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之歌音乐欣赏教案(精选11篇)

时间:2023-10-17 06:19:06 作者:笔尘 春之歌音乐欣赏教案(精选11篇)

小学教案是教师针对小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科特点编写的一种教学计划和指导材料,旨在提供系统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以下是一些优秀教师分享的教案模板,这些范例具有参考价值和启迪作用。

春之歌音乐欣赏教案篇一

1、学生能从音乐中领略江南风情,感受江南音乐的风格特点,知道音乐来源于生活。

2、能用自然甜美的歌声演唱歌曲,准确把握歌曲中一字多音、附点节奏等难点,并能尝试用苏州方言来演唱歌曲。

3、通过对江苏民歌的欣赏,激发学生对江苏民歌的热爱,培养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真挚感情。

教学重点:

试着用苏州方言来表现歌曲委婉细腻、柔美抒情的特点。

教学难点:

唱准歌曲中的一字多音和附点节奏。

教学过程:

听音乐、谈感受

静静聆听乐曲。

师生相互交流谈感受。

揭课题、赏美景

1、播放相关江南风景的画面,让学生欣赏。

小桥流水、粉墙瓦黛,充满诗意的江南使人流连忘返,引得历史上无数文人墨客题词作赋,更引得众多音乐人为它醉人的风景而谱曲歌唱。刚才那首悠扬委婉的古筝旋律配上歌词会是什么感觉呢?下面就请同学们欣赏江苏民歌《姑苏风光》。

2、出示歌名。

借媒体、长知识

1、聆听歌曲演唱。

2、让学生说说歌曲的情绪?语言?

3、出示歌曲介绍。(大九连环码头调)

整首《大九连环》是用五首江南流行的时调联结而成,歌唱了江南名胜苏州一年十二个月的美妙景致和民俗风情。老师把其中的一首序引歌曲《姑苏风光》介绍给你们。

学歌唱、练技能

1、出示歌谱。

同学们在聆听演唱时,注意看一下歌谱有什么音乐特点?

2、聆听歌曲演唱。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一字多音、附点节奏是这首歌的最大特点,而其中一字多音是歌曲学唱的难点所在,请同学们再次听赏歌曲演唱时,注意仔细聆听一字多音处的演唱。

教师用苏州方言带着学生读一下歌词。

6、教师弹琴,分句用范唱让学生跟着学唱。

7、学生随教师的范唱分句学唱。

8、把学生歌曲学唱中的难点提出来进行练习演唱。

9、指导学生完整地跟琴演唱。

10、随歌曲伴奏师生合作演唱歌曲。

五、用对比、找特色

1、听赏普通话版的《姑苏风光》。

2、让学生说说与苏州方言的不同。

与标准的普通话相比,细腻柔和的苏州方言更能表现这首歌曲的委婉甜美,抒情幽雅。

春之歌音乐欣赏教案篇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歌曲:

1、教师讲解澎湖湾的历史与地理位置的基本概况,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澎湖湾处于台湾海峡,靠近台湾。由于历史等的原因,现在由国民党军队驻守,但它是我国神圣的领土,不容侵犯。澎湖湾,美丽的澎湖湾,它时刻与祖国同呼吸、血脉相连。通过对歌曲的演唱,抒发了对祖国美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2、师简介歌手叶佳修创作《外婆的澎湖湾》背景。

音乐人叶佳修在唱片公司安排下认识潘安邦,知道潘安邦童年在澎湖与外婆祖孙情深的故事,为他写下这首歌,潘安邦当天立刻用公用电话,从台北打长途电话到澎湖给外婆。《外婆的澎湖湾》这首歌背后藏著许多潘安邦与外婆的祖孙故事,这首歌,俨然成了澎湖观光的代言歌曲,它已经传唱将近30年,这首歌也是歌手潘安邦主唱的成名作,是民歌手叶佳修第一次为别人填词谱的歌,结果一炮而红,直到现在这首歌旋律一响起,许多四、五、六年级生,甚至七、八年级生都能跟著哼唱,连对岸大陆的民众也会唱,足见它跨越世代与地区的魅力。

3、下面,我们来学习一首与美丽澎湖湾有关的歌曲《外婆的澎湖湾》

二、教唱歌曲《外婆的澎湖湾》:

1、《外婆的澎湖湾》是一首校园歌曲,又是一首曲调优美抒情的歌曲,g调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有4拍。它以充满激情的抒怀笔调表达了对美丽的外婆澎湖可爱家园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勾起了对童年美好时光的怀想。歌曲为宫调式,二段体结构。歌曲第一部分从低音区缓缓进入,曲调平稳,第3小结的六度跳进使歌曲富有动感,让人们联想到漫步走在童年时熟悉的沙滩,留下了一步一个脚印的生动场景,心潮起伏,浮想联翩,抒发了对美丽家园的赞美之情。

2、乐理知识:“‖:„„:‖”为重复符号,“︵”为连音线符号,

“=—=”为切分音符号。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并思考这首歌曲的歌词美在哪?

4、学生倾听范唱带,思考用什么情绪去演唱?

(师用录音机播放磁带)

5、学生跟范唱带学唱一遍,师提出要求,在学唱过程中教难部分用笔勾出来。

(师用录音机播放磁带)

6、学生跟电子琴慢速学唱歌曲,难点地方切分音重点联练习。

7、学生完整地跟电子琴唱一遍,个别学生提出不会的地方单独练习。

8、学生跟范唱带有感情地唱一遍。

(师用录音机播放磁带)

9、师有感情范唱歌曲第一遍,第二遍师生共同演唱。(师弹电子琴)

10、学生分组合唱歌曲,师要求做到各组之间配合默契,声音均衡。(第一组

唱歌词第一部、第二组唱歌词第二部、第三组唱歌词最后一部、)

三、表现歌曲:

1、分男女组比赛,每组推选四名同学演唱(音乐伴奏)歌曲。

2、师生共同点评表扬。

3、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师生再次共同演唱歌曲。

四、总结歌曲:

这首歌曲是以充满激情的笔调抒发了对美丽的澎湖湾可爱的家园赞美之情,也

勾起童年美好时光的怀想,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学习这首歌曲,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快乐的过好每一天。

春之歌音乐欣赏教案篇三

交响曲《伏尔塔瓦河》。

掌握《伏尔塔瓦河》的主题旋律;听辨西洋乐器;启发学生形象思维;了解捷克和伏尔塔瓦河(音乐与相关文化)。

掌握《伏尔塔瓦河》的主题旋律,体会主题旋律中所蕴含的深厚爱国热情。

听辨乐曲中不同乐器的音色。

1、导入:

在上一课,欣赏了四首以歌颂祖国为题材的中国歌曲,这节课欣赏一首以歌颂祖国为题材的外国交响乐作品,体会一下器乐曲表达情感、形象的不同特点。

2、介绍捷克和伏尔塔瓦河。

在欧洲有一个国家叫捷克,捷克有一条美丽的河流是伏尔塔瓦河。(出示地图)

作曲家斯美塔那的交响套曲《我的祖国》是一部大赞美祖国的音乐作品。(出示斯美塔那的画像,简介交响套曲和《我的祖国》。)

其中的第二曲《伏尔塔瓦河》是最的,它的主题旋律优美、宽广,形象地描绘了伏尔塔瓦河,充满了对它的歌颂和赞美。

3、欣赏主题旋律(摘录乐曲中的主题旋律)。请同学们跟随录音,看着乐谱哼唱。

4、介绍乐曲内容,分段听赏。启发学生感知在这个作品中典型的音乐形象是以什么乐器表现的。?如伏尔塔瓦河的源头——小溪是以长笛和单簧管等表现的;伏尔塔瓦河的主题旋律是以小提琴为主表现的等等。

介绍每段中的主要乐器,引导学生听辨乐器音色。

(1)、伏尔塔瓦河的源头1源头2长笛、单簧管,后弦乐器加入,大提琴音色明显。

(2)、伏尔塔瓦河主题旋律:小提琴为主,还有管乐、三角铁等。

春之歌音乐欣赏教案篇四

1、知识与技能:能够感受、体验《八骏马》的音乐情绪,听辨广东音乐及福建南曲乐队中的主要乐器,初步认识这两种音乐体裁的音乐风格。

2、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感受乐曲的风格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喜欢聆听广东音乐及福建南曲,并对与其相关的音乐文化感兴趣。

聆听感受歌曲。

体验《八骏马》的音乐情绪。

教学光盘、钢琴等乐器、课件。

聆听,引导等方法。

情境诱导式,体验感受式。

师:同学们,我们唱过很多歌曲也听过很多音乐,大家能说说有哪些乐曲是表现动物的?

师:那同学们大家知道有哪个曲子是表现马的吗?

(学生讨论回答)

师:很好,就是《赤兔嘶风》,接下来,我们先来欣赏马奔跑的图片。

师:同学们看了马奔跑的'图片有什么感受吗?

1、讲述《八骏马》,及其演奏乐器与形式。

“八骏”为周穆王之良马。周穆王曾乘之以周游天下。后世的许多艺术家都曾用这一题材进行创作。福建南曲中有名为《八骏马》的著名乐曲。《八骏马》为循环体结构,整理后的乐曲还具有变奏的因素。

2、福建南曲又名“福建南音”、“南乐”、“南管”、“管弦”,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音乐。它与古代的歌舞音乐、词曲音乐、戏曲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这些音乐融合了当地的民间音乐,逐步地形成了这个乐种。南曲包括了“指”、“谱”、“曲”三大部分。“指”是一种套曲;“谱”是有标题的器乐套曲;“曲”是有唱词的散曲,只唱不说。南曲的演奏形式有“上四管”、“下四管”之分。上四管以洞箫为主,叫做“洞管”;以笛子为主的叫做“品管”。

《赤兔嘶风》是《八骏马》这套乐曲的组曲之一,以采用洞管的形式演奏。它使用的乐器有:洞箫、二弦(一种拉弦乐器)、琵琶、三弦、拍板等。

3、欣赏《赤兔嘶风》并提问。

师:同学们,你们欣赏完《赤兔嘶风》,能跟老师说说你们的感受吗?

4、老师用琵琶弹奏《赤兔嘶风》中的马嘶声,以及马蹄声。

学习马蹄声的节奏,老师用大小木鱼来示范。

同学们,今天我们上了一节与平时不一样的南音课。欣赏了中国唯一表现马的南音曲子《八骏马》的选曲《赤兔嘶风》,又学会了马蹄声的节奏,大家觉得开心吗?平时我们都在演唱,今天我们却用耳朵去听,这说明南音不仅宜唱,更怡人。

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

春之歌音乐欣赏教案篇五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歌曲和欣赏曲,领悟“保护环境、关爱地球、热爱大自然”这一人类共同主题,增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热爱自然、爱护自然”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日出》,感受、体验单簧管、英国管、长笛所代表的音乐形象以及单个乐器和乐队和奏所带来不同效果。在聆听音乐时想象音乐所表现的意境美。

(3)、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有关组曲的知识,了解音乐能够表现自然界的美景。

聆听音乐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

标题性作品的特点。

启发学生“聆听音乐,发挥想像”。这首乐曲都是标题性作品,富于描写性。教师在开始时仅提出一个大概的命题和提示,让学生在聆听音乐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倾听之后谈谈自己所想像的“画面”,允许、鼓励发表独立的见解。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组织教学

师生互相问好,开始上课。

二、导入课

师:听一段音乐片段(日出的主题音乐),谈谈你对这段音乐的感受。音乐在描写什么?

三、新课教学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刚才我们听到的是美国作曲家格罗非创作于1931年《大峡谷组曲》第一乐章《日出》的主题音乐。

1、背景资料。

大峡谷是美国西南部亚利桑那州科罗拉多河中游的游览胜地,峡谷长350公里,深600至1800米,宽8至25公里,河谷的谷底宽度不足1公里,两侧谷壁呈阶梯状。1919年被辟为国家公园。大峡谷的景观宏伟雄壮,气势磅礴。

《大峡谷组曲》全曲分五个乐章:第一乐章《日出》、第二乐章《赤色的。沙漠》、第三乐章《羊肠小道》、第四乐章《日落》、第五乐章《暴风雨》。

2、唱主旋律。

师:下面我们把日出的主旋律再来熟练一下。

学生来一句句的跟唱。边唱边划拍。再完整一遍结束。

3、师:完整欣赏一遍作品。同时边听边思考: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大峡谷日出升起是一种什么景象?(壮观、美丽)

四、分段欣赏乐曲

师:下面来分段欣赏。首先欣赏的是引子部分。要注意听出现的每一种突出的乐器是什么?

1、引子(先将引子部分完整听一遍)。

师:思考:这部分音乐让我们感受到什么?或者听到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或想法?

师:音乐在表现大峡谷的什么景象?(宁静、空旷)用什么乐器?

春之歌音乐欣赏教案篇六

1、通过欣赏,了解音乐表现形式的多样性,能够听辨民乐合奏中

主要乐器的音色。

2、训练打击合奏与节奏律动的能力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引导学生进行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

探究与创造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喜爱音乐,养成鉴赏音乐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欣赏,感受音乐

教学难点:学生即兴创作打击乐合奏及根据音乐创设情景。

教学准备:录音机、磁带、部分打击乐器

学生自带打击乐器(自制)

一、赏析揭题

目的:创设气氛揭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方法:欣赏、讨论、评说

课前准备:展示美术画《秋景》,欣赏音乐《庆丰收》

(一)组织教学、课堂礼仪,形成良好文明的教学气氛

(二)学生根据自己的“耳闻目睹”进行讨论,谈自己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三)根据学生的回答,直接导入新课,揭示主题“秋”

(四)揭示本课的学习目标:

1、了解音乐形式的多样性,能辨民乐合奏中主要乐器的音乐。

2、训练打击乐合奏与节奏律动的能力

3、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能进行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造活动。

二、欣赏曲目《丰收锣鼓》

目的:着重于培养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

要求:学生将音乐与社会生活联系

方法:欣赏、讨论、表现音乐

教学过程:1、欣赏乐曲《丰收锣鼓》(第一遍)

方法:(1)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进行欣赏

(2)能否听出乐曲的音乐结构

(3) 试着找出乐曲中的两段无旋律的民乐打击乐合奏片断,并设计一幅与音乐情景相符的活动场面。

2、第二遍欣赏

方法:(1)学生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结合自己的特长,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音乐。

(2)让有兴趣的学生进行锣鼓模仿打击,其余学生用自制的打

击乐器进行合奏,让学生从鼓乐声中切身体会农民丰收的喜悦之情。

三、总结:

1、由学生谈体会

2、评出最佳表演组

春之歌音乐欣赏教案篇七

欣赏《德涅泊尔河掀起了怒涛》、《阿尔卑斯牧场》、《丰收之歌》、《玛莱卡莱》、《弗拉门戈舞曲》、《玛组卡》、《霍拉舞曲》、《苏格兰风笛》。

通过欣赏乌克兰民歌《德涅泊尔河掀起了怒涛》、瑞士民歌《阿尔卑斯牧场》、丹麦民歌《丰收之歌》、意大利民歌《玛莱卡莱》、与西班牙《弗拉门戈舞曲》以及苏格兰风笛曲,体味欧洲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意蕴与不同的风土人情,培养青少年对不同文化尊重和热爱的品格。

1、通过复习演唱上一节课《乡村花园》,吧学生带回欧洲音乐的氛围中来,从主动演唱到主动聆听,进入到较深层次的感受音乐。

2、听赏歌曲《德涅泊尔河掀起了怒涛》。

3、《阿尔卑斯牧场》。

(1)用提问与讲解了解瑞士民族音乐以及阿尔卑斯风土人情。

(2)分析《阿尔卑斯牧场》的调式、调性、基本结构。

(3)采取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讲述这首民歌的基本情绪。

4、《玛莱卡莱》

(1)欣赏当代意大利著名歌唱家帕瓦罗蒂演唱的这首意大利民歌的音像带(比如三大男高音紫禁城音乐会录像带或录音带),让同学们谈谈听后感。

(2)讲述介绍意大利那不勒斯人文风景的小资料(图片)。

(3)分析这首歌曲的旋律变化与歌词情绪变化的内在联系。

(4)结合欣赏作曲家托斯蒂的其他一、二首精美的意大利民歌,如《悲叹小夜曲》、《夏夜的月亮》等。

5、弗拉门歌舞

(1)欣赏一般弗拉门戈舞曲后观赏舞蹈图片(或教学幻灯片)。

(2)讲述弗拉门戈音乐舞蹈的几种类型。

6、妈祖卡

(1)欣赏肖邦的钢琴曲——玛祖卡。

(2)介绍著民音乐家波兰“钢琴诗人”肖邦及其作品。

(3)介绍玛祖卡舞曲的音乐特点及舞蹈特征。

7、霍拉舞曲

(1)聆听霍拉舞曲的教学录音带。

(2)介绍罗马尼亚民间舞——霍拉,以及罗马尼亚民间音乐。

8、有关资料

(1)《玛祖卡》

玛祖卡是波兰的两种民间舞的玛祖卡和用玛祖尔(波兰中部马佐夫舍地区的一种流利、活泼、欢快、热烈奔放的男女双人舞曲)体裁写的音乐作品流传到法国后的统称,18世纪逐渐流行于欧洲各国。各国的宫廷舞蹈编导们根据波兰玛祖卡舞整理加工为舞会舞蹈和舞台形式,其音乐节拍为3/4,一重拍落在第1拍或第2拍为其特点,舞蹈以滑步、脚跟碰击,男舞者单腿脆地,女舞者绕行和以双人旋转等为主。著名舞剧《莱蒙达》、《天鹅湖》,歌剧《亿万苏萨宁》中都有玛祖卡。著名作曲家肖邦曾以此音乐体裁写成多部传世名作。

(2)《霍拉舞曲》

霍拉是一种罗马尼亚民间舞蹈,跳霍拉舞是罗马尼亚人在婚礼或节日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也是一种大众化娱乐形式,音乐节奏明快,旋律优美,表现了巴尔干地区人民的开朗、欢乐、热爱自由的性格特征。

舞曲由青年男女搭肩成行开始,招着女子参加进来,然后是已婚者,最后是老人。大家联成一个圆圈,向前一步,退后一步,相左三步,向右五步,如此反复进行,是圆圈逐渐逆时针旋转;间或向中心聚拢,然后散开还原队形,参加者可达数百人;往往可持续舞蹈数小时,直到尽兴。

(3)《苏格兰风笛》

风笛是一种古老的簧管乐器,至少已由三千年的历史。相传有罗马人从亚洲传入欧洲,从16世纪起,苏格兰人便将风笛与其它乐器和用,在多种场合表演。

春之歌音乐欣赏教案篇八

2、学生活动:与同学一起讨论,互相启发、提示,发表见解。

3、播放录音:《飞来的花瓣》(合唱),认真聆听,感受作品的`意境。

4、教师引导:你从这首歌里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

5、学生活动:结合个人的生活经历,谈一谈欣赏后的体会。

6、师生互动:老师要结合自己的成长过程,向学生讲一个自己当老师的故事,或自己老师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共鸣,深刻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

7、寻声活动:再次听录音,认真聆听,进一步思考并感受作品的力度、速度、情绪、情感的对比和变化。学会可轻声哼唱,熟悉旋律,感受歌曲的旋律美、歌词美、演唱形式美、风格美。

8、学生活动:展示才艺,为老师唱一首心中的歌,表达自己对老师的热爱与祝福。

9、师生互动:老师为学生弹唱《校园的赵晨》,请同学认真欣赏,然后将听到的歌词记写在书上相应的乐谱下面。

教学反思:本单元的教学在让学生感知音乐的基础上,得到了情感的共鸣,第一课时注重了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是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不仅、得到美的熏陶,同时受到美的感染。第二课时进一步让学生聆听音乐,在音乐中受到启迪,同时通过各种形式的运用让学生也感到演唱形式的不同也会给学生带来愉悦。

春之歌音乐欣赏教案篇九

1、能用茶杯、碟子、碗筷演奏这首歌。

2、学唱:《杵歌》。

卡片、录音机、磁带。

理解高山族民歌的特点。

一、组织教学

同学听着音乐有序的进入专用音乐教室,走到板凳边坐好,跟着老师有节奏的拍手。

二、上课礼仪

师生问好。

三、聆听

聆听歌曲。

四、学唱歌曲

1、师带生有节奏的朗读歌词数遍。

2、生听范唱。

3、跟着录音范唱学唱,多听。

4、师采用听唱法教唱。

5、跟琴学唱。

6、集体齐唱。

7、师针对部分同学有难度的地方重点纠正。

8、跟着录音范唱唱,跟着伴奏唱。

五、欣赏《杵歌》:

1、学生介绍有关高山族的资料。

2、再次欣赏《杵歌》。

3、随着歌曲做淘米的动作。

六、歌曲感想

1、师:这节课同学们学到了什么?

2、师:这堂课我们一起学会了《杵歌》,从而知道了高山族民歌的特点并在这堂课中同学们积极参加,同学们非常的了不起!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多多观察,将平时所看到劳动场景编入到乐曲中,做一个有心人。

八、宣布下课

唱师生再见歌。

春之歌音乐欣赏教案篇十

风笛音乐《优雅》。

1、通过鉴赏有代表性的民间音乐,了解风笛、音色特点及演奏方式。

2、通过比较聆听、演唱等多样的实践活动,认识并体会欧洲典型民间音乐的风格特征。

3、通过文化与音乐结合讲述的方式,开阔学生视野,感受到欧洲民间音乐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学会尊重多元文化,对欧洲民间音乐与欧洲艺术音乐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探究。

重点:欣赏苏格兰民间音乐《优雅》,感受、体验欧洲民间音乐风格特点。

难点:初步探究欧洲民间音乐与欧洲艺术音乐的关系。

(一)聆听与分析结合,学生从自我体验中感受欧洲民间的风格特征,谈感受与同学交流体会。

(二)学生自主学习搜集关于欧洲音乐的知识、音乐作品。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向同学们同时展示苏格兰乐手的着装。并提示学生图片上还有一种苏格兰的特色乐器。

二、欧洲民间音乐

(一)风笛音乐

1、欣赏配有苏格兰风光画面的风笛曲。然后提问问题:乐器的音色有何特点?分小组讨论(高亢的、尖锐的);音乐表达了怎样的。情绪?(奔放热情,气势宏伟)。

2、介绍风笛的构造。

3、分析风笛作品《优雅》:

(1)看谱例,哼唱旋律,同时用手划拍子,注意弱起小节,提示学生模仿风笛的音色演唱旋律,音乐欣赏完了,问:音乐的线条是怎样的?(连绵起伏的)。

(2)教师小结:这是一首多声部的音乐,主题旋律在高声部,低声部的持续音作为伴奏,就像连绵不断的群山。

4、拓展:

继续欣赏一段音乐,同样是由风笛演奏的,你能说说它跟苏格兰风笛的区别吗?

教师小结:浪漫的、深情的,怀念的情绪。

它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

春之歌音乐欣赏教案篇十一

感受与鉴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本课是一堂器乐欣赏课。从探索与深化教材改革这个层面而言,本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材呈现的方式均与以往有所不同,其最大的特点是比较简洁、明了、新颖,贴近现实。在教材呈现的方式上,文本只选载了必要的谱例,与之相关的少量插图、配画,以及音乐小博士的提示语。去掉了概念化的讲授音乐知识的文字和作品简介的文字,给师生创造性开展欣赏教学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本课音乐欣赏课,意欲通过聆听欣赏、感受印象、熟悉主题、交流讨论、小组评价等教学活动。创设“自主、创作、探究”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人人参与的意识,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想象,领略管弦乐的魅力。从而促进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的综合发展,为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课以《七彩的管弦》为切入点,其教学内容包括两个欣赏专题:

第一个专题是《乐队巡礼》。这个专题有两个教学内容,其一,听赏《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片段);其二,结合学生对该曲的直接体验,简介管弦乐队的分类,认识有关的乐器,进一步感受乐器的音色特点。了解管弦乐队的分类,认识各组有关的乐器并感受其音色特点这两个知识点,应在听赏活动中,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它。

第二个专题是《美的遐想》。本专题安排了《日出》、《乡村傍晚》两首不同风格的管弦乐曲,作为课内的欣赏作品,其目的是让学生随着旋律的思绪,展开丰富的想象,领略运用音乐描绘的《日出》、《乡村傍晚》的景色,体验欣赏标题器乐曲的韵味与乐趣。

1、了解管弦乐队的分类,认识各组相关的。乐器,并感受其音乐特点。

2、在欣赏《日出》和《乡村傍晚》的活动中,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自己听后联想到的景色,让大家分享。

在了解管弦乐队的分类和感受各种乐器音色特点的基础上,领略管弦乐的魅力,体验用音乐来描绘《日出》和《乡村傍晚》的韵味。

引导、启发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形式来感受音乐美与鉴赏音乐美。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乐器图片及文字简介、音像资料、录音机、磁带等。

一、激情导入

1、欣赏管弦乐曲《蓝色的多瑙河》(: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斯特劳斯曲)

2、思考:我们刚才听到的是什么乐曲?是由什么乐队演奏的?

3、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引导。

4、引出课题《七彩的管弦》

二、了解管弦乐队的分类,认识各组乐器,感受其音色特点。

1、管弦乐队分成四大类:

弓弦乐器组、木管乐器组、铜管乐器组、打击乐器组

(结合管弦乐队演奏图来认识乐器的分组)

2、认识各组乐器,感受其音色特点。

欣赏各组乐器的图片,认识其形状、结构。

聆听各乐器的声音,感受其音色特点。

三、欣赏管弦乐作品,感受其风格特点。

听赏《日出》第一乐章《大峡谷》

1、观赏日出(影片)

2、听赏美国作曲家格罗菲的《日出》

(引用大峡谷有关的风景画加入文字音响,让学生专注聆听音乐——想象与联想——配画。)

3、听赏《日出》后,学生自由畅谈自己的体会感受。

(可从历史、地理、图画、音乐、音色等方面展开交流与讨论。)

a、听完这首乐曲,给你印象最深的乐器是什么?谈谈它有何特点?

b、大峡谷位于美国的什么地方?

c、请为这首乐曲配上一副图画。

欣赏《乡村傍晚》

1、观赏《乡村傍晚》的图画

2、听赏《乡村傍晚》的音乐

分乐段赏析:

b段:这段音乐有何特点?仿佛让人联想到了什么?

c段:请谈一谈对这一段的感受和体会。

四、探究课题

你能为自己的家乡傍晚配上一段音乐吗。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