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胡兰读后感范文(17篇)

时间:2023-11-28 06:05:47 作者:笔舞

读后感是一个展示我们个人思想和感情的重要途径,可以让他人了解我们的思考过程和观点。以下是一些读者对作者的好奇和疑问的读后感,以及作者对读者的回应。

刘胡兰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刘胡兰》这本书,感动的我已是泪流满面、泣不成声。这本书讲的是年仅事。

刘胡兰出生在山西省文水县云周村的一个中农家庭,10岁就参加了儿童团。故事中最让我感动又让我伤心难过至极的是为了保护共产党人顾长河最后英勇就义、献出了宝贵生命的那段。敌人为了从她口中打探到共产党人顾长河的消息,故意将身单衣薄的刘胡兰冻在寒风凛冽的冰天雪地里整整一个时辰,敌人却在庙里生着旺旺的炉火,喝着酒、吃着肉,真是一门之隔两重天啊!敌人就是想以此引诱刘胡兰说出顾长河的下落。而刘胡兰面对狡猾而凶残的敌人却临危不惧、昂首挺胸、虎目圆睁,怒斥敌人:“怕死不是共产党员”。最后,无奈于他的敌人用铡刀将年仅15岁的共产党员刘胡兰残忍的铡死。

刘胡兰面对敌人的铡刀表现出了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刘胡兰为了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献出了自己年仅“生的伟大,死得光荣。”

看完了《刘胡兰》的故事,刘胡兰那威武不屈、慷慨就义的情景一直浮现在我的脑海。年仅。

15岁的刘胡兰只不过是比我才大七、八岁的大姐姐,她却为我们今天。

15岁的年轻的生命。毛主席为刘胡兰题词:15岁的刘胡兰为了革命的事业、为了人民安定的幸福生活英勇就义的故的幸福生活献出了自己年仅15岁的宝贵生命,而我们却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享受着先烈们用生命换来的幸福生活。

看一看现在,我们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呀!想一想未来,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呢!

《刘胡兰》读后感

《刘胡兰》这篇文章,主要是介绍少年共产党员刘胡兰,为了保护党的机密和乡亲们的安全,在敌人的屠刀前,不顾国民党的收买和威胁,毫不动摇、宁死不屈,仅仅15岁就光荣牺牲了。

当开始预习这篇课文的时候,有的同学说,“如果我是刘胡兰,就把秘密告诉敌人,好死不如赖活吗。”可是当老师反复讲解了课文并介绍了建国史后,我们方逐渐领悟到,英雄刘胡兰,因为有着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宁愿牺牲自己。所以她是“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我深深地体会到,我们生活在和平幸福的年代,是无数个刘胡兰式的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因此做一个人,更要自尊、自爱、自立和自强。当遇到危险困难的关键时候,不能只顾自己的生命,不顾别人的'安全。要想到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要敢于同坏人坏事作斗争。只有这样,才称得上是一名合格的少先队员。

《刘胡兰》读后感

《刘胡兰》主要讲了一位13岁的小女孩——刘胡兰,她参加了妇女干部学习班,她学习完毕,就回村负责工作。后来,她碰到了国民党,他要刘胡兰把村里的事情都“自白”,不然,就把她抓走。刘胡兰被抓走了,敌人怎么问她,打她,她都不说。看到这,我真为她担心。如果当时是我,我肯定会哭喊着叫爸妈。后来,坏蛋用两种办法对付刘胡兰,还不行,他就用刀刺死了6人,想吓刘胡兰,可刘胡兰一点也不怕,她主动向铡刀走去,她死了,为了人民!虽然她的一生只有16年,但的确像毛主席所说的,“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看完电影,脑海里浮现出许许多多刚才出现的.画面,记得刘胡兰生前的一句话:“不向困难低头!”那时,刘胡兰明知前面的路要冒着生命的危险,可她还是毫不犹豫。相比之下,我们这一代孩子,从小就娇生惯养,整天生活在父母的呵护之下,一旦遇到了麻烦,就束手无策,不能勇敢地去面对,很容易放弃,将来如何面对社会啊!我想,以后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不是说一声“不会”就过去了,也不是一声不吭就随之而去,而是要动一动脑子把它解决,一定要坚持到最后!也记得这句“怕死就不是共产党员”,可以这样来说,如果没有许许多多像刘胡兰这样的烈士,就没有我们的今天,是他们用鲜血乃至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所以我们还要认真学习,掌握本领,接受新世纪的挑战,为把上海建设成国际化的大都市而努力,为中国的富强而努力。

刘胡兰读后感

暑假里,我在图书馆阅读了《刘胡兰》一书,刘胡兰读后感。看完书,我很感动。刘胡兰牺牲时只有15岁,比我们大不了多少。在那个战争年代,不知道她经历了多少苦难。在被敌人杀害前,她在想什么,她是以怎样的勇气来面对死亡的呢?我想应该是她绝不背叛同志,坚守信念的精神。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念。但能不能坚持自己的信念很重要。刘胡兰面对阎匪军的威逼,坚持住了自己不背叛同志,忠于共产主义的信念。那么小的年纪,真是令人佩服。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念,我也有自己的信念:多帮助别人,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但如何去坚持呢?目前,好好学习,汲取有用的知识,让自己尽快成长起来应该是最重要的。自己有了本领,才可以去帮助别人。能够帮助别人,才会对社会有贡献。

坚守信念,虽然有的时候会感觉很累;但想想刘胡兰的事迹,这些苦累好像又算不了什么。并且有了信念,就有了方向,有了目标,想着这些,也就不会感到那么辛苦了。

坚守信念,有刘胡兰做榜样,我更有力量了。

《刘胡兰》读后感

在哥哥家读完《刘胡兰》这本书,我的心情又激动又沉重。激动是为这样一个伟大的战士而自豪;沉重的是为失去这样一个伟大的战士而悲痛。我下定决心要向这位女英雄学习舍己为人的高尚品德。

当一个人面对“生”与“死”的选择时,应该怎么办?刘胡兰以自己的行动做出了响亮的回答。军队包围了他的.家,把她抓走了,进行了严酷的拷打,只要这位女英雄说出谁是军人,就可以得到自由。但她想到,这样一来就会伤害许多生命。于是,刘胡兰像雕像一样,一声也没出······这位伟大的战士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有透露一点军事机密。刘胡兰这位女英雄真令我敬佩。

让我们在国旗下赞叹:共产党为这样一位女英雄而自豪!

刘胡兰读后感

在山西省文水县的一个中农家里,出现了一位少年女英雄刘胡兰。小说生动地叙述了英雄少年刘胡兰短暂而光荣的一生。她十岁就参加了儿童团,十四岁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区妇救会干事。

1947年1月12日在云周西村土改时,被阎锡山军队逮捕,在危险的环境中临危不惧,英勇不屈,15岁就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最让我感动的是刘胡兰面对敌人的铡刀毫不畏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为党的人民的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因此,毛主席亲自为刘胡兰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与刘胡兰相比,我觉得自己十分渺小。平时碰到一点困难,遇到一点挫折就会垂头丧气,叫苦叫累。刘胡兰的英雄事迹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们从一名少先队员成长到大学生,变得成熟,变得勇于担当,但不变的是对党、对祖国的热爱。“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我们是跨世纪的建设者、是创造祖国奇迹的栋梁!

刘胡兰的崇高理想、坚定信念、宁死不屈的革命精神,仍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所以我们要在以后的道路上更加努力学习,早日成才,报效祖国。

《刘胡兰》读后感

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因此,它比世界上任何珍宝都更为珍贵,都更需要我们万分的珍惜。所以,当你面对“生”与“死”的抉择时,你会怎么做是委曲求全是苟且偷生还是。

而刘胡兰同志却以自己的行动做出响亮的回答_军队包围了她的家,把她捆—绑而去,进行了严酷的拷打。只要她说出谁是军人,就可以重获自由。但她为了掩护军人,为了保护每一名乡亲,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气节,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刘胡兰硬是咬紧牙关,一声没吭,更没有发出一声呻吟,直到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乡亲们,献给了伟大的'祖国,献给了伟大的解放战争。这,需要怎样的勇气和舍身精神啊!

刘胡兰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刘胡兰》这本书,对刘胡兰感到深深的敬佩,《刘胡兰》的故事读后感作文。

故事讲的是她在她15岁那年被徐得胜、张全宝用铡刀给害死了。她被阎匪军官抓住了,军官威胁他一定要说出她是不是共产党员,可刘胡兰为了保守住秘密,只说了村里只有她一个共产党员,敌人一次一次的问,可刘胡兰也一句顶一句说她什么也不知道。军官宣布:如果刘胡兰不投降,就立刻拉出去和另外几个被捕的农民一块儿执行死刑。可是刘胡兰却死也不肯向他们屈服。最后,她壮烈的牺牲了。

过去,有多少人为了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而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读后感《《刘胡兰》的故事读后感作文》。那些普通的名字含存着不普通不平凡的事。像“雷锋”“刘胡兰”等等。

我们作为一个新世纪的儿童,21世纪的主人,应该更加努力学习。为了我们这伟大的祖国,为了有美好的明天,我们不要辜负爸爸妈妈的哺育之恩,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有前途来报答爸爸和妈妈,而且要做一些为祖国奉献的事。

刘胡兰读后感

今天,我在图书馆买了一本书,叫《刘胡兰传》。读完这本书后,我受到了很大触动。

刘胡兰(1932-1947)原名刘富兰。1932年出生于文水县的贫农户。8岁上学,10岁参加儿童团。曾担任文水县云周西村(现已改名为刘胡兰村)妇救会秘书和第五区“抗联”妇女干事等职业。

有一次,红军把国民党的一个团包围了,县妇女部长奉上级命令组织农民兵担架支援战场。刘胡兰和几名妇女也去了。她们在激烈的战场上,毫不惧怕,表现得异常勇敢,她们像护士一样救死扶伤,像战士一样运送火药,一点也不比八路军战士差,她们一直忙到天黑才回去,当时她才13岁。

1947年1月的一天,刘胡兰和6位革命战士被国民党军队抓了去,面对敌人残暴于威胁,他们临危不惧地说:“怕死就不当共产党,你们想怎样”。敌人见他们不知好歹,便当场用铡刀铡死了他们。刘胡兰虽然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但她永垂不朽、坚贞不屈的伟大精神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刘胡兰这么年轻就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她是多么的勇敢,再想想现在的社会,理想现在和刘胡兰同龄的人,被开水溅到了一点就觉得痛。那么刘胡兰身上的伤痛,是我们无法想象的,要比开水溅到痛100倍、1000倍,再想想刘胡兰的生活是多么艰苦,吃的是什么,穿的又是什么,和我们相比,要差100倍、1000倍。从今以后,我们要向刘胡兰同志学习,学习她伟大的精神,以她为榜样。

《刘胡兰》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刘胡兰》这篇文章,刘胡兰坚强、宁死不屈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

刘胡兰是山西省文水县人,小小年纪就参加了革命。刘胡兰为了掩护其余共产党员,在危机时刻,刘胡兰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没有动摇。最后被气急败坏的敌人用铡刀杀死,毛泽东主席为了纪念刘胡兰,专门为她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读了这个动人的故事,我的眼眶禁不住湿润了,内心充满了感动。看着刘胡兰,再想想自己,真是自愧不如。

平时我想吃什么就有什么,想喝什么就什么......不是爷爷奶奶宠着,就是爸爸妈妈呵护着,在这么幸福的环境下,我却在困难面前退缩,生活中缺乏吃苦精神,学习中缺乏动脑精神,遇见作文就退缩不前想偷懒,和刘胡兰比起来,我差得真是太远了。

今后,我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学习刘胡兰不怕困难、永不退缩的精神。

《刘胡兰》读后感

清明节的假期里,我怀着对革命先烈崇敬的心情读了红色书籍——《刘胡兰》。

这本书详细讲述了英雄少女刘胡兰伟大的一生。她小小年纪就帮助游击队打汉奸,在危险的环境中临危不惧,15岁就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最让我感动的是刘胡兰面对敌人残酷的斗争,誓死不屈的英雄气概,为了保护游击队,她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因此,毛主席亲自为刘胡兰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为刘胡兰坚强不屈的革命行动而感到震惊。同时也为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一点点困难就退缩,甚至有时间还完不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的行为而感到羞愧。

《刘胡兰》这本红色书籍,让我明白了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是革命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只有接过这重要的接力棒,克服困难,好好学习,多学本领,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把我们的国家建设的更加强大。

刘胡兰读后感

翻开那一页页泛黄陈旧的书,霎时感到一股凝重的气息扑面而来。粗粗浏览一番,那一个个端正的铅字,已在我心中挥之不去。

刘胡兰是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她很小就参加了革命,不幸的是在一九四七年一月八号那天国民党袭击了刘胡兰所在的村子,敌人就把她抓走了。敌人逼迫她讲出:“村子里的共产党员是谁?联络站在哪里?”她都毅然而然的说:“不知道,没见过。”敌人凶狠地说:“难道你这么小年纪就不怕死吗?”她又坚定地说:“怕死就不当共产党员!”最后刘胡兰被押到了受刑台,但是她毫不畏惧,牺牲时才十五岁。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特此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这样一位女英雄——刘胡兰,这三个字不再单单代表她的名字,而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细细咀嚼着她的事迹,脑子里仿佛出现了一个瘦小的女孩,在国民党那残忍的屠刀之下,毅然决然地走向死亡。她难道不曾向往生命吗?不,她也是渴望生命的啊,可是她,宁愿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共产党,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坚决不向敌人屈服。她毕竟才十五岁啊,多么年轻,等待她的还有漫长的人生之路,可她却在这正值青春年少之际斩断了自己的生命之藤!她虽然失去了肉体,但她那伟大的,纯洁无暇的灵魂将在世间永存!值得我们敬仰!

做为新时代的少先队员,应该要好好珍惜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来之不易的美好幸福的生活。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打好扎实的基础,将来可以更好地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而努力!

《刘胡兰》读后感

双手合上《刘胡兰的故事》,我的内心被深深地震撼了。此时,我才真真切切的感受到——英雄是一个民族的铁骨脊梁,英雄是一个时代的丰碑。正因为有了像刘胡兰这样一个又一个的民族英雄,中国革命史上才书写了一页又一页的辉煌。也正因为如此,华夏儿女才会过上如此幸福的生活。我们的安定,是无数位战士用他们的宝贵生命换回来的。

刘胡兰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的一个中农家庭里。年幼的她深受父亲和革命党人的影响,稚嫩的心里从小就种下了革命的种子,懂得了革命的到来。十岁那年,她当上了儿童团团长,迎着抗日的烽火茁壮成长,一步一步走进革命队伍当中去……直到有一天,刘胡兰被抓,面对敌人的拷打逼问,刘胡兰毫不惧怕,视死如归。即将英勇就义之时,她吼出了内心深处的心声:“怕死不当共产党!要杀就杀,要砍就砍,我死也不自白!“最终,十五岁的她,为了党和人民,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十五岁,怎样的花样年华;十五岁,怎样的懵懂年级。半个多世纪前的呐喊与抗争、浓雾与血腥,穿过茫茫岁月,依然发出了沉重回响,激荡着我的心,使我陷入了无尽思索之中。

巍峨险峻是山的个性,娴静澎湃是水的个性,坚强无畏是中国人的个性,“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是中国人特有的情怀,也是一生不变的情怀!

我希望刘胡兰不屈的精神在祖国大地上传颂着,鼓舞一代又一代人为党的事业,为人民的幸福,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而英勇奋斗,默默奉献着。

《刘胡兰》读后感

今天,我在邓老师作文班上阅读了《董存瑞的故事》这篇文章,读后我深深地受到了感动。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董存瑞所在的部队要把敌人的雕堡炸掉,可是因为敌人猛烈的炮火导致部队连续两次火暴破均未成功,但董存瑞这时却挺身而出,大胆冲上前把敌人的碉堡炸了,牺牲了自己年轻宝贵的生命,董存瑞那时年仅19岁。

读完这篇课文,我深刻地领悟到了一种爱国之情,董存瑞竟然为了祖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这种爱国之情是多么的伟大啊!

故事中的董存瑞之所以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来为祖国做出巨大的贡献,那是因为他有一颗爱国之心。如果董存瑞不牺牲出自己的生命,不一心为国,怎能做出如此大的奉献呢?然而,董存瑞的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大家去敬佩、去学习的。

以后,我一定要认真对待每一次升旗仪式,一定要热爱祖国,永远忠于祖国,为祖国效劳,做出贡献!

《刘胡兰》读后感

是谁开辟了新中国?是谁建立了新中国?是谁建设了新中国?是英雄好汉!是共产党!更是无数中华儿女!

“数英雄人物,还看今朝!”今朝梦想成真了,会忘了这些英雄好汉吗?不,永远不会,有了他们的浴血奋战,才有了这天的新中国;有了他们的卓越奋斗,才有了我们当代的幸福生活。他们是甘霖,滋润了大地;他们是阳光,温暖了世间。

我爱戴英雄好汉,在《刘胡兰》这部电影中我看到了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被她那奋不顾身的精神所感动。

刘胡兰自幼失母,是她父亲又当爹又当妈得把她和妹妹抚养成人。再想想自我,有父母的爱,竟还不珍惜,肆无忌惮的浪费那大山般的爱。

刘胡兰从小便在心中树立起了一个坚定的信念——为中华抗日献一份力。使她有着与其他孩子与众不一样的意志、智慧。在她当上儿童团长后,一项项艰巨的任务如狂风般地袭来,在只是孩子的刘胡兰面前,她总是毫不犹豫地一口答应。每次都是冒着生命危险的行动,但她从不退却。在她生命的最后一刻,也誓死保密党的机密。刘胡兰死了,但她的英雄事迹,永远地让我们铭记着,思念着,赞颂着……毛主席也赞许“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虽然此刻国富民强了,但我们还是不能忘记我们中华民族过去遇到的耻辱,要让中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如果想成功,就要努力,让我们一齐发奋读书,树立信念,成就理想,建设中华!

《刘胡兰》读后感

“怕死不当共产党!”

这是一名共产党员宁死不屈的声音,而你肯定想不到,这出自于一位年仅15岁的中国共产党员,她就是刘胡兰。

1947年1月12日,国民党反动派包围了云周西村,年轻的共产党员刘胡兰因此被捕。

面对敌人严酷的拷问,刘胡兰依然坚定不移,宁死不供出同党,反而还义正辞严地说:“怕死不当共产党!”敌连长气坏了,指使手下将跟随她的其他几名战士,用铡刀杀害,刘胡兰却镇定自若走向铡刀,英勇就义。

刘胡兰为了党的事业、人民的利益而壮烈牺牲了,她用她短暂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流传至今的英雄赞歌。因此,毛主席为了纪念她,为她写下了一句振奋人心的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读到这,我的眼睛不禁湿润了,我被年仅15岁的刘胡兰宁死不屈的精神,对中国共产党忠诚、无私奉献的精神而感动。相比之下,我们现在的生活真是太幸福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丰衣足食,坐在明亮宽敞的教室里上课,还有那么多丰富的课外课;住在宽敞的大房子里,吃穿都不必担心。可这如此幸福的生活,是用什么换来的呢?是无数位像刘胡兰那样的革命先烈用他们的生命换来的,我们应当加倍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更应当加倍地努力学习,长大报效祖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有贡献的人!

小学生刘胡兰读后感:刘胡兰

我看了《刘胡兰》这本书。书中生动地叙述了英雄少女刘胡兰短暂而光荣的一生。

刘胡兰经历了凄惨的童年。然而她却有一颗爱国之心。小小年纪就协助游击队镇压汉奸,不幸被捕。她临危不惧,英勇不屈,为国家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最让我感动的是刘胡兰面对敌人的刀枪毫不畏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她为中国和人民的解放事业而牺牲。毛主席亲自为刘胡兰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和刘胡兰相比,我觉得自己十分渺小。平时碰到一点困难就会垂头丧气,叫苦叫累。

我一定要向刘胡兰学习。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