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心得阅读体会(优质19篇)

时间:2023-12-10 09:54:04 作者:雅蕊

心得体会是在学习、工作、生活等过程中对所获得的经验和感悟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文字表达形式,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提高自己。我想我们都有很多心得体会需要分享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能力有所提升。

于丹心得阅读体会

于丹,从个性独特的视角来解读孔子的《论语》,《论语》告诉我们的是一种心灵上的追求,她用简洁易懂的语言告诉大家,怎么才能过上我们心中真正追求的快乐生活,一种心灵上的快乐生活。听一听别人看于丹论语心得的有感体会,让自己的心灵更快乐,不压抑,不束缚。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录。孔子的儒家思想,备受历朝历代君主的推崇,也一直影响着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就是在物欲横流、信息爆炸的当今社会,仍然闪烁着真理和智慧的光芒。于丹老师笔下的孔子朴素平和、谦虚贤达,博学睿智,平易近人,时时为我们传递着一种博大、仁爱和快乐。于丹老师用其独到的眼光和快乐的感悟解读《论语》中深刻而又广博的人生哲理,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七个方面分别阐述自己的.心得,如“《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我最欣赏的,也就是于丹老师对《论语》的这种简单,快乐的感悟。

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温暖的、快乐的生活?秘诀就是去找到内心的安宁。于丹老师讲了个小故事:同为花岗岩,台阶不服气地向佛像抗议,“你看我们本是兄弟,来自同一个山体,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们去膜拜你啊?”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们只经过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这个岗位,而我是经过千刀万剐才得以成佛。”通过这个故事,我把内心的安宁理解为:平和。以乐观向上、闲适超逸的性情融入环境;主动积极、坦荡旷达的胸襟投入工作;快乐愉悦、真实自然的心情拥抱生活,我们的心灵深处就会充满阳光、自信,生命就会快乐豁达许多,就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那样,去寻求内心的安宁。当然,要达到孔圣人的境界和于丹老师所说的那种和缓、从容谈何容易,必须经历千锤百炼方能修成正果,但不断地“修身养性”,逐步提升自己,努力追求内心的淡定和坦然是必要的,至少他可以让我们少一点烦恼,多一些快乐,在日益繁盛而迷惑的物欲世界中让心灵找到归宿地与栖息地。

于丹老师告诉我们:“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与内心相连。”面对“这样浮躁、竞争又这么激烈”的当今时代,“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我们应该向内寻求心灵的力量,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人生的缺憾与苦难,“生活中会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许凭我们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心情和态度”、“既然生死、富贵这些事情都是天命所归,个人无法决定也无法左右,那就要学会承认并且顺应”。人的一生不可能事事顺意,一帆风顺,总会遇上种种沟沟坎坎,有如行驶在海上的船,一定会遇到风雨,甚至巨浪,所以首先要正确面对,学会接受它、善待它,但不是被动的、消极的接受,应该是以一种积极的、乐观的心态去弥补、去看待。没完没了地纠缠其中,一遍遍地呼天号地,一股脑地去怨天尤人,只能痛上加痛,不能自拔,既有害身心,又于事无补。该放下时且放下,就像老和尚与小和尚的故事,换一种宽容的心态去面对,就会有不同的心境,予人宽容,就给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阔天空。

最后借用于丹老师的一句话为结束语:“人的一生不过是从光阴中借来的一段时光,岁月流淌过去,我们自己也就把这段生命镌刻成了一个样子,它成为我们的不朽,成为我们的墓志铭。”

于丹论语阅读心得体会字

我们现代人太需要心灵上快乐的生活了。

宋朝开国宰相赵普标榜说以半部《论语》治天下。于丹教授对现代人说半部《论语》可修身。

于丹教授《论语》心得用最朴素语言,讲述了两千五百年多年前孔夫子和人们说过的最简单的道理。人是值得敬重的,人又是应该自重的。

我们努力创建和谐社会,而真正和谐是什么呢?我们今天常说的,天时、地利、人和,让世界充满爱,这是《论语》对我们现代人的`启发。

人人都想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内心的太少。

你宽容一点,其实给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阔天空。

社会竞争激烈,越是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更要调整好与他人的关系,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

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孔子的《论语》穿越沧桑,传递到了今天,让我们现代人仍然得到温暖,而他们在千古之前,缄默微笑着,注视着,看我们现代人仍然在他们的言论中受益。

于丹说论语的阅读心得体会

于丹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作家,她凭借着她独特的解读方式而成为众多读者关注的焦点。她出版的《论语》一书,堪称是对这部经典著作的独特解读与阐释。我通过阅读《于丹说论语》这本书,对于其中的一些观点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在此,我将分享我的阅读心得体会。

首先,于丹的解读方式让我对《论语》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她以现代人的角度,通过她对于古文的研究和对于历史文化的理解,呈现出一种与传统研究相异的观点。她将《论语》中的语句与现代人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将古代道德观念与现代人的价值观相联系。这种解读方式使得我能够更加贴近《论语》的内涵,也更容易理解其中蕴含的古代智慧。

其次,于丹的解读让我对于孔子的思想产生了新的认识。在我之前的理解中,孔子常被视为一个道德修养的楷模,一个伟大的圣人。然而,于丹通过她的解读方式,将孔子的思想与现代人的日常生活相联系,使得我看到了孔子思想的实践性和现实性。她不仅解释了孔子的言行,还引用了一些现代案例来解读孔子的思想。这使得我意识到,孔子思想不仅适用于古代社会,也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第三,于丹的解读使我更加关注人的修养和人际关系的良好建立。她强调了《论语》中的“德行”与“修养”的重要性,并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如何培养自己的修养。她指出,现代社会中,人们更多地追求个人利益和成功,而忽视了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的重要性。她提醒我,只有通过提升德行和修养,才能获得更深层次的快乐与幸福。这让我开始反思我自己的行为,试图培养和提升自己的修养,以建立更良好的人际关系。

接下来,于丹的解读让我更加关注社会道德的重要性。她通过《论语》中的例子,强调了道德价值观与现代社会问题之间的联系。她认为,当代社会的许多问题根源于道德观念的缺失。例如,贪欲、腐败和不公平的现象都源于个人或组织的道德观念的丧失。她提倡学习《论语》中的道德价值观念,通过实践推动社会的道德进步。这使我更加关注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践行道德,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最后,通过阅读于丹的解读,《于丹说论语》这本书让我得到了很多启发和感悟。她的解读方式让我重新审视了传统经典著作,《论语》中的智慧在现代社会中的实际应用,她的解读启发我更加关注个人修养和与他人的良好关系。同时,她的解读也提醒我道德观念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通过阅读于丹的解读,《于丹说论语》这本书让我对于《论语》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也给我提供了一些思考和行动的方向。

总之,通过阅读《于丹说论语》,我对于《论语》的认识和理解有了新的突破。于丹以她独特的解读方式,将古代智慧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使得这部经典著作在当代读者中引起了广泛的共鸣。我相信,通过这本书的阅读,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论语》中的智慧,推动个人修养和社会进步。

于丹心得阅读体会

我把当年我听于丹的演讲时写下的感想翻出来了,供你参考。你再润色润色修改修改吧。

上下文因为跟这本书关系不大,就不给你放这里了,所以可能读起来有些地方说了一两句关于别的。呵呵。

首先,她的书中关于人文关怀方面的内容比较多,但这也是论语所体现出来的儒家精神,也正是现代人严重缺失的东西,如果写论语心得写不出来这样的感觉,那倒是很奇怪了。而并不能因为于丹是女人而认为她是完全靠感人来吸引眼球的,这是本质差别,况且于丹也不能算是“美女作家”。我认为,书中有两个缺点,一是她把孔子放在了圣人的位置确实有待商榷,毕竟孔子他自己肯定不是完人,这在历史上也有记载;二是她的语言,很感性,比如“温暖”“圣人”这类的词出现的比较多,因此看得出来她对孔子的敬爱有加。

于丹说论语的阅读心得体会

于丹是当代知名学者,也是中国文化研究的重要代表之一。她在《论语》这本经典著作中,对孔子的智慧与思想进行了深入的阐释。通过阅读这本书籍,我深深体会到了于丹对于“道”的理解,同时也对于家庭伦理、政治道德等方面有了新的认识。这篇文章将会从六个方面来探讨我在阅读《论语》中的收获与心得。

首先,于丹重点阐述的是孔子对于“道”的理解。她指出,“道”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一种无法言传的智慧。通过阅读《论语》,我明白了在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中,要以道德修养为基础,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同时,于丹也强调了孔子对于人性的重视。他认为人性本善,只有通过学习和修养,才能将潜在的优点发扬光大。于丹在书中通过对于孔子言行的分析,引导读者去思考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从而提升自己的道德思维。

其次,在家庭伦理方面,于丹强调了孔子对于家庭的重视。她通过解读《论语》中的案例,指出了孔子对于家庭伦理的核心观点:“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要想建立一个和睦的家庭,首先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言行来影响他人。同时,在教育子女方面,孔子也提出了“教育不该剥夺自由,但要有限度”的观点,强调了尊重个体的同时,也要给予恰当的引导和教育。

第三,于丹还对于政治道德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她通过分析孔子与诸侯的关系,指出政治道德的核心就是“仁”。孔子倡导的是以“仁”来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于丹认为,仁的本质就是奉行道义,尊重他人的利益。而真正的政治家应该以仁德来引领国家,以至善至美的境界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发展。通过阅读,《论语》让我深入思考了人与人之间的权力关系,同时也让我了解到了孔子对于政治道德的高度追求。

第四,于丹在书中还对于孔子的学问与教育道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她指出孔子的学问并非仅仅是传统的知识,更是一种能力与修养的结合。孔子重视经典的阅读与实践,通过读书与思考来修炼自己的心性。同时,孔子的教育理念也值得我们学习。他主张个别化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与品德修养,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于丹通过对于孔子教育思想的解读,引导读者思考如何提升自己的修养与学问。

最后,于丹还在书中对于人生的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她通过分析孔子的思想,指出了人生的追求应该是“中庸”。孔子认为,只有追求道德的中道,才能实现个体的完善与社会的和谐。于丹在书中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帮助读者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与追求。

通过阅读于丹的《于丹说论语》,我对于孔子的智慧和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明白了“道”的重要性,学到了如何在家庭伦理和政治道德中做到对他人的尊重与关怀。我也更加了解到了孔子的学问和教育理念,明白了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与品德。同时,我通过阅读也让自己对于人生的追求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通过与于丹的对话,我在阅读《论语》中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于丹心得阅读体会

第1节:庄子何其人(1)。

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气势磅礴,纵横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阔,笼盖古今;他的寓言想像奇特,寓意深远;他的风格嘻笑怒骂,了无拘囿。

今天我们来说一个人:庄子。

庄子这个名字历代传诵。大家都知道庄子是一个“乘物以游心”,可以“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人。他上穷碧落下黄泉,嬉笑怒骂,说尽天下英雄,但其实他的内心并不激烈。

在《庄子》这本书中,都是一些“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看起来漫无边际,但其实其中蕴含有大智慧。

我们关于庄子的生平能够知道的很少很少,最早有确切记载的就是司马迁的《史记》。庄子是战国时候的宋这个国家的蒙地(今河南商丘东北)的人。他曾经做过漆园小吏,相当于现在一个保管员。他一辈子就生活在一个战国纷争、战乱频仍,而到处求贤若渴的一个时代里。他隐居不仕,终老天年,没有什么社会的名分。

据大概的推测,庄子生活的时间大概在公元前369年到公元前286年之间,当然也有一说到公元前275年。他具体的生卒年月更是无从知道了。

《庄子》这本书,历代被奉为经典。但是在所有的先秦经典中,它也许是最不带有经典意味的,它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无边无际的奇思异想。

根据《汉书?艺文志》上的记载,《庄子》传世作品应该有五十多篇,但是到今天我们可以见到的,就只有三十三篇了。这就是晋代郭象整理出来、流传至今的《庄子》。其中“内篇”是七篇,有“外篇”是十五篇,还有十一篇是“杂篇”。

现在我们能够确定的是,七篇内篇一定是庄子所做,而外篇和杂篇有可能是他的门人、学生、朋友以及后世得到庄子思想真传的人写的一些文章。

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人生在世,从古至今,很难看破的就是名与利这两个字。应该说,大家首先面临的就是利益的纷扰和诱惑,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人人都会面临着经济的问题,生存的困窘。庄子也不例外。

庄子的生活是什么样呢?从《庄子》里的故事,我们可见一斑,他的生活一直是相当贫困的。

于丹说论语的阅读心得体会

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以其深刻的智慧和思想内涵被世人所赞颂。而于丹女士作为一位著名学者和研究者,对论语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其著作《论语心得》中进行了精彩阐述。通过阅读于丹女士的观点,我深深体会到论语的思想触动和启示。在于丹女士的解读下,论语焕发出全新的活力和魅力。

首先,于丹女士在《论语心得》中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核心。她指出,“修身要追求道德的完美,齐家要把个人道德与家庭道德互相渗透,而治国则要做到民主权利得到充分保障。”通过这样的理解,我深刻领悟到了论语的价值追求。它不仅仅关注个体的自我修养,更关注家庭、社会乃至整个国家的和谐与进步。在当代社会,论语所提出的这种思想观念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现代人提供行为准则和人生追求的方向。

其次,于丹女士在书中深入解析了论语中的重要概念“仁”的含义。她认为,“仁就是善意、善心,它是一种道德的正义、真实和美好”。并进一步指出,仁与“仁爱”、“仁人”等相关词汇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于丹女士的解读,我对“仁”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仁是人性中最纯粹善良的体现,是一种包容和善待他人的态度和行为准则。在人际关系密切的社会中,了解和传扬“仁”的思想,无疑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分享,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再次,于丹女士在书中对孔子的教育思想进行了深入剖析。她认为,孔子的教育思想突出了“教、学、修”的重要性,其中教育方法的灵活性和因材施教的原则颇为重要。同时,她还指出孔子的教育理念注重实践,不仅强调知识的传授,更注重人的素质与内涵的培养。通过于丹女士对孔子教育思想的深入研究,我进一步了解到了一个优秀教师和领袖所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在传统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的今天,我们需要借鉴孔子的思想,注重教育的综合素质培养,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以实现教育的真正价值。

最后,于丹女士还提到了论语中的“立人之道,不偏不倚”的思想。她认为,这是孔子在论语中非常关注的一点,他要求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和处理事物时要持公正、中庸的态度。通过对于丹女士的解读,我明白了“中庸”对于一个人以及一个家族、社会的重要性。只有当我们能够以平和、公正的态度对待一切,才能真正做到“不偏不倚”,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还能与他人和谐相处,实现人生的全面发展。

以上是我在阅读《论语心得》过程中的心得体会。通过于丹女士的深入解析,我更加深刻理解了论语中的智慧和思想内涵,并从中受益匪浅。论语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通过于丹女士的阐释焕发出全新的活力和魅力。它不仅仅是古代先贤的智慧结晶,更是一本指引人们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导航。

于丹《庄子》心得在线阅读

《庄子》心得躺在我的书桌上,作者就是于丹,大家应该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听过她讲解的《论语》心得和解读《庄子》心得,这本书是本年4月份退团时公司给我的退团纪念礼,同时还有电子万年历,小小的礼物却感觉格外有意义,一个代表时间,一个代表一种精神。

《庄子》心得的扉页是作者题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字迹很大气。平日里我也是很喜欢看这种类型的书或文章,把哲理写实,易懂不乏味,使人在感悟人生的同时也得到诸多处世之道。现实生活中可能是因为计较太多,我们曾烦心劳神,因为要实现某一目标,急功近利而不达。也曾因为生活的种种困境,失去了希望和理想。于丹则用她现代视角很好地讲述庄子的思想。

我和我的朋友常常在一起感慨生活的种种,我们有时也觉得人的一生真是不可思议,我们并没有很年长,可为什么总要经历很多不快乐和不顺心的事,这件事刚过没顺心几天另件事又出现了,人一辈子那么长,酸甜苦辣还真要我们一一尝尝遍才不为过呀。生活带给我们很多快乐的感觉,幸福的感动,亲情的温暖,但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难题,需要耐心和毅力去磨练,去化解,去完成。无论处在何种状况下,我都会勉励自己乐观面对。这本书则告诉我们说“世界上总有路可走。人生就像一次旅行,如果我们遇到了高山或者大河,真正找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放低平常心才能获得人生的成功。“本书从十个方面进行分析,其中第七章是“坚持与顺应”,书中写道“庄子认为,在人的内心应该坚持自己秉性而不要随波逐流,而面对外原世界,则应该通达和顺应。”自己也经常有感慨,也听身边的朋友同事感慨过,现实生活的种种已将我们磨得圆圆的,没梭没角,没个性。人们把个性冠名为“张扬”,所以我们已不再张扬凡事随大流,说得难听点,哪天入了哪流都不知道,平庸呀。

“坚持自己秉性而不要随波逐流”。我的理解是自已的想法一定要说出来,但不与他人对立。不知你是否赞同。在这个丰富的物质时代,三人成虎,那些语言攻击一般人都很难坚持自我的。拿最简单的例子来说吧,比如今天你穿了件你自己认为还不错的衣服,当然这只是个人认为,一出门,张三看见说,哇你今天这什么衣服,不适合你吧。碰见李四,李四更直接,这什么衣服,难看死了,快别穿了。就算你心里够自信,我想你自我感觉也经降到底线了,第二天这衣服就可能是压箱底的命运了。生活中还有很多的例子,我看很多朋友第一次吸烟也是这样开始的,周边大多数朋友都会,什么男人吸烟才有男人味的怪论,一冲动,不管是自愿的还是被迫地吸了别人就不会说了的想法。事可大可小,但做为个体来说,我们的内心一定要有自己的定力,有自己的原则,当非主流成为个性的例子也很多,那时的目光是别人只能欣赏,因为别人没法做到。

“面对外原世界,则应该通达和顺应”,外在与世界随遇而安,尽可通畅通无阻,与内心的紧持,内心的清明互为表里。我觉得这是种很高的境界,但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让自己试着这样做,内心坚持,外在要随和,才能够不动摇,因为你内心的力量是坚强的。我们可能会把每一个当下活得好得更好,会把人生整个的流光以一种从容的姿态安详地走过,少了很多的纷争,少了很多的矛盾,而我们最后,会获得一个圆融的、合乎自己的生命境界。外在要顺应,你的内在冲击力可能就会减弱。

我们可以从书中得到一些启发,从别人的人生中得到可以共享的经验,少走一些弯路,不要非要亲身试过才知这路不能走。年轻的我们需要激情,让生活常常充满阳光,偶尔刮风下雨也能知道凉爽的滋味,年轻的我们少些冲动,多些思量,不要把固执当成坚持,因为我们年轻,所以在生活,情感,和工作上都需积极,即坚持又通达。)。

于丹论语阅读心得【精选】

印象中孔子的《论语》应该是很难看懂的,上学的时候对于文言文是非常抗拒的,但是今天通过于丹老师的解说,对于孔圣人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对于孝道的感悟比较深,发现自己原来做的很不够,我一直以为给予父母物质的满足就可以了,从来就没有真正的了解父母喜欢什么,对于不同的事件都有什么样的看法,现在的思想是什么样的,往往把父母当作出气筒,父母家当做幼儿园、食堂、宾馆,对于父母来说我更多的是在索取,而没有付出。

我警觉到了我的冷漠、自私、麻木、自以为是,在生活中,在事业里,我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关于智慧呢,就是在你抓了一手坏牌的时候,你以什么样的心态来看,你是自暴自弃呢?还是临事而惧,好谋而成呢?我觉得把坏牌打赢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是你连想赢的心都没有了,给了你方法你能信吗?平凡的人不是生来就有智慧的,那样的人太少了,连孔子这么博学只是学而知之的人,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学习呢?但是要想真正能达到大智慧也不是简单的事,一定要注意的是四点,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于丹庄子心得在线阅读

说到我们今天,一个只拥有10块钱的人,他的快乐未必不如一个拥有亿万身价的人。手中有多少金钱,并不能决定它在你心里的分量。

在我们这个社会上,最快乐的人,既不是穷得叮当响的,也不是家财万贯、富比连城的,往往是那些由温饱到小康的这一批人。因为他们的生活还不至于过分窘迫,同时,他们也还不至于被财富束缚,为财富担忧。这些人是这个社会上的大多数,都属于有资格幸福的人。但是,幸福不幸福都在你的心里。

我有一个朋友,是做媒体出身的,后来开始从事房地产业,资产越做越大,事业越来越成功。他离开媒体的时候非常痛苦,因为媒体是他最喜欢的事业。但是为什么要去做房地产呢?他说:因为我要为我的家庭和将有的孩子负责,要给他们幸福的生活。所以,我违背我的心,我必须要有更多的金钱。

他的回答大家可能想不到。他说:以我们家现在的家产,这个孩子如果在国内上学的话,我每天都会担心孩子被绑架。所以,我要把他们送走。

这就是我们身边的故事。“利”,真的是越大越好吗?

庄子把这些东西看得很淡了。“利”束缚不了他。为“利”辛苦,为“利”奔波,却丧失了自己很多的自由、很多的快乐,“心为形役”,太不值得了。

俗话说:“雁过留声,人过留名”,破利不容易,破名就更难了,有多少人可能不为利所惑,却为名所累。即使一个高洁之士,也希望名垂青史。

那么,庄子是不是在乎名分呢?在高官美誉面前,庄子会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

名利名利,破名比破利还要难。很多人可以不为金钱所动,但是,却难过名这一关。

古往今来,有多少文臣武将一生追求的,就是死后追封的一个谥号,君王封他忠,封他孝,封他文,封他武,等等,等等。当这个谥号刻上墓志铭,大概生前的一切失落都在这一个永恒的墓碑上得到了补偿。

辛弃疾说:“……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一生就这么过去了。

庄子在乎名吗?我们知道,庄子这个人好学深思,富有雄才大略,但是他不爱说。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所以他不爱说什么。

《秋水》篇里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

庄子有个好朋友,名叫惠施,人称惠子。惠施当时就是个天下有名的雄辩家。

惠子在梁国做宰相,庄子就去梁国看望他。当时就有人跑去跟惠子说:庄子这个人来这里,是要代替你做梁国宰相。

于丹心得体会

水浒传中的武松靠着空手打死了两条猛虎,不仅仅展现了他高超的武艺,更重要的是向人们传达了“虎死留名”的信念。在现代,也有许多人以自己的智慧和实力,成就了不朽的传奇。于丹,就是这样的一位智者和传奇人物。她的书和演讲,深受人们喜爱和推崇,带给人们无尽的启示和思考。

第二段:诚信文化。

于丹先生认为,诚信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在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追求个人利益,忽视了道德和诚信的重要性,导致社会信任危机。于丹认为,只有恢复和弘扬诚信文化,才能构建和谐的社会。这不仅仅是每个人的责任,更是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体现。

第三段:修身养性。

于丹认为,修身养性是每个人的必修课。通过读书学习,践行道德规范,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质,养成优秀的品德和习惯。例如,习惯了说真话,我们就可以获得他人的信任,成为业内的佼佼者;习惯了做好事,我们就可以为社会不断地创造价值。学会了修身养性,我们的人生就会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第四段:人际交往。

于丹认为,人际交往需要注意诚信和道德。我们需要管理好自己的言论和行为,尤其是面对他人的评价和指责时,我们更需要保持冷静和理智,以避免兴师动众,掩耳盗铃。在交际中,我们需要倾听他人的想法和意见,以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另外,在社交中,也需要有一定的礼仪,为人处世,不失端庄和稳重。

第五段:实践和成长。

于丹认为,只有积极实践和不断成长,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要想在生活中实践诚信和道德,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思考,特别是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我们需要坚持信念和原则,不放弃自己的追求。这种追求不仅仅关乎个人成长,也是对社会和民族的贡献和回报。

结语:

在今天这个世界,每个人都需要遵守规则和道德准则,与他人和谐共处。于丹先生通过自己的经历和成就,告诉我们诚信、道德和人文精神是当代人最需要注重的品质和传统。只有融入这些价值观,才会实现更好的自我与社会的互动。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以如此的人生理念为引领,奋凯于自我不断的提高与自我价值的体现。

于丹论语心得阅读

于丹教授说:“《论语》教给我们很多处世的办法,做人的规矩,这些道理有时候很朴素。《论语》不是板着面孔的一部书,它教给我们的办法有时候透着一些变通,它告诉我们一种做事的原则和把握原则的分寸。其实我们这天总在说什么事情是该做的不该做的,什么事情是好是坏,有很多时候一个事情的判定不简单是好坏之分,只是你是什么时间做这件事,或者把这件事做到什么程度。其实有很多事情就应是有尺度的,孔夫子不是一个提倡一味丧失原则,一味要以一种仁爱之心去宽宥一切的人。”

于丹教授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要做过了头,不是你就应做的事情,你就不要去做,否则得到的不是很好的下场。过犹不及就是这个道理。把握分寸做事,是一个明智的人就应做到的,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千万不要做不该你做的事情,只要有分寸地把握住自己的过失也就能够了。

于丹教授告诉大家,要是有人对不起你了,你不要以德抱怨。要以直抱怨,要以你的耿直和公正来对待他,不要让他感到你是可欺的,要让他对你刮目相看,觉得你不是随便可欺的人。以前我们总认为,即使人家对不起你了,你还是对他好。这样长久下去,那个人总觉得你是可欺负的人,于是他便会变本加厉地欺负你,让你连喘气的机会都没有,这样长久下去,只能增长了那个人嚣张的气度,反而更加欺负你了。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人和事情,如果我们一味地迁就,一味地原谅、宽容,即使他到你的头上来欺负,你还是忍受,还是对欺负你的人恭敬不已,那么就加深了那个人欺负你的程度。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每一天都会遇到这样不如意的事情,如果我们有一个为人处世的好方法。能有一个教会你做人处世的经验。对我们都是一个很好的借鉴论语就是为我们带给了一个最好的为人初始的好方法。

对别人要持续沉默的关爱。孔子说:忠告而善告之,不可责之。当人家不喜欢听的时候,要赶快停下来,好朋友不要做过分的事情,好朋友在我们的身边,让我们远离危险,让我们以欢乐对待生活的人人在不同的一生中,能结交到好朋友是一个人的万幸。

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抱怨社会不公,抱怨处世艰难。与其怨天忧人,不如恭身自省,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做到,掌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我们会少很多烦恼,自然就会懂得为人处世之道。

她告诉我们:先修炼好自己,戒之在斗,不要听信他人对你的鼓动,要结交有平常心的朋友,结交到淡淡的平和的朋友,她就是你最好的朋友。为人处世是有哲学道理的,只要你能多动脑筋,多问几个为什么,遇到什么事情,不要过早地下结论,要多听,多看,多闻,把人家走过的路,间接地警示自己。那么你的人生路就会走得很好,也会走得很顺畅。如果一个人对自己要求更加严格一些,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少苛刻别人,君子不抱怨别人,对自己每一天都要检点,那样的人,才会做到慎言之一个人尊从学问的人,才会让自己成为有知识有教养,有潜力,有抱负的人,才是最明智的人。

于丹《论语》阅读心得2

一部《论语》,有人从中觅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有人获得了人生的感悟。孔子,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至情至性之人,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至真至诚之人。

金景芳先生在他的《孔子思想述略》中曾说:"孔子所以在中国历史上以至于超越中国历史的界限,受到长期的尊重,首先在于他是伟大的教育家,而不是在于他的政治思想。"在浩如烟海的各式教育读物中我们难免迷失,面对每天繁琐的教学工作也难免浮躁,那不妨卸下一丝伪装,抛弃一些浮躁,回归千年前的经典,静心聆听圣人之言吧!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回头看看孔子,20__多年前的思想依旧能给我们启迪。

大千世界的魅力在于万事万物的多样性,没有同一处风景,才会让人对旅行如此迷恋,同样教育的魅力也在于教育对象的多样性,教师看似重复机械的劳动背后却隐藏着诸多鲜活的生命个体。一句"因材施教"似乎道出了教育的真谛。孔子一生中花费了很多时间来了解学生的性格、智商、情商、特长,有时他能从学生优点方面分析,如他曾指出子路果敢决断、子贡通情达理、冉有多才多艺;有时他能从学生缺点方面分析,如他曾指出高柴愚笨、曾参迟钝、子张偏激、子路鲁莽;有时他能对不同学生作比较分析,比如子贡问孔子:"子张与子夏哪个强一些?"孔子说:"子张偏激一些,办事说话容易过头;子夏迟钝一些,办事说话有时跟不上。"子贡又问:"那么是不是子张强一些呢?"孔子回答说:"过犹不及。"正因为对学生的如此了解,他的教育和教学才能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特点。他不用千篇一律的说教,往往许多学生问同样一个问题,而孔子回答不一样。如子路问:"听到一个道理马上就执行吗?"孔子答:"有父兄在,怎能立刻就去实行?"冉求也问,而孔子答:"对,马上去实行。"公西华问为什么对同一个问题而答复相反。孔子说:"冉求迟缓,我推他一下,子路向来胆大好胜,所以我往后拉他一下。"。

说起"因材施教"道理和理念谁都有一堆,可实践起来怎一难字了得啊!我们真的了解那讲台下几十双眼里藏着什么吗?孔子说过"智莫难于知人",没有什么比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更难懂。

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也就是说中等以上水平的人,可以告诉他较高深的学问;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较高深的学问。我们是不是把我们的学生都当成中上人了呢,那些艰涩的理解,那些文章背后的深意他们真的个个都需要知道吗?语文课堂上我们总是纠结与那些莫名其妙的"深情厚意",那小小的心灵哪能感悟那么多呢。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有朱自清先生一篇经典的散文作品《背影》,我记得当年我学的时候老师神情的讲,我似懂非懂的听,只忙着体会那字里行间的深情,做题倒是会了,万分感动吧倒也谈不上,父爱的伟大倒也略懂一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看过了父亲无数次的背影,有一天突然读到这篇文章,我才感慨颇深。只到我自己站上讲台,婉婉到来那伤感中带着忧伤的文字时,我差点泪流满面,那一刻我知道,那一课不是为我的学生上的,而是为自己上的,下边的孩子如同当年的我,有的颇有领悟,大多似懂非懂,也有的暗自偷笑。可那又怎样呢,那一刻多少人懂真的不那么重要,岁月会告诉他们一切,对于那些暗自偷笑的孩子更无需指责,过多苛求。

那教育到底要交什么,有人恐怕要发问了。孔子只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不外乎四大方面,即"文、行、忠、信",而对于"文"孔子似乎把它列在末尾,相对来说更为推崇"行""忠""信"。也就是政治和伦理道德方面的践行,这是孔子的本意。我到觉得没必要把思维禁锢在孔夫子的本意上,何尝不能理解为一种实践能力和为人处事之本。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恰恰与孔子主张的"仁与德"不谋而舍,两人都把"仁与德都"当做自己不断追求的目标,从而提高自己的修养品德,具备良好的修养品德,才是我们所调的''真人''。我们总在说教书育人,要育成什么样的人——"真人",是"君子坦荡荡",是"敏于事而慎于言",是"言必行,行必果",是一种坦荡、内省、直率与真诚。孔子通过点滴,言简意赅、语重心长地与弟子探讨,感悟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

白天,忙碌于教育教学工作;入夜,翻开圣贤之书读上几页,虽不能自称"大彻大悟",却无疑享受了一次"灵魂桑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育这条路与我而言还有太多的风景要去追寻,我不是开辟者,但我愿意去追寻那一片片绮丽的风光。面对繁琐的工作,不知从何时起也变得喋喋不休,变得心浮气躁,与圣人对话,才发现来自远古的真理总能给予人一种宁静的智慧,我沉醉于那份内省,感动着那份质朴与直率,不宁静怎能幸福,不宁静何谈教育!

于丹心得体会

《论语》是中国传统思想的经典之一,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于丹的《论语心得》深入浅出地解析了《论语》中的精华,并且在她的舞台上迅速获得了很高的声誉。这本书令我学到了很多道理,也使我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下面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段二:学习的态度。

《论语心得》总是让我想起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名言。读书不仅是对文字的阅读和理解,更需要有自己的思考和领悟。学习应该以一颗虚心的心态开始,在这过程中不断摸索,不断探索,达到对知识的真正领悟。

段三:做人的原则。

《论语》是中国传统思想的精髓所在,而其内涵则可以概括为做人的原则。《论语心得》为我们详细解析了其中的精华和灵魂,也让我了解到何为诚、怎样做人、如何处事和主张个人和人际关系等诸多问题,以便感受到做一个有有道德、有内涵的人的美好。

段四:文化价值观。

我始终认为,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兴衰成败的关键,正如《论语》中所注重的那些思想和价值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论语心得》为我们详细解析了其思想内涵,不仅错过了本书的人,也使我意识到了传统文化在我自身生活中的新的涵义,并更加坚信了传承下去的重要性。

段五:思维的改变。

《论语心得》对我而言并不是简单的一本书,同时也为我开启了一扇新的思考之门。通过学习这本书,我开始认识到自己,并且不断发现和解决我自己的困扰,使思维变得更加成熟。因此,我深刻意识到,学习是让我前进的一个重要的工具,而这本书则为我打开了这个新的大门。

总之,《论语心得》不仅仅是一本好书,更是给我带来的一堆财宝,它帮助我了解并以正确的方式来学习并继承中国传统思想的精华,从而让我成为了一个更好的人,迎接未来的挑战和机会。

于丹论语阅读心得分享

今天我读了第一篇学而第一,心里有很多感受,读《论语》—学而第一有感作文。其中有一段使我觉得很有道理,这句话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孔子说:“学了后,时时去温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者从远方来共学,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才能,却不抱怨,不也算得上君子吗?”最让我深刻感受的句子,就是第这一句。我觉得这句话正好指明了我的缺点,我也要感谢这句话,让我知道了如何改正。

以前我总是学了的东西就扔在一边不管了,而如今知道了学完的东西要时时去温习才行。而且就是因为这个问题才让我几次考试没得满分。记得有一次,我们班正在为一次期中考试做准备,我一个人却在漫不经心的读课外书,我心想:上课时我那么认真,这一次考试我一定大获全胜,我越来越得意,慢慢就放松了对考试的警惕,一天一天的过去了,直到考试那天,我胸有成竹地走向考场,我拿着试卷,就在这一刻,我目瞪口呆,只见那一道道难题摆在面前,我心里一急,连题目都没看清楚,就毫不犹豫的写起来,我写一题错一题,心里好像有一群兔子在跳跃,到了最后我还有几道题没写,头上像炸开了锅。结果大家可想而知了。

我经过这次失败加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我一定会改正缺点的。

于丹论语心得体会

于丹的“《论语》心得”是本学期我校规定的必读书目之一,全文是用七大部分来解读《论语》的,分别是“天地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及“人生之道”。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体悟经典的普适智慧。同时为她的这种崇高的境界而感动。

同时让我们领略到有这样一种智慧,那就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对自己工作和朋友的理智看待。人生不得意事常八、九。那么如果人生有了缺憾之事,如果我们遭遇不得意之时,我们应该采取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生活呢?两千多年前的论语对于我们当今社会生活中的问题能有什么启示呢?书中令我印象较深的是《于丹〈论语〉心得之二——心灵之道》。“每个人一生中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子曰:“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意思是说:“一个人能够听你讲道理但是你没去跟他讲,就叫“失人”,你就把这个人错过了,不好相反,假如这个人根本就不可理喻而你偏和他讲道理,那就要“失言”,也不好。所以这就是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想做一个别人愿意和自己交流,也可以和他人交流的人,最关键的是我们要有个敞亮的心怀。

这种心境和胸怀,既可以弥补先天的遗憾,也可以弥补后天的过失;同时能使自己有定力,有真正的勇敢,使自己生命饱满、充盈,让自己有一种大欢欣,让自己的人生有最大的效率,让自己的每天进行着新鲜的轮回,并且把这些新鲜的养分疏导给他人。于丹教授同时告诉我们“心灵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你用不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你就会拥有完全不同的人生!”

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法改变这个事实,但我们可以改变看待这些事实的态度。无论是孔子的《论语》,还是于丹的读后感,都说做人的境界,人在社会上,要使自己做过的事都经得起推敲,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人们对你的看法,但是,我们可以做到对自己严格一点,对别人宽容一点。”

于丹老师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似乎把难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备受欢迎的高档营养品。她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同时让我们领略到有这样一种智慧,那就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对自己工作和朋友的理智看待。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作为教师,假如我们能感受到这些,那我们的心中肯定会少许多怨言,肯定会是一名快乐而幸福的教师。于丹教授在书中提到“我们见到一些老师声色俱厉,经常指责他的学生不该如何,如何。那是这个老师没有到境界,真正好的老师会像孔夫子这样,平和地跟学生商量把这种天地人三才共荣共生的关系讲透。”其实想想也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的孩子有个别差异,大家都知道孔子“弟子三千,贤人只有七十二”,其余那些学生也是孔子这位千古圣人的缺憾,面对这些情况,我们老师就需要保持一个健康的心态。就像孔子所说的那样要“爱人”。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对学生多些了解,因材施教发展孩子的个性特长,对发展慢的孩子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对待,正确地引导,相信他们一定会在自己的教育下有所转变,只是迟早而已。

于丹说,“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孔子讲求的是“恕”,是心灵上的一种平和。这一讲给我心灵上极大的震撼,它像一剂良药,清凉,让我有一种直澈心肺的感觉,它告诉我应该如何去生活,如何对待自己。我知道了生活的方向之后才能给孩子们指引方向,才能帮助他们成人、成材。

作为一名小学的教师,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应该加强自身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并用自己良好的素质去影响学生与家长。我们教师的整体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和工作、学习、生活方式对学生的影响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虽然家长对其子女的影响也十分重要,但我们教师应该利用学校这个有力的教育阵地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来改变学生的基本素质与学习方式。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不要去抱怨,而要有责任,首先提高自身的个人素质,做师德的表率,以师风、师魂,坚决抵制一切有悖师德的行为。用自己良好的师德,去感染和带动周围的教师,甚至学生与家长,做到一个教师就是一面旗帜。

“道不远人,温暖人心”这是于丹教授对《论语》这部伟大著作的评价,在这里我引用于丹教授的名言来表述我内心对《论语》所树立精神的仰慕,同时对于丹教授可以以如此生动却又不乏深刻哲理性的方式来对象我这样的人进行思想上的洗礼表示尊重和感谢。以上这些是我读了这本书,我的心灵产生了一些触动,触动着我不得不寻找自我的坐标,触动着我寻求快乐的生活,触动着我做淡定从容、心平气和的教师。

于丹讲座心得体会

于丹说:“岁月是有痕迹的,但生命永远是年轻的。”身为大学生的我们,进入大学,我们面对的不是一个所谓的学科,几次考试,一个文凭,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大学应该大胸襟,大气魄,大胆识。一个人或多或少有些局限性,所谓的局限不是因为别人强加给我们的,而是自己的局建的太小,最终被自己所困,就如围棋与象棋,象棋中的没一个棋子在一开始就有固定的角色,卒,你就必须勇往直前,没有退路;帅,你就必须在自己那个小天地中。而围棋不是这样,围棋注重的是建局,每一颗棋子都是同样的角色,不管你是黑子还是白子。所以我们的生活应该要注重格局的建造。人不能左右生命的长度,但能左右生命的宽度。这句话想必已是耳熟能详,可是又有几人能这样做了。

在大学里,我们每个人的开端也许都是一样的,也就说我们的起跑线是一样的,可是最后不同人会有不同的路,不同的命运,甚至天壤之别。这就是在这条有着无数岔路的人生之路所做的不同选择。一个《一碗米的价值》的故事说的很好:

徒弟问师傅,一碗米有多少钱的价值?师傅说,这太难说了,看在谁手里。要是在一个家庭主妇手里,她加点水蒸一蒸,半个钟头一碗米饭出来了,就是一块钱的价值。要是在小商人手里,他把米好好泡一泡,分成四五堆,用粽叶包成粽子,就是四五块钱的价值。要是到一个更有头脑的大商人手里,把它适当地发酵、加温,很用心地酿造成一瓶酒,有可能是一二十块钱的价值。所以一碗米到底有多少价值,要因人而异。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最初的价值都是“一碗米”。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和人的价值拉开了差距。发展的不同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每个人对“一碗米”的加工程度。通常说来,加工的时间越短,离米的形态越近,价值就越低;加工的时间越长,离原来的形状越远,价值也就越大。因此,要提升个人的价值,就要善于加工自己,善于开发自己的价值空间。

提升自己的价值,贵在有一颗勇敢的心。米和酒相比,价值不一样。这当中的变化,是经过无数次的发酵、锻造、熏蒸换来的。这与人对待成功的态度一样,只有勇敢地付出,才会有非凡的价值。有些人害怕艰苦的生活、寂寞的付出,不敢面对失败、面对挫折,不愿转变观念、开拓创新,只能原地踏步。很多年过去了,“米”还是原来的“米”,人还是原来的人。有些人勇于拼搏、不怕困难、持之以恒、艰苦奋斗,最终脱胎换骨。

开发自己的价值,要有一颗宁静的心。俗话说,急于求成则不成。可是,有些人受“快速成功、急速成名”心态的影响,急躁、浮躁、烦躁、暴躁,缺乏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心胸和境界。一些人没有锻炼成熟,就抢着争名利、找官位。这样的人,即使走上领导岗位,也会因为能力欠缺、素质不够,干不成大事。要想成功,唯有一心一意、精力专注,靠读书生灵气,用学习筑底气,以积淀养才气,让能力胜任岗位的需要。

拓展自己的价值,还要有长远的眼光。泰山不是一天长起来的,人的价值也不是一天就能提升的。从“一碗米”到“一瓶酒”的价值开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信息膨胀、知识爆炸、创意不断的现代社会,只有不断学习、不断积累、不断充电,知识才不会老化、思想才不会僵化、能力才不会退化。一个不爱学习、不思进取的人,只能保持“一碗米”的价值。相反,心怀忧患、终身学习的人,眼界才会越来越开阔、思想才会越来越深刻、境界才会越来越高远、价值才会越来越厚实。

大学生的我们每个人手中都有一碗米,最后的价值就在于你自己了。

阅读于丹论语心得全集2

(一)、为人之道。《论语》说的是人,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人,人的生命是何其短暂,孔老夫子从各个角度,各种层面不断地教诲我们,怎样使自己有限的生命变得更有意义,总体概括为:精神富足、心理健康、积极生活、和他人和睦相处、爱岗敬业、安于本职、献于社会。在物质生活得到不断满足的今天,人们却显得越来越浮躁,精神世界十分空虚。工作压力大、贫富分布不均等等一些问题都具有普遍性,这使很多人都心理不平衡,怨声载道。

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提抗议: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采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我想,这正是我们现在很多人心态的真实写照,和别人攀比,比到最后常常闷闷不乐,郁郁寡欢。这是没有什么必要的,人要学会知足常乐。

(二)、处世之道。在社会交往中,无论是交友还是工作,人们都想找到一个适中的生存法则,既对自己负责任,又对他人负责任。于丹教授在《论语心得》中,谈到了一个职业化的工作态度,“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就是说每个人要做好自己的份内事,也就是常说的本质工作,这也是现代企业管理所需要推崇的。但是在很多单位,都提倡要多工作,最好是一个人做几个人的工作,这样其实是不符合现代企业管理的。

(三)、交友之道。我想在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过很多的朋友,但是究竟有几个真正的朋友呢?究竟有谁会在你需要的时候伸出手来,帮你一把呢?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也提到了,对待朋友也要有一定的尺度,保留一条界限,朋友才能够交往得久远,有很多朋友间彼此伤害就是因为没有保持一定的友情距离。可见,通过《于丹〈论语〉心得》,《论语》告诉我们的是一种交友方式:怎样交朋友,交怎样的朋友并要怎样维护友情。

(四)理想之道。一个人应该有理想。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好一切事情的根本是修身,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为:外在能力完善,懂得变通,与时俱进,内在心灵完美、富足。因为只有内心修为提升了,自身能力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去处事。通过《于丹〈论语〉心得》,我们知道了这是孔子对人生理想的总结,这也被后人奉为人生理想的指南。

(五)人生之道。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自道的人生轨迹,却也成了后人的人生坐标和价值体系。它就像一面镜子,人们可以通过它比照自己的人生轨迹。当然,人的年龄有生理年龄、心理年龄和社会年龄,但如果我们能在二三十岁时就能提前感悟到四五十岁的境界,并在内心建立起明晰的人生价值体系,做到淡定从容,那这样的生命一定是有效率、有意义的生命。从《于丹〈论语〉心得》中,我读到了这份人生的价值体系。

于丹教授对《论语》的感悟是快乐的、丰富的、给人启发的。通过读《于丹〈论语〉心得》,我学会了修身养性,品味人生的生活道理。只有以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并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到自然的状态中,才能寻找到自己内心的那份安宁,也才能如孔子教导我们的那样:快乐地生活!

于丹庄子心得在线阅读

庄子在书当中多次提到“心游万仞”,多次提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这不就是磅礴万物吗?所以,连叔说:“之人也,物莫之伤。”外物伤害不了这个神人。洪水滔天可以吞没一切,但是淹不死他;大旱可以让金石熔化、土山烤焦,他也不觉得热。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心有这样的定力,这样的功力,这样的境界。

其实,这样的一个神人,显然是庄子杜撰出来的神话人物。庄子最终的落点不是给你讲神话,而是跟你谈人生。人生的经历不同,禀赋各异。经历和悟性最终决定了你的眼界。反过来说,一个人的生活完全是可以由态度来改变的。一个人先天的性格、后天的机遇、固有的价值观,最终会决定自己的命运。我们经常说,命运这个东西太客观了,完全依附于机遇。其实,你自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决定你的取舍。

苏东坡和佛印经常共同出游,看到很多的事物情景,但是他们各自有自己的解读。有一天,两个人结伴出游,见到一个木匠铺,看见木匠自己在那儿正在做家具。木匠拿出一个墨盒,“啪”一弹墨线。佛印见了,马上就拿起这个墨盒来,做了一首诗:

吾有两间房,一间赁与转轮王。

有时拉出一线路,天下邪魔不敢当。

这诗是拿墨盒做比喻。墨盒有两个墨池,就是“两间房”;墨盒里面不有一个轮子吗?墨盒的一头通过轮子把这个墨线拉出来,叫做“赁与转轮王”。这个墨线弹出一条笔直的线,就是正直与准则。在这样正直与准则的标准制衡之下,所有的妖魔鬼怪是不能抵御的。这就是说,人的心中要有一把尺子,做人要有底线,不能超越这个世界上行为的守则。这就是理性。

苏东坡也做了一首诗:

吾有一张琴,五条丝弦藏在腹。

有时将来马上弹,尽出天下无声曲。

苏东坡说,我也有一样东西,不是墨盒而是一架琴,五条琴弦都藏在我的肚子里。我自己随兴所至的时候拿出来就弹,但曲声是你们别人听不到的,只有我的心智可以听到,“尽出天下无声曲”。

不同价值观念的人,在经历相同的事情时,会得到完全不同的人生感悟。庄子提出,道法自然,道无所不在。那么,怎么样才算是道法自然了呢?“游”是个动词。“游”告诉我们,人想要体验逍遥,必须要有一种动态的系统,也就是说,让你生活有更多的灵动,不要让它僵死,要善于打破常规。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有这样一种辩证的关系,真正稳当的东西都处在动态之中。

比如陀螺旋转,这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真正会抽陀螺的人,总是不停地让陀螺旋转着,旋转就是它的价值。等陀螺一旦静止下来,就失衡了,就倒地了。所以动态是最好的平衡。我们都会骑自行车。自行车如果静止摆在那儿的时候,得靠车支子才能立住,两个轮子是立不住的。但是骑起来以后,两个轮子就可以行进,为什么呢?因为它在动态中保持了平衡。这在静态中做不到。我们今天的生活中,有太多人应对挑战的时候,感到失去了心理的平衡,那是因为世界在动,而你不动。

时代在变迁,一个人真的能做到与时俱进,真的能做到取舍自如,以一种清楚的眼界给自己确定准则,并且以这样心游万仞的心态去调整自己的生活秩序,永远保持动态中的平衡,你就永远不会倒,你永远是行进中的自行车和旋转着的陀螺。只有当你静止下来,你才会真正倒下。你倒下来是没有外力可以拯救的。

有个宋国人想到越国去卖帽子。这个宋国商人按照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觉得越国地处蛮荒之地,没见过帽子,我要去那儿卖的话肯定生意兴隆。可是到了那里才知道,越国人“断发文身”,就是剪了头发,身上刺着花纹,风俗习惯和中原地区完全不同,根本用不着帽子。

庄子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以自己想当然的价值观去评估这个世界。我们在很多时候都会感到愤愤不平,说,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会那样?这是因为我们的心带有成见。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