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一个中国孩子呼声教案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优秀8篇)

时间:2023-10-03 14:41:00 作者:琉璃 2023年一个中国孩子呼声教案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优秀8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一个中国孩子呼声教案篇一

实习到今天,几位同学已经都讲了一轮课了,感觉他们比以往的实习生要强很多,无论是备课讲课,钻研教材,还是对待实习的态度上,都体现了认真负责,勤奋敬业的精神。小刘是实习组长,备课上课尤其用功。第一次讲精读课文,备课的过程她几乎把课文背熟了,教案也是烂熟于心,整节课就没有见她看教案。

这篇课文属书信体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一封信。这封信首先表达了“我”和妈妈对加利先生的问候和深深的谢意,接着深情回忆“我”的`爸爸出征前后的情景,在悲痛中怀着自豪和崇敬,并表示要向爸爸学习,用生命捍卫和平。最后,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

小学中低年级的语文课堂就是要读好书、写好字。第一课时,小刘特别重视了这一点。各种方式引领学生是把课文读熟读好,生字词写好,课文大意读好,课前我对她强调要十分注重写字。在课堂上要把生字词写一遍,初步学会,课下再进行巩固。但最后留给学生的写字词时间比较少,学生还没有写完就打下课铃了。主要原因是在讲解本课的生字词用的时间比较多,对于低年级的学生,需要讲解识字方法,记忆字形的方法,到了中高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识字的方法。则不必过多讲解。

多音字没有抓住重点,例如“呼吁”的“吁”是一个重点多音字,或许因为“吁”没有出现在课后的生字词中吧,重点学习了出现在课后生字词的多音字。在课文中,没有标注拼音的要不就是没学过,要不就是不重要。实习生没有教学经验,对知识点把握不准是正常的。课后的点评我向小刘传递了这个常识。

一个中国孩子呼声教案篇二

本文讲述的是一位来自中国的联合国军事观察员在执行维护和平的行动中壮烈牺牲后,他的孩子——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学生,在极度悲伤之余,提笔给联合国秘书长写了一封情感真挚而又充满期望的信。他在信中向全世界大声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表达了中国青少年的正义感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我用了两个多课时来讲授的这节课,第一个课时主要是为同学们讲解这节课的字词和让同学们熟读课文,对课文有进一步的理解,在讲解字词的过程中,有以下几点做的不是很好:

(1)在提问基础差点的学生时,没有给与该同学思考的时间,而是给予告诉了他正确的答案,在这种情况下,我还可以采取生帮生的方法来教,还可以检验另一位同学的掌握情况。

(2)在让同学们读课文内容时,忽略了让同学们把的课题读出来,因为课题是的眼睛。

我在教本文时重点落实在“悟读交汇”及“情理交融”两方面。在这节课上,我设计了不同形式的读。这节课上,不仅有声情并茂的“读”,还要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如:雷利的爸爸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从文中找到描写他的词句,自己读一读,体会一下。交流后指导朗读。

又如:此时此刻,如果我是雷利,面对爸爸的遗体,我会想。带着又悲、又痛、又恨的感情,读第三节。

另外还有:是啊,是可恶的战争、残酷的战争、无情的战争,夺去了雷利爸爸的生命,还夺去了许许多多无辜的生命。此时此刻,我们不禁要和雷利一同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这是谁的呼声?让我们在文中找到雷利的呼声,一起有感情的朗读。

同时在这堂课上,我通过播放收集到的战争场面的'画面及,让学生真切地感受战争的残酷、雷利呼吁和平的美好愿望,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才有破竹之势。

在导入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配乐播放战争中人们的生活场景,并且以疑问的方式问这个孩子是谁?发出了什么样的呼声?他为什么发出这样的呼声呢?从而来引入课文内容。

上完本课,感觉在调动学生们感情的共鸣,既让他们能够感同身受的体会本的思想感情这一方面做的仍然不够,另一方面,就是我讲课的激情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要让课堂有种活力和跌宕起伏的感受。由于这是一篇阅读课文,在教学时,我没有逐字逐句进行讲解,而是通过感情朗读、补充材料和展开想象三种形式来理解课文内容的。

一个中国孩子呼声教案篇三

文章内容感人至深,要让学生通过朗读融入文章的情境,融入作者的心境,激起共鸣的火花。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用“心”读书,启发学生融入角色,激励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到审美的乐趣。教学“雷利的爸爸是怎样的人?”部分,我引导学生把自已融入语境,将自己的角色替换成主人公去进行朗读实践。当学生一次又一次用慷慨激昂的语调来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时,全班同学的情感达到了高潮,实现了与文本的对话。但遗憾的是,这次课堂上读的形式还单一了些,我主要采用了自由体会读和齐读,没有广泛地采用抽学生读,相互评议的形式,不利于全面促进和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感悟、理解。

课堂应该是学生表达与交流的乐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多元反应,珍视学生的独特见解。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的,提倡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做到这一点。如:我设计了“你们读懂了什么?”这个问题,让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收获;小组探讨学习,质疑问难,解决问题;等等。

语文即生活,生活实际是语文教学取之不尽的源泉。在教学中,我们要创造性地还原课文的本真,创设情境,才易于使学生感知、感受、感悟,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我们语文的阅读教学,应该是生活的再现和提高,应该是学生感受生活,学习生活的过程。唯有此,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所以,在教学“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世界并不太平??”这两段话时,我让学生拿出自已课前收集的资料,谈谈自已的感想。

文档为doc格式

一个中国孩子呼声教案篇四

这篇课文情节曲折感人,人物的情感和性格特点是在简短的对话中折射出来的,要让学生充分领悟到人物鲜明的个性。于是我利用课件展示了文中人物对话的内容,让学生联系第一自然段的内容质疑。如“不,我只看看,不要妈妈买。”男孩抢着说。读了这个句子,你有什么想说的,想问的吗?有的学生说小兵心疼他妈妈,不想让妈妈花钱,因为他家里不富裕。我接着问你从哪读懂的?能读出妈妈无奈的心情吗?有的学生说,小兵很懂事,帮妈妈省钱给爸爸看病,有的学生甚至可以说售货员阿姨要把小汽车送给他,他也不要……此时屏幕上打出“他是多么喜欢小汽车啊!”让学生体会小兵内心巨大的心理反差,进而领会人物内心的情感。通过这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学习方法,既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提高,也能使学生容易走进人物的`情感世界,触摸到人物的心灵,想人物之所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习语文要注重感悟、积累和运用。小学阅读教学,不仅指导和训练学生理解语言,而且必须指导和训练学生积累和运用语言。本课所描绘的情节感人,语言文字也很贴切,所以我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积累语言,如“目不转睛地盯着”“兴奋的光芒”“专心地看”“忍不住”“眼圈红了”等词语,在结尾时,出示习题:如果小兵来到我们当中,你想为他做什么?落实语文课堂听、说、读、写的教学目标。

一个中国孩子呼声教案篇五

我在体会作者痛失亲人这教学环节中我做了如下的设计:

一、 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设身处地想像雷利当时的心境,想象雷利的爸爸凯旋归来的幸福画面。设计这个环节是不动声色地让学生与雷利的情感产生共振,也为后来体会雷利失去父亲那种深切的悲痛作好铺垫。学生动情的述说,使曾经的幸福与而今的物是人非的痛形成鲜明的对比,孩子们对战争的恨也就油然而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文本,披文入情,从而达到以情促读,读中悟情的教学目标。

二、我设计一个“真情告白”的填空练习,引导学生把感受化作语言,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尊重学生的看法,体现了民主平等的教育思想,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媒体的及时应用使学生动情,刺激学生情感。情境的设置渲染课堂气氛,多媒体出示录象片段,展示“万人送英雄,鲜花赠英模”的画面,配上哀乐,指导学生体会雷利看到爸爸的灵柩时,心情是多么悲伤啊!他扑到父亲的身上边哭边说,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感受那悲壮的场面。让学生入情入境,体会雷利失去父亲的悲痛。课堂教学也会因为情感的交融而变得高潮迭起,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回想这节课,自己的潜心钻研,学生真情的流露,使本节课收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但本节课也还存在不足之处:用心读书,在读中感悟,在阅读教学中,不够重视学生用“心”读书这环节。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反思、不断尝试,让自己的每一节课都能收到好的效果。

一个中国孩子呼声教案篇六

(课前互动略)

生:我认为孔子的学生很友好,因为四海之中不一定都是好人,而他都能把别人当成兄弟、朋友,他是个很宽容,很友好的人。

师:这是我们中国人,你心里感觉怎么样?

生:很自豪。

师:好,请坐下,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看大屏幕,预备起:

生:齐读“四海之内皆兄弟”

师:请大家读出自豪的感觉。

生:再齐读“四海之内皆兄弟”

师:通过我们继续深入地学习《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一定会对我们两千五百年前的古人说的这句话有更深的体会。请同学们翻开书,齐读课题——22(预备起)

生齐读课题

师:是哪个国家的孩子?再读课题。

学生再次齐读。(自豪之情流露在学生们脸上)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老师稍微一点就读得非常好了。

师:昨天我们初步学习了这篇课文,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词是什么?

生:断断续续地说:“昨天……”

师:你直接说是哪个词?

生: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词是“和平”

师:(面向全体学生问)你们是不是?

生:是。哪位同学上来把“和平”这个词写下来?(生纷纷举手)

师:你们班写字写得最好的谁?(生齐说某个同学的名字)

生:我们平时一想到和平这个词就容易想到战争。

师:(富有激情)和平与战争总是非常矛盾的结合在一起,谁来写“战争”?(随机指名上台写在黑板的右下方)

师:这篇课文是雷利写给加利秘书长的一封信,这封信都讲了些什么?哪个同学愿意来帮助大家回忆回忆呢?(一生举手,师说,来,你来,拿话筒)

生:这封信首先讲了我和妈妈对加利先生的问候和深深的谢意,然后讲了我对爸爸深情地回忆和深切的怀念,最后写了我呼吁全世界维护和平,制止战争。

师:请坐下,说得多么好!(生自发掌声)

师:从同学们的掌声中,我能听出来,你昨天学得非常认真,而且你把这句话用上了“先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说明你是一个思维非常连贯的孩子。

师:好了,昨天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现在请大家用笔勾画出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语句或者是段落,可以作一点批注,开始(读书)

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师巡视课堂,提醒已经勾画出来的同学坐好,再巡视其他学生)师:勾画好了的同学等一等其他同学,再想想为什么这个地方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呢?(师再巡视,生继续作勾画和批注)

生:齐说——好!

生:我最感动的有两句话,是在第四自然段的第二三句话,(生声情并茂地读句子)。我从这两句话感受到:一个孩子很高兴等待爸爸回来,看到的却是这样一幅景象,她心里多难过呀。

师:请坐下,老师刚才听到这个同学说到了一个词,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如果注意到了请大家在书上画下来“如约”。(师,副板书“如约”一词)

师:一想到“如约”这个词,你会想到上一自然段的那一个词?

生:我会想到“相约”。

师:它们都相约了什么了呀?同学们拿出书来读一读。

生:读“我们相约……迎接他。”

师:同学们读到这个地方时,心情怎么样?

生:我们读到这里心情很悲伤。

师:你的心情很悲伤?说一说原因。

生:(继续说)因为他们相约等爸爸凯旋的那一天,拿最美的鲜花去迎接他,本来很高兴的心情现在变得很悲痛了。

师:请坐下,说得多好。这位同学能联系上下文来体会文章的情感,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式。(师异常激动,语气激昂)是啊,没有想到机场一别竟会是一家人的永别,怎能不让人肝肠寸断?同学们,让我们拿起书再来读一读这段文字。

师:现在,起……(生读文,读完这两句后停了下来,师提示继续读下去,生又继续读。)师:老师不仅听出了同学们的悲痛,还听出了同学们发自内心的呼声,让我们再读一读这段最后一句话,让加利秘书长能听到雷利的心声。

师:“啊,我听见了,起……生:读文

生:齐答“能!”

生:这句话的每一部分都有“听见了”只是前面……(师打断:有几个听见了?)

生:齐说,四个。

师:还有几个什么?(生纷纷举手)师:一起说。

生:三个“和平”。

师:(再对刚才发言的哪位同学说)刚才对不起,老师打断了你,你接着说“只是什么?”生:只是前面都是写“什么人”。

师:(加上手势)先说——再说——再说——最后说——(师生一问一答),范围慢慢扩大。师:我们读的时候这样去读,记的时候也应该这样去记,。老师和大家一起努努力,我来背前面,你们背后面,看看我们能不能背下来?(师生共同背完这句话时,全场听课的教师掌声雷动)

师:从同学们的掌声中,老师知道大家已经把这句话深深地刻在了心里,记在我们的脑子里,现在我们把这句话放到这段文字里,用我们的心去感受。

师: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前面的文字我们照着读,后面的文字我们背。

师:(深情的叙述)孩子们,蓝盔回来了,爸爸回来了,可爸爸是躺在灵柩里回来的。看着大屏幕,把心沉一沉、压一压,“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生深情齐读)

生:爸爸是精通四国语言,出色的经济学硕士。

师:谁再来介绍爸爸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爸爸还是个热爱和平的人。

生:我认为爸爸是一个能用自己生命保卫和平的光荣战士。

师:爸爸是这么一个人,他现在离开了我们,我们心里感觉怎么样?

生:很悲伤。师:悲伤、难过,是啊,还有吗?

生:读第五自然段

师:爸爸倒下了,可是战争停止了吗?课文哪些在写战争还没停止?

生:课文的6、7自然段。

师:读到课文6、7自然段,同学们都想到了些什么?

生:我想到了现在战争还在爆发,战争还在威胁着伊拉克的小朋友那娇嫩的生命。

师:请坐下。你把书读活了,(面向全班)这位同学从书上哪一句话想到的?

生:第七自然段第一句。

师:除了想到伊拉克孩子以外,你还想到了什么?可以结合你收集的资料谈谈。

生:我还想到了反法西斯战争。

师:什么时候?

生:51年前。

师:51年前反法西斯战争,我们中国就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这个代价我们中国人体会深不深?(生齐答:深!)可是战争还在继续,从这位同学的发言里,我们听出了他的担心,(面对发言的同学)你已经跳出了这篇课文在思考了。

生:我还想到了日本攻打我们中国。

生:一想到战争,我仿佛听到了炮弹炸响的声音,飞机的轰鸣声和孩子们的哭声。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孩子一张张流着泪的脸。

师:说的多好呀!从孩子们的叙述里,我们已经把文字变成了一幅幅画面,想到这些,我们的心情能高兴吗?拿起书再读一读这段文字。

生:读第七自然段。

师:“和平之花”是娇嫩的(副板书“娇嫩”),老师这儿准备了一个短片,相信大家看完以后一定会把这段文字读得更好。(师生齐看大屏幕——战争给人类带来灾难的画面及统计数据)

师:看的时候,把你们的心情写在脸上。

师:看完以后让我们再次拿起书,把我们看完后的心情读出来。

生:读第七自然段。

师:(语调激昂)战争是残酷的,战争让多少像雷利一样的家庭妻离子散,战争又让多少原本美好的家园毁于一旦,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雷利向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发出了呼吁。(板书:要不要)“救救孩子们,……(生读呼吁的内容)”

师:(深沉舒缓)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联合国在总部大堂挂上了这幅标语(师指向大屏幕——四海之内皆兄弟)目的就是向全世界呼吁,生再读——(呼吁的内容)

师:(语气异常激昂)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你、我、我们大家、我们所有热爱和平的人们都应该深深地发出我们的呼吁“救救孩子们……(生三读呼吁内容)”

师:二十一世纪已经来到,可是战争的丧钟还没有敲响,今天战争仍然充斥在世界各地,孩子们学完这篇课文,你想说点什么?思考一下,把它写下来。(生写话)

师:抽生念所写内容。

生:我想说,让世界没有战争,只有和平,让娇嫩的和平之花不受伤害。

生:让和平永驻人间,让战争消逝在过去。

生:如果加力看到这封信一定会尽全力去制止战争。

生:我们一定要保护好这朵娇嫩的和平之花。

生:我们一定要维护和平,不要让那些无辜的生命因为战争而失去,让和平永驻人间。

师:还有很多同学想说想写,写完后可以送给同学,还可以送给老师,孩子们,我们的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指板书)一起读:(生读“要和平,不要战争”)

师:让全世界都能听到我们中国孩子的呼声。

生:再读

师:相信全世界都能听到我们的呼声,也相信我们的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在课文结束的时候,老师送给大家一段音乐,让我们一起憧憬美好的明天。(师生共同欣赏音乐——《让世界充满爱》).

一个中国孩子呼声教案篇七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情感。

3、能联系实际,谈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教学重点:

1、理解“我”为什么发出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2、理解“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和“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课

1、师:今天,老师想跟你们聊一聊幸福,你觉得我们的生活幸福吗?你觉得什么是幸福?(生自由说)是的,我们能享受到这样幸福的生活,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度里,可是,并不是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如我们一样幸运。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第15课,来倾听这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2、齐读课题。

二、复习巩固

1、出示生词,自由读。

维和牺牲失去悲痛

战争呼吁制止维护

凯旋征战贡献圣坛

罪恶健康阿姨妻子

威胁蓝盔弥漫永驻

2、你能不能用前两行的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回忆上节课的内容,谈谈雷利的爸爸是个什么样的人。

三、精读课文,感悟悲痛

1、爸爸就是这么一个令我骄傲的人,他自从踏上维和的征程就再也没有回来,与爸爸临别时的场景至今难以忘怀。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想象当时的场面。从这个自然段中体会到了什么?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

2、集体交流。

(1)生读句子,课件出示。

(2)谈体会。

(3)感情朗读。

3、是啊,我们和爸爸相约,等他凯旋的那一天,我们要捧着世界上最美的鲜花迎接他。这一天终于到了,我和妈妈早早地来到机场等待爸爸的归来。体会一下,此时雷利的心情是什么样的?(激动、高兴)

4、飞机的门缓缓打开,我马上就要冲过去拥抱我亲爱的爸爸,可我看到的却是——(师配乐朗读正文第三自然段)

5、听了老师的朗读,此时你有什么感受?试着用朗读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

6、这个自然段中哪个地方最令你难受、悲痛?你能带着你的心情读一读吗?

7、从“染红、浸满”这些词语中你仿佛能看见什么?

8、“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你知道爸爸在呼唤什么吗?这里为什么要用三个“和平”?(引读)

9、是呀,有了和平,才有——,有了和平,才有——,有了和平,才有——

10、战争,让祖国失去了一名卓越的战士,战争,让雷利失去了爱他的父亲,让我们再切身地感受小作者内心的痛苦,入情入境地读一读这令人难忘的一幕吧!(齐读第三自然段)

四、结合图片,体会战争带来的灾难

1、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国度里,多幸福呀!可世界上其他地区的国家也和平、安宁吗?默读5、6自然段,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画出不懂的地方。

2、交流。引导理解“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3、(播放图片,渲染情境)孩子们,这,就是战争!这,就是在战争中生活的人们!

4、看完了这些图片,此时的你,最想说什么呢?

5、战争中,孩子是最大的受害者,他们是民族的希望,没有了他们,祖国的明天又在哪里呢?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相信你们肯定有更深的体会。

6、此时,我们是否会和雷利一样,情不自禁地发出这样的呼声: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7、让我们和雷利一起向全世界呼吁——(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8、想到那些无辜的孩子们,想到他们那充满了惊恐的童年,让我们把这呼吁读得更响些,传到世界的每个角落,传到还存在战争的土地上,让那些挑起战争的人,为了孩子们,放下武器。(齐读)

五、拓展

孩子们,相信你们学完这篇课文后一定会思绪难平,请拿出你的笔,把你此时最想说的话写出来。

六、总结

这篇文章带给老师很多思考,我们走出课堂,每个人都应该想想,地球为什么会有战争,我们该怎样制止战争,维护和平?这才是我们今天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

板书设计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要和平!和平!和平!不要战争

教学反思

由于现在的孩子在和平的环境中长大,较难体会这种情感,因此,教学时,我通过创设情境、想象画面、补充资料等方式,不断引导学生朗读语段。先由抓关键词体悟“父亲之爱”,到深情范读,以情激情地体会“痛失父爱”,由学生朗读中喷涌而出的对“和平”的呼唤,再自然升华为“战争之恨”,层层深入,自始至终都使学生深深扎根在语言文字中,读出画面,读出情感,读出见解,也读出方法。整堂课就是以读促悟的过程,与此同时,学生又在朗读中历练了能力、积淀了语感,在过程中体验了阅读的乐趣。

文档为doc格式

一个中国孩子呼声教案篇八

师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战争的资料,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战争的残酷,做认知和情感的准备。

二、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师:刚才我们交流了对战争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面对战争“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生:(齐读课题)

师:(在“呼声”下面标着重号)让我们再读一遍。

生:(读课文声音很小)

师:其实你的声音很好听,读得也很动情,让大家都听到怎么样?

生:(读得声音大且很投入)

生:雷利在这封信中呼吁“全世界应该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

生:雷利发出了“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的呼声。

师:(板书:要和平不要战争)

三、品读课文,体会感情

师:这是一封呼唤和平,控诉战争的信,饱含着小作者真挚的感情。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这封信,标出你最受感动的段落,多读几遍,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就写在书边上。

(学生自由品读,教师和学生同读书共交流。)

师:我发现同学们圈点标画写,读得很认真、很投入,我们交流一下好吗?

生:我最受感动的是(有感情地读第三段),我感受到爸爸虽然牺牲了,但死不瞑目,他多么渴望世界永远和平!

生:让我最受感动的是第七自然段,雷利发自肺腹的呼吁表达了他对战争的憎恨,对和平的向往。

生:我认为雷利的呼声也是我们每个人的呼声!

师:对!是我们所有爱好和平的人们的共同心声!

生:我读了第四段最受感动,因为雷利的爸爸是一位优秀的爸爸,却被夺去了宝贵的生命,太让人婉惜啦!

生:第三段最让我感动,因为分别时“我”和爸爸约好了,他回来的时候送我一顶“蓝蓝”,“我”送他一束最美的鲜花,可我们接到的却是爸爸的灵柩,看到的是爸爸满身鲜血,雷利当时一定悲痛欲绝。

师:你能联系一家人分别时的情景体会,真会读书。

生:我想雷利当时一定会大声哭喊着要爸爸醒来。

师:多么悲惨的场景啊!看来第三段确实让我们感动。就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读出那悲惨的场景,读出自己的感情。

生:(自由感情朗读)

师:谁想把自己内心的情感读出来?

生1:(读到“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时眼含泪花,声音哽咽)

师:你是用心用情读的。

生2:(读到“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时声音凝重而有力度,分明是在用心呼喊。)

师:谢谢你!让我们也听到了爸爸那声声呼唤!

生3:(动情地读。全场鸦雀无声,静得空气凝固了似的,学生的神情沉痛,老师的眼睛润湿,一切都沉浸在悲痛中,只有一个令人酸楚的声音哭诉着。)

师:听到了吗!这是一个失去父亲的孩子在向世人哭诉。请同学们在老师的描述中,一起读第三段,共同表达我们的情感。

(师动情描述)分别时,爸爸深情地望着我和妈妈,他答应回来的时候一定送我一顶“蓝盔”,我们与爸爸相约,等爸爸凯旋的那一天,我们要带着最美的鲜花迎接他……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

生:(生接读第三段)

师:爸爸走了,带着对和平的渴望走了,我们悲痛!我们愤恨!让我们齐读第四段,永远记住这位可亲可敬的爸爸。

生:(齐读第四段,听的出学生是饱含崇敬、遗憾,而又愤恨的语气读这一段的。)

四、借助图像资料,深化情感体验

师:是谁夺去了这位优秀的爸爸?

生:(齐)是战争!

师:是谁破碎了这个幸福的家庭?

生:(齐)是战争!

师:然而战争夺去的何止这一位爸爸,这一个家庭,请看屏幕(播放课件)。

课件一:英美联军进攻伊拉克的激战场面,一架架战机呼啸着从航母上起飞,于是战车滚滚,炮弹轰鸣,爆炸声、哭喊声交织在一起。

课件二:配乐图片。

第一组图片:“9•11”恐怖事件中,世贸大楼倒塌的场景。

师:(旁白)这是“9•11”恐怖事件的可怕场景,随着一声巨响3000多无辜的生命被活活的埋葬。

第二组图片:城市爆炸场景。

师:(旁白)一次次炮弹的轰鸣,那撕心裂肺的呼喊却再也唤不回自己的亲人。

第三组图片:房屋废墟及百姓伤亡情景。

师:(旁白)流血、死亡、流浪……这就是罪恶的战争!

第四组图片:祈祷和平。

师:(旁白)我们渴望,我们祈祷,回到我们原本幸福的家。

师:请再看一组数据。

课件三:最近几年战争造成的伤亡数字。

(学生有的惊异恐惶,有的泪眼汪汪,全都被这带着血腥味的场景和数字震惊了)。

生:战争,你这吃人的恶魔,快快远离我们吧!

生:战争太可怕了,不知有多少无辜的生命被它夺去。

生:战争就是一颗定时炸弹,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爆炸,一旦爆炸,就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我们希望有人拆除这颗炸弹,让它永远消失。

师:这是我们全人类共同的心愿。

生:我想对那些发动战争的人说,睁开眼看看吧!有多少人在战争中死亡,有多少家庭在硝烟中流浪。

生:我想说,人们快快醒来吧!制止战争,维护和平,让和平之神永驻人间。

师:可是罪恶的战争至今也没有消失,战争的阴云始终没有离去,而且愈演愈烈。请看屏幕。

课件四:最近一段时间,世界动乱地区的战争和恐怖事件的文字描述资料。

课件五:战争一触即发的实况录像。

镜头1:军人上前线与亲人分别的情景。

师:这一刻,他们生离死别。

镜头2:战机、军车、导弹布阵场景。

师:这一刻,战车滚滚,炮弹上膛。

镜头3:浩浩荡荡的军队奔赴前线。

师:这一刻,他们又奔赴战场。

师:请同学们结合这些资料,读一读五、六段。

生:(轻声读五、六段)。

生:人们虽然希望和平之神永驻人间,可实事不是这样,罪恶的战争还没有消失,还在威胁着和平。

生:我的理解是罪恶的子弹还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和平之花还没有完全开放,还很容易被破坏。

师:你从哪里读懂的?

生:我从“娇嫩”这个词读懂的。

师:你读书真细心,能抓住“娇嫩”这个词理解。

生:老师,从刚才的资料看,如今还有许多地区在发生着战争,这说明“娇嫩”的和平之花还会随时遭到摧残。

师:是啊!“和平之花”还那么娇嫩,那么脆弱,经不起战争的威胁和摧残,因此,所有热爱和平的人都有责任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让我们一起向国际社会呼吁(投影第七段):“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

师生:(齐读)

五、表达情感,倾吐心声

先想好对谁说,说什么,也可以写一写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生:(自由写)

师:我们交流一下同学们心里的话好吗?

生:战争你这个魔鬼,你本不应该在这个世界上存在,你带给人们的只有流血、死亡、流浪,我们要为你敲响丧钟,让你永远消失。

生:那些发动战争的人们,你们看到战争留下的一座座废墟了吗?看到横尸街头,血流成河的惨状了吗?难道你们就听不到那一声声撕心裂肺的呼喊吗?你们也是有家园,有老人和孩子啊!请放下屠刀吧!

师:多么感人的话语!多么真挚的感情!

师:问得好。

生:罪恶的战争,你等着吧!总有一天我们会把你彻底铲除,让“和平之花”在世界上深深地扎根,在人间开花结果,让人们都过上永远安宁、永远幸福的生活。

师:这一天一定会来到!

师:同学们,你们这些发人深醒的话语表达了一个共同的声音,那就是“要和平不要战争!”

师生:(齐读)

师:(用力加“!”)再读一遍。

师生:(呼喊着再读,再加一个“!”)。

师:我们相信,有我们这些热爱和平的人,不久的将来,世界一定会太平,“和平之花”一定会永远灿烂!

六、布置作业

师:建议同学们,下课后把你感受最深的语句摘抄下来;也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写成一篇小文章。

[总评]

1.创造性地理解、使用和处理教材,取舍和丰富教材。既尊重课文的整体,又避免了面面俱到;既突出重点段落,又保持了理解的完整性。第一和第七自然段做淡化处理,而课文内容没有涉及的内容,即内容的空白,却利用了多媒体课件适当地加以补充。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和交流有关战争的资料,也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体验。

2、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阅读使读者与文本的对话过程。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实际,教师遵循学生情感积蕴的线路指导阅读,同时,通过默读、朗读、多媒体等手段,诱发情感共鸣。

3.三个维度的发展目标统一。通过利用多种手段,指导学生理解和感受,学生不仅可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可以领悟到阅读的过程和方法,从而学会阅读。同时,一种强烈的正义感、一种对战争的愤慨之情和保卫和平的责任感,也会伴随着情感的体验过程油然而生。

4.重视朗读。朗读对理解课文、体会思想感情具有重要的、无可替代的作用,是与文本对话的重要形式。因此,教师注意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并注意读出自己的内心感受,通过朗读,激发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

5.体现书面表达与阅读的整合。课堂上,在充分理解课文和深入的情感体验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将自己的感受和心声诉诸笔端,既是阅读反思,又能锻炼书面表达能力,事半功倍,一举两得。课后,建议学生摘抄词句,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写成一篇小文章,更体现了阅读、反思、积累和习作的自然衔接。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