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散文梁实秋(通用6篇)

时间:2023-10-06 21:36:20 作者:碧墨 寂寞散文梁实秋(通用6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寂寞散文梁实秋篇一

好久没有拜读韦明铧伯伯的文章了,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我读到了一篇《寂寞丛书楼》。我没有想到作为扬州人的我竟然不曾知晓这座有着悠久历史的丛书楼。更不用说其他人了。现在的我们只关心韩国,日本等国的流行资讯,而忽略了本国的历史文化。丛书楼坐落在扬州个园的东南角,一个人迹罕至的小院里。一座貌不惊人的小楼,上下两层,左右三间,正面朝阳,背倚山石。上下都是木雕的原始结构,显得古朴而冷清。即使是这样的一座小楼,在中国古代私人藏书史上,曾经有过他的辉煌。他是小玲珑山馆十二景之一,是其灵魂所在;他经历了4位主人的转手交接;他曾是扬州八怪以及名人政客(厉鹗、郑燮……)的聚会地;他也是清时全国最有名的藏书胜地;他更是清代著名文人马氏兄弟的心血之造。历史的变迁早已将一切磨净,只剩下他一人,独自面对寂寞的永远。

经过岁月洗礼的丛书楼是时间的车轮,历史的见证。他的破旧与斑迹是现代工业所模仿不来的。他见证了盐商的没落、扬州的没落、甚至大清帝国的没落。但他终究逃脱不了现代社会所附加给他的文明因素。他默默的承受着一切,曾经深藏腹中的十万卷名书,早已失去踪迹。曾经为《四库全书》的编撰而贡献过很大力的他,失去了昔日的辉煌。他流泪了,就象一个迷路的孩子一样,他找不到自己的路,母亲已同白鹤一起一去不返了,只留下他一人独自面对下个,下下个世纪的到来。他想不通,为什么母亲不带他走?却要留下他见证沧海变桑田,人性善恶转变的悲伤。如今的他虽已面貌一新,但用失去当年的万卷藏书的代价换来的象征现代文明的小卖部和接待处,无法让他快乐。他不开心,他怀念过往的一切,珍惜岁月、历史遗留在他身上的印记。

他的不开心也印证了我们的不开心。《寂寞丛书楼》一文的.出现将我们内心深藏的脆落揭露的无处可躲。我们要勇于面对现实,不再刻意逃避,学会去过自己的本能生活而非时代强加给我们的所谓的快乐生活。他需要同母亲的交流,需要同时代的交流。可是现实没有赋予他这样的机会。我们又何尝不是呢!我们成长在世界和平,经济发达的21世纪的地球,我们喜欢边听歌边聊天的生活方式,喜欢哈韩哈日的奇装异服,喜欢ktv、网吧,喜欢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我们是这个社会上自私的一代,堕落的一代,我们没有机会和父母交流。而他们也只会一味的给予我们所想要的生活或是他们心中的幸福生活,我们学会去不断的索求,学会去不断的遗忘历史,学会去不断的接受外来国度带给我们的精神与物质上的同化。

我们逆来顺受,隐藏着内心的那份脆落,心灵的空虚,寂寞。同丛书楼一样的寂寞,不,他不寂寞,因为他还有远方的我们在看着他,关心着他,还有一大批学者注视着他,研究着他。但是却没有人来了解我们,因为连我们自己都不曾真正了解过自己。走在大街上,穿的很哈,很时尚的小妹妹们眉飞色舞,她们真的开心吗?她们只是想用表面的快乐来掩饰她们真实内心的惟恐和空虚寂寞罢了。记得有人说过,我们已经失去了原本的民族气节,可是昨天的我重新看到了我们的伟大的民族气节终于重现了。也许我们不久就可以打开心扉,畅所欲言了吧,可以过真正属于我们的幸福快乐生活了吧。可是丛书搂却没有办法畅所欲言,他只能够期待下一位名主的早日降临。他会想念他的马氏之主,我们会怀念那个曾经单纯的自己。明天,我一定要去探望他,了解他的内心,他的寂寞与痛楚,同他交流,对他倾诉,就象一对爷孙一样的亲密――心中的丛书楼,不再寂寞的丛书楼,永远的丛书楼!

寂寞散文梁实秋篇二

本书的作者瑞秋。卡森是一位研究鱼类和野生资源的海洋生物学家,她用血淋淋的事实,希望唤醒无知、愚昧的人们,不要再用使用蛮力,来对付也是地球一分子的昆虫、植物。也呼吁我们,要尊重生命,谦卑为上,不要自以为是。

否则将有一天,会为人类带来无可挽救的灾难,毁灭性的灭亡。

作者描述:在美国有一个美丽的小镇,那里环境很美,在那里生物和四周的环境融为一体,一派生机,当春天来时,五颜六色的花朵在翠绿的田野中开放,无数鸟儿在树林里飞翔,人们快乐的生活在这小镇上,直到有一天这里发生了瘟疫,所有的牲畜都走向死亡,寂静覆盖了田野、森林和沼地。

原本快乐的春天,变成死寂一片。

归根究底,这是人们过度使用农药杀灭害虫和清除杂草造成的。人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断破坏地球的生态环境,以致死于癌症和药物中毒的人不计其数,现已造成无可挽回的伤害。

昆虫的抗药性不断增加,所以要用更强的农药灭虫,这样不断来回往复,造成恶性循环。结果最终受害的是地球的生态,土壤的物质,水资源等等都被迫坏。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时常会见到杀虫剂的广告,但广告内又有否明言其药物内有致癌物呢?单单是为了金钱,这样不实事求是的宣传手法,真是要不得,若不是看了这本书,可能我一世都无法知道事实的真相。

到底有什么方法可改善现在的情况呢?我真想不到,人们已经习惯使用所谓便利的产品,要他们放弃不再用,有可能吗?其实可以使用对环境影响较少的除草剂来对付已有抗药性的杂草。

因此,我们必须停用这种非自然的方法,以保存最后一片天然的生存空间。瑞。秋。卡森女士如此告诉我们。透过新颖、富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方式,尝试去解决和其它生物,共享地球会产生的问题。

人类唯有更谦卑、尊重大自然,反省并改正自己的错误,停止错误的方式,才有可能挽救人类自己。

爱护环境,就是爱护我们人类自己。

寂寞散文梁实秋篇三

寂寞读后感

每个人都有寂寞的时候,那无聊的滋味可不是好受的。大人们常觉得,自己长着“三千烦恼丝”,是最寂寞、最可怜的人,真是无理!大人们乏了、厌了,不是拿小孩出气,就是对小孩的动作、行为不屑一顾。想来,应是我们孩子更易寂寞,更可怜嘛!!

《寂寞》这篇文章中的主人公“小斜就饱食了寂寞的滋味。小小的妹妹和婶婶来到家中,小小和妹妹一会儿功夫就玩到了一起。毕竟是孩子,遇到年龄、志趣相投的,自然玩得欢畅。小小和妹妹也一样,成为了形影不离的一对好朋友、好兄妹。

尤其是小小,格外努力当个好哥哥。可是,有句话说:“相逢之后无离别,不是人间常情事”。妹妹不会永远住下的。文章最后,在描写妹妹走后小小的表现时,用了许多表示“难过”的词眼,但是读下来并无重复、虚假的感觉。

全文洋溢着温馨、真挚的情感色彩。虽然有个“悲剧”的结尾,但是作者冰心奶奶清新隽丽、悠畅舒缓的文笔让这篇文章动人心弦。小小和妹妹身后的“风景”也被冰心奶奶写得“诗情画意”,整篇文章就象一首优美的田园交响曲。

文中记叙景物部分可谓是让人身临其境,用优美的文笔描绘出大自然独特的神奇的秀美。人物的描写更是入木三分,用精确的词语,一语道破各式人物的性格,不管是喜怒,还是哀惧,冰心都用她特有的文采和文笔给人物添上与众不同的面纱。行行之间,字字之间,都流露出大作家的质朴和淳厚之情。不管你是步入古稀之人,还是稚气未脱的孩子,就算在阅读冰心的易懂文章时,你也会感到莫名的清爽的深沉。

??而我,一个小学生想要理解冰心奶奶的文笔,太难,太难,在一遍一遍的阅读中,我似乎感到若有似无的道理,却在一眨眼之间,感觉便又模糊起来孜孜不倦也,脑中逐渐清晰,又瞬间模糊。在语文阅读中,我还没如此细致的品一本书,却在《冰心散文》中,我似乎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求欲心理,这使我反复的体会冰心奶奶的文章。在模糊中见到光点,在光点中又再次迷茫,仅反复复却使冰心的文章更为吸引人。

??可惜的是,老人已去世,留下的却是无尽的文学财富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冰心文集将永垂于文艺界。

在冰心看来,母爱是博大无边,伟大无穷的,在诗人的《往事》中可知。这首诗是她在一个雨天看见一张大荷叶遮护着一枝红莲,触景生情写下的。母亲在冰心一生中是唯一可靠的避难所。

不知从何时起,心中有了一份对诗歌的向往。于是,带着一种青少年特有的痴狂,遂封堵起了这“零碎的思想”。忽容置疑,作为些家底一个上学的读书女孩子,冰心是幸运的。从小舒适的家庭生活及长期受文学熏陶生活环境,使得繁星春水的字里眉间都流露出对“理想生活”的.渴望:朴实的母爱,纯真的童趣以美妙的自然都化作了点点滴滴的诗词。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娇柔的造作,一切都从细微中透出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母亲啊!着零碎的篇儿,你能看看么?”这些字,在以前,以隐藏在你的心里。”《繁星春水〉中很大一部分都是描写母爱的,和悦的颜色,循循渐透,这些都让冰心一直以母亲为榜样。平凡的母爱让冰心感受到了人的确是“人生唯一可靠的避难所”。于是,对母爱的颂扬自然而然的就成了诗集的一大主旨。如果说,对母爱的赞美诗一种深重的流露,那么对童年的歌颂则是另一种心情的独白。毕竟,繁星纯水中的作品大都由冰心二十岁前写的。那时候,不能说已经完全脱离了儿时的梦想,一种新近萌发的对新生物的崇高于自信便在诗中潜滋暗长。让人读后对生民的柔弱或顽强都有一揽天余。于是,在真切中感受到了活力。“我从不称自己是诗人”,也许正是这一点,才使读者在尽情领略文学的乐趣时,有不拘谨的向让思想重新达到一个高度的原因之一吧!

寂寞散文梁实秋篇四

读了《丛飞的事迹》,我特别感动,这篇文章主要写丛飞所做的所有好事。他多次在山区举办慈善义演,为失学儿童筹集学费,好让他们上学。就连自己患了严重的胃癌,需要许多钱治疗的时候,也没停止过给贫困灾区的儿童捐款。

丛飞的行为令我认为他十分有爱心,在他患有胃癌,需要钱,生命有危险的时候还会捐助很多钱给灾区儿童。他还收养了那么多的孤儿。在他知道自己的病情恶化后又勇敢地捐出了自己的眼角膜,好让失明的孩子重新恢复光明,看到美好的世界。

“在山区里,我看到那些孩子穿不上衣,吃不上饭,我心里就特别难受,而当我听到那些孩子有书读的时候我就特别高兴。”丛飞说的这句话一定感动了许多人,从这句话里可以看出丛飞的爱心是那么执着,他多么希望人们能够快乐的生活,他期盼贫苦的孩子们有书读,让社会上多几个有文化、懂知识的人。

丛飞资助的孩子达到178人,他也是一位普通的人,但他就可以这么有爱心,帮助这么多的孩子,让他们幸福成长。

我希望大家向丛飞学习,学习他关注贫困孩子们的生活,学习他无私奉献的精神。

有这样一个故事,讲得是一位病人的人生经历,你肯定会问我:“一名病人有什么好说的”。其实,他的名字叫丛飞,他也是一名普通的歌手,还是一名“爱心大使”。丛飞同志演出的出场费最高达到xx―xx元,本来丛飞可以和其他歌手一样,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但是,丛飞却过着节衣缩食的日子。在丛飞五十几平方米的家里,没有任何值钱的家当,衣柜里的衣服都是三、五十元的便宜货,最值钱的只有一台19寸的黑白电视机。为了给17xx―xx“孩子”缴上学费以及资助几十名残疾人和孤儿,丛飞入不敷出,他只能马不停蹄地靠演出来支付这些费用。今年四月,丛飞因过度疲劳患上了绝症,他各地的`“儿女们”都鼓励丛飞要好好的战胜病魔,他的感人事迹也随即被报道出来。一位给丛飞捐款的小伙子说:“丛飞用爱心感动了我们,我们也要用爱心来温暖丛飞”。这就是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深圳市优秀青年丛飞的感人事迹。

奉献,不是痛苦,不是丧失,不是剥夺,而是爱心的流露,善意的升华,美德的弘扬。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让我们一起唱响奉献者之歌,共同创造我们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吧!因为,生命因奉献而精彩!

寂寞散文梁实秋篇五

好久没有拜读韦明铧伯伯的文章了,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我读到了一篇《寂寞丛书楼》。

我没有想到作为扬州人的我竟然不曾知晓这座有着悠久历史的丛书楼。更不用说其他人了。现在的我们只关心韩国,日本等国的流行资讯,而忽略了本国的历史文化。 丛书楼坐落在扬州个园的东南角,一个人迹罕至的小院里。一座貌不惊人的小楼,上下两层,左右三间,正面朝阳,背倚山石。

上下都是木雕的原始结构,显得古朴而冷清。即使是这样的一座小楼,在中国古代私人藏书史上,曾经有过他的辉煌。 他是小玲珑山馆十二景之一,是其灵魂所在;他经历了4位主人的转手交接;他曾是扬州八怪以及名人政客(厉鹗、郑燮……)的聚会地;他也是清时全国最有名的藏书胜地;他更是清代著名文人马氏兄弟的心血之造。历史的变迁早已将一切磨净,只剩下他一人,独自面对寂寞的永远。

经过岁月洗礼的丛书楼是时间的车轮,历史的见证。他的破旧与斑迹是现代工业所模仿不来的。他见证了盐商的没落、扬州的没落、甚至大清帝国的没落。但他终究逃脱不了现代社会所附加给他的文明因素。他默默的承受着一切,曾经深藏腹中的十万卷名书,早已失去踪迹。曾经为《四库全书》的编撰而贡献过很大力的他,失去了昔日的辉煌。他流泪了,就象一个迷路的孩子一样,他找不到自己的路,母亲已同白鹤一起一去不返了,只留下他一人独自面对下个,下下个世纪的到来。 他想不通,为什么母亲不带他走?却要留下他见证沧海变桑田,人性善恶转变的悲伤。如今的他虽已面貌一新,但用失去当年的万卷藏书的代价换来的象征现代文明的小卖部和接待处,无法让他快乐。他不开心,他怀念过往的一切,珍惜岁月、历史遗留在他身上的印记。 他的不开心也印证了我们的不开心。

《寂寞丛书楼》一文的出现将我们内心深藏的脆落揭露的无处可躲。我们要勇于面对现实,不再刻意逃避,学会去过自己的本能生活而非时代强加给我们的所谓的快乐生活。 他需要同母亲的交流,需要同时代的交流。可是现实没有赋予他这样的机会。我们又何尝不是呢!我们成长在世界和平,经济发达的21世纪的地球,我们喜欢边听歌边聊天的生活方式,喜欢哈韩哈日的奇装异服,喜欢ktv、网吧,喜欢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我们是这个社会上自私的一代,堕落的一代,我们没有机会和父母交流。而他们也只会一味的给予我们所想要的生活或是他们心中的幸福生活,我们学会去不断的索求,学会去不断的遗忘历史,学会去不断的接受外来国度带给我们的精神与物质上的同化。 我们逆来顺受,隐藏着内心的那份脆落,心灵的空虚,寂寞。同丛书楼一样的寂寞,不,他不寂寞,因为他还有远方的我们在看着他,关心着他,还有一大批学者注视着他,研究着他。但是却没有人来了解我们,因为连我们自己都不曾真正了解过自己。走在大街上,穿的很哈,很时尚的小妹妹们眉飞色舞,她们真的开心吗?她们只是想用表面的快乐来掩饰她们真实内心的惟恐和空虚寂寞罢了。 记得有人说过,我们已经失去了原本的民族气节,可是昨天的我重新看到了我们的伟大的民族气节终于重现了。也许我们不久就可以打开心扉,畅所欲言了吧,可以过真正属于我们的幸福快乐生活了吧。可是丛书搂却没有办法畅所欲言,他只能够期待下一位名主的早日降临。 他会想念他的马氏之主,我们会怀念那个曾经单纯的自己。

明天,我一定要去探望他,了解他的内心,他的寂寞与痛楚,同他交流,对他倾诉,就象一对爷孙一样的亲密——心中的丛书楼,不再寂寞的丛书楼,永远的丛书楼!

寂寞散文梁实秋篇六

读了《寂寞圣哲》,才感受到古代圣人的无奈与寂寞。合上书,常常想起老子一个人骑在马背上的场景,想象着他置身于“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景致中,体味着“断肠人在天涯”的孤独与苦涩,心不禁一颤。闲暇时他抬头仰望苍天,感慨人生;更多的则是在思索他毕生所追求的哲学——一种无为却能立国安邦的哲学。

颠倒的世界扭曲了思想家的心灵,也扭曲了他的哲学。几千年前,老子向世界公开了他的理论和想法,但理解和接受的人却是屈指可数。无奈之下,他抛下一切出关。一个绝顶的哲人,不屑于他的同胞为伍,甚至不愿埋骨乡梓,这该是多大的勇气,才让他在哪个封建社会做出这种事,他又该多么痛心和寂寞啊。而千年后的今天,我们尊他为宗师,称它是哲学的先导,我们感受到老子的智慧,也就多少减少了他的一点点寂寞吧。

像书中所说那样:和时代拉开一定的距离,往往是产生真正思想家的前提之一。老子的哲学理论也是跨越时代的,如果说距离可以产生美,那么距离同样可以造就哲学家和思想家:思想家往往是和时代不同步的,他们或超前于时代,提出未来之蓝图,或落后于时代,留恋过去之生活。穆勒早对世界史中已有现实的描述,而老子,则是在该状态未出现之前对此进行设想,他拉开的距离又岂止是一个时代啊。也许正是这种距离,给他带来了超越时代的寂寞,那么从他选择这条路开始,他便注定是寂寞的。()

思想家本身内心就是寂寞的,而哲学一直为现实所拒绝,其寂寞就更加无可名状了。我们也是寂寞的,我们的寂寞不同于思想家们的寂寞,我们的生活似乎比思想家的生活更加寂寞;我们每天都忙于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时间在每天三点一线中慢慢流逝,我们找不到原本清澈透明灵巧的心,取而代之的则是僵硬机械的心,我们忘记了思考,忘记了内心最原始最真实的想法,说出来的话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明清之际着名的儒家学者陆九渊提倡“发明本心”,而我们现在缺少的恰恰是这个。我们也是寂寞的,但我们却不是圣哲,我们用着和老子相同的语言和别人交流,但我们所交流的是时代和世俗的产物,而不是“本心”。思想家们的寂寞尚可在千年之后的今天被打破,而我们的寂寞又要怎样被打破呢?或许现在也需要另一个陆九渊来改变一下世俗吧。

寂寞,也许是一种偶然的心境,也许是一段时间的心态,如此一来,圣哲们的寂寞遍更耐人寻味了,他们的思想和作为带他们走向了寂寞之旅,他们的思想像沉重的负担,这种负担,向牢牢地枷锁一般束缚了他们的人生,他们的思想和追求使他们成了千年孤独者。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