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的主要观点(通用22篇)

时间:2024-01-31 13:53:02 作者:雅蕊

通过写工作报告,我们可以及时记录下工作中的重要事项和经验教训,避免出现遗漏或遗忘的情况。在下面的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优秀工作报告的特点和成功因素。

实践论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范文

(1)实践决定认识。坚持了这一点,就坚持了认识论上的唯物论。包括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目的、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认识会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深化发展和推移。对事物的认识必然经历一个不知到知,有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有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坚持了这一点看就坚持了认识论上的辩证法。

(3)实践使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社会历史性、主观能动性的特征。

(4)人是实践的主体,在社会历史领域,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实践论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范文

实践论具体地论述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过程,论述了感*认识和理*认识的辩*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它指出,人们的认识运动,首先经历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即在实践基础上从感*认识上升到理*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能动的飞跃;经过实践得到的理*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中去,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是更重要的飞跃。

它还深刻地指出,主观和客观相*,认识和实践相脱离,是[左"倾错误的认识论根源。它强调指出,人的认识过程反复经过这两次飞跃,对于某一发展阶段内的某一客观过程的认识运动,算是完成了,但是对于过程的推移而言,人的认识运动还没有完成。人类认识发展的全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读书活动主要观点心得体会

读书是一项永恒的活动。通过阅读,人们可以开拓视野、积累知识、丰富生活。而读书活动作为一种强调读书的正式组织形式,可以进一步推动社会普遍读书的热潮。在参与读书活动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读书的重要性和乐趣所在。下面将从读书带来的收获、读书活动的意义、读书活动的问题和读书的坚持四个方面展开讨论。

首先,读书活动给我带来了丰富的收获。通过读书,我接触到了各个领域的知识和各类作品。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文学类作品。通过读经典名著,我不仅感受到了作家们优美的文字和深邃的思想,还汲取到了各种人生智慧。例如,《红楼梦》让我明白贫富无常、人生无常,需要保有感恩和知足的心态;《鲁滨逊漂流记》让我明白自力更生、乐观坚持的重要性。而读书活动就是为了向更多的人推广这些优秀的作品和思想,使更多的人受益于读书之中。

其次,读书活动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人存在依赖外界平台、碎片化阅读的情况。而参与读书活动,可以让人们重拾对经典之作的热爱,从而形成持久而系统的读书习惯。这不仅有助于提高人们的阅读水平和素养,更重要的是让人们形成对深度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此外,读书活动还能促进社会交流和文化交流,使人们能够共同借鉴、交流读书心得,从而彼此进步,共同发展。

然而,在读书活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一些读书活动过于注重规模和名气,而忽视了阅读本身的核心价值。这就导致一些读者只追求读书活动的热闹和刷存在感的效果,而忽略了对经典之作的读悟。其次,一些读书活动缺乏持续性和系统性。单次读书活动对于培养读书习惯和提高阅读能力的作用有限。只有让读者形成持久的阅读计划和规律,才能真正收到读书的效果。因此,组织者应该重视活动的延续性,通过形成读书圈或读书俱乐部等机制,鼓励读者进行深度阅读。最后,一些读书活动缺乏多元性和开放性。读书是一种个人化的活动,每个人对书籍的兴趣和需求都不同。因此,读书活动应该提供多元化的选择,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

为了充分发挥读书活动的作用,每个人都应该坚持读书。读书不仅是一种娱乐,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尽管现代社会节奏快、生活压力大,但只要我们坚持每天抽出一段时间来阅读,就能够受益匪浅。可以通过建立个人的阅读计划,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进行阅读。可以把读书当作一件愉快的事情来对待,而不是沉重的负担。可以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相互借鉴、共同进步。

综上所述,读书活动的意义不仅在于推广阅读,更在于提高阅读水平和素养。然而,为了充分发挥读书活动的作用,我们需要关注一些问题,并通过个人的坚持和努力来落实阅读的行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充分享受到读书的乐趣和收获。

文综联考概括布什的主要观点试题

大约公元前50,印度河流域开始了棉花种植。棉花种植技术传入中国后,自汉至唐,只在今新疆、西南部分地区有零星种植。南宋末,长江流域种植棉花渐广。元初,“置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责民岁输木棉十万匹”。黄道婆在松江传授学自海南岛的技术,改造织机,使这里迅速成为棉纺织中心。“松江棉布,衣被天下”。元明时,各种农书都积极推广植棉和纺织技术。棉花种植迅速发展并超过桑麻,棉花成为我国纺织业的主要原料。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实践论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范文

为什么要写“两论”?为什么能写“两论”?这是“两论”创作背景的两个核心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是时代需要与理论准备两大方面。时代需要更多指的是客观方面、外在环境;而理论准备更多指的是主观因素、内在努力。

(一)时代的需要:“不能不写”

哲学是理解和把握时代的一把钥匙,它的孕育土壤和价值指向是社会实践。马克思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不仅从内部即就其内容来说,而且从外部即就其表现来说,都要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21页。】正确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并必须到实践中去检验,离开特定的时代谈哲学是空洞的。比如教条主义就不懂得要根据中国实际来运用马克思主义,拒绝研究中国实际和中国革命经验,把马克思主义变成了僵死的、一成不变的、可以机械套用的教条;经验主义则轻视理论,拒绝正确的理论指导,满足于一孔之见和一得之功,把局部经验当成普遍真理。可以说,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是主观主义的两种突出表现,共同点是割裂了理论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的辩证关系。尤其是教条主义者高举所谓的“真理旗帜”,不服从者动辄被扣以流寇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等帽子。

一方面,主观主义误判误导客观实践。以王明为代表的教条主义思想严重背离了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看不到“农村包围城市”“工农武装割据”的中国式革命道路探索经验,差点葬送了中国共产党和革命前途。所以,毛泽东指出,党内“左”或右的错误路线完全违背了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则,党内一些人遵循本本主义,僵化地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原则和理论论断,盲目地将共产国际的指令“圣旨化”,将苏联经验神圣化。这些做法不是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具体情况出发,而是从马克思主义著作的个别词句、个人狭隘经验出发,错误地指导中国革命斗争。【参见彭洲飞、唐健:《〈实践论〉〈矛盾论〉所彰显的哲学魅力》,《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5第3期。】时代需要哲学,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实践亟需“中国化”,同时也需要讲“中国话”。正如上世纪60年代初毛泽东所说:“我们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末期和抗战初期写了《实践论》和《矛盾论》,这些都是适合于当时需要不能不写的。”【龚育之、逢先知、石仲泉:《毛泽东的读书生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36页。】无疑,“不能不写”道出了一种无奈,但也正彰显了时代与哲学、实践与思维的辩证关系;“不能不写”折射了一种批判,对王明们主观主义的理性批驳和对中国实际的客观评判;“不能不写”反映了一种需要:中国革命斗争形势的需要和从组织路线、政治路线到思想路线教训反思深入的需要。

另一方面,统一思想指导客观实践。《实践论》《矛盾论》的理论宗旨就是要确立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所谓思想路线,究其根本是认识路线,亦即关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观点、立场和方法。【参见罗朝远:《〈实践论〉〈矛盾论〉:实践唯物主义辩证法与认识论》,《学术探索》2017年第2期。】从历史来看,党的思想路线的确立起因于主观主义错误的深刻教训,巩固于全党同志深谙实事求是的极端重要性。当时的王明们从马克思主义的“本本”出发考虑问题,更为严重的后果是“党内一些同志由于不明原因、不求甚解,盲目地追随错误思想,受其影响下的中国革命走到了山穷水尽的绝境。从很大程度上而言,启发人们学习和掌握正确的领导方法论,是毛泽东写作《实践论》和《矛盾论》的直接动因”【郭湛:《对〈实践论〉〈矛盾论〉的新解读》,《光明日报》2013年1月8日。】。“两论”不仅宣告了教条主义的破产,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全党思想上的统一,普及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认识论和方法论,为抗战胜利提供了思想保证。

(二)理论的准备:“发愤读书”

没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和理论思考是难以写就“两论”这样的光辉著作的。延安时期毛泽东为什么如此发愤读书呢?他曾在一次谈话中风趣地解释说:有一位同志(指王明)给我一顶“狭隘经验主义”的帽子,这才逼得我发愤读书。毛泽东自己认为“我的工具不够”,“因此,到延安就发愤读书”,“作工具的研究,即研究哲学,经济学,列宁主义,而以哲学研究为主”。【参见吴珏:《毛泽东发愤之作〈实践论〉〈矛盾论〉诞生始末》,《湘潮》2011年第7期。】在毛泽东看来,一切大的政治错误没有不是离开辩证唯物论的。【参见《毛泽东哲学批注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311—312页。】从实践来看,无论是大的政治错误,抑或是小的工作或生活失误,无一不是离开了唯物辩证法才导致的。

从陈独秀到李立三、王明,再到博古、李德等所犯的错误带来的教训是极其深刻的,不及时宣传事物本来的辩证法,不从理论上纠正革命队伍里存在的严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错误,革命便难以进行下去。“两论”便是要完成这个历史任务,从哲学的高度批判错误路线的世界观。【参见刘昆:《〈实践论〉〈矛盾论〉的创作背景和理论来源》,《社科纵横》2012年第12期。】应当说,主动应对挑战和坚持问题导向是毛泽东进行理论准备的主观状态,融会贯通中西方哲学资源和文化传统是毛泽东进行理论准备的发挥创造。“两论”应运而生又建立在深厚的理论根基之上,整个过程始终离不开毛泽东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从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相符合相一致的要求上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总之,毛泽东写作“两论”,在实践上是为了清算以教条主义为代表的“左”倾错误,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抗日战争作理论准备;在理论上是为了完成列宁提出的对认识辩证途径和唯物辩证法核心的“说明和发挥”的任务,并将中国传统的知行观和矛盾学说现代化。【参见许全兴:《赢得伟大胜利的法宝——纪念〈实践论〉〈矛盾论〉发表80周年》,《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7年第2期。】“两论”所承载的理论与实践使命是多向度的,正可谓“不能不写”,不写不行。

1937年四五月间,毛泽东曾以这两篇“论文的观点”在抗日军政大学作过讲演。在将“两论”收入《毛泽东选集》时,毛泽东把写作时间分别定为1937年的7月和8月。【参见许全兴:《有关〈实践论〉〈矛盾论〉的若干史实考订》,《北京日报》2013年11月25日。】该“论文的观点”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其实从其关键词“实践”和“矛盾”也就可见一斑了。“两论”所阐述的辩证法和认识论的统一,是以实践为核心观点的统一,也是以实践为根本目的的统一;它们既是实践智慧的辩证法,也是辩证法的实践智慧。

(一)辩证思维的认识观。

《实践论》概述了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规律: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感性认识能动地升华到理性认识再指导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所以,《实践论》生动完整地阐明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认识论的基本原理,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揭示了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规律。【参见孔剑寒:《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学说的哲学思考——基于毛泽东〈实践论〉〈矛盾论〉的分析》,《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年第1期。】这个“总规律”既强调了实践第一的唯物论原理,同时也因为实践与认识的“辩证性”而具有了唯物辩证法性质,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的认识观。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核心在于实践,在于强调人的认识或意识受制于客观物质条件,这也是与旧的认识论的本质区别。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鲜明特点在于辩证,在于强调认识于不同阶段的辩证统一、认识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告诉人们认识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认识的检验标准只能是实践。教条主义由于不能掌握认识的辩证性,所以不能准确科学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实践智慧的辩证法。

“两论”是一个有机统一体,堪称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双子星座。《实践论》和《矛盾论》,既是实践论的矛盾论,又是矛盾论的实践论。这两篇经典文献,从理论性质上看,都是实践论的认识论;从理论内容上看,都是实践论的辩证法;从理论渊源上看,都发挥了“辩证法也就是认识论”的基本思想;从现实意义上看,都是“转识成智”、指导实践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参见孙正聿:《毛泽东的“实践智慧”的辩证法——重读〈实践论〉〈矛盾论〉》,《哲学研究》2015年第3期。】毛泽东科学地解答了困扰了中国人几千年的“知行”关系问题,运用的有力武器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从实践出发而不是从意识、思想出发,从矛盾入手而不是从统一、一致入手。讲实践又讲矛盾,讲认识又讲发展,讲对立又讲统一,讲绝对又讲相对,讲主观又讲客观,讲党内又讲党外,讲干部又讲群众……实践智慧离不开辩证法,辩证思维来源于实践性。旧的唯心主义辩证法由于脱离了实践谈辩证,到头来只能是空谈而已,因为它们是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辩证法,类似于毛泽东所批驳的“束之高阁”或“空谈一阵”。

(三)改造主观的方法论。

在《实践论》中,毛泽东开篇就指出,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在认识问题上离开了人的社会性、离开了人的历史发展,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在他看来,实践是认识产生、发展的源泉。在《矛盾论》中,毛泽东正是通过阐明思维的根本法则——矛盾法则,紧紧抓住改造认识能力的根本。【参见姜爱华:《论毛泽东改造主观世界的哲学思想——重读〈实践论〉〈矛盾论〉》,《毛泽东思想研究》2011年第4期。】所以,“两论”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总结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曾经出现错误的根源,是理论脱离实际、实践脱离国情。因此,“两论”论证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并且系统地提出实现这种“结合”的思想方法就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参见刘毅强:《〈实践论〉〈矛盾论〉与党的思想路线》,《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3年第6期。】大致看来,《实践论》更多告诉了我们为什么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矛盾论》更多回答了在实践中如何更好地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问题。“实事求是”凝练地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所以,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改进我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需要从学习和研读毛泽东“两论”中汲取哲学智慧的滋养。【参见王秀华:《〈实践论〉〈矛盾论〉与实事求是的哲学智慧》,《领导之友》2016年第16期。】“实事求是”就是“两论”提供的重要方法论。所以,“两论”为共产党人更好地改造主观世界提供了有力指导,也为改造客观世界提供了思想方法。

整体而言,《实践论》抓住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要害和教条主义者在认识问题上的致命弱点,突出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唯物主义精神;《矛盾论》抓住形而上学的要害和教条主义者在思维方式上的致命弱点,突出强调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参见杨春贵:《〈实践论〉〈矛盾论〉的历史地位、科学价值和当代意义》,《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年第8期。】“问题导向”是“两论”的突出特点和重要使命,抓住抓准当时中国革命的实质性问题需要辩证唯物论这个法宝,需要对中国革命实际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一番扎实而细致的准备,而这些毛泽东无疑都做到了。

总体来说,“两论”的创作和发表无论是在中国近现代哲学史上,还是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思想地位、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主要标志。

“两论”的发表大大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从哲学层面说,促进了群众性哲学学习的开展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全党的确立。“两论”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刻道理在生动活泼的民族形式中得到体现,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获得了浓厚和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从思想理论内容和表达形式两方面看,可以说“两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奠基之作,是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主要标志。【参见杨春贵:《〈实践论〉〈矛盾论〉的历史地位、科学价值和当代意义》,《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年第8期。】显而易见,毛泽东的哲学著作不像康德、苏格拉底、黑格尔等那样晦涩难懂,在“两论”里面没有什么深奥的哲学术语、逻辑推导以及抽象思维,更多地是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通俗化、具象化,使哲学原理落地生根,用哲学思维看待和分析眼前的具体问题是其显著特点。所以,“两论”的问世改变了人们对哲学抽象性的惯常理解,告诉人们哲学就在身边,就在具体的事物、一个个的问题中间。奉献“中国味的哲学”——这是毛泽东在哲学领域的又一杰出贡献。

(二)为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奠定坚实基础。

毛泽东对“实事求是”的创造性发挥,不仅高度概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而且有力地指导了中国实践。邓小平在总结中国社会主义最初20年的经验教训时指出:“中国搞社会主义走了相当曲折的道路。二十年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一条最重要的原则: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概括的实事求是,或者说一切从实际出发。”【《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8页。】1937年毛泽东发表的《实践论》《矛盾论》,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参见肖飞:《论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创新》,《求索》2010年第7期。】“两论”所蕴涵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一系列理论观点,比如“实事求是”“坚持群众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不仅指导我们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取得了胜利,使中华民族踏出了伟大复兴的第一步——实现了民族独立,而且在之后的时间中持续发挥着指导作用。【参见叶俊、赵俊良:《〈实践论〉〈矛盾论〉的历史审视与价值探索》,《传承》2014年第8期。】通过今天的改革开放实践看,由“两论”深刻阐发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越来越重要,坚持和贯彻这一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不断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决定党和国家命运的思想保证,更是广大党员干部极其重要的思想方法、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三)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

此外,我们还必须关注“两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一步发展和对解决中国问题的实际运用等问题。“两论”对科学价值的挑战、系统哲学的挑战以及和谐哲学的挑战三个方面给予了回答。比如认为,辩证唯物主义(包括《实践论》《矛盾论》)是这条长河及其绝对真理的组成部分,只要人类永远存在下去,它们就永远不会过时,永远不会被推翻,而只会不断发展下去。【参见黄枬森:《关于〈实践论〉〈矛盾论〉的几个理论问题》,《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年第9期。】时至今日,实践在发展深化,矛盾在演变中变得更加复杂,如何正确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如何客观分析多变多样的社会矛盾、阶级矛盾和意识形态领域矛盾斗争等,都迫切需要认真研读“两论”,从中寻求正确的方法。在理论哲学视域中,“两论”的理论内容被系统阐释;在实践哲学视域中,“两论”的实践智慧品格被深刻揭示;在文化哲学视域中,“两论”对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以及领导群体培育的价值得到彰显。在这三种不同的哲学视域中,“两论”被解读出不同的内涵、意境。【参见陈世珍:《解读〈实践论〉〈矛盾论〉的三种视域》,《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回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来看,理论哲学也好,实践哲学与文化哲学也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气质在于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多种维度的解读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两论”的主要精神和思想价值,最终目的是要共同拿起哲学思维的有力武器,积极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实践中去检验真理、去发展马克思主义。

读书活动主要观点心得体会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读书活动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读书不仅是一种知识获取的方式,更是一种思考、成长和自我提升的方式。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参加了各种读书活动,通过阅读和交流,我获得了一些观点和心得体会。

首先,读书活动是一种拓宽视野的机会。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籍,我可以了解各种不同的观点和见解。我们的世界是多元化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和观点。通过与他人交流,我可以听到他们的声音,了解他们的观点和立场。这种交流不仅可以帮助我拓宽视野,还可以提高我的思维能力和判断力。读书活动让我明白,一个人的见解是有限的,只有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碰撞,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

其次,读书活动是一种增进自我认识的机会。通过阅读,我可以了解自己的喜好、兴趣和价值观。我有时会被一些书籍深深地吸引,感觉自己和书中的主人公息息相关。这种感受让我更加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和关心的问题。读书活动还可以帮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找出自己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通过比较自己和书中角色的差距,我可以不断地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

第三,读书活动是一种增进人际关系的机会。在参加读书活动的过程中,我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有共同的话题可以交流。通过讨论书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和他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还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和见解。这种交流和分享的机会让我感到很幸运,同时也激发了我继续读书和参加读书活动的动力。

第四,读书活动是一种培养思考能力的机会。在阅读过程中,我不仅了解到了书中的故事和情节,还要思考其中的深层意义和作者的用意。通过思考和分析,我可以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也可以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在读书活动中,我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理论知识,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见解。这种思考的过程不仅提升了我的思维能力,还让我对世界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最后,读书活动是一种提升个人素质的机会。通过阅读,我可以学到很多新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除了知识,我在读书活动中也学会了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如何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这些技能在我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读书活动也让我具备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我相信,通过不断地参加读书活动,我会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综上所述,参加读书活动给予我很多观点和心得体会。通过拓宽视野、增进自我认识、培养思考能力和提升个人素质,我不仅在知识和能力上得到了提升,更重要的是,我获得了对世界的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读书活动不仅是一种活动,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追求知识和追求成长的方式。我希望将来能继续参加各种读书活动,不断学习和进步。

复调小说的名词解释_主要观点

巴赫金借用复调小说这一术语来概括妥斯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诗学特征,以区别于"那种基本上属于独白型(单旋律)的已经定型的欧洲小说模式"。

托斯妥耶夫斯基"首创"的复调小说则不同。托斯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众多的地位平等的意识连同它们各自的世界,结合在某个统一的事件之中,而互相件不发生融"。在这里,人物"不仅仅是作者议论所表现的客体,而且也是直抒己见的主体。"这里,主人公自己想说什么就可以说什么,不必为作者的意志所限制,他完全可以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巴赫金指出,托斯妥耶夫斯基的独特之处,正"在于他把个性看做是别人的个性、他人的个性,并能客观地艺术地发现它、表现它,不把它变成抒情性的,不把自己的声音同它融合到一起,同时又不把它降低为具体的心理现实",而让他的主人公们各自以自己独立且相互"等价"的声音参与"对话"。主人公的"声音"既不是服从刻画性格或展示情节的需要,也不是作者思想和立场的表现(即如我们通常在传统浪漫主义作家们那里看到的是代作者说话),他们拥有自己独立的意识或"声音",并"能够同自己的创造者并肩而立,能够不同意创造者的意见,甚至能够反抗他的意见",换句话说,复调小说中,作者的声音也只是构成了复调的一个"声部"而已,作者或叙述人、作品主人公,都只是以自己独立的意识或"声音"参与对话,大家都是平等的,不存在谁的声音压倒别人的声音的问题。这样,小说叙事就在对话的关系上形成由多个独立声部组成的复调结构。

复调型小说的主旨不在于展开故事情节、性格命运,而在于展现那些拥有各自世界、有着同等价值、具有平等地位的不同的独立意识。复调型小说所追求的是把人和人(作者和人物)、意识和意识放在同一个平面上,展示世界是许多具有活生生的思想感情的人在观察或活动的舞台,是众多个性鲜明的独立自主的声音在交流和争鸣的舞台。在这种小说中,作者与人物之间、人物与人物之间是“严格实行和贯彻始终的对话性”关系。复调小说正是内在于若干各自独立但彼此对立的声音或意识之对话关系中互动共生的统一体。复调小说的艺术世界就是“多样性的精神之间以艺术手法加以组织的共存共在和交流互动”,复调世界就是多种声音平等对话的世界。因而我们也能看出,“复调小说”的艺术魅力就在于这种“复调思维”的矛盾性、对话性、开放性和未完成性,恰恰切合了我们所经历的这个世界的多元、暧昧和边界模糊的状态。复调小说描写出了生活的多种可能性和人性深处的矛盾,而不是灌输一种绝对的、前篇一律的思想,使得小说既具有辨证色彩,又包含开放的可能。当代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在他的小说创作中运用并发展了巴赫金的复调理论,提出了“文本的复调”,并在他自己的小说中进行了成功的实践。昆德拉在探讨小说的新发展以及可能性方面,提供了富于创见的思路和启发。

复调小说利用奇特化情节,就是要将叙事的均匀节奏打乱,将叙事的速度“耽搁”下来,“定格”在两点上(边沿、广场)。这种耽搁表明,如果目的不明或虚假,急于前行有何意义?“广场”是大众生活的地带。在那里有众多“失去了而不寻找、忘却了而不追忆”的人。他们在“广场”上演出种种闹剧(其实,这是“逛欢节”文化的一种变体)。而复调小说所描写的“广场”上的事件,往往造成一种“狂欢化”的效果。在这里,“奇特化情节”打破了人们惯于认同的日常生活结构,诸多笑的因素也消解了日常生活中权力的威严。

“复调”理论不仅是一种小说艺术的特征,更是一种独特的认知话语和思维方式,在深刻剖析现代人的生存面貌和精神状态方面表现出独特的魅力,展现了巴赫金作为一位文化哲人所具有的广阔视野与辩证思维。正如有些研究者所言,“复调”理论从一种小说论、批评论而走向了美学,最终归返于哲学。

实践论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

“两论”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实际应用,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性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两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典范之作和扛鼎之作,在一定意义上说也是中西文化融合的产物,因而具有中西哲学的“双重文化性格”,正是这种“双重文化性格”预示着哲学未来的文化走向。

一方面,“两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是什么呢?从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形态而言,它与毛泽东思想一样,其世界观、方法论和哲学基础,一般地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特殊地说,是以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为代表的哲学理论——毛泽东哲学思想。【参见石仲泉:《〈实践论〉〈矛盾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年第9期。】就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来说,无论改革发展如何深入,无论社会主义建设进行到何种程度,“两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决定了其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现实意义和指导地位是不变的。***多次强调,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问题,无论何时都不容许有丝毫改变。早在1930年5月,毛泽东就写了《反对本本主义》一文,第一次明确地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1—112页。】从更加广阔的未来看,“两论”这个“本本”需要我们认真学、深入学,学深悟透的意义,在于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发展的、面向未来的开放体系,它的内涵还在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而不断丰富。不以新的实践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而我们推动理论发展和创新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论,以“两论”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著作既是“结合”的新成果,同时又是发展的新起点。

另一方面,“两论”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理论武器。“两论”提供的哲学思想是丰富的,关键是要将其转化为哲学思维和实际本领,转化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强大理论武器和无穷推动力。***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是一个接续奋斗的历史过程,是一项救国、兴国、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完整事业。新形势下,我们要坚持和运用好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把我们党建设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新时期,“把我们党建设好”要求广大党员干部:第一,要强化哲学思维。认真领会“两论”中阐发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坚决反对唯心主义和主观主义,坚决反对形而上学的错误思维。第二,要践行知行合一。毛泽东科学解决了几千年来的“知行”关系问题,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比如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辩证法、群众观是统一的,实践—认识—实践、特殊—普遍—特殊、群众—领导—群众是一致的。【参见杨信礼:《重读〈实践论〉〈矛盾论〉》,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73页。】从很大程度上而言,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创新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就是践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以此为根本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和解决重大矛盾。第三,要坚定“四个自信”。毛泽东在“两论”中字里行间充盈着对党的事业莫大的自信,也充满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敬重、继承和发展,我们今天更要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道路、制度和文化自信。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对“两论”思想的认识和挖掘仍将继续。面向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而艰巨,但只要拿起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强大理论武器,党员和领导干部自觉带头引领广大人民群众掌握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问题,在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中深化认识、提高本领,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解决问题、推动发展,我们坚信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文综联考概括布什的主要观点试题

棉花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5~300c,开花、结玲和纤维发育要求在200c以上,光照充足。15世纪英国开始出现棉花种植,但其棉花种植业并未得到迅速发展。图6示意英国地理位置及伯明翰多年平均各月气温、降水量。

下载地址:

2014年全国大纲卷文综试题及答案。

读书活动主要观点心得体会

读书是人类进步的基石,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能够拓宽视野、提高素质。近年来,读书活动在学校、社区、图书馆等场所得到广泛开展。针对这一主题,本文将围绕读书活动的主要观点进行探讨和总结,分享我个人的心得体会。

首先,读书活动可以丰富人们的知识和思想。当今社会,知识爆炸性增长,各个领域的新知识层出不穷。通过读书活动,我们可以了解到世界的前沿科技、文化艺术、历史人物等各个方面的信息。读书不仅能够拓宽我们的视野,开阔我们的思维,还能够帮助我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我曾通过阅读一本关于珍稀植物保护的书籍,在其中获得了很多关于植物的知识,让我对自然界的奇妙生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其次,读书活动可以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文学作品是人类文化的瑰宝,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欣赏到优美的文字,感受到深邃的内涵。读书可以培养我们的情感表达能力,使我们深入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命的意义等哲学问题。在我参与的读书活动中,我曾阅读了一部经典文学作品《红楼梦》,通过对作品中每个人物的性格、遭遇的追问和思考,我认识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现实,培养了自己的审美情趣。

再次,读书活动可以开发人们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只有具备科学素养,才能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通过读书活动,我们可以了解到最新的科学知识,了解到科技创新的最新成果。我曾阅读一本有关人工智能的著作,通过对人工智能的学习,我深入了解到了人工智能的原理,以及将人工智能应用于各个领域的发展前景。这种科技创新的学习,开发了我的创新能力,让我在学校的科学竞赛中取得了好成绩。

最后,读书活动可以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综合素质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思维思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而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人道主义、正义感、责任感等方面。在读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与作者的思想交流,提升自己的语文能力。与他人进行读书分享,能够锻炼我们的演讲和交际能力。我曾参加过读书活动中的演讲比赛,这场比赛不仅考察参赛者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要求他们能够有深入思考、有新的观点。通过这次比赛,我不仅锻炼了自己的演讲能力,还增添了人文精神,明白了读书的意义和价值。

总之,读书活动是提高人们知识水平、修养素质以及开发潜能的重要方式。通过读书,我们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培养审美情趣,开发创新能力,并且提高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我相信,只要坚持读书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我们一定能够收获更多的知识和智慧,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复调小说的名词解释_主要观点

《病相报告》最突出的特点,是完全以他人的叙述来完成对主人公的刻画。小说中众多的他人叙述、他人意识的交相进行,共同构筑了“多声部”的叙事结构。尽管有时这种叙事不免有些啰嗦重复,但却较好地衬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另外山西作家李锐的中篇小说《无风之树》,山东作家莫言的长篇小说《檀香刑》等也都做了这方面的尝试。作者放弃了全知全能的立场,而摆到一个倾听者的位置,让故事中的人物成为真正自由的可以言说的个体。于是,让众多的诉说,汇集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话语世界,从而让读者去真实地接近农村的生存本相。

在复调艺术作品中由不同的人物及其命运所构成的统一的客观世界里,其人物和情节并不是在作者的统一的意识支配下一层一层地展开的,而是众多的地位平等的意识(主人公)连同他们各自的世界被偶然地结合在了某种统一的事件之中,他们相互之间不发生融合,而是处于彼此交锋、对话和争论之中。

综上所述,让我们不难体悟到:所谓复调式小说的创作理念是对我国传统小说创作理念的一大突破,它更能通过作家的创作活动彰显故事中的主要主人公的“平等意识”和“自我意识”,通过故事中“未完成的和不能完成的”个性生命体在人生长河中的“际遇”更能真实地反映出在现实社会中人性的真实性的一面。

实践论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

《实践论》对经验主义进行了批判。正如我们经常说我们可以凭借经验办事。的确如此掌握了事物的内在规律,再加上处理事物的经验我们往往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但有时执着的一味的相信经验,而不会去变通的话,可能会把我们带入歧途,结果往往是事半功倍,甚者还可能犯错误。所以要尊重事实,从实际出发。

《实践论》也对教条主义也进行了批判。与经验主义者相反,教条主义者只讲理论,不联系实际,一切硬往理论上套。我们学生往往容易如此。学校为我们安排了社会实践和实习活动,就是为了要我们多联系实际,少说空话,避免教条主义。同时,实践又有利于加深对理论的认识。我们学习了关于数据库的理论,为什么还要做实验呢?就是要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与把握。不要把教条的东西神圣化,要敢于质疑,敢于突破教条的束缚,走创新的道路,世间没有永恒的真理。只有这样才遵循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才能推动事物的前进和促进事物的自我完善。

同时我们也应该知道,实践固然重要,但实践不是一切。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通过接受外部信息,通过主动观察,形成了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即感性认识,这是不自觉完成的。如果我们掌握了足够的资料,并对其加以整理、归纳和总结,便会得到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即规律。形成了对规律的认识,这才到了理论上的认识。而理论还需经过实践的检验。正如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一样,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不一定是正确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被实践证明了是正确的理论,才可以推广应用。但是,事物是在不断发展的,因为运动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在物质的运动中,矛盾不断推动事物之间的联系发生变化,从而使事物联系的形式——现象更加趋于复杂。经历了实践检验的理论,还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这时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已经发生变化。在不断地检验中,理论也就不断地完善和发展。

《实践论》中深刻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在实际中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要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要具备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路线。在实际生活中,工作中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要不断的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只有创新才能更好的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不断进行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及各方面的创新,才能有所发展。只有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深刻的认识,才能真正意义上发展中国和壮大中国。因此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理论武器,不断的认识和探索以寻求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从而在实践中发展事物和认识事物。

《实践论》中指出事物是处在不断发展之中的。因为运动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在物质的运动中,矛盾不断推动事物之间的联系发生变化,从而使事物联系的形式——现象更加趋于复杂。经历了实践检验的理论,还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比如力学的相对性原理,在的经典力学中它可以找到足够的支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却出现了与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矛盾,于是产生了的相对论,相对性原理又一次被证明是正确的。我们都知道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事物的内在矛盾推动着事物的前进。发展是前进的上升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理论与实践论文3000字。

认识与实践论文3000字。

探析以周记为中心的班会课设计周记的主要观点有

摘要:周记是学生每周都要写的与自身以及周边人事相关的内容,它的形式多样、笔法灵活,能让学生的内心感受得以抒发,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周记了解学生思想动向并对学生的困惑及时予以解决。以例谈的方式,记录在德育实践过程中,从切实选题到收集反馈再到反思实践,以周记为中心设计班会课的过程,增强师生之间切实有效的交流与沟通,使得德育工作的效率得以提高。

关键词:周记;班会;反馈信息。

“一花一世界”,每个学生的心灵都是独特而珍贵的,需要我们的悉心呵护。想要及时而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在此基础适时而适度地给予一定的指导与帮助,是高中阶段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所谓周记,应当是学生每周都要写的,而且写的都是与自身以及周边人事相关的内容,它的形式多样、笔法灵活、篇幅可长可短,风格因人而异。更为重要的是,周记还是师生之间互动的平台。正处于青春年少的中学生,内心世界复杂多变,他们一般不敢、也不愿意将自己的想法与教师直接交流,他们自然而然更倾向于把自己的想法倾诉在周记上。如此一来,既避免了师生面对面时的尴尬,又能使学生的内心感受得以抒发,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周记了解学生思想动向,并对学生的困惑及时予以解决。

千万不要小看了周记,它是学生感情的真实流露,是学生精神的寄托。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快乐或者悲伤,学生都可以通过周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有时候,一些人和事在偶然间触动了学生的心弦,如果不及时倾诉,学生的思想就比较压抑,于是周记就成了他们最忠实、最方便的知音。当他们在周记中诉说出自己所想要说的话时,内心的压抑就可以得到适当的缓解。

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周记的作用往往没有预期的那么大,反而显得可有可无。究其原因,在于脱离学习生活的话题,激不起学生表达的欲望,没有目的的创作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程式化的套路让学生早已厌倦,却又不得不敷衍。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鉴于以上情况,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找寻到一条以周记为中心设计班会课的道路,它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并能提高德育工作的效率。

1.严选话题,切实为最。

要想让学生好好写周记、并能通过周记达到某种预期的效果,对周记话题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不过,衡量的标准也不难:符合班情、学情,能让全班学生都有话可说,恰逢其时、其事的优先考虑,力求对学生的人生尽责、为学生的人格发展助力。

2.信息反馈,归纳总结。

布置过的周记一定要批改,而且必须认真批改,不仅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周记进行个别化、个性化的点评,还要在此过程中注意搜集、归纳,总结那些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看法、意见,从而形成班会课的第一手资料,为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开展赢得主动和良好的效果。

3.讨论反思,努力践行。

当学生对规定话题作出一定程度的思考、并在周记中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时,班主任提出一些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的问题来讨论,在讨论中不断反思、力求明辨是非、知人知己,探索出卓有成效、切实可行的解决之道。更为长远的是,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还需要班主任的鼓励和督促,帮助学生努力践行到底。

例1——周记话题:“我想成为这样的人”

选题设计:对于自己的人生,有的学生可能时刻都在调整规划,也有学生从来就没规划过。我并不强求每个人都成为“高、大、全”式的人物,但希望他们可以尽自己所能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信息反馈:(1)具象化的:吃苦耐劳、尽心尽责、孝敬长辈、关心孩子的父亲或者母亲式人物,和蔼可亲、学识渊博、无私奉献的老师式的人物,如,郭敬明等在某一领域取得卓越成就式的人物,如,张海迪式愈挫愈勇、百折不挠式的人物,如更多的平凡却不平庸的人物……(2)抽象化的:大多数学生希望自己能够拥有快乐、自由、诚实、勇气、自信、乐观、幽默的性格等等,更加注重精神方面的追求。

反思总结: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一个人走向成熟的标志是逐渐明白自己拥有什么,还需追求什么。今天的话题,没有对错之分,也没有终结之说,它的意义在于引领我们用尽一生的力量去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我曾经给自己的忠告是:“不求事事如意,但求无愧我心。”与大家共勉!

既然目标在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向着天际最亮的星座,出发!

例2——周记话题:“记忆中的快乐和幸福”

选题设计:都说学生苦、学习苦,对此我深表理解和同情。因此,我希望能够通过这次的周记带领学生“苦中作乐”一回。在回忆中体会快乐和幸福,在拥有后懂得珍惜与感恩,继而能动地创造快乐与幸福,为生命而喝彩!

反思总结: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学生提到我们班剩余的2000元班费,大家商量后一致决定拿出一半捐助给患白血病的校友,另一半用于至今依旧难忘的元旦庆典,可以说是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快乐与幸福。既不能否定浅显的、短暂的、易得的物质方面的满足,也要不断追求深刻的、长久的、求索的精神方面的获得。

不过,快乐和幸福都是相对的,有苦才知道乐的真谛!诗人席慕容说过,假如生命是一列疾驰而过的火车,快乐和伤悲就是那两条铁轨,在我身后,紧紧追随。

因此,不要惧怕痛苦和忧愁,它能让我们更加明白快乐和幸福,让我们的生命更加丰盈!

例3——周记话题:“同为90后”

选题设计:网络调查显示,“90后”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在审美观和价值观方面也与前人有很大不同。但大多数人亲情观相对淡薄,身为独生子女,相对前几代人来说,显得有些孤僻。他们最鲜明的特点是“富于个性与创造力”,但缺乏对他人的理解,不过“90后”也是充满自信的一代人。通过收集、整理、汇报同为“90后”方方面面的优秀事迹,学生由衷的发现“90后”很优秀,自己同样可以很出色!

反馈信息:精彩“90后”

文体界:贾斯汀、周冬雨、徐娇、张一山、阿尔法、吴子尤、刘诗雯等(事迹略)。

商业界:“90后”高级网络工程师赵俊杰等。

优秀群体:汶川地震中的“可乐男孩”等“90后”沉着镇定、坚强勇敢,不得不让抱有成见的人所刮目相看,一个个“90后”的英雄事迹不由得使人们敬佩不已、感动不已。他们直面灾难、毫不退缩、奋不顾身、舍己救人,敢于担当、勇于负责。

2010感动中国特别奖的获得者,勇救落水儿童的长江大学学生集体颁奖词:“他们纵身一跃,划出了人生最壮丽的弧线,他们奋力一举,绽放出生命最高尚的光芒。他们用青春传承了见义勇为,用无畏谱写了一曲英雄的赞歌。”

若干本班学生(姓名略去),或品学兼优,或热情大方,或吃苦耐劳……。

总结陈词:一百多年前,思想家、政治家梁启超挥毫写下了大气磅礴的《少年中国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同为“90后”,你们都一样,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愈挫愈勇、愈折愈强,为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而奋斗!

例4——周记话题:“成败得失话学习”

选题设计:学生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学习,谈到学习每个学生都有一肚子话要说。十年寒窗,成功的欢愉依旧历历在目,而失败的滋味大概也难以忘怀。旨在通过回顾与反思,归纳出学习中常见的困惑,并集思广益、共同商讨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魏书生先生说过,利用学生脑子里上进的火花去推动他们大脑机器的运转,是一种节约能源的好方法。

反馈信息:全班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以上的学生存在以下的普遍现象:被动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体会不到成就感,更谈不上快乐。不少学生置学习于对立面,以消极甚至厌恶的情绪来对待,表现为粗心大意、畏难情绪、懒惰怠工、缺乏把握、信心不足、效率不高、执行力差等等。

反思及对策: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设定阶段性目标,从学习中寻求阶段性成就感,以此激发出学生对自身的信心与对学习的兴趣,摘录学生戏言“把英语书看做一个美女,每天要时不时瞄几眼,瞄多了就有感情了”;从心理学的角度了解遗忘规律与复习的作用,让学生不断寻求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文理搭配学习、劳逸结合等;最重要的是既不妄自菲薄也不狂妄自大,要对自己有所知、对优劣势了然于胸,对学习有规划、对未来有把握。

例5——周记话题:“如果我来做父母”

选题设计:父母与子女存在代沟是毋庸置疑的,一次周记、一节班会课也解决不了这一历久难题。所以,我们不仅要正视它的存在,更要让学生以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的方法真切地体会父母的不易。考虑到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试图以一种假想的形式来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并加以点拨,以期长远地影响、指导学生,荡浊涤清、明辨是非、弃恶扬善。

反馈信息:五大关键词。

1.以身作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应当尽力做到。因此,大多数同学在体谅父母的辛苦与不易之余,也委婉地提出若为父母必定、以身作则,以实际行动为孩子树立榜样、指明方向。

点评:从古至今、由人及己,无数的事实总能证明说远比做容易!因此,不用多说,未来将成为最好的明证。

2.放手去爱:不可否认,目前很大一部分家长对子女的爱的表达欠妥当,要么过度溺爱,要么不管不问,更多的是爱而不管、想怎么管就怎么管,不讲方式方法、不顾后果结局。因此,学生将自己的心声表露无遗:对孩子的爱要适度,比如,“早恋”是青春期正常心理反应,疏重于堵;有些事情可以艺术巧妙地管,比如,对于成绩固然不能没有要求,但是一味看中分数和排名、甚至反复与其他孩子对比,这样做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分析问题,并且切实寻求解决的方法,最重要的是鼓励而非打击、甚至冷嘲热讽。特别提出周末里完全可以让孩子去买买菜、做做饭、洗洗碗,既放松了身心,又体验了生活,这恰是现在的学生最渴望的“正常生活”。

点评:管,是为了不管。家长也好、老师也罢,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一样的。放不放手不是形式的问题,关键是要思想上转变。人生的许多经验不是靠说和看就能够获得的,更多的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3.快乐学习:这是所有学生梦寐以求的,也是一种几乎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从童年开始,补习班就是很多学生的梦魇,他们仅有的课余时间都“荒废”在了无休止的奔波和无意义的重复上了。成为父母之后,他们空前一致、力争“悲剧”不再重演,但又考虑到日后的激烈竞争,决定在充分尊重孩子兴趣的前提下,为其选择一到两门课程,绝不强求。而建立在高考制度前提下的“伪素质教育”受到空前抨击,但凡经历过十二年寒窗之苦的学生,也许只有在走过那座独木桥之后才会真正地长舒一口气!

点评:没有家长会不在乎孩子的学习,也没有家长不希望孩子从学习中获得乐趣。不过我们更提倡的是苦中作乐的精神,事实上只有经历过痛苦磨砺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4.求同存异: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必不可少,但是有效交流实在微乎其微。假想中的父母们特别强调与子女的平等交流,非原则性问题假如有不同意见也可以保留,求同存异的原则会让两代人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其实家长也经历过青春期,如果静下心来回想自己的成长历程,或许不少问题也就轻松解决了吧。父母如果能够放下架子、心平气和,子女如果易地而处、体情察意,那将是多么羡煞旁人的和谐的家庭啊!

点评:人有个共同的毛病:对别人往往严格要求,对自己常常降低标准。这就造成了许多矛盾。求同存异是一种较高深的境界,我更希望大家在追求这一境界的过程中享受难得的亲子时光。

5.一同成长:孩子的身心健康比什么都重要,因此,假想家长们都很珍惜与子女共同成长的时光,他们都希望孩子多读些书、尽可能多旅行,从而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在不长的人生里获得更多的体验。并且谈到再苦再累也不会把孩子推给爷爷奶奶,因为太多的切身体验告诉他们跟着父母长大的孩子更独立、更自信、也更成熟。

点评: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过,父母不可能像孩子那样毫无负担地自由生长。父母还有更多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比如,夯实家庭的经济基础、从容处理单位的工作、在人际关系里游刃有余等。做好父母绝不简单!

教育反思:父母不易、子女也难,不过此时身为子女,将来也会为人父母!上辈人或许已经无法改变,但我希望通过这次周记,经历过这样奇特的旅程,学生会比父母更成功!

周记,不仅是与自我的对话,更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必然能够产生绚烂的火花!最后,让我用学生的一句话来做结吧,“周记只有在学生与老师的真实交流下才能发挥到其应有的作用和功效,才能体现其存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81.

探析以周记为中心的班会课设计周记的主要观点有

以设计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为高效、基础的学习经验提供了极大的保障.虽然我们提供给学习者一系列的设计标准和人工制品,但以设计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仍束缚学习过程的'复杂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已经开发了一种前提问题解决核心机制,来帮助学习者处理复杂问题.核心机制通过探索丰富的设计情境模型来选择设计问题并用多媒体设备进行干预.

作者:肖薇冯锐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江苏,扬州,225002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2010“”(12)分类号:关键词:以设计为中心学习环境问题解决

论文研究的主要观点范文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

d.结论。

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年中级社会工作师《综合能力》考点:系统理论主要观点

第四章社会工作理论。

第五节生态系统理论。

其应用始于赫恩,后来平克斯和米纳罕使系统论在社会工作中得到广泛运用。他们认为,人们生活于其间的社会环境分成三类:非正式的或原生的系统、正式系统、社会系统。如果人与这些社会环境或系统不能良性互动就会产生问题。因此,服务对象的问题可来自于系统,而不是单纯的个人问题。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在于发现环境中的不利因素,调整人与环境的关系。

杰曼和吉特曼是生态系统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人与环境进行互惠式的互动,要理解个人必须将其置于环境之中,对个人问题的理解和判定也必须在其生存的环境中来进行。社会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加强人们适应环境的能力,并影响人们的环境,以使人与环境的互动更具适应性。

社会工作者考试频道推荐阅读。

社会工作者考试。

社会工作者报名时间。

社会工作者准考证打印时间。

社会工作者考试时间。

社会工作者成绩查询。

探析以周记为中心的班会课设计周记的主要观点有

今天,在这里我在我讲一下另一个概念,这本来自一本书《情感化设计》,以情感为中心的设计(emotionalcenterdesign)(ecd)。也可以作为设计中的一种方法,把产品的情感传达给用户去感受。

情感是人对价值的主观反映,在使用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心里感受。他完全是主观的,带有一些不客观和不确定的因素在里面,个体的差异也决定每个用户对产品的体验无法通过其它方法去模拟出来的。

其实对一件物,一部电影,一首音乐都可以当成一个人,人是有情感的,他们跟你交互,而情感有时候是很微妙,主观,不能直接表达出来。有时候会意识到,一首音乐会带给我激情,一部电影他带给了我鼓励,在这个感受过程中我们的情感在发挥了作用,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事实上我们是在对一个冷冰冰的的屏幕产生我的情绪和我的情感。

情感化的交互设计。

情感在我们的产品设计中体现了什么样的作用?

情感化的视觉设计。

同样,一个网站的视觉上的设计也是非常重要,他的内容,颜色,图片、修饰都可以给因为他给用户留下了一种深刻的印象,留下了一种良好的,舒服的环境给他去体验产品。可能在视觉设计中,设计的目的也是要明确,希望你的用户看到你们界面设计的时候的一种心理感受是什么?用什么方式才能挑起他们的情感,让用户们对我们的品牌和产品留下深刻的印象。

情感与品牌。

产品的情感使我们对此品牌有了熟悉感,让我更加亲近和贴近该公司的品牌,品牌也富有情感的,比喻我的品牌是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品牌,无论是我的产品的视觉,使用过程,和售后服务他也是跟品牌有着密切的关切,比喻苹果的品牌定位是时尚,简单,贴心的。无论他从他的线上网站设计一直到软件设计及售后服务都是围绕他的品牌。

情感与电影。

我们看一部电影的时候都会知道我们的导演和主角是谁?谁是一部电影的最大的卖点?一般我们都会关注这几种角色,大牌明星的演员,和知名导演,还有剧情,但最主要是电影的情感,怎么才会才观众对着一个冷冰冰的屏幕来挑到它们的情绪,比喻:要是拍一部悲伤爱情片,会让一众观众会对着一块冷冰冰的屏幕哭,来表达他对这部电影的情绪,这也是达到了这部电影最终起到的情感作用,他们为什么会对着一块冷冰冰的屏流眼泪呢?有些观众,他看见了喜剧他会笑个不止,但是我在旁边我并没有关注这部电影的时候,看见的这位一位观众看到这个笑得这么利害,心想他是不是疯了?也想知道为什么会这样?结果是电影的内容挑起了他的情绪。

这让用户对这部电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想这是成功的,也是达到了这位伟大的设计师导演的目标,从而,我觉得导演是位伟大的设计师,他能把观众的情感和情绪了而指掌。

我们在做设计的时候,我们是否为过我们要给我们用户的那一种情感?在可用性的基础上,我们应该把我们产品中的情感价值体现在产品上。让产品去跟用户有情感上的交流。。

本文来自:/archives/143。

《第三次浪潮》读后感作文第三次浪潮中主要观点

海鸟跟鱼相爱,只是一场意外。

――题记。

chris,这是你走后的第二天。我意犹未尽地想起你,以及关于你的一切。

独自一人赤脚漫步在夕阳下的沙滩上,偶尔会有几个稍大的漂亮一些的贝壳映入我的眼帘,此时我就会回忆起那个你捡起贝壳放在我耳边让我听大海的声音时的笑脸,纯纯的笑容,眼睛里清澈得没有一丝杂质。一直以来,你的单纯总是让人那么感动和心疼。

起潮的时候,牵着你的手,就这样一直走一直走,直到时间的尽头。

曾经一度傻傻地想,要是能和你一起牵着手老去,直看到几十年后的夕阳,就这样,只是简单地靠着你的肩膀,痴痴地笑,笑你,笑我,笑汹涌的海潮。

或许有时候爱来得真的很突然。我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苦苦无法看清过去与未来,只因为那几十分钟,我看到了你作画的全过程,那纤细而又修长的手指,那包含着些许无奈的浅浅的笑容,还有你作画时那种宠溺的表情,深深地吸引了我。

你总是笑着对我说:“未然,来,你帮我看看这张画得怎么样。”其实我根本就不懂画,而你却说从我看画的表情中读到了知音的感觉。于是我微笑着接过你的画,是画潮的。我见过的你画过的所有的都是画潮的,各种各样的潮,奔腾的,静止的,喧闹的,沉静的。你用与众不同的手,画与众不同的潮。

chris,一个还没有成名的流浪画家,一生,只画海潮。

你对我说:“你是一个很特别的女孩子,未然。”我点头赞同。

你说:“我从来没见过你这样喜欢把所有的疼痛交给自己保管的女孩子。难道你就不会心痛么?”我笑着不说话,不会的,有你在就不会的。

你说:“你是不是生来就这么隐忍?”我无法回答。

你说:“跟我走,一起去画日出的潮。”于是我就去了。

你说:“等我,我会给你幸福。”于是我就相信了。

你说:“答应我,不为我的离开而流泪。”于是我就履行了。

你说:“原谅我。”于是我就真的原谅你了。

海鸟跟鱼相爱,只是一场意外。

走的时候,你送了我一幅画,上面没有你的署名,你告诉我这是你所有的画中最完美的一张,只是画的右下角是一片空白。你还给了我一个遥不可及的承诺,回来找我,但要等到你出名以后,而且是在这片海滩相见。

这片海,我们取名为珊瑚海。

这只是一个遥远得望不到边的承诺,而我们,却都牢牢地守侯了好久好久。

你就那样消失在了夕阳的余晖中,我发现落日的光辉竟能灼伤我的眼睛,四周是一望无际的空虚,我要守侯的人已远走天涯,惟独留给了我一幅画和一个看上去有些孤单的背影。

那幅画的名字,叫做《潮起潮落》。

三年之后,我终于搬离了那片大海。那片珊瑚海成了开发区,我也决定离开,不再等你了。我带上了《潮起潮落》和一个叫做潮颜的男孩子,去了一个陌生的大城市。

我们过得很好。我以写作为生,不久就有了属于我们房子。我把你的那幅画用最朴素唯美而不失真的画框裱了起来,掩饰过了那片无力的空白。我常常抚摩着它,微笑着对自己说:“我们还是错失了方位,再也回不去了,对不对?”

潮颜是一个有着和你一样精致笑容的男孩子,他似乎从来不关心他的父母是谁的样子,总是笑着叫我“未然姐姐”然后告诉我他们学校新发生的故事。我安静的看着他一天天地长大,考虑什么时候应该把真相告诉他。

十年,我已经是一家名报刊的主编,生活忙碌。而潮颜,也有了当年我的年龄,他长成了一个异常温和的男孩子,几如他的父亲。有时,他也会像我一样,久久地望着那幅《潮起潮落》许久发呆,或许我也应该让他明白一切了。

只是,我却仍然不罢休地继续等待,不管是否带来了许多伤害。

一天,一位编辑部的朋友来家做客。当她看到那幅《潮起潮落》时,大吃一惊。她问我这幅画是谁送的,我告诉她一位朋友。她叹了一口气后说,太像她认识的一位画家的风格了。

我的心倏的一紧,几乎感受不到自己的呼吸。

我问她为什么没听说过有这样一个人,她说那是好几年之前的事情了,那个画家已经死了。

复调小说的名词解释_主要观点

所谓复调(polyphony)本是音乐术语,指欧洲18世纪(古典主义)以前广泛运用的一种音乐体裁,它与和弦及十二音律音乐不同,没有主旋律和伴声之分,所有声音都按自己的声部行进,相互层叠,构成复调体音乐。复调小说是前苏联学者巴赫金创设的概念。巴赫金借用这一术语来概括陀斯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诗学特征,以区别于那种基本上属于独白型(单旋律)的已经定型的欧洲小说模式。“复调小说”的概念是现代文论的一个重大飞跃,对读者反映论、接受美学、解构主义等都有深刻影响。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为大家带来的3篇《复调小说的名词解释_主要观点是什么》,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

探析以周记为中心的班会课设计周记的主要观点有

没有哪个互联网产品能够让所有用户满意,每个产品针对的用户群是有限的,如果某种需求恰巧是很普遍的,那么它可能会拥有更多的客户。但这并不代表它能够赚钱。

相反,那些仅解决少部分人需求的产品,即使用户人数少,只要他们都愿意付费,那么反而容易赚钱。

不论如何,以赚钱为中心和以用户为中心大部分时候是并不矛盾的。能够在产品的领域中获取更多的用户,往往意味着赚更多钱。能够赚更多钱的话,往往也意味着设计了用户更喜欢的产品。

但是当这两者矛盾时,我们怎么取舍呢?

这就是你设计的时候要考虑的问题,把用户作为中心在实践中意义不大。通常只在你提出“用户很重要”的观点时可以作为理论依据来用。唯一的衡量设计的结果的办法就是从结果数据来看,这些数据是否证明了你的设计达到了你的目标,用户可能只是你目标的一部分,但不会是全部。

对于设计师来说,更重要的东西在于批判性的眼光,设计结果的衡量,对结果的敏感度,以及从结果中吸取的大量经验。

本文来自:/article/money-centered-design。

孔子的主要思想及其核论文孔子的主要思想观点

摘要:在东方的教育发展史上,孔子是不可不提及到的人物,他的教育思想至今对我们产生影响。解读他的教育思想,对当今社会教育具有启发和教育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孔子《论语》因材施教仁教学思想启示。

孔子(约公元前551-前479年)是我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和“礼”,提倡“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强调忠孝和仁爱。

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主张“有教无类”,重视因材施教,这些思想在《论语》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孔子的教育思想从多方位的分析和总结,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思想,了解他的思想,对于教育的发展意义重大。

一、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据记载,孔子门生三千,而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教育沿袭着“学在官府”的传统,教育被贵族子弟垄断,平民子弟是没有机会接受教育的。

之所以有这么多学生,是因为孔子首次提出“由教无类”认为世界上一切人都有享受教育的权利。

无论贫贱之人,还是富贵之人,都有接受的权利。孔子说:“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

“束修”是一条腊肉干,是当时贽见老师的礼物,只要有愿行束修之礼的,也就是愿意在孔子门下接受教育的,孔子是不会拒绝的。

这并非孔子受他的礼,而愿意教他学习,只是“束”是当时人们都能承担的,任何人均可到他们下接受学习。

这是其中之一,另一个故事跟能说明孔子对待受教育者资格的要求。有一个名为互乡的地方,此地之人不善,难与言。

互乡一童子求见孔子而孔子接受了,门人非常疑惑,孔子解释说:“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

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论语述而》)这就是说,只要一个人肯进取,不管其曾经怎样,只要现在能洁身自爱,以求获得教育机会,我们就不可以剥夺他受教育的权利。充分说明了有教无类的教学思想。

二、教育方法,内容和目标。

1.教育方法。

在孔子的教学思想中,“因材施教”和启发诱导是教育的基本方法。

因材施教,根据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孔子说:“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论语子路》)这就体现了孔子对学生的了解。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也。”(《雍也》第21章)意思是教学上要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的智力水平,教授难度不同的教学内容。

此举虽无“因材施教”四字,但在朱熹的《四书集注》中“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充分说明孔子教人,因材施教。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意指:一个人不到他倾全力去尝试了解事理,但却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我是不会去启示他的。

不到他尽全力想要表达其内心的想法,却想不到合适言词的程度,我是不会去开导他的。

如果告诉他一个角落是这样的,他还不能推悟出其它三个角落也是一样的,那我就不会再多说什么了。句中一“启”一“发”充分体现了孔子的启发式教学。

这个方法对当代教育具有启示的作用。

2.教育内容。

孔子教育内容:“孔子教学继承了西周六艺教育传统,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其中道德教育内容:仁与礼、孝悌、忠信。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意指:人心若没有了仁,把礼来如何运用,人心若没有了仁,把乐来如何运用。说明仁礼在教学的重要。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意指侍奉父母,他们若有过失,要婉言劝告。

话说清楚了,却没有被接纳,仍然尊敬他们,不要违逆对抗,继续操劳而不怨恨。

这是孝悌充分体现。子曰:“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意指人没有信用就没有立足之地。

一个国家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就要垮掉,强调忠信在教育上重要性。

他向学生讲授“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孔子儒学思想中教学内容后又增加“六艺”,包括为礼、乐、射、御、书、数。

包含了道德修养、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和训练。孔子教学不以书本为学习全部资料,而是在书本学习同时,在生活中也同时学习。

这样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3.教育目标。

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意指一个真君子做到了内心的仁、知、勇,从而就少了忧、惑、惧。

这体现了孔子在教育人学习要达到的教育目标。而在培养目标上,孔子注重“举贤才”为国家培养人才也是孔子教育的目标。

“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与孔子的举贤才是一致的,从这句话中就体现了孔子为国家培养人才的目标。

孔子告诫学生“不患无位,患所以立”(《论语里仁》),孔子推荐学生担当政治事务,在举荐人才时有原则,首先,学习不优异,不可做官:其次,要在国家政治开明时才可做官,否则宁可隐退。

所以在孔子教育思想中只有做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和“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才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孔子教育思想对历史的贡献,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展了教育对象;“因材施教”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重视文化的传承,对教材进行建设,为后世儒家奠定了进经籍教育体系的基础;更提出了“终身学习”的思想,“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通过他自己证明了这一说法,对教育的启示:在教学中,教师不放弃每一位学生,了解每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思想,从而选择适合学生方法进行教学,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到“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

从而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于社会和个体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教育的发展做出的贡献更是不可磨灭的。

参考文献:

[1]朱熹(宋).《论语集注》[m].济南:齐鲁书社,1992。

[2]刘嘉铭.《教育公共基础笔试》[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11论文期刊:

[3]曲红艳.《孔子教育思想浅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1期。

孔子的主要思想及其核论文孔子的主要思想观点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由人治向法治转变,由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变,加上中外文化和价值观的碰撞,是一个既充满生机活力又充满矛盾的时代。党中央提出要建立和谐社会,就是要用恰当的方法解决诸多矛盾。当今世界局势正在向多极化发展,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有各自的生活习惯、文化传统和政治制度,在国际交往中,应该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既要寻找共同话语,维护世界和平;又要尊重各国的传统,保持各国的特色。斯人虽远逝,其道冠古今。孔子作为中国文化的辉煌符号,是当之无愧的。孔子的文章道德是中国和世界宝贵的精神财富。

关键词:孔子;社会;现代意义。

孔子敏而好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勤于向人请教,不到30岁,就掌握了丰富的文化知识,力图改变春秋末期礼崩乐坏局面。面对动荡混乱的社会现实,他的救世思想在鲁国行不通,到齐国也碰壁。他周游列国,遭到不少隐士的嘲笑,累累如丧家之狗。在陈蔡等小国,挨饿受冻,面有菜色。晚年回到鲁国,致力于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献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孔子思想虽然也受到其他各家的冲击,但并没有消亡,一直存在发展壮大着。孔子与其弟子创立的儒家学派在当时诸子百家中就是主要的一家,但所走过的道路是坎坷不平的,有过匡被围之难,有微服过宋之险,有陈蔡绝粮之苦等等。他的学派不但没有解体反而在百家争鸣过程中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势力越来越大,到了战国时代,成了影响最大的学派。

虽然秦国不用儒家用法家,用武力统一天下,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的封建王朝秦朝,然而,这个貌似强大的'王朝,焚书坑儒,造成二世而亡的结局。贾谊把秦的成败经验概括为一句话: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刘邦马上得天下,宣称居马上得之,安事诗书!陆贾反驳: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刘邦听后立即改变态度,明白武力攻天下,而仁义守天下。汉武帝接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口号,从此,儒家成为历代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孔子也成为亘古一人的大圣人。唐玄宗时被尊为文宣王,宋真宗时尊为玄圣文宣王,金章宗时尊为至圣文宣王,元成宗时尊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清顺治时尊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古代几千年的封建王朝中,孔子和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一直没有动摇过。

孔子道德思想的基本精神,就是提倡人与人之间相处时要互相克制谅解妥协和互相关怀亲善支持照顾,以达到互利互惠的目的。这种精神不仅在历史上曾起过重大作用,就是在当今世界上,也是需要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不论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阶级与阶级,集团与集团,党派与党派它们之间都会有一些矛盾但是如何对待这些矛盾,却有不同的态度和方式采取哪一种方式解决问题,这要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而定。只强调妥协友好的一面,自然是不对的,但是把人与人之间只看成是争斗对立的关系,只靠武力解决问题的,显然是不对的。谦让妥协、谅解友好更是常用的一种基本方式孔子提倡中庸,实行和,并不是没有原则,为和而和,还需要以礼节之,就是要以一定的规章制度来制约其实行,使其做到恰到好处。孔子还提出和而不同的要求,说明和不是模棱两可的和稀泥,更不是同流合污,而是在一定的原则指导下和善地来处理问题。

我们不但可以用和而不同来处理一般人际关系,而且可以用和而不同来处理国际问题。我国最早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国际间的争端,今天又提出以邻为伴以邻为善等等,都是对和而不同的创造应用孔子重视家庭伦理观念,建立长幼尊卑秩序,把孝作为做人根本他把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作为他一生追求的总目标。尊老敬长是一种值得各个时代重视的有普遍意义的品德,不仅是因为晚辈为了报答长辈的养育之恩,更主要的是,老人不论在生产斗争和社会阅历方面都有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对晚辈来说,是极为宝贵的。歧视和虐待老人,不仅使生产和社会工作受到损失,而且会使道德沦丧,社会混乱,甚至能形成社会危机。孔子的思想讲究仁爱,重视伦常,提倡和谐,强调秩序,追求安定如今,和平发展成为世界主流,中国向社会主义强国目标奋斗时,我们最需要的是和平秩序稳定社会和睦民族团结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加速,社会阶层的分化逐渐加剧,阶层对立人际关系紧张的状况也不断加深,需要通过包括道德教育在内的各种手段的综合使用来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当社会上还存在尔虞我诈背信弃约的现象时,孔子思想的信廉刚直等道德,就有延续存在的价值。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各种道德规范都是在历史上产生的。

随着历史的发展它也会变化和消亡,孔子提倡的久丧厚葬父母在不远游三年勿改于父之道等等,这些繁冗愚孝的行为观念应该扬弃。但是,当某些道德规范所依据的社会因素还存在,它还能对社会发生作用时,这些道德规范也就不会消亡。我们今天重新认识孔子,并不是要掀起尊孔儒学的新潮流,而是更加理性认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象征的孔子思想的精髓,更好地指导我们现实世界。把崇高的道德信念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去,使孔子的伦理教导和人文关怀真正化为推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力量。这样,孔子继承和改造传统的努力才能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方向红.孔子思想的历史地位及现代意义再认识[j].赤峰学院学报,

[2]甘筱青,文师华.孔子思想及其现代意义[j].江西社会科学,2006.

[3]曾攀.由仁而礼-孔子思想的现代意义[j].孝感学院学报,2008.

[4]史玉梅.前轮孔子思想中的人文关怀[j].攀登,2006(1).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