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实践性论文(优质8篇)

时间:2023-10-15 13:47:56 作者:笔砚 2023年实践性论文(优质8篇)

通过总结,我们能够更加明确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观。人生总结应该突出自己的个性和特长,在表达上既真实又有适度的艺术性。人生如诗,需要用心去咏唱,以下是一些成功人士的人生启示,希望能够让你的诗篇更加动人。

实践性论文篇一

【摘要】社会实践是学生以社会成员的身份进入实际的社会情境,直接参与各种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领域,开展各种力所能及的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体验性的学习,它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要目标,同时表现为按照一定的想法和目标改造自然和社会。为更好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校首先征集学生意见,然后将学生意见整理、归类,针对各学科制定实践计划,实践活动结束后,班级教师针对本班情况,收集学生的不同形式的实践感受,如手抄报、绘画等,引导学生从实践活动中获取更多知识。

【关键词】社会实践课堂与生活教育性可操作性开放性

社会实践的开展旨在打破教室的束缚,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实现学生整体、和谐地发展。理论离不开实践,只有在实践中亲身体验,高尚的思想和良好的品德才会潜移默化地变成学生自身的素质。这学期,我校认真贯彻市教委以及学校综合实践课程计划的有关精神,坚定不移地依照新课程理念,分年级、分类型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推向深入,努力提高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着重培养既有底气又有灵气且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现代小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内容是活动的基础,没有好的内容就不会产生好的效果。我认为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要從本地实际出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与他们的身心发展相结合,立足本土,在家乡现代化进程中寻找内容。活动内容除了有针对性、教育性和实践性之外,还要体现地方性和时代性的特点。活动内容可以是道德品质、健康生活的,也可以是开发智力、培养创造性思维方面的,还可以是动手动脑、培养生存能力方面的。总之,能达到开阔视野,丰富知识,陶冶情操的就是好内容。

确定本学年的活动内容时,首先在学生中展开广泛的讨论,让他们围绕书上的课题,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方面,再由指导教师根据汇总的情况进行梳理、筛选、归类,上报科学的、可行的课题,最后由教导处做通盘搭配,根据各年级确定的研究主题进行统一的规划安排,制定计划。

小学综合实践课,强调有意义的学习,注重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掌握与情感教育相结合,陶冶情操,培养兴趣。因此,学生的学习内容主要来源于儿童生活实践经验,以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选取学习课题,建立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产生情趣,这是维系学习的原动力。因此,选取学习课题时,应当使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相关联,缩小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的知行统一搭起一座桥梁。例如,在教授一年级《秋天》时,可以让学生们走一走、看一看、找一找,真真切切地感受秋的变化,秋的气息,这毫无疑问比书本中的描述要更有说服力。

实践性论文篇二

实践性教学的目标不够明确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并不是独立的体系,只是附属于理论教学,进而造成对实践性教学的不全面认识,只是注重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提高,而缺少对职业价值观及其他职业技能的培养。且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不明确还会导致课程体系中实践性活动安排的不系统以及对课程安排的不合理。导致学生只是将基本的会计核算技能掌握,而对相关学科知识如企业的整体运作等的综合应用的能力培养不足。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活动中没有充分体现社会人才市场对高校会计人员的需求。

实践性教学课时偏少

我国高校会计专业教学中一直以来都比较重视理论教学,对于实践教学的重视不够。而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过低会导致学生缺乏灵活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专业实践能力差,不能顺利就业。会计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不与实践结合,会计专业的理论是难以理解的。因此,在进行会计专业的教学时,应将会计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会计实务操作技能相结合。而理论教学的任务是给学生传授其从事职业所需的最基本、最实际的知识,给技能教学提供理论基础。且因我国会计实践性教学在高校中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会计专业的教学中,仍然重视理论课的教授,而轻视实践性教学。会计实践性教学的课程比例过少,使得其与会计学科的特点不适应,限制了会计实践教学的广度和深度。无法达到专业应用技能的培养要求。

实践基地建设不足

因高校会计专业招生的不断扩大,高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所用的多媒体教室不足,无法满足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正常需要。为加强学生对会计实际工作的了解,让学生能够培养达到胜任会计工作的实践技能,在学生完成模拟实习后还应进行实地实习。校外实习是一种很有效的传统的实践教学方式,但因学生面临就业压力及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使得学校和我国的会计事务所、企业等会计职业界的联系不足,导致无法实现长期的、固定的联系机制和合作关系,导致传统的实习基地基本丧失。且因高校会计专业学生的实习的环境大部分都是一些公司、企业及其他经营单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这些公司、企业等生产经营单位是独立的经济实体,可能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且其没有义务为高校学生提供实习的服务。且即使是学生自己与实习单位取得了联系,但因实习单位的会计资料可能涉及商业秘密且实习是一种短期行为,导致学生很难参与到实际的工作中。导致校外的会计实习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且因环境因素限制、经费过多,学校也很难建立起校内的实习基地,阻碍了高校实践性教学的有效开展。

实践性教学的师资力量不足

实践性论文篇三

法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培养的是能够适应司法实践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刑事诉讼法课程作为法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加强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使其回归实践性,构建完善的实践性教学体系是法学教师应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刑事诉讼法课程;实践性;教学模式

传统的理论灌输型教学模式已然不能适应当今法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条件的改革与创新,构建完善的实践性教学模式,才可能实现高职高专法律专业培养具有必要的理論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法律职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1、法律实践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各高校都非常重视教学质量的提高,但仅局限于课堂教学方面的内容,很少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质量,缺少应对措施。虽然各个学校的法学培养目标中也都加强了对实践环节的要求,但是,落实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有走过场的现象。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对实践环节的内容只是规定了宏观指导意见,即实践环节可以采用模拟法庭、法律咨询、专题辩论、实习、社会调查等形式。具体实施无法用统一的标准进行要求,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二是由于各教学部门对实习经费不加大投入,受经费以及管理制度的限制,学生一般很难有条件接受真正的实践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发挥,不能完全达到实习的目的。三是教师的指导能力受到接受单位的限制,很难有针对性的进行能力的指导,此外,指导教师没有指导报酬或报酬太低,导致教师积极性降低。四是缺乏一套科学合理、易于操作的实践性教学模式。

2、构建完善的刑事诉讼法课程实践性教学模式

刑事诉讼法课程作为法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加强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使其回归实践性,是当务之急。由于刑事诉讼法学课程的应用性强、程序性的特征,建立一种有别于传统法学实践教学模式是培养出合格法律人才的路径之一。

针对刑事诉讼法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我们应当在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两个方面下功夫。

2.1课内实践教学

2.1.1设立刑事诉讼技能训练课程。职业技能训练课程的设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法学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存在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缺陷。

刑事诉讼职业技能训练课采用实战式教学,学生扮演法官、检察官或为代理律师、当事人等角色,让学生分角色参与其中,熟悉刑事诉讼的整个过程。训练可以通过模拟法庭的形式。目前,有条件的法学专业设有模拟法庭实验室,设施齐全,法庭模拟环境比较真实。这种方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增强了课程的趣味性,实现了教学的'实效性。此外,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刑事案件的听审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刑事诉讼程序环节。

2.1.2在教学中多采用案例教学法。选取一些和刑事诉讼法有关的典型案例来进行分析,通过这些案例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如何学习去掌握刑诉法知识,提高他们对刑事诉讼法知识的认识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课外实践教学

2.2.1抓好实习环节。法学专业实习是法学实践性教学的重要形式。法学专业实习与课堂教学和其他实践性教学形式相辅相承。为了保证实习任务按期按质按量完成,必烦做好实习的各种实质性的“硬件”准备工作。如成立实习领导小组,修订实习大纲,制定实习计划,确定实习范围与实习任务,规范考勤制度,提早联系和落实实习点,选择经验丰富、严于律己、关心和爱护学生的教师指导实习,制定科学、公正合理的考核标准,明确考核方式,做好实习动员工作等等。

刑事诉讼法课程不同于实体法课程,因此对这门课程的实习安排最好集中在检察院、法院、律师事务所。让学生尽量接触一些刑事案件的办理,使学生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巩固刑事诉讼法的理论知识,提高掌握办理一般刑事案件的能力,通过实习熟悉刑事诉讼程序,掌握司法实践部门的工作流程。

2.2.2加强实训基地建设。要保障实践性教学的顺利开展,必须建立多样化、多层次、校内外联动的实训基地。建设法律专业校内实训基地是法律专业实践教学的必备条件,除仿照法院的审判庭建立适应学习实训的模拟审判庭外,还应包括视听教室、法律诊所、法律服务室、法律业务中心等。校外实训基地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这些场所一般应包括: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企业法律顾问部门等等。由刑事诉讼的特点决定,刑事诉讼法的实训在其基地建设及方式上,除建立法院、律所、检察院等实训基地外,还可以带领学生到监狱、看守所、劳动教养场所和少管场所,使其与被改造对象、犯罪嫌疑人、被教养人员、少年不良行为者进行亲身接触,增强其对国家司法的权威、国家机器的强制力的亲身感受。

根据高职高专法律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现状,高职高专法律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改革方向应当是构建综合实践教学课程与分门别类法律实践教学环节相结合的模式。具体来说,刑事诉讼法实践性教学环节可在课内教学、校外实践、实训基地等采取方面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实践性论文篇四

一、启德———学校实践性德育意义的彰显

首先,学校德育的目标是实践的。学校德育目标包括认知目标、行为目标和情感目标,无论何种目标,其根本都在于学生的具体行为表现,只有学生践行才是对德育目标的最好检验。同时,学校德育过程本身就是实践活动的展开过程。在德育实践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担当着指导者的角色,师生相互作用,使活动真正实践化。另外,德育实践活动及学生在活动中形成的道德实践能力是学生品德评价的根本标准。在学校德育中,关键在于将对学生的道德认知教育与道德行为培养相结合。所以,学校德育本质上是实践的,它既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其次,学校德育的内容是宽泛的。学校德育涵盖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心理教育、思想教育等。学校德育内容的宽泛,一方面体现于德育面“宽”,即学校自身定位,另一方面体现于德育侧重点“泛”,具体来看,源于学校德育受“大德育”的影响,注重个体自我实现与社会进步的高度统一,取向于国家与社会层次,而学校德育不仅要兼顾国家与社会,更需准确定位于学生。整合宽泛的德育面与点需要将恰当的内容纳入学校道德教育体系,不断融入学校系统中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体现德育内容的现实性与针对性,同时,应多样德育并举,实现学生知情意行的综合发展,以实现集约化的“大德育”教育分散化、合理化,也有利于泛化的学校德育内容走向特色化。再次,学校德育的形式是多样的。近年来。为落实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国家、社会、学校都加大了道德教育力度。德育内容的丰富决定了德育实现形式的多样,这一方面体现于学校德育课程形式的多样。传统的道德教育以学科课程为主,以传统课程为载体,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播,而当下选修课、必修课等以多样的形式吸引学生,满足不同学生的多样需求。另一方面体现于学校德育教学形式的多样。自主、合作、探究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符合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因此,学校德育的践行应以多样化的方式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实现道德教育的“育人无痕”。对道德教育的认知与践行,不仅要基于理念、内容、形式的考虑,更应从整体上重新构建学校完整的实践性德育课程体系,彰显德育的教育力量。

二、立德———学校实践性德育课程体系的结构

学校实践性德育课程体系的整体构建以德育论、系统论为理论基础,具体划分为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活动体系和评价体系四个部分,四部分之间相互联系,其构成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在空间上具有全面性。

(一)学校实践性德育课程的目标体系

一套完整的实践性德育课程体系需有清晰、准确的目标予以指引,以求突破传统学校德育模式。历次课改要求渗透道德教育的思想,不断突出德育目标与时代发展相联系的要求,突破道德、思想、政治、法制、心理的分层局限,以实际本位的目标引领道德教育的基础性,德育内容、形式与功能的层次性与全面性,德育课程改革的稳定性与变革性等,因而,学校实践性德育课程体系目标以“实践”为特征,联系学生生活经验、社会科技发展现实,统筹学科知识、经验和社会,力求实现学校实践性德育课程目标的深刻性与创新性。实践性德育目标大致分为总体目标、分类目标和具体分项目标三个层次,总体目标作为纲领性要义控制全局发展,分类目标依据九大内容进行分类,分项目标是基于分类目标而具体划定的层次目标。三个层次目标之间相辅相成、互为支撑,前者对后者起导向性作用,后者是前者的具体化。学校实践性德育课程总体目标为:结合学校德育的过程实践与结果实践,授之以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用德育知识武装头脑,加深道德认知,并能自主参与社会活动,敢于面对道德质疑、解决道德疑惑,成为热爱祖国、有良好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培养个人的道德情感,逐步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成为“四有”新人和社会的强生军。由于学校实践性德育课程的生动性与实践特色,所设置的目标体系力求突破时空限制,每一学龄段的目标分别从认知与技能方面螺旋上升,目标编写主权移交给施教者。在德育总体目标的指引下,依据实践性德育课程的实质内涵和具体内容要求,将实践性德育总目标进一步划分为生命教育目标、文明规范目标、基本道德品质目标、爱国主义教育目标、社会主义荣辱观目标、集体主义教育目标、劳动与社会服务目标、生态环保教育目标、创新精神目标九大分类目标体系。每一分类目标体系下设分项目标。生命教育目标分为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个分项发展目标;文明规范教育目标下有礼貌、礼仪、行为三个子目标;基本道德品质目标下有诚实、勇敢、勤奋、自强、自立等一系列优良品质培养的目标;爱国主义教育目标分为爱自己、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四个渐进层次目标,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目标分知荣和明耻两个目标;集体主义目标下有服从、利益、团结合作三个子目标;劳动与社会服务目标包括劳动、志愿、服务三个目标;生态环保目标包括人与动物、人与植物、生态破坏、生态环保四个层次目标;创新精神的具体分项目标为好奇、兴趣、质疑、探索四项。每一分类目标下的分项目标主要依据内容体系而划分,具体的分项目标在德育课程实践过程中依托教师不同的课程组织形式而变更,从而达到认知与技能的同步发展,给予教育者充分发挥的空间,真正做到把课程还给学校、把课堂还给学生。

(二)学校实践性德育课程的内容体系

学校德育课程内容的推陈出新以良好的文化背景为基础,其中学校文化氛围、制度背景等成为核心要素。构建学校实践性德育课程内容的前提在于营建良好的校风,校风是一个学校文明的标志,其形成与发展经历了较长的时间,因而具有稳定性,它渗透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等环节,关系到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人文素养的形成。构建学校的实践性德育课程,基础在于由严谨的作风、务实的教风及踏实的学风所构成的良好校风。在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德育新指向,首先综合1993年和1995年原国家教委颁布的《小学德育大纲》和《中学德育大纲》的主要内容以及现阶段中小学不同阶段的德育内容,划分为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国情教育、法律教育、经济教育、哲学教育、生活规范教育、自然教育和文化教育九大板块;其次结合德育课程内容呈现的非专门、自由性、潜在性等特点,确定实践性德育课程将不呈现具体课程内容,而借由德育课程主题给予学校、教师充分的扩展空间,达到德育目的。最终确定学校实践性德育课程的九大主题为生命教育、文明规范学习、基本道德品质、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集体主义教育、劳动与社会服务、生态环保教育、创新精神,并将九大主题贯穿于以实践性为主要特征的课程中。这里的实践性并不简单意指课程以实践活动方式进行,而是广泛意义上的多维的过程实践、结果实践等。学校实践性德育课程不同主题之间横向联结组成学期课程,纵向构成阶段内容,不断螺旋上升。

(三)学校实践性德育课程的活动体系

学校道德教育活动的最终结果是回归到真实生活情境中,切实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而提升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与理解。开展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主的学校实践性道德教育活动,符合新课程改革突出学生主体性地位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校作为施行正式教育的场所,是联系进行零散教育的社会、家庭及个体的纽带,学校实践性德育课程的活动体系是围绕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的交叉关系而展开的。个体的社会活动与交往过程同时也是德育渗透的过程,志愿服务将成为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主要实践性德育课程活动。合作互动式的家校德育共同体模式是学校与家庭之间的主要实践性德育活动。重视家庭伦理教育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传统,充分体现了伦理政治化、等级化特征,因而作为言传身教的家庭教育应与时俱进。学生优秀道德品质的形成源自外在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辩证统一,因此,自我教育是学校与个人之间的实践性德育活动之一。自我教育在于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等内在品质的提升,有助于个体的内外兼修。所以,志愿服务、家校共同教育与自我教育将共筑学校实践性德育课程活动体系。三类实践性德育课程活动的具体内容各有千秋。一是志愿服务。志愿服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进行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载体,活动中所蕴含的道德意识是珍贵的教育资源,不仅可直接为残疾人、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对象提供服务,还可借助学校社团人力资源网,同各个团体或单位建立合作项目,有利于学生道德社会化过程中社会定向的形成,加深学生对道德本质的认识与了解。二是合作互动式的家校德育共同体模式。家庭是教育问题累积的温床,但家庭教育中所蕴含的爱情教育、伦理道德教育、礼仪规范的启蒙教育等内容是其他教育无可替代的,因而密切学校与家庭、家庭与家庭之间的合作与共建是其奋斗目标,通过横向互助、纵向引领、外力提升等方式转变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增强家校合作魅力,有利于学生形成道德美感,也有利于建立高尚、纯洁的道德审美关系。三是自我教育。开展“德育综合主题活动”,以自主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为特点;开展“活动性德育课程”,借鉴英国德育教育模式“体谅模式”三阶段“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证明规则”、“你本该做什么”,将其转化为“活动性德育课程”的三部分,有利于学生通过集自我发现、自我意识、自我纠正、自我评价为一体的德育自我教育活动,不断提升参与意识、责任感、能力与素质。

(四)学校实践性德育课程的评价体系

学校德育的实践性本质决定了其评价方式的多元性、实效性与发展性。学校实践性德育课程的多元化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适应于学生个性化的长效发展。所以,学校实践性德育课程的评价体系立足于过程和结果,关注德育课程的静态和动态,将实践性的德育课程划分为德育实践评价和德育课程评价两个方面。德育实践评价是渗透性和感染性的教育,是关于德育课程的动态实践部分,主要是对具体实践活动的评价,涉及活动中学生待人接物的态度、与他人的合作交流能力、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而德育课程评价是一种学校班级的常规性教育,是对课程设置、课程方案、课程实施及课堂中学生学习情况的静态评价,关注了课程本身、教师和学生。德育实践评价与德育课程评价之间有交叉,所以学校实践性德育课程评价要求从多方面、多角度对学生、课程进行全面评价,力求建立以德育实践评价为主、德育课程评价为辅的学校实践性德育评价体系。不同德育主题需结合不同德育活动予以践行,德育实践评价内容涉及活动过程的.始终,注重学生在活动中的各种行为表现与问题解决能力,关注学生在活动中所获宝贵经验的发展价值。所以,这部分评价主要借助活动记录袋和活动观察进行评定,通过学生的活动参与度、积极度、表现度等进行综合评定。德育课程评价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课程设置,主要是为满足社会、地区、学校和个人的需求与突出地方特色;二是德育课程方案,即校本课程大纲、教案、教学计划、教材等,既要符合学校办学宗旨,也要保证整个课程目标、内容、组织的连贯性;三是课程实施,考察教师教学过程中的综合执行情况;四是学生学习情况,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四个不同方面的评价内容可为德育课程的顺利推行打下坚实的基础。无论是德育实践评价还是课程评价都应以德育目标为中心,坚持综合性、连续性和灵活性的评价原则,将书面评价与口头评价、行动评价相结合,活动中的即时评价与延后评价相结合,阶段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扩大评价主体范围。学校德育课程将道德教育理论化,而道德是社会生活的规范和准则,真正的学习需要在社会生活中进行,所以学校实践性德育课程评价体系需采用多样的、开放式的、动态发展的方法,激励学生生成积极持续的发展动力,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三、治德———学校实践性德育课程体系的实现

一套完整的德育课程体系建立的目的在于发挥其教育与发展功能,实现育人目的。“治德”力求综合化上层管理,结合校本课程的理念,突破形式化与教材化的德育课程内容,将陶行知所主张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密切融入到学校实践性德育课程体系的实现环节中。

(一)学校实践性德育课程管理的制度化

学校实践性德育课程管理在于协调德育组织之间、德育工作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完成德育目标的同时增强德育的实效,是整个德育工作的指挥系统,具有协调、组织、实施及评价管理的职能,也是使德育工作顺利进行的保障。学校实践性德育课程管理需要规范化的章程予以保证,以彰显其内外双修的本质。学校实践性德育课程管理应注重科学化、制度化的透明化、公开化使学校的管理工作者有制可循、有章可遵、有据可依、有理可评。要达到学校实践性德育课程管理上行下效的目标,必须有一套有力的课程管理系统予以保证。首先要有健全的领导体制,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家庭、社会德育网络。学校领导者要有优秀的品质、丰富的学识、扎实的能力、灵活的教育技巧等才能成为管理的核心群体,引领全体教师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其次是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综合网络化管理和责任管理,明确规定人员构成及清晰的责任分工;继续推行“德育学分制”管理,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将一系列德育目标具体化与详细化,德育行为、德育活动可量化与学分化,用相关数据反映学校的具体德育要求。“德育学分制”不仅有利于社会、学校、家庭的及时监控调整,也有利于学生的自我约束与管理。

(二)学校实践性德育课程实践的生活化

生活教育理论认为,学生认知和能力的形成是在具体的社会生活中发展起来的。在现实生活中,学生个体被给予充分的活动与发展自由,并进行感知、体验、学习和改进,生活的过程同时也是德育实践的过程,学生置身于道德情境,经历道德考验,框架性的德育理念在现实生活中生动地内化为道德认识,外化为道德行为。德育课程实践的生活化,一方面,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社会准则与道德规范发挥其实效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学校落实新课程改革对乡土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求,改编与创生出更多因地制宜的学校德育课程;同时,还有利于解放学生的天性,使教育回归自然,教学回归生活。实现学校实践性德育课程的生活化,也是在践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论”,响应现代德育发展的新方向,德育将成为一种体验性德育、探究性德育和生活化的德育。首先,课程资源是学校德育课程实施的保障,需要构建贴近生活的德育课程资源体系,深入挖掘学生周边的生活素材,将地区传统美德与现代生活相联系,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状态;其次,课程设置走向乡土化、多样化与个性化,学校自主开发符合当地特色的乡土德育,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经验或积累,寻找其“最近发展区”,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认识和了解所出生和成长的乡土环境,增进其对家乡的认知,提高情感认同度;最后,依托社会生活,利用学校的社团组织或兴趣小组,将教材内容延伸至生活,使学生在体验中形成道德情感,最终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和稳定的道德行为。

(三)学校实践性德育课程评价的学习化

学校实践性德育课程评价的学习化,涵盖学习和受教育的平等性,那么,在德育课程评价中,学生不仅是受教育者,同时也是评价主体,享有平等的教育和行使人权的机会,能充分发挥个体的社会价值。平等性和公正性符合学习化社会的要求和终身教育的理念,也是课程评价走向学习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实践性德育课程评价走向学习化具有时空的开放性特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互性学习的实现首先在于从空间上打破学校教育在终身教育中的垄断性地位,与社会形成关系链,保证学生有宽泛的受教育空间和评价空间。同时,还可以为生活化的德育内容提供现实条件。学习化评价的取向使道德教育从静态的书本知识走入生动的生活,对德育课程评价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实践性德育课程学习化评价的实现在学生不同发展阶段呈现出差异性特征,其根本在于把握德育课程学习化评价中的平等性、开放性和发展性。第一,平等的评价主体地位。要进行联合评价,壮大第三方评价的力量。第二,生活化和开放化的实践性德育课程。采用生活化的评价手段更能保证公平、公正和开放,在时间向度上适当增加对学生道德评价的时长、频率、时段、范围,同时将学生的实际行动与相应的道德规范联系起来,在具体的日常表现中形成德育素质考核成绩。第三,学生是动态发展的个体,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将个体纳入评价范畴需充分考虑阶段性的人格特征,此外,要考虑学生的思维方式特征,这就要求评价应契合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伴随不同教育时期学生的活动,从以“游戏”为主到以“学习”为主,实现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在满足学生多样学习需求的同时,注重横向与纵向评价相结合。无论是社会、学校、个体都处于变化发展中,学校德育在满足个人需要的同时更背负着社会希望,兼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于一身,因此,学校实践性德育课程评价以学习化为发展方向。

实践性论文篇五

宋代在中国封建发展史上,处于承前启后、新旧交替的历史转折时期,宋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引起了热中关系的激剧变化;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错综复杂,带来了各来矛盾冲突的激烈发展;科学技术的提高,文化教育的兴盛,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使宋代的封建文明在众多方面“居于当时世界文明最前列”。宋代的特定的历史条件使得其法制在很多方面表现出很有自己个性的.。虽然在我国法制史理论界,普遍的将唐代作为我国古代法制发展甚至是中华法系发展过程的全盛时期,而学术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宋代法律制度的考察,轻视了宋代法律制度在我国古代法律发展过程中的不可忽略的地位。事实上宋代是我国古代唐以后在法制上最为辉煌的时代,本文将详细考察宋代法律制度中有关刑事诉讼的部分,并对一些制度与唐代进行了比较。

宋代的形式诉讼制度中具有突出特点的有两个:一是皇帝直接行使审判权越来越广泛,中央行政机关干预司法的越来越多,审判中非法刑讯逼供手段更加残酷;二是司法审判中收集证据、月用证据更加广泛。在刑事案件中,不仅只能故事对物证的收集、鉴别和运用,而且建立了较为严密的检验制度,犯罪现场勘察制度以及在死伤案件中运用法医学的知识,这些都反映了宋代的司法文明的发展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实践性论文篇六

现实中在涉及资本市场禁止交易行为法律规制时,基本上都是直接适用证券法,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证券法课程教学的实务性,可以紧紧围绕证券法基本法律的法条内容来设计讲稿和安排教学重难点。我国的证券法开始实施,20xx年进行了大修,如今证券法正处于又一次重新修订过程中,有许多即将新修订的内容在相关媒体报道中有较多关注,因此,可以结合现有证券法基本法律的法条内容来设计教学讲稿,既可以让法学专业学生知悉现有证券法基本法律的内容,又可以结合证券法最新修改的动态,去进一步学习现有的证券法,从而去比较新旧法条的异同,以使学生能够掌握证券法修订的背景、原因以及主要内容,从而能够及时了解证券法律的最新发展动态,在实践中遭遇证券法律纠纷时,能够自如地适用相应的证券法律条文。

3.2注重实际操作以使学生在亲身经历中掌握证券法学知识

法学专业的大三学生由于金融证券学基本知识的缺失、就业压力以及各种考试的压力等因素,他们很难坐下静心去了解学习纯粹的专业知识,因此,为提高学生了解证券法学科的兴致,进而提高证券法课程的教学效果,可以采用亲身实践操作的活动或方式。例如,可以结合网络中的模拟炒股,让学生参与到证券交易环节中去,以促进证券交易相关理论知识的了解。在有条件的情况,还可以带着学生去观摩当地的证券公司、上市公司等,以使学生能够亲眼目睹证券发行、证券交易的相关模式。

3.3精选案例以活跃证券法课堂的教学氛围

证券法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兼备的课程,在教师授课中,不仅强调基本知识的掌握,也注重实践应用能力的提高,因此应将基本理论与案例实务两种教学方法结合起来,为了进一步活跃证券法课堂的教学氛围,更应该积极实施案例实务的教学方法。

在证券法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据本学科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难点,选取曾经的或者正在经历过程中的某些证券法方面的案例作为课堂中的素材,这些选取的案例应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争议性以及前瞻性,通过这些案例,积极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分析、讨论或者交流,进而促使学生有所思考,以提出案例中所涉及的相关证券法律问题的解决措施。在学生讨论分析的基础上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对相关证券法律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并提高法学专业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3.4开拓多种互动式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实践性教学模式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摒弃过去的教师一言堂方式。因此,为优化证券法课程教学效果,可以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创设条件,积极开拓多元化的互动教学方式。

一是可以结合证券法课程内容开设讨论课。事先将讨论主题布置给同学们,讨论分小组进行。根据班级同学人数,将其分成几个小组,把讨论主题事先布置给学生,由各个小组围绕讨论主题积极搜索相关素材,并进行整理归纳制作成课件形式。在讨论课上,通过小组推荐,由小组代表在课堂上进行发言阐述,其余同学则针对演示的内容进行思考、提问以及交流,让学生充分担任课堂的主要角色。

二是可以在课堂上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模拟证券(主要是股票)发行、上市、交易以及退市的教学互动活动,由学生自己来扮演股票发行人、承销商、保荐人、证券交易所以及证监会等角色,以使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去感知体会相关的证券法律知识。

三是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具有较强时代感和前沿性的纪录片或影视剧片段在课堂中进行播放,这些视频应与证券法律知识有一定关联性。例如《大市中国》纪录片就记载了我国证券市场从19建立至20xx年间的辉煌发展历程,有选择性地播放这些视频,可以使学生对证券市场以及相关法律政策发展有更加直观形象的认识。

四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新媒体积极关注证券市场的最新发展动态,尤其是证券法律法规的前沿知识,可以在每次课的课前留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发言说说证券市场的最新发展动态或者相关新闻事件,在学生了解完这些发展动态后,教师可以结合相关证券法律知识进行较深入的解读和分析,以强化学生对证券法律知识的掌握。

实践性论文篇七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行业竞争的日益加剧,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需求也随之发生改变,对用人的招聘选拔较注重于实践应用能力的具备或潜力。传统工商管理教学培养模式对实践教学存在忽视现象,因此重视和构建校企合作模式是目前工商管理人才实践培养的重要举措。一直以来,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都是一个薄弱环节,学生实习的机会和资源十分有限,而且学校实训的组织和安排流于形式,无法达到实践教学的真正目标,因此人才培养质量很难保证。针对目前工商管理专业顶岗实习实训中存在的问题,学校必须要认清现状,积极思考探索解决方案和策略,并加强校企合作模式教学的构建和实施,从而有效提高学生顶岗实习实训的培养效果。

一、对校企合作中顶岗实习实训模式的理解分析

工商管理专业顶岗实习实训模式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它是以校企合作平台为依托,合作企业将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和实训培养。首先,学生要通过专业课程学习,具备和掌握了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校企合作平台,以自主或校荐的方式选择适合的实习单位,在实习单位进行一学期或一学年的顶岗实训。在此期间,学校要及时关注学生实习实训动向,并从带队教师或实习单位了解学生的工作情况。顶岗实习实训是校企合作办学的有效结合模式,对于提升学生实践技能从而成为合格工商管理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二、工商管理专业顶岗实习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

1. 顶岗实习实训教学目标不明确

学生对工商管理实践教学的目标并不明确,因此对顶岗实习实训的理解较为浅显。一方面,一些学生甚至认为顶岗实习无非是走个过场,混个实习学分即可。其次,有些学生不适应实习环境、心态焦躁、怨天尤人,致使本人无法专心投入到实习工作中去。最后,部分顶岗实习与本专业不对口,导致学生无法将在校期间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习实训工作中来,从而影响了学生实习实训的积极性和应用性。

2. 顶岗实习实训教学组织不力

首先,在工商管理专业顶岗实习组织中,很多学生从事的实习工作与工商管理专业毫无关联,脱离了专业知识实践的初衷,以至于学生经过实习后并无收获的困境。其次,顶岗实习的岗位相对固定,学生在实习期间所能接受的锻炼较为单一,这就不利于学生全面提高综合管理素质的要求。最后,学校对学生顶岗实习工作安排多趋向于较为简单的基层工作,学生无从涉入企业的整体运营管理机制。教学组织和安排趋于保守,从而造成了顶岗实习实训教学形同虚设。

3. 顶岗实习实训教学管理有待提高

实践性论文篇八

一、会计实践性教学的现状

目前,会计实践教学偏重手工模拟实训,理论教学和模拟实训内容在时间安排上脱节,没有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真正意义上的渗透与融合,学生毕业后不能很快适应会计工作的要求。

1、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近年来,高职教育的扩张,使教师出现了年轻化态势。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增多,但他们缺少专业实践和教学实践经验。会计实验实训的教师基本都由会计学类专任课教师兼任,而这些教师大都是从校门到校门,没有从事会计工作的经验,他们很难在教学中清晰、准确地讲授会计的实际应用。教师只能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指导学生进行业务操作,而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往往有一定的差距。教师在讲授会计理论和指导实训时缺乏真实性和权威性,不能有效地组织会计实践教学。教师实践指导意识不强,缺乏指导经验的积累。

2、实验实训室建设不完备

会计模拟实验实训室的模拟实验对象、模拟演练、模拟试验程序不完备,学生对账务处理的每个环节掌握不牢固,每项操作不熟练,体会不到会计工作的严肃性,账务处理程序混乱,过分强调会计核算,忽略了会计监督和管理。实验实训室建设仍旧停留在手工记账的程序上,远未达到仿真要求,无法满足会计实验实训的需求。

3、实验实训基地缺乏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水准不高,实践设施的投入严重不足,致使学生的专业实习无法真正落实。缺乏相对稳定的合作企事业单位作为校外实习基地,使学生的实习得不到妥善的安排和落实,严重影响了校外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

4、实验实训教材不完善

实训教材的质量也是制约和影响实训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缺乏系统的、高质量的会计实训教材,没有完整的会计模拟数据系统。大多数内容跟不上相关的法律法规、会计制度和准则的变化,往往不是过于简单就是过于复杂,针对性不强,选择的业务类型单一和模式化,不能反映企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遇到的各种繁杂的经济问题,一般都是要求完成从凭证账簿报表的循环,而省略了审核、监督环节。

5、实践性教学的'方法陈旧

教学方法因循守旧,实训教学角色错位。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往往先说明实训的步骤和要求,然后布置实训任务让学生去完成,在指导学生完成实训任务时经常代替学生解决问题甚至代替具体操作。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设计性实训中的弊端更为明显,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6、手工与电算化脱节

虽然建立了手工模拟实验室和电算化实验室,以期两部分相互补充。但在教学中,会计手工实验与电算化实验基本上各自为政,忽视了彼此之间的关系,数据、教材等资源不能共享,手工实验的结果不能为计算机实验起到基石的作用,也不能通过计算机得到验证,二者之间的有机联系完全被割裂。

二、会计实践性教学的思考

传统的会计教学方式通常采用文字表达经济业务,t字型账户讲解会计处理的教学模式,面对日益激烈的会计就业市场的压力,提高学生对会计实务的实际操作能力,必须改变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相脱节的缺陷。

1、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建立教师实践制度,专业课教师每隔一段时间必须接受实践教育,并作为业务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一是要求教师深入车间、班组,了解企业各项管理制度、产品生产工艺流程、产品生产特点、成本核算方法、工时定额、材料消耗定额等,掌握会计核算的最原始资料。二是选择部分从事会计理论教学的教师到公司、工厂财务部门锻炼,掌握不同会计岗位的技能,熟练掌握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编制会计报表实务知识。

2、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师要精通财务核算流程及操作,把成为双师型教师作为不断提升自己素质的目标,真正成为既是讲台上讲课的好教师,也是本专业、本行业实践操作的行家里手。请会计师事务所或企事业单位的会计师来校任课或举办讲座,或者对教师进行培训;广泛吸收企事业单位会计岗位专业人员参与职业教育活动,逐步建立起一支以企事业单位专家为主体的真正意义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从而实现师资队伍的职业化。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