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移和旋转课后反思 数学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模板8篇)

时间:2023-09-26 19:40:21 作者:FS文字使者 平移和旋转课后反思 数学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模板8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平移和旋转课后反思篇一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一次出现了“平移和旋转”这一内容,要求同学初步体会平移和旋转的一些特点,并能对一些常见的运动现象做简单判断。本节内容是认识简单的平移和旋转现象,教材通过引导同学对生活中一些运动物体的平移和旋转运动现象的观察和考虑,使同学认识平移和旋转这两种物体运动的方式,再通过组织同学寻找生活中物体的平移和旋转运动,协助同学建构平移和旋转知识,建立概念。

从而组织同学应用所建立的空间概念,进行问题解决,判定运动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运动方式,深化对平移和旋转的认识,建立和发展同学的空间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使用了多媒体课件,利用生动形象的画面协助同学更好地认识与了解平移与旋转现象,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着重体现在:

新《课程规范》强调同学的数学学习内容是“实际的”,“重视从同学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空间与图形的知识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运用多媒体课件提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创设具体的生活情景十分重要。本课设计从儿童喜爱的游乐场中游乐器械的运动引出课题,再让同学到日常生活中找一找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同学从中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就在自身的生活中,从而学会数学地看问题和关心、解决数学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课件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让同学快乐地学习,激起同学的学习情感,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由于同学年龄小,特别渴望得到老师的褒扬、同学的肯定,因此我在多媒体课件中,交叉一些“真聪明”、“真棒”等嘉奖性的短语或弹奏几秒钟愉快的音乐,这就能很好地激励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反之,假如同学答错了,计算机会打出“想一想”、“再想一想”等鼓励的短语,激发同学再一次冲击的力量。如在做练习题时,同学边判断是否平移或旋转现象,计算机边和时给出答案,最后出现了“真棒”的画外音,同学们受到了很大的鼓舞。这样做,就极大的调动了同学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使同学真正乐于学习。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核心是要提高教学质量。多媒体课件不但能为同学提供更直观、更形象、效率更高的图像和动画演示,将同学带进生动丰富的知识世界,而且可以将笼统的道理通过课件辅助手段,形象地表示出来,妙趣横生,引人入胜,从而大大减轻同学的认知难度。同时为同学的数学学习、全面开发、智力培养、素质提高等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和有效的途径。在数学教学中,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是每个教师备课的关键。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使同学感受和认识运动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和运动特点,能正确判断物体的平移和旋转方式。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依次演示每个游乐项目的运动方式,生动形象地为同学展示了每个游乐项目的运动特点,使同学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理解掌握了知识。

平移和旋转课后反思篇二

1、通过让学生观看动态的课件,初步感受平移与旋转的不同,再让学生把八幅图进行分类,明确像火车、升国旗等的移动是平移现象,像风车、时钟等的转动是旋转现象。引导学生观察、模仿它们的运动方式,设计表示平移和旋转的手势。再通过辨析生活中各种物体运动的运动方式,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这两种运动现象的认识,体会平移和旋转这两种运动的不同特征,感受它们的普遍存在。然后说说自己生活中见到过的平移和旋转现象,然后全班交流。最后明确平移与旋转之间的不同之处。

2、平移与旋转教学中,平移多少格总是难点,不易突破。先让学生观察小树、鸭子、房子的平移动态图,看它们移动了多少格,然后由学生汇报结果,汇报过程中出现了不同观点,通过让学生发表观点,引起冲突后,教师指导方法:(1)、先找对应点或边,后数格数。(2)、看一个图形移动多少,只需看这个图形上某一个点移动多少就可以了。并总结了方法。通过练习后,再观察平移前后的图形,得出平移前后的图形的形状、大小都不会改变,只有位置改变了而已这一平移的特点。

3、利用上面总结的“看一个图形移动多少格,只需数图形上某组对应点移动了多少格” 这个方法和“平移前后的图形的形状、大小都不会改变,只有位置改变”这个特点画出一个图形平移后的位置。

通过上课以后,我也发现了这节课中的不足之处:

1、教学节奏还不够紧凑,在各环节的时间分配上,前2个环节的时间过长,使得在教学第三个环节时过于仓促了,学生没有得到充分地练习。

2、数格子移动图形是难点,尽管总结出了方法,但学生还是有错误出现。

3、准备不够充分,使用课件出现了错误。

4、学生学习不太积极,学习气氛不够浓厚,口头表达能力差,要加强训练。

5、学生答非所问,以后要培养学生认真听的良好习惯,积极开动脑筋。

平移和旋转课后反思篇三

“平移和旋转”是常见的'物体运动,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从数学的好处上讲,平移和旋转是物体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是两种基本的图形转换。透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学生能够使用更准确、更具体的数学语言描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同时有助于学生了解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感知它们的作用,并建立空间观念。为了便于两种变换的比较,我们将平移和旋转安排在一节课内教学,同时思考到二年级的学生理解潜力有限,所以将“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这一教学目标放到下一节课。实践证明,这样的安排是适切的。根据新教材的改革精神,本节课的教学本着“让学生的自主探索活动贯穿于课的始终”的原则,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充分参与,互相合作,动手操作,在亲身体验中感悟数学。回顾整节课,我觉得以下几方面做得较为成功:

平移和旋转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比较普遍,学生已有必须的经验。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从孩子身边选取超多熟悉的、唾手可得的学习材料,如风车、陀螺等玩具,文具盒、课本等学习用品,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的例子,舞蹈,鱼儿,本地寺庙大殿平移的新闻报道等。目的就是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认识平移和旋转,在玩中体验平移和旋转,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用心性,又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皮亚杰认为:“智慧自动作发端,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这节课中,我组织了比较多的体验性活动,让学生透过有好处的数学活动学习理解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贴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如课前玩玩具,观察、模仿不同物体的运动状况并进行分类,平移课本,找一找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的现象,跟老师一齐跳舞等等,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透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感受和认识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针对“数方格纸上图形平移的距离”这一难点,我们创设了这么一个问题情境:鱼妈妈和鱼宝宝同时从同一齐点向右平移不同的距离(鱼妈妈移动后的尾巴与移动前的鱼头之间有三格的距离,鱼宝宝移动后与移动前头尾相连),在数鱼妈妈平移的距离时,多数学生误认为平移前后物体之间的距离即为平移距离(即3格),紧之后我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数鱼宝宝平移的距离(平移距离为0,即没有平移),结果与学生实际看到的现象产生矛盾,从而否定原先的方法。然后再透过独立尝试、合作交流构成正确的方法。

这节课学生自始至终沉浸在宜人的“绿色”课堂生态环境和鲜活的充满童趣的教学情境中,动听的音乐、色彩鲜艳的画面、优美的舞蹈、动态的课件演示、真实的新闻报道、师生互融的自由对话、充分展示知识构成的细微过程,构成了一个让人赏心悦目的课堂教学佳境。学生在此氛围中,受启发、激灵感,欣赏美、创造美,身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当然,这节课难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期望同行和专家们能不吝赐教,给予指正,谢谢!

平移和旋转课后反思篇四

《对称、平移和旋转》把对称、平移和旋转等图形的变换作为学习与研究的内容,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去探索和认识空间与图形。本单元学生主要掌握以下几个知识要点:会识别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会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由于在生活中有很多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创设情境,实现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一、呈现学生身边丰富、有趣的实例,让学生充分感知平移、旋转、轴对称等现象。“轴对称图形”中的剪纸,“镜子中的数学”中的镜子,“平移与旋转”中升旗、房子的平移等等,使学生感受到平移、旋转与轴对称图形变换就在自己身边,图形变换在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

二、在动手操作中,认识平移、对称、旋转,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或对称图形。在课中安排了“折一折”“剪一剪”“移一移”“画一画”“做一做”等,这样在“做中学”,不仅使学生加深体验图形变换的特征,提高动手能力,而且为学生独特的创意和丰富的想像提供了平台。

三、通过审美情趣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课中我们让学生欣赏、收集图案,引导学生发现美。让学生尝试设计图案,鼓励学生创造美,展示美,同时使学生体悟到美丽的图案其实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得到,从而初步开成以简驭繁的思想。这样可以愉悦学生心情,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我们明显感到学生爱学数学了,学习气氛也浓了,学习效果也好起来了,再一次证明了“学习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学习素材,把学生带到生活中去感悟数学、体验数学、做数学。

平移和旋转课后反思篇五

教学了“平移和旋转”第一课时。这应该说是我第二次上这一课了。在刚毕业时,上的是老的小学数学教材面对的是三年级的孩子。当时整堂课上下来具体有哪些详细的感受也忘了,但印象中应该感觉效果还好吧。而新教材把这部分内容放到了二年级下册来让孩子们学习。想到二年级的孩子的接受能了,又因为刘校长说要来听我上这节课,所以课前我也是认真阅读教参,看了一些资料,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我将这个课时分成了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让学生感受什么样的运动现象是平移,什么样的运动现象是旋转。第二部分也是难点内容,在方格纸上数出平移距离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下面我就结合第一部分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一点想法。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提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十分重要。所以在本课的导入部分我结合主题图游乐园里面的场景,用了动态视频出示:观光缆车、勇敢者转盘、激流勇进等游乐项目,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并且用自己的动作和声音来表示自己看到这些游乐项目的感受。让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从而形成表象,引出课题,然后顺势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自己理解的平移与旋转现象,我通过学生的`阐述抓住这两种运动现象的关键词语,(平移:沿直线行驶,不改变方向。旋转:围绕一个中心运动。)来帮助学生理解。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给这6个游乐项目分类,进一步理解这两种运动现象。最后再让学生到日常生活中找一找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且自己模仿这些运动现象同学们说了好多好多。例如:直升飞机在上升的运动是平移。教师里面的玻璃窗户的运动,钟摆的运动是旋转等等。

最后给他们分享了科技上的平移现象,如上海音乐大厅整栋楼的移动、、、以及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带来的美的图片。学生都觉得很惊讶!

学完本节课大部分孩子能达到我预定的教学效果,整堂课感觉还不错。课堂氛围活跃,学生们很感兴趣,纪律也好。但总感觉没有很好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大多还是我迁着他们在走,还有感觉有些环节处理还是较拖拉!希望以后能得到老师们的知道,以后多改进!

平移和旋转课后反思篇六

平移和旋转这节课的第一个教学目标是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而我在研读教材中的情境图,感到学生对于图中的秋千和翘翘板中的运动学生易判断成平移。所以在这一环节,我设想了模拟实物画运动物体的运动轨迹,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两种物体的运动是旋转。

果然在实际教学中,孩子们对这两种物体的运动方式产生了疑惑,其中秋千的运动方式,孩子们自己用钥匙绳的运动自己解释了和它同类运动形式的秋千运动,并有孩子关注到秋千是绕横杆这个中心点运动的。这为后面孩子们理解翘翘板的运动方式作了有效的铺垫。由于孩子们在翘翘板活动中感受到的是上下移动,所以对此运动方式很多孩子认为是平移,只有少数的孩子认为是旋转,并且知道是绕支撑点旋转。

为了让更多的孩子们看清楚它的运动轨迹,我用米尺当作翘翘板,在黑板上画三角形当作支撑点,用米尺的50厘米处对齐它,模仿翘翘板的运动,用粉笔画出它的运动轨迹。这时孩子们看到翘翘板的运动方式和运动轨迹,都清楚地明白它的运动方式应该旋转而不是平移。

从这个小小的环节,我的感受是当孩子们对某些现象产生错觉时,不仿让模拟再现情境,帮助他们关注现象仔细观察,定会让孩子们对错误的认知重新认识,这比空讲要实际得多。

平移和旋转课后反思篇七

平移和旋转属于数学课程标准《空间和图形》这一内容,它主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由于在生活中有很多平移和旋转现象,因此,在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了游游乐场的情境,来实现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1、情境图是静态的,物体如何运动的学生不能直接感知,只能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来认识,效果不好。于是我利用课件进行教学,变静态为动态,让学生亲身模仿运动,结合讲解,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像大门、传送带、升降机等的移动是平移现象,像换气扇、吊扇、汽车轮子的转动是旋转现象。引导学生观察、模仿它们的运动方式,说说它们的运动方式有什么不同,介绍平移和旋转现象。

2、通过辨析平移和旋转现象,寻找自己身边的平移和旋转现象,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这两种运动现象的认识,体会平移和旋转这两种运动的不同特征,感受它们的普遍存在。出示一些平移和旋转的画面,引导学生思考,判断哪些运动是平移、哪些是旋转,将判断的结果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汇报;再说说自己生活中见到过的平移和旋转现象,然后全班交流。学生举例时,很多学生认为教室的门是平移运动,为了纠正我亲自打开教室的门,让学生看门是如何运动的,并让学生思考,“如果没有墙,门能不能转一圈”,最终澄清了答案。但是又不同于家里卫生间的推拉门,那是一种平移运动。

3、让学生用肢体语言表示这两种不同的运动现象,能够使他们获得感性认识,加深理解。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做一个表示平移或旋转的动作,在班内汇报表演。

4、平移与旋转教学中,平移多少格是个难点,不易突破。先让学生观察,看题中的图形移动了多少格,然后由学生汇报结果,汇报过程中出现了不同观点,通过让学生发表观点,互相辩论后,最终总结出方法:看一个图形移动多少格,只需数图形上某个点移动了多少格。而不是看平移前后两个图形之间有几个空格。

平移和旋转课后反思篇八

2014年4月,我执教了一节“平移旋转”的研讨课。研讨课结束了,但是有些知识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很多学生仍然没有很好建构“平移”与“旋转”的概念。笔者只能补充课时及时跟进。我不时翻看备课资料和学生的生成作品,一直在思考研讨课的成功得失,一直在思考如何更有效地突破学生认知上的瓶颈。最近看了《小学数学教师》20xx年7、8月合刊上《引导三年级儿童建构“平移”概念新探》(下称《新探》)一文,收益良多,很多困惑豁然开朗。

1、教学时间上的把握:

教材把“平移”与“旋转”放在同一课时里,涉及到平移的定义、平移的判别、平移的距离、平移的方向、简单的平移作图、旋转定义、旋转的方向、旋转的角度、旋转的中心点、简单的旋转作图以及正误判断等大大小小十几个概念。要在40分钟里面踏踏实实地落实上述众多概念,笔者确实感到为难。实践也表明教学过程时间相当紧张,或许时间上的紧迫也是学生未能透彻掌握平移与旋转两个概念的重要影响因素吧。

2、两个情景的改进:

情境一:多媒体动画演示电梯、风车、摩天轮、观光缆车的运动,请学生根据运动方式的不同将上述运动现象分类。

笔者试图引导学生体会平移与旋转两种运动,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但生活中的运动千变万化,老师特意抽取这两种运动形式是否过于刻意?教师“帮扶”的痕迹确实太明显了,这样的“帮助”并没有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你让我分类那我就分类罗”(学生语),并没有引发学生内心的共鸣。《数学课程标准》(下称《标准》)一再强调要“选取来源于生活中活泼生动的素材”,“体现数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为此笔者创设了如下情境:(配图新闻)上海音乐厅平移100米旋转180°。学生看到如此新鲜的材料,思维活跃起来,纷纷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什么是平移?音乐厅怎样平移?平移的距离怎样测量?这么大的建筑物怎样旋转啊?……他们所提的问题正好是本节课所要落实的关键知识点。教学的出发点和学生的求知点相吻合了,教与学并驾齐驱了。

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平移的本质特征,我借鉴了《小学数学教师》20xx年1、2月合刊上《三年级儿童对“平移、旋转”概念的初步建构》(下称《建构》)一文的一个情境(动画展示)。

情境二:小船平移过程中,红鸟与蓝鸟的位置不改变,谁经过的路程长呢?

讨论交流后,学生(但是只是寥寥可数的三五个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教师概括学生的观点后总结:看一个图形移动了多少格,只需要看某个点移动了多少格。

对此,《新探》作者产生了疑问:直接让学生去思考整体中的某个点平移了多少格是否合理?从认知心理学上看,学生在数一个图形平移的格数时,是很难想到只要去数某个点移动的格数就可以了,而一般是去看整体的移动。笔者教学实践中尽管多次引导学生(也可以说是暗示):平移时物体各个点移动的距离相等。但学生在填写房子平移了几格时,全班仍然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误把房子前后的中间间隔看作了房子平移的距离。学生的认知仍然是整体的。由此可见“红鸟与蓝鸟”的情境并没有很好地帮助学生建构平移与旋转的概念。

笔者欣赏赞同《新探》中“头像”情境的创设,它以“故意出错”的形式(头像的五官移动的方向或者距离不同步导致头像变形)形象生动活泼有趣地引导学生准确地解读了平移的.本质特征:平移时,整体的任何一个部分都要向同一个方向移动,而且距离相等。

3、计算机网络技术辅助教学

《标准》指出“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而几何教学如果借助于计算机将更为直观生动。为此,笔者尝试在网络环境下让学生充分搜索教师事先准备好的资源库和网页(包括生活中的平移旋转实例、平移旋转技术在房屋整体移动中的应用),并且借助图形设计软件进行图案的平移旋转设计(如奥运五环、香港紫荆花区薇、国旗五星等)。实践表明,这样开放交互式的教学环境能激发学生有针对性地寻找自己感到困惑或好奇的资源,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但是要让每个学生掌握相关的操作技术并且充分地让学生设计图片搜索资源必然占用大量时间,非数学过程的时间大大增加。

1、教材的再度开发。

教材把“平移”与“旋转”放在了同一课时进行教学,只是面向广大教师提供了一个可供选择的教学方案。教师是否要全盆接受这样的方案呢?“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标准》),教师完全可以针对本班学生的认知水平开设“平移”与“旋转”两个课时,让学生在充足的时间里充分地讨论探究。特别要提出,“平移与旋转”是小学阶段几何保距变换中为数不多的两个形式(另两个是“镜射”和“滑动镜射”),我们不能随随便便浪费掉这样的开发学生空间变换思维的宝贵机会。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