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教学设计方案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归园田居其三朗读(大全5篇)

时间:2023-10-03 03:00:01 作者:MJ笔神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方案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归园田居其三朗读(大全5篇)

“方”即方子、方法。“方案”,即在案前得出的方法,将方法呈于案前,即为“方案”。方案的制定需要考虑各种因素,包括资源的利用、风险的评估以及市场的需求等,以确保方案的可行性和成功实施。以下就是小编给大家讲解介绍的相关方案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方案篇一

课前小探究:

这是我在郴州市第五中学教授的一堂古诗词课:《归园田居》,为拉近这个班级学生与教者的距离,故在课前设计了一个给学生讲故事的互动环节:金庸先生《鹿鼎记》中的小故事,少林寺澄观法师42年学得“一指禅”的最高境界与普通人15天左右学得西洋手qiang的技能,作“功夫范式”与“子弹范式”的对比,引导学生改变僵化的思维习惯、鼓励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

老师提出学习本堂课的三点建议:

1、带着“初心”学习。将参考书收进抽屉,相信自己的头脑比任何一本参考书都更具智慧与灵气。

2、带上快乐主动学习。自己不是简单的课堂承载体,不是待装的瓶,而是用自己的智慧点燃的火。

3、带上疑问学习。学贵有疑,对老师的观点质疑、向同学的观点质疑。

学生纷纷点头赞同,老师询问学生是否开始上课,学生在期待中开始了今天的课堂:

一、导入

老师(板书课题)后,面带微笑发问:有同学能向大家解读一下标题吗?

随机点到一女生,腼腆地说:是关于陶渊明回到田园耕作的生活。(该生把“生活”读成了“senghuo”)。

老师重复“senghuo”,女生和其他同学开心地一笑。老师继续:那好,今天我们就来讲讲陶渊明的生活故事。学生点头开怀。

二、初读诗歌,疏理大意

出示幻灯:

老师:老师先朗读诗歌,请同学们跟着一起展开想象,如果你就是陶渊明,向同学介绍你的生活,请用自己的语言,疏通诗歌的大意。

生:很准确、流畅地进行了疏理。

老师:同学们,诗歌的朗读中,可以根据语意划分节奏。请大家根据刚才老师的朗读,读准字音;请根据同学的疏通,读准节奏。

生:全班同学一起初读诗歌。

三、再读诗歌,会意入境。

老师:刚才这位可爱的女生用自己的语言对诗中生活作了准确介绍,这样的生活带给你怎样的感受?请你用一个词语同老师说说。老师随堂把话筒递给学生。

生1:悠闲

生2:自由

生3:闲适

老师作表扬,其他同学不甘失弱:

生4:怡然自乐

老师再作表扬,连四字词语都用上了,生笑,继续。

生5:悠然惬意

……

老师:同学们纷纷谈了自己的感受,老师有一点不明白,诗歌最初给我的印象是艰辛,但与本人持相同看法的很少。

学生若有所思。

学生面带微笑。

老师:老师知道你们从诗中读出了不一样的感受。接下来进入本堂课展露你们慧眼的环节: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画面,充分的展开你的想象和联想,向你的同桌描绘、与你的同桌表达感受。

学生相互交流,老师与之交流。

几分钟后,学生当堂交流。

生1:我最喜欢“草盛豆苗稀”这一句,诗人在庐山下种豆,你们看,豆苗长出来了,当然,草也长出来了。但生性随意的他,又怎会在意这豆苗是稀是盛呢。这恰好能表现诗人生性的随意。

师:我明白你的意思,诗人是种豆之意不在豆,在乎种豆之——

该生接话:悠然也!(师表扬,学生纷纷鼓掌)

生2:我更喜欢“道狭草木长”里面的画面,豆苗地里的草茂盛,回家路上的草也茂盛,看着这旺盛的生命,即使劳累了一天,在这自然中走过,同样是惬意的。

师:是的,诗人毕竟不是普通的农人,他的眼里充满了诗情画意。老师更惊讶于你们的灵气与悟性,真正的入境,与诗中的人、诗中的景对话了!

生3:我喜欢“夕露沾我衣”的画面,你看,我回来了,背着锄头,露水却打湿在我的衣上,伴着这份清凉,是多么宁静的画面。

师:这位同学真难得,她是直接用的“我”去感悟的。老师也来了兴致,我想讲讲我心中这幅画。我觉得今夜这露水啊,长了脚,争着跑到诗人的面前,很想和他作一次亲密的——(师作出拥抱状,陶醉地)

生:接触

生:亲吻

生:拥抱

(老师有话要说:这就是学生富有灵性的想象与解读啊——)

生4:我更喜欢“带月荷锄归”的画面。(其他学生纷纷点头。)我觉得他是艰辛的,早起晚归,披星戴月。

其他同学纷纷表示不赞同了。

生思考,纷纷举手。

生:我更喜欢“带月”,月亮在诗人回家的路上,静静地照着他,跟着他一起回家。

生:我更喜欢“带月”,月亮就像是跟着诗人的脚步一样,更像是他的朋友。

大家点头,老师也来了兴致:听到过这首歌没?

当堂唱了两句:月亮走,我也走,我送阿哥到桥头。

学生:伙伴

老师:对,伴侣!常常对着他笑!”

学生微笑,欣然接受。

老师继续带着学生找:看看诗中还有哪些是伴随着诗人的“伴侣”

学生道出了“锄”,“晨”景,“南山”等等,真正地将诗中的意象有情化、生命化了。

老师:孩子们的眼光当真不一样,确实,天地万物、自然众生,诗人在眼里是艰辛以外的闲适与惬意。你看,陶渊明的另一首饮酒诗,也是同一份的洒脱。

出示幻灯:《饮酒》其五

学生齐读(配乐),(老师板书:境:田园风情)

老师:同学们在中国的诗歌史上,自陶渊明之后,以田园和山水、以大自然入诗歌的就纷纷呈现在我们面前了。请从你聪明的小脑袋里赶紧找出来。

生1: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生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生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老师出示幻灯,将节选的王维、孟浩然等学生已学的经典山水田园诗句呈现,学生配乐吟诵。

四、品读诗歌,领悟情怀

请你结合背景资料,畅谈你心中所想。老师将事先准备好的背景资料准备发放。有意思的是,有学生表示,不需要提供。

老师:老师很欣慰于同学们的这份自主与自信。如果你不借助背景资料能体味到其中的情感,老师为你点赞;如果你通过知人论世之后,能谈出背景之外的感受,老师同样为你点赞!

学生默读资料后,进行小组探究。老师同样作其间作交流,发现每个组的观点都有不一样。

之后,小组代表发言:

第一小组:我们从他的生平中读到了一个高洁傲岸的陶渊明,他对官场的厌弃,才会选择田园,过得清贫,也要保持一份自由、干净。

(老师板书:高洁傲岸,并补充:在东晋“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门阀制度影响下,辞官归田的确少见,且为当时士族阶层所不耻的,但他坚持了。)

第二小组:我们从诗人的选择中,读到了他向往自由、向往自然,如同菊花一般的洒脱坚强。

(老师板书:自由洒脱)

第三小组:我们读到了他艰辛背后的无奈,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官场黑暗,不与之同流合污。

(板书:不同流合污)

(板书:情:隐逸情怀)

老师:同样,在中国的诗歌史上,有了一个陶渊明,之后就有无数个陶渊明诞生了,选择田园,选择归隐,来,孩子们,让我们又来找一找,哪一些诗句写出了隐居山林的超脱与忘我:

4。学生找诗、读诗

老师出示幻灯,配乐,学生读诗。

原本到这里,教者认为可以直接归结到诗人的“隐逸情怀”并且课堂要接近尾声了。意想不到的是,有一个学生却站起来:

生:我不赞同他们的说法。陶渊明三进三隐,最终选择了归隐,但他是消极的。社会如此黑暗,他没有在官场中坚持他的正直,他却归隐了。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中又有不一样的意见了。

五、个性化解诗,追寻诗韵。

这位学生的话语一出,课堂再次掀起大波。

有学生表示,他是不得已为之的;有学生表示,社会无法改变,只能改变自己。

老师这个时候,将话筒递到了一个小组代表的手里,事先老师听取过他们的交流。

小组代表:其实陶渊明虽说选择了归隐,但他毕竟心里想着的,还是社会能美好,不然他从这么多次官干嘛?尽管每次都不如意。

老师:同学们还记得之前所学过的《桃花源记》吗?里面有一段关于他理想社会的描绘:

学生背诵: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师:孩子们,最后一句,大家留意一下: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学生有所思考、沉默。

老师:其实在陶渊明的心里,这个理想的社会,是下至三岁小孩,上至八十老人,人人都能“怡然自乐”!诗人是选择了归隐,如果不是“兼济天下”,为何又有他的《桃花源记》呢?我相信诗人的情感一定是丰富的,大家有时间去读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组诗、《饮酒》组诗,读一读萧统的《文选》中《陶渊明传》。

当然,诗无尽解,同学们保持着你自己的看法与情感,就是最好的诗歌解读境界!

(板书:韵:怡然自乐)

学生表示赞同。

老师:诗人往往是孤独的,他的情在当时没有人懂。一百年之后,南朝太子萧统的《文选》,方读到了渊明先生的兼济天下又超脱忘我的情怀,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才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在萧统的心中,不再是隐士,而是一位圣贤。这也是古往今来的中国文人钟情与他的原因啊。

学生读诗(配乐)

六、诵读,结束课堂。

诗人已经过世,庆幸的是15之后,他的愿已经实现。当下的中国田园,是真正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最后让我们带着对诗的热爱,对诗人的热爱,一起尽请的朗诵他的诗歌,用以结束今天的课堂(三遍)。

板书:

归园田居(其三)

境种豆南山带月荷锄夕露沾衣田园风情

情高洁傲岸自由洒脱不与合污隐逸情怀

韵怡然自乐天下为公……愿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方案篇二

魏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译文

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豌稀。

清晨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披月光扛锄归去。

狭窄的山径草木丛生,夜露沾湿了我的衣。

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希望不违背我归耕田园的心意。

注释

南山:指庐山。

稀:稀少。

兴:起床。

荒秽:形容词作名词,荒芜,指豆苗里的杂草。秽:肮脏。这里指田中杂草

荷锄:扛着锄头。荷,扛着。

狭:狭窄。

草木长:草木丛生。长,生长

夕露:傍晚的露水。

沾:(露水)打湿。

足:值得。

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但:只。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违:违背。

创作背景

公元4(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

赏析

这首“种豆南山下”八句短章,在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四十个字的小空间里,表达出了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

本诗共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反映了作者躬耕劳动的生活。暗用杨恽诗作。

“种豆南山下,苗盛豆苗稀”。此二句引用了杨恽的“田彼南山,芜秽不治”,是对其劳作情况做总体交待,先指明耕种的是“豆”,再说劳作的地点在“南山下”,五个寻常字,将事情叙说得非常清楚。诗人毕竟是“少学琴书”,士人出身,躬耕田亩缺乏经验,“草盛豆苗稀”的劳动后果,也就不足为怪了。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可怜的劳动成果并没使诗人灰心丧气,牢_满腹。这两句写出了他勤勤恳恳,乐此不疲地从清早到夜晚,躬身垄亩铲锄荒草的状貌。它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

后四句是本诗的第二层,抒写的则是作者经过生活的磨励和对社会与人生深刻思索之后,对真善美理想的执着追求和与现实社会污浊_的决裂。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通过道窄草深,夕露沾衣的具体细节描绘,显示出了从事农业劳动的艰苦。诗人身体力行终日劳作在田野,所以他深深地体验到了农业劳动的艰辛,它绝不像那些脱离劳动的文人墨客所描写的那般轻松潇洒。但是作者仍不辞劳苦,继续坚持下去,正像他在《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诗中所说:“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对于诗人来说,人生的道路只有两条任他选择:一条是出仕做官,有俸禄保证其生活,可是必须违心地与世俗同流合污;另一条是归隐田园,靠躬耕劳动维持生存,这样可以做到任性存真坚持操守。当他辞去彭泽县令解绶印归田之际,就已经做出了抉择,宁可_受苦,也要保持心灵的纯洁,他坚决走上了归隐之路。为了不违背躬耕隐居的理想愿望,农活再苦再累又有何惧?那么“夕露沾衣”就更不足为“惜”了。这种思想已经成了他心中牢不可破的坚定信念,本诗结尾两句’,可谓全篇的诗眼,一经它的点化,篇中醇厚的旨意便合盘现出。

在本诗中陶渊明却勇敢地反对了传统观念,冲破了陈旧的精神枷锁,毅然地告别_,辞去了彭泽县令,不做劳心治人的“君子”;决然地返回家园,心甘情愿地扛起了锄头,辛勤地躬耕垄亩,偏要做个劳力的“小人”。这等无畏的精神,美好的人格,高尚的境界,赢得了后世多少人的称赞、钦佩乃至效仿。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方案篇三

(学生a:我选择第一条路。因为我们在学校努力学习知识,就是为了考上大学,然后施展自己的才华,报效祖国。

学生b:我选择第二条路。因为社会中有很多腐败和黑暗的现象,我就想归隐田园,脱离这种世俗。)

好,大家的选择各有道理。我们知道,古代文人寒窗苦读,通过金榜题名、出仕,然后实现治国、平天下、济苍生的宏伟抱负。这可谓是古代文人特有的一种“情结”。可是,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在出仕多年后,毅然与官场决裂,归隐田园,这是为什么?他归隐田园之后又是怎样的生活状况?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他的《归园田居》。

请同学们看屏幕,首先明确通过学习,我们这节课要了解的几个问题: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请大家将书翻到34页。

二、读

1、范读并正音。

2、请个别同学朗读,并加以评价。

3、听朗读。

4、齐读。

三、四人小组讨论先前提出的四个问题,然后逐一明确。

1、从何而归?

明确:官场。

诗人将官场说成“尘网”、“樊笼”,这些词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的什么态度?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2、为何而归?

(补充作者、背景介绍:陶渊明,东晋时期文学家。名潜,字元亮。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时官时隐,举棋不定。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

(1)本性爱田园。

(2)由于官场的黑暗,无自由,无法实现抱负,作者归隐田园为独善其身。

思考: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明确:“羁鸟”是笼中的鸟;“池鱼”是池塘中的鱼。这二者的特点是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觉得痛苦。也暗示作者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说明作者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心情,以唤起人们对自由的向往。

3、归向何处?

明确:园田。

找出描写田园生活情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话描述。

明确:“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学生自由发挥)

(参考:屋后榆柳树影婆娑,浓阴覆地,习习清风平息心中焦虑。眼前桃李芬芳,弄姿堂前,唤起心中欢欣。极目远眺,炊烟融入暮霭,侧耳谛听,依稀听得犬吠鸡鸣。)

4、归去如何?

明确:“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有“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神”之感。作者是在写自己宁静、闲适的生活状态,和那种轻松、平和、喜悦之情。

四、总结(列板书)

诗人从自己的本性出发,写自己热爱田园,之后写到田园美,然后表达了自己愉快、舒畅的心情,对归返田园生活做了总结和赞美,同时也对官场做了否定。

由于文人的这种特殊情节,所以陶渊明在与官场决裂的时候定是做了很强的思想斗争,做出这样的选择也是不容易的。虽然他在田园中找到了一份宁静和快乐,但其内心必有一丝酸涩。

板书:

《归园田居》

陶渊明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五、讨论

陶渊明的归隐,是否可行?在当今时代是否可以提倡?

(学生自由发挥,论述有理即可。老师加以适当引导。)

六、结束语

在座的各位同学们,也在寒窗苦读,希望大家将来都能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

七、作业

1、陶渊明,我想对你说;

2、陶渊明归隐之我见。

要求:任选一题,写一篇小文章。

看过“《归园田居》教案教学设计”的还看了: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方案篇四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

(设计者樊友琳)

设计简说

《归园田居》(其三)分别安排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与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第三首。作者以平淡的言辞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意的躬耕图,表现了田园劳作之乐及归隐山林的思想。学习诗歌重在领会诗歌意象与意境,陶冶自我性情。这首诗的教学设计意在通过诵读调动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促使学生获得美的熏陶和感染。因此,“读”将贯穿教学的始终,并且分为“反复诵读”“推敲品读”“想象赏读”三个阶段。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介绍背景知识

1、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作者和“东晋政治”资料。为讨论陶渊明归园田居的行为和东晋政治腐败的关系铺垫。

2、师:我国古代诗歌史上出现过不少诗歌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古代一些诗人,不满现实,退避乡村、归隐山林,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吟咏田园风光来抒发情怀。这样的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就被称为“田园诗人”。陶渊明可算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他写了大量吟咏田园风光和乡村生活的诗篇。他虽做过几任小官,41岁那年却又辞官归隐,从此住在农村,亲自参加田间劳动,直至63岁去世。陶渊明为什么要放弃丰足的'俸禄,而自甘贫贱,过辛劳的归隐生活呢?让我们走进作品,解读陶渊明的思想。

二、反复诵读,了解思想感情

1、学生朗读,相互点评;

2、教师范读,学生正音、掌握节奏。

3、学生放声自由朗读,感知诗歌内容。

提醒:注意“荒秽”“荷”的读音和意思。

4、学生读、议,教师明确:

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成果;劳作的艰辛;田园之乐。

5、指名朗读,体会思想感情。

师:诗中哪一句流露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讨论、探究,教师引导、明确:

最后一句,“愿”字有着特殊的内涵。诗人对农耕之事抱着客观而且坦然的态度,不管豆苗繁茂与否,他都尽心尽力地除草整治,而他整治荒秽的目的,也不是为了求得怎样的丰收,他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种植豆苗,他在种豆除草这样极平常的事情中,发现了乐趣,实现了自我,得到了心灵的宁静。一个“愿”字蕴涵了诗人远离污浊的现实世界,回归自然、回归真我的愿望,流露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的心情,反映出希望用劳动创造和平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6、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齐读、背诵全诗。

三、推敲品读,感受语言魅力

1.师: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共五首,有写农村生活风貌的,有写诗人与乡邻交往的,有写诗人出游的,这一首专写诗人的劳动。这些诗都表现了乡村生活的闲适、惬意和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用语自然朴实,很值得品味。

2.学生交流、朗读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出喜欢的理由。

3.教师点拨、评说并小结:这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种豆南山下”“道狭草木长”等诗句朴素如口语,不加丝毫修饰,而这看似平淡的诗句中蕴含着朴厚深远的诗的神韵,在平平常常的叙说中,描绘了一个宁静而丰足的精神世界。使平淡的口语增添了无限的诗意,形成了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4.教师从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诗中另选三句供学生欣赏,强化学生对陶诗语言艺术的感受。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其一)

“时复墟里人,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其二)

“漉我新热酒,只鸡招近局(邻居)。”(其五)

四、想象赏读,领略意境之美

1、师:这首诗以景传情,情景交融,于平淡中见情趣。请同学们张开想象的翅膀,边读边想,领会诗歌闲适、惬意、诗意盎然的意境,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所展示的画面。(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

2、学生活动。

提示:陶渊明的社会观和人生观都以“自然”为核心。东晋士族文人普遍企羡隐逸、追求精神自由的风气,给了他深刻的影响,他向往的社会是和平安宁、自耕自食、没有相互压迫和残害的社会;他追求的人生是淳朴真诚、淡泊高远的人生;他所喜爱的生活环境,也是恬静而充满自然意趣的乡村。陶渊明的田园诗寄托了他的人生理想,田园被陶渊明高度纯化、美化了,变成了他在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

3、教师评说。

[点评]

这个教学设计以读为核心,按照“诵读--品读--赏读”的顺序构建。其中“诵、品、赏”是手段,次第提升;“理解、感受、领略”是目的,逐步提高。这三个“读”的步骤是诗歌鉴赏的一种模式。另外,联系陶渊明《归园田居》的其他篇目作扩展训练,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也能为学生课外学习提供经典素材。第四个环节联系诗人身份、举止、心情进行想象训练,更富有情趣,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练笔兴趣,而且从另一个角度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

msn(中国大学网)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方案篇五

11月6日,李宗玲名师工作室在我校开展“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研讨活动”围绕古诗词教学,我选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归园田居》其三上了一节研讨课。课标上讲:“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位。”虽然课标给出了古诗词教学的定位,但操作性不够。何况大部分老师教学的重点只停留在读读、写写、背背层面,只是迎合考试而为,也没有注重初中与高中这两个学段的有效衔接,我感觉这也是李宗玲老师开展古诗词教学研讨的初衷。明确初中学段古诗词应怎样教,既能达到课标的要求,又能注重学生的长远效用。这首诗是陶渊明田园式的代表作。描绘了诗人劳动中纯朴真率的生活情态,语言自然而平易近人,不加雕饰,是诗人乐于归田隐居、弃绝尘世的精神境界之自然流露。学生很容易读懂,难点在于诗人想表达的心境。对于学生来说是难点。我必须遵循语文教育规律,巧妙结构教学框架,精心设计教学细节,大胆创新教学方法,化难为易,激发学生参与互动,才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我把这首诗定位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感受诗的语言美,给学生以画面感;让学生学会对话,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难点辅以多媒体出示诗人背景及诗歌要求。一节课,学生读书、思考、积累、感悟有机地融为一体,既学习了知识,又掌握了方法,既培养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又达到了学生考试的要求。同时学生还得到了思想的启迪。达到了课标的要求,其乐融融。

导入新课:

生:

师归纳:

相关范文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