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江吟教案设计(精选13篇)

时间:2023-11-28 09:26:02 作者:字海

教学工作计划能够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条不紊地展开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教学工作计划的范文八:通过教学工作计划的实施,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了有效的监控和评估,及时调整了教学策略。

古诗三首:枫桥夜泊别董大暮江吟网友来稿

生:背《望天门山》背《山行》背《绝句》。

师:同学们每背一首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题目叫《暮江吟》(师板书,一边音乐《春江花月夜》起)。

师强调“吟”的读音。

师:同学们来看看这个“暮”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下面是个日,你能看出什么来吗?

生:有太阳落山的意思。

师:从诗题中看出了时间,还看出了什么?

生:他在江边。

师:傍晚在江边吟诗,这是谁呀?(白居易)。

师:谁来介绍介绍。

生:他的诗容易读懂,因为他写诗的时候,总是要把写好的诗读给老百姓听。

师:你真是个爱学习的孩子。

生:他有个师傅叫顾况。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看书的。

师:你也是个爱学习的孩子。

师:要了解这首诗,还要回到1083年,在去杭州上任的路上,他看到江边红日落下的美景,陶醉其中,不禁吟诗一首,就是这《暮江吟》(课件出示图片,并范读)。

师:听了这首诗,你感到什么?

生:我感到自己是一棵小草,被夕阳的余辉照耀着,一半绿,一半红。

师:你怎么那么会表达呀!

生:我感到自己是一只小螃蟹,在江中游,阳光下的江面照得一半红,一半绿。

师:多美啊!接下来,同学们用喜欢的方式来读诗,可以坐着读,可以站着读,可以离开座位读。(同学们纷纷找伙伴读)(两位同学跑到评委席读给评委听,说自己的理解)。

师:谁来读?(指名读诗)(齐读)。

师:请各小组来交流一下你们讨论的结果。

生:一道夕阳照在水中,一半变成红色,一半变成绿色,草地上的露珠晶莹美丽,月亮就像一张弓一样。

生:我补充,一道残阳并不是一道,照在河水中有很多的。

师:瞧,这两位同学多能干啊!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很柔美。

师:你能读出来吗?(生读)。

师:那刚才讨论中认为最美的是什么?

生:半江瑟瑟半江红,最美。因为这种景色像湖面吗?我认为不像。

师:看一看(出示图片)用上“仿佛”、“好像”说一说这是怎样的红?怎样的绿啊?

生:像小孩子脸一样的红,像绿宝石一样的绿。

生:一半是红玛瑙铺成的,一半是碧玉铺成的。

师:还有哪儿很美?

生:我觉得露珠是很美的,就像珍珠一样,珍珠是价值连城的,很美的。

师:当白居易沉浸在这夕照图中,不觉天色渐渐暗下来,低头一看,他看到了什么?

生:露珠。

师: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白居易,你的心情会怎么样?

生:能看到这样的美景真幸福啊!

生:看到这些,我的疲劳都不见了。

生:我心情舒畅。

生:很想去。

师:课文中有一个词就表示这个意思,是什么?对,“可怜”就是“可爱”的意思。能把刚才理解到的读出来吗?(生读诗)。

生:好,我给大家示范一下。(生读)(学生争着,比着读)。

师:看着同学们吟得这样好,老师也想吟一吟,好吗?师吟诗(同学们鼓掌)。

生:我最喜欢“铺”字。因为它表现出美,显得亲切,安闲。

生:我喜欢“瑟瑟”这两句好,因为它刚中带。

生:我觉得“真珠”这个比喻用得好,把露珠写得闪闪发光,很美。

生:“半江瑟瑟半江红”这个句子写得很美,像五彩池。

师:照图和月夜图,这两幅图构成了最美丽的风景。能不能背背看。(生背,配动作)。

师:其实白居易的写景诗还有很多,接下来我们再简单地学学他写的《忆江南》,出示古诗。

生齐读。

师:大家利用注释来看看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一首是写日出的,一首是写日落的。

生:都是写江的。

生:都是在愉快的心情下写的。(师讲解对这首诗的评价)。

师:我们再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好吗?(生齐读)。

《心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情意)。

1、了解中法人民的共同心愿,从中爱到国际主义的思想教育。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所表达的思想。

3、自学本课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内容所表达的思想。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疑导入。

1、什么是心愿?课文中讲了哪些人的心愿?他们的心愿分别是什么?

(小姑娘的心愿……,小姑娘父母的心愿……我和法国人的共同心愿……)。

二、自学研讨。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抓记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2、找出课文中人物表现的句子,并抓重点句子体会含义。

3、想一想,表达了作者怎能样的思想感情?

三、点拨辅导重点点拨第二道: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相机释词“含苞欲放”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5、她爸爸认真地说:”我希望她学中文,以后到中国留学,当架设友谊桥梁的工程师。“。

”当架设友谊桥梁的工程师。“是什么意思?这家法国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愿?

6、人民的感情上朴素的,朴素的东西是最美的。修一座友谊的长桥,这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共同的心愿指什么?友谊的长桥指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指导朗读最后一节。

四、质疑巩固。

五、作业。

1、整理解释滔滔不绝迷惑不解绘声绘色潜力含苞欲放。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心愿。

小姑娘我家有好多中国人去北京当老师。

父母中国迷学中文。

中法友好。

架设友谊桥梁。

《暮江吟》教案设计

1、画景物:听着同学们的朗朗读书声,我们仿佛穿越到了唐代,与诗人一起欣赏江边美景。下面我们再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将这江边的美景图一一描绘出来。

诗人在不同的时间里,各写了哪些景物?找出来,用笔画出来。(画景物——汇报)(板书:残阳、江、露、月)。

你觉得诗人笔下的太阳是怎样的?(火红的、摇摇欲坠的、疲惫的、金光闪闪的)同学们口中的夕阳真美啊,你们真是白居易的知己啊!

在这两句中有一个动词,你能找出来吗?“铺”。

“铺”字多用在何处?(引导“铺”字组词:铺床、铺路)。

“铺”——(简图)(夜晚妈妈帮你铺床,盖被子时候,你有什么感觉?引导得出:温。

在夕阳的映照下,江水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这里的瑟瑟是什么意思?“瑟瑟”指碧绿色的玉石,诗中形容江水没有被夕阳照到时所呈现的青绿色。)(删除,课堂不讲)。

这里写到“半江瑟瑟半江红”,在你的想象中,江水红得像什么?绿得像什么?

(生:红得像一块红绸子。似乎有人把红墨汁倒进了江中。江水另一半绿得像一块无瑕的翡翠。)(让生尽情说,答不到也没关系)。

夕照下的江水半绿半红,这是多么美丽的奇观啊,那么,江面为什么会呈现出半绿半红的景象呢?(引导、简图)(教师边演示课件边小结——夕阳照射下,江面波光粼粼,红绿相间,难怪诗人称赞道:“半江瑟瑟半江红”。)。

诗人很善于使用色彩的对比,他多像一个大画家,用他手中的彩笔,描绘出我们祖国自然风光的色彩美。以上两句,不由得使老师想起了白居易的另一首著名的词《忆江南》。这首词中也运用了色彩对比的写法,同学们想想是那两句呢?(生答)。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与“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在写法上多么相似呀!一个写了秋天、夕阳下的江水;一个写了春天、朝阳下的江水。都描绘了奇特的美景,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啊!

带着刚才的理解,想象着画面,再将这种神奇的美读出来。

有一个词尽显了白居易当时的心情?——可怜。为何说“可怜”?是不是很可怜的意思呢?(拆开组词:可以怜惜。)。

“可怜”:可爱“真珠”:珍珠。

什么可爱?哪些景物让你觉得很可爱?怎样的露珠、月亮让你觉得很可爱?

你能将这种可爱读出来吗?(个读、齐读)。

()似()()似()。

(露:宝珠、玛瑙、水晶月:像金钩。像小船。像眉毛。像镰刀。)从颜色、形状方面进行点拨。江似明镜月似船。

同学说得多传神呀,多贴切呀!你们将天上的月与地上的露珠完全融合到了一起,组成了一幅宁静、祥和的月夜图。面对这样美的景色,诗人情不自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齐读)。

《暮江吟》教案设计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注释。

1暮江吟: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吟,古代一种诗体。

2残阳:落山的太阳光。

3瑟瑟:原义为碧色珍宝,此指碧绿色。

4可怜:可爱。

5真珠:即珍珠。诗中的真是真假的真,而并非珍珠的珍。

6月似弓:上弦月,其弯如弓。

7九月初三:农历九月初三。

译文。

一道余辉铺在江面上,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金光闪闪。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绿,一半呈现出殷红。

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般,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致的`弓。

赏析。

这首七绝是一首写景佳作。语言清丽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全篇用“可怜”二字点逗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其写景之微妙,历来备受称道。明代杨慎《升庵诗话》评云:“诗有丰韵。言残阳铺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红,日所映也。可谓工微入画”。《唐宋诗醇》评云:“写景奇丽,是一幅着色秋江图”。清代王士祯《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云:“丽绝韵绝,令人神往。”

《暮江吟》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运用上节课自学古诗的方法自学本课的古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关键】:

重点:灵活运用自学古诗的方法。

难点: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

关键: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善于与别人交流。

【教具准备】:

1、学生比较熟悉的古诗画面。

2、古琴曲。

【教学内容】: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交流上节课布置的作业古诗配画。

2、板书本节课要学习的古诗《暮江吟》的课题。

3、解释课题,交流对白居易的了解。

二、初读。

1、学生自由朗读,读准生字。

2、检查对三个生字瑟、残、吟的认读情况。第一遍带着拼音读,第二遍去掉拼音读。

三、细读。

1、学生小组内交流课前预习情况,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义。

2、图诗结合,用自己的话说说本诗的意思。

3、班内交流。

四、美读。

1、配乐范读,启发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学生练习朗读。

3、配乐,指名感情朗读。

4、加表演动作,背诵古诗。

五、巩固。

用抢答方式,理解诗中的加点字的意思。

1、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2、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3、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知君。

六、延伸。

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召开一个古诗朗诵会,把自己会背的古诗背给大家听。

七、布置作业。

向学生推荐《唐诗三百首》。

《暮江吟》教案设计

此诗是一首七言绝句其作者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白居易这一首诗也是他著名诗篇下面是此诗的原文翻译以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暮江吟原文: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一道残阳倒映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金光闪闪,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绿,一半呈现出殷红。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般,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致的弓。

暮江吟背景:

此诗大约是长庆二年(822年)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当时朝廷政治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作者离开朝廷后心情轻松畅快,因作此诗。

暮江吟赏析: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委婉、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他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诗人俯身一看,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很像是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诗人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弯弓。诗人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美妙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真珠月似弓”。作者从像弓一样的一弯新月,想起当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高潮,给诗歌造成了波澜。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绝妙的画卷。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热爱之情。

另外,值得读者注意的是这首诗中的时间问题。《暮江吟》写了三个不同的“时间”。通过以上分析,《暮江吟》前两句写的时间是日落前(一小段时间)或日落时;后两句主要写日落后(一小段时间),即黄昏;由后两句还引伸出夜里一段时间。这完全符合作者的观赏顺序,即作者先于日落前看到了“残阳铺照”,又于日落后看到了“月似弓”,再于夜间看到了“露似真珠”。大多数资料都认为,“月似弓”与“露似珍珠”是作者于夜间同一时刻看到的,前写天上,后写地下。其实这是因为缺少天文、气象常识,忽视了两种自然现象之间的“时间差”问题。如前所述,作者看到“九月初三”、“月似弓”之时,只能是在日落后不久。此时,由于太阳刚刚落山不久,地面散失的热量还不多,凉露尚未形成;而等到夜里“露似真珠”之时,似弓之月却又早已沉入西方地平线以下了。

点评:

明代杨慎《升庵诗话》:“诗有丰韵。言残阳铺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红,日所映也。可谓工微入画”。

清高宗弘历《唐宋诗醇》:“写景奇丽,是一幅着色秋江图”。

清代王士祯《唐人万首绝句选》:“丽绝韵绝,令人神往。”

作者资料: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香山。

《暮江吟》教案设计

1、学会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似。

2、能说说诗的意思。

3、能背诵全诗,默写。

1、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登鹳雀楼》。

(2)指名说说意思。

(3)齐背全诗。

2、教学新课。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学习生字。

(3)理解题意。

暮:指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

江:大河。

吟:古代诗歌的一种。

(4)分析古诗。

a、教学1、2句。

这句诗中有哪些事物?

诗中描写阳光用了一个什么量词?

能不能把铺换一个字?

第二句中哪个词比较难理解。

说说整句的意思。

b、教学3、4句。

理解可怜的意思。

给似换一个字。

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5)指导朗读。

a、由朗读,用铅笔划出该停顿的地方。

b、指名读。

c、对其进行评价。

d、齐读全诗。

(6)板书设计。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暮江吟》教案设计

(师板书,一边音乐《春江花月夜》起)。

师强调“吟”的读音。

师:同学们来看看这个“暮”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下面是个日,你能看出什么来吗?

生:有太阳落山的意思。

师:从诗题中看出了时间,还看出了什么?

生:他在江边。

师:傍晚在江边吟诗,这是谁呀?(白居易)。

师:谁来介绍介绍。

生:他的诗容易读懂,因为他写诗的时候,总是要把写好的诗读给老百姓听。

师:你真是个爱学习的孩子。

生:他有个师傅叫顾况。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看书的。

师:你也是个爱学习的孩子。

师:要了解这首诗,还要回到1083年,在去杭州上任的路上,他看到江边红日落下的美景,陶醉其中,不禁吟诗一首,就是这《暮江吟》(课件出示图片,并范读)。

师:听了这首诗,你感到什么?

生:我感到自己是一棵小草,被夕阳的余辉照耀着,一半绿,一半红。

师:你怎么那么会表达呀!

生:我感到自己是一只小螃蟹,在江中游,阳光下的江面照得一半红,一半绿。

师:多美啊!接下来,同学们用喜欢的方式来读诗,可以坐着读,可以站着读,可以离开座位读。

(同学们纷纷找伙伴读)。

(两位同学跑到评委席读给评委听,说自己的理解)。

师:谁来读?

(指名读诗)(齐读)。

(生自由学习讨论)。

师:请各小组来交流一下你们讨论的结果。

生:一道夕阳照在水中,一半变成红色,一半变成绿色,草地上的露珠晶莹美丽,月亮就像一张弓一样。

生:我补充,一道残阳并不是一道,照在河水中有很多的。

师:瞧,这两位同学多能干啊!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太阳都是照射的,这里为什么用“铺”呢?

师引导大家做“照”、“洒”、“铺”的手势。从这个手势中你感受到什么?

生:很柔美。

师:你能读出来吗?

(生读)。

师:那刚才讨论中认为最美的是什么?

生:半江瑟瑟半江红,最美。因为这种景色像湖面吗?我认为不像。

师:看一看(出示图片)用上“仿佛”、“好像”说一说这是怎样的红?怎样的绿啊?

生:像小孩子脸一样的红,像绿宝石一样的绿。

生:一半是红玛瑙铺成的,一半是碧玉铺成的。

师:还有哪儿很美?

生:我觉得露珠是很美的,就像珍珠一样,珍珠是价值连城的,很美的。

师:当白居易沉浸在这夕照图中,不觉天色渐渐暗下来,低头一看,他看到了什么?

生:露珠。

师: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白居易,你的心情会怎么样?

生:能看到这样的美景真幸福啊!

生:看到这些,我的疲劳都不见了。

生:我心情舒畅。

生:很想去。

(生读诗)。

生:好,我给大家示范一下。(生读)(学生争着,比着读)。

师:看着同学们吟得这样好,老师也想吟一吟,好吗?

师吟诗(同学们鼓掌)。

生:我最喜欢“铺”字。因为它表现出美,显得亲切,安闲。

生:我喜欢“瑟瑟”这两句好,因为它刚中带。

生:我觉得“真珠”这个比喻用得好,把露珠写得闪闪发光,很美。

生:“半江瑟瑟半江红”这个句子写得很美,像五彩池。

师:网上也有一些朋友发表了一些意见,有的可能和同学们理解得一样(展示)。

师:如果同学们有意见也可以把你的想法发表到网上。

师:照图和月夜图,这两幅图构成了最美丽的风景。能不能背背看。(生背,配动作)。

师:其实白居易的写景诗还有很多,接下来我们再简单地学学他写的《忆江南》,出示古诗。

生齐读。

师:大家利用注释来看看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一首是写日出的,一首是写日落的。

生:都是写江的。

生:都是在愉快的心情下写的。

(师讲解对这首诗的评价)。

师:我们再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好吗?

(生齐读)。

《暮江吟》教案

(知识、能力、情意)。

1、了解中法人民的共同心愿,从中爱到国际主义的思想教育。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所表达的思想。

3、自学本课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内容所表达的思想。

1课时。

1、什么是心愿?课文中讲了哪些人的心愿?他们的心愿分别是什么?

(小姑娘的心愿……,小姑娘父母的心愿……我和法国人的共同心愿……)。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抓记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2、找出课文中人物表现的句子,并抓重点句子体会含义。

3、想一想,表达了作者怎能样的思想感情?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相机释词"含苞欲放"。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5、她爸爸认真地说:"我希望她学中文,以后到中国留学,当架设友谊桥梁的工程师。"。

"当架设友谊桥梁的工程师。"是什么意思?这家法国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愿?

6、人民的感情上朴素的,朴素的东西是最美的。修一座友谊的长桥,这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共同的心愿指什么?友谊的长桥指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指导朗读最后一节。

1、整理解释滔滔不绝迷惑不解绘声绘色潜力含苞欲放。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心愿。

小姑娘我家有好多中国人去北京当老师。

父母中国迷学中文。

中法友好。

架设友谊桥梁。

《暮江吟》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注·提”实验教材第十一册第21课。

教学要求:

1、弄懂每个词语和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和意境,从而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背诵、默写、翻译、改写这首古诗。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体会诗句的意思和诗中的意境。

教学准备:

投影片、录音机、配乐朗读磁带。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

1、了解作者(同学们知道这首诗是哪个朝代、哪位诗人的作品?)。

板书:唐代:白居易。

2、简介作者:(白居易是我国唐代最著名的三大诗人之一,他和李白、杜甫一样写下了许多千古名句流传至今,《暮江吟》是他的诗词中最浅显易懂的一首)。

3、释题:暮江吟的“吟”是什么意思?(歌颂、赞美)。

歌颂赞美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景色?

“暮”是指一天的什么时候?(傍晚)。

赞美了傍晚什么地方的景色?(江上景色)。

指名说:歌颂傍晚江上的景色。

二、听录音朗读两遍,小声自由朗读5遍。

要求:1、基本会背;2、注意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的那些景物?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再听录音朗读,指导朗读技巧。(要求语速缓慢,读出抑扬顿挫)。

四、分组讨论要求2的问题、指名回答板书:

时间:傍望—夜晚(深秋)。

地点:江边。

景物:太阳、江水、露珠、月亮。

五、学习前两句诗,出示投影片(夕阳西下的江上景色)指导看图。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1、问:一道残阳指的是什么时候的太阳?“铺”是什么意思?太阳照在什么地方?

指名翻译:夕阳斜照在江面上。(江面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色?)。

“瑟”是什么意思?(碧绿色)。

译:江水一半呈碧绿色,一半呈红色。

2、小结:通过学习前两句诗,我们知道了前两句诗主要写傍晚时分,夕阳斜照在江面上是什么样的景色,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一起欣赏和想象当时那美丽的意境。

师述:夕阳渐渐地落下去,晚霞映红了天空,夕阳的余辉洒在了宽阔的江面上,忽然间,江水似乎分成两半,这一半是碧绿碧绿的,那一半是鲜红鲜红的,微风轻轻地拂过江面,江水泛起了粼粼波纹,像一颗颗闪光的宝石,又像空中闪烁的繁星。啊!多么迷人的傍晚景色。

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景色美不美?这样的景色会让诗人怎样?用一个词语形容:“陶醉,恋恋不舍,流连忘返”。

六、学习后两句(出示投影片:夜晚月光下的江边景色):“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九月初三夜是在什么季节的夜晚?“可怜”是什么意思?

1、指名译:“深秋的夜晚是多么可爱啊!”

2、问:“深秋的夜晚可爱在什么地方呢?”(请看第四句)。

“似”是什么意思?“露”和“月”各指什么?

它们各“像”什么?

指名翻译:露水像珍珠一样晶莹光亮,月亮像一把弯弓悬挂在空中。

3、指名将后两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4、闭上眼睛欣赏体会后两句诗的美丽意境。

师述:不知不觉,夜幕降临了,白居易还立在江边久久不愿离去,秋风拂面,他感到特别地凉爽和舒服,一会儿看看草地,一会儿望望天空,啊,那美丽的小草上挂满了露珠,在柔和的月光映照下像一串串晶莹剔透的珍珠,夜空中那一弯新月就像一张精致的弓,他不禁脱口赞叹道:“这深秋的夜晚是多么迷人,多么可爱啊!”

七、这首诗是以写“景”为主的诗句,想想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美景,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暮江美景的喜爱之情)。

八、小声读背,然后默写、翻译。

九、总结:这首诗向我们勾画了夕阳西下的傍晚江上美景,同时也描述了深秋夜晚月光下的江边迷人的景色,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美好迷人的景色,让我们再一次闭上眼睛回味诗中美丽的意境。(听配乐朗诵)。

十、作业 :根据这首诗的翻译和老师提供的内容,同学们再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把《暮江吟》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暮江吟》教案

开场白: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面试小学语文教师的13号考生,今天我试讲的题目是《暮江吟》,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师;同学们今天上课之前老师要和大家一起玩个小游戏,我们一起对对诗,一起来说说有关太阳的诗句。

师:我已经看到同学们举起小手了,你先来吧。

师: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嗯,你的课下知识储备很丰富。

师:还有谁想到了呢?你的眼神充满了期待,那你来吧。

师: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不愧是我们班的诗词小达人,这么快就想出了答案。

师:同学们平时积累的诗句可真多。今天我们就一起看看大诗人白居易,看看他是怎样描写日落的,请同学们齐读课题《暮江吟》。

师:现在老师给大家示范朗读一遍古诗,请同学们边听边注意老师的读音、停顿和节奏。待稍后老师请你们也来读一读。

师: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师:老师朗读完了。哪位同学愿意当小勇士,踊跃的展现下自己呢?

师:看你充满自信的样子,请你来!大家说他读的怎么样啊?

师:嗯,读的声音很是洪亮,要是节奏能慢一点就更好了。

师:来,跟老师一起读下这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师:还有,这个字应该是读“瑟”,平舌音,再读的时候要注意哟。

师:你再试着读读全诗。同学们,这次怎么样啊?

师:是不是更好了呢,我们给他鼓鼓掌。

师:还有哪位同学来挑战下?

师:中间的这位女生,请你!同桌,你来评价一下,她读的`怎么样啊,

师:你说,她读的很有感情,语调有变化而且声情并茂。嗯,你听的很认真。

师:是啊,同学们,我们在读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把握好停顿节奏,这样才能读出韵味。你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吧。

师:现在老师给大家十分钟的时间,请同学们前后四人为一小组,合作讨论这样一个问题:说说你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你的理由。好,开始你们的讨论吧。

师:大家讨论的非常激烈,特别是第一组的同学争得面红耳赤,就请第一组代表来说说吧。

师:哦,这两句很有画面感,让你们仿佛置身于美丽的画卷中,你的想象可真丰富。

师:那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下这是怎样的场景吗?

师:你看到了傍晚太阳快要落山了的时候,柔和的阳光铺在江面上。

师:哦,还有一半是碧绿的,一半是鲜红的。

师:嗯,这幅画面中的颜色非常艳丽,让我们感觉自己一种诗意。

师:看来你们是融入这份情境中了,那对于这种美景,你们有什么样的情感啊?

师:嗯,很喜欢这景色。所以,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喜爱赞叹之情啊,只有真的陶醉在其中,才会写出这么美的诗句。

师:你们小组的感受如此深刻,那你们能带着这样的心情读一读这两句诗吗?

师:你们读出了韵味,看来此刻你理解了作者,走入了作者内心。

师:还有其他想法吗?好,第三组的同学来说说吧。

师:哦,作者写的很美,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能具体说说吗?

师:嗯,把露珠和月亮比作了珍珠和弓。这是不是就突出了景色生动可爱的特点呐。

师:那你能想象此时是什么样的画面吗?

师:你看到了在九月初三的夜晚,露珠尤为可爱,就像一颗颗圆润的珍珠,而那天空中的新月,就像一张弯弯的弓。

师:说的可真形象,看大家都很陶醉,同学们,想不想见见月初的新月是什么样子啊?请看大屏幕,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视频。

师:怎么样,是不是很美呢!就让我们边想象画面边朗读这两句吧。

师:理解之后,同学们读得更有味道了。同学们,就让我们将自己想象成白居易,配着优美的音乐,再来朗读下古诗吧。

师:你的小手举得高高的,那你来说!

师:你说这节课跟随作者,我们看到了傍晚落日照耀下江水的美景,感受到了作者对这里的喜爱。

师:你说的很好,但是有一个点遗漏了,大家发现了吗?

师:没错,这节课,我们不仅观赏到了美景还学到了作者的写作方法,那就是比喻。

师:作者运用比喻使事物更加生动形象突出了事物的特点。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写作中也能运用到这种修辞手法。

师:在这里老师为大家布置一项作业:请同学们课下用笔将这首诗描写的情景画出来。

师:好,下课。

暮江吟教学设计

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1、理解古诗优美的语言,了解唐诗是我国文学的瑰宝,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理解“铺、瑟瑟、可怜、似”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理解每句诗的意思,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能正确回答课后问题。

3、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加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情感、意境、潜词造句的体验,有感情的背诵古诗,默写《暮江吟》。

4、引导学生由书本走向生活,通过广阔的生活空间、网络空间去获取资料。培养学生多角度的理解诗词。

学习古诗体会诗中的名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用语言或者图画描绘诗句概括的景物,体会其中的诗味。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正确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指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展开合理想象,引导学生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画面,读中感悟,体会作者看到奇丽景色的愉快心情。

1、搜集描写夕阳的诗词;

2、温习《夕照》;

3、准备水彩笔。

1、描写夕阳的一些诗词、文;

3、自谱的乐曲一首《暮江吟》(歌曲附后)。

一课时。

一、课前活动,谈话入课。

2、哪同学跟老师一起做。

(1)用手按住自己的胸口,在大声的对自己说:“我能行!我最好!”

(2)同学俩俩用手搭在彼此的肩膀上,对对方说:“你能行!你最好!”

(3)闭上眼睛,在心理用肯定的语气对自己说“我能行!我一定行!”

3、怎么样?这会是不是信心十足了?我们来做个诗词接龙的游戏,就是老师说上句,你能接出下句诗。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3)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4、看来老师是难不倒你们了,哪位同学来出出题呢?

6、对!白居易是唐朝著名的大诗人,他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三千多首诗。他的诗内容充实,语言通俗,大多反映现实生活,反映人民疾苦。我们常常说“如诗如画”,一首诗就是一幅画。今天我们要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山水风景诗———《暮江吟》(板书)。

二、听诗。想象画面,初步感受诗词。

1、请同学们轻轻地闭上眼睛,有心去欣赏这首诗。你会看到怎样的一幅画面呢?

2、再来一遍,用心去感受哦!

3、谁能告诉老师,你看到了什么?

三、读诗。初读课文,从语言文字中去感受画面。

1、自由读诗。注意用笔圈画出描写景物的词,进一步的感受画面。

暮江吟教学设计

1、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中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2、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情感,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3、从关键词语“一道、铺、瑟瑟、可怜”入手,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展开丰富的想象,复现诗中的意境。

一、温习导入:

这首诗的诗人是谁?(白居易)。今天,我们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出示课题,齐读课题)(“吟”是前鼻音)。

二、解题,知作者:

(接上)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暮”字,上面是一个?草字头,草字头下面有一个?“日”,这个“日”表示的就是?太阳。太阳落到草丛下了,这个“暮”表示什么意思。(傍晚)。

从诗题中我们知道了时间。你还能知道什么?(地点:江边。吟:吟诗)。

那么是谁傍晚的时候在江边吟诗呢?(白居易)。

既然大家都曾认识这位伟大的诗人,你能说说他的“字”和“号”吗?(ppt示简介)。

三、熟读古诗,整体感知:

1、究竟是什么样的景色吸引了白居易在此吟诗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看——齐读。大部分同学都读得很好,但还有部分同学读得不通顺,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诵。

2、学生自由大声练读。(可站、可坐、可配合手势,可以摇头晃脑,可以大声读,也可以小声读等,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但是要读准诗中的生字,读通顺诗句。)(个别汇报读,师生评:字音读准了,证明你已有收获;读得真流畅,学习力强;读出了古诗的韵味,你真是个小诗人?)。

3、教师范读。师:你们注意老师是怎么停顿的。

4、学生个别读(比比谁读得好)、齐读。

四、明确背景,体会情感:

(同学们读得真好,短短几分钟就能读得通顺、流畅、有节奏了,可我们似乎还缺少了点东西,缺少什么呢?对了,缺少点情感。俗话说:诗言志。诗人写诗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那么他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创作这首诗的缘由)。

五、品读探究,深入理解:

1、画景物:听着同学们的朗朗读书声,我们仿佛穿越到了唐代,与诗人一起欣赏江边美景。下面我们再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将这江边的美景图一一描绘出来。

诗人在不同的时间里,各写了哪些景物?找出来,用笔画出来。(画景物——汇报)(板书:残阳、江、露、月)。

你觉得诗人笔下的太阳是怎样的?(火红的、摇摇欲坠的、疲惫的、金光闪闪的)同学们口中的夕阳真美啊,你们真是白居易的知己啊!

在这两句中有一个动词,你能找出来吗?“铺”。

“铺”字多用在何处?(引导“铺”字组词:铺床、铺路)。

“铺”——(简图)(夜晚妈妈帮你铺床,盖被子时候,你有什么感觉?引导得出:温。

在夕阳的映照下,江水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这里的瑟瑟是什么意思?“瑟瑟”指碧绿色的玉石,诗中形容江水没有被夕阳照到时所呈现的青绿色。)(删除,课堂不讲)。

这里写到“半江瑟瑟半江红”,在你的想象中,江水红得像什么?绿得像什么?

(生:红得像一块红绸子。似乎有人把红墨汁倒进了江中。江水另一半绿得像一块无瑕的翡翠。)(让生尽情说,答不到也没关系)。

夕照下的江水半绿半红,这是多么美丽的奇观啊,那么,江面为什么会呈现出半绿半红的景象呢?(引导、简图)(教师边演示课件边小结——夕阳照射下,江面波光粼粼,红绿相间,难怪诗人称赞道:“半江瑟瑟半江红”。)。

诗人很善于使用色彩的对比,他多像一个大画家,用他手中的彩笔,描绘出我们祖国自然风光的色彩美。以上两句,不由得使老师想起了白居易的另一首著名的词《忆江南》。这首词中也运用了色彩对比的写法,同学们想想是那两句呢?(生答)。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与“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在写法上多么相似呀!一个写了秋天、夕阳下的江水;一个写了春天、朝阳下的江水。都描绘了奇特的美景,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啊!

带着刚才的理解,想象着画面,再将这种神奇的美读出来。

有一个词尽显了白居易当时的心情?——可怜。为何说“可怜”?是不是很可怜的意思呢?(拆开组词:可以怜惜。)。

“可怜”:可爱“真珠”:珍珠。

什么可爱?哪些景物让你觉得很可爱?怎样的露珠、月亮让你觉得很可爱?

你能将这种可爱读出来吗?(个读、齐读)。

()似()()似()。

(露:宝珠、玛瑙、水晶月:像金钩。像小船。像眉毛。像镰刀。)从颜色、形状方面进行点拨。江似明镜月似船。

同学说得多传神呀,多贴切呀!你们将天上的月与地上的露珠完全融合到了一起,组成了一幅宁静、祥和的月夜图。面对这样美的景色,诗人情不自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齐读)。

六、感情朗读:

在白居易的眼里,远处的残阳美,近处的江水美,脚下的露水美,天上的新月美,这无不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前面讲到诗人是离开朝廷到外地任职,离开了朝廷因为着不能追求功名利禄了,但他却没有丝毫失落感,转而流连于幽美壮丽的自然风光中,这是多么乐观、豁达的个性啊。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带着诗人这种轻松、闲适的心情,再次漫步江边。(配乐齐背诵)。

七、读写结合,加深理解:

多么美丽的江景图啊!这种美景不描绘下来实在可惜了,让我们拿起笔,发挥想象,将这幅幽美的江景图描绘出来吧。

题:发挥想象,将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写景的小短文。ppt。

八、拓展延伸:

学完这首诗,你觉得诗中哪种景色最美丽?你还能背背写这种景的古诗来吗?(学法)。

《暮江吟》教案

1、理解古诗优美的语言,了解唐诗是我国文学的瑰宝,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理解“铺、瑟瑟、可怜、似”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理解每句诗的意思,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能正确回答课后问题。

3、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加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情感、意境、潜词造句的体验,有感情的背诵古诗,默写《暮江吟》。

4、引导学生由书本走向生活,通过广阔的生活空间、网络空间去获取资料。培养学生多角度的理解诗词。

学习古诗体会诗中的名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用语言或者图画描绘诗句概括的景物,体会其中的诗味。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正确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指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展开合理想象,引导学生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画面,读中感悟,体会作者看到奇丽景色的愉快心情。

1、搜集描写夕阳的诗词;

2、温习《夕照》;

3、准备水彩笔。

1、描写夕阳的一些诗词、文;

一课时。

一、课前活动,谈话入课。

2、哪同学跟老师一起做。

(1)用手按住自己的胸口,在大声的对自己说:“我能行!我最好!”

(2)同学俩俩用手搭在彼此的肩膀上,对对方说:“你能行!你最好!”

(3)闭上眼睛,在心理用肯定的语气对自己说“我能行!我一定行!”

3、怎么样?这会是不是信心十足了?我们来做个诗词接龙的游戏,就是老师说上句,你能接出下句诗。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3)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4、看来老师是难不倒你们了,哪位同学来出出题呢?

6、对!白居易是唐朝著名的大诗人,他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三千多首诗。他的诗内容充实,语言通俗,大多反映现实生活,反映人民疾苦。我们常常说“如诗如画”,一首诗就是一幅画。今天我们要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山水风景诗———《暮江吟》(板书)。

二、听诗。想象画面,初步感受诗词。

1、请同学们轻轻地闭上眼睛,有心去欣赏这首诗。你会看到怎样的一幅画面呢?

2、再来一遍,用心去感受哦!

3、谁能告诉老师,你看到了什么?

三、读诗。初读课文,从语言文字中去感受画面。

自由读诗。注意用笔圈画出描写景物的词,进一步的感受画面。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