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思想汇报山海情 忆秦娥娄山关赏析(模板7篇)

时间:2023-09-12 11:21:31 作者:文轩 2023年思想汇报山海情 忆秦娥娄山关赏析(模板7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2023年思想汇报山海情 忆秦娥娄山关赏析大全篇一

杨子稳

一、说教材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课文。理解诗意及蕴含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学习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

二、说教法

本课主要使用诵读法,提问法和点拨法。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从教师的范读、学生试读、全班齐读、个别朗读等加强朗读,在读中领略词的沉郁刚劲、悲壮的感情基调,在读中欣赏、领悟词的优美语言和优美意境。

二、说学法

具体的学法是朗读法,讨论法和合作感悟。这节课在教学中将朗读训练贯彻到课堂始终,引导学生在朗读、齐读、讲读的过程中感受这首词形美,意美的同时,也教会学生学习诗词重要方法--诵读法。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为此,安排学生按照学习小组讨论活动,之后交流调动各层次学生积极性。

三、说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二、激情诵读 1.生自由朗读

学生大声地自由读课文,自行处理生字难词 2.指名读

现在请同学来朗读课文,其余的同学注意品评。读一读,看你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了吗?(学生个别朗读)

3齐读

教师领起,学生齐读。男女分组读后,分别给予掌声鼓励。

四、品悟鉴赏 师:你们最喜欢的诗句是哪一句?说说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点拨学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词的上阙中有哪些意象,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2、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和小组讨论概括上阙内容,描写的是红军在娄山关战斗中行军的情景。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忆秦娥·娄山关》

2023年思想汇报山海情 忆秦娥娄山关赏析大全篇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课文。理解诗意及蕴含的思想感情。

1.针对单元重点和教材内容,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素材。【课时安排】

一课时(40分钟)【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复习《沁园春长沙》

(课件展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理解诗意及蕴含的思想感情。

2、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3、学习作者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

二、弄清标题,了解背景 师:我们常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我们拿到一首诗词,首先要读的也是标题。明确:忆秦娥是词牌名,源于李白的词“秦娥梦断秦楼月”,而娄山关是本词的题目,也是本词的写作地点。师:1935年在娄山关究竟上演了一段怎样的历史呢?(教师介绍,课件展示图片)

又名太平关,位于大娄山脉的主峰,海拔1400余米,娄山关关口地势险要,四周崇山峻岭,悬崖峭壁,群山中只有一条盘山公路通过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关南50公里为遵义市城区。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战略性大转移--长征。初期,王明等左倾机会主义者在军事上遇敌硬打硬拼,使红军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1935年1月,红军遵义会议后,纠正了组织和军事上的错误,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军的领导地位。从此,红军改变了以往的被动局面,在战略上转入主动的态势。1月中旬,红军离开遵义,过娄山关,娄山关在贵州省遵义城北娄山的最高峰上,是防守贵州北部重镇遵义的要冲。上任伊始的毛泽东求胜心切,敌情未明而猛攻四川土城。没料到四川兵十分打得,红军折兵数千,败下阵来。此时蒋介石集结重兵,封锁长江,严守川黔边境。毛泽东当机力断,决定放弃和张国焘会合的这一长征初始目标,回贵州攻打战斗力薄弱的黔军。这是长征途中最重大的战略转折。彭德怀亲自带兵急行军在2月26日下午抢占娄山关,接着几天,又在娄山关周围歼敌二个师,取得了自从惨败湘江,损失一半人马以来的长征途上的第一个大胜利。也是遵义会议后的第一个大胜利。这首词作于2月26日左右。

三、初读全词

1、生自由读:

2、指读(教师给予鼓励指导,提示学生注意节奏的把握。)

3、教师范读

4、听配乐诵读,整体感受词的意境。

5、齐读

四、品读鉴赏

师:同学们都能准确地读出词了,但若要真正地读好它,还需要我们细细品读,才能走进诗词,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首先让我们透过诗歌的意象体悟意境。

1、透过意象,体悟意境

师: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这首词。

师:这是什么时候的看到的情境?娄山关战役胜利归来 明确:在我们的眼前出现的是一幅胜利越关图 师:让我们在歌声中体悟这首词的意境。

播放歌曲,给学生创设氛围,让学生再次体悟那诗中的画面。

2、推敲词语,品味精妙。师:读毛泽东的词,如读一幅幅画,一幅幅山水画,一幅幅逼真的、动感十足的画。《沁园春长沙》一个“看”字让我们看到毛泽东指点江山的情境。在这首词中又有什么词用得如此精妙呢?(学生分析,教师归纳)(1)“碎” :是马蹄声断断续续、时断时续、零零落落,是零碎、杂乱、急促的,说明走在崎岖不平山道的红军马匹之多和红军行军之急。(师生共同用手指体会万马平川奔腾的声音与万马在崎岖道路上奔跑的声音,从而理解“碎”的妙处。(2)“咽”:喇叭声时断时续,低沉呜咽。

(3)漫道:不要说,表达了对险阻的蔑视,对据险顽抗之敌的鄙视。(4)“铁”:充分体现雄关的坚不可摧。(5)“越” :形象表现了红军翻越时的雄姿,表达红军再次跃过娄山关的胜利豪情。(可请学生表演“越”的动作)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身体验体会词中用词的精妙。]

3、通观全词,把握情感。

师:毛泽东在自注此词时说:“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板书沉郁)

板书:亦喜亦忧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师(总结):有同学认为这两句只写眼前所见之景,有同学认为这是借眼前之景抒发娄山关战争的胜利,因为长征的前期一直都打败仗,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这是遵义会议后的第一次胜利,长征中的第一次胜利;还有同学认为这是借眼前之景暗写红军排除外难取得胜利,预示未来斗争的艰辛与曲折。每个同学都能从中读到属于自己的见解,这就是诗词的最大魅力。这就是我们说的“诗无达诂”。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背诵全词。

2、收集自己喜欢的毛泽东诗词。(课件出示)【板书设计】

毛泽东

上阙:

西风、长空、雁群、霜、冷月、马蹄声、喇叭声

碎:马蹄声断零碎、杂乱、急促

咽:喇叭声时断时续,低沉呜咽

下阙:

雄关、苍山、残阳

漫道:对险阻的蔑视,对据险顽抗之敌的鄙视。

铁:体现雄关的坚不可摧

越:翻越时的雄姿

胜利豪情

霜晨行军图

沉郁

胜利越关图

亦喜亦忧

2023年思想汇报山海情 忆秦娥娄山关赏析大全篇三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词句,体会意境,感受红军战士的精神与气概。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借助注释,读懂词的意思。

3.指导学生朗读,感悟、体会词的意境,理解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重点、难点:

重点:朗读课文;理解词的大意。

难点: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准备:

教师:dvd视频片段

学生:收集有关长征的历史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引出课题

教师:同学们知道这位伟人是谁吗?

学生:毛泽东或毛主席。

教师:请你们说说对毛主席的了解。

学生说:(指明3——4名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课题:8忆秦娥•娄山关

二.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解释课题。

教师:忆秦娥是指什么?

学生:(词牌名,本于李白诗“秦娥梦断秦楼月”。)

教师: 你们知道娄山关吗? 学生:(1到2名同学回答)

学生说:(娄山关战役,歼敌两个师又八个团,俘虏敌人3000于人。2,3名同学回答)教师补充:据最新可靠资料,娄山关之战的经过是这样的:由于蒋介石集结重兵,封锁长江,毛主席领导的中央红军取消了北上与红四方面军会师的计划,挥师东进,二渡赤水,24 日攻占桐梓,25 日凌晨借着月色向娄山关挺进,下午两三点,红军沿盘山道向娄山关发动猛烈攻击,经过激烈战斗,红军抢占了娄山关,这时已近黄昏。中央红军在夕阳映照下,迅速通过娄山关。26 日,击溃了向娄山关反扑之敌,27 日在遵义以北粉碎敌三个团的阻击。28 日,红军乘胜追击再取遵义。这次战役,歼敌两个师又八个团,俘敌近3000 余人,是红军长征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

教师过度语:《忆秦娥•娄山关》是在攻克娄山关以后写的,这首词是怎样追忆当时的情景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

2、教师:请同学们跟随视频,听一听专家是怎样读的?

3、教师播放dvd视频课文朗读短片。

四、细品词句,感悟意境

播放dvd,出示上阙

1、教师:请男同学一起读上阙,女同学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请女同学一起读上阙,男同学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2、教师:上阙中,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学生说:(看到:长空、大雁、晨霜、冷月;听到:西风声、雁叫声、马蹄声、喇叭声。)

教师板书:看到:长空、大雁、晨霜、冷月;

听到:西风声、雁叫声、马蹄声、喇叭声。

3、教师:刚才同学们所说的这些看到的、听到的,是什么描写?

学生:(景物、环境、听觉)

教师:从这些描写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说:(学生可能会说到天气寒冷、环境的艰苦或环境恶劣,红军的英勇。)

教师:你是从哪个句子或者哪个词语体会到的?

学生说:

教师:你能给大家读一读吗?

学生读:

(如果学生说体会的时候没有说道红军在艰苦的环境里不畏寒风冷霜、不怕困难、英勇顽强,教师可以追问:环境的描写突出了红军怎样的精神?学生:红军不畏寒风冷霜、不怕困难、英勇顽强。)

学生读:

教师点评: “读得很好,听得出你已将自己的理解读出来了。”

“听你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如果学生读得达不到老师的要求,教师给学生示范第一遍.)

5、教师:(模仿西风声)西风正在猛烈的吹着;(模仿雁叫声)辽阔的天空中传来大雁阵阵凄厉的叫声;在月亮还没完全落下去的清晨,天空又开始降白霜了。红军战士们穿着单薄的衣裳急速、紧张地向娄山关挺进。崎岖险峻的山道上,(模仿马蹄声)红军的马蹄声急促细碎;军号声时断时续、低沉呜咽。

教师:同学们能用一个词语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吗?

学生说:(凄凉、苍凉、悲壮、沉重、肃穆、凝重)

教师板书:上阙-----凄凉、悲壮

6、教师:西风烈可以这样这样读(教师示范读);也可以这样读(教师示范读);还可以这样读(教师示范读)。其实,一篇文章的句子会有很多种不同的读法。下面请同学们用不同的方式读一读,只要能读出苍凉、悲壮,怎么读都可以。

7、学生创新朗读

学生创新读:

教师点评:

播放dvd,出示下阙

2、学生齐读。

3、教师:词中是怎样描写娄山关的?

学生:雄关漫道真如铁。

教师:谁能说说这一句的意思?

学生:雄伟的娄山关像铁一样坚固。

教师:雄伟的娄山关像铁一样坚固,你能读出铁的味道吗?

学生:能!

教师:你读给大家听听。

学生读:雄关漫道真如铁。

教师点评:真如铁!(或铁的味道不见了,谁能读出铁的味道?)

教师:还有同学能读出铁的味道吗?

学生读:

教师点评:钢铁!(教师伸出大拇指)

教师:同学们一起读出真如铁。

学生齐读:

学生:不能!(坚定的 大声的)

教师:你们是从那里看出来得?

学生:(漫道:就是不要说的意思。而今迈步从头越)

教师:是呀!一个小小的娄山关怎能抵挡得住英勇红军前进的步伐呢?而今

学生齐读: 而今迈步从头越。(自豪的喜悦的)

教师:从头越,说明了

学生:说明了红军。。。说明了娄山关战役胜利了!

教师:此时此刻,如果你是红军战士,你的心情会怎样?

学生说:(高兴

喜悦

激动

振奋

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教师板书:喜悦

学生齐读: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教师:毛主席登上娄山关的关口,放眼望去,只见起伏的山峦向远出铺展开去,好象大海翻腾的波浪,壮阔无比;如血的夕阳挂在天边,将万里山河浸染得更加壮丽。

学生123:(喜悦、欣喜、豪迈、壮丽、雄浑、美丽。)

教师板书:喜悦、壮丽

4、学生创新朗读,汇报。

教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下阙,读出喜悦壮丽。

学生自读: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下面老师叫同学来读一读下阙。

学生读:

教师点评:你读得很有感情;你的普通话真标准;你的朗读感悟能力真高;(如果同学读得达不到老师要求,老师带这位同学读一遍。)

五.全文朗读,感悟意境。

学生:(颇有兴致)要!

教师:我诵读的时候,你们做什么?

学生:听,想,感悟。

教师诵读:(诵读结束,掌声响起,教师鞠躬感谢。)

教师:我知道,大家的掌声是献给我们敬爱的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学生笑了)。因为他的词写得大气磅礴,太有激情了。

学生:但也是献给老师的,您读得太好了。

2.教师:现在,我们把词的上阙和下阙连起来,同学们愿不愿意站起来朗读给大家听?(要求:上阙是凄凉、悲壮,我们读的时候语速要慢、声音要低沉一点;下阙是喜悦、壮丽,我们可以读的)

学生:(朗读全词)

3、教师:《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词引起了我们不尽的遐想,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深深地震撼着我们,千言万语都难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受,请同学们齐读全词,可以站着读,也可以坐着读,也可以加入自己的动作,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同学齐读)

六.拓展延伸

学生说:

教师: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大气磅礴、豪迈奔放。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收集一些毛主席的诗词读一读。

2023年思想汇报山海情 忆秦娥娄山关赏析大全篇四

【导入语】

毛泽东在青年时期便满怀抱负,身系祖国,一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显示了青年毛泽东深沉的忧虑与关怀。事隔10年,人到中年的毛泽东奠定了自己在党中央的领导核心地位,在红军漫漫长征路上,他挥洒笔墨,写下了许多关于行军战斗的诗篇。《忆秦娥·娄山关》就是其中有名的一篇。

【课文分析】

生:西风凛冽,天宇辽阔,雁声嘹唳,寒霜铺地,残月如钩,细碎急促的马蹄声,低咽悲沉的喇叭声。这些景物表达了作者悲凉沉郁的思想特征。

生:行军。

它们反映了红军怎样的精神?

生:细碎急促的马蹄声和低咽悲沉的喇叭声暗示了行军的紧张、热烈、肃穆、寂静、严肃,而且天气寒冷,环境艰苦,说明任务急迫艰巨,即将进行的战斗将会是场激战,同时也反映出红军不畏艰险的革命精神。

生:下阙体现出一种雄壮磅礴的气势。

师:“真如铁”说明娄山关非常险固,易守难攻,但“漫道”又说明别说雄关不是铁,就算真的坚固如铁,也抵挡不了英勇的红军,表现了红军的英勇。“而今迈步从头越”意谓重新开始。这两句充满了乐观的精神写激战后所感。后两句“苍山如海”显得崇高磅礴,“残阳如血”显得悲壮奇丽,写激战后所见。因此,下阙虽然有点点悲凉,但主要的感情基调却是雄劲豪壮,表现了诗人无坚不摧、履险如夷的豪迈气概和跨越一切艰难险阻的豪放胸襟。因此,本诗另一个艺术特征就是把上片的悲凉沉郁与下片的雄劲豪放融成一体。下阙就是写攻克娄山关后的所见所感。

2023年思想汇报山海情 忆秦娥娄山关赏析大全篇五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1935年2月 【译诗】

西风正壮烈地吹送,大雁鸣霜、晓月当空。

晓月当空啊,嗒嗒的马蹄令人心碎,军号声声沉郁低回。

群山起伏长路漫漫恰似黑铁,如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

重振旗鼓向前啊,茫茫青山如大海,夕阳光华赤如血。【赏析】

据笔者所见,毛泽东这首《忆秦娥•娄山关》是他所有诗作中绝对第一流的作品,写景状物、抒发胸臆,堪当精品。

这首诗慷慨悲烈、雄沉壮阔,从内到外描写了红军“风萧萧兮易水寒”般的铁血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这一节情景。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领导,党中央和红军被迫撤离中央根据地,开始了漫长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此诗所写的就是当年2月26日红军先锐重占娄山关后,毛主席及中央领导机关跟进途中经过娄山关时的情景。按前面所引毛主席所解释的情况:“词是后来追写的,„„”毛主席追忆了当时的风物及心情。

此诗上半阕,一开始三个字“西风烈”,悲声慷慨高亢,英雄落寞之情划破寒空,直上云天。其中尤其这个“烈”字,让人读来不禁泪雨磅沱,犹如置身凛冽的西风之中耸然动容,凭添悲壮。

接着第二句,凄婉悠长的景致出现了,音律前(第一句)急后(第二句)慢,在鲜明的对比中产生回肠荡气之感。长空浩大无涯,大雁哀凉清幽,“霜晨月”虽读上去是三字一顿,但这个画面可以剖成三个字组成的意境,一幅晓月寒霜图,而在图中美丽的大雁也为这美丽晨景感动得如歌如泣了。就在这霜、晨、月(有意分开,让我们细细品一品这三个字本身的美)中,在肃杀的西风及大雁的凄声中,在声、色、音的交融中,人物出场了。

第四、五句,嗒嗒的马蹄与呜咽的军号声远近唱和,起伏迭荡,在山间回环向前。前面三行已层层铺开了这样一个悲烈的风景,就在这霜华满地,残月当空的风景中,红军的长征壮怀激烈犹如易水之寒。诗人仅用“马蹄”“喇叭”代表红军,又用“碎”与“咽”形容心境,用字凝炼、准确、优美,情景相得益彰。整个上半阕一气读到此处不由得立马想到稼轩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断鸿声里,忧愁风雨中:“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稼轩这几行千古绝唱在毛泽东的这首诗尤其上半阕得到了完美的应和,可堪英雄苍凉之气难分伯仲。

下半阕上来起始二句,一破上片的凄厉悲壮,豪气再升,一笔宕开,并不写攻占娄山关激烈的战斗,而是指明即便关山漫漫,长路艰险,但已定下从头做起。因当时确立毛主席为最高军事统帅的遵义会议已经于1月召开,在这次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选举了毛主席为政治局常委,并确立了他和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实际上确定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是在这样的当口,诗人毛泽东在上半阕正视了红军的现实处境,但在下半阕激抒自己一腔英雄豪气以及对获胜的信心。所以这二句虽表面写实,却的确有象征意义,诗人感到即便过去遭过一些失败,但可以“从头越”。“从头越”这三个字凝结了多少内心的奋发突破之情。“真如铁”这个“铁”字用得极妙,让人有超现实之感。

最后二行让人有一种仿佛亲眼见到诗人伫立于娄山关之巅,遥望万里祖国壮丽江山之英姿。他看见了如海的青山,如血的夕阳,画卷之美正符合苍凉沉雄的大写意之境界,而这种大写意之境界正是汉风众美之中一类。李白《忆秦娥》有“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近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曰:“寥寥八字,遂关千年登临口。”而毛主席这最后二行博大苍茫之气与李白有同气相呼应之感,同时毛主席这二行还更多一些英雄之气与壮丽之气。

另外,“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两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极为广泛。当我们在生活与工作中遇到挫折或困难时,我们情不自禁或下意识地说出这两句诗,以此来表达我们心中强烈的感受,以及我们将暗自下定决心,树立必胜之决心,克服万重困难,以致于最后获得成功。它对于升华我们的精神起到了某种神奇般的效应,有某种神秘的符语般的力量。

2023年思想汇报山海情 忆秦娥娄山关赏析大全篇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课文。理解诗意及蕴含的思想感情。

1.针对单元重点和教材内容,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素材。【课时安排】

一课时(40分钟)【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复习《沁园春长沙》

(课件展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理解诗意及蕴含的思想感情。

2、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3、学习作者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

二、弄清标题,了解背景 师:我们常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我们拿到一首诗词,首先要读的也是标题。明确:忆秦娥是词牌名,源于李白的词“秦娥梦断秦楼月”,而娄山关是本词的题目,也是本词的写作地点。师:1935年在娄山关究竟上演了一段怎样的历史呢?(教师介绍,课件展示图片)

又名太平关,位于大娄山脉的主峰,海拔1400余米,娄山关关口地势险要,四周崇山峻岭,悬崖峭壁,群山中只有一条盘山公路通过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关南50公里为遵义市城区。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战略性大转移--长征。初期,王明等左倾机会主义者在军事上遇敌硬打硬拼,使红军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1935年1月,红军遵义会议后,纠正了组织和军事上的错误,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军的领导地位。从此,红军改变了以往的被动局面,在战略上转入主动的态势。1月中旬,红军离开遵义,过娄山关,娄山关在贵州省遵义城北娄山的最高峰上,是防守贵州北部重镇遵义的要冲。上任伊始的毛泽东求胜心切,敌情未明而猛攻四川土城。没料到四川兵十分打得,红军折兵数千,败下阵来。此时蒋介石集结重兵,封锁长江,严守川黔边境。毛泽东当机力断,决定放弃和张国焘会合的这一长征初始目标,回贵州攻打战斗力薄弱的黔军。这是长征途中最重大的战略转折。彭德怀亲自带兵急行军在2月26日下午抢占娄山关,接着几天,又在娄山关周围歼敌二个师,取得了自从惨败湘江,损失一半人马以来的长征途上的第一个大胜利。也是遵义会议后的第一个大胜利。这首词作于2月26日左右。

三、初读全词

1、生自由读:

2、指读(教师给予鼓励指导,提示学生注意节奏的把握。)

3、教师范读

4、听配乐诵读,整体感受词的意境。

5、齐读

四、品读鉴赏

师:同学们都能准确地读出词了,但若要真正地读好它,还需要我们细细品读,才能走进诗词,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首先让我们透过诗歌的意象体悟意境。

1、透过意象,体悟意境

师: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这首词。

师:这是什么时候的看到的情境?娄山关战役胜利归来 明确:在我们的眼前出现的是一幅胜利越关图 师:让我们在歌声中体悟这首词的意境。

播放歌曲,给学生创设氛围,让学生再次体悟那诗中的画面。

2、推敲词语,品味精妙。师:读毛泽东的词,如读一幅幅画,一幅幅山水画,一幅幅逼真的、动感十足的画。《沁园春长沙》一个“看”字让我们看到毛泽东指点江山的情境。在这首词中又有什么词用得如此精妙呢?(学生分析,教师归纳)(1)“碎” :是马蹄声断断续续、时断时续、零零落落,是零碎、杂乱、急促的,说明走在崎岖不平山道的红军马匹之多和红军行军之急。(师生共同用手指体会万马平川奔腾的声音与万马在崎岖道路上奔跑的声音,从而理解“碎”的妙处。(2)“咽”:喇叭声时断时续,低沉呜咽。

(3)漫道:不要说,表达了对险阻的蔑视,对据险顽抗之敌的鄙视。(4)“铁”:充分体现雄关的坚不可摧。(5)“越” :形象表现了红军翻越时的雄姿,表达红军再次跃过娄山关的胜利豪情。(可请学生表演“越”的动作)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身体验体会词中用词的精妙。]

3、通观全词,把握情感。

师:毛泽东在自注此词时说:“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板书沉郁)

板书:亦喜亦忧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师(总结):有同学认为这两句只写眼前所见之景,有同学认为这是借眼前之景抒发娄山关战争的胜利,因为长征的前期一直都打败仗,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这是遵义会议后的第一次胜利,长征中的第一次胜利;还有同学认为这是借眼前之景暗写红军排除外难取得胜利,预示未来斗争的艰辛与曲折。每个同学都能从中读到属于自己的见解,这就是诗词的最大魅力。这就是我们说的“诗无达诂”。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背诵全词。

2、收集自己喜欢的毛泽东诗词。(课件出示)【板书设计】

毛泽东

上阙:

西风、长空、雁群、霜、冷月、马蹄声、喇叭声

碎:马蹄声断零碎、杂乱、急促

咽:喇叭声时断时续,低沉呜咽

下阙:

雄关、苍山、残阳

漫道:对险阻的蔑视,对据险顽抗之敌的鄙视。

铁:体现雄关的坚不可摧

越:翻越时的雄姿

胜利豪情

霜晨行军图

沉郁

胜利越关图

亦喜亦忧

2023年思想汇报山海情 忆秦娥娄山关赏析大全篇七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1935年2月

【译诗】 

西风正壮烈地吹送,

大雁鸣霜、晓月当空。

晓月当空啊,

嗒嗒的马蹄令人心碎,

军号声声沉郁低回。

群山起伏长路漫漫恰似黑铁,

如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

重振旗鼓向前啊,

茫茫青山如大海,

夕阳光华赤如血。

【赏析】

另外,“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两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极为广泛。当我们在生活与工作中遇到挫折或困难时,我们情不自禁或下意识地说出这两句诗,以此来表达我们心中强烈的感受,以及我们将暗自下定决心,树立必胜之决心,克服万重困难,以致于最后获得成功。它对于升华我们的精神起到了某种神奇般的效应,有某种神秘的符语般的力量。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