就可以逐步建成新世纪的"礼仪之邦"。

学习“新八德”,提高了我们的道德意识,增强了我们的法制观念,收获极大。学习“新八德”与《弟子规》,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变成和谐的世界。

通过学习“新八德”教育,我认为一个人成才需具备四个要素:志向、道德、修身能力、学习能力。纵观古今有作为的人才,其必备条件是有济世之志,理想远大,有博爱的胸怀,有聪明才智,有扎实苦干的精神,有健康的身心。新八德所要培养的人正是具有这些优秀品质的人。志向是一个人为实现奋斗目标而积极进取的动力之源。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学生只有正确立志,才能把握人生成才的正确方向和奋斗目标;如果没有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我们的道德修养、文化知识、法律知识增长的愿望和动力就不足,很难成长。“孝亲、尊师、友学”是成才所必须具备的道德基础,如果有才无德,则不能称其为成才,搞不好还会是“危险品”。只有孝亲,才能感恩博爱,才能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热爱事业;只有尊师,才能着重他人、善待他人,才能着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道德文明;只有友爱同学,才能爱他人和爱自己,才能融入团体,团结互助,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

“长善、救失、守法”是成才秘必须具备的知识基础,如果只有德没有才,则也不能称其为成才,德才兼备才是真正的人才。只有长善,才能学好文化知识和道德知识,增长德才兼备的本领,将来报效祖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有救失,才能不断改过自强,谦虚谨慎,实现人生健康成长的科学发展观;只有学法,才能懂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护自己、他人和集体的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平等。

学生只有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生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只有做到立志、孝亲、尊师、友学、长善、救失、守法、落实《弟子规》,才能形成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才,才能真正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坚持以德为先,立德树人教育战略主题。

由此引发了我们对感恩与孝亲更深入的思考.

一.感恩:一种朴素而深广的伦理.

感恩的情感是很朴素的,感恩的内涵又是非常的丰富.感恩的心使我们能够与他人、集体、国家乃至天地自然建立一种良性、和谐的关系。如果一个人在危难之际,得到他人救护,那么他很自然地会对那个救他的人感恩戴德,这是一种很自然的情感。同样一个人常常得到某人的帮助,那么他对这个帮助自己的人必然有着一种感谢之心。当然也会有忘恩负义之徒,以怨报德,但他必定为世人所不齿,因为他已经失去为人的基本伦理。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感恩是一种朴素的情感,或是一种朴素的伦理。以上两种情形,都是直接得到他人的恩惠,所以那种感恩的情感也是即刻升起的。然而事实上,我们时时刻刻都在直接或间接地接受着无数的恩惠,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首先是父母之恩。我们的生命是籍由父母而生,父母给予我们以宝贵的生命,又费尽心血将我们养育成人。为了保护孩子,父母甘愿牺牲自己。其次是师长之恩。父母给我们以血肉之躯,而教师和长辈给我们以知识、经验的传递和人生的教诲。没有师长的教导和引领,我们将何以成人。如果没有人传递知识和人生智慧,人类可能将永远停留在蒙昧的原始社会。其三是国家之恩。我们在祖国大地上繁衍生息,所食之物在这片土地上长成,所用之物取之于斯。因此,我们要感念国土之恩。社会要发展,国家要安定,人民要和睦,这有来赖于政府的管理,有赖于人民军队的护卫,因此我们理应感念政府的恩德,并在自己岗位上努力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其四是大众之恩。我们每日生存所必需的粮食是农民所种,所穿之衣、所用之物是工人所制造,还有赖于商人的流通之功等等。因此,我们理应尊重所有的劳动者,还要惜福、节俭,并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回馈大众。

二、感恩的缺失与感恩的教育

感恩的情感对于人的道德成长是如此的重要,而现实中我们的感恩之心却颇为匮乏。透过电视报导,我们能够看到,有些青少年不顾父母勤苦和家境贫寒,贪图虚荣,恣情享受,让父母伤心落泪,有些学生不知尊敬师长、虚心求教,但炫己能,有些贫困学生接受了他人的资助而不知感谢,其内心的冷漠令人心寒,有些人整日怨天尤人,不去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总认为国家、单位亏欠自己很多,还有一些人为了一己之私,置集体和国家的利益于不顾,贪污腐败。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一种自私、不知感激的局面,实值得我们教育界人士和广大家长的深思。而《弟子规》让我们知道感恩,感恩给我们生命的人、感恩给我们知识的人、感恩给我们衣食的人、感恩给我们住所的人、感恩曾经批评过我们的人。将别人的爱永记于心,把别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感动别人。学习《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弟子规》是做人的准则,在当代仍然影响着更多的人,教育我们如何做人。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质。人生百态,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归宿,是照耀心灵永恒的阳光!

学习新八德与《弟子规》,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变成和谐的世界。

最新学习八德心得体会优秀篇三

作为老师,通过学习,我还知道了“新八德”是以传统文化为起点,现代文化为落脚点的教育,这也符合xx大报告中提出的:“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 ”这一理论要求。下面是关于新八德教育学习心得体会范文,欢迎阅读!

教师的责任光荣而伟大,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个身正就是要修师德,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有深远的影响,对于保证教育任务的顺利完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要提高自身师德,良好的师德是激发教师实施素质教育,教好每一个学生的内在动力。教师肩负着培养新世纪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师德如何,将直接影响下一代的成长,影响祖国的前途和命运。下面我来谈谈在学习师德方面的几点体会。

在平时工作中,我们要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有关规定,以身作则,洁身自好,以德服人,以身立教,为学生树立起楷模的形象。教师的文化修养,道德情操,思想境界,一举一动,都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我就常提醒自己要严格要求,如:在办公室里不打电脑游戏、不带手机进课堂、在学生面前不说脏话等等,这些工作中的细节正是崇高师德的外现。

教师必须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他们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我们应多与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这需要我们对学生倾注相当的热情,对其各方面给予关注。“爱”要一视同仁,持之以恒;“爱”要面向全体学生。“金凤凰”固然可爱,而“丑小鸭”更需要阳光,多给他们一份爱心,一声赞美,一个微笑,少一些说教,要更多和他们交心谈心,帮助他们查找“后进”的原因,真正做到对症下药,在学习和生活细节上关心他们。老师对学生不要体罚,不要训斥,不要高高在上。学生也有自尊心,而且是很强烈的。老师对学生的批评,恰当的,就是一种激励;不恰当的,就会成为一种伤害,甚至还会导致逆反心理产生。绝大部分学生不喜欢老师批评时挖苦、损伤学生,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因此在日常生活的教育工作中,我们应把握批评的“度”,变“忠言逆耳”为“忠言悦耳”。

面对机遇和挑战,教师应该走在时代的前列,加强学习。为此,我就常提醒自己不断努力,不断学习,并具备以下意识。

一是树立终生学习意识。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和经济迅速发展,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的速度异常迅速。教师应自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渠道进行学习。随着传播媒体的多样和丰富,知识传播的渠道在不断地增加和拓宽,教师只有如饥似渴的汲取各方面的新知识、新观念,使自己成为学识渊博,教学本领过硬,学生认可、欢迎和喜欢的教师,才能不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需要。这种学到老,修养到老的精神永远鼓励着教师们要严格要求自己。

二是树立创新意识。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基础。只有教师具备创新意识,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素质的学生。因此,作为教师,更应站在时代的前列,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改革陈旧的观念,改革陈旧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树立“以学生为主,以学生发展为主,以发展学生的精神世界为主”的教育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一个教师只有真正树立起终生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具有师德高尚、广博学识、高超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堪称楷模的师德风范,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知识智能结构合理而完整,能跟上时代步伐,能适应高速发展社会需要的教师,才能真正担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才能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重任,才能获得学生、家长、社会如诗如歌地赞美。

总之,通过这次的师德培训,我在思想上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这样的认识和体会一定会使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有更大的提高。

作为主办方负责人,不得不了解主办的内容,彭老师也是为了让我全力组织,把材料都给了我,翻阅报告内容,观看了光碟实证材料。又听了一天的报告。第一感觉是粗糙、浅薄、松散;二是价值有限。自诩是国家课题,其实是教育部属下的教师基金会的课题,是个民间组织的活动而已。但是有些人被障目,竟然以为是国家意志一般。命名为新八德,是相对传统文化中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而言。千百年来,这传统的“八德”成为人们做人的基本规范,就是现在看来,其内涵并无瑕疵,只是在逝去的年代,有太多为古人所效法的痕迹,象一条长袍,只是不适宜今天的人们穿在身上而已,可是现在穿在身上的西装革履,有时竟让人们魂不守舍,不知走向哪里?人们竟然开始改造它,提出了新八德“立志、孝亲、尊师、友学、长善、救失、遵法、落实《弟子规》”,尤其是那个目标极为鲜明的:立志——为人民服务,孝亲——爱祖国、爱党、爱人民,尊师——尊师重教、科教兴国,友学——构建和谐社会,长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救失——科学发展观,守法——依法治国,落实《弟子规》——继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人们竭力推广,虽然是很好的创意,但是也有不尽人意之处,而且问题多多。首先要弄懂“八德”解决什么问题?怎么解决问题?中国道德缺失的问题在哪里?是缺乏内容吗?似乎不尽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明摆着吗?xx大提出了24字的言简意赅表述。其实中国人道德内容并不缺失,缺失的是道德背后的文化信仰,正是整个民族悲哀,社会导向不足,教育者教育乏力,受教育者无所用心,整个社会文化灵魂缺失。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核心价值观的建立的文化觉醒。在“新八德”中,突出了道德与法的教育,硬性的规定充满了说教,行为教育刚性要求,达到了言过其实的地步。比如90度鞠躬礼,增加了很多的解释,如果自然形成一种氛围是好的,但是不能绝对化,教化重在内心世界的塑造,生命价值的提升。《中庸》讲“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就是修养言行走向正常人生之道。这个道,就是“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君子之道,倡导个人进德修业,个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走向“以天地立心,以生民立命,以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追求的理想境界。这种最为美好的道德教化在哪里寻找呢?重在文化建设,弘扬优秀文化传统。促进文化的觉醒,有了对古圣先贤文化的温情与敬畏,才能浸入人的心灵,建立其民族的文化信仰,形成美好的道德追求。实现这一愿景,应该按照xx大精神提出的核心价值观要求,建立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造立体、良好的文化环境,以其润物无声教育,熏陶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如热爱,在青少年中以“经亦求精”方式读经典,建立民族文化自信和自豪感,以宽厚的文化积淀,以博大的人文精神把握人生。使其“知书达礼”,达到“诚于中,形于外”的境地,即:一个人内心忠诚,必然表现在外,文化的教养使其成为谦谦君子。

八德教育的实践,无处不是行为的塑造,鼓掌都是一个节奏,每天一个道德总结,每天检查道德行为,这种模块式教育,整齐划一的培养,形成学生的功利心理,必然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弱化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精神,是中国式教育应该破解的难题。在美国留学的高中生,高考成绩及格率仅有7%,中国人智商不低,但是至今没有在科技成果获得诺贝尔奖,学生缺乏批判思维和创新精神,是世人对中国教育的共识。

教育是教育者用文化的基因对人生命的编程,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今日教育的弊端,是社会的物欲横流的功利导向,对教育的侵袭,商业性占据对学生心灵的塑造、生命价值的提升:课堂上保留内容,课下办班收费,重视升学率,作为教师考核的政绩指标。功利原则引导家长与学生的利益追求,忽视自身的全面发展:培养学习各种技能,升学找个好工作,做人教育理性缺位,做人教育的时间、空间被挤压。包括教育体制难以改变,都是文化信仰的缺失的必然结果。而“八德” 恰缺少这一问题的理性思考,没有回答和解决这一问题。

八德教育内容的欠严谨,比如:长善、救失,出自《礼记 学记》:“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意思是:学习的人有四种毛病,或者是不足之处,教育别人.传授知识的人一定要知道。主要是人的学习态度,有的人贪多求快,囫囵吞枣 ;有的人蜻蜓点水,浅尝辄止 ;有的人急于求成,专找捷径;有的人畏首畏尾,遇难即止。这四种毛病,心思没有完全相同的。教书的人知道了这些人的心思,才能对症下药,纠正这类毛病。教书的人,就是善于发现并纠正学子的失误之人。

长善救失,即救其失,则擅长矣。意思是说教书的人,要善于发现学子的错误,并加以纠正和指导,重视因材施教,善于因势利导,将缺点转化为优点。其延伸意虽不严谨,也可以说是“发扬成绩,纠正缺点”。可见此为“八德”之内涵是针对教师还是学生?更不用说内容的牵强。

守法和德育有着必然联系,有德者必会守法,德者高尚品格,守法者不越底线,两者毕竟是不同概念,不能以法为德。

至于那种目标性导向,更是政治化目标与德育内容是两个层面,政治说教,从方法和目标,绝不是德育本身的现实要求,也是难以实现的要求。

内涵肤浅主观武断,把八德誉为“道”,道,就是自然规律,八德就是自然规律,牵强附会,无限拔高。规律是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揭示事物内在本质,明示人们遵照规律办事。德育揭示了人的成长规律,但是八德内容和规律有的并非如此,是缺乏严谨所致。尤其是把八德说成是先秦文化之前就的存在,言过其实,有哗众取宠作秀之嫌。

八德教育是有积极意义的,如同报告人所说,就是要抛砖引玉,用更多人的智慧,共同建设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完美大厦,是八德教育的真正价值所在。

最新学习八德心得体会优秀篇四

教师的责任光荣而伟大,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个身正就是要修师德,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有深远的影响,对于保证教育任务的顺利完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要提高自身师德,良好的师德是激发教师实施素质教育,教好每一个学生的内在动力。教师肩负着培养新世纪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师德如何,将直接影响下一代的成长,影响祖国的前途和命运。下面我来谈谈在学习师德方面的几点体会。

第一,高尚的师德就是教师必须 “以德为本,身正为范”严格要求自己。

在平时工作中,我们要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有关规定,以身作则,洁身自好,以德服人,以身立教,为学生树立起楷模的形象。教师的文化修养,道德情操,思想境界,一举一动,都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我就常提醒自己要严格要求,如:在办公室里不打电脑游戏、不带手机进课堂、在学生面前不说脏话等等,这些工作中的细节正是崇高师德的外现。

第二、高尚的师德必须对学生充满爱。

教师必须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他们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我们应多与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这需要我们对学生倾注相当的热情,对其各方面给予关注。“爱”要一视同仁,持之以恒;“爱”要面向全体学生。“金凤凰”固然可爱,而“丑小鸭”更需要阳光,多给他们一份爱心,一声赞美,一个微笑,少一些说教,要更多和他们交心谈心,帮助他们查找“后进”的原因,真正做到对症下药,在学习和生活细节上关心他们。老师对学生不要体罚,不要训斥,不要高高在上。学生也有自尊心,而且是很强烈的。老师对学生的批评,恰当的,就是一种激励;不恰当的,就会成为一种伤害,甚至还会导致逆反心理产生。绝大部分学生不喜欢老师批评时挖苦、损伤学生,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因此在日常生活的教育工作中,我们应把握批评的“度”,变“忠言逆耳”为“忠言悦耳”。

第三,高尚的师德还表现在学习上,要常提醒自己“不断努力”。

面对机遇和挑战,教师应该走在时代的前列,加强学习。为此,我就常提醒自己不断努力,不断学习,并具备以下意识。

一是树立终生学习意识。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和经济迅速发展,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的速度异常迅速。教师应自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渠道进行学习。随着传播媒体的多样和丰富,知识传播的渠道在不断地增加和拓宽,教师只有如饥似渴的汲取各方面的新知识、新观念,使自己成为学识渊博,教学本领过硬,学生认可、欢迎和喜欢的教师,才能不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需要。这种学到老,修养到老的精神永远鼓励着教师们要严格要求自己。

二是树立创新意识。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基础。只有教师具备创新意识,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素质的学生。因此,作为教师,更应站在时代的前列,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改革陈旧的观念,改革陈旧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树立“以学生为主,以学生发展为主,以发展学生的精神世界为主”的教育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一个教师只有真正树立起终生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具有师德高尚、广博学识、高超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堪称楷模的师德风范,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知识智能结构合理而完整,能跟上时代步伐,能适应高速发展社会需要的教师,才能真正担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才能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重任,才能获得学生、家长、社会如诗如歌地赞美。

总之,通过这次的师德培训,我在思想上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这样的认识和体会一定会使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有更大的提高。

新八德教育学习心得体会2

最新学习八德心得体会优秀篇五

自汉武帝时代起,将儒家学说正式确立为教育政策。其修身教学内容是首重伦理、道德、因果教育。这一政策一直保持到二十世纪上半叶。

一、孝:孝是孝养父母,顺其心意。《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我们是从父母那里获得生命,我们应该知恩感恩。一个人能知恩感恩,孝心才得以萌生,“百善孝为先”。

我们中国老祖宗留下的文字都是智慧的符号。

“孝”为会意字。一个“老”字,加一个儿子的“子”,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孝”字。老是指上一代,子是指下一代,上一代跟下一代融成一体叫“孝”。所以,上一代和下一代密不可分。我们看这个字就好像一个儿子背负着一个老子。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即代代相传。上一代总是想着如何培育下一代,才能对他的父母、他的祖先有所交代;同时为社会培养出一个好孩子,也是对社会有所交代。而孩子理应将奉养父母的责任扛在肩上,时时想着父母、孝顺父母,不仅养父母之身,还要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和父母之智慧,这样才能真正让父母身心愉快,生活更加美满幸福。

圣人的教学,是以孝道为根本,师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我们不管是对自已的父母,还是对一切大众,我们都应当真诚的关怀和爱护帮助,这才是真正的孝道。

二、悌:悌是兄友弟恭。悌为会意字,一个“心”字,加一个弟弟的“弟”,心在弟旁,心中有弟,表示哥哥对弟弟妹妹的关心,就是兄弟间彼此诚心友爱。而弟又有“次第”的意思,即弟弟对哥哥要恭敬顺从。哥哥对弟弟要爱护,并用正知正见来领引他。兄弟之间如能各尽其道,自然和睦友爱。

兄弟之间如手足,要相互关心友爱,彼此息息相通,兄弟之间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如同树木一样,同根连枝。

在家中要敬爱兄长,在学校、社会要奉事师长,礼敬大众。家中兄友弟恭,则父母欢喜。团体相处,礼敬和顺,则社会和谐。尊师重道,则学问德行成就。如此上下和睦,祥和之气弥漫于宇宙之间,这才是真正的自然之道啊!

三、忠:忠是负责尽职。忠为会意字,一个“中”字,加一个“心”字,一心中正名为忠,心存偏邪则不忠。一念不生名为忠,心存二念则不忠,故知真诚恭敬至极,即是“忠”之深义。不忠之人必不诚,表露于外则言行轻薄,多失厚重。

四、信:信为会意字,一个“人”字,加一个“言”字,人言,就是人说的话,也就是说凡是人说出的话都要守信。

民无信不立,人若无信,则于社会无立足之地。与人交往,言必合宜,绝不食言,言既出,事必行。北宋大儒司马光称:“事无不可对人言”。世出世法德行学问之成就,应从不妄语开始。诚实守信,众德之基。

五、礼:礼是人与人往来的法则。曲礼曰:“毋不敬。”强调为人应能承受委屈,处处尊重他人。传统小学教育即是教导待人接物的规矩。行礼应有节度,过与不及皆不合礼。社会有礼,则秩序井然。《礼记》云:“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即洁身自爱,知节用和,克己制欲,不涉奸乱,端正心思,以德治事。

六、义:义是求尽义务,不讲权利。言行思虑合情、合理、合法之谓义。真正认识自己所处身分、地位,负责尽职,各守本分。

在社会活动中言行举止合乎正义和公益,无不公正合宜,不起盗心,不占便宜,不偏不倚,俯仰无愧。凡见他人所需,无条件尽心竭力提供协助,亦是克尽为人之义务。遵礼守义,则无处不受欢迎。

廉洁有守之人,生活再苦,也不愿意问人要一分钱。如此为官,无欲则刚,为国为民处事才能公正严明。南宋名将岳飞云: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怕死,则天下太平。中国历朝选拔官员,均以“孝廉”为准则。

八、耻:耻为耻辱,知耻辱、知错误,则能发奋精进。

孔子曰:“知耻近乎勇。”常怀惭愧,知错能改,自能勇猛精进克服一切烦恼习气,成就大业。不知耻,不改过之人,则肆无忌惮,任意而为,是无善根之人,谁都救不了他。

一个民族的强盛,往往崛起于这个民族自知所遭受的耻辱,继而才能勃发图强之力。历史上越王句践,“卧薪尝胆”,最终灭了吴国,洗刷了会稽山降吴的耻辱就是最好的证明。

以上八德,究其根本均不离五伦中“父子有亲”之“亲爱”,而予以发扬光大。若将此八德落实于现代施政理念,“孝悌忠信”即民族主义精神的基础,“礼义廉耻”为民权主义精神的体现。

我们每一个人如能将“八德”真正落实到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必定能带来家庭幸福、学业有成、工作顺利,进而推动社会安定祥和,人人和睦共处,国富民安,和谐发展,世界和平。

新八德教育学习心得体会4

最新学习八德心得体会优秀篇六

“立志、孝亲、尊师、友学、常善、救失、守法”和落实《弟子规》等八德方面的教育内容,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法制与道德教育课,王局针就日常教育教学中如何进行孝亲和法治教育,讲述了道德教育和技能教育的重要性,并从司法理论与实践的视角研究现代青少年成长方向目标、素质培养和道德与法制教育等问题。王局长全面透彻的讲解在会上大感人心,深受启迪和震撼。

深入落实立志、孝亲、尊师、友学、长善、救失、守法和落实弟子规“新八德”教育理念,全面提升师幼的文明形象,结合我园实际,制定了相关实施方案。 以学习落实“新八德”为具体内容,广泛深入开展学习教育实践活动,让新八德内容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常规活动之中。从《弟子规》吸取营养,并结合我园实际情况,通过主题教育活动及家园共育等方式让校园、家庭、社会形成合力,融入“新八德”教育思想,以达到更好的效果。组织全体教师学习王启顺及王欢著《道德与法制教育——183创新模式指导教程》及《成才之路,必由之路》,使我园教师深刻理解和认识学习实践“新八德”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加强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到了分层次合理安排,让活动适合孩子年龄特点,让孩子们活动中提高认识。

生科学发展观;只有守法,才能实现公平正义、和谐平等。 “立志”是一个人为自己人生设立的正确发展方向和目标,并且经过努力来实现自己的志愿。

“孝亲”即孝敬自己的父母、长辈。

“尊师”即尊敬老师。

“友学”即同学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尊敬、互相谦让、互相帮助、互相爱护、互相团结、和谐相处。

“长善”就是学生在老师的教导下,日积月累增长道德知识和文化知识。

“救失”就是学生在老师的教育下,不断纠正自己的缺点错误,成为一个有高尚道德的人。

“守法”即遵守法律法规,提高自身法律素质,增强法制观念,维护自身权益、依法公正办事。

结合我班情况,具体说说我们的做法。九月份的“尊师感恩”活动中,我们开展了“三个一”活动,号召孩子们“说一说、写一写、做一做”,尽自己所能为自己的老师献上敬意。“说一说”就是在教师节这天,祝老师节日快乐,直接对老师表达敬意。“写一写”即可以写几句话给老师,感恩老师的教导。“做一做”即自己动手制作环保贺卡送给老师。这些都非常适合低年级孩子年龄特点,孩子们学会了在日常的行为中表达对老师的爱。十月份“立志”主题活动中,我们二年级各班开展了“我的目标我制定”的主题班会,孩子们从学习、生活技能、体育锻炼三个方面,制定了本学期自己的努力目标,比如学习上,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情况,自己定出读几本书,每天读多长时间;生活上,每天坚持负责一项家务劳动,主动完成并一直坚持下去;体育锻炼方面可以定一种活动项目,如跳绳,到学期末达到一口气跳多少个的目标。这些小目标都是孩子们自己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制定的,是他们自己非常愿意完成的。制定目标有书面文字,以便后面的跟踪评价,学期末要依据每个人的计划进行小组内测评,评价激励着孩子们为自己的目标努力。十一月份“救失”活动,我们的主题班会是“我错了------”,在班会前,我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让孩子们给自己画画错误像,把自己平时的一些常犯的小错误画出来,班会上展示给小组同学,目的是让孩子们能够以坦然的态度直面自己的错误,认识到错误是不可怕的,知错就改是好样的。并且小组内确定了改错办法以及监督人,在学校的小毛病由同学监督改正,在家里的小错误由家长监督改正。月末我们再次班会评价,看看错误改了吗?由同学、家长参与评价,真正改错的同学给予星级奖励。同时,我也注意引导孩子们,知错就改是好样的,但是我们不能总是走在错误的脚印上,还要知道如何避免不犯错,那才是更加聪明的孩子。做事情之前要提前多思考,哪些是对的可以做,哪些是错的不可以做,三思而行者更值得学习。我觉得,我们的孩子在活动的引领下,真正成为了自己的主人,在活动中,在实践中,他们快乐的成长着。

总之,通过学习活动,全园师生提高了道德意识和增强了法制观念,收获极大。今后我校将“新八德”落实到德育教育中,使法律、道德根植于教师的心中,让“新八德”伴随着幼儿的茁壮成长。

新八德教育学习心得体会3

最新学习八德心得体会优秀篇七

双岔河中学 韦安庆

通过学习,我对“新八德”的内容有了更清晰的了解,知道了“新八德”是指:立志、孝亲、尊师、友学、长善、救失、守法和落实《弟子规》,“新八德”的八个方面,将学生成才教育内容和生活范围所应遵循的正确成才之道,进行了较为全面、科学的讲解,意在承接中华传统美德,并赋予了新的内涵,体现了民族生命力的全新价值。同时,“新八德”教育与国家、学校和家庭的教育目标也都是相一致的,“新八德”是“八荣八耻”教育的根基,新八德”符合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理论,“新八德”是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教育,因此,我认为;我们进行“新八德”教育,是十分有意义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当把这些事情都做好之后,再让他们去做喜欢做的事情。

总之,“新八德”教育对学习方法和教学原则所做的这些提示非常适用。因此,我打算将“新八德”教育内容正式引用到我的实际教学工作之中。并且进行“新八德”教育时,要求学生要做到的,我首先就应该亲自去践行。因为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因此,我一定要以以身作则力行“新八德”,决不搞个人形式主义!另外,我校本学期也确立了以“道德与法制相结合八德素质教育模式研究”为题目的“新八德”教育课题研究,并制订了详细的研究计划和方案。我要按照学校制订的计划和方案,认真地进行每个阶段的研究,并做好记录、总结经验、形成材料,为课题研究尽自己的一份努力。

双岔河中学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八德”是以传统文化为起点,现代文化为落脚点的教育,这也符合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这一理论要求。

“先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再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一句话,我觉得非常的有道理。从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我们学生普遍都愿意去做一些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事情,做起这些事情来,会做得得心应手,而且能够做到很好,如果不是被有意地中断,我们也能坚持做下去;相反,如果是我们不愿意做、不喜欢做的事情,即使是当前最重要的,最应该做的事情,我们也会从心里抵触这些事情,也会能拖就拖,能晚做就不早做,能不做就不做。如果我们不去加以控制的话,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们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和做事习惯,到那时,就很难改正了。所以,我们老师必须采取了必要干预措施,让学生先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当把这些事情都做好之后,再让他们去做喜欢做的事情。

“人生八德”学习体会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八德”是以传统文化为起点,现代文化为落脚点的教育,我知道了感恩的情感是很朴素的,感恩的内涵又是非常的丰富.感恩的心使我们能够与他人、集体、国家乃至天地自然建立一种良性、和谐的关系。

如果一个人在危难之际,得到他人救护,那么他自然地会对那个救他的人感恩戴德,这是一种很自然的情感。同样一个人常常得到某人的帮助,那么他对这个帮助自己的人必然有着一种感谢之心。当然也会有忘恩负义之徒,以怨报德,但他必定为世人所不齿,因为他已经失去为人的基本伦理。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感恩是一种朴素的情感,或是一种朴素的伦理。以上两种情形,都是直接得到他人的恩惠,所以那种感恩的情感也是即刻升起的。然而事实上,我们时时刻刻都在直接或间接地接受着无数的恩惠,只是我们没有意识。

学习“新八德”要身体力行

漳浦五中 薛文武 70号 新“八德”指立志、孝亲、尊师、友学、诚信、仁爱、守法、谨行。“新八德”依据时代发展的要求赋予了新的内涵,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孩子们的民族精神,是新时期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弘扬传统美德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目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西方腐朽没落的道德思想和生活方式正通过各种渠道侵入中国社会,广大中小学生面临种种不良诱惑,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面临各种挑战。我们清醒认识到,一部分人荣辱观颠倒,是非感模糊,是因为人们对传统优秀的伦理道德产生怀疑,失去对社会主义道德观和荣辱观的信仰。国家对此十分重视,相继提出了“人文精神”、“以德治国”、“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八荣八耻”等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理念,这一切表明,弘扬传统美德,正本清源,寻找不该失去的精神家园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随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热潮的掀起,我们县委有幸请来了沈阳和河北的专家们为我们上了两天的封闭式的报告会。我们认真听取了他们宝贵的经验,找到了我们在教育孩子德育方面的方向,打开了一扇扇紧锁的大门,为以后的教学铺平了道路。

参会的有专家、校长及五中全体老师,在各位领导和社会各位爱心人士的支持下,会议不时引来阵阵掌声,我们在孩子老师们深深的鞠躬礼中慢慢体会着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着八德教育给大家带来的好处,但又深刻感受到学习传统文化不能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应该落实到实处,落实在力行上!

在会上,因为老师们需要分享的经验很多,他们都紧张地计划着时间,几个小时不停止给我们介绍经验,一个上午都没顾上喝一口水,我们应该为他们的付出而感恩,应该把宝贵的经验及时记录下来。但有些老师却不能坚持下来,老师们在上面讲经验,他们在下面聊天、玩手机,“肃静”“请关闭手机”的木板不断提醒他们并向他们鞠躬,但他们却视而不见。无奈之下,休息时从进修学校来的老师到了主席台狠狠批评了老师们,却引来了大家的一致指责,那语气不是在向远道而来的客人的问候与感谢,却是一种质问和辱骂。也许,那两位老师有 1 些急了,说话不很中听,但确实有一些老师做的不到位,他们不顾孩子们的疲劳,不顾专家们的辛苦,在下面潇洒地玩,也许正如张老师说的就是一种应付,应付领导,应付报告会,在各地方都在风风烈烈学习传统文化时,他们却抱着这种态度,就如外国人正欺压着我们的同胞我们还当看客,怎不令人伤心与愤怒呢?张老师这种不计报酬的奔波为了什么呢?他们不就是为普天下的中国人不丢掉传统文化吗?他们不仅这样说,还力行着,一个多星期除了吃饭睡觉的时间,他们都是在指导义工们,教育义工们爱惜粮食,他们吃饭绝不剩下,喝水从不浪费。当他看到有很多老师喝不完水倒掉时心疼呀,看到饭吃不完剩下时难过,他和义工们一起吃剩下的饭喝剩下的水,这个力行的举动应该唤起一些人的节约意识的,但偏偏有些人当笑料,还把剩下的水送给义工们喝,其行为真令人可鄙!

作为一个老师,应是学生们的指明灯,方向盘,弘扬传统文化还需要老师点亮孩子们的心房,八德教育还需要老师的引导,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应该起到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作用,哪有不力行的道理呢?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希望老师们,学习传统文化我们要力行,决不可做个形式主义者!望都县教体局王宝寨副局长的《中华文化“新八德”教育与县教体局具体做法培训》讲座,给我们谈了教育的迷茫、破迷的清风、实践的收获。谈到教育的迷茫时,罗列了诸多教育问题,例如家长的困惑、教师的困惑、学生的困惑,事例真实,原因分析到位,句句都说的我们心坎上了。特别是新八德实施的具体做法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方法指导。听了王局长就“立志、孝亲、尊师、友学、常善、救失、守法”和落实《弟子规》等八德方面的教育内容,使我深深体会到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王局针就日常教育教学中如何进行孝亲和法治教育,讲述了道德教育和技能教育的重要性,王局长全面透彻的讲解大感人心,使人深受启迪和震撼。听了营口市老边区司法局副局长王起顺讲座后,我校依据王老师的《学习道德与法制相结合八德素质教育方向理论和18个速成教法培训》和教育局要求,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深入落实孝亲、尊师、友学、立志、长善、救失、守法和 2 落实《弟子规》“新八德”教育理念,全面提升教师的文明形象,结合我校实际,制定了相关实施方案。以学习落实“新八德”为具体内容,广泛深入开展学习教育实践活动,让新八德内容融入学生的一日生活常规活动之中。从《弟子规》吸取营养,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通过主题教育及家校共育等方式让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融入“新八德”教育思想,以达到更好的效果。组织全体教师学习王启顺及王欢著《道德与法制教育——183创新模式指导教程》,使我校教师深刻理解和认识学习实践“新八德”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加强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八德是指:忠、孝、诚、信、礼、义、廉、耻,意在承接中华传统美德,并赋予了新的内涵,体现了民族生命力的全新价值。

通过学习,我渐渐开始对其内容有了很明晰的从‘立志、孝亲、尊师、友学、长善、救失、学法和落实《弟子规》’八个方面,将学生成才教育内容和生活范围所应遵循的正确成才之道,进行了较为全面科学的讲解。” “新八德”从此深刻的植入了我的内心。学校也多次组织教研活动,将新八德内容正式引用到我们的班级管理之中。首先,学校组织全体老师认真阅读《成才之道必由之路》和《道德与法治教育183创新模式指导教程》。当我拿到后,迫不及待的认真学习起来。阅读过程中,更加深入领会了“新八德”在育人方面的良苦用心。它的内涵丰富,真正让孩子们从实践中去体验该如何做人。让我们做教师的懂得了如何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自我教育。学习中,大家做笔记,交流研讨,班内践行,有了很大的收获。“新八德”成为我们的德育主题月活动主题。本学期,每月的德育主题月活动主题都是围绕新八德内容开展,九月份“尊师感恩”,十月份的“立志”,十一月份的“救失”,十二月份的“守法”。每月一主题,步步为引导,使得孩子们能够从实践中认识到自己该怎么做。每月主题具体的活动,学校安排注重了层次性,针对不同年龄段,做到了分层次合理安排,让活动适合孩子年龄特点,让孩子们活动中提高认识。

生科学发展观;只有守法,才能实现公平正义、和谐平等。“立志”是一个人为自己人生设立的正确发展方向和目标,并且经过努力来实现自己的志愿。

“孝亲”即孝敬自己的父母、长辈。

“尊师”即尊敬老师。

“友学”即同学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尊敬、互相谦让、互相帮助、互相爱护、互相团结、和谐相处。

“长善”就是学生在老师的教导下,日积月累增长道德知识和文化知识。

“救失”就是学生在老师的教育下,不断纠正自己的缺点错误,成为一个有高尚道德的人。

“守法”即遵守法律法规,提高自身法律素质,增强法制观念,维护自身权益、依法公正办事。

结合我班情况,具体说说我们的做法。九月份的“尊师感恩”活动中,我们开展了“三个一”活动,号召孩子们“说一说、写一写、做一做”,尽自己所能为自己的老师献上敬意。“说一说”就是在教师节这天,祝老师节日快乐,直接对老师表达敬意。“写一写”即可以写几句话给老师,感恩老师的教导。“做一做”即自己动手制作环保贺卡送给老师。这些都非常适合低年级孩子年龄特点,孩子们学会了在日常的行为中表达对老师的爱。十月份“立志”主题活动中,我们二年级各班开展了“我的目标我制定”的主题班会,孩子们从学习、生活技能、体育锻炼三个方面,制定了本学期自己的努力目标,比如学习上,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情况,自己定出读几本书,每天读多长时间;生活上,每天坚持负责一项家务劳动,主动完成并一直坚持下去;体育锻炼方面可以定一种活动项目,如跳绳,到学期末达到一口气跳多少个的目标。这些小目标都是孩子们自己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制定的,是他们自己非常愿意完成的。制定目标有书面文字,以便后面的跟踪评价,学期末要依据每个人的计划进行小组内测评,评价激励着孩子们为自己的目标努力。十一月份“救失”活动,我们的主题班会是“我错了”,在班会前,我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让孩子们给 自己画画错误像,把自己平时的一些常犯的小错误画出来,班会上展示给小组同学,目的是让孩子们能够以坦然的态度直面自己的错误,认识到错误是不可怕的,知错就改是好样的。并且小组内确定了改错办法以及监督人,在学校的小毛病由同学监督改正,在家里的小错误由家长监督改正。月末我们再次班会评价,看看错误改了吗?由同学、家长参与评价,真正改错的同学给予星级奖励。同时,我也注意引导孩子们,知错就改是好样的,但是我们不能总是走在错误的脚印上,还要知道如何避免不犯错,那才是更加聪明的孩子。做事情之前要提前多思考,哪些是对的可以做,哪些是错的不可以做,三思而行者更值得学习。我觉得,我们的孩子在活动的引领下,真正成为了自己的主人,在活动中,在实践中,他们快乐的成长着。

每单周周三的上午第三节课,是我们学校班主任工作研讨时间。以“新八德”内容为主线,我们研讨制定了低中高三个学段的《“八星”级道德学生评比活动方案》,努力使新八德落实到每一个细节,实施中我们也有很多的困惑于不足,请领导提出批评指正,也期待着向兄弟学校学习,让我们共同交流共同进步。

老四平中学 魏静涛

通过学习,我对“新八德”的内容有了更清晰的了解,知道了“新八德”是指:立志、孝亲、尊师、友学、长善、救失、守法和落实《弟子规》,“新八德”的八个方面,将学生成才教育内容和生活范围所应遵循的正确成才之道,进行了较为全面、科学的讲解,意在承接中华传统美德,并赋予了新的内涵,体现了民族生命力的全新价值。同时,“新八德”教育与国家、学校和家庭的教育目标也都是相一致的,“新八德”是“八荣八耻”教育的根基,新八德”符合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理论,“新八德”是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教育,因此,我认为;我们进行“新八德”教育,是十分有意义的,也是十分必要的。由此,我们感慨良多,亦引发了我们对感恩与孝亲更深入的思考,还有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反思。

感恩的情感是很朴素的,感恩的内涵又是非常的丰富,感恩的心使我们能够与他人、集体、国家乃至天地自然建立一种良性、和谐的关系。

如果一个人在危难之际,得到他人救护,那么他很自然地会对那个救他的人感恩戴德,这是一种很自然的情感。同样,一个人常常得到某人的帮助,那么他对这个帮助自己的人必然有着一种感谢之心。当然也会有忘恩负义之徒,以怨报德,但他必定为世人所不齿,因为他已经失去为人的基本伦理。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感恩是一种朴素的情感,或是一种朴素的伦理。

以上两种情形,都是直接得到他人的恩惠,所以那种感恩的情感也是即刻升起的。然而事实上,我们时时刻刻都在直接或间接地接受着无数的恩惠,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

首先是父母之恩。我们的生命是籍由父母而生,父母给予我们以宝贵的生命,又费尽心血将我们养育成人。为了保护孩子,父母甘愿牺牲自己。

家要安定,人民要和睦,这有来赖于政府的管理,有赖于人民军队的护卫,因此我们理应感念政府的恩德,并在自己岗位上努力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

其四是大众之恩。我们每日生存所必需的粮食是农民所种,所穿之衣、所用之物是工人所制造,还有赖于商人的流通之功,等等。因此,我们理应尊重所有的劳动者,还要惜福、节俭,并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回馈大众。

感恩的情感对于人的道德成长是如此的重要,而现实中我们的感恩之心却颇为匮乏。透过报章电视,我们能够看到:有些青少年不顾父母勤苦和家境贫寒,贪图虚荣,恣情享受,让父母伤心落泪;有些学生不知尊敬师长、虚心求教,但炫己能;有些贫困学生接受了他人的资助而不知感谢,其内心的冷漠令人心寒;有些人整日怨天尤人,不去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总认为国家、单位亏欠自己很多;还有一些人为了一己之私,置集体和国家的利益于不顾,贪污腐败。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一种自私、不知感激的局面,实值得我们教育界人士和广大家长的深思。

首先,我们要从学校自身找原因。目前就普遍的情况而言,学校还是以学生的考试分数来评价一个学生的,而且只重视与升学有关的几个学科。“三好”本来是以德为先,德智体全面发展,而事实上在“三好生”的评比中却总是将学习成绩摆在第一位,甚至只看学习成绩。学校有意无意之间在鼓励学生之间的竞争而不是相互的支持。在这样一种崇尚个人奋斗与竞争的环境中,孩子当然很难学会感激和体谅他人。

其次,从家庭教育来看,问题也很多。

问题之一:现在很多家长对孩子在物质上的要求总是尽其所能给予满足,未加节制。古人言“欲不可纵”,又言“欲是深渊”,过度地、不加限制满足孩子的欲望,结果只能是增长孩子的自私和贪欲。自私的孩子怎么懂得感恩,自私的孩子怎么懂得体谅他人。是故,古人才有“宠子不孝”之感叹。

问题之二:家长望子成龙之心本无可厚非,但现在家长将注意力几乎全部放在孩子的学科学习上,认为孩子只要能考上一个好大学,就会有好的前途。

问题之三:现在的家长不像从前那样对老师有尊重之心了,当然这与媒体过多的负面报道也有关系。如果说教学生孝敬父母是学校的责任,那么教孩子尊敬老师无疑是家长最应当重视的事情。都说现在孩子难教,这与我们家长的身教和言谈有绝大的关系。

其实孩子天性是向善的,感恩的意识和习惯应当从小就开始培养。我们所需要的只是一份信念和坚持。

其实,感恩的道理很朴素,感恩的教育也不难。如果我们能够多启发孩子对父母和老师的感恩之心,多鼓励同学相互之间的支持和协作,相信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一定会生机勃勃、气象一新。因为在相互支持和感激之际,亲子之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就有了心灵的交通。在这种充满支持和感激的气氛之中,学再多的东西可能都不会觉的累。是故,我们也应当反省,也许并不是孩子们的功课太多,而是我们没有发现可以激发孩子学习的精神力量。

中华道德文化是“以仁为本”的,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修身立德的根本是内心之仁。但如果没有内心的仁慈与恭敬之心,外在之“礼”(行为习惯)就徒具形式,毫无意义可言。然而这个人人本具的仁性良知,常常被自私和物欲所遮蔽。因此,如何唤醒或开显这个仁性良知就成为道德发生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儒家的德育思想正是这样的一个理路,即从“孝道”开始,再由“悌道”拓展至他人,终能泛爱大众,四海之内皆兄弟,天下大同。

这次学习新八德活动带给我的不仅仅有内心的感动,更多是启发我们在今后的教育当中应当重视感恩和孝亲的问题,为孩子的道德成长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最新学习八德心得体会优秀篇八

教育是教育者用文化的基因对人生命的编程,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今日教育的弊端,是社会的物欲横流的功利导向,对教育的侵袭,商业性占据对学生心灵的塑造、生命价值的提升:课堂上保留内容,课下办班收费,重视升学率,作为教师考核的政绩指标。功利原则引导家长与学生的利益追求,忽视自身的全面发展:培养学习各种技能,升学找个好工作,做人教育理性缺位,做人教育的时间、空间被挤压。包括教育体制难以改变,都是文化信仰的缺失的必然结果。而“八德”恰缺少这一问题的理性思考,没有回答和解决这一问题。

八德教育内容的欠严谨,比如:长善、救失,出自《礼记学记》:“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意思是:学习的人有四种毛病,或者是不足之处,教育别人.传授知识的人一定要知道。主要是人的学习态度,有的.人贪多求快,囫囵吞枣;有的人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有的人急于求成,专找捷径;有的人畏首畏尾,遇难即止。这四种毛病,心思没有完全相同的。教书的人知道了这些人的心思,才能对症下药,纠正这类毛病。教书的人,就是善于发现并纠正学子的失误之人。

长善救失,即救其失,则擅长矣。意思是说教书的人,要善于发现学子的错误,并加以纠正和指导,重视因材施教,善于因势利导,将缺点转化为优点。其延伸意虽不严谨,也可以说是“发扬成绩,纠正缺点”。可见此为“八德”之内涵是针对教师还是学生?更不用说内容的牵强。

守法和德育有着必然联系,有德者必会守法,德者高尚品格,守法者不越底线,两者毕竟是不同概念,不能以法为德。

至于那种目标性导向,更是政治化目标与德育内容是两个层面,政治说教,从方法和目标,绝不是德育本身的现实要求,也是难以实现的要求。

内涵肤浅主观武断,把八德誉为“道”,道,就是自然规律,八德就是自然规律,牵强附会,无限拔高。规律是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揭示事物内在本质,明示人们遵照规律办事。德育揭示了人的成长规律,但是八德内容和规律有的并非如此,是缺乏严谨所致。尤其是把八德说成是先秦文化之前就的存在,言过其实,有哗众取宠作秀之嫌。

八德教育是有积极意义的,如同报告人所说,就是要抛砖引玉,用更多人的智慧,共同建设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完美大厦,是八德教育的真正价值所在。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