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科幻读后感个字 科幻文读后感(模板8篇)

时间:2023-10-06 21:17:18 作者:琉璃 最新科幻读后感个字 科幻文读后感(模板8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科幻读后感个字篇一

“希望是这个世界上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选择希望,人生就有坚持的理由。

?流浪地球》的情景设定在太阳步入老年期,地球上的人为了存活,带着地球去找新的家园的故事。也揭示了当灾难来临时,生活中人性光辉和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

故事中的人之所以有勇气去做,是因为他们选择了希望,如果他们不去努力,而是安逸地等着灭亡,那结果截然不同,就算前过程艰难,但是未来是美好的,后者就算过程安逸,结果注定灭亡,这就是希望的力量。

钻石的珍贵在于,给它一束光,它能折射出千道万道的五彩缤纷。希望,给它一束人性的光辉,它肯定也会回赠你成功的缤纷世界,所以希望和钻石一样珍贵。

小说中有一幕使我留下深刻的记忆,反叛军要把坚持流浪地球计划的五千名士兵冻死在冰山雪地中,但五千名士兵当中没有一个人屈服求饶,他们说:“让人类永远保持清醒是不可能的。”他们选择了整个人类的希望,而不是自己的希望。死刑后一个小时氦闪爆发了,太阳开始走向灭亡,所以说这五千名士兵的选择是正确的。他们的选择,拯救了人类。这就是希望的力量。

生活中选择希望的事例很多很多,比如“猪坚强”。如果不是它选择了希望,在废墟中九天九夜都坚持自己的希望,它又怎会有今天安逸舒适的生活?还有最美教师张丽莉,她选择了更崇高一点的希望——孩子的未来,她一推,让三名学生免受病痛之苦,让她们获得了生命和健康。希望是这人世间最朴质的情感,却能带领人们走向光明和未来。

而我们是否也应该像他们一样,选择希望呢?

我想是的。当生活,学习,工作不如意时,我们应该选择希望,坚持走下去。每当我跨过沟壑,走过崎岖的小路,眼前出现一片绿荫,心中顿时变得明朗。你选择了希望,希望也就会选择你,并带给你美好的未来。

我觉得,希望是这个世界上比钻石更珍贵的东西!

科幻读后感个字篇二

昨天,我买了一本《科幻故事》的书。可好看了!!

科幻的世界光怪陆离,趣味盎然,这一个个精彩绝伦的故事,为小朋友们拓展了汲取知识的广阔天地。科幻故事带给我们无穷无尽的想象,这是人们对自身和宇宙的'一种想象,更是人们对人类社会未来命运的一种关注和猜测。

这本书是科学的幻想,也是未来的现实。

希望大家可以买来看看,给同学们插上一对遨游宇宙的想象的翅膀吧!

科幻读后感个字篇三

其实这本书科幻小说在现在看来已经不是科幻了,但是我总是会从这本书上找出阿波罗登月的影子来。

美国的南北战争刚结束的时候,一群以制造大炮为生的人们,一个“大炮俱乐部”陷入了无所事事的困境当中。这个俱乐部里面有好多残疾人……都是在战争中负伤的,他们恨不能再度挑起一场战争来,但是必然不可能了。

结果就在这个时候,俱乐部的主席巴比康找到了一个新的目标,就是发射一颗炮弹到月球上面去,报告引起了热烈反响。全世界为之瞩目。随后便开始了紧张的筹备工作。与此同时,巴比康的死对头尼切尔也在不断地泼冷水,并且下了很大的读书说巴比康不可能成功。这项工作需要很多很多的钱,但是钱不是问题,因为这是人类的进步,所以不管捐多捐少,全世界都为之奉献了。作者在这里还小小地调侃了一下英国人的自大,说英国人嫉妒美国人,结果没有捐钱。当资金也到位了,计划也订好了。恰在此时,发来了一封来自法国的电报,一位法国的冒险家米歇尔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就是把炮弹做成空心的,他要乘坐炮弹登上月球。所有的人为这个新的提议兴奋不已,米歇尔很快来到了美国。

他发表了在美国的演说,结果会上有一个人与他针锋相对,质疑整个计划。那么这个人是谁呢?当然就是尼切尔了,因为尼切尔当众侮辱了巴比康,巴比康和他决定决斗。为了举止这场悲剧的发生,米歇尔和俱乐部的秘书马斯顿来到了决斗地点,并让两个人停止决斗,米歇尔还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提议:既然尼切尔不相信炮弹可以发射到月球上去,那么就请尼切尔一起乘坐炮弹来见证这一次的旅行。尼切尔同意了,时间不多了,炮弹、火药等等都准备好了,地点定在了佛罗里达,为此德克萨斯非常非常地愤怒。那一天终于到来了,成千上万的人来到了发射地点,见证这个历史的时刻。

我不得不说凡尔纳真的很诙谐啊,情节紧张刺激,里面还有好多科学上的知识,而且绝对不是杜撰的,不禁让人钦佩他的学识之渊博。

科幻读后感个字篇四

作者系美国的吉恩罗登贝里,新华出版社80年版。从内容上看,远在初三时我曾看到过它的连环画“小人书”,当时只是为其想象奇伟所激动,并未真正认识到它的含义。

人类发射的第一个远程宇宙探测器“旅行者6号”__这是历史上的真实,前数月还由新闻得知它仍在正常工作,正在冲出太阳系,且播出了它发回的太阳系全景照片。__小说中在经过了漫长的星际旅行后返回了地球,而此时它已经通过不断的学习积累知识拥有了巨大的力量,成了一个有生命的机器。但它仍然不能摆脱作为机器所具有的困惑,即不知道它自己为什么存在,因为没有感情,没有喜怒哀乐的体验,它不知道这种存在有什么意义。作者以此揭示了一个道理:机器可能会掌握空前博大的知识,但仍然不如一个具有人类情感的哪怕是一个小孩儿;理智或者说是智力,除了必要的知识构成、逻辑推理能力外,还包括情感、价值需求这些精神上的东西。实际上作者是在用维杰尔来暗喻人类自身;不论人类科学发展到何种进步的水平,如果不解决好精神世界里的问题,它仍然将是不成熟的、值得忧虑的,甚至这种不成熟情形下掌握的强大科技力量反而会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这种思想是与海德格尔以来的西方思想家们是一脉相承的。

然而作者又并非只是探讨科学这一种因素对人类的影响。西方文艺家们,包括但丁《神曲》、卡夫卡《变形记》、乔伊斯《尤里西斯》等等,都是在围绕一个人类永恒的命题:存在的意义。各种题裁和风格的创作都只是同一个躯体外套上去的不同样式、色彩、面料的时装而已。这部科幻小说也是如此。维杰尔深知:它的使命是“探寻并发回一切可能的知识”,这就是它存在的'意义;但一旦它回到创造者那里完成了这个使命,它存在的理由就消失了;它必须找到一个新的能够保证它存在下去的理由,否则它就会陷入无法抗拒的精神危机。人类自诞生到今天,不正是在不间断地寻找着同样的问题吗?“我为什么会存在?我为什么而存在?”解决不得就吸毒、犯罪,空虚的心灵经由这些渠道获得满足;理智一些的则遁入宗教的世界,虚构出一个上帝和天国来安慰自己。作者借小说中一个智者的口说出了这样的话:“他对于他所看到的那个星球上的那些机器的没有时间、没有意义的存在感到十分难受......既然这种机器造得如此巧妙,那就不应当让它们没有饥饿、恐惧、孤独、愤怒或者任何这类妙不可言的感觉。这些感觉会促使它们去调整自己的程序,以适应自己的需要。拥有自己的需要,这对于一个有生命的东西是多么重要啊!”这种需要,显然即指精神上的归属感。无论人类强大到何等程度,缺乏这种归属感的他们仍将陷入一个巨大的不可知的威胁之中:“正如他们被困在维杰尔体内一样,维杰尔也被困在它现在这个空间中。”强大如维杰尔,体积大至可以容纳八十二个太阳到地球之间的距离,能力强至可以强迫太阳和地球停止转动,也同样不能摆脱这种威胁,所以“这真是宇宙间的笑话!”可这又不仅仅是一个笑话,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紧紧被它困扰着,直至今日!

科幻小说有软硬之分。后者以描写介绍先进科学技术为目的,代表如凡尔纳;前者则名写科幻未来,实写今日现实,多以暗喻、象征等手法描写介绍人类自身、人类社会和人类发展诸方面的问题。《星际旅行》以其揭示问题之深刻、描写介绍之瑰伟而成此中经典作品。为什么在西方科幻体裁可以由最初供人茶余饭后消闲,而发展成今日可与传统文学体裁一样反映、探讨重大问题呢?而在我国,人们始终对这种发展抱有偏见,总是不自觉地视之为青少年科普类。宋代文人多以诗为中正而词为小道,对杂曲更是不屑;明人则瞧不起市井小说;而今人多鄙薄武侠科幻。由《星际旅行》可以看出,成为一个优秀科幻作家需要多么深厚的知识积累和高妙的思想见解;这正是欧美科幻发展至今日水准的基础。从金古武侠作品我们也可看到相似的情形。

科幻读后感个字篇五

八十天就可以环游地球!对!你没听错!就是八十天!怎么?不信?看看《八十天环游地球》吧!

?八十天环游地球》记述了主人公福克先生以坚定的意志和超群的智慧克服了种种人为和自然的障碍,终于在八十天内环游地球一周。

有志者事竟成!我看完这本书以后的感受可以用这一句话来表达。无论什么困难,总有它解决的方法,只要不放弃,努力寻找解决的方法,就一定能成功!

生活中,一定会遇到许多困难,有时,往往会不知怎么解决问题,而愁得不得了。这时候,如果能静下心来,用心思考,就会拨开乌云见太阳了,所以,别把困难看得太重,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把它看轻,找找方法,等成功了,就会觉得:啊!这么简单!

我也遇到过这么一件事呢!上次的数学试卷,有一道思考题,什么切长方体增加面积,求正方体什么东西的,我看都看晕了。想了好一会儿,还是不知道怎么做。忽然想起“有志者事竟成”这句话,就自己动手做了做,就想到了问题的关键,只要找到这一点,就能把这个题弄明白。果然,我成功了,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

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去解决困难。有志者事竟成,只要你有心,一定能克服困难,重见光明!

科幻读后感个字篇六

最近,刘慈欣的一部划时代科幻小说《三体》深深的吸引了我。从小就喜欢打破常规、天马行空、飞扬思绪的.我,对科幻小说有着近乎痴迷的渴求,从《海底两万里》,到《哈利波特》,再到烧脑神作《星际迷航》,都显得奥妙无穷!八十八万字的《三体》更是有着探索宇宙魅力的神奇力量,刷新了我对中国科幻小说的认知。

《三体》这个三部曲小说,从第一部《地球往事》,情节就渐入佳境,第二部《黑暗森林》更是全书的高潮部分,《死神永生》让我全面观看到了更大更全面的宇宙,看到了文明的碰撞与激发。

其次是关于面壁计划、阶梯计划、黑暗森林威慑、黒域计划等等地球人类保护自己采取的措施,看似不经甚至是荒诞,细想又是那么符合科学逻辑,甚至是很巧妙,让人看后拍案叫绝。

这本小说内容庞杂,故事跌宕起伏,并且由于作者刘慈欣本身是一名科学家,所以其内容带有很多科学上的名词,尽管我是文科生,但由于作者描写细腻生动,文笔流畅,并没有给我带来理解上的困难,相反,我认为就是这种似懂非懂的感觉促使我发挥想象力去理解这部作品。外界评价该作者时称:“刘慈欣的作品宏伟大气、想象绚丽,既注重极端空灵与厚重现实的结合,也讲求科学的内涵和美感,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和鲜明的个人风格,为中国科幻确立了一个新高度。”我想这再贴切不过。

在我们身处的这颗蔚蓝色星球之上,人类文明创造出了种种的“奇迹”,这无疑也是使我们感到自豪的事情,而《三体》却给了我们另一个视角,将人类从通常的食物链顶端的强者下放到被征服者的视角去去思考,其结果引人深思。

如若真的有外星文明,我希望他们能和我们这个美丽的星球交友,而不是侵略。毕竟宇宙中的每一个生命都有值得存在的理由,每一个生命都是上天的赏赐。

科幻读后感个字篇七

?海底两万里》是一部科幻小说,问世于1870年,故事写了几个人在一艘潜水艇里用将近一年的时间,纵横海底两万里的探险经历。书中为我们演绎了一个个惊险的故事,展现出一幅幅奇异的海底画面。故事曲折惊险,画面多姿多彩,让人在惊心动魄的情节中感受到赏心悦目的海底世界。

主人公尼摩船长深知海洋里一定会遇到许多的危险,但对他来说,这些危险似乎不存在,他依照自己的方向下海了,并且遇到了很多很多的危险:土人围攻、同鲨鱼搏斗、章鱼袭击等险情,但也收获了不少,他们从海底找到了很多宝藏,看到了许多少见的生物,还找到了海洋下的陆地等数不清的趣事。

在我们身边也许没有像尼摩船长这么大胆的人,但是在我们身边一定有面对困难而不退缩的人,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的勇敢和智慧。我们要以平等的目光向他们看齐,提高我们的学习要求。不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上,我们要尽量超越前面一个,这样一周超一个,不久就会超过很多人。

?海底两万里》是一本好书,它教会我们要利用我们身边的资源,教会我们通过努力去发现一样新的东西。在他们探险的这段时间里,不仅收获了许多知识,还探究到了很多海底的秘密,但依然还有很多未知的需要靠我们将来去探索。

科幻读后感个字篇八

就算知道大刘火了后趁热打铁地推出一些相关的书也无可厚非,但像这本书这样大段大段重复的文字,我说的是原封不动的誊抄,出版社不负责任的锅无论如何也甩不开了。由此可得出的结论为,地平线未来丛书系列,可弃。

证据在45页和113页,大刘从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的描述引申到宏细节的概念这一大篇幅的描述,有多少一模一样的文字,大家可以去细数。

仅管编辑方敷衍了事,但本书也不是半点可读性也没有,这本书最大的贡献在,给一个近距离观察刘慈欣的镜头。

132页,刘慈欣回忆1999年在成都参加笔会的经历。时隔多年,他基本忘记了参加笔会作者的形象,但却依然清晰地记住了深夜在招待所前台遇见的美丽的少男少女。他说,我忘不掉这个形象,他们几乎成了科幻化身。只有在这一非常小篇幅的回忆里,才能察觉到刘慈欣不经意流露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质:浪漫主义。当刘慈欣大段大段谈及宇宙中绝对冷酷的真理和绝对冷酷的美的时候,我们是无法窥见他掩盖密实的浪漫情怀的。

1982年,刘慈欣目睹了球状闪电,也在这一年,他读了《2001太空漫游》和《与拉玛相会》。这是他生命中至关重要的时刻。这样的际遇,如同天空低到了你的头顶,上帝的声音透过云层低吟。我大概只能体会到这种震撼的十分之一。那是2014年年初,没有任何特别的事发生,我不过在一间图书馆读到了《与拉玛相会》。那是晚上10点左右的事。图书馆里温暖的光色将划开了黑暗,安静,明亮,大气,仿佛是在一艘巨大的宇宙飞船的内部。那是不同于以往任何时刻的阅读体验。一本好的科幻小说,就具有这样的力量。

刘慈欣给我的感觉,是更加阿西莫夫式的。他们的头上,有相同的批评声音,人物塑造空洞,符号化。因此,刘慈欣在描述阿西莫夫的时候,不免让人读到了惺惺相惜之感。他说,阿西莫夫作品的特色很大一部分出自他的文笔,平直,单色调,钢硬,呆板······几乎所有这类文学上的负面词都可以用来形容他的文笔,他有时让人想起海明威,但绝无后者的简洁有力,更像一个工程师写出的冗长的技术说明。

在书中,刘慈欣谈及他最喜欢的作品,《梦之海》和《诗云》,但读者不买他的账,于是他创作了《鲸歌》,与市场握手言和。他说地轻描淡写,但那种耿耿于怀却显而易见。

我曾经思考过一个问题,那就是人类大脑的局限性。这个局限性体现在许多方面,比如人没法真正的感受未来。人只能去思考当前的事情,或稍稍远一点的未来。一个怕死的人也可能会抽烟,他无法对尚且遥远的死亡产生强烈的恐惧感。同样的,人没办法去感受更大和更小的尺度。我们很容易想象出一米的长度,一千米也不太难,但1光年,1000光年等尺度,我们无法在大脑里建立出对应的参照物。因为,我们从未近距离观察,也没有切身体会过。刘慈欣说,这是人类对于宇宙的麻木感,他有些失望,但我认为这没法用麻木或失去好奇来解释,这就是大脑的局限性造成的。这是一个绝望的问题,而不是一个麻木的问题。

最后,刘慈欣在《从大海中见一滴水》这一大段中,回应了外界对他的批评。我简单的转述一下,就是你们的科幻品位太低,去多读点国外的经典吧。

读完这一大段后,你就会明白刘慈欣和江晓原辩论的时候,内心是有多mmp了。特别是,江晓原一直强调人性,自由意志和爱,仿佛人类是宇宙存在的理由,刘慈欣估计想掐死他的心都有了。刘慈欣推崇的,从来都是人类的存在和宇宙的本质。在这些大前提下,才有爱与灵魂存在的空间。刘慈欣认为人类若要有一个好的未来,那必要用统一思想,科学精神是一个好的统一点。刘慈欣谈到这里的时候,显得有些急躁和焦虑。江晓原不停地用爱来否定科学精神,这一定让刘慈欣感受到巨大的挫折。他并不享受说服江晓原的快感,只是他的理想国只能基于人人都推崇科学精神才能建立。一个异教徒,都是一个巨大的阻碍。对此,我有一个第三方的观感,刘慈欣一直强调人类角度,这其实脱离了现实基础,仅仅是一个美好愿望。人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当你用某个概念将人类整合后,比如刘慈欣喜欢用的人类角度这个词,现实中就意味着你代表了他人,而每个人都厌恶自己被被人代表,被别人代言。所以,刘慈欣的理想国没有现实基础,只能和柏拉图心中的理想国一样,成为一个遥远的美好愿景。

关于生存问题,我也有一个想法想和刘慈欣探讨。刘慈欣谈到,生存是最终目的,但是,作为一个个体,我有一个很具体的感受。每天忙碌了一整天,筋疲力尽后,夜晚我只想读书或是看电影。但是,如果给一个假设的空间。每天下班后,回到的是一个空空荡荡的家,只有一张床和一盘晚饭。那么6点用完餐后,到11点睡觉前,还有5个小时,这5个小时就留在空空荡荡的屋子里,仅仅是这样想象,我都感到恐怖至极。如果是这样存在的话,我想也许我会选择死亡。这就是我想说的一点,在人的感受里,存在感当时是美好的体验,但是具体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将存在放在更低的位置,而去迎合欲望。难道你不觉得,更多的时间里,我们是凭借这欲望才能活下去的吗?所以,客观的来讨论生命的存续,和主观上感受生命,中间存在着沟壑,二者并不统一。

客观地说,生命存在下去就是最终目的,就是最大意义,但作为个人体验来说,我并不满足仅仅能呼吸,有意识,我想要更多。如果二者不能统一,那生命的最终价值就无法确定。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