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案例(模板5篇)

时间:2023-10-01 02:24:22 作者:曼珠 教学反思案例(模板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反思案例篇一

发现问题,大胆怀疑,寻根问底,是创造的开端,也是创造型人才的重要品格。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十分注意鼓励孩子质疑问难。一个富有好奇心的提问能够引起全班学生的兴趣,从而使他们学到许多新东西,使课程体现人文性和科学性的结合。

学完《太阳》一课,我鼓励学生提出有关太阳的问题。于是,有的问:“太阳为什么会发光呢?”有的问:“太阳每秒钟能发出多少能量呢?”还有的问:“太阳是怎样运动呢?”“太阳会不会熄灭呢?”……那么,如何对待学生的这些提问,使他们的求知火苗得以越烧越旺呢?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应该是主动接受的过程,那样的学习才会有意义。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求学生将接受知识的过程变为独立探究知识的过程。我正是以这样的理念为指导,带领孩子们去揭开太阳的神秘面纱。

一、观察太阳

孩子们每天迎着朝阳去上学,踏着夕阳的余辉放学回家,太阳对他们来说再熟悉不过了。带领学生观察日出、日落的情景,用望远镜观察太阳黑子,能让学生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他们写下了许多生动的观察日记,把太阳黑子比喻成“雀斑”、“老年斑”、太阳的“癌细胞”等等,甚至还想到“要给太阳治一治”。的确,观察是智力活动的门户,是创造的源泉。

二、阅读有关太阳的文章

三、想象太阳熄灭的情景

想象是智力活动的翅膀。小学生的课堂应当是充满幻想和想象的。教师在课堂上应创造各种想象的机会,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自己思考,异想天开。在这一课中,我出的想象题为:太阳熄灭的那一年。当学生乘着想象的骏马飞到50亿年后的光阴里时,他们兴奋不已,有的想象自己和同伴把人造太阳送上天空,有的想象自己登上了已变成白色球体的太阳。学生在想象中进一步认识了太阳。

四、赞美太阳的“精神”

在了解太阳诸多特点的基础上,让学生抽象、概括出太阳的“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充分发挥其创造性。有的从太阳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想到它的“无私奉献”;有的从动物、植物都离不开太阳,想到它的“博爱”;也有的从太阳几十亿年如一日,准时准点地工作,想到它勤恳、踏实的工作作风。学生在思考中,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深刻性都得到了发展。

教育是对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智慧的教育,关键在于选择完美的教育内容和尽可能使学生之思想不误入歧途,进而导向事物的本源。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有必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学习者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一支有待点燃的火把,是未来文明的创造者。只有今天敢于质疑、敢于批判、敢于思考、富有智慧,明天才能善于创新、善于超越。为了民族的未来,我们呼唤智慧的教育。

教学反思案例篇二

【教学目标】

1、分析主人公老头子的性格特点。

2、品味优美的语言。

【案例】

课前,学生充分的预习。把自己的理解都批在书上或写在练习本上。

一开课,赵老师用充满激情与感染力的导语把大家引入了对《芦花荡》的人物形象分析上。

师:小说塑造人物通常从那些方面来写呢?

生: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师:下边大家就从这些方面看看老头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各学习小组自主交流预习成果,各小组成员各抒己见,教师巡回指导。

各小组代表及小组成员发言,说出自己对老头子这一主要人物的认识,师加以评点。

生:由第4自然段的外貌描写,可以看出老头子十分机敏、干练。

生:47自然段的心理描写突出了老头子的愧疚和自责。

师对学生发言加以点拨、引导和评价,归纳出老头子的主要性格特点,板书在黑板上。

【反思】

对于小说分析人物形象,我们一直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我也没觉出有什么问题。尤其是赵老师的课,我一向觉得无可挑剔,教师素质良好,教学语言有魅力。比如这节课,巧妙的过渡语,智慧的点拨,学生也时有精彩的回答。可是今天,在陈大伟教授指导下,我们观课主要观学生的行为、学习的效果,我却惊奇的发现原本一堂成功的课现在竟也有了不少问题。

首先,学生对人物分析往往是局限于某一处,某一方面的性格,所以对人物的形象分析总是零碎的。我说是自信自尊,你说是智勇双全,他说是老当益壮。学生的困难在如何全面认识、客观评价小说中的人物,而我们恰恰在这一点上处理得略而在前一阶段处理得详。

其次,学生的回答是他课前已分析出来的,那么这堂课的这个环节相当于是展示自己的`思考成果。而且也只是少部分人的成果展示。因为课堂有限,那么大部分的同学在这堂课中充当了什么角色呢?那就是倾听。倾听同学的发言,倾听老师的总结。几十分钟一直在倾听。他们又能入耳入心多少呢?难怪课上看到有的同学走了神,有的同学做了小动作。

第三,这堂课的前提是学生课前自己充分的预习、思考。那么有没有人没充分预习呢?从观察来看,答案是肯定的。为什么呢?因为上课老师总要说,总要总结的。自己既不发言,也无须思考,只要听就行了。长此以往,不愿预习、不愿思考、不愿举手的人就多了。从课堂来看,学生发言的面并不大。

第四,还有个资料的问题。现在大多数同学都有资料。我们上课研讨的问题资料上都有,学生看了就行了,为什么要听老师总结重复呢?难怪课上不听的同学也不少,都在自己看资料。我们还是没真正关注学生啊。

总之,从本节课看来,当我们真正关注学生的时候,才发现一堂课的目标设定、重点难点的确定都不应只是老师依据教材来定,而应依据学生认知教材的情况来定。一种教学方法的采用,也不要只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从自己的眼光来定,而应从学生的心理出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去为好。由此得来的教学效果也不应只看课堂上那精彩的回答,而应看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他们原有的基础上最终有了多少新的收获。

看来,真正做到关注学生并不容易。

教学反思案例篇三

【教学案例】

记得全国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说过:“我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教书育人,铭刻在心。”这正是语文教师的崇高使命,如何运用教材中的优秀文章,联系学生实际,以美感人,以情动人,激发学生的思维,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

前几日,教学《一株紫丁香》时,让我深切地体验到孩子的思维空间的广阔、奇妙,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是我们教师开展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株紫丁香》是一首优美易懂,情感丰富的小诗。它蕴含了师生间的浓浓情意。我和孩子们都很喜欢。在一次次富于情感的朗读后,我们似乎闻到了紫丁香的`暗香,仿佛看到它们绽放的美丽笑脸。

小组合作讨论后,同学们更进一步地明白了诗中“我们”的良苦用心,明白了“紫丁香”为老师所做的一切。大家似乎都沉浸在那种美妙的景象之中。

一生突发奇想:“为什么课文没有把那些小朋友了一同画上呢?”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没等他说完,同学们就各抒己见,踊跃发言。

生1:画不下了呗!

生2:夜都深了,小朋友们都已经回家了。

生3:窗前的那株紫丁香是小朋友种的,就好像是那些小朋友一样。

生:对呀,噢……

此刻,我已经深深地体会到孩子们对紫丁香的深层寓意的理解。

生:老师,那句“老师,休息吧!”是谁说的呀?小朋友们不是都已经睡了吗?

我正想直接告诉这个可爱的孩子,可孩子们却极其热情,小手举的老高。我又有些不忍心打击他们的积极性。

生1:应该是星星和月亮姐姐说的。

生2:我觉得应该是小朋友要星星和月亮姐姐告诉老师的。

生3:不对,应该是小朋友把心里想要对老师说的话托绿叶说的。

生:小朋友们栽的紫丁香也可以告诉老师的。

生:那小朋友为什么不直接告诉老师呢?

生1:太晚了。

生2:小朋友都入睡了只好托梦给星星和月亮姐姐。

生:那可以写封信给老师,放在老师的桌子上,老师就看得见了嘛!

生:对。

学生终于在争论中达成一致,脸上露出了兴奋的笑容。

师:那你们把想对老师说的话写下来好吗?

生:好的。

学生纷纷拿出手中的笔,兴致黯然地写了起来。师生之间的浓浓情谊荡漾在彼此的心间。

【教学反思】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把教过的东西都忘掉之后剩下的东西。”我想,要想让每一次语文教学在孩子们心灵中真正留下轨迹,甚至成为孩子们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只有让情感去感染情感,让心灵去点燃心灵,让生命去感动生命,这是执教《一株紫丁香》带给我的启迪。

教学反思案例篇四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说明文的教学更应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此,教学导入时,我播放后羿射日的课件,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问题“后羿真的把九个太阳射下来了吗?这件事可能发生吗?”来导入此课,进行学习。

2、重视朗读,读中领悟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指导学生“读得好”,等于教学工作成功了一大半。在新的教学大纲中,朗读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连贯,对文章的结构和节奏把握得更加准确。

这节课朗读占了重要位置。从篇幅内容上,有全文读,分节读,分句读;从形式上,有放声自由朗读,个人读,集体读;从方法上,有快读,品读。朗读基本上做到了形式各样,朗读充分,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朗读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领悟。在教授写作方法时,我先让学生在小组内朗读感悟,再指导朗读体会写作方法。

3、强调整体感知,培养概括能力

新课标重视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为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后羿真的把九个太阳射下来了吗?这件事可能发生吗?然后,通过品读前三段,学生概括出太阳的特点:远、大、热。

4、合作学习,重视个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小组讨论激烈,最后汇报时,发言积极,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5、不足之处

(1)朗读指导和训练还可以在强化一些。

(2)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未调动起来。

(3)教学设计还可以更加突出课文的.整体性。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教学反思案例篇五

一、导入

我们刚刚学过屈原的《离骚》,从中感受到作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追求真理、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诗词《湘夫人》。

二、常识介绍

(1)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

屈原一生经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在楚怀王时期。他对内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积极主张联齐抗秦。后因小人诬陷,被怀王疏远,并两次遭放逐。第一次在怀王时期,被流放到汉北;第二次在顷襄王时期,被流放到沅、湘一带。最后,在无可奈何之际,他自沉汨罗江,以明其忠贞爱国的情怀。

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在语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

(2)楚辞,指楚地的歌辞,由屈原创建的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产于楚地,用楚方言,歌楚之音,记楚之物”。来源:楚地的原始神话和巫祝的宗教活动,楚地的乐曲和民歌(《越人歌》)。“信鬼好巫”是荆楚文化中突出的特征。

(3)湘水神的传说,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传说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

三、讲解诗歌。

(一)教师范读课文,强调字音。

(二)学生结合课后注释,疏通课文。

(三)内容评析。

1.师问:诗歌涉及到的主要人物形象有几个?抒情主人公是谁?

生答:湘君和湘夫人,这首诗题目虽然是《湘夫人》,但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却是湘君。

2.师问:诗歌为我们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生答:讲的是湘君和湘夫人的神恋故事,是由一次约会在时间上的误差而引出的悲剧。

3.师问:这个故事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生答:幽怨哀婉

4.诗歌是如何表现这个幽怨、哀婉的苦恋故事的?

(1)融情入景,以景染情。

生答:“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凄清杳茫的秋景,构成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成功地渲染了抒情主人公的心境,被后人称为“千古言秋之祖”。

(2)因情造景,象征寓意。

生答:“鸟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比兴手法,写的是男主人公因思念女主人公久久不见其人而对眼前的景象产生了一种错乱的现象,水神看到的是一幅奇怪的场景:鸟儿聚集在水草上,鱼网则被挂在树上。这是比喻湘夫人终于没来,种种费心都不过是瞎张罗。表现男主人公的伤心和失落。

生答:因情造景,象征寓意。

师问:第三段中还有这样一句,找出来?

生答:“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麋鹿为什么庭院里觅食,蛟龙为什么在水边游荡?以不可能存在的假想景象,来自我比况自身的尴尬处境。

(3)香草美人,寄予理想。

生答:白薠白芷兰草辛夷薜荔杜衡杜若石兰……

生答:对爱情坚贞不渝,对理想执着追求。

5.主题研讨

本诗以男女水神等候对方为线索,表现了他们因思而不见而在不断的彷徨迷惘中产生的深长的幽思之情,但仍对爱情坚贞不渝的主题!诗歌反应了当时人民的真实感情和美好愿望,也渗透了诗人屈原执着追求理想的情愫。

【板书】情景交融

歌颂爱情追求理想

香草美人

湘夫人

b案

教学设计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传说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屈原根据这个美丽的传说写作了一首诗歌《湘夫人》,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常识介绍

介绍屈原、楚辞和背景知识

三、把握诗歌情感,理解诗歌主题

(一)播放录音,学生结合课后注释朗读诗歌。

(二)(1)师问:这首诗歌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生答:讲了湘君和湘夫人的苦恋故事,全诗以湘君的口吻,抒写了他自己在约会地点没有等到湘夫人的忧愁、烦恼感情和一系列的心里活动。

(2)师问:诗人是以怎样的情感来讲述这个故事的?为什么会用这样的情感讲述这个苦恋故事?(启发学生用“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来把握诗人情感、理解诗歌主旨)

生答:幽怨哀婉

生答:诗言志,诗人借讲述这个哀婉、动人的苦恋故事,来表达他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幽怨,借湘君对爱情的坚贞不渝来表达他对理想执着追求的情愫。

附屈原其人其事: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3)师生研讨诗歌主题。

本诗以男女水神等候对方为线索,表现了他们因思而不见而在不断的彷徨迷惘中产生的深长的幽思之情,但仍对爱情坚贞不渝的主题!诗歌反应了当时人民的真实感情和美好愿望,也渗透了诗人屈原执着追求理想的情愫。

四、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意象在表达情感、营造意境上的作用

1.朗读第一段,通过“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鸟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分析情景关系。

生答:寄予理想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整理屈原诗歌中的名句。

拓展阅读:课文赏析

《楚辞》篇名。屈原的代表作。373句,2400多字,为中国古代最长的政治抒情诗。王逸《楚辞章句》题作《离骚经》,宋代洪兴祖在《楚辞补注》中指出:“盖后世之士祖述其词,尊之为经耳。”也有人称之为《离骚赋》,或简称《骚》。自汉迄南北朝,《离骚》又常被举作屈原全部作品的总称。在文学史上,还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离骚》中诗人用了许多比喻,无情地揭露了统治集团的丑恶,抨击了他们的奸邪、纵欲、贪婪、淫荡和强暴。同时,他也塑造了坚持正义、追求真理、不避艰难、不怕迫害、热爱乡土和人民的人物形象。

《离骚》是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浪漫主义抒情诗,诗中无论是主人公形象的塑造,还是一些事物特征的描绘,诗人都大量采用夸张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神话传说的充分运用,展开了多彩的幻想的翅膀,更加强了《离骚》的浪漫主义气韵。比、兴手法的运用,在《离骚》中是非常多见的,如他以香草比喻诗人品质的高洁,以男女关系比喻君臣关系,以驾车马比喻治理国家等。

《离骚》的形式来源于楚国人民的口头创作,诗人又将之加以改造,构成长篇,使之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它的语言精炼,吸收了楚国的不少方言,造句颇有特色。《楚辞》收集战国时代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诗歌,西汉刘向辑,东汉王逸作章句。这些诗歌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

《离骚》是屈原被贬后写出来的。本诗在中国历史上有一定地位,因此诗人也称“骚人”。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