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形势与政策的研究报告(热门17篇)

时间:2024-01-10 15:16:03 作者:笔尘

范文范本是写作的指南,通过学习范文,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写作的要求和技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灵感。

世界经济形势与政策论文字范文

截至2020年5月11日,席卷全球的新冠病毒确诊患者已经超过419万人,波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死亡人数超28万人,并且还处在以指数级增长速度爬坡的阶段。世界卫生组织(who)在4月15日召开的新冠病毒疫情发布会上表示,尽管新冠病毒大流行已历时数月,目前仍处于新冠病毒大流行早期阶段。

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4月3日在《华尔街日报》发表了题为“新冠病毒大流行将永远改变世界秩序”的专栏文章。基辛格指出,新冠病毒之后,世界将不再是原来的样子。新冠病毒对人类健康的攻击是暂时的,但它所引发的政治和经济动荡可能会持续几代人。笔者认同基辛格的判断,并认为,疫情过后,全球政治经济形势将呈现如下十点走向。

走向一:疫情冲击可能堪比1929年全球“大萧条”,远超2008年金融危机。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4月14日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表示,世界经济增长正在遭受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打击,预计今年全球gdp将萎缩3%。imf强调这是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全球第一次出现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同时进入衰退的情况。报告补充道,由于新冠病毒疫情前景的高度不确定性,如果疫情在下半年继续恶化,全球经济增长将遭遇更大打击,今年全球gdp可能会萎缩6%。如果疫情持续至2021年,明年全球gdp可能会萎缩2.2%。

imf预料全球经济遭受“大萧条”以来最严重衰退,而且情形可能更糟糕,这场“大封锁”衰退将是接近一个世纪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经济衰退,并警告说,如果冠状病毒徘徊不去或者卷土重来,世界经济的收缩幅度和复苏步伐将比预期的更糟。

中国学者郑永年教授也认为,三点原因致使本次疫情引发的危机可能甚于1929年“大萧条”:一是当前的高度全球化;二是危机当前大家往往不能“有难同当”,开展国际合作非常困难;三是缺乏有力的领导者。新冠病毒疫情引发的不仅是经济危机,还有恐慌引发的社会危机、政治治理危机以及国际秩序危机,是多重危机在一个时间段内集中爆发,是“并发症”,和2008年比较单一的“病症”有很大不同,也更加危险。

走向二:全球稳定的政治及经济合作两大基石可能被打破,新冠病毒大流行将永远改变世界秩序。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称新冠疫情是“联合国成立75年以来最大的挑战”。这次危机的形式非常特殊,现在全球经济和社会生活处在一种停滞状态。

全球宏观环境的稳定需要依靠两种基石,分别是国际政治合作与全球经济交流。新冠疫情爆发之后,其破坏力之强,让全球面临“至暗时刻”,必将深刻改变全球政治经济生态。之所以会下如此判断,是因为当下人们遭遇了一个自“冷战”结束以来近几十年里都从未有过的困境——政治、经济两种稳定基石同时出现问题,宏观环境已无托底力量。与应对金融危机时相比,此次国际合作的成效乏善可陈。中美两个大国更是吵得不可开交。who面对疫情的爆发显得手足无措,美国更是激烈抨击who,停止缴纳会费,并威胁永不缴纳。大国之间的原则性分歧,让g20会议很难复制当年的高效与决断。国家之间各自为政,主权政府已开始逐步收回曾向国际机制让渡的权力。

所以,郑永年和imf把当下形势与1930年代的“大萧条”类比,并非是一种夸大。正如“霸权稳定论”提出者金德尔伯格所总结的,世界各国协调合作的缺失与政策的恶性竞争,是导致“大萧条”难以控制的关键原因。现如今政治、经济两种稳定基石的同时缺位,将不可避免地让人类社会遭遇近几十年来从未遇见的最大危机。

走向三:美国深陷疫情泥潭,复不起的工,防不住的疫,不排除后续疫情继续严重导致的经济危机、金融危机、民生人道危机、政治危机、严重骚乱暴乱一起到来的严重社会失控局面。

急于从新冠病毒疫情暴发之中迅速复工复产,是美国经济决策者的艰难选择。早在疫情暴发初期的不作为、消极应对,已经为当下的美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埋下了祸根。虽然美联储推出无限量量化宽松政策,虽然美国财政部推出2万亿美元经济刺激计划,但美国当下的经济社会仍然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防,防不住;抗,抗不起。美国经济社会已经被新冠病毒逼入几近无解的困局。

三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对疫情下的美国经济形势研判如下:

2001年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兹:若特朗普在下半年美国大选中获胜,将使美国陷入第二次“大萧条”。现在这里像个第三世界国家,公共社会保障体系已经不起作用了。美国的失业率在疫情期间或将飙升至20%或30%。

2008年得主保罗•克鲁格曼:美国在真正重启经济前,还需等待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可能最终损失数万亿美元的gdp。

2013年得主罗伯特•希勒:我们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重回巅峰了。

走向四:疫情过后,因为难保世界第一的危机意识,不论特朗普是否连任,美国下届政府可能极大幅度加大挤压中国发展力度,战略性反弹,中美之间的战略竞争、意识形态竞争、发展模式竞争、地缘政治竞争等,将在新的全球形势下加剧。

疫情危机会让美国自身产生强大的危机感,疫情一缓解地差不多,美国就会报复性回击,展现力量。美国的力量还很强大,要极其重视美国,不要轻视。美国及美国大公司拥有配置全球资源的能力。美国在科技创新等很多方面仍然非常强大。

基辛格是现实主义者,与中国沟通良好,但读他最近的文章,能够感到他对美国可能失去领导世界地位的深深忧虑,这种情绪在美国精英层是很普遍的。他们希望美国能够发挥经济领导力和防疫的科学领导力,借以维持美国的霸权地位,但说实话,和当年的美国不一样,这两点美国现在都做不到了。

佐利克警告,中美陷入冲突的代价和危险不可估量。《国家利益》双月刊网站2月14日发表佐利克的文章称,今天的美国否认中国能够在美国自己构建的体系中发挥建设性作用,否认中国能够做出贡献,否认中国能够以增进美国利益的方式行事,甚至否认中国有这样做的意愿。但这样做的结果是,美国实际上是在刺激中国去建立一个与既有体系的规则完全不同的独立的平行体系(aparallel,separatesystem,withverydifferentrules)。佐利克警告,美国需要提高警惕:发生误判和非预期后果的风险正在增加。中美两国陷入冲突——无论出于有意还是无意——都将导致无法估量的代价和危险。

走向五:中美经贸及科技将加速“脱钩”。经济全球化可能大幅倒退,未来的全球化,或许是“一个世界、两个市场”,产业链去中国化加剧。

在当前疫情下,中美关系的性质进一步发生根本转变。中美战略竞争的核心原因一是中国的崛起速度太快,改变了二战后美国和西方主导世界的格局,美国不再是唯一的制定国际规则的国家。二是美国和西方认为中国的体制和发展模式挑战了美国和西方的模式。三是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攀升太快。

在中美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美国对华有三派,一是贸易鹰派,二是安全鹰派,三是人权鹰派。疫情期间,美国的强硬派会利用疫情推动与中国经济和科技的进一步“脱钩”,他们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在中国第一波疫情中推动制造业回流。即使在欧美国家发生第二波疫情大爆发之后,这些鹰派分子也不顾美国民众的利益,继续推动中美“脱钩”,打击华为等科技企业等。

就连纽约州州长都在记者会上抱怨口罩、呼吸机、防疫服甚至检测试剂全部都是madeinchina。疫情让很多国家认识到公共卫生安全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成为美国推动中美“脱钩”的新借口。近日美国等国表示要本国企业迁出中国并出台各种鼓励政策,全球化有回归“经济主权”时代的态势。未来的世界经济有可能形成两个平行的国际供应链,一个以美国为中心,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经济上反思全球化的趋势将日益明显。这次疫情让越来越多国家认识到,和本国民众生命安全直接相关的东西不能任其流失。从这个角度说,疫情是一次改变世界发展进程的大事,因为它影响了整个社会心态。换句话说,疫情之后人们的“活法”会变,国家的想法也会变。

走向六:疫情过后,美国可能深刻反思,凝聚全球联盟。

很多西方国家,不喜欢的只是暂时的特朗普,而不是美国,相比信任中国,一定是更信任同文化的美国。

疫情确实重创了美国,但美国不会就此衰落,美国如果经过反思,重视传统盟友,欧美会抱团。如果特朗普连任,他会选择反击,如果特朗普下台,美国全球政策可能会回归奥巴马时代,也将更加重视盟友,美国盟友的力量可能远超今天。

美国作为西方阵营的领导者,这次抗疫的表现很糟糕。基辛格之前发表的文章认为,此次疫情将会重塑全球格局,希望美国能够借此机会深刻反思自己目前已经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的改革,来应对新的世界格局。不要小看美国,这个国家在遭受重大挫折之后,复苏和调整能力不容忽视。如果拜登上台后,对盟友的凝聚会取得多大的成功,将值得高度关注。疫情之后,美国上下进行反思和战略调整的可能性是极大的。

走向七:全世界将一段时间处在一个“负时代”。

全世界可能一段时间里处在一个“负时代”。第一个是负利率,第二个是负增长(经济增长),第三个是负作用,第四个是负能量。

什么是负作用?美国的领导力倒了,负作用正在蔓延。除了“退群”以外,“美国优先”体现的是典型的民族主义思维,特朗普反复地自己也承认说他就是一个民族主义者。所以全世界现在唯一一个超级大国在起一个负作用,并不是一个榜样。

什么是负能量?未来10年,将会是一个民粹主义高涨的时代,种族主义抬头,将是一个动荡的时代。在政治上,这次疫情带来的最大影响是什么?种族主义抬头。欧盟国家都回到了主权国家的时代。大家又走向了自私。资本可以在全球流动,知识可以在全球流动,但老百姓不能自由流动,贫困也无法流动,政治权力更是无法流动,所以各国主权意识势必日益强化,民粹主义日益高涨。

走向八:新冠疫情中前所未有的石油需求暴跌或将永远改变石油行业。

高盛3月30日表示,由于低迷后拥有优质资产的公司越来越少,新冠疫情中前所未有的石油需求暴跌或将永远改变石油行业。华尔街银行警告称,尽管经历了上一次价格下滑以及2015-2016年之后另一轮“精简、曲折”的行业整合,但经历了这次价格暴跌的公司的资本支出将受到限制。高盛分析师在文章中写道:“大型石油公司将整合业内最好的资产,而去掉最坏的资产;当行业从这场低迷中崛起时,资产质量更高的公司将会减少,但资本约束仍然存在。”

走向九:中国对外贸易复苏遥遥无期不容乐观,对外开放难度将持续加大,“一带一路”及“四个革命、一个合作”中的合作,将比以前更难推进。

中国对外贸易的前景颇为黯淡。哈佛大学一个疾病研究团队的研究结论表明,全世界民众到2022年底之前可能都需要间歇性地进行某种程度的社交隔离。根据世界贸易组织4月中旬发布的预期,乐观情境下,2020年全球货物贸易会下降13%;悲观情境下,全年货物贸易降幅更是可能高达32%。imf预测,如果疫情持续至2021年,明年全球gdp可能会萎缩2.2%。如此情况下,中国近两年面临的经济压力将比较大。随着“逆全球化”的持续,以及西方世界对中国的打压加大,中国对外开放难度将持续加大,“一带一路”及“四个革命、一个合作”中的合作,将比以前更难推进。

走向十:未来将取决于国际合作开展情况。

虽然目前看来困难重重,但我们能依靠的似乎也只有国际合作。当下的“美国优先”与对中国的遏制战略,让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无诚意领导国际合作。如同历史上美国对其他挑战者的打压一样,当中国的经济总量超过其三分之二时,美国已经难以容忍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让中国承受国际宏观环境恶化的损失,其战略优先级已经超过领导国际合作所带来的收益。而目前的中国,还难于凝聚西方世界,也不具备独立担当国际治理领导者的能力。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政治的逻辑将超越经济的逻辑,成为影响全球宏观环境稳定与否的关键。

全球经济形势解读:如何把握全球货币政策走势

十分荣幸能接到委员会的邀请来此讨论有关能源安全问题。能源安全问题我已经关注了25年之久,也是我的著作《石油风云》(又称《石油金钱权力》)一书中的主题之一。

一年前,我们这个听证会关注更多的是理论性的东西,充满了“如果怎样”等假设分析。过去几个月所发生的事件使这一主题又重新推至前台,并再次证明了石油对我们的安全以及经济的重要性。目前海湾石油问题尤为突出。但是我们也看到了来自非海湾地区国家,如委内瑞拉和尼日利亚的大范围石油中断的影响。委内瑞拉石油出口锐减的影响甚至超过了伊拉克石油出口中断对市场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油价大涨、美国石油库存下降。石油进一步中断的可能性已经不大,我们应该看到随着北半球冬季的结束,石油需求在下降,而且其它产油国石油产量的大量增加,国际石油价格的势头是持续向下。

但是有关能源安全问题的重要性仍不会消失。能源安全不是一个新的问题。自100多年以前工业社会兴起,这一问题就已经反复出现。在一战前夕,温斯顿・丘吉尔作为皇家海军上将,开始用石油替代煤炭作为皇家海军的动力源,于是便出现了能源安全问题。结果,皇家海军的动力来源从威尔士的煤炭转向了伊朗的石油。面对新的风险,丘吉尔所诠释的能源安全原则是:“石油的安全与确定性存在于品种多样性”,至今这一结论仍未过时。

近百年中,能源安全不断地被列为首要问题。在二次大战中这一问题是一个极为关键的层面。在二战以后的几十年,先后爆发了5次中东危机,它们或是造成世界石油供应中断或是险些造成中断,而现在则是第6次。

上一次的危机发生在10年以前,即1990-1991年的海湾危机。当时,世界石油生产中心――波斯湾受到严重威胁,萨达姆・侯赛因即将控制该地区,并使其政权将石油转化为政治经济以及军事力量――甚至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之后,伊拉克的石油不再进入世界石油市场。回首往昔,十分清楚的看出,冷战以及海湾危机解决后,我们显然在过去的10年里对安全问题过分自信。其中包括能源安全。

今天的听证会,我的主要目的是回答委员会提出的一些问题,主要有三方面:

第一,给委员会提供一个清晰的全国能源形势框架;

第二,辨析并确定我们考虑有关能源安全所需的主要理论;

第三,讲述各地区,包括俄罗斯和西非与未来石油供应形势相关的国际关系,并试图回答有关“海湾石油在全球的重要性”的问题。

能源安全十分突出,其原因很明显:

伊拉克战争――中东的骚动与危机。这一问题包括了从伊拉克到恐怖主义、基地组织、人口压力、巴以冲突以及族代变迁问题。

美国石油进口量提高。25年前,即1973年石油危机的时候,美国的原油进口占国内石油消费的比例是36%,而现在则超过了50%。

市场压力。“新经济”时代,能源安全从人们意识当中流失。20至20,即后“新经济”世界的今天,能源价格上涨提醒着人们能源的重要性。

脆弱性。除此之外,即关注传统的石油流向外,我们又增加了一个新的关注点,即能源基础设施的安全,这是美国“本土安全”的一部分。

一、美国能源形势。

美国10.5万亿美元的经济得到能源的支持。其中93%来自于石油、天然气、煤炭以及核能,其中石油约为2000万桶/日,占能源消费总量的40%,天然气占22%,其它的2.6%来自水电,3.5%来自生物能源。尽管风能处于上升趋势,但它和太阳能所占比率仍不超过千分之一,相当于7.5万桶油当量/日。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消耗了将近四分之一的世界石油,而美国的gdp占全球gdp的三分之一。

美国石油进口占石油总消费量的50%多。美国石油消费的70%来自于西半球,包括美国本土的生产和西半球其它国家的进口(见表1)。其它的20%则来自于西非和北海。美国石油进口量增加的直接原因是,美国这些年的石油需求的增长大大超过了其国内石油产量的增长。

表111月美国石油进口“前5个国家”

加拿大2.07百万桶/日。

委内瑞拉1.60百万桶/日。

尼日利亚1.59百万桶/日。

墨西哥1.53百万桶/日。

沙特1.50百万桶/日。

资料来源:美国能源部,能源月报。

自20世纪40年代美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美国对石油进口增长的前景格外关注。二战时期,盟军所使用的石油当中,7桶有6桶是美国提供的。之后的30年中,“能源独立”的呼声一次又一次的出现。然而,这些年里,美国已经从各个方面更加深入地整合到全球经济当中,从而显现出了更高的生活水平和就业率。这一观点是5月15日即将出版的太平洋盆地调查研究报告系列《占领至高点:为世界经济而战》的主题之一。其中一些数据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对外贸易量增长了一倍,现在相当于gdp的25%,而前只是10%。1980年美国国际电话拨打数量为2亿次,到了90年代末这一数据超过了50亿次。此外,7个美国制造业工人当中就有1个受雇于非美国公司。

然而,石油成了战略经济。问题不是美国是否应该进口,而是如何避免进口所造成的脆弱性。除非制订一些严格的管制措施或者取得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现实的问题不是如何减少进口,而是如何使之稳定。但是该怎么做呢?这里没有一个惟一的答案或者公式。

节能的地位很重要。美国在节能方面已经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今天,美国单位gdp消耗的石油量仅为70年代的一半。

石油稳产(或增产)同样重要。在一个强大的环保架构内,技术意味着石油在生产能力和效率方面可以取得非凡的进步。墨西哥湾深水区域是美国石油生产增长的主要地区,它抵补其它地区产量的下降。但是那里的石油产量能否持续增长取决于政策因素,即石油公司如何获得资源。这一点极其重要。

一个重大的技术革命今天正在展现,这就是我们所称的“doff”(“digitaloilfieldofthefuture”),即未来数字化油田。这一技术集丰富的信息、控制技术、遥感装置、“智能钻井”,以及高精确测量仪器于一身,勘探和生产将更为准确集中。其结果是最终石油生产成本大大降低。从而,过去成本昂贵而且很难得到的石油资源供应变得经济可行。doff的影响将是巨大的。在未来5~10年内,数字化油田将使世界石油储量增加1250亿桶,大大超过了目前伊拉克已探明的石油储量。

新技术,特别是交通部门的技术,将是十分重要的。由于美国的交通工具不能快速更换,这方面技术的优势只能在未来逐渐得到显现。虽然我们大量讨论过燃料电池,但是它还不能在运输领域快速成为具有竞争力的技术。而中期影响力巨大的技术将是混合燃料汽车,部分为内燃机驱动,同时可以使用电池驱动。

二、能源安全原则。

美国是一个石油进口大国,而且是世界最大的石油。

进口国。在考虑到能源安全问题上有哪些主要原则呢?基于过去30多年中美国所累积的经验,我提出以下常识性的观点:

1.应充分认识世界上只有一个石油市场。美国是全球石油市场的一部分。这个市场是一个超大的物流系统,每天运转着全世界7700万桶的石油。美国的安全依存于这一整体市场的稳定。

2.丘吉尔90年前的格言至今仍然适用:多样化的供应是安全保证的`关键,这已经成为美国70年代以来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期委内瑞拉、伊拉克的石油生产突然中断,以及尼日利亚生产的锐减,都证实了这一点。

3.紧急库存,例如美国战略石油储备,是美国防止供应中断的第一道防线。因此,它们的价值不应被低估和削弱,不应将其变成一种调控市场的工具,如作为应对因季节性因素或市场分割所造成的临时性市场混乱的手段。同时,主要石油生产国保持剩余产能是防止供应中断的主要防卫手段,1990年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4.现在的石油市场远比过去几十年更加灵活。干涉和控制只能适得其反,从而阻碍市场系统的自我调整。尽管很艰难,抵御对市场进行微观调控的诱惑则是对公共政策的最大贡献,也就是所谓的“小的无为即是大的有为”。美国在70年代管制的结果是,严重妨碍了汽油从不需要的地区流入需要的地区。

5.积极寻求与其它进口国的能源合作关系,无论一些贫穷国家,还是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如中国和印度这样的石油进口增长最快的“全球大国”。这种合作可以在双边或是多边基础上进行,多边合作的楷模是国际能源机构。

6.政府可以通过准确的信息建立比较自信的预测,同时促进业内信息的有效交换以获得市场的快速调节,从而减轻市场恐慌。

7.多数的石油出口国都认识到利益的相互性,并且都对“需求安全”感兴趣。它们乐意与消费者保持稳定的商业关系,消费国的购买常常是这些国家主要的收入来源。所以,美国需要与出口国保持对话和持久的合作。

8.一个健康的、有科技推动的国内能源工业是能源安全的一部分。因此,大范围的研发和创新并考虑到目前和未来的环境需求是目前应该承担的义务。

三、今天的石油供应――明天的石油供应。

表2向我们展示了世界石油生产和石油储量地区分布的基本概况。显而易见的是,中东地区是最大的石油产地。但是同样值得关注的一个特点是自70年代以来非欧佩克国家的石油产量有了显著的增长。从而,海湾地区的生产份额从40%下降到了30%以下。最值得注意的是伊朗的石油产量在过去25年里下降了35%,伊拉克石油生产能力在1990-2000年下降了20%。

石油储量则是另外一种情况。世界石油储量大部分在海湾地区,人们一直以为其储量占世界的66%。但是这一数据已经过时,目前海湾地区只占世界的56%。

表2世界石油产储量地区分布。

占世界石油产量比重%占世界石油储量的比重%。

北美洲18.517.7。

美国10.41.8。

加拿大3.314.8。

墨西哥4.91.0。

中东29.256.5。

沙特11.621.5。

伊朗4.87.4。

伊拉克2.99.3。

科威特2.78.0。

阿联酋3.28.0。

非洲11.17.6。

亚太地区10.63.2。

拉丁美洲8.88.1。

欧洲9.11.6。

欧亚大陆12.56.4。

俄罗斯6.8。

其它4.0。

trends.

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世界石油供应不是一个确定不变的数。相反,它是动态的、变化的。石油剩余储量也是动态的。如果“新”的伊拉克处理好各种安排并重新融入世界经济,这种画面还会改变。这是因为在伊拉克可能出现新的勘探开发机会,并将大大提高其石油储量,再次将海湾地区在世界石油储量的份额提高。

供应环节刚刚发生的重大事变不容忽视。去年是自8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储量增长最大的一年。世界剩余石油储量比20年前超过50%。新的储量增长约为1750亿桶(合250亿吨),相当于伊拉克已探明石油储量的50%以上,沙特的三分之二。然而最大新增石油储量不在中东,而在加拿大。在艾尔伯塔省运用先进技术处理油沙沉积层,削减了将近一半的成本,使得这一巨大的潜在供应列入经济可用的“已探明”石油储量之列。海湾地区的石油是世界上开采成本最低的,其对世界经济健康发展的核心作用毋庸置疑,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同样至关重要。该地区的石油产量占世界的四分之一强。

但是与此同时,这些资源同时存在于一个庞大而多样的全球石油生产和供应网络当中。看不到这一点就等于看不到整体关系。当前一些说法让人们相信,伊拉克对世界石油供应特别重要。事实并不是这样的,伊拉克的石油供应还不到世界石油总供应量的3%;而技术正在创造许多新的供应,只是多数人目前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另一点,人们总是说伊拉克是世界第二大已探明石油储量国家(尽管伊拉克勘探程度如此之低而且没有深入,然而关于伊拉克“已探明”这个词还是有疑问)。但是现在伊拉克已经不再位居第二了,而是排在了加拿大之后位居第三。伊拉克的石油储备与其邻国科威特、伊朗和阿联酋相差不很明显。

剑桥能源研究协会预测了未来10年世界石油供应的增长情况,根据产能增长幅度情况来看,一些值得关注的增长来自欧亚大陆(俄罗斯和里海地区)、西非、拉丁美洲以及加拿大。美国墨西哥湾深水区域同样也是十分重要的。

从增长的绝对量来看,中东的增长应该是最大的。据估计,中东的产能将增长700万桶/日,高于其它地区的增长势头。但是俄罗斯和里海也十分接近这一水平。

而且正在逼近甚至超过日本的石油消费。

但是未来石油供应前景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主要由经济、政治、公共政策以及技术等因素来决定。无论评判世界哪个石油产区,一个首要因素必须是投资框架的稳定性和合理性以及外资的开放程度。第二点则是需要计算时间结构。当涉及主要的石油和天然气开发项目时,“长期法则”将不可避免地居于主导地位。这些油气项目可能会持续5年、10年甚至。在每一个阶段,投资者都将面临管理风险。这将在一段时间内促进投资环境的完善,进而满足政府和国际公司双方的要求。

当讨论伊拉克石油工业恢复和扩展的时间表时,以上几点应该牢记在心。

未来这些主要地区将如何发展?首先,加拿大将成为令人瞩目的生产国――由于艾尔伯塔省的油砂以及加拿大东部海域的开发,其石油日产量将从2003年的300万桶增至的450万桶。

1.俄罗斯和里海地区。

俄罗斯和里海地区在过去的一年里已经以新的面貌出现在世界石油市场上。而在过去的10年里,有关前苏联国家潜在石油资源的乐观或悲观的论调一直交替笼罩着世界石油市场。一种说法就是,预计里海地区将成为一个新的“金矿”或者一个新的波斯湾。另一种说法则是,俄罗斯联邦的产量将会逐年递减。

在过去的10年里,有关里海地区石油和天然气储量的描述产生了巨大的变化。10年前人们认为,里海的碳氢化合物储量主要以石油为主,聚于盆地南部三分之一的地区。而现在,在经过了大量的勘探后,大部分的石油储量则聚集在盆地北部三分之一地区,而南部的三分之一地区的碳氢化合物主要以天然气为主。

这种变化给我们展示出了开发里海的商业风险和地缘政治关系方面的一种完全不同的景象。里海北部的石油资源靠近俄罗斯的运输管线系统从而使俄罗斯成为里海石油出口通道的首选。而对于里海南部的天然气资源,其主要市场是俄罗斯或是土耳其还不清楚;里海天然气资源的比例到底有多大还不明确。

根据我们的调查,我们认为以下几项因素有助于加强我们对这一地区潜在资源增长的信心。

俄罗斯石油工业在很大程度上正经历着现代化的洗礼,其石油工业过去是受前苏联油气工业部的计划管制,现在则由各独立的石油公司按照世界标准进行运作。新技术、新组织以及新观念将完全改变其石油产量的前景。观察者认为工业前景的转变重点在于效率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尽管运输瓶颈问题目前仍很严重,但已经逐步改善。从去年和今年的产量锐增及评估储量的巨大增加来看,该地区的前景令人期待。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过去的4年半时间里,俄罗斯大部分石油产量的增长主要归功于俄罗斯石油公司自己。除了库页岛海上石油开发比较突出之外,俄罗斯的大部分石油生产增长则主要来自于西西伯利亚这个前苏联传统的石油工业基地。截至目前西方主要的投资者只是一些技术服务公司。

8月的俄罗斯金融危机给西方投资者以重创。然而,之后几年俄罗斯经济一直保持稳定增长并一直坚持市场改革。这些都增强了西方投资者的信心,并创造了更为坚固的经济政治合作基础。经过了多年的挫折与失望后,俄罗斯现在已经成为西方公司资源多元化投资的首选地区。预计世界资本市场将会比现在更看中俄罗斯的石油储量的价值。

目前美国和俄罗斯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战略伙伴关系。这对增进能源关系提供了一个背景。实际上,能源关系在众多关系当中是举足轻重的。目前评定由伊拉克战争造成的美俄两国间的能源关系紧张的意义和影响还为时过早。但是俄罗斯政府已经在反对美国对伊政策和支持美国作为经济伙伴之间清楚地划分出一条界限。

未来发展的关键在于突破运输瓶颈的新管线的开发。今年5月初俄罗斯可能最终决定远东石油运输管线的路径问题,或是通向俄罗斯远东港口或是通向中国的接收终端(大庆)。同时,还存在另外一种可能性,就是修建一条通向不冻的摩尔曼斯克的北部管线,该港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用于运输美国租借法案的货物。这样一个系统将使得俄罗斯成为美国重要的石油出口国。摩尔曼斯克到美国东海岸的距离要小于从波斯湾出发到达美国的距离。

同样,运输瓶颈问题也随着里海地区石油外输新管线的修建而得到逐步解决,同时也促进了该地区产油国石油产量的增长。

根据我们目前掌握的情况,俄罗斯和里海石油产量增长趋势强劲,该地区年石油产量将从2000年的780万桶/日增至年的1420万桶/日――增长几乎达到60%。此外,俄罗斯作为“天然气的沙特”一直向西欧国家供应大量的天然气,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未来几年内,俄罗斯将向东亚经济发展中国家甚至美国供应液化天然气(lng)。

当然,也有进一步使俄罗斯或者里海脱轨的可能和意外。但是确定的一点就是,这一地区的发展基础已经比过去更加牢固。俄罗斯和里海地区石油供应的增长将对世界石油市场的稳定做出新的重要贡献,尤其在其它非欧佩克国家产量下降的情况下这一点更加突出。美国有很多的理由继续加强和扩展与俄罗斯的政治经济关系。通过进一步发展这些关系,与俄罗斯政府进行合作促进能源开发,美国政府将对全球能源安全做出重要贡献。

2.西非:处在门槛上。

西非的上游石油和天然气工业正处在门槛之上。在经过了几年稳定但意想不到的石油产量增长之后,西非逐步成为全球石油生产增长的主力。西非的潜力在于近几年在安哥拉、尼日利亚以及赤道几内亚等国的深水海域的油气大发现。大部分新开发的油田都在海上,但是也不尽然。一旦乍得-喀麦隆石油管线完工,乍得南部蕴量10亿桶至今尚未开采的石油将出口到世界石油市场。美国许多石油公司希望参与西非的开发。

西非的潜力有多重要?西非的产能将从20的460万桶/日增至2010年的780万桶/日――增长率将近70%。根据美国剑桥能源研究协会的预计,-2010年间全球石油产能增长的五分之一将来自于西非。这些增长将加强美国石油进口的多元化从而提高美国的能源安全。对于西非石油来说,美国是一个天然的市场。

安哥拉和尼日利亚拥有这一地区石油产能的绝大部分,2002年约占80%。但是其它生产小国可能在2010年实现重要的产量突破。赤道几内亚,直到90年代中期还没有任何石油产量,但是2010年该国的石油产量预计将从2002年的22万桶/日增至40万桶/日。在未来几年内,乍得的石油产量将从零一下子增至25万桶/日。尼日尔目前也已经发现了石油,但是缺乏出口管线是导致该国石油开发无法实现的因素之一。尽管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水域还没有发现石油,但是由于该国准备发放勘探许可证,从而引起石油公司的极大兴趣。

西非的潜能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政治和市场因素可能致使实际上能够实现的潜能很少。在过去的几个星期里我们已经看到,骚乱对石油生产的影响。尼日尔三角洲,即尼日利亚主要的石油产区的暴力事件导致3月份市场石油产量突然减少了80万桶/日。目前关闭的产量约为尼日利亚石油产能的30%。尼日尔三角洲地区频繁发生产量中断事件,但是此次中断的数量是非比寻常的,是尼日利亚政治混乱状况的写照。

可以确定的是,西非石油上游业具有巨大的增长前景。如果西非想要实现潜在的产量增长,有三个风险必须克服:

欧佩克配额限制和政府政策。对。

于众多西非产油国来说,政府政策,例如国内的产量控制,都将导致比预期更为缓慢的石油产量增长。

天然气的销售。伴生天然气缺乏市场出路是否会导致新油田开发的推延?如果石油开发当中碰到伴生天然气,而天然气无法回注地下或找到销路,这将威胁到新油田的开发。天然气的销路,抑或是液化天然气(lng)出口、在国内和地区市场销售,还是生产气变油(gtl),对于西非实现经济增长至关重要。天然气甚至可以促进该地区经济一体化。一条从尼日利亚到加纳的天然气管线已经被讨论多次,如果该管线可以建成,将成为这一地区经济一体化的里程碑。

政治环境。政治不稳定,包括不可预见的政府变革或者国内动荡甚至是战争,都可以导致石油勘探与开发形势复杂化,这里可能不是推迟项目进度,就是放大政府政策的不确定性。而且,缺乏政治稳定将导致内部的混乱冲突、无法控制石油收入,从而无法利用这些收入促进经济的增长以及提高生活水平。

美国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可以与西非政府和石油公司合作,减少一些能够导致西非潜在石油产能增长受挫的风险。政策重点在于以下几点:

帮助加强国家制度。西非柔弱的政府机构常常导致石油收入无法用作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以及提高生活水平的催化剂。

增强与西非各国的政治关系。美国与西非各国政府保持坚固的关系可以帮助石油公司扩展投资。这种关系也将有助于其它方面的努力,如安全合作。

开发国内和地区天然气市场。西非具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尼日利亚的天然气储量与其石油储量相当。天然气可以作为扩展这一地区适度发展工业的基础。丰富的天然气储量也可以为快速发展电力提供可能。发展地区天然气市场,例如上述尼日利亚-加纳的天然气管线,将导致邻国之间更深层次的经济合作。工业基础的增长以及电力供应提高将为西非各石油生产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经济的更大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

四、结论:一个最终的公理。

在开篇时,我引用了一位英国首相有关能源安全的话语。这里我想将引用另外一位英国首相的话语作为结束。我记得几年前我与玛格利特・撒切尔夫人关于《制高点――重建现代世界的政府与市场之争》一书的讨论。她在我们谈话结束时这样说:“记住撒切尔法则”。由于不熟悉,我问她什么法则。她说:“意想不到的事情总会发生,你最好有所准备!”

此时此刻,我们必须充分考虑一些意外,不管是在中东、委内瑞拉还是尼日利亚。但是,撒切尔法则对我来讲是一个非常好的法则,实际上是一个基本原则。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我们讨论能源安全时必须牢记这一法则。

全球经济形势解读:如何把握全球货币政策走势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大家上午好(20xx.11.7),非常感谢天河区贸促会刘主任和各位领导的要求,让我来和大家聊一下全球货币政策。

一、为什么大家要懂货币政策。

为什么各位老总、企业家要懂货币政策?原因非常简单。由于货币政策影响两大因素:第一,影响利率,利率影响融资成本,进而影响资本价格;第二,影响m2(货币供给),进而影响资产价格。所以,货币政策会对各类投资产生巨大影响。这也是为何各国央行在各国政商界能够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原因。

二、美国近期货币政策的演变。

1.20xx年次债危机后,美国的货币政策(当然全球的货币政策都是如此)被赋予了救市的主要职能。几轮qe(量化宽松)后,利率给压低到近乎为0的超低水平,货币供应量也呈现出相对较高的水平。在这一背景下,美国经济逐步复苏,同时,美国资本市场(房市、股市)也不断创造新高。

2.这样的复苏方式并非没有弊端。资本市场不能人人受益,繁荣的资本市场反而加大的社会贫富分化(反全球化的浪潮突起)。同时,资本市场的泡沫不断积累,也加大了整个金融系统的风险。

3.当美联储意识到,并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后,决心收紧货币政策不断加息,并准备缩表。

4.然后,资本回流美国的速度比美联储收缩的速度更快,美国资本市场暂时还没有收到紧缩的影响,甚至还屡创新高。但,这将给美联储紧缩力度小、速度慢的错觉。

5.英国央行声称英国通胀压力较大,已经跟随美联储紧缩步伐,于几日前加息一次。未来会有更多的央行跟随美联储的政策。

6.美国等国家货币政策正常化看似给资本市场施加压力,不利于经济复苏,其实正常化的货币政策能够为下一次应对危机提供政策空间。不然在接近于0的利率水平下,如何降息呢?央行们连降息的余地都没有。

三、中国近期货币政策的演变。

1.从m2不断下降的事实大家可以清晰看出:货币政策如中央所言——中性偏紧。如果大家近期关注一行三会动向,特别是小川行长的讲话,便可以体会。大家尤其要体会小川行长在大会新闻发布会上提到的:要严防“明斯基时刻”。“在宏观调控上,对货币‘总闸门’的有效管控受到干扰。在风险酝酿期,行业和地方追求增长的积极性很高,客观上希望放松‘银根’,金融活动总体偏活跃,货币和社会融资总量增长偏快容易使市场主体产生错误预期,滋生资产泡沫。当风险积累达到一定程度,金融机构和市场承受力接近临界点,各方又呼吁增加货币供应以救助。宏观调控很难有纠偏的时间窗口。”这段话不知大家是否可以体会。

2.当下中国货币政策面临的两难。难点一:不能持续增加、甚至面临减少风险的外汇储备,客观上决定了如果要保汇率和外储,货币政策不能“不能太松”。难点二:现今四部门(金融机构、家庭、非金融机构企业、政府)不断高启的负债率又需要货币政策“不能太紧”。否则,类似丹东港集团的债务违约便会不断涌现。未来以上两大难点或者说两大矛盾的力量比对,以及央行要如何平衡以上两大冲突,将会决定中国未来货币政策的走向。

四、总结。

当下,全球货币政策正处于以美联储和中国人民银行为两大主导力量尝试转变的潜伏期,全球资本投资切不可照葫芦画瓢、照搬过往经验。如何站在市场前沿、如何把握央行政策制定的动向,方是应对之本。

全球经济形势解读:如何把握全球货币政策走势

十分荣幸能接到委员会的邀请来此讨论有关能源安全问题。能源安全问题我已经关注了25年之久,也是我的著作《石油风云》(又称《石油金钱权力》)一书中的主题之一。

一年前,我们这个听证会关注更多的是理论性的东西,充满了“如果怎样”等假设分析。过去几个月所发生的事件使这一主题又重新推至前台,并再次证明了石油对我们的安全以及经济的重要性。目前海湾石油问题尤为突出。但是我们也看到了来自非海湾地区国家,如委内瑞拉和尼日利亚的大范围石油中断的影响。委内瑞拉石油出口锐减的影响甚至超过了伊拉克石油出口中断对市场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油价大涨、美国石油库存下降。石油进一步中断的可能性已经不大,我们应该看到随着北半球冬季的结束,石油需求在下降,而且其它产油国石油产量的`大量增加,国际石油价格的势头是持续向下。

但是有关能源安全问题的重要性仍不会消失。能源安全不是一个新的问题。自100多年以前工业社会兴起,这一问题就已经反复出现。在一战前夕,温斯顿・丘吉尔作为皇家海军上将,开始用石油替代煤炭作为皇家海军的动力源,于是便出现了能源安全问题。结果,皇家海军的动力来源从威尔士的煤炭转向了伊朗的石油。面对新的风险,丘吉尔所诠释的能源安全原则是:“石油的安全与确定性存在于品种多样性”,至今这一结论仍未过时。

近百年中,能源安全不断地被列为首要问题。在二次大战中这一问题是一个极为关键的层面。在二战以后的几十年,先后爆发了5次中东危机,它们或是造成世界石油供应中断或是险些造成中断,而现在则是第6次。

上一次的危机发生在以前,即1990-1991年的海湾危机。当时,世界石油生产中心――波斯湾受到严重威胁,萨达姆・侯赛因即将控制该地区,并使其政权将石油转化为政治经济以及军事力量――甚至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之后,伊拉克的石油不再进入世界石油市场。回首往昔,十分清楚的看出,冷战以及海湾危机解决后,我们显然在过去的10年里对安全问题过分自信。其中包括能源安全。

今天的听证会,我的主要目的是回答委员会提出的一些问题,主要有三方面:

第一,给委员会提供一个清晰的全国能源形势框架;

第二,辨析并确定我们考虑有关能源安全所需的主要理论;

第三,讲述各地区,包括俄罗斯和西非与未来石油供应形势相关的国际关系,并试图回答有关“海湾石油在全球的重要性”的问题。

能源安全十分突出,其原因很明显:

伊拉克战争――中东的骚动与危机。这一问题包括了从伊拉克到恐怖主义、基地组织、人口压力、巴以冲突以及族代变迁问题。

美国石油进口量提高。25年前,即1973年石油危机的时候,美国的原油进口占国内石油消费的比例是36%,而现在则超过了50%。

市场压力。“新经济”时代,能源安全从人们意识当中流失。至,即后“新经济”世界的今天,能源价格上涨提醒着人们能源的重要性。

脆弱性。除此之外,即关注传统的石油流向外,我们又增加了一个新的关注点,即能源基础设施的安全,这是美国“本土安全”的一部分。

一、美国能源形势。

[1][2][3][4][5]。

全球经济形势解读:如何把握全球货币政策走势

1、漫画《三毛流浪记》的作者是:

张乐平。

2、ah---64是美国哪种军用飞机系列代号之一?

直升机。

3、多吃酱油皮肤会变黑吗?

不会。

4、最清洁的能源是:

太阳能。

5、桃子属于什么种类水果?

核果类。

6、牛、马的年轮长在:

牙齿上。

7、发表著名的“铁幕演说”的是:

邱吉尔。

8、黄梅戏著名演员有:

严凤英。

9、急性扭伤后应立即:

冷敷。

10、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的核电站是哪一个?

秦山核电站。

11、铁矿资源主要集中在哪些省市?

辽宁、山西。

12、哪一种商店对消费者是买得越多,单位商品的`价格越便宜?

仓储商场。

与此木头有关的如树叶,果实等。

14、世界卫生组织的英文缩写是:

who。

15、世界上最大的宫殿是:

故宫。

16、《白雪公主》的作者是谁?

格林兄弟。

17、蝎子的毒刺长在:

腹部尖端。

18、第一个排球是由什么演变的?

篮球。

19、准噶尔煤田在我国的哪个省(区)?

新疆。

20、货运汽车挂车:

不准载人。

世界经济形势与政策论文字

摘要:本文主要对我国当前的经济金融形势进行了简单的探讨分析。文章开始先对当前我国的经济金融形势进行了判断分析,分别指出了当前形势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继而分析了我国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迹象,认为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会受到国家宏观政策调控的很大影响,并就当前经济金融形势下,我国经济政策的调整措施提出了一些看法。

中图分类号:d922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国内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成熟,企业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力度也在不断增强,这些都为经济金融形势带来了很大的转变。那么当前我国的经济金融形势到底是如何呢?以下本文就来详细探讨这一问题。

面对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逐步放缓,美国周期矛盾制约、欧洲主权债务矛盾的提升、全球经济复苏的艰难实施,下行风险的渐渐提升,外部复杂的经济环境,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增长造成了制约影响,一些人对经济建设的持续增长前景无法坚定信心,保持谨慎态度,并主张继续推行一系列刺激市场经济的相关政策。纵观目前我国经济金融市场的总体发展,去年前三季度阶段我国宏观经济始终在高位水平,且累计gdp增速实现了百分之九点四的增长,然而却呈现出按季度逐步回冷的趋势,映射出我国经济金融走势将逐步放缓迹象。虽然经济金融发展按季度回落,然而其总体仍旧显现了高位速度增长,形式松动迹象仍然较为明显,虽仍旧存在一些现实问题,然而存款率的逐步回升、银行体系的流动扩充,预示着我国经济形式的软着陆趋势。如何正确的审视当前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形势尤为重要,其影响到我国宏观主体经济策略的调控制定以及经济的未来建设发展水平。为此我们应对经济金融当前放缓发展的迹象全面关注,对其成因进行深入分析,并制定有效的宏观管理策略,进而进一步优化经济增长,促进经济金融实现又好又快的全面发展。

基于当前我国经济金融放缓发展迹象,我们应针对宏观政策的综合作用影响展开分析,做好调控策略制定,进而确保我国经济市场的稳步发展与持续增长。针对零八年我国市场经济的大幅波动状况,我国逐步推行了货币从紧策略与稳步财政管理体制。基于公关政策影响,经济快速增长趋势有所回落。而后年中受到美国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呈现了较快的下滑发展趋势。为此,我国引入了财政积极调控策略,较为宽松的货币管控策略与激励经济计划,令我国经济由零九年二季度逐步回暖,并呈现了快速上升发展。基于刺激经济策略无法发挥持久作用,同时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加金融风险,形成显著污染与大量能耗矛盾问题。为此,我国由一零年初期实施了适度宽松的货币调控、房产管理策略,并出台了银行监督管理调节措施,明确了节能环保相关要求。宏观政策的出台进一步令市场投资需求趋于缓慢,加之欧洲国家陷入债务危机,令经济复苏发展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在该背景下,我国经济金融增长逐步放缓。为此政府明确应有效预防经济宏观策略引发的叠加效应,抑制形成对经济金融发展的负面影响,各类调控策略的出台应秉承审慎态度。综上所述不难看出,经济金融发展形势依赖于宏观经济策略的科学调控,只有基于保增长、做好经济金融结构与通胀预期平衡调节,才能促进我国经济金融市场的稳步、良好与健康发展,并令其稳中有升,实现良好效益目标。

目前,我国面临的经济金融形势主体问题,并非持续促进经济市场增长,而是应做好经济结构的优化调节,降低金融经济市场不稳定矛盾因素影响,进而促进我国经济金融在稳定环境中有所发展提升。基于这一发展目标,我们应重点针对各类对经济金融健康形势发展造成不良影响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细化管控,完善运行管控经济金融体制,做好价格信号调控,有效挖掘垄断市场格局,实施集成化管理,扭转分割市场局面,降低行政管控力量对金融经济市场行为的干扰影响,并全面激发市场对各类优质资源的调节优化作用。再者,应科学发挥相关政府单位的宏观调控职能,营造公平市场竞争环境,推进经济金融效率的优化提升,宏观策略的协调管控与合理融合。

3.1发挥财税体制积极调解作用。

经济金融形势调控发展管理阶段中,应激发财政支出管控作用,并令其针对支出与收入体系结构进行优化调节。针对我国债务负担相对较为乐观的状况,结构体系中包含的不合理状况,应做好总体收支结构的细化调节、平衡管理,优化配置资源综合管控效率。同时应促进政府机构管控职能的更新,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优质建设,令政府由竞争发展领域逐步脱离出来,投入更多的精力于公共服务、收入分配优化、宏观经济调节、市场经济金融环境建设中。同时应更新重流量、忽视存量的发展理念,优化政府机构资产调节管理,促进存量盘活,进而创设良好的收益水平。对于国有资产的分配收益相应组成与范畴应进行有效扩充,促进税费资源的良好更新。可科学实施结构减税管理,提升面向中小企业的税收调节力度,降低生产范畴财政投资,优化对社会保险、保障、环保降耗、三农以及创新高新技术产业的财政支持。

3.2促进货币政策的中性回归。

针对我国货币信贷政策较为宽松的发展状况,较易引发不良经济金融危机因素。加之近年来,我国较快提升的资产价格,映射了货币宽松管控的负面作用。为此,应针对货币政策实施宏观管理控制,依据我国并无显著财政危机状况,应在经济体制与结构优化进程中,发挥财政管控调节作用,推进货币政策优化改革、中性回归。令相关企业单位、金融部门、个人、政府综合负债资产状况实施优化改善,推进经济效益的稳步增长,提升市场发展信心,强化预期管理。针对当前我国高速经济增长,面临一定通胀压力状况,无需发挥货币激励经济功能,应针对国际市场变化趋势,确定我国经济金融发展适应性货币策略的优化建设。

3.3强化产业策略调节指导。

基于温室效应的全球性矛盾问题日益加剧,农业生产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及负面影响。为此,宏观经济政策应面向农业发展提供优化支持,杜绝农产品短缺供应不良状况。基于我国城镇化与现代工业化的实践发展进程,土地资源与劳动力的持续缩减,以及经济快速增长扩充的农产品综合需求状况,以及投机炒作形成的农业发展不良影响,令农产品市场价格呈现逐年上升趋势。随之而来,将对市场总体物价状况产生提升作用,为此应注重农业建设发展,强化农田水利基础投入,完善设施管理建设,面向农业发展扩充投入支持,确保农业供应的优质持续。同时应全面鼓励高新技术创新农业产业,优化资源建设、环境保护,寻求全新投资建设领域,创设良好的法律法规管控体系,优化节能环保管理。再者应对增排生产实施一定的处罚管理与收费控制,激励减排策略的良好运用,提升财政管控对环保、新能源产业项目的倾斜支持,扩充民间资本投入,通过科学金融管理促进节能减排产业的优质发展。

3.4强化收入管理调节。

基于我国收入水平地域差异较大,对宏观资源调控与经济发展效率会形成负面影响状况,因此应强化收入调节管理,杜绝财富集中引发的泡沫资产状况,以及对经济实体建设发展造成的制约影响。应通过初次改善调节,实施垄断收入管控,规范薪酬体系管理,优化资产调节平衡,实施面向劳动者的合法权利管控保护。同时,还可引入财税调控模式实施收入再分配,提升社会保障管理费用支出,促进向低收入水平群体的支付倾斜与转移。对于中等收入水平的人员应有效减少其税收缴付额度,缩短贫富差距,促进社会经济金融体系的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长龙.发展中国家争取国际经济金融新秩序的困境与出路[j].调研世界,2011(6).

[2]邓峤.优化循环经济金融支撑环境的对策分析―基于环境金融的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6).

数字经济形势政策心得体会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和技术的发展,数字经济愈发强大,以数字为基础的商业、金融和服务活动不断涌现。数字经济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拥有广阔的市场和无限的潜力。我国在数字经济领域也取得了许多成果,为此,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谈谈个人的心得体会,一个是数字经济形势,一个是数字经济政策。

数字经济是由信息技术与经济深度融合后的产业经济,它的发展具有中国互联网行业的成熟度、大数据处理的能力、创新和竞争力。随着新冠疫情的来临,许多企业都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数字经济成为了企业转型的避免“坑”的重要策略。数字经济在工作、学习、生活、消费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人们的效率。我个人体验最深刻的是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数字支付的体验。通过三方支付,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等,不仅更加方便了生活,而且减少了现金的使用,降低了病毒传播的风险,极大提高了消费效率和安全。

在数字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对数字经济的政策引导和支持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政府出台了许多政策来促进数字经济的发展,加快数字化转型。政策的关注点包括制定相应政策法规,支持数字经济平台和企业的发展,提高数字保障能力和免税额度等。在这些政策的推动下,我国的数字经济已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例如,随着电商平台的快速崛起,我国的零售业发生了巨大变化,政府发布的多项政策支持了数字化零售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市场的繁荣,另一方面也推动了零售业参与数字经济的开发和创新。

面对数字经济的未来,我认为在数字转型、创新和企业应用上,政策支持至关重要。随着科技不断发展,数字经济将有更大的发展潜能。科技企业将成为数字化时代的主力军,政府应该积极引导金融、医疗、交通等行业数字化转型。这是数字经济在未来发展中的重要依托,必须制定更具前瞻性的数字转型计划。同时,国际平台建设和合作合作至关重要。数字经济需要全球各国的共同推动来完成其互联互通的重要目标。政府应该通过国际平台、国际组织和合作伙伴,促成城市、行业等领域的数字生态建设。与此同时,优化法律制度,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促进数据安全保障等方面仍需落实更加有效的政策和措施。

总之,数字经济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机会。政府应该适时调整他们的政策和战略,支持企业创新和发展,为数字经济提供必要的保障和支持。大家也需要抓住这个机遇,加强技能和技术的学习来适应数字化时代的新要求。我相信,在共同努力下,数字经济将为社会和人民带来新的机遇和福利。

全球经济形势解读:如何把握全球货币政策走势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大家上午好(.11.7),非常感谢天河区贸促会刘主任和各位领导的要求,让我来和大家聊一下全球货币政策。

一、为什么大家要懂货币政策。

为什么各位老总、企业家要懂货币政策?原因非常简单。由于货币政策影响两大因素:第一,影响利率,利率影响融资成本,进而影响资本价格;第二,影响m2(货币供给),进而影响资产价格。所以,货币政策会对各类投资产生巨大影响。这也是为何各国央行在各国政商界能够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原因。

二、美国近期货币政策的演变。

1.次债危机后,美国的货币政策(当然全球的货币政策都是如此)被赋予了救市的主要职能。几轮qe(量化宽松)后,利率给压低到近乎为0的超低水平,货币供应量也呈现出相对较高的水平。在这一背景下,美国经济逐步复苏,同时,美国资本市场(房市、股市)也不断创造新高。

2.这样的复苏方式并非没有弊端。资本市场不能人人受益,繁荣的资本市场反而加大的社会贫富分化(反全球化的浪潮突起)。同时,资本市场的泡沫不断积累,也加大了整个金融系统的风险。

3.当美联储意识到,并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后,决心收紧货币政策不断加息,并准备缩表。

4.然后,资本回流美国的速度比美联储收缩的速度更快,美国资本市场暂时还没有收到紧缩的影响,甚至还屡创新高。但,这将给美联储紧缩力度小、速度慢的错觉。

5.英国央行声称英国通胀压力较大,已经跟随美联储紧缩步伐,于几日前加息一次。未来会有更多的央行跟随美联储的政策。

6.美国等国家货币政策正常化看似给资本市场施加压力,不利于经济复苏,其实正常化的货币政策能够为下一次应对危机提供政策空间。不然在接近于0的利率水平下,如何降息呢?央行们连降息的余地都没有。

三、中国近期货币政策的演变。

1.从m2不断下降的事实大家可以清晰看出:货币政策如中央所言——中性偏紧。如果大家近期关注一行三会动向,特别是小川行长的讲话,便可以体会。大家尤其要体会小川行长在大会新闻发布会上提到的:要严防“明斯基时刻”。“在宏观调控上,对货币‘总闸门’的有效管控受到干扰。在风险酝酿期,行业和地方追求增长的积极性很高,客观上希望放松‘银根’,金融活动总体偏活跃,货币和社会融资总量增长偏快容易使市场主体产生错误预期,滋生资产泡沫。当风险积累达到一定程度,金融机构和市场承受力接近临界点,各方又呼吁增加货币供应以救助。宏观调控很难有纠偏的时间窗口。”这段话不知大家是否可以体会。

2.当下中国货币政策面临的两难。难点一:不能持续增加、甚至面临减少风险的外汇储备,客观上决定了如果要保汇率和外储,货币政策不能“不能太松”。难点二:现今四部门(金融机构、家庭、非金融机构企业、政府)不断高启的负债率又需要货币政策“不能太紧”。否则,类似丹东港集团的债务违约便会不断涌现。未来以上两大难点或者说两大矛盾的力量比对,以及央行要如何平衡以上两大冲突,将会决定中国未来货币政策的走向。

四、总结。

当下,全球货币政策正处于以美联储和中国人民银行为两大主导力量尝试转变的潜伏期,全球资本投资切不可照葫芦画瓢、照搬过往经验。如何站在市场前沿、如何把握央行政策制定的动向,方是应对之本。

形势与政策论文当前经济形势

摘要:2011年,全球安全局势依然严峻。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将得以延续。朝鲜和韩国之间再度出现军事摩擦的可能性相当大。由于双方领导人在国内政治领域中的回旋余地都很有限,因此,对于军事摩擦和冲突的控制将更多取决于美国和中国等周边大国的克制与约束。

关键词:国际政治形势与政策。

中东地区的情况依旧令人担忧。

阿以谈判再一次因犹太人定居点问题而告破裂,中东和平进程再度搁浅,而且很难在近期内再度开启。从2011年7月起,美军将开始从伊拉克撤军,但撤军规模也有可能取决于伊拉克马利基政府的工作绩效。由于巴基斯坦坚决拒绝美军跨过巴阿边界围剿藏匿于巴基斯坦部落地区的塔利班组织,而美国扶植的卡尔扎伊政府又十分脆弱,所以美国从阿富汗撤军的规模也迟迟难以决定。伊朗核危机在经过一系列外交折中之后仍然处于僵持阶段。

2011年非洲的安全形势也不容乐观。

科特迪瓦已经处于内战的边缘;苏丹将于2011年1月8日就南部苏丹是否独立问题进行全民公投,南北双方是尊重公投结果,和平分手,还是像上世纪那样兵戎相见,这也需要我们密切关注。

俄罗斯与欧盟和美国的关系都有所改善。

中美、中欧之间在上半年曾出现了不少摩擦,美国遏制中国的主张一度有所抬头,但到了大选以后的年底,美国方面的调子又有所降温。温家宝访欧访印表明,中欧关系、中印关系也得到了改善。大国关系的改善表明,全球安全形势总体上是可控的。

但是有一个例外:剑拔弩张的朝鲜半岛的安全形势随时都会急转直下。

一个以为有了核武器就可以在未来的战争中战胜对方。一个虽没有核武器,但认为自己经济实力强大并有美国盟友的军事支持包括核武器支持,有把握在未来的战争中击败对方。美国则调动了3艘航母到小小的朝鲜半岛周围,日本也跟着表态支持韩国。这实在是一场危险的博弈。

在新的一年中,大国之间的安全关系有望改善。

中美在1月两国防长北京会晤和元首华盛顿峰会后,将进入一段时间的稳定。中日在经历了一个阶段的领土纷争后,正寻找调适之道,改善高层间及时沟通与解释的机制,因此也有望较上年稳定。美国与俄罗斯的政治关系也可能更加稳健。考虑到这些因素,新年中全球安全局势有更多积极趋势。

世界范围内存在多种张力,有些还在加深。

新兴发展中大国的群体性快速崛起已对现有国际格局形成一定影响,这已引起既有大国特别是超级大国的焦虑。地区层面上许多张力还在释放之中,尤其是朝鲜半岛北南双方由于海上边界争议,半岛局势仍具高危性。

当前世界军备分布严重失衡。

为了维持自己的霸权,美国一国的军费开支几乎等于世界其他国家军费的总额。在这个大背景下,许多国家增加自己的军备,只是为了增加自己的安全感和防卫能力。

日本就要大力发展军备,甚至有一股势力要废除无核三原则,这是因为日本觊觎中国、俄罗斯和韩国的领土,并希望通过加强日美同盟遏制中国,继续坐大亚洲。印度也有军备竞赛的动机,因为印度希望成为南亚次大陆和印度洋占主导地位的国家,还有一股势力总是想和中国较劲。印度的国防投入明显超过目前它的防卫需要。朝韩之间,存在着军备竞赛。在西亚和中东,以色列和伊朗之间存在军备竞赛。要降温军备竞赛,维护世界和平,最重要的是世界各国应该共同努力。同时,拥有最多军备的美国应该带头削减军备。

2011年,世界大国之间和地区强国之间急需改善战略沟通,共同维护现有国际秩序中给各国带来公益的部分,并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合作调整现有秩序中的不合理成分。

今年以来,一向平静的亚太地区局势动荡明显增加,我国周边从西到东、从南到北,很多邻国卷入政治、社会风波或经济、金融动荡之中。我国周边地区的国际矛盾和纷争也趋于激化。印巴克什米尔之争、韩日岛屿之争以及泰柬边境之争,都一度出现紧张态势。我国周边遭遇多事之秋,发生如此严重和大面积动荡,有着错综复杂的原因和国际背景。

从周边各国国内情况看,原因主要有三。

第一,一些国家政坛矛盾的累积或政府政策失误。

例如韩国动乱起因在于,李明博总统在今年2月上台后,实行过于亲美的政策,解禁并进口有过疯牛病史的美国牛肉,引起韩国民众强烈不满,从而触发韩国20年来最大的一次社会动乱。泰国和蒙古的动乱则是由执政党与反对派矛盾太深而由后者发难引发的。

第二,不少国家经济困难,民众生活水平下降。

周边国家经济一般是外向型,主要靠出口拉动,由于今年全球经济尤其是美欧经济景气低迷,导致其经济和出口下滑,通胀上升,影响居民生活,政府解困乏术,从而激起民众反弹和社会风潮。

第三,全球化引发政治负面效应。

全球化和全球治理浪潮兴起,侵蚀到国家行为体的固有主权。很多中小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对此产生逆反心理,因而强化了主权和国家利益至上意识。在这种背景下,有关周边国家对主权问题高度敏感,固有的领土争执随之加剧。连同是东盟成员国的泰柬两国也因几平方公里土地问题而争执不下,以致兵戎相向。

从总体看,周边动荡对我国的负面影响有限。其一,周边整体和平、稳定的大势未被打破。周边动荡虽然严重,卷入的国家也很多,但带有暂时与局部性质,基本上都未失控。

其二,我国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基本上未受干扰。中国奉行"以邻为伴,与邻为善"的"睦邻、友邻、富邻"的方针,周边国家同中国一样,始终把发展同对方的双边关系作为本国外交政策的重点。无论这些国家形势如何变化,也无论谁上台执政,都高度重视同中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其三,我国同周边国家经济上相互依存关系进一步加深。今年由于世界经济不景气,周边国家对美欧和其他国家出口增长明显下滑,但它们对华出口普遍保持强劲增长态势。中国对周边国家出口增幅虽有所下降,但保持了较快增长势头。中国同周边国家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切依存的经济关系是推动相互关系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

当前经济形势的主要问题发展趋势及政策建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我国70%的粮食来自灌溉农业,增加可灌溉耕地面积,提高灌溉耕地的土地生产率,是保证中国粮食安全和乡村社会稳定的有效措施。自农村改革以来,农田水利领域的改革亦突飞猛进。然而,从近年我国种植农业频遭旱灾这一结果来看,已有的农田水利制度改革在许多方面并不成功。基于此,对当前农田水利的若干政策进行总结与反思,对于完善农田水利政策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农田水利的市场化改革。

1、农田水利市场化改革的推进。

自1980年代初以来,农田水利改革的总体趋势是推进市场化,不断提高农业用水的市场化程度。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对水利工程单位进行企业化改制,与隶属的事业单位脱钩,这方面的改革起始于1980年代初,是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而启动的。1981年国家农委批转水利部《关于在全国加强农田水利工作责任制的报告》,要求对各类水利工程实行承包责任制。1985年5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水利电力部《关于改革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开展综合经营问题的报告》指出:“全国大、中、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单位都要实行经费包干和经营承包责任制。由主管部门商情财政部门对水利管理单位实行包干使用,超支不补,节约留用的办法。各级主管部门对所属水利工程单位逐个落实工程安全,调度运用,综合经营等方面的经济技术考核指标和生产经营承包责任制,并与之签订经费包干、经营承包合同。增收节支获得的效益,同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利益挂钩,使其有责、有权、有利”,到1990年代初,水利工程单位与隶属的事业单位脱钩改革全部完成,水利工程单位转制为企业化经营。(徐小青,)第二、推动农田水利收费制度改革。经过企业化改制的水管单位,为了维持自身生存,不得不将原先主要是公益性的服务转变为成本核算基础上的经营性收费。为此,1985年国务院发布《水利工程水费核订、计收和管理办法》,明确水费是水利工程单位的主要收入。1990年,水利部、国家物价局、财政部根据国务院关于贯彻执行《水利工程水费核订、计收和管理办法》通知精神发布的相关文件,进一步提高了水费标准。水费制度改革产生了两个后果:一是水价不断攀升,二是农业水费转为经营性收费项目。前者意味着国家将水利工程的管理成本转嫁到农民,后者意味着水利工程单位进一步与政府脱钩,转变为市场经济主体。第三、通过租赁、承包、拍卖等方式变更水利设施的产权或使用权,以此来盘活水利资产,缓和水利经费的紧张局面。据统计,截止底,在全国现有的1600万处小型水利工程中,已有264万处进行了产权制度变革,其中实行股份合作制的39万处,进行拍卖的37万处,租赁的19万处,承包出去的169万处。(林万龙,)9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把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分为公益性、准公益性和经营性三类,划定了不同类型水管单位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农田水利的市场化改革步伐进一步加快。

2、市场化改革的局限。

市场化取向的农田水利改革,其着眼点在水利工程本身的经营机制上,忽视了这一机制得以运行的其他相关条件,从而使这种单兵突进式的改革遭遇到难以避免的尴尬。因为农业用水市场的建立除了水利工程单位要转变经营机制外,它还需要市场中的买卖双方具有稳定的合作关系,而目前,至少就买方来说尚不能算是合格的一极。卖方若想通过市场经营来维持自身生存,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水能卖出去,二是卖水的钱能及时收上来。就前者,不仅受自然因素影响极大,而且农户还有许多替代性选择,经营者完全无法预测;就后者,水利工程单位面对的是分散的农户,不要说农户是否合作放水本身就是个大问题,即使放水,收费成本也会高得让水利工程单位难以忍受。据笔者调查,许多水利工程经过市场化改制后,由于乡村组织的退出和农民合作灌溉的瓦解,其有效灌溉面积正在不断萎缩,甚至在干旱时亦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罗兴佐,;罗兴佐,;罗兴佐,)。

二、农田水利建设筹资筹劳的“一事一议”制度。

1、“一事一议”制度。

“一事一议”就是农民以村为单位,通过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与村民利益关系密切的公共品供给,由村民决定是否修建某个公共工程,修建在何处,如何修建,并由村民民主管理由“一事一议”筹借的资金。

办集体公益事业筹资筹劳条例》,并于1月1日起开始施行。《条例》确定了筹资筹劳必须遵循“村民自愿、村民受益、量力而行、上限控制、民主决定、程序规范、使用公开”的原则,所筹资金和劳务必须“用于本村范围内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植树造林、修建和维护村级道路等集体公益事业,并符合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决定的使用事项”。《条例》还同时规定了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进行“一事一议”的程序、所筹资金的管理、使用以及有关部门、乡镇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村民委员会违反《条例》规定的行为应承担的相应的法律责任。安徽省“一事一议”制度的创新与实践为其他省制定相关制度提供了参考。如湖北省制定的《湖北省村级范围内筹资筹劳管理办法(暂行)》、《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收费管理的若干规定》、《关于规范和加强村级财务管理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大量借鉴了安徽省的规定和做法。因此,可以认为,作为税费改革的―项重要配套措施,“一事一议”在全国各地具有相同的政策意蕴,即希望通过村级民主方式解决诸如农田水利等村庄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

2、“一事一议”制度的现实困境。

自20安徽在全省实施“一事一议”,至目前“一事一议”作为全国农村公共品筹资的基本制度被推行,“一事一议”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对全国31个省、区、市6.8万个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显示,,“一事一议”筹资费人均仅1.6元,按人均筹资15元的上限和议办一事匡算,真正开展了“一事一议”的行政村的比例,只有10%多一点。调查同时显示,筹资并没有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和“一事一议”的广泛推行而增加,与2003年的1.8元相比,20人均筹资反而下降了12.9%。即使是试点省的安徽,村级公益事业的兴办状况也不尽人意,实事求是地说,大多数地方根本就没有真正开展“一事一议”。可见,“一事一议”试图通过村级民主的方式来达到提供公共产品的目的,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致使许多本应开展的村内生产公益事业出现了停滞局面,路破、桥断、树倒、渠塌,在当前的'农村已不是个别现象。(黄坚,2006)。

之所以以“一事一议”来替代以前由乡村组织统筹共同生产费和农民“两工”(义务工、积累工)制度,是为了控制乡村组织借统筹共同生产费和农民“两工”而搭车收费,从而加重农民负担。“一事一议”的好处是因为目标(“一事”)明确,而使乡村组织不能挪用经费,但“一事一议”最大的难题是:如果有村民不同意大多数村民“一议”的决策,或者虽然赞同“一议”的决策,却不愿意出钱,乡村组织是否可以强制向不缴费的农民收钱,及是否有强制的手段。

简单地说,因为农田水利供给的社区内筹资,需克服社区成员的搭便车行为,就需要社区范围的“一事一议”具有强制力。而恰恰取消农业税后的“一事一议”制度,事实上并没有赋予多数人决定的法律和行政强制力,从而无法解决少数人拒绝缴费的难题。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流动频繁,村庄共同体正在快速解体,村庄舆论力量越来越不足以克服村庄水利供给中少数人搭便车的难题。因此,离开了带有公权力性质的法律或行政强制力,农田水利及其他公共品供给中的“一事一议”制度,很难真正有效地实施下去。

三、农业灌溉组织的农民用水协会。

1、“农户用水协会”制度设计。

“农户用水协会”是农村税费改革后,国家试图在乡村组织以外建立的非行政性农田水利的组织制度。

早在20国办转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中就明确提出“要探索建立以各种形式农村用水合作组织为主的管理体制”,中央一号文件又指出“加快农村小型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对受益户较多的工程,可组建合作管理组织,国家补助形成的资产归合作组织所有”。20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意见》再次指出“鼓励和扶持农民用水协会等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充分发挥其在工程建设、使用维修、水费计收等方面的作用”。2005年,水利部、国家发改委、民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的意见》,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加强用水户协会建设的重要性、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将组织农户用水协会置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原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司长冯广志认为,小型农村水利改革“要以组建用水合作组织,明晰工程所有权为核心”。按照“谁受益,谁负担,谁投资,谁所有”原则,组建用水合作组织,明晰所有权,是小型农村水利体制改革的核心。(冯广志,)。

之所以国家希望通过农户用水协会这类社会性而非行政性的组织,来解决农田水利供给中的搭便车难题,是因为之前正是因为乡村组织的行政性,使乡村组织借农田水利供给,而搭车收取了很多不该收的税费,做了很多不该做也做不好的事情。正如冯广志所担心:首先,乡政府不行,因为它是政权组织。政府包办农村水利,容易使农民或者产生依赖心理,或者产生对立情绪。其次,作为村民自治组织的村民小组或村委会,虽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代行“集体”职责,村内工程按“一事一议”原则协商办理,但它毕竟不是管水组织。(冯广志,2001)行政性背后有公权力的基础,公权力使乡村组织收费具有强制力。乡村组织的行政性及强制力,是农村税费改革前加重农民负担的罪魁祸首。正是因为乡村组织在农村公共品供给中容易出现加重农民负担的情况,税费改革的制度安排要求,乡村组织退出农村共同生产环节的事务。

但是,农村水利与乡村组织的地域性有关系,它是建筑在土地上的公共设施,具有非竞争性,或非排他性,从而使私人供给不可行。在缺少国家投资的情况下,建设这类公共设施,需要由社区来组织其供给。这正是为什么农村税费改革以后的制度设计中,要强调建设社区组织的原因。

非行政性社区性组织的好处是,因其非行政性,其权力是私权力,这种社区合作组织就不能强迫社区成员做他们不愿做的事情,这样的以自愿为基础的合作,就可以达成最好的公共品供给均衡状态。但也正是因为非行政性社区组织私权力的性质,社区组织不能强制社区内成员的行为,从而使“少数”不去服从“多数”时,虽然是民主的水利供给决策,也没有办法实施。最终,在缺少公共财政基础上的水利供给时,农村社区也无力供给水利,从而使农村水利供给水平远远低于理想状态,并因此极大地损失了农民潜在的公共性收益。

2、“农户用水协会”制度的局限。

农村水利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事务,仅就农田灌溉来说,就可以作以下一些划分,这些划分出来的不同类型的水利,具有相当不同的性质。从水利设施的受益范围来讲,有大中型水利设施、小型水利设施和微型水利设施。从水利设施本身的特征来讲,有排涝设施和抗旱设施之分。排涝设施往往因为外部性极强,而具有较抗旱设施更多的公共品特征。不能排涝,往往是所有农田受淹,而不能抗旱时,则可能只是水源条件更差的农田先被旱死。从水利设施使用的精细程度来讲,有漫灌、渠灌、管道灌溉,有过水灌溉、非过水灌溉。从农作物本身的特性讲,有需水量相对较少的旱作物灌溉,和需水量较大的水稻作物灌溉。从不同水利设施的关系来讲,有大中型水利设施之间的相互补充关系,或相关抵消关系的差异。

不同性质的农村水利,可以对应有不同的解决农田灌溉的办法。对于北方旱作物基础上的农田灌溉,因为缺少地表水,农作物灌溉依赖于深井,且旱作物需水量较水稻作物少,就使得北方旱作区可以通过打深井来解决农田灌溉的问题。这样,对于北方旱作区来讲,解决农田灌溉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筹措到足够的用于打机井的钱及如何解决机井的维护和使用问题。机井灌溉因为可以通过管道或较好的毛渠,将不交费的农户排除在灌溉受益的范围之外,而可以防止搭便车,并因此克服了农村水利中普遍存在的作为公共品的难题。

正是因为旱作物需水量较少,深井灌溉可以排除搭便车行为,而使北方旱作区的农田灌溉具有了效用的可分性和消费的排他性,从而使北方旱作区的水利可能通过市场化的改革,解决农田灌溉的困境。也使农户可能基于利益,而组织起来建立用水合作组织。事实上,水利部门所列举的成功的农户用水合作组织,大多是北方旱作区的例子。

而在南方水稻灌区,因为水稻用水量大,一般的水利设施无法解决灌溉中的搭便车行为,即在农田灌溉中,一些农户的灌溉无法阻止另一些不交费农户的受益,例如,从大中型水利设施放水灌溉,一些农户的农田在水渠边上,即使这些农户不缴费,他们的农田也可以得到灌溉(水渠渗漏或漫溢),这样,就总会出现不缴费的农户。一户不缴费,就会带动10户乃至更多户不缴费,最终,农户不再能够从大中型水利设施中得到灌溉。因为大中型设施灌溉所具有的“效用不可分性”和“消费非排他性”,而致完全依赖自愿的灌溉解体。

农户用水协会在解决一些可以克服搭便车行为的农田灌溉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即对于那些可以排他、共同享用的收费物品,可以通过市场化和农户用水协会来解决。但市场化及农户用水协会,只能解决那些可以排他、共同享用的收费物品供给的难题,却并不能解决所有水利供给的困境。

四、结语。

以上对当前若干农田水利政策的反思基于一种自下而上的研究视角。归纳起来看,当前的农田水利政策之所以在实践中没有发挥出好的效益,根本原因在于这些制度缺乏相应的实施基础,因此,构建合理、有效的农田水利制度必须从当下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切忌用想象代替现实。笔者以为,当前农田水利制度改革的深化,既要跳出单一的或国家、或市场、或村庄的简单化设想,又要避免抽象地将国家、市场、村庄三者笼统地合在一起,而应从农田水利的特性、乡村社会的性质、国家的稳定以及市场经济这些基本前提出发,在国家、市场、村庄三者中寻找最佳的结合方式。

数字经济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

20__年我院市中心民医院援助,根据我院工作需要,先后10专家前来我院进行技术指导,他们那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我院感触很深。他们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精心组织,破难点、抓重点、创亮点,全心全意地为我市人民群众和卫生事业的发展而奉献,具体如下:

一、领导重视精心布置医院领导高度重视,亲自将支援人员送入我院,了解我院实际情况后,给我院人力援助很大帮助。在工作市中心医院领导先后几次到我院督查支援情况。

二、吃苦耐劳,爱岗敬业,他们克服生活中的一切困难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分别派出神经内科,呼吸内科,神经外科、心血管内科、耳鼻喉科专家先后开展手术41例,诊治门诊患者3065例,诊治急诊患者80例,会诊及疑难病例讨论30次,开展新技术新业务5项,参加义诊10次,接受我院进修人员2名,进行学术讲座8次,培训我院医务人员199人,进行教学查房7次,手术示教7次,给予捐款捐物0.2万元,配套经费1万元,建立特色专科1个。

限的现状,充分发挥其专业特长,积极开展了科室组建、业务培训、技能培训。医疗队专家利用休息时间,精心选题备课,坚持每周对科室年轻医生进行业务讲座。不但使我院规范了科室管理而且使年轻医生及时了解专科进展和动态,提高了他们的专业理论水平。用他们的一句话说就是:“只有提高年轻医生的技术,才能长久地造福陕北人民。”

四、情系群众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患者利益至上是他们的宗旨。他们始终耐心、细致地给患者讲解、治疗。得到了我县广大农民群众的赞扬,他们说:“大医院的大夫,水平高,没架子,态度好。”在此,我们感谢中心医院的领导及医疗队专家的支持与技术指导,今后我们将继续发扬他们的工作作风与敬业精神,狠抓医疗质量、技术管理,并与他们建立长久的业务友谊之桥。

同时我院领导高度重视对乡镇卫生院的支援工作,先后组织精干医护人员25人援助5家乡镇卫生院,而且在物力上也给了很大帮助。医疗队在工作中发现乡镇卫生院医疗器械短缺、陈旧,及时向院领导反映情况,结合我院实际情况捐款1万余元。在工作中医院领导先后几次到我院督查支援情况。先后进行手术60余例,示教40余例。进行疑难病历讨论50余次,开展新业务5项,累计治疗门诊患者700余例,义诊5次,教学查房70余次业务培训100人次,接受进修20人次。我院的卫生支农工作多次受到市卫生局及我市卫生局的表彰。

数字经济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

x月2日,公司组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进行了参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是全国唯一一座全面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大型综合性专题纪念馆,坐落于七七事变的爆发地—北京西南卢沟桥畔的宛平城内,我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有幸参加了这次参观教育活动。

在参观纪念馆的活动中我看到了《伟大胜利》主题展览,它展示了中华民族从1931年到1945年的抗战历程。展览以历史图片和实物为主,辅以景观、油画、雕塑、幻影成像、影视片等展示手段,突出表现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历史,突出表现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突出表现中华民族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付出的巨大民族牺牲和作出的重要贡献,深刻揭露日本侵略者在侵华战争中犯下的滔天罪行。

地区,妄图。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毅然捐弃前嫌,从民族大局出发,全力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开始国共第二次合作,推动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经过20_年中华民族的宏伟抗战,8年艰苦卓绝的全面抗战,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这场正义最终战胜邪恶的战争,是经过中华儿女的英勇斗争,用无数人的流血牺牲换来的伟大胜利。在这场战争中,我们中国军民伤亡超过3500万人,悲壮的历史告诉我们,我们现在的和平稳定来之不易,是非常珍贵的。

在这场展览中,我感受了在那个危难时刻,中华民族一致抵御外敌的那种“团结”的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的倡导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四亿同胞在爱国主义旗帜下团结起来,汇成浩浩荡荡的抗日洪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让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海洋: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再到台港澳同胞捐款捐物,海外华侨认购国债回国参战,不同党派和团体捐弃前嫌,共赴国难,“到了这个最危险的时刻”整个中华民族聚合了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中空前的团结精神,形成了真正战胜日本侵略者的无坚不摧的力量源泉。历史充分证明,我们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战方针政策和路线符合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始终高举民族的旗帜,把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摆在第一位,把阶级矛盾放在次要的位置,所以当时大城市的一些青年,包括各民族的人从大城市跑到陕北的延安窑洞吃小米,那是很不容易的,就是因为看到了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希望,是面旗帜。中国人民之所以创造了弱国战胜强国的伟大奇迹,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共产党代表全中国人民的意志,领导和推动了伟大的抗日战争,浴血奋战于抗战最前线,成为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通过这次的参观活动,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感受到做为一个青年人在战争年代要勇于献身、精忠报国,在和平年代要辛勤工作、紧密团结在以习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周围,为社会主义建设恪尽职守,争取早日加入党组织,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当前经济形势的主要问题发展趋势及政策建

建筑设计向来与艺术密不可分,尤其现在随着人们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筑要美观舒适才能符合现代人对建筑的需求,本文主要研究当前建筑艺术设计的趋势。

《建筑设计管理》的宗旨是以建筑勘察设计企业管理为核心,坚持科学与严谨的原则,强调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知识性与可读性并重,围绕为勘察设计和建筑企业改革与发展,面向基层,注重实用,全方位、多视角触及建筑领域,发布权威信息,宣传和交流建筑企业改革与管理、建筑设计与技术、建筑施工与材料等方面的新成就、新经验、新知识、新成果、新技术,推介管理经验与技术成果,探索建筑业建康发展的新理论、新方法,为我国社会主义城乡建设和发展服务,为广大建筑业职工和读者服务。

建筑设计大师梁思成说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物不仅仅给人以舒适的享受,而且像音乐一样更给人以美好的感受。就环境保护而言,人们提出了“绿色建筑”,它包括美观舒适,采光通风,环境污染,噪音隔声,保温隔热,道路交通,绿化美化等等。建筑设计是在规划的前提下,根据任务书的要求综合考虑基地环境,使用功能,结构施工,材料设备,建筑经济及建筑艺术等问题。

一、建筑设计的概念。

建筑设计是指建筑物在建造之前,设计者按照建设任务,把施工过程和使用过程中所存在的或可能发生的问题,事先作好通盘的设想,拟定好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方案,用图纸和文件表达出来。使建成的建筑物充分满足使用者和社会所期望的各种要求。广义的建筑设计是指设计一个建筑物或建筑群所要做的全部工作。设计工作常涉及建筑学、结构学以及给水、排水、供暖、空气调节、电气、煤气、消防、防火、自动化控制管理、建筑声学、建筑光学、建筑热工学、工程估算、园林绿化等方面的知识,需要各种科学技术人员的密切协作。

建筑设计是在规划的前提下,根据任务书的要求综合考虑基地环境,使用功能,结构施工,材料设备,建筑经济及建筑艺术等问题。着重解决建筑物内部各种使用功能和使用空间的合理安排,建筑与周围环境,与各种外部条件的协调配合,内部和外表的艺术效果。各个细部的构造方式等。创造出既符合科学性又具有艺术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建筑设计包括总体设计和个体设计两部分。

二、建筑艺术设计及设计原则。

建筑艺术形象也是人们建造房屋的主要目的之一。它包括建筑群体和单体的体型、内部和外部的空间组合、建筑立面构图、细部处理、材料的色彩和质感以及光影变化等综合因素所创造的综合艺术效果。建筑构造设计处处都应考虑经济合理,在选用材料上应就地取材,注意节约钢材、水泥、木材三大材料并在保证质量前提下降低造价。

设计思维的创造性与个性化。建筑的`个性,不仅来自于其形式,而且要在满足其使用功能需要的基础上,符合使用的个性和审美要求,通过把人的情感方式和生活方式客观化,创造一个具有文化意味的人性化的空间,使建筑以及和建筑相关的一切都带有人格的力量。个性化设计内涵其实就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对人性关怀的一个表现。

建筑设计原则有:整体性设计原则,整体性设计原则是把要设计的建筑作为由各个组成部分构成的一个整体来全面研究整体的功能、构成及其发展规律,从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相互结合、相互制约的关系中揭示系统的特征和运动规律;综合性设计原则,对任一系统的研究,必须从它的要素、结构、功能、相互关系、历史发展等方面进行综合地考察。在综合的过程中把分析有机地给合起来;联系性设计原则,联系性设计原则要求要考虑到相互联系的诸多方面。系统都是在一定的外部环境中发生、维持和发展的,与环境中其他系统有着种种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动态性设计原则,动态原则就是要探索系统的内外联系及系统发展变化的方向、趋势、活动的速度和方式还要探索系统发展的动力、应用和规律;有序性设计原则,系统都是有序、分层次的,是层层相包的结构关系。而且层次越低,结合度越强,反之层次越高,结合度越弱。正确地确定各部分的关系,有效地进行功能分区,合理地组织各种流线和空间序列,是建筑设计中应认真对待的重要环节;结构性设计原则,结构是要素在关系作用下的结合方式,是性能的载体,普遍地存在于事物之中;最优化设计原则,系统形成的过程实际上是差异整合的过程。通过差异的整合使建筑的各个部分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激发出正的整体效应,促进“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三、当前建筑设计的走向。

1、自然环保化。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长,人们向往自然,喝天然饮料,用自然材料,渴望住在天然绿色环境中。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设计的流派由此兴起,对世界各国影响很大,在住宅中创造田园的舒适气氛,强调自然色彩和天然材料的应用,采用许多民间艺术手法和风格。在此基础上设计师不断在“回归自然”上下功夫,创造新的肌理效果,运用具象的抽象的设计手法来使人们联想自然。

2、民族风情化。

只强调高度现代化,人们虽然提高了生活质量,却又感到失去了传统、失去了过去。因此,室内设计的发展趋势就是既讲现代化,又讲传统。在日本,许多新的环境设计反映了日本设计人员致力于高度现代化与高度民族化结合的设计体现。去年落成的东京雅叙园饭店及办公大楼的室内设计,传统风格浓重而又新颖,设备、材质、工艺高度现代化,室内空间处理及装饰细部处处引人入胜,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深受启发。日本各地的大、小餐厅、菜室及商店装饰食器均进行了配套设计,人们即使在很小的餐馆用餐,也同样感受到设计者的精心安排。因此,日本的建筑设计风格给人以“处处环境美,处处有设计”的印象。

3、个性多样化。

当今,提倡人性和个性化已成为现代室内环境设计的主流。结合室内环境的总体装饰风格,充分利用各种不同装饰所显现出的不同性格特色和文化的内涵,使静态、单纯、冷漠的室内空间,变成动态的、丰富多彩的和充满情趣的生活空间,这将是一件十分有益和极具乐趣的事情。大工业化生产给社会留下了千篇一律的同一化问题。相同楼房,相同房间,相同的室内设备。为了打破同一化,人们追求个性化。一种设计手法是把自然引进室内,室内外通透或连成一片。另一种设计手法是打破水泥方盒子,斜面、斜线、或曲线装饰,以此来打破水平垂直线求得变化。还可以利用色彩、图画、图案,利用玻璃镜面的反射来扩展空间等等,打破千人一面的冷漠感,通过精心设计,给每个家庭居室以个性化的特性。

四、结语。

建筑设计在整个工程设计中起着主导和先行的作用,应考虑建筑与结构,建筑与各种设备等相关技术的综合协调,以及如何以更少的材料,劳动力,投资和时间来实现各种要求,使建筑物做到适用,经济,坚固,美观,这要求建筑师认真学习和贯彻建筑方针政策,正确学习掌握建筑标准,同时要具有广泛的科学技术知识。设计不同于绘画创作,也与工艺美术有着本质区别,这是对因为设计是对于社会文化的积极参与,是与物化同步的过程.设计的意识往往萌发于器物出现之前,而工艺美术是在器物出现之后的装饰,因此一个设计家的设计观念是创造新的明标志,是随着历史的步伐不断进步的。

数字经济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

“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来抓”“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把落实工作抓实抓细”“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无疑给战“疫”一线的医生、护士和基层干部注入了强大信心和力量。“幸运并非没有恐惧与烦恼,而厄运也决非没安慰与希望。”这次疫情中的温情与希望足以使我们铭记一生。

为与病魔较量,我国“四大天王”齐聚武汉。“北协和、南湘雅、东齐鲁、西华西”医疗救助队伍的“白衣天使”们,不眠不休地修建雷、火神山医院的“工人战士”们,以及默默战“疫”在一线的“逆行者”们,太多太多的温情来不及细数,太多要多的感动令人潸然泪下。我们党员干部在这次“厄运”里,一定要做到“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不断强化责任担当,牢记初心使命。“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懈怠者干不成宏图伟业。”囿于庭院之一隅,终难练就千里之行,千里马的征途不在庭院围栏。而党员干部实干天地也绝不是一寸见方的办公桌。

防控新冠肺炎疫情,要具备经风历雨的勇气。此次疫情来势汹汹,但是我们国家危机处理与应对能力强这个事实也是不可置否。每位党员干部随时做好了应对风雨的准备,练就了“风雨不动安如山”的从容气魄。说实话没人不惧怕疫情,但是一句“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让我们在这次疫情中看到了党员干部始终走在前列经风历雨、担当作为、争当表率的事实。他们的勇气来自于人民、来自于党。援“汉”医护、交警联防、走街串巷的基层干部……他们人人都争做“实干家”,对照自己的职能职责,为打赢此次疫情阻击战默默地战斗着,让一颗初心在新冠疫情风雨的洗礼中愈加通透。

防控新冠肺炎疫情,要保持一往无前的姿态。“破格提拔”“火线提拔”一度上微博热搜,国家从不会忘记真正为社会作出贡献与牺牲的英雄和烈士,这为“懂专业、敢战斗、善作为”的一线年轻干部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风雨多经志弥坚,关山初度路犹长”,众志成城抗疫情需要的就是要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不断发扬艰苦奋斗的斗争精神,拿出敢叫日月换新天的一往无前的英雄气魄,敢于向疫情亮剑,敢于同病魔叫板,让初心在不断的变革中愈加坚定;要深入靠前指挥的责任意识,切莫把不担当不作为当做行事准则,不做“甩手掌柜”“佛系干部”。党员干部应当炼就敢战斗、善作为的奋斗精神,以一往无前的姿态投入到疫情攻坚战中。

防控新冠肺炎疫情,要点燃舍我其谁的斗志。时值疫情决胜关键期,在抗击疫情这场战役中,我们要始终做到初心不改,使命不忘。疫情面前要怀揣着大无畏的精神正视疫情与病魔,直面苦痛与牺牲。“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既然风雨在所难免,那就将经风历雨视为一段磨砺心志的旅程,促成长、共进步的阶梯,“为者常成,行者常至”。疫情阻击战中,很多一线战“疫”工作者舍小家、顾大家,为的就是打赢此次疫情防控阻击战,大家尽管放手干、放心干、放开干,有国家为我们保驾护航。

“初心不因来路迢遥而改变,使命不因风雨坎坷而淡忘。”风风雨雨就是生活的本身,我们党、我们国家历经多少风雨仍熠熠生辉,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在疫情中坚定信念、令行禁止,每一个党员干部在风雨中磨砺意志,锤炼实干。愿年过春来,此景已成新篇。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调查报告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未来取向

3.1、资本主义国家宏观调控。

(涵义和实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表现;垄断资产阶级利益)。

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运行过程的干预,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一种重要形式,是资产阶级国家从经济运行的长远目标和全局出发,对总体经济活动进行调节和干预,其实质是为了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作用):(有时有限的暂缓而非根本消除)。

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程度上,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可以暂时缓解矛盾,但不能根本消除矛盾。

(借鉴意义):(宏观调控形式和手段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共同的和一般规律,可为社会主义所用)。

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的实践,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反映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些共同的和一般规律。撇开资本主义国家调节的阶级利益关系,单纯从市场经济发展中国家经济职能的角度分析,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过程的宏观调控形式和手段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所利用:政府的一切干预活动必须建立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这一基础之上,尊重价值规律的作用;要综合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产业政策等手段方式对经济运行进行的调控。

3.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

(实施理论和现实依据)3理论;2现实。

(3个理论依据):(大生产和总供求2者平衡;发展战略和生产目的2个目标;体制改革)。

加强宏观经济调控是社会化大生产和保持社会总供求平衡的客观要求;是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需要;是顺利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2点现实依据):(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经历并存在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我国已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是是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改革开放20多年来发展的实践看,我国经济已经经历了几次波动,这表明社会主义条件下搞经济建设,同样要面对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同样要应付价值规律调节的盲目性和破坏性。

(宏观调控目标和任务)4目标;4任务。

(4个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4个当前任务):抑制通货膨胀;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平稳增长。

(完善体系,提高水平)。

(宏观体系=宏观调控手段+宏观调控政策)。

(宏观调控手段)=经济手段(主)+计划、经济、法律、行政手段(相互联系、相互补充)。

(宏观调控政策)=(财政+货币+产业+收入)政策。

(完善和提高的3改进):

(财税、金融尤注意)综合利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要充分发挥经济手段的调控作用,尤其是要加快财税体制和金融体制的构建和不断完善。

3.3、宏观调控实践的转变:从“双积极”到“双稳健”

(“双积极”90s)通货紧缩条件下,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增国债,大建设)和积极货币政策(下调利率)来促进经济增长。

(“双稳健”03)经济过热3表现(部分行业投资猛;通货膨胀;能源紧张)条件下,采取适当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人民币基准利率;将调整实施多年的积极财政政策,转而实施稳健财政政策(主要是控制国债规模),至此宏观调控政策体系(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现了。

(2点启示)必须依据宏观经济形势变化,积极调整宏观调控政策(从“双积极”向“双稳健”的转变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必须综合运用各种宏观调控政策和手段(如综合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尤其要强调的是,宏观调控过程中各种调控手段必须相互配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固然应当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但(不能据此排斥行政手段)在必要时发挥作用,而且由于其自身的优势,行政手段有时会更为直接有效(如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等)。

数字经济形势政策心得体会

近年来,数字经济迅猛发展,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数字经济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无限商机,同时也给政策制定带来了很大挑战。作为一名政策研究者,我对数字经济形势政策有了一些心得体会,今天我将分享给大家。

首先,数字经济形势仍需保持警惕。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和挑战不容忽视。数字经济关注用户数据和信息,对企业、个人和国家安全形成潜在威胁。因此,政府应该放眼长远,制定完善的政策法规,加强对互联网安全的监管,防范网络安全风险。我们应坚持科技自主创新,保护自主核心技术,避免对关键技术受制于人。

其次,数字经济发展需要持续优化基础设施建设。高品质的数字基础设施已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未来,政府应加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速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互联网基础设施,为数字经济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此外,政府还应加强智能化建设,完善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技术应用,促进数字经济的广泛应用和发展。

第三,政策创新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现阶段的一些问题,如跨领域、跨界合作缺位、原创创新能力不足、高端技术人才匮乏等,都需要政策创新。政府应加强资金扶持、知识产权保护等各方面扶持,培育一批优秀创新企业和人才,支持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同时,政策创新也要在市场的引导下深入推进数字经济的转型升级,促进数字经济产业的创新发展。

第四,数字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不可忽视。数字经济如今已经有了很大发展,但不同地区、产业之间数字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这些差距也制约了数字经济的全面发展,因此,政策要求要积极探索区域协调发展,不断推动数字经济更完整的产业生态再造。此外,政策还应保证数字经济与传统经济的顺畅接轨,促进产业聚集和规模优化,形成产业协同效应,促进经济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最后,数字经济形势政策面临新形势新变化,政策制定者要随时调整政策铺陈步调。随着数字经济发展,政策制定者需要及时跟进数字经济的形势变化,不断优化政策和制定新的政策,及时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政策的创新与优化,可以更好地拓展数字经济的新发展路径,更好地实现我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总之,随着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政策制定者需要提高警惕,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政策,协调发展并随时调整政策,以更具包容性的思维推动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问卷调研报告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设计了与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和政策走势直接相关的21道问题,于2016年7月下旬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向国内相关领域的经济学家发出调查邀请,最终收到116位专家的答复。问卷调查结果公布如下:

2016年世界经济形势。

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三分之二接受调查的专家预期2016年美国经济将呈现缓慢下降趋势,但也有超过三成接受调查的专家预期较imf乐观,认为2016年美国经济增长率呈现一定的回暖趋势。

按照imf的最新预测,有超过九成接受调查专家的预测较imf悲观,认为2016年欧元区经济增长率呈现缓慢下降趋势,但也有近一成的专家预期2016年欧元区经济将呈现一定的回暖趋势。

超过四分之三的专家预期2016年下半年欧元兑美元汇率将呈现下行态势,欧元小幅贬值。

调查结果显示,59%的专家预期全年gdp增速在“6.5%~6.7%”之间;20%的专家预期在“6.4%~6.5%”之间;19%的专家预期在“6.7%~6.9%”。八成的专家认为2016年中国经济仍将呈现进一步下滑的态势。

考虑到2016年上半年cpi同比上涨2.1%,因而超过三分之二接受调查的专家认为2016年下半年中国物价水平将呈现一定的上升态势;但也有超过三成的专家认为2016年下半年中国物价水平将呈现下降的态势。

考虑到2016年上半年ppi同比下降3.9%,有86%的接受调查的专家认为2016年中国ppi降幅将逐渐收窄。

超过三成接受调查的专家认为2016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将呈现一定的贬值趋势,但也有超过二成接受调查的专家认为2016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将呈现一定的升值趋势,有超过四成接受调查的专家认为2016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将趋于稳定。

有接近九成接受调查的专家认为2016年下半年人民币汇率指数(cfets)将继续呈现贬值态势。

考虑到2016年上半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名义增长9.0%,因而超过五成接受调查的专家认为2016年下半年中国固定资产增速将继续保持下滑态势,但也有47%的专家认为2016年下半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保持上升态势。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超过六成接受调查的专家认为中国房地产投资扩张挤出了民间投资。

考虑到2016年上半年民间投资同比增长2.8%,因而有超过二成的专家认为2016年下半年民间投资增速将呈现上行态势。

造成民间投资增速继续回落的原因有哪些?调查结果表明,80%的专家认为是“民营企业对经济和后市信心不足”;77%的专家认为“缺少有效投资标的,宏观环境低迷,加上传统制造行业萎缩,以及利润的下降,导致民间资本可以投资的具有盈利前景的有效标的不多”;66%的专家认为“新型融资难、融资贵,诸多政策相关因素导致的银行信贷更多流向国有企业或回流金融体系导致了对民间资本的.挤出效应,加上诸多民营企业不时暴露的债务违约问题让民营企业融资更难、更贵”;59%的专家认为“第三产业等领域至今仍被管制,投资领域受限制,有效投资渠道较窄或不畅,投资审批手续繁琐以及因此滋生的各类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较多”;36%的专家认为“房价持续上行挤压了实体经济的发展空间,挤占了民间投资”。

中国目前工业部门去产能情况如何?有接近七成接受调查的专家认为中国目前工业部门去产能速度过慢,可能会影响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6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速如何?超过六成接受调查的专家认为2016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长将会呈现一定的上升趋势。

2016年中国出口总额增速如何?调查结果表明,超过六成接受调查的专家认为2016年下半年中国出口增速将持续保持下滑态势,但仍有接近四成的专家认为2016年中国出口增速将保持上升趋势。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45%的专家预期2016年m2比2015年增长在“12.1%~12.5%”之间;39%的专家预期在“11.0%~12.0%”之间;11%的专家预期在“12.6%~13.0%”之间;5%的专家预期在“13.1%~14.0%”之间。考虑到2016年上半年中国广义货币供应(m2)同比增长11.8%,因此调查结果表明,超过六成接受调查的专家认为2016年下半年m2的增长将保持上升态势,这意味着2016年下半年中国政府将可能持续保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16年上半年新增人民币贷款规模为7.53万亿元,同比增加9671亿元。那么,如何评价新增人民币贷款的流向?调查结果表明,75%的专家认为是“没有改变民间投资‘融资难、融资贵’的现状”;75%的专家认为“刺激了房地产市场的扩张”;57%的专家认为“保证了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扩张”;53%的专家认为“没有进入实体经济,导致了投资增速持续下滑”;50%的专家认为“加速了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投资增长”;48%的专家认为“信贷扩张因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不畅,其效应难以发挥”。此外,还有1%的专家提出了其他观点,如:贷款数字不能反映实际情况,因为有很多贷款是借新债还旧债。

自2016年5月1日,中国开始全面推行“营改增”。那么,中国这项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效果有哪些?调查结果表明,65%的专家认为“全面推行‘营改增’,将会降低企业税负,促进企业创新,推动经济转型升级”;60%的专家认为“全面推行‘营改增’,将会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有力促进产业分工优化,拉长产业链,带动制造业升级”;59%的专家认为“全面推行‘营改增’,降低了全国财政收入,6月份全国财政收入同比仅增长1.7%,为2016年以来的最低增速,‘营改增’减收效果开始显现”;41%的专家认为“全面推行‘营改增’,将会降低实体企业的融资成本,助力整体经济效率提升”。此外,还有6%的专家提出了其他观点,如:效果不明显;有利于解决部分社会就业问题,引导就业逐渐从非正规部门向正规部门转移;许多行业企业税收名义下降,实际上升,企业负担更重;降低税负效应未充分体现;主要为了增加中央税收比重,企业减税效果不显著;有利于外资等。

2016年5月末,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6.8%,比上年同期下降0.5个百分点(据相关统计,如果使用非金融机构的负债率数据,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上升至约150%以上)。企业负债率的高企加大了金融机构的风险。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如何通过控制杠杆水平和优化杠杆结构有效化解高杠杆债务风险,对解决企业债务问题非常重要。那么,有哪些可行的政策建议?调查结果表明,81%的专家认为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共同维护好去杠杆的宏观环境,通过减税和提升投资效率、创造公平竞争环境来增强企业去杠杆的活力和能力,同时大力推广ppp吸引民间投资”;65%的专家认为“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大力发展各类资本市场和股权融资工具,同时吸引各类自有资金投资权益类市场”;64%的专家认为“将深化企业改革和降杠杆结合,如推进员工持股或做债转股等,政府在创造环境方面降成本和减税负,打破预算软约束和刚性兑付”;60%的专家认为“应用市场化、法制化原则推进债务重组”;41%的专家认为“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激励有效的创新和有效的社保体系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此外,还有7%的专家提出了其他观点,如:完善企业制度,降低经营成本;完善投资制度,强化投资失误问责制;采取结构性税收,即对金融收益征税、对实体收益减税;需要政治体制改革相配套,必须解决机构层叠臃肿、办事效率低下的问题;管理观念、方法和手段创新;吸收非保本的理财资金重组企业债务、率先在高净值客户中推行,允许其投资优先股、次级债、可转债等长期资本工具;加大让僵尸企业破产的力度;让僵尸企业破产清算;所谓民营化是造成企业杠杆比率上升的一个根本原因等。

“十三五”期间中国平均经济增长率预测。

此外,对“十三五”期间中国年均经济增长率的可能区间调查结果表明,多数专家认为“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长仍将保持缓慢下行态势。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