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诗读后感(汇总7篇)

时间:2023-10-06 19:06:02 作者:碧墨 苏轼的诗读后感(汇总7篇)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的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苏轼的诗读后感篇一

十年一梦,千里孤坟,阴阳两隔。涌上心头的是无尽的凄凉,沧桑见证的是两鬓如霜。数得尽的是三千烦恼丝,道不出的是十年的相思情,情也芊芊,意也绵绵。静静地,静静地回忆,回忆是无声的叹息,叹息是永远的别离。

昨夜幽梦,重归故乡。小轩窗前,梳妆台边,仍是你生前最美丽的容颜,一颦一笑,宛若生前。四目相视,相顾无言,唯有千行热泪,诉说十年的思念。

为情所伤,纵使写出“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苏轼一个豪放派的始祖性诗人也在劫难逃。也许他心中该有一处最柔软的角落吧,“带泪,并且不可触摸。”

十年的光阴,从相遇到相知。又十年的岁月,从相别到相念。

十年,苏轼以十年时光为弦,和着血泪,伴着心痛,独品一杯清酒,自赏一轮冷月,在月光之下,在天地之间,谱就一首断肠曲,弹与天下有情人!

苏轼的诗读后感篇二

亭午时分,窗外蝉鸣嘈杂,习题作业未有一字入心,隧无奈搁笔,揉了揉眉心。正在思考是否要等待噪声过去再提笔时,余光瞥见那本《宋词三百首》,于是欣然起身。

浅读深品,蓝字摘录。一翻页却看到了放假前自己阅读的痕迹:那是苏轼的《江城子》,一条红线,画出的是首句“十年生死两茫茫”。

《江城子》被后人评为“千古悼亡之音”,苏子瞻悼的是发妻王弗。王弗出身书香门第,16岁嫁于子瞻,26岁亡故,期间正好十年。这是苏轼最顺心如意的十年,名满天下,层层提拔,“春风得意马蹄疾”。然而在王弗去世几年间,苏轼卷进了变法**,新党得势时,他由于政见不合,上书谈论新法弊端,被新党压迫。在他43岁调任湖州刺史后,一封《湖州谢表》被新党抓了辫子,爆发了宋史著名的“乌台诗案”,苏轼锒铛入狱,几次濒临砍头之刑。后来旧党得势,他强调王安石新法也有可取之处,又被旧党排挤,自请外调。

他把人生苦楚写进诗词,写纵使相逢应不识,写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十年间历经宦海浮沉,尘满面,鬓如霜。

可苏轼是旷达的,是“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是“一肚子不合时宜。”而一个人胸中有天地丘壑,自然不会在意那些蝇营狗苟的事,他的乐观不是乐观,因为他的磨难不是磨难。

可是,只有读过诗词的人才会知道苏轼历典八州,“眼前天下午一个不好人”的豁达,知道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节气,懂得李清照“却把青梅嗅”的婉约。水域边缘,藕花深处,浅浅涟漪层层晕开,却是绿罗裙的采莲女“芙蓉向脸两边开”,白雪纷飞,是天人“剪水作飞花”,飘絮之间,新酿米酒,红泥火炉,是友人“能饮一杯无。”更有东坡居士淡烟疏柳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至今犹存我心。

殊不知这一字一句,皆是文人的苦心推敲,一意一蕴,藏着多少墨客的匠心独运。

何处清欢?

不禁想起小时候母亲教导我背诗,那时只觉得朗朗上口,跟玩儿似的就背下去了。慢慢长大之后,看到春日桃花,知道了什么叫“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看到夏季盛荷,便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分别方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不懂的东西记下来,便是在心理生根,日后触景生情,总会懂的。

人间清欢,诗词处。

《苏轼》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苏轼的诗读后感篇三

名动京师-任职京官自请外放-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杭州-颍州-扬州-定州-惠州-儋州-北还,这便是苏轼一生的迁徙轨迹,即使我们身处当代,看到这样的人生轨迹,也不免谓之劳累。

首选1072年任杭州通判时所作-浪淘沙(昨日出东城,试探春情。)凤凰山下,西兴渡口,渔浦山头,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余杭门外,沙河塘,临平山上等杭州地名,见诸其词,真是意气风发,爽朗俊逸。

“轼一生罪过,开口常是不在徙二年以下”-自乌台诗案后,便是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旷达疏放。且因为身处人生逆境,多以议论入词,以哲理入词,以叙事入词。少有词应有的绮丽雅致,让人心情郁郁,甚至让人怀念作者早年仙风吹下御炉香,一朵红云捧玉皇这样应制诗的畅快心情。

还未读完之际,觉得这85首词集,不如集苏子85首诗词文赋来的好,可是读完之际,却觉得这样甚好,这样苏子一生对读者的触动,比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来的更为深刻。

p.s.苏子文章之天才,回文、次韵、集句,独木桥,皆可见于此词集,且作者评析,中肯又别出心裁,确实是本好书。

苏轼的诗读后感篇四

苏轼在1037年出生在一个书香家庭,父亲苏洵是北宋颇为成就的文学家,母亲是一名有修养的妇女。

1061年,苏轼参加了考试,苏轼批评当时直言批评当时的政治的漏洞,就连当时赫赫有名的欧阳修也称赞苏轼,宋仁宗非常赏识苏轼,边让苏轼做了官。

1069年,王安石进京变法,开始大刀阔斧的改变政治,而苏轼非常的反对。王安石主张理财,而苏轼主张节俭,于是两人非常不合,后来成为了两种分歧,是因为苏轼和王安石的对抗。

后来,苏轼在杭州做官,在杭州访问寺庙,在西湖边喝酒,并且还作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为杭州的据民民解决了用水的问题。

有一年,苏轼被逮捕了,这个案子被称为乌巢诗案。既然是乌巢诗案,肯定是作诗引起的,其实情况是这样的,苏轼因为在政治上和王安石有分歧,所以就亲自写了出来。因为新旧党的分歧很厉害,有一些小人就发现苏轼是最好打击的对象,便诬陷苏轼,说苏轼骂皇帝。于是皇帝大怒,让苏轼进了监狱。

因为众人的营救,所以苏轼在被关押一百多天后,并没有放下自己的笔,一直写下去。

苏轼的诗读后感篇五

大家听说过唐宋八大家吗?就是唐朝和宋朝的八位文学大师,他们写出了很多辉映千古的文章。唐宋八大家里有:唐朝的韩愈和柳宗元,宋朝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其中苏洵、苏轼和苏辙为父子三人,又被称为三苏。今天,我们主要来说一说苏轼。

读了《百代楷模苏轼》这部书,我知道了苏轼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为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但他仕途失意,屡遭贬谪,一生坎坷。

让我吃惊的是书中的第七章,王安石和苏轼之间的恩怨。王安石是个刚愎自用、个性偏执的人。他目中无人的行为使当时很多人对他不满,可宋神宗却对王安石很满意,封他做了宰相。王安石任宰相时开始进行变法,推行新政。他所做的第一项改革,就是设置“制置三司条例司”,可苏轼却反对王安石制定的新政。因为他认为王安石的新政就是以国家的强制力达到富国的目的,而最终受害的确实老百姓。

王安石对苏轼十分不满,每次提到苏轼的时候,王安石就会表现出一副不屑一顾的神情。还贬了苏轼几次官,最终将苏轼贬到了当时还是一片荒芜的蛮夷之地——海南岛。当我看到这里的时候感到非常惊讶,在我心里,一直以为这些诗人之间都是非常好的朋友,却没想到王安石和苏轼这两位文学大师之间还有这么多的恩恩怨怨,心里感觉还挺不是滋味的。

最让我感动的情节出现在书中的第六章,和苏轼感情很深的妻子王弗不幸去世了,苏轼一天夜里梦到了妻子,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江城子﹒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是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读完这首凄婉动人,情深义厚的词,爸爸又给我讲了这首词里面的含义,令我感动不已,也更喜欢苏轼这位真性情的文学巨匠了。

看完了《百代楷模苏轼》这本书,我知道了很多历史知识,对历史人物,也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苏轼的诗读后感篇六

不得不讲,苏轼,他实为一位千古风流人物。

初遇此书,便想起老师口中有趣的他,带着期待,我浸入了这本书。

他才华熠熠,得欧阳修赏识,后入朝为官,虽是睿智,但终究年轻气盛,人微言轻,也因着口无遮拦,对王安石变法反对,而在官场吃亏。如祝勇所言,官场潜规则,倾轧皆在暗处,雾里看花,神龙见首不见尾,杀人不见血。终是中了沈括的计,便有了乌台诗案,牢狱中的那一百三十日。代儿子送饭的,因着不晓得父子间约定而送去鱼,苏轼以为是死期至,安然落泪。幸得因着太后,而大释天下,就此去了黄州。朝堂上,便尽为小人猖狂之地。

此一番被贬去黄州,造就了名流千古的东坡居士,有了那脍炙人口的东坡肉。没有了官场的束缚,在陶渊明的影响下,带着对自然的审美而劳动,诗词上,大为进展,那些惊世之作,便是在此地造就。许是人必须经历些什么,才能知晓更多吧,心对世界的认识,也在不停改变吧。

世事无常,他回到了官场。再见当年的王安石,谈论之后,旧日政敌,成了友人,皆为官场清流,却皆是败于小人。

他的一生,八三四一,官场失意,但有着三位夫人的陪伴,应是老天的眷顾吧。

正如人们所言,他是谪仙。在美国的千古英雄人物评选中,他是唯一一位被评上的中国人。

他的一生,不是在与官场作斗争,而是与他的命运作争。浸入他的一生路过一番,我懂得了这句话是为何。五位皇帝,或是荒,或是无力而为,皆使东坡无以在官场施展才华,让其生活一生艰苦。

一生苦难,创就了这位千古风流人物。即使,是美人,就有迟暮,是英雄,终有末路。但他真的会,深深印刻于后人心中,如我,便是之一。

苏轼的诗读后感篇七

高中时初读《定**》,便觉得大气磅礴,被苏轼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而震撼,仿佛置身于广袤的宇宙中,看到无数星芒,耀眼夺目。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让我跟着作者置身于雨骤风狂的天气里,苏轼表情淡然,轻轻摇头说“莫听”,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在雨中行走,按照生活常态,当然是骑马胜过竹杖芒鞋,但是苏轼却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当自己拥有平静悠闲的心态时,即使是竹杖芒鞋行走在泥泞之中,也胜过骑马扬鞭疾驰而去。“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这是已雨过天晴,苏轼依旧平静淡然。结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人生中的起起落落、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上班后再读,依然余音绕耳,即使自己是渺小的沧海一粟,也会被这种力量而鼓舞,心之所往。苏轼的这首词句句经典,经得起反复诵读、反复推敲,依然历久弥新。

这首词可以从很多角度去研读和挖掘,我从心态方面浅谈一下我的看法。克服焦虑,不畏惧前路艰险。从一个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到一名公务员,从一个稳定安全的环境孤身一人来到偏远艰苦的工作岗位,有过无数焦虑浮躁的时刻。无法静下心工作,沉不下去心看一本书。其实仔细想想,无非是功利心太重了,总想着要立马得到什么,工作中想要迅速看到成效,所以选择性的逃避困难,挑选一些容易达到的事情去做,没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决心。急功近利才是浮躁的源头吧,带着绝对目的性去工作,期待每一件事情都有反馈。可是生活哪有那么容易,付出了不一定就会有收获,倒不如把急功近利变成细水长流,稳步前行。正如余世存先生说,年轻人,你的职责是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同时,要脚踏实地而非空中阁楼,脚踏实地才能更笃定的仰望星空。有再多的蓝图、构想,都不如立马开始去做。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苏轼的`淡然豁达也是事上练得来的,我们只有去经历、去体验、去大胆迈开步子走,才能在实践中收获真知。这首词,无论是初见时的豪气,再见时的沧桑,总是让人唏嘘感慨,又顿生勇气,是我精神世界的一方桃花源。等我成长到人生的下一个阶段,再重读这首词,期待会让我迈向一个更加开阔的远方。

相关范文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