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人间世抗疫纪录片心得体会(优质8篇)

时间:2023-10-14 01:37:13 作者:字海 2023年人间世抗疫纪录片心得体会(优质8篇)

实习心得可以帮助我们回顾实习期间的所见所闻,对自己的实习成果进行评估。以下是一些军训心得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人间世抗疫纪录片心得体会篇一

2020年的春节,在所有中国人的心里,注定是一个永生难忘的记忆。新型冠状病毒的肆虐,让辞旧迎新的钟声更加沉重,人们脸上的那一个个口罩,让这个春节倍感冷清。
这个冬天,梅花依然宁静地开放;这个冬天,蓝天依旧明净如洗;这个冬天的武汉却非常艰难,全国人民却非常艰难。在这特殊的日子里,我们谨遵医嘱,静静地待在家中。我们为武汉忧心忡忡,我们为治愈病例的增多而感到高兴,为武汉的人们牵肠挂肚。
与此同时,有一群人,他们正冲在前方,用自己的平凡之躯为身后的亿万中国人筑起防护的堡垒,他们舍小家为大家,不眠不休,战斗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的最前沿。他们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最美逆行者,他们是新时代的最美先锋人物,他们是可亲可敬的白衣天使。
这世上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因为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罢了,这世上哪有什么天生的英雄,只有因为人们需要,才有人愿意牺牲自己成为英雄。
虽然我不知道他们是谁,但我明白他们是为了谁。他们也许并不富裕,甚至有些贫穷;他们也许并不高大,甚至有些瘦弱;他们也许并不光鲜,甚至有点卑微,他们的形象在我心中是那样模糊,但他们的精神在我心中却是那样鲜明;不计生死,不求回报,默默坚守的他们,守护着健康,保卫着生命。
普通的我们无法到达正面战场与病毒作战,我们只能做好我们的后勤工作,不出门,少出门,勤洗手,戴口罩,这是为了不给他们添麻烦,祝愿他们平安早日凯旋。
彩虹为证,千古不变,我要高歌。为生命喜悦,万物都歌颂你的慈爱,大地诉说你的恩情。
致敬白衣天使!致敬最美逆行者!致敬抗击疫情的每一个人!

人间世抗疫纪录片心得体会篇二

以前有段时间爱看灾难片、恐怖片,喜欢那种上帝视角,冷眼旁观主角在灾难即将到来而不自知的天真,充满快感地看着他们遭受恐怖、变态经历折磨,偶尔也会被suddenshock吓到。

这类电影多半评分不高,阅过即忘,能留下印象的寥寥无几,更别提能引起什么深度思考,但我仍然乐此不疲。可以称之为快餐式观影/下饭电影(是的恶心恐怖的电影我在吃饭时也看得下),此类影片的代表:《墓地邂逅1、2》、《车库惊魂》、《人皮客栈》、《林中小屋》、《遗传厄运》、《昆池岩》等等。

也许是恐怖片越来越无趣,也穿插着看起了历史、社会纪录片。

《人间世》追了两季,每一集都“度秒如年”,在这里可以看到最真实的中国医患关系、重病患者和急诊医生的日常。这个世界是你看到的那样,又似乎不是你看到的那样。看完两季,我的人生看似依旧平凡如一潭死水,但隐约能感受到,我的思考方式、我对医患关系的刻板印象、我对现实生活的挣扎与纠结,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女博士闫宏微患上三阴性乳腺癌晚期,乳腺癌中最凶险的一种。抗癌路上她坚持乐观,孩子是她拼命活下去的支撑,但故事并非总是happyending,从中国求医到美国再回到中国,她体内的癌细胞终究是没变“聪明”。2019年3月18日,闫宏微离世。

她的丈夫吴载斌今年疫情期间,在微博官宣和一位驰援武汉的护士相恋了。我不会去说“不相信爱情了”,毕竟妻子患癌,其中治疗、照料的艰辛也许任何人都无法切身体会。他的微博底下充斥着“微微走了不到一年”、“微微瞎了眼遇上渣男”等骂声,我觉得duck不必;但也很难去祝福他,只能说人有各自的选择和决定,这种选择和决定无需被他人左右。

但今天我不讲《人间世1、2》(明明已经讲了很多),而是想讲讲疫情期间它推出的《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

01人间世

高中读柴静的《看见》,被其中描述非典的章节“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所震撼。2002年广东出现非典,2003年非典扩散至全国,一时白色恐怖笼罩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天空中。

柴静在书里说了一句话,大意是,不希望日后孩子问起自己“妈妈,非典的时候你在干嘛”时哑口无言羞愧难当,因此选择做好记者的本分,走进非典病房,向社会大众客观呈现出非典疫情下,患者的真实状况。

2003年非典时,我7岁,疫情未曾蔓延到我那十八线小城市的家乡,我对非典的印象,仅限于大人们在交谈买不到板蓝根;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我24岁,亲历疫情,切实感受到社会中弥漫着的恐慌和警惕。

口罩一罩难求,假期一延再延,家家户户闭门谢客,过年几乎不出门不聚餐,每天关注着新闻上冰冷的确诊、死亡、治愈人数,看着全国各地医疗队“逆行”奔向红区武汉,有好消息,也有坏消息。

1月23日,武汉宣布封城。昔日繁华的江城一时像电影里的空城一样。

这是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人间世”。

02人世间

在这样的“人间世”,所幸有一群人站在手无缚鸡之力的患者身前,与名为“新型冠状病毒”的死神抢人。

他们身穿白色战衣,头戴厚重的面罩,时而步履蹒跚,时而脚下生风。

隔离病房里,12床,一位81岁的老人。

医生好不容易控制住他体内的新冠病毒,但老人本身患有的糖尿病,却让他的整条右腿开始迅速坏疽。

医院没有做手术的条件,讨论再三,医生们决定护送12床到同济医院中法院区手术。

好在转运过程无惊无险。

疫情之下,医生做一场手术的难度远远大于平时。防护衣、护目镜、n95口罩、外科口罩、面罩……手术前必需的重重防护措施,让医生置身于近乎缺氧的环境中。

3个小时,8名医生,截肢手术终于顺利完成。术中,主刀医生不得不在进行了一段时间后停下来休息,到外面卸下重重防护,喘一口气,再接着一头扎进手术室。

结束手术后,医生全身都湿透了。

但并非所有的手术都能有好的结果。

上海第六批援鄂医疗队的缪医生,把急救比喻为开飞机。“突然两个发动机全熄火了,飞机的高度在不断下降,而你要在飞机坠毁之前迫降成功。”

突发情况考验的是医生的临场反应能力和判断能力,往往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作为与患者接触最为密切、相处时间最长的护士们,在这场疫情当中经历了太多难捱的生离死别。救死扶伤的医护人员,有时也会感到深深的无力。

一位先生在病房里,心电图已经呈直线。护士为他整理遗物,却不经意瞥见他手机屏幕上,女儿发来的微信。

手机那一头的孩子不知道,她永远也收不到爸爸的回应了。

在这场灾难中,人们把医护人员称为救死扶伤的超人。但也别忘了,他们只是以医学知识为武器、以医疗技术为辅助,“有时能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外人眼中,他们是逆行的英雄;而在自己心里,也许对自己投身疫区有一点自豪,但更多时候认为这是“职责所在”。

03世间人

这次疫情之中,我姑且简单地把人群划分为「红区内的人」与「红区外的人」。

「红区外的人」,自然是你我这些没有近距离接触新冠的普通个人;而「红区内的人」,除了我们熟知的医护人员以外,还有运送物资的军人、坚守岗位的公务员、忙碌奔波的志愿者、快递员、外卖员等各行各业的服务人员。

这场战争的胜利必须归功于他们。

人类最基本的良善和同理心,在这次疫情中得到了最纯粹的展现。

上海援鄂的医疗队伍中,每位医生都会与武汉的当地的医生一起组成医疗队伍。在危险的操作面前,武汉的医生总是会挡在上海援鄂的医生前面。

扩皮(扩张皮下通道)时很容易有气溶胶产生,气溶胶里污染物、病毒很多。武汉医生说,“扩皮的我来做,你先头侧过去,扩皮之后你再来置管。”

武汉的医生给上海援鄂的医生发了这样一条微信。

我看见他眼里有泪,有对武汉医生保护上海医生的感动,也有对共同战胜这场疫情的坚决。

红区里,除了医疗人员之外,还有快递小哥、外卖小哥的身影。

还有志愿者的身影。

援鄂医疗队结束任务启程回上海时,一位志愿者穿上皮卡丘的人偶,举着一块写着“谢谢”的纸牌,成为送行队伍里亮丽的风景线。

摘下头套的他,面对镜头有些许不习惯,腼腆地笑着,说起做志愿者的经历。

而直到采访结束,他也没有透露自己的名字。现场的小伙伴看他的朋友圈才知道,他们是武汉的一个志愿者团队。除了皮卡丘,他们还扮成海绵宝宝和哆啦a梦,以自己独特的形式为医疗队表达感谢。

但《人间世》并非只挑温情的情节来讲,而是真实地展现了不同医护人员在疫情中的所思所想。

病房里的一位老太太哭着说自己“不想活了”,并把自己的氧气导管拿掉了。护士很生气,感觉她“在这种时候添乱”。

也许有人会说这位护士态度不好、不该说这样的话伤人,但站在她的角度思考,一边是情绪不好的老太太等待安抚,一边是濒死的危急患者需要救护,此时让她去冷静下来安抚老太太的情绪,真的很难。

没有一个医护人员不希望患者康复,也没有一个医护人员能在患者放弃希望时无动于衷。

在这场疫情中,我们常在新闻上听到一些90后这样的声音:“2003年非典的时候,我还是个孩子,你们站在我身前;现在我长大了,换我来保护你们。”17年前那批懵懂的孩子,已经成为有模有样的“大人”,在疫情最为严重的关头挺身出。时光交错,17年前的大人和17年后的“大人”身影重叠;时代在变,但不变的是总有一群人逆风前行,为身后的人拨开云雾。

想起一句很俗但是真相的话:“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那些负重前行的人,褪去救死扶伤的身份,也不过是你我一样平凡的普通人啊。

作为这场疫情之下无数平凡个体的我们,通过这场肆虐全球的灾难,至少应该铭记两点。一是生命不易,且行且珍惜,人生路漫漫,珍惜身边人;二是,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应该尽量做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

人间世抗疫纪录片心得体会篇三

今天,我看了一部纪录片,叫做《人间世》。

看完这部片子后,我感触很深,它讲述了一个叫蔡炫安的小男孩不幸得了肿瘤,成了一位骨肿瘤患者,这对他的心灵造成了很深的打击。他不能上学,他不能和朋友们一起玩耍,更不能像健康的孩子一样正常地生活。在他刚接受治疗时,他十分反抗,我很能理解他的想法。可是,他并没有被病魔打倒,他变得乐观了。一次,医院里开迎新会,他刚刚做完手术,不能剧烈运动,他却执意要参加,可见他是多么向往美好的生活啊!

有时,我们可能真的无法和死神抗争,但心中的.希望之灯不能熄灭。虽然肉体是脆弱的,但心灵是坚强的!

人间世抗疫纪录片心得体会篇四

然现在已经距离疫情严重期过去了一段时间,但每每看到抗疫视频还是忍不住潸然泪下。我们感谢所有的医护人员,是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武汉解封;还要感谢去到疫情深处的所有非医护人员,他们是“最强辅助”,如果没有摄像团队,我们怎么会知道疫情背后的故事。

医护人员给了“向阳而生”新的解释:医生护士们推着病床向前走,朝着太阳的方向走,他们正朝着生的希望走去。“一线生机,我们百分百努力”是他们给我们的保障,是我们无条件相信的原因。人间世,苦难与希望并存!

今天下午我们班级组织观看了《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第二集《相逢》,我感悟颇深。疫情风波虽然基本已经过去,但如今看到这些医护人员的事迹,我依然忍不住潸然泪下。你们是最美的逆行者,你们用爱搭建桥梁,你们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大爱无疆。医务人员冲上去,他们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同病魔奋力搏击。他们用坚守的背影,演绎着泱泱大国的生生不息;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书写着人生最精彩最壮丽的韶华篇章!无数“追光者”们团结一心,众志成城。“逆行者”们无畏无惧战斗在病魔横行的最前线,我心中情不自禁的想为他们竖起大拇指,想为他们点赞:他们真是了不起的英雄!

人间世抗疫纪录片心得体会篇五

护士陈桂林,今年29岁,打算今年和男朋友买房、结婚,迎接人生的新阶段。

7床老爷子,今年72岁,孙辈刚刚诞生,家人盼望他早点康复,回家抱一抱刚出生的小孙女。

本不相干的二人,因一封家信相逢。

在老爷子病情恶化后,陈桂林承担了用武汉话给老爷子念信的任务。

她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吃力地俯身在老人的耳畔,一句一句地念给他听。念到一半还因为喘不过气,不得不暂停休息。

昏迷不醒的老爷子,在护士的家乡话和老伴爱语的双重刺激下,微微摆动着头部,像是对老伴的呼唤做着回应。

念完信后,精疲力竭的陈桂林却显得很高兴,“他应该是听到了!”

像陈桂林这样默默付出的护士还有很多很多,他们像是黑夜中的点点微光,汇聚起来,照亮他人,更温暖自己。

医护不是万能的,但他们总能带给我们安慰。

爱也不是万能的,但它能让我们充满勇气,替我们驱赶黑暗。

我们为难以团聚而感到遗憾,却在与陌生人的萍水相逢中收获温暖。

而这些在相逢中迸发的点点微光,正是我们捱过漫漫黑夜时所仰望的灿烂光芒。

观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纪录片有感

人间世抗疫纪录片心得体会篇六

节目组用镜头记录了在离死神最近的地方,医生,护士,志愿者们救治病人时遇到的困难,面对的抉择,和努力拼搏的身影。

那些驰援的护士很多还是90后,都是孩子,要面临那么高强度的工作,巨大的心理压力和戴着闷热口罩,穿着的防护服,不吃不喝的照顾病人,遇到很多绝望,放弃吃饭吃药,不配合的病人。

大家都不容易。

作为观影者,一些镜头让我深深铭记,冲荡我内心深处,勾起我生孩子住院时对医院,医护人员和家人们的回忆。

三年前的一天工作日,怀着身孕的我肚子疼,领导让我赶紧去医院,我还大大咧咧说没事,想回家休息一下。

下午回到家,想想也无聊,医院就在家对面,顺便去看看吧。

当时眼睛胀痛比肚子疼,就去先挂了一个眼科看眼睛,再去找我的产检医生。期间病历本没带还风风火火赶回家拿的。

产检医生给我检查之后,告诉我要早产了,赶紧联系老公过来吧。

我说,有这么严重吗,这会儿肚子不怎么疼了呀。

医生看我不听话,喊旁边的护士:“推一个轮椅来。”

what?我就傻眼了。

轮椅推来,我的腿就软了,瘫在轮椅里。

手抖着给老公,妈妈,婆婆打电话,带着哭腔,连说话的声音也是颤抖的。

从小打针都不哭的我,进了医院就这样怂。

我是被护士推到病房的。

住下了老公才到。一来忙着交钱,开检查的单子,跑上跑下的也照顾不到我的情绪。一开始我还想溜回家洗个头洗个澡,护士就让老公看着我,哪也不准去。

现在想想,听医生话,配合他们工作,才是对医护人员最大的支持。

婆婆从老家赶来,到医院都10点半了,匆匆看过我就回家帮我准备东西。心疼老公,让他回家睡的,我在医院疼了一夜。

第二天一早,医生说我今天会生产,我打电话叫我爸妈和姐姐姐夫来。公公带着外公外婆也来了。他们都是下午到的。那时我都进产房了。

一大家子人都在产房外面等我。

老公要去办各种手续,见不到他人,我都准备让婆婆进去陪产了。

最后一刻,老公赶来。

我带着两罐红牛和巧克力进了产房。麻醉医生先给我在脊椎上打了无痛。慢慢痛的好些,可还是痛,可以忍受的痛。

准备生之前,医生一直叫我下床走。

听医生话,忍痛走。

期间一个小插曲,我由于着急,叫医生给我检查,差使老公喊医生,第一声老公喊的小,没人听见,老公大声喊,“医生!”

把医生吓一跳,跑过来凶我们:“没事不要这么大声,还以为出大事了!”

后来理解,医生压力大,就怕病人这样喊,心脏受不了。

后来医生过来给我检查。发现胎位不正,让我这样趴,腿那样放,半个小时宝宝自己在肚子里转过来了。

我开始对助产士产生满满敬意。

我上了产床,老公被要求坐在我头顶的方向的后方,不允许往前。准备用力前,我说我要喝红牛,护士给我准备了吸管,端给我喝。

助产士教我怎么用力,多方共同努力下,宝宝很顺利出来了。宝宝各项指标都很好,医生给宝宝评分为10分,除了低体重这一指标。护士很贴心的把宝宝抱到我眼前,睁大的眼睛滴溜溜的转,我开心的亲了一下。

半小时胎盘没有出来。

医生当机立断,进行各项医疗操作,并为我手取胎盘,成功了。

后来进行2小时医学观察。

孩子被抱去了nicu,老公也跟去了。

后来我被推出产房,看到满眼的家人,很幸福,忘记了所有疼痛。

家人听说我经历手取胎盘以及宝宝的低体重,要住nicu的事实,普遍心情担心和低落。

我倒大条的觉得都很好呀。后来想想,估计也是喝了两罐红牛的原因,处在兴奋和亢奋的状态。我心想,宝宝有专业的nicu护士轮班照顾,设备专业,比金牌月嫂还好,有啥好担心呢。

我当时能做的就是用吸奶器给宝宝准备母乳,婆婆定时送到nicu给宝宝。我在医院住院期间以及娃在nicu期间,我们都是很焦虑,这些都还是建立在宝宝新生,没什么问题,不存在未知和治不好的情况中。

家人也只能每周两次和医生沟通里面的情况,通过ipad看宝宝怎样。看到诊疗记录,又是挂营养液,又是吐奶呕吐,洗胃,挂抗生素,家人们看到宝宝头上,胳膊上,脚上都扎过针,天天忧心忡忡,压力山大,刚过半个月就跟医生交涉给宝宝出院了。

宝宝出院后,经过奶奶的悉心照料,体重蹭蹭蹭地涨起来了。全家才松了口气。

我也常常从内心里感谢我遇到的产检医生和我的助产师,她们满满的责任心和高超的医术让我和宝宝避免很多危险,妙手回春的本领让我的肚子少挨一刀,少受一份罪。要知道,假如娃卡住,我就得剖;假如娃出来,胎盘出不来,我就得接受清宫手术。

想想当时,多亏了助产师,救我于水火,让我有惊无险,助产师也是与我和宝宝有着过命的交情!此生不忘!

现在回想此次新冠疫情中心,处于漩涡中,经历着救治与被救治的人们,他们的心理压力常人难以想象,他们却在每分每秒的承受。承受面对未知和病毒折磨痛苦的恐惧,没有家人亲友陪伴的孤独,看不到阳光和希望就无比绝望。

劫后余生的漩涡之中的病人得到全国各地驰援过去的医生护士的救治,他们本不相干,也许八辈子都不会认识,却在这特殊的时间,地点相遇,相守几十天,有着过命的交情,彼此在人生长河中书写浓重的一笔和深刻的记忆。而这缘分和这份生的希望都是我们伟大的党和祖国带给我们的。今生幸儿入华夏,是我们的共同的自豪和慨叹!

人间世抗疫纪录片心得体会篇七

第四集片名叫《脸庞》,由百人口述拼凑成的属于武汉的记忆,中国的记忆。

最触动我心的是一个老太太笑的脸庞,辛海光医生说,当时有个老太太,不太配合治疗,那天需要去做ct,老人家也不太肯,医生只好“连哄带骗”。他就和老人家说,你好好治疗,做完这个检查,如果好了,就可以回家了。老人家一下子有了精神,眼睛里像是闪了一道光,问道:“做完检查我真的能回家了吗?”辛医生说,对呀,只要结果是好的,你就可以回去了。老人家顿了几秒,突然伸出了右手小拇指,说:“我们拉钩上吊。”然后,还加了一句:“五百年不许变。”

辛医生说到这里,一下子笑了,他说:“我以为她会说一百年不变,没想到她还要五百年不变。”

最后那位奶奶终于肯接受了治疗,她把原本戴在嘴巴上的口罩又往上拉了拉,盖住了眼睛,因为她在擦眼泪。

陶晴岚护士说,很多时候,这些老人不是真的要拒绝治疗,他们是心里孤单,他们也会寂寞,会害怕,他们希望被关心。很可能他们需要的就是一碗粥,一个馒头,一句话。这样就能让他释怀,而对方的反馈,也一定是你意想不到的。

下医医病,上医医人,大医医心。

我想,其实,这一切,都是归功于中国人的善良。

5

第五集片名叫《武汉来信》。

“人们彼此相连,守望相助。”

最让我感动的是小丽护士和杨妈妈的故事。

“妈妈,你还难受吗?今天我最大的愿望是你可以对我说生日快乐!”在危重病房杨妈妈的耳边,手机音频正在循环播放。此时,杨妈妈上着ecmo,处于深度镇静中。然而,眼泪却止不住地从她的眼角往下掉。

音频的录制人是武汉协和医院的小丽护士,她是杨妈妈的女儿。杨妈妈在春节前夕和丈夫,一起来上海看望姐姐和姐夫,一家四口却不幸都感染上了新冠肺炎。小丽护士得知这个消息后,却一头栽进了本院的隔离病房,参与救治武汉的新冠病人。

小丽护士很不容易,有的时候在红区忙了几个小时,出来顾不上吃饭,第一件事就是给妈妈的医生打电话询问情况。

ecmo上机第39天,那是最后一次通电话,当晚八点,杨妈妈的口腔不停出血,不明原因。输血止血的速度跟不上失血的速度,任凭医生护士怎么抢救,杨妈妈的血压拉不住了。医生给小丽打电话:“你妈妈快撑不住了,50,49,…”那时坐在屏幕前的我,第一次见给亲人直播死亡这么残忍的过程,空气沉重,安静,我还在内心期待着,杨妈妈的血压会像电视剧一样突然回升,最终,2:03分,她不幸离世。

那一刻,才知道,生活最不缺的就是真实,而真实与荒诞并存。再多的努力与道理在生死面前不值一提,尽管所有人都不计后果拼尽全力也未必能创造一个大团圆的结局。这种无奈带来的无力感会给亲历者带来多大的冲击我们无法想象,除了惋惜哀叹似乎也别无他法。

众生皆苦,如何才能挣扎上岸?

6

第六集片名叫《防线》。

“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传染病的防治归根结底只有这么轻飘飘的几行字,而真正筑起强大的防线需要的却是举国上下的牺牲与坚守。从源头阻断是治标之法,但因为没有直观的效果,公卫与一级预防的作用常常被低估和忽略。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上海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最核心的机构。

一旦出现确诊病例,调查员们就开始找线索、理脉络,传染源一定要找到,要及时切断传染路径,才能将健康的人都保护起来。

正如上海市疾控中心急性传染病防治科主任潘浩说的:“我们一旦控制不住,那病人就疯狂地涌向医院。为什么?一传二,二传四,四传八,这个指数级地往上增。我们的目标是什么呢?一传二的时候,掐断。”

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所有人,他们勇敢、守纪、尽责。

防线下,被保护的人恰恰就是铸就它的人。而那些铸就它的人还在不断努力,使它变得更加强大。

我们走在贫穷而皲裂的路上,耳畔回响的声声呼唤却来自星光。

致敬,我亲爱的,祖国。

致敬,善良的中国人。

人间世抗疫纪录片心得体会篇八

今天观看了《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纪录片。纪录片展现了武汉雷神山医院、金银潭医院和同济医院光谷院区病房中的生死搏斗现场。

关于治疗方案的激烈讨论与抉择,对肺炎患者的悉心照料,无不体现着医者仁心。在三级防护的状态下,医护人员每天至少工作四个小时。缺氧,闷热,汗水湿透多层防护服的状况时有发生,然而他们还会在因自己身体不适而浪费一套防护服时,泣不成声。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和挑战下,他们依然苦中作乐,坚持到底,为彼此加油打气。我看到他们在转运病人返程时欣喜于路边的樱花,我想说,其实他们和这樱花一样美丽。人们总是称赞医护工作者是英雄,但对他们而言,他们只是恪守职业精神的平凡人。我不知道他们是谁,但我知道他们为了谁。“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众志成城,共战疫情。

在这场疫情之下,正是千千万万的医务工作者和每一个忠诚而善良的普通人,以他们的血液里的良知和勇气保护了我们的家园,保护了中国人。我分明看见他们眼中炙热的泪水,以真心换真心,生命便发生了奇迹。白衣执甲,逆行出征,星夜不眠,在这个和平年代,他们完成了一个属于全中国的英雄梦,他们用最美的身影诠释着生命的意义,他们用坚守的背影演绎着泱泱大国的生生不息,他们用自己的平凡之躯为身后的亿万中国人筑起防护的堡垒。正因他们心中始终有一句话:有小家才有大家,扶危度,厄医者担当。所以他们选择了逆行,选择了与病毒较量,选择了为生命站岗,而他们逆行的背影就是庚子年最美的风景。这是疫情中最富勇气的奔跑,不是朝着家的方向,不是走向安全的后方,而是去往最危险的战场。

影片短短一小时,展现的只是一小群人的抗疫工作,却折射出了无数个默默奉献的医护工作者。身为一名临床医学生,一位新时代的青年人,我愿意做他们那样的人,当国家和人民需要我的时候,做出无怨无悔的选择,义无反顾冲在前面,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用行动书写人生的韶华篇章。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