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人物樊锦诗先进事迹材料(实用5篇)

时间:2023-10-16 20:17:44 作者:纸韵 感动中国人物樊锦诗先进事迹材料(实用5篇)

运动会即将来临,是展现学校风采的最佳时机。运动会宣传该如何呈现学校的特色与魅力,吸引更多人参与并关注?小编为大家搜集了一些全国知名的运动会宣传成功案例,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考的方向。

感动中国人物樊锦诗先进事迹材料篇一

亚洲人百米也可以跑到9秒85。苏炳添一句话让所有人热血澎湃,而我现在就是那个无限接近这个成绩的人,也许当时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荒谬,但是三年后的东京,苏炳添让这一幕真真切切的实现半决赛,九秒八三,成功战胜了奥运百米决赛的跑道,他指着自己胸口的china字样,告诉世界,我来自中国,我叫苏炳添。

截止到今天,全世界百米跑进十秒的只有区区155个人,但是登上太空的人类,可已经超过550人啊,苏炳添只有一米七二,平均步幅两米零八百米,跑道终点需要48步,而博尔特九秒五八那次只用了41步,这意味着,苏炳添同样冲刺的情况下,必须要付出更多的体力,如果说博尔特是非人类的壮举,那苏炳添的突破,更像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的励志故事。

2008年,博尔特统治北京奥运会的时候,苏炳添19岁,在所有人感慨为何跟博尔特同一时代的时候,每天默默地把汗水留给了朋友,相信博尔特也看了今天这场决赛,那个险些曾经打败自己的中国人,如今站在了他最熟悉的位置上,向着一段新的历史发起冲击,自律职业值得大部分运动员学习。

苏炳添的教练亨廷顿如此的评价,为了训练和比赛,他甚至放弃了陪伴怀孕的妻子,安胎带着30多岁的年龄,也是苏炳添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就连博尔特也选择在自己31岁的时候,承认他曾考虑过退役这件事,因为很多人已经怀疑他还能不能跑进十秒,他很不开心,想在在东京大干一场的梦想永远在他的心中燃烧。

他默念着把半决赛当决赛跑,于是,放下了,这次永载史册的中国速度,我的天哪,每个人的生命当中,总有几次刻骨铭心的感动,而今天,苏炳添在亚洲的土地上,在两小时之内跑出两枪,十秒以内的成绩触碰了每个中国人的心里,也感受到了那一幕幸福的泪水,加油,苏炳添,希望你还能突破自己!

文档为doc格式

感动中国人物樊锦诗先进事迹材料篇二

东京奥运会是32岁的苏炳添,最后一次参加奥运会。

男子百米半决赛,作为“中国飞人”,苏炳添没有辜负国人的期望,以9.83秒的成绩位列第一,晋级决赛。苏炳添刷新了亚洲记录,同时也是黄种人第一次闯进奥运会的百米决赛。他创造了历史。

跑完半决赛,苏炳添在百米赛道上,激动地抱头痛哭;亿万中国人,也跟着他一起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中国人不用再卑躬屈膝,不用再被叫“东亚病夫”,而是黄种人的骄傲,是亚洲人的骄傲。

1932年,中国第一次参与奥运会。刘长春作为第一个中国选手,在海上颠簸了22天后抵达洛杉矶,参加了男子田径100米。很遗憾,刘长春没能取得好成绩,甚至连回国的路费都是由海外华人东拼西凑。刘长春说,此生最大的愿望,就是中国能拿到金牌,中国能举办奥运会。1984年,还是在洛杉矶,许海峰代表新中国拿到了射击比赛的金牌,从此青史留名。只可惜,就在许海峰拿金牌的前一年,刘长春离开人世,没能看到奥运会的舞台上,也升起了国旗,奏起了国歌。

如今,苏炳添在百米决赛中拿到第六名的成绩,依然值得我们为之呐喊。

感动中国人物樊锦诗先进事迹材料篇三

樊锦诗,被人们亲切尊称为“敦煌女儿”,了解她先进事迹,向她学习。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感动中国人物樊锦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樊锦诗,女,汉族,80岁,现任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

1963年7月,刚刚大学毕业的樊锦诗怀着保护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梦想,千里迢迢来到了戈壁大漠深处的敦煌莫高窟,一待就是半个多世纪。55年来,樊锦诗扎根大漠,把自己的生命与敦煌融为一体,被誉为“敦煌女儿”。

樊锦诗为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弘扬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她注重加强文物保护,积极推动《甘肃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和《敦煌莫高窟保护总体规划(2006-2025)》的颁布实施,使敦煌石窟走上科学保护之路;最早提出“数字敦煌”,策划实施了敦煌莫高窟史上规模最大的综合性保护工程--“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积极谋求敦煌石窟的国际交流合作,开了我国文物保护领域国际合作的先河;极力倡导并积极推动敦煌文化的普及工作,在国内外多次成功地筹办了敦煌艺术展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注重培养和造就人才,为敦煌石窟文物事业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积极探索解决保护文物和开放利用的矛盾,提升了敦煌石窟科学保护和管理的现代化水平,被誉为“我国文物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和精心管理的典范”。

80岁的樊锦诗作为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退休不退岗、退休不褪色,是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的倡导者和模范践行着。2018年12月,樊锦诗同志被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荣誉称号。

荣获“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和“最美奋斗者”称号的樊锦诗先生在一次发言时称:“我这辈子‘守一不移’,用毕生的精力只干了一件事,那就是保护莫高窟。”人们从她的匠心精神中领略到了“择一业,终一生”的执着风骨。

“守一”是古老的法门,这个法门比佛教还要早,因为人要修炼,一定得有一个调整身心的根本方法。所谓“守一不移”,是指确立一个固定不变的目标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专注,就能在某个问题、某一领域、某种技术上有所成就,道家称之为“抱一”。《道德经》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守一不移是人类文明史为心性修养积累下的最宝贵的思想财富。

禅宗第二十八祖达摩,在少林寺的一个石洞里“面壁而坐,终日默然”达九年之久,当他离开石洞的时候,他坐禅面对的那块石头上竟留下一个达摩面壁的形象,衣纹褶皱隐约可见,宛如一幅淡色的水墨画像。后来人们把这块石头称为“达摩面壁影石”,将这个天然石洞称为“达摩面壁洞”,直至今日,遗迹犹存。

这使我想起了历史学家范文澜的座右铭“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无论是为僧师表还是历史研究,都需要守一不移的执念,以护佑“明心见性”的真诚,确保史书编纂的质量。这就意味着要用时间来打磨信念,用信念来消融时间。

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心浮气躁,渴望一举成名、一夜暴富;有的人“这山望着那山高”,见异思迁,习惯“急转弯”、擅长“换频道”。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更是让人沉溺于碎片化的信息海洋中。如何排除杂念,在信息过载中找回专注?美国的一些教授尝试在课堂上放慢进度,稍作停留,让学生们或闭上眼睛、放空大脑,或盯着一件作品个把钟头……结果,一向高速运转的大脑静下来后,竟激发出令人意想不到的能量。尤其是智商高的人,因为兴趣广泛,他们的思维重点经常飘移;知识的碎片化与智力本身并无关联,但智力向多方面扩散时,就会像光线那样,激光高度聚焦可以穿透钢板,手电筒光线发散只能照射十几米远。

“其心欲驰散,急手还掣来”,要让“心猿罢跳,意马休驰”,一定得“急手还掣来”,不能含糊。急手,就是说在这个时候要有定力,如同蚂蟥吸血、老鳖咬筷子一样,死死不放。古人将对内心的管理比喻为牧牛--农田间的路很窄,放牛的小孩要目不转睛地盯着牛,牵着绳子,让牛只吃田埂上的草,不偷吃庄稼。偷吃庄稼即打妄想,牛好比我们的心,绳子乃用功的方法,看牛的小孩就是正念,要时刻控制住心中的妄想。

回望历史,古人都是用一辈子弄懂一经一论,然后以千经万论来印证所学的这一经一论,再把一切都归到这一经一论里,如此就是“一法通万法通,万法同一法”。修行如此,做学问也是这样。一个人时间和精力都是很有限的,想把这世间的所有学问都掌握既不现实也没必要,所以人还是要约束自己,把最大的精力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上来,能把一门学问做得精到就不容易。只要守一不移,恒心、毅力如滴水穿石,即使有再大的困难与阻碍也能突破。这是前行的法宝,也是成功的要诀。

曾国藩识人用人认定一个“恒”字,他不在乎一个人有多聪明、有多大能力,而是着力考察其能否把一件事从头做到尾,力求持之以恒、有始有终。这世上怀才不遇的人比比皆是,一事无成的天才也十分普遍,可见智力并不能决定最终的成功,只有那些不计名利得失,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坚忍不拔而又不懈努力的人才有可能获得成功,诚如苏轼所言:“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跬步不辍,终至千里;敦行不怠,终成大观。一个人的成功史,往往是一部守一不移的生命史。笃定“一”、坚守“一”、精于“一”,方能“功不唐捐”。怀素数年如一日勤学苦习,练就了一手“草书天下称独步”、“笔锋杀尽中山兔”的书法;艺坛宗师齐白石衰年追求画法出新,闭门谢客十载,终使画技有了“龙吟虎啸,经天纬地”之妙;“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一生专心研究原子能,成为核武器领域公认的“众帅之帅”;“诺贝尔医学奖”、“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屠呦呦在几间平房里用土法提炼青蒿素,历经一百九十次实验失败后,才品尝到了成功的果实……无数报国赤子为了关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一件事”皓首穷经,披肝沥胆,这源于他们心中“穷尽一生,从吾所好”的执念。

“人若愿意的话,何不以悠悠之生,立一技之长,而贞静自守”--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这句话,或可作为守一不移者的最好注脚。一个人倘若能够笃定一生的志趣,那么他就会拥有攀登高峰时的一根拐杖、浪里行船时的一张风帆,人生一定会充实顺畅,硕果累累。

被誉为敦煌女儿的樊锦诗,1938年出生于战火纷飞的北平,成长于上海。1963年,樊锦诗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北大考古专业。从此,就扎根黄沙漫天的大西北,在敦煌的莫高窟,一待就是五十多年。当同龄人在谈婚论嫁的时候,樊锦诗和恋人彭金章,却不得不面对两地分离的苦楚。

1986年,樊锦诗和爱人彭金章,终于在风沙漫天的敦煌团聚,这距离他们毕业时的约定,整整迟到了23年。那时的彭金章,已是武汉大学历史系副主任,和同事道别时,老彭幽默地说,还是敦煌胜利了,老彭投降了。支持妻子,彭金章没有半句怨言,然而大家心里都清楚,让一个年近半百的人,重头开始,要做出怎样的牺牲。

在樊锦诗的努力下,经过20多年的治沙工程建设,使袭击千年的黄沙,远远地停在摩根山后面。 但防砂只是缓解了壁画病害的影响,并没有根本解决问题。 当时,摩根壁画和彩色中,已经出现了一半以上的空鼓、变色、脱落等病害,樊锦诗也日趋中心。

为保护石窟,樊锦诗就在全国旅游景点中率先实行限流,没想到,这个先例却导致游客怨声载道。很多人说樊锦诗太傻,有钱不赚。然而,外界的争议,并没有扰乱樊锦诗的步伐。她在进一步思考,如何用更现代化的方式,向游客展示敦煌?一个偶然的机会,樊锦诗接触到了电脑,这为她打开了一扇新窗。

与此同时,范锦诗决定通过恋人彭金章的建议拍摄全面介绍敦煌的海报。 工夫无心人,十年的探索与坚持,樊锦诗自创摩根数字展示中心,发表了010-3010和立体球幕010-3010两部电影。 从那以后,模拟电影与实地参观相结合的观光方式,不仅可以减少游客的参观时间,还可以增加洞穴的装载量,一举两得。

樊锦诗,一位扎根戈壁大漠深处敦煌莫高窟半个多世纪的文博工作者,她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敦煌,奉献给了我国文化、文物保护事业,被人们亲切尊称为“敦煌女儿”。

当生活与工作面临抉择时,她也曾犹豫,也曾彷徨。刚结婚,她和丈夫就面临两地分居,一个在武汉,一个在大西北,北京大学的老师答应她,3年后就把她调到武汉大学,可是3年又3年,她们夫妻始终没有团圆。她的两个孩子都出生在大西北,没有人看孩子,在她去工作的时候,只能把孩子放在家里,每天她回来,听到孩子哇哇大哭,她这才放心,要是听不到孩子的哭声,她就提心吊胆。

几十年如一日的工作,让樊锦诗深深地爱上了这片沙漠,爱上了敦煌。她对丈夫说,反正我不走了,要不,你来吧!分居近二十载的家庭终在大西北团聚。她经历了新中国成立70年和改革开放40年的全过程,她的工作就是为了敦煌莫高窟的保护、研究和管理服务的。

2003年,敦煌研究院正在搞数字化,樊锦诗也在琢磨,莫高窟能不能数字化,让游客在洞外看?经过10年的探索与坚持,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竣工,推出《千年莫高》和立体球幕《梦幻佛宫》两部电影。

“奋斗的我、最美的国”新时代先进人物进校园工作启动仪式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举行。5位新时代先进人物代表樊锦诗、王泽山、杜富国、王传喜、方文墨担任启动仪式报告嘉宾,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等出席启动仪式。

“我几乎天天围着敦煌石窟转,不觉寂寞,不觉遗憾,因为它值得。我这一辈子就做了一件事,无怨无悔。”现场,“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最美奋斗者、改革先锋、三八红旗手标兵、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以扎根西北大漠、一生坚守敦煌的亲身经历,讲述文化兴国故事,诠释一位文物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

最美奋斗者、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学教授王泽山院士则以《忠诚担当 勇攀科学高峰》为主题,回忆自己担当起“强军兴国”使命的初心:“不做亡国奴,就必须强国、有坚强的国防。”尽管已经84岁高龄,他仍然奋战在科研一线,不断在火炸药研究中攻坚克难,“我要和我国火炸药同行一起,继续推进我国火炸药在世界大国行列中前行。”

此外,大国工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技术能手、中航工业首席技能专家方文墨作了题为《从“文墨精度”到“大国工匠”》的报告。据悉,出身于航空世家的方文墨是沈飞公司历史上最年轻的高级技师,他创造的“0.003毫米加工公差”被命名为“文墨精度”,2018年,他又将这个精度提高到了0.00068毫米。锉坏了无数把锉刀,阅读了400多本专业书籍,整理出20余万字钳工技术资料,他成为了“全国最好的钳工”。方文墨拿出火柴盒大小的零件,现场展示了自己的“锉修”手艺。“作为一名党员就得要多干一些,多付出一些,冲在别人前面的信念。”他说。

值得注意的是,分享嘉宾中还有一位“90后”新时代先进人物代表,他便是全国自强模范、“排雷英雄战士”、时代楷模、最美奋斗者、南部战区陆军扫雷排爆大队战士杜富国。2018年10月11日下午,在边境扫雷行动中面对复杂雷场中的不明爆炸物,他对战友喊出"你退后,让我来",在进一步查明情况时突遇爆炸,英勇负伤,失去双手和双眼,同组战友安然无恙。在他看来,战士要有战士的样子,面对艰难困苦永不言败;男儿要有男儿的担当,用自己的坚强支撑家庭的希望。现在,除了完成医院制定的康复训练计划,他还每天坚持练体能、练写字、学播音、唱歌,每当有一点点进步,他都兴奋不已,仿佛又找到了新的人生坐标。杜富国说:“我是一名普通的扫雷兵,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

另外,时代楷模、最美奋斗者、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卞庄街道代村社区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王传喜则讲述了自己带领“落后村”变为“先进村”的经历,展现改革发展的成就缩影。代村地处沂蒙革命老区兰陵县,在上世纪末是远近闻名的“脏乱穷”村,负债近400万元,王传喜迎难而上,带领全村选择了“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鼓励支持村民自主创业,实现强村富民、共同富裕”的新型集体化道路,率先实现了全面小康,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他说:“能让老百姓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起来,就是我们村‘两委’一直坚守的初心。”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启动仪式上讲话时指出,这是一堂有理想高度、思想深度、人生厚度、情感温度的思政大课,开展“奋斗的我 最美的国”新时代先进人物进校园工作的目的,就是要发挥榜样作用,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敬仰先进、学习先进、争做先进,凝聚起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磅礴力量。

据了解,根据“奋斗的我 最美的国”新时代先进人物进校园工作相关部署,各高校将广泛邀请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改革先锋、“时代楷模”、“最美奋斗者”等新时代先进人物,通过多种方式进入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感动中国人物樊锦诗先进事迹材料篇四

“我时常想,是什么让我的老前辈们坚守大漠深处,以毕生心血守护着敦煌文物?是因为敦煌太有魅力了,完全融入到了他们的灵魂和血液中,从而激发出了为之奉献的使命感。”

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近日入选“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她在北京接受了中新社记者采访。

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莫高窟,是古丝绸之路上多元文明交融互鉴的结晶。长达1600多年时间里,古人用智慧营造了一座伟大的文化艺术宝库。樊锦诗自大学毕业后来到这里工作,用半个多世纪的光阴守护敦煌文物,让莫高窟“老”去得更慢些。

樊锦诗最初到敦煌,主要是从事石窟考古工作,特别是要做莫高窟考古报告。现在虽已退休,编撰考古报告依然是她生活的重心和牵挂。她表示,编撰石窟考古报告工程浩大,既要解决石窟测绘等技术难题,也要做好报告体例、编排的整体规划。经过多年钻研,融汇了多学科研究成果和技术的《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于2011年问世。

她介绍,通过现代科技的运用,报告得以准确呈现石窟各项测量数据,并表现洞窟结构、彩塑和壁画原件、原塑和原绘及重修、重塑和重绘的细节、遗迹空间和时代关系及制作工艺等。

“我们的目的是通过考古报告将石窟资料永久保存下来,就像24史一样。如果有一天洞窟坍塌毁坏,这将是复原的重要依据。”樊锦诗说,考古报告也将推动敦煌石窟文化遗产的深入研究,“无论是艺术、文物保护、人文学科等领域,都可以从中获取详实的资料”。

她透露,考古报告第二卷将于不久后出版。根据规划,整个考古报告要出一百卷,“这是几辈子的事情”。

上世纪,一句流传甚广的“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海外”刺痛国人的心。樊锦诗认为,在一代代学者推动下,现而今敦煌学的'研究重阵和高地都在中国。“改革开放40余年来,我们成立了相应的学术机构,培养了大批人才,出版了大量学术著作,我认为敦煌学研究最厉害的还是中国。”

“敦煌的事业有了巨大的发展,靠的是人”,樊锦诗向记者介绍,为吸引更多人才加入,敦煌研究院全力为年轻人提供发挥才干的平台和学习深造的机会。

“我们不搞论资排辈,谁有本事谁上。年轻人只要有能力,就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做好了还有奖金。”樊锦诗表示,研究院还提供资金支持年轻人继续深造,“坐在莫高窟看莫高窟是坐井观天,凡是与研究院有合作的国外机构,我们都把人送过去。”

与老一辈筚路蓝缕白手起家相比,如今敦煌研究院的工作环境也有了极大改善。“想要搞研究有很好的实验室,想要作画有很好的画室,想查阅资料有大量的图书。”樊锦诗老彭投降了。支持妻子,彭金章没有半句怨言,然而大家心里都清楚,让一个年近半百的人,重头开始,要做出怎样的牺牲。

在樊锦诗的努力下,经过20多年的治沙工程建设,使袭击千年的黄沙,远远地停在摩根山后面。但防砂只是缓解了壁画病害的影响,并没有根本解决问题。当时,摩根壁画和彩色中,已经出现了一半以上的空鼓、变色、脱落等病害,樊锦诗也日趋中心。

为保护石窟,樊锦诗就在全国旅游景点中率先实行限流,没想到,这个先例却导致游客怨声载道。很多人说樊锦诗太傻,有钱不赚。然而,外界的争议,并没有扰乱樊锦诗的步伐。她在进一步思考,如何用更现代化的方式,向游客展示敦煌?一个偶然的机会,樊锦诗接触到了电脑,这为她打开了一扇新窗。

与此同时,范锦诗决定通过恋人彭金章的建议拍摄全面介绍敦煌的海报。工夫无心人,十年的探索与坚持,樊锦诗自创摩根数字展示中心,发表了010-3010和立体球幕010-3010两部电影。从那以后,模拟电影与实地参观相结合的观光方式,不仅可以减少游客的参观时间,还可以增加洞穴的装载量,一举两得。

感动中国人物樊锦诗先进事迹材料篇五

刘伯明,1966年9月,出生在黑龙江省依安县兆祥公社东升生产大队(今红星乡东升村)普通社员家庭。父刘志生(独生子),母生五子、一女,他在家中排行老二。因其子女多,劳动力少,家境贫困。伯明自幼颖悟懂事,性格内向、坚毅。从小话语不多,人很文静、聪明,其他兄弟4人都没有他头脑灵活,在兆祥公社读小学和初中时,学习成绩总是班级前三名。伯明爱运动,课余生活丰富多彩,凡是娱乐样样都会,特别爱好下围棋,喜欢踢足球,酷爱体育运动。

1982年9月,刘伯明以优异成绩考入依安县第一中学高中。这时家里同时负担6个孩子读书,以种地为生的父亲深感乏力。刘伯明知道家里困难,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住校。父亲咬牙花100多元钱给他买了一辆二手的自行车,供他往返。家距学校10余公里,他每天骑着破旧的自行车往返家和学校之间20余公里。东北夏季天长冬季天短,每年11月份便是冰天雪地。每天要早起两个多小时,上下学都需近1小时,晚8时才到家。他带午饭总是玉米面大饼子,外加咸菜。一年四季都没换过新衣服。为赚学费,暑假到附近砖厂打力工。吃多少苦受多少累从来不说,却锻炼体魄和毅力,为成为航天员奠定了坚实基础。1985年6月,高中毕业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飞行基地学校来依安一中招飞行员,他听说考上飞行员读大学不用花钱,还管吃管穿管用,就悄悄报考军校。父亲得知后,他对父亲说:"家里负担太重,当兵能省一大笔费用,"面对懂事的儿子,父亲感到欣慰。经严格考试和重重体检,最后一轮到齐齐哈尔市体检合格,他成为依安一中唯一被选上的飞行员。1990年9月,刘伯明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年,成为一名战斗机飞行员。并任空军航空兵某师某团中队长,飞过歼八等机型,安全飞行1050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但他并不满足,经几年刻苦训练,无论飞行技能还是战斗机飞行员的作风养成,都有快速进步。他号称"小诸葛",除学习和训练好,凡是动脑筋的事他都愿参与,每次智力竞赛他都参加。有一次,一名以出刁钻题著称的教官连续提问十余个难题,伯明却对答如流。他常说:"只要认真做事,就没有不成的理儿"。从此,教官对他实行"免提"政策。1998年1月,经多年航天员训练,刘伯明完成了基础理论、航天环境适应性、专业技术等8大类几十个科目训练任务,以优异成绩通过航天员专业技术综合考核,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之一。

20__年,"神舟五号"飞船上天前,作为"神五"飞船首飞梯队队员的刘伯明,突然听到母亲病故噩耗,非常悲痛。母亲的去世让刘伯明沉浸在深深的悲恸之中,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刘伯明始终郁郁寡欢。后来。刘伯明的妻子、战友也多次做他的思想工作,并带他做心理治疗。大约过了半年时间,他才从母亲去世的阴影中摆脱出来。

20__年,刘伯明升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三级航天员,正团职,上校军衔。同年6月,他入选"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乘组梯队成员。

20__年9月15日21时10分,刘伯明作为"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乘组成员,同翟志刚、景海鹏一道,承载着全国人民的企盼与厚望飞向太空,并同翟志刚密切配合,协同操作,完成了太空出舱行走的伟大壮举,圆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被授予"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

刘伯明为祖国增光,为家乡添彩,依安人民为之骄傲和自豪。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