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改进措施(通用5篇)

时间:2023-10-09 10:34:28 作者:ZS文王 2023年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改进措施(通用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改进措施篇一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表现在特殊环境下父子之情的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既然是感人的故事,我们常常会由情入手来展开我们的教学。我抓住了“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个情感线索来展开教学的。

首先由地震后,一群孩子的父母见到自己孩子所在的漂亮三层教学楼化为废墟之后的言行举止与阿曼达的父亲做比较入手。让孩子们感受到同样是对孩子的爱,但阿曼达的父亲更多了一分执着。

而后在探讨阿曼达的父亲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的过程中让学生们进一步感受出父亲的执着,不顾一切。而这一连串的言行举止都缘于他心中的信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在这部分教学中主要抓住了两个语段:

1、父亲不顾旁人的劝说,依旧执着地挖着。

2、父亲不顾自己的身心俱疲,依旧执着地挖着。而这两部分的教学,我把他们紧紧的整合在一块来展开教学。

其次是第二个层面,这句话对阿曼达的影响,我们可以发现正是这个信念让阿曼达在身处险境的情况下,依然保持镇定,关爱同学,确实了不起。

最后也便升华、理解了父子之间的挚爱与信任。

不足之处就是朗读还没有真正的落实到位,学生自始至终都是一个腔调一个情感,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提升。就比如在重点段“他挖了8小时,12小时”这一段的研读中,虽然我反复的引读,扣问,再读,但始终没有得到情感的升华。在教学目标的落实上,没有让学生“用”起来,如果可以让学生给这位父亲颁颁奖,写写颁奖词儿,这样学生就可以把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语句用起来,真正达到了学以致用。

《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奋不顾身地从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儿子的同学的故事。文章真挚感人,读后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我上的是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 我把“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爱,感受到父亲的了不起”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以下是我教《地震中的父与子》的反思:

(一)教学思路体现了“一条主线,两个场景”。条理清楚,令人一目了然,突出了教学重点。“一条主线”就是感悟父亲的了不起。“两个场景就是”:一是别人劝阻父亲别挖的场景;二是父亲奋力挖掘38小时的场景。

(二)充分引导了孩子们读,让同学们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读时有层次感,有目的性。例如在重点段12自然段中,我先引导孩子们读出父亲的累,然后通过想象写话,让同学们带着想象读,读出感受。接着当学生明白父亲之所以能坚持,是因为心中有一个永恒的承诺,有希望,又要同学们带着希望去读。在课堂上我采取了多种方式读,有评价读、范读、想象画面读、引读,齐读等形式,在层层推进的朗读中强化感受,促使感知转化为深刻的感悟。从学生的朗读中我可以感受到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在不断升华。

(三)注重了学生的自读感悟,我让学生边读边写批画;抓住重点词语,重点段落去理解课文,渗透了学法的指导。在学生交流过程中,进行句子的对比,体会写作特点等语言文字训练,使课堂教学比较扎实有效。

(四)贯穿了读写结合,给学生们练笔的机会。在这节课中,我进行了“想象写话”,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同学们更深地走进父亲,情不自禁地感动于父亲的了不起。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暴露了我的不足:

(1)教学时间紧,学生自学时间偏短,写话时间、交流感悟的时间也偏少。

(2)在教学中,我面带笑容,与文章那分深沉的基调不太协调 。

(3)课堂气氛不太活跃,学生的情绪没带动起来。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第九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重点是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通过认真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父母之爱的。

本文是一篇震撼人心、情感性很强的文章。但文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生离死别的痛苦学生很少有体验。文章值得推敲的句段很多,人物的心理变化较复杂。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入情入境,情有所动,理有所悟,我力求抓住文眼,聚焦形象。

这篇文章中,坚定的父亲和勇敢的儿子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我细细分析,决定抓住“一个中心线索,两个突破点”整体规划全文教学。这个中心线索就是父与子始终信守的诺言、毫不动摇的信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两个突破点就是“父亲的'了不起”和“儿子的了不起”。这是文章的精华所在!把这两个点拿出来,以点带面,在这两个点上把朗读、感受、体验、想象、情感的升华结合起来,反复诵读、反复叩问、反复感悟,使其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

解课文内容,最后不仅把课文学完了,还让学生感受到了深沉的父爱。

上完这节课,我很感谢同段组的老师给予的肯定和提出的宝贵的建议。这节课,让我从中收获许多,同时也发现自身的不足,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描写具体,情感真挚,但篇幅较长。所以上课之前,我先让学生进行了预习,扫除了生字读音的障碍,然后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紧紧围绕“一条主线,两个人物,三种手段”来教学,在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一条主线”

教学时,我紧紧抓住文章的中心句“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作为切入点 ,并以“了不起”这个词作为主线贯穿全文的始终。我先以提问的方式让同学们找到这个句子, 并提炼出关键词“了不起”;然后抓住问题“为什么说父亲了不起,儿子也了不起呢”进行课文句段的感悟;之后又以作者也是“了不起”的,进而总结了文章的写作手法;最后我以天下父母都是“了不起”的,引导学生体味、书写生活中父母的爱。教学时主线突出,条理清晰,各环节之间非常紧凑。

二、两个人物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地震中的父子,在教学上我以感悟父子的形象为重心,使学生把握住了文章的“魂”。我先是让学生自由朗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听听孩子心中的声音。课堂上,我发现孩子们发言都很积极,而且谈得比较深入、比较全面,我便把重心放在突出的句子上,通过反复品读父亲挖废墟时的重点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并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想象,使学生在读中很快得到一种情景的感染,感受到了一位信守诺言、深爱儿子、坚定不移、永不言弃的父亲形象。然后对儿子形象的感悟我也是通过“找一找、读一读、再想象一下”的方式进行,这样便避免了那样纯理性、毫不动容的对文本的解剖。

三、三种手段

1、情境化

救孩子是一件艰难而危险的事。课堂中,我以自己的激情驱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励学生积极主动领悟,不断增强感悟能力。最后为了让孩子们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父母的爱,我采用配乐的方式,给学生们讲述了汶川大地震中父亲对儿子的爱,从而感染学生。第二天,我从一位学生的日记中看到这样一段话:今天我们班上了一堂公开课,这节课上老师比平时更有激情,我虽然坐在教室里,但是好像听到了地震的声音和那对父子对话的声音,感觉这些故事就发生在我的身边。从这里我知道我的情境化教学是相当成功的。

2、信息化

虽然在电脑技术上我还不精通,但是我非常认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我认为把信息技术作为方法和手段融合在学科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教学过程整体优化,是我们年轻老师应该追求的目标。在这节课上,我采用了幻灯片、背景音乐等形式的信息技术手段,在渲染气氛、激发情感、解读难点、节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等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3、本质化

在教学中,我注重了语文教学的本质——对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进行实实在在的训练,而且在每一个“听、说、读、写”的训练环节中都培养了孩子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记得在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时,有一个孩子提出要读慢一些,要读出父亲的累,这样的学生,这样的观点我十分支持。当读到7岁的阿曼达在废墟中度过了漫长的28小时,他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学生都能积极的投入到写话当中,得到了能力的培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改进措施篇二

新课标指出“要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重视和关注青少年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培养,强调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主要靠熏陶感染,而不是靠灌输。”我在《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的教学中,紧扣这几点,突出人文性。

一、创设情境 调动情感 缩短文本与学生的距离

这篇课文发生的背景是一次大地震,由于文本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知识面较远,因而我在教学时注意媒体的运用。上课伊始,播放有关大地震的录象,教师谈话激 情:“大家看,一场大地震正在发生,一个儿子被埋在废墟中,父亲怎么办呢?这节课,我们将一起读一读这个发生在地震中的故事。”这样一下子就缩短了学生与 课文的距离。

二、读中体验 感受文本的震撼

这篇课文中父亲的情感变化是全文的主线,我以此为线索,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父亲的情感变化:着急、担心——悲痛——坚定——激动——幸福。我在教学过程 中,以合作者的角色出现,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采用自由读、个别读、表演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将每一个学生带入课文所表述的情景中,用语感连接学 生的感官、感受和情感。让朗读使学生与主人公共同体验,共同感受,让朗读使他们的心灵受到熏陶,从而实现文本的教学目标,感受文本的强烈震撼,引起共鸣。

三、尊重学生的感受 体现人文性

在思考“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这个很有分量的问题时,我让学生以四人小组合作的方式来研究这个问题,教师巡回点拨。然后交流学习成果。阅读是个性化 的行为,每个学生在探究中都会有自己独到的理解感悟,在这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相互合作中学生取长补短,加深理解和感悟,通过交流讨论,丰富了个体探究 所得。

四、 升华感情 再现人文魅力

最后,我让学生讲讲他们父子、母子之间互相爱护、信任的故事。有个学生讲的故事非常感人:有一次他爸爸抱着他下楼,不小心摔一跤,但还紧紧地抱着他,结果 导致他爸爸骨折。此时此刻,学生对父爱母爱的理解是饱满的,触及到了学生的灵魂深处,对其成长也会有深远的影响。我体会到语文即是生活,生活即是语文。用 文字展现生活实际,既能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精妙,又能融动学生内在情感世界。此时,他们的所想所说都是情真意切,感受至极。在这里再现了人文魅力。

在课文的学习中,我与学生随着这对了不起的父子一起经历了磨难,经历了痛苦与喜悦,学会了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服输,我们陶醉于父子深深的情意中。我们,成长了自我。

这篇课文的教学,体现了语文浓郁的人文性。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改进措施篇三

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我设计好了导学案和展示课教案,本打算用两节课的时间学完,可自发下导学案至今天已经是第三节课了还没进行完。

导学案的内容很多,共分四个环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拓展延伸、当堂检测。除去课余时间学生又用了一节课才完成。发导学案的目的是让孩子们深入读课文,深入思考,为展示课做好充分准备。以前我都是围绕导学案让孩子们一方面一方面的回答,类似于一问一答的形式,导致内容太细而且浪费时间。

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我直接把导学案抛给了学生,让他们或独立或小组讨论完成,课堂上学生按照导学案学习时我仅做了监督者。尽管给了他们很长的时间,仍然有几个处在小组后两名的孩子没能全完成。也罢,不能无原则的等他们。我鼓励孩子们把导学案做好并在课下自行准备熟练,争取展示课上一展风采。

今天的展示课上得既有得意之处也有不可心的地方。

第一个环节是默写生字所在的词语。本课共有11个一类字,它们在文中所在的词语有10个。我让孩子们默写出这11个生字所在的10个词语,由于掌握的熟练程度不一导致默写的速度也有很大差距。我巡回于各小组检查默写情况,默写快且经检查完全正确的准备下一环节——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默写出错的改错,所有默写出错的孩子改完错后,统计各小组默写完全正确的人数,按每人2分给小组积分。结果六个八人小组完全写对的平均不到四个人,错字量接近一半或超过一半的每组平均两人。这个情况足以说明孩子们自学生字词的能力和自觉性不够强。下一步学习生字词不能丢给他们学案让他们自己学,应该在让他们自读课文自行解决字词后在小组内轮读,然后当堂练习书写。对于每个班那四五个不会拼音的还要特别监督检查。都到五年级了,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学习生字词都成了难题,也真让我无语又无奈。低年级的基础教学太重要了!

第二个环节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给孩子们2分钟准备时间之后让他们随意上台展示,脱稿讲加倍记分。两个班孩子们的积极性都挺高,就连我平时并不看好的学习不太爱动脑筋的钟婷婷都能将父亲如何在大地震后跑到学校去救儿子,在废墟上挖了多长时间终于将儿子及其同学救出,赞颂了伟大的父爱和深沉的父子之情说的比较流利了。这很让我欣慰。

第三个环节是品读赏析。马鑫岩领着同学们欣赏了描写父亲为救儿子长时间挖掘后的外貌描写部分,能感悟出父亲执着的信念和为救儿子所克服的巨大困难。但朗读还不够到位。关于时间数字的朗读不能有效的停顿,写父亲外貌的几个重点词语不能足够重读。我顺势引导孩子们多遍朗读,才有了一定的效果。朗读对我们这里五年级的学生可以说是一个难点,每个班朗读好点儿的仅四五个人,大多数孩子唱读特别严重,临邑味儿的普通话唱读听着让我特别不舒服。为此,我经常纠正,经常引导。然而,半个多学期了还是难以扭转乾坤。不过,我不会放弃的,一定要将他们的坏习惯纠正过来!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改进措施篇四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第九册第十七课课文,是父母的爱这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后,一位父亲抱着一个坚定的信念,不顾别人的.劝阻历尽艰辛,在废虚中救出儿子及儿子的十四个同学的故事,赞扬了这对父子以坚定的信念支撑自己,战胜困难获取幸福,执着追求的精神,这一课的学习目标是把握课文内容通过语言、动作、外貌的描写感受父亲对儿子深厚的爱。

在教学中我抓住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问题:“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让学生带着学习目标深入探究.学生从父亲的动作、语言、外貌感受到父亲的了不起,父亲的艰辛和父亲伟大的爱,感受到父亲是一个恪守诺言有责任感的人。从阿曼达在废墟上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让同学出去,感受到儿子的了不起,父亲为信守诺言“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展示了父亲对儿子的爱。儿子因为父亲说过“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而变得勇敢富有爱心,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亲情使人无私高尚,亲情能创造神奇般的奇迹。

结尾我设计两个可能发生的局面一是找到儿子但儿子已经死了;二是父亲在找孩子的过程中发生意外。在天国和孩子在一起。在这两种情况下父亲还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吗?学生感受到父亲都实践了他对儿子的诺言,展示了他对儿子浓浓的爱,这足以让人尊敬,让人觉得“了不起”这样的教学设计培养了学生感受、理解、积累和运用的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得到了发展。

积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比如:猛然想起平常说的一句话“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让学生想象在什么情况父亲说过这句话。在描写爸爸外貌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以此深化对文章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但作为课改经验不足的我,在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亟待改进之处:自身的教学水平还不过关,课上的应变机智不强,当引导学生从“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中提出问题,是什么力量支撑父亲挖掘36小时?时,连叫了3名学生没有提出我预设的这个问题。我心中有些慌乱(因为这节课有校长听课)一时找不到恰当的点拨方法,又怕延误时间,情急之中,自己提出了问题。因此我也非常紧张,致使自己不在状态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对于语文教学我感受调动学生的情感尤为重要。在分角色朗读阶段,我设计了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人物心里,读出相应的语气。然而在朗读父亲坚持在废墟中寻找儿子这部分课文,学生没有读出父亲的悲伤,发现儿子还活着时,父子的对话没有读出兴奋的语气,没有表现出喜悦与幸福。经我朗读指导,学生已能动情朗读,但学生并未走进文中,走进现场,同时也浪费了时间。

反思一下,如果在上课伊始就让学生画出使你深受感动句子,反复研读,出示5.12汶川大地震的资料图片,用饱含感情的语言描述地震的场景唤起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再通过朗读,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现场,入情入境,亲身经历事件感受父爱的伟大和了不起,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这样会更好。

总而言之,这节课的教学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我深深地知道在教学上离校长提出的教学思路还有一定的距离。在今后漫长的教学中需要我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地钻研教学,让我的课堂更能体现自主合作 探究的学习氛围。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改进措施篇五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描写具体,情感真挚,但篇幅较长。在教学时我紧紧围绕“情景的感染、形象的感悟、心灵的感动”来教学,在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让学生初步受到感染。这篇课文发生的背景是一次大地震,由于文本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知识面较远,所以上课伊始播放地震带给人类的巨大灾难,然而在1994年的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有一对父与子却为我们上演了感人的故事。让学生走进课题。

2、通过分角色朗读父亲和其他人的话,并创造性地加上自己的话“无论在什么时候,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让学生在读中得到一种情景的感染,感受到父亲的坚定不移。

父亲和儿子的形象都是如此的了不起,教学时,我紧紧抓住文章的中心句“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到父与子的了不起,本课时我首先带领学生走进这位了不起的父亲。

并出示要求让学生默读课文去寻找有关的语句并写下走进的感受。我觉得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品味会比远超过老师给予。抓住文中一个文眼——“了不起”,以此为立足点,对全文进行解读,在解读父子“了不起”的过程中,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领悟去读去感受父亲的伟大,让学生从父亲的“了不起”中感悟到了父亲的坚定不移,感受到爱的伟大力量。

在教学这篇文章的最后,在小练笔中得到提升,让学生走进现实去感受父母对子女的爱。使得心灵间萌生互动。

1、学生感悟的不够,自己的教学激情不够强烈,学生的感受还不够深刻。

2、对于文本的挖掘还要在深刻些,学生对于父亲的爱,这种坚定地寻找中去感悟。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