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读西藏历史的读后感(实用5篇)

时间:2023-10-06 15:32:07 作者:LZ文人 2023年读西藏历史的读后感(实用5篇)

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西藏历史的读后感篇一

这本书本来在20xx年就放进书架了,但是迟迟未读。一直想去这个神圣的地方,这次刚好有机会,在去之前没有做很多的攻略,只是看了几本西藏风景介绍的书,就收拾起行李立马就走了,出发的前两天眼睛还受伤了,但是倔强一来,谁都拦不住。这回来也快一个月了,发现这个还没读完的书,就想着读完会不会有一番新的感受。

本以为这本书坤坤会介绍关于走到西藏途中遇到的风景和创造的各种各样的故事,然而这些并没有太多这方面的介绍,给我更多的感受更是坤坤在行走过程中认识自我的描述和带动一起行走的大学生意识到行走的意义。

认识坤坤还是从金粉世家开始的,当时给我的印象就觉得他跟冷清秋一样很冷,冷清秋是冷而不“冷”,但是他饰演的金燕七总给一丝悲伤的感觉。或许坤坤本身就自带这种气质,压根就不需要过渡去诠释这个角色吧。读完后我才知道原来他也是从一个非常普通的家庭进阶到如今他自命的“暴发户”的。一种原生家庭带来的自卑和他那种倔强或许在他走往功成名就的过程中折磨着他,他需要一遍一遍得去鼓励自己和反复地思考以便消化这心理差距。

这一路他在发现自己,寻找自己。他除了身为一个演员,一个儿子,一个爸爸,一位兄长,除了担起家庭责任,他开始寻找自己能为社会做些什么。他寻找到了,看着他对盲童学校小男孩的触动,他知道这个社会需要传递的是爱的力量。这段旅途其实也是一项公益,在传播着行走的正面社会影响力量,牵动着新一代祖国的花朵,大强和小梅这两个大学生的故事也为这次行走锦上添花,湿润了一些人的眼。

这本书感觉读的是坤的成名经历,家庭和友情比较多,但是这一切的铺垫才会有后面的这次行走,才会有这次静思和自我解剖。

读西藏历史的读后感篇二

一本洗礼心灵的书。在陈坤实行“行走的力量”这项活动时,我不再好奇他生为一个演员的特质,而是在接触到他的内心世界后,让我有种清新和畅然的深刻之感。他是一位非常注重自己内心世界的人,由于早期因成名过早而陷入膨胀和低谷,后来他又通过打坐和读书的方式,找到了生活的重心,找到了真正的自己。

书中一直在强调的“行走的力量”,其实就是在不断的行走中,去除内心的杂念,找寻心中原始的力量,并相信它。这不只是一场身体的游行,更是一次心灵之旅的前行和探索。

我们为什么要行走?书中也给出了答案:只有在行走的过程中,我们才会去经历,才会去感受到自己的内心变化,才会在戒除一些浮躁后,找寻到本真的内心,感受到它最原始而强大的力量,并且相信它。有时候,我们总是被外部世界的种种所困,其实就是忘记了去聆听自己的内心,刚跟着心走。

行走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行者不息,只有不停的行走,不论你的步伐是快还是慢,你的内心总会变得强大,而这一切的过程,也会逐渐使你变得坚强和强大。

读完这本书才发现,陈坤是一个很有灵性和慧根的人,书中的内容也是旨在探索人的内心最深处,那个万物为一位的灵魂之魂。在不断关注它的过程中,相信我们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像自己,并且探索到一个更丰富和幸福的世界。

读西藏历史的读后感篇三

跟许多人一样,我常常回避讨论“死亡”。面对死亡不管是临终者还是生者都是那样恐惧与无助,让我不敢正视。读完《西藏生死书》让我对死亡与活着有了新的认识。

肝肠寸断的生死离别是爱人去世时候,当我走到病房里,看着他浑身插满仪器,我的头涨得不知道有多大,脑子里一片空白。拉着他的手亲吻他没有血色的嘴唇,心是空的,身体也是悬着的。几个小时的抢救时间里,他没有跟家里人说一句话,嘴里喊的只有医生。

我知道他不想死,我也不想让他离开我,可是我不知道该怎样去做,眼睁睁看着屏幕变成了一条直线,我跪在那里拉医生的手,求他们别放弃,可是没用了。

然后我拉着爱人的手,感受体温一点点消退,那时候天塌了,什么也没有了。泪水倾泻,我连哭声也没有。现在想起来这些,我的心还在抽搐,如果那时候我读过《西藏生死书》,我一定不会拉着他不让他走,也不会抑郁很久每天睡不着。

记得我开始放下是在三周年忌日,我跟儿子上坟,我在坟头哭了很久,然后告诉他,我受够了,不再这样活了,我要有一种新的活法,我们娘俩相依为命,都很努力,没有让他失望,也希望他能够在天堂自由自在,保佑我们平安健康。

放下了执念,身体心理慢慢恢复了正常,正如书中所说,“当我执生起时,就将我们的内在经验和我们认知周遭的方式固体化。”以前我觉得出门别人会指指点点我是一个寡妇,甚至连父母讲故事说个“寡妇”也听见别扭,怕见人,觉得自己低人一等。

有了这样的心态,身体自然好不了,乳腺增生,睡眠不好等等问题一连串。人前欢笑人后流泪,只要有一点受委屈,就觉得没有男人呵护,在儿子面前装的十分强大,遮风挡雨在所不惜。

现在想来,有没有男人,该发生的事也要发生,为什么非要跟没有了他挂钩?死是迟早的事,既然事情发生了,接受它,经历痛苦之后更能理解生命的脆弱,也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也算是上天赐予的一种警示吧。

读完《西藏生死书》我在纸上写下了跟他说的话,最后一句安心去吧,别担心我们,我们已经走出来了,做你想做的事,天堂没有车来车往,你也要快乐生活。跟你一起的十八年我都是幸福的,感谢你的呵护,你的小女孩长大了。

送别奶奶我的心是平静的,奶奶去世时候九十三岁,交代了所有的事,一辈子精明的奶奶,临终也是那样清醒。想象自己能够活成奶奶的样子,她没有给子女填过麻烦,衣服干干净净,擦鼻涕的手绢和擦嘴的手绢从来没有混用过。

现在我默默地跟奶奶说,我听了你的话,重新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有矛盾,但我也会正面面对,放心吧,我还是您那个乐观的孙女。经历过生死离别,才知道世界上除了死别的都不是事。而死毫无征兆不可避免,活着就要过好每一天。弄懂死才能活得更通透,这也许就是《西藏生死书》给我的最大启示。

读西藏历史的读后感篇四

令我意想不到的是,《突然就走到了西藏》我读得非常快,甚至让我自己都有些难以喘息——因为它是如此的一气呵成。陈坤在书中以“行走的力量”活动为线索,讲述自己的成长,出名,反思,行走和那些他悟出的道理。

作为读者,我看书时一方面惊叹陈坤本身性格的强势与对自我认识和把握的到位,另一方面却更加向往行走,尤其是像去西藏这种改变一生的行走。陈坤本身信佛,童年孤僻的他很享受独自打坐,静心修行。所以在行走一开始,队里关于“禁语”的规定就在第一天出现了问题。由于在高原容易产生高原反应,而且行走本身就是一次个人的修行,对于在行走中讲话是非常分散精力的事,所以“禁语”是很必要的规定。

可当10名大学生和陈坤同时上路时,陈坤和工作人员有交谈,其他同学也以为禁语可以就此打破。纷纷开始张嘴讲话,到行走快结束时,陈坤问大学生有哪些人破了禁语,所有人都举了手。陈坤顿时大怒,一言不发转身朝山下走去,走到同学们看不到的地方,把手里的登山杖用力朝石头上砸,登山杖几下就断了。

到了晚上,紧张的气氛更是火上浇油,有同学质疑陈坤自己首先打破的禁语,可陈坤却想告诉同学的事,不要关注他干什么,而是应该做好自己。双方展开了激励的辩论,最后却谁也没有投降。最终还是陈坤自己反思后,走到同学宿舍,先向同学道歉然后以自己从小的经历来告诉同学们他做行走的初衷和原则。终于,同学们也理解了这位大哥哥的想法。整理心情,他们继续出发了。

如今中国的驴友越来越多,而此次“行走的力量”只在北京的大学中招募自愿者。从一万八千人中多番选择培训,最终选出十名很适合“行走”的大学生。可在最后的队伍里,多了两位海南的大学生。他们自身也非常喜欢旅行,但由于报名的限制。他们没有能报上名。最终,他们决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动陈坤。在打了一个月的工筹够路费后,他们一路“搭车”从北京一路前行,穿过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最后是到达西藏。

两个年轻的大学生,用招手搭车的方式走完了京藏线之旅。他们每一次到达新的地方,接受人新的帮助,就会拍下照发微博@陈坤和@行走的力量。虽然他们历经了许许多多困难,在西藏也如愿找到了行走的力量的队伍。但出于对其他十位大学生的尊重,也是对团队规定的严守,陈坤代表团队狠心拒绝了他们的加入。可是,行走本就是一件坚定的事。当陈坤从拉萨坐车去羊湖的路上。看到两个身影在前面走。两个大学生看到他之后说“坤哥,我们只是想跟在你的后面走。”陈坤的眼泪就掉下来了。他拍拍他们肩膀说,上车!这也让我相信,陈坤这一次的决定,也是更完美了他的行走。

后来的后来,他们还越过了海拔超过5230米的垭口,去了盲人学校。在盲人学校里,陈坤特别喜欢其中一个叫扎西赤美的小男孩。他从那个男孩的身上看到了自己儿子的影子。可他却没有个对那个男孩有特别的不同,或者说更多的关爱。他说,害怕小男孩因此会抱着一种渺茫的希望——希望陈坤会回来,这样一来,其实是对他的另一种残忍。“残忍”,陈坤的观点又一次震撼了我,对于平凡的我和许多人来说,如果喜欢,那一定会更多或刻意地关爱他,我就是这样,喜欢就让他知道,喜欢就让他过得比别人好。可是我却忽略了环境的不变性甚至说是社会的残忍。所以,读别人的行走也是一次修行。

当我们真的忙到一种不知道在做什么的状态,请一定要停下来,不要慌,想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自己做的是什么。每个人都是一个孤独的行者,在行走的过程中慢慢变坚强。

读西藏历史的读后感篇五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突然就走到了,西藏》读后感-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不得不说,买这本书也是一个巧合。再推荐书单了看到这本书,不过吸引我的不是书名,而是写书的这个人——陈坤。明星写书,为的不过是炒作。但是,为什么他的这本书会在高中生品味书香推荐里?同时我也质疑,他不是专业作家,可以写好吗?抱着种种疑惑,我把它带回了家。

是的,我读完了。

我读了两遍。第一遍,翻开书,便一发不可收拾囫囵吞枣的看完了。然后,我发现我需要读第二遍。

这本书了的陈坤不是那个在聚光灯下在电视机里的那个陈坤,整本书,他讲述了自己如何从一个贫苦的重庆小孩,到巧合的考上电影学院,接片,偶然出名,有所成就,迷失,找到自我。之中的章节穿插了“行走的力量-西藏行”的种种感悟。这本书了我看到的是脱离名人身份,真真实实的一个人。“行走的力量“不如说是寻找心的.旅程。

陈坤一起行走的十个大学生志愿者行走11天,32座大山,115公里,最高海拔5231米,这之间因为各种问题有过争吵,有过激烈的辩论,有过坦诚相见后的和解,陈坤说,他也曾质疑是否选择错了,后来发现,人生是一场有一场巧合的相遇,遇见了就是缘分,没有对与错,好与坏,缘来了好好珍惜,缘尽了自会分离。有些时候陈坤就把他们当做了自己的弟弟妹妹,用最真实的一面去面对他们,所以有时他会暴躁的大发脾气,他想告诉同学们,有一天你会感激那个残酷对你的人。而同时他也发现,有些时候吵架发脾气都是不成熟的表现。他在一路上自我反省,作为读者的我也同样在反省,有句话说:爱你的人有时得到的是你最尖锐的字眼。因为他们爱你,所以你肆无忌惮,这真的好吗。有时爸妈会用严酷冷漠的语气骂你打你,这可能会造成很大的不愉快,你可能会记恨他们,但这是一把双刃剑,既能伤害你,有时你的动力,会让你铆着更大的一股劲。

最让我感动的一段是关于梦想的追逐。有两名大学生因为规则限制无法加入“行走的力量”这个活动,但他们为了自己的这个梦想跟在队伍后面走了一路。他们一路搭车到西藏,旅途虽然艰苦,缺氧,没钱一系列问题挡不住他们的步伐,在搭车的过程中,他们发现,能很简单的感觉到人性的闪光面,感觉人与人之间是可以单纯交流的,只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想太多了,利益冲突,各种冲突。或许在成长过程中人的心会变的坚硬,真实的自己会被一层一层的包裹起来,有时想想,世界也没那么糟吧,感觉一下世间美好的一面,拨开坚硬的外壳,露出柔软的内心,相信那些善意与包容,与世同乐。后来,对梦想的执着足以感动任何人,为什么就不可以成为梦的推动者呢,让他们进入队伍了也许能改变他一生呢,也许他就是未来那个有光芒的人。他们一起完成了梦想。有时候,我们对梦想不会那么执着,不仅仅是因为各种挑战与困难,还有时间的磨练,有时,久而久之便丧失了当初追梦的激情。但谁没有梦想?你为此努力了吗,尽力了吗,在种种重压下你坚持过来了吗,或许结果并不满意,但在这过程中你收获的更多。

我也很感动陈坤愿意与我们分享在他作为一个儿子,亲人,父亲,友人时与我们的异同,没错,他和我们一样,只是一个普通人而已。他也有过彷徨,迷惑,被名誉充斥丧失自我再找到自我,他通过严格的反思来约束自己,调整自己,这是对繁荣保持警惕心,是对“恶魔”的反抗心,对清贫的敬畏心。这对我们来说是多么好的一个榜样,严格约束自己,不断调整前行。

只要你行走,就能与生命中的真相相遇。在行走中找到自己。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