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有多重教学设计(优质18篇)

时间:2023-12-16 08:33:33 作者:HT书生

教学计划是教学过程的指导蓝图,对教师和学生都具有重要意义。这些教学计划范文包括了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筛选和安排、教学方法和评价的设计等方面的内容。

二年级数学有多少张贴画教学设计

学生已经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对乘法口诀的意义、怎样编制乘法口诀都有了初步的了解,所以6的乘法口诀的教学可以适度的给学生自主尝试和自主学习的时间、机会。编6的乘法口诀的部分可以交给孩子独立完成;值得注意的是此前从未出现过乘法算式的拆分,对于把几个几拆成几个几和几个几相加是难点,需要多花时间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上。

二、

1、经历编制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在探索规律的基础上理解口诀的意义。

2、能用6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借助点子图,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初步学会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体验从已有的知识出发探索新知识的思想方法。

自主编制6的乘法口诀,6×7的拆分。

6×7的拆分。

多媒体课件,口诀卡片,口令卡片。

(一)情境导入。

我们班的孩子听说我要来给你们上课,中午来的时候,他们特意送了一板贴画给我加油鼓劲。(出示贴画)你们能帮我数一数有多少张吗?完成导学单第1题。

(二)我会编,我会记。

1、为了方便大家观察和计算,我用点子图表示贴画。请你圈一圈,写一写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

老师示范、学生独立完成,学生汇报(展台呈现)。

2、你有好办法又对又快的记住这些口诀吗?

发现规律、记忆口诀。

3、我们一起对口令,三种形式变换。

(三)开动脑筋,我能行。

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学生汇报、生生互动。

2、6×7除了刚才的两种拆分方法以外,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学生自主完成,自主汇报。

3、现在挑战升级了,刚才我们把6×7拆分成两个乘法算式相加的形式,现在你能把它拆分成三个乘法算式相加的形式吗?请你在第四幅点子图上圈一圈,填一填。

(四)巩固提升,我最棒。

数一数,每个图中有多少个格子。

(五)课堂小结,我反思。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呢?

我们通过圈一圈、填一填,把之间学的知识和今天学的知识联系在了一起。数学知识就是这样环环相扣的。我们应当带着探索的眼光去发现和解决生活中能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学以致用。

二年级数学有多少张贴画教学设计

1、经历编制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在探索规律的基础上理解口诀的意义。

2、能用6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借助点子图,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初步学会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体验从已有的知识出发探索新知识的思想方法。

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6的乘法口诀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初步学会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课件、学习报告单。

一、创设情境。

二、探究新知。

(一)填写表格。

1、师:让我们边数边整理在表格里,1行有几张贴画?2行有多少张贴画?你是怎么算的?(6+6,2×6,口诀)3行有多少张贴画?你是怎么算的?(6+6+6,12+6,3×6,口诀)。

2、你会接着算吗?把你的结果在这个表格里写一写。咱们比一比谁完成的又正确又快。

3、汇报填写结果。

(二)观察、圈画。

同学们,为了更直观地看到结果,你能借助这个图进行说明吗?

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1个6是6;2个6是12,3个6是18)。

(三)列式计算。

1、根据点子图,能列出乘法算式吗?

2、如果没有点子图,你有什么好方法又对又快地进行计算?

(四)编口诀,找关系。

1、编口诀。

根据以前学习的经验,请同学们先自己编一编6的乘法口诀。可以同桌两人一组说一说。

2、理解意义。

(1)看看哪些已经学过了?

“四六二十四”是什么意思?还可以计算哪道乘法算式?

(2)这几句新口诀什么意思?

3、找关系。

仔细观察,想一想这些口诀之间有什么关系?

(五)找方法,记口诀。

1、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些口诀?

2、背诵口诀。

3、你认为哪句口诀难记忆?为什么?

用下面两种方法推算6×7的结果,你看懂了吗?

三、运用口诀,解决问题。

1、下面我们轻松一下,做个小游戏。请你根据算式,说出口诀。

2、课本练一练。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6=6,一六得六。

2×6=12,二六十二。

3×6=18,三六十八。

4×6=24,四六二十四。

5×6=30,五六三十。

6×6=36,六六三十六。

6×7=42,六七四十二。

6×8=48,六八四十八。

6×9=54,六九五十四。

小学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有余数除法和余数的含义,懂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学会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重点: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有余数除法的方法,而且还要让学生总结出“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这条规律。

教学难点:

有余数的除法,不能根据乘法口诀直接找到商,因而试商是关键,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投影片、小黑板、小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准备题第1题,问:填5行不行?添3行不行?

2、第2题,让学生独立计算。

二、教学例1。

1、把6只苹果分给2人。分得怎么样了?(每人3只,

分完了。)。

2、把7只苹果平均分给2人,分得怎么样了?(每人3。

只,但没分完,还有余。)。

3、平均分后的余下的1,我们把这个数叫做余数。

三、教学例2。

1、写出算式。

2、这个算式不能正好用乘法求商,我们想:5*38,()。

里最大能填的数就是商。所以商是7,余数是38-7*5=3。

3、“试一试”让学生字动手做,并说出为什么。

四、巩固练习。

1、第1题,可让学生实际操作一下,加深对余数的认识。

五、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练习十一。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投影片、小黑板、小卡片。

教学过程:

一、教学建议。

1、第4题,把被6除没有余数的数、被8除没有余数的`数分别挑。

出来,写进指定的集合圈里。

2、第5题,把被5除余1的数、被7除余3的数分别挑出来,写。

进指定的集合圈里。

3、第6题。要帮助学生弄清楚“除以9呢”的具体要求。

二、反馈。

要求学生进行习题训练后,针对有争议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共。

同评议。

三、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使学生学会解答有余数除法的应用题,能正确书写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难点是正确使用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教学准备:

投影片、小黑板、小卡片。

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

准备题。通过摆圈,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加深理解。

二、教学例3。

1、先审题,说说算式的意义。

2、用竖式算出得商6余1。

3、联系算式说说6是什么意思,在它后面要注上什么单位名称;

说说余数1的意思,它的单位名称是什么;被除数19的单位名称是什么?

三、教学例4。

1、先让学生说说算式的意义。

2、用竖式计算得商7余1。

3、然后针对结果说说7的意思是什么?它后面应注上什么单位名。

称?1的意思是什么?它后面应注上什么单位名称?

4、“试一试”重点是单位名称的处理,要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思。

考过程,加深理解。

四、巩固练习。

1、第1、2题加强单位名称的处理。

2、第3-6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五、板书设计: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练习十二。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竖式计算除法(包括有余数除法)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并能用以解答应用题。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能比较熟练地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并能用以解答应用题。

教学准备:

投影片、小黑板、小卡片。

教学过程:

一、教学建议。

1、第1题,要求竖式计算。

2、第2题,让学生口算判别类属,填入适当的集合圈。

3、第3题,可以允许学生用口算求结果。

4、第6题,要帮助学生明确第二问里借出的故事书仍旧是48本。

5、第7题。编好应用题可以口头列式解答。

二、反馈。

要求学生进行习题训练后,针对有争议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共同评议。

三、板书设计: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乘除两步计算式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连乘、连除和乘除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乘除两步计算式题。

教学难点:

第二步计算,关键是抓好第一步计算。

教学准备:

投影片、小黑板、小卡片。

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

准备题。计算后由教师指出:加和减是同一级运算,所以加减混。

合式题要从左到右进行计算。

二、教学例1。

1、先研究运算顺序。

2、这是道连乘题,应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3、读一读这个算式:2乘3,再乘9。

4、根据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还可以读做:2乘3的积再乘9。

三、教学例2。

1、加减混合式题是按什么样的顺序计算的?

2、例2是一个乘除混合式题,按什么样的顺序进行计算?

3、读法为:“54除以9,再乘7”或“54除以9的商,乘7”,

但第一步不能读做“54与9的商”因为这样分不清哪个为被。

除数。

4、“试一试”可由学生独立完成。

四、巩固练习。

“练一练”。第1-3题,应根据课本要求,逐步地从扶到放。第。

4、5题,可以根据习题形式做适当指导。

五、板书设计:

第六、七课时。

教学内容:

练习十三。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乘除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乘除两步计算式题。

教学难点:

掌握乘除两步计算题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计算。

教学准备:

投影片、小黑板、小卡片。

教学过程:

(一)。

一、教学建议。

1、第1-3题。先复习乘除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再做练习。

2、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同桌互查。

3、第2题,可采用同桌合作的方式练。

4、第4题。可以采用同桌轮流回答的方式进行。

5、第5题。应该先列式计算第一个问题,再列式计算第二个问题,而不能用一个算式去解答两个问题。

二、反馈。

要求学生进行习题训练后,针对有争议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共同评议。

三、板书设计:

(二)。

一、教学建议。

1、第6、7题。要先复习加减两步计算式题和乘法两步计算式题。

的运算顺序,概括得出:加减是同一级运算,乘除是同一级运。

算。

2、第8题。也可以采用1人提问、全班抢答的方式进行。

3、第9题。先出示第一问的两个条件,让学生提出问题,再解答。

然后提出“如果每行种8棵”,让学生提出问题,再解答。

二、反馈。

要求学生进行习题训练后,针对有争议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共同评议。

三、板书设计:

第八、九、十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知识,提高乘除计算和解答乘除简单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3个课时的重点分别是:乘法计算;倍数关系的三类简单。

应用题;

乘除简单应用题。

教学难点:

使学生提高乘除计算和解答乘除简单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投影片、小黑板、小卡片。

教学过程:

(一)。

一、教学建议。

1、第1题,可先对口令,再计算。

2、第2题,要求学生能正确地列式解答。

3、第4题,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建立起算式和意义之间的联。

系。

4、第5、6题,要注意比较。

5、第7题,首先要理解图意。编完后,可让学生把一道乘法应用。

题和除法应用题进行比较。

二、反馈。

要求学生进行习题训练后,针对有争议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共同评议。

三、板书设计:

(二)。

一、教学建议。

1、第8题。可以重点复习倍数关系三类问题的数量关系。

2、第9题。可以重点复习倍数关系三类简单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

解答方法。

4、第13题,可以补的问题有两种补法,分析比较两种补法。

5、第14题,可以补的条件有四种,先让学生说说,再进行补充。

二、反馈。

要求学生进行习题训练后,针对有争议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共同评议。

三、板书设计:

(三)。

一、教学建议。

1、第15、16题。前两课时中已经复习过,可放手让学生独立完。

成。

2、第17题的两小题,都是求48里面有多少个8。

3、第18题的两小题,都是求4个9是多少。

4、第19题的两个小题,都是把63平均分成7份,求1份是多少。

5、第20题,集倍数关系和相差关系于一题。

二、反馈。

要求学生进行习题训练后,针对有争议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共同评议。

三、板书设计:

二年级数学有多少张贴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经历编制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在探索规律的基础上理解口诀的意义。

2.能用6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借助点子图,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初步学会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体验从已有的知识出发探索新知识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6的乘法口诀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课件、学习报告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二、探究新知。

(一)填写表格。

1.师:让我们边数边整理在表格里,1行有几张贴画?2行有多少张贴画?你是怎么算的?(6+6,2×6,口诀)3行有多少张贴画?你是怎么算的?(6+6+6,12+6,3×6,口诀)。

2.你会接着算吗?把你的结果在这个表格里写一写。咱们比一比谁完成的又正确又快。

3.汇报填写结果。

(二)观察、圈画。

同学们,为了更直观地看到结果,你能借助这个图进行说明吗?

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1个6是6;2个6是12,3个6是18)。

(三)列式计算。

1.根据点子图,能列出乘法算式吗?

2.如果没有点子图,你有什么好方法又对又快地进行计算?

(四)编口诀,找关系。

1.编口诀。

根据以前学习的经验,请同学们先自己编一编6的乘法口诀。可以同桌两人一组说一说。

2.理解意义。

(1)看看哪些已经学过了?

“四六二十四”是什么意思?还可以计算哪道乘法算式?

(2)这几句新口诀什么意思?

3.找关系。

仔细观察,想一想这些口诀之间有什么关系?

(五)找方法,记口诀。

1.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些口诀?

2.背诵口诀。

3.你认为哪句口诀难记忆?为什么?

用下面两种方法推算6×7的结果,你看懂了吗?

三、运用口诀,解决问题。

1.下面我们轻松一下,做个小游戏。请你根据算式,说出口诀。

2.课本练一练。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有多重》教学设计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盘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估测意识。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实物。

学具准备:实物若干。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课件)。

1、故事导入。

2、建立物体质量的概念。

二、实践操作,建立概念。

(一)认识生活中的秤。

(二)看一看常见物品的质量。

课件演示:牙膏重190克、一包方便面重203克、一盒糖500克、一桶洗洁精2千克、一桶油5千克、一袋大米重25千克。

师:看了这几样物体的重量,有什么发现吗?

小结:千克和克是世界各个国家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千克和克还有一个有趣的英文名字,千克叫作kg。g是表示克的符号!

(三)建立千克的质量概念。

介绍台秤的使用方法,认识台秤称物体所用的质量单位是千克。

1、称一称。小组合作称出第一袋一千克的米米的质量。

2、掂一掂。掂掂手中这袋1千克米的质量并感受一下一千克的质量。

4、猜一猜。

(1)猜小猴为乌龟和兔子准备的物品中有两袋棉花和石头,它们谁重谁轻?

(2)称出石头和棉花的重量是两千在。

(3)感受物品不能从它的大小、多少来判断它的轻重,而应该实际的去称量才能知道。

5、拎一拎。把刚才称的两千克的物品拎一拎,感受两千克的质量怎样?

6、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物品是以千克为单位的呢?

(四)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1、认识克。

师:老师这有5个2分的硬币,它有多重谁来猜一猜?生猜。

师:看来大家意见不统一,我们来称一称吧?

2、称一称。称出5个2分的硬币。从而引出一个2分的硬币是1克。

3、掂一掂,说一说一克2分硬币放在手中的感受。

4、找一找,学具盒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1克重呢?

5、比一比。把1克重的东西跟刚才1千克的米比起来,感觉怎样?

(五)感受千克与克的关系。

1、掂一掂。掂抽屉里一袋100克的糖物品。说说比1克怎样,比1千克怎样?

2、称一称。把学生的糖跟老师的糖合在一起,进行累加计算一下一共有几克?再拿到台秤上去称称看。

仔细观察秤盘上,指针指在什么位置上?不是1000克吗?指针怎么指着1啊?

生:因为台秤上的.质量单位是千克,指针指着1表示1千克。

3、引出千克和克的关系。

刚才我们知道这一大袋糖的质量是1000克,而用台秤称的结果是1千克,那么1000克和1千克中间可以用一个什么符号连接?板书“=”。用英文表示就是:1kg=1000g。

4、教1千克=1000克的读法。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给商品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包饼干重150()一条鱼重2()一颗糖10()。

一个西瓜重4()一头猪重150()。

2、单位换算。

4千克=()克2千克=()克()kg=3000g6000克=()千克。

3、把标签贴到合适的物体上。

笑笑的体重一只公鸡一个梨一个一元硬币一辆卡车。

7克160克30千克2千克。

四、课后实践,不断延伸。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回家用秤称一称或掂一掂、估一估、算一算等方法,感受一下家中几种物品的质量。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时。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主要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表内除法主要研究“正好分完”的情况。而有余数的除法主要是研究“分后有剩余”的情况,它也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切实学好。这个单元中共有4个例题,例1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回忆起以前学过的表内除法的相关知识,学会用竖式计算除法,这也是进一步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例2是对有余数除法进行教学,让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让学生着重理解余数的含义,学会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生动有趣的适合学生的学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我根据中年级学生的直观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的思维规律,充分运用直观手段分为四个层次进行教学。

学情分析:我们知道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是新课标所倡导的。而表内除法应是学生们已熟练掌握的,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着重抓住除法竖式计算和“余数的认识及其含义”这个知识点来进行教学,这对学生们来说是不会有太大的困难的。

1、通过创设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表内除法的横式、竖式写法和试商的方法。

2、使学生能够正确地口算和笔算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

3、会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4、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1、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弄懂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让学生学会笔算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

教学准备:准备小棒卡片火车头图片。

一、创设情境。

1、发小棒,用小棒摆喜欢的图形。

2、引导用小棒摆一个一个独立的三角形。

二、探讨新知。

1、小组交流摆的情况:最多摆几个,怎样列式,为什么?

2、汇报:用12根小棒摆4个。

3、讲解竖式写法。思考:余数表示什么?

4、观察比较:观察这两题,你发现了什么?

三、巩固新知。

1、用13、47根小棒摆三角形,怎么摆?列式计算(做一做)。

2、坐车去旅游。看你桌上的题卡,请你认真做对题,可别上错车。(贴火车图)。

3、咱班共有多少人?下火车需要租车,如果一辆车可以坐8人,需要租几辆车?剩下几个人怎么办?(列式计算)。

4、老师还要再考考你们,看谁最快,最先到达目的地。(卡片)这个大红苹果就送给你。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上有哪些收获?

二年级数学有多少张贴画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6的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1、经历编制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在探索规律的基础上理解口诀的意义。

2、能用6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让学生在合作中感受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整理和应用6的乘法口诀。

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看图列式编口诀2、寻找规律记口诀3、解决问题用口诀)。

师:这节课,我们就按照这样的学习方法来学习新的乘法口诀。

二、体验感悟、合作探究。

1、出示情境图,了解相关信息。

(课件出示主题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幅粘贴画,说说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2、看图写算式、编口诀。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一排粘贴画有几张?两排?三排?(师边叙述边出示课题)请同学们边看图边按这三个步骤写算式、编6的`乘法口诀。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同桌互相帮助。

3、同桌交流算式、口诀。

师:同桌同学互相检查说说你是怎样列式计算编口诀的。

4、系统整理6的乘法口诀。

全班交流汇报,师生共同整理出6的乘法口诀。

三、记忆口诀。

1、寻找规律,灵活记忆。

让学生观察6的乘法口诀表,进行小组讨论,发现了什么规律?

刚才同学们想出一些记忆口诀的好办法,老师有一道题想考考大家,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师出示:68=67+=69()。

总结规律:可以看成8个6等于7个6加上1个6或者是9个6减去1个6。

2、运用规律记口诀。

(1)对口令。

先师生对,再同桌相互检查。

(2)游戏。

做小小邮递员的游戏,全班参与。

四、实践应用。

1、基本练习。

6道口算题。每人一张口算练习纸。

(评讲订正要求说说用哪句口诀计算)。

2、练一练第3题。

让学生利用口诀之间的联系进行计算。

3、练一练第4题。

每个图中各有多少个格子,(2)(3)小题引导学生巧算,用移格子算出有多少个格子,允许学生有各种不同的想法,只要能说出算理就可以了。

4、灵活应用,第5题,先让学生独立算出用几个圈,再组织交流。如学生没想出方法,师可适当引导。

五、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是怎样学习6的乘法口诀的?

今天我们用三步学会了6的乘法口诀,以后我们还可以用这三步来学习其他的乘法口诀。

1、看图列式编口诀。

2、寻找规律记口诀。

3、解决问题用口诀。

2、实践作业:找找生活中用6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的例子。

小学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二年级(下册)第1~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及余数的含义;能根据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写出相应的算式,能正确读、写有余数除法的算式。

2、使学生在认识有余数除法的活动中,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3、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大胆尝试,小组交流,全班讨论等形式经历知识产生过程,体验思维过程。

教学过程。

1、基于经验,动手操作。

谈话:这儿有10枝铅笔,如果要把这些铅笔分给几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么分?请先用小棒摆一摆,再和同学交流。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学生中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摆法:

(1)每份2根,分成5根;每份5枝,分成2份;每份1根,分成10份……。

组织反馈,并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相应的直观图:

2、突破定势,感受新知。

谈话:把10枝铅笔平均分,可以每人分2枝,分给5个小朋友,也可以每人分5枝,分给2个小朋友……可为什么不每人分3枝呢?(因为每人分3枝,还有剩余的,分不完。)。

谈话:10枝铅笔,每人分3枝,结果会怎样呢?请大家动手分一分,看会出现怎样的现象。

完成操作后,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分法。

对于学生中出现的不同分法,分别进行如下引导:

第一种:

提问:说一说你是怎么样分的?(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3个人,还剩下1枝。)。

第二种:

提问:你是这样分的?

再问:其他小朋友对这种分法有什么想法?(剩下的4枝还可以再分)。

根据学生的回答,再分出3根的1份。

3、比较交流,感受不同。

比较:请同学们把这种分法和前面的两种分法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课件出示三种分法的直观图)。

小结:以前的学习中,我们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时,都是正好分完,也就是没有剩余;而今天在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时,遇到了分不完的情况,也就是有剩余。怎样用数学的方法来表示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大班数学《有规律的车牌》教学设计

1、简单了解交通法规,知道违反交通规则是不能在马路上行驶的。

2、在游戏和操作活动中,学习顺数、倒数、接着往下数的数序规律。

3、体验愉快的数学活动。

1、汽车图片、数字卡片(1―9)人手一份。

2、数辆汽车玩具,糨糊。

重点:在游戏和操作活动中,练习顺数、倒数、接着往下数的数序规律。

难点:能按老师给的数字,接着往下编,或自己创编号码。

一、引出话题

1、师以警察身份引出话题,引导幼儿对违反交通法规车辆展开讨论。

2、师小结车辆违规的种种可能性。

二、讨论解决

1、出示一辆没有牌照的车:为什么它不能上路?有什么办法让他继续在马路上行驶。

2、出示三个不同的车牌:

1)看看这几个车牌是用几个数字组成的?

2)寻找规律(发现这些数字都是连在一起的)

3)比较其中的两个车牌。1234、4321

4)小结:这些车牌都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来编排的,而有的是采用了从大到小倒数的方式,有的是采用了从小到大顺数的方式编排的'。

3、老师出示一个数的车牌,引导幼儿按接着往下数和接着往前数的方法编一个有规律的车牌。

幼儿用两种方法编车牌:56789、54321

三、实践操作

1、引发幼儿自己设计车牌的兴趣,并要求幼儿设计一个有规律的车牌号码。

2、介绍材料层次:

已有两个数字,编成一个五位数的车牌。

已有一个数字,编成一个五位数的车牌。

没有数字提示,自己编一个五位数的车牌。

3、幼儿编车牌,老师巡回指导。

四、内化迁移

游戏:我是小司机

规则:

1、出示指示牌:说明――一条路是顺数的车牌的汽车开的。

一条是倒数的车牌的汽车开的。

2、幼儿游戏:听音乐,分别按规则开汽车,听从老师的指挥。

3、开车离开活动室。

初中数学《有理数的乘法》教学设计

(二)能力训练目标:

1.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的过程,发展观察、归纳的能力。

2.能运用乘法运算律简化计算。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在共同探索、共同发现、共同交流的过程中分享成功的喜悦。

2.在讨论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集体的力量,培养团队意识。

乘法运算律的运用。

乘法运算律的运用。

探究交流相结合。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活动1]。

问题2:计算下列各题:

(1)(-7)×8;。

(2)8×(-7);。

(5)[3×(-4)]×(-5);。

(6)3×[(-4)×(-5)];。

[师生]由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可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

像前面那样规定有理数乘法法则后,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与分配律在有理数乘法中仍然成立。我们可以通过问题2来检验。(略)。

[师]同学们自己采用上面的方法来探究一下分配律在有理数范围内成立吗?

[生]例如:5×[3十(-7)]和5×3十5×(-7);(略)。

[师](-5)×(3-7)和(-5)×3-5×7的结果相等吗?

(注意:(-5)×(3-7)中的3-7应看作3与(-7)的和,才能应用分配律。否则不能直接应用分配律,因为减法没有分配律。)。

讲授新课:

[活动2]用文字语言和字母把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表达出来。

应得出:

1.一般地,有理数乘法中,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相等.

2.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相等。

3.一般地,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活动3][师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从中体会学习的快乐。

3.用简便方法计算:

[活动4]。

练习(教科书第42页)。

这节课我们学习乘法的运算律及它们的运用,使我们体验到了掌握一般的正常运算外,还要灵活运用运算律,能简便的一定要简便,这样做既快又准。

课后作业:课本习题1.4的第7题(3)、(6)。

用简便方法计算:

(1)6.868×(-5)+6.868×(一12)+6.868×(+17)。

(2)[(4×8)×25一8]×125。

一年级数学《有几枝铅笔》教学设计

一、内容分析:

学生对加法意义的理解,建立在经验积累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之上。我们班的孩子地处城乡结合部,孩子们对于本节学的5以内加法的计算应该掌握较好。但本课是学生上一年级后第一次由实物---图像---抽象符号的这一数学模型的建立,这个数学符号数学算式的建立对发展学生以后的数感、符号感尤其重要。因此,本节我重在引导学生从实物,数字中抽象也数学符号的建立,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并学会用数学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加法的含义,并学会5以内数的加法。

2、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学数学的快乐。

3、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点:初步了解加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能根据加法的含义,正确列出加法算式。

四、设计理念:

以内加减法,他们的计算能力有一定的基础。因此,我认为本节重在引导学生从实物,数字中抽象也数学符号的建立,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并学会用数学语言来表达,真正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正确列出加法算式,理解加法的意义是本节的难点。

教具准备:铅笔和桃子图片生:学具中5个圆片。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探索新知,体验发现。

1.老师拿出铅笔直观演示。

(先拿出2枝铅笔,再拿出3枝铅笔,最后把2枝铅笔和3枝铅笔合起来)。

2.师:谁来完整地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并注意指导学生完整地表述合起来的过程)。

3.师讲解:像刚才我们把2枝铅笔和3枝铅笔合起来的动作,可以提一个数学问题:一共有几枝铅笔?(板书课题)请齐读两遍。

下面,请你拿出手指和老师一起做合起来的动作。(师适时在黑板上粘贴铅笔)。

师边讲边板书:我们把2枝铅笔和3枝铅笔合起来的过程,在数学中还可以用一个加法算式来表示:你们看!我用2个符号就把数字组成了加法算式。

4.认识“+”的名称,写法和意义。

师:“+”你们知道它的名字吗?对了,它叫做“加号”,请跟老师读。在算式中读“加”,表示把数或物体合起来的意思。(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写一写吧)“=”叫什么名字?记得真准!是我们学过的等号,表示合起来有多少的意思。那么,你会读这个加法算式吗?(指名读,指生领读)。

5.新知渗透,小结。

谁会把老师刚才合铅笔的过程和列出的算式再说一说?(指名说,同桌互相说一说)。

(指名学生说并给予及时评价)。

师小结:把两部分合起来的过程,我们都可以用一个加法算式来表示。

6.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师:今天的新知识你们学会了吗?老师想考考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1)指名上台摆桃子,其他学生用圆片代替桃子摆。先说说自己摆的过程再列出算式(课本中“摆一摆”)。

(2)师:请你自己摆出一幅圆片图,并说出加法算式。

(3)师:说说自己身边有没有这样的加法问题?

三.巩固深化,实践应用。

师:刚才大家的表现都很出色,老师特别高兴,接下来带你们去参观一下!

1.(大屏幕出示停车场图片)这是哪里呢?你看到了什么?

2.师:咱们继续走,瞧!一群小鸟正在叽叽喳喳唱歌呢!你发现数学问题了吗?(指导学生完整地说出图意并列出算式)。

3.下面我们随着音乐来活动一下吧。(做《拍拍手》)。

旁边还有一场精彩的比赛呢!试试看把算式写在书上。(同桌先交流后全班交流)。

5.师:明明听说大家今天学会了加法题,很想邀请大家去做客。可他喜欢爱动脑筋的同学,想请你们找找他家里的加法问题。愿意帮助他的同学请坐直!

(出示大屏幕图片,分大组比赛说,后全班交流)。

四、全课小结,布置作业。

二年级数学有多少张贴画教学设计

前日,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参加了由安海镇教委办组织的《新教师汇报课评比活动》,通过这个平台,我觉得自己收获了。当然,“吾日三省吾身”,作为教师,对每节课后的教学反思是十分必要的。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编出6的乘法口诀。为了达到这个效果以及减少学生在编口诀中出现的错误,我首先通过深入的复习去唤醒学生已有的基础,为编制口诀埋下伏笔。接着,我直接借助点子图,放手让学生自主编制6的乘法口诀,有了之前的复习,学生编口诀就比较顺利。在编完口诀后,我让学生重点交流汇报“六六三十六,六七四十二,六八四十八,六九五十四”这几句口诀是怎么来的.再次,是记忆口诀。重点讲解通过点子图记忆“六七四十二”这句乘法口诀,怎么让学生理解点子图,看懂点子图是我此次设计教学环节中,最为头痛的。因为低年级的学生对于实物的理解比较容易,而当把实物抽象成图形的时候,往往会存在一定的认知困难,这个环节的内容在我脑中一直盘旋。之后,我听取了老师的建议,便采取了这样的措施,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都渗入了一定的点子图。最后,是运用口诀。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在练习的第一题中,我运用了教材中“青蛙贴画”的素材而且限定了回答的范围,少了让孩子发散思考的机会,这是我教学中的一个遗憾。

在此次执教中,我也出现了很多不足。由于比较紧张的原因,我的语速有点快,而且有点啰嗦(可能跟平时教学习惯有关,因为怕孩子听不懂,就会一直强调)。其中,当一个孩子在回答“六六怎么就等于三十六”的问题时,他说:“五六三十再加一个六就是三十六”,如果我能在点子图上先圈出五行点子,再出示一行,把他的想法表示出来,这就能为接下去用点子图记忆“六七四十二”做一个很好的铺垫,这是我此次教学中较为遗憾的地方。当然,我也在思考,如果是一个经验丰富的教师来执教,他肯定会好好把握住这次课堂中精彩的生成,因为他们总能从最简单的数学素材去挖掘出最深层的、数学本质的东西,这也是我一直想努力的方向。通过这节公开课,我明白自己存在的不足还有很多,还需要不断的努力。

最后,我想感谢一下周达娜校长对新教师成长的重视,指导老师黄海平老师及全校数学教研组的成员的帮助。

数学有理数乘法教学设计

本节的重点是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并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难点是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数轴的概念包含两个内容,一是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缺一不可,二是这三个要素都是规定的。另外应该明确的是,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但数轴上的点所表示的数并不都是有理数。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用数轴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今后充分利用“数轴”这个工具打下基础。

2、知识结构。

有了数轴,数和形得到了初步结合,这有利于对数学问题的研究,数形结合是理解数学、学好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本课知识要点如下:

定义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数轴。

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应用数形结合。

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乘法教案及教学设计【】

二、难点:正确进行有理数的乘除运算。

预习导学。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乘除法,同学们归纳,总结一下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以及乘法运算律。

二、精讲点拨质疑问难。

根据预习内容,同学们回答以下问题:

(3)0与任何自然数相乘,得____。

(1)乘法交换律:ab=_________。

(2)乘法结合律:(ab)c=_______。

(3)乘法分配律:(a+b)c=________。

3、有理数的除法法则:

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__________。

比较有理数的乘法,除法法则,发现_________可能转化为__________。

小学三年级数学《有多重认识千克和克》教案

调查表物品名称净含量(克、千克)。

物品的重量物品的个数。

1千克(苹果)()个。

1千克(盐)()袋。

2、学生汇报自己是如何进行调查的。

物品估计的重量称的重量。

1个苹果()克()克。

()克()克。

4、从学生的数据中整理各种商品的价格表。

5、解决问题:问:从以上数据中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会解答吗?

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有多少张贴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乘法口诀(二)”中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此时学生对编制乘法口诀具有了一定的经验和能力,在探究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体会新旧乘法口诀的联系,逐步学会从已知寻求未知的思想方法。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体验算法多样化与数学的灵活性。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出6的乘法口诀,并理解每句口诀的含义;识记6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进行计算。

2、能够借助已有编拟口诀的经验,参与6的乘法口诀的编制,发展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概括,迁移等方面的能力。

3、在编制6的口诀中,体会探索的乐趣,在与同学的合作交流中交体验成功,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经历自己推导出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并理解每句口诀的含义;识记6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自主推导口诀并理解口诀的含义。

教学方法:

情境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今天,老师得知咱们班的小朋友个个都是记乘法口诀的小能手,为了祝贺大家,老师准备了一份精美的礼物送给你们,那你们想不想得到礼物?一起看大屏幕(板书课题:有多少“粘贴画”)。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2、试一试。

根据粘贴画的情境图编6的乘法口诀。

3、系统整理6的乘法口诀。

全班交流汇报,师生共同整理出6的乘法口诀。那现在我们该知道一共有多少张粘贴画了吧,你是怎么知道的?观察口诀,发现规律并说说想法。

(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说说是怎样想出算式的得数,)。

4、说一说。

(1)学生汇报学习成果,教师给予鼓励评价;。

师:咱们班同学可真聪明啊!自己编出了6的乘法口诀,了不起!

(2)拍手齐读口诀,。

(3)自由背口诀;同桌拍手背口诀;。

师:看来6的乘法口诀你们一定没有问题,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挑战呢?

6×8=6×7+=6×9-()。

5﹑练一练。

(1)教师指导学生填表;。

(2)学生独立完成学习记录单表格的填写;(舒缓的背景音乐)。

(3)集体核对,订正。

三、教学效果测评。

做课本习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有多少“粘贴画”

—6的乘法口诀。

1×6=6一六得六。

2×6=12二六十二。

3×6=18三六十八。

4×6=24四六二十四。

5×6=30五六三十。

6×6=36六六三十六。

6×7=42六七四十二。

6×8=48六八四十八。

6×9=54六九五十四。

二年级数学有多少张贴画教学设计

从本节课的课前预设及课堂生成的情况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我做了以下几点尝试和思考。

1、尊重和利用的学生已有经验基础,逐步扩大学生探索的空间。

2、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把握,并不是仅仅保持微笑、和蔼可亲温柔的语态等就是融洽的、朋友般的.师生关系的全部,我想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还应该除了从教师角度考虑问题外,也要换位思考,想学生所想,做学生所做,并为他们的想和做的实现努力的创造条件给予机会,师者不但合作、不忘引导,这节课尝试通过3个重要学习环节的设置层层铺垫,从6连加表格的独立填写,到乘法口诀的独立编制,在到学生骄傲的体验运用口诀解决问题,都是学生独立自主完成,却也包含了教师的一番深意。

3、关于学习方法的指导渗透。

4、关于评价方面的尝试。

现代教学论和评价论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其实是在一步步或明或隐、或大或小的评价活动基础上展开的。恰当有效的评价既能了解掌握学生学习过程,反映学生学习的困难、进步以及成就,促进学生发展,又能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情况进行反馈,以便教师调整改善教学,它还应当具有指向性和激励性。恰当的评价不但可以明辨是非,还能帮助被评价者认识自己在策略、思维或习惯上的优点和不足,鼓励被评价者调整方向、不断进步。这堂课之所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一是借助学生已有的口诀编制的经验基础,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愿望,让孩子们亲身经历自主推导编制口诀的过程,以及运用多种学习方式开展学习活动、优化学习过程外,反思这节课,在评价方面也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1)、注重过程性评价,体现出评价的层次性和激励性。

在教学设计当中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知识发展的进程,有目的的分段设计评价,使得学生将实现全程的目标划分成几个阶段性目标,再逐步完成。在完成的过程中,因阶段性的胜利,激发起更强烈的兴趣和进取心。如,感知6连加自填表格正确时,获得1张粘贴画;自编口诀正确又获获得1张粘贴画;运用口诀口算顺利解决问题正确的,再次获得1张粘贴画!从初步感知、自编口诀到应用口诀,评价贯穿教学主线始终,激励孩子们不断进步,感受着属于自己的那一份份进步、成功的喜悦,极大的调动了师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在教学中,及时恰当的对学生进行评价。

一次精彩的发言,一个独到的见解,一回勇敢的尝试,一次进步的努力都应当及时抓住闪光的一刻,恰当有效的进行评价,即使是错误亦或不够准确的理解,也应当鼓励孩子正视自己的错误和不足,形成对数学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帮助孩子认识自我,树立信心。

(3)、将评价与学习内容相融合,如:你们小组获得了多少张粘贴画?每人得到3张的话,学生下意识会选择3的乘法口诀,三八二十四!三九二十七!能不能用今天学过的6的乘法口诀来解决呢?同桌两人相视一笑,开心的握手,四六二十四!(四六二十四,24再加3就是27!)沉浸在成功喜悦的同时,如何计算全班得了多少张粘贴画的问题再将思考引向深入。

(4)、在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方法上,以学生独立探索或在师生中、小组内、同桌间进行探讨交流、互助合作等多种形式方法相结合,层层深入开展学习活动,给每个学生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让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优化学习过程,运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师生评生生评、集体评价等多种方式,评价可以运用诚恳的语言也可以是几个简单的动作,一个赞许的微笑,惊喜的面容,频频赞同的点头,骄傲的大拇指等,使得此时无声胜有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点点头、握握手、拍拍小胸脯,都是一些很简单的动作,但那却是孩子们用喜欢的方式肯定自己,建立信心,使学生在评价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提升学生自我效能感。

二年级数学有多少张贴画教学设计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北师大版数学《有多少粘贴画》教学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北师大版数学《有多少粘贴画》教学反思《有多少粘贴画》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2至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对编制乘法口诀具有了一定的经验和能力,因此,在探究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体会新旧乘法口诀的联系,体验从已有的知识出发探索新知识的思想方法。在这堂课中,我为求做到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始终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因此,我精心构建口诀教学的新格局,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与反思,我认为自己有以下几点的突破:

一、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新课程倡导要为学生提供轻松、和诣的学习氛围。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教学中如果没有良好的学习氛围贯穿始终,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因此,教师首先要营造出学生感兴趣的、愉悦的、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主动参与到探究新知的活动中。课中我首先创设有多少粘贴画的情境,让学生估一估老师带来的粘贴画有多少?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估算,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习惯。接着让学生根据粘贴画情境图,提出问题并列出乘法算式,为编制6的乘法口诀做好准备。然后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让他们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计算得数,编出6的乘法口诀,并在组内交流思考过程。通过设置找6的乘法口诀的秘密这一情境,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和口诀的特点,找出规律记忆口诀,并开展记口诀比赛。最后通过对口令、抢答、找朋友、移格子、购文具等游戏和生活情境,为学生创设了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促进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二、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本节课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自主探索,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通过观察、思考、动脑、动手、动口去发现问题,探求新知识,体验成功的愉悦。

三、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提高学生的应用和思维能力。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课中我设计了多种不同层次的活动和游戏,练习的形式丰富多样,遵循从易到难的原则,体现一定的梯度性与趣味性,并进一步加强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我把练习融于游戏中,让学生在玩中学习数学,应用数学,享受成功的喜悦。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四个层次的练习。第一个层次:记忆口诀。让学生自由背、分角色背、开火车背,师生、生生对口令游戏等形式,帮助学生熟练口诀。第二个层次:运用口诀。数一数1只、4只、7只、8只蜜蜂有几条腿,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口诀的意义,还设计了找朋友游戏,进一步熟练口诀,又培养了学生的口算能力。第三个层次:拓展提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用多种方法数出小正方形的个数。体会通过移格子的方法,可以把不规则的图形变成规则图形的策略。利用课件形象地展示出学生利用移动方格来计算的多种方法,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第四个层次:解决生活问题。设计了购文具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的思想。15乘9等于多少的探讨可以为今后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埋下伏笔,这是一个知识拓展题,是让学生学会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更深层次的问题,是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延伸,激发了学生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同时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这节课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愿意合作交流,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有经历、有体验、有获得、有发展,同时我也注意过程性评价,既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动手动脑,思考和探索,真正意义上尊重了学生的创造性,挖掘了学生的潜力,促进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让学生双基得以落实,能力得以发展。

在课中,也存在一些需今后进一步改进之处。如课中,在小组合作探究尝试编制口诀之后进行汇报交流时,还把学生的思维控制得有点紧,应进一步放手让学生自由汇报,而不是让学生顺着老师的思路从第一句开始,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研究对象,可能会出现更多更好的思考方法。在课中,对学生的评价激励不够,还应进一步加强评价机制,更好地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