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古诗独坐敬亭山李白教案(实用8篇)

时间:2023-10-12 10:50:50 作者:雨中梧 最新古诗独坐敬亭山李白教案(实用8篇)

五年级教案的编写应该充分考虑学科知识的层次性和前后关联性,使得学生能够有序地进行学习。以下是一些初三教案的范本,供大家参考,希望可以为大家的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古诗独坐敬亭山李白教案篇一

1.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能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以前学过李白的诗吗?谁来给大家背一背?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李白的诗《独坐敬亭山》(板书课题)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读诗,指出不理解的词语。

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指读全诗(正音)

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师生评议)

(尽:没有了 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闲:休闲,休息。厌:满足。)

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么说才通顺?(“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才顺。这是理解古诗诗句 意思的一种方法。)

句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 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相互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全诗描绘了孤山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读读这首诗。

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四、扩展

1.你还喜欢我们没学过的李白的哪首诗?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2.交流。

3.把喜欢李白的诗抄在读书笔记上。

五、布置作业

熟背《独坐敬亭山》。

古诗独坐敬亭山李白教案篇二

t:你认识我么?(s回答略)

t:苏东坡认识么?杜甫知道么?李白知道么?知道的把手举高点!

你知道李白有几个名字?(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李白 李太白 )

s:青莲居士。(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李青莲)

t:那我们就可以说是“李青莲”。

t:回顾李白的诗。谁来背几首?谁来!(s都比较紧张)

《静夜思》(指名生背)

t:从本诗你觉得他是一位怎样的诗人?

s:思念家乡。

t:是啊,那是一个满怀乡愁的李白(板书:乡愁满怀),还有么?

s:《望庐山瀑布》(指名生背)

t:这又是一个怎样的李白?

s:潇洒的李白。

s:很爱游玩。

t:是啊,这是一个寄情山水的李白。(板书:寄情山水)

t:从《赠汪伦》中我们又能感受到一个怎样的李白?

s:恋恋不舍    (板书:有情有意)

t:从上面诗歌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丰满的李白,今天我们再来

学一首李白的诗。

二、朗读切入,感受孤独

1、读题,解题。

(1)t:谁知道敬亭山?(讲解:很多大诗人都去过敬亭山,留下

了很多诗篇,所以后来又叫做“诗山”。——让学生理解江南诗山的来

由。)

(2)再读题。

t:敬亭山前面有独坐,你觉得应该怎样读?它带着点什么?

s读(读得很慢)

t:你为什么这么读?

t:再请个小朋友读。(再读课题)引:为什么这么轻?

s:李白很孤独。

2、读诗歌。

s:李白独坐敬亭山,坐出了怎样的情怀呢?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

t:读的多好啊!字正腔圆。

t:谁再来读给其他同学听听。

t:谁来做个小小讲解员啊,来评价评价啊。

s1:他读得孤独一些

s2:他读的比较漫长,说明他看到了敬亭山很久很久。

(3)t:读诗光读通不行,更应该读出韵味来,只有理解了本诗,

才能读出韵味。

再读本诗。

(4)t:你想了诗的意思吗?

再指名生读。

(5)质疑:

t:小朋友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啊?

s:为什么相看两不厌?t: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

s:“尽”是什么意思?

s:“孤云独去闲”什么意思?

s:诗人看什么很满足?

t:李白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写这首诗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让我

们走进《独坐敬亭山》

t:请同学们读课题。(s读)

(6)解“独”悟“独”

独:说词语。

s:孤独、独自、独一无二……

(7)再读题。

三、通读诗句,感知诗意。

1、找

t:下面的古诗里面分别也写了作者一个人,那些词语告诉你只有

李白一个人呢?一句一句地读,一个一个地划。

s找

2、交流:

s:众鸟高飞尽的“飞尽” 

t:这句话写了什么?

s(回答略)

t:一只鸟也没有了,那是一座怎样的敬亭山啊?还有么?

s:孤云独去闲的“独去”。就是说……(略)

t:满山不见一只鸟,不闻一丝鸟鸣;辽阔的上空不见一朵白云

……这是一座怎样的敬亭山啊!

s:死气沉沉

s:清闲

3、指读。齐读。

t:最后的云也不见了,李白的心里悠闲么?

s再读。

t:“你的眼里只有我,我的眼里只有你。相看两不不厌,只有敬

亭山!

t:还有么?

s:“只有敬亭山。”

t:在李白的眼里有云么?

s:没有!

t:有鸟么?

s:没有!

t:还有么?

s:“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t:两个人看来看去,怎么也看不厌。……李白看敬亭山,敬亭山

看李白,谁也看不厌。谁来读。

s读

t:人山相望,人山的融合。

s再读。

四、深入探究,理解孤独

1、体会孤独

t:好一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啊李白,你游历了那么

多名山为什么这么深情地看着敬亭山呢?(孤独)

t:你又是从哪里感受到了“孤独”呢?

s:“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t:我们一起读前两句。

s读。

t:那无情的鸟儿在弃他而去,在李白的眼里,那是高傲的云在弃

他而去。

s:再读。

补充。白居易《夜雨》出示。

t:你感受到了什么?

s(略)

过渡:

t:在自然环境中,鸟飞云走,是很自然的。为什么这时候的李白却

是那么孤独?你想过么?

s(略)

2、介绍背景

t:老师来介绍一下背景。(李白罢官的时候,……孤独寂寞)

t:现在你明白了么?谁再来读读前2句。

3、读。

s读。个人读,齐读。

4、配乐,范读。

t:闭上眼睛,想想,那是怎样的一翻情景呢?人看山,山看着人,

人陪伴着山,山陪伴着人。

(朗诵)

s齐读

5、拓展,深化理解

1、李白《望木瓜山》

t:李白眼中的木瓜山是怎样的山?

s答

t:敬亭山给李白带来了什么?

s自由读,感受李白。

五、读写结合,体验孤独

t:这哪是人和山。分明是两个李白,分明是两座敬亭山。李白啊

李白啊。你有有什么话想对敬亭山说呢。敬亭山啊敬亭山,你有什

么话对李白说呢。(t的朗诵是深情的,深沉的。)

(1)出示:

(2)s写,t巡视。

(3)交流。

s:敬亭山你知道我多孤独么,连云和鸟都遗弃我了。

s:李白,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不会遗弃你!

s:朋友,现在只有我俩在一起,你看我,我看你,我们都很孤独。

s:李白,我真为你感到孤独!

(4)引读。

t:啊!鸟儿和云朵也讨厌我,只有你陪伴我在身边。

s: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t:是啊,只有我们两个人在这里真有点死气沉沉啊。

s: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t:不用答不用问,一切都在——

s:“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t:相看两不厌,只有李青莲!

六、安慰孤寂。

1、t:这是一个怎样的李白呢?读出来了么?

s:这是一孤独的李白。

s:发愁的李白。

s:孤独,哀愁。

t:对这个孤独哀愁的李白,你想安慰安慰他吗?

s:你应该乐观起来,要坚强。

s:你要开朗些……

s:大家会想你的,你要乐观些。

2、t:还记得《静夜思》么?(s背)

t:还记得《赠汪伦》吗?(s背)

t:还记得《望庐山瀑布》吗?(s背)

t:李白啊李白啊,你不孤独!

七、升华吟诵《独坐敬亭山》。

古诗独坐敬亭山李白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每的熏陶。

教学重点:

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一、激趣导入

1、导语: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诗圣、诗仙)

2、揭题。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二、释题,简介背景

1、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介绍背景。

2、过渡: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三、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1、自读古诗,做到“五不”。

2、自读古诗,思考问题,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四、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1、互读古诗,检查是否做到“五不”。

2、交流诗意。

五、全班交流

1、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2、老师点拨:“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意时,要作词序的调整。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厌”的注释是“满足”。在说句意时要进行适当的变通。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一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用画面表现。

六、指导朗读

1、《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种轻松感。

2、多种形式读诗:指名读-同位读-小组读-齐读等。

七、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自由吟读。

2、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望洞庭

一、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图。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禺锡是怎样描写的。

二、自由吟读

1、学生边读边参阅课文注释,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2、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集体理解。

3、指名朗读,同桌互说意思

4、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5、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镜未磨”写出了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真是别出心裁。

君山如青螺,只因是遥看,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

三、引导赏析

1、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2、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的手法。

3、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亭》。

四、交流课外积累

1、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2、课外继续收集山水诗。

五、练习

任选一首,想象景致,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画,并配上诗句。

第二课时

忆江南

一、复习导入

二、读课文,理解内容

带着上面的问题自由读,边读边看图,理解意思。指名读,读准生字,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指名看图说出意思。朗读领悟词义,教师做如下点拨:

“忆江南”是词牌名,词都有一个牌名。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词中回忆的,就是美丽的江南风光。

旧:从前。曾:曾经。谙:熟悉。胜:超过,胜过。

根据提供的词语解释,让学生自己说说词句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说整首词的意思。

三、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四、教师小结

诗一开头,诗人先说:“江南好”,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那么,说江南好,是听别人说,还是自己亲眼看到的呢?第二句做了回答:曾经,我对江南的风景是那么的熟悉,那么了解。

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朗读的感情基调: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

语调处理:一、二句要有昂扬的激情,再转入缓慢回忆,“日出”句声调高昂,“春来”句声调柔合平缓,最后一句声调稍抬高,仿佛是自问,又像是问他人,“能不”语气要果断、坚定。

在熟读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六、抄写或默写

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课后反思:本课教学是按照运用插图和老师的导语进入诗境-理解词句、想象画面-吟诵诗词、体验诗情来进行。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和欣赏,感受,感受南方自然风光的美。在学习《忆江南》这首词时,拓展了另两首,学生对这首词的了解更深入。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分角色,在对话中巩固词义。

[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独坐敬亭山李白教案篇四

1、会写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且能够背诵默写《独坐敬亭山》;

2.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品味诗句,积累语言。

3.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课题导入。

二、朗读诗文,初步感受“独坐”的意味。

a读诗题,初步体会孤独【出示板书:《独坐敬亭山》全诗】

师:谁来读读诗题?(指名一人读)

师:你能读出敬亭山的幽静吗?(指明读)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

!(齐读)

师:看诗题,“独”字怎么理解呢?(生:一个人)

b读诗文,纠字音,读通读顺。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文,读两遍。

师:谁愿意来读读?

(指名独。3-4人)师相机指导字音和节奏。

师:来,全班一起到敬亭山里坐坐吧!(齐读)

三、讲解第一,二句诗。

师:柔情似水的女生们,来做一片云吧,一片远去的孤云。(女生齐读)

师:全班一起来!(齐读)

四.深入体会“孤独”。

师:来,我们一起把诗完整地朗读一遍,感受下诗人的孤独~~(齐读)

五、讲解第三、四句

师:“厌”是什么意思?(生答:满足)

师:“相看两不厌”就是——(指名说),人与山久久地相望。怎么也看不厌。

师:谁能把这心心相印地感受读出来。(指名3-4读)

(引导学生对话)

师:来,我们也来读读吧!(分组读)

师:能背吗?我们一起背一遍《独坐敬亭山》。(齐背)

六、拓展阅读

师:请一位同学读读。(指名读)

师:课堂作业:收集李白在情感方面的诗作,写在摘抄本上。

附板书:

独坐敬亭山  乡愁满怀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寄情山水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有情有意

孤独落寞 

古诗独坐敬亭山李白教案篇五

教学目标: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

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明诗意,背诗词,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品味诗句

教学创新点:边学边练,实时反馈

教学准备: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1独坐敬亭山

2.学生表述,教师相机训练学生规范的表述:……是诗,……是词。

3.教师过渡:诗盛于唐,词盛于宋,所以在文学史上有唐诗宋词之说。什么意思呢?通俗一点儿说,就是唐朝的诗写得最好,宋朝的词写得最好。诗和词,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这些我们先不谈,咱们一首一首地学,慢慢地就明白了。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第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4.学生朗读,教师相机评点:是否读正确了?注意“相”字的读音。

5.运用反复手法,训练几个学生朗读全诗,教师横向评价:诗味读得最浓的是谁?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全诗。

7.学生表述,教师相机:(1)这种感受在诗题里边有没有表现?(2)在诗句里有没有表现?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遍, 着重注意“闲”和“厌”的解释。

8.教师小结诗中的情感, 引导学生体会“只有”一词的深意:能陪伴李白的,只有一座无言的敬亭山。这句话当中的“只有”什么意思?只有,就是除了敬亭山,什么都没有!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有的只是眼前的青山,身边的孤独!

9.教师过渡:学了这么久,也不知道同学们学明白了没有,听老师说一段话,看老师说的是哪一句诗?教师引读:天上的鸟儿都结伴飞走了,不见了踪影;那一片白云,它也飘走了,只留下孤孤单单的我。这世界上能陪伴我的,恐怕只有眼前的这座敬亭山了。

10.训练学生看着课件反复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11.教师组织学生在朗齐诵诗歌,笔记,背诵、默写。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孤独

只有

教学后记:

要准确地理解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就一定要插入李白写这首诗当时的情况。如果学生不知道李白是在被迫离开长安,孤身一人漂泊十年之后写的这首诗,那很容易误解其中的情感——有可能把这首诗当作一首游山玩水的休闲诗作来读。正因为这个考虑,我插入了一段类似于李白小故事的叙述,详述了李白被迫离开长安的前后情况。从现场效果来看,我觉得这样操作是很正确的!学生一下子就能体会到,诗当中倾诉的其实是一种浪迹天涯、四处漂泊、无人相伴的“孤独”的感受。

备课网摘:

2望洞庭

1.教师导入:上一节课,我们说过,《忆江南》是一首词,《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是两首诗。合在一块儿,我们就把他们称作“古诗词三首”,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首诗《望洞庭》。首先跟老师读一读这首诗。

2.教师教读两遍,请两位学生读:(1)教学生正确地朗读“和、磨”;(2)叫学生正确地书写“庭、潭、螺”。

3.学生齐读,教师训练学生说话,用三种方式介绍诗人“刘禹锡”:

诗人

唐      刘禹锡

5.教师朗读,学生表述,教师要求学生逐一标画后,连起来说:诗中写了如下美景,分别是湖光、秋月、潭面、洞庭山水。

6. 学生齐读,要求读出画面的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所描绘的美好景象。教师要注意在学生表述不清的时候,用课件、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反复表述:

月光融化在湖水里,平静无风的湖面,看起来像是一面没有打磨的镜子。遥望洞庭湖山水美景,真像是白银盘里放着一枚青螺啊。

7.教师指出其中的两处比喻,引导学生体会刘禹锡的情感,并与《独坐敬亭山》相比较表达上的异同:都是写景的诗,但抒发的情感不一样。《望洞庭》抒发的是内心的愉快,而《独坐敬亭山》抒发的是内心的孤独。

8.学生齐诵古诗,想象画面。

9.教师小结,学生笔记诗的意思,背诵、默写古诗。

板书设计:

写景   抒情

1.古诗词三首  独坐敬亭山孤独

望洞庭    愉快

教学后记:

为自己的讲解,找个依托

在进行古诗教学的时候,如何穿插进行生字教学,我一直都感到很为难。但经过这两节课的尝试,我觉得自己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进行古诗词字词教学识,学生的朗读是个可靠的依托——依托学生的朗读,来穿插进行古诗生字的教学。说白了,学生的朗读,不过是教师为自己的讲解找来的一个“托儿”,看下面的教学片断:

师: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这首古诗。

生1:望洞庭……

师:读得好,特别是标题当中的“庭”这个生字,读得很正确。伸出手来,跟老师写:广字边,廷字里,合起来就是洞庭湖的庭。再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这首诗,看是否真的把这个字读好了!

生2:望洞庭……

师:不仅庭字的后鼻音读得好,而且“潭”字和“螺”字也念得相当好,我们一起动手写一写这两个字:三点水,覃字边,合在一起念潭;虫字旁,累字边,合在一起就是田螺的螺。

备课网摘:

3 忆江南

2.学生表述,教师讲述:正因为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词又叫做“长短句”。长句短句交错出现,有一种特别的韵律美。跟老师一起读一读,介绍白居易。

4.学生齐读,教师强调要读好、读懂“谙”:理解一字,领悟一句。

5.教师过渡:江南好,那里的风景我从前是多么熟悉啊!哪些风景是作者所熟悉的?学生:(1)用诗句表述;(2)用自己的话来表述。

7.教师引读,有层次地训练学生反复表述诗的意思,加强对诗意的整体记忆:

江南好,      

那里的风景我从前是多么熟悉。 

日出时,江边红花似火,

春天里,江水绿如蓝草。

怎能不让人常常想起江南呢?    

8.学生笔记,背诵。

9.教师检查学生是否背到了诗,加强对诗的记忆。

10.教师小结:(1)词牌和另两首《忆江南》;(2)笔记;

板书设计:

忆江南——风景旧曾谙

词又叫长短句,有词牌名。

教学后记:

先拉个雏形,然后再精雕细刻

——理解古诗文句子方法谈

把诗句的意思说明白,是古诗词教学的另一个难点。怎样让学生自己把古诗的意思说明白呢?我今天尝试了一下,总的感觉就先需要从一个雏形开始,一步一步地雕刻,最后才能成形。

师:请一位同学读一读《忆江南》这首词。

生1:忆江南……

生2:“谙”是“熟悉”的意思。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2:看注解。

生:谙熟于心了。

师:有的同学昨天在家里把三首古诗词背了十遍,到现在已经——

生:谙熟于心了。

师:对了!“谙”就是熟悉的意思,你理解了“谙”,你就能明白“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的意思。谁来说一说。

生3:江南的风景很美,我很熟悉。

生:曾经。

师:把这个词放到刚才的这个句子中去,怎么说?

生4:江南的风景很美,我曾经很熟悉。

生5:从前。

师:加进去说一说。

生5:江南的风景很美,我从前曾经很熟悉。

师:对了,这就全面而且细致了!

但是,如果每句诗都这样去理解,那上课会上得很累,一首诗的教学中,有一两句精细地雕刻一下,让学生知道怎么对应着把古诗文用现代的方式说清楚地方法,就够了——不过是个代入、替换、扩展的问题。尽管说出来的句子有时候会显得很生硬,但是理解古诗文就是从直译开始的。其他的一些句子,学生能说个八九不离十,也就过了。最后老师利用句式引读,对译文整理一下、规范一下,也就够了。

备课网摘:

古诗独坐敬亭山李白教案篇六

在翻译诗歌的意思的时候,我采取了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的方法。

在解释完重点词语了之后,我让学生组成四个小组或三人小组进行翻译。小组讨论的方法在以前我教二年级的时候非常有效。学生都很喜欢讨论学习效果较好。但当我让这个班的学生讨论的时候,他们中有大部分的人却拿出了笔和纸,自己一个人埋头想。想好了就把自己的写下来。我马上鼓励他们“这个方法非常好,等一会儿,哪个同学写好了,读出来给大家听听,我们评价看看,对不对,好不好”我检查了一部分学生写的,觉得他们写的大致相同。但意思与原文的解释还是有些出入。课上我也犹豫过到底应不应该把标准的答案写下来,让大家抄下来?但我此时一个词语——“原创”在我脑海中闪过。我知道如果我把标准答案写出来,学生肯定会把自己的刚刚写的`檫掉,把我的标准答案写下来。这对他们的自信心会有一些打击这样好吗?我一直在反思。我鼓励自己和学生。“属于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学生掌握的情况如何呢?我想我会通过《课堂作业》进行检查。并且进行知识点的查漏补缺。

古诗独坐敬亭山李白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诗中词意,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在理解感悟诗的过程中,能通过想象和朗读了解诗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感悟古诗内容,意境,体会诗人孤独寂寥的情感。

重点难点:

领悟诗意,感悟诗情(难点)。

教学过程:

一、感受李白

同学们知道李白吧?李白的诗你能背几首?

(你来!流利!真有感情!你会的真多!)

(图片以及古诗)

是啊,这是一个乡愁满怀的李白。(板书:乡愁满怀)

2、《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豪情万丈啊,这又是一个怎样的李白?正是,潇洒的李白,豪放的李白,寄情山水的李白。(板书:寄情山水)

3、《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是怎样的李白?

(请你回答。你也想说,请,)——正如你们感受到的,这是有情有义的'李白。(板书:有情有义)

从上面诗歌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形象丰满的李白,他是思乡的游子,是豪迈的侠客,是重情重义的真汉子,今天我们还要再学一首李白的诗,你将会看到又一个不同的李白。

二、初读古诗

1、齐读课题《独坐敬亭山》。

有谁知道敬亭山?你来说说。(图片《敬亭山》)是啊,敬亭山又被称为“江南诗山”。自李白《独坐敬亭山》这首诗篇传颂后,敬亭山声名鹊起。白居易、杜牧、韩愈、刘禹锡、梅尧臣、汤显祖等许多名人慕名登临,吟诗作赋,绘画写记。历代吟颂敬亭山的诗、文、画达千数,敬亭山这座“江南诗山”,也因而饮誉海内外。

2、再读课题:敬亭山前面加了个“独坐”,应该怎样读?你为什么这么读?(你读得很慢,因为——哦,是因为伤感;你读得很轻,因为——哦,很孤独;你怎么读这么重?——哦,是在感叹!)

3、读课文:带着你体会到的情感,按自己的节奏自由读两遍。开始——好!谁来试试!(读得多好啊!字正腔圆。)谁再来?同学们从他们的朗读里听出了什么感觉?(好孤独!好无奈!好伤感!好寂寥!恩,很有体会!)我们一起来读读。

4、同学们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你的问题很有价值!看得出你很善于思索!)

三、细品诗意

2、这首诗里分明写了好几样景物,为何李白要说“独自坐在”敬亭山呢?请在诗中划一划,找一找你所感悟到的词语。

好,你找到了什么词语?(“飞尽”是指——)是啊,所有的鸟都飞走了,敬亭山静悄悄了。你呢?(“独去闲”是指——),满山不见一只鸟,不闻一丝鸟鸣;辽阔的上空不见一朵白云这是一座怎样的敬亭山?(我和你的感觉一样)(是啊,好一座寂静清幽的敬亭山!)

3、读读这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李白久久地坐着,久久地看着,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谁了?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

4、齐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是啊,李白看敬亭山,敬亭山看李白,看来看去,谁也看不够。“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啊!再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人山脉脉相望,紧紧融合。——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四、感悟孤独

好一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庭山”。李白啊李白,你游历了那么多名山,你曾豪情万丈,你曾广交朋友,为什么此刻这么深情地看着敬庭山呢?(孤独)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孤独”呢?

1、我们一起读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在李白的眼里,那是无情的鸟儿在弃他而去,那是高傲的云在弃他而去。再读: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其实在自然环境中,鸟飞云走,是很自然的。为什么这时候的李白却是那么孤独?你想过么?(你们很善于推测。)

(介绍背景)的确,这时正是李白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时候。李白曾经七次来到敬亭山所在的宣城游玩,这首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以后再次来到敬亭山所作的。李白的满腹才情只被唐玄宗视为点缀升平的御用文人,他空有投身政治报效祖国的雄心,却被一些权臣小人算计被迫离开长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增添了孤独与寂寞之感。

现在你明白了么?谁再来读读前2句。(听得出,同学们感悟很深)齐读。

2、老师也来试一试。闭上眼睛,想想,那是怎样的一翻情景呢?人看山,山看着人,人陪伴着山,山陪伴着人。配乐,范读。

同学们来!(齐读)

(1)练笔

李白神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他说:“”

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

(2)引读

啊!鸟儿和云朵也讨厌我,只有你陪伴我在身边。(齐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是啊,只有我们两个人在这里真有点死气沉沉啊。(齐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不用答不用问,一切都在不言中(齐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相看两不厌,只有李白啊!”

五、课外拓展

《秋蒲歌》出示。自由读,感受下这首诗里是怎样的李白?

你来读读。请你读读。很深情。让我们齐读《秋浦歌》。

“这是一个怎样的李白?”

对这个孤独哀愁的李白,你能安慰安慰他吗?

李白,这么多人在关心你啊,你要乐观、坚强、开朗起来。

你还记得《赠汪伦》吗?同学们齐——

还记得《静夜思》吗?

还记得《望庐山瀑布》吗?

李白啊李白,我们都在怀念你,你并不孤独!

让我们再来齐诵这首诗《独坐敬亭山》。

好,下课!

古诗独坐敬亭山李白教案篇八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揭题。

2、揭题:是啊,李白一生写了很多诗,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3、解题:“独坐”是什么意思?题目是什么意思?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识字,引入意境。

1、学习生字。播放课件:(字理识字)“亭字”的读音注意什么?亭是什么样的(顶尖,角飞翘下面有柱子。)怎样记“亭”字?(简笔画画亭的样子)“亭”字的一点象亭尖,口字象亭尖下面的部分,飞起的角象秃宝盖,所以写宽些,丁字象亭檐及柱子。请同学们在生字表下照着写一遍。

1、听音朗读,初识古诗。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1)把诗读通读顺。

(2)个人读,小组读,齐读,同桌读。

设计意图:在教育改革过后的今天,我们发现了许多问题,比如忽视了基础教育,我们在困惑、反思的今天,我们才意识到语文教学应该扎实抓好字、词。所以设计了比较形象的字理识字,并让学生写好字。采用多种方式的读也体现了生的自主学习。

(三)再读,感悟诗意。

1、同学们再读诗,看有哪些词不理解的,可以通过看注释或者查字典解决,也可以和同桌交流讨论,理解。

2、集体交流词的意思。(“众鸟”许多鸟;“高飞尽”都高高的飞走了;“孤云”孤单的云;“独”独自;“闲”悠闲;“相看”互相看;“不厌”不满足;)

3、小组讨论交流诗句的理解。

4、全班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5、这首诗描写了那些景物?(鸟飞尽,云飘走了,孤山。)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凄凉)诗人的心情怎样?(孤单寂寞)

6、如果你是李白,遇到这样的处境,你会怎么想?

(四)朗读,背诵。

1、诗人如此心情读的时候该怎样去读?请你把自己当做李白来诵读古诗。(课件出示图,看图朗读)

2、配乐朗读朗读。

3、指名读。

4、学生齐读。

5、背诵。

(五)扩展。

1、闭上眼睛听配乐诵读,边听边想象诗的画面。

3、交流。

[独坐敬亭山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