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设计(优质13篇)

时间:2023-12-05 20:13:17 作者:梦幻泡

教案是教师对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进行科学设计的重要工具。以下是一些六年级教案范文,供教师们参考,希望能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六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1、分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例如:65×5表示求5个65的和是多少?1/3×5表示求5个1/3的和是多少?

2、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例如:1/3×4/7表示求1/3的4/7是多少。

4×3/8表示求4的3/8是多少.

二、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1、分数与整数相乘:分子与整数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不变。(整数和分母约分)。

2、分数与分数相乘:用分子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相乘的积做分母。注意:当带分数进行乘法计算时,要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再进行计算。

13×13=169;17×17=289;19×19=361)。

4、小数乘分数,可以先把小数化为分数,也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再计算(建议把小数化分数再计算)。

三、乘法中比较大小的规律。

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大于这个数。

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0除外),积小于这个数。

一个数(0除外)乘1,积等于这个数。

四、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的运算顺序相同。

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分数乘法也同样适用。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五、分数乘法的解决问题。

(已知单位“1”的量(用乘法),即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1、画线段图:(1)两个量的关系:画两条线段图,先画单位一的量,注意两条线段的左边要对齐。(2)部分和整体的关系:画一条线段图。

2、找单位“1”:单位“1”在分率句中分率的前面;。

或在“占”、“是”、“比”“相当于”的后面。

3、写数量关系式的技巧:

(1)“的”相当于“×”,“占”、“相当于”“是”、“比”是“=”

(2)分率前是“的”字:用单位“1”的量×分率=具体量。

例如:甲数是20,甲数的1/3是多少?

列式是:20×1/3。

4、看分率前有没有多或少的问题;分率前是“多或少”的关系式:

(比少):单位“1”的量×(1-分率)=具体量;。

例如:甲数是50,乙数比甲数少1/2,乙数是多少?

列式是:50×(1-1/2)。

(比多):单位“1”的量×(1+分率)=具体量。

例如:小红有30元钱,小明比小红多3/5,小红有多少钱?

列式是:50×(1+3/5)。

5、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一个数×几倍;。

6、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一个数×几分之几。

7、求几个几分之几是多少:用几分之几×个数。

8、求已知一个部分量是总量的几分之几,求另一个部分量的方法:

(1)、单位“1”的量×(1-分率)=另一个部分量(建议用)。

(2)、单位“1”的量-已知占单位“1”的几分之几的部分量=要求的部分量。

例如:教材15页做一做和16页练习第七题(题目中有时候会有这种题的关键字“其中”)。

六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设计

(一)、操作探究算理。

1、提问:1/2×1/5究竟等于多少呢?

2、提出操作要求:这张纸代表面积是1公顷菜地。请你们小组合作用量一量、分一分、涂一涂的方法,说明1/2×1/5=1/10。

3、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4、小组汇报研究成果。

先把整张纸对折,纸就被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是这张纸的1/2,再把这1/2部分平均分成5份,涂出其中的1份,这1份就占整张纸的1/10。说明1/2×1/5=1/10。

5、结合演示进行归纳。

用演示涂色过程:我们先把这张纸平均分成2份,1份是这张纸的1/2,又把这1/2平均分成5份,也就是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2×5=10份,1份是这张纸的1/10。由此可以得到:1/2×1/5=1×1/5×2=1/10(板书算式)。

(二)、迁移延伸,归纳法则。

1、理解题意:与解决问题。

(1)的方法相同,种玉米的面积占这块地(1/2公顷)的3/5,也是把这块地的面积看作单位“1”。求种玉米的面积就是求1/2公顷的3/5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2、小组讨论并操作:怎样列式?涂色表示1/2的3/5。怎样计算?

3、交流计算方法和思路。

(板书算式)。

4、提问:观察黑板上的这两个算式,你能说一说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吗?

5、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得到: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用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六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1、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学会分数乘分数的简便计算。

2、通过迁移、类推、归纳、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归纳能力。

3、通过分数乘分数的应用的广泛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

六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设计

1、出示复习题。(投影片)。

(1)整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

(2)列式并说出算式中的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5个12是多少?9个11是多少?8个6是多少?

(3)计算:1/6+2/6+3/63/10+3/10+3/10。

计算3/10+3/10+3/10时向学生提问:这道题有什么特点?计算时把什么做分子?使学生看到三个加数都相同,计算时3个3连加的结果做分子,分母不变。

2、引出课题。

分数加法是否也有简便算法?今天我们学习分数乘法。(板书课题:分数乘整数)。

六年级数学第一单元和复习第1课时教案

复习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材第17页的内容及练习四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复习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掌握乘法运算定律在分数乘法中的推广和分数乘法的`简便计算。

2、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分数乘法的熟练程度和灵活计算的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认真书写及良好的审题习惯。

重点难点。

巩固分数乘法的意义,提高灵活计算的能力。

教具学具。

口算卡,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分数乘法的意义。

1、口算。(老师出示口算卡,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分别说出以上几道题的意义。

二复习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让学生看教材第17页的第3题,指名读题目要求。

提问:为了计算简便,在分数乘法中应该先做什么?(指名回答)(先约分,再做乘法)。

提问:这道题中,有一个因数是整数,约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整数与分数的分母约分)。

请全班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各题。

三复习乘法运算定律和剑简便计算。

提问:我们学过哪些乘法运算定律?它们在分数乘法中适用吗?

全班同学完成教材第17页的第2题,老师检查巡视。

课上练习,完成教材第18页练习四的第1~3题。

先让学生独立审题,在练习本上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的,着重说一说在进行简便运算时运用了什么定律。

四课堂作业新设计。

直接写出得数。

五思维训练。

教材习题整理和复习。

小学数学三年级第一单元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学习毫米和分米。《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为了给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思考空间,敢于放手让他们实践,培养创造性思维,因此,本节课教学中我创造性地安排了一些让学生量一量活动。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开展推理和想象,使他们体会到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引导学生总结出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首先,我拿出准备好的粉笔、铅笔,让学生先估计一下它们的长短,然后实际测量一下,看谁估计得准确。接下来我拿出10厘米长的硬纸条,让学生先估计,再测量,从而引出“1分米”的概念。认识了“1分米”之后,我组织学生开展了“找一找”的活动,看谁能发现身边“1分米”长的东西。孩子参与测量活动的热情特别高,并且在活动中学会了深入地思考问题。

通过今天的这节课,我还充分体验到了“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自始至终,学生都在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学生的兴致很浓。

在一节课中,比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活动”,是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经历、体验、感受”,在某种程度上要比单纯知识的学习重要得多,“知识易忘,能力永存”;“学生”应当在教师心目中占第一位,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的培养,应当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我想,“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文档为doc格式。

六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1、教学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出示例1,指名读题。

(1)分析演示:师:每人吃2/9块蛋糕,每人吃的够一块吗?(不够一块)接着出示如课本的三个扇形图。问:一个人吃了2/9块,三个人吃了几个2/9块?使学生从图中看到三个人吃了3个2/9块。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答3个人一共吃了多少块?(教师在3个扇形下面画出大括号并标出?块)订正时教师板书:

2/9+2/9+2/9=2+2+2/9=6/9=2/3(块),(教师将3个双层扇形图片拼成一个一块蛋糕的2/3图片)。

(2)观察引导:

这道题3个加数有什么特点?使学生看到3个加数的分数相同。教师问:求三个相同分数的和怎样列式比较简便呢?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算式。教师板书:

2/9×3。再启发学生说出2/9×3表示求3个2/9相加的和。

(3)比较2/9×3和12×5两种算式异同:

提示:从两算式表示的意义和两算式的特点进行比较。(让学生展开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得出:

相同点: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相同。

不同点:2/9×3是分数乘整数,12×5是整数乘整数。

(4)概括总结:

教师明确: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相同,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两算式的意义?(引导学生说出都是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2、教学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1)推导算理:

由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导入。

问:2/9×3表示什么意义?引导学生说出表示求3个2/9的和。学生计算,提示:分子中3个2连加简便写法怎么写?学生答后板书:2×3/9=6/9=2/3(块)教师说明:计算过程中间的加法算式部分是为了说明算理,计算时省略不写。(边说边加虚线)。

(2)引导观察:2×3/9的分子部分、分母与算式2/9×3两个数有什么关系?(互相讨论)。

观察结果:2×3/9的分子部分2×3就是算式中2/9的分子2与整数3相乘,分母没有变。

(3)概括总结:请根据观察结果总结2/9×3的计算方法。(互相讨论)。

2/9×3的计算过程,明确指出:分子、分母能约分的要先约分,然后再乘。约分后约得的数要与原数上下对齐。然后让学生将2/9×3按简便方法计算。

3、反馈练习:

1)教材第2页“做一做”第1题。

订正时让学生说出乘法中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2)教材第2页“做一做”第2题。

教师提示:乘的时候如果分子分母能约分的要先约分。

3)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1、2、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思路。

六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实验、观察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猜测,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判断、推理来获取新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知识是“互相转化”的辨证思想,养成善于猜测的习惯,在探索合作中感受教学与我的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感受探究成功的快乐。

掌握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及运用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不同型号的圆柱、圆锥实物、容器;沙子、水、杯子;多媒体课件一套。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生:我选择底面的;

生:我选择高是的;

生:我选择介于二者之间的。

师:每个人都认为自己选择的哪种最合算,那么谁的意见正确呢?

生:只要求出冰淇淋的体积就可以了。

师:冰淇淋是个什么形状?(圆锥体)。

生:你会求吗?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解答了。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圆锥的体积。并板书课题:圆锥的体积。

二、设疑激趣,探求新知。

师:那么你能想办法求出圆锥的体积吗?

(学生猜想求圆锥体积的方法。)。

生:我们可以利用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把它放进一个有水的容器里,求出上升那部分水的体积。

师:如果这样,你觉得行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最后的评价;

生:老师,我们前面学过把圆转化成长方形来研究,我想圆锥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做呢?

师:大家猜一猜圆锥体可能会转化成哪一种图形,你的根据是什么?

小组中大家商量。

生:我们组认为可以将圆锥转化成长方体或正方体,比如:先用橡皮泥捏一个圆锥体,再把这块橡皮泥捏成长方体或正方体。

师:此种方法是否可行?

学生进行评价。

师:哪个小组还有更好的办法?

生:我们组认为:圆锥体转化成长方体后,长方体的长、宽、高与圆锥的底面和高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如果将圆锥转化成圆柱,就更容易进行研究。)。

师:既然大家都认为圆锥与圆柱的联系最为密切,请各组先拿出学具袋的圆锥与圆柱,观察比较他们的底与高的大小关系。

1、各小组进行观察讨论。

2、各小组进行交流,教师做适当的板书。

通过学生的交流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圆柱与圆锥等底不等高;二是圆柱与圆锥等高不等底;三是圆柱与圆锥不等底不等高;四是圆柱与圆锥等底等高。

3、师启发谈话:现在我们面前摆了这么多的圆柱和圆锥,我们是否有必要把每一种情况都进行研究?能否找到一种既简便又容易操作且能代表所有圆柱和圆锥关系的一组呢?(小组讨论)。

4、小组交流,在此环节着重让学生说出选择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与圆柱体进行探究的理由。

师:圆锥体的体积小,那你猜测一下这两个形体的体积的大小有什么样的关系?

生:大约是圆柱的一半。

生:……。

师:到底谁的意见正确呢?

师:下面请同学们三人一组利用你桌子的学具,找出两组等底等高的圆锥与圆柱,共同探讨它们之间的体积关系验证我们的猜想,不过在实验前先阅读实验要求,(课件演示)只有目标明确,才能更好的合作。开始吧!

要求:

实验材料,任选沙、米、水中的一种。

实验方法可选择用圆锥向圆柱里倒,到满为止;或用圆柱向圆锥里倒,到空为止。

(生进行实验操作、小组交流)。

师:

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是怎样做实验的?

通过做实验,你们发现它们有什么关系?

生:我们利用空圆柱装满水到入空圆锥,三次倒完。圆柱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三倍。

生:我们利用空圆锥装满米到入空圆柱,三次倒满。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的体积的1/3。)。

师:同学们得出这个结论非常重要,其他组也是这样的吗?生略。

师:请看大屏幕,看数学小博士是怎样做的?(课件演示)。

齐读结论:

师:你能根据刚才我们的实验和课件演示的情况,也给圆锥的体积写一个公式?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得到了圆锥的体积公式,(请看课件)你能求出三种冰淇淋的体积?

(噢!三种冰淇淋的体积原来一样大)。

联系生活,拓展运用:

本练习共有三个层次:

1、基本练习。

(1)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

圆柱的体积相当于圆锥体积的3倍。()。

一个圆柱木料,把它加工成的圆锥,削去的部分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比是()。

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等底等高体积相差21立方厘米,圆锥的体积是7立方厘米。()。

(2)计算下面圆锥的体积。(单位:厘米)。

s=25、12h=2.5。

r=4,h=6。

2、变形练习。

出示学校沙堆:我班数学小组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测量了那堆沙子,

(1)、你能根据这些信息,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这堆沙子的体积吗?

(2)、找一找这些计算方法有什么共同的特点?v锥=1/3sh。

(3)、准备把这堆沙填在一个长3米,宽1.5米的沙坑里,请同学们算一算能填多深?

3、拓展练习。

整理归纳,回顾体验。

(通过小结展示学生个性,学生在学习中的自我体验,使孩子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升华。)。

六年级第一单元教案

本册教材分为六个单元,每个单元由五至六篇课文组成,课文共三十三篇,其中22篇为讲读课文,2课诗歌,8篇略读课文,6个综合练习。教材按课文反映的客观事物及其内在的联系组成文化主题单元,分为六组。1春天自然季节的特点2亲情与关爱 3 走进科学 4意志品质 5风景与名胜 6 历史文化。这样安排体现语言文字在表述同类事物时相应的规律性,体现儿童认识同类事物时相应的规律性。

本册教材根据高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以优美的记叙文,诗歌和简单的说明文为主。通过上述课文的阅读,可以使学生体会寄情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快乐;体会大自然的美好和人类文化遗产的灿烂与伟大;使学生受到革命传统和历史文化的教育,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从小树立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提高作为一个现代的科学素质;从小体会明白怎样做事和怎样做人。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孩子们在盼望已久的春天开学了,带着春天的梦走进了校园,而送给孩子们第一组的课文是围绕“春”这个文化主题展开的,这不但符合自然季节的特点,又顺应了孩子们的内心需要。这一单元安排了5篇课文、2首古诗、一个综合训练。古诗分别是杜甫的《春夜喜雨》和朱熹的《春日》2课《冬至的梦》4课《只拣儿童多处行》5课《 雷果》是讲读课文,3课《春》和6课〈抢春水〉是略读课文。从课文所表述的内容来看,〈〈春夜喜雨〉〉是一首描写蜀中春雨,抒发自己喜悦心情的五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大家常用的名句。〈〈春日〉〉是一首生动的春游诗,咏出了“万紫千红总是春”的千古佳句。〈〈冬至的梦〉〉以冬至后万物的萌动和人们的生活为内容展开具体叙写,借梦袒露了爱的心声——爱春天,爱生活,爱生命。〈〈春〉〉在作者苏雪栈眼里是善于撒娇的,准备的,等待的,烂漫,充实,快乐的,作者用独特的感受抒写了春的特点,激发人们热爱春天的情感。冰心的《只拣儿童多处行》是精品文章,主要叙述了她春游时从香山归来,在颐和园门口,知春亨畔,王澜堂等处被欢畅活泼的儿童们春游的情景深深打动,由此产生联想,为我们描写了一幅充满旺盛生命力的少年儿童在新中国的怀抱中幸福成长的动人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儿童的珍爱之情,《雷果 》主要叙写了西亚沙漠春天的景色和我与当地采集雷果的孩子谈论雷果的事,为我们展示了西亚沙漠春天特有的景致。〈〈抢春水〉〉介绍了在立春这一天白族山民们抢春水的风俗,表达了淳朴的山民们希望勤勤快快,平平安安生活的美好愿望。〈〈综合训练〉〉围绕春字安排了七个题,一、二、三、四题引导学生感受春字的文化内涵,积累词句段,丰富底蕴,阅读是一篇描写春雨的短文,意在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细致描写的写作方法,社会调查与写作的安排,与本组关于春的学习一致,引导学生观察自然季节的特点,表达真情实感,关注社会,进行实践活动。

几篇课文虽然都是写春的文章,但表述的侧重点不同,从时间上来说,有古代诗歌,当代散文,这说明从古至今春天是人们赞美讴歌的永远主题,从空间上来说,有蜀中的春雨,海滨的春光,江南烂漫的春天,北方人盼春的梦,还有西亚沙漠中的春天,白族山寨中的春,这说明同一季节,不同区域的景致、风俗是不同的,同时也告诉人们无论哪个角落,春天都是人们所喜欢的,都是生命与活力的象征。

这几课不但从不同角度展示了春的内容,让学生全面了解,认识春天,而且展示春的手法也不尽相同。首先从体裁上谈,开篇安排的是两首古诗,把我们带到了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情景。《冬至的梦》、〈〈春〉〉、《只拣儿童多处行》文质兼美,属散文。《雷果》〈〈抢春水〉〉属记叙文,在表达方式上,同一体裁的文章又有所区别。《春夜喜雨》用拟人手法,以细致入微的描写刻画了蜀中春雨润物无声的特点,〈〈春日〉〉叙事写景相结合,将心情之爽,春景之美集于新字,突出春光如海,无处不在。《冬至的梦》侧重于写冬至后大自然中万物的变化,突出人们盼春的情感,语言优美,节奏感强,〈〈春〉〉用诗一般的语言、精当绝妙的比拟,写春特点,生动形象。《只拣儿童多处行》以题目为文章内涵,侧重于春天里人的活动,由景联想到人,人景和一,《雷果》语言简洁明了,活泼,突出了沙漠春天的景致,〈〈抢春水〉〉语言朴实,层层剥开,突出了朴实的山民对春的美好企盼与崇拜。

总之,这一单元通过不同体裁、风格各异,表达方法灵活多样的课文向我们展示了盼望春的心情,游春的快乐,祝福春的愿望,围绕主题,横向上有联系,纵向上有发展,各有侧重,又相辅相成。

在教学时,应调动儿童的经验世界,感情世界和想象世界,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感悟春的美好,生活的幸福,唤起他们到大自然中拥抱春天的愿望,并且愿意用学到的写作方法,积累的词句表现春天。

1、学会本单元18个生字,理解新词,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有关段落与诗歌。

3、了解与春相关的知识,文化。

4、通过抓重点词句品析、想象画面、朗读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5、学习作者通过细致观察,准确描写事物,表达思想情感的写作方法,练习习作。

四、各课教材分析。

1、 古诗二首。

《春夜喜雨》是一首描写蜀中春雨,抒发自己喜悦心情的五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大家常用的名句。《春日》是一首生动的春游诗,咏出“万紫千红总是春”的千古佳句。《春夜喜雨》全诗紧扣春雨的“好”和自己的“喜”来写。首句着重写春雨的知春雨适时降临,知情懂事。颔联从听觉、视觉二方面写雨,把默默奉献的理想人格移植到了春雨身上。颈联“云俱黑”与“火独明”形成色调上的对比,喜雨之情含而不露。尾联借想象之笔,想到锦官城的美,形象传神。《春日》先叙事,胜日于泗水滨寻芳,然后写所见,展示一幅“一时新”的春色画面,最后抒发热爱之情。这两首古诗教学重在通过吟诵体会诗的意境,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冬至的梦。

这篇课文以《二十四节气歌》引出“冬至”这一节气,并以冬至后万物的萌动和人们的生活为内容展开具体叙写,再用画龙点睛的“梅花图”收笔。借“梦”袒露了“爱”的心声——爱春天,爱生活,爱生命。作者先介绍冬至这一节气的特点,然后写冬至后大自然中万物的变化,第二自然段用独特的视角敏锐的捕捉看不见的春天里有生命的事物,第三自然段讲冬至离春天还有难熬的八十一天,巧妙地插叙爷爷涂红梅的故事。第四自然段点明主题,与第二自然相照应。结尾再次提到梅花图,表现作者对爷爷的怀念之情,以及对春天的热爱之情。教学时可围绕爱去品味文中的感情。

标 1结合文章内容体会“我”和爷爷向往,热爱春天的情感,感受生活的美好。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3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设计意图 抓住景物变化体会人的心理。

课时教案 个性化教案。

课前向生活开放:

1了解背诵二十四节气歌。

2搜集有关“冬至”的一些熟语,了解冬至的特点。

3阅读课文的生字词。

初读感悟阶段:

1找同学分自然段阅读课文,找同学评价。

2理解词语,呓语,地窖,明朗,覆盖。

3说一说读完这篇课文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冬至的梦是非常美好的,它是温暖的梦,希望的梦]。

精读感悟阶段:

1同学们,冬至前后,大雪飘飘,冬至做3个温暖的梦,希望的梦,为什么这么说啊?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结合文中的语句和搜集到的资料,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2小组交流。

3班内交流汇报。

第一次描写“梅花图”使文章极富生活情趣,寄托了爷爷对生活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结尾描写“梅花图”让我们想到了作者对爷爷的怀念以及对春天的向往热爱之情。

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联系背诵第二自然段。

作业:完成同步练习。

课后向生活延伸:积累描写春天的诗词散文。 。

思 。

3.春。

这篇阅读课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寻找“春”成长的足迹,把富有诗情画意的初春到春末的特点描摹的生动、形象、具体、感人、激发了人们热爱春天的情感。主要突出了春是善于撒娇的;春是准备的、等待的;春是烂漫、充实的;春是快乐的几个特点。

标 1. 朗读课文,感悟春天的特点。

2、积累优美语句。

设计意图 课件辅助,感悟春的特点。

课时教案 个性化教案。

课前向生活开放:

1走出去,到大自然中感受春天的气息。

2读一读课文,简单记录自己的感受。

初读感知阶段:

1.读课文,纠正错音。

2.拿出笔来画一画描写春天特点的语句。

精读感悟阶段:

感悟点:春的特点。

重点部分处理:

1. 联系课文内容和小组同学谈一谈课文写出了春的那些特点。

2.汇报交流:

(1).春是善于撒娇的:不阴不晴的天,乍寒乍暖的时令,一会儿习习和风,一会儿蒙蒙细雨,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2).春是准备的、等待的:枝间的叶芽、地上的小草、绿叶丛中的野花,在早春季节开始萌发,它们“准备”着、“等待”着、待到春风和煦、阳光温暖时,将焕发勃勃生机。

(3).春的浪漫、春的充实:眼前竟换上一个新鲜的世界;到处------,到处------,到处------,到处------,到处------。蔚蓝的天上,桃色------。流水却------。

课上积累:勾画出文中优美的语句,反复读一读。

课后向生活延伸:

1. 找一找朱自清的《春》读一读。

2、把文中优美的语句摘抄在读书笔记本上。 。

思 。

4、只拣儿童多处行。

这篇课文描写了作者冰心春游时所到之处被欢畅活泼的儿童的春游的情景深深打动。由此产生联想,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旺盛生命力的少年儿童在新中国的怀抱里幸福成长的动人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儿童的珍爱之情。题目是文章要表达的内涵。文章按作者行踪分为四个部分。首先讲在颐和园门口所见,通过“成千盈百”、“挤”、“一群接着一群”叙写儿童之多;接着写在知春亭的所闻,通过“坐无隙地”让人再次感到儿童之多;通过孩子活动写出场景之美,及孩子身上的活力。然后写在玉澜堂赏花时的见闻和感受。写出了花的繁茂,赞叹了儿童的茁壮成长,表达了对儿童无比的关心和珍爱。结尾点题,说明儿童多处正是春之所在。

标 1、阅读课文,想象儿童们春游时欢畅活泼的情景,体会作者对孩子们的赞美和喜爱之情,激发热爱新生活,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的意思。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设计意图 抓住人物的表现,体会春的美好。

课时教案 个性化教案。

课前向生活开放:

1、 找资料,了解冰心的生平以及她的作品。

2、想一想,自己春游时都是怎么做的。

3、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初读感知阶段:

1、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找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给予评价。

2、找较差的同学读带有生字的句子,并生字组词。

3、理解词语:忸怩、坐无隙地、聚精会神、舒展。4、读完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精读感悟阶段:

作者冰心说寻找春天要“只拣儿童多处行”?自读课文,结合文章内容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1、小组交流。

2、 班级交流汇报。

(1)、颐和园门口:儿童之多:成千盈百、挤了出来、一群接一群。

场面的热闹:散戏似的、闹嚷嚷、飞涌、关不住。

(2)、知春亭畔。

坐无隙地:东一堆,西一簇,说明儿童多。

孩子们有活力: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香气味。

场面的欢快与热闹:湖面上,小船荡漾、队旗哗哗地响。

学生在理解时要有感情的朗读。

课上积累:匆匆、荡漾、纽扣、聚精会神、

舒展、身躯、忸怩、坐无隙地。

课后向生活延伸:

搜集阅读冰心的散文《繁星》、《小橘灯》、《樱花》。 。

思 。

5.雷果。

这篇课文主要叙写了西亚沙漠春天的景色和“我”与当地采集“雷果”的孩子们谈论“雷果”的事,为我们展示了西亚沙漠春天特有的景致。文章第一自然段总起,接着具体讲沙漠春天的短暂和沙漠春天的快乐。第二至四自然段先描绘了西亚沙漠春天的景色和富有情趣的生活画面。第五、六自然段由4月的雷声引出孩子们采集“雷果”以及“我”和孩子们交谈的事。“处处都是如此”说明孩子们多,“弓着腰”、“用小刀或铁片”、“放进塑料袋里”的描写极富画意和生活味道。最后一段点明是“雷果”把孩子们带入西亚春天的沙漠,让孩子们融入春天的怀抱,给孩子们以无限的幸福和快乐。

标 1阅读课文,了解西亚沙漠春天的特点,体会“雷果”给孩子们带来的幸福与快乐。

2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西亚沙漠的阿拉伯人民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春天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有关段落。

4写会本课生字、新词。

设计意图 抓住孩子的表现感悟孩子对春天的热爱。

课时教案 个性化教案。

课前向生活开放:

1. 1、搜集了解西亚沙漠的资料。

2. 2、预习课文、利用字词典解决生字、生词。

3、教师搜集沙漠的图象资料。

初读感知阶段:

二朗读课文:

1. 1、同学们带着疑问自己读课文。

2. 找同学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3. 理解词语。

4. 说一说这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5. 你的感受是什么?

精读感悟阶段:

师:沙漠中的春天是短暂的,沙漠中的春。

天也是快乐的。文章怎样叙述的?

请你用不同方式叙述,可以读、想、议、

背。

(一) 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课文。

(二) 小组讨论。

(三) 交流汇报(结合资料)。

1. 沙漠的春天美丽与短暂:“草色遥看近却无,”一根一根葱绿的嫩芽,遥望翠碧一片。突出了春天的美。“一天天换着衣衫”的黄、绿和五彩缤纷写出了春天的短暂。

2. 春天的快乐:

(1).牧人放牧:帐篷、骆驼、羊群,使沙漠显得生气勃勃。

(2).妇女们汲水:毛驴迈着细碎的步子,背上------,妇女们------,写出了春天的快乐。

师:牧人放牧,妇女汲水给沙漠里短暂的春天带来了生机与快乐,最快乐的还是那些在雨后采摘“雷果”的孩子们!

(1).采集雷果:常常会看见孩子们在沙漠中寻找什么,而且,处处都是如此,他们“弓着腰”、“用小刀或铁片”、“放进塑料袋里”,引导学生想象这幅富有诗情画意的场面。

(2).和孩子们交谈:了解“雷果”的样子,名字的由来,用途和采集方法。

(3).孩子们的快乐与幸福:他们“纷纷打开、争着给我解释、七嘴八舌、大显身手、像变戏法似的、天真的笑”突出了孩子们的快乐。

指导朗读这部分。

3、播放课件。

课上积累:再读课文,练习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

课后向生活延伸:1、将自己想象中的西亚沙漠画下来。

2、写一篇读后感。 。

思 。

6.抢春水。

本文介绍了在立春这一天山民门“抢春水”的风俗,表达了纯朴的山民们希望勤勤恳恳劳作,平平安安生活的美好愿望。课文先具体讲“抢春水”这一风俗,接着介绍“我”和哥哥抢春水的过程。

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阅读课文,了解立春这一天山民们“抢春水”的风俗,领悟山民们希望勤勤恳恳劳作,平平安安生活的美好愿望,体会山民们生活的乐趣。

设计意图 抓住人物的动作感悟对春的热爱。

课时教案 个性化教案。

课前向生活开放:

1、通过网络查找白族人抢春水的习俗。

2、了解和春天有关的风俗。

初读感知阶段:

1、“抢春水”是怎样的风俗?

2、抢来春水有什么用?

3、为什么抢春水?

4、怎样抢春水?

5、围绕上面的问题,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小组交流。

精读感悟阶段:

1、介绍白族人“抢春水”的风俗。

2、抢春水有什么用?

煨茶、煮汤圆、给婴儿洗澡、给老人熬药。

3、为什么抢春水?

(1)、抢到春水,这一年就会勤勤快快,逗人喜欢。

(2)、喝了春水的人,这一年就会平平安安,万事如意。

4、怎样抢春水?

(1)、早起。

(2)、提上水罐、青松毛、鞭炮。

(3)、抢到春水放鞭炮、大声喊。

5、说一说山民们抢回的仅仅是春水吗?

课上积累:说一说你还搜集到了哪些有关春天的习俗。

课后向生活延伸:

用自己的话写一写“抢春水”的习俗或课上听来的有关春天的习俗。 。

思 。

综合训练1。

教材分析:本次训练共安排了七个题目,第一题围绕着“春”字,引导学生通过感受汉的文化内涵,感受“春意”。二、三、四题,积累词语,丰富底蕴。五题阅读与理解,六题社会调查,七题习作。

教学要求:

1、 感受中国汉字的文化内涵。

2、 积累有关春天的词语,优美的句子、古诗。

3、 学习通过仔细观察,抓住景物进行细致描写的写作方法。

4、 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写作能力。

通  用  教  案 个性化教案。

课前向生活开放:

1、 了解中国人迎春的仪式和风俗。

2、 走向社会,了解植树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社会调查。

3、走进大自然,感受春意 。

课上再现生活:

一题:1、让学生认真观察,体会“春”字的诗意。

2、 通过资料,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交流。

二、三、四题:引导学生反复读,然后谈自己的理解,再采用接龙、竞赛的方式练习背诵,最后写一写。

五题:熟读成诵,在交流作者的写作方法时,结合具体内容谈。

六题:结组完成社会调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写出建议,提交有关部。

门。

七、习作:

1、 交流自己走进大自然感受到的春天的信息,要有自己的见解。

2、 自由写作。

3、 讲评:将学生多读自己的文章,并用欣赏的态度与他人交流。 。

课后向生活延伸:

根据课上学到的,与家人开一个以春天为主题的“赛诗会”、“谈话会”。

教学反思。

小学六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成数》教案设计

第课时: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2、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3、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教学重、难点]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1、从生活情境中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出示第15页的挂图,让学生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直线、线段与射线,然后通过认一认活动,体会到它们都是直直的,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三个图形的特征。

2、直线、线段与射线的区别与联系。

组织学生讨论直线、线段与射线的区别与联系:直线无限长,没有端点;射线无限长,只有一个端点;线段有限长,有两个端点;射线与线段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二、字母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1、自学第15页的说一说。

2、全班交流用字母读直线、线段与射线的方法。

提醒注意:射线的读法只有一种,一般从端点读起;而直线和线段的读法都有两种。

三、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1、画一画:

通过第一题的操作让学生了解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通过第二题的画与量,了解两点之间的最短线段。

2、练一练:

第1题:数线段时,指导学生有规律地数,即按一定的顺序数;同时,要与线段的表示方法结合起来,如线段ad、线段dc等。

第2、3题:在比较这两题的线段的长短时,学生容易受视觉的影响。所以,在讲这两道题时,先让学生估一估这些线段中哪一条线段长,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然后组织学生讨论用什么办法来确定自己估计的正确性。例如:可以用尺子量一量来验证。

[板书设计]。

直线、线段与射线。

直线:射线:线段:

无限长无限长有限长。

无端点只有一个端点有两个端点。

第课时: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行线。

2、会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教学重、难点]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棒、三角尺、直尺。

[教学过程]。

一、平移。

平移铅笔:让学生动手用铅笔在方格纸上移一移,并说一说移的前后铅笔的位置关系。说明铅笔平移前后的线条是互相平行的。

二、平行。

1、移一移:

第1题:这幅图中有许多组平行线,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时,先让学生用小棒移一移,然后说一说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

第2题:本题平移后线段之间的平行关系是比较复杂的,特别是寻找一些斜线之间的平行关系学生可能更困难一些。可先安排一些简单图形如:菱形、直角三角形等,让学生说说这些图形在平移前后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

2、折一折。

通过折一折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平行线的特征。活动中让学生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就互相平行的折痕进行讨论;然后可以鼓励学生讨论如何说明两条折痕是互相平行的。

3、说一说。

在生活中,每天都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平行线。根据书中给出的图片,想一想日常生活中还看到了哪些平行线,与同学交流。

一、画平行线。

教学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方法。

四、实践活动。

从长方体和正方体中找平行线。

[板书设计]。

平移与平行。

平移平行。

第课时: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垂直。

2、会用三角尺画垂线。

3、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

1、用三角尺画垂线。

2、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棒、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量一量。

两条直线相交有各种不同的情况,在学习时,先让学生用小棒或铅笔摆出各种相交的图形,从而引出相交的概念。

观察、讨论这些相交的图形线与线之间形成什么角,从而引出其中的一个特殊角--直角。学生在确认两条线之间的直角关系时,要让学生懂得用三角尺中的直角来验证。

二、折一折。

让学生用手中的纸折出量条相互垂直的折痕。可充分让学生自己来折一折,学生在折纸后,教师要引导他们学会用自己验证的方法。如用三角尺的直角两条折痕的关系,从而确定这两条折痕是否互相垂直。

三、说一说。

1、说一说教室和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线段。

2、说一说正方体的哪几条边是互相垂直的。

四、练一练。

1、我说你摆。

同桌互相练习:一个同学先放一个小棒在桌上,让另一个同学,按要求摆出另一根小棒。

2、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两条线之间的垂直关系。问:如何确定门框相邻的两条边是否垂直,让学生自己来探索测量的方法。

安排让学生用三角尺量一量,来判断是否垂直,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五、画一画。

1、明确所画的线与哪一条垂直。

2、明确所画垂线是否有要求:一种是仅与某条直线垂直;另一种不仅要垂直,还要通过某个点。

六、小试验。

让学生应用垂直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

明确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垂直线段最短。

[板书设计]。

相交与垂直。

相交垂直。

第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周角。

2、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平角、周角。

2、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

[教学准备]每人用两根硬纸条做一个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认识平角、周角。

1、动手操作活动角。

四人小组活动:(1)固定其中一根硬纸条,旋转另一根硬纸条。

(2)观察旋转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角,与同学交流。

2、汇报总结。

展示学生经旋转后的各种角,说说他们已经认识的角的名称,然后引出平角和周角。

二、说说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

1、试一试:第1题学生在说平角和周角时,要引导学生说明平角和周角是如何构成的,如人竖直倒立后身体与单杠形成了平角。

2、说说生活中你还看到了哪些平角与周角。

三、围绕哪一点旋转。

试一试:第2题说说所给图形是围绕哪一点转动的。

四、作业:练一练1、2。

[板书设计]。

旋转与角。

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第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引入量角器的必要性,认识量角器。

2、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

[教学重、难点]。

1、认识量角器。

2、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

[教学准备]每人准备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体会引入量角器的'必要性。

1、动手操作活动。

四人小组活动:(1)用1测量a和b的大小。

(2)都是3倍多一点,讨论怎么办:用更小的角去测。

(3)对折1得到2,用1测量a和b的大小。

2、讨论、总结。

讨论:要测量一个角有多大,可以用规定的角去测,为了统一测量单位便于交流,规定了1度角,并使用量角器来量角。

二、认识量角器。

自己读书26页中的认一认,思考下面问题,再小组交流。

1、测量角所用的单位。

2、量角器的特点。

三、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1、先自己试一试:怎样用量角器测a和b的大小。

2、与同学交流测量的方法。

3、总结测量方法:强调点与点的重合,边与边的重合的测量方法。

四、作业:练一练2、3。

[板书设计]。

角的度量。

测量角的单位:测量角的方法:

第课时:

[教学内容]画角(第28页)。

[教学目标]。

1、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角度的角。

[教学重、难点]。

1、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角度的角。

[教学准备]每人准备量角器、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用画指定度数的角。

1、动手尝试画指定度数的角。

让学生画一个60度的角:你能用几种方法画?

2、交流、总结。

先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画法。

用量角器怎样画?要注意些什么?(注意内外圈的数,画完后可估一估)。

用三角板怎样画?要注意些什么?(用三角板只能画出一些特殊角度的角)。

3、画一个150度的角。

你能用几种方法?

二、试一试。

1、试一试:第1题学生先用量角器量出红领巾一个角的度数再画出来。

2、思考、讨论用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哪些度数的角。

三、作业:练一练2、3。

[板书设计]。

画角。

用量角器画角用三角板画特殊度数的角。

第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本单元有关知识。

2、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每人准备量角器、三角板、一张圆形纸片、一张长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和运用平行和垂直的知识。

1、练习二第1题:

说说给定图形中马路之间的相互平行与相互垂直的关系。并引导学生说明如何确定两条马路之间的平行或垂直关系,有些可直观发现,有些需要用直角去验证。

2、练习二第2题:

结合自己的居住环境,说说各马路之间的平行或垂直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在说之前可让学生先画草图,再说关系。

二、复习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练习二第3、4题:先让学生估一估角的大小,在用量角器测。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练习二第5题:

这是一道操作题,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规律,解决问题。这道题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讨论、发现规律、解决问题。

1、练习二第6题:

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观察找出图中的直角、锐角、钝角,然后与同学交流。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六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1)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能在同一个圆里,找出任意的半径和直径并且会自主完成已知半径求直径或已知直径求半径的题目。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能用圆规画出已知半径大小的圆或已知直径大小的圆。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动手操作的活动过程,培养学生作图能力。

(2)通过分组学习,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抽象概括等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能与人合作、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圆的认识,感受到美源于生活,体验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

1、通过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等活动,观察、体会圆的特征,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之间的关系。

2、了解、掌握多种画圆的方法,并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3、在活动中,感受圆与其它图形的区别,沟通它们的联系,获得对数学美的丰富体验,提升学生对数学文化的认同。

探索圆的各部分名称、特征和关系。

通过实际的动手操作体会圆的特征。

1、出示幻灯:生活中的圆。

摄影作品,在这些美丽的图片中你们发现了什么图形?生活中你在哪见过圆?

2、揭示课题:圆无处不在,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它。

板书:圆的认识。

3、同学们喜欢玩套圈的游戏吗?现在就来试试?

我这有一个玩具,要求你只能站在距离它三米远的地方扔圈,你可以站在哪里?

我们用三厘米代表三米,你能在本上标出你所在的位置吗?

2、实投学生成果(由画几个点到多点,直到圆)。

问:站在这几点都可以吗,为什么?只能站在这几点上吗?

出现圆后问,还有地方站吗?

3、课件演示。

师:那么到底可以站在哪?(圆上任意一点)。

圆上这样的点有多少个?

1、屏幕上有一个圆,同学们能利用现有的工具制造一个圆吗?

2、学生画圆,师巡视。

3、汇报不同画圆的方法(先找用圆形工具画的汇报)。

拿线绳画的黑板演示。

圆规画的实投展示。

4、总结圆规画圆方法。

5、学生练习圆规画几个圆。

既然我们可以借助圆形工具来画圆,人们为什么还会发明圆规呢?

6、观察自己所画的圆,除了一条封闭的曲线还有什么?(点儿)。

给它取个名字——圆心(如果学生能说就让学生说)用字母o表示。

7、拿出手中的圆纸片,你们有办法确定这个圆的圆心吗?

学生动手折。

问:除了圆心你们还发现了什么?(折痕)。

你发现的折痕是什么样子的。

师:谁愿意到前面介绍自己的发现?揭示直径半径定义。

你能在圆上画出直径和半径吗?

在自己所画的圆上标出圆心、画出半径和直径。

圆心和半径到底有什么作用呢?画一画就知道了。

1、用圆规在本上画出几个不同的圆,看谁画得漂亮。

2、投影展示。

问:你们画得圆有的在上、有的在下、有的偏左有的偏右,什么决定的?

学生汇报,圆怎么这么听话呢。

师小结:圆心决定圆的位置,怪不得人家叫圆心呢。

这些圆大小各异,怎么画就能让他有大有小?

小结:圆的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规两脚间距离)。

那就结合老师的提示利用手中的工具小组共同研究吧。

4、研究提示。

同一个圆内,半径与直径有什么关系?

同一个圆内,半径有多少条?

同一个圆内,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

汇报。

同圆直径是半径的2倍板书d=2r。

问:你怎么知道的?

同圆的半径有无数条,为什么?(圆上有无数的点、折痕中发现)。

同圆的半径有无数条,那么直径有多少呢?

板书:同圆内半径有无数条。

同圆的半径都相等,为什么?(通过测量,通过推理)。

同圆的半径都相等,那么直径都相等吗?

板书:同圆内半径都相等。

所以古人说:圆,一中同长也。

这个一中指什么?同长指什么?

边看幻灯边读这句话。

一中同长的圆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

4、车轮的外形为什么做成圆的,你能解释吗?

为什么不把车轮做成这些形状的?(出示正多边形图片)。

1、由正三角形到正十二边形,有什么变化?

2、想象,正100边形会是什么样子?(接近圆,但不是圆)。

正3072边形呢?(更接近圆,但还不是圆)。

到底多少边的时候就是圆了呢?

4、阴阳太极图。

5、下面我们还将面临3个实际问题的挑战,同学们敢接受挑战吗?

问题1、你能测量出1圆硬币的直径吗?(参考用工具:直尺,一副三角板)。

问题2、你能在地面上画一个半径1米的圆吗?(参考用工具:绳子、粉笔)。

问题3、车轮都做成圆的,车轴装在哪里?为什么?(参考用工具:自行车)。

课下每个同学选择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课题来研究。

学完这节课,同学们还有什么想法吗?圆里面藏着无穷无尽的奥秘,等待着同学们去研究和发现!愿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都像圆那样完美!

小学六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成数》教案设计

一、填空。(28分)(1—8小题每空1分,9、10小题每空3分)。

(1)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0摄氏度记作()0c,零上90c记作()0c,零下30c记作()0c。

(3)如果体重减少2千克记作-2千克,那么2千克表示(。

)2千克。

(4)在-、-3、1.5、-1中,最大的数是(),最小的数是()。

(5)小华从0点向东行5m,记作+5m,那么从0点向西行3m,应该记作()m。

(6)()叫做圆柱的高。圆柱有()条高。

(7)()叫做圆锥的高。圆锥有()高。

(8)圆柱的.侧面沿着一条()展开会得到一个(),它的长等于圆柱的(),它的宽等于圆柱的()。

(9)有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是2厘米,高是5厘米,它的侧面积是(),表面积是(),体积是()。

(10)一个圆柱的体积是15立方米,与它等底等到高的圆锥的体积是().

二、选一选.(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0分)。

(1)如果规定从原点出发,向南走为正,那么-100m表示的意义是()。

a、向东走100m。b、向西走100m。c、向北走100m。

(2)做一个圆柱形的通风管,至少需要铁皮的面积是求圆柱()。

a、侧面积b、侧面积+一个底面面积c、表面积。

(3)圆柱的底面直径是6分米,高是8分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立方米。

a、113.04b、226.08c、75.36。

(4)用一张正方形的纸围成一个圆柱形(接口处忽略不算),这个圆柱的()相等。

a、底面直径和高b、底面周长和高c、底面积和侧面积。

(5)把一根长1米的圆柱形钢材截成2段后,表面积增加了6.28平方分米,这根钢材原来的体积是()立方米.

a、31.4b、3.14c、6.28。

六年级第一单元的复习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材每个单元都是围绕一个主题安排的。第一单元围绕主题“壮丽山河”,安排的课文是《长江之歌》《三亚落日》《烟台的海》《记金华的双龙洞》。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采用“欢乐中国游”贯穿全课,赛一赛,猜一猜,辩一辩,编一编等生动、有趣的复习形式,幸福、快乐的复习过程能让学生身心放松,精神愉悦,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复习任务。

【复习过程】。

一、音乐渲染,营造氛围。

师:(播放《大中国》)同学们,伴随着这首《大中国》,我们开始今天的“欢乐中国游”。

二、“买票上车”,复习生字。

1.“买票”,会读生字。

师:同学们,本次旅游的车票藏在你们的课桌里,赶紧看一看。拿到的同学读一读,你是去哪个景点旅游?在小组内互读。

开火车渎自己卡片上的生字,并说是哪一课的生字?(课件出示相应生字,生字写在课文插图上。)。

结合课文插图,用一句简短的话概括相对应的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上车”,接力默写。

(l)接力默写。

拿到了门票,下面请同学们排队“上车”:老师念词语,每组从第一排学生开始,一次听写一个词并传递。重点字词,请学生加上拼音,如:“敛”是边音,“凳”是后鼻音,特别强调“悄”是多音字,给它的两个读音分别组一个词。没有到黑板听写的同学,写在听写本上。

各组请一个小老师到黑板上交叉批改并纠错。然后,用实物投影仪出示优、良、中三类作业本,老师和学生一起评点,首先从字词的正确人手,再到字的书写是否美观,逐一评价,鼓励学生不仅将字写正确,还要写美观。

(2)妙招纠错。

请同学们用错题本记录下字的正确写法,大声朗读两遍。

三、“导游竞聘”,复习课文。

师:旅行车开起来喽!咦,导游到哪儿去了?谁来当小导游?这么多同学想当导游,下面我们进行“导游招聘会”,赛一赛谁能被聘请为小导游。

1.诗朗诵,复习《长江之歌》。

师:如果让你介绍长江,你准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历史悠久、气势磅礴)。

师:你能具体地介绍吗?

生用不同的形式进行诗朗诵,甚至可以配乐唱,因为这篇课文就是一首歌词改编而成。(能够诵出长江的壮美,表达出赞美之情的,老师发给导游证。)。

2.猜景点,复习《三亚落日》。

(1)猜景点。

师:请看大屏幕――。

(出示:孩童、大红灯笼、跳水员。)。

(2)明顺序。

生回答后出示:

a.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依旧像一个快乐的孩童。

b.夕阳也渐渐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

c.最后像跳水员那样,以一个轻快、敏捷的弹跳,再以一个悄然无声、水波不惊的优美姿势入了水,向人们道了“再见”。

师:这三句都是写的什么?按照什么顺序写的?(都写三亚落日的变化过程)。

(3)积累语言。

师:谁能完整地背一背三亚落日的变化过程?我们来进行比赛,看谁能把西沉的灿烂的夕阳背到我们的眼前。

生背后,师指名评价。能够突出三亚落日赞美之情的同学,师发给导游证书。

3.纠错复习《烟台的海》。

师:同学们对《烟台的海》这篇课文熟悉了吗?请先打开课文读一读。

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敢不敢接受老师的考验?

(出示烟台的海波澜壮阔的画面,出示四幅图。分别是烟台的海冬春夏秋四季图。

出示文字:《烟台的海》这篇课文是按照游览顺序写的.,文章先写烟台的人,再写烟台的海,四季海水颜色都一样。)。

老师说的对吗?为什么?

生自由说理由。

师:请你介绍自己喜欢的一个季节的烟台的海。

生介绍,其他同学评价。师给能介绍出烟台海的特点的同学颁发导游证书。

师:这样壮丽的烟台海,是一幅画,是一支歌,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勤劳朴实的烟台人,在这里上演着一部威武雄壮的活话剧。让我们一起深情地朗读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读出对烟台人、烟台海的赞美之情。

4.辩论复习《记金华的双龙洞》。

师:《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写得好吗?好在哪里?学生各抒己见。

师;下面我们进行正反双方的辩论,赞成这篇课文写得好的坐在这两组,我们称为正方;认为这篇课文写得不好的坐在那两组,我们称为反方。

师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进行评价,如文章语言、结构方式等。

四、自编习题,激发潜能.

师:请同学们,结合课外书籍、电视节目、社会新闻、家庭逸事,生活、学习中的困惑,头脑中的种种疑问,以前考试、作业中发生的错误……出一份第一单元的练习题给全班同学做。我们比一比谁的题目出得最巧妙。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