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中的再创造论文(优秀20篇)

时间:2023-12-10 12:46:40 作者:紫薇儿

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类型的写作风格和结构,以及如何运用适当的词汇和表达方式。看过以下这些范文范本后,相信同学们对范文范本的要求和写作技巧会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论文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课堂教学时,违背逻辑的教学语言,会使学生产生不必要的疑惑和误解,干扰学生正常的思考探求。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语言时,应注意教学语言的逻辑性,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物,以逻辑力量引领学生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二、巧妙构思,在平实的内容讲解中注入形象化的语言。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如果只是从概念到概念、规律到规律地进行教学,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自然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而形象生动的语言能化抽象为具体,有利于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进而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因此,教师应做到对教学语言巧妙构思,在平实的内容讲解中应注入形象化的语言,变深奥为浅显,引起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与情感的共鸣。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教学,让学生思考:人大附中东门位于黄庄路口的.南200米处,新中关东门位于人大附中的北400处,如何用图表示出三者的位置关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马路看成一条直线,将学校东门等地看作是这条直线上的点,以黄庄路口为原点,1米为单位长度,由南向北的方向为正方向,建立一条数轴(如下图所示),就可以用数-200和200分别表示附中东门和新中关东门的位置:通过创设恰当的生活化情境,并以形象化的语言既简洁又清晰地让学生明白直线上的位置可以用一个数(坐标)来表示。在接下来的环节,教师以“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习惯表示方法将图竖过来画。通过利用数轴确定直线上点的位置,而让学生思考能不能找到一种办法来确定平面内的点的位置,这样更能引导学生认识平面内的点与坐标的对应关系。

三、精心设计,在枯燥的理论讲解中加入风趣的语言生动、形象、富于情趣的教学语言。

不仅可以活跃教学氛围,消除学生的厌倦情绪,更能象磁石一样抓住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更高的学习兴趣。例如,八年级下册“分式方程”的教学中,我通过解一元一次整式方程引导学生探索当这些方程的未知数在分母里时的解法,当学生把解出来的值代入原方程时发现方程没有意义,随即提出了疑问。这时我适时风趣幽默地说道:“你提的很好,真是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既然是半路上出现新增加的,我们就管它叫增根”。课堂氛围一下子活跃起来,在让学生笑出声的同时,也让学生深深地记住了在方程变形时,有时可能产生不适合原方程的根,这种根叫做原方程的增根。适时、恰当的幽默为课堂教学注入了一脉新鲜血液,帮助学生始终把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无形中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也有助于学生去理解、接受和记忆新知识。

数学课堂中的再创造论文

“动”感地带,无限精彩——浅谈低年级数学课堂中的“动”

关键词:心动行动互动。

作为一名小学低年级数学老师,如果你拿着课本走向教室,在教室门口听到孩子天真无邪地说:“太好了,这节是数学课!”那你的心情一定快乐无比,一定会觉得当一名数学老师的感觉真好。然而,现实中,更多的是以下:

镜头一:(上课在即,数学老师来到课室门口)。

(只有个别体谅老师的班干部上前安慰说:“其实,我也喜欢上数学课”……)。

本来,数学能带给孩子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可为什么会出现以上镜头呢?数学课枯燥?上数学课太累?都有可能。我认为这主要是孩子们爱动的天性没得到释放,思想没得到共“振"所致。那就不妨顺应孩子们的天性,让他们在课堂上也“动”起来!当然,这要“动”出名堂,“动”出乐趣,“动”出精彩。在“动”中有所得,才能让课堂成为孩子们喜欢的“动”感地带。

一、心动——开启童心童趣,让学生在情境中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求知的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他们就会积极参与,努力探索,乐此不疲。在教学中创造性地开发教材,将课堂教学内容创设在多个情境中,孩子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一次又一次入境,一次又一次心动。

1.新课开始,创设情境,让学生耳目一新。

如:在教学《左右》时,我和孩子们共同玩指鼻子眼的游戏,然后交流自己的感受或发现的问题。

师总结:是啊,要做好这个游戏就要先分清左右。你是怎样分辨左右的?谁有好办介绍给大家。

生1:我吃饭时用右手拿筷子,用左手拿碗。

师:他说的对不对呢?你们做做吃饭的动作。

学生兴致勃勃地做拿碗吃饭地动作,并和周围的同学交流哪是左手哪是右手。

生2:我写字时用右手拿笔,左手按住练习本。

不等老师说,学生已经自己做写字的动作并交流起来。

生3:早晨刷牙的时候,我用左手拿牙杯,右手拿牙刷。学生又自发的动起来。

生4:妈妈做饭时用右手拿铲子,左手拿锅。

学生笑着完成炒菜的动作。

生5:我切菜时,用左手按住菜,右手拿刀切菜。

师:这么小的年纪就会帮妈妈切菜了,你真了不起。

多么精彩的回答啊!他们的思维、他们的语言、他们的行为无不是在一种自由、民主、平等的合作与交流中流露出来的。课前我就想过辨别左右方位,单靠教师认真讲解和学生记忆是学不好的。因此我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主动学习,但没想到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如此丰富,他们辨别左右的方法如此多样。由此可见,课堂教学要打破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以学生原有经验为基础,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构建的过程。学生只有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才是有效的学习。

又如在教学《第几》一课时,我采用了讲故事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我先在黑板上画了美丽的森林,然后依次贴上了小白兔、小熊猫、狮子、松鼠、小马。变贴边讲故事:美丽的森林里新来了一群可爱的小动物。他们今天都搬到新家了。现在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都住在什么地方……这节课老师创设了一个生动而有趣的问题情境,我们一起编故事,一起讲故事,让学生犹如进入了一个美丽的大家园。通过更巧妙新颖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进一步的积极思维活动。

2、课中创设情境,让课堂有一种节奏美,让学生始终保持“心动”状态。

教学中,单纯的知识教学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根据实际,把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编制成一个小故事,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故事中来。如:教学“0的认识”这一节课上,我给学生讲“小猴摘桃”的故事。(1)小猴来到果园里,它看到树上有几个桃子呀?可以用几表示?(2)小猴看了很谗,吃掉了1个,这时有几个桃子?用几表示?(3)小猴吃了还想吃,又吃了两个,现在树上有几个桃子?用几表示?(4)小猴索性把最后1个桃子也吃了,现在该用几来表示树上的桃子呢?这样,学生的练习就是在故事中参加各个活动,在活动中学到知识。学生不仅感到轻松、愉快,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就把一节课的知识学会了。他们兴趣浓厚,到下课时还意犹未尽。

又如,教学“数的组成与分解”时,我设计了“找朋友”的游戏:参加游戏的小朋友头戴数字卡,伴随着“找呀找呀,找到一个好朋友”的旋律,相互找朋友,头饰上的数能组成需要分解的数,就是一对好朋友。(如:2和7组成9;3和6组成9中,“2”和“7”是一组好朋友,“3”和“6”是一组好朋友。)。

心动才会有行动。心理学指出:“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学有所获。”新课程强调师生的双边活动,实际上是要教师发挥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在教学中,要经常引导学生动口说一说,读一读,遇到不懂的问题动手画一画,动脑想一想,或者在小组内议一议,说一说。这样,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课堂才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在教学《数字5的读写》时,上课前,设计“抢凳子”这一游戏来导入所学知识:5名学生围着4张椅子绕圈,其他学生们唱歌,歌声停下来后,学生们奋力抢属于自己的座位,看谁的反应快。通过这个游戏,学生们直观的建立了数的概念,了解到“4比5少1,5比4多1”,既复习了上节课有关“4”的知识,又引发了学生们学习新课的兴趣一举数得。

值得提醒的是为了让整个课堂真真实实地动起来,千万不要忽视那些稍微差的弱势群体。让他们动起来,给他们吃一些偏饭,创设条件,让他们解决一些基本问题,和一些显而易见容易解决的问题,如果对了或对一部分,及时鼓励他们进步了,让他们也体验成功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中,我设计了一幅“百球图”。小天使“聪聪”问“怎样数比较快呢?”我问:“同学们,你们愿意挑战自己吗?”一年级的孩子是禁不住这样鼓动的,顿时激发了学生们的征服欲望。“愿意!”孩子们大声回应着。孩子们通过仔细观察、独立思考、小组内讨论最后在全班交流。想出了可以按颜色数、可以一横排一横排10个10个的数、可以5个5个的数、还可以20、20的数……等等好多数的方法,随后,同学们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判断、选择出自己认为数得比较快的好方法。整个过程中,学生在充满渴望的求知欲中进行有目的地学习,我无一不看出孩子们的智慧在闪光。学生的'潜能是个不竭的宝藏,你对他们有多大的信心,他们就能给你多大的惊喜。试想,这样一些弱势群体也能带着兴趣参与课堂,这样的课堂又怎能说不是百花齐放,生机盎然呢!

三、互动—放飞孩子的心灵,让他们在自主合作中探究。

新课程强调教学相长,积极互动的教学氛围。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思考、合作、交流。发展思维,活跃心智。

如:如我在教学《统计》时,是这样设计的:

请大家统计一下1分钟内经过我们校门口公路上各种车辆的情况。播放录象,1分钟内经过校门口公路的各种车辆。然后提问:请把统计的结果汇报一下。全班学生都没有统计好。就问为什么来不及完成?学生说,放得太快了,能不能再播放一遍。我就重新播放这段录像。再提问:誰来把统计的结果汇报一下。同学们还是没有完成。哪怎么办呢?能不能想想办法?有些学生已经开始商量,4人小组合作,每人记录一种车辆的情况。我再重新播放这段录像。现在能汇报一下结果了吗?学生经过小组合作后回答:1分钟内经过我们校门口公路的轿车有13辆,公共汽车是6辆,三轮车是9辆,卡车是14辆。为什么前面二次都没有记下来,这次这么快能记下来?你是怎样记录下来的呢?学生就回答,我们是四人小组合作统计出的,一人记录轿车的辆数,一人记录公共汽车的辆数一人记录三轮车的辆数,一人记录卡车的辆数。在这里,我并没有花时间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但在记录过程中,学生由于一个人的力量有限,自然而然就进行了小组合作学习,从而使合作交流成为学生的需要。

怎样让学生在互动时能有效的进行探究呢?常在课堂中听到老师这样发问。“下面这个问题请大家讨论讨论,待会一起交流。”一阵七嘴八舌地交流后,学生起来汇报,效果往往不理想,不是回答的同学偏了题,就是大伙儿乱哄哄,交流时,还未回过神来。和小组合作一样,当学生个人看法不全面,解决问题有难度时,就需要在集体中讨论,得出较完善的结论,或者当学生有不同想法时,老师无法一时满足,就可以在小组中交流。我们常认为,讨论还用教吗?谁不会说话呀?事实上,许多人不会讨论、不会交流,课堂上的交流往往浮于表面,为形式而形式,未起到作用。组织学生讨论互动交流时要注意几点:

(1)要和学生明确讨论主题,防止偏题;

(2)小组交流时要确定主持人,维护交流的秩序,防止学生越扯越远;

(3)要培养学生尊重他人意识,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

(4)要发挥教师组织协调的作用,放开后要收得拢,就是要规范学生的行为。做到了以上几点,课堂的讨论围绕主题,精彩热烈,学生能动得起,又静得下,这样的课堂是形散而神不散。

如“认识人民币”这节课的结尾我设计了“小小超市”模拟购物活动。在活动中学生自由下位买自己需要的东西,然后小组内交流汇报。在活动中,我真切的感受到此时的课堂就是生活的缩影。“顾客”们在购物时文明,在付钱时排队。“收银员”礼貌的“欢迎光临”,一丝不苟的工作神情。全班交流时,“收银员”谈自己的职责;“顾客”提醒大家要用钱卫生,并养成节俭的好习惯。在活动中,学生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和“动”数学的乐趣。学生在“动”中学,“动”中得到巩固,“动”中学会应用,“动”中学会创造,“动”

中得到发展,同时切身体验人民币在商品交换中的重要作用。接着,我还设计了一个课外延伸的活动。“放学后,请小朋友在爸爸、妈妈的带领下,到超市自己试着买东西、付钱,好吗?”学生兴致盎然。实践活动将数学知识回归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中,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总之,本着“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思想信念,让我们带着激情走进新课堂,在漫长的课改路上,和学生一道,自主、合作、探究。让我们做好“引路人”,为学生营造自主、发展的空间,让我们的课堂动起来,让课堂充满生机活力,让学生学的有滋有味,有声有色!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教育》。

《小学数学教师》。

数学课堂中的美学与兴趣教学论文

自古以来,在数学教学中采用的都是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而言,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在这种教学中,教师只负责课堂上讲教材,几乎不管学生的感受,教学内容以考试重点为主,不管学生是否有兴趣,教师都只顾传授知识,学生作为知识接收的对象,在教学中完全不被重视,同学之间缺乏交流,教师与学生也几乎不交流,把学生的成绩作为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重视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实践能力。在改革后的新课程中,要求教师改变教学理念与方法,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题,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使用新的教学方法,改变教学形式,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使教学更加有意义。鼓励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重视数学知识的应用,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课改之后更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再以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随着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的转变,学生的学生方法也会发生变化。在教学中要重视教学方法,使学生对探究性学习产生兴趣,并掌握探究性学习的方法,积极参与教学实践活动,进行自主探索,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兴趣。

(一)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在智力活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非智力影响因素就是兴趣。兴趣是一种心理倾向,让人对某一项事物产生兴趣,探索欲望,或者愿意从事这项探索活动。兴趣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还能使其产生学习动机,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若学生有浓厚的兴趣,则会有强烈的探索欲望,就会深入的研究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一般而言,有所成就的人,都是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有兴趣才会成功。对数学感兴趣的人在学习时会全神贯注,一旦遇到难题,会想尽办法去解决,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若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就会感觉数学课堂十分枯燥,就不会集中注意力学习数学,也不愿钻研数学难题,最终导致数学成绩差。在探究性问题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非常重要,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二)安排大量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

在新编的教学数学教材中,有许多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身感受知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实践活动,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使数学课充满趣味,更好的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给学生创造具体生动的情境,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在教学中多让学生动手操作,能够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与符号进行交流,将数学广泛运用于生活。当学生对数学知识有了一定的直观认识,就可以逐渐学习由直观认识往抽象知识转化,教师在旁边进行指导,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在探究性学习中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

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生才能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数学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就必须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允许学生存在不同的想法,并鼓励学生去验证自己的想法,当学生的想法合理时,教师一定要给予肯定。在数学教学中,要给学生一些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进行探索,这样可以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没有局限学生的思维,让其养成爱研究的习惯,提高动手与独立思考能力,通过不断的探索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使数学价值最大化。

(四)在教学中关注全体学生,重视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的个性都不相同,但每个学生的性格都具有完整性。在以前的教学中,教师过度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致力于提高学生的成绩,导致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每个学生个体都具有独特性,兴趣爱好方面各不相同,各有所长。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并尊重个体差异性的存在。在进行探究性学习时,要结合数学的'特点与学生自身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指导,重视每一个学生的想法,并对其进行引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综上,在数学学习中,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比传统学习方式更具吸引力,教师要对这种教学方法引起重视,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

数学课堂中的美学与兴趣教学论文

浅谈七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兴趣教学。

一、要充分把握起始阶段的教学。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是新教材编写者的指导思想。七年级学生翻开刚拿到的数学课本后,一般都感觉新奇、有趣,想学好数学的求知欲较为迫切。因此,教师要不惜花费时间,深下功夫,让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在教学第一章时,可让学生参与部分实验。在本章结束后,可以利用课外活动举办一次自由形式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设计学生对数学难学吗、有用吗?数学是不是都这样有趣?对基础弱的能不能学好?对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教学第一章中“展开与折叠”时,让学生俩俩一组互相制作,同学们积极的认真画、剪、叠,又互相验证:画的时候要注意边与边之间的关系。再如在教学截一个几何体时,可利用切豆腐的方法,化难为易,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正如新教材所要求的目标:七年级数学起始阶段的教学,侧重消除学生害怕的心理、提高学习兴趣上做文章,以数学的趣味性、教学的艺术性给学生以感染,使其像磁铁上的铁屑离不开磁铁一样,向往着教师,向往着本学科。

二、求新、求活以保持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

七年级数学比较贴进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知识性、现实性和趣味性。因此,它以丰富的内容提供教学中诱发学生情趣和动机的酵母。(数学教学论文)新教材还抓住了七年级学生情绪易变、起伏较大的心理、生理特点,要求以“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陶行知先生语),来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对此,我的具体做法是:

1.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引入环节。在课堂引入中,设计各种形式、运用各种手段把学生调动起来,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如教学“七巧板”时,一开始就用事先准备好的七巧板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提出:这些图案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它们的边与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待他们思考回答后再进行总结。最后让他们自由合作进行制作,也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这样,通过简单的表演,把问题设置于适当的情境下,从而营造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相信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下,学生会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2.充分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新教材还针对七年级学生喜欢观看、喜欢动手的性格特征,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性内容。要求尽可能利用自制教具优化课堂结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自由组合),请他们做我的助手,一道准备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操作,既规范了学生的劳动、行为习惯,又使他们在参与活动中认识“自我”,以产生兴趣和求知欲。

此外,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的精练、语调的变化得当,板书设计合理,字体优美雅观,知识丰富等都能激发学生和学科情感,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三、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教材以“指导教法,渗透学法”的思想,在每章节内容的编排上安排了“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读一读”等栏目,其独具匠心、面目一新。其宗旨是设法使学生学有趣、学有法、学有得,同时对教师的教法提出了高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我从兴趣教学入手,侧重于从以下几个环节中进行:

1.培养阅读习惯。具体方法是阅读前出示阅读题,如教学“角的度量与表示”时,可出示阅读题:我们以前用刻度尺测量线段的长短,那我们用什么来度量角的大小呢?角的表示方法有几种?表示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阅读完毕,或通过提问、或以评估的形式来检查阅读效果;或有计划地组织学习小组以讨论的形式探讨阅读内容。同时,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找出问题,并不失时机地表扬在阅读中有进步、有成绩的学生,使学生有获得成功之喜悦,从而产生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

2.培养讨论的习惯。教师通过有针对性、合理性的提问,引发学生进入教学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引发他们积极探讨数学知识,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讨论的习惯。特别是一题多解的题目或需要分类讨论的问题,如在教学“绝对值”、“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就有很多需要分类讨论的题目;还有在探索规律这一节的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由此引导学生三、五人一组进行讨论,归纳出相应的'方法和规律。

3.培养观察能力。学生对图形、对实验的观察特别感兴趣,缺点是思维被动、目的不明确,这就需要教师引导他们有的放矢、积极主动去观察。可采取边观察、边提问、边引导学生对变化原因、条件、结果进行讨论;也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较熟悉的环境中去观察。如在教学“平行”前,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现实生活中有关于平行的实物,上新课时着重提问几个学生,并根据他们的观察、分析的情况逐步导出平行及其性质。这样能使学生体会观察所带来的收获与兴奋,自觉养成观察的习惯。

4.培养小结习惯。根据新教材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或让学生上讲台进行小结评比,或以板报的形式张贴几个学生的小结,或在课余时间对互帮互助小组双方的小结进行评比,从章节、小节慢慢过渡到课时小结。由于经常强调自己去归纳、小结,这使学生记忆效果明显,认识结构清晰,学过的知识不易遗忘。教学实践表明,只有正确的学法指导,才能使学生站在教学的主体位置上,学有所获,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还能保持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另外,还可以以讲故事的形式、质疑的形式、列举生活中数学现象的形式引入教学,以简单明了、深入浅出、气氛畅然的开课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激发他们的讲学习兴趣。

四、开辟第二课堂,展示闪光点,激活学生的求知欲。

七年级数学的自然性、实用性,决定了开辟第二课堂的重要性。根据新教材的提示与要求,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数学兴趣小组活动,举办数学知识猜谜、小制作比赛、拼图游戏等等。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生动有趣、吸引力强,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发展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创造力,也可以挖掘学生的潜能,在他们的闪光点上做文章,让他们领略成功的喜悦,感觉路就在脚下。这样他们就会兴趣盎然、信心百倍地去继续追求成功。特别要给学生多打气,多鼓励他们,要充分肯定其动手能力,找到成功的地方给予表扬,使其心理在表扬中受到振动,开始对学习数学感兴趣。这时就要趁热打铁,教导他们上课要认真听讲、行为要规范,做个好学生,引导他们逐步学好数学。

如何用好新教材,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其方法、措施是多种多样的,体会也各不相同,还有待于我们共同研究和探讨真正能胜任新教材的教学改革。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论文

在新课标的推行及进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阶段,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而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作为教学的最重要手段无疑是语言。语言是思维的外衣,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表达内容的形式。对老师来讲,语言是从事课堂教学的起码条件,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是最重要的基本素质之一,教学是一门艺术,老师要充分运用自己的语言使得课堂教学显得轻松愉快又引人入胜,这样才能增强教育教学效果,提高教育质量。

口头语言是人类之间交流、传递信息的最主要的工具。口头语言也是老师在课堂中最常用的授课方式。口头语言相对其它语言来说最大的特点的是它的时间和空间的灵活性强,通过口头语言的,老师可以将知识和情感完整和准确地传递给学生,同时还可以利用语言引导和开发学生思维并培养学生的能力;缺点是时间的延续性差。所以,老师的口头语言应注意科学性、艺术性、趣味性,做到准确、精练、生动、清晰,力求层次清楚,逻辑严密,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能把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抽象的`概念具体任务化,枯燥的问题有趣化。

(一)、准确精练的语言能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性。

初中学生思维活跃,但注意的持久性差,抽象思维发展不够。口头语言和文字不同,时间延续性差,因此老师在讲课时最忌语言拖沓、冗长、繁琐复杂,否则学生就很难完整地记忆和理解。老师口头语言应该简短精练、富有层次,不拖泥带水、重复嗦。同时,口头语言的灵活性强,所以有些老师不免有些随便,但学生很难将整节课的老师所以有话都听完记住,如果学生刚好听到和记住“随便”的话而漏过正确的内容,会给学生的理解造成很大的影响,老师的口头语言应该强调严密准确和逻辑性。例如,对于同类项的概念如老师说字母与次数相同的项是同类项,学生就会造成“a2b与ab2是同类项”的现象。对于学生回答中的语言不严密的地方,老师也应该及时的予以纠正和指出,默移潜化中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

(二)、风趣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和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对所教的学科产生兴趣,首先要使学生对你说的话产生兴趣,而老师幽默风趣的语言是最容易激起学生兴趣的工具之一。学生每天要上七八节课,对不断“重复”的40分钟总觉得枯燥无味,而且连续的高强度的脑力劳动也使学生的的大脑很难始终保持兴奋状态,这时老师就可以利用口头语言灵活性强的特点,在恰当的时机和内容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打破课堂的沉闷、活跃气氛,起到调节学生情绪的作用,将会有事半功倍的收获。如在上“口头语言有理数的分类”时,我给学生设计了这么一个问题“请把下面的小朋友(数1,2,3,,0,-1,-2,1/2,22/7,-1/3,-5/8, 4.5,-1.5)分别带回各自的家(正整数,负整数,零,正分数,负分数)”;接着,又提出问题"它们的家都在路边,现在由于公路改造,只能留两间房子,请你把长得像的小朋友安排在同一间房子里";最后,当“零”自己孤零零地站在屋外时,我有提出:怎么办,它站在外面会被大灰狼吃掉的”此时,学生们马上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后,学生纷纷表示这是他们读书以来最爱的一节课.由此可见,枯燥的书面语言,如果能用简明幽默的语言描述出来,还可收到强化记忆和理解的功效。

(三)、亲切和蔼的语言能增进师生感情。

教学是双边活动,师生在课堂中不单是简单的知识授受关系,也是一个情感的传递过程。尤其在新课改中,这一点更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新课改的课程要求教师走下千百年以来”师道尊严”的神坛,与一个合作者,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做一做,练一练,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那么,要想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不少的学生就是因为喜欢某位教师然后才喜欢上该门学科的。课堂上老师亲切、和蔼的语言能增进师生感情,沟通师生心灵,使学生热爱你和你所教的学科,产生良好的效果。亲切和蔼的语言还可以给学生足够的信心参与到教学中来,很难想象一位从来不苟言笑、语言生硬的老师能让学生大胆的进行质疑和回答。

当然,随着教育教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还会有更多的“语言”进入到我们的课堂中来,口头语言有自身特点,只要我们灵活的运用就可以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数学课堂中的美学与兴趣教学论文

论文摘要:数学知识是从实践中不断抽象出来的。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通过实物演示、实际操作及语言描述等形式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使学生比较全面比较深刻地理解知识,并能用以进行正确的判断和合乎逻辑的推理。就是说,数学教学中既要重视直观教学,又应注意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论文关键词:小学数学;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一、要加强直观教学。

凡能使学生对事物获得感性认识的教学手段都叫直观,包括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及语言直观等。直观教学把形、声、光结合起来,生动形象,感染力强,能吸引学生注意,提高学生兴趣,加强教学效果。直观教学使学生视听器官并用,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人作过测试,单靠视觉,三天后感知材料的保持率为27%,单凭听觉,则只有16%;而若视听并用,竟然可高达66%以上。

直观教学的形式有多种,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直观教具也有很多。但直观并非目的,而是教学手段,不可盲目滥用。使用直观手段时要注意:

(一)要用得恰当。运用什么直观手段,要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而定。

(二)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教师生动的讲解,形象地描述,能给学生以感性认识,形成表象,起着直观作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还要正确表述观察结果,引导学生探求知识。

(三)要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指导学生操作学具,让他们手脑并用,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能加深学生对操作对象的印象,获得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并从中悟出道理;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由于小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所以在学生动手之前教师应予以具体指导,说明操作要领,教给操作方法。

二、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一)教学中,既要重视直观,让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充分感知事物和现象,又要及时引导学生以感知材料为基础,能动地进行抽象思维,逐步实现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

(二)要帮助学生建立表象。在直观感知到抽象概括的转化过程中,表象起着十分重要的中介作用。对此,我们应予以重视。再以“凑十法”法则教学为例,在学生摆弄操作之后,要让学生想一想操作的过程,即在脑中再现感知的痕迹,建立如何加的表象,然后进行抽象概括就比较顺利。建立表象对形成几何概念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学生直观感知后,应及时撤掉感知实物与模型,让学生想想说说,回忆几何形体的形象,并由教师给出相应的几何图形,接着再去分析概括图形的本质特征。这对建立空间观念,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都有好处。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清晰的表象,而后再及时地抽象概括,这符合小学生的思维规律,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在此,笔者仅以几个例子对动手操作的作用作几点肤浅的说明:

1、有利于帮助学生把抽象的数字形象化。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数字的认识还处于感性认识阶段,所以对简单的加法或减法也不能理解,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已经具备的数数的能力,运用数小棒(或其它物品)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在中年级进行分数教学时,教师也可以利用折纸的方法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理解。如讲3/4的意义时,可以让学生把一张方形纸对折两次,然后教师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这样做不仅简单、方便,学生能轻松地理解自然数、加法、减法、分数等的意义,而且还能避免因死记硬背而不能灵活地运用知识的弊端。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思维。空间观念是指几何形体在人脑中的'视觉表象,它是学习几何的一种必需的思维和能力。小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很弱的,我们要在教学中逐步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其中主要的一个渠道就是让学生亲身感受各种几何形体的特征,在大脑中形成各种表象。如在教学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认识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各种图形的模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感受它们的特征比教师口若悬河地讲要好得多,能够在大脑中形成较深的印象,最终形成表象,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又如在教学长度、面积、体积单位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画一画、剪一剪、做一做各种单位的纸或纸盒,亲身感受它们的大小。在动手操作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其空间观念和空间思维也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3、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机,有了兴趣,学习地效率会有明显地提高。在数学课堂中设计动手操作的内容,也迎合了小学生爱玩的特点。譬如,在教学圆周率时,让学生测量一下自己制作的圆的周长和直径分别是多少,再算一算它们的比值是多少。经过教师引导,学生不仅理解了圆周率的意义,记住了圆周率的近似值,还能了解到中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发现圆周率的故事。这样,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自然产生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4、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长期的动手操作在无形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我们对学生动手操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小学生自己也有求美心和表现欲,也会要求自己认真地完成每项操作。这样经过长期地操作和训练,就逐步养成了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数学课堂中的动手操作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但在一些农村学校中却出现了教师、家长包办代劳或因制作不精美而取消动手操作的现象,实在不应该。在数学课堂中设计动手操作的内容,是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倡的“在活动中学习”的教学理念的,也是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而且任何一种教学活动的设计都有其实施者的目的。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直观教学,就是为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服务,也是将形象直观与抽象思维相结合的最终目的。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论文

摘要:语言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第一凭借。课堂教学中,教师好的语言表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展现教师教学智慧的同时,使教学更准确、鲜明、生动和富有吸引力,让学生易于理解所学知识,获得发展。

关键词:课堂语言;学习兴趣;问题;思考;价值。

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艺术水平的高低,不仅影响自己主导作用的发挥、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效果的优化,而且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好坏和多方面能力的发展。正如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的“: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教学效果就可能相差二十倍。”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谈数学课堂教师的语言艺术。

一、善导,激发学习兴趣。

于漪老师曾经说过“:语言不是蜜,但能黏住学生。”课堂教学中,教师好的导语,既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断深入探究所学知识。例如,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课始,师创设情境引入:“国庆节,老师和小朋友到福建土楼玩,巧遇两位大爷。王大爷住在‘和贵楼’,是一座长方形土楼,地面长40米,宽25米;简大爷住在‘怀远楼’,是一座圆形土楼,地面是半径20米的圆形,他俩在争论谁家的土楼大。这节课,我们来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有信心吗?”……又如,教学“数字编码”一课时,课始,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参加《爸爸去哪儿》的节目?全国各地的小朋友也都想参加,纷纷写信给栏目组。那么多的信件,邮政人员是根据什么来分拣的?你们想知道吗?”……再如,教学“认识周长”一课时,课始,师提问:“同学们会跑步吗?咱们班谁最会跑?你能围着操场跑几圈?”在学生回答后,师再问:“今天我们可不是来比赛跑步的,而是来当裁判的。请看比赛规则,仔细观察谁犯规了,谁做得对。”生:“第一个参赛者犯规了,他从中间穿过去……”巧妙的导语设计,不只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而是用简洁的语言,营造轻松、活泼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之中。

二、善评,引导想说、会说。

说是数学学习中很重要的活动方式。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数学情境进行描述,对数学的概念、定理等作出解释,向老师和同学准确地提出问题,与老师和同学开展讨论……这些活动都涉及说的技能。只有在真诚、安全、自由的氛围中,学生才会展示自我,教师才能获得来自学生的真实信息,展开有效教学。如“:仔细想,不着急!“”你能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吗?”“老师这儿有一种解法,你们看看行不行。“”有谁听明白了,请复述一遍,好吗?”“孩子,说吧,怎么想就怎么说。”……课堂教学中,教师进行这样的语言表达,会一点一点地激励学生大胆发言,帮助他们建立自信。

三、善问,启发有价值的思考。

提问,是一种教学艺术。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而好的提问“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学生不易理解之处提出问题。问题是思维的表现形式,所以教师的提问语言要富有启发性,能促进学生思考,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如“:同学们,你们尺子上的1厘米和老师这把尺子上的1厘米一样长吗?北京的1厘米和我们这里的1厘米一样长吗?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前三种方法通过剪拼,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了长方形,面积有没有变?第四种方法将平行四边形拉成长方形,面积有没有变?仔细想想。这些方法虽然都是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但我们要计算平等四边形的`面积,转化以后的面积能不能变?”“虽然钟面的形状、颜色、大小不同,但钟面上的很多地方是相同的。请小朋友找钟面上都有哪些相同的地方,看谁找得多。”……例如,教学“植树问题”一课时,师:“这是我们区新建的一条公路,它的中间要配置一条绿化带(全长1200米),并要在绿化带上种一行树(要求每隔5米种一棵)。你们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会解决什么问题?”师在学生回答后继续问道“:这些答案是否正确?可以用什么方法检验?还有其他方法吗?”生:“画图。”师:“怎么画?要画1200米吗?要画240棵树吗?”生“:太麻烦了。”师:“有什么好办法?”生“:从简单的开始,假设路长15米。”师:“好!先在线段上试试能‘种’几棵树,再想想究竟有多少种不同的植树方法,最后思考算式可以怎样列。”……这里,教师通过提问步步设疑、循循善诱,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的智慧不断得到发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设计的创造性提问,有助于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学会思维、学会思考。总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运用幽默风趣、科学准确的语言,让课堂充盈着时代的气息,充满着尊重、沟通、宽容、欣赏与智慧。

数学课堂中的美学与兴趣教学论文

由世界著名教学教育权威弗赖登塔尔提出的“再创造”,目前已被视为数学教学方法的核心。笔者也非常认同这一观点,在经历了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之后发现,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他们学习数学的方法仍习惯于上课不停地做笔记,到做作业时,同笔记上的内容进行对照,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循环,即老师上课讲得越多、覆盖面越广,则学生会的就越多。但是一旦脱离了教师,遇上一些富有拓展性或是研究性的问题就显得力不从心、无从下手了,于是放弃者居多。这一现象一方面体现了学生在系统知识的运用能力上还比较欠缺;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学生在面对困难时的态度还不够积极。此外,教师除了从作业中去评判一个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外,在课堂上却没有足够充裕的时间去了解第一手材料。因此如何从这样的一种现状中摆脱出来,需要教师同学生的共同努力,而在教学中逐步渗透“再创造”的教学方法则是一种较为合理的方式。

一、理论基础。

弗赖登塔尔关于“再创造”的论述内容相当丰富,他认为:

1)数学是最容易创造的一种学科。它实质上是人们常识的系统化。教师不必将各种规则、定律灌输给学生,而是应该创造合适的条件,提供很多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或是“再创造”出各种运算法则和各种定律。

2)每个人都应该按照自己的特点重新创造数学知识。个人学习数学的进程和数学发展的历史有着相似之处。每个人在学习过程中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

3)每个人有不同的“数学现实”,因而可达到不同的水平。这里“数学现实”是指客观现实与人们的数学认识的统一体。是人们用数学概念、数学方法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的总体。其中既含有客观世界的现实情况,也包含学生个人用自己的数学水平观察这些事物所获得的认识。教师应当针对各个学生数学现实和思维水平的不同,通过适当的启发,引导学生加强反思,使学生的创造活动由不自觉的状态,发展为有意识的活动。

4)“再创造”应当贯穿于数学教育的全过程。数学教育的整个过程学生都应该积极参与,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天地,听任各种不同的思维、不同的方法自由发展,绝不可以对内容作任何限制,更不应对其发现设置任何预先的圈套。

二、实践过程。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笔者依照弗赖登塔尔的这一论点作了一些初步的尝试(主要是在概念教学和拓展性课程教学上),并获得了一些相关的经验供大家参考,同时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尚未解决,有待进一步探讨。

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摆脱讲述式的教学方式,也不需要让学生背诵概念,当一个新知识是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和“数学现实”建构形成的,那么教师无须过多地讲解学生也可以理解掌握。教师要做的则是提供给学生足够丰富的材料,以便让他们从中发现某些规律和性质,进而进行总结,形成科学且正确的观点;另外帮助他们将其发现的规律和性质提升为数学知识,并用严谨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这一能力也是希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

例如,在引入概念――奇函数和偶函数时,笔者让同学们先一起观察两个函数和,当自变量x分别取-3,-2,-1,0,1,2,3时的函数值,填写下表,并画出函数的图象。

在整个运作过程中,请学生自己去发现其中蕴含着什么规律,并用自己的语言告诉老师。学生的回答可能仍然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并且不可能一开始就达到严谨规范的程度,他们往往会说:在x取-3和3时的函数值相等或互为相反数;或者更好一点的论断是:自变量互为相反数时,函数值相等或也互为相反数。此时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将其结论符号化、数学化。再者,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大量的具有类似性质的函数和图象,让学生归纳总结出奇函数和偶函数的定义。即便学生没有能力做此项工作,笔者也不轻易地采用讲解法,而是让他们花上几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上的定义,然后分析给其他的学生和老师听,请学生做一回小老师。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还可以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和数学化的能力。

另外,在进行一些运算法则的教学时,也可适当的调整教学方法,不要一味地告诉学生应当遵循怎样的原则,其实这些法则学生并不会把他们一一背诵出来,在做题时也不会事先考虑下一步运算中用到了那一条运算法则,而是全凭习以为常的反应,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就没有必要去一条一条的讲解,而应当把重点放在法则的形成上。比如:在两个函数作和运算和积运算的教学中,笔者采用了完全不同于课本的方式,将运算法则转变成了让同学们自己去构造已知两个函数的和函数和积函数。有许多学生构造出来的函数同教材中“和函数”的形式完全不同,有的当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也有一部分学生构造出的函数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不乏是一次不错的创新,利用这一机会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发挥其聪明才智在此基础上或在其他方面进行探索。可以说不仅学到了知识,也学到了如何做学问的方法,一举两得。

在基础概念掌握的基础上,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拓展,在这方面也可以充分体现“再创造”的教学方法。比如,在函数奇偶性的判断方法掌握以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蕴藏在大量实例中的一些简单的方法,这样就无需每次均用定义来进行判断,毫无创新意识。教师可提供大量精心准备的合适的材料,这些函数可以看成某两个函数的和函数或积函数,请学生想各种方法去判断,并总结出可以推广为一般的结论:奇+奇=奇;偶+偶=偶;奇+偶=非奇非偶;奇*奇=偶;偶*偶=偶;奇*偶=奇;偶*奇=奇。这些论点相当简便,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去处理,只是学生描述的时候却会忽视一些前提条件,此时需要教师进行指点,将其语言数学化、规范化。又比如,在讲函数增减性的时候,同样可以适当的拓展一些复合函数增减性判断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采用了与前者相类似的手法。

三、经验和不足。

在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中,在“再创造”的教学方法上笔者只是做了小小的尝试。两个班级的学生对于教师采用此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还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学生的可塑造性是较强的;大部分学生在投入探索、讨论时的积极性表现得较高,因此,课堂教学气氛相对较为活跃。总结经验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再创造”的教学方法可以融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增进师生感情。在用“再创造”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时,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趋近于平等,大家在一起讨论,尤其是当学生有某些比较新颖独特的想法时,教师也应当积极的参与讨论,使学生感受到共同创造的快乐。

2.“再创造”的教学方法应当在适当的环境下使用。尽管说每个学生都可以在自己已有的“数学现实”上进行“再创造”,但是知识的积累还不充分时学生能够进行再创造的可能性较小,此外进行再创造的意义也不大。

3.“再创造”的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学生的思维是相当活跃的,一旦被激发,其潜能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在教学中可能会发生教师意想不到的结论产生,为此教师要做的就会比运用讲授法教学更仔细,不但要有预见学生可能出现问题的能力,还要加强自身分析教材和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以保证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

4.“再创造”的教学方法可以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去了解学生的想法。只有学生积极地加入讨论,发现任何一点规律或有任何一点想法,他们都会很乐意的告诉其他同学和老师,从而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及时地加以肯定或提出改进的意见。对学生在某一知识点处的认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也提供学生对自己的想法进行反思的方向。

当然,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仍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比如:

1.“再创造”教学方式的短期效应还不明显,能否通过改进教学方案来促进它的效果?

3.要调动全体学生共同参与讨论也是一个比较难于处理的问题。

数学课堂中的再创造论文

弗赖登塔尔关于“再创造”的论述内容相当丰富,他认为:

在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中,在“再创造”的教学方法上笔者只是做了小小的尝试。两个班级的学生对于教师采用此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还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学生的可塑造性是较强的;大部分学生在投入探索、讨论时的积极性表现得较高,因此,课堂教学气氛相对较为活跃。总结经验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再创造”的教学方法可以融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增进师生感情。在用“再创造”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时,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趋近于平等,大家在一起讨论,尤其是当学生有某些比较新颖独特的想法时,教师也应当积极的参与讨论,使学生感受到共同创造的快乐。

2.“再创造”的教学方法应当在适当的环境下使用。尽管说每个学生都可以在自己已有的“数学现实”上进行“再创造”,但是知识的积累还不充分时学生能够进行再创造的可能性较小,此外进行再创造的意义也不大。

3.“再创造”的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学生的思维是相当活跃的,一旦被激发,其潜能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在教学中可能会发生教师意想不到的结论产生,为此教师要做的就会比运用讲授法教学更仔细,不但要有预见学生可能出现问题的能力,还要加强自身分析教材和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以保证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

4.“再创造”的教学方法可以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去了解学生的想法。只有学生积极地加入讨论,发现任何一点规律或有任何一点想法,他们都会很乐意的告诉其他同学和老师,从而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及时地加以肯定或提出改进的意见。对学生在某一知识点处的认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也提供学生对自己的想法进行反思的方向。

当然,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仍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比如:

1.“再创造”教学方式的短期效应还不明显,能否通过改进教学方案来促进它的效果?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论文

一、言之有“路”

每节课前,对本节课的大致内容要做到胸有成竹。如何让我们的课堂一次成功,或者接近成功,还有待课前的模拟“演练”。从毕业踏上工作岗位起,教师每天备课都会分几步走:先熟悉文本,了解教学内容;参阅相关资料,请教有经验的教师,融合自己的思考感悟,在备课笔记中形成详案;接着由繁到简,将详案梳理成提纲式的简案,理出大致思路;最后再由简到繁,在脑海中实时“预演”简案思路,有时还会自言自语、自问自答。根据预设的时间长短,增删内容、调整思路。所以每次上课铃响之前,教师都会处于一种紧张的备课状态。现在想来,这样的紧张是值得的,正是这一次次的紧张为工作之初的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言之有“情”

与数、理、化严密的逻辑性相比,语文的人文味儿要浓一些。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似乎更喜欢和符号、数字打交道。在我们抱怨学生不听话的同时,或许也应该从自身找找原因,可能是我们的专业情意还不浓。所谓“专业情意”,即指从事语文教育的情感态度。细细观察能发现,语文教师对语文教育的态度有很大的差异。有一生挚爱语文教育的教师,像于漪、钱梦龙等;有将语文教育作为维持生计的教师;也有不得已而误将语文教育当作职业的教师。于漪、钱梦龙视语文教育为自我生命的一部分,他们是中国语文教育的脊梁。这份专业情意是一份情感,也是一份责任。

1.激情投入,以情带情。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讲课。教师的举手投足、一笑一颦,都带着鲜明的感情色彩,学生置身于情感氛围中,不自觉地就会受到熏陶和感染。曾经听过一位青年教师的《最后一课》观摩课,整个教学设计紧扣小说的文体特点展开,若就此而言,未见特别。但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之际,这位老师设计了一个爱国诗朗诵环节。滚动的字幕、柔和的音乐、触人心底的话语,加上这位老师饱含深情的诵读,换来了学生不约而同的雷鸣般的掌声,相信也换来了他们发自内心深处的感悟!

2.诗情设境,以境酝情。

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用饱满的激情感染学生,还应用诗情画意般的语言,引领着学生去感受语言文字背后的情感,去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去领悟大自然的美好。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真正的魅力应该来自于内心深处,来自于这种不断丰富的过程。所以我想如果一个教师要想有魅力,就得不断学习,充实自己,使自己的修养不断提高,这样魅力才能长存。教师要运用自己的独特魅力,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唤醒学习语文的意识,启迪智慧,让学生融入其中,感悟文本,构建诗意化的课堂。

3.联系生活,以情悟情。

语文教育,不仅仅是教书,更承担着育人的重任!所以在传授课本知识的同时,课外迁移、生活感悟亦相当重要。曾经上过《父母与孩子的爱》这篇课文,虽是一篇外国小说,但其中的情感却是相通的,理解没有难度。于是课堂上让学生思考了这样一个问题:在你看来,父爱与母爱有什么不同?这是一个简单而又独特的问题,每个学生都有感受,但又各自不同。经过课堂讨论,大家似乎发现了身边的共性——父爱是深沉的,母爱是易得的!有同学说:“父爱如山。”有同学说:“父爱无言,爱在心头口难开。”还有同学说:“母爱最无私。”同学们似乎理解了父亲们的沉默,接受了母亲们的唠叨,也发现自己一直都是这么漠视身边的爱。学习归有光《项脊轩志》之类的寄情古文,笔者也会有意识地带学生去体味、感受。在学校,经常和学生家长接触,经常听到家长们抱怨自己的孩子:一句话不合,扭头走了;一句话不顺,几天不说话;不知道孩子心里想什么……这个年龄段,也多是孩子的叛逆期。所以课堂上,我常会引导学生由古人的“孝”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古人:“父母在,不远行”“辞官以奉父母、敬老爱幼”……这样的延伸、体悟,或许比生硬的批评教育更易让学生接受。

三、言之有“方”

1.善串。

串,即串联,也就是课堂上的承接、过渡。看似无关紧要,其实这也是一种教学艺术。串联得好,环环相扣,一节课不知不觉就过去了;没有考虑,过渡生硬,只剩下“接下来”“下面看”的课堂,学生也只是被动接受。曾经上过一次全市公开课,内容是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歌的鉴赏学习,自然少不了诵读。因为是杜甫的诗,又写于特定的背景下,诵读有一定难度,所以课前找了一个还比较合适的音频资料。多媒体展示音频朗诵后让学生尝试,进行诵读体悟。因为没有相应的生活积累和体验感触,学生根本读不出其中的韵味。再加上公开课的紧张,学生甚至连停顿、轻重音都出现了重大失误。读完后,课堂还要继续,于是我就鼓励大家,说:“现在大家知道老杜的厉害了吧!他的沉郁顿挫不是一般人能感知的。既然我们在诵读上把握不准情感,那么下面我们就一起进入诗歌内容的学习,在诗句的鉴赏中加深对这份情怀的理解!”这是一次预设之外的串联,只能临场应变,带有一定的风险,处理不好课堂容易冷场。如何避免或是尽量减少这种尴尬,备课中的预设串联就应该是周密考虑的重要内容。

2.善评。

评,即课堂评价,教师对学生绝对要不吝评价,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动力的有效方式之一。个人认为,课堂评价在课堂教学中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氛围营造以及高效课堂的构建。学生回答不理想,我们可以鼓励:“这个问题不简单,可能现在考虑还不成熟,可以继续思考,我们请其他同学补充。”学生回答的闪光处,绝对可以用“漂亮”“真厉害”“比答案漂亮多了”“我都没想到”等词语鼓励学生。教师课堂上的一句鼓励,对这位学生是肯定,对其他学生也是激励。

3.善变。

基本上用一个音调一上到底的课,只会使学生觉得平淡无味,甚至昏昏欲睡,更不用说提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了。而同样的内容,如果采用不同的语调,教与学的效果就明显不同。针对不同的语言风格,教师的语言也要富于变化,或激情回荡,或自然流畅,或娓娓道来……教师要准确把握课文的语言特色,让不同文体的课文展现出各自的语言魅力,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文体的语言艺术美。

四、言之有“范”

范,即规范。常言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老师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课堂用语必须规范。有时为了调节课堂气氛,可以适度幽默,但不能太过随意,课堂的神圣和严肃不容忽视。又因为课堂教学是动态的、情景化的,常会出现一些突发事件(如学生讲话、玩手机等),教师的教学语言很容易受到影响。教师如果不注意身份和场合,乱发一通脾气,就会损坏自己的形象。所以,教师要三思而后“言”。比如处理意外情况时,要机智些:用眼神暗示法,或用停顿提醒法,或用幽默化解法……最后,教师需注意教学语言要简练,尽量避免重复语言,少些啰唆,少些“啊”“呀”杂音和严重的方言。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这样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若都能注重提高自身的语言艺术修养,那么这个四“言”交融的语文课堂教学必将迎来一个色彩绚丽的春天!

数学论文:数学课堂中的情境教学运用

情境教学是数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创设情境能拨动学生思维之弦,激活求知欲、唤起好奇心,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充满亲和力和吸引力,让数学课堂变得富有诗意.

作者:吴连才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范水镇中心小学刊名:新课程(教师版)英文刊名:xinkecheng年,卷(期):“”(7)分类号: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互动策略

随着新课程的广泛实施和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合作探究”已成为课程改革的一大特色,“如何让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堂探究”也成为每位数学教师的追求。我们的教师在数学课堂中竭力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又一个“自主探索的时空”,但“变味的探究”、“走调的探究”仍经常出现。

问题一:这样的内容值得探究吗?

案例回放:下面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23页“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教学片段。

1、新课引入。

学生很听话地互相合作,分好桃子并相互交流分的过程。

点评:新课引入中“小组合作分桃子”的探究,显得多余无用。因为在前面学习的“除法初步认识”中,学生已经学会了平均分东西,许多学生根本不需要小组合作探究就能分得非常迅速准确。这一点从上面镜头中学生的反应也可以看出来。

2、新知学习。

好多学生在下面早就按捺不住,纷纷举手,更有的在下面迫不及待地说出了答案:三四十二。

师(依然装作没看到学生的反应):请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互相讨论一下,究竟用哪一句口诀?看哪个组的小朋友聪明、最先想出来。

好多学生根本就没有讨论,依然高高地举着手喊:“我来,我来。”

点评:计算12÷3=4用哪句口诀,这个问题值得探究讨论吗?从学生的反应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此处的探究讨论显得苍白乏力、毫无意义。

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该知道什么样的知识适合让学生去探究、什么样的知识根本用不着学生去探究,对于一些学生能自主解决的浅显问题,是无须“兴师动众”组织探究实践活动的。教师不要为了体现课改精神,动不动就组织学生来个合作探究,滥用探究活动,营造表面“热热闹闹”的学习氛围。为探而“探”的课堂教学,不但会浪费有限而宝贵的学习时间,而且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问题二:探究为何没有进行到底?

案例回放:下面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78页“整理复习”的教学片段。

师(图片出示各种小动物捉虫的数据):一只青蛙每天捕捉害虫大约35只,一只燕子每天捕捉害虫大约50只,一只螳螂每天捕捉害虫大约8只。根据这些信息,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并列式计算。算好后,再给这些算式分分类,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分。

学生先是热烈讨论,提出了许多问题,列出了不少算式,接着埋头苦算、校对答案……10分钟过去了,不少学生还只是刚刚算好,根本还没有涉及分类。

师(不停地看手表,焦急地在学生中间踱来踱去):请停下你们手中的笔。因为时间关系,还是听老师给你们讲。学生齐刷刷地停下手中的笔,抬头听老师讲解。

点评:这个内容确实值得小朋友合作探究。对于这个问题的探究,学生有较大的思考空间和回味余地。但是,教师因为时间紧迫,怕影响自己的教学预设,没有让学生将合作探究进行到底。其实,上面合作探究中最重要的是要学生对算式进行分类,在分类中掌握100以内加法的'几种类型和计算特点,而这最重要的地方,学生恰恰因为时间关系没有涉及,岂不是一大遗憾。

我们知道现在的教材都是按课时划分的,不少教师往往被教材所束缚,怕完成不了规定的教学内容,不让学生将探究进行到底。其实,给学生时间,让他们深入体验数学活动,去合作探究一些数学知识,可能会完不成一些教学内容,影响教学进度,但学生却能从中获得许多数学活动的经验和对知识的不同理解。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目标、教材内容作适当调整,为学生探究提供保证。

问题三:探究需要教师怎样的点拨?

案例回放:下面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商不变性质”的教学片段。

师: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12÷6=6÷3=2÷1=2这串除法算式,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下面三个问题:

(1)被除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除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商有没有发生变化?

学生在四人小组内逐个讨论教师提出的三个问题。

师:下面请小朋友们按照老师提出的三个问题,把讨论的结果汇报一下。

学生按照老师设计的三个问题逐个逐个地回答。

师:谁能把上面三个问题连起来说一遍?

生:被除数扩大(或缩小)几倍,除数也扩大(或缩小)几倍,商不变。

师:对,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商不变性质。刚才小朋友们都通过自己的研究得出了商不变性质,很棒!

点评:这样的探究点拨,从掌握知识的角度来说,的确省时、高效,但“探究”活动由老师牵着鼻子走,大大压缩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称不上是一次很好的点拨。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论文

摘要:低年级的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往往有一项非常重要的注意事项,那就是语言艺术的运用。如果低年级的班主任能够很好地掌握语言艺术的窍门,那么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将事半功倍,对班集体的影响程度、管理水平都会大大提高。从多年的小学班主任的教学管理工作来看,笔者认为提高低年级班主任的管理语言艺术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从低年级班主任管理语言艺术的特点入手,分析合理运用班主任管理语言艺术的方式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期望对我国的小学教育工作有所助益。

在低年级的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往往充当着教师和班级管理者的双重角色,如果班主任善于运用语言艺术进行班级管理,就能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吸引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低年级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自身语言艺术水平的提高和语言艺术的运用。

一、小学班主任管理中语言的`特点。

要熟练运用语言艺术进行班级管理,首先要对语言艺术的特点有所了解。

1.语言要言之有理。

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确保每句话都讲道理,通过良好的语言组织技巧,条理清晰地将道理阐述出来,同时要注意对学生情绪的关注和照顾,确保学生和班主任能够在较为理性的状态下进行沟通交流,塑造和谐的师生关系,这也是发挥语言艺术进行班级管理的重要前提。

2.语言要言之有别。

言之有别,即指在低年级的班级管理过程中,要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进行教育和管理,对不同性格的学生要有所侧重地运用语言艺术。此外,低年级的学生的三观尚未完全确立,班主任要注重对学生性格的深入了解,对不同性格的学生进行有效沟通。

3.语言要言之有物。

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要注重结合事实情况开展管理,以事实为依据进行说理和教育。

二、合理运用语言艺术。

对于低年级的班级管理工作来说,语言不仅仅是一门技能,更是一门艺术,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要合理运用语言艺术。

1.有机地将表扬语言和批评语言相结合。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要结合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与学生进行交流,多给予学生关怀。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低年级班主任管理语言艺术探究陈丽娟(张家港市大新中心小学,江苏苏州215636)要注重表扬语言与批评语言的结合。用表扬的语言来肯定学生的成绩和行为,用批评的语言来让学生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妥和错误,在指出学生错误的同时不断督促学生进步。

2.要充分重视师生情感的建立。

在低年级的班级管理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点就是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作为班级的重要管理者,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不能盲目照搬别人的经验和做法,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学生加强沟通交流,建立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师生关系,将有声的管理行为与无形的感化行为结合起来,可以达到更好的管理效果。

3.要充分挖掘管理语言的特色。

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管理特点,每位学生也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学习特点。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要学会塑造具有自身特色的语言艺术,营造良好的班级学习、生活氛围,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更好地学习、成长和进步。

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犯错误的学生,此时说服教育就成为首要任务。低年级班主任在进行说服教育时要注重语言艺术的运用,要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要巧妙劝说,注重方法技巧,从而激起学生的进步欲望,发挥育人效用。

三、结束语。

在低年级的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的工作是多样化的,班主任要善于运用语言艺术,不断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和水平,实现增进师生情感、促进班级管理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冯丽娟.专业化角度探索小学班主任管理艺术[j].中国校外教育,(6).

[2]吴开源.小学班主任工作存在问题以及应对策略[j].才智,(2).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论文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是必不可少的。有效的提问有助于学生开展发散思维、自主探究,而无效的提问则容易让学生反感,甚至还会使学生产生畏惧情绪。可以说,提问的有效与否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在此,笔者着重分析一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一、全面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的一切提问活动都应该围绕学生展开。因此,在设计问题之前,教师应掌握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认知水平,从而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在此环节,教师还需注意学生之间的差异,学生由于家庭背景、自身技能、生活环境、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等都不相同,那么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也要考虑到这些因素,“因生而异”,促使全体学生的集体参与,推动课堂提问的有效形成。

二、提问目的要明确。

明确地提出问题,能够让学生准确捕捉提问的核心,较快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意见。如,在教学《半截蜡烛》内容时,笔者想要达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阅读文章的目的,则将问题设定为:蜡烛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用品,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它,他主要的用途是照明,那么半截蜡烛又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具有什么样的特殊意义呢?然后创设问题情景,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身不由己地将自己带入到特定的环境中,有了想要解决问题的冲动。再如,教学《船长》一课时,笔者设定了如下问题情境:当船发生撞击,人们处于生命危险时,船长做出什么样的选择?体现出来的是船长什么样的思想品质?提问的方式不一样得到的效果往往也是不一样的,教师只有明确课堂提问的真正目的,才能将提问的价值更好地凸显出来。

三、提问要具有层次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从问题的深度这个角度出发的话,一定要注重层次性,层层推进,通过老师不断的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把探究过程不断推进下去。同时,不同层次的学生,在面对有层次的问题时能够找到的问题也是能适合自身发展的,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以及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如,在教学《回自己的祖国去》一课时,笔者结合文章的实际内容就一词“斩钉截铁”提出与之相关的问题:“斩钉截铁”的定义是什么?请从文章中找出你认为能体现这一点的相关句子或精彩片段。如果想要体现华罗庚“斩钉截铁”的精神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的呢?考虑到这些问题,提问要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由点到面,针对学生所学知识充分认识诱发学生深入探究,深化对文章内容的认知和了解。

四、抓住提问的最佳契机。

俗话说:“打铁要看准火候”,语文课堂教学同样要抓住契机。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最初并不是都是感兴趣的。课堂上要充分开发文本的教育资源,其前提是教师要深入地钻研教材,因此,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选准切入点,有意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问题上的一种“矛盾”。当学生急于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时,等于是接受了思维训练,自然对于课文中的重点、难点也能够更好地掌握。

五、要善于激发学生提问。

好的课堂提问可以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逐步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从而达到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的目的。课堂提问是开启学生思维闸门的一把金钥匙。一篇课文的开头为什么这样写而不是那样写,为什么这样选材、组材,而不是那样,从中是否可以看出作者的独具匠心呢?教师应该多问几个为什么,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深入实践,从中归纳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学生的思维固然具有如下特征,即灵活性、广阔性、敏捷性,但是如果缺乏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思维是燃不起来和没有方向的。因此,教师的提问要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问得妙,问得巧,问得学生进入一种积极的思想状态中。因而,在笔者看来,精彩的语文课堂提问无疑是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完善审美情趣的基石。

提问的方法十分重要,提问的方法多种多样,现介绍几种如下:

1、抓住关键提问突破法。

抓住一个关键性问题等于是打开了一个决口,因此,教师要真正地吃透教材抓牢一个关键性问题,以提升学生自身的思想深度。

2、蚕食鲸吞法。

有些教师在一节课上提出了不少问题,而最终发现这些问题绝大多数是难以回答的,这时就要运用化整为零的方法,忙碌于一个又一个眼前可以解决的小问题,最后各个击破,进行蚕食鲸吞。

3、循序渐进提问法。

任何值得的事情,都不可能一步到位,提问自然也不例外。教师在进行提问时,要如登山一样,要拾阶而上,到了峰顶自然能够看到美丽的风景。

4、疏导式提问法。

有的教师针对学生提出问题之后发现学生无法回答,容易形成一种僵局,教师可以转变一下角度,提出与之相关的其他类似问题,诱发引导、点拨提示。

5、深挖激趣法。

学生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往往会不感兴趣,但是在此基础之上,教师要抓住这一点,深挖教材,活用教材,积极引导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如在学生平静的心湖里激起层层波浪,让人称道与回味。有些文章的内容看起来十分的平实和简单,本质上也是独具匠心的,那么这种提问法,就能显示它的独到之处。

以上五种提问方式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可以综合运用,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形灵活运用总之,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而对于教师来说,加强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就显得十分重要。一堂课中提出一个巧妙的问题,往往能够收到“点击关键,一问传神”的效果。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要进行课堂提问需要进行科学地设计,创新课堂教学环节,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坚持教师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从而体现教师的教学艺术风采,显现出其独特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王璐璐.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华章.(27)。

[2]张伶.浅议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s1)。

[3]刘素昭.浅议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s2)。

[4]达新洁.浅谈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策略[j].神州.(14)。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随着时代发展及教学理念更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了冲击,而以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为数学教学提供了理想的平台,对数学教学模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在高等职业院校中,教学理念为突出其职业性更加提倡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因此,作为数学教师要了解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在数学教学中的优势,并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改进、提高,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果。

文档为doc格式。

学具在小学低段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电教媒体正逐步走入课堂,它弥补了传统教学在情境营造、时空转换、情感渗透、思维创新等方面的不足,能够有效地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具有声像结合、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动态逼真等特点。它能充分展示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过程,促使学生在“知其然”的基础上“知其所以然”,显示出它得天独厚的优势,下面就电教媒体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浅谈个人的几点认识。

一、电教媒体可为课堂教学营造浓厚的氛围。

儿童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形象思维。因此,这就决定了他们必然对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事物感兴趣。电教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声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动感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能把学生带进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从而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以此拨动学生的心弦,荡起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一课时,我在这节课的导入部分,用多媒体出示了一个完全由长方形和正方形拼成的机器人,机器人的一个手臂可以动作,并配上了录音:“咳,大家好!我是机器人小天星……这节课谁表现最好我就和谁交朋友。”利用多媒体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诱导学生参与学习。然后,我让学生指认机器人身体上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了这样的导入,这节课的效果非常好。

再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首先让学生看到的是自行车、汽车等车轮都是圆形的,接着再将它们的`轮子换成长方形或三角形等形状,这样学生个个笑得前仰后翻,连连摇头。最后换成椭圆形的,同学们都说:“也不行,没法走。”教师接着说:“为什么圆的轮子就行呢?而其他形状的都不行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短短几句话,同学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兴趣达到高潮,寻求知识的兴趣空前高涨,这时,教师再讲新课,效果很好。利用电教媒体把无声的教材内容变得有声有色,化静为动,带着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境之中,学生的大脑皮层始终处于最积极最兴奋的状态,对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二、电教媒体可为重难点创设巧妙的突破。

数学教材中,有些内容比较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尽管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还是不知所以然。在教学中,可以适时利用电教媒体将教材中抽象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化难为易,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识,从而增强数学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如我在教学“正方体、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通过电教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目睹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一条棱通过移动和相对的棱可以完全重合,从而得出“长方体或正方体相对的棱平行且相等”这一结论。这既强化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又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利用电教媒体以动态的效果将抽象内容直观形象的展示给学生,学习的难点也在不知不觉中巧妙地化解了。

三、电教媒体可为实践操作教学强化感知。

利用电教媒体教学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实践操作可以促进知识的内化。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要使学生真正能掌握所学知识,发展智力技能,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参与到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中去,才能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电化教学能使学生动眼看,动耳听、动手做、动脑想、动口说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获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在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转化时,让学生根据要求自己动手操作,通过操作有些学生对转化的过程还是理解的不够透彻,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充分发挥电教优势,在教学时通过电教媒体动画演示剪、拼、移的过程,然后再通过电教媒体进行转化前后的比较,使学生清楚的认识转化过程,这样利用电教媒体教学使学生强化了感知。

四、电教媒体可为学生培养创新思维。

在当今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已成为首要任务之一。因此,课堂教学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展开思维的机会,以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电教媒体进入课堂,使教学环境焕然一新。教学中,可以把课堂时空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创新思维的感性材料和空间,唤起学生的兴趣,萌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促进学生的思维积极地开展,产生创新的火花。如在教学“圆柱、圆锥的认识”时,首先可以向学生介绍圆柱是由长方形围成或以长方形的一边为轴旋转形成的,然后,通过多媒体模拟演示图形的旋转形成过程,学生很快在大脑中形成图形在空间变化的印象;在教学圆锥的认识时,让学生展开思维去想象一下,圆锥是怎样形成的?然后,通过多媒体演示图形形成过程,圆锥是由一个扇形围成或直角三角形以一直角边为轴旋转而形成的。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图形想象能力,而且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

实践表明,电教媒体能够有效地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恰当利用电教媒体,不但可以加大课堂容量,而且能调节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兴趣,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论文

水彩画在中小学教材中的位置较为重要,也是中小学生掌握色彩知识和表现技法的主要途径。教好水彩画,对提高美术教学质量有很大作用。

水彩画具有清新、简洁、流畅、明快的艺术魅力,受到人们的喜爱。而且使用的工具简便,学起来容易出效果。但是水彩画的技术性较强,又必须要有一定素描基础。要在短期的教学中,使学生取得成效,是比较难的,因此,在学习中要抓住重点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难关”。

水彩画是以水调和透明的颜料,运用水与色的相互渗化的方法和层加的方法,来塑造物象的空间效果。作画时用水多少,加色时画面干湿,色的浓度以及用笔的快慢都十分重要。在学习中掌握水分多少,是学习水彩画技法的主要问题。

对于学生作业,学习水彩画应该把画好色彩明暗关系放在首位,为了表现物体的明暗关系和结构关系,色彩画脏一点也可。待技法熟练脏总是可以克服的。对于不重视和观察不出物体明度差异的通病,先不要管他,也可让学生花一些简单的水彩画,锻炼用水色表现对象的结构、光暗,有利于画好物体的明暗关系。

水彩画的淡彩比较好示范。我在这里主要讲一下水彩画的湿画法,这个示范操作比较困难。在桌子上示范大部分同学看不见。且影响课堂秩序。在黑板上示范水彩流动,影响效果,所以我用水粉薄画来代替水彩作画。

具体做法是:前面把画纸钉在小黑板上,挂在教室的黑板上,竖起来用水彩作画。可是应该注意几个问题。

一是最好用锡管装的水粉,因为色彩颗粒细,易扩散,透明度较好,同时使用方便。瓶装宣传色粒粗,水胶汁多,浓度达不到。尽量用透明度好的,不太好的要少用或不用。选用水粉色主要是它不容易流动和扩散。这样竖起来克服了水彩色倒流的缺点。湿画法要水彩内融,画面滋润,水味十足,所以示范时要在之上下功夫。

二是画时用水彩纸更好,化学实验的滤纸也可。但学生用就困难了,为了和学生打成一片,用同样的纸,让他们在作业上有所发挥,所以我选用一般的图画纸,最好表面粗糙的,便于控制水分。在着色前把纸打湿(应注意水的分量和天气变化,倾斜看纸时应看不见亮光最好),以便着色时使水粉色扩散、渗化、衔接自然,画出味道来。

用笔时尽量选用大笔,能一笔涂满,最好不涂第二笔,尽量减少笔融,不重笔,少修改。因为,这样才能显示水粉色的流畅感。用笔多了影响水色之间的结合,另外,黑板上的示范,画面较大,笔大能饱含水色,一笔下去可解决问题,相对来讲,对画面的整体感较强。

在操作示范时,要把握时间和水分。另外,画面水分多时,用色可稍厚,这样水多,色彩即使厚了点,也不容易扩散。否则,水多色薄易倒流。水分少时,用色要薄,因为水少,色彩必须薄才容易扩撒,不然,用色厚了,笔融生硬,失去了水彩画的水味了,所以画时要灵活掌握。

以上是我在这几十年来水彩画课堂教学的一点体会和经验,对教学效果感到比较满意。在这里提出来仅供同行和老师们参考,同时若有不对的地方还请同志们指正。总之,利用水粉色代替水彩示范,就是利用水粉色不易倒流的优点,又要克服它不易扩散的缺点。在用色用水上把握,多实践,就能画出水彩画的味道来。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论文

[摘要]教学语言是教师教书育人的载体,是师生教与学信息交流的主要手段。语文教师需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掌握教学语言特征,优化课堂教学语言。

[关键词]语言艺术;语言修养;语言特征;教学语言。

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不光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必须熟练掌握教学语言艺术。因为教学语言是教师教书育人的载体,是师生教与学信息交流的主要手段,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所以语文教师语言表达的好坏,对学生个性的成长、思想品质的提高及教学质量影响很大。语言表达能力好的语文教师,往往会使学生听起课来倍感精神,心旷神怡,受到熏陶,反之,如果表达能力差,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昏昏欲睡,教学质量也难以提高。那么,语文教师如何提高自己的言辞表达能力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

1.加强思想修养。

一位语文教师要有热爱教育、献身教育事业的思想,这样他才会全心全意地热爱自己的学生,才会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才能在教学语言中充满真挚的情感。教师的教学语言充满热忱和期待,往往使学生感到可亲可信。因此,崇高的、献身教育事业的思想,是语文教师提高语言修养的前提。一位语文教师如果不接受教育,对教育工作漠不关心,对学生没有一点爱心、责任感,那他又怎样去美化学生的心灵,怎样去开拓学生的视野,怎样讲出热情洋溢的忠诚人民教育事业的话来?言为心声,语文教师要提高语言艺术,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要锤炼语言先锤炼思想,要使语言闪光,引人入胜,先使自己的思想迸发火花,光彩照人。

2.加强知识修养。

教师语言是各种知识信息的载体,许多语言功底深厚的教师,都非常重视自己的知识修养,他们深厚的语言功底正是来自广博的知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单一的知识结构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了,教师的知识要在“专”的前提下向“博”的方向发展。例如,语文教师要具备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这样在教学中就可以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培养他们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总之,语言的艺术性决不是能通顺达意就行了,要显示出超出一般的艺术魅力。教师要刻苦学习和锤炼,平时多读、多写、多练,多向语言表达能力强的人学习取经。

3.加强心理素质修养。

一位语文教师如果心理素质不好,要提高语言艺术,也是很难的,由于心理素质不好,上课时常常神情恍惚,眼睛左躲右闪,不敢看学生,说话的时候吞吞吐吐,思绪紊乱,在重要场合发言时,也常常紧张冒汗,欲言语噎等。这样的教师怎样教好学生,怎样能说出精彩的话来呢?所以,语文教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沉着冷静,处变不惊。

4.加强语言技能修养。

语言技能修养是提高教学语言技能的重要因素。语文教师在平时讲话或上课时,要注意自己的发音用声技能和修辞技能。发音用声技能主要指气息控制、语音辨识、音量把握、语调变化、节奏处理和态势配合等。语文教师在讲话时,要注意科学的呼吸、换气和发声,使声音响亮持久,必须掌握普通话语音的基本理论知识,音量的把握要适当,还要有意识地训练态势语言,使态势自然得体。语言技能还包括在说话时多掌握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双关、夸张、对比等,要运用娴熟,恰到好处。

二、掌握教学语言特征。

教师上课说话并不像平常生活聊天一样,随便想怎样讲就怎样讲,而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教学语言第一个特征是规范性。规范性是指上课时,一定要用普通话这一标准用语,发音要准,吐字要清晰。所运用的教学语言要简洁、准确、清楚,让学生觉得教师说的不多,但句句有用,条条是理。教学语言切忌啰嗦,吐字不清,概念含糊。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性,让学生在美好的语言环境里,养成讲好母语的良好习惯。教学语言第二个特征是针对性。一般教师教育的对象、教育的内容和教育的环境是不同的,教师要根据这些教育因素,使用不同的教学语言,不能闭着眼睛说瞎话。教学语言是受学科、教材内容、学生年龄特征、学生听讲情绪制约的。

语文教师上课要注意语调的变化,善于使用优美丰富的词汇,使语言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抑扬顿挫,节奏感强。教学语言第三个特征是鼓励性。教师语言的主导对象是学生,他们正处在成长发育时期,更期盼教师把他们看成大人,他们的自尊心很强,也很敏感。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要爱护他们,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时时鼓励他们积极向上。教学语言第四个特征是教育性。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教师的全部活动都贯穿着明确的教育目的,所以教师的教学语言也应当具有教育性,做到语言文明、纯洁,具有分寸和教育感,切不能强词夺理、恶语伤人。教学语言第五个特征是审美性。

教师的教学语言具有审美性,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美育的一种表现。只有美的语言才能启迪人的智慧,塑造人的心灵,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教师语言的审美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内容美,一是形式美。内容美要求教师的语言思想深刻,富有哲理,充实而又含蓄。形式美主要指表达形式的多样性和修辞手法的丰富性。教学语言第六个特征是启发性。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去思考,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还要善于用含蓄的语言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教学语言第七个特征是可接受性。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具有简洁、通俗、直观性的特点,切乎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可满口深奥,说一些学生无法理解的古文式言语。

课堂教学的成败主要取决于讲授的优劣,而讲授的优劣又取决于教师语言技能的高低,因而讲授的语言技能在课堂教学中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教师在讲授时应从思考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及知识本身的内在联系和系统开始,把学生的已知内容纳入教材的未知体系中去,使已知和未知有机地联系起来。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从教材本身的逻辑来看,可采用归纳法、演绎法;从学生掌握知识来看,可采用问题探索法、讨论法;从教师指导的角度看,可采用指导法、讨论法。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语言应该体现出逻辑性、精辟性和启发性。逻辑性就是语言要简短明快,所说的概念要准确无误,判断要精确,推理要严密。精辟性指教师对每一节课所讲的内容先要清楚各个脉络,包括重点、难点、时间安排等,以便向学生阐述时透彻、尖锐,引导也玲珑剔透、清晰明了。启发性指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容诱因,培养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思维能力。教师还得重视导入技能。导入是课堂教学重要的一环,是教师在一项新的教学内容开始之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入无疑为课堂教学的进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导入课题,力求在每进入一堂课之始,就一锤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十九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所教的东西感兴趣。”所以,巧妙的导入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怀着一种期待、迫切的心情渴望新课的到来。

导入的方法很多,有衔接导入法、悬念导入法、情境导入法等,不管哪种导入,教师在运用时都要注意导入的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简洁性等特点。从上面这几个方面去提高教学语言艺术,还是远远不够的,还有许多语言知识需要教师去研究学习,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就是这个道理。希望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学会用好教学语言。

浅析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肢体语言教学的论文

我们平常的小学数学课堂中,大多只注重说话及黑板等教学用具、教学媒体的运用,似乎不太重视教学中的肢体语言。其实肢体语言在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有研究资料表明,在信息的传达中,说一句话,词语只表达了百分之七的内容,声音占百分之三十八,余下的百分之五十五则来自说话者的姿态、表情和动作这些肢体语言,所以肢体语言在教学中显得非常重要。更为重要的是它还负载着许多新的教学思想。课堂上肢体语言大致有眼神和面部表情、手势动作、身体姿态、肢体接触等,合理地运用它们,具有不凡的教学意义。眼神和面部表情是重要而又便捷的传递信息、营造良好教学氛围的肢体语言。

富于变化的眼神和生动的面部表情,有许多奇妙的功效。比如面含微笑、用亲切的目光扫视教室的每一个角落,会解除课堂的压抑,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以愉快的心境投入学习;面容舒展,用期待的目光注视每一个学生的眼睛,会使他们感受到来自师长的重视和鼓励,有助于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神色凝重,用严肃的眼神注视课堂上行为失序的学生,给他们适时的提醒或警告,可能会及时中止不良行为,消除影响课堂的不利因素,同时可以消除公开点名的尴尬,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还可以避免中断教学进程,避免了对其它同学的影响,不致中断正常的教学秩序。总之,教师眉宇的暗暗舒蹙,头部的轻轻点摇,嘴唇的微微张翕,都能给学生传递许多信息,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地把心中的真挚和诚恳、信任和鼓励、赞美和肯定用眼神和面部表情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愉快地学习;同时也注意用它们调控课堂,将一些不利学习的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引导课堂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那么,课堂中可以运用那些具体的形体语言呢?我们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眼神,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老师上课时的目光应该是让每个学生都觉得老师在看着自己,在和自己说话。这样学生就不容易溜号,肯定比老师眼睛看着天花板或后墙,自我陶醉要好得多。如果说上面那种眼神让学生如沐春风,另一种眼神就让学生如坐针毡。那就是当个别同学上课时调皮时,如果老师专门来制止,就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遇到这种情况,最好是思路不乱,嘴上照讲,采用眼神这种形体语言来解决。以严厉的目光紧盯着对方不放,示意他再捣乱我要发火了,于无声处听惊雷。试想,哪个学生还敢顶风作案。不同的眼神传达出不同的语言。提问时,可向学生投以期望和信赖的目光,对答对的同学报以赞许的目光,对答错的同学一定不能流露出嘲笑和鄙视,而应是鼓励甚至是宽容。

如果说眼神是传达形体语言的最便捷方式,那么另一种方法的效果也不容忽视,那就是适当的时候老师要走下讲台,这样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方面拉近了师生心理上的距离,老师是亲切的、是平易近人的,这样双方是更易配合默契。另一方面如果学生正疲倦欲打瞌睡,老师的行进式教学无疑是在给学生无声的警示(别睡觉!老师来了)。而且当有同学窃窃私语时,老师可不动声色地转过去,在他们身边站一站或轻敲一下桌子,此时无声胜有声。由此看来这种行进不仅可以发现和不动声色地处理一些问题,还能让老师放低声音,保护嗓子。

还有种很有效的肢体语言是面部表情。它可以传达更丰富的语言内容,作为教师!如果善于调节并用丰富的表情说话,这样既能让学生接受到丰富的语言信息又能让老师的工作变得更有效和有趣。我曾带过两个平行班的数学教学,我是其中一个班的班主任。奇怪的是,我自己的班总考不过另一个班,而且我也觉得在自己班上有点压抑。另一个班的学生每次见到我老远就打招呼,而我们班学生见我就躲。直到后来才知道原因,因为我是班主任。上课时总是把自己角色弄错,看见任何一点不足之处,如教室不干净、黑板没擦、迟到等都会很不高兴或批评!。不满自然会表现在脸上,而且有时潜意识里觉得我是班主任,应该严肃点,故而不苟言笑,所以发挥受拘束。学生也觉得我总是一成不变地板着一张无表情的脸,有问题他们也不敢轻易问,久而久之!就造成了这种局面。最后一个是老师的仪表风范,如在讲台上优雅地踱着方步的姿态、带着自信的陶醉、潇洒地挥手,配以行云流水般的语言。让学生觉得上课就是在拨动每个人心灵深处的琴弦,师生在同奏一曲交响乐,非常的优美。

这里要强调的是,有的教师情绪化现象较严重,若课前遇到不顺心的事,譬如批改作业发现学生有许多错误,或者遇到生活中的其它烦恼等等,气呼呼地走进教室,这势必在面部显露出焦躁、烦恼、厌恶、嫌弃等表情,这种表情会让学生心理紧张、害怕乃至产生逆反心理。这时教师应于上课之前,在教室外停留片刻,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把那些烦恼心情抛置于教室门外,以良好的心境、轻快的步履、满怀信心地走上讲台。手势动作是肢体语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有两点:一是辅助口语意义的表达。有经验的教师善用多样化的手势,口中侃侃而谈,两手随着语义情不自禁地做出一些动作,辅助传递信息。这既强化了语义的表达,又给人留下了生动的形象,让人久久不能忘怀。其二,调控课堂。如当学生有精彩表现时,教师展开双手作鼓掌状,诱导学生共同赞许,这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给学生以热情的鼓励;当学生七嘴八舌地混杂着回答问题时,教师为了了解学生掌握情况,要求学生个别回答,便可举起右手前臂,向学生示意,学生便会自觉地停止自由发言,转而有序地举手答问;当教师要求全体学生停止讨论,保持课堂安静时,可双手前伸,作下按动作,学生便会心领神会地安静下来。尤其当师生间相处较久、彼此熟悉,手势语的作用更明显:如有的伸出食指,竖立于口唇中部,学生便立刻明白要保持安静;有的紧握拳头在肩膀前用力晃两下,学生便明白是在加油鼓劲。诸如此类的默契配合,增强了师生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且用形象刺激学生视觉,给学生生动的印象,比口头语言传递的信息更有效。

在运用手势语时要注意:不可过分夸张,亦不可过分拘谨,双臂宜稍离身体,显得大方得体;手势应富有变化,时而劈掌,时而握拳,时而交握,时而击掌。但不可太频,让人眼花缭乱。尤其要注意手势应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鼓励、肯定、赞扬等正面意义,让学生体会到作为学习主体的价值。身体姿态也是一种肢体语言,美科学家琼斯认为它是身体语言最外显的表征,学生可以直观而快捷地由教师的身体姿态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解读教师的内心情绪。肢体语言的主要表现有二:一是声量的强弱和语调的高低,二是站立或走路的姿态。清晰宏亮的声音是一种自信坚定的表现,它会感染学生,有利于振奋学生精神,相对降低干扰课堂的不利因素;而语音含混,中气不足,有气无力,则会使学生精神懈怠,漫不经心,干扰课堂的因素也将相应增多。站立宜挺胸收腹,给学生精神振奋的印象,不宜偏肩歪头,松肩曲背,显得神情沮丧、萎靡不振;走路姿态应平缓稳健,果断自信,不应摇摇晃晃,犹豫不决,给人优柔寡断之嫌。良好的身体姿态是课堂上颇为有效的“身教”手段,教师应充分利用它来营造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肢体接触是有经验的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又一种肢体语言。如抚摸头部、轻拍肩膀、背部等部位,亦能消除隔阂,填补鸿沟,融洽师生关系;有时甚至只要走近学生身边,腑下身子,就会给学生“御驾亲征”的感动,与抚头拍肩一样,都能缩短师生距离,搭起情感桥梁,营造出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有人总结了这样一个公式:流利的口语+“身”情并茂的肢体语言=口语表达的新境界,这话不无道理。确实,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肢体语言是辅助教学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彩屏,教师应充分利用它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诠释自己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完成时代赋予教师的神圣使命。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论文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师生之间进行教学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掌握教学情况的一种反馈方法。学生提问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吸取知识、感受、体味音乐的一种反应。教师提问是启发学生、诱导学生的过程。

当今中学生具有“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思维转化”的年龄特点,他们喜欢怀疑、争论,不会轻信和满足于教师、家长和书本上的意见、结论,他们想独立地、批判地对待一切。因此,巧设疑问,既是教师了解学生掌握教学内容信息的过程,也是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一个好方法。

然而,从笔者最近对29所初级中学音乐教学所做的调研,以及全市中小学音乐优质课、创新课评比活动中,发现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敢提问、教师不善提问的现象比较普遍。因此,如何在音乐课堂中进行艺术性的提问,促进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理应成为每一音乐教学工作者所关注的课题。

本文试图对教师精心设计提问情境进行粗浅的探讨,以达到抛砖引玉之主旨。

一、创设情境,进行提问。

(一)设计形象性情境进行提问。

如何使抽象的教学变成形象化的、易被学生所接受并吸收的教学,是每一教师所关注的话题。那么、在音乐教学中如何设计形象的提问情境,也应该是一个提问艺术探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

教师的提问不仅仅在于考学生,而是在提问中激活学生的思维,在对话中找到师生心灵共振点。譬如,欣赏《摇篮曲》(浙教版中学教材第三册)教学中,有一位教师是这样进行教学的:先介绍《摇篮曲》(又称《催眠曲》),原是母亲在摇篮旁催婴儿入睡时的歌谣,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音乐体裁。它结构简单,节奏摇荡,旋津优美、情意甜蜜,常为女声唱或合唱形式。在这之后,分别播放戈待尔和舒伯特的《摇篮曲》音乐,从外部音响感知人手,这时教师配以适宜的体态语言(轻柔、摇摆作摇篮动作或怀抱小孩入睡动作,脸上露出母亲慈祥特有的甜美笑容),此刻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刺激下,音乐形象情境的感召下,已深深地体会到《摇篮曲》温馨的意境,以及它所包容着的深深母爱,在《摇篮曲》旋律的陪衬下,教师提问:《摇篮曲》的特点怎样?在渐进的学习过程中,采用填表方式,由学生经过讨论逐步完成这一内容的教学。

这样的教学活动,能将学生的思维和感官充分地调动起来。

因为形象是情感的载体,教师善于运用具体生动的音乐形象来充分发挥学生大脑的整体功能,诱发形象思维。教师利用讲故事、现代媒体和舞蹈等方式能创造一种宽松、讨论式的课堂提问氛围,调[文秘站-您的专属秘书,中国最强免费!]动学生脑海中贮存的感知表象。学生通过形象思维的加工处理,正确理解音乐、感知音乐内容。这是值得教师尝试的一种提问方式。

(二)设计问题性情境进行提问。

问题是创造之源,疑问是创造之母。问题是架起新旧知识联系的桥梁,也是引导学生认知、理解、深化的阶梯,有利于知识的生成和能力的提高。教师的提问为了引导学生实现某一教学目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精心设计问题并进一步激疑、导疑、释疑,诱导学生分析、思考、探求问题的解答,这便构成了问题情竟。要让学生无疑而生疑、有疑而思疑、思疑而解疑、解疑而心喜、而这一关键在于设置的问题必须鲜明生动、重点突出、富有启发性:像这类问题性情境的设计方法比较多,如:诱发学生兴趣后设问,激发学生悬念后提问,从已有问题中提出问题,等等,其共性是通过一系列问题情境的设置,让学生通过感知、思索后,寻求问题的答案。以“诱发兴趣后设问”为例,对其分析如下:

诱发兴趣后设问。其理论根据为:学生的思维有可导性,教学应从诱发兴趣和激发求知欲开始。在音乐教学中应注意从学生所熟悉的事物中创设一种与音乐情境相和谐的环境、气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很快地进入音乐,吧自己的理解、感觉用多种形式表达出来,从新旧交替事物的联系中找到“激发点”,提出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譬如,在学习《下雨真好》这首作品时、教师请学生闭眼听这段描绘雨声的音乐,淅淅沥沥的雨声一下于把学生融人大自然,脑海中渐渐会浮现出熟悉的雨中情境……。这时教师问道:“你愿意告诉我你在雨书的心情,并让我们知道你雨中26故事吗?”学生会充满兴趣地讲述雨中曾发生过的一件件趣事。接着,教师运用电脑多媒体展示一组极富诗意和生动气息的画面————雨中即景。教师提问:“你能给这段描绘雨声的音乐起个名字吗?”学生对乐曲的感受不同,其所取的名字也不同。其结果有《雨中小唱》、《童年的而天》、《下雨真有趣》、《雨中情》等等。可以说,成功的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促使学生不断实践的崔化剂。

(三)设计竞争情境进行提问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

学生自我意识逐渐加强,开始在乎周围人的评价,回答问题也存在顾虑。这是学生自尊心加强的表现。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头脑处于竞争状态时的效率要比无竞争时高得多。因此,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讨论、抢答、辩论等,从而使竞争情景得以形成。譬如:管弦乐曲《春节序曲》(李焕之)作品欣赏教学时,完成初步感受分段教学后,为了巩因时至“作品的理解、感受和分析、教师提出:复听全曲后,以小组讨论、抢答的形式,回答作品四个部分力度、速度、场景是如何变化的?逐段重播音乐,逐段小组抢答。这样,学生的情绪会异常高涨激烈,纷纷争着回答。集体荣誉感会使他们战胜自我,勇于挑战,热烈的课堂气氛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设计竞争情境时,应采用各种方法,如集体讨论法、自由辩论法等。因为相同中的音乐作品,在不同的环境中,对不同生活经历、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心境的教学对象来说,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只有通过多种方法的组合运用,才能使学生在充分的讨论和自由的辩论中逐渐完善自己、最后经过老师和同学们的归纳总结,对某一音乐作品或音乐基础知识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深刻的认识。

通过以上几种提问情境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到:提问情境的设计是在学生、教师、教学环境的基础上加以形成的。也就是说只有根据具体的学生情况和教师自身的特点和相应的教学环境,才能设计出与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提问情境,才能使音乐教学过程中的提问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才能提高音乐教学的教学效益。

二、及时评价,激励参与。

教师提问需要一定的艺术,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时更需要艺术。只有两者和谐的结合,才能使提问更具艺术。因为对学生进行恰当的评价,特别是激励性的评价,更有利学生树立信心、明确目标和方向。

为此,在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应对每一回答或者有回答欲望的同学尽量表扬和鼓励,努力捕捉他的闪光点,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在学习上不断得以提高。对于素质较好的同学,由于他们成功率较高,自信心强,教师在给他们提供表现机会的同时,评价更要从严,使他们能有往更高的标准和目标,发奋努力;对于素质较差的同学,也要多给他们感情投入,记他们知道老师在关注他,逐渐增强他们的信心,可先把目标定低些让他们优先回答比较简单的、复习性的提问,使他们也能获得成功的快感。这样照顾到所有的同学,使学生在不同的起跑线上不断提高水平,自我完善。

综上所述,提问艺术与评价艺术的完美结合,是音乐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提高音牙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中国音乐教育20__、1。

2、中小学音乐教育20__、3。

3、浙江青年报20__、3、26。

4、浙江省教委教研室编《浙江省第三届中小学音乐教师说课评比材料》。

5、中学教育20__、3。

6、曹理、何工著:《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1999。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