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读后感(大全7篇)

时间:2023-10-09 00:43:40 作者:FS文字使者 了凡四训读后感(大全7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了凡四训读后感篇一

跟着学生的早读,大声的读了两遍《了凡四训》,薄薄的一本书,大约几千字吧,内心也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由之前的不信、不认可,到现在越想越觉得非常有道理,国学经典,果然名不虚传!

《了凡四训》这本书是明朝袁了凡先生所做的家训,以此训诫它的儿子袁天启,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改过从善。并且以他自己改造命运的经验现身说法,在早期验证了命数的准确性,到后来,进一步通晓了命数的由来,说明人们完全可以改造和掌握自己的命运,自求多福的道理。

一直觉得“天命”是很神秘的东西,作为唯物主义者,不相信真的会有一种叫做“命”的东西,而且也不相信它的神奇,不相信所谓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在这本书中,袁了凡将自己一生的经历完完整整的写了出来,淳淳告诫儿子,我就是这样把命运给改了的,你按照我说的去做,你的命也就改了。这太震撼了!说的很简单,但是仔细一想,把“命”改了,这不是开玩笑吗?中国人的骨子里,始终存在一个观点: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也就是说袁了凡认为“命”是可以由自己来改变的,在天命面前,人们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认识命运,改变命运。

既然袁了凡也谈到,命运是可以改变的,那么“命”一定是主观的哲学范畴,而不是客观的范畴,如果“命”是客观的,那一定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无论你喜欢它还是讨厌它,都是难以改变的,由此想来,尽管《了凡四训》中有很多看似神秘的东西,但是在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上,还是唯物主义的。

袁了凡在告诫自己的孩子,多做善事,多积德,必有好命,做坏事,可能当时没有恶报,但是必然会殃及子孙后人,正如《易经》所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也如佛家所云;“不是不报,时候未到”,通过修己正身,多做善事,最终达到儒家所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正如文中所言,要改过,我们要有三心,第一,要发耻心。第二,要发畏心。第三,要发勇心。“具是三心,则有过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然人之过,有从事上改者,有从理上改者,有从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验亦异”。

读此书,领悟精华,改变命运,自求多福!它会给我们带来好运道,也会惠及子孙后代。

了凡四训读后感篇二

之前听同学讲解了了凡四训,大概了解了一下内容,这本书贯穿的一个理念就是向内求,持续不断的做好事,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我当时听了同学的讲述心里觉得太神奇,我立刻下单买了这本书。

本书从四个方面,阐述作者的观点:1.立命之学,听命但不放弃自己,帮助别人,莫问前程,自己多努力,不要把命运定在别人手里。教育孩子,每天都要不断反省自己,反复思考,尽力去做践行,行动大于一切,先完成再完美。

改过之法,一个人活着,要有三心,有羞耻心,进畏之后,勇猛的心,做任何事情都要心静,坚持不懈的努力精进,发奋图强,改过自身,努力向上生长。

积善之方,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做到成人达己,与人为善,成人之美,舍得付出,爱惜物命,看到别人做好事,就应该去鼓励,遇到困难,不要抱怨,转变思路,除去自己的执念。正心正念去做每一件事,不求改变他人,只求心安理得。

谦德之效,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家落后,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想着利他,努力向身边优秀的人学习,必将可以改变自己的一生。

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每天都做冥想,让自己处于一种正面的心态,提升自己的心智,让自己过的更快乐!

了凡四训读后感篇三

命运,在几百年前的人看来,只能在它身下颤栗,却从未想过去扼住他的咽喉。然而,当时真的有一位“逆天改命”的人。更重要的是,他成功了。

他,便是袁了凡。在他很小的时候,就被人算定命数。刚开始他还有动摇,而后来直接放弃了挣扎,让一切以“预定”好的程序进行。后来,他在南京的国子监读书时,遇到云谷禅师的点化,端正了心态。此后,他多行善事,严于律己,最终也打破了命运的牢笼。

这就是书中第一训的内容。在接下来的三训中,了凡告诫子孙要谦虚谨慎、“虚己待人”,举了许多实例并现身说法——总而言之,便是告诫自己的子孙要行善积德。

书中杂合了当时的释、儒、道等思想,也被后来许多人当做教子的首选之书。不过书中提倡行善的目的是能“积德”——也就是你的未来或你后代的利益。这本身就失去了行善最初的含义——让社会变得更和谐,更稳定。但是在“人心不古”的明、清两代,这些观念也只能套上利益的外衣,力求能达到之前的效果。

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中,人们发现:如果一个人对未来会有一种预见性的想法,也就是自我预言。那么这个人的行为就趋向于这种想法产生的结果。这也是宗教中布道者常用的方法,让你产生自我预言,增强对那个宗教的虔诚性——无论是什么宗教,无论在哪个地方。这也是迷信思想根深蒂固的原因。

但是,了凡敢于向当时认为几乎不可动摇的“命运”发起挑战,冲破命运的束缚。这本来就是精神可嘉的。只不过他的著作在时代思想的影响下,会略带有迷信色彩。

而我们在阅读这一类书籍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回有所收获。

了凡四训读后感篇四

《了凡四训》总共分为四个部分,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

立命之学,作者用讲故事的方式,讲了自己小时候被算命先生算命,算到作者一辈子的造化。这个观点我是不认同的,我一直对算命这个说法很反感。后来云谷禅师传授的改变自己命运的道理,就是多行善。行善无大小,只要有心,处处可行善。

改过之法,要有羞耻心,敬畏心,勇猛心。真正能达到这样思想境界,如此彻底的人又有多少。许多人知道自己有过,往往抱着侥幸心理,或者想着这次做了,下次就不再做。或者知道有过,迟迟没有付诸行动。我想,只要觉察到自己有过,哪怕没有像作者说的那样勇猛彻底到位,只要每天每次改一点点也是好的。

积善之方,指做善事的各种方法方式。作者讲到了真善和假善之分。善的偏、正,半、满,大、小之分。真善和假善,有时很难区分。行善时需要对善事仔细考察分析,才能分辨。我回顾自己的助人,有些表面上是帮助他人,但结果反而是使他的结果更坏。常人很难分辨。以后做善事,多留一份心,多觉察。

顺其自然地帮助别人,大概有十种:1、与人为善2、爱敬存心3、成人之美4、劝人为善5、救人危急6、兴建大利7、舍财作福8、护持正法9、敬重尊长10、爱惜物命。

其中与人为善,感触比较深。与我家先生相处十几年,受他最大的影响就是与人为善。认识他之前,我看到的别人,大多是怀疑,不信任,带着敌意。觉得别人都是不友善的。

记得十年前的某天晚上,我们的汽车在路上被人追尾,对方司机是个满身酒味的五十多岁男人和他的妻子,我感觉自己的车无缘无故被人追尾,仗着得理对对方夫妻一通指责抱怨发脾气,而我的先生却是温和的教对方如何打保险公司电话,如何打交警电话等等一些安全注意事项,当时的我是不理解的。最后在交通事故处理完,对方妻子说:“看在你老公的份上,要怎么赔偿我们都会配合,如果是你,我们就不赔你。因为我先生的行为,让后续理赔的事情顺畅许多。我自惭形秽。

谦德之效。谦虚使人进步。

了凡四训读后感篇五

这两天在看一本书《了凡四训》,虽未读完,深有感触,受益良多。好的东西,想和身边亲近的朋友,同共受益。我建议两件事情,您如果愿意的话,可以试着去做一下。能做到的话,您可以尝试去坚持一下。能坚持一段时间,您可以尝试坚持下去,坚持更长的时间。如果您做到了,您的孩子也会受益匪浅,乃致终身。

一是节约粮食。

二是不吃有恩于人的动物,戒一种肉。比如狗肉、牛肉、羊肉。

人的样样种种,都是从天地自然索取而来,而无一回报。谷物粮食乃天地自然,给予人得以生存的恩赐。我之浅见,珍惜粮食,就是我们可以做到的,对自然的回报。而对食物的浪费,其实是生活中最容易发生的小过失,但也是最容易改善的事情,一日三餐稍加留意,就可以让这种损耗福报的小过失,成为累积福德的善举。狗、牛、羊,戒一种肉。全素艰难,戒一种肉是易行、能行之善。 每一个生命都爱惜自己的生命,动物虽死,但被杀的怨恨不死,食其肉,如食其怨。食之愈多,身体内存在怨恨、毒素愈多,最终会使自身的健康受到损害。

了凡先生自幼家贫,与寡母相依。少年时遇一老者为其算命,五十三岁终,无子。中年时遇一禅师,禅师说:只有平凡庸碌的人,才会被生命定数拘束而无法超越。极善之人,福德随其行善而日增。所以命数不定。极恶之人,原本可能有的福德反而随其行恶而曰趋折损,所以命数也不定。了凡先生之前的人生一一如老者所言,丝毫不差。听了禅师之语后,发愿做善事三千件,三千件完后,复又发愿三千件、一万件。如此力行向善,命运得改,安然度过五十三岁,并得一子。在六十九岁写下此书以警示儿子,如何掌握自己的命运。

如何掌握自己的命运,如何趋吉避凶,让不好的事情远离自己,就是从身边的小善累积起来而获得的。这是就是我所得到的益处。午饭时让儿子吃完粒米,不剩丝毫。随后儿子上学了,便萌生此念,是不是应该劝告身边亲近的人,而写此信,如有冒犯请您谅解。

愿我的朋友健康平安。

了凡四训读后感篇六

人生在世,就要在修的问道方面有所成就,如果想做一个有益于世,顶天立地的人,就必然在立命,改过,积德和培养谦德四个方面下功夫。《了凡四训》里就强调了人的命运完全可以自己掌握,一生的成败完全取决于自身所作所为,正所谓其中的“命自我作,福自己求”。

《了凡四训》虽然篇幅不多,但寓意内涵十分深刻,它结合了儒释道三家思想,展现出了真善美的中华传统文化。通过“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孝”四个篇章,论证了“种瓜得瓜,善有善报,积极进取,有愿皆成”之理。

它平实而无虚华,深奥而不迷信,有很强的感染力与说服力,流传至今。

当我读完《了凡四训》后,也明白了许多道理,也发现了自己的许多幸福,说法,和做法都有些不正确。

当我们到达一个层次,就会发现命运无时不刻地在注视着我们,监督的我们,而我们却无法看见它,感受它的存在。但我们只要一心向善,行得正,坐得端,做得直,为自己积功累行,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满幸福。

我们如果想要趋吉避凶,纳福而免祸,且不说行善,首先要能改正过错。改正过错,须发三心——耻心,畏心与勇心,具备了这三心,则有过即可改,正如春天的冰雪遇到了阳光,难道还要担心它不消散吗?“过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斩毒树,直断其根,奚必枝枝而伐,叶叶而摘哉?”

当我做到了改过,就要学会行善,而善图恶的区别就在于善是一心为别人着想,而恶事只为自己的利益着想。

这些,就正所谓“由此观之,举头三尺,决有神明,趋吉避凶,断然自我。”

现在社会这个大染缸是许多人迷失了方向,人们的妄想,欲望不仅没有被控制住,而且还在一天天膨胀!他们胡作妄为,还以为不会有报应,真是自欺欺人!人们要早日回头,千万不要等到恶报降临的才悔悟,到时候那真是欲哭无泪啊!

了凡四训读后感篇七

最后部分,了凡讲述五则身边同僚事例告诉儿子追求功名等志向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即持有谦恭之德。

《易》中讲:“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我们也知道“满招损,谦受益。”

为什么谦德这么重要?谦虚恭敬是要发自内心。古人在观察自然规律的时候发现,月满即亏,水满则溢……这些自然现象,因此在《易》中就形成了以阴阳变化的观点来看待世界,这是一种认知观。事物发展了一定程度,就会向相对面去变化。同理,对于人而言,当觉得自满自大的时候,实则就是衰,弱的开始。因此古人所喜的.状态是半满未满的状态,因为永远可以再加一点;而非盛极的状态。

谦虚的品德可使人永远可以进步。

今日读此书,诚心改变些过错。回顾过去,对照先贤,实乃瓦裂之身,愧疚难当。写这些话其实并不是想要那些世俗的东西,只是希望能够去除今日这般焦虑与担忧,获得一份平淡的幸福感。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