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育教学读后感 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概念解读读后感(实用5篇)

时间:2023-10-07 17:54:42 作者:紫衣梦 数学教育教学读后感 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概念解读读后感(实用5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数学教育教学读后感篇一

吴正宪、刘劲苓、刘克臣主编的《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概念解读》梳理了小学数学中出现的几乎所有基本概念,对每一个概念首先按现代数学和小学数学两个层面做出界定:接着进行详尽的解读——阐释相关数学概念的内涵及数学实质,介绍其缘起背景、来龙去脉,展示其应用领域;然后落脚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实处,对相关数学概念给出具体的教学建议,其中包括大量具有示范意义的教学实践案例。各篇末都有“推荐阅读”,为老师们提供了进一步深入和拓展的空间。这是一本为小学数学老师答疑解难的教学工具书。书中各篇的撰写,显示出作者们对小学数学教育较为深厚的理论修养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吴正宪,全国著名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督学,《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审定专家,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委员,全国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小学数学教研室主任。吴老师和其团队核心队员刘劲苓(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数学教师)、刘克臣(北京市西城教育研修学院小学数学教研员)一起,组织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的相关队员,紧扣201 1版数学课标的精神,经过多方查证、广征博引,结合大量的教学实践,对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百余个基本概念进行了案例式的生动解读—— 【概念描述】——从现代数学和小学数学两个层面对每个概念做出界定: 【概念解读】——阐释相关数学概念的内涵及数学实质,介绍其缘起背景、来龙去脉,展示其应用领域; 【教学建议】——落脚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实处,结合教学实践案例对相关数学概念给出具体的教学建议; 【推荐阅读】——为老师们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提供了空间。

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心脏”,没有问题的学习目标就不明确。而小学生数学问题的提出必须在一定的情境中才能有效地实现。创设数学情境的目的就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与本课学习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以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合作能力是当今社会所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在合作交流中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所以,合作能力的培养必须在课堂上加以落实,让学生在合作的基础上展开竞争。面对实际问题,能够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数学应用意识的重要表现,也是能否将所学知识和方法运用于实际的关键所在。

合作探究是学生充分感知的过程,而展示交流是学生的感性知识相互碰撞的过程。在交流、研讨的过程中,通过比较、质疑和反思,不断优化个人和小组的学习成果,直至达成共识,内化为个体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形成科学结论,找出对解决当前问题适用的策略。问题一旦解决,学生的思维能力会随之发生变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思维品质的发展都具有促进作用。在展示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感悟数学学习的乐趣,找到自身价值的体现,体验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的愉悦。这样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正确的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一堂课成功与否,结课很重要。教师要在完成一个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时进行适当总结,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回顾和归纳,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系统。再通过拓展应用检验学生对新知理解和运用水平。

数学教育教学读后感篇二

我认真读了《有效教学和谐课堂》这本书,从这本书中我获益非浅,不仅知道了有效教学的含义,也同时意识到有效教学对于教师来讲在新课程教学当中它有着很多实际的意义。

有效教学首先体现在有效备课上,第一备目标。在教学中,教师仅仅关注“双基”目标,忽视其他目标的达成,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情感,他们需要关心,更需要尊重,所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和知识同样重要。但是作为一名小学教师,除了关注学科本位目标,更要关注学生个体生命成长的目标。第二备教材。“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师要认真阅读教材,努力做到真正把握教材,可以从以下几个步骤展开:一是读懂教材,明确各部分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二研究教材,研究每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三是吃透教材,把教材中的知识结构转化为教师自己的学科认知结构。第三备学生。在实际的教学中,仅仅从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和理解去设计教案,而忽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历,会出现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失去实效。所以说只有关注学习起点,才能让课堂教学更有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课前调研,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二是抓准切入点,学生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之上;三是亲历过程,关注学生亲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数学教育教学读后感篇三

牛顿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打开《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这本书,初读前言就获益匪浅,其中写道:“在对教育评头论足时,人们还是擅长找它的不是,而恰恰忽略了‘发现它的长处’其实比‘看穿它的缺点’更难的道理”。认识到好的行为,学习并坚持去做,将有利于我们前行,尤其对我们年轻教师来说,这是成长进步的有效阶梯。

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允许孩子质疑是发展独立思考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敢于鼓励学生问难、质疑,前提是教师应该首先能把握数学的本质!书中的`一则案例给我印象十分深刻。

这是一节一年级学习减法的课,在理解了例题并得到“5-2=3”之后,教师请学生自己动手“创作”一个用“减法”解决的问题,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意外的“生成”事件。一个小女孩介绍:“我本来有5个水果,送给同桌2个,问我还剩几个水果?我列的算式是5-2=3。”立刻有小男孩反对:“怎么还是5-2=3,重复了,不能写到黑板上。”小女孩不服气:“我没重复,老师的是汽车,我的是水果,水果不等于汽车。”小男孩仍反驳:“反正你的算式是5-2=3,还说不重复。”于是全班很疑惑。

面对这样的“生成”,可能有的教师会简单的以一句“是同一个算式,我们就不写在黑板上了”来结束学生的疑问。但我们认真想想,减法的本质是什么?减法是解决一类问题的一个模型。因此这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你们还能想一个事情,也用5-2=3来表示吗?”“为什么有的事情是发生在停车场里,有的事情发生在教师里,而且有的说是摘花,有的说是铅笔,完全都不一样的事,却能都用5-2=3来表示?”孩子们终于发现了“虽然事件是不一样的,但他们所表示的意思都是一样的”,也感悟出了“算式真神奇”。

学生能有如此的感悟,这是教学最成功之处,因此我们可以说:教师能够有效地处理“生成”,关键在于教师对数学本质的理解。

读到书中的案例我也想到了自己执教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剪一剪、拼一拼等学习活动,逐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长方形的面积与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底和高有什么关系?课前预设学生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方法有三种,第一种是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顶点作高剪开,通过平移,拼出长方形。第二种是沿着平行四边形中间任意一条高剪开,第三种是沿平行四边形两端的两个顶点做的高剪开,把剪下来的两个小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再和剪后得出的长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节课学生大部分都拼出第一种,由于经验不足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思考出后两种,而采取了一种简单的告知――“请大家来看大屏幕上的这两种情况。”在此时我应该引导孩子把握平行四边形有无数条这一数学本质,然后发挥学生想象,我想学生是能够找出后面的两种方法的。

“把握数学本质+研究学生=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我们坚定的信念。小学数学教学应该给孩子留下什么?毋庸质疑,留下的是数学的思考方式、数学的思想方法,浸润的是对数学学习的热爱以及对数学的积极态度。数学教师需要怎样的底蕴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以发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真实故事为载体,阐述了数学的核心概念与基本技能有哪些、怎么教?每个故事都有其特定的主题、细节,还有多角度的分析和诠释。它们都是真实的,都是对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本质思考。它们可能不是灵丹妙药,但给予我们思考问题的视角,给予我们对“问题”深入追问下去的勇气和方法。

数学教育教学读后感篇四

随着年段的逐步提高,孩子们问题逐渐走向深度,更需要大量的理论知识来为自己“充电”,四年级组的老师推荐了吴正宪老师和她的团队推出的《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概念解读》,本书梳理了小学数学中出现的几乎所有的基本概念,全书分为5个部分,分别是:

一、小学数学核心概念和数学思想;

二、数与代数;

三、图形与几何;

四、统计与概率;

综合与实践。这本书我目前才看完第一部分,所以我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是本书的`第一部分的内容:小学数学核心概念和数学思想。

这本书对这十个核心词念和十二个数学思想分别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刻的解读:

1、概念描述,对每个概念首先按现代数学和小学数学两个层面做出了界定;

3、教学建议,落脚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实处,对相关数学概念给出了具体的教学建议;

4、推荐阅读,为老师们提供了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提供了空间。

比如核心词中的“推理能力”,现代数学认为推理是形式逻辑术语,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即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命题推出一个新命题的思维形式。而形式逻辑是不研究推理的具体内容的,只研究怎样的推理形式才有效,即推理的合理性。像“四边形四个内角和是360度,平行四边形是四边形,所以平行四边形内角和是360度”这种就是推理。而在小学数学总虽然没有给出明确的推理定义。但教材中安排的“你是怎样想的?”“你和他的想法一样吗”“还有不同的方法吗?”这些内容都非常明显的鼓励学生进行推理。

在概念解读中,推理一般包括演绎推理和合情推理两种。

演绎推理是指“从已有的事实(包括定义、公理、定理等)和确定的规则(包括运算、法则、顺序等)出发,按照逻辑推理的法则证明和计算,得到某个具体结论的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

合情推理是指“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类比等推断某些结果。”是一种合乎情理、好像为真的推理。因此合情推理的结论是不一定为真的。其中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是两种用途最广的特殊合情推理。归纳推理是指“以个别(或特殊)”的知识为前提,推出一般性知识为结论的推理。也就是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归纳推理又可以分为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

教学建议:通过以上对概念的界定和解读,书中又给出了三点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经历数学活动或依据平日积累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2、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推理过程清晰的表达出来。

(1)要鼓励学生清楚的表达推理过程。学生在有条理的表达中,锻炼了思维的有序性。比如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经常性的追问学生“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你认为他的答案是正确的?还有不同的方法吗?”长此以往,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是要讲道理的,要根据理由得出结论。

(2)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通过实验或者推理验证猜想。

3、有效的评价学生的推理。

比如我们在课堂上“这个同学能用上“因为…所以…”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谁能说的和他一样清楚?”通过这样类似的有效评价,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如何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推理过程。

最后书中还做了推荐阅读:

(1)《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2)《美国学校数学教育的原则和标准》

可以帮组我们进一步深入和拓展推理能力这个概念。

数学教育教学读后感篇五

今年春节因为受新型冠状病毒的影响,整个假期待在家里替代了走亲访友,也趁此机会,有了难得的安静学习和自我提升的时间。《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概念解读》是吴正宪老师和她的团队的倾力之作,书中梳理了2011版《课标》中的十个核心概念、小学数学中的常见的数学思想、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几乎涵盖了小学数学中出现的所有的概念及数学思想。对每个概念及思想都是从现代数学和小学数学的来龙去脉,展示其应用领域;然后落脚于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对相关数学概念给出具体的教学建议,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具有示范意义的教学实践案例。每个知识点阐述的背后还紧跟着一些“推荐阅读”,为我们提供了进一步深入了解和拓展的空间。书中知识阐述显示了吴老师及其团队对小学数学教育较为深厚的理论修养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老师们对教学疑难问题的解答,有的放矢,教学建议的案例自然生动,是值得一看的好书。

我们现在的学习,大都是在数学前辈们结合生活,苦心钻研的心血,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但是在实际学习中,对于很多结论或公式有很多孩子并不是真的理解,知识死记硬背,有些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孩子会提出这些结论或公式是怎么得来的呢?作为老师要对此类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在教学中遇到新知识、新符号、新公式等,老师要给孩子们介绍每个知识都有它产生的背景、演变及生活中的应用,让孩子们真正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只有学生真正认识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内涵,才能真正会用,从而逐步提高他们的应用意识。

在小学,学生的思维大都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亲身经历的、亲眼看到的、直观的、形象的材料,有利于其学习的进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多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在做一做、想一想、说一说等过程中,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多方面获取信息,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和创新意识。创新意识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是学生在各个学习环节中不断亲身经历、不断锻炼、不断积累中形成的。比如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经常性的追问学生“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你认为他的答案是正确的?还有不同的方法吗?”长此以往,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逐步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

现在知识的学习是一个逐渐过渡的过程,有些知识会在多个学段出现,但是仔细分析过教材,我们会发现同一个知识在每一个学段都有不同程度的联系,对学生的要求也各不相同,为了能够很好的承上启下,也为了避免出现知识渗透不到位或无意提高对学生的要求,都会对学生的学习带来困扰。那么作为老师平时工作中,要对知识在每个学段的联系及要求掌握的深度及广度做到心中有数,这本书就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仔细拜读后,就会很好的把握教学分寸。帮助孩子们顺利的学好数学的每个知识。

“综合与实践”每个学段都会出现,它的内容比较有挑战性、开放性、综合性和趣味性,它注重学生与生活实际、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是最近教学改革比较重视的内容,所以这一部分的内容的学习比较特殊,为了注重让学生展现思考的过程,关注学生的发展,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态度和方法,老师在教学中根据学段目标,做好问题的选择、问题的开展过程、学生参与的方式、学生的合作交流、活动过程、结果展示及评价等要素的设计,并有效地落实到实施过程中。在书中呈现了在各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八个课例,具体、详细。可供我们进行参考与学习。

总之,数学概念的准确把握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就需要具较高的专业素养和丰富的学科知识储备。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本书正是帮助我们小学数学老师实施良好的数学教育的利器。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