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育调研研究报告 我县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大全5篇)

时间:2023-10-05 23:26:46 作者:LZ文人 最新教育调研研究报告 我县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大全5篇)

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多数报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发生后撰写的。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报告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报告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教育调研研究报告篇一

县工业基地自20__年底成立至现在,共开发2平方公里面积,征用土地3200亩,平整土地2700亩,已投入资金1.2亿元,已建成“四纵两横”共10.9公里道路等“六通一平”配套设施。引进入园企业60家,其中,建成20家,在建13家,待建27家。企业总产值2.3亿元,实现税收300万元。纵观基地四年的发展道路,大体可分为“三个过程,四个阶段”。即:大规模开发建设过程——大规模招商引资过程——大力促进项目开工投产过程;发展——治理整顿——再发展——再整顿阶段。可谓是历经坎坷。但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改革开放、发展经济这个主旋律不动摇,特别是新一届县委、县政府领导站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己任的胆略,坚持工业兴县方针,以工业化为核心,以大开放为主战略,积极谋划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蓝图,审时度势,在面临新一轮治理整顿即将到来之时,在县财力极其紧张的情况下,千方百计在短短几个月内为基地征用土地7000余亩(含温福工业园3000亩),为我县经济发展在新的治理整顿工作中争取了主动,带来了大好的发展机遇,也为基地工业奠定了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就必须要有新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相文秘杂烩网配套,否则,必将束缚基地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温故知新,认真四年来工作的经验教训,切实找准存在问题的根源,确定出解决问题的可操作性办法,在新的起点上轻装上阵,奋起直追,使工业基地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真正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一、存在的问题

(一)基地定位不明确,综合协调能力薄弱

1、基地建设,规划必须先行。我县工业基地自20__年下半年开发建设以来,至今没有一个控制性详规,更没有入园企业布局规划,一方面造成企业布局较混乱,大有“拣到蓝子里都是菜”的鱼目混珠文秘杂烩网现象,另一方面导致农民在已规划但未征用的土地上乱搭乱建,无形增加了基地建设成本。同时,也难以与县城总体规划对接,与县城基础设施做到资源共享。

2、基地工作从开发建设到引进企业、安置企业落户以及跟踪服务,每项工作都必须得到各部门的配合和支持,但由于基地综合协调能力薄弱,加之在部门利益的驱使下,基地工作难以顺利推进,从征用土地开始到开工建设的每一阶段都举步维艰,各部门都把基地看成是一块饼干,不去想怎么把这块饼干做大,而是都来争着分食,没有争到就处处设障碍,讲条件,使基地工作难以顺利进行。目前,由于种种原因使基地已征用土地均无法开工,造成近20家企业等地建设。

(二)运行管理机制不活,监管乏力

1、投入回报率不高。现在基地已经投入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及资金,但由于项目开工多投产少,达标达产的就更少,尤其是像钢构和温室类的项目,业务均在外地,即使开工投产,如果监管不力,税收也在外地,所以产生的回报相对较少。

2、土地利用率低。在基地存在较多的闲置土地,已开发的厂房中基本没有多层厂房,已开工投产的'项目,经对照其审批的规划,还有大量厂房未动工建设。目前,基地已建成的企业,土地利用率平均不到30%,甚至有圈而未建的现象。

3、统计口径混乱、税收征管不到位。基地有一些企业是退城进园或从其它乡镇引进的企业,其税收仍未落入基地,使基地税源存在流失现象。

(三)资金投入困难,基地发展缓慢

1、基地投入严重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导致企业等地落户。

2、基地企业资金短缺,有的企业建好厂房,购置设备后,缺少流动资金,致使企业停工待产。

(四)办事效率低,协调服务难以到位

1、有些职能部门对于建设工业基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仍然认识不到位,较强地追求部门利益、个人利益,较多地拘泥于繁琐的程序,导致基地企业建设过程中涉及的用水、用电、办证、办照等审批程序效率低下,成本过高。

2、有的职能部门,特别是条管部门自行进入基地企业检查、处罚的现象经常发生,导致企业不安心生产,有的已搬迁。

(五)队伍素质不高,人力资源缺乏

1、基地内部工作人员懂业务的较少,特别是规划、建设、测绘人才。

2、掌握一定职业技能的产业工人十分紧张,高级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更为短缺。

二、对策

基地发展到现阶段,资金已投入下去,基础设施基本配套,项目引进来了,要真正出效益,出活力,主要在于项目的引进和推进,关键在于对基地和企业的监管。所以下一阶段工作重心必须视项目开发为生命线,把“安商”、“选项”和强化管理放在工作首位,通过“搭建平台,完善政策,搞好服务,强化监管”等措施,使安商选资与项目推进有机地结合起来,走出一条成功的“你助我发展,我助你发财”之路。因此,我们必须在五个方面采取新举措。

(一)必须在理顺关系,强化领导上有新举措

1、规划是基地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一项重要工作。我们必须立足高起点、高标准、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坚持突出重点、完善功能、全面配套的原则,抓紧编制工业基地20平方公里面积控制性详规,严格控制规划范围内乱用土地,乱搭乱建现象,减少开发建设成本和工作阻力,尽快完善产业布局和配套设施规划,及时调整基地发展方向,努力培育一批产业相对集中,相互关联紧密,特色鲜明的产业群。

2、积极应对调控,努力搞好申报工作。国家新一轮宏观调控政策已经出台,国家将严格控制土地和建设资金规模,尤其是我县工业基地没有批准为省级工业基地,今后我县在企业用地、资金扶持等方面必将受到制约,另外,一方面客商也会对投资我县信心不足;另一方面基地各项管理职能不能履行,各项工作受到束缚。因此,我县必须尽快组织一支得力的申报班子,积极申报省级工业基地,抢抓南昌打造大温圳工业经济圈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千方百计破解我县工业基地有实无名的难题,为我县经济发展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

3、尽快制订工业基地近期和中远期发展规划,围绕构建大温圳工业经济圈的目标,在全县进行一次再动员,再一次掀起招商引资热潮,举全县之力,集中力量把基地做强做大。要求各乡镇,县直各单位每年必须完成招商引资任务,必须在基地用多少亩土地。在用地指标紧张的情况下,集中开发基地,既可以节约用地,又可以减少建设成本,还可以迅速把基地做强,做大,进一步提升基地形象。

(二)必须在创新机制,强化管理上有新举措

1、进一步完善基地管理服务职能。我县工业基地虽然不是省级开发区,但它的工作定位、管理服务职能和省级开发区是一样的。积极探索和建立高效、灵活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势在必行,我们必须把基地定位在省级开发区起点上,以适应工业基地工作的需要。尽快落实土地、建设规划、国、地税等主要相关部门在基地设置分支机构,以加强对入园企业的监管,促进基地更好更快地发展。

2、进一步健全管理机制,把入园企业后续管理与兑现优惠政策结合起来。实行优惠政策与税收挂钩,即:企业入园落户先按国家新的工业用地基准地价足额交纳,企业投产见效后其税收达到一定额度后再按优惠政策进行兑现,即:取消了以投资额度优惠土地出让金的办法,改为按国家新出台的工业用地基准价足额交纳,待企业投产后第一年纳税额达到1万元/亩的基础,则优惠总土地出让金的10%,第二年仍达到1万元/亩,仍继续奖励,连奖三年。

3、进一步建立健全基地内部各项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基地各工作部门管理制度和各类职能人员的工作职责,完善工作目标考核机制。建立项目跟踪服务制,把项目分解到每个人,以项定人,人定岗,岗定责,责定分,分定奖,真正形成“千斤担子众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

(三)必须在加大投入,强化速效上有新举措

1、进一步加大基地建设力度。一是按照基地总体规划和企业布局规划,抓紧把基地建设框架打通,做到征用一片、开发一片、安置一片,扭转过去企业等地落户、等地建设的现状,改善基地的信用度。二是搞好基地与县城规划对接工作,既提升基地人气、商气,又拉开县城框架。

2、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把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县城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范畴,统一规划、统一实施,开发一片、配套一片,做到资源共享,有效提升基地形象。

3、进一步加大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一方面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力度;另一方面,拓宽融资渠道,尽快沟通与银行或投资公司的联系,建立信用关系;再一方面,采取资本运作的方式,在基地范围内规划适量的商住用地,盘活土地资源,实行以园养园,以商补工。

(四)必须在优化环境,强化服务上有新举措

1、尽快出台我县优化投资环境,加快基地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规划基地管理行为,完善基地服务职能。

2、减少办事程序,建立完整的高效服务机制。基地企业采取封闭式管理,实行特事特办制,对入园企业简化办事程序,把部分项目的办证放到基地办理,具体办法:发改委委托基地办理项目入项,城建局委托基地办理建设规划许可证,土管局委托基地办理用地规划许可等手续,既简化了办事程序,缩短了办事时间,提高了办事效率,又加强了对企业的监管。

3、把基地纳入县优化投资环境的主要部门,定期开展优化环境评议活动。

(五)必须在用人机制,强化队伍素质上有新举措

1、立足实际培养人才。根据基地发展需要,对基地现有工作人员进行定期轮训,专门培训,积极鼓励基地工作人员参加多渠道、多专业的进修,全方位提升基地工作人员的素质。

2、眼光向外延揽人才。制订相应的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对人才引进的目标、方式、优惠条件进行明确规定,加强与院校联系,建立人才资源网络,建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用人导向,实行基地与院校人才资源共享。

3、优惠政策吸引人才。营造惜才、重才的良好氛围,使人才留得住,发展快,用得好,改革分配制度,提高人才待遇,使人才贡献与报酬挂钩。

4、竞争竞聘用好人才。在全县的行政机关、事业单位、人才队伍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实行优胜劣汰,把有一技之长的专业技术人才选调充实到基地工作,真正把德才兼备的干部选入基地干部队伍中来,使基地成为全县开放型经济管理人才的聚集地。

教育调研研究报告篇二

一、我县民办教育的基本情况

1、发展规模。近几年来,我县民办教育迅速发展,在教育改革大潮中焕发出蓬勃生机,基本形成了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办学体系。目前,全县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已经发展到194所,占地3825亩,建筑面积95.89万平方米,教职工5977人,在校生14.3万人,总资产8.28亿元。

2、发展特征。一是发展速度较快。民办学校数量和学生数占全县学校总数和学生数的比例已分别由2000年的10.8%、5.6%上升到2017年的49.7%、45.8%。二是是政策保障有力。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在办学奖励、招生聘师、养老保险、土地使用、规费收取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三是教学质量明显。在招生、中考、高考等方面都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3、取得成绩。一是初步形成一批质量较高、社会信誉较好、有明显特色的民办学校。二是拓宽了教育投资渠道,弥补财政支出的不足,助推了小、初、高生源高峰的平稳过渡。三是深化了教育改革,满足了社会需求,扩大了教育供给,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和实用技术人才。四是带动了诸如建筑、餐饮、商贸等相关产业的繁荣,拉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民办职校每年向外地输送技术人才2万人,每年为我县创益约1.6亿元。

二、我县民办教育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养学。此方法虽不可取,但投资者却无其它方法。三是学校生源减少,招生压力加大。受宏观政策(计划生育、高校扩招)的影响,加上公办高中招生连年大幅度增加,周边民办教育兴起等因素,民办学校招生越来越困难。近几年来,公民办学校之间年年陷入招生大战,不少公办中小学也给教师下达了招生任务,违反了市、县政府公办学校不扩大规模,增量资源用于发展民办学校的规定。

(二)存在于政府层面的问题。一是宏观的政策环境不帮忙。随着新《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实施,某些加快教育发展的政策(如“六有”、“校校通”、“四项配套”工程,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教育、教师待遇提高、债务化解等)使公办学校得到了长足发展,却迟滞了民办学校的发展。二是具体的优惠政策不落实。市、县各级政府为了鼓励民办教育发展出台的许多优惠政策没有得到很好落实。如对民办学校的“以奖代投”、规费减免、土地使用以及教师养老保险、教师流动等政策。三是相关部门的管理太苛刻。大多县直部门都依据上级文件精神对民办学校收过费、罚过款,少则数万,多则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加大了民办学校的办学成本,打击了他们办学的积极性。

制度,缺乏有效的行政、教学、财务监督,导致领导班子成员之间、领导层和普通教职工之间相互猜疑。虽然问题只存在于个别学校且已得到有效控制,但也向我们发出了明确的危险信号——民办学校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

三、发展我县民办教育的几点建议

倘若我县的民办教育关闭的话,撇开一些社会问题,仅从教育方面考虑,按照幼儿园在园幼儿500名、小学在校生1500名、初中在校生2500名、高中在校生4000名的规模计算,要新增22所幼儿园, 11所小学,19所初中,7所普通高中,3所中等职业学校。即使公办学校可以分流一部分学生,但也不会一帆风顺。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通过政府扶持、行业监督等各种途径维护其生存,促进其发展。

通过舆-论宣传与活动,让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了解到,民办教育不是政府财力不足时的过渡产物,它不仅是公办教育的有益补充,更是教育事业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民办教育,不仅可以增加教育投入,促进教育改革,满足教育需求,还可以腾出更多的经费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

《xx县民办教育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教育调研研究报告篇三

职业教育是培养经济建设第一线人才的主阵地,是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结合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欢迎大家借鉴。

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举足轻重。它是培养经济建设第一线人才的主阵地,是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结合点。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发展职业教育,特别在近几年更是把职业教育摆在了发展经济的战略位置,从政策导向到经济扶持等方面都采取了不少措施。我县职业教育起步也不算晚,也曾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但总体上看仍然显得薄弱,发展的过程中困难重重,存在不少问题。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与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在此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结合教育实际,围绕当前教育发展的重大任务,深入开展调研。现把对职业教育专题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及今后工作建议报告如下:

据史料记载,职业技术起源于清宣统二年(192019年)距今近百年的历史。先后创办过两所农业学校和一所职业学校。农业学校开设园艺实习班,开展茶、果栽培和加工技术传授。职业学校从请来两个师傅为教员,教学内容是教学生纺线织布、染布等技术,学员学习大小花格子布的纺织和印染技术。享有盛名的马邓茶的栽培、制作加工以及振太街花布均是农业学校和职业学校传授技术后得以提升和延续的结果。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对文化和科技的需求更加迫切,各类文化学习班和技术培训辅导班大量举办。

1958年在大办农业中学的要求下,全县区社办起农业中学32校,学生712人。

1959年农业中学调整为两个公社一校,全县保留10校,学生220人。

1961年至1963年农业中学再度调整保留为1校(者东农业中学),学生129人。

1966年,全县农业中学校数又增至5校,学生261人。在恩乐开办了农业技术学校,学员44人。

1967年,全县农业中学校数发展到9校,学生261人。其中县扶持指导办者东农业中学,公社办勐大平掌农业中学,其余农业中学均为区办。

“文化大革命”期间,各级农业中学先后停办。

1972年,县农科所开办一所农业技术学校,招收新生1班,40余人,2年后停办。

1973年,者东农业中学改为“第三中学”(普通中学)。

1978年8月,开办“师范班”。1980年10月经思茅行署批准改建为“县小学教师进修学校”。1985年经省教育厅备案协同省计委批准正式属中等师范学校规格建制,开始招收全日制离职系统进修中等师范学员。1987年停招系统进修中师班,转为在职教师岗位培训。,教师进修学校与民族学院联合招收函授本科汉语言文学班。同时面向社会在职干部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多项职业技能培训。

1985年,以教育部门为主,农、牧、卫生部门联合创办了“县农职业中学”,同时挂“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分校”牌子。1986年开始只招初中毕业生,进而过渡成“职业高级中学”。

1986年10月,县委、政府决定将县农机站改办“县农业机械技术学校”。到1989年止,共举办50班(驾驶39班,管理员11班),学员2392人次(驾驶1911人次,管理员481人次)。

1991年,按板镇成人技术学校创建。1999年6月被省政府认定为“省级示范性成人技术学校”。学校以科教兴镇、科技致富为宗旨,培训迎着季节走,按照农闲学,立足文化、着眼技术、服务生产,全面提高农民素质的指导思想,切实抓好农村科技培训工作。发展至今,全县还有合格成技校2所,村成技校110所。

进入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直至二十一世纪初以来,社会各部门,各种组织从自己工作需要出发,纷纷举办各种职业技能培训班、培训站、辅导站等培训机构。培训内容增多,培训范围增大。县委党校、婚育学校、驾驶技术培训学校、农广校、农函大运应而生,社会化的职业教育网络已经形成。职业教育真正成了部门单位普及业务知识,提高职工素质、职工个人提高业务水平、就业机会所必须,参与接受职业教育的意识增强、自觉性提高。

县教育局主要管理学历职业教育,同时也协同管理农村职业教育中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县劳动与社会保障局管理非学历职业教育,劳动就业主管部门承担职业技能培训和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开展职业技能考核鉴定等。各部门因工作需要组织的培训班由部门自主管理。

此次调研中,县教育局主要对县主管的学历职业教育和协管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进行调研,调研报告中所提的“存在问题”及“几点建议”也主要针对学历职业教育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

通教育(学历教育),轻视职业教育,“读普高、上重点、考名校”仍然是家长,学生的努力方向和主攻目标,视职业教育为“旁门左道”,认为上职校没出息。加之高校扩招普高扩容,职业学校生源匮乏,职业学校招生难的现象十分突出。职中现有在校生是181人,与普通高中生数比是1:13,跟1:1的要求差距很大。原因之二是一部分干部群众对职业教育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看不到职业教育对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和科技普及所起的作用,全社会兴办职业教育的氛围不浓厚。县职业高级中学连续多年完不成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下达的招生指标,生源问题成了困扰职中多年的老大难问题。

二是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不合理,为当地经济服务功能不强。学生招不进、留不住、送不出,掌握不了一技之长。学生走到社会上就不了业。究其原因是职业学校受师资,设备等因素影响,不能发挥科技示范和科技推广的龙头作用,带动不了当地经济发展,专业设置与目前社会就业和市场需求衔接不紧密,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职业学校的骨干专业没有形成,对学生、家长缺乏吸引力。职业学校之间专业雷同,无序竞争,我县职业高级中学始终没有找到适合县情,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引导,支持作用的专业,形不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三是职教专业教师匮乏。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在于质量,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在教师,在于提高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素质。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专业门类多,课程设置复杂,对职教师资的配备不但要注意数量,更要注意专业结构。县职业高级中学现有教职工44人,其中专任教师37人,专业教师13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5.1%。专业教师所占比重偏低,几年来对专业教师的培训力度不够。专业教师与学校专业设置需要差距较大。县依照普洱市教育局要求在农村初级中学开设了职业技术教育课,使用市教育局编印的职教乡土教材,但各校普遍缺乏适应教材需要的专业教师,初级中学职业技术教育课的教学质量受到很大影响,难以收到实效。

四是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硬件建设亟待加强。职教专项经费紧缺,教学设备“残、破、老、旧”,缺乏与专业设置相配套的教学仪器和实验实习场地,在黑板上学技术,学校硬件设施急需充实。由于县财政运行十分困难,县人民政府多年来对职业教育没有大的投资。加之上级扶持教育的专项资金多倾向于普及义务教育,“世界银行发展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国家“贫义工程”、“危房改造工程”等,县职业高级中学均沾不上边,故职业高级中学的硬件设施长期得不到充实和改善更新。

五是职校学生学习费用高,困难家庭子女缺乏经费支持,职校学生毕业就业率低,加之社会上技术工人工资待遇低于管理人员,教育成本难以回收。困难家庭子女打消了接受职业教育的念头。

六是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混乱,职教资源浪费。各行业、各部门、各单位培训机构林立,各类培训班层出不穷,但由于受师资、设备、基地影响制约,往往是培训质量不高,社会效益难于显现。一方面培训经费、人力、设备的的严重短缺。造成资源浪费,培训效益事倍功半。

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要保持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必须下大决心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改变职业教育的现状。

1、建立县职业教育发展领导机构。由县人民政府主管教育副县长任组长,教育、财政、农业、畜牧、科技、卫生、民族、扶贫、宣传等部门领导作为机构成员,主要负责研究解决协调职业教育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制定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监督计划、规划的执行,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和问题。

2、召开职业教育发展领导机构联席会议,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形成工作合力。

3、成立县职业教育培训中心,从根本上改革现行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就县职业高级中学师资队伍建设而言,首先要把好教师的入口关,教师的调入要根据学校专业缺额需要,缺什么专业就调什么专业;其次是要抓紧现有教师的职业培训。积极创造条件从经费上、时间上为教师培训开绿灯、给政策。其三是要注重培训的实效性,培训要为学校的专业设置服务,培训回校后要用好受训教师,使其在学校专业教学中发挥作用。其四是要选准培训路子。现在社会上各种培训机构鱼龙混杂,真假难辨,更有盗用培训之名谋利者,要把教师送到国家相关部门举办的培训机构、高等院校、企业进行培训。其五是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更要注重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只有热爱职业教育、热爱学生、具有高度责任感的教师才可能办好职业教育。

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更加复杂,需要更多的实验器材和设施,需要更多的经费投入。虽然在简陋的教学条件下,仅职业高级中学至今就已完成农民实用技术培训41200人次,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100人。中央也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资力度,但仅仅依靠国家的投入还远远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要想更深层次发展,还需要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1、要切实落实国家关于“城市教育费附加30%用于职业教育的规定”。

2、除管好用好国家“职校贫困生生活补助费”政策外,县人民政府对在职业高级中学就读的农村户口及享受城市低保家庭学生再给予困难补助,以吸引上述家庭子女到职业高中学习。

1、加大职业高中招生改革力度。在执行以往职中招生改革中联合办学、取消年龄限制、取消往届类别限制、实行专业大类招生等基础上,继续改革招生办法。实行职业高中提前录取,春秋两季的招生办法。

2、改革办学模式,拓宽“职业教育社会化”的办学思路。积极扩大学历教育生源,为职业高校储备人才;同时,结合当地人才市场需求及新农村建设需要,积极组织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当地劳动者素质。

3、改革职业学校人事管理制度,实行学校中层干部竞争上岗,教职工全员聘任及学校内部分配制度改革,调动教职员工工作积极性。

4、加强职业高中学校管理规章制度建设,强化学校内部管理。

1、**市共有中等职业院校4所,即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市职业教育中心)、青铜峡职业教育中心、盐池职业中学、同心县石狮职业中学。在校生总数为4587人。生源结构以城乡分:城市占23.3%,农村占76.7%,以地域分:本市辖各县(市、区)占95.2%,周边县(市、区)及陕、甘、蒙毗邻地区占4.8%。

4所职业院校共有教职工421人,其中管理人员20人,工勤人员43人,教师358人,其中兼职教师60人,专任教师中专科学历16人,本科以上学历342人,占全体专任教师的95.5%。

20xx年全市用于职业教育总投入1756.1万元,其中财政投入1483.2万元,学费收入241.8万元。到目前为止,尚未制定中等职业学校生均预算内财政拨款标准。

全市现有市级综合实训基地1个,县级实训基地2个,近五年中央财政共投入730万元,省级财政投入2400万元,县级财政投入160万元,院校自筹36万元用于实训基地建设。

2、全市有农村中等职业学校3所,即青铜峡职教中心、盐池职业中学、同心石狮职业中学。3所学校共有在校学生3162人,生源主要来自本县(市、区),农村学生占80%以上;共有教师151人,其中兼职教师17人,本科以上学历教师达92.1%;20xx年职业教育办学资金总投入1648.1万元,其中财政投入1450.2万元,学费收入166.8万元,各县(市、区)尚未制定中等职业学校生均预算内财政拨款标准;现有实验实训基地2个,近五年内中央财政投入青铜峡职教中心实训基地160万元,投入盐池县职业中学实验实训楼400万元,青铜峡市和盐池县财政分别投入30万元和166万元。

进入新的世纪以来,**市职业教育快速发展,职业学校建设步伐加快,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不断完善,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高。但与外省区及本区部分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存在着许多问题,既有整个职业教育的共性问题,也有本市的实际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1、从总体上看,全市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山区县(区)教育发展极为缓慢,表现在一是职业学校及培训机构教育资源配置过少,办学条件薄弱;二是中等职业教育占高中阶段教育的份额过低,在校学生普职比为5:1;三是农村职业教育及成人各类培训无法全面、有效开展,严重制约了新农村建设进程。

2、本市职业学校招生难、培养的毕业生就业难。主要原

因:一是人民群众和学生观念比较陈旧,对职业教育认可度低,在就学的价值取向上有偏差,把培养目标定位在科研或管理人才上,重理论学习,轻动手操作,都想当“白领”,不愿做“灰领”和“蓝领”。在升学选择上总是先选择普通高中,实在没有办法才选择职业学校;二是由于本地经济发展速度不快,经济总量小,就业岗位相对过少,毕业生就业供大于求,造成毕业生就业难,由“出口难”反作用于“入口难”;三是本市的职业院校,由于办学条件、师资、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有差距,人才规格与市场需求不对应,造成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四是政府在毕业生就业方面作为不够,没有从改善民生的角度出发,出台相关的政策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3、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最大的难点是投入严重缺乏。职业教育是成本最大的教育,主要体现在师资配备、学校功能建设和实训设备配置。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空编75人,由于人事管理体制的制约无法补充,同时由于经费短缺学校也无能力自主聘用教师。学校实习、实训设备数量缺乏,档次较低,所有学校都没有建成设施完备、功能完善、设备充足的实训基地,无法满足实训实习需求,严重制约着办学水平的提升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4、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单一,学校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践条件差,半工半读、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没有形成,不能满足部分学生采取灵活方式完成学业的需要;校校联合效益不明显,“一年在农村学校,一年在城市学校,一年在企业实习”和“一年在学基础,一年在学技能,一年顶岗实习”两个“三段式”的培养机制及“课堂教学――实习实训――工厂操作”的学习循环方式没有完全形成。

5、校企合作路子不宽,机制不完善。从学校角度看,乐于合作的企业较少,主要原因一是有的企业提供顶岗的岗位少,不能满足一批毕业生的需要;二是有的企业的专业与学生实习专业不对口,一批学生要分散到几个企业顶岗,管理难度大,从学校方面考虑安全责任大;从企业角度看,顶岗实习毕竟是实习,不仅影响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还必须特别做好劳动保护和安全保护,要派出师傅指导、提供顶岗工资等,只有义务而没有收益,如果不是订单培养,为本企业增加技术工人,企业是不合算的,所以企业的积极性不高。

1、加大投入,着力改善办学条件,增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一是要加强职业院校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市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暨**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是市级中等职业学校,是在全市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学校,原校址布局零乱,容量有限,制约了学院的持续发展。根据自治区20xx年全区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关于统筹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做大做强做特职业教育的精神,市委、政府决定将其迁建入教育园区,占地1000亩,概算投资4.7亿元,目前仅完成投资5000万元,资金缺口非常大。建议自治区政府和有关部门借国家拉动内需、加大教育基础建设投入的机遇,重点支持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暨**市职教中心迁建工程,给予大额度的资金投入,将其建成教学、培训、住宿、文体活动、实习实训等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充满人文气息的育人环境。塑造职业学校的新形象,发挥市级职业学校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要加强县级职教中心和中等职业学校建设,使其改变薄弱状况,达到规模适度,满足当地中等学历教育、各类从业人员岗位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需要。二是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依托民族职业技术学院高标准、高起点建设一个全市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共享的综合实训基地,达到设施完善,设备一流、数量充足;同时在各县(市、区)建设一个中等规模、满足所设主要专业实习实训需求的实训基地。

2、 改革人事管理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根据职业

学校普遍存在缺教师、现有教师结构不合理的现状,要加强师资配备,区、市人事部门对中等职业学校要实行灵活的编制政策,给予职业学校招聘教师的自主权,要让职业学校根据专业教学需求,在人事部门的监督下,在编制总额范围内自主选聘专业教师,引进人才。

2、 深化改革,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水平。要以市场

需求为导向,以就业为目的,设置专业,确定培养目标,根据学生的需要确定培养方式。在专业建设上即要依托当地主导产业设置与之相适应的骨干专业和特色专业,也要设置为新型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服务的外向型、标准化专业,着力加强专业建设。同时全市范围内应统筹设置专业,避免重复设置,实行资源合理配置,提高办学水平。在办学模式上,要积极探索与东部职业学校实行分段接续式合作办学模式,利用东部地区优质的教育资源和良好的就业环境,使本地学生实现输出培养和就业;在培养方式上建议采取“在校学习一年,在企业顶岗实习半年;再在学校学习一年,在企业顶岗实习半年”的方式,强化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4、加大中等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使人民群众及学生充分认识接受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同时宣传好国家给予中职学生每年每生1500元生活补助的政策及中职学生就业趋好的形势,引导广大家长和学生在就学选择上更加实际,逐步认同职业教育。

5、建议在国家已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助学政策的基础上,对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无论城市和农村学生实行全免费,学校的培养成本均由各级财政按比例分担。实行免费后,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学籍管理系统,要出台更加具体的学籍管理办法,严格学籍管理,对学生的流向和在校学生情况要加强监测,并按月上报教育行政和财政部门,审计部门要加强对学校使用财政拨款情况的审计,保证财政核拨的教育经费有效用于教育教学。

教育调研研究报告篇四

(一)乡村酒店的基本涵义。乡村酒店是一种既不同于城市商务酒店,也不同于乡间度假村、农家乐的一种独具文化个性的酒店,是介于农家乐与商务酒店之间的一种休闲旅游场所,在国外又称为乡村俱乐部,国内称为宾馆、酒店、度假村或俱乐部。郫县是全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今年在原有农家乐基础上,选择档次较高、富有个性特色的乡野庄园进行升级改版,在国内率先推行星级评定,推出了首批11家乡村酒店,并进行了正式授牌。这种新型的乡村旅游模式在国内尚属首创。这是乡村旅游市场发展的产物,是农村向城市发展的结合,是乡村旅游走向与国际接轨的必然趋势。游客进入乡村酒店可以亲身感受到浓郁的乡土气息,领略到朴实的人文精神,品尝到清新的饮食精品。

(二)乡村酒店的主要特征。郫县的乡村酒店都具有一定的投资规模、个性特色和文化内涵,既有农家乐优美的生态环境,又有商务酒店良好的服务设施和服务质量。在规模、档次、功能、特色等方面都高于一般的农家乐,在环境配置方面,优于商务酒店,其周围乡村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相融。其主要特征:一是位置处在乡村,有供游客进行乡村休闲旅游活动体验的特色乡村景点;二是有反映本酒店经营主题的特色文化产品;三是有反映本酒店文化品位的旅游商品;四是有与本酒店文化相关的乡村特色旅游活动,如地方民俗活动、传统文化活动和民间娱乐休闲活动;五是有供游客进行乡村生活体验的活动场地,并提供相应的服务;六是能够以天为时间单位向客人提供配有餐饮、组合休闲活动和相关服务的住宿设施;七是绿化率较高,园林绿化各有特色,富有乡间气息。

二、乡村酒店的发展现状和问题

(一)乡村酒店发展的现状。目前,郫县乡村酒店有梦桐泉、鹿野苑、听江浦、和境山庄、望阳阁、霜梅渔庄、玉川茗苑、沈园、靖地俱乐部等10余家。一是从分布情况看,主要分布在沙西线生态旅游休闲产业带、国道317线两旁和友爱镇农科村周围,地理位置特殊,交通便利,环境雅静闲适。二是从自身特色看,建筑风格独特,造型各异,绿化率都在50%以上。有的自行开发独具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有的开设以收藏南方丝绸之路石刻艺术品为主的石刻博物馆,有的提供游客进行乡村生活体验的活动场地,有的能提供乡村特色旅游活动,特色鲜明,富有浓郁的田园水域风光和川西民俗风情。三是从酒店规模看,现有的乡村酒店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最小的500万元,最大的5000万元;用地规模少则几十亩,多达240亩,有的采取征用方式,有的采取土地流转租赁方式。四是从就业情况看,直接从业人员从几十到100多不等,总数约800人,其中本县从业人员占80%以上,有很多就是当地的失地农民。五是从接待能力看,住宿床位数最少的20个,最多的100个;最大就餐接待容量在100―400人之间不等;接待对象既有境内外团体,也有境内外散客,年接待能力超过90万人次,经营收入2500多万元。

(二)乡村酒店存在的问题。由于乡村酒店属新生事物,处于发展起步阶段,因此也还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对乡村酒店概念理解不深。少数管理者和经营业主对其内涵理解不够,有时和农家乐或商务酒店混淆,有的甚至歪曲了乡村酒店的内涵,导致酒店发展存在一定城市化倾向,影响乡村酒店特色和产品吸引力。二是还缺乏总体规划。乡村酒店总体分布较为散乱,布局存在较大随意性,经营和开发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资源与资金没有形成有效合力,品牌效应差,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整体联动发展意识还不强。三是酒店管理不够科学。有的还没有完全走出农家乐的经营管理模式;有的对从业人员缺乏系统培训,酒店管理专业人员较少,管理不够科学,服务不够规范。四是相关配套体系不健全。现代酒店应具备的住宿、餐饮、康乐设施不齐全,中央空调、交通、通讯、会议服务等配套设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五是服务种类不齐全。飞机和火车票预订、提供免费旅游咨询、优惠景点门票、代理租车及团队活动策划、住店客人享受会所优惠门票、全套商务中心服务及网上预订、特快专递等服务还不够齐全。六是宣传推介不够。缺乏行业管理,政府推动还不够,对外宣传力度较小,目前客源有限,有的经营效益不是很好。

三、乡村酒店的发展思路和措施

坚持“政府引导、打造品牌、市场运作、行业管理”的原则,以业主经营管理为主,政府扶持引导为辅。把发展乡村酒店与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结合起来,与促进失地农民充分就业结合起来,与构建和谐社会结合起来。推进乡村酒店快速提档升级,打造品牌,引领都市休闲旅游时尚。

(一)提高各界对发展乡村酒店的认识。乡村酒店是乡村旅游业的重要支柱,是对外交往、社会交际活动的中心,是创造旅游收入的重要行业。加快乡村酒店发展,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可以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实现集约化经营;可以为社会创造直接和间接的就业机会,促进失地农民充分就业;可以促进农民提高文明素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可以进一步促进乡村绿化,改善乡村环境;可以促进绿色消费,倡导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有效减少环境污染,有利于保护环境。三是加快经济发展的需要。可以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要强化宣传,提高社会各界对发展乡村酒店的认识。尤其是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为乡村酒店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

(二)发挥政府对发展乡村酒店的作用。一是应抓好统筹规划。按照高起点、高标准和特色化要求,研究制定郫县乡村酒店发展总体规划,严格把关,防止盲目开发建设,科学指导,力争将乡村酒店打造成为郫县旅游业的一大亮点。二是应抓好环境配套。良好的交通状况是发展乡村旅游的一个前提条件,政府应统筹协调,加大资金投入,加快乡村交通、通讯、光纤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乡村酒店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三是应抓好政策推动。政府在给予一定的税收、土地和宣传推广等政策倾斜措施的同时,应加强对市场环境的规范,包括协助成立行业协会、鼓励经营者成立民间团体等。四是应抓好星级评定。成立郫县乡村酒店星级评定委员会,制定星级划分及评定标准,积极组织星级评定,促其完善酒店设施和功能,提升服务质量,推进乡村酒店之间公平竞争,有效保护消费者利益,同时也便于社会监督。五是应抓好品牌宣传。市场推广是乡村酒店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但是独立的.乡村酒店市场推广能力比较有限。政府应把乡村酒店作为一个品牌进行宣传,投入资金,通过报纸、电视等优势媒体,举办“望丛赛歌”、“龙舟赛”等浓郁蜀文化特色旅游活动,或建立郫县乡村酒店旅游网来做好市场推广,强化乡村酒店的品牌效应。

(三)强化协会对发展乡村酒店的管理。一是应成立乡村酒店协会。由县旅游局牵头,指导县内的乡村酒店成立乡村旅游酒店协会。推动乡村酒店在行业政策、服务标准、监督检查等方面加强行业管理,自觉遵守国家主管部门的行业政策,执行行业服务标准,并接受主管部门定期不定期的核查。二是建立各乡村酒店互动机制。定期或不定期举行乡村酒店开发经营经验学术交流活动,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搭建各酒店之间的网络平台,整合旅游资源,逐步实现资源共享。三是加强和旅行社的衔接与合作。通过协会的力量,推进各酒店与旅行社建立长期合作计划和可持续发展的营运机制,把郫县的乡村旅游酒店纳入旅行社的旅游线路,以争取更多的客源。

(四)激发业主对发展乡村酒店的动力。一是应准确定位市场。郫县位于成都近郊,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农家乐比较多,竞争较为激烈。各乡村酒店应根据自身条件和郫县实际,准确定位目标市场。二是应完善酒店设施。进一步改善乡村酒店自身硬件设施及环境条件,完善各项服务功能,开发出更加符合乡村酒店的亲近自然、贴近文化、感受和谐的高品位旅游度假活动。三是深挖文化特色。在景点建设上,应坚持和民俗风情、区域绿化相结合,营造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在建筑体系上,应注重建筑风格,完善配套设施;在旅游内容上,应突出餐饮特色,增加旅游活动项目,打造核心景点,开发旅游产品,增加对游客具有吸引力的参与性项目。真正做到“行有基础、食有特色、住有条件、游有内容、购有商品、娱有活动、触有文化”。四是应推行科学管理。行业的发展成熟离不开高素质的企业家。从事乡村酒店的经营者,要按照现代商务酒店标准化管理理念和模式,抓好一般从业人员及厨师培训和管理,努力造就一批高素质的乡村酒店决策者、高级管理人才及内部中层管理人员,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五是应加强市场营销。客源是饭店的生命,营销是饭店的灵魂。乡村酒店应充分利用现代科学信息技术,替代人际销售和传统预定等落后手段,用科技力量替代人情力量,努力拓展目标客源市场。

教育调研研究报告篇五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根据市教体局《转发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安徽省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实施情况调研的通知》精神,我县认真组织开展了特殊教育发展情况调研,现将调研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特殊教育发展基本情况

1、残疾儿童情况

全县*-*岁适龄残疾儿童*人,且全部登记在册。其中视力残疾*人,听力残疾*人,智力残疾*人,肢体残*人,言语残疾*人,精神残疾*人,多重残疾*人。*名残疾儿童全部入学。其中特教学校*人,随班就读*人,送教上门*人。残疾儿童入学率为*%。

非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纳入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建立了城东幼儿园(特殊幼儿园),接受残疾儿童入园,县教体局与规划局对接,准备建立特殊学校初中部。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积极招收有意愿就读残疾学生。

2、随班就读及送教送教上门情况

各校都建立了明确的随班就读工作任务规划方案,建立了规范的管理制度。各校都建立了随班就读学生名册,建立了随班就读学生成长记录档案,有随班就读教学、个训等活动记录。

县教体局还印发了《*县义务教育阶段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工作实施方案》、安排了指定的送教上门的教师;
制作了“送教上门工作手册”,内有学生信息资料,每个送教上门学生的详细送教方案,确保无法来校上学的重度肢体残疾或多重残疾的学龄儿童的学习质量。

3、特殊教育公用经费

落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标准,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年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为*元。随班就读、特教班和送教上门的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参照上述标准执行。进一步落实提高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两免一补”补助水平。

落实各项资助政策。根据特殊教育实际,给予残疾学生特别扶助和优先保障,提高残疾学生资助水平。对特教学校学生按最高资助标准(*元/年)给予资助。实行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学生从义务教育到高中阶段教育的*年免费教育。

县财政每年拿出专用经费*万元,为承担送教上门任务的教师设立交通补贴。

4、特教学校项目建设

我县高度重视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作,着力改善残疾儿童少年的学习环境,特殊教育学校项目建设占地*亩,建筑面积*平方米,总投资*万元,其中国债资金投入*万元,县政府配套*万元。*年*县特殊教育学校建成并招生,现有学生*人。

根据特殊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项目规划,*年,在特教学校建设特殊教育资源教室项目,投入资金*万元;
在*县特殊教育学校配备教学仪器设施设备,投入资金*万元,进一步提升特殊教育水平。

5、教师队伍建设

县教体局明确责任股室,配备了兼职特教专干,专抓落实。选派有事业心,教学经验丰富,对残疾儿童有爱心、耐心、细心并擅长于音、体、美等学科教学的教师任教。同时抓好在职培训和交流,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水平。我县计划安排县特教学校教职工编制*人,现在编教师*人,校自聘教师*人,总计*人,及时配齐配足特教学校教师,满足教育教学需要。特教学校师生比高于*:*。落实特殊教育教师工资待遇政策,确保特殊教育教师基本工资提高*%和特教津贴按基本工资*%发放的政策落到实处。在核定特殊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总量时,给与倾斜。

6、教学质量

开展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标准培训和校本研修,整合与开发地方课程资源。建立特殊教育学校与普通学校定期交流活动的制度,每年组织的特殊教育教学研究活动。

7、制定并落实特殊教育提升计划

制定了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明确工作职责,完善特殊教育工作机制,即将制定第三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教体部门负责贯彻执行国家特殊教育的方针政策;
统筹制定提升特殊教育工作方案;
对特殊教育工作进行管理和指导;
组织学校实施特殊教育和随班就读工作;
健全学生学籍管理,及时掌握残疾儿童少年就学状况。发展改革部门把特殊教育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民政部门负责组织和依托社区服务机构,对残疾儿童家庭进行教育咨询和指导。财政部门负责落实和完善特殊教育投入政策,支持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加大特殊教育学生资助力度,承担特殊教育事业经费保障的任务。人社部门负责完善和落实工资待遇、职称评定等方面对特殊教育教师的支持政策。卫生部门负责残疾儿童少年的医疗与康复服务,协助残联在定点医疗机构对残疾儿童少年进行检查诊断和残疾分类,并出具相关医学证明。残联负责对辖区内残疾儿童少年的数量、类别、等级、分布等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和数据统计,做好未入学适龄儿童少年实名调查登记工作,并报上级残联和同级教育部门,加强残疾儿童少年康复训练和辅具配发等工作。

建立由教育、心理、医疗、康复、社会工作等方面专家组成的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在特教学校建立特殊教育指导中心。

二、存在问题

由于我县特殊教育是基础教育比较薄弱的环节,工作刚刚起色,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我县特教学校办学规模小。目前办学处于初始阶段,只有小学部*至*年级,缺少特教学校初中部。但随着学生小学毕业后即将进入初中阶段,特教学校教室资源不够,无法接纳初中阶段学生入学,现急需规划进行扩大办学规模,更好地满足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需求。

2、特殊教育教师招聘难。目前,特教专业教师紧缺,且大多数不愿报考县级特殊教育学校,造成往往有编制但招不到的现象。特别是我县特殊幼儿园建成后,急需的幼儿园教师招聘难度大。

3、残疾儿童家庭救助体系缺失。一般残疾儿童家庭经济相对困难,对于残疾儿童在校陪护就读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经济和生活压力较大,缺少应有的社会关注和帮助。

4、县特教学校后续发展面临困难。一是办学经费投入不足。特教学校经费主要是国家特教公用补助经费,来源单一,学校发展后劲不足。二是学校占地面积小,无法满足初中生就学。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为实施好即将实行的*县第三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根据上级文件和国家关于办好特殊教育的要求,结合实际,需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加大特殊教育政策宣传。按照省残联、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皖残联〔*〕*号文件要求,每年*月份由县残联牵头组织开展本地户籍(*-*周岁)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情况核查,摸清残疾儿童少年入学情况、家庭是否为建档立卡户以及接受教育资助等情况,做好精准施策。在调查摸底登记过程中,依托乡镇、村主要平台,进一步加强国家对残疾人的有关法规政策的宣传。

2、进一步保障好残疾儿童入学率*%。县教体部门加强送教上门服务工作,部署落实送交上门服务学校,规范送教上门实施流程。依托县特教学校资源优势,对普通学校进行业务指导。举办送教上门骨干教师培训,特别是康复知识培训,提高服务能力。

3、进一步规划特教学校布局。认真研究特教学校后续发展问题,及早规划特教学校布局,做好征地计划,设立初中部,扩大办学规模。

4、加大教师队伍建设。针对目前特教教师招聘难问题,在设置招聘条件时或形式上要求相对灵活,做到特教特办。特别重视特教教师的工作、生活保障,力所能及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同时在职称评聘、评先评优等方面给予倾斜,让他们进的来,留得住、教的好。

5、建立特殊教育救助体系。协调利用“红十字”组织优势,积极引导社会公益组织参与特殊教育,建立残疾困难家庭救助机制,减轻他们的经济压力,为孩子创造一个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6、办好儿童康复机构。依托县特殊教育学校阵地,开设“贫困智力、孤独症儿童康复机构”,加强机构常规管理,落实好教师、康复训练师、保育员的招聘补充工作,为残疾儿童提供及时有效的康复和教育服务。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