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雪春雪教案(实用16篇)

时间:2023-11-17 11:43:03 作者:纸韵 沁雪春雪教案(实用16篇)

教学工作计划是教育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它可以指导和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这是一份经过精心编写和实践检验的教学工作计划范例,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春雪教案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听《沁园春长沙》的录音一遍,《沁园春长沙》。多媒体展示,放录音。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齐读《沁园春雪》一遍,注意体会两首词的意境和毛泽东的思想发展规迹。

沁园春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925年。

1、上片中的写景句,由哪一个字总领?

2、“独立寒秋”展现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3、词中有承上启下作用的的句子是什么?

4、“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再现了往昔怎样的斗争情景?

五、小结:从两首词中,我们看到了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毛泽东,领略了他作为诗人的风采。同学们,“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只要我们大家立下鸿鹄大志,为这个目标,这个理想,这个志向,为之拼搏着,奋斗着,相信我们一定能成为真正的风流人物!让我们再一次带着这种豪迈的情感把诗词背诵一遍。

六、作业:

积累作者的诗词名作并背诵。

(《沁园春•长沙》、《卜算子•咏梅》)。

板书设计:

《沁园春

2.能正确背诵默写课文.

3.能说说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异同.

教学设计:。

1.反复朗读,指导学生读出感情.

3.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重点:。

1.读,读正确,读出感情.

2.说,说说词中表达的感情,。

3.背,能流畅背诵,正确默写.

学习过程:。

一 熟读感悟。

1.教师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2.听朗读带,给生字词注音.

3.齐读,读准字词.

4.点名读,读出感情.

5.师生点评,指导朗读.

6.再指名朗读,指导朗读.

7.男女生分别读.体会感情.

二 体悟交流 。

1.让学生自读,整理自己的感悟.

2.请同学谈自己的阅读感悟.

4.让学生有充分的发言机会.广泛交流.

三 背诵默写。

1.展开竞赛,积极背诵.

2.仔细分析字形,找出易写错的字.

3.当堂默写.

4.视频展示几位同学的默写,集体订正.

四布置作业 。

1.继续巩固背诵默写 。

2.完成同步练习.

第二课时。

学习重点。

通过比较阅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过程:。

一 复习检查。

1.齐背。

2.点名背诵。

3.说说词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 熟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寻京。

1.齐读。

2.点名读。

3.请学生指出不懂的地方,集体交流讨论.

三比较异同。

2.四人一组讨论交流.

3.把讨论的结果写在语文本上.

四交流体会。

1.指名回答,谈谈自己的想法.

2.师生讨论学生的发言.教师要作好点拔总结工作.

3.让学生再次修改补充自己的想法.

五布置作业 。

背诵白雪歌送武判写归京。

春雪教案

沁园春,是这首词的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很明显,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阕,在上下两阕之间有一过渡句,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找出这一过渡句。(学生作答)。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过渡段的作用:承上启下(学生作答,并将这一过渡句标出,作用记在书上)。

“江山如此多娇”是承接上阕来写的,在这里用到一个娇字,是褒是贬?

是褒义,是赞扬。

那祖国江山有哪些可赞之景呢?看题目,是什么景?

雪景。

在祖国的.什么地方?

在祖国的北方(北国风光)。

北国风光怎样呢?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封、飘。(“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

下面有一望字领起,望到了什么呢?(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望字领起下文,从“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到“欲与天公试比高”都是望字统领。

“望”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景观。

“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让学生思考、交流:作者为何选取这些景观?)。

指导:长城内外,长城东西走向,长城内外实指长城南北。

大河上下,大河指黄河,大河上下实指黄河的上游、下游。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以动写静,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

以上景物确实很美,有没有更美的呢?

明确: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须是等到的意思,等到天晴,那么现在天还没有晴,晴之景应该是想到的,也就是说这一部分是虚写。现在我们就看一下天晴后的景色,。

(放幻灯片,让学生看图想像、交流,然后用语言描述出来)。

上阕写北方的雪景,作者先写眼前的实景,再写想象的虚景,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写出江山如此多娇。

学生齐读上阕一遍。

明确: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他们都是封建帝王、古代英雄,具有雄才大略,一生战功赫赫。

对他们,作者用了一个“惜”字,惜什么呢?

“略输文采”、“稍逊风骚”

“略”、“稍”,用词恰当,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

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为引出下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了高峰,点明了主题。

至此,我们回头看“问苍茫大地,谁住沉浮”是否找到了答案,答案是什么。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学生齐读下阕一遍。

《沁园春

:1、分析下阕部分,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主题。2、理解议论抒情相相结合的特点。3、朗读和背诵。4、练习测试。

1.  老师操作电脑进入下阕的“思考题”界面,显示思考题:

思考题内容:

1、前两句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不用“赞美”而用“折腰”?

2、“惜”的作用与上阕哪个词相近?

3、“文采”、“风骚”、“弯弓射大雕”各指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5、“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怎样理解?

答案要点:

2.    其作用与上阕的“望”相近,都有领起下文的作用。

1.  全班朗读下阕。

2.    终止学生操作,开启网络广播功能,电脑演示下阕朗读欣赏。

3.    背诵下阕。

练习内容及答案:(有小喇叭标志的,单击它,电脑会播放该句子的朗读,)。

1.  用键盘输入括号前的字的拼音字母,并读准(每空5分)。

分(fen)外妖娆(rao)稍逊(xun)风骚(sao)。

数(shu)风流人物。

(二)把下列句的朗读节奏判断正确的一项用鼠标拖到括号内(c)(5分)。

a.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b.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c.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d.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  判断下列语句的修辞手法。(每小题10分)。

a比喻b、对偶c、拟人d、夸张、e借代。

1.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bc)。

2.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ab)。

3.    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be)。

(三)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每小题10分)a、对b、错。

1、“望”字统领的诗句是由“长城内外”到“分外妖娆”(b)。

2、“顿失滔滔”一句的重读应在“顿”(a)。

4.    本词上阕在表达方式上是描写与议论相结合(b)。

5.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是“风流人物”(b)。

(电脑显示得分)。

《沁园春雪》教案

1、听读诗歌,注意字音,划出节奏;初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豪迈、热爱、赞美)。

2、学生大声朗读诗歌,思考:本文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板书上:写景下:论史)文中哪一句话讲将上下阕内容联系起来的?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1、过渡:“江山”的“娇”体现在哪些具体的景物上?(长城、大河、群山、高原)。

这些景物,为我们展现了许多画面,请选择你最喜欢的画面,朗读相关语句,借助联想与想象,用所给的句式描绘出来。

“读,我的眼前浮现出这样的画面”。示例:

读“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我的眼前浮现出这样的画面:

祖国北方,辽阔大地,坚冰封冻,雪花飞舞在万里长空,是那样的白,天地间纯然一色,好一个玉砌银装的冰雪世界!

(备用:等到放晴的日子,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雪山巍巍,云海茫茫,苍松郁郁。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妍丽动人了!)。

2、过渡:通过想像和再现画面,我们读懂了诗人,读出了自己。文中许多词语形象,精辟,优美,找出你最欣赏的词语,品味其妙处。

老师觉得:

“山舞银蛇”的“舞”用得妙,因为它富于化静为动的浪漫想像,既写出了大雪飘飞中山势和丘陵绵延起伏的动感,又写出了诗人情感的跃动,使我们眼前展现出了一幅的生气勃勃,奋发向上自然图景。

3、纵观上阕,作者笔下的北方雪景有怎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板书壮丽雄奇热爱赞美)。

过渡: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品读把握诗情。

1、过渡:是啊!“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哪些英雄?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他们的态度?(随机引导到历史人物)。

2、在作者眼中他们并不是真正的英雄,真正的英雄是谁?明确:“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齐读。

3、如何理解这句话?下面我们看一段材料,请结合材料中有关写作背景,同桌讨论,说说你们对这句话的理解。

背景链接——。

1935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也是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开始,从此,红军肩负起抗日救国的伟大使命。1936年1月,红军在党和毛泽东的领导下,准备渡黄河东征。2月准备率领抗日先锋队开赴抗日最前线,渡河前适逢大雪,毛泽东于雪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观察地形,面对苍茫大地和祖国的大好河山,胸中豪情激荡、心潮起伏,满怀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诗人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词。

4、交流后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三句,读出后来居上的伟大气概,无产阶级革命必胜的信念。

(理答并归纳板书:歌颂当代英雄必胜信念)。

5、小结:

正因为作者有这样的伟大气概和必胜的信心,所以他眼中的雪景才会如此大气磅礴、宏伟壮观、雄奇壮丽。正如王国维所论: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也就是景中寓情、情景交融。结合板书讲述:所以,本文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齐读全词,体会作者博大宽广的胸怀和雄伟旷达的气魄!

6、老师寄语。

是的,“天下者,我们的天下;。

国家者,我们的国家;。

社会者,我们的社会;。

我们不说,谁说;。

我们不干,谁干!”

同学们,让我们庄严地向世界宣告——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课后搜集诵读毛泽东诗词,准备开一次朗诵会。

沁园春

小组比赛,看哪组同学能把本文背诵得又好又流畅,然后全班齐背。

二、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本词虽为咏雪,实际上它不仅仅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更是一首雄壮的抒情诗。上阙写景,即景生情;下阙抒情,寓情于景。情感与景物相生,描写与议论结合,语言形象、精警、优美,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二)四边互动:

1、这首词表现了白雪皑皑的一个银色世界,作者用了那些词来表现洁白的?

明确:冰雪银蜡素。

2、这首词有哪些词用得准确精炼、极富形象、饱含感情,联系具体词句谈谈自己的感受。

明确:动词-飘舞驰封形容词-莽莽滔滔-惟顿略稍。

3、本文运用了多种修辞,请在文中找出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明确:“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运用夸张,写出了北国冬季寒威之烈。“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以一个特征性的动作代指军事武功,具体可感,并增添了对人物的戏谑之意。“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用比喻,既形象又增加了动感。

4、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联系前面的内容谈谈自己的感受。

明确:上阙写景部分,严寒的冬天没有一点凄凉枯槁,恰恰相反,使人的乐观使北国冬天的风光雄壮朴素美丽动人,令人心气豪爽,精神奋发,虽然句句写景,可是抒情的味道很浓重。下阙评论人物,不流于枯燥,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有理有情,极有分寸。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

三、比较阅读。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首题为《江雪》的(投影:“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五言绝句描写了冰封雪冻的千山万径,寒江垂钓的孤独渔夫,言简意深,请同学们分析,这首诗与《沁园春.雪》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学生思考后回答)。

明确:柳宗元因参加革新运动失败而遭贬,他的政治思想和远大抱负不能实现,内心的苦恼与愤懑反映在诗中,就是那个卓尔不群、孤芳自赏、“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而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境遇,特别是胸怀的阔狭造成的。

四、作业。

1、学习这首词的意境和优美的语言,请你也试着用诗样的语言给各科老师写贺卡。

例:给语文老师:凝神处,思想与现实碰撞出七彩的火花,轻落在我们身上,燃成一片燎原之势!老师,祝您节日快乐!3、请写出四句写“雪”的古诗。

沁园春·雪教案

1、分析下阕部分,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主题。

2、理解议论抒情相相结合的特点。

3、朗读和背诵。

4、练习测试。

1、进入上阕“概括”界面,复习旧课。

2、全班背诵上阕。

3、分析下阕:

老师操作电脑进入下阕的“思考题”界面,显示思考题:

1、前两句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不用“赞美”而用“折腰”?

2、“惜”的作用与上阕哪个词相近?

3、“文采”、“风骚”、“弯弓射大雕”各指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5、“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怎样理解?

2、学生思考后进行讨论(五分钟),然后老师停止电脑广播功能,让学生自己操作电脑显示各题的分析及答案,不懂的向老师提出(七分钟)。(有小喇叭符号的,单击它,可播放配音分析)。

1、承上启下,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折腰”本来是鞠躬、倾倒的意思,这里有赞颂、赞美的意思,而它比“赞美”程度更深,感受情更强烈,更能体现出无数英雄为祖国的壮丽山河而倾倒之情。

2、其作用与上阕的.“望”相近,都有领起下文的作用。

3、“文采”、“风骚”指的是文学才华,这里指的是广义的文化,指的是文治;“弯弓射大雕”指的是武功。都用了借代的手法。

4、不同。对前两者并不是一概否定,而对后者的惋惜之情近于嘲讽。这种感情分别体现在“略”、“稍”、“只”等词上。

5、“风流人物”指的是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看今朝”的“今朝”指的是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和广大的人民群众。这不但是一种坚强的信心和伟大的抱负,而且是一种昂扬的斗志。抒发了自己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壮志和抱负。

6、议论与抒情相结合。既谈古,又论今,把古代与今天作比较。热情歌颂了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和广大的人民群众。抒发了诗人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壮志和抱负。

1、全班朗读下阕。

2、终止学生操作,开启网络广播功能,电脑演示下阕朗读欣赏。

3、背诵下阕。

电脑演示全词的朗读欣赏,同学们分为男女两组跟着电脑演示进行朗读。

终止网络广播功能,让学生自己在电脑网络上完成本课的反馈练习,然后电脑自动计同各人的成绩。

练习内容及答案:(有小喇叭标志的,单击它,电脑会播放该句子的朗读,)。

用键盘输入括号前的字的拼音字母,并读准(每空5分)。

分(fen)外妖娆(rao)稍逊(xun)风骚(sao)。

数(shu)风流人物。

(二)把下列句的朗读节奏判断正确的一项用鼠标拖到括号内(c)(5分)。

a、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b、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c、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d、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判断下列语句的修辞手法。(每小题10分)。

a比喻b、对偶c、拟人d、夸张、e借代。

1、千里冰封,万里雪飘。(bc)。

2、山舞银蛇,原驰蜡象。(ab)。

3、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be)。

(三)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每小题10分)a、对b、错。

1、“望”字统领的诗句是由“长城内外”到“分外妖娆”(b)。

2、“顿失滔滔”一句的重读应在“顿”(a)。

3、本词上阕在表达方式上是描写与议论相结合(b)。

4、“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是“风流人物”(b)。

春雪教案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著名诗人臧克家说过:“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小学时候我们学习过他的诗篇《七律.长征》,今天我们就再一起学习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领略一下毛泽东诗词的风采。

赠毛,十月七日,毛书此词回赠。随即发表在重庆《新华日报》上,轰动一时。

沁园春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词的相关知识,了解词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停顿和重音。

(3)体会诗词语言的凝练、准确和“诗化”形象的丰富内涵。

(4)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能够在写作中运用想象和联想。

2.过程和方法。

(1)学生结合文中的注释,在讨论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理解词的内容。

(2)结合视频,体会本词的壮美意境和诗人豪迈情怀。

(3)结合几首描绘雪景的诗词,进行比较,加深对词主题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

(2)体会作者作为一代风流人物要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伟大包抱负,抒发了对当代无产阶级和人民无比信赖和热爱的激情。

教学策略。

1.以协作式为主的教学策略:a.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感知词的内容,提出问题,在其他同学的帮助或教师的提示下自主解决问题;b.学生通过竞争式发言,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通过同桌讨论和教师的引导,学生自己调整思路并和全班同学交流。

2.自主学习策略: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拓展资料,深入理解课文的主题,提高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和写作水平,促进思维的深层次加工。

教学资源与工具。

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2、资源准备:教学ppt、拓展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预习心得导入。

1.结合本地的气候特征,引导学生展开对“雪景”的描绘。学生畅所欲言,想象大地披白、青松傲雪、堆雪人、打雪仗等雪景。

2.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不同的时代环境,会赋予雪景不同的特点,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雪原壮景,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词,抒发了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壮志豪情。1945年发表于重庆《新民晚报》,引起极大轰动。

今天我们有幸来欣赏学习这“伟大的篇章”——《沁园春雪》。

(学生接触古典诗词不多,对此的兴趣爱好尚未形成,对毛泽东的了解恐怕也只停留在政治家的层面。设计这段导语的目的在于引起同学们对古典诗词的兴趣,了解毛泽东作为古典诗词爱好者和伟大诗人的一面。)。

二、听范读,正读音,感受气势。

1.学生出示生字词,教师选有代表性的用实物投影展示,请学生读准每个字音,教师示范,学生纠正自己的读音,重点注意下列字的发音。

2.听第二遍时,请想象一下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所表达的情怀。

(在扫除文字障碍的同时,让学生对全词有一个初步的整体感知,这样可以一开始就给学生形成感性上的认识,通过范读给全词定下一个磅礴大气的基调,也为学生即将进行的朗读树立一个较好的模仿的范例。)。

三、读课文,理解词意。

(一)学生自由朗读全词,要求读准确、流畅。

(二)齐读上阕,感知内容。

1.大家看上阕写了什么内容?

上阕主要描写北国雪景。学生可能用找上阕中心句的方法直接答“北国风光”,教师可从准确性的角度引导学生明确“风光”可指春、夏、秋、冬四季景象,太宽泛,不准确。

2.哪个字在上阕中起到了引出主要内容的作用?

“望”字。在古诗词中,这叫“一字领起”,俗称“领字”。一般上下阕各有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领字。

(“望“字应该好找,但教学不应停留在找出这个领字,教师还是应当适当传授一些有关知识,但应点到即止,不可深究。)。

3.那么,“望”字在文中领起了哪几句话?作者抓住哪些具体的事物来写的?

从“长城内外”到“试比高”。长城、大河、群山、高原。

想象。

5.想象仅限于这几句吗?

还有后三句。

6.那么,同学们能不能展开想象,最好是闭上眼睛想,把诗人所描绘的雪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屏幕”上呈现出来,然后再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著名作家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说:“想象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现在看哪位同学的脑海中绽开的想象的花朵最美丽。

可以让学生先在小组中说,然后再在全班描述。

(这是一个很好的在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训练学生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契机,学生在想象和表达的过程中作者蕴涵其中的情感也能得到感悟。语文学习的三维目标能够在此有机融合。)。

(三)齐读下阕,感知内容。

“惜秦皇汉武……射大雕”

2.作者在文中评论的历代帝王中,你都了解他们吗?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请几位学生简单介绍,其他同学和教师都可作补充。

(相应历史知识的介绍有助于理解词的内容,也应帮学生建立文史哲不分家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平等中的首席的作用,在充分肯定学生历史知识丰富的同时为学生不完善的介绍作补充。)。

3.作者在评论这些帝王时又用了哪个领字?管到哪句?

惜。“只识弯弓射大雕”。

4.结合原文与你自己的理解,体会一下这个“惜”字都有那些意味?(讨论)。

5.请部分学生代表小组发言。

学生的发言可能不够全面,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体会重点字词的方法全面的看问题。如:从“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在武功方面还可以,但在“文学才华”(这里不仅指个人的文学才华,还指治理国家方面)方面就差一些。从“略输”、“稍逊”又可看出作者在文中也肯定了这些古代帝王的丰功伟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他们曾起过一定的作用。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学生的发言还可能不够深人,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原因,结合时代背景等方法使思考更深入。如:这些古代帝王的不足是由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造成的。作者惜前人(对前人表示惋惜),就包含着后来者必然居上的伟大气概。自信自己必定胜过前人。

6.在下阕中,作者有没有直接抒发这一观点的句子?

有,“俱往矣……今朝”。

(当学生的发言或片面或肤浅时,教师不应一概否定或越俎代庖直接说出答案,而应在部分肯定的基础上指出其不足,同时教给方法,注意引导,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继续主动积极的思维,并在今后的思考中运用这些方法举一反三。)。

学生可能直接从注释中照搬“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要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说具体。“无产阶级及其革命领袖和人民大众”或“当代英雄”。

作者是怎样将上阕的写景与下阕的议论有机的结合起来的?(从文中找出)。

“江山……折腰。”

9.这句话在文中其了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江……”承接上文的写景,总结上文,“引无”领起下文,正因为有了这句话,才使这首词的上下阕更加浑然地有机的成为了一个整体。

(过渡句的作用应具体分析,避免学生形成只会说空洞的套话的习惯。)。

四、全班齐读全词,读出感情。

第二课时。

一、用朗读表达对词的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

1.每个人自由朗读课文,为在全班展示读作准备。

2.请几名学生朗读,然后自评、他评优点和不足,在纠正读和模仿读中明确朗读要点。

3.小组讨论设计全班分部表演读(轮读)。

4.全班交流,确定轮读方案和领读人选。

5.全班合作朗读,要求读出豪迈的感情。

(通过朗读回忆、巩固上节课对内容和思想感情的感知,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调动学生的兴趣,朗读的知识、方法在实践中揣摩、感受,在实践中获得、提高。)。

二、品味、赏析词语。

讨论明确:冰、雪、银、蜡、素。

2.作者在写景和评论历史人物时用了十分贴切和极富形象、饱含深情的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试举例说明。

(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的简单知识七年级上册就已经接触过,学生应该不陌生。)。

写景时:“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封”显凝然静态,“飘”显轻盈动态。动静结合,淳朴净美,意境广阔,气魄宏大。“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舞”、“驰”:化静为动,对群山在冰雪中延伸无际、高原在冰雪中起伏向前的情态作了生动的描写。“长城内外,惟余莽莽”的“惟余”是“只剩下”的意思;“莽莽”指白茫茫一片。“惟余”强化了白茫茫的景象,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气象奇伟而雄浑。“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的“顿失”是“顿时失去”的意思;“滔滔”指波涛滚滚的气势;“顿失滔滔”写出了变化之速,寒威之烈。

评论时:“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竞”字写尽了英雄之间的激烈争斗,写尽了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的雕”的“略输”“稍逊”都是稍微差一些,意思说他们在文治方面略显不足,用词却富有变化。“只识”二字对“文治”方面的批判要严厉一些。

(这首词值得品析的地方很多,从词语开始,是本着从小处着手,从简单处起步的原则,圈定了词语这个范围,学生思考的方向清晰,可以避免眼花缭乱,不知从何处下手的局面。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多一些指导,为下一环节的多角度赏析作好思维方法的铺垫。要注意的是,学生不可能说得面面俱到,教师不必强求。)。

三、多角度赏析。

这首词除了词语经过千锤百炼,运用得贴切、传神以外,精妙绝伦之处可以说比比皆是的。请你以“《沁园春雪》妙就妙在——”为开头,自选一个角度赏评课文。

参考:

a.妙就妙在写景变化多端,特色鲜明。

虚实结合:上阕前十句实写雪景,后三句虚写雪后美景。

动静结合:山、原——舞、驰,化静态为动态。

纵横结合:写景——空间;议论——时间。

b.妙就妙在修辞手法的运用极为巧妙。

比喻兼对偶: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互文: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拟人:红装素裹,欲与天公试比高。

c.妙就妙在写景、议论、抒情三者的有机结合。

上阕写景,句句都表现出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下阕评论古代帝王和抒写革命抱负相结合。由于“情”由“景”生,“议”由情“发”,产生了感人的艺术效果。

d.妙就妙在跨越时空的纵横驰骋。

时间:从秦、汉、唐、宋、元到当代。

空间:从千里大地,到万里长空,从长城黄河到雪山高原。

e.妙就妙在雄壮豪放的崇高美。

“千里”、“万里”、“长城”、“大河”、“高山”、“高原”这些高大雄伟的形象衬上“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些豪放的英雄人物的名字,在读者心中唤起一种雄壮的情感,衬托现实的“英雄人物”,产生阳刚之美。“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则雄视千古,充分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空前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心,形成彪炳千秋的崇高美。

(这一环节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通过相互补充进行全班合作。)。

四、背诵比赛。

《沁园春雪》诗意充沛,有声有色。全诗熔写景、抒情与议论于一炉,从而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认真朗读品味,会给人留下淳美的艺术享受。下面我们进行背诵比赛,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背熟课文。

(当堂背诵,趁热打铁,有利于仍沉浸在词的情感氛围中的学生带着理解和感悟记忆积累,应该比课后背诵效果好。)。

五、课堂练习:

1、给下列加点的汉字注拼音:

沁()分()外妖娆()逊()数()风流人物。

2、阅读课课文完成下列题目:

a、写出采用比喻、夸张、对偶的修辞手法把静物写动的句子:———————————。

b、写出词中过渡性的句子:——————————————————————。

c、点明这首词的中心的句子:—————————————————。

d、词中押韵的字:———————————————————;韵脚是:————。

e、“沁园春·雪”中的“沁园春”词的————————;“雪”是词的——————。

f、说说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是什么?

答:—————————————————————————————————————。

g、简要的说说这首词的写作特点。

答:—————————————————————————————————————。

六、结束语朗读。

《诗人领袖》你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一行。常于马背上构思,便具有了战略家的目光。战地黄花,如血残阳,成了最美的意象。有时潇洒地抽烟,抬头望断南飞雁,宽阔的脑际却有大江流淌,雪天更善畅想,神思飞扬起来,飘成梅花漫天的北国风光。相信你是最严肃的诗人,屈指数算,一首气势磅礴的诗,调动了半个世纪的酝酿。轻易不朗诵,天安门城楼上只那一句,便成了世界的诗眼,嘹亮了东方!

七、作业与练习。

赏析《重阳》《北戴河》。

《沁园春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问:“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句话同学们熟悉吗?

学生:不熟悉!

老师介绍写作背景。

二、自由朗读全文。

学生读文,并能结合文章谈自己的理解。

画面一:绘北国壮丽雪景。

画面二:评历史人物,赞当代英雄。

三、观察画面,揣摩意境,再次朗读文章。

1、放片断。

2、学生自由朗读并对需处理的字、词做好标记。

四、个性创作(大组诵读)。

五、活学活用。

现在就让我们来做小词人,以《沁园春*勤中》为题,填一首词。

当堂交流,课后润色。

附1:学生作品。

七(1)班邵凯。

勤中初建,

震慑四方。

赏红砖绿瓦,

金碧辉煌;

弧形楼宇,

环抱学子。

残阳西沉,

红楼斜影,

欲与名校比高低。

须寒冬,

看银装素裹,

格外清幽。

勤中如此多娇,

引常州学子尽折腰。

观艺术教育,

首屈一指;

创新理念,

独一无二;

驰名老校,

东南西北。

只可仰叹拜下风。

喜人矣,

寻明日之星,

就在勤中。

毛泽东。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沁园春。

咏北大百年。

杨河。

戊戌流年,

沙滩路断,

红楼初建。

望紫禁深宫,

残阳西沉;

白塔斜影,

折线孤雁。

八旗烟云,

燕山空晚,

清风无力百草怨。

途茫茫,

惜荷塘寒月,

圆明断垣。

五四钟声风雨,

引主义文章乾坤换,淘博雅清泉,

未名春满;

仰观星宇,

俯究人间。

砥砺德业,

道说长短,

争鸣自由问必然。

路漫漫,

览天下长卷,

理论河山。

佚名。

首都北京,

千里病风,

万里菌飘。

望长城内外,

人心慌慌,

京城上下,

顿失吵闹。

吃板蓝根,

服维生素,

欲与sars试比高。

无宁日,

看口罩手套,

分外妖娆。

病毒如此多焦,

引无辜良民竞折腰。

惜胸透b超,

略输文采,

西医中药,

稍逊风骚,

一代庸医,

齐聚华夏,

丧心病狂乱开药。

具枉矣,

究病源何如,

待看明朝。

《沁园春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

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情感态度目标。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重点。

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难点。

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课文。

朗读课文。

熟悉、感知课文。

2.让学生谈谈对这首词的初步理解。

二、题解与背景。

本文体裁词。词又叫诗的别体,长短句。

听介绍、作记录。

了解诗歌常识。

三、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这首词分上下两阕,各写什么?

整体把握文意。

疏通文意,感知内容。

上片:描写北国雪景。

下片:纵论历代英雄。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

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情感态度目标。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重点。

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难点。

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研究下列问题。

讨论探究。

明确层次,理清文意。

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

2.作者以“望”统领下文,望到了什么?(长城、黄河、山脉、高原)。

3.哪几句是虚景?

4.区分以动写静、以静写动的句子。

讨论探究。

学习景物描写。

5.在下片中,能起到领起下文的字是?

体会作者情感。

它领起哪些句子? (惜)。

6.如何理解本文的言主旨?

分析讨论,总结归纳。

明确层次,理解主题。

二、重点词句子的理解。

结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

思考、讨论。

准确理解重点内容。

今朝”有何寓意?

三、作业。背诵这首词。

《沁园春·雪》教案

1.学习词的相关知识,了解词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

2.能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注意重音及停顿。

3.体会诗词语言的凝练、准确和“诗化”形象的丰富内涵。

4.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能够在写作中运用想象和联想。

5、体会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感受词精练优美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结合文中的注释,在教师的指导下,理解内容。

2.老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活动,根据词的内容,发挥想象,以小组为单位,描绘出诗人笔下的"北国风雪图"。

3.设计问题,结合学生绘出的图画进行串讲,引导学生体会本阕词的壮美意境和诗人的豪迈情怀。

4.结合几首描绘雪景的诗词,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加深对本阕词主题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能够感受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以及他作为革命领袖,挥斥方遒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

2.学生能够恰当、客观地认识诗人对历代帝王的评论,教师引导学生树立客观的功过观和正确的历史观。

重点:

1.学会词的朗诵方法,掌握正确的停顿,能够找出诗歌的重音。

2.体会诗歌语言的凝练,理解"诗化"形象的内涵。

3.领会词的意境美和音韵美。

难点:

1.理解"封、飘、望、舞、驰、惜"等动词和"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

2.理解诗人对历史人物的评鉴,体会他豪迈的伟人情怀,并树立正确的历史人物观

教学突破:

1.运用语言和画笔,在音乐的陪伴下,师生共同描绘诗人笔下的"北国风雪图"。

2.引导学生通过诗画结合,感受诗人由近及远、借景怀古、实虚结合的写作技巧

两课时

(一)明确目标

(二)教学流程

1、情境导入

毛泽东这个名字,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一个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名字。但这是作为一个革命领袖的名字为大家所熟悉的。其实,毛泽东不仅是一位叱咤风云的政治家,他的诗词造诣,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的词《沁园春·雪》(板书课题、作者)

2、课前热身

对话1:古今往来,多少文人墨客,歌咏过那洁白如银的大雪,大家能背几句吗?

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

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祖咏《终南望余雪》中的“终南阴岭秀,雪尽马蹄轻。”

卢纶《塞下曲》“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李颀《古从军行》“野营万里无城郊,雨雪纷纷连大漠。”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春雪》教案

开学第二天,竟然迎来了立春以来第一场大雪,扬扬洒洒的雪花一下子就把幼儿园装扮成银色的世界,好美!孩子们特别兴奋,带孩子们在走廊上欣赏雪景时,总想用手去接,索性带孩子们投入到雪的世界里,去感受雪的冰凉与晶莹,孩子们可开心了!春雪是存不住的,可是孩子们依然意犹未尽,于是生成了“雪花飘”活动。

1、在看看、说说、玩玩、做做中了解雪的基本特征,体验玩雪的乐趣。

2、教育幼儿不怕冷,坚持锻炼身体,培养幼儿坚强的意志。

3、通过系列活动,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和对大自然的探索精神。

1、增加幼儿在雪天的自我保护能力。

2、了解一些安全小知识。

活动准备

下雪天相关视频。

师:“师今天下了厚厚的雪,路很滑,在雪天我们小朋友都要注意哪些事情,保护自己不受到伤害呢?”(引导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些雪天的安全措施)

教师小结

1.首先在雪天,要认真走好每一步,最好选择雪较厚的地方行走,注意地面状况,尤其避免踩在较薄较平的雪片或冰面上,严禁打滑。

2、其次是上放学回家路上,要注意交通安全,一定要走人行道,不要在马路上行走或滑冰。

3、雪天穿鞋要讲究。路面容易结冰,不能穿皮鞋、硬塑料底鞋,最好穿着保暖、防滑性好的鞋子,或者抓地较好的运动鞋,而且应尽量稳步前行,以防发生事故。

4、户外游戏时,可以玩打雪仗,但一定不要拿雪球往别人脸上、头上砸。以免伤到眼睛和头部。

5、上下台阶时也要注意,要掌握好身体的重心,保持身体平衡,避免摔伤。

6、在玩雪过程中也会有很多隐患,如摔伤,划伤,砸伤。

小朋友们,安全来自时刻警惕,事故源于瞬间麻痹。安全第一,健康第一。冰天雪地,请大家小心翼翼,保护自己!

师:我们的爸爸妈妈在雪天气骑自行车开车时怎样注意安全?(幼儿自由讨论)

活动效果

1、能根据自己的感受画出玩雪的情景。

2、能用唱歌、跳舞、绘画的形式表现出玩雪的快乐心情。

活动准备

下雪的场景;纸 蜡笔 伴奏。

活动过程

提问:“什么季节下雪?雪是什么颜色的?雪花是什么样子的?树、房子变成了什么样?”

提醒幼儿与同伴商量玩雪的方法, 鼓励幼儿尝试各种方法,不怕寒冷。

提问:“你与哪个小朋友一起玩的?玩雪时你的心情怎么样?你想怎样表达你的心情?”

(根据幼儿的回答鼓励幼儿用唱歌、舞蹈等形式表现玩雪的快乐)

提问:你想不想把你玩雪的样子画下来?

幼儿作画,教师指导,鼓励幼儿大胆画出自己玩雪的情景,提醒幼儿均匀涂色。

孩子们仍陶醉在课前的赏雪中,于是讨论起来特别热烈,对玩雪特别向往,很快进入主题。在上节课了解到雪地安全的情况下,带孩子们去操场上亲身体验玩雪的快乐,鼓励他们尽情地玩耍相互合作。快乐的玩雪之后,乘着孩子们的兴致勃勃地谈论着自己的玩雪体验,鼓励他们大胆想象,用各种形式表现出自己和朋友玩雪的心情。没有什么比孩子们玩自己喜爱的活动表现的更生动了,玩雪活动充分调动了孩子们已有经验,孩子们的作品虽是涂鸦,却能饶有兴趣地说出玩雪的故事,在绘画中孩子们充分发挥了想象,有画雪人的、有画打雪仗的------形态各异,实在是太棒了!

1、教会幼儿将纸张剪成碎片的技能,要求正确使用剪刀。

2、通过撒雪花的活动,培养幼儿对剪纸活动的兴趣。

冬景沙盘一只;玩具毛绒动物;白纸;剪刀。

师:刚才我们在雪地里玩得开心吗?(幼儿自由回答)

小动物们也想玩雪,我们来帮助他们吧。(告诉幼儿今天一起来剪雪花)

1、教师出示剪好的纸屑让幼儿观察。

讨论:这些纸屑是怎么做出来的呢?(引导幼儿了解用剪刀剪纸屑)

教师把剪好的纸屑撒在有许多小动物的沙盘上。

2、讲解示范。

教师拿一张白纸,边示范边说:左手拿纸,右手拿剪刀,先把纸剪成细细的长条,再把长条剪成小小的纸屑。把剪好的一片片纸放在小篮子里,等会儿大家一起来玩下雪的游戏。

每人取一张白纸,剪成一片片“雪花”。注意剪纸安全,提醒幼儿不要将纸屑丢在地上。

指导幼儿将剪成的“雪花”撒到沙盘中的小动物身上。

上学期孩子们已经学会使用过剪刀,但在剪成一定的形状的技巧还没有学会,于是,本节课在孩子们亲身体验过玩雪的经验,以“小动物们玩雪”这个感兴趣的话题为线,让孩子们学会剪长线条和短线条。活动中,孩子们特别专注于操作中,都能很细致地剪出不同的直线,可见,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动力。剪完后,孩子们带着自己的作品在小动物的上空“下雪”,这是活动的兴趣点,他们尽情地玩自己喜欢的游戏,有的孩子如桂晨晨、郝宗鹏、严静宜等剪了一张又一张纸,玩得不亦乐乎,在快乐中学习,所以说适宜的喜欢的才是最好的!

1、引导幼儿复习巩固团圆、搓、压的技能,初步学习分泥和连接的技能。

2、发展幼儿手部肌肉动作。

泥、湿抹布、已做好的、未连接在一起的泥娃娃身体的各部件(头、身体、胳膊、腿)。

北风吹,雪花飘,/堆雪人,真热闹。/两个胡桃当眼珠,/辣椒鼻子朝上翘。/太阳不出它微笑。/太阳出来它没了。

引导幼儿讨论:小朋友见过什么样的雪人?怎样表现出他的样子?

幼儿议论、回答后,老师总结:小雪人有一个圆圆的头,宽宽的身体,两只细细的胳膊和两条长长的腿。

老师出示泥团,示范分泥:做小雪人的时候,先要把泥分为两块,每一块再分为一大一小两块,大的分别做身体和两条腿,小的分别做头和两条胳膊。再用我们学过的团圆、搓长、压扁等本领做出圆圆的头、宽宽的身体、细细的胳膊和长长的腿。

出示已做好的各部分形象,示范连接:做好以后,将头、胳膊、腿与身体连接在一起。连接的时候,要注意位置正确:头是长在身体上部的,腿是长在身体下部的,胳膊是长在肩膀的两边的。连接好以后,先黑色和红色的泥分别做出眼睛、嘴巴。(鼓励幼儿用其他的辅助材料代替小雪人的胳膊和腿,并把插在适当的位置)

师:请每个小朋友自己来做一个泥娃娃,分泥时要注意份量多少。

幼儿操作,老师巡回指导,注意提醒幼儿:分泥要注意大小比例,连接时要稍用力,连接位置要正确,特别是胳膊与腿。

老师和幼儿共同欣赏,比比谁的小雪人最漂亮。

孩子对堆雪人特别的感谢兴趣,都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雪人的形状。活动中,他们能把一块大泥分成大小两块,并能过搓的方法塑出雪人的身体。在塑小雪人四肢时,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借助教师提供的辅助材料进行添加。孩子们表现得都不错,只是在连接处若是再提供牙签进行固定就更好了。

《沁园春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课《沁园春雪》。

教材分析。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诗坛的一首杰出的词作。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设计理念。

立足教材、立足学生实际,运用现代教学媒介,通过具体、直观材料,调动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注重学生间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中成长。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简介作者毛泽东的主要事迹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读准“莽”、“逊”、“娆”、“骚”、“朝”、“分”、“汗”等词的字音。

3、掌握课下注释中列出的重点词语的字形及含义。

能力目标。

1、能够准确熟练地背诵全诗。

2、揣摩诗歌中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写景、

情感目标。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想像,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想像,理解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2、理解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议论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难点。

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

教学方法。

自学讨论法、阅读理解法、自主评价法。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课外资料。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1、投影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高亨的《水调歌头读毛主席诗词》:

掌上千秋史,

胸中百万兵。

眼底六洲风雨,

笔下有雷声。

细检诗坛李杜,

词苑苏辛佳什,

未有此奇雄。

教师略作解释,请学生发表意见。

2、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毛泽东的代表作《沁园春雪》。

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高亨对毛泽东诗词进行了高度评价,同学们通过高亨的这首词,对毛泽东的诗词会有初步的认识。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入新课学习。

教学意图。

二、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

通过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资料略)。

欣赏视频材料,对毛泽东同志的生平与写作背景进行深一步的理解。

为学生更好的理解这首词的内涵作准备。

三、配乐朗诵。

事先制作教学软件:选一些雪景图片,包括高山、大河、长城等雪景图片,叠加自下而上移动的《沁园春雪》文字,再配以朗读录音。

观看视频材料,读准“莽”、“逊”、“娆”、“骚”、“朝”、“分”、“汗”等词的字音。

扫除文字障碍,感受诗歌的意境。

四、深入阅读,理解思想和艺术。

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1、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句子是写雪的?

2、词的上阕哪些句子总写北国雪景?这些词句创造了一个什么意境?

3、赏析“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4、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试加以分析。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

1、词的上阕。

2、前三句。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

3、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方法;化动为静的写法;写出了山的连,原的高。

4、虚景。从“须”可以看出。

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相互讨论,相互启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互补作用培养学生交流、倾听、评价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1、由眼前的景色联想到哪些内容?

2、作者对词中杰出的历史人物进行的总体评价是?

3、谁是真正的英雄人物?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

1、词的下阕。

2、“惜”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批评他们缺乏文学才华。

3、新时代的人民群众。

五、分角色指导朗读。

1、再次欣赏配乐朗诵;

2、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课文。

进一步感受诗歌的意境。

六、小结。

指导学生小结全文。

《沁园春雪》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春雪》教案

1.学习词的一般特点。

2.学习诵读、鉴赏诗词的方法和技巧,了解本词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品味词中所蕴含的诗人对大好河山热情赞美之情,体验革命领袖毛泽东的胸怀。

二、学习过程

1.整体感知。

播放配乐诗朗诵《沁园春·雪》,大家边听录音边跟着高声诵读。

思考:(1)课文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2)上下阕内容、语言表达上有什么异同?

2.小组讨论。

(1)哪些词要重读,哪些词之间要停顿?为什么?试举例说明。

(2)试介绍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主要业绩,并说说作者是如何评价他们的。

(3)读了课文,我们感受到的是作者怎样的情绪?

3.小组交流。

三、拓展练习

下面这首毛泽东的七言律诗是与《沁园春·雪》在同一时期写的,请结合课文并按要求解答问题。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长征》与课文在内容、形式上有什么异同?

(2)诗中对偶句有哪些?

(3)诗中作者把“五岭”、“乌蒙”分别比做什么?突出体现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四、相关链接

1.本词的写作背景、主要内容介绍。

1935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肩负抗日救国的伟大使命。1936年1月下旬,红军在党和毛泽东同志领导下,准备渡黄河东征。2月初,毛泽东同志率部到达陕北清涧县黄河边一个小山村袁家沟。在这里,毛泽东同志亲自视察地形,眺望祖国的壮丽河山,展望革命的灿烂前景,激情满怀,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沁园春·雪》。全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结合抒情,融情于景,描绘出瑰丽多姿、生机勃勃的北国风光,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热情赞颂和无限热爱之情;下阕议论结合抒情,寓情于议,在谈古论今之中,感情逐渐升华,最后推向高潮,突出中心。全词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以形象而精确的语言,赞美了祖国的壮丽河山,歌颂了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鼓励人们为争取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而奋斗。

2.有关这首词公开发展的背景。

这首词作于抗日战争前夜,公开发表于1945年8月。当时日本刚投降,抗日战争已结束,人民渴望和平,而蒋介石却在阴谋发动内战。中共代表人民意愿,于1945年8月25日发表了《对目前时局的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实现全国的统一”。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毛泽东赴重庆和国民党谈判。在重庆遇到了柳亚子先生,柳亚子先生向毛泽东“索句”,毛主席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赠给他。第二天便发表在重庆的《新华日报》上。

3.词的一般知识。

词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句子、字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如《浪淘沙》、《沁园春》等。词可以没有题目;如果有题目,写在词牌的下面。如这首词,“沁园春”是词牌,“雪”是题目。

4.赏评摘要。

此词的上阕虚实结合,其中“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三句虚写,把读者带到了另一个境界中去。作者想像雪后初晴,红日与白雪相映照的情景,那意境才更加娇艳动人。这里,表面上是在写想像中的雪后美景,实际上是作者对革命光明前途的形象预见,表现了革命领袖高瞻远瞩的博大胸怀和乐观精神。

5.有关“对偶”。

对偶,就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句表现意义相关或相对的内容的修辞方法。古诗词中,律诗要求二三两联用对偶,有些词牌也规定某些句子要用对偶。《沁园春》要求上片第四、五句和第八、九句分别用四字对,下片与上片对应之处同样要用四字对。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则有新突破,除上联第八、九旬用了四字对“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外,在上下片分别运用了“八字对”:“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些对偶句,气势磅礴,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博大胸襟。

6.有关诗词的的诵读与学习。

诗词的学习,最有效的方法是读,在读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内容,最后达到成诵。诵读有助于从作品的声律气韵人手,加深理解和体验,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熟读而成诵,有利于记忆和积累古代词汇和千万年来久为人们传诵的名诗名句,也有利于培养语感。诵读的过程,也是对作品进一步消化与理解的过程,在诵读中揣摩探究,咬文嚼字,结合联想和想像,有助于对作品进行判断和评价。

自主学习诗词时,可采用“认读——研读——赏读”的方法。认读是自学的基础和前提,要借助工具书,参看课文注解,做到读准字音,读懂词义,读通句子;研读是阅读的重点,重在把握全文,整体感悟,它体现了语言的训练和技能的学习;赏读是阅读的高层次消化和享受,其操作宜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以获得情感的熏陶和语感的培养。

怎样理解古诗词,也需要掌握一定的技能和阅读的方法。吟咏诵读,品味揣摩,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诗情画意,联系写作背景等,都可收到良好效果。

古诗词中,往往有不少名句。这些名句,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精华,它们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是作者智慧与思想的结晶。学这些名句,要善于涵咏品味,体悟其文内诗内之意及其言外之意,更须铭记在心,因为它们还会成为你以后的人生财富。

7.《苏幕遮》诗词赏析。

苏幕遮(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诗词赏析]

这首词描绘了秋天寥廓苍茫、零落凄清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的离愁别绪。苏幕遮,词牌名。

上片描绘秋色。

“碧云天,黄叶地”勾出秋季景色的特点:秋高气爽,碧空万里;金风阵阵,黄叶翻飞。这两句一写“天”,一写“地”,为读者勾出了一个清澈剔透、色彩绚丽而又广阔无际的秋色图。

接着又以天水相接,斜阳映山来描绘秋色。“天接水”写眼前景的浩渺无际;“斜阳”点明傍晚时分,落日余晖,彩霞万里,映得满山红遍,水天一色。就在这千里秋色、满日斜晖之外却是那远接天涯的芳草。芳草,暗指作者的家乡,隐喻着离情。芳草延伸遥远,无边无际,所以词人觉得它似乎比斜阳更远;斜阳尚可见,而故乡不能见,因此备觉伤怀,无怪乎要“芳草无情”了。

下片直抒胸臆。

“黯乡魂,追旅思”是总写乡愁。这个“追”字是紧紧追随、缠扰不休的意思,它突出了思念家乡之情无尽无休。下面分写这个“追”字。“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这是说除非夜里,才能摆脱“愁思”,才能得到慰藉,此外,不管何时,都是愁苦不宁的。“明月楼高休独倚”就是说,即使明月照高楼,清景无限,你也不要去倚楼远望,因为再望也望不到家乡和亲人;何况一个人“独倚”,会更增加惆怅。这就更深一层写出了乡思之苦。

那么,“何以解忧”呢?“唯有杜康(酒)”了。可是“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这两句便是“借酒消愁愁更愁”的同义语,而含蕴更深,愁情更重,终于掉下眼泪。

全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景,抓住秋天的特色,着意渲染,色彩绚丽,而又意境开阔;情,是思念故乡之情,围绕着愁思的“追”字,总写分述,层层展开,深沉缠绵,酣畅淋漓。因此,前人评这首词“前段多人丽语,后段纯写柔情,遂成绝唱。”

8.歌曲《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